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必修三(大全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0-18 11:40:02 页码:12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必修三(大全8篇)
2023-10-18 11:40:02    小编:琉璃

对某一单位、某一部门工作进行全面性总结,既反映工作的概况,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缺点,也要写经验教训和今后如何改进的意见等。总结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总结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必修三篇一

动物体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一、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1、神经调节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神经元。

神经元的功能:接受刺激产生高兴,并传导兴奋,进而对其他组织产生调控效应。

神经元的结构:由细胞体、突起[树突(短)、轴突(长)]构成。轴突+髓鞘=神经纤维

2、反射:是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3、反射弧:是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和功能单位。

感受器:感觉神经末稍和与之相连的各种特化结构,感受刺激产生兴奋

传入神经

神经中枢:在脑和脊髓的灰质中,功能相同的.神经元细胞体汇集在一起构成

传出神经

效应器:运动神经末稍与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兴奋: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2)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

(4)兴奋的传导的方向:双向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必修三篇二

51、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和生物多样性锐减等。

52、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53、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潜在价值、间接价值(生态功能)、直接价值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必修三篇三

1、体液: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物体。

2、体液之间关系:

3、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内环境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4、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5、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6、血浆中酸碱度:7.35—7.45

调节的试剂:缓冲溶液:nahco3/h2co3na2hpo4/nah2po4

7、人体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770kpa

正常的温度:37度

8、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

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9、稳态的调节:神经——体液——免疫共同调节

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必修三篇四

高中生物相对于物理、化学是比较偏文的一个学科,生物中需要背的东西也是非常多的。所以,想要提高高二生物成绩,首先要做的就是要熟悉教材。

学生在熟悉生物课本之后,可以根据相应的内容,做对应的专题训练,这样既能巩固自己所学的知识,还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样对于高二生物成绩的提高是非常有帮助的。

2、错题本

高二学生想要提高生物成绩,就一定会做配套的练习题的。这样难免会有一些错题,所以准备一个错题本是非常有必要的。高二学生在写错题的时候,都要经常去看一看。如果有什么不懂的问题,一定要及时的去问老师,争取把错题本中的内容都掌握好。

3、理解

高二生物中有很多的题都是理解性的内容,如果高二学生把生物理解好了,那么,在学习生物的时候就会简单的多了。高二学生在课余的时候,可以看一些关于生物的纪录片。

另外,在高中生物学习的过程中,有很多生物实验,但是其实生物实验是非常重要的。重视生物实验能够提升高二学生对生物的兴趣。

4、善于归纳

高二学生在学习生物的时候,一定要学会利用图表,善于总结归纳。高二学生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完每一章知识的时候,要学会归纳这个章节主要内容。另外生物教材中的图表也是提高生物成绩的方法。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必修三篇五

基本方针:

1.生物是正确了解身体,学习人和环境(植物,动物,自然界)之间关系的科目。

2.不要盲目记忆,跟生活中的经验联系起来理解。

运用方案:

1.仔细了解课本内容,理解和记忆基本概念。

(1)根据每单元的学习目标,联系各个概念进行学习。

(2)不要只记忆核心事项,要一步一步进行深入的学习。

(3)要正确把握课本上的图像、表格、相片所表示的意思。

2.把所学的内容跟实际生活联系起来理解。

3.把日常用语和科学用语互做比较,确实理解整理后再记忆。

4.把内容用图或表格表述后,再进行整理和理解。

5.实验整理以后跟概念联系起来理解。(把握实验目的,把结果跟自己的想法做比较,找出差距,并分析差距产生的原因)

(1)正确了解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方法,直接观察了解各生物的特征。

(2)养成写实验观察日记的习惯。

6.以学习资料的解释部分和习题集的整理部分为中心进行记忆。

7.根据内容用不同方法记忆。

(1)把所学的内容联系起来整理进行记忆。

把想起来的主题不管顺序先随便记下来。

把中心主题写在中间位置。

按照知识间的相互关系用线或图连接起来完成地图。

(2)利用对自己有特别意义或特殊意思的词进行记忆。

(3)同时使用眼睛、手和嘴、耳朵记忆。

8.不懂的题必须解决。(先给自己提问,把握自己具体不懂哪部分后再请教其他人。)

9.通过解题确认所学内容。

(1)整理做错的。题,下次考试前重点复习。

(2)不太明白的题查课本和学习资料弄清楚。

(3)以基本题——中等难度题——难题的顺序做题,理解内容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必修三篇六

一、种群的特征:

1、种群密度

a、定义: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

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b、计算方法:逐个计数针对范围小,个体较大的种群;

估算的方法植物:样方法(取样分有五点取样法、等距离取样法)取平均值;

动物:标志重捕法(对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

昆虫:灯光诱捕法;

微生物:抽样检测法。

2、出生率、死亡率:a、定义: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b、意义:是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

3、迁入率和迁出率:a、定义:单位时间内迁入和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b、意义:针对一座城市人口的变化起决定作用。

4、年龄组成:a、定义: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

b、类型: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c、意义:预测种群密度的大小。

5、性别比例:a、定义: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b、意义:对种群密度也有一定的影响。

二、种群数量的变化:

1、“j型增长”a、数学模型:(1)nt=n0λt

(2)曲线(略)(横坐标为时间,纵坐标为种群数量)

b、条件:理想条件指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

c、举例:自然界中确有,如一个新物种到适应的新环境。

2、“s型增长”a、条件:自然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

b、曲线中注意点:

(1)k值为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2)k/2处增长率最大。

3、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中,在不利的条件下,种群的数量会急剧下降甚至消失。

4、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对于有害动物的防治、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及濒临动物种群的拯救和恢复有重要意义。

三、群落的结构:

1、群落的意义: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2、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与纬度、环境污染有关。

3、群落中种间关系

4、群落的空间结构:

a、定义:在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使群落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

b、包括:垂直结构: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意义: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能力;

植物的垂直结构又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所以动物也有分层现象;

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它们呈镶嵌分布。

四、群落的演替:

1、定义: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2、类型:初生演替: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演替,如:沙丘、火山岩、冰川泥。

过程:裸岩阶段

地衣阶段

苔藓阶段

草本植物阶段

灌木阶段

森林阶段(顶级群落)

(缺水的环境只能到基本植物阶段)

次生演替: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发芽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必修三篇七

1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但必须依赖(〔〕活细胞)才能生存。

2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3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4血液属于(组织)层次,皮肤属于(器官)层次。

5植物没有(系统)层次,单细胞生物既可化做(个体)层次,又可化做(细胞)层次。

6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

7种群:在一定的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例:一个池塘中所有的鲤鱼。

8群落:在一定的区域内所有生物的总和。例:一个池塘中所有的生物。(不是所有的鱼)

9生态系统:生物群落和它生存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10以细胞代谢为基础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以细胞增殖、分化为基础的生长与发育;以细胞内基因的传递和变化为基础的遗传与变异。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必修三篇八

36、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生物圈包括地球上的所有生物及其无机环境。

37、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38、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就越强。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这种渠道进行的。

39、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其特点是单向流动和逐级递减。

40、在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大约是10%~20%。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就越多。越是位于能量金字塔顶端的生物,得到的能量越少,而通过生物富集作用,体内的有害成分却越多。

41、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便是流经这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42、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还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4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和反复利用的特点。

44、生态系统的功能: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

45、信息的种类: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

46、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47、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48、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

49、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

50、抵抗力稳定性大,则恢复力稳定性就小,反之亦是。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