手机阅读

论语心得体会(通用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0-09 03:50:13 页码:9
论语心得体会(通用15篇)
2023-10-09 03:50:13    小编:LZ文人

心得体会是个人在经历某种事物、活动或事件后,通过思考、总结和反思,从中获得的经验和感悟。心得体会是我们对于所经历的事件、经验和教训的总结和反思。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学习心得体会范文,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论语心得体会篇一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论语是一本汇集了孔子言行的经书,它所传达的是孔子的道德哲学思想。在我的学习中,我发现论语对于我们的人生有着很重要的启示作用。

其次,我认为论语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其实是在告诉我们,只有学习和思考相结合,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如何做到学习和思考相结合呢?我们需要主动思考,质疑自己所学的知识,寻求更多的答案,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学习。

第三,关于孝顺的问题我们也可以从中找到如何去做。孔子曾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对孝顺的重视之情。这种重视不仅仅是对父母的尊重,也是对家庭责任及家族传承的承诺。生活中我们也要学会尊重家长,照顾家人,体现孝顺的精神。

第四,我觉得学习和生活都需要悟道。论语中有一句话“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这意味着如果只是为了单纯地追求知识而不去真正理解所学的知识,最后可能会失去真正的道。我们应该在学习的过程中思考自己所追求的真谛,把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更深入,并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去。

最后,我们也可以从论语中得到启发,探讨该如何生活得更好,孔子曾说过“行有不得者,而人不以为恶,其为仁也已”。这是表达了孔子认为在人生道路中,人们不可能做到完美,但重要的是心怀善良,对于自己所犯的错误虚心接受批评,更加努力改进自己所做的事。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也不可能永远顺利,但面对困难,我们需要持之以恒,并且以正确的态度面对。

总之,论语对于我们青年人来说,是一部应该认真学习的经书。它里面蕴含的道理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思考人生,也能让我们获得更全面的人生体验。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都有可能成为我们获得智慧的途径。希望我们能够抱着认真的心态去学习,生活中做到言行一致,用论语中的思想理念去指导自己的行动,让我们的人生之路越来越美好的走下去。

论语心得体会篇二

《论语》作为一部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著作,许多篇章谈到做人的问题,这对当代人具有借鉴意义。对于每个教育者更是如此。

其一,做人要正直磊落。孔子认为:“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雍也》)在孔子看来,一个人要正直,只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然而我们的生活中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但那只是靠侥幸而避免了灾祸。按事物发展的逻辑推理,这种靠侥幸避免灾祸的人迟早要跌跟斗。

其二,做人要重视“仁德”。这是孔子在做人问题上强调最多的问题之一。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又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这说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意义。孔子还认为,只有仁德的人才能无私地对待别人,才能得到人们的称颂。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里仁》)“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死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季氏》)充分说明仁德的价值和力量。

那么怎样才能算仁呢?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也就是说,只有克制自己,让言行符合礼就是仁德了。一旦做到言行符合礼,天下的人就会赞许你为仁人了。可见“仁”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修身”、“克己”的结果。当然孔子还提出仁德的外在标准,这就是“刚、毅、木、讷近仁。”(《子路》)即刚强、果断、质朴、语言谦虚的人接近于仁德。同时他还提出实践仁德的五项标准,即: “恭、宽、信、敏、惠”(《阳货》)。即恭谨、宽厚、信实、勤敏、慈惠。他说,对人恭谨就不会招致侮辱,待人宽厚就会得到大家拥护,交往信实别人就会信任,做事勤敏就会取得成功,给人慈惠就能够很好使唤民众。孔子说能实行这五种美德者,就可算是仁了。

当然,在孔子看来要想完全达到仁是极不容易的。所以他教人追求仁德的方法,那就是“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颜渊》)即广泛地学习文化典籍,用礼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样就可以不背离正道了。同时也要重视向仁德的人学习,用仁德的人来帮助培养仁德。而仁德的人应该是自己站得住,也使别人站得住,自己希望达到也帮助别人达到,凡事能推己及人的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雍也》)

其三,做人要重视修养的全面发展。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即:我每天都要再三反省自己:帮助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是否讲信用了?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温习了呢?强调从自身出发修养品德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孔子强调做人还要重视全面发展。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即:志向在于道,根据在于德,凭籍在于仁,活动在于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做人。那么孔子为什么强调做人要全面发展呢?这里体现了孔子对人的社会性的认识,以及个人修养的相互制约作用,他说: “举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即:诗歌可以振奋人的精神,礼节可以坚定人的情操,音乐可以促进人们事业的成功。所以,对于个人修养来说,全面发展显得极为重要。

论语》中关于学习的思想在古今中外的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值得今人借鉴。这些思想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其一,关于学习的态度。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即真正爱好它的人,为它而快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孔子赞扬的颜渊就有这种发愤好学的乐观精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雍也》)其次,要“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述而》)即学习要有踏踏实实的精神,默默地记住学到的知识,努力学习而不满足。第三,专心致志,知难而进。孔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里仁》)读书的人要立志于追求道义、真理,要专心致志,不要为 世俗所累。同时,他还认为追求学问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要敢于知难而进,“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雍也》)针对冉求在学习问题上认为自己能力不够的思想,孔子认为所谓能力不够的人,是走在中途就停止下来,你现在以能力不够划地自限,实际上是没有坚持到底的缘故。在这里孔子勉励冉求要知难而进,只有这样才能得道。事实上孔子自己就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人(《述而》)。第四,要虚心求教,不耻下问。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这说明学无常师,作为人应随时随地注意向他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同时,孔子提倡和赞扬“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体现了孔子严谨的治学态度。

其二,关于学习的方法。孔子在和弟子的交谈中多处提及学习方法问题,最著名的莫过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与此同时,孔子还特别强调学思结合,勇于实践。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精神疲殆。要求人们把学习积累和钻研思考相结合,不能偏废。另外,孔子还非常重视精益求精,“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反对一知半解,浅尝辄止。

其三,关于学习的内容。孔子主张学习要博,要广,不能偏颇、单一。他提出要用四种东西作为自己的学习纲要,这就是“文,行,忠,信”(《述而》)。即文化知识,品德修养,忠诚笃厚,坚守信约。这四项内容对于自己和别人都具有重要意义。孔子在重视博学的同时,也强调学习要抓根本的东西,孔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这里孔子在回答子贡的问题时,说明自己的“多学”是相对的,在多学的基础上,我是用一个道理来贯穿自己的学说的,这个道理就是学习的根本,学习重在抓住根本。这里孔子间接地说明了博与精的关系,值得借鉴。

其四,关于学习的目的。孔子认为,学习必须有明确的目的,但重点在于“学以致用”。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路》)也就是说,熟读《诗经》三百篇,交给他政治任务,却办不成;派他出使到外国,又不能独立作主应对;这样,虽然书读得很多,又有什么用处呢?又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述而》)也就是说,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习,听到正义的事不能去做,有错误不能改正,也就是理论和实际不能结合,这才是我们忧虑的。由此可见,读书的目的,不在于死记书本,而在于应用,在于实践,在于“举一反三”地灵活运用知识。关于这一思想,在孔子的学生子夏的思想中也表现出来。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子路》)也就是说当官时有余力就应该学习,学习后有余力就可以做官。这一思想实质上也体现了学与用的关系,要想当好官必须学习,学习的目的应是更好地当官,体现了学习与应用的关系,也体现了孔子办私学的目的,即通过教育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让他们直接登上政治舞台或作教师培养政治人才,当然在孔子看来,学习的目的也在于对道义、真理的追求,“士志于道”,“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总之,《论语》从多种角度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特征,在学习研究《论语》的过程中,很有必要把《论语》的思想体系化,科学化,更好地理解《论语》中的思想精神。要做到“古为今用”,就要研究《论语》思想的时代价值,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服务。事实上,作为两千多年前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和我们今人有许多共同之处,其中的许多思想是当代人的精神和楷模。这说明古代的思想家与我们今天的思想非常接近。当然孔子是人不是神,孔子也有自己的历史局限性,这是不可否认的客观事实。但是,研究孔子重在吸收孔子思想精华,而不是简单地全盘否定或全盘肯定。

孔子的做人治学之道至今仍被世人恭维圣哲用来修身治教,这说明他有很高的真理性。我们作为一名教育者,不断的深入研究学习这位古代的伟大思想家,教育家的伟大思想,并运用于教育教学之中,以便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一代优秀接班人才。

论语心得体会篇三

论语是我国古代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记录了他们的言论和行动,其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伦理和政治哲学。在阅读论语的过程中,我深感其思想的深邃与生活的智慧。以下将从“孔子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处事的哲学智慧”、“追求知识的方法与态度”、“敬业精神和人际关系的处理”、“孔子的道德观与人生态度”五个方面分享我对论语的心得体会。

首先,孔子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我理解论语最重要和核心的思想。他之所以把“修身”放在第一位,是因为只有修身才能有操守、品德和道德修养,才能够成就一个真正有价值的人。而“齐家治国平天下”则呼应着人的社会关系和责任。齐家之道在于和睦和谐的家庭关系;治国之道在于仁政和公正的社会秩序;平天下之道在于公平公正的分配资源。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孔子呈现了一个完整的社会形态,构筑了一个完善的人类伦理和政治哲学。

其次,论语中充满了关于为人处世的哲学智慧。例如,孔子说:“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表达了孔子对人员选拔和评价的原则。这告诉我们,在评价他人时不应只看其言辞之巧妙,更要考察其为人之道德品质。此外,孔子还教导我们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对待他人的基本原则。只有我们能够去体会别人的感受,尊重别人的需求和权益,才能够做到真正的善待他人。

第三,论语还教导了我们一种正确的追求知识的方法与态度。孔子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并倡导“因材施教”的教育观。他认为每个人的天赋是不同的,应该根据每个人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教育方法。此外,我们还可以从论语中了解到孔子的学习态度和方法。他讲究实践、实践和实践,反对虚浮空泛的学习。他还提倡“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强调知识要与实践相结合,要不断地复习和实践才能真正掌握。

第四,论语中还涉及到了敬业精神和人际关系的处理。孔子提到过,“君子不器”,意思是说君子不会因为一时的成就而沾沾自喜,应该一直保持谦虚和进取的态度,持续提升自己。同时,他还把教育重点放在培养人际关系和集体责任意识上。他坚信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团队合作是实现共同目标不可或缺的因素,倡导团结、认同和协作的精神。

最后,我被孔子的道德观和人生态度深深打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孔子对待他人的基本原则,也是他强调道德修养的核心。孔子提倡做一个“君子”,这并非是一个社会贵族象征,而是一个有高尚道德和人格魅力的人。他强调“君子和而不同”,要求人们尊重他人的不同观点和人格特点。此外,孔子还讲到了人生态度的重要性,他鼓励人们积极面对困难和失败,勇往直前,不要轻易放弃。

通过阅读论语,我深刻领悟到了孔子思想的大智慧和处世之道。他的思想对于塑造一个美好的社会和个人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我将继续努力学习论语,以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和人生境界。同时,我也愿意将孔子的智慧和美德传承下去,与他人分享,为社会的和谐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论语心得体会篇四

于丹教授对《论语》的这种简单,快乐的感悟,因为在《论语心得》中,没有寻章摘句,没有引经据典,没有从教条到教条、从书本到书本的搬家,一切都娓娓道来,将孔子从圣人的高位复原到脚踏实地的.师长,将圣贤经典点化为隽永心语,不故作高深,不矫情卖弄。

喜欢于丹的《论语》心得,喜欢书中渗透出来的那种快乐的生存态度,于丹称自己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观主义者,我们用最快捷的方式,把于丹解读的《论语》据为己有,品味到一道精神的美餐,用孔圣人的话理解生活,用于丹的心得面对周遭,学会快乐的人生态度,努力创造自己的快乐生活。《论语心得》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春天播种、秋天收获一样,穿越时空的尘埃,在日益繁盛而迷惑的物欲世界中,将经典转换成朴实、易懂的语言唤醒我们内在的心灵,找到一种平和却又温馨的归宿地与栖息地。而我们也将在圣人的智慧照耀下学会怎样去工作、怎样去生活,追求到我们所追求的快乐人生!!

论语心得体会篇五

暑假里,我把《论语》第二十章读完了。在《论语》中,我最喜欢的人物是孔子。孔子头戴一顶帽子,长头发中有一两根银丝,直直地垂下;孔子的脑袋非常大,能装下许多知识;孔子身穿青色的汉服,好一个“美男子”!

孔子共有三千多位学生,其中,七十二名特别优秀,被誉为“贤人”。在《论语》中,孔子明确指导并予以评价的“清晰可辨”的弟子有很多个,包括“十哲”“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有: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有:子游、子夏。”其中,子路勇敢、坚强,是孔子的学霸。子贡家里非常富有,但他仍然勤奋好学。

我最喜欢孔子和自己儿子孔鲤的对话:尝独立,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礼》不以立。鲤退而学礼。这句话的意思是孔鲤独自一个人站在花园,孔子走过来说:“你学会《诗》了吗?”孔鲤说:“没有。”孔鲤就去读《诗》。孔鲤又来到了花园,孔子又说你学会了《礼》了吗?孔鲤说:“没有。”回去又读了《礼》。再后来孔子又来到了花园,孔子对孔鲤说:“《礼》《诗》学会了吗?”孔鲤说:“学完了,学完了。”

孔子的“老而不死,为之贼。”这句话被后人错误理解成了老人不死,是贼。其实这句话的意思不是老人变坏了,而是坏人变老了。有一次,我坐在公交车上,看见一位老奶奶没座位坐,于是对一个小伙子说:“喂!给我起来,难道你不知道尊老爱幼吗?”小伙子小声地说:“我生病了,刚从医院出来,想坐着休息一会儿。”公交车上的人都开始指责老奶奶不对。

孔子既是一个懂“礼”的人,又是一个坚强的人,所以我会像孔子一样,学孔子《论语》里的道理,遇到事情不要放弃,要坚强。

论语心得体会4

论语心得体会篇六

对于《论语》来说,是多么熟悉的字眼,只要谈到学习,我们就会想到孔子在《论语》中的话,而这次所写的心得体会是我在网上学《论语》的感受。打开百度一看,熟悉的字展现了出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意思是说:“学了做人处事的道理,并在适当的时候印证练习,不也觉得高兴吗?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相聚,不也感到快乐吗?别人不理解你,而你并不生气,不也是君子的风度吗?”短短的几句话,包含了做人、做事、交友、处世的道理。在论语中,孔子表达的“学”,不仅仅是读书学知识,而是泛指学习做人处事的道理。

孔子一生热爱学习,而且乐此不疲,一直到了晚年还刻苦钻研非常深奥难懂的《周易》,故有“韦编三绝”的美传。《论语》中关于学习的思想在古今中外的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值得今人借鉴。这些思想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关于学习的态度: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即真正爱好它的人,为它而快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其次,学习要“默而识之,学而不厌”。即学习要有踏踏实实的精神,默默地记住学到的知识,努力学习而不满足。第三,是要专心致志,知难而进。关于学习的方法。孔子在和弟子的交谈中多处提及学习方法问题,“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与此同时,孔子还特别强调学思结合,勇于实践。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精神疲殆。要求人们把学习积累和钻研思考相结合,不能偏废。

关于学习的内容。孔子主张学习要博,要广,不能偏颇、单一。他提出要用四种东西作为自己的学习纲要,这就是“文,行,忠,信”。即文化知识,品德修养,忠诚笃厚,坚守信约。这四项内容对于自己和别人都具有重要意义。孔子在重视博学的同时,也强调学习要抓根本的东西,孔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这里孔子在回答子贡的问题时,说明自己的“多学”是相对的,在多学的基础上,我是用一个道理来贯穿自己的学说的,这个道理就是学习的根本,学习重在抓住根本。这里孔子间接地说明了博与精的关系,值得借鉴。

以上是我学习《论语》后的一点感受,通过这次学习我才知道自己的知识面是多么的狭窄,让我有一种“人生处处尽学问,世间人人是我师”的感觉。我平时在书本上学习的`和大声朗读出来的,是多么的片面,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所运用到的知识跟《论语》是那么的息息相关,经过实践学习《论语》活动,我发现许多,也学到了很多。学习《论语》,学习任何经典,所有古圣先贤的经验最终只有一个真谛,就是使我们的生命在这些智慧光芒的照耀下,提升效率,缩短历程,使我们尽早建立一个君子仁爱情怀,能够符合社会道义标准,不论是对自己的心还是对于社会岗位,都有一种无愧的交待。我想圣贤的意义就在于,他以简约的语言点出人生大道,而后世的子孙或蒙昧地,或自觉地,或痛楚地,或欢欣地,一一去实践,从而形成一个民族的灵魂。让那种古典的精神力量在现代的规则下圆润地融合成为一种有效的成分,让我们每一个人真正建立起来有效率、有价值的人生,更要做一个有用的商专学子。

论语心得体会篇七

在中国古典文化中,“论语”是一部很重要的书籍,它的内容还常常被人们所引用。《论语》开宗明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作者孔子极度看重学习的意义,也为他的整套思想体系打下了基础。下面,我将谈谈我在阅读《论语》中的体会和感悟。

第一段,读论语的方法:

我们读论语,首先要有一个正确的方法。在论语采取“问答”的形式,大多数章节的开头都是“子曰”的形式,然后其他人根据这个话题继续发问,孔子再予以回答。这种问答形式,可谓“娓娓道来”,像是一场现场辩论,读起来更加饶有兴趣。我们需要在读论语的过程中,谨记这种读法,跟随着问题和答案的进行,全面地了解每个问题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第二段,融入实际生活:

在《论语》中,孔子许多的教诲都可以通过与现实进行比较和联系,更好地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比如,在家庭生活中,孝道的传承至今仍为人们所提倡,此时可引申《论语》的:“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意思是说在父母依然健在的情况下,应当尽可能地不远离他们,不去东飘西荡。往往时下的年轻人在工作和生活上繁忙,很少有时间回家看看父母,我们通过入手,以此时刻提醒自己进行调整。人们要时刻牢记,孝敬父母是推动家庭和谐发展、增进自身修养的不二法宝,才能不断地借鉴《论语》及其思想来对待自身的生活。

第三段,为人处世:

《论语》除了强调平时防备那些谗言扰乱心绪,同时也教人为人处世之道。它告诉人们要懂得融会贯通,在与人交往时,常常要考虑到对方的立场和想法,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同时也指出面对困难,不能瞎凑或者照猫画虎,我们要做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亲不识,礼不识,请问其出?”,学会换位思考,明确问题的重点,方能解决问题。文章指出,日子朝气蓬勃、充满无限激情,但生活、工作中同样需要体现精神,才能真正走进理想的生活。

第四段,自律与自我要求:

《论语》中提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不仅仅用于与人相处,其实也和自己斗争息息相关。要成功,就必须时刻警醒自己,时时对自己进行审视,发掘懒散和自满情绪,不能沉醉在成功的荣光中。自律能使人变得更优秀,在健康合理的要求下,让我们不断追求更高的境界,不断提升自我,更好地服务人类。

第五段,勇于承担损失:

打好人生的底牌,不受损失是不可能的,就像孔子所讲的:“责之以礼,而不怒;温其如之,而终以礼,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利钱。”读到这一段,能够理解到应该勇于承担,奋斗终生。即使一时承担不起,随时准备着承担,做到悉心保护、勇于担当,将自己化成富有的文化遗产,为社会进步、人民安康、生命美好做出贡献。

总之,经过一番对《论语》的阅读,我们能够深刻地理解人生之道,感受到我们需要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时刻坚持永不放弃,勇于前行。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引导大家了解《论语》的核心思想,更好地引导我们的生活方式和人生态度。

论语心得体会篇八

学习经典三个多月,有太多的收获和感悟,收获最大的,是更具仁爱之心了。

常言道,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比如,出门坐火车,有人霸坐;旅行购物,有人哄抬物价;过年陪家人出去吃饭,被服务员洒了一身菜汤;大雪天坐公交上班,却要在寒风中等很久;网上买件衣服,图片漂亮,文字漂亮,收到的货却不漂亮等等。

学习经典后,时时以君子之德约束自己的言行,慢慢也成了习惯了。年前去青岛,一上火车,有人正躺在我的座位上睡大觉,其家人正想叫醒,我急忙说不用了。还有空位先坐会儿,等来人了我再让出来,就这样连让三次,那人也睡了个安稳觉,我觉得很开心。过年出门吃年饭,被新来的服务员洒了一身菜汤,我怕吓坏小姑娘,连忙说没关系,回家洗洗就好。去北京谭柘寺游玩,山下有个七十多岁的老太太卖野菜包子,张口要二十,没还价买了两个,这么大岁数大冬天出来不容易,就不讲价了。过完年刚上班就让加班,就当做义工做好事了,这机会找都难找,那还怨什么呀?机不可失,正好抓住这次机会,借事炼心,好好修身、修心、修性。总之,心态好了,一切都好了,境随心转。

这时候我发现这世界并不象人们说的十有八九都不如意,而是心态有多好,世界就有多好,遇到的大都是好人好事。

当我们犯了错误,而且意识到错误,我们追悔莫及,我们痛心疾首。这是我们不占理的事情。我们可以接受,也可以理解。但我们占理的时候可以做到不纠结,不生气,宽容待人待事,才是修养的高境界。关键在于不计较,不计较了世界会更加和谐,更加温暖。

我们应该感谢遇到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是他们给我们照镜子,照见那个“小我”,才使我们有机会改正自己。起好念,发好心,让身边的人感到舒服。把自己变成一道光,让大家感受你的温暖,感受你带来的光明。

论语心得体会篇九

"可论语心得体会"

论语是我国古代伟大思想家孔子的言行录,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并以孔子的思想为主旨。作为经典之一,《论语》在中国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研读《论语》的过程中,我深深感悟到了许多宝贵的人生真谛,下面,我将根据自己对《论语》的理解,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四个方面进行探讨,以展示我在阅读《论语》后的心得体会。

第一段:修身篇

《论语》强调修身的重要性,毫不掩饰地告诉我们,一个人的修养是最基础、最根本的。在学习过程中,我认识到修身是以德为根本,要追求道德修养并付诸行动。例如,孔子在《论语》中提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君子应该有胸怀,心胸开阔,不计较小事,而一个小人则往往过分计较,心胸狭窄。只有修身好德,做一个“君子”,才能够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光明坦荡。

第二段:齐家篇

《论语》中提到的“齐家”即家庭美满和睦,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追求的目标。孔子告诉我们,“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这句话意味着孝顺父母是我们应该做的一件事情,不能因为一些个人的原因而对父母不闻不问。同时,孔子在《论语》中还多次强调了家庭的重要性。他认为,家庭和睦能够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优秀人才,为社会的繁荣做出贡献。通过阅读《论语》,我明白了只有有一个和谐的家庭,才能让我们自己感受到真正的幸福。

第三段:治国篇

治国篇是《论语》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他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治国思想,并在实践中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政治理念。例如,孔子强调君主要有仁德才能治理国家,并认为君主应该多听取智慧人士的意见,掌握科学的治国方法。通过阅读《论语》,我认识到一个国家的治理需要君主具备高尚的品德和正确的指导思想,同时也需要全体人民共同努力,和谐共处。只有在这样的理念下,国家才能实现繁荣和稳定。

第四段:平天下篇

《论语》提到的“平天下”是对于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孔子关于平天下的思想,强调了对于社会中的不公平现象的批评,并提出了一些解决之道。例如,孔子认为“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意味着人们应该虚心向别人学习,永不自满,只有这样,社会才能进步。同时,孔子也强调了个人的责任感和社会的责任感,提出了“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理念,希望每个人都能够为改善社会而努力。

第五段:总结篇

通过阅读《论语》,我深刻体会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修身是最基础的,只有具备了良好的个人品德,才能够更好地齐家。齐家是家庭和睦,只有和谐的家庭才能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治国是对于一个国家的管理,只有有明智的领导和全体人民共同努力,才能够实现国家的稳定和繁荣。平天下是对于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每个人都应该有强烈的责任感,为改善社会做出贡献。通过阅读《论语》,我明白了一个人只有对自己的人生有远大的目标,有责任心,才能够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光明坦荡。

论语心得体会篇十

第一段:引出论点并描述论语的历史背景(200字)

《论语》是一部保存了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经典著作,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在这部经典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及其学生们对于道德、政治、教育等问题的思考和探索。《论语》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那是一个动荡的时代,孔子看到社会的种种问题,他决心寻找一种理想的政治和社会秩序。

第二段:与君子为伍(200字)

《论语》强调了君子的道德修养与处事之道。孔子认为,君子是具有高尚品德、修养和能力的人,他们不仅要自己修身养性,还要以身作则,对社会起到正面的引导作用。与君子交往,有助于我们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品德素质。通过与君子为伍,我们可以学习他们的为人处世之道,改正自己的错误行为,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

第三段:探讨教育的重要性(200字)

在《论语》中,孔子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通过良好的教育才能培养出有道德、有才能的人才,有力地推动社会的进步。而这种教育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价值观。孔子的教育思想强调了个体的全面发展和自由思考的重要性,这对于提高人的素质和塑造未来的领导者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四段:反思个人行为并提升自己(200字)

通过学习《论语》,我们可以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思维方式。《论语》中提到了很多关于行为规范和处世之道的观点,我们可以将这些观点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改正自己的错误行为,提升自己的素质。比如,《论语》强调了诚信的重要性,我们可以通过积极树立信用意识,遵守诺言,真诚待人,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此外,《论语》中还提到了谦虚、尊敬他人的重要性,我们可以通过学习这些观点来改善自己的与人相处的方式。

第五段:总结并展望(200字)

通过学习《论语》,我们能够了解到孔子对于道德、教育、政治的见解,同时也能够反思自己的行为和发展方向。借鉴《论语》中的观点和理念,我们可以提升自己的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未来,我们可以通过传承和发扬《论语》中的精神,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和谐发展。

综上所述,《论语》是对古代智慧的总结与启迪,对于我们来说,它不仅是一本书,更是一种精神的指引和教育的源泉。通过学习《论语》,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同时也能够对社会作出更多的贡献。

论语心得体会篇十一

《论语》是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教学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被学生片片断断记录下来的语录。这些以课堂笔记为主的记录由他的学生汇集编纂,后来就成了《论语》。

《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大家知道,孔子弟子三千,其中有七十二贤人。孔夫子正是以这种朴素的、温和的生活态度来影响他的弟子,他的弟子都是一粒种子,把那种生活的态度、生活的智慧广为传播。

孔夫子的态度非常平和,而他的内心却十分庄严。因为其中有一种强大的力量,那是信念的力量。孔夫子是一个特别讲究信念的人。

他的学生子贡问,一个国家要想安定,政治平稳,需要哪几条呢?

孔子的回答说只有三条:足兵,足食,民信之矣。

第一,国家机器要强大,必须得有足够的兵力做保障。

第二,要有足够的粮食,老百姓能够丰衣足食。

第三,老百姓要对国家有信仰。

这个学生说三条太多了。如果必须去掉一条,您说先去什么?

孔夫子说:“去兵。”咱就不要这种武力保障了。

子贡又问,如果还要去掉一个,您说要去掉哪个?

孔夫子非常认真地告诉他:“去食。”我们宁肯不吃饭了。

接着他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没有粮食无非就是一死,从古而今谁不死啊?所以死亡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国民对这个国家失去信仰以后的崩溃和涣散。

而真正从内心感到安定和对于政权的认可,则来自于信仰。这就是孔夫子的一种政治理念,他认为信仰的力量足以把一个国家凝聚起来。

这个故事在《论语》里叫做“子贡问政”。

诚然,谁都不愿意过苦日子,但是单纯依靠物质的极大丰富同样不能解决心灵的问题。我们的物质生活显然在提高,但是许多人却越来越不满了。因为他看到周围总还有乍富的阶层,总还有让自己不平衡的事物。

人人都希望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

在《论语》中,孔夫子告诉他的学生应该如何去寻找生活中的快乐。这种思想传承下来,对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文人诗人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例如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而折腰,让每个人心里都开出了一片乐土。

子贡问了孔子一个非常大的问题,“您能告诉我一个字,使我可以终身实践,并且永久受益吗?”

孔子以商量的口气对他说:“如果有这么个字,那大概就是“恕”字吧。”

什么叫“恕”呢?孔子又加了八个字的解释,叫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你自己不想干的事,你就不要强迫别人干。人一辈子做到这一点就够了。

孔子的学生曾子也曾经说过,“说我老师这一辈子学问的精华,就是‘忠恕’这两个字了”。简单地说,就是要做好自己,同时要想到别人。拓展一点说,“恕”字是讲你不要强人所难,不要给别人造成伤害。言外之意是假如他人给你造成了伤害,你也应该尽量宽容。

但是,真正做到宽容谈何容易。佛家有一个有意思的小故事:

小和尚跟老和尚下山化缘,走到河边,见一个姑娘正发愁没法过河。老和尚对姑娘说,我把你背过去吧。于是就把姑娘背过了河。

老和尚就淡淡地告诉他,你看我把她背过河就放下了,你怎么背了二十里地还没放下?

这个故事的道理其实和孔夫子教给大家的一样,该放下时且放下,你宽容别人,其实是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

所以什么叫“仁者不忧”呢?就是让你的胸怀无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就小了。

其实,《论语》告诉我们的,不仅遇事要拿得起放得下,还应该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所谓“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给予比获取更能使我们心中充满幸福感。

大家知道,儒家理论的核心和最最精髓的东西,除了“恕”字以外,还有一个是“仁”字。

孔子的学生樊迟曾经毕恭毕敬地去问老师什么叫仁?老师只告诉他两个字:“爱人”。爱别人就叫仁。

樊迟又问什么叫智?老师说:“知人。”了解别人就叫智慧。

关爱别人,就是仁;了解别人,就是智。就这么简单。

那么,怎样做一个有仁爱之心的人呢?

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你自己想有所树立,马上就想到也要让别人有所树立;你自己想实现理想马上就会想到也要帮助别人实现理想。能够从身边小事做起,推己及人,这就是实践仁义的方法。

论语心得体会篇十二

根据总部统一学习“《论语》心得”的要求,我分社按照已上报的学习安排计划再次对“《论语》心得”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大家仔细听、用心记;在讨论过程中,大家积极发言,场面热烈。起到了再次学习“《论语》心得”成效,同时个人收益颇丰。现将个人自身的优点和缺点进行查找、总结和剖析如下:

对工作认真、负责、热情: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要继续查找个人此优点中仍存在的不足,对工作认真、负责、热情是否每一项工作都作到了,还有待完善,以后继续发扬此优点。

1、性格急、脾气暴:作为一个年青的城信人,有一点个人的性格和脾气固然是好,但是如不能克服和改正的话,对个人以后的工作和生活都不能起到积极和有利的作用。通过此次学习,对此缺点进行剖析,认知到此缺点的危害,就像“《论语》心得”中所讲的“钉钉子和拔钉子”的故事,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要主动的克服。

2、说话不讲方式:同样是一句话,有可能使人笑,也有可能使人烦,特别是我们所从事的行业,在服务至关重要的今天,更要注重自己的说话方式。此方面要多像老同志学习,多像比自己优秀的同志学习,力争使每一次沟通和交流都能形成和谐的氛围。

3、个人业务不全面,加强自身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不够。自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在城信社上班,由于个人认识不到位,只对所从事的业务进行了学习,对其他相关的金融知识学习不够。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加强全面学习,跟上业务发展的需要。要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重点加强对薄弱环节的学习,对管理知识的学习。

通过本次学习和对优缺点的深层次剖析,充分认知到目前自身所存在的不足,同时通过与他人的比较,认知到自身仍要继续加强的地方。最后,希望自己能够以此学习为契机,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发扬优点克服缺点,用自身仍存在的缺点时刻提醒自己、督促自己、鞭策自己。

论语心得体会篇十三

论语是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它被誉为“中华文化的瑰宝”。近日,我有幸参加了一次关于论语的讲座,深感受益匪浅。在这次讲座中,我与论语展开了对话,自己的心灵也得到了一次升华。

第二段:对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解

论语中有许多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论述,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无疑是教化人们行善的神圣法则。在日常生活中,我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对他人做出自己不愿意接受的事情,无论是言语还是行动。只有通过自己的言行来教化他人,才能真正传播正能量。

第三段:关于孝道的感悟

关于孝道,论语有一段:“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也?室是远也,君是多也。诗云‘瞻彼淇澳,言采其蕨’。未曾有兄,弟何取焉。”通过这段话,我明白了孝道的深刻含义。孝顺父母是我们应该永远遵循的道德准则。我们不仅要对父母表达感激之情,更要尽自己的全力去关爱他们,尽孝的同时也要照顾他们的生活和身体。只有真正体悟了孝道的内涵,才能将孝道发扬光大。

第四段:修身养性的重要性

论语中有一句名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进步。同时,学习要有恒心和毅力,并将所学的知识付诸于实践。通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理念,我对于修身养性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与思考,我们才能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品质,以及正确的行为举止。

第五段:对于人际关系的领悟

论语中有多处关于人际关系的论述,这给我很大的启发。其中,“朋友之道”和“君子之交”让我深感人与人之间真诚、忠诚和信任的重要性。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我们要以真诚待人,以友善相待。亲密的朋友之间,要互相帮助、理解和支持;而君子之交则要追求真诚和高尚的友谊。通过这些道理的指导,我们能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的发展。

结束语:

通过听论语的心得体会,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这部伟大著作的价值和意义。我们当代人要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要学习论语的思想,更要将其融入到我们日常的行为和生活中。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道德修养上有所提升,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人与人之间充满真诚与友爱。

论语心得体会篇十四

阅读,不一定使我们变得更加富有,但一定可以使我们变得更加智慧;不一定改变我们的长相,但一定可以改变我们的品位和气质;不一定能延长我们生命的长度,但一定可以改变生命的宽度,增加生命的厚度,提升生命的高度;不一定能实现我们的人生梦想,但一定可以使我们更接近人生的梦想。

后勤分会读书活动现场

湖南省结防所工会组织的“我读书给你听”活动,从4月23日至6月30日,以分工会为单位,组织职工共读一本书,共同创作一本有声书,为世界读书日打call。

今天的《我读书给你听》是来自后勤分会的《于丹论语心得》

《论语》创作于战国时期,距今已有2500多年,是儒家经典之一,其厚重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一直影响着世世代代的中国人。《于丹论语心得》紧扣21世纪人类面临的心灵困惑,结合古典文化,运用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从中国人的宇宙观、心灵观、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养之道、理想和人生观等七个方面,以独特的个性视角解读《论语》。

读《于丹论语心得》,能帮助我们解读当今社会面临的心灵困惑,以经典诠释智慧,以智慧诠释人生。

论语心得体会篇十五

《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行和言论。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它被视为儒家学派的基石,深深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道德观念。最近,我有幸参加了一次讲座,听取了关于《论语》的精彩讲解。通过这次听讲,我对《论语》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儒家思想也有了更深入的感悟。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对《论语》的心得体会。

首先,通过听《论语》的经典语录,我对孔子的教育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孔子相信,教育是改造个体和社会的关键。他注重人的修养和品德的培养,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他强调了仁爱、忠诚和孝道等传统道德价值观,并认为这些品德应该成为一个人成为伟大君主、贤良父子或忠诚朋友的基础。通过《论语》的学习,我深深感受到了教育的力量和个人修养的重要性。

其次,通过听《论语》的解读,我对仁爱的含义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论语》中,孔子经常强调仁爱的重要性。仁爱是一种广泛的爱,不仅仅是对家人和朋友的关爱,也是对陌生人和敌人的体谅和宽容。孔子认为,只有通过仁爱,才能达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和社会的稳定。通过《论语》的学习,我明白了仁爱不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为他人着想的责任和义务。而当我们每个人都能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时,社会将变得更加和谐。

第三,通过听《论语》的学习,我深刻体会到了孔子强调的学习和思考的重要性。孔子教育弟子不能仅仅满足于接受他人的观点和教导,而是应该积极思考和独立判断。《论语》中,有许多训词和对话体现了孔子强调思考和求知的态度。他不仅要求弟子们从书本中学习,还强调通过实践和自我反省来增加知识和提高自己。通过听《论语》的解读,我认识到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和思考,我们才能不断进步并且实现个人的价值。

第四,通过听《论语》的学习,我体验到了孔子对于坚持道德的重视。《论语》中,孔子不仅强调君子的品德,也强调了维护人与人之间正义关系的重要性。他提出了“以德报怨”的思想,即通过以善良和仁爱来应对恶意和仇恨。他还强调了道德在个人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维护道德,才能实现和平和稳定。在如今充满挑战和分歧的世界中,孔子的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最后,通过听《论语》的学习,我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论语》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永恒的魅力。其强调家庭伦理、友情、忠诚和责任等价值观扎根在中国人的心中,并通过历代的教育传承下去。通过《论语》的学习,我深刻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它是我们身份认同和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继续传承。

总结以上的学习体会,《论语》作为一部古代经典,不仅代表了中国传统儒家的思想观念,更从中传承了崇高的道德和伦理价值观。通过听取《论语》的解读,我感受到了孔子的大智慧和温文尔雅。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道德指南,也启发了我们去思考自身价值和社会责任。我相信,《论语》的智慧将陪伴我们通过挑战和困境,不断成长和进步。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