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民俗风情包括哪些方面 民俗风情活动心得体会(通用1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0-19 14:26:13 页码:8
民俗风情包括哪些方面 民俗风情活动心得体会(通用11篇)
2023-10-19 14:26:13    小编:雁落霞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民俗风情包括哪些方面篇一

民俗风情主题活动是一种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活动相结合的活动形式,近年来在社会上越来越受欢迎。本人曾参加一次民俗风情主题活动,深受其影响,接下来将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第二段:活动背景

这次民俗风情主题活动是由当地文化馆主办,旨在弘扬传统文化,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活动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观赏非遗表演,第二部分为参与互动体验。

第三段:观赏非遗表演

在非遗表演中,我看到了一些从未见过的传统艺术形式,如葫芦丝、蒙古舞蹈等。这些艺术形式让我深深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同时也让我意识到保护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而且,演员们表演得非常投入,让观众都沉浸在传统文化的氛围中。

第四段:参与互动体验

在互动体验中,我们可以亲身参与一些传统活动,如民族舞蹈、打彩球等。这种身临其境的体验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传统文化,也让我感受到了与文化的亲密接触。值得一提的是,每个参与者都被赋予了一个民族的身份,这使得整个体验过程更加真实。

第五段:总结

民俗风情主题活动不仅让我了解了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更重要的是让我意识到保护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同时,活动也让我意识到了文化活动的重要性,它能够为人们带来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我相信,只要传统文化得到保护与弘扬,民俗风情主题活动也将在未来得到更加广泛的发展。

民俗风情包括哪些方面篇二

今年过年,我们去了龙游外婆家。外婆准备了很多年货,样样都体现了龙游的'年味民俗。

发糕是这座小城最正宗的“年味”,因为发糕代表了“年年发,步步高”的美好愿景。每逢过年,外婆就在自己家“炊糕”,还在发糕上用“洋红”点几下,喻意好彩头。

八宝菜,即用八种蔬菜混合炒在一起,红红绿绿的,看着很诱人,其实这是为了人们酒肉后清理肠胃的一道素菜。

葱花馒头的味道好极了,它的做法是先把五花肉剁碎,然后再将笋沫和葱花拌在一起,塞进馒头里,蒸熟后就是香喷喷的了。

芋头肉粽是我最爱吃的,它是用芋头和五花肉拌在一起的粽子。

大年三十这天,我和姐姐一起把大门上的旧对联换下,贴上新的。晚上,外婆还送我一个大公鸡灯笼,这也象征着“红红火火”吧!

过年,必然少不了鞭炮,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鞭炮声、烟花声不绝于耳。还有象征着一家人团圆的年夜饭,大家说说笑笑,温馨愉快的吃完了。

外婆家的年味很浓,这个年过的很开心!

民俗风情包括哪些方面篇三

这个单词的字面意思是:"摆筵席,摆酒席”,但是在现实中,比如当你论文答辩通过了,你的同学和朋友会说到:“surd?reh!”并不是说要你真的请大家搓一顿或者隆重的设宴款待他们,而是拿出你事先就已经准备好了的甜点和饮料和大家一起分享这份喜悦,还有就是买了新车或者新房或者做成生意,要订婚等等,只要是喜庆的事情都可以买一盒甜点分给同事、朋友、家人。通过这种奔走相告的方式来获得别人的祝福!

有时候我们去餐厅吃饭,碰到最多的莫过于伊朗人过生日。伊朗年轻一代十分重视在生日的前一天晚上给朋友过生日,兴许你都已经不记得你的生日,但是你的朋友一定会在当天晚上给你一个大大的surprise!而且乐此不疲!伴随着餐厅的生日歌,带着美好的祝福度过自己一个又一个生日。当然有些人也会邀请你一起参加,得到其它人的祝福也是让他们非常高兴的一件事。

kheyr?t在伊朗已经有了很长的时间,其意思为“善事”,有时当我们走在大街上会看有些商店的门前放了一盘甜点、馕饼、水果或者糖果等其它东西,伊朗人为了纪念已经过世的亲人以慈善的形势将这些食品分享给其它人,每位路过的人都可以自由拿取。通常发生在周四晚上(在波斯语中称为shab-ejomeh),店主人则希望以这种方式为逝去的人祈祷。

在伊朗,当朋友或者家人要出门远行的时候,伊朗人通常会准备一个托盘或者布单以及一杯干净的水。然后在上面放一本古兰经,两人端着放置着古兰经的托盘或者布单,旅行者需从古兰经下面走过三次,祈求旅行能够平安。当他们离开时,其余的家庭成员要倒出玻璃杯中的水,此举则希望他们能够安全返回。

这种仪式在伊朗十分普遍,除了旅行外,当自己的孩子参加重要的考试时也会有,比如伊朗的高考父母也会进行这个仪式,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考得一个不错的成绩。

喝茶,已经成为了伊朗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假如你去餐厅吃饭或者去朋友家作客,不知道有没有细心观察,每一杯茶都会配有一个茶盘。看起来很小的一件事,却很有说法哦,伊朗人每天的生活从一杯茶开始,也会以一杯茶结束忙碌的一天。波斯语中经常说:“?b-enatalabidemor?dast”,意思就是:没要就送来的水是好兆头。茶杯和茶盘则被认为是好兆头或者是好运气的一种。

礼仪文化

1.伊朗是一个穆斯林宗教色彩非常浓厚的国家。女子出门必须在头上披上恰杜勒(一种黑色长袍)或风衣,连外国来访女士也不例外。男女见面时不能握手。在伊朗想与对方见面必须事先约好,贸然到访属于不礼貌之举。

2.商务活动最好于10月至次年4月前往,天气比较凉爽。6~8月,商人渡假者较多。机场检查相当严格,出境时要留3个小时的余裕才好。到都市以外的小地方,需要懂点波斯语。

海关免税香烟100支,或雪茄10支,或烟草半磅。出境限300rlals。外币不限,入境时先申报携带外币数额,出境时可以携出。因出境时会查验,向银行兑换时,一定要保留兑换证明。在伊朗,搭坐计程车要事先谈妥车资,计程车付小费。饭店、旅店已附加10%服务费于账单内。其他服务每次给10个rials即可。当地水果名产有西瓜、香瓜、番茄等。

风俗禁忌

一、衣着:女士(学前儿童除外)须戴头巾(包括乘坐伊朗航空公司飞机期间)。穿长袖、盖过臀部、宽松、不透明的上衣或风衣,官方场合须穿颜色较深的长风衣,不得显露腿及脚腕部位。男士不得穿背心或短裤外出。

二、饮食:禁酒,忌食猪肉、狗肉。穆斯林斋月期间,即使非穆斯林也不能白天(日出后至日落前)在公开场合吃东西、喝水或吸烟。

三、伊朗不允许赌博、卖淫,妇女不得从事唱歌、跳舞等职业。偷窃他人财物者将被依照伊斯兰法进行处罚。犯持枪抢劫、强奸罪将被处以死刑。商品买卖不得有任何形式的欺诈行为。

四、男士不可主动与伊朗女士握手,女士一般也不主动与伊朗男士握手;如女士主动握手,男士亦应礼貌回应。

五、伊朗人不喜欢与外国人有身体上的密切接触,勿与伊朗人挎胳膊(如照相时)。不得用手触摸小孩子的头部。称好时不能竖大拇指。说话时用食指指向别人是不礼貌的行为。伊朗人讨厌大声喧哗。伊朗人很讲卫生,随地吐痰、扔杂物更是少见,吃过大蒜或呼出的气体有异味会引起反感,被认为是缺乏修养的表现。

民俗风情包括哪些方面篇四

除夕是春节的前夜,又叫年三十。关于除夕,有一个传说:古时候有个凶恶的怪兽叫“夕”,每到岁末便出来害人。后来,人们知道“夕”最怕红色和声响,于是年三十晚上,家家户户贴红春联,燃放爆竹,来驱除夕兽,以求新的一年安宁。这种习俗从此流传下来,年三十晚上便称为“除夕”了。

除夕这天,是人们吃、喝、乐的日子。北方人包饺子,南方人做年糕……水饺形似“元宝”,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头。

除夕之夜,我们这儿全家人在一起吃“团年饭”,有一家人团聚过年的味道。吃团年饭时,桌上的鱼是不能动的,因为这鱼代表“富裕”和“年年有余”,象征来年的“财富与幸运”,它属于一种装饰,是碰不得的。

吃了年夜饭之后,我们小孩子就迫不及待地等待穿新衣,嚷着叫妈妈把新衣服拿出来。妈妈说:“不急,不急,还要洗头,洗脚,把一身的脏气洗掉,迎接崭新的一年。”说着,妈妈就从早已准备好的大锅里舀起了热水为我们洗头、洗脚。穿新衣,戴新帽,从头到脚一身新,心里美滋滋的。我们蹦蹦跳跳地走出家门,和别的孩子比比谁漂亮。个个孩子的脸上喜气洋洋。

除夕夜的高潮是长辈们发“压岁钱”。弟弟的嘴此时特别甜,围着大人转个不停。奶奶一个,爸爸一个,妈妈一个,大大的红包,数了一遍又一遍,总也数不厌。

接着就是张贴春联和门神,并关上大门。到初一的早上才开门“接财神”。接下来就是全家人守岁到凌晨,除夕夜的灯火,通宵不熄,俗称“光年”。

除夕,好热闹啊!人们忙得不亦乐乎,贴了对联又挂年画,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就像在锅子里炒芝麻似的接连不断;啪啪啪的焰火声就像北京天安门举行盛大的庆祝会似的,穿过了大街小巷,穿过了高楼大厦,把漆黑的夜晚照得如同白昼。家乡的除夕之夜到处洋溢着一派喜气洋洋的景象。

是啊,现在劳动人民的生活水平的确是提高了不少,这一切,全靠党的富民政策好,全靠党的领导好啊!除夕,这一天是多么的热闹,我最爱这一夜——除夕夜。

【点评】除夕夜,处处洋溢着喜气。从孩子的眼中看出了对“吃团年饭”、“穿新衣”、“讨压岁钱”、“贴春联和门神”、“燃放烟火”的一种期待,一种向往。作者从中感受到了,这一切,全靠党的富民政策好,全靠党的领导好啊!除夕,这一天是多么的热闹,她最爱这一夜——除夕夜。

民俗风情包括哪些方面篇五

斯里兰卡是一个大多数人口都信仰佛教的国家,许多的习俗都与佛教有关,在斯里兰卡佛教僧侣是备受尊敬的,斯里兰卡居民和佛教僧侣对话时,不论是站着,还是坐着,都设法略低于僧侣的头部,更不能用左手拿东西递给佛教僧侣和信徒。在参观佛教寺院时,不能对佛像做踩、跨、骑等无礼动作,而且进入寺院,要赤脚,不可穿鞋和袜子,也不可带帽子。

斯里兰卡的居民与人初次见面,多采用握手、双手合十的方法来打招呼,双手在面部合十是最为规范的做法。斯里兰卡人喜欢红色、白色、黄色等颜色,更视乌鸦为吉祥物,喜欢用燃灯的方式来庆祝开业、奠基、宗教仪式等。

斯里兰卡人的婚俗比较特别,以僧伽罗人的婚俗为代表,男女双方先订亲,确定婚期后,互换戒指,结婚当日,有小舅子为新郎洗脚、系“同心结”、打破椰子等习俗,而真正的礼成是在新娘在结婚礼台上,在腰上围上新郎所送的花布、头上戴上新郎所送的鱼形发卡之后。在斯里兰卡的中部山区还存在着一妻多夫制。

值得注意的是在斯里兰卡,点头和摇头的含义与中国相反,点头是表示不是,摇头则表示是。斯里兰卡人吃饭是用右手的拇指、食指、中指这三根指头拿起食物食用,给当地人送礼物时,不要送花,吃饭和接受礼物时,都要用右手。

传统礼节

斯里兰卡人保持着许多传统的礼节。相见或告别时,一般不握手,而双手合十,表示敬意、欢迎或欢送。接待客人时常为客人戴上花环。正式集会,则送上一叠蒌叶或几片槟榔,表示尊重。除此而外,还有几种传统的典礼仪式至今仍然为人们常用:一是燃灯礼仪:铜灯雕有雄鸡,里面放椰油,宾主将灯芯点燃,乐队随后击鼓。这种礼仪常用于城市中工程奠基、店铺开张或比较重大的宗教典礼;二是煮牛奶礼仪:将红色的瓦罐盛满牛奶煮沸,每人用一树枝,蘸奶向四处点洒,以示繁荣昌盛。这种礼仪一般常用于农村中欢庆丰收和新年佳节;三是椰子礼仪:选一个成熟的椰子,放在木架或地上,用刀劈开或用力摔在地上,椰汁四溅,象征吉祥如意。这种礼仪常用于婚礼等喜庆的场合。

斯民族服装为:男人穿长袖紧口短褂,下身着沙龙,一般为白色;妇女上身穿短袖紧身短褂,下身裹以彩色沙丽。男女一般均穿拖鞋,不穿袜子。

斯举行典礼仪式通常不用剪彩,一般以点油灯表示庆贺。斯人以摇头形式表示同意。结婚习惯由女方出钱。

斯里兰卡人喜欢大红色、白色、咖啡色、黄色、天蓝色、草绿色和崐黑色,而且还喜欢带有宗教和古代神话色彩的颜色和图案。乌鸦在斯里兰卡被视为崐神鸟和吉祥物,因而受到人们的敬仰和崇拜。

饮食特色

1、注重:用餐讲究简朴实惠,注理色香味浓。

2、口味:一般喜甜食,爱辛辣味道。

3、主食:以米饭为主,也爱吃炒面及炒饭等食品。

4、副食:喜食鸡、鱼、虾、牛肉、羊肉等,也爱吃土豆、白菜、黄瓜、豆角、西红柿、萝卜、冬瓜、辣椒等蔬菜;调味爱用肉桂、小豆蔻、丁香、柠檬、番红花、咖喱等;一般不吃河鲜,吃鱼干;斯里兰卡佛教徒不吃牛肉。

5、制法:对炸、烧、炒等烹调方法制作的菜肴偏爱。

6、中餐:喜爱中国的川菜。

7、菜谱:很欣赏咖喱鸡、咖喱牛肉、干烧鳜鱼、茴香牛肉、辣鸡丁、烧茄子、家常豆腐、炸番茄、子姜鸡、茄子泥、扒羊肉条、番茄蛋花汤等风味菜肴。

8、水酒:早晨习惯喝床头茶,饭后爱喝咖啡及红茶;有上、下午茶。

9、果品:喜食番木瓜、菠萝蜜、椰子和香蕉等水果;干果爱吃核桃仁、杏仁等。

文档为doc格式

民俗风情包括哪些方面篇六

去年暑假,我和姑姑一家一起来到锡伯民俗风情园游玩。

民俗风情园位于新疆伊犁察布查尔县西六公里处,它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

一下车,我们就兴致勃勃地来到风情园入口处。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具有锡伯族建筑风格的景区大门,大门和围墙是仿古城墙建造的,上面配有锡伯族猎手射箭和舞蹈的浮雕图案。大门的两侧是西迁介绍图和开挖察布查尔大渠的浮雕,真是惟妙惟肖,太吸引人了。走进园里,正对大门有一座高大的塑像屹立在石路的中央,经导游介绍,他就是锡伯族人民崇敬的大英雄——图伯特的全身塑像,台基上还刻着英雄的生平事迹和成就。

在风情园的左面有一座层楼。它的样子非常像古代打仗时用的城堡。我们站在层楼上可以尽情欣赏风情园的总貌。园内亭台楼阁,古树茂盛,鲜花盛开,绿草茵茵,花草中有各种动物的雕像,树林的小路边有石凳、石桌供游人们休闲,清澈的池塘里长满荷叶,挨挨挤挤,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一朵朵粉的、白的荷花亭亭玉立,各种观赏鱼在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这一切都给游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无限的`遐想。我们在这里上拍了许多照片,留作纪念。

接着,我们又来到博物馆观看了有关锡伯族的的历史、传统、习俗的图片和实物的介绍。最让我感兴趣的是锡伯族人的射箭。听妈妈说,锡伯族人民是一个勤劳勇敢、能骑善射的民族,他们酷爱射箭,把射箭作为民族体育运动的主要项目。在察布查尔县锡伯族,家家都有弓箭,人人从小就学射箭,每逢重大节日,都要举行射箭盛会。为了尝试一下做英雄的滋味,我也射了两箭,结果只中了一箭。

走出风情园,我们来到一家锡伯餐厅,品尝了锡伯族的大饼、辣罐、花花菜等特色小吃,让我也从中感受到了锡伯族饮食文化的独特风格。

在风情园的每一个角落,都显示着锡伯民族是一个汇聚和展示锡伯族历史文化的地方,每当我想起来时,那真是令我回味无穷,感慨万千啊!

民俗风情包括哪些方面篇七

中华民俗风情--蒙古族居住民俗备课资料(人教版七年级选修)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这首广为流传的《敕勒歌》中所提到的“穹庐”,就是蒙古族特有的典型的居住形式--蒙古包。蒙古包是一种帷幕式的住所,圆形,圆顶,通常用一层或两层羊毛毡覆盖。古时,汉族称蒙古包为“穹庐”、“毡幕”、“毡帐”、“毡房”、“毡包”,蒙语则称“格尔”。蒙古包是草原文化的结晶,是了解蒙古民族风俗民情的一步小百科全书。

蒙古包是由陶脑、窝呢、哈那、毡墙和门组成的。天窗,蒙古语称“陶脑”,位于蒙古包顶中央,它可以排烟、通气、照明、采光。窝呢,即蒙古包顶部的伞形骨架。哈那,即蒙古包的木制骨架。搭包时,各部分连接固定后,除天窗外,其余部分都用围毡覆盖,用马鬃马尾绳拴好拉紧即可。门框为木制,门帘用柳条和马鬃、马尾绳编织。贫苦牧民的蒙古包由4个哈那或6个哈那组成。富裕牧民的蒙古包由6个哈那或8个哈那组成。王公贵族的蒙古包由10个哈那组成,能容纳50-60人。蒙古包的独特造型,具有了计时功能,这是蒙古包与其他任何居室相区别的一大特点。蒙古人把蒙古包的天窗制做成日月形,乌尼杆围绕天窗形成光芒四射状。这种独特的造型不仅反映蒙古人对日月的崇拜,同时在实际生活中他们早已认识和掌握了蒙古包的`计时功能。早期的蒙古包一般由四个哈那组成,每个哈那可安装14根乌尼,4个哈那共安装56根乌尼,再加门框上安装的4根乌尼,一个蒙古包总共有60根乌尼杆。每个乌尼杆之间形成矿角,围绕天窗的60根乌尼杆形成360角。蒙古包的这种角度分配方法完全与现代钟表相一致。日出到日落,阳光从天窗射人蒙古包内,每天的光线在包内顺时针绕一周,牧民根据太阳光线照射的不同位置,把一昼分为12--14个小时,而且对每小时给予了准确的命名,以便准时安排生产和生活。

蒙古包套脑

蒙古包是适应游牧经济而出现的一种独特的具有鲜明民族风格的建筑。为了逐水草、便畜牧,蒙古包搭盖的地点必须选择距离水草近的地方,其次还要在背风处。夏季要设在高坡通风之处,避免潮湿;冬季要选择山弯洼地和向阳之处,寒气不易袭人。

蒙古包搭拆容易,搬运方便。牧民随季节变化游牧,需要不断地拆包和搭包,而蒙古包的构造却是既简单又科学。搭包拆包通常出自妇女之手,几小时之内便可以完成。蒙古包像个圆锥体,能够比较好地起到防风、防雪、防雨作用。塞外冬季多刮西北风,矮小的包门向南或东南开,这样寒气就不易袭入包内,门外雪也不易堆积。蒙古包是用数根细木棍和毛皮拴结而成,拉开时便成蒙古包墙壁,拆叠起来还能当牛车的车板。羊毛毡虽显粗糙,却能避风雨,御寒暑。因此,包内冬暖夏凉,住起来特别舒适。

蒙古包支架

包内地上的铺设,因贫富而异。一般牧人多用牛羊皮或一层毛毡子铺垫;富户除铺一二层毡子外,上面再罩花毯。蒙古族有尚西的习俗,因而在蒙古包内的西北面放置装有佛龛、佛像、祭品的佛匣子,北面放置床桌,西南面的“哈那”上悬挂牧人所用的马鞭和其他骑马工具。在牧人眼里,这些东西十分重要,绝不能放在东边。东边一般放置竖柜,东南面则放置炊具。

普通的蒙古包外,往往以柳条或榆树枝围成一个院墙。在墙的附近建圈养家畜的棚子,棚前堆积牛羊粪等燃料。在古时,每户都有勒勒车。勒勒车排列于蒙古包的周围。

虽然蒙古包的构造方法都一样,但在形式、内容等方面仍有所区别。纯游牧牧民的毡包是要随时转移的,因此其构造、形状、大小及包内格局虽然与固定式蒙古包相同,但其支架不必埋入土中固定,院内不必用木栅围起,包内的装潢也比较粗糙。而固定式蒙古包,虽然同样是用毛毡做盖和墙,但与转移式蒙古包相比,其墙基埋入地内,毡包周围用土夯实,院内要用木栅围绕,包内的装潢也较为讲究。

蒙古包这种居住形式,至今约有1000多年的历史。解放后,蒙古族牧民逐步定居,改住起脊土房。如今,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蒙古族大都结束了游牧生活,改为定居。

草原狼

民俗风情包括哪些方面篇八

当你从乌鲁木齐市出发,沿着312国道东南行40多公里,经过亚洲最大的风力发电厂,穿过柴窝堡小镇时,你会惊奇地看到道路两旁一排排的食肆门前,都在招牌上写着同一道菜――大盘鸡。据说,这是近几年新疆最风行的时尚饭菜,它已经同新疆烤羊肉串一样出名。而这道菜的“发祥地”就是柴窝堡,所以它最早的名称叫“柴窝堡大盘鸡”后来人们就干脆叫它“大盘鸡”。你既然有缘路过此地,而且又因长途行车而饥肠辘辘,那何不在这里停车,一饱口福!

大盘鸡,确确实实是用大盘子装的又鲜又嫩的炒鸡块。满盘子是艳艳红色――爆红的鸡块配上鲜红的辣椒,发出诱人垂涎欲滴的浓香。制作大盘鸡的主料是当地不大不小的土鸡或肉鸡。制作的方法颇有讲究,但并不复杂。首先将一只刚刚宰杀去膛、清洗干净的鸡剁成拇指大的鸡块,然后用溏浆拌和上色,置入油锅中用猛火爆炒,待鸡肉将熟,即加入葱、姜、蒜、茴香、花椒、盐、味、精等佐料,再放入半盘干红辣子,反复翻炒,直至鸡块入色入味,然后加入与鸡块大小相似的土豆块,再炖15分钟,便可起锅盛碟。起锅前若能加进少量啤酒,味道就更鲜美了。这道菜趁热上桌,流光溢彩,香气逼人,鸡块、土豆都极细嫩,麻、辣、咸、甜、香,五味俱全,十分爽口。等到客人把鸡块、土豆块要“消灭”干净时,店家会及时端来一盘像皮带一样宽、长、薄的面条,倒入原大盘里,跟鸡汁拌匀,面片都变成酱红色。这时吃起来,面片咸、甜、辣、香、特别过瘾。如此简单的一餐,真正是色香味俱佳,既营养,又饱腹,又省时,吃了还想吃。如果吃大盘鸡再加一瓶“新疆啤酒”,就更是十足的新疆风味、新疆快餐了。

在柴窝堡这个交通小站中,更让你大跌眼镜的是这些专卖大盘鸡的食肆,竟然还有大盘系列的菜式,什么大盘鱼、大盘蟹、大盘兔、大盘羊肚...其中的鱼、蟹居然是柴窝堡本地养殖的“海鲜”。原来,柴窝堡南面有一个方圆28平方公里的淡水湖――柴窝堡湖,它是乌鲁木齐南郊第一大湖,也是乌鲁木齐的第二大水源。湖面波光桨影,天水相连,湖提树影婆娑,景色迷人,是野游好去处。改革开放后,当地一群上海知识青年异想天开,柴窝堡湖里放养了江南的红鳟鱼、中华绒螯蟹(俗称大闸蟹)等十多种名贵的淡水鱼蟹,很快获得成功。如今这里已成为乌鲁木齐的一个渔产基地,大量鲜鱼活蟹已行销市区。其中以“天山雪蟹”命名的大闸蟹,肉质细嫩,蟹黄饱满,味道鲜美,销往上海,备受欢迎。“近水楼台先得月”,在柴窝堡吃大盘鱼、大盘蟹、大盘鸡等等大盘系列,真是盘盘美食,别有风味。就连那些平时不吃辣椒的港澳游客,在这里吃到这种大盘系列,也都竖起大拇指连声称赞:好,好!

近年,这种大盘系列菜式,特别是大盘鸡,已上了新疆各地酒家的筵席,而且还沿着312国道,传到甘肃、陕西、河南、北京等地。

不过,如今内地的食客只知有“新疆大盘鸡”,而不知有“柴窝堡大盘鸡”了。

新疆风味食谱岂止这区区的大盘鸡、大盘蟹,比它们更有名的还多呢!像烤羊肉串、烤全羊、羊肉抓饭、手抓羊肉、馕包肉、薄皮包子等等“羊”字号的正牌新疆风味,都是新疆人招待贵宾的酒楼餐厅的席珍。在乌鲁木齐、喀什等旅游城市的巴扎大排档上,你还可以看到那琳琅满目的新疆民族小吃,什么烧羊头、面肺子、米肠子、青椒羊肚、风味羊排、凉皮子、拉条子等等,等等。几乎都离不开新疆的羊肉和羊的脏腑。因为新疆的羊肉特别肥美,而且没有内地羊肉那种膻味,所以无论做什么菜,都很适口。有人这样打趣说:“新疆的羊,走的是黄金道,吃的是中草药,喝的是矿泉水,烤羊肉放的是孜然调料”。其实,新疆的羊以自由放牧为主,吃的是草原上带碱性的草料,喝的是没有污染的清泉,牧人还经常给它们喂些盐水,保证羊只的健康长膘,加上新疆绵羊品种好,所以新疆的羊肉顶呱呱。

新疆人宰羊有一条“清规戒律”,就是所宰之羊必须是健康的活羊,凡是死羊(不管是病死、饿死、冻死、摔死)一概不宰、不卖、不吃。这也是让你吃得新鲜、吃得放心的保证。

也许你要问:“新疆这么多的特色风味中,谁是它们的“大哥大”?应该是烤全羊。因为它在任何盛大宴会上都是一道最受欢迎、举足轻重的佳肴。烤全羊的制作是维吾尔人传统的最高水平的烹调工艺。

制作烤全羊的方法颇为讲究。首先是选料,必须选1岁口的羔羊,宰杀前一两天内不给它喂食物,等到羊只饥饿难忍时,才给喂食带调料的水,让调料的营养素、味素注入羊只的五脏六腑之中,然后才加以宰杀。待去掉内脏、四蹄之后,用面粉、鸡蛋、洋葱、姜黄、孜然粉等调制成浆糊状的作料,均匀地涂抹在羊的全身,腌上几个小时,使作料渗透到羊肉里面,然后才放入特制的馕坑里用文火烘烤,直至颜色金黄,皮脆肉嫩。烤全羊放上餐桌之前要给它装饰打扮,羊头戴上红花,脖子系上红巾,羊嘴含着一撮香菜,这样才能上桌跟贵宾们见面,供他们他享。在宾馆、酒楼,一般都把烤全羊切片盛盘,端上筵席、餐桌的中内央,那油亮的光泽,喷鼻的烤香,脆嫩的肉质,一定会给你留下难忘的印象。

民俗风情包括哪些方面篇九

苗族是一个古老而又多姿多彩的民族,自称“木”、“蒙”、“达木”、“达吉”。他称有几种情况,一是以服饰颜色而称“红苗”、“花苗”、“白苗”、“黑苗”等;二是以住地或种植的作物而称“高地苗”、“八寨苗”、“栽姜苗”等;三是旧时代统治者对他们的侮称,如“生苗”、“熟苗”、“麻布苗”等。新中国成立后统称“苗族”。广西的苗族占全国苗族人口5.5%,占广西人口1%,在广西各族人口中排在汉、壮、瑶族之后位居第四。全国苗族的主要分布地在贵州和湖南,广西的苗族主要居住在与湖南、贵州、云南接界的广西北部、西北部和西部的山区。苗族最大的特点是盛产各种木材和土特产,保持灿烂古朴的民族传统文化。苗族有自己民族的传统节日,如苗年、拉鼓节、芦笙节等,但其中最隆重和内容最丰富的就是苗年。

苗族现在主要聚居于贵州省东南部、广西大苗山、海南岛及贵州、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广西等省区的交界地带。人口739.8万(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在各少数民族中居第四位。

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这就是从黄河流域直到长江中游以南被称为“南蛮”的氏族和部落。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瑫语族苗语支。分三大方言:湘西、黔东和川黔滇。1956年后,设计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方案。由于苗族与汉族长期交往,有很大一部分苗族兼通汉语并用汉文。

苗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尤以飞歌、情歌、酒歌享有盛名。芦笙是苗族最有代表性的乐器。

苗族地区以农业为主,以狩猎为辅。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剪纸、手饰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驰名中外。其中,苗族的蜡染工艺已有千年历史。苗族服饰多达一百三十多种,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服饰相媲美。

苗族“跳花节”。“跳花节”是以吹芦笙伴歌舞为主要特色的文化盛会,同时也是苗族服饰精彩展示的大好时机。

苗族过去盛行对自然和祖先的崇拜。较大的节日是“西松”(祭祖),每年秋后举行一次。斗牛(牛斗牛)是苗族人民喜爱的一项活动,每年正月、端阳、火把、中秋等佳节都要举行斗牛活动。

苗族的礼仪有:客人来访,必杀鸡宰鸭盛情款待,若是远道来的贵客,有的地方还要在寨前摆酒迎接。吃鸡时,鸡头要敬给客人中的长者,鸡腿要赐给年纪最小的客人。有的地方还有分鸡心的习俗,即由家里年纪最大的主人用筷子把鸡心或鸭心拈给客人,但客人不能自己吃掉,必须把鸡心平分给在座的老人。有的地方还敬“牛角酒”、“梳子肉”,客人一一接受,主人最高兴。如客人酒量小,不喜欢吃肥肉,可以说明情况,主人不勉强,但不吃饱喝足,则被视为看不起主人。

民俗风情包括哪些方面篇十

原来达坂城就在由吐鲁番到乌鲁木齐的路途上,是穿越天山壑口之间的一个村镇,汽车、火车都经过这里。古代这里是古丝绸之路中道必经的驿站――白水镇,现在是乌鲁木齐市新成立的达坂城区政府所在地、正在建设中的新区镇和新辟的旅游点。这里周围有雪山、牧场、草泽和柳林,风光瑰丽,村中世代居住着回族、维吾尔族、民族风情十分浓烈,民族姑娘又长得很俊秀。所以60多年前年轻的王洛宾就曾为它放声歌唱。如今,多情的达坂城人不忘王老先生的深挚情谊,为他立起了雕像,还正在建造一座王洛宾音乐艺术馆。

奇怪的是,这个古丝路必经的村镇,却是一个著名的老风口,当地民谣这样说:“达坂城,老风口,小风小风天天有,小风刮歪树,大风飞石头。”这里每年的大风日,平均有148天,多时达到200多天。然而达坂城人不怕风,而且“无风盼有风”,据说是因为这里水多草密蚊子多,不刮风,蚊子咬人叮牛马,刮起风来把蚊子都刮跑了,人和牲畜更舒服。

还有,这里地处天山脚下,扼进出天山的关口。北去是达坂城――柴窝堡盆地,一马平川直达乌鲁木齐市;南去越过天山,就是吐鲁番盆地。隔了一道山,南边吐鲁番热得满身大汗,北边古轮台(乌鲁木齐,唐代有轮台县之名),冷得打多嗦。前清有一位流放到新疆的官员叫史善长的,就写了一首诗《过达板》,来形容达坂城这样的气候特点:“山路却平平,中分南北界,其上盘查关,客到停车盖,关北属轮台,白战雪不败;关南吐鲁番,二月桃花卖。行人将过山,绵裘各备带,山头互易衣,慎莫笑侈汰。咫尺异炎凉,咄咄事称怪;造物故逞奇,不管人学坏。”

达坂城的村民,大多是回族和维吾尔族,也有少数汉族人,他们农耕放牧和睦共处。这里的回民自称“回回”。传说很早以前波斯商人来中国经商,看中这块商驿站风水宝地,便在这里同本地人结婚,生儿育女,安居乐业。根据史书的记载,我国唐宋时期就有了回族的先民,他们包括来自阿拉伯、波斯、中亚的商人、使臣、学者、和我国的汉人、蒙古人以及其他民族人人民,在长期共同生活中逐渐融会而成。北宋时已期已有“回回”之称;至明代,“回回人”已逐渐形成回族的共同体,并不断发展壮大;至清代,回族已遍布中国大地。像达坂城这样的位于交通要冲的小绿洲,很容易成为他们乐意长留久安的地方。

达坂城由于回族人较多,回族的风土民情也就比较突出。旅游者在这里停车歇足时,最受吸引的就是那懑街的回族风味小食档,什么羊肉拌面、炒面、烩面、打卤面、锅贴、饺子、包子、馄饨、油糕、凉粉、凉皮、粉汤、糖酥馍、麻花发及手抓肉、黄焖羊肉、羊肉抓饭。真是应有尽有,数不胜数,让你大饱口福。其中的油炸大豆,又脆又香,是达坂城最出名的风味小吃,游客不妨一尝。

民俗风情包括哪些方面篇十一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展示了斑斓多彩、充满浓郁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

联系作品的文化背景,我们将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去赵庄看社戏,感受湘西人民端午日赛龙舟的热烈气氛,回味几十年前京郊运河父老乡亲们过年的喜庆情景,几首中秋咏月诗词更是勾起了人们对亲人、朋友的无限思念。通过欣赏作品中展示的优美画面和语言风格,体会作者的美好情思。通过调查家乡的风俗民情,让我们共同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从而增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

写作单元将让我们懂得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学会从生活中获取丰富的写作材料。在“走进图书馆”的综合实践活动中,我们将学会检索书目,查检工具书,并能根据需要进行摘录,做读书卡片。

单元学习目标:

1.能欣赏文章所描写的优美画面,体会作品的语言风格。

2.能联系作品的'文化背景,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3.开展一次调查家乡民俗文化的综合实践活动,领略家乡的民俗风情,培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

4.能多留心、多观察、多思索、多积累,学会从生活中寻找丰富的写作材料。

5.学会进图书馆检索书目,能制作摘录卡片,养成勤读书、勤摘录的好习惯。

单元课时安排:共13课时

社戏2课时

端午日1课时

本命年的回想1课时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2课时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