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数学教学设计方案案例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方案(优秀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0-18 13:04:04 页码:14
数学教学设计方案案例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方案(优秀15篇)
2023-10-18 13:04:04    小编:翰墨

为了保障事情或工作顺利、圆满进行,就不得不需要事先制定方案,方案是在案前得出的方法计划。优秀的方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又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给大家介绍的方案范文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数学教学设计方案案例篇一

第43页例2及练习十一。

1、使学生根据简单的统计表求平均数。

2、让学生体会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作用。

3、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两个篮球队的身高统计表,让学生根据统计表说一说谁最高,谁最矮。

2、如果两个篮球队进行身高比较,你认为哪个队队员身高高些?

3、讨论:怎样比较两支球队的整体身高情况。

二、引导学生探究新知(引导学生探索用平均数的方法比较)

1、合作学习

让学生自己进行平均数计算。

2、提问:142厘米表示什么?它是指欢乐队某个队员的身高吗?

3、144厘米表示什么?它是指开心队某个队员的身高吗?

4、你能告诉我们两个队的总体身高比较情况吗?

虽然欢乐队中的王强是两个队中最高的,但欢乐队的总体身高情况不如开心队,体会平均数是反映一组数据总体情况的一个很好的统计量。

说一说我们在生活中哪些地方也需要运用“平均数”知识来解决问题?

出示上两周课堂评分。

[板书:100分98]

[板书:99分99]

[板书:98分99]

[板书:100分100]

[板书:96分98]

[板书:98分100]

你们认为第一周课课堂评分肯定比几分多,比几分少?

师生共同演算:

平均分是多少?

三、巩固练习:

课本练习十一。

四、全课小结。

第五课时、练习十一练习题

一、练习内容:第44页至第45页的练习。

二、练习要求:运用本单元所学过的知识灵活运用到练习中,不明白的可以互相讨论。

三、练习题:

第一题,是一道实践活动题,要让学生在进行实际调查的基础上,再估算平均身高和平均体重。每个小组计算完了以后,再在小组间对比一下,并和第39页中国10岁儿童身高、体重的正常进行比较,看看能发现什么信息。

第二题,先让学生根据图中的温度记录理解什么是最高温度,什么是最低温度,再把统计表补充完整,最后计算出一周平均最高温度和一周最低温度。

学生了解最高温度、最低温度、一周平均最高温度、平均最低温度等概念后,再让学生实际记录本地一周的'气温情况,再计算出一周平均最高温度和平均最低温度。学生记录气温的方式可以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获得信息。

第3题,也是一道实践活动题,通过收集、整理数据、计算平均等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统计能力。

第4题,让学生根据甲乙两种饼干第一季度的销量统计图,先比较他们第一季度月平均销量的多少,然后分析一下乙种饼干销量越来越大的原因,让学生初步体会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挖掘数据背后隐藏的现实原因。第三小题是开放题,让学生根据统计图进一步发现信息,如学生会发现两种饼干二月份的销量是相同的,但甲种饼干的销量逐月下降,乙种饼干的销量逐月上升,也可以预测一下两种下个季度的销售情况。

第5题,让学生明确,王叔叔走的路程分为4段,一共骑了3天,而所求的是平均每天骑的路程,所以除数应是3而不是4。

数学教学设计方案案例篇二

为推进常州市教科院新版“中小学教学建议”(小学数学)的学习与实施细化,积极探索“创造适合每一位学生的数学教育”的学科追求,不断提高乡村学校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及课程实施水平,促进乡村数学学业综合质量提升。近日,常州市小学数学乡村骨干教师教学研修暨“解决问题的策略”专题在线教研活动如期举行。

线上教学研修现场

据介绍,本次云教研受到了广大一线数学教师的关注,百余所学校教研组集中线上观摩,近20_人围绕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从“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本质”“策略如何内化”等,展开在线研讨,以实践智慧碰撞,探寻提升学生问题解决意识与能力,促进学科关键能力发展。活动由市教科院小数教研员蒋敏杰老师主持,市级学科中心组及学科教研员全程参与本次线上教研。活动共分课堂展示、互动评课、总结提升三个环节。

活动首先进行在线课堂观摩,三位来自乡村的一线教师同题异构,以不同的思路展开不同时段的策略教学。新北区孟河实验小学的陈雨老师执教三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从条件想起)》,陈老师注重学生体验,让学生主动建构解决问题策略的一般步骤;常州经开区横山桥中心小学蒋文老师执教三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从问题想起)》,蒋老师充分预设,精编习题,重视对学生困难的指导,引发由问题架构条件的思路;溧阳市燕湖小学的彭琪老师执教四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灵活选择)》,彭老师注重学生不同思维路径的引导,让学生逐步掌握和接受策略。

线上教学研修现场

研讨环节,三位乡村教师结合课堂观察,进行主题评课。新北区孟河中心小学的张思月老师以“厘清解题思路,促进思维提升”为主题,天宁区郑陆实验学校恽洁老师以“理解解题思路,促进思维提升”为主题,溧阳市河心小学的王佳玲老师以“经历体验,感悟提升”为题进行了互动评课,三位老师围绕“策略”学习中儿童的学习心理及思维过程,以课堂教学组织的视角,阐述了对学与教,思维迁移内化的理解。

其后,在线研讨开启互动环节,老师们针对每一节课的具体环节,展开了具体而准确的评析思考,不时还提出自己的疑问以供专家解答。从视频中可见了,有的学校年级备课组围拢,有的则以学科组为单位,边听边想、边听边研、边听边议,研讨氛围异常热烈,研究效果非常好。

江苏省特级教师溧阳市教师发展中心苏瑜老师上线交流。她指导大家思考以下问题,并给出了实施建议:如何理解这三节课在策略教学中的价值,如何帮助学生形成策略,如何依据教材特点建构解决问题的教学框架。她强调教师应重视“策略的形成”而不是“具体的问题解决”。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潘小福副院长围绕解决问题的策略“教什么,怎样教”展开论述,他强调教师应重视策略教学的一般结构:“产生策略需求——明晰策略步骤——灵活运用策略——内化掌握策略”。同时,潘院长还对我们这次线上专题研讨的模式提出表扬,他鼓励常州市各小学创新教研模式,多加展开专题研讨,形成自己的教研成果,为创造“适合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数学教育”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数学教学设计方案案例篇三

回顾本节课教学过程,发现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努力切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认识—抽象—实践

在设计教学时,整个环节密切联系,首先从现实的课堂情境导入,先让学生对位置有个立体的认识,进而抽象到平面图中(主题图)的位置,再上升到方格纸中位置,最后是回归到生活中的位置,整个环节是一个从直观到抽象的.转化过程,正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这样的设计能使学生对概念认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建立一个数学模型,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教学活动生成,效果很好。不过,在引出数对概念时,十分突然,学生比较难接受。在处理这一环节时,我又通过换座位的游戏,来弥补这个不足,从而使学生加深了对“数对”意义的理解。

(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拓展教学知识,丰富教材内容

根据教材的安排,教学的程序是先讲座教材情境图的内容,然后现说一说自己班级的位置,而我的设计是先说一说自己在班级中的位置,再把情境图作为巩固练习。因为讨论的是学生每天都坐的位置,所以这一交换就很容易激发起学生兴趣,使教材内容更加丰富了。我想现在新课标提倡做反思型的教师,那么教师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方面,也是我们新课标的一个新的理念吧。

(三)充分利用现场资源,把数学问题简单化

我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创设真实、具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大胆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体会“数对”在确定位置的作用。在教学时,我让学生从自己十分熟悉的座位入手,用自己唤起探究如何确定位置的欲望。在学生探究确定位置的方法时,我不急于告诉学生答案,而是让学生开动脑筋,尝试用自己的方法去描述,组织学生讨论谁的方法比较好。引入“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时,我没有直接讲授,而是让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此时,本课重要的知识点从学生之口引出,使学生获得极大的满足感,更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同时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中逐步抽象出数学的表示方法,也使学生更易理解和接受。

(四)存在的不足

在实际教学中当有学生出现(4、2)和(2、4)混乱的问题时我没有及时进行对比,而急于完成教学过程,以后再教学中加以兼顾。

数学教学设计方案案例篇四

欢迎下载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七年级上 第三章第二节 《代数式》教学设计

南京市紫东实验学校 周彬

一、教材依据

2、设计理念

1、依据创新型学习原则,以建构主义学习论为支点,以学习者为中心,在活动中主动探索,主动发现,主动构建知识的意义,通过自主、合作学习完成学习目标,体现数学课程的基础性、普及性,激发学生兴趣,促进思维的发展。

欢迎下载的交互性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及时辅导和及时反馈、评价,以调整学习方法和策略,便于让学生都掌握有用的数学知识,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各有所得。

3、通过“朗诵儿歌”,“概念发展法”、“人人来当老师”等活动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好奇性,再通过开放例题中的条件,去拓展学生的开放思维,让学生自己编数学题,让每个学生走近数学、走进生活,培养想象和创新能力与同学的合作能力,把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推向高潮。

3、教材分析

在上节课中我们已经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或数量关系有了这样的基础本节教材首先就给出”代数式”描述性的概念同时说明单独一个数或或单独一个字母也是代数式.议一议中再次感受用字母表示数或数量关系得出 0.9a0.8b2a2a215×1.5m 这些代数式在此基础上引入单项式、单项式的系数、多项式、整式的概念。做一做后,给我们带来了思考,通过与同学的交流,我们可以发现 5a8b 这个代数式在不同的背景中,有着不同的意义,这也就说明用字母表示数具有任意性和抽象性,我们还可以对代数式 5a8b 给出其它背景下的含义。在此基础上我们对给出抽象的代数式 2xy赋予一个实际意义,从另一个方面来对字母表示数有更深入的理解。代数中列代数式是中考中的考点,列代数式也是学习其他知识的基础,所以要深入理解代数式及其含义。

4、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具有好奇、好强、男生积极踊跃参与性高,学习好资料

欢迎下载

1、知识与技能 了解代数式、单项式、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多项式、多项式的次数、整式的概念。能用代数式表示简单问题的数量关系。

2、过程与方法 教学目标 通过具体例子感受“同一个代数式可以表示不同的实际意义”,“理解符号所代表的 数量关系”。会列代数式,并能解释一些简单代数式的实际背景或几何意义。

欢迎下载

操 声跳下水; 林斯曾经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境 导 作、思 2 只青蛙 2 张嘴,4 只眼睛 8 条腿,扑通 2 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入 声跳下水; 考,合 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 3 只青蛙 3 张嘴,6 只眼睛 12 条腿,扑通 3 作探究 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 声跳下水; … … … … …… … … … … 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 劳动就会带来疲惫。

问题:

问题三:激发学生兴趣,引出课 题。知识回顾 字母表示数(见课件)

二、引入新课

欢迎下载

欢迎下载

三、拓展开放思维

五、随堂练习(备用)

1.请同学们说一说代数式 6p 可以表示什么?

欢迎下载

六、课堂小结 学生总

1、谈谈收获,写出一些代数式,并指出哪 结,各 课堂小结通过谈收获使学生增加 些是单项式,哪些是多项式?说明单项式与多项 小组派 成功感。

2、你能说出其中一个代数式的实际意义 答,其 活动来增加学生、师生合作交流作业 吗? 余互相 机会。

3、解疑 补充 课后作业 课本 68习题 3.2 1、2、3四、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本节课通过富有吸引力、生动有趣的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以达到新的课标要求。通过探究性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和好奇性,加强学生主动探索,敢于发现的科学精神。并重视培养学生语言描述,引导交流形成规范语言和格式。通过“朗诵儿歌”,“概念发展法”、“人人来当老师”等活动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好奇性,再通过开放例题中的条件,去拓展学生的开放思维,让学生自己编数学题,让每个学生走近数学、走进生活,培养想象和创新能力与同学的合作能力,把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推向高潮。本人认为在导入和引导学生怎么探究及教态是本节课的最成功之处。整个课的活动设计我立足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初步的数学活动经历以及已经掌握的有关数学内容,从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大量存在的代数式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并且自主解决实际问题。

不足之处:如果我再能注意以下几点效果会更好一些:

1、由于学生的层次各异,在总结问题时,中等以下和学习有困难的学习好资料

欢迎下载

学生明显觉得信心不足,要注意和他们交流、帮助他们把复杂的问题化为简单的问题。

2、在学生编题时老师能给以适当点拨,从而充分挖掘出自己的解题能力,效果会更好。

2007 年 3 月 20 日

数学教学设计方案案例篇五

第43页例2及练习十一。

1、使学生根据简单的统计表求平均数。

2、让学生体会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作用。

3、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

1、出示两个篮球队的身高统计表,让学生根据统计表说一说谁最高,谁最矮。

2、如果两个篮球队进行身高比较,你认为哪个队队员身高高些?

3、讨论:怎样比较两支球队的整体身高情况。

1、合作学习

让学生自己进行平均数计算。

2、提问:142厘米表示什么?它是指欢乐队某个队员的身高吗?

3、144厘米表示什么?它是指开心队某个队员的身高吗?

4、你能告诉我们两个队的总体身高比较情况吗?

虽然欢乐队中的王强是两个队中最高的,但欢乐队的总体身高情况不如开心队,体会平均数是反映一组数据总体情况的一个很好的统计量。

说一说我们在生活中哪些地方也需要运用“平均数”知识来解决问题?

出示上两周课堂评分。

[板书: 100分 98]

[板书: 99分 99]

[板书: 98分 99]

[板书: 100分 100]

[板书: 96分 98]

[板书: 98分 100]

你们认为第一周课课堂评分肯定比几分多,比几分少?

师生共同演算:

平均分是多少?

课本练习十一。

第五课时 练习十一练习题

一、练习内容:第44页至第45页的练习。

二、练习要求:运用本单元所学过的知识灵活运用到练习中,不明白的可以互相讨论。

三、练习题:

第一题,是一道实践活动题,要让学生在进行实际调查的基础上,再估算平均身高和平均体重。每个小组计算完了以后,再在小组间对比一下,并和第39页中国10岁儿童身高、体重的正常进行比较,看看能发现什么信息。

第二题,先让学生根据图中的温度记录理解什么是最高温度,什么是最低温度,再把统计表补充完整,最后计算出一周平均最高温度和一周最低温度。

学生了解最高温度、最低温度、一周平均最高温度、平均最低温度等概念后,再让学生实际记录本地一周的气温情况,再计算出一周平均最高温度和平均最低温度。学生记录气温的方式可以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获得信息。

第3题,也是一道实践活动题,通过收集、整理数据、计算平均等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统计能力。

第4题,让学生根据甲乙两种饼干第一季度的销量统计图,先比较他们第一季度月平均销量的多少,然后分析一下乙种饼干销量越来越大的原因,让学生初步体会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挖掘数据背后隐藏的现实原因。第三小题是开放题,让学生根据统计图进一步发现信息,如学生会发现两种饼干二月份的销量是相同的,但甲种饼干的销量逐月下降,乙种饼干的销量逐月上升,也可以预测一下两种下个季度的销售情况。

第5题,让学生明确,王叔叔走的路程分为4段,一共骑了3天,而所求的是平均每天骑的路程,所以除数应是3而不是4。

数学教学设计方案案例篇六

南京市紫东实验学校 周彬

一、教材依据

《代数式》是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七年级《数学》(上)中第三章的重点内容之一,在教材的编排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了解代数式的定义,能辨别代数式,并能正确地书写代数式以及理解代数式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设计思想

2、设计理念

1、依据创新型学习原则,以建构主义学习论为支点,以学习者为中心,在活动中主动探索,主动发现,主动构建知识的意义,通过自主、合作学习完成学习目标,体现数学课程的基础性、普及性,激发学生兴趣,促进思维的发展。

2、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与学生活动有机地结合,可以为数学教学提供满足不同层次需要,信息含量丰富的课堂学习材料,并通过优良的交互性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及时辅导和及时反馈、评价,以调整学习方法和策略,便于让学生都掌握有用的数学知识,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各有所得。

3、通过“朗诵儿歌”,“概念发展法”、“人人来当老师”等活动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好奇性,再通过开放例题中的条件,去拓展学生的开放思维,让学生自己编数学题,让每个学生走近数学、走进生活,培养想象和创新能力与同学的合作能力,把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推向高潮。

3、教材分析

在上节课中我们已经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或数量关系有了这样的基础本节教材首先就给出”代数式”描述性的概念同时说明单独一个数或或单独一个字母也是代数式.议一议中再次感受用字母表示数或数量关系得出 0.9a0.8b2a2a215×1.5m 这些代数式在此基础上引入单项式、单项式的系数、多项式、整式的概念。做一做后,给我们带来了思考,通过与同学的交流,我们可以发现 5a8b 这个代数式在不同的背景中,有着不同的意义,这也就说明用字母表示数具有任意性和抽象性,我们还可以对代数式 5a8b 给出其它背景下的含义。在此基础上我们对给出抽象的代数式 2xy赋予一个实际意义,从另一个方面来对字母表示数有更深入的理解。代数中列代数式是中考中的考点,列代数式也是学习其他知识的基础,所以要深入理解代数式及其含义。

4、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具有好奇、好强、男生积极踊跃参与性高,女生内秀害羞不善言谈但踏实认真,班级中已形成了合作交流、主动探索、敢于实践、勇于发现的良好学风,学习气氛浓厚。

三、教学过程课 题 代数式 课 型 新授课

1、知识与技能 了解代数式、单项式、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多项式、多项式的次数、整式的概念。能用代数式表示简单问题的数量关系。

2、过程与方法 教学目标 通过具体例子感受“同一个代数式可以表示不同的实际意义”,“理解符号所代表的 数量关系”。会列代数式,并能解释一些简单代数式的实际背景或几何意义。

一、情 论,操 声跳下水; 林斯曾经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境 导 作、思 2 只青蛙 2 张嘴,4 只眼睛 8 条腿,扑通 2 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入 声跳下水; 考,合 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 3 只青蛙 3 张嘴,6 只眼睛 12 条腿,扑通 3 作探究 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 声跳下水; … … … … …… … … … … 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 劳动就会带来疲惫。

问题:

问题一:和上一节紧密联系,起

1、你能发现儿歌中的数字规律吗? 到知识前后连贯的作用。

2、你能流利快速地将这首儿歌续唱下去吗?

问题二:训练学生的反应能力及

问题三:激发学生兴趣,引出课 题。知识回顾 字母表示数(见课件)

二、引入新课

从实际生活背景常见图形、几何 学生独 体的面积、体积的表示等学生已 立完成 知的知识入手,引入新知,自然 课 本 感受新知。用抢答的形式调动学 p66 页 生的积极性。为列代数式做铺垫。的议一 也为引出代数式的定义及学生探 议 索代数式的特征作好引例 1.观察分析以下各式有什么特点: s b 从接触过的知识引入新概念,体 n-2 0.8a 2n500abc2ab2ac2b 5 a 会到有的新知识是建立在旧知识 c 的基础上的。

三、代数式在生活中的应用 学生尝 试练习通过具体例子巩固新知,同时让 例

意义,4 表示数 让学生走进生活、走进数学。多少万元? 和数量 例

三、拓展开放思维

五、随堂练习(备用)

1.请同学们说一说代数式 6p 可以表示什么?

2.(1)一个两位数的个位数字是 a,十位数 字 独立思

六、课堂小结 学生总

1、谈谈收获,写出一些代数式,并指出哪 结,各 课堂小结通过谈收获使学生增加 些是单项式,哪些是多项式?说明单项式与多项 小组派 成功感。

2、你能说出其中一个代数式的实际意义 答,其 活动来增加学生、师生合作交流作业 吗? 余互相 机会。

3、解疑 补充 课后作业 课本 68习题 3.2

1、2、3四、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本节课通过富有吸引力、生动有趣的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以达到新的课标要求。通过探究性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和好奇性,加强学生主动探索,敢于发现的科学精神。并重视培养学生语言描述,引导交流形成规范语言和格式。通过“朗诵儿歌”,“概念发展法”、“人人来当老师”等活动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好奇性,再通过开放例题中的条件,去拓展学生的开放思维,让学生自己编数学题,让每个学生走近数学、走进生活,培养想象和创新能力与同学的合作能力,把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推向高潮。本人认为在导入和引导学生怎么探究及教态是本节课的最成功之处。整个课的活动设计我立足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初步的数学活动经历以及已经掌握的有关数学内容,从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大量存在的代数式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并且自主解决实际问题。

不足之处:如果我再能注意以下几点效果会更好一些:

1、由于学生的层次各异,在总结问题时,中等以下和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明显觉得信心不足,要注意和他们交流、帮助他们把复杂的问题化为简单的问题。

2、在学生编题时老师能给以适当点拨,从而充分挖掘出自己的解题能力,效果会更好。

2007 年 3 月 20 日

数学教学设计方案案例篇七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欣赏

1、导入

师:同学们,课间你们都玩些什么游戏?

生:“打乒乓”;“跳绳”;“贴大饼”;“捉迷藏”;“抓人”……

[从学生最贴近的生活入手,强调学生的生活经验。]

2、初听

师:现在老师播放一段音乐(《陀螺》),听完告诉我,你认为这段音乐表现的是你玩的什么游戏,并说出原因。

生1:我认为是跳绳,因为音乐一会儿高一会儿低。

生2:我认为是在打乒乓,因为音乐比较活跃,打乒乓时要来回走动。

……

师:同学们说得不错,现在我们来听下一首(《骑竹马》),听听看这回表现的是什么游戏,当然也要说出原因。

生:我认为是骑马,因为音乐像马蹄声。

师:同学们说得有道理,现在我们再来听一首乐曲(《跳绳》),听听看这回表现的是什么游戏,说出你的原因。

生1:我认为是跳高,因为音乐一会高一会低。

生2:我认为是捉迷藏,因为捉迷藏要逃来逃去,我觉得音乐像。

……

师:同学们很会想象,下面我们来听最后一首乐曲(《捉迷藏》),这回表现的是什么游戏,同样请你说出原因。

生1:我认为是“贴大饼”,因为“贴大饼”要跑来跑去,音乐比较快,很象。

生2:我认为是“捉迷藏”,因为“捉迷藏”也要跑来跑去。

……

[音乐是想象的艺术,充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3、复听分析

师:同学们听得很仔细,现在请你们打开书本,看着书上的标题和插图,我们再次把刚才的音乐欣赏一遍。

(1)听《陀螺》

师:你认为老师播放的音乐表现的是什么游戏?为什么?

生:是《陀螺》。因为音乐上下跳动,好象陀螺在旋转,开头的响声好象是在抽陀螺。

师:回答得很好!谁来说一说这首乐曲的节奏和速度是怎样的?

生:这首乐曲的节奏比较跳跃,速度是快速。

师:很好。老师这里有陀螺,请一位同学玩一玩,体验一下。

师:现在让我们跟着音乐模仿玩陀螺。

[在聆听中体验。]

(2)听《骑竹马》

师:这首乐曲你们刚才已经听出,是《骑竹马》。那么这首乐曲的节奏和速度是怎样的?

生:这首乐曲的节奏是比较紧凑的;速度也是快速。

师:好的。老师和你们一起玩一玩“竹马”。(播放《骑竹马》)

[在聆听中体验。]

(3)听《跳绳》

生:这首乐曲是《跳绳》。

生:音乐的节奏也比较紧凑,速度是稍快。

师:你们平时跳绳有几种跳法?

生:有“双飞”、“跳长绳”、“双人跳”……

师:我请同学们上来示范一下。

师:现在老师分四大组,你们自己商量一下,然后老师播放音乐,你们边听边跳绳。

[在聆听中体验。]

(4)听《捉迷藏》

师:这首音乐表现的是什么游戏?为什么?

生:是《捉迷藏》。因为音乐忽快忽慢,比较快,好象一个小朋友在抓,其他小朋友在逃。

师:音乐的节奏、速度是怎样的?

生:节奏很连贯,紧凑,速度较快。

师:现在老师再播放一遍,你们藏好了,老师可要来抓你们了!

4、小结:《跳绳》的作曲者是丁善德,是位有名的作曲家,写过许多反映儿童生活、学习的钢琴小品,是上海音乐学院的教授;《捉迷藏》的作曲者是德国的舒曼,也是一位有名的作曲家,写过《梦幻曲》等有名的作品。

5、总听:颠乱乐曲次序,让学生听辨乐曲,并模仿游戏。

[遵循聆听——聆听——再聆听的原则,让学生通过反复聆听加深对乐曲的记忆、理解]

三、总结:

这四首乐曲组成了《快乐的童年》的组曲,这几首乐曲惟妙惟肖地表现出了我们游戏时的情景。音乐可以通过节奏、速度、音色、音区的不同来表现不同的音乐形象,所以音乐的表现力是非常丰富的,我们只有通过自己的听辨、想象、思考来理解乐曲。

数学教学设计方案案例篇八

1、初步经历从场景图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初步认识按顺序数数的方法。

2、初步经历运用点子图表示物体个数的过程,初步建立数感和一一对应的思想。

3、初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事物,渗透应用意识。

4、在他人的帮助下,初步体会数学的意义与乐趣。

初步经历从场景图中抽象出数再用点子图表示数的过程,初步认识按顺序数数的方式。

多媒体课件等

一、创设情境兴趣的产生

谈话:小朋友们都爱玩,你们最想到哪儿去玩呢?这节课老师要带我们班小朋友到儿童乐园。(学生闭上眼后再睁开双眼的同时,课件出示儿童乐园情境图)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尤其是刚刚升入一年级的学生对于第一节数学课,以儿童乐园游玩作引子,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从上课开始便能全心投入,进入一个学习状态]。

二、自主探索兴趣的维持

1、初步感知

(1)提问:在儿童乐园,你看见了什么?

分小组交流后集体交流

(2)描述:灿烂的阳光下,绿树成荫,鲜花怒放,鸟儿欢快的'歌唱,蝴蝶快乐的飞舞,小朋友们玩得多开心呀,他们有在骑木马,有的在荡秋千,有的在坐小飞机,有的在滑滑梯。

[情感是课堂教学的催化剂,声情并茂的语言渲染,能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深切体验教师的可亲,课堂的可爱]。

2、数数交流

(1)提问:儿童乐园里有好多东西,你能数出它们各有多少个吗?

(2)学生先自己数一数,再数给同桌听。

(3)选几名学生做向导,带领其余小朋友按顺序数数。

3、总结方法

(1)展开讨论:怎样数数才能又对又快?

分小组讨论后集体交流

(2)小结并强调一个一个按顺序数。(从左往右,从上往下等)

4、抢答练习

(1)提问:1个……学生接:1个滑梯;2架……,学生接2架秋千……(课件演示,从主题场景中逐个抽取10幅片段图)

(2)自己看图说图意如:3架木马……

5、点子图表示数

我们可以用一些最简单的符号表示物体个数,你想用什么表示?我们就用点子图表示好吗?1个滑梯用1个点子表示(演示出现1个点子)怎样表示秋千的个数?为什么?怎样表示木马、飞机的个数?你还有什么想法?(让学生充分地说)

三、寓教于乐兴趣的体验

过渡:小朋友,美丽的校园就是我们的乐园,让我们一起到儿童乐园中去玩吧!(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校园)找找数娃娃美丽的校园藏着许多数娃娃,你愿意找到它们吗?找到后与好朋友(包括老师)交流。

练练点子表示数(课前创设好特定场景)

1位白雪公主、2条手帕、3个蘑茹、4朵花、5只篮子、6个苹果、7个小矮人、8只茶杯、9只梨、10只小碗。

[童话般的美丽场景,学生喜爱的童话人物,学得生动,练得有味]。

四、总结提升兴趣的延伸

谈话:数学与我们的生活紧紧相连,每一个数学王国的成员都正眨着智慧的眼睛看着我们,你们想与它们交朋友吗?你打算今后怎样做?学生自由谈论。

数学教学设计方案案例篇九

移秀兰溱潼中心小学

·小学数学一年级

1、知识与技能:初步认识钟面,会看钟面上的整时和大约几时

2、过程与方法:发展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概括能力和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建立时间观念,从小养成按时作息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

本单元在学生掌握20以内数的基础上,联系日常生活的需要认识钟表面上的整时和接近整时。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时间既熟悉又陌生。有些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认识钟表的经验,但他们认时间、看钟表的方法是零碎的、不具体的;也有些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时间观念差,对钟表的知识感到陌生。这就需要在老师的引导下,提升、概括科学地认识钟表的方法,同时,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培养学生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设计理念:设计本课时力求把新的教学理念融入课堂教学之中,整堂课都以学生自主探究和活动为主,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亲自体验,认识钟表。拟在本课教学中体现以下几点:(一)知识呈现生活化:“数学的生活化,让学生学习现实的数学”是新课程理念之一。新知从生活中自然导出,使学生初步感知“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使数学课堂回归儿童的生活世界。

(二)学生学习自主化: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认识钟表面、认识整时刻、判断大约几时等,都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在充分的动口、动手、动脑的探索过程中自主获得。

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情境,激起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与欲望,使学生总能处于一种新奇、兴奋、快乐的活动氛围中,亲自实践,大胆探索。

教学准备:课件,钟面模型等。

一)导入

1、(滴嗒滴嗒,滴嗒滴嗒??会走没有腿,会说没有嘴,它会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起,

什么时候睡)。师:猜猜它是谁?

学生回答后,教师揭示课题:是啊,钟表不仅外型漂亮,还可以告诉我们时间,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钟表的知识。

(二)动手操作,交流,探究知识1、认识钟表

学生汇报观察结果,教师板书:时针分针12个数2、教学整时

这一环节在教学形式上应重视学生的独立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有机结合,因此在课堂中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使每个学生都有一块属于自己的思维拓展空间。

出示3时的钟面,让学生说说表示的是是什么时刻?你是怎么知道的?

说一说:将整时融入小明一天的作息时间里,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将钟表知识与实际生活自然地结合起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学大约几时

出示7时、7时不到和刚过7时三个钟面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三个钟面的时间

1.画一画:先让学生通过观察判断出缺少的是时针还是分针,再借助直尺画出钟面上缺少的针,这里还要提醒学生注意画时针和分针的区别。

2.掌握用上午、下午这些词语表示时间

这一环节通过让学生发现、思考、讨论有挑战性的问题,了解时针每天要在钟面上走两

圈,所以一天要走两个10时,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使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出示两幅表示10时的图,让学生观察,看能提出什么问题?通过观察学生发现两个都是10时,但不一样,一个是上午10时,一个是晚上10时。

提问:一天有几个8时,几个9时?

3.拨一拨:学生在钟面上拨出自己起床和睡觉的时间,然后同桌的同学说一说,要求说完整。教学这一环节时,教师顺势教育学生要合理安排好自己的作息时间,养成按时起床按时睡觉的好习惯。

4.说一说:让学生说说自己的一天是怎样安排的?

根据儿童的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如几时起床,几时睡觉,丰富了学生对时间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充分感受时间就在身边的生活中,逐步建立了学生对时间的观念,联系了学生生活实际,突出了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四、全课小结。

教学内容与

教师的活动

媒体的运用

学生的活动

教师进行逻辑选择

本节课利用多媒体组织教学,有效突出了重点,分解了难点;多媒体介入了学生感兴趣的钟面,激起了学生说的欲望。课堂效果显示学生能较灵活地运用自己小结出的方法进行练习。课后反馈反映出学生通过语言项目的学习,对认识钟表已经基本理解,包括认识整时和大约几时大多数学生掌握良好,由练习反馈也可知。

教师的作用就在于引导学生如何更有效地学习新知,尽可能将学生的学习效率最优化;同时教师还需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环境,如借助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交流、比较、总结,从而更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新知。

数学教学设计方案案例篇十

1、引导学生经理认识10的过程,初步建立10的数感。

2、学会10的数数、认数、读数、写数,比较大小和组成,对10的数概念获得全面的认识和掌握。

3、结合数的概念的学习,感受热爱自然、保护环境和爱科学的教育。

4、引导学生感受数10与显示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师准备食物投影、10的卡片、点子图、小棒;学生准备学具盒

一、复习引入:复习已学过的数,比9大一的数是10。

1、谈话引入;师:我们已经学习了0~9的数,我们不仅能够正确的数这些数,还能读写,知道他们的大小和组成。那么比9大的数大家认识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10”

2、板书课题:10的认识。

二、认识10

(1)出示主题图,指导学生看图数一数,抽象出数字10。

师:图书同学们在干什么?大家数一数一共去了几个同学?老师呢?一共去了多少人?(10人)是吗?大家一起来数一数。

介绍你数的方法。(可以一个一个数,也可以几个几个数,发现只要有次序,不遗漏重复数的结果都是10)

(2)数一数:

从学具盒中数出数量是10的任意一种学具。

教师示范数出10根小棒,并用皮筋捆好,问:这一捆里有几个1根?也就是几根?使学生明确10个一是1个十。

找找自己身上哪一部分的个数可以用10来表示。

(3)10以内数的顺序

教师出示点子图。看书上的计数器的图,让学生感受9颗后面再加一颗就是10颗。

看书上的直尺图,你能说出10以内的数的顺序吗?

引导学生小结:明确9加上1是10,10去掉1是9,10排在9的后面。

按数的顺序,让学生把直尺上的数字填完整,再抽象出数轴,明确10以内的`数序。填空:书上p67页,第1、2两题。反馈第1题是按什么顺序写的,第2题呢。

(4)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

比较9和10

除了9以外,还有哪些数比10小?10比哪些数大?你是怎么想的?

(5)区别10和第10

自己画一画表示10的物体:画o,画好后请同桌同学数一数校对。师拿出学生刚才画的圆oooooooooo,给左起第10个o画上黑色和右起第10个o画上红色。

(6)10的书写:教师范写一学生练习,说说写10与以前写的数有什么特别?

三、10的组成

1、10的组成

(1)同桌合作,学习10的组成,一个分,另一个记录。归纳10的组成。

(2)10的组成有几种?用什么方法能很快地记住它们?可用手指强化记忆

2、练习巩固:

(1)击掌组成10

(2)说数组成10

(3)连线:p65做一做

(4)10的组成和分解的运用如套圈活动:练习九第3题

四、小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又增长了什么本领?

五、课后小记:

学生第一次写两个数字组成的数,学写中协调性比较差,写1合0时都是要求略斜,组合后写成了尖尖的。如,问题在于前面写0时要求不够严格。

数学教学设计方案案例篇十一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葫、芦、藤、哇、盯、邻。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感叹句的语气。

3、学写挂、哇、每、慢这四个字。

教学重点: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的第一节和最后一节。

教学难点:体会感叹句的语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出示图画--

葫芦,这是什么?葫芦可以入药,能治病。

3、范读课文。认真听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自学课文

要求:1、借助拼音把树叶里的生字读正确,并想一想该怎么记。

2、给课文标上小节号。

3、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四、学习课文第一节

1、让我们一起走进那个人的葫芦园去看看吧!自由读课文第一节,思考:葫芦一开始长得好吗?你从那里看出来?(细长的葫芦藤藤藤字怎么记:这长长的顺着竹竿爬上去的就是葫芦藤。点雪白的葫芦花绿色的葫芦叶可爱小葫芦)你知道可爱的小葫芦是怎么长出来的.吗?你能用先再最后来说一说吗?绿色的葫芦叶和可爱的葫芦有关系吗?看课件葫芦的叶、果的关系。葫芦根葫芦茎和葫芦叶向小葫芦输送养分小葫芦渐渐长大了。那个种葫芦的人,看到小葫芦这么可爱,他从心底里发出感叹。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记哇字这是什么句?应该怎么读。谁来试一试。

2、细长的葫芦藤绿色的葫芦叶雪白的葫芦花可爱小葫芦你喜欢这棵葫芦吗?我也好喜欢这棵葫芦我要用的朗读来告诉它。范读。你想试试吗?(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练习:细长的雪白的()可爱的()

3、讨论:那个人喜欢葫芦吗?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在课文中划一划找一找(四人小组)

(1)那个人每天都要去看几次。每天都几次说明什么?你能用每天说一句话吗?

下节课我们要帮种葫芦的人找找原因了!

六、巩固生字

葫芦藤哇盯

1、齐读

2、开火车读

七、学写生字挂哇每注意每的笔顺。

挂和哇的右边是两个土组成

仔细观察范字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它们都是左窄右宽的字哇的口字旁写的比较小)

数学教学设计方案案例篇十二

《课程标准》指出: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在本节课中,我给学生创设了生活情景(装在杯子中的水的体积你会求吗?)学生听到教师提的问题训在身边的生活中,颇感兴趣。学生经过思考、讨论、交流,找到了解决的方法。而且此环节还自然渗透了圆柱体(新问题)和长方体(已知)的知识联系。在此基础上教师又进一步从实际需要提出问题:如果要求某些建筑物中圆柱形柱子的体积,能用刚才同学们想出来的办法吗?这一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从问题中思考寻求一种更广泛的方法来解决圆柱体体积的欲望。

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因此,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在本节课提示课题后,我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要解决圆柱的体积问题,可以怎么办?学生通过思考很快确定打算把圆柱转化成长方体。那么怎样来切割呢?此时采用小组讨论交流的形式。同学们有了圆面积计算公式推导的经验,经过讨论得出:把圆柱的底面沿直径分成若干等份。在此基础上,小组拿出学具进行了动手操作,拼成了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同学们在操作、比较中,围绕圆柱体和长方体之间的联系,抽象出圆柱体的体积公式。这个过程,学生从形象具体的知识形成过程(想象、操作、演示)中,认识得以升华(较抽象的认识——公式)。

不足之处:

在学生们动手操作时,我处理的有点急,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思考和探究的时间。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特别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优化课堂教学,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数学知识的教学,必须抓住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遵循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圆柱体积的教学,要借助于学生已经学过的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通过分析、推导、演示,发现新知识。推导出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实现教学目的。圆柱的体积这部分知识是学生在有了圆柱、圆和长方体的相关知识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知识和技能上,通过对圆柱体积的具体研究,理解圆柱体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会计算圆柱的体积;在方法的选择上,抓信新旧知识的联系,通过想象、实际操作,从经历和体验中思考,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解决问题,体现数学知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知识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索,善于探究。在新的课改形势下,死记硬背这种肤浅的、教条的、机械的学习方式已经完全不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不利于学生健康的成长发展的需要,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去探索,思考,发现规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觉得在练习设计上还可以下一番功夫。比如可以设计开放性习题:给一个圆柱形积木,让学生先测量相关数据再计算体积等等。

三、教师的语言非常贫乏

在课堂教学中,评价语言是非常重要,它总是伴随在教学的始终,贯穿于整个课堂,缺乏激励的课堂就会像一潭死水,毫无生机。而精妙的评价语言就像是催化剂,能使课堂掀起层层波澜,让学生思维的火花时刻被点燃。教师准确,生动,亲切的评价语言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在激励中学、自信中学、快乐中学,让教师与学生零距离地接触,我想学生的心理更能感觉到更大的鼓舞。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谈话的艺术。”教师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语言表达能力。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就是数学知识的传递过程。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数学知识的传递、学生接受知识情况的反馈,师生间的情感交流等,都必须依靠数学语言。教师的语言表达方式和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教师语言的情感引发着学生的情感,所以说教师的语言艺术是课堂教学艺术的核心。我这节课最大的失误是语言没有发挥出调控课堂驾驭课堂的作用。

数学教学设计方案案例篇十三

本节课选自国家规划新教材《职业生涯规划》模块四,本课介绍了中职生的创业优势,强调了在校期间的创业准备;从职业生涯教育的本质特点出发,对创业有关内容的学习着眼于“准备”。通过教学让学生理解创业对本人、社会发展的作用,明白创业者应有的素质和能力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提高的,明确在创业时要充分发挥中职生的优势,要珍惜学生时代的大好时光,为创业做准备。

二、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明确在创业时要充分发挥中职生的优势,了解在校期间应做的创业准备。

2、运用

构思商业计划。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珍惜学生时代的大好时光为创业做准备。

三、教学流程

1、熟悉创业流程(2分钟)

图文并茂地向学生展示创业流程:

(1)进行市场调查,分析经营环境

(2)确定具体目标

(3)准备创业条件

(4)进行工商登记

(5)开始生产经营

(设计意图:形象生动、简单明了的流程图,帮助学生了解创业的五个重要环节。)

2、了解市场行情(3分钟)

教师出示市场调查的五个方向,各组根据自己的创业梦想,选出调查的主流方向。

四、总结(1分钟)

对本节课的主要知识内容和各团队的学习表现做以总结,尤其是要鼓励学生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在毕业前期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创业准备。

五、布置作业(1分钟)

各团队课后根据本节所学知识,结合创业梦想完善商业计划。

数学教学设计方案案例篇十四

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来看,较之复杂的推理演算而言,他们更喜欢那些神奇的故事,我们如何让故事与知识有机联系起来呢,不妨在教学导入时从讲故事做起。

例如在学“有理数乘方”时我给学生讲了那个最经常听到的小故事:国王决定嘉奖“象棋”游戏的发明者,并且当众宣布要满足发明者的一个愿望。发明者谦卑地说:“我希望陛下赏我几粒米,只要在棋盘的第一格上放上一粒米,在第二格上加至两粒,第三格上加至四粒……依此类推,每一格均是前一格的两倍,直到放满棋盘为止。”粗心的国王想,几粒米何足珍贵,便满口答应。可结果呢,国王却不得不实言了,为什么呢,因为如果满足大臣的要求,国王的国库里应该有米约1844.67亿吨。学生们一听,大吃一惊,对乘方问题也产生了兴趣。心理上自然而然地接受了新知识的讲解。讲故事对数学学习起着搭建兴趣桥梁的作用,能很好地把学生引渡到知识的彼岸。

学科联系,横向导入

中学的每个学科的学习不是独立的,知识间有着许多内在联系。如果教师能把数学知识和其他学科知识联系在一起用,会产生一种别样的效果。

如在“讲授无理数”时:我一上课就像老夫子读书那样吟咏道:“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数”绵绵无绝期。同学们以为老师背错了,纠正说是“此恨绵绵无绝期”。强调说是,是此“数”。有的学生说老师不讲道理,背错了还不承认。我说不讲道理就是“无理”,我说的这个数就是“无理数”。趁着这个巧妙的改编带来的乐趣和对这种数的好奇,师生随即进入到课堂的学习中。其实,数学知识和语文、生物、物理等许多知识都有联系,教师找好联系点,能产生特别好的开篇效果。

数学教学设计方案案例篇十五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的观察、比较,认识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并体验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

2.在活动体验中学会观察方法,积累观察经验,发展数学思考,养成良好的合作、交流的习惯。

二、制定依据:

1.内容分析

教材通过对生活中常见的一些长方体形状物体的观察,引导学生认识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在观察活动中体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最多只能看到长方体的三个面。练习活动中,通过对正方体的观察,体会到正方体的每个面的形状都是正方形,通过对拼搭后的物体的观察,感受视图的形状是随着观察角度而变化的,为下一段的学习作好铺垫。

2.学生实际

二年级时,学生已接触过从物体的前、后、左、右等不同位置观察物体,初步掌握了观察物体的基本方法。但三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弱,要由只关注物体的一个面发展到同时观察两个面、三个面,还具有一定的难度。在表述自己的观察方法或结果时也会出现叙述不清的状况。

三、教学过程设计

时间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6---7分钟

一、认识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

1、出示图书箱,引导学生:从你的位置观察,你能看到什么?

2、让学生在盒子上指认

3、指名介绍

活动一:认识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

1、观察图书箱,说说在自己的位置上能看到的,随机认识它的正面、侧面和上面

2、找找自己带的盒子(长方体形状)的正面、侧面和上面

3.交流中感悟“正面”的不同含义

以学生熟悉的图书箱为观察对象,在看、说、指等一系列活动中,调动多种感官,协同认识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并初步感受到因为观察的位置或角度不同,看到的面的个数也是不同的。

25

分钟

二、在不同的位置观察长方体形状的盒子,体会观察结果的不同

1、布置观察任务,

明确观察要求,

指导观察方法,

2、教师巡视,注意收集不同的资源

3、组织交流与评价

随机引发思考:从一个位置观察,最多能看到长方体的几个面

4、引导小结

活动二、从不同位置观察盒子,体会观察结果的不同

1、学生观察,记录观察结果

2、交流观察结果,检验观察方法。

3、感悟小结

这个大问题的设计是在学生前一次的初步观察体悟的基础上提出的,这样,每个学生都有独立观察,解决问题的时间与空间,而不同层次的学生所展示出来的“差异资源”又为互动生成提供了可能。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多角度观察物体的方法,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6---7分钟

三、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观察,鼓励学生不断挑战。

一、1、从正方体的三个面观察

2、观察老师拼搭的两个正方体,想象后与视图连一连

二、按要求摆图形

通过这一环节,使学生初步体会正方体的每个面的形状都是正方形,通过想象与观察结合,学生初步感受图形与视图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为后续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

1―2分钟

四、全课总结

学完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交流,

自我评价

四、课后反思重建: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