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农村教育调研报告 农村教育问题调研报告(汇总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0-19 09:07:03 页码:8
最新农村教育调研报告 农村教育问题调研报告(汇总16篇)
2023-10-19 09:07:03    小编:书香墨

报告是一种常见的书面形式,用于传达信息、分析问题和提出建议。它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包括学术研究、商业管理、政府机构等。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报告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最新报告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农村教育调研报告篇一

我在农村进行了“农村中小学教育问题”调查。本次调查以小学和初中的农村教师、学生、家长为主要对象,调查的四个部分分别是:教学问题、教师问题、学生问题、家长问题。其中以教师问题和学生问题为重点。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普遍推行,农村中小学的教育问题更加明显地暴露出来了。对此老师抱怨、学生抱怨、家长抱怨。为了找到问题的实质,把握问题的关键,从而向有关部门、有关人士发出呼吁,我进行了“农村中小学教育问题”调查。本次调查以走访调查及问卷座谈的形式为主,走访了八个中小学,调查了小学生25人,初中生34人,老师及校长19人。通过调查,了解了农村教师、学生和家长对教育的看法及其总体教育状况,并对中国农村教育的发展方向和模式做了进一步的思考。

1、教学问题

在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已无法满足绝大多数家长和学生对教育的要求,他们要求上高中、上大学。有62.5%的家长希望孩子拿到大学以上学历。在回答升高中的原因时,64.18%的学生选择是因为他们自己喜欢读书,而选择是家长要求的仅为3.49%。看来,事实上相当多的学生和家长已经认识到了受教育的重要性。

孩子们是渴望知识的,农村也是需要人才和技术的。但是从调查情况看,农村中小学教育存在着很多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公共教育经费短缺,导致办学条件和办学效益差。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对素质教育不够重视,教学设施简陋,教师队伍教法相对陈旧严重影响着素质教育的实施。

(2)师资队伍不稳定,总体素质不高。

(3)思想观念落后,教育价值趋向多元化、务实化、功利化。调查中没有一个孩子表示将来会回到自己的家乡。

(4)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脱离农村实际,人才培养与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不相适应。

2、教师问题

调查发现,相当大数量的教师对生活表示不满意(51.8%)和比较不满意(7.8%),感到压力很大。我总结了一下,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一)不合理的农村教育编制导致农村教师的工作量很大。

(二)尽管近些年来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积极推进实施着新课程改革,但谁都清楚高考制度不改革,老百姓认可的还是能真正改变孩子命运的考试分数,升学率也就关乎学校生存。面对动辄“下岗”“走人”的内部管理体制,老师们为了保住“饭碗”,感觉压力很大。

(三)最近几年教育部门出于维护学生权益考虑,对老师限制很多,比如不准打骂学生,不准开除学生等。然而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学生个性越来越强,纪律越来越差,暴力倾向突出,打架斗殴时有发生,谈恋爱的越来越多,教师对学生的组织与管理难度也越来越大。同时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学校和社会越来越关注学生在诸如被敲诈、勒索、恐吓等人身、精神方面被伤害的问题,这使得老师们经常“提心吊胆”“如履薄冰”。

另外我发现,还有几个关于教师较为集中的问题是:

(一)农村教师水平远远低于城区教师水平。虽说教师整体学历在提高,但大部分的学历是通过函授和自考取得的,正规的全日制本科大学生回来的还是比较少。反而外调城镇的几乎全是骨干教师,以致走访的几所中学几乎都没有高级教师。

(二)随着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不断深入,农村教师队伍的结构已由原来的公办、民办、代课教师变成了全部是公办教师,但是音乐、美术,微机等教师严重不足。

3、学生问题

学生自主学习的现状与思考

在调查学生的学习态度或学习主动性方面,大部分学生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但学生的学习目标大部分是家长、老师压出来的,成绩认可高,重视分数的达80%。在所学课程中,选择英语最薄弱的学生比例最高,占了47.67%。然而对于“你想如何提高”这一问,我原先设计了“自己复习巩固”,“请家教”,“参加培训班”和“其他”四个选项,结果有56.3%的同学选了其他,询问后发现学生们想到的更多方式包括家长指导,向同学、老师请教等等。调查表明,46.1%的农村学生在平时能努力学习,并持之以恒,但也有34.5%的农村学生平时学习没有规律,主要靠在考前加班学习来应付考试。

通过和学生们接触,结合自己的经历,我觉得制约农村学生学习进步的主要因素是农村中小学生学习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需要不断督促才能认真学习。学生们将学习效果不理想主要归因于学习方法有待改进,但由于59.3%的农村学生一般都要承担部分家务劳动,难以保证他们拥有充足的学习时间。此外,农村基础教育条件较差、学习资源匮乏、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落后等问题也严重制约着农村学生的学习。

4、家长问题

在回答“你觉得所在地区教育状况如何”的问题时,75.36%的家长选择“一般”,5.8%的家长认为“较差”。可以看出,很多家长对当地教育状况并不满意。如栾卸村,拥有生产康必得的集团公司,当地农民收入较高,但由于很多家长不满足于当地教育,就将孩子送往城里上学。

当问及“您对孩子在校表现情况了解程度”时,只有17.5%的家长表示很了解,而选择“基本不知道”的占20%。然而在回答“对孩子学习上关心程度”时,却有58.75%的家长表示很关心。这其中似乎存在着矛盾,即对孩子在校表现基本不知道又何以说对孩子学习很关心呢?对此我询问了部分家长,原来很多家长认为对孩子学习成绩的关心即是对孩子学习关心的全部表现。

对家长问题的一些思考:

(1)家长没有家教意识。绝大多数家长认为教育就是在学校读书,学生有问题就是学校教育的问题,把自身置之于外。

(2)家长没有教育能力。绝大部分家长最多只是初中水平,而且又不是从事教育职业,就是他们重视家庭教育,其能力也是相当有限的。

(3)家庭影响大于学校。家长们希望孩子们能考出去“将来出息会大一点”,“将来不再去忙土地”。但也许是条件、思想上的多种因素,调查却发现没有一个家长有超前教育的想法。

结合调查情况以及自己的思考,我认为,要解决农村教育问题,应主要抓以下几点:

发展经济学家的研究指出,第三世界国家的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学习方法简单和学习内容贫乏是与大多数教师能力差和缺乏主动性密切相关的,他们往往得不到应有的工资,没有兴趣,也没有机会更新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我们的农村初中教育基本上就属于这种情况。解决“教师行为滞后”问题的有效办法:一是提高教师的工资水平,为他们提供接受继续教育和进行终身学习的经济保障;二是改革教育系统的人事制度,保证教师考核的公开性、公正性、科学性,营造一个合理、高效的竞争环境;三是提高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的质量,改变当前继续教育中的形式主义和低效局面。

2、在普通教育中渗透职业教育,使农村初中生成长为适应农村经济发展要求的复合型人才我们可以尝试在农村初中进行初中后职业教育——学期职业培训或“3+1”制的培训。但是从调查情况看,在我们当地,学生家长及教师对此却不以为然。原因还是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不紧密,就业渠道不畅。调查中一位校长说到,他曾经去青岛考察过,青岛的职业教育培养培训的都是紧缺人才,毕业后都能找到工作,职业教育很受欢迎。因此实行职业教育应以就业为导向、符合农村的条件,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农村经济、文化的发展。

3、解构封闭传统体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积极支持社会力量兴办教育机构

私立学校应该是一种补充、激活农村教育的最好形式。然而,在我们当地农村,私立学校几乎没有。最终使我们的教育成为独家经营,始终处于“老大”地位,传统、封闭、死守教条,以致病入膏肓,不可救药。因此应大力支持和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以切实扩大高中的办学规模,解决农村初中升高中的瓶颈问题,缓解升学的巨大压力。

中国70%的人口在农村,农村(含县镇)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高达1.6亿。然而农村中小学教育的现状并不理想,反而面临着诸多问题与困难。在沙河农村,虽然绝大多数家庭通过各种途径尚能承受孩子接受教育的支出,但仍然有少数孩子因家庭贫困,未圆上高中、考大学的梦想。

现代社会倡导人们关注弱势群体,这些因经济困难而辍学的孩子们应该得到社会更多的关心和帮助,助他们圆自己的读书梦想!我呼吁各级教育部门和社会各界都应意识到发展农村教育的迫切性,给予农村教育更多的支持,把更多优秀的教师吸引到农村中小学去,提高农村学校的办学质量,促进农村教育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农村教育调研报告篇二

本次调查以小学的农村教师、学生、家长为主要对象,调查的四个部分分别是:教学问题、教师问题、学生问题、家长问题。其中以教师问题和学生问题为重点。基本环节如下:

一、调查的目的、意义以及调查方法

全面推行新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于是出现了很多问题。老师不愿意改变他们已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本次调查采用采访法。通过采访,了解了农村教师、学生和家长对教育的看法及其总体教育状况。

1.教学问题

在我们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已无法满足绝大多数家长和学生对教育的要求,他们要求上高中、上大学。有62.5%的家长希望孩子拿到大学以上学历。在回答升高中的原因时,64.18%的学生选择是他们自己喜欢读书,而选择是家长要求的仅为3.49%。由此看来,教育已经受到了家长和学生的普遍重视。孩子们是渴望拥有知识的,知识可以让他们开拓视野,知识可以让他们进一步的高升,知识可以让他们增长见识。当然,农村也是需要人才和技术的。没有技术,人才也是普通大众中的一员;没有人才,技术只能等待有人来驾驽。从调查情况来看,农村小学教育存在着很多问题:教育经费短缺,以至于办学条件和办学效益差,教学设施简陋,教师队伍教法相对陈旧,严重影响着素质教育的实施;思想观念落后,教育价值趋向多元化、务实化、功利化,调查发现没有一个孩子表示将来会回到自己的家乡庙台来;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脱离农村实际,人才培养与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不相适应。

2.教师问题

在农村,教师的工作量很大,一些老师很不满;尽管近些年来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积极推进实施着新课程改革,但是,当地老百姓认可的还是能真正改变孩子命运的考试分数,升学率也就关乎学校的生存问题,最近几年教育部门出于维护学生权益考虑,对老师限制很多,比如不准打骂学生,不准变相体罚学生,不准开除学生等。然而受社会这个大环境的影响,学生个性越来越强,但是纪律越来越差,暴力倾向突出,打架斗殴时有发生,教师对学生的组织与管理难度也越来越大。于是,老师感到有很大的压力。同时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学校和社会越来越关注学生在诸如被敲诈、勒索、恐吓等人身、精神方面被伤害的问题,这使得老师们经常提心吊胆。农村现有教师队伍中存在许多无心从教的现象,其表现形式主要有:

(1)跳槽:包括彻底调离教育系统或由村级学校向区、镇级学校转移。跳槽教师多为农村中的佼佼者,这部分人员的离去无疑会降低师资队伍的总体水平。

(2)厌教:部分学校常规工作管理落实不利,教师敬业精神缺乏、工作倦怠、责任心淡化,不愿钻研教材,对任何形式的教研活动丝毫不感兴趣。近年来各级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为了引进和稳定人才普遍重视了提高教师待遇,却往往放松了对教师的思想教育工作,对于不良倾向不大胆批评,造成教师为人师表意识淡薄、见异思迁。

另外,农村教师水平远远低于城区教师水平。虽说教师整体学历在提高,但大部分的学历是通过函授和自考取得的,正规的全日制本科大学生回来的还是比较少,反而外调城镇的几乎全是骨干教师,他们不愿意呆在农村,是农村的教学条件比较差;随着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不断深入,农村教师队伍的结构已由原来的公办、民办、代课教师变成了全部是公办教师,但是音乐、美术,微机等教师严重不足。就我们学校来说吧,几乎没有一个老师懂音乐,叫他们如何给学生传授这方面的知识呢?懂计算机的人更是没有;老师的年龄老龄化,学校中差不多都是临近退休的老师。

3.学生问题

通过和学生们的接触,结合自己的经历,我觉得制约农村小学生学习进步的主要因素是农村小学生学习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需要不断督促才能认真学习。这方面的原因不能排除心理发展的因素,小学生的学习是无意识的,缺乏主动性,需要家长及其老师的监督指导才行。学生们将学习效果不理想主要归因于学习方法有待改进,老师教的不好,归于外界,没有考虑自身的因素。60%的农村学生一般都要承担部分家务劳动,这就难以保证他们拥有充足的学习时间。此外,农村基础教育条件较差、学习资源匮乏、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落后等问题也严重制约着农村学生的学习。

4.家长问题

在农村,家长一般考虑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能不能考上大学?对学生课外知识的了解极大的限制,大多数家长认为课外读物是闲书,废书,看那些书只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对学生的考试没有好处。还有大多数家长没有家教意识,他们认为教育就是在学校读书,学生有问题就是学校教育的问题,把自身置之于外;家长没有教育能力,绝大部分家长最多只是初中水平,而且又不是从事教育职业,就是他们重视家庭教育,其能力也是相当有限的;家庭影响大于学校,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考出去,不要像他们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一人三曲的在地里刨食吃。但这些也许是条件、思想上的多种因素的影响吧。

三、解决农村小学教育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结合调查情况以及自己的想法,我认为,要解决农村教育问题,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改善教师待遇,改革教育系统的人事制度,营造一个合理的、高效的竞争环境,解决“教师行为滞后”问题。解决“教师行为滞后”问题的有效办法:提高教师的工资,为他们提供接受继续教育和进行终身学习的经济保障;改革教育系统的人事制度,保证教师考核的公开性、公正性、科学性,营造一个合理的、高效的竞争环境;提高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的质量,改变当前继续教育中的形式主义和低效局面。

第二、解除封闭传统体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改革学校管理机制和教育教学方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第三、加强教育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不断充实教师队伍数量。吸引更多的具有专业知识的高学历高素质的教师,比如现在正在进行的特设岗位的教师到偏远地区支教。

目前,农村希望小学普遍存在经费不足问题,国家拨款只能满足维修校舍和购买必需的办公用品的基本需求,许多村不仅没钱添置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就连维持正常教学运转所需资金都缺乏。资金不足导致了硬件设备的匮乏,大部分村级小学存在用地狭窄,教室破旧,没有体育、音乐、美术教学设施,教师宿舍紧缺,厕所条件简陋等问题。大部分学校仍然是黄泥地,下雨后到处都是泥浆,学生活动和上厕所都很不安全。

农村小学师资匮乏的问题也相当严重,特别是30-50岁的中年骨干教师和音乐、体育、美术、英语学科专业教师极度紧缺。目前大多数乡村小学以20-30岁的年轻老师和50岁以上的老教师为教学主力军,但年轻教师经验不足,老教师知识结构老化与现代教学理念脱节,两者难以适应现代化的教学要求。

此外,缺少专业的音体美教师,大部分学校采取“复合型”的教学,即由一位教师同时担任几门课程教学,但一名教师将5门以上的课程全部以高质量教授是基本不可能的,且大部分老师只擅长语文或数学教学,学校的音体美课程形同虚设,教学质量大打折扣。既便如此,乡村小学还要面对优质师资的流失问题。目前农村学校的条件和待遇都无法留住优秀的教师,好老师都会争取调到县级以上的学校任教,越优秀的教师从村校流失的可能性越大。

学前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缺失问题也不容忽视。调查发现,大部分学校没有条件开设学前班,因而使得该校学生的学前教育处于真空状态,为以后的教学造成了很大困难,最终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素质的提高。而且当前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达到80-90%,“留守儿童”多由爷爷奶奶照顾,他们都没有能力给予孩子学习上的辅导,对孩子也比较溺爱,无法与学校教育相互协调,为儿童营造一个良好的受教育环境,这给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

朔里农村小学教育的发展前景:充实义务教育。巩固“两基”成果,提高质量,在保持两基现有成果的基础上,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全面提高办学水平,形成完善的义务教育体系和制度,普及义务教育的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高,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9年;发展学前教育。重视儿童早期教育,重点发展学前教育,使绝大部分乡村儿童都能接受多种形式的学前教育,为小学阶段的学习做好准备。

农村教育调研报告篇三

普法工作已走过26个年头,广大群众特别是广大农民的法治观念、法律素质都得到了明显增强,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能自觉运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目前,农村的普法工作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当前广大农村正处于新农村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新形势下如何开展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实现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全面发展,成为当前农村普法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农村法制宣传教育的现状

桐梓镇位于武隆县东北部,距武隆县城区85公里,是武隆东北部重点镇,是、市政府命名的文明单位。全镇幅员面积100.3平方公里,辖6个行政村,1个街道居委会,46个农业社,总人口13127人,其中城镇人口8765人,城镇面积2.84平方公里。经过五个五年普法教育,辖区内各类法律知识得到了较为广泛的普及,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逐步提高,农民的依法维权意识显著增强。法制宣传形式也从过去发放宣传资料,发展到现在的普法宣传车、网络普法等,法制宣传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具体表现为:一是依法明辨是非能力提高,动辄动粗动武的情况明显下降;二是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的观念加强,依法履行义务的自觉性不断提高;三是增强了主人翁意识,依法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意识与能力明显提高;四是广大农村基层干部能够做到依法决策、依法办事、依法管理村社各种事务,做到有法必依,依法办事。

二、农村法制宣传教育的途径

当前农村法制宣传教育难度比较大,宣传途径相对陈旧、单一,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是利用村两委开会、布置工作等时机,组织村“两委”干部、党员及人民调解员学习法律知识。这是当前农村开展法制宣传学习最主要的途径。二是参加乡镇上级组织的法制宣传学习会议和培训教育。这种机会和途径相对较少,参加人数也有限。三是乡镇组织相关人员送法下乡,分发学习资料,向村民和外来人口进行法制宣传。四是利用广播、高音喇叭、法制宣传栏和召开村民代表大会等向村民宣传法律法规。五是邀请乡镇司法所和法律服务所同志给村干部、村民上法制课等。

三、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存在的问题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当前农村法制宣传教育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在开展法制宣传教育中,各级、各部门,特别是镇、村干部虽然做了很多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影响和阻碍了农村法治化进程。

学习和在村公所创办宣传栏。而村民自觉到村公所看宣传栏,学习法律知识相对较少,致使很多农村的法制宣传浮于表面,农民群众本身并未得到教育。

(二)普法队伍自身素质不高。农村工作纷繁复杂、千头万绪,而农村法制宣传的主力军是广大农村干部。目前,很多村干部自身文化素质偏低,年龄偏大,甚至自身法律意识淡薄,只注重经济建设,对组织宣传新农村建设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以及国家法律法规,都停留在一般号召上。遇到矛盾纠纷绕道走,了解问题一般化,分析问题一般化,解决问题一般化,不善于运用法律手段化解矛盾纠纷,致使村民遇事常常越过村委会一级,直接上访,甚至集体群访,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三)普法形式创新性和针对性不强。现在农村法制宣传常用的形式有:张贴标语、出动宣传车宣传、举办法制讲座、发放宣传材料、开展法律咨询等,都有较好的宣传教育效果。但是,这些方式的创新性和针对性却不强,对农民的吸引力仍然不够,需要在宣传创新和增强针对性上下狠功。

四、解决农村法制宣传教育问题的对策

“法律八进”是普法工作的重点内容,其中“法律进乡村”工作的支撑点和辐射面就是广大农民群众。开展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就是要引导农民积极学法、自觉守法、正确用法,培养更多的农村法律明白人。

(一)建立农村法制宣传教育的长效机制。一是健全工作机制,挖掘宣传资源。做好农村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工作机制健全是关键。要加强普法工作机制建设,充分调动与农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部门的积极性,整合各方资源,大力宣传涉农法律法规,认真履行农村普法义务,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二是健全队伍建设机制。在完善乡镇综治办(法建办)、司法所和村居调解委员会人员配备的同时,贴合实际、贴合生活地加强对人民调解员、村居综治专干和法律明白人的业务培训和指导,建立考核评估体系,切实提升基层法制工作人员能力素质。三是落实保障措施。要强化法制宣传教育保障措施,积极落实宣传教育设施建设、农民法制培训、法制宣传资料等方面的保障工作。积极推动平安武隆建设法制宣讲团走村进社,采取各乡镇“开方”、相关部门送法的形式,开展巡回法制宣讲。

(二)结合农村具体工作,突出重点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将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与农村经济建设、农村矛盾纠纷调解、农村民主法治村创建等工作相结合,进行社会管理创新,加强对“三留”(留守儿童、留守妇女和留守老人)、社区矫正、刑释解教人员等的法制宣传教育,特别是要突出对农转城居民的法制宣传教育。他们户口虽已脱农,但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并未有完全实现角色转换,依旧居住在农村,没有其他劳动生产技术,没有了土地,他们便无所适从,打麻将成风,成为了新的社会不稳定因素。这就需要将法制宣传教育始终贯穿于社区矫正、安置帮教、信访维稳、“三留”人员服务保障和流动人员管理中,利用中小学校、就业培训中心、“一村一法制学校”等平台有针对性的开展法制宣传教育,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三)丰富宣传形式,创新普法载体。农村法制宣传教育要紧紧结合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需要和思维习惯,不断创新普法载体,选择农民群众最喜爱、最需要和最容易接受的宣传方式,使农民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增强法律意识,提高法律素质,形成法制观念。充分运用法制宣传栏、“村村通”、农家书屋等渠道开展宣传,广泛组织开展编演法制文艺节目,展出生动形象的法制宣传图片和漫画,编印法制书籍、法制宣传资料和法制信息,利用农村远程教育培训网络组织村民学法,引导村民收看法制节目,营造浓厚的学法用法氛围。搭建一些服务平台,经常性地组织律师、法律援助和法律服务工作者深入农村开展送法下乡活动,为农民群众办实事,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农民群众学法用法的积极性,增强法制宣传效果。

开放教育本科法学专业法律实践成绩评定表

农民是我国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农民只有懂得如何运用法律武器,才能在现实生活中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农民法律意识的强弱,法律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我过民主法治建设的进程,关系到“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本次调查地点选取在大田县湖美乡,通过实地走访调查获取相关的数据,深刻分析农村法制建设的情况,分析其中的问题,提出建设性的建议。

一、农村法制建设现状

1、普法宣传与群众需求脱节,农民法律意识淡薄。

调查表明:男性最想了解的法律法规前三位为:促农富农(37人,占男性61.7%);人身伤害(20人,占男性33.3%);农民工基本权益(20人,占男性33.3%)。女性最想了解的法律法规前三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14人,占女性23.3%);促农富农(14人,占女性23.3%);婚姻家庭(12人,占女性20%)。不难看出,经济的欠发达并没有阻碍,农村中男女对法律的需求的差异性,男性更多的是基于事业发展而去了解法律,更多的是关注对产业发展政策,以及工作安全保障类。女性更多的是关心家庭稳定和睦,从而关注家庭健康保障,经济收入,以及家庭稳定类的法律。

农民的权利意识淡薄。“民不与官斗”、“一年官司十年仇”、“吃亏是福”等传统观念深深的影响着一群人。受传统人治思想的影响,长期以来,法制在农村的着眼点都是如何加强管理,着重于法的政治统治功能,农民往往只把法律当成是制裁违法犯罪的工具,而忽视了法律保障权利的功能。权利意识淡薄,主体意识模糊,缺乏维护民主权利,利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切身利益的意识和实践活动。

法治社会要求法律至上,具有最大的权威和最高的效力。然而,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法律却没有处于至上的位置;相反,几千年来的封建人治传统已使权力至上的观念在我国农村社会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在现实生活中,我国农村地区呈现出明显的泛权力状态。在权大还是法大的价值取向上,广大农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前者,法律几乎是没有权威的。在农民的心中,政府管理了一切,在日常生活中找政府往往是解决矛盾纠纷的主要途径,远远大于寻找法律救济的比重。

2、司法成本高

农民通过法律维权面临司法成本过高的问题,尤其是追讨工资的过程中,为了追讨回被拖欠的工资或工伤赔偿金,农民工在维权过程中要负担交通费、住宿费、餐饮费等诸多费用,而且维权时间漫长。据统计,被拖欠工资的时间在6个月以上2年以下的农民工比例高达74.8%。维权程序复杂、成本高,使很多农民工不得不选择牺牲自己的部分权益与用人单位私了。很多农民有法律维权的意识,但是法律维权过程中产生的司法成本农民无法负担,最终不得不放弃法律维权。

3、解决途径存在隐患

当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时候,30%的男性和25%的女性选择私了。而男性有40人、女性有28人选择向村干部或政府求助,以期纠纷得到解决,占到调查人数的68%。私了由于其往往是事故双方在事故发生后自行商量解决,而大多数人对事故本身没有明确的认识,致使私了结果具有不确定性、随意性,同时其不具有法律约束性,不少事主在私了之后,又继续纠缠,乃至发生暴-力事件。例如,走访中了解到:我乡后坑村有一人被狗咬伤,私了决定600元赔偿,但治疗中伤者因病毒感染致使产生数千元医疗费,再次协商时,犬主坚持以当初谈妥600元为由,拒绝村镇两级调解,从而让处理人员十分棘手。

4、农村司法机构不健全

如自己了断,往往为一件小事走上极端的事情时有发生。

担护普法宣传和法律援助的农村司法所,往往也是有其名无其实。大多数乡镇的司法助理员,由于缺乏编制,几乎都是兼职干部或招聘人员。自身并不懂得多少法律,又从何普法和提供法律援助?村镇两级调解本是一种有效解决民事纠纷的选择,且具有一定的法律约束性。但实际中,虽然村镇两级都建立了纠纷调解室,但村镇干部大部分未学习过相关法律,同时也没有经过专门的业务培训,他们在调解中往往凭借的是几十年的工作经验。虽然不少同志的工作经验在不少调解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但同时很多经验跟法律、法规有出入,甚至相悖。

二、农村法制问题原因分析

1、人口结构大龄化、文化程度偏低。被调查人员中60%为男性,40%为女性,统计表明:被调查者中56岁以上的有31人,而41岁以上的共有57人;同时初中以下学历的有77人,主要集中在41岁以上阶段。走访中了解到,由于很多法律宣传过于深奥和单调,群众理解比较困难,虽然有不少从普法活动中拿的资料,但很少细读。农村法制宣传渠道不畅。家庭联产承包开始后,集体组织形式越来越变得松散,群众大会已经很少召开。虽说电视机的普及率大幅提高,但收看的节目却都以电视剧居多。农村报刊最多发行到村委会一级,国家的法律法规一般也在村委打住。农村虽然建立了农民夜校和建成开通了现代远程教育,农村小学也聘请了法律副校长,但作用并未真正发挥出来,还是形式主义的'东西多一些,加之农村干部法律知识的缺乏,农村的普法几乎就成了死角。

2、执法不公正在不同领域不同程度的存在。执法不严,徇情枉法,已经成为法制进程中的毒瘤。个别基层干部“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在老百姓看来,“八字衙门大大开,有理无钱莫进来”。这些都直接影响着老百姓的“法治”心理:“上边没人,告也白告”。

3、怕打官司的思想仍然根深蒂固于广大农村。人们习惯认为,官司缠身总不是一件好事,对打官司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农民如此,基层政府也如此。《行政诉讼法》实施后,一些基层的政府官吏至今还不适应当被告。

实质上党管一切,严重影响着司法公正,阻碍着民主法制进程。

三、农村法制建设问题对策

1、加大-法制宣传力度

进一步提高对农村法制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各级党委和政府在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中,要始终坚持“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不能有任何动摇。要坚持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办事,努力提高运用法律手段管理农村工作的水平。加强农村法制建设,深入开展农村普法教育,增强农民的法制观念,提高农民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性。要进一步在广大农民和农村干部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通过这种宣传教育,切实提高农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切实增强农村干部的法制观念和依法办事能力。要努力做到使广大农民知法守法,积极履行应尽义务,并懂得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使农村干部自觉奠定法律,严格依法办事。

2、多种方式相结合,向民事等方面倾斜

(1)电视传媒对现在生活的印象是毋庸置疑的,由于其法制节目为了收视率等多关注重大的、轰动的案件,而这种案件多为恶性刑事,虽然教育了群众,但却并不具有太大的教育意义。因此,适当的向民事、劳资、致富等法律法规倾斜,让广大群众获得真正有操作性的法律。

(2)调查中,有30%的群众也通过报刊、杂志学习法律知识。走访中了解,这些喜欢读书看报的人多为附近村民的主心骨,不少群众常常向他们了解一些法律法规。只需我们在平面媒体上运用案例和法条相结合的方式,诠释法律,就能通过他们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充分运用远程教育平台资源,开展教育学习。远程教育系统内的资源涵盖了农村生活的多方面,其中也有许多贴合农村实际的法律法规,其采用专家讲解的方式,直观的将法律法规展示出来。现在远程教育点已经基本覆盖各个行政村,只需我们合理利用,也能为法律普及做出重要贡献。

3、严格规范农村执法行为

4、降低司法成本,完善法律援助职能,加大-法律援助力度,建立法律援助机构,培育专职农民工维权律师,这样才能为广大农民工提供更高效、更优质的法律援助服务。维权律师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娴熟的法律业务引导农民工依法维权,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案件的发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农村教育调研报告篇四

2、制定调研目标:调研在进行农村教育新一轮布局后农村小学的现状。

3、确定调研对象:农村小学

4、选用调研方式:走访和问卷调查

5、设计调研题目:新农村教育现状调查

6、调研结果统计:调查十所小学中,人数在300人以上的4所,300人以下的6所。行政村继续对小学有财政支持的有2所,每年共投入2万左右,但也只是对校舍修修补补。其余八所所在行政村没有对学校进行财政支持,全靠上级财政经费维持。

7、调研结果分析:单靠有限的财政经费拨款,学校的日常支出还能维持,但想进一步发展,仍是举步维艰。所以一是上级加大经费支持,二是进一步调整学校布局,优化教育教学设施。

8、将文档命名为:

农村教育现状调研报告:

一、教育行政化

1.机构行政化

中国农村现阶段教育主管机构行政管理人员与学校行政管理人员之和与教师之比是1:1,就是说一个教师在上课,后面就有一个领导在监视着。人多,机构就多,部门就多。不管理是不作为,换句话说,管理管理,不管就没人理。管理了,事务就多,文件就多,会议就多。很多学校安排了专门参加会议、领取各种文件通知的专职驻城办事人员。有人统计了一下,教师一半时间在课堂,一半时间要应付各种会议、检查、达标、验收。两个一半,这样算起来,农村基础教育的人力资源的投入用到孩子身上的只能说是一半的一半。

教育是什么?教书、育人,教师的事。领导是什么?不教书,不育人,育教师。所以教师要想生存只有两种方式:一是要教好书,指哪干哪;二是要有个领导做保护人,潜规则吧,不然,就得被育。教好书不难,多学习,多交流。不被育就难了,那么多的领导在监视你。所以巨大的压力之下教师大多也分为两类:一是老黄牛,别思想;二是奴隶化,想方设法变成主子。这样算来,教师队伍中全身心投入教育事业的也不是很多。

2.管理行政化

如此庞大的,钢架的,而且后劲十足的教育管理机构,还能融下多少自主、创新的时间和空间呢?教育管理部门就自己去考察,研究,再发文,培训教师。通过多种途径向教师发号施令。按章办事,按文办事,办不好就得被育。

3.教学行政化

教学行政化表现为:一是为分教;二是为了作业,上面布置下来的课题要完成,条条框框要完成,上传下达传递给学生。三是庞大的作业量,庞大的班级学额,庞大的课时数,教师能应付就高手了。还什么自主呀,都自主就闹翻了天了。

农村教育调研报告篇五

在教育飞速发展的今天,教师队伍也在不断壮大,可队伍质量却越来让人担忧。尤其在近几年,国家为缓解大学就业难的矛盾,大批大学生将教育当成自己就业的跳板,而涌入教育阵营,殊不知由于众多大学生所学专业不对口,不适合自己所从事的学科教学,学校所需专业的教师不能真正满足,只求课时安排,不求教师的专业对应。结果是,学校教学质量整体不高,学校优生资源流失,社会、家长不满意,形成恶性循环。学生人们的意识和观念决定着人们的行为取向。在新的时期,面对教育发展繁重任务的要求,教师队伍建设已事在必行,这就要求国家教育部作出教育用人调整,也需要上级主管部门结合农村实际出台农村教师用人政策。各级部门要对已用教师进行队伍管理,队伍培训,提升教师队伍质量。

随着教育的快速发展,师德内涵也在不断提升,因此,教育理念也需要不断的更新。这就需要让全体教师通过假期学习和平时的活动,学习先进教育思想、理念,更新教育观念,去学习优秀教师的事迹,汲取身边的闪光精神。再是要加强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加强情感投资,提高师德信念,以引导教师树立强烈的职业自豪感。弘扬教师敬业爱岗精神,提高教师政治、经济待遇,帮助教师树立强烈的职业自豪感,从而提升师德水准。

学校要经建立教师成长记录袋,成长记录袋设置教师个人简历、奋斗目标、专业发展规划、学习笔记、培训体会、教育科研、课件制作、学期总结、自我反思、成果证书等项目。教师要按照要求来填充自己的成长记录袋,并把它作为自己考核的材料依据。教师要对个人记录袋进行分项,不要以偏概全,使自己的评价陷入片面化和绝对化,让记录袋真正成为激发教师教学实践智慧,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智囊袋。

一所没有课题研究的学校不能算是一所好学校,同样,一个不参加教学研究的教师不可能成为一个好老师。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原有的常规教学管理,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因此,在常规管理制度的基础上,要制定出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用制度管理教师,为教师搭建好专业成长的平台,促进教师健康成长。

农村教育调研报告篇六

目前,该市农村留守儿童约为1.2万人。(农村留守儿童的定义标准: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外地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与隔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救助保护工作,切实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促进未成年人全面发展,今年以来,该市认真贯彻落实政府及省民政部门有关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文件精神,按照立足于源头保护、预防保护、主动保护和全面保护的原则,深入持续开展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着力健全未成年人社会保护工作机制,提升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水平,有力推动了儿童福利事业的发展,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健全工作网络

农村留守儿童分类保障,涉及生活、医疗、教育、监护、救助的方方面面,面广量大,政策性强,必须要强化组织领导。根据上级和我市关于未成年人社会保护工作的有关要求,该市由政府主导、民政牵头,在20xx年10月建立了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明确各成员单位(包括关工委)的工作职责,联席会议制度的建立,促使多部门、多措施共同保障留守儿童权益。各成员单位相互协作,密切沟通,形成了工作合力。该市20xx年成立了未成年人保护中心,将积极开展好圆梦行动、暖心行动、普法行动、维权行动、守护行动“五大行动”,深化未成年人保护工作。

根据省厅转发民政部、教育部、公安部三部委《关于开展农村留守儿童摸底排查的通知》,按照文件要求,该市专门成立了留守儿童摸底调查小组。组长由市民政局一名正处调研员担任,组员由事务科相关同志担任。市局和个别县区专门更换高配计算机,并安装民政部留守儿童数据采集软件,通过软件分级汇总并上报。每季度对全市农村留守儿童情况进行调查摸底,归类建档,进行动态管理,准确、全面掌握留守儿童基础数据。为解决留守儿童实际问题提供有力依据。

为进一步拓宽困境未成年人社会保护服务的工作思路,加大社会化保护服务力度,使困境未成年人得到应有的庇护和更多的关爱,市救助管理站、市未成年人社会保护中心在万全县川流中学建立了“困境未成年人帮扶基地”,是该市首个“困境未成年人帮扶基地”。该基地的建立,将进一步完善川流中学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畅通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渠道,更有效地推动全市未成年人社会保护工作的进程。今后,将在万全县川流中学开设法律讲座,设立心理咨询点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安装亲情电话让学生多与家长沟通,并且通过其他一系列的救助帮扶行动,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20xx年全年在全市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合力监护、相伴成长”关爱保护专项行动年,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民政部等八部委《关于在全国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合力监护、相伴成长”关爱保护专项行动的通知》(民发〔20xx〕198号)精神,切实保障农村留守儿童合法权益,今年以来,该市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有关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文件精神,按照立足于源头保护、预防保护、主动保护和全面保护的原则,深入持续开展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具体做法:

一是根据八部委关于“合力监护、相伴成长”专项行动工作的有关要求,20xx年xx月xx日全市下发了农村留守儿童“合力监护、相伴成长”关爱保护专项行动工作实施方案,实施方案明确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和工作原则,制定了详细的工作内容,落实家庭监护责任,构建农村留守儿童保护网络;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多渠道报告机制;落实控辍保学责任,让每名农村留守儿童享有受教育的权利等。并制定了详细的实施步骤,包括动员部署阶段、集中行动阶段和巩固深化阶段。下一步将严格落实“合力监护、相伴成长”专项行动实施方案要求,切实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和帮扶工作。

二是20xx年初,全市各县区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认真制定本区县的工作要点,细化职责分工、进度安排、组织保障等要求,严格按照既定时限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三是取得的成效。各县区集中开展专项行动,1月份重新进行了摸底排查确认工作,分类型建设留守儿童花名册、将花名册报送相关联系单位;2月份各相关部门按照报送花名册的实际情况,组织和督促受委托监护人签订《农村留守儿童委托监护责任确认书》,展开部门联动,帮扶解困。

三、全市留守儿童工作存在问题

一是基层没有设留守儿童专员,动态管理难度较大。留守儿童在校外期间容易发生问题和风险,因此必须要在村(社区)落实专人负责留守儿童关爱服务相关工作。但现阶段基层工作人员普遍数量有限,基层力量薄弱。不少基层未设专职统计人员,留守儿童数据真实性需要进一步考证。

二是缺乏长期帮助的力量。不管社会组织或是个人,即便是都有帮扶,但帮扶流于形式,缺乏长效机制、专业的志愿者力量等。每到春节、六一儿童节,前来献爱心的人特别多,几拨人轮流来送书包、文具,但是过了这个时间点,留守儿童鲜有人问津。

三是缺乏专项经费的支持,在开展工作中无经费保障,工作人员无法开展正常工作,在需要救助帮扶时无法解决当事人的实际困难。

农村留守儿童、留守老人工作是项部门联合性较强的工作,要充分发挥各部门联合的力量,政府必须加强统筹协调。

(一)加强组织领导主要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社会保护工作的组织领导、督导检查、效果评估、责任奖惩、完善机制等职责。

(二)突出联合力量,发挥政府在资金投入、设施建设、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方面的主导作用,动员和组织相关部门、基层组织、社会组织、专业机构、各类志愿者参与农村留守儿童、留守老人,明确工作职责和协作程序,鼓励企业事业单位、公益慈善组织、热心人士提供捐助和社会保护服务,并通过购买社会服务方式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建立完善监测、预防、报告、转介、处置体系,形成社会各界保护合农村留守儿童、留守老人力。

(三)强化督导作用,要强化农村留守儿童、留守老人保护工作责任意识,定期开展督导和绩效评估,落实监督检查,确保未成年人社会保护工作健康开展。

农村教育调研报告篇七

教育是一种系统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包括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又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马卡连柯所说“现今的父母教育孩子,就是缔造我国未来的历史,因而也是缔造世界的历史”。换言之,家庭教育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未来的命运。反观我国的家庭教育,城市明显优于农村,造成了城乡教育差距较大,影响着农村人口质量,进而造成了城乡贫富差距较大。且这种仍在持续的不良循环,桎梏着我市缩小城乡贫富差距,全域城市化的进程。由此可见,改变农村家庭教育现状,提升农村家庭教育水平刻不容缓。

一、农村家庭教育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家庭教育观念的缺失与落后

对于大多数的农村家长而言,家庭教育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或者说并未受到家长的足够重视。很多家长认为教育只是学校的事,认为自己只要花钱把孩子送到学校,由学校和老师去教育就行了;还有不少家长虽然也知道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但缺乏必要的知识和理论,并不知道如何去教育孩子。

“重养轻教、重智轻德、重智力因素轻非智力因素、重身体健康轻心理健康”情况严重。不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分数代表一切”思想仍然十分严重。这与当前课程改革要求是非常不相称的,也为学校新课改继续深入推进带来了不小的阻力。

真正了解孩子的家长为数不多,错误地将对孩子的态度理解为“上对下”的权威与服从关系,不断把家长认为正确的东西强塞给孩子,其实家长并不知道孩子真正需要什么,真正喜欢什么,“加强沟通,求同存异”观念淡薄,只有孩子按照自己头脑中预先设想框框去做就是对的,反之就是错的,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健康发展。

(二)、家庭教育方式缺乏科学性

当前仍有少部分农村家长信奉“棍棒下出孝子”的教育方法,以伤其自尊作为惩诫手段,教育方法极其简单和粗暴,缺乏正面教育。多数农村家庭缺少真正的平等和民主,家长很少给孩子诉说的机会,很少把自己作为孩子的诉说对象,只是把孩子作为聆听的对象和训斥的对象。结果不少的农村孩子在成长过程缺少个性,相反却多了许多的“特性”。

家长与孩子沟通意识不强,沟通能力不够,只有少数的家长在孩子小的时候会蹲下身子

与孩子说话,降低自己的高度,能与孩子平等交流,结果导致父母与孩子之间缺少相互信赖,而是代沟愈来愈深。此外,当前农村仍有不少家长身上存在着“封建家长作风”,要求孩子无条件顺从家长,哪怕家是错的,也不容许孩子反抗,否则会视为“大逆不道”。

奖励与惩罚是农村父母常用的教育手段,但不少家长在孩子成功时却不兑现自己的奖励诺言,此举令父母信誉降低,在以后的教育中变得苍白无力。在家庭教育中,当家长做错时也少有几个家长会主动向孩子承认错误,家长总是对的,孩子总是错的。

(三)、家庭教育的缺失和缺少一致性

随着社会经济地迅猛发展,相当多的农村家长进城务工、经商。农村留守儿童人数众多,绝大多数留守儿童由爷爷奶奶,姥爷姥姥带,爷爷辈对孙子辈只重视“养”,却不懂得“育”,造成了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还有不少家长为了金钱来弥补对孩子的爱,误以为金钱能代替必要的家庭教育,放弃了家长教育的责任。但身处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未掌握多少知识,不能正确地判断是与非,也缺乏足够的自制力,当无家长看管,缺乏正确诱导的人,有些孩子难免走向犯罪的道路。

农村家庭中三世同堂现象屡见不鲜,父辈与祖父辈经历不同,心态各异,他们的想法、做法也缺乏一致性,造成了教育观念上的差异,其结果令孩子无所适从或盲从一方,使孩子不能正确地分析和判断事物。农村父母教育孩子,爷爷、奶奶出面袒护现象比比皆是。此外,父母双方文化差异,对不同事物有不同的认识,从而使得家庭教育良好的教育效果也难以实现。

二、造成农村家庭教育水平低下的原因

农村家长文化程度不高,对家庭教育缺乏足够的认识,缺少必要的家庭教育知识,致使家庭教育水平不高,也造成孩子不信任,在农村孩子具有辩别是非能力时与家长顶撞,判逆现象严重,越是如此,越造成了家长认为是“大逆不道”、没大没小;这也使得了农村的家庭教育出现恶性循环。调查结果表明,农村家庭物质条件优劣与家庭教育水平关系不大,农村家长文化素质却与家庭教育水平关系较大,家长文化素质高的家庭教育水平亦高。另外,多数学生家长所从事的职业都是重体力劳动,没有规律性,工作不够稳定,工作时间没有规律,生活压力大,缺少对孩子进行教育的时间。

三、提高农村家庭教育的对策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也是孩子一生的学校,家庭教育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一生的发展,良好的家庭教育,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还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教育氛围。为了帮助农村家长树立正确的家教理念,创建良好的家教环境,形成学校和家庭教育的合力,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

帮助农村家长更新家庭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一个孩子只有良好的家庭教育才会有良好的学校教育。教育绝不仅仅是学校和老师的事,教育首先是家长的事,然后才是学校和老师的事。明确“养”与“育”的关系,如果孩子“养”不好则是废品,但如果孩子“育”不好则可能是危险品。金钱能养活孩子,却不能教育孩子。明确德育与智育的关系,学习成绩固然重要,但做人更重要,教育孩子先成人,后成才;先做人,后做事。注意培养孩子的兴趣与爱好,重视非智力因素地开发。转变“封建家长作风”观念,能平等地与孩子进行交流,善于观察孩子,了解孩子,掌握孩子的心理动态,注重培养孩子具有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

(二)、掌握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

学习并掌握家庭教育的方法,学会尊重、理解孩子,并能运用正确的方法教育孩子,使得自己的孩子能够向着良好的方向发展。高尔基也说:“爱孩子,这是母鸡也会的事。可是,要善于教育他们,这就是国家的一桩大事了,这需要有才能和渊博的生活知识。”邓小平同志说过,“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家长学校要教会孩子的家长学会做优秀的家长,通过听家庭教育讲座,看家庭教育有关报刊,自学和掌握心理学、教育学、卫生学等教育孩子的知识、技能,掌握家庭教育的规律和方法。民主、和谐、平等是家庭教育常用的方法,家庭暴-力不是教育。指责与训斥也不是好的教育,教育要耐心、细致,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家庭教育中的物质奖励法也不完全等同于经济社会中的物质奖励法。家长在教育过程中还需不断总结教养子女的经验,改进家庭教育。

(三)、提升家长个人修养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优良的举止言行是对孩子最好的潜移默化的教育。提升家长的个人修养显得尤为重为,“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生活在说脏话的环境中,孩子会学会说脏话,生活在指责的环境中,则这个孩子也学会了指责,上行下效极为明显。所以说家长应随时检点自己的言行,以身作则,有意识地在学习、道德行为、锻炼身体等方面,给孩子作出良好的榜样,言教身教一致,才可能教育好孩子。农村家长的素质越来越高,进而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越来越高,农村社会教育氛围越来越好,学校教育越来越来好,整体农村也随之越来越好。

(四)、加强学生教育,反作用于家庭教育

在学校教育中,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教会学生学会与家长沟通,善于给家长提出合理化建议,引起家长对家庭教育的重视。通过学生反作用于家长,使家长对家庭教育常抓不懈,形成习惯。开展系列利于家庭教育的活动。如亲子活动,增进父辈与子辈的交流与合作,双向理解与沟通;父与子信函往来活动,增时父辈与子辈心理沟通与自省;父与子合作考试、父与子换位辩论等等。

综上,造成农村家庭教育水平不高的主要原因是农村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落后与教育方法不科学,提高农村家庭教育水平必须提高农村家长的文化素养。提高农村家长教育水平的.有效途径是办家长学校。

四、举办家长学校的几点思考

家庭教育不是孤立的教育,教育还包括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作用、互相影响、相辅相成。家长学校也不是孤立的学校教育,举办家长学校应该有政府力量,社会力量,学校力量的参与。例如由教育局、妇联、共青团、学校等多部门联合举办家长学校教育。根据农村实际,因时、因地置宜,可以就地取材,请优秀家长做家庭教育报告;聘请优秀教师做家庭教育方法讲座,聘请专家做家庭教育观念讲座等;或是由县、乡级政府成立家长学校讲师团,到农村去巡回教学等。通过多渠道、多种力量举办家长学校,通过家长学校科学地教育,真正做到提升农村家长的家庭教育水平。

总之,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只有好的家庭教育,才会有好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为教育之源。家庭教育在造就人才的启蒙教育和指导人生的终身教育中,具有无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农村家庭教育成功与否不仅关系到农村孩子的前途与家庭的幸福,而且直接影响关系到缩小城乡差距,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步伐。

家庭教育是大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终身教育的重要基础,可以说家庭教育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培养、品格情操陶冶,文化积淀和智力开发都有着极大的影响。重视和发展农村家庭教育也是促进人才培养、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一、小李集工业园区农村家庭教育工作现状

近年来,小李集工业园区妇联积极争取上级领导支持,充分动员社会各界力量,面向社会、服务家庭,积极开展农村家庭教育指导和咨询服务,注重家庭教育工作的基础建设,加强家庭教育理论研究,普及科学的家庭知识与方法,家长的教育素质、教育能力等显著改善,家庭教育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家庭教育工作管理规范化。小李集工业园区以妇儿活动中心为载体,加强与教育、文化等部门的密切联系,制订了《小李集工业园区农村家庭教育工作规划》,认真贯彻落实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在实际工作中,各村把家庭教育工作目标任务及职责纳入本村年度工作计划,一起部署、一起落实,并配备了强有力的专兼职干部,形成了指导家庭教育的合力和可控有效的家庭教育指导体系。园区妇联将家庭教育工作纳入到妇联目标管理考核范畴,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导用书和通俗读物,为家长提供了更多的精神食粮;园区妇联联合县文明办、县教育局、县卫生局在全县开展了儿童思想道德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双河村妇联以读书月活动为契机,开展妇女读书活动,将书本送入农户家中,扩展了家庭教育知识的宣传覆盖面。嵇陆村妇联充分发挥了“五老”志愿者的作用,成立讲师团,传授革命传统,先后至小学、企业举行了6场报告会,受教育人数近千人次。园区计生办还利用学校、幼儿园,开办了“婴幼儿家长”培训班,受到很多准妈妈们的喜爱。

三是因地制宜,提高专兼职家庭教育工作者业务素质。一是加大工作经费投入力度。园区虽未将家庭教育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但是在上级领导的关心下,在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鼎力支持下,园区妇联通过财政拨一些、经费挤一些、社会捐助一些的方式,使园区的家庭教育工作开展的有声有色。二是先后成立了园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家庭教育研究会、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讲师团,开展公益性巡回讲座10余场,发放宣传资料1698份,听众达2千余人次。同时,各村依托家庭教育学会,举办家庭教育示范培训班,有计划、有重点地培训一批基层家庭教育工作骨干,更好地发挥了他们在传播家庭教育知识、提高家庭教育水平中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

四是深入实际调研,为家庭教育工作提供理论依据。为适应新形势下儿童成长和家庭教育的新特点,园区不定期举办农村家庭教育工作理论研讨会及优秀论文评选活动。组织具有前瞻性和涉及热点、难点的重大家庭教育课题的理论研究,尤其是在合格“小公民”的道德标准、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特殊家庭、流动人口家庭教育等方面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使家庭教育理论不断有新的创新和发展,为指导家庭教育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依据。

二、存在的问题

目前,由于受经济基础、人员素质等影响,小李集工业园区农村家庭教育工作存在着许多不适应的地方和亟待加强的薄弱环节。

一是认识不足,不能适应社会需求。个别村领导对家庭教育工作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家庭教育工作的健康发展。缺乏全区统一的家庭教育领导体制和有效的工作机制,部门间的职责分工不明确,协调配合不够,没有形成合力,导致园区的家庭教育工作相对滞后,适应不了新形势的发展和要求。

二是家庭教育经费的制约。由于欠缺经费保障,家长学校缺乏系统规范的教材,对不同年龄儿童家长的指导性不强;有的学校只能从有限的办学经费中提取极其有限的一点经费苦苦支撑;有的学校让上课的教师兼职工作,在时间和精力上无法保证。由于没有专项经费支持,一些必要的宣传教育活动、调查研究、师资培训、教材编写、评选表彰等工作不能正常开展,这与家教工作的需要是很不适应的。

三是家长素质参差不齐,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和方法上存在着误区。很多农村家长由于把“子女分数第一,学业至上”作为家庭教育的目标,忽视孩子的心灵成长,普遍存在重养育轻教育现象、重智育轻德育、重言教轻身教、重物质投入轻精神投入的现象,导致部分孩子产生不良思想行为。由于部分家长自身素质不高,未能加强自身相关知识的学习,导致家庭教育观念陈旧,方法落后,或暴-力替代教育,或溺爱教育,新旧家庭教育观之间互相碰撞,亲子之间感情隔阂,关系紧张,父母痛苦,孩子出现反叛心态和“过激”行为,对孩子身心健康、家庭和睦、社会安定产生了不良影响。特别是家庭破裂、父母离异、父母外出务工,造成对孩子的监管不及时或无人管理,严重地影响了孩子的学习和正常生活,往往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三、建议和对策

推进和发展农村家庭教育,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是一项“功

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惠民工程,需要我们高度重视,深入研究,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树立科学发展观念,从源头上推动农村家庭教育工作齐抓共管。加强领导,建立由党委、政府牵头,妇联、团委、关工委、计生、卫生、宣传、文化、公安等部门共同参与的联席工作机制,共同参与,各司其责,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协调解决儿童事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要制定与小李集工业园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农村家庭教育财政预算,并逐步加大投入力度,主要用于媒体宣传、骨干培训、课题研究、阵地建设和表彰先进等,为农村家庭教育工作提供有力的保 障。

二是努力创办好家长学校,巩固阵地建设。要着力完善家长学校在园区的全覆盖,要逐步建立健全村家庭教育工作网络。妇联、教育部门要将家教工作纳入工作考核,推广示范家长学校的办学经验,提高各家长学校的办学质量,并分批创建一批省、市级示范家长学校。要不断拓展家长学校的办学渠道,大力创建村家长学校以及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等家庭教育指导机构,积极做好家长学校的分类教学,满足各类家长学习家教知识的迫切需要,对家长学校进行教育指导,保障家长学校的全面性和系统性。

化和实际应用,为指导家庭教育工作提供理论支持。

四是多措并举,提高农村家庭教育知识宣传普及率。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多角度、多层次聚焦家庭教育工作,提高社会知晓率和重视程度。各村要积极引导职工、村民重视对子女的思想启蒙和道德品质培养。广大家长要牢固树立“为国教子、以德育人”的 理念,积极参与农村家庭教育工作,努力学习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不断提高农村家庭教育水平。要认真开展示范家长学校、优秀家长学校和优秀家长评选表彰活动,通过开展家教经验交流、事迹报告会等,帮助农村家长特别是贫困、留守、单亲家庭家长树立正确的家教观念,掌握科学的育儿知识和方法,提高家庭教育水平;要不断深化“五好文明家庭”、“学习型家庭”创建活动,积极为未成年人创造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要积极开展小公民道德建设实践活动,不断深入开展“双合格”、亲子共读等家庭教育实践活动,打造家庭教育工作品牌。要发挥家庭教育讲师团的作用,利用春节组织开展送“家教知识下乡”活动,把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触角延伸到农村。把有限的人力、物力向农村倾斜,加大工作力度,努力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提高农村家庭教育知识覆盖面。

2015年11月26日

一、前言

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学校教育的基础。为此,我在2015年10月至11月对我所任教的班级——盐埠中学九年级c156的45位学生进行了一次学生家庭教育情况的调查。调查的方法是采取问卷调查与家访相结合。共发放调查问卷45份,回收45份,全部有效。走访了31位学生家庭。通过调查,45位学生中,父母离婚的1户,丧偶的1户,再婚的1户,共占6.66%。家庭成员中,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有固定工作的2户,占4.44%;从事个体经营的1户,父母外出打工的12户,在家务农的23户。

二、调查情况

1.家庭经济状况

我们盐埠是地处湘潭县的边远山区,是湘潭县有名的穷山区,家庭收入不容乐观。45户人中,除2户有固定工作,1户个体经营和12户外出打工的家庭月人均收入上千元外,其余仍处于温饱型家庭,有的甚至还没有摆脱贫困。

2.家长文化程度和职业状况

以上可以看出父母亲的职业与其学历层次相对应。

父母外出打工的占26.66%,他们的子女多数是祖父母照看,这些留守学生的家庭教育就存在一些困难。因为爷爷奶奶的束缚力和影响力都比父母低。所以对这部分学生要重点加强教育。

3.家庭教育状况

从调查中我们发现:

绝大多数家长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希望自己的子女早日成才,只有极个别的“听天由命”。

从家庭智力投资看来,尽管多数家庭经济收入不容乐观,但对于智力投资他们舍得。有的说:“就是砸锅卖铁也要让孩子读书!”学校要交的费用无一拖欠。有的为了孩子的学习特意购置了辅导书籍、磁带、录音机、电子词典,甚至电脑。有的还请家庭教师,利用双休日对孩子进行辅导。

在家庭教育内容上,80%以上的家长只重视智力教育,他们所关注的是学生的成绩。只有少数人认为要重视孩子的良好个性培养、特长培养,应重视对孩子的法制教育。有相当一部分家长溺爱孩子,把孩子当成“儿皇帝”、“小公主”,十五六岁的孩子还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大多数学生在家里的自我服务性劳动和家务劳动都是被动的。

在教育方法上,绝大多数家长认为教育孩子的好方法是“表扬鼓励、耐心教育”。但在现实中,不少家长认为孩子犯了错误有效办法是“铁匠做官,‘打’字在前”,“打一顿,不许吃饭,罚跪,告老师”

等。这说明,许多家长教育孩子的理论水平与实际操作脱轨。

此外,虽有85%以上的家长重视对孩子的家庭教育,但他们的表现却是:大量的时间用在做家务、看电视、打牌上,有的甚至对孩子采取放任的态度。

由于农村男劳力是主劳,因此母亲就充当了家庭教育的主要角色。调查情况表明:60%的家庭是母亲经常管教孩子,其次才是爸爸,仅占15%.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孩子乐意接受母亲的教育,但是怕爸爸的也不在少数。参加学校召开的家长会,要求家长来校的,大多都是母亲来。

三、调查结论与思考

1.家长要更新教育观念:调查表明,每个家庭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早日成才,但这种成才观念常常带有一定的片面性。许多家长认为,人才是掌握高深学问的专家学者,从而忽略了行行出状元,忽视了在各行各业中成千上万的有道德,有一技之长的劳动者。家长重视了对孩子的智力投资,但不愿花心思学习教育孩子的方法。目前呈上升趋势的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许多是家长采取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致使孩子失去对家庭的信用感,流落社会,造成失足。我认为家长应通过学习,参加培训,了解青少年心理发育特点和教育规律,与孩子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家庭关系,与孩子一起成长。

子“挑土”,给孩子们提供了不良的平台。有的家长整天督促孩子看书、做作业,而自己不看书、不看报,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虽然有的家长是高中毕业生,但对孩子毫无辅导能力。若家长们以身示范,我相信对孩子的教育将起到潜然默化的作用。

3.农村家庭业余生活内容有待丰富。调查中发现,90%以上的家庭是通过看电视、影碟或做家务、玩牌来打发业余生活。调查结果还反映了家长投资让孩子用课余时间学习的不在少数,但孩子们大多数的学习是被动的。因此,在紧张忙碌的节奏中丰富家庭业余文化生活,是提高现代家庭生活质量的必然要求,也是传播文明理念的有效途径。

4.家长与学校之间的沟通有待进一步加强。

调查显示:有43%以上的父母是通过家长会了解到孩子在校的学习和表现情况的。有41%的父母是通过老师与家长的联系进行了解的,主动与老师联系,交流孩子的教育问题的仅占16%。有的家长,甚至连孩子在哪个班学习还搞不清。调查结果表明:现在的家校联系工作主要是由学校老师承担,家长主动参与的意识薄弱。同时,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协调不够,效果也不理想。由此可见,加强家校联系,增强家长主动参与的意识,赢得家长的配合对提高育人质量很有好处。

庭教育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热点。由于这一部分学生基本缺乏父母的教育,爷爷、奶奶、叔叔伯伯们对其束缚力又远不如其父母。如何解决好留守学生的家庭教育问题也就成了班主任老师的新课题。

我认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各有优势,只有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紧密结合,互相促进,青少年才能健康成长。因此,我建议学校:

1.从时间、空间、内容、形式上拓宽思想道德教育的渠道,以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2.针对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家访”等方式,集中指导家教方法,以提高家教质量。

3.建立典型“潜能生”的个别教育档案,实行全方位的有效监控。

4.对孤儿、单亲、留守儿童、离婚家庭的学生,学校多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支持和帮助。

四、结束语

通过调查,我深感为人师表责任重大,尤其是作为班主任,我们更要在孩子的心目中,导演好各种不同的角色,诱导孩子既要多学一些知识,又要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同时,也呼吁全社会有更多的人来关心孩子的健康成长,让我们山区的教育尽快与城市接轨。

农村教育调研报告篇八

1.调研目的及背景

根据198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有关规定,我国目前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制度,免收学费。并且从2008年起,国家免除了义务教育阶段的杂费和书本费,切实减轻了农村家庭的负担,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义务教育事业的重视和对经济困难家庭的关怀。在农村普及义务教育,关系到广大农村中小学健康成长的基础,关系到亿万农民素质的提高,关系到整个农业、农村的发展和整个农业的现代化,没有农业和农村地区的现代化,整个国家的现代化事业也就不可能进行下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完成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历史性任务,取得了不小成就。但是,义务教育尤其是农村义务教育还面临着很多的困难,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缓慢,城乡教育差距还有扩大的趋势,教育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亟待加强。为了解家乡农村义务教育情况,就云南省大姚县仓街乡仓街村农村义务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查,并撰写调研报告一份。

2.调研时间、地点、方式及对象

时间:2013年1月24日

地点:云南省大姚县仓街乡仓街村

调研方式:实地考察和走访,按简单随机抽样方式选取被调查人。调查对象:仓街村村民

3.调研经过

2013年1月24日上午,我来到了云南省大姚县仓街乡仓街村进行了有关农村义务教育现状的调研,来到村里后,我走访了十五户家里有正在接受义务教育的孩子的农户,又走访了一些当地的中小学老师,详细询问了一些有关农村义务教育的问题,并认真地听取他们的观点、看法和意见,将这些情况进行整理和汇总,得出了一些自己的结论、看法。

质量的看法、家长对教育投资的态度、对目前教育现状的满意度以及建议等。参与调查的农户都热心回答了我的问题。

4.调研结果及问题分析

根据本次调研所得到的结果来看,由于目前国家在义务教育阶段免收学杂费和书本费,并且对农村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每天3元的营养补助,农村寄宿制学生还能享受到一定的生活补助,在经济上大大减轻了农村家庭的负担,国家惠及农民的政策得到了切实的执行。

当然,学生家长认为当前的义务教育现状也存在着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希望得到改善。存在的问题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和家长对接受义务教育持普遍支持态度,学生对接受教育有着很不错的热情,但都反映所接受的教育质量不高,教师数量偏少,学历普遍偏低,以地方师范学院和师专、中专为主,教师的教学水平不能满足学生对教育质量的要求,特别是在英语教学方面有待提高。教学方法刻板陈旧,以应试教育为主,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大,四成学生认为课本难度较大,来自考试或是家长的期望的压力也很大。由于农村学校硬件设施较差,也缺乏足够的课程资源,因而教师的教学活动形式也较为单一,讲课只能照本宣科,无法拓展教学内容,也无法扩展学生的视野。课堂教学内容单一。

二、乡村学校师资力量薄弱,且教师待遇较差,收入低,生活条件简陋。 一方面由于我所调查的乡镇位于西部落后地区,经济条件差,乡村的教学条件差,许多大学应届毕业生不愿意到乡村中小学任教。因而导致乡村中小学教师数量偏少,质量偏低。

另一方面骨干教师大量流失,许多优秀教师调往城里的学校,使得农村教育质量下降,也使得生源大量流向城市。一些优秀学生和家境较富裕者,都到县城或是自治州首府上学,这两个因素都严重制约了农村义务教育的进一步发展。由于教师人手不够,多数情况下一名教师身兼多职,既教语文,又教自然、数学,一个老师上2-3种课程是常事,而限于硬件设施缺乏,有的课如信息技术则无法开设,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而身兼多职的教师往往也无法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同样不利于学生的提高,这是值得注意和改进的。

从对学生的调查结果来看,大多数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水平不满意,体现在教

师的责任心不强,表现在:有的老师上课不认真,上课时间缩水,不批改学生作业,有的甚至连考卷都不批,交给学生批或是凭印象给分,这既是对自己工作的不负责任,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侵犯了学生的受教育权。

三、由于云南省94%地区位于山区和半山区,乡村居民点较为分散,从2001年开始在全国实施的“撤点并校”政策将分散在山区居民点的教学点撤销并合并到人口集中的居民点建成中心校,一定程度上优化了资源配置,但也给山区的学生造成了上学路途遥远艰难,安全事故频发,给学生的生命安全造成了一定的威胁,与父母的交流接触也有所减少减少等诸多弊端,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农村家庭的负担,使得一些边远山村的辍学现象有所增多,不利于义务教育的普及。

5.建议

一、改善乡村教师的待遇和生活条件,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以鼓励、支持和引导优秀的师范类院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师资队伍的质量,为农村的义务教育事业提供优质的人力资源,带动其向素质教育方向发展。同时已在乡村任教的教师也应当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革新教育方式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更好地服务农村,服务社会。

二、“撤点并校”政策应当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到边远山区的学生上学不便的问题,改善上学路的交通条件,方便学生上学,适当的保留一些必要的教学点,减少因路途遥远而辍学的情况,给予困难家庭适当的帮助。以更好地保证农村孩子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6.总结

本次调研使我初步认识了家乡农村义务教育现状,丰富了我的阅历,使我的社会交往能力有了一定的提升,本次调研也得到了仓街村委会和村民们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也祝愿家乡农村的孩子们都能接受到更加良好的教育,愿他们拥有更加美好的明天!

农村教育调研报告篇九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河山,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手段。加强语文阅读教学,是当前语文教学大纲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现实的需要与学生学习的需要。本文通过调查,发现了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一些误区,并据此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对策。

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手段。加强语文阅读教学,是当前语文教学大纲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现实的需要与学生学习的需要。而当今在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如何开展?其效果怎样呢?为此,我在平安县平安镇东村小学进行了实习教学,并进行了调查研究:

(一)阅读教学的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培养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小学六年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

所以,阅读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必须认真研究阅读教学,并搞好阅读教学。

(二)阅读教学的现状

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普遍没有很好地开展起来,这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将造成很大的影响,在阅读教学的认识方面也存在着一些误区。认为阅读教学没什么好的方法,带领和要求学生读书就是了,学生喜欢读什么就读什么,喜欢怎么读就怎么读。实际上,在读的方法和读的内容的选择上,教师还是大有可为的,应对学生进行认真的指导,不然学生乱“吃”一通吃坏了肚子那就麻烦了。

我对平安县平安镇东村小学三至六年的学生在阅读习惯、阅读兴趣、阅读材料、阅读量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调查,掌握了一些数据,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第一,阅读兴趣不高。多数同学不喜欢看课外书,即使看的同学也相当马虎,做摘记的同学很少。另外,从同学们的阅读时间上反映出,同学们平时上课期间的阅读较少。说明同学们学习负担过重,这也应该是同学们不很喜欢的原因之一。再次,同学们交流也很少,作用不大。

第二,阅读对象单一。学生大多喜欢故事书,对其它的书涉猎很少,如文学书籍、科技书记和生活书籍等。虽然,这不能说不好,但我想我们教师,又特别是语文教师应积极的引导,把更有利于学生成长的书籍推荐给学生,让他们在健康书籍的海洋里健康成长。

据了解,小学生大多对中外经典文学作品都不熟悉,文学积累薄弱,他们对文学作品故事的了解,大多都是从电视剧中得知的,如,中国的四大古典名著《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等。

第三,阅读数量不够。从该校的情况来看,进行了课外阅读的仅有10%左右。就其原因有二:一是学生没有很感兴趣的课外书,这与本地区的经济环境,语文教师重视程度有很大关系。二是和现在的考试制度关系密切,个别教师一味追求考试成绩,这也直接的剥夺了学生的阅读时间,挫伤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这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让学生在书的海洋中健康成长。

第四,阅读环境较差。学校与家庭,教师和家长共同构成了学生的阅读环境。家长文化素养高,爱看书读报,对学生能起到积极而良好的影响。所以,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好坏与家庭环境和家长的文化素养很有关系。在家庭环境中,家庭文化氛围浓,书籍报刊丰富,那么学生有书可读,其课外阅读状况就好,反之,则无书报可看,课外阅读只是纸上谈兵。另外学生家长有一定的文化修养,爱读书看报,对孩子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其影响力是很大的,反之,学生家长文化素养低,爱好庸俗,不读书不看报,沉醉与打牌酗酒,对孩子的影响也是不可低估的。

(一)改变阅读观念

在对待阅读的问题上,有的领导和老师认为,用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去读书,特别是读课外书会耽误学生做作业的时间和影响其它学科的学习。我认为,这种观念是不正确的。要真正搞好学生的阅读学习和教师的阅读教学,就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学校领导和教师的阅读观念,努力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新课改形势,正确对待阅读教学。

(二)创造阅读条件

要搞好阅读教学,必须具备必要的阅读条件,根据调查的情况来看,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必要的阅读条件,如安排好阅读所必须的时间,指导好阅读的方法和阅读书籍的购买等。没有必要的阅读时间,没有适当的阅读方法和必要的阅读材料,那阅读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了。对于阅读材料的准备,可以让大家捐一点组成班级图书角,自己买一点互相交流着阅读,去学校图书室借书阅读等。另外,学校应积极与家长联手,从改善家庭环境、营造家庭文化氛围入手,创造良好的家庭文化气氛。作为学生的家长还应给自己的子女做好表率,带头进行广泛的阅读,以丰富自己的知识面,以便与自己的子女交流。

(三)开展阅读活动

学校在开展阅读学习和阅读教学活动的同时,为了能更有效地提高阅读学习和阅读教学的效益,还应积极开展各种语文阅读活动和阅读竞赛等,从而激发和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与阅读能力,如讲故事、自办手抄报、写读书笔记等比赛活动。除此以外,班级语文教师也应在班级内尽可能多地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阅读学习、阅读成果展示等阅读活动。

(四)课内外阅读结合

阅读,是一个非常广泛的范畴,它包括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我们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一定要把二者结合起来,既要搞好课内的阅读教学,指导好学生对课内经典课文的阅读学习,又要搞好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如书籍和学习方法的的选择,时间的安排等。我们要充分地认识到,课外阅读是对课内阅读的一个有益的补充。

为了更好地搞好我们的语文阅读学习和语文阅读教学,更好地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语文教师应责无旁贷地担当起搞好语文阅读学习和语文阅读教学工作的职责,这是语文教学大纲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一定要把它落到实处,收到实效。

农村教育调研报告篇十

农村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石,质量的优劣关系到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但是就目前现状来分析,存在着许多问题。因此我将农村学前教育的现状作为调查对象,通过在白寺镇实地走访学校、教师及家长获得了农家村学前教育现状的一些资料。现将农村学前教育现状分为以下几个方面来谈。

1、义务教育不能覆盖学前教育,公办学前教育困难多。

2、私立学前教育学校多,但学校条件差,校长、教师学历、管理水平不高

3、教师工作强度大

4、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少

5、社会地位不高

以上问题的存在,造成了农村幼儿教育的种种不利,如教师队伍的不稳定,教师素质偏低,教育质量不高等。

1、提高农村幼儿教师的工资待遇

只有物质基础有了保障,幼儿园教师才能安心地从事这份职业。工资待遇差是农村幼儿教师反映最强烈的问题。政府应适当考虑增加财政拨款,拓宽资金来源,扶持农村幼儿园的建设。是教师的工资不低于当地人均收入的1.8倍。政府还应从制度上给与农村幼儿教师稳定的政策保障。农村幼儿园的开设或关闭不能单纯以生源的多少来衡量,更应从长远的利益来考虑。

2、拓宽师资来源、提升教师学历、充实教师队伍,加强教师继续教育,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现在农村幼儿教师的主要来源还是民办教师居多,他们只是进行了短暂的专业培训,虽然取得了资格证书,但专业素养、技能还与专业幼儿教师有较大差距。一部分来自幼儿师范学校的教师相对集中在中心幼儿园数量也远远不够。我们应鼓励中师及中师以上学历毕业生到农村幼儿园工作。对于职业高中、职业中专、幼师函授的毕业生加强职后培训,不断适应教育的新形势。

3、农村幼儿教师年龄结构

目前农村幼儿教师普遍年龄偏大,40岁以上占50%以上,不利于事业发展,针对农村实际,农村幼儿园教师45岁以上应该考虑退养,或者45岁以上教师比例不能超过三分之一,有利于新老教师的更替。

4、创设良好的工作氛围,营造尊师重教的环境

良好的工作氛围是教师身心愉悦,减轻工作压力,激发爱园敬业的热情。因此应呼吁主管部门和社会给与农村幼儿园教师多一点关爱,关注他们的生存状态,倾听他们的心声,要搞好农村幼儿教育需要我们营造一个尊师重教、关心支持农村幼儿教育的良好氛围。

1、基本情况。

近几年来,全国学生接受了免费义务教育,极大的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城市学前教育在幼儿园开展、已经比较成熟了,孩子在幼儿园能得到很好的发展,而农村幼儿园还没有完全发展起来,承担学前教育更多的是在小学里面设置学前班,农村的学前教育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家长的态度是只要让孩子平安进入校园读书就好,孩子的家庭教育几乎是盲区。

2、家庭教育现状。

目前农村孩子面临的现状是家长比较关注自己孩子的身体发展状况,是否生病、受伤等等,问他们是否在家对小孩子进行家庭教育时,他们都表示由于繁重的生活负担,认为小孩子什么都不懂,只要吃好穿暖冻不着饿不着就行,正是这样的态度导致孩子在5岁前的教育几乎是空白的,孩子的很多能力都未得到很好的发展,还有很多家长长年在外打工,孩子看护和教育的任务就落在爷爷、奶奶身上或由外公外婆照看,这样的家庭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隔代教育,必竞老人的精力有限,加之痛爱甚至过分溺爱孩子,导致孩子不能健康成长,孩子的教育机会缺失。

3、学校学前班教育现状

学生进入学校就开始接受正规教育,学校应有师资和教学设施来保证教学活动的开展,但我们很多的学校没有学前专业老师,很多课程无法正常开展,学前班老师由其它年级老师兼任,学前教育已经小学化了,学校对学前班的评价标准是按照小学的标准来评价,以成绩衡量学生在学校的表现情况,这是很不符合科学规律的。学校设施也不能满足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学生只能在教室里面接受单一的老师传授知识,学生的情绪不高,甚至给后续学习带来负面影响。

4、社会环境现状

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才能保证和促进孩子健康成长,学前期孩子模仿能力强,容易模仿他人的行为举止,而现在农村在农活闲暇的间隙的娱乐活动甚少或几乎是空白,随处可见是搓麻将、打扑克,这样的环境学生的行为会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产生不良行为和习惯,甚至在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了好逸恶劳,贪图享乐,怕苦怕累的种子,这种环境急需改变。

1、需要家长们更新观念特别是教育观念。

随着农村建设的开发,国家加大了对农村的投入力度,农民的经济状况也在逐步改善,一些有发展眼光的家长对学前教育也慢慢的重视起来,相信家庭教育有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之后会有更好更快的发展。因为小孩在学校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更多的时间是在校园外,社会给他们的影响关乎教育的成败,而农村精神生活贫泛的改观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良好的社会风尚的形成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家长应当清醒认识到自己的教育示范作用,自觉而主动的戒除自身的一些不良习惯,为孩子营造一个积极的家庭环境,大的社会环境短期内还很难改变,在这个时期家长要做的就是要和小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使没有判断标准的小孩不接受不良误导,在一个有利的环境中成长。

2、学校大力提高教师的专来水平,培养合格的幼儿教师。

其实在农村也有很多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可以给学生很多的“活知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也需要教育工作者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智慧,为学前教育创造一片新天地,给孩子一个快乐成长的学习环境,同时学校在组建学前班时,也需要有合格的专业师资队伍才能保证学前班教学活动正常而有效的开展。因此,学校要大力培养一批合格的幼儿教师是当务之急。

3、政府部门提供强有务的保障才能真正改善农村学前教育现状。

单凭学校的一己之力也很难做到既改善教学设施,又要培养教师队伍,因此,需要政府部门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也需要政府部门为学校教学设施提供强有力的保障,这两个方面的问题只有真正得到解决,才能真正做到为学前班的孩子服务,使其受到良好的教育,不至于农村孩子在成长起跑线前就落下一段距离。

总之学前教育的成功是多种因素构建起来的,家长学校和社会都要为之付出努力,才能使学前期孩子健康成长,也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付出心血,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还要关注社会的发展,农村的孩子尤其需要我们倾注更多的关注和援手,我们期待尽早的均衡配置教育资源,使农村孩子能与城市孩子接受同等教育。

农村教育调研报告篇十一

-----

农村基础教育现状调研报告

王家庄街道朱子小学 2013年7月5日

精品

-----的发展与进步。然而,农村基础教育现状却不容乐观。

二、调研对象

三、调研目的1、通过进行实地调查和网上搜集资料,活的农村基础教育现状的信息

2、分析农村基础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并找出出现问题的原因

四、中国农村基础教育现状分析

-----

了全部责任。农民的“合理”负担成为农村义务教育的重要支柱。农村税费改革之后,在农民减负的同时,教育也大幅度减收,一些地方农村义务教育财政状况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由于经费不足,农村中小学的教学设施十分落后,一些中小学的基本办学条件得不到保障。2004年,我国农村地区危房比例仍然较高,全国小学和初中共有4542.3万平方米的d级危房。此外,每年新增危房约1750万平方米,因自然灾害受损的校舍约200万平方米,小学和初中校舍危房率分别为5.6%和3.7%。虽然2006年,国家实行了九年义务教育新的保障机制,许多学校新修了教学楼、办公楼、学生宿舍,但在教学仪器、实验设备、图书资料、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等方面,农村中小学与城市相比都有很大差距,其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技术水平更低,从而最终导致农村学生流失。

(二)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教师教学水平低,教学质量堪忧 教师队伍的建设,在整个教育环节中至关重要。师资力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教育质量。调查发现,农村教师队伍的现状不尽如人意。

1、师资力量匮乏,农村师资“缺血”

-----

高。教师的低素质直接影响、限制了学生素质的提高。由于教学质量不高,农村一些学校的生源逐渐流失。在一些地区,“村小学到中心小学,中心小学到县城小学,优生不断流向县城”已成了趋势。长此以往,学校将陷入一种恶性循环并将随着这种恶性循环而趋于萎缩。

(三)家庭贫困,出现了新的“读书无用论”

在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由于教育投资少,本应由财政支付的教育经费负担转移到农民家庭,义务教育已无义务之实,老百姓需要自己负担学费。农民一年的收入本来就很少,大部分用来支出子女的学费,一些多子女的家庭出现了教育致贫现象。农民不堪教育费用的重负,导致其子女失学、辍学。另外,近年就业形势不太乐观,职业教育极不发达,导致学生在大学学的知识在农村派不上用场,使得农村出现了新的“读书无用论”。一些家长认为,与其让孩子读书,还不如让孩子早点出去打工挣钱以贴补家用。尤其是那些家庭比较困难而成绩又不好的孩子,受家庭财力的制约,对教育的需求也很微弱,甚至连小学都没有毕业。贫困人口失去学习机会,也就限制了他们获得个人发展的机会。

五、营胜村基础教育案例分析

此次调研我来到了辽宁省丹东市五龙背镇的一个普通的乡村-营胜村,调研结果如下

(一)教育现状

一方面,师资力量缺乏教师不配套和跨年级上课现象严重, 很多精品

-----

校教学管理, 对教学管理以外的, 如学校安全管理, 学生的德育工作、疾病防治、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 管理的力度不够。

3、学校经费困难。实施“一费制”和“两免一补”后, 人民群众的负担的确减轻了, 但学校的办公经费受到一定影响, 由于政府财力有限, 上面的拨款也难以及时足额到位, 使学校日常工作的正常运转 受到一定的影响, 一些基础设施建设无法实施, 如校舍建设、绿化学校的创建等。

六、关于农村基础教育问题的对策思考

针对农村基础教育出现的困难,今年我国提出了实施教育救助。教育救助是国家、社会团体和个人为保障适龄人口获得接受教育的机会,从政策、物质和资金上对贫困地区和贫困学生所提供的援助。限于农村的基础,农村地区难以实现教育的自救,因此,积极发挥政府的调节功能,及时实施农村地区的教育救助就成为促进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教育经费方面

1、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资力度,同时建立农村教育财政保障机制

-----

加一些新的理念方面的内容,同时还要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注重教师实际教育教学素质的提高和教师的实际教学效果,以切实提高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2、建立合理的教师流动机制

政府要采取有效措施,实现教师的双向流动。实施“教师交流机制”,把城里的老师交流到农村支教半年或一年,带动农村的教育;农村教师则到城市学校去实习,充实提高,以解决农村教师单向流动的问题,切实提高农村教育质量。从根本上解决教育公平问题,从而有效控制辍学率。刚毕业的大学生必须到农村支教一年,并把支教作为将来评职称的一项条件。同时给予支教大学生提前半年转正的优惠条件。另外,政府也可以在政策方面对农村有所倾斜,比如鼓励优秀教师到农村巡回授课,鼓励紧缺学科教师的流动等。

3、制定可行的措施吸引师范院校毕业生到农村任教

由于农村学校条件差,工资待遇低,大部分大学毕业生不愿到农村去。他们一是害怕无机会再进城市的学校,二是担心自己到农村会被同化。因为农村教师教育观念落后,教师专业化水平不高,再加上农村学校硬件设施严重不足,新教师难以进行教学改革。为吸引师范院校毕业生到农村任教,政府就要给予到农村任教的师范毕业生一定的优惠政策。

4、充分利用农村的现有资源与条件开发本土的教育教学模式,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精品

-----

是学校的奖励与减免,总体来看教育救助覆盖面不大,平均到人的额度较低,救助力度偏小。因此,各级财政要每年安排贫困学生专项救助金,加大救助力度。

3、努力扩大教育救助范围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民收入不断提高,我国逐步实行免费的义务教育已成为可能。2005年11月10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京举行记者招待会,教育部首次发布《全民教育国家报告》。该报告列出了我国实施免费义务教育的时间表:到2007年,使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都能享受到“两免一补”(免杂费、免书本费、补助寄宿费),保证不让一个孩子因为家庭困难而失学。到2010年,全国农村地区将全部实行免费的九年义务教育,到2015年,全国将普遍实行免费义务教育。然而,政府、社会对高中教育的贫困救助问题,相对来说关注不够,虽然有一些相关政策,但执行中存在若干问题。从全国范围看,多数地区至今缺少刚性的制度和措施。因此,在进行教育救助时,要把救助的范围扩大到高中。

总之,逐步建立起以政府为主导、多管齐下的教育救助体系,制定合理的教育救助政策,是农村教育救助及时性、长效性的重要保证。

七、启示与结语

农村教育调研报告篇十二

了解幼儿园的教育现状以及幼儿的身心发展状况,结合所学的知识,加深对幼儿的心理发展状况的认知。

20xx年11月14日

扬大一幼

大班3班、中班2班

观察法由于科技与教育的发展,当今的幼儿园与过去的相比,无论是教育技术还是教育方法都更加先进。

在教育器材上,最明显的变化就是触屏电脑。对于幼儿来说,五彩缤纷的画面与跌宕起伏的声调,相比过去的图画书与老师的苍白读书声更具吸引力。并且在实践操作的课程中,通过视频直观形象地向幼儿展示实践效果,让幼儿亲眼所见,亲身体会,与幼儿的具体形象思维相符合。这一先进器材的使用对于幼儿教育是有进步意义的,但同时也应该顾及对幼儿的视力、听力的保护,比如座位距离屏幕太近、声音虽不大但也要尽量小一点。

表现自己,发展自己的表达能力。利于所有幼儿发展自身的想象力和口语表达能力以及记忆力。

从幼儿园的整体来说,幼儿园的建筑别出心裁,较之过去更具童真趣味,符合幼儿独特的心智与头脑中的世界观。

游戏是适合于幼儿特点的一种独特的活动形式,也是促进幼儿心理发展的一种最好的活动形式。幼儿生的活动以游戏为主,因此一个下午的观察基本上都是对游戏的观察。先是点名游戏,此游戏主要是用来加强幼儿的注意力与反应能力。并且游戏难度一点点地增加,让孩子有了适应的时间,不断地尝试着提高自己的反应速度与增强注意力。最后升级为团体游戏,这也利于加强幼儿的集体意识,增强幼儿的合作意识与能力。第二个是烧菜游戏,放着背景音乐,孩子一边说着烧菜的步骤,一边做着相应的动作。为幼儿提供了激发创造性思维的适宜氛围,有利于培养幼儿创造性的人格特征。它也是活动性游戏,发展幼儿的小肌肉动作与手眼协调能力。最后是镜子游戏,是一种探索与发现的游戏。属于教学游戏,有计划地增长幼儿的知识,提高幼儿的观察、记忆、注意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儿童优良的个性品质。并且在此游戏中老师有意识地让学生积极思考多种可能情况,发展他们的发散性思维。

农村教育调研报告篇十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均gdp的增长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然而,随着人均gdp的增长,城乡收入差距也在急剧加大。2005年全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1049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255元,两者的收入比为3.22:1。随着我国社会发展的加速和不同地区之间、社会阶层之间的差距拉大,教育公平问题进一步凸显,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命题。和谐社会的基础是公平、公正,而教育公平则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内容,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和核心,没有教育的公平公正,就不可能实现真正的社会和谐。教育作为推动社会变革与发展的重要力量,既可以影响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效率目标,又可以影响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公平目标。

社会的教育在社会流动、社会分化中具有“筛选器”的功能,又具有稳定器、平衡器的功能,被视为实现社会平等“zui伟大的工具”。按照现阶段提出的新要求,我们应该以和谐理念来引领教育发展,通过推进教育的公平、公正,来促进社会的公平、公正,通过构建和谐教育,来推动构建和谐社会的步伐。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只有农村得以发展,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农村发展的基础是搞好农村的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是地方事业,担负着为地方培养人才的重要任务。基础教育办得好坏,直接关系到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然而,农村基础教育现状却不容乐观。

二、调查对象

此次我调查的对象就是针对农村的基础教育现状展开的。基础教育,就是人们在成长中为了获取更多学问而在先期要掌握的知识。

三、调查目的

1、通过进行实地调查和网上搜集资料,活的农村基础教育现状的信息

2、分析农村基础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并找出出现问题的原因

4、对本地区的农村基础教育问题进行调查,掌握第一手资料

5、探索解决农村基础教育问题的途径,共同探究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方法

四、中国农村基础教育现状分析

自1986年国家义务教育法出台以来,特别是《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实施以来,我国的农村基础教育事业有了很大发展。但由于农村教育先天不足,再加上后天失调,所以农村教育状况并没有实现质的飞跃,依然存在诸多问题。

(一)政府投入有限,农村基础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办学条件差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一定的财政支持。农业经济发展缓慢,农村财政紧张,各种经费特别是义务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导致农村学校的持续发展难以实现。中国是个农业大国,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在校生占全国在校生的绝大多数。目前,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合计约1.93亿人,按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70%算,农村在校生约1.3亿人。

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经费总投入中义务教育阶段所占比例过低,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占总投入的比例始终低于60%,而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占总投入的比重近年还不足30%。而且,在农村义务教育总投人中,政府财政拨款所占比例也不高。

尽管近年中央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向农村义务教育倾斜有所增加,但也只达到64.9%。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县乡财政与农民负担”课题组2001年发表的调查报告显示,在农村义务教育的投人中,乡镇一级的负担竟高达78%左右,县财政负担约9%,省地负担约11%,中央财政只负担了2%。而在国外,中央政府是义务教育资金来源的主渠道,有的国家中央政府投入占整个基础教育投入的比重高达80%。

长期以来,农村义务教育主要以农民投入为主。尤其是农村税费改革以前,农村义务教育事实上主要由农民承担。税费改革后,农村基础教育的经费来源基本是以乡镇财政拨款为主,辅之以农村教育费附加以及收取学杂费、教育集资等。乡级财政在农村义务教育中承担了全部责任。农民的“合理”负担成为农村义务教育的重要支柱。农村税费改革之后,在农民减负的同时,教育也大幅度减收,一些地方农村义务教育财政状况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由于经费不足,农村中小学的教学设施十分落后,一些中小学的基本办学条件得不到保障。2004年,我国农村地区危房比例仍然较高,全国小学和初中共有4542.3万平方米的d级危房。此外,每年新增危房约1750万平方米,因自然灾害受损的校舍约200万平方米,小学和初中校舍危房率分别为5.6%和3.7%。

虽然2006年,国家实行了九年义务教育新的保障机制,许多学校新修了教学楼、办公楼、学生宿舍,但在教学仪器、实验设备、图书资料、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等方面,农村中小学与城市相比都有很大差距,其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技术水平更低,从而zui终导致农村学生流失。

(二)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教师教学水平低,教学质量堪忧

教师队伍的建设,在整个教育环节中至关重要。师资力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教育质量。调查发现,农村教师队伍的现状不尽如人意。

1、师资力量匮乏,农村师资“缺血”

由于农村教师待遇低,生活条件差,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严重,很多人不愿到农村任教。一些刚毕业的大学生,宁愿在家待岗,也不愿当乡村教师。同时,家里有门路的、教学水平稍高的教师也想办法挤入城市。再加上这几年城市学校扩招,一些学校的师资力量不足,也开始从农村招聘教师。随着进城教师的择优录取,越来越多的优秀教师流向了城市。

由于师资的流失,贫困农村的中小学校里一个教师跨年级、包班上课的现象司空见惯。在农村许多学校,、机、、、美术等方面的教师严重缺乏,无法适应新课改后的需求。另外,造成农村教育师资力量不足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教师的单向流动,即优秀教师只具有向上的流动性。

如果村里的老师教得好,则入编进入镇里的学校,镇里的老师如果教得好,则进入县城里的学校。依此类推。这种带有刚性的评选机制导致农村基础教育系统只能得到较差的师资来源。农村师资原本“先天”不足,无奈又遭流失之痛,农村师资严重“缺血”。

2、教师素质参差不齐,教师专业化程度偏低

农村中小学教师学历普遍偏低,学历达标与能力达标存在较大落差,教师素质参差不齐。以湖南省为例,农村小学专任教师中本科以上学历占的比例不到城镇的20%,初中也只相当于城镇的一半,如衡阳市农村学校教师第一学历合格率为22.7%。

尽管通过大规模的学历补偿教育和在职培训,农村教师学历达标率得到极大提高,但教师素质仍然不能满足义务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农村一些学校的大部分教师是本镇(县)未考上大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一些初中毕业生也当起了教师,很多贫困县还有一部分教师小学毕业。

另外,相当一部分农村教师教育观念陈旧,知识老化,教学方法落后,难以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在信息化迅速发展的今天,他们无法赶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使得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形成不了梯队,专业化程度不高。教师的低素质直接影响、限制了学生素质的提高。

由于教学质量不高,农村一些学校的生源逐渐流失。在一些地区,“村小学到中心小学,中心小学到县城小学,优生不断流向县城”已成了趋势。长此以往,学校将陷入一种恶性循环并将随着这种恶性循环而趋于萎缩。

(三)家庭贫困,出现了新的“读书无用论”

在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由于教育投资少,本应由财政支付的教育经费负担转移到农民家庭,义务教育已无义务之实,老百姓需要自己负担学费。农民一年的收入本来就很少,大部分用来支出子女的学费,一些多子女的家庭出现了教育致贫现象。

农民不堪教育费用的重负,导致其子女失学、辍学。另外,近年就业形势不太乐观,职业教育极不发达,导致学生在大学学的知识在农村派不上用场,使得农村出现了新的“读书无用论”。一些家长认为,与其让孩子读书,还不如让孩子早点出去打工挣钱以贴补家用。

尤其是那些家庭比较困难而成绩又不好的孩子,受家庭财力的制约,对教育的需求也很微弱,甚至连小学都没有毕业。贫困人口失去学习机会,也就限制了他们获得个人发展的机会。

五、营胜村基础教育案例分析

此次调查我来到了辽宁省丹东市五龙背镇的一个普通的乡村-营胜村,调查结果如下

(一)教育现状

据数据显示该村约有人口1500多,学龄儿童接近200多,全村只有一所小学,六个年级共有教师9名,9名教师中无本科以上学历者,7名专科学历,2名初中学历,中级职称4人,初级职称5人。调查发现,该村基础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方面,师资力量缺乏教师不配套和跨年级上课现象严重,很多教师都是上了这门课再上那门,由于照顾不过来,只能让一些班级学生自习或做作业。我们还了解到由于农村教师的待遇低,办公条件差,农村基础教育岗位难留人,老师调动频繁。另一方面,教师队伍普遍存在学历低、职称低、素质低的“三低”现象。大部分教师为“民转公”教师,由于他们的年龄偏大,业务素质在短期内不可能有很大的提高。

营胜小学全貌

(二)面临的主要问题

1、教师队伍数量不足、分配不均、素质偏低。由于受政策因素的制约,该村近3年未补充过教师,导致教师严重不足和失衡。而镇上的中心学校和交通条件较好的学校教师普遍超编教师队伍数量不足、分配不均、素质偏低。同时由于一批学历低、素质不全面的人员进入教师队伍,再加上“民转公”教师,使得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年龄结构也不合理。农村课程改革对目前的农村教师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它要求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角色行为必须实行全方位的转变。由于农村教师队伍年龄资历、学识水平、身心状况差异较大,因此转变过程困难很多。

2、学校管理方面有待改进。一是校长结构欠合理,老的老了,工作精力有限;年轻的又过于年轻,没有什么工作经历,更谈不上有较好的工作经验。二是部分校长对学校的管理工作较为片面,只注重学校教学管理,对教学管理以外的,如学校安全管理,学生的德育工作、疾病防治、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管理的力度不够。

3、学校经费困难。实施“一费制”和“两免一补”后,人民群众的负担的确减轻了,但学校的办公经费受到一定影响,由于政府财力有限,上面的拨款也难以及时足额到位,使学校日常工作的正常运转受到一定的影响,一些基础设施建设无法实施,如校舍建设、绿化学校的创建等。

六、关于农村基础教育问题的对策思考

针对农村基础教育出现的困难,今年我国提出了实施教育救助。教育救助是国家、社会团体和个人为保障适龄人口获得接受教育的机会,从政策、物质和资金上对贫困地区和贫困学生所提供的援助。限于农村的基础,农村地区难以实现教育的自救,因此,积极发挥政府的调节功能,及时实施农村地区的教育救助就成为促进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教育经费方面

1、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资力度,同时建立农村教育财政保障机制

缓解基础教育投入问题的关键是解决财政乏力的问题。教育是一种公共产品,应当由政府承担责任。建议国家增加对教育的投入,并严格规定农村教育投入的恰当比例。我国许多省在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村教育费附加和农村教育集资被取消,县乡财政收入减少,为了保证县乡对基础教育的投入,中央应确定一定比例的税收进行转移支付,专门用于农村基础教育。

切实发挥国家公共财政资金在配置农村义务教育资源中的绝对主体作用,构建基础教育投入主要由中央财政、省级财政承担的财政转移支付体制,zui终实现农村义务教育和保障农民子女平等享受教育机会的长效机制。

农村教育调研报告篇十四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早期教育对人的一生的巨作用,认识到生命早期教育的特殊重要性,人们也越来越多地关注儿童的发展。让每个儿童都接受良好的早期教育,为他们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已经成为全社会共同的责任。我国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也明确提出:“实施素质教育,要从幼儿阶段抓起。”虽然幼儿教育问题得到改进,但也存在许多问题,尤其是农村,幼儿教育问题颇多。农村学前教育成绩和问题同在,机遇和挑战并存。

对于教学内容方面:一是缺乏适宜于农村幼儿园的教材。调查发现农村幼儿学习的教材主要是立足于城镇幼儿园,多内容源自于那些具有现代气息的城市课程资源,而农村孩子身边熟悉的、摸得着、看得见的、丰富的农村自然与文化资源,却极少在教材中体现。教师只能从教材到教材,照本宣科,幼儿被动学习的状况难以改变。课巢排不尽合理,教学内容比较单一,主要是学习,而像绘画、唱歌、进行小制作等很少,不利于孩子兴趣的培养,不利于其全面发展。某些学校迎合家长的要求,教学内容小学化,幼儿接受比较困难,影响学习兴趣。60%的家长认为“学好课本知识,考试得高分”尤为重要,26%的家长觉得养成良好的礼貌习惯也很重要。二是村里一些幼儿园的课间较为单调,很少有幼师组织孩子做游戏,孩子门基本上都是自己玩自己的,学校若是有滑梯、秋千等设施还好,但是农村学校的条件都比较差,不具备这些设施,幼儿们的课间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丰富多彩。三是调查发现幼儿的作业负担较轻,66%的家长认为作业适中、负担一般,27%的家长认为作业太少,7%认为孩子作业多、负担重。

关于幼儿园收费问题,约有65%的家长表示能接受,6%认为不能接受,29%说无所谓交多少,家里就一孩子。“你孩子就读的幼儿园是否存在乱收费现象?”部分家长并不明确知道是否存在乱收费的现象。当问及“假如存在乱收费,您会采取什么方式解决?”100%都选择忍气吞声,“他们乱收费没,我们也不清楚,就算乱收费了,我们也没办法,别人交,我们就交,为了孩子嘛!”

最后是幼儿的入园率不能达到百分百,少部分四五岁的小孩仍在家里玩耍。对于有校车接送的孩子基本都去上学了,但是还有一些家长觉得幼儿园较远接送不方便又无校车接送,就让孩子在家多呆些时间。

从幼儿园方面:幼儿园布局不合理,“入园难”的问题在偏远农村尤为突出。调查发现,城乡学前教育资源配置极不均衡,市区和城郊乡镇幼儿园密集,农村幼儿园极少,导致不少家距市区较远的家长,不得不进城租房陪伴幼儿入园,不仅增加了家庭的经济负担,也影响了他们正常的经济活动。幼儿园也都程度不同的存在着房屋简陋、场地狭小、设备陈旧等问题。某些幼儿园对基础设施、教师工资等的投入太少,由于工资待遇太低,致使农村幼儿教师人心不安,流动性;有一定专业水平的幼儿教师不愿在农村幼儿园任教,造成农村幼儿园师资质量不高,特别是专业素质与实际需要差距很。学前教育机构的管理体制不顺,没有经费和人员保障。教育行政部门普遍映,学前教育经费从未纳入财政专项预算,一般是占用义务教育经费;幼儿教师没有纳入国家编制序列,多是在小学编制中调剂;对幼儿园管理乏力,服务不到位。从幼师了解到,学校从来没有组织过对老师的专业培训。

从教师方面:幼师的受教育水平没有完全达到要求,有的“幼师”是在学校“打工”的,并不是从幼教专业毕业的,没有经过正规的培训,职业技能水平较低。当问及对孩子的老师有何评价,多数觉得还行,责任心较强,有耐心;然而,也有的家长说老师对孩子的关心不够,甚至有多学生体罚的现象。

从家长方面:就拿收费来说,很少有家长监督学校是否乱收费了,要多少就交多少,就算有也宁愿忍气吞声,没想过向教育局举报等来维权。社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家长对孩子的要求或期望也随之变高,主要是希望孩子能学习好,读书成才。但是有的家长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老师的事,把孩子交到学校就行了,很少了解孩子的学习状况。调查发现,农村出门在外的家长似乎更关心孩子的学习,他们会打电话询问老师和抽空辅导孩子的学习。

从政府方面:政府对农村幼儿园的政策不完善,出台的`支持幼儿园发展的政策较少,对幼儿园的经费投入不够,幼儿园发展较为艰难,教育部门依法行政的力度不够,缺乏规范化管理。一些地方对幼儿园违规行为查处不力。办园以盈利为目的乱收费等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未经登记注册非法办园。

对于幼儿园方面:在学校的信息公开栏里公布收费状况,让广家长心中有数,接受监督。要坚持幼儿园的公益性质,合理收费,实行评级分类,按类别等级和地域区别确定保育费标准,资助农村僻家庭子女入园。对现有公、民办幼儿园教师实行必要的专业培训考核制度,对现有公、民办幼儿园教师实行必要的专业培训考核制度。严格准入制度,做到持证上岗,确保幼师的质量。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幼儿营造快乐学习生活的环境。制定、完善农村幼儿园教师工资待遇、社会保障制度和职称评定制度,改善农村幼儿园教师待遇,逐步做到民办园教师与公办园教师同工同酬,鼓励和保护农村幼儿教师安心从教,并吸引中师和中师以上学历的毕业生到农村幼儿园任教,以稳定农村幼儿教师队伍。

对于家长方面:纠正“教育是学校的事”的错误观念,加强同幼儿园的联系,主动关心孩子的成长,多与孩子交流,认识到生命早期教育的特殊重要性,改变育儿观念,孩子不仅仅是学好课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学会如何做人,这应该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吧。

对于政府方面:坚持多种形式发展幼儿教育的方针,政府对幼儿教育予以充分关注,促进教育的化发展。要进一步强调幼儿教育的基础性、普及性、公平性和福利性地位。加地方政府投资的力度,实现幼教经费的逐年增长,逐步提高幼教经费在教育经费中的比例。扩政府的资金使用范围,逐渐使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政府和社会的关怀,实现早期教育公平。制定优惠政策,加政府的隐性投资,鼓励社会多种力量办园。减轻幼儿园的负担,鼓励社会资金用于举办不同体制、不同形式的幼教机构,发挥社会力量办园的主体作用。加强对幼儿园的监督与管理,重视安全的督查。

农村教育调研报告篇十五

xx市地处陕西省中东部,辖11个县(市、区),人口550万,经济社会发展却相对缓慢。但本市是新亚欧大陆桥经济带和西部大开发的前沿地带,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捷,通讯发达,资源富集,能源丰富,劳动力成本较低,发展潜力大。在“十五”期间抓住西部大开发和陕西“一线两带”建设机遇,“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项目建设为重点,以环境建设为关键,以提高执政能力为保证”,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比“九五”时期高出1.4个百分点,实际利用外资91.4亿元,是“九五”时期的13倍。全市正处于工业化的初期阶段,农业大市、工业小市、城镇弱市、财政穷市依然是基本市情的重要方面。

xx市中等职业教育从上世纪80年代起步,在全省来说,发展速度和规模较快。目前以教育口、劳动口的公民办学校为主,共144所(其中:教育口公办19所、民办59所,劳动口公办7所、民办59所),在校生90000余人。1998年以前以为当地培养中初级实用技术人才为主,从1998年开始逐渐转变为以对外劳务输出就业为主,年平均输出约5000人。

1、职业教育是提高劳动者技术素质、推动劳动就业的重要力量。

对经济社会发展起着直接的重要作用。温家宝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推进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迫切需要,是促进社会就业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经济发展实践证明,没有一支掌握现代科学和生产技术的劳动大军,发展经济、实现现代化就是一句空话。

2、职业教育是开发劳动力资源最重要、最主要、最关键的途径。

要使劳动力资源在社会生产中发挥作用,必须在合理的生产关系条件下使之与生产资料相结合,这就需要进行生产技术方面的教育——职业教育,使劳动者掌握一定的生产技术。只有这样,才可以使劳动力得到较好开发。重视职业技术教育,已不仅仅是某一个国家的需要,而且是个人和企业发展的需要。

3、职业教育是推进城镇化、促进农民脱贫致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

职业教育使广大青年掌握职业能力和实用技术,走出农村,带动了家庭脱贫致富,促进了城镇化发展。同时,由于农民素质提高、生活富裕、子女就业,也促进了教育公平、社会公平和社会和谐。

由此可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对开发人力资源、促进劳动就业和生产力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发展职业教育,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xx职业教育虽然有了长足发展,但就其自身而言仍面临着重重困难和问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很不协调,一方面,经济对职业教育缺乏拉动力和支撑力,另一方面,职业教育不能很好地促进企业发展。

1、职业教育和培训能力严重不足。

我国每年进入劳动适龄的人口多达2000多万,这些均要进行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才能找到合适的就业岗位。但是,在农村劳动力中,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不到10%;新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中,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只占20%。就xx市而言,2002年调查的44个村中,调查人口88232人,其中农技员仅2119人,仅占2.4%;农村劳动力中,职业高中毕业的仅占劳动力人口的2.6%,接受过短训的仅占农村劳动力人口的4.7%。这都说明,职业教育和培训能力严重不足的问题,需要大力发展、超常规发展。

2、办学分散、条块分割、资源浪费、效益偏低,行业企业和社会参与少。

(1)xx市的临渭区、澄城、大荔、韩城、蒲城、白水、富平等相继建成了县级职教中心,但部门、行业分散办小校的现状依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体现不出规模效益,有些仍在无序竞争和内部消耗,职教资源浪费,没有真正形成“政府统筹,部门行业参与,教育协调,多校一体”的职教中心办学体系。

(2)从受益角度讲,职校为企业培养人才,企业应该付出相应的培养培训费用,但目前还做不到,企业只无偿地吸纳劳动力、廉价地使用劳动力,学校的培养费用没有从企业中来,企业没有真正参与到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中去。

3、职业教育投入太少,直接造成基础设施条件较差、实训基地缺乏。

1993年国家制订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到20世纪末,教育投入占到gdp的4%;但是到2000年,教育投入实际只占gdp的3%,到2001年反而下降到gdp的2.79%。而在1993年时,发达国家教育投入已占到gdp的9%,发展中国家也达gdp的4%,世界平均达gdp的7%(中国当时为gdp的2%)。可见,中国教育投入严重不足,其中的职业教育更不必说了。

从教育投入结构看,20xx年的投入比例小学:中学:大学=1∶1∶23,大部分投入都投向了大学。而中等职业教育作为中学阶段教育的一部分,这个比项为“1”的投资,又能占到多少呢?从课题组调查的实际情况看,由于普通中学(包括初中、高中)的“普九”和各种创建活动,这仅有的投资基本进了普通初高中,职业中学得到的更是少得可怜,虽用“九牛一毛”也不能言中。仅在20xx年,xx市16所普通高中创建活动中投入资金1.99亿元,每校平均达1243.75万元。从xx市各县的情况看,公办中等职业学校财政只负担了人头工资,有些县市的职校还有上缴财政的收入任务。

目前,xx中等职业教育在校学生90000余人,而普通高中达140000余人;中职平均学校建筑面积5555.5平方米,而普通高中平均学校建筑面积达25000平方米;中等职业教育的校均设备价值仅20.8万元。职教与普教的办学条件差距足见明显。

由于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包括职业中学、职业中专、县级职教中心建设资金缺乏,办学条件与普通高中存在着较大差距,一些国家级重点中职的条件远远赶不上省、县级重点高中的条件。同时,老牌的技校和普通中专,也由于缺乏资金,原有落后的实训设施得不到改造更新,难以训练出操作能力过硬的实用技术人才。

4、专业师资匮乏。

由于多数县市政府和人事部门招聘教师仅限制在师范类的本科生,加之职业学校教师得不到很好的培训,也没有“梧桐树”招引那些“金凤凰”,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严重不足。从xx市抽样调查的情况看,在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总数中,文化课教师占66.5%,而专业课教师仅占28.2%,实习指导教师少到5.3%;专业课教师的师生比为1∶24.9,实习指导教师的师生比为1∶131.9。更由于有些学校招生扩张,专业课教师的师生比达到1∶78,实习指导教师的师生比为1∶257。专业课教师的学历达标和职称结构也较低,在专业课教师中,大本占48.8%,大专占47.9%,中专学历及以下占3.3%;专业课教师中高级占仅6%,中级占仅13%。

5、职业教育缺乏拉动力,目前仍走在单一的外向型就业路径,增加了职业教育成本,也无益于当地企业经济的发展。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教育的拉动力主要依靠企业。xx市的企业经济虽然有所发展,但由于数量少、规模小、效益低,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依然小得可怜,用人与东南沿海相比真是小巫见巫,工资待遇也较低。

20xx年经济普查中,xx市基本经济单位总数为22707个,第一产业的39个,占0.17%;第二产业的2995个,占13.19%;第三产业的19673个,占86.64%,其中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就占了6688个单位,占到第三产业的34%。单位就业总人数为52.84万人,第一产业占0.48%,第二产业占42.40%,第三产业占57.12%,其中公共管理9万余人,占第三产业的32.06%。可见,产业行业分布不合理,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太大,直接生产物质资料的产业太小。就各企业大小而言,第一产业每个企业平均约66人,第二产业每个企业平均约82人,第三产业每个企业平均约14人;就港澳台和外资企业而言,到20xx年底,xx市有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仅3个、外商投资企业19个,分别占全市企业总数的0.05%和0.30%;仅就工业而言,20xx年底xx市工业就业人口占全市人口的3.48%。以上这些都说明,xx企业总体规模与个体规模均太小。

由本地企业规模太小,对中职人才吸纳无力,因此,各职业学校的毕(结)业生基本都输往外地就业,走在单一的外向型就业路径。根据抽样调查的情况看,23个专业中有21个是面向省外就业,主要就业去向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山东和京津地区。这无疑增加了职业教育成本,也于当地企业发展不利。一是学校要去更远的地方考察就业企业,学生要去更远的企业就业,增加了交通费、考察费、中介费、就业跟踪服务费等,职业教育成本增加;二是学校与企业合作(联合)举办实训基地,或学生直接到企业实训的可行性降低,学校不得不在本校建立自己的实训基地或到省外更远的企业实训,职业教育成本也相应增加;三是技能型人才外流,不利于本市企业员工素质的提高和企业的发展。

6、高中阶段教育结构失衡,普通高中热高烧不退,中等职业教育普遍招生困难,在校生偏少。

在调查中发现,普通高中规模较大,而职业高中规模较小。许多县(市、区)中职与普高招生的比例达不到2∶5,有的甚至达不到1∶5。初中毕业生挤着上高中,也有许多直接输出就业。一些家长,孩子中考仅考了100多分,甚至连中考都没有参加,硬是寻情钻眼要上高中!一些家长因为经济困难或急功近利,孩子初中毕业就让出去打工挣钱,不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到头来又要求办个假证,全市每年输出的数十万人次劳动力,未经过职业培训的是其主体。我们不禁要问,我们这些家长怎么了?我们这个社会怎么了!

7、民办职业教育仍不规范。

近年来xx民办职业学校风起云涌,但多数学校存在设施条件差、规模小,甚至没有自有校园,教学训练不规范,招生及专业无序竞争等。

8、机制、体制、政策和观念,是农村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最主要障碍。

这可能是造成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处于困境的`根本原因。目前社会主流仍把职业教育看做“二流教育”,不得已才接受的教育;在体制机制和政策上,仍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口号”不相配套、不相适应,有关职业教育的优惠政策得不到落实,或者说职业教育的政策还缺乏“矫枉过正”的魄力和勇气,使职业教育在改革学生毕业分配制度后的市场经济中长期处于劣势,成为真正的弱势群体。

1、坚持一个指导思想。

这个指导思想是:科学发展,综合考虑,统筹安排。

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互为基础,谋求经济发展或职业教育发展,不能单打一,要综合考虑、统筹安排。

必须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又快又好发展。始终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出发,考虑职业教育的发展;始终从经济发展、群众脱贫、社会和谐的角度,考虑优先发展职业教育;始终把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政策配套和人的发展结合起来,形成互动,解决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使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必须牢牢抓住和套紧职业教育,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新型工业化加速,提高产业水平。通过职业教育,促进农村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和城镇化进程;促进先进管理和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促进农民脱贫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建设小康,构建和谐社会。

2、坚持一条总体思路。

规范运作,适度超前发展,由外向就业逐步向以内向就业为主转变;落实就业配套政策,优化企业素质,逐步与本地产业结构对接,促进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3、坚持五项基本战略原则。

(1)坚持优先发展、超前发展的原则;

(2)坚持多元化办学、政府主导、市场调节、统筹规划、规范运作的原则;

(3)坚持国民待遇、依靠公平竞争的原则;

(4)坚持与本地企业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原则;

(5)坚持不断改革与创新的原则。

4、集中、整合、优化职教资源。

要解决职业教育发展经费不足、设施落后、资源浪费、生源较少、效益不高等困难和问题,在资源有限、投资有限的情况下,尽快集中、整合、优化职教资源是当务之急。各县(市、区)集中办好一所职教中心(职业中学)。实现联合共建、资源共享、责任分担、利益相通,发挥规模效益。

5、加大职业教育的有效投入。

“十一五”期间,中央投资100亿发展职业教育,同时拿出8亿元资助贫国家庭子女接受职业教育;陕西省投入5亿元,xx市政府已经作出了每年投入职教专款500万的决定。这些,都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带来了良好机遇,要增资补欠,迅速改善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一是在原有投资渠道不变的基础上,努力争取中、省专款支持,同时在市设专款的基础上设立各县(市、区)职教专款,用于改善基础设施、实训基地条件和师资培训,使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迅速赶上或超过普通省级重点中学;二是解决人力投入,加强职业学校的领导班子建设,畅通非师范类工科院校毕业生到职业学校任教的渠道,缓解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缺乏的问题;三是有效的政策投入,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扶持职业学校毕业生创业等。

6、建立和落实劳动预备制度监控的长效机制。

据北京市的一份调查,2005年第二季度北京市公共职介机构共接待务工人员35376人次,其中无技术特长的占76.09%;据劳动保障部门提供的数据,20xx年底全国城镇从业人口中,技能型劳动者仅占32.9%;国务院研究室2006年发布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显示,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高达76.4%。陕西和xx的劳动就业也存在同样问题,许多初中毕业和高考落选的学生,也没有接受职业教育培训,而外出打工;浏览各地招工的广告、启事、简章及电视信息,可以发现很多没有提出职业教育及培训的条件和要求。完善劳动预备制度,落实“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政策,对职业教育和经济发展均有利,可以“一石多鸟”:对职教、对经济、对劳动者素质提高、对城乡发展等都有着不容忽视的意义。要对此制订出实施方案,在几年内分步实施。劳动、人事、工商、技术、监察等有关部门,要定期和不定期检查监督。这样一方面有利于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和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有利于职业教育和培训工作的开展。

7、加强高中阶段教育内部结构调整和中等职业教育改革。

要加大宣传,提高整个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识;要调整高中阶段内部教育结构,利用政策杠杆、经济杠杆适当控制普通高中规模,扩大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同时,加强中等职业教育的体制改革、办学模式改革、专业建设和基地建设改革、教材改革以及以人事和分配制度为重点的内部管理改革,创新机制,推进职业教育快速健康发展。

8、制定振兴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一揽子”政策和计划。

要像应对金融危机时出台振兴经济的一揽子计划那样,制定振兴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一揽子”政策和计划。如:

(3)由于目前在普通重点中学,教师的待遇一般是职业学校的2倍以上,所以为了使职业学校留住好教师,建议职业学校的教师可以评“正高”职称,并且职业学校所有教师的工资标准适当高于普通高中,同时畅通非师范类院校毕业生进入职业学校任教的渠道,若能这样,用不了几年时间职业学校的师资一定会得到明显的改善。

(4)在国家给与困难中职学生助学金的基础上,对在农村职业学校就读的学生与城市职业学校区别对待,实行学费全免等。

农村教育调研报告篇十六

一、 概述: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科教兴国”方略的实施,我国农村中小学所取得的成绩是众所周知,有目共睹的。特别是党的十七大以后,我国农村教育事业驶入了又好又快科学发展的健康轨道。目前,在我国农村普遍实施了根本意义上的九年义务教育免费机制,不仅巩固和加强了农村义务教育“普九”成果,同时还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和谐社会的创建进程。然而,由于受传统教育的束缚和影响,长期以来,我国农村教育结构单一,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薄弱,应试教育积重难返,一些地方往往把升学率作为评价教育工作近乎唯一的目标,致使农村教育与当地生产和群众生活脱节,忽略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长此以往,必将影响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

农村中小学教育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逐步浮出水面,并且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障碍。为此,笔者对所在的滨州市滨城区堡集镇农村义务教育现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调查。

二、调查方式

我们选择了访谈和问卷相结合的调查方式。问卷式调查用于收集标准化的定量资料,访谈式调查用于收集非标准化的无结构的定性资料。通过调查,得到丰富的、个性化的信息。然后经过归纳、分析、综合、整理,得出带有规律性的结论。本次调查我们重点采用访谈法,正是想通过这种面对面的交谈的方式,探询我镇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共谋改进我镇义务教育的大计。

在访谈人群选择上,我们依据典型性、广泛性原则,采取发散的方式,寻找可以影响到乡村义务教育的各大主体,分别和一部分学生、教师、家长等进行了访谈。

三、农村中小学教育现状及成因分析:

小学教育教学、人才培养和教育改革的繁重而艰巨的任务,谈何容易?!

造成农村中小学师资力量薄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受经济发展水平和事业人员编制的制约,难以注入“新鲜血液”,使得一些学校不得不临时招聘代课教师,以解燃眉之急。

现状三:应试色彩浓郁,师生不堪重负。

生心力交瘁,苦不堪言。

现状四:德育教育令人堪忧。

重智育轻德育是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中存在的普遍现象。在一些学校,有的老师可以公开容忍成绩优秀的学生犯错误,少数学生家长在自己孩子与同龄孩子发生冲突时,竟然给予纵容和支持。不少学生心理欠缺甚至扭曲,打群架、偷财物、出入网吧、集结团伙、侮辱师生等现象绝无仅有。记得不久前有报道称:某地某校发生了震惊全国的中学生“灭门惨-案”。由此可见,造成一些农村中小学生法制观念淡薄,道德品质败坏的主要原因是学校、家庭、社会都没有对之引起足够的重视。尤其是学校德育教育的严重缺失。

现状五:升学无望,就业无路,致富无术。

农村学生“升学无望,就业无路,致富无术”是农村教育的主要症结。据有关统计资料,全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初高中毕业生中60%以上要回到农村,尤其是农业地区和中西部地区这一比例更高,达到80%以上。这些学生大多返乡务农或外出打工。但农村普通初中教育,尤其是课程设置、教材编写与农业生产经营、城乡经济发展实际需要相脱节,学到的基础文化课,就连劳动技能课也都解决不了很多农村产业技术与经营管理问题。毕业后的农村青年不能尽快融入到当地的经济建设中,造成农村劳动力的巨大浪费和盲目流动。一些初中毕业后不能升入重点高中的孩子,宁可融入了滚滚打工洪流,也不愿到职成教育学校学习深造。因而出现了“升学无望,就业无路,致富无术”的教育怪圈。

现状六:“国有民办”教育举步维艰,学生家长选择处于两难

笔者所处的滨城区堡集镇,受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几年前,一所由多方筹措资金、集九年教育于一体的“国有民办”实验学校应运而生了。这所学校,办学经费和教师工资全部是“公办”性质,并且整合了全镇最优秀的师资资源,全部充实到了实验学校。而收费标准则是“私立”性质的,导致原本并不富裕的当地农民家庭更加不堪重负,为了给予子女较好的受教育机会,而又别无选择。纵然,这所学校在一定时期受到了应有的关注,也取得了较为突出的办学效益。然而,举债千万元办学基础上的高收费教育,一方面给义务教育学校和学生、家长造成了人为的不公平,加重了当地百姓的经济负担;另一方面也恶意争夺了那些名副其实的民办学校的教育资源,限制或者扼杀了真正意义上的民办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在国家强制施行义务教育的今天,暴露出了这类所谓民办教育的种种问题。

农村家长往往为了让孩子能够得到高质量的教育,学更多的知识,走出农村,而将孩子们送入学费昂贵的私立学校学习,放弃收费较低甚至免费的公办学校。从而得知,国家支持农村的大量教育经费,并没有从实际意义上给广大农民减轻负担,反而使他们中一部分家庭的实际负担较往日大大加重了。恐怕,这就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由于农村学校的公用经费拨付不够及时到位,致使很多农村学校向学生家长等私人借款

维持学校的正常运作。据调查,笔者所在的乡镇实验学校,截至目前,尚有1600多万元的不同债务。可见,农村学校尤其是“国有民办”学校的负债累累,将严重阻碍农村教育的又好又快科学发展。

面对两种性质的学校,面对两种相差悬殊的教育质量,面对掌上明珠的儿女和捉襟见肘的家庭境况,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们处于两难境地。那就是,如果读免费的公办学校,家长将无经济负担,但由于本乡镇最优质的师资被强行抽调到“国有民办”实验学校,因此孩子要付出自己的前程;如果读“国有民办”实验学校,孩子得到较为优质的教育,但家长要却付出具大的牺牲。这种两难境地,正是目前农村教育的困境。随着义务教育保障机制的逐步完善,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尤其是中考制度的改革,象笔者家乡这样的“民办” 学校面临的冲击和生存的风险与日俱增。

现状七:初中学生流失现象死灰复燃

除学生家庭经济困难这一主要客观原因外,还有教师敬业精神差、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教学质量低下等,也是导致学生厌学进而流失的一些主要原因。近年来各级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为了引进和稳定人才普遍重视了提高教师待遇,却往往放松了对教师的思想教育工作,教师为人师表、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意识淡薄,追逐个人名利、动辄跳槽厌教的现象时有发生。

教育是一个国家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尤其应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和投资。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据8.8亿人,相应的农村教育现状,我在假期通过网上调查与农村教育有关的情况,发现有许多问题将是农村教育危机。

一、农村义务教育:基本普及之后的问题

自几年前中国政府宣布“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问题的人士似乎松了一口气。但是透过表面的“达标”我们会发现,农村的教育状况并没有“登上一个新的台阶”。相反,在并没有根除导致问题的根源而又遇农村税费改革等新的制度环境时,它变得似乎更加突出了。只是问题的表现形式不同而已。“基本普及”的含义相对于一些所居住的区域远没有普及,也就意味着每年有数百万少年儿童作为共和国公民难以充分享受他们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即以官方公布的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1%来看,由于学龄儿童的基数过于庞大,没有入学的0.9%的儿童数量实际上超过了110万人,这庞大的人群的绝大多数当然是在农村,他们将成为未来的新文盲。

各地政府在这种“普及”的压力型体制下“冲刺”的结果,一些县乡政府为了达成这一目标使用了一经典式的法宝。而不择手段结果是导致了许多后遗症,比和许多乡镇所背负的沉重的“教育债务”此外还包括入学率的下降和大学率的反弹,在中西部初中生辍学是一个带有全局性的问题,经过调查表明,农村贫困生的大学率高于城市,农村教育用于教育的支出占其的比例高。

从1986年《义务教育法》颁布之后到2000年实现“基本普及”之前15年间,还是有很多儿童未上小学,小学阶段失学,小学毕业后未能升学及初中阶段失学的人,这么多人的显然在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存在,因此有青少年犯罪,是因为处在低文化层,这些事实尤其需要教育行政官们的深刻反思,同时也为教育改革提供了一面耀眼刺骨的镜子。

二、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教师问题多多,(一)教师分布不合理

乡镇中小学教师调整权力在乡镇,造成乡镇之间教师分布不合理,而及分化严重,村小学条件差的'学校教师紧缺,在职教师千方百计要求调出,城镇乡镇政府所在地中小学又人满为患。全区还有上百计划外教师即无法保证质量,又加重乡、村及村民负担。另一种现象是城镇中小学教师严重超编。

教师减损严重,补充困难

因为很多的原因,有些教师都往其他方面去发展,因而教师从而减少而现在教师工资县区统一发放,县区财力有限,保现在教师工资尚有很大困难,更无力负担新增教师工资,这两年正值初中、高中学龄入学高峰,教师严重缺,而区域财政力支付缺口教师工资。现在情况是一方面初中教师紧缺,另一方面师范大中专毕业生无法按需就分配到位。

(二)教育教学设施落后

很多农村小学教育教学设施缺乏、落后,造成正常的教学活动无法开展很多课程都因为设施而减少上课,更别提教育现代化、信息化了,由于信息渠道不畅,一些边远农村小学几乎没有什么教育科研活动,这些都使得农村教师在长年的教学过程中,墨守成规,安于现状,工作无法创新。

(三)农村教育待遇偏低 农村教师在最基层、最艰苦的地方教书育人,享受的却是比城市教师低得多的待遇,城市学校好于乡镇教师及不公平,教师的工资、医疗、保险、养老等缺乏法律制度保障。

三、资源分布不公平

在调查中,可以看到资源分配不公平的现象,城市教育资源总是被政府满足而农村教育资源是那么的有限,远远无法满足农村人口接受教育的需要,农村的活动设备是少之又少,而城市则是多种多样,资源分配的不公平,使农村少年儿童处在教育资源非常短缺的环境中,而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这不仅严重阻碍农村少年的发展而且使农村青年就业更难。

四、解决问题策略

(一)加大政府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社会多方筹措经费,保证农村教育投入是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根源保证,这项工作做不好,农村教育将很难有重大进展。(二)加大政府的统筹力度,成立专门的农村教育管理的部门,对农村教育的各项问题进行通盘考虑,有利于农村教育的各项事业的发展,提高农村教育质量。

(三)使开设部分农村职业教育的课程

长期以来农村教育结构单一,缺乏农村特色的普及型教育,农村教育与当地生产和群众生活脱节,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结束来反,回乡从事农业的年轻农民没一技之长难以为农村的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做贡献。

(四)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高等职业教育,有计划、有重点,分步骤开展农村人力培训,开发相关课程和教材,研究制定科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增加资金投入任重而道远。(五)积极推进农村人口的高等教育,政府和学院要统一招生标准,严格以能力与考分作为选择高校新生的依据,完善奖贷体系,提高补助标准,确保农村家庭子女不因家庭贫困无法接受高等教育或中途退学,此外,党和政府要创造条件积极发展农村高等教育。

五、社会实践调查的意义

我们通过大学学习之后,要想尽快的成为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人才,适应社会的需要,就要在学习期间,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认识社会、认识自己的社会位置,激发自己的学习激情调整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战胜各样困难和挫折,锻炼意志和毅力,为适应以后工作做准备,参加假期的乡村支教活动,把我们学习书本的知识投身于实践中。

通过参与社会实践调查活动,我们从与人民群众的接触,了解、交流中受到真切的感染和体验,从而数活生生的典型事例中受到深刻的启发和教育,使思想得到升华,社会责任感增强,在实践中,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得到进一步的强化,提高了认识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它萌发了我们责任意识,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我们真正懂得了,只有到实践中去,才能迸发出炽热的社会责任感来,才能为社会做贡献。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