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六国论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优秀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0-09 05:10:05 页码:12
2023年六国论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优秀9篇)
2023-10-09 05:10:05    小编:翰墨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教案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六国论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一

1.了解作者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为文意图,体察作者的爱国之情。

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采用对比逐层论证的方法。

3.掌握课文中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现象。

第一课时

“六王毕,四海一”,在《阿房宫赋》里,杜牧用这六个字概括了秦灭六国、一统寰宇的历史进程。也许因为秦王朝过于短促,历二代便骤然灭亡,所以后人总爱在秦的暴灭上作文章,而忽视了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秦为什么能够以少胜多,以小胜大?或,六国何以由强趋弱,转胜为败?历史学家语焉不详,文学家往往指斥不当。

贾谊《过秦论》主要指责秦之过,但对秦的胜利(六国的灭亡)之因也作了简要的剖析:在六国,“争割地而奉秦”,使秦国“有余力而制其弊”;在秦国,“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备,外连横而斗诸侯”。这种剖析顾及斗争的双方,是辨证的;但分析不尽准确,因为并非这六个国家都争着割地奉秦。

《六国论》是历史上第一偏不鞭强秦之暴行,而剖六国之痼疾的文章,所以它具有历史的严肃性;它分析了忍辱求和、赂敌为安的悲剧结局,乃是有感而发,它具有现实批判的针对性(这一点,我们在学习课文中会进一步认识);它不足600字,言简意赅,机锋雄辩,又有很强的文学性。“三性”合一,使得本文兼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

(学生自读注释一)补充两副写“三苏”的对联:

萃父子兄弟于一门,八家唐宋占三席;

悟骈散诗词之特征,千变纵横识共源。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

学生先初读,扫清语音障碍;再齐读。

学生自译。补充(板书):

重要字词:率、厥、弥、判、速、洎、殆

词类活用:小/大则……、义不赂秦、却、礼、西向、日削月割

古今异义:其实、祖父、至于、智力、可以、故事

通假字:厌、当

特殊句式: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天下之大

一词多义:暴、与、犹、亡、始

五、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二——四题

第二课时

完成练习二——四题

1、齐读课文

2、思考练习一。

3、提名思考回答:

4、教师简析(参考教师用书)

5、简介写作背景,进一步了解作者的爱国之情

作者生于真、仁、英宗三世。其时,宋王朝虽然尚未疲弱不堪,但北有契丹(大辽),西有西夏,它们不断骚扰,国家不得安宁。1004年,大辽举兵攻宋,当时宰相寇准力主抗辽,宋辽在澶州打了一仗,宋军大胜。形势如此有利,真踪却一味求和,订下“澶渊之盟”,规定宋每年向辽进贡银10万两,绢20万匹,自此,抗敌卫国只气锐减,委曲求全之风日上。后辽又连连加码,宋均慨然应答。1044年,西夏元昊上书停战求和,宋却反而给西夏银、绢、茶。一代又一代的“为国者”皆被敌人积威所劫,以物供敌,以钱富敌。苏洵是睹之心忧,忧而思救,以为这和战国六国以地赂秦相比,有国之而无不及,下场更加不堪设想,于是写下了这偏醒世文章。

所以,结合背景,我们能够更加体察到作者的一片爱国之情。

本文立论鲜明,论证严密,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语言上,长短相间、整散交错。确如王安石云:“苏明允有战国纵横之学”。

文章字里行间包含着作者的感情,不仅有“呜呼”、“悲夫”这样感情强烈的感叹,就是在夹叙夹议的文字中,也洋溢着作者的情感,如对以地赂秦的憎恶,对“义不赂秦”的赞赏,对“用武而不终”的惋惜,对为国者为积威之所劫的痛惜、激愤,都溢于言表,有着强烈的感染力,使文章不仅以理服人,而且以情感人。

背诵课文;

比较阅读《过秦论》;

学习苏辙《六国论》

第三课时

背诵中心论点句、写作意图句;背诵全文

1、都是史论文

2、都借古讽今,以史致用,都得源于作者的忧国情怀

《过》讽谏汉武帝施行仁政,防止重蹈秦朝施行暴政而迅速灭亡的覆辙;《六》讽谏宋王朝要以六国为鉴,奋起抵御外侮。

3、论证方法:都运用对比论证方法。

4、中心论点的提出:《过》卒章显志,《六》开门见山。

5、语言:同:多排偶句,句式整齐;长短相间,错落有致。

不同:《过》词采华丽,《六》浅显易懂。

课外阅读另二篇《六国论》

一是苏辙的《六国论》,见教材。一是李桢的《六国论》(节选)

六国论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二

1.知识目标:积累文中出现的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2.能力目标:梳理文本思路结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借古讽今的写作意图,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强烈的责任感。

重点:积累文言词语,理清文章思路。

难点:体会借古讽今的写作手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一)视频导入:

播放《秦始皇》电视剧中秦国统一六国的片段视频。

……

现在,我们来学习《六国论》,看看一千多年前的文学家苏洵的观点是什么。(板书:六国论)

(二)梳理积累

互助讨论学习。全班学生按四人一组分成若干个小组,先组内交流、讨论、解决课前预习时遇到的文言词句方面的问题。小组还有没弄明白的问题,再提出来师生一起讨论解决。

翻译下列句子。提醒学生圈点句中的重要词语,注意特殊的文言句式。

1.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

2.为国者无使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哉。(被动句、省略句)

3.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

4.思厥先祖父,暴(于)霜露。(省略句)

(三)诵读课文,理清论证思路

自由诵读课文,并快速阅读文后赏析。思考并回答问题。

1.提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如何提出论点的?

明确:本文的论点是:“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弊在贿秦”。 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

2.提问: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论述这一中心论点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明确:一是“贿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分论点一),这是从贿秦的诸侯国来说的;二是“不贿者以贿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分论点二),这是从不贿秦的诸侯国来说的。 其作用是,总领全文,引发以下议论。

3.既然如此,赂秦的是哪几国呢?试据课文回答。

据“燕赵之君……”和“齐人未尝赂秦”,可知“赂秦”仅指韩、魏、楚三国而言。)

为什么作者不指名呢?(这是史实,尽人皆知,无须指名。)

4.哪一段是论证赂秦的危害?作者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从哪些方面展开论证的?

作者运用了对比论证:

(1)以地事秦,导致了敌我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刺激了贪欲和扩张的野心。

(2)韩、楚、魏三国以地事秦求苟安而不得。

赂秦的危害是:“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5.齐国未尝赂秦,燕、赵两国也“义不赂秦”,可为什么也灭亡了?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灭亡的自身原因是:燕“以荆卿为计”,惹火烧身;赵“牧以谗诛”,自取。而苏洵认为的根本原因是:“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孤立无援,其灭亡是“诚不得已”。

6.假如苏洵是战国时韩、魏、楚、齐、燕、赵六国的谋臣,你认为他会采取什么策略来对抗秦国,而保全自己?试结合文章作答。

明确:(1)“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

(2)以赂秦之地封谋臣,礼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

(3)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

(三)合作探究,讨论文本。

再读文本,分组讨论:

1.你同意苏洵关于六国灭亡的观点吗?试结合课文和相关知识谈谈你的看法。

(1)六国君主中了秦国的挑拨离间的诡计,不能“合纵”联合抗秦。

(2)六国之间互相侵夺以及六国与秦的频繁战争,造成六国壮年劳动力的大量死亡,使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

(3)秦国具有雄厚的经济力量和优越的物质条件,能支持连年对外战争。

(4)统一乃人心所向,老百姓厌倦了几百年的混战。

……

从历史事实来看,六国破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个很复杂的问题,并非像苏洵所论述的那样简单。

2.你认为作者有什么样的写作意图? 你是从何得知的?试结合文本和时代背景进行分析。

明确:从课文第五段和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可知,讽谏北宋王朝面对外来侵略不要重蹈六国灭亡的历史覆辙,这是作者的写作意图,也即是本文的主旨。作者将六国的情况和北宋的情况作对比,六国力量虽然比秦弱小,“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而北宋现在一统天下,力量强大,来劝谏宋王朝改变妥协政策,奋起抵抗才是唯一出来。这是一种借古讽今的手法。

(五)拓展延伸

对于六国的灭亡,古今学者进行过许多分析和探讨,请同学们认真阅读下面文段,并回答问题。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宋]苏辙《六国论》)

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独为之,而遂焉者,所谓得天助云尔。嗟夫!自春秋以来,兵祸日炽;迄乎战国,而生民之荼毒,有不忍言者。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六七君者,肆于人上,日驱无辜之民,胼手胝足、暴骸中野,以终刘于虐乎?其必不尔矣!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后之论者,何厚于六国,而必为之图存也哉!([明]刘桢《六国论》)

读了上述两段选文,你有何感想?试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你对六国灭亡的看法。

(六)作业布置

课后,请同学们查阅相关资料,以“也谈六国灭亡”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附(一):板书设计(略)

课堂实录

师:“一门词客三父子”,这在我国文学史上是极其罕见的。除苏氏父子儿只有魏晋时期的曹氏父子三人。而父子三人的文章同写一题的,除苏氏父子外,再也找不出第二例了。这确实是一个非常独特的现象。

苏询的《六国论)认为六国破灭的原因是赂秦。作者是怎样提出这个观点的?

生:开门见山。

师:对。是开门见山。。现在我们一起来背诵苏询《六国论)的第一段。

生:齐背。)

师:现在大家快速地默读发给大家的材料,找出体现文章观点所在的段落,并明确苏轼、苏辙二人的观点是什么。

(生:默读。)

(师:巡视。6分钟。)

生:在第一段。

师:第一段的什么位置?

生:在第一段的结尾。

师:请你大声地念一遍。

生:“吾考之世变,知六国之所以久存,而秦之所以以速亡者,盖出于此,不可以不察也。”

师:准确他说,应是“六国之所以久存,而秦之所以速亡者,盖出于此。”大家认为如何?

生:对。

师:好。你请坐。

句子中的“此”,具体地指代什么?××你说。

生:我认为应指代上一句的“锄而尽去之,则是无道也。”

师:“锄而尽去之”中的“之”,又指代什么呢?

生:应该是这段所说的“士”。

师:xx说的对不对呀?

生:(齐答)对。

师:那么,对“士”这类人正确的做法应该怎样?

生:(齐)“区处条理,使各安其处”。

师:好。现在我们来看苏辙(六国论)认为六国“不免于灭亡”的原因,亦即本文的论点在哪里?××,你来试试。

生:也在第一段的结尾处,就是“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生:我想应该不是。

师:那“当时之士”中的“士”具体是指代什么呢?

生:好象是这段开头说的“天下诸侯”。

师:不是“好象”,就是“天下诸侯”。而前篇“争相养士”中的“士”是一个特殊的阶层,这个阶层中的人都各有专长,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知识分子。

好。现在我们来作一个小结。如果说苏询认为“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在于韩、魏、楚三国“赂秦”的话,那么,苏辙则认为六国“不免于灭亡”的原因在于天下诸烽“不知天下之势”。这个“势”,一指韩、魏战略地位的重要,“韩、魏塞六国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二指天下诸侯“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莫知厚韩、亲魏以摈秦”。而苏轼在他的文章中则兼顾两个方面,一是六国久存,二是秦王朝速亡。其关键在于是否能正确的对待知识分子。简言之,老苏谈“赂秦”,大苏谈“养士”,而小苏谈“明势”。

下面,我们再来看这两篇文间是如何分析问题的。除第一段外,两篇文章都各有三段文字对论点进行分析。请同学们快速地默看一遍。

(生:默读课文。6分钟)

师:差不多了吧?我们先看大苏是如何分析的。××同学,你来说说看。

生:第三段是从秦的角度来分析的。

师:请谈具体点,秦对“四人者”(知、勇、辩、力)采取什么措施?

生:杀。

师:对。文中有“堕名城,杀豪杰”的句子。接下去是什么?

生:“散而归田亩”。

师:“散而归田亩”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让四种人分散,回家乡种地。

师:导致什么后果?

生:陈涉起义。

师:是不是可以这样说:秦对四种人不是杀就是分散他们,不任用他们,从而对他们失去控制,总之是处置不当,最终导致他们不甘“老死于布褐”便挺而走险,揭竿起义。

生:是这样。

师:那第二段呢?

生:……

师:好,你请坐。谁来补充?

生:我认为第二段应是真面论述。只是重点在说“先王”,说“六国”的少一些。

六国论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三

1、感悟盛唐诗歌“声律风骨兼备”的特点及其阔大雄浑、豪迈恢宏的艺术境界。

2、初步熟悉张九龄、李颀、王维、孟浩然、高逋、岑参的生平事迹及其诗歌的主要特征。

3、初步了解盛唐边塞诗派和山水田园诗派的风格差异。

1、初步熟悉高逋生平事迹及其诗歌的基本风格,理解诗作所表达的复杂感情和主旨。

2、初步感受盛唐边塞诗的特征。初步感受盛唐诗歌“声律风骨兼备”的特点及其阔大雄浑、豪迈恢宏的艺术境界。

3、理解、背诵,并进一步学习诗歌的赏析。

:2教时

要点:了解作者及背景,了解所谓边塞诗,朗读,理解

我们中国从古到今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多,疆域大,人气旺是好事,但是,民族之间的相处也是一个不容易的事情。我国古代民族之间的战争就基本没有停过,汉族人口最多,又尽占地利,少数民族多居边地,环境也多恶劣;汉族人的大汉族主义和征服意识,少数民族的利益驱使和自恃勇武,导致边境地区常常血流成河。

唐开元、天宝年间,唐朝和突厥、回纥、吐蕃之间,在我国北方连年有战争。对于唐的战争,当时的诗人,一般是不反对的,因为是卫国战争。对于参加这些战争的将士,又常常歌颂他们为民族英雄,认为他们是为国死节,不是为了贪功受赏。

盛唐文人们多热衷于功名,渴望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从军边塞为国立功,成为文人求取功名,实现人生价值的一种理念,而且他们也很向往新奇的边疆生活、边塞风光。在诗歌创作上,他们融入了这样的所见、所闻、所感,形成了一个创作流派,这就是边塞诗派。

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作家是高适、岑参,世称“高岑”。还有王昌龄、李颀、王之涣、崔颢、王翰等。边塞诗的内容主要是:反映边塞战争生活的艰苦和军旅生活的种种体验,以及征人、思妇的离愁别绪;抒发为国立功的豪情壮志和不满现实的情绪;描写边塞风光、异域风情。

边塞诗的艺术特点:诗歌的格调雄浑豪放、慷慨悲凉,境界阔大、雄奇壮美。边塞诗的佳作以乐府歌行和五、七言绝句居多。

高适(约702~765),唐代诗人。字达夫。居住在宋中(今河南商丘一带)。少孤贫,爱交游,有游侠之风,并以建功立业自期。早年曾游历长安,后到过蓟门、卢龙一带,寻求进身之路,都没有成功。在此前后,曾在宋中居住,与李白、杜甫结交。天宝八载(749),经睢阳太守张九皋推荐,应举中第,授封丘尉。十一载,因不忍“鞭挞黎庶”和不甘“拜迎官长”而辞官,又一次到长安。次年入陇右、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为掌书记。安史乱后,曾任淮南节度使、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剑南节度使等职,官至左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世称“高常侍”。

高适的诗风现实主义多于浪漫主义。在描写边塞的战斗生活时,他侧重于表现战斗的激烈、艰苦和对士卒的同情,在《燕歌行》中,他就将沙漠的荒凉环境,激烈的战斗气氛,士兵的复杂心态等的思想内容融为一体,形成了雄厚豪健、悲壮浑朴的艺术风格。他的一些赠别诗,如《别董大》、《别韦参军》也具有他的边塞诗豪迈动人的气概。

原诗在前面有个小序:“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开元十五年(727),高适曾北上蓟门。二十年,信安王李禕征讨奚、契丹,他又北去幽燕,希望到信安王幕府效力,未能如愿:“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蓟中作》)。可见他对东北边塞军事,下过一番研究工夫。开元二十一年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经略边事,初有战功。但二十四年,张让平卢讨击使安禄山讨奚、契丹,“禄山恃勇轻进,为虏所败”(《资治通鉴》卷二百十五)。二十六年,张守珪部下幽州将赵堪矫张守珪之命,出兵攻奚、契丹,先胜后败。“守珪隐其状,而妄奏克获之功”(《旧唐书。张守珪传》)。高适对开元二十四年以后的两次战败,感慨很深,因写此篇。

诗的主旨是谴责在皇帝鼓励下的将领骄傲轻敌,荒淫失职,造成战争失败,使广大兵士受到极大的痛苦和牺牲。诗人写的是边塞战争,但重点不在于民族矛盾,而是同情广大兵士,讽刺和愤恨不恤兵士的将军。

“燕歌行”,是乐府古题,也就是汉魏乐府音乐中一支曲调的名称。“燕”是战国时期一个国家的名字,地域在今河北省北部。可能就是那一带的民歌曲调。“歌行”是一种诗体,属“古体诗”。句数及每句字数无定,音节格律比较自由,易于叙事抒情,一般篇幅较长。

这首诗突破了以前旧乐府同题诗作那种铺陈、渲染征人思妇缠绵相思之情的格局,而大大开拓了歌辞的内容。举凡出征的军容、军情的紧急、塞漠的荒寒、战争的酷烈、军中的苦乐不均、战士的勇武、别离的悲怆、和平的祈愿等等,俱熔为一炉。诗中骈散相间的句式和平仄互换的用韵,以及援声律入古体的写法,和卢、骆以来的歌行并无二致,但局势的动荡排阖却非前人可比。诗人的笔触并不固定在某种单纯的情思上,而是在复杂的内心波澜间跌宕回旋,在激越的抒情中又不时变换着场景,形成规格整炼而又一气斡旋,淘洗藻饰而又意象鲜明的特色。《燕歌行》不仅是高适的“第一大篇”(近人赵熙评语),而且是整个唐代边塞诗中的杰作,千古传诵。

1、看注解,前后串读,解释下列加线词句

燕歌行

高适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摇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2、交流

(燕歌行:汉魏乐府诗旧题。

汉家烟尘:汉家,代指唐朝。既可以借汉代的强大自夸,也可以因为批评避讳。烟尘,战争。

残贼:凶残的敌人。

横行:纵横驰骋,不可阻挡。用典于《史记》。

非常:两个词,“非”:不,不是。“常”:通常、平常。“非常”即不平常。今天“非常”虽有此意,但它是一个词,是副词。

赐颜色:俗语给面子,赏脸。

摐金伐鼓下榆关:描写出征时的声势浩大。摐:撞击。金:古代军中的金属乐器。伐:敲打。鼓:战鼓。榆关:山海关。是我国内陆通向东北的要隘。下:去、到。

旌旆逶迤碣石间:描写唐军出征时军容整肃。旌旆:军中各种旗帜。逶迤:形容唐军行进的蜿蜒曲折。碣石:碣石山,在今河北省昌黎县西北。

校尉羽书飞瀚海:军队的长官。羽书:插有羽毛的文书,表示情况紧张,十万火急。瀚海:本意是沙漠,这里指代与敌人交战的边境。

单于猎火照狼山:单于,本是汉代匈奴首领的专门称号,作者在这里指代敌人首领。猎火:打猎时燃起的火,这里表示战争就要爆发了。狼山:地名,在今内蒙西北郡,汉代时是匈奴地盘。这里就用狼山来指代敌人活动的地区。

极边土:临边境的尽头。

胡骑凭陵杂风雨:意谓敌人来势凶猛,像疾风暴雨。凭陵:敌人凭着人高马大,善于马上作战,发动了猛烈的进攻。杂风雨:形容敌人来势凶猛,犹如狂风夹杂着暴雨而来。

塞草腓:塞草,边境上的草。腓,本意是病,这儿指草枯萎发黄。

恩遇:皇帝的恩惠。

轻敌:轻敌,不怕流血牺牲。

未解围:没能解除敌人对边境城堡的围攻。

玉箸:玉做的筷子,这儿比喻思妇的眼泪。筷子竖起来是两行,少妇眼泪也是两行。玉做的筷子晶莹透明,少妇的眼泪也是如此。这里实际上是借代修辞,用玉箸来指代这些兵士的妻子。

边庭飘摇那可度:边庭,边境。飘摇,比喻局势动荡不安。那可度:过不下去,没法生活。

杀气三时作阵云:杀气,战争气氛。三时,有的解为春、夏、秋三个务农季节,这里解为早晨、中午、晚上为好。这样可增加兵士们的紧张、辛苦。作阵云,化作战云,也就是一天到晚经常要打仗。

寒声一夜传刁斗:寒声,使人听了心寒的声音。这儿指刁斗的声音。刁斗:是古代军队煮饭的铜锅,白天用来煮饭,晚上用来敲击报更巡夜。

死节从来岂顾勋:死节,为节义而死,这儿指为报效国家而死。顾,顾及,想到。勋,功勋。

李将军:指汉代著名将军李广。匈奴听到他的名字就感到害怕,当时匈奴称他为飞将军。)

六国论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篇四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为文意图,体察作者的爱国之情。

2、掌握重要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

3、背诵课文。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六王毕,四海一”,在《阿房宫赋》里,杜牧用这六个字概括了秦灭六过、一统寰宇的历史进程。也许因为秦王朝过于短促,历二代便骤然灭亡,所以后人总爱在秦的暴灭上作文章,而忽视了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秦为什么能够以少胜多,以小胜大?或,六国何以由强趋弱,转胜为败?历史学家语焉不详,文学家往往指斥不当。

贾谊《过秦论》主要指责秦之过,但对秦的胜利(六国的灭亡)之因也作了简要的剖析:在六国,“争割地而奉秦”,使秦国“有余力而制其弊”。在秦国,“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备,外连横而斗诸侯”。这种剖析顾及斗争的双方,是辨证的。但分析不尽准确,因为并非这六个国家都争着割地奉秦。

历史的年轮又增加了一千二百余年,北宋策论大师苏洵注目这个历史课题了,于是有《六国论》出。

《六国论》是历史上第一偏不鞭强秦之暴行,而剖六国之痼疾的文章,所以它具有历史的严肃性。它分析了忍辱求和、赂敌为安的悲剧结局,乃是有感而发,它具有现实批判的针对性(这一点,我们在学习课文中会进一步认识)。

二、作者简介

(学生自读注释一)补充两副写“三苏”的对联。

萃父子兄弟于一门,八家唐宋占三席。

悟骈散诗词之特征,千变纵横识共源。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

三、阅读课文

学生先初读,扫清语音障碍。再齐读。

四、疏通字词

学生自译。补充(板书)。

重要字词:率、厥、弥、判、速、洎、殆。

词类活用:小/大则……、义不赂秦、却、礼、西向、日削月割。

古今异义:其实、祖父、至于、智力、可以、故事。

通假字:厌、当

特殊句式: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天下之大。

一词多义:暴、与、犹、亡、始。

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完成练习二――四

二、分析课文

1、齐读课文。

2、思考练习一。

3、提名思考回答:

4、教师简析(参教师用书)

5、简介,写作背景,进一步了解作者的爱国之情。

作者生于真、仁、英宗三世。其时,宋王朝虽然尚未疲弱不堪,但北有契丹(大辽),西有西夏,它们不断骚扰,国家不得安宁。10,大辽举兵攻宋,当时宰相寇准力主抗辽,宋辽在澶州打了一仗,宋军大胜。形势如此有利,真踪却一味求和,订下“澶渊之盟”,规定宋每年向辽进贡银10万两,绢20万匹,自此,抗敌卫国只气锐减,委曲求全之风日上。后辽又连连加码,宋均慨然应答。1044年,西夏元昊上书停战求和,宋却反而给西夏银、绢、茶。一代又一代的“为国者”皆被敌人积威所劫,以物供敌,以钱富敌。苏洵是睹之心忧,忧而思救,以为这和战国六国以地赂秦相比,有国之而无不及,下场更加不堪设想,于是写下了这偏醒世文章。所以,结合背景,我们能够更加体察到作者的一片爱国之情。

三、小结

本文立论鲜明,论证严密,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语言上,长短相间、整散交错。确如王安石云:“苏明允有战国纵横之学”。

文章字里行间包含着作者的感情,不仅有“呜呼”、“悲夫”这样感情强烈的感叹,就是在夹叙夹议的文字中,也洋溢着作者的情感,如对以地赂秦的憎恶,对“义不赂秦”的赞赏,对“用武而不终”的惋惜,对为国者为积威之所劫的痛惜、激愤,都溢于言表,有着强烈的感染力,使文章不仅以理服人,而且以情感人。

四、齐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

比较阅读《过秦论》

学习苏辙《六国论》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背诵

背诵中心论点句、。写作意图句。

二、比较《过秦论》

1、都是史论文。

2、都借古讽今,以史致用,都得源于作者的忧国情怀。

《过》讽谏汉武帝施行仁政,防止重蹈秦朝施行暴政而迅速灭亡的覆辙。《六》讽谏宋王朝要以六国为鉴,奋起抵御外侮。

3、论证方法:都云对比论证方法。

4、中心论点的提出:《过》卒章显志,《六》开门见山。

5、语言:同:多排偶句,句式整齐。长短相间,错落有致。

不同:《过》词采华丽,《六》浅显易懂。

三、学习另二篇《六国论》

一是苏辙的,见教材。一是李桢的(节选)。

四、布置作业

写一篇作文,题目是“从历史看天下兴亡”。

六国论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五

战国七雄,论富有,秦国比不上齐国;论兵力,秦国比不上赵国;论地域的辽阔,秦国比不上楚国。但是最后六国却全部被秦国一一灭掉。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就让我们来看一下苏洵对这个问题的的'阐述。

一.简介时代背景

1.作者简介:

苏洵(1000─1066)字明允,号老泉,宋朝眉山人。与他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成为文学史上著名人物,“唐宋八大家”中他一门就占了三人。朱德老总曾有诗称赞:“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嵋共比高”。苏洵长于散文,善用比喻。他十分关心政治,论文大多针对时政而发,议论锋利,切中时弊,说服力强,著作有《嘉佑集》。据说苏洵27岁因应试不中,焚去以前所写文章,刻苦攻读,博览群书,潜心钻研,最后构成自己文章的风格。由于他下笔顷刻数千言,语言晓畅,雄辩有力,深得欧阳修的赏识。嘉年间,欧阳修把苏洵的22篇文章推荐给朝廷,一时名动京师,文人竟相模仿。因此,他命名自己的文集为《嘉佑集》。本文选自《嘉佑集》中的《权书》,原题为《六国》,一般选本改作《六国论》。

三苏:苏洵、苏轼、苏辙

唐宋散文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三苏”、曾巩

2.写作目的:

本文是为反对北宋王朝用重赂屈服于外族而写的。当时,契丹后称“辽”我国东北少数民族)、西夏(我国西北少数民族)经常入侵,北宋统治者沿用妥协政策,向他们纳银输绢,以求苟安。作者写这篇文章,论六国灭亡之道,讽谏宋王朝以六国为鉴戒,不为外族“积威之所劫”,要“礼天下之奇才”,上下团结一心,抵御外侮,以维护和巩固宋王朝的统治。

3.题解:

“六国论”是倒装省略句,是“论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论”是古代散文的一种文体,以论证为主,要求善于析理,析理愈透愈精,就愈能体现这种文体的特点。

二、全班朗诵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三.研习新课

1.诵读第1段。

提问:

(1)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2)问:从几个方面说明这一中心论点的

明确:a赂秦力亏,破灭之道也。b不赂者以赂者丧。

(3)问: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提出中心论点,总领全文,引发以下议论。

2.诵读第2段。

提问:

(1)问: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第二自然段的中心意思在第二段中找出。

明确:“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2)问:本段从哪几个方面说明赂秦的危害其中用了多少个比较

明确:a以地事秦,导致了敌我双方力量比较的变化,刺激了贪欲和扩张的野心。

b韩、楚、魏三国以地事秦求苟安而不得。c、“得”与“失”,“难”与“易”、“有限”与“无厌”。

(3)、问:引用古人的话来进行论证观点,这是一种什么论证方法在那里有什么作用

明确:引证法,作用:既对上文的论证起到了补充说明,又能很好的收束全文,运用比喻论证,形象生动,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增强了说服力。

(4)问:本段的中心资料,印证了第一自然段中的哪一句话

明确: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3.诵读第3段。

提示:上段分析韩、魏、楚三国是合着说的,它们灭亡的根本原因是相同的,即以地事秦。这段分析齐、赵、燕三国是分开说的,它们的灭亡原因有的相同,有的不相同。

提问:

明确:a、“与赢而不助五国”“五国既丧,齐亦不免”b、“五国既丧”c、从“与赢”一句能够看出作者的批评态度。

明确:a有赞扬,有批评。b赞扬以武力对抗的政策。c批评燕用刺客计,批评赵错杀良将。

d这二者是这二国灭亡的原因。e智力孤危

(3)问“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这两句话是照应第一段的哪一句

明确:“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小结:可见,作者这样来论述齐、燕、赵三国的灭亡,是为了证明本文的第二个分论点:“不赂者以赂者丧”。

明确:a“三国各爱其地……良将犹在”。b,这是一个假设论证,因为事实已经成为过去,是小则能办到的。c不能轻易地断定谁胜谁负。这告诉我们作决定切忌武断,要注意分寸,也说明六国有打胜秦国的可能。

4.诵读第4段。

提问:

(1)“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如何解释

明确:“恐”:恐怕,那里也是假设论证,表现秦人惶恐之极,寝食不安。

(2)问:“呜呼”和“悲夫”二语在这段话中有怎样的作用它们各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明确:“呜呼”,惜其有良策而不用;“悲夫”,哀其结果之惨。

(3)问:前一层跟上段末句是怎样的关系后一层有什么作用

(4)问:“有如此之势”这句话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明确:承上启下。

5.诵读第5段。

提问:

明确:a、“天下之大”指的是全国政权,指当时北宋朝廷;“诸侯”指地方政权。

b、以土地事秦而求苟安,然终不免于灭亡。

(2)问:这样来比较有什么意图

明确:全国政权的力量自然大于地方政权,更不应当对敌采取妥协的政策。

(3)问:为什么不这样写,“苟以我大宋之大……”

明确:古人有为尊者讳的习惯。修辞中亦有“避讳”一格。

四、难点、重点分析

小结:六国灭亡原因各不相同,而以地赂秦者但是三国,作者巧妙地提出“不赂者以赂者丧”这一论断,这样就把灭亡的原因集中到“弊在赂秦”这一中心论点上来了。至于为什么要“赂秦”,作者则直到最后才说出了最要紧的一句:“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这叫做“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注意:苏辙同题文章中最紧要的一句是“不知天下之势”。)作者这样来论述问题是有极强的针对性,因为北宋正是为辽、西夏“积威之所劫”而年年纳币。如果删去“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之故事”,就看不出这一点了,这是违背作者的意图的。其次,从布局上看,本文是从论史逐步转向论策的。因此从第3段开始,先肯定燕、赵的“远略”,之后又批评了他们的错策。循此继进,作者又为六国设想出总体的战略:第一步,不赔秦,不附于秦,不派刺客,不杀良将;第二步,“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这样的设想是为下文“不赂而胜之”一语作铺垫的。这个总体的战略设想也是针对北宋朝廷说的。如果删去第5段话,上面这些话就变成无的放矢了。这种写法就叫做“借古讽今”。

2.本文的论证语言有什么特色

分析:本文的语言除气势俊伟、古劲简练外,表此刻论说语言的分寸感上。如“向使三国各爱共地,齐人匆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败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交,或未易量”,提出与上文所论史实相反的状况以及可能出现的不同结果,虽为假设,但又不妄下断语,表现了作者论述语言的准确性与分寸感,恰到好处。

分析:本文中的某些论述欠妥,正好能够用来启发、教育学生不要盲目相信书本,而要敢于质疑,善于独立思考、动脑分析。例如,课文第3段中论证燕国的灭亡是“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就是欠妥的。作者并没有抓住根本问题,而是撷取了一个偶然状况作为论据,把问题简单化了,难以令人置信。要明白,当时强秦灭燕,是历史的必然。只但是“以荆卿为计”加速了燕的灭亡罢了。从逻辑上说,作者是将必然的趋势当作或然的状况来论述,这在逻辑上讲不通,是违反客观实际的。所以说,这个论断是不妥的。再者,作者论六国灭亡,只论及赂秦的弊端及用武不终等等,却没有论及统治者的腐败无能这一根本问题,这是不全面不深刻的。当然,这是作者受其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的结果。但正如本课“思考与练习一”中提示所说:“前人论史实,看法不必须正确,论述也不必须全面。但是本文能够抓住关键性的问题来论证,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这就是说,作者能根据其写作意图,提出论点,进行自圆其说的论证。况且,作者撰写此文的本意是对宋王朝屈辱妥协的政策进行讽诫,同时也是对统治者的委婉进说。因此,本文虽有不确之处,但论证说理纵横恣肆,严密紧凑,具有强烈的现实好处与战斗性,仍不失为一篇胜炙人口的政论佳作。

附板书

赂秦力亏,破灭之道

第一段弊在赂秦故曰:弊在赂秦

不赂者以赂者丧

1、得与失的比较--弊在赂秦

第二段2、难与易得比较至于颠覆赂者灭亡

3、有限与无厌得比较理固宜然

4、引古人名言印证,比喻论证

1、齐国:与嬴而不助五国--反面

2、燕国:以荆卿为计,始速祸--正面

赵国:牧以谗诛,用武不终不赂者以赂者丧

第三段3、齐人勿附,

刺客不行,胜负或未易量--反面假设

良将犹在。

第四、五段:提出策略,借古讽今

教学后记:

《六国论》这篇文章的教学重点在于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和学习它论证的结构。在教学中,我利用了第一课时给学生疏通了文意,并积累了重点文言字词,在第二课时重点分析文章的写作结构,也是这次公开课的资料。期望透过这个课时,能够让学生懂得《六国论》的写作结构,并能运用到平时的议论文写作中去,同时,文中用了多种论证手法,如:比较论证、比喻论证、分层论证、假设论证、事实论证等,也是我们学习的重点。

我个人认为,这节公开课的优点在于结构清晰,知识点全面,但同时也存在几个问题,比如,课前设计的问题不够通俗易懂,不能一步到位,在逻辑上的衔接不够好;板书太多,就应设计得更加简略;在上课的过程中,课堂气氛不够活跃,不能调动学生的用心性。

六国论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篇六

掌握重要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背诵课文。

教学课时:3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疏通字词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作者简介

(学生自读注释一)补充两副写“三苏”的对联:

萃父子兄弟于一门,八家唐宋占三席;

悟骈散诗词之特征,千变纵横识共源。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

三、阅读课文

学生先初读,扫清语音障碍;再齐读。

四、疏通字词

学生自译。补充(板书):

重要字词:率、厥、弥、判、速、洎、殆

词类活用:小/大则……、义不赂秦、却、礼、西向、日削月割

古今异义:其实、祖父、至于、智力、可以、故事

通假字:厌、当

特殊句式: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天下之大

一词多义:暴、与、犹、亡、始

五、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分析课文

教学过程 :

一、检查作业 

完成练习二——四

二、分析课文

1、 齐读课文

2、  思考练习一。

3、  提名思考回答:

4、  教师简析(参教师用书)

5、  简介写作背景,进一步了解作者的爱国之情

所以,结合背景,我们能够更加体察到作者的一片爱国之情。

三、小结

本文立论鲜明,论证严密,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语言上,长短相间、整散交错。确如王安石云:“苏明允有战国纵横之学”。

四、齐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

比较阅读《过秦论》;

学习苏辙《六国论》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比较阅读

教学过程 :

一、检查背诵

背诵中心论点句、写作意图句;背诵全文

二、比较《过秦论》

1、 都是史论文

2、  都借古讽今,以史致用,都得源于作者的忧国情怀

3、  论证方法:都云对比论证方法。

4、  中心论点的提出:《过》卒章显志,《六》开门见山。

5、  语言:同:多排偶句,句式整齐;长短相间,错落有致。

不同:《过》词采华丽,《六》浅显易懂。

三、学习另二篇《六国论》

一是苏辙的,见教材。一是李桢的(节选)

四、布置作业 

写一篇作文,题目是“从历史看天下兴亡”

附:从历史看天下兴亡

1、各家关于天下兴亡的观点(高一年级)

《过秦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伶官传序》: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记身

《谏太宗十思疏》: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出师表》:广开言路、亲贤远佞

《孟子二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阿房宫赋》:戒奢以俭

《邹忌讽齐王纳谏》:广开言路

《勾践灭吴》:励精图治,心忧天下,尊贤重士,法纪严明

《触龙说赵太后》:磨炼国君意志,培养能君主

《季氏将划颛臾》:君贤臣能且上下精诚团结

《六国论》(苏辙):六国相互背盟败约而失韩魏之天下要冲

2、学生习作选读

“纷纷世事无穷尽,后来凭吊空牢骚”,天下兴亡的道理,历史已经给我们作出了正确的论述,我们应该借鉴历史的经验教训,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为中国的繁荣富强奉献力量。

六国论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七

1.诵读课文,理清思路。

2.了解六国破灭的`原因及作者借古讽今的意图,培养中学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热情。

诵读法、分析讨论法

一、检查预习:

(一)说出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含义。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武器

2.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交替、一个接一个全都

3.思厥先祖父。 他们

4.子孙视之不甚惜。 看待

5.与赢而不助五国。 亲附、亲近

6.始速祸焉。 招致

7.洎牧以谗诛。 等到、及

8.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爱惜

9.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通“倘”,如果

10.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几乎

11.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使.……退却

(二)找出文中古今异义词,并说出其含义。

1.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它的实际数量

2.思厥先祖父。 祖辈、父辈

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以致、以至于

4.后秦击赵者再。 两次

5.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 智谋、力量

6.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 旧事、前例

7.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可以 凭、凭借

(三)说出下列句式特点。

1.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判断句

2.洎牧以谗诛/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被动句

3.赵尝五战于秦 介词结构后置

4.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定语后置

二、新课研讨:

(一)1.(唐太宗李世民在其名相魏征去世后,感慨地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如何以史为镜,关键在于发现错综复杂的历史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理出导致王朝兴替的中心线索,才能达到借鉴史实、古为今用之目的。历史上战国七雄,何以演变为秦一枝独秀,且看苏洵是如何抽丝剥茧、层层剖析的。)

请齐读全文,思考文中哪句话概括了六国破灭的原因?

明确:“弊在赂秦”是六国灭亡的原因。作者排除“兵”“战”原因,归结到一个字“赂”上。开门见山地提出中心论点,总领全文,纲举目张。

2.明确中心论点之后,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加以论述的?

明确:提出中心论点后,接着从两个方面简要地阐释论点,一是从赂秦的国家说――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二是从不赂秦的国家说――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这两点既是对中心论点的阐释,也是分论点。最后一句,回应开头,重申论点。(生读第一段,读出观点鲜明,肯定语气)

六国论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篇八

一、检查作业。

背诵前四段,要求读出语气。

这次检查带有巩固记忆的性质,时间可以稍长,可以让全班同学齐背,也可以指名个别学生背诵,最好教师也给学生作示范背诵。

二、诵读第5段。

1.导入本段,略讲时代背景。

问:本段末句“苟以天下之大”是指什么说的?它跟上句“夫秦与六国皆诸侯”一句有什么联系?(“天下之大”指的是全国政权,指北宋朝廷;“诸侯”指地方政权。)“六国破亡之故事”又是指什么说的?(以土地事秦而求苟安,然终不免于灭亡。)

问:这样来比较有什么意图?(全国政权的力量自然大于地方政权,更不应当对敌采取妥协的政策。)

问:为什么不这样写,“苟以我大宋之大……”?(古人有为尊者讳的习惯。修辞中亦有“避讳”一格。)

以下介绍时代背景:

苏洵(1009——1066)经历了北宋真宗、仁宗、英宗三朝。当时辽崛起于北,西夏崛起于西北,时时进行侵略,给北宋朝廷造成极大的威胁。北宋朝廷为求苟安,对他们实行妥协退让,每年都要向他们交纳几十万银两和大量的绢。例如: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澶渊之盟”议定。每年给辽“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

宋仁宗庆历二年(1044年),宋又被迫与辽订盟,每年加“岁币”银十万两、绢十万匹。

同年,宋与西夏达成协议,西夏对宋称臣,宋每年送给西夏银七万两、绢十五万匹、茶三万斤。

尽管如此,辽和西夏的侵略活动仍未停止。苏洵此文就是针对这种情况写的。

2.诵读练习。(快速练习)

三、作者意图和写作方法分析。

提示:可以从作者意图、文章布局和理路、重要的论断等方面进行考虑。

方式:四人一小组。讨论后推代表发言。

小结:六国灭亡原因各不相同,而以地赂秦者不过三国,作者巧妙地提出“不赂者以赂者丧”这一论断,这样就把灭亡的原因集中到“弊在赂秦”这一中心论点上来了。至于为什么要“赂秦”,作者则直到最后才说出了最要紧的一句:“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这叫做“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注意:苏辙同题文章中最紧要的一句是“不知天下之势”。)作者这样来论述问题是有极强的针对性,因为北宋正是为辽、西夏“积威之所劫”而年年纳币。如果删去“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之故事”,就看不出这一点了,这是违背作者的意图的。

其次,从布局上看,本文是从论史逐步转向论策的。因此从第3段开始,先肯定燕、赵的“远略”,接着又批评了他们的错策。循此继进,作者又为六国设想出总体的战略:第一步,不赂秦,不附于秦,不派刺客,不杀良将;第二步,“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这样的设想是为下文“不赂而胜之”一语作铺垫的。这个总体的战略设想也是针对北宋朝廷说的。如果删去第5段话,上面这些话就变成无的放矢了。

这种写法就叫做“借古讽今”。

2.运用比较法进一步领会作者意图。

先讨论共同点(或相似点)。

方式同前。

小结:都很重视韩魏两国在七国纷争中的地位。苏辙明确地提出,“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因此,六国的正确策略应当是“厚韩亲魏以摈秦”。苏洵说的“弊在赂秦”也主要是指韩魏说的(这二国以地事秦最为突出),韩魏之所以“赂秦”,是因为与秦接壤,“为积威之所劫”。如果照苏辙说的“厚韩亲魏”的办法去做,这个问题就不存在了。可见父子二人的基本立场是接近的。

再讨论不同点。

小结:苏洵认为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在于以地赂秦;苏辙则认为根本原因在于六国没有远略,背盟败约,自相残杀。苏洵是借古讽今,不是单纯论史,所以结尾谈到现实问题;苏辙是就史论史,结尾只表示了悲痛的感情——这是基本构思的不同。苏洵以“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为议论的出发点(置于最后),苏辙以“不知天下之势”为议论的出发点(置于最前)——这是布局上的不同。

讨论后,从头至尾读课文一遍。

四、做课文后的练习第四、五题。

六国论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九

1.诵读课文,理清思路。

2.了解六国破灭的原因及作者借古讽今的意图,培养中学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热情。

教法设计:诵读法、分析讨论法

(一)说出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含义。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武器

2.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交替、一个接一个全都

3.思厥先祖父。 他们

4.子孙视之不甚惜。 看待

5.与赢而不助五国。 亲附、亲近

6.始速祸焉。 招致

7.洎牧以谗诛。 等到、及

8.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爱惜

9.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通“倘”,如果

10.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几乎

11.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使.……退却

(二)找出文中古今异义词,并说出其含义。

1.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它的实际数量

2.思厥先祖父。 祖辈、父辈

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以致、以至于

4.后秦击赵者再。 两次

5.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 智谋、力量

6.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 旧事、前例

7.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可以 凭、凭借

(三)说出下列句式特点。

1.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判断句

2.洎牧以谗诛/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被动句

3.赵尝五战于秦 介词结构后置

4.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定语后置

(一)1.(唐太宗李世民在其名相魏征去世后,感慨地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如何以史为镜,关键在于发现错综复杂的历史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理出导致王朝兴替的中心线索,才能达到借鉴史实、古为今用之目的。历史上战国七雄,何以演变为秦一枝独秀,且看苏洵是如何抽丝剥茧、层层剖析的。)

请齐读全文,思考文中哪句话概括了六国破灭的原因?

明确:“弊在赂秦”是六国灭亡的原因。作者排除“兵”“战”原因,归结到一个字“赂”上。开门见山地提出中心论点,总领全文,纲举目张。

2.明确中心论点之后,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加以论述的?

明确:提出中心论点后,接着从两个方面简要地阐释论点,一是从赂秦的国家说――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二是从不赂秦的国家说――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这两点既是对中心论点的阐释,也是分论点。最后一句,回应开头,重申论点。(生读第一段,读出观点鲜明,肯定语气)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