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三年级下数学教学反思人教版(实用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0-19 11:19:07 页码:11
最新三年级下数学教学反思人教版(实用8篇)
2023-10-19 11:19:07    小编:书香墨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三年级下数学教学反思人教版篇一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知识是在学生才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的,本课是三下新学期起始课,关键的教学在例一和例二上。

例一教学首位不能整除的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除法,承接在口算600÷3的教学后。学生自主探讨口算方法,很显然,学生更喜欢的方法是西红柿老师的6÷3=2,600÷3=200,教师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引导出青椒老师的算法:6个百除以3得2个百,2个百是200,因为这是除法教学的算理所在,学生在这里掌握踏实了,对例一986÷2就有了计算的理论依据。

如何教学986÷2?教材中豆荚老师提问:4为什么写在百位上?显然商首位的定位问题是本节课的重难点。4为什么写在百位上?因为按照笔算除法的规则,要从高位算起,我们用百位上的9÷2,也就是9个百除以2,得4个百,所以4写在百位上,表示400。教学到这里可以说解决了算理难点。

教师教学到这里松了口气,便放手给学生去尝试笔算,结果又有新问题。从学生的尝试来看百位计算后余下的数要和哪些数合并起来计算,商又该怎么写?学生有困难。反思,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是多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基础,其笔算格式是学生的第一次接触。重新设计:先出示除法竖式确定先算百位数时,将十位和个位数盖住;待百位算完,然后提问,百位算完,咱们该计算哪个数位上的数了?出示十位上的数,引导学生理解百位余的1和十位上的8合并起来,是18个十除以2,得9个十,所以9写在十位上;最后计算个位上的6÷2。让学生明确了计算过程上先算百位再算十位最后算个位的三步,每一步又有上商、乘、减三个小步骤,果然教学后学生在计算中比较得心应手。解决了笔算除法的方法。

例一的教学,给我的启示是:

1、实质上,学生不管懂与不懂算理,都能把4写在百位上,这是学生的直觉经验。因此怎样来一步步笔算出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才是例一的更重要的任务,这也是继续学习除法的基础。

2、4为什么要写在百位上,要让学生理解,这是笔算算理的初步体验,这个算理理解的完善需要结合例二的教学。

学生存在以下问题:刚放完假,心还没收回。作业中遇到了各种问题。

三年级下数学教学反思人教版篇二

“认识周长”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一些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认识周长的含义,为接下来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打下基础。本课的重点在于理解周长的含义。教学中我是这样展开的。

首先,创设情境,使学生体会到周长在生活中的应用是随处可见的。结合学校最近重新给各班更换“班级小家务”展板的事情创设情境:美术老师要给小家务展板的四周制作边框,你知道他是怎么确定边框的长度的呢?生答:绕长方形一周,量出它的长度。教师指出:像这块展板一周边线的长度,你知道叫什么吗?你能给它起个名儿吗?然后揭示课题“周长”,并说明“这块展板一周边线的长度就是展板的周长”。

其次,结合对游泳池实物图的观察,让学生直观感知游泳池池口边线的长就是游泳池池口的周长。这里结合多媒体进行动态呈现,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游泳池周长的清晰表象。

接着,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测量一片树叶的周长。先让学生动手指一指,明确树叶周长的含义,再讨论测量这片树叶周长的方法。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动手围一围,量一量。并强调先用准备的细棉线围一围再把绳子拉直了量长度的过程,使学生丰富对周长含义的认识,也渗透了“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方法。

最后,通过完成“试一试”,拓宽对周长含义的认识,并初步体会测量并计算简单多边形的周长。由于前两个活动主要让学生认识到物体某个面上一周边线的长度就是该物体某个面的周长,所以这个环节重点就是让学生认识到围成多边形的几条线段的长度之和就是这个多边形的周长。所以,先让学生分别指一指三角形和四边形一周的边线,想一想如何才能求出它们的周长,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各自测量、计算、并交流计算的方法,帮助学生初步体会多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总之,从一开始就让学生结合实例初步认识“周长”,然后通过大量的现实生活中的例子通过动手操作,结合直观经验来进一步丰富对周长的认识和理解,为学习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奠定基础。

三年级下数学教学反思人教版篇三

究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方面:

1、平时缺少必要的基本训练。教师对基本计算的重视程度不够,使学生的20以内的口算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不熟练。这是造成错误的最大原因。

2、缺少必要的计算习惯的培养。部分学生存在抄错题目,漏写答案等问题。其实在计算教学中,学生的错误很多与态度和习惯有关,真正不会做的人少之又少。

3、教师的影响。学生的计算能力与教师相比,无疑是存在很多差距的。但往往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忽视了这一点,以教师的眼光去看待计算,造成不能关注教学中的细节。如:

99÷43 208÷38 868÷62

996÷83 727÷27 602÷57

如果教师不加以研究,就很难发现这里既有商一位数的,也有商两位数的。而教材的例题仅涉及到商一位数的,因此学生就有可能依赖模仿例题导致错误。

对策:

1、强化口算。加强口算不能停留在口号上,要落实在平时的每节课中。口算是笔算的基础,每天花上2分钟进行几组口算练习是必要的,只要坚持,相信学生的口算能力就会明显提高。

2、适当增加关于计算的训练量。但是在专项的计算内容教学以外,教师还要时刻关注学生的计算训练,每天练一下。

三年级下数学教学反思人教版篇四

回头看以住教学“四则运算”,一般是直奔主题,告诉同学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让同学进行模仿,机械训练,使同学达到计算的准确、熟练。但练习中忘记运算顺序的情况常会出现。单纯的机械训练,同学只会觉得数学枯燥无趣,感受不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我尝试给同学提供探索的机会,让同学经历发明的过程,从中体会运算顺序的合理性和小括号的意义。在探索过程中,同学的思维是自主的,同学的选择是开放的,同学的表述也是多样的。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这节课教学的胜利之处有以下几方面:

数学课程规范指出:同学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要为同学提供充沛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协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本单元中,我将探求解题思路过程与理解运算顺序有机结合起来。 让同学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混合运算顺序规定的必要性,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因此,教学时,要充沛利用教材提供的生动情境,放手让同学独立考虑,自主探索,并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形成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先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再求什么?又用什么方法计算?最后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使解题的步骤与运算的顺序结合起来。当同学列出综合算式后,还要追问每步算式列出的依据和表示的实际意义,促进同学正确地概括出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我们改变了以往计算题的出现形式,创设一定的情境,使内容生活化,并注意了开放性,即问题情境开放、条件开放、解题的战略也开放,同学可以选择自身喜欢的信息解答问题。这些满足了不同层次同学的需要,真正体现了不同的同学学不同的数学。在课堂中,老师为同学创设了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给了同学充沛的时间与空间,在情境中探索新符号,并掌握了计算方法。这样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始终是同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使同学乐想、善思、敢说,自由地考虑、实践、计算。

现代数学教学理论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数学教学自身,就是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以和这个过程的分析。建构主义认为,同学的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同学进行单向的知识传送,而是同学主动建构自身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而是一个主动探究、发现知识的研究者。教师传授知识技能,只有充沛发挥同学积极性,引导同学自身动脑、动口、动手,才干变成同学自身的财富。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同学,要把考虑的主动权交给同学。要让同学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放心地让同学去想、去做。要让同学有进行深入考虑的机会、自我体验的机会,使每个人的思维能力都得到发展。当然,由于知识经验的缺乏,有时会得出错误的答案,但这些“错误答案”闪烁着同学智慧的火花,是小朋友同学们最朴实的思想、经验最真实的暴露,是同学真实的思维过程,反映出同学建构知识时的障碍。面对错误进行更深层次的考虑,在考虑中感悟,获得新的启迪。在感悟中牢固地建立知识体系。

本单元混合运算的顺序是结合解决问题进行的,其中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战略又是重点和难点之一。教学时,要注意加强数量关系的分析,在叙述解题思路时,要引导同学透过数看到量,用量的关系来描述解题思路。如,可引导同学这样描述思路“先算出每天接待多少人,再计算6天接待多少人”。不要停留在“先用987÷3,再乘 6”的描述方式上。可能开始时同学不习惯,但要逐步培养这种分析方法。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时深入,数学课堂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人们面前。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交往,相互研讨的互动过程。在这样的课堂中,同学不再是知识的容器。充沛发挥同学的主体作用,让同学在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探究与发现的过程中学习数学。让同学在自主探索中不时地发展!

三年级下数学教学反思人教版篇五

有效的数学学习是建立在同学客观的数学实际的基础之上的。二年级同学在平时的生活经验中,虽然经常见到“几个几”的现象,但很少用“几个几”来进行描述;在以前学习的加法中,虽算过同数连加,但并不要求说出是几个几。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觉得有以下四个方面的收获:

(1)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几个几”。首先组织同学按群数出鸡和兔的数量,列出连加算式,对几个相同数连加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再让同学人人动手操作圆片,将刚刚形成的感性认识加工成表象,在亲自操作中体验几个几;然后引导同学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花片,分别列式求数量,在比较中进一步理解几个几的实际含义。教学中,同学通过看图数数操作体验比较感知,在鲜活的具体情景中初步建立起“几个几”的表象。

(2)在实际问题中引入乘法。通过解决“一共有多少台电脑”这个实际问题,在数数、连加等方法后,自然引出乘法,让同学了解乘法发生的背景。至于乘法各局部名称、读写方法等数学事实,让同学通过看书自学和交流来解决。数学概念的教学容易陷入枯燥灌输的泥潭,只有赋予笼统概念一实际含义,并发挥同学已有知识经验和学习方法基础,通过同学自学、讨论、交流,形成“学习一起体”,培养学习兴趣和合作意识与共享精神。

(3)在强烈反差中感知求几个几用乘法写比较简便。由于同学是初次认识乘法,再加上未系统学习乘法口诀,同学暂时尚不能体验乘法计算的简便。教学时通过创设对比强烈的情境,从“4个2”到“8个2”,再到“100各个2”,让同学实际列式并数一数、写一写,让同学在具体的数和写的过程中体会到求几个几是多少,有时用乘法写算式比较简便,为今后进一步感受学习乘法的必要性打下基础。

(4)在应用中培养同学的乘法意识。有效的数学教学应着力培养同学的数学意识,让同学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实际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乘法意识作为数学意识的一种,在同学初步认识乘法时就应该进行培养。整堂课中,结合乘法知识的学习,始终注意培养同学自觉沟通几个几的生活经验和乘法的联系,让同学不时联系生活实际,用乘法的眼光去观察生活现象,解决实际问题。尤其是课末,让同学到生活正寻找乘法现象时,同学联系生活实际,展开丰富相象,说出了许多有趣的乘法现象,在这样的过程中,同学的乘法意识潜移默化的得到培养。

教学这节课时,我也感觉有两点困惑:一是由于是同学首次接触乘法算式,在读写乘法算式时,有不少同学很不习惯,出现了一些错误,比方“23”写成“2+3”,“4个3”写成乘法时成了“43”等等;二是同学对乘法算式中各局部的含义上不很清楚,如“4个2”写成“42”后,对乘法算式中“4”和“2”分别表示什么意思表达不出来。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了以上两个问题,但顾虑到同学首次学习乘法概念,过分进行笼统强化恐不利于二年级同学有效学习,因此陷入两难境地,但最终我还是没有笼统概括和形式上的强化。关于这样的做法到底如何,还请专家同行指正。

三年级下数学教学反思人教版篇六

今天听了冯老师《时、分的认识》一课,课后我对这节课作了一番反思。总的来说:本节课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结构合理,教学重、难点突出。始终能以"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探究和实践能力"为主旨,精心设计和安排活动,主要体现了以下特点:

这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已经初步认识整点钟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钟面,掌握看钟表的方法,以及认识小时、分和秒,知道1时=60分。时间单位比较抽象,单位间的进率比较复杂,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活动为主轴"为思想,并能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例如:"认识钟面"这一环节,教师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从孩子比较熟悉的起床、上学、睡觉等作息时间入手,自然入题,把学生已有的旧知开掘出来,为学习新知服务。又例如:让学生知道1时=60分这个时间进率出是比较难的,教师让学生观察教师演示实物钟,通过观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探索,从而抽象出时与分的进率。

教师把1小时的持续时间与学生日常活动的时间体验建立起联系。例如:教学"认读整时刻",教师让其他的同学出说一说,通过多提问,多回答,给全体同学加深了印象,把他人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教学中,教师采用放手让学生尝试用汉字写整时刻的方式教学,让学生自主探究新知。学生将自己的聪明才智展示出来,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又例如教学"认读几时几分"教师先拨整时刻,问:"这是几时?"生答:"11时。"师再将分针往前拨到4,问:"这是整时刻吗?"生答:"不是。""那是几时多?""11时多。""你是怎么看出来的?""时针刚走过去时11,还没走到期12,所以是非曲直11时多。紧接着展示课件"10时15分"的钟面,问:"这个钟面是几时多?""10时多""多多少分?"学生自然而然去观察分针走到数字几,后答:"10时15分"这样的教学分散了难点,并通过点拨、观察,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师生互动,环环相扣,层层深入,逐一突破难点。

本节课教学手段灵活多样,多媒体辅助教学生动形象,内容直观具体,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同时钟面、图片等常规教学手段有机结合,使课堂动静结合,学生眼、耳、口、脑、手等多种感官同时活动,提高了教学效率。

由于本课教材知识点多的特点及学生的知识水平有限,在教学中教师实施练习与新授紧密结合,且有层次,有趣味,形式多样,重点突出。例如新课教学中,体会1分的持续时间,开展口算游戏,让学生在乐中学,做中学。而在巩固练习中,教师先设计了看钟面写时刻;再设计找相对的闹钟练习;还设计了师拨钟,生抢答,师说时刻,生拨钟。让学生既动口,又动手,还动脑,由浅入深,最后还设计了很生动的小组竞赛,学生的兴致更加高涨,掀起了学习的更高热潮。在结尾部分,教师以"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引导学生根据板书,再产次巩固本课内容。

本节课,在教学中也存在着一些弊病,例如由于本课知识点多的缘故,教师授课一个环节紧跟一个环节,非常紧凑,有些赶的感觉,于是在忙中就出现了一些错误。例如在教学读写钟面的几时几刻,因为前面的知识用的时间过多,所以在教授这一环节时,时间紧,教师仓促的讲解,此处难点讲解不够深入,从而达不大预期的效果。

三年级下数学教学反思人教版篇七

在讲解这一单元时我首先让学生回顾了一下二年级学过哪些图形,这些图形各有什么特征。随后,我拿出了课前准备的圆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小布艺,让学生进行分辨,并提出要给这些图形围个花边,可是如何能知道所需的花边的长度呢?学生进行讨论,他们各抒己见,有的说用直尺测量出给正方形的小布艺围成的花边的长度,有的说用线先量一量圆形布艺的外围的一周长度,然后用尺子再测量一下有多长,还有的说用软尺直接测量圆形的布艺的一周的长度……没想到这些孩子的思维真的很广,能想出这么多好办法来,我真为他们的能力所震惊所感动。今天我才真正理解了集思广益这个词。

这时,我适时的引导出周长的概念:我们所要测量的图形的边线的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板书课题:六、周长)我提出:我们想不想通过自己的手来知道到这些图形的周长啊?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高涨起来,他们纷纷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工具开始测量。我设计这个教学环节的意图就是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还能充分理解掌握周长的概念。

他们测量出小布艺的花边的长度后,我又板书了一个正方形和长方形,让他们标出它们的各部分的名称,并说明它们的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也就是它们的特点。在他们完成后,我提出一个问题:在我们的教室里什么是这样的形状啊?他们很快的找到了符合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自己熟悉的物品。那我们就来测量一下我们天天陪伴我们学习的课桌的周长吧,看谁能很快量出它的长度!以小组为单位来测量,测量得出数据后推荐一人向大家汇报。

有的小组是一个边一个边的测量的,有的是根据长方形的特征测量出一个长和一个宽,然后乘以二得出来的,还有的是测量出一个长后乘二,再测量出一个宽后乘二,然后把它们所得到的数加起来。我把大家的不同做法板书下来,让学生们自己观察哪种做法又快又准确。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际操作自己适时点拨得出长方形的周长公式。(正方形的周长公式以此方法得出)这样教学目的主要是:既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又能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很快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

从实物到抽象的形体,我在学生得出公式后,在刚才板书的正方形和长方形上标出了它们的长度,让他们根据自己得出的周长公式计算出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周长,再交流计算结果。然后做练习,来巩固所学的新知。

在全班学生都能正确的计算周长后,引导学生推导出正方形边长的计算公式和长方形的长与宽的计算公式。并进行这方面的练习。最终达到熟练掌握关于周长的计算方法和过程。

三年级下数学教学反思人教版篇八

本节课是该单元的第一节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初步掌握它们周长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也是学习和探索其他平面图形面积计算方法的重要基础。

1.结合具体实例,初步感知面积的含义,

2.通过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实践操作,

3.体验比较面积大小策略的多样性。

在教学中,我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出面积的含义,知道物体的面积有大小,并会运用不同的方法比较物体面积的大小。

在整堂课中,我的课件做的比较多,因为我认为,三年级的学生年龄还小,理解能力也不是太好,老师说的再多,也无济于事,但他们的形象思维还是挺不错的,所以让学生在观察老师演示课件的过程中理解什么是面积,学生虽然说的不是太准确,但我知道,他们已经理解其中的含义了。

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积极性很高,运用数格子的方法比较图形的面积,简便而又准确。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