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思政小论文格式(通用1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0-20 07:47:03 页码:8
思政小论文格式(通用11篇)
2023-10-20 07:47:03    小编:笔尘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思政小论文格式篇一

摘要: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河流资源的利用力度越来越大,因而引发了河流自身和周边环境的一系列问题,甚至会影响到河流的基本功能和永续利用。而水作为我们的生命之源,我们更应该好好地保护,使其能长久造福我们现在和未来后代。为了切实了解水资源及周边环境的情况,我以诏安东溪水资源状况为调查对象,展开调查。此次调查让我更为清楚了解家乡东溪的现状和受保护情况,知道了溪流对我们人类的重要性,明白了要使人们能够工作和生活下去就得保持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关键词:诏安东溪、水资源环境、溪流保护 目录:

一、东溪水环境情况

二、东溪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三、东溪水环境保护的措施

四、个人见解及建议

五、总结

河流是地球上水分循环的重要路径,对物质、能量的传递与输送起着重要作用,与人类的关系极为密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提出“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以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环境。水资源保护也是其中一项重要要求,对河流的保护是相当重要的。所以此次暑期社会实践我以诏安东溪为调查对象,实地勘察了林家巷等溪流流域的情况,查阅了东溪起源、流域保护、水利建设等资料,对家乡东溪有了更多的了解。

一、东溪水环境情况

诏安东溪是诏安县最大的河流,由北向南穿过县境。诏安东溪发源福建平和县大溪山,由县北入境,自西南流经赤岭村,经官陂径口至霞葛玗,汇秀篆庵下溪水为东溪干流,再经南折东,至太平镇行仔村,有金溪水汇入,继续以东南向流经西潭乡溪东、新安等地,并集长田、塘干诸溪水,至县城后分出浒溪支流,东溪干溪绕县城经澳仔头有东溪水汇入,浒溪经林家巷、洋尾,两水于下游甲川汇合经宫口湾出海。诏安东溪全长89千米,流域面积1127平方千米。中游河道最宽处有550米(在芦尾)。最窄处154米(在赤水溪);下游最窄在通济桥下50米处,仅119米;浒溪支流最宽处328米,最窄处仅107米。

自很早以前,诏安东溪作为诏安的母亲河,与诏安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人们傍水而居,洗涤衣物、灌溉农田等用的皆是东溪水,将东溪水作为主要的生活用水和农业用水。溪流水清澈,亦适鱼虾生长。河沙丰富,可用于楼房工业建设,所以沿溪流开设有一些采沙场,这也为诏安人民增加了一项收入产业。除此之外,其他需水的工业厂子也为方便就地取材而选择沿溪建厂。

二、东溪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通过调查发现,随着周边地区工农业越发地迅猛发展,东溪水环境越来越遭受破坏。它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4)水利水电工程造成的问题:东溪流域建设的水利水电工程也越来越多,河流由自然的连续的生态环境被切割成多个不连续的非自然的河段,水生环境破坏严重,河流生态改变剧烈,河道中的水生生物受影响严重;也影响了东溪的鱼类,阻隔了洄游通道,导致重要及特有鱼类的产卵场和溯河场消失,鱼类种类大幅度下降。

三、东溪水环境保护的措施

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饮用水安全,明确划分其保护范围,设立标志牌。

(6)加强资源开发利用监督和管理

开展流域综合规划编制或编修工作,规划应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加强规划实施的跟踪检查。

四、个人见解及建议

当人们对自然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时,应该遵循的原则是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利用自然资源,也要保护自然资源。这在对东溪的治理方面也是相同的。一方面,东溪水资源丰富,我们应该开发利用,以促进诏安经济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对东溪资源的开发利用并不是无止境、随心所欲的,而是要合理、有计划的开发利用,遵循自然界定律,做到不破坏、不污染环境,并保护环境。而对东溪的治理保护,除了要做到时刻监测水质质量、保护河道环境、禁止过度开发利用东溪水资源等措施外,还要增强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加强舆论监督,树立绿色文明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环境保护氛围。只有当人们拥有环保意识时,人们才会真正贯彻落实实施环境保护措施,这对东溪整治工作的顺利推动起着重要的积极作用。我们不去污染破坏环境,就是最好的保护环境。

五、总结

这次暑期社会实践调查让我收获颇丰。使我对东溪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加深。诏安东溪她用博大的胸怀哺育了十几万亩肥沃的良田,孕育滋养了流域几十万人民,维系着诏安人民的生活。人们用水、开发水,丰富的东溪水资源也是带动诏安经济发展繁荣的一大动力。

我也了解到东溪并不是自形成以来就一直是往利于人民的方向走的,也是存在弊端的。东溪在洪涝季节易发生水灾,少雨季易河水枯竭,所以诏安水文站、水库区需时刻监测水流情况。适时蓄水防洪、开闸放水,控制东溪流域水量,让东溪更好地为人们所用。

保护东溪,保护母亲河,就是保护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家园。我们应该让东溪继续辉煌灿烂下去,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东溪更好地造福人们做贡献。

而此次调查活动,我也了解到了实践是一件很具有意义的事情,在实践中能够学到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增加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我们必须在实践中来检验自己所学的知识。尽管有时候会认为,书本上的知识根本用不上,但是,具备了知识也就等于具备了学习的能力。实践也使我们获取了更多的知识,提高我对“社会主义荣辱观”和环境保护的认识;增强了我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进一步巩固了专业思想,培养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锻炼了自我能力。通过社会实践调查使我更加认识了社会,认识到自己的社会位置,明确了自己的历史使命,激发了自己的学习热情。今后我会不断地调整和完善自己的结构知识,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挫折,锻炼自己的意志和毅力,通过学习保证能够完成将来的工作,能够适应社会的需要,为新农村建设奋斗,为祖国的富强做出贡献,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

参考文献:《东溪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方案》、《亚热带水土保持》

思政小论文格式篇二

河北农贸市场位于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区姜家巷社区河北居民小组内,总面积3240平方米。市场内有常住户350户,经营户300家,临时摊位300个,其中居组党员户31户,经营党员户20家,流动暂住党员户30户。随着市场规模不断发展,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经营理念不一、管理不规范等问题日益凸显。麒麟区建宁街道党工委直面问题,通过夯实社区党建基础、构建管理新模式、探索服务新路子等举措,促进社区、居民小组、市场和谐发展。

“党支部+”夯实社区党建基础

建立“党支部+”模式。以社区党总支为核心,联合市场方、居民小组、派出所、市场监督管理所等成立复合型党支部。

设置“一中心五室”(即市场管理服务中心,党群联系室、社区便民室、市场管理服务室、居民小组服务室和公益服务室)。市场管理服务中心由社区、河北居民小组、河北市场管理方、市场监督管理所、派出所、城管中心六方组成。党群联系室负责协商明确六方职责、服务范围、服务重点、服务内容,开展活动方式、违约责任等。社区便民室主要提供“一站式”服务窗口,对接协调职能部门组织开展各种讲座培训、文体娱乐、医疗保健等活动,做好各服务窗口日常服务工作的监督检查、工作情况收集汇总,并将结果上报党建联系室进行督办、分流、反馈。市场管理服务室围绕提升市场档次、改善市场环境、营造良好市场经营氛围和发展市场经济的要求,结合各方职能,设工商质监、经营活动、安全防控、环境卫生服务四个窗口。居民小组服务室开设居民需求登记窗口和教育管理窗口,组织治安巡逻、群防群治,开展老年人、困难户等弱势群众帮困活动。公益服务室负责组建由居民、流动人口、经营业主、消费者共同参与的志愿服务队,如“e网通服务队”、“手拉手服务队”等。

构建管理新模式,推动市场运行管理提档升级

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管理体系。以市场管理服务中心为主,市场管理方做好市场内经营户的日常监督管理工作,河北居民小组负责居民、流动人口和村组日常管理工作。由群众诉求联络员负责收集居民、消费者、经营户、暂住人员、流动人员等的诉求,并登记上报,经市场管理服务中心研判交至各职能部门办理,办理结果以书面或口头形式反馈给联络员,再由联络员反馈给居民群众。

建立三项管理机制。建立“六方共议机制”。“六方”即社区党总支、河北居民小组、市场管理方、市场监督管理所、派出所、城管中心。通过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着力解决突出问题,合力抓好工作落实。建立“协调机制”。针对收集的民情民意和工作情况,定期组织召开工作研讨会、经验交流会、党群联谊会,组织协调工作。建立“评估机制”。制定工作标准,结合平时工作情况和检查结果进行自评、中心评、社会评。

采取网格化管理、划分责任区等措施,使管理形成网,责任落到格,服务精细化。探索网格化管理,建立市场、超市、街面、小组四个网格点。“市场网格点”由市场方组建网格小组,设组长1名、成员5名,按市场管理规定认真履行职责,负责经营秩序管理、环境卫生、文明劝导、政策法规宣传。“超市网格点”由市场和超市人员组成,设组长1名、成员2名,负责超市安全、人员疏导、规范经营。“街面网格点”由居民小组、市场人员组成,设组长2名、成员2名,负责街道环境卫生、商铺管理和政策法规宣传。“小组网格点”根据楼幢分布情况设组长1名、成员2名,负责收集民意整理上报,门前门后环境卫生,公共设施维护,绿化监管,租户、流动人口管理。划分责任区,根据四个网格划分四个责任区,同时吸收市场管理方、居民小组、经营户、居民、流动人员中的党员到责任区。“市场责任区”开展“三亮三定”活动,“三亮”即亮身份、亮职责、亮承诺,“三定”即定网格、定守则、定星级。“居组责任区”负责引导居组党员有效参与到“作表率、当先锋”行动中,积极开展文明劝导、治安巡逻、环境美洁、邻里守望、矛盾调解、生活指导、政治教育、科学知识宣传、文体活动等工作。

探索服务新路子,实现服务全覆盖

搭建学习的平台。设立法律、道德和绿色讲堂,每季度开展一次宣传教育活动,发放安全生产、禁毒防艾、法律法规、家风家教等宣传资料,促进居民知法守法,提升居民素养。

推进两大项目。推进“常规服务进家门,架起便民服务连心桥”,提供计生、卫生、民政、综治维稳、安全、信访,医保、养保、矛盾纠纷调处等服务。推进“特色服务进市场,架起诚心服务连心桥”,消除服务“盲区”,为群众排忧解难。

设立“一站两窗口”。设立“维权服务站”,联合建立“消费者维权协会”,为消费者、经营户、居民、流动人口提供维权服务,保障群众合法权益不受侵害。设立“咨询服务窗口”,为群众提供假冒伪劣商品鉴别、健康知识、种子农药价格品牌使用等咨询。设立“便民小微服务窗口”,为群众提供零钱兑换、假币验证、锁具修理钥匙配置、衣物缝补、鞋包雨伞修理、电器修理服务。

思政小论文格式篇三

一、应更加注重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并增加工作的内容和形式

有相当一部分国有企业的领导对于员工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并没有引起的足够的重视,在企业的发展中只关注生产环节,以期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还有一部分国有企业虽然会对员工定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但都停留在加强道德建设和遵纪守法上,内容比较单一,并且已经不能适应现阶段企业发展的要求了,例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内容的教育被忽略。同时,很多国有企业在开展思想工作时缺乏形式上的创新,使得思想政治工作逐渐流于形式,内容空洞,打消了员工进行思想学习的积极性。

二、国有企业开展员工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方法

1、坚持“以人为本”

国有企业在对员工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时,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感情一定要真挚,以事实为基础,发自内心地对员工开展表扬和鼓励工作,充分尊重员工的自尊心,引导他们保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积极的工作态度,这样员工才能真正感觉到企业对他们的关心,才能真正激发出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增强凝聚力。

2、采用的方法要灵活

因为员工的思想观念不断呈现多元化的趋势,而且处于随时变化的状态,这就要求国有与企业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时要不断创新,让思想教育工作的形式和方法更加灵活多变,这样才能达到思想教育的效果。企业应建立高效灵敏的应急预案,完善预警机制,利用现代先进的信息技术,多方面获取全面的信息,加强国有企业的应急公关能力。因为突发事件给员工产生的影响和心理包袱是很大的,所以就要求国有企业要掌握灵活的方法来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充分体现出企业对员工的人文关怀。

3、采用的手段要多样化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员工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来获取信息,这就要求国有企业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时要了解员工关心的社会问题,根据实际情况来开展工作,对员工所关心的问题进行讨论,及时消除员工的困惑,解答他们的疑问。同时,国有企业还应该建立网站、员工论坛、微博、微信等信息交流平台,让员工可以尽情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减少他们的心理负担。最后,国有企业还可以开展一些比较新颖的实践活动,例如“创建无烟单位”等活动,这样既贴近员工的实际,又有利于思想工作的落实。

4、加强企业的文化建设

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时,国有企业要将提高员工的道德素质和加强企业的文化建设作为工作的.重点,让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到企业的生产销售和职工工作的方方面面中。在新的社会形势下,国有企业要加强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就必须抓住机遇,营造出企业独特的文化氛围要和工作环境,激发出员工的工作热情,增强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意识,使企业想成一个整体,共同为企业的稳定、健康发展努力。将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的文化建设结合起来不仅能达到思想教育的目标,还能让思想政治工作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的社会环境下,国有企业员工的价值观念产生了一定的变化,使得国有企业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更具有现实意义,也面临着一些新的挑战。这就要求国有企业必须重视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和员工之间的交流和联系,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将思想政治工作做到点子上,这样才能推动国有企业改革的顺利进行。

思政小论文格式篇四

近来,有关各省高考成绩的声讯台收费发布的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关注。高考成绩的发布途径通常有邮递、声讯台发布、网上查询。声讯台发布最为方便、迅捷,但收费最贵,考生颇多怨言。有报道指出,在今年6月5日,在江苏省招办的主持下,江苏电信、联通和移动三家电信企业参与了高考分数发布权竞标会。江苏移动公司表示,如果中标,自己愿意将短信查分获取的直接收入全部交给省招办。江苏电信公司则开出120万元的高价,一举中标。江苏省招办表示,招标费用将全部用于弥补全省各市招办高考防非典费用缺口和高考阅卷工作,“绝不挪作它用”。此做法引发了社会各界广泛争议。支持者认为,竞标是市场经济的手段,具有公开、公平、公正的优势。此举既解决了高考信息查询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改进了工作,又增加了招生工作的经费来源,一举两得。反对者认为,江苏省招办作为国家机关,只有履行职责、做好招生工作的义务,没有将全体考生共同形成的公共信息作为商品出卖、牟取利益的权利。中标的电信企业必然以自己的信息查询服务收入弥补竞标支出,因而招办的竞标收入实际还是来源于考生及其家庭,自己参与形成的信息,自己还要花钱才能获悉,于情于法都是不通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宪法行政法研究室主任周汉华说:“一个区域考生的高考分数实质是一种公共信息。公共信息虽然掌握在政府手中,但它属于公众;政府有公布的义务,决没有把它作为谋取利益的资源而任意处置的权力。从这个角度看,江苏省招办利用手中的公共信息资源谋取利益,是不正当的。”

政府公共行政活动的目的是为公众提供服务,不能利用行政机关的优势营利,其行政活动应当符合依法行政的原则。对以招标竞争的方式出让高考成绩的声讯发布权是否合法、合理的问题,首先,我们所要明确的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否收取声讯发布高考成绩的费用、收费是否有违行政的目的?现代国家与公民的关系是一种服务与合作、信任与沟通的关系,国家行政也应该是服务行政,行政机关和公民之间的关系的一种服务与合作的关系。行政活动作为一种公共服务行为,是行政主体对公共利益的一种集合、维护和分配。那么,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尽可能的提供服务来满足考生的需求,为考生服务是其职责的要求。是否收费与行政的服务目的是一种什么关系呢?实际上,教育行政部门免费的服务是由社会公众承担费用,因为教育行政部门的经费来源于国家财政,也就是全体公民交纳的税收、规费;收费的服务则是由服务对象自己承担费用的。公民是国家权力的实际享有者,也是社会公共负担的承担人。高考考生是公民中的一部分,组织考试以及邮递发布成绩所需的费用并不为社会公共所负担。毕竟,我国的义务教育还未普及到高中阶段,所以需要考生交纳高考所需费用,此费用并不包括以最快的方式――声讯发布成绩。考生有提前得到分数的需求,而提前公布是有成本的。这一成本理应由查分者自己负担,不应为教育行政部门、即社会负担。当考生希望以最快的'方式获得成绩时,应当支付此费用,但其支付的费用应当仅限于成本。因此,考生考试所需的费用应当由个人承担,不是由社会公众负担,教育行政部门收取考生考试费用是正当的,通过声讯发布成绩收取成本费也是正当的,这与行政的服务目的并无违背。

[1][2]

思政小论文格式篇五

行企业文化进技能实训课堂。

关键词职业学校职业素养企业文化一、职业学校职业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一)职业教育培养目标

柏拉图说:教育的任务在于发现各人的特长,并且训练他尽量发展自己的特长,因为这种发展是最能和谐地满足社会的需要。职业教育目的是职业教育应该使接受职业教育者在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成为有道德、有技术、有文化的社会所需求的应用型、实用型、职业型的劳动者。

(二)学生自身

中职学校学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他们往往因为家庭困难、缺乏家庭关爱,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缺乏组织纪律、不能吃苦、不愿意从基层工作做起。

(三)企业需求

随着各地区经济的发展、企业的转型升级,企业对中职毕业生的需求在不断的增加,同时,他们越来越注重学生的职业素质。这就需要我们的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职业素养,这个要求已经不单单是技能上的要求了。

二、职业学校职业素养教育的误区

(一)职业素养通过德育课程培养,德育教师承担培养任务

中职德育是对中职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的教育。它是中职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智育美育相互联系,彼此渗透,密切协调,对中职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具有重要的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中职学校培养目标是现代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能人才。

目前,职业学校职业素养培养工作是通过部分相关课程的德育老师进行的,即使有些学校开始了类似形象与礼仪、时间管理、团队合作等的课程,但是还是由这些课程的老师来主要负责培养职业素养。职业素养是一个软能力的养成,是不能单从一门或数门课程中学会的。教师,传道、授业、解惑也,其中“传道”是第一位,教师的职业形象对学生有吸引、示范和向导作用。职业学校的所有老师应该都是职业素养的教育队伍。职业学校教师要用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在授课、工作、日常活动中自觉地将职业素养贯穿于教学和生活的始终,充分利用自身人格魅力影响学生对职业素养养成的作用,真正做到教书育人。另外,有目的地把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名师请进学校,对学校的专业教师进行培训,不但培训专业技术,也要对教师进行职业素养进行培训,使专业教师在精通自己所教学科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同时,了解相关行业对职业道德、职业行为规范的要求,专业教师将相关职业素养要求结合专业课程并在评价时体现对职业素养的要求。

(二)职业素养与职业结合不密切

目前职业素养教育主要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等四门德育必修课程来实现。学校还会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将活动主题渗透于教育、教学和校园文化建设中,形成有职教特色的德育整体合力,加强和改进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现学生分明风采,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但这种职业素养培养的是学生的个人素质,与职业结合不密切。职业素养是一个动态养成的过程,如何在专业实践中培养职业素养、提升职业素养,是每个职业学校都在思考的问题。学校应充分利用职业教育的资源优势,通过开展专业实训课、技能竞赛、顶岗实习等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与执行能力、思考意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服务意识与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创新意识与敬业诚信的精神。

三、实施途径

(一)利用环境与活动,进行文化熏陶,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

职业院校要打造有职业特色的校园文化,使人进入校园便能感受到职业性的特质,校园文化建设可以包括校园环境布置、校训、毕业生宣传栏等等。在校园的每个角落,都彰显一种文化,每一个标识牌都体现一个规则,每一个身影反映一种素养。在职业学校的这些校园文化设计都体现环境育人的功能,有意识烘托专业文化氛围,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论,充分考虑到职业化、人性化和整体化的有机结合。另外可以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例如文化节、艺术节、体育节、集邮协会、剪纸协会、魔方协会等。活动不仅能让学生发挥特长提升学习能力,更是强化了学生的团队意识、竞争意识、公平意识、尊重意识。利用环境的熏陶和活动的开展,不仅实施了职业素养教育,也培养了学生的健康人格。

(二)全员参与,促使学生养成良好职业素养

职业素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建议应贯穿教学和管理的全过程、各环节中。因此对职业学校的职业素养工作应全员、全程、全方位管理。全员是指学校上至校级领导下至班主任、科任老师组成的全体教师队伍。全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及校外在家都有老师进行引导和服务,全方位是指学生无论在课室上课、实训场地实训、校外实训还是其他的日常活动都有相关老师进行管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使学生每一节课、每一天、每个学期都在接受系统的职业素养教育,使他们形成好的职业习惯,从而达到企业用人标准。

(三)以企业管理模式为标准,推行企业文化进技能实训课堂

企业文化是企业精神所在.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原动力。企业的制度、考核、规范等表层的企业文化,是扎根于企业员工的品行、诚信、责任心和态度等职业素质中去履行的。没有良好的职业素养,最好的制度和规范,实际上都是一纸空文。因此,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念下,将现代企业文化引入职业学校课堂教学.浸润学生,就会使学生逐渐养成爱岗敬业、团结协作、吃苦耐劳和诚实守信的品质。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是职业学校推行企业文化进校园的重点。结合职业教育的实际制定出准企业化管理制度。通过准企业化管理,这不仅有利于整体构建学生的职业素养,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创业能力。

__:

[1]徐红霞,刘丽,谢利苹.依托校园文化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xx(11)

[2]李建波.在实训课中加强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探索实践[j].(17)

[3]汪正兵.职业素养培养融入技能实训探索.[j].新课程研究,xx(1)

[4]李津军.中职学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探究[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xx(3)

思政小论文格式篇六

一、从教学内容看:思政教育内容增多,但仍以课本内容为主

学校紧跟党的步伐,在校内开展多样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此辅助思政课课堂教学活动。首先,学校通过定期组织本校大学生参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讲座;其次,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开展读书月活动,让学生撰写读书笔记、参加知识竞赛、演讲活动等来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另外,学校还开设“三生”、“四学”等课程来引导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是,大部分时间学生接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仍然以思政课课堂教学为载体,学习的内容主要源自课本。

二、从教学途径看:思政教学途径拓宽,但仍拘泥于形式变换

学校积极组织全体师生加深理论学习,扩大教育探索。首先,学校组织全体思政教师学习先进教育理论;其次,马列部全体教师每个月定期开展“创新思政课堂教学”的教研活动,并以“优秀教师试讲”、“思政教师集体备课”以及“慕课教室模拟”等形式来改进思政课堂教学;最后,为了扩大本校思政课堂教学的途径,学校还定期在学校之间开展“教学沙龙”等。然而,课堂教学的创新更注重形式上的变换而忽视了思想上的提高。

三、从教学模式看:互动教学和实践教学模式不够成熟

(一)互动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得不到充分实现

高校思政课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受到我国传统_填鸭式_教学模式的影响,特别是思政课堂教学还存在依赖课本的理论教学现象的存在,直接导致了大学生思维的模式化,缺乏个人主见和创新思维。在高校课程教学改革中,互动式教学是改革的一大重点,课堂互动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的积极性。但是,由于高校教育对象和教学环境的特殊性,本校思政课课堂互动教学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教师过于关注互动教学的形式,而忽略最关键的问题--即教育价值,以致于思政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得不到充分实现。

(二)实践教学缺乏

依照国家相关文件规定,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是应该有而且必须引起重视的,但在实际的操作中,由于理论内容多学时有限、经费紧张、学校和思政课教师重视不够等多方面原因,导致实践教学变得很缺乏。加上本校思政课教学基本上都是大班上课,人数多,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出外实践,安全管理便是一个最大的难题。因此,改变教师教学观念,利用当地和附近社会资源开展就近实践教学,便是当务之急。

四、从师资队伍看:思政教师专业化仍待加强

思政小论文格式篇七

政治文明是人们改造社会所获得的政治成果的总和,其形成和发展受社会政治环境、 历史传统、民族性格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政治文明包括政治理念文 明、政治制度文明、政治行为文明、法治文明等内容,其中政治制度文明具有核心地位 。在现代社会,政党制度作为政治制度最重要的方面,与政治文明关系十分密切。本文 试图就中国政治文明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的相互关系作相应的理论探讨。

中国传统政治文明是华夏先民在农业文明的基础上改造社会所获得的政治成果的总和 ,是适应于传统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的一种文明形态。中华民族是一个原生的农业民族 ,早熟的农业文明刺激形成了血缘宗法制度和家庭小农经济,两者结合起来作为深层背 景,与由治水所强化的中央集权共同作用,展示出东方社会所特有的亚细亚生产方式的 图景,构筑了传统政治文明的基础。这种文明形态分别借重天命理念与民本理念来解决 政治合法性与被统治者的价值问题,并用皇权(王权)秩序与华夷秩序分别调整社会内部 关系与外交关系,社会结构呈现严格的等级秩序特征。

在传统政治文明的基础、理念和秩序的共同作用下,中国传统政治文明具有浓厚的反 政党特征。首先,它赖以建立的早熟的农业文明基础,决定了农业和自给自足的小农经 济的决定性地位。而小农彼此间只存在地域上的微弱联系,重农抑商又阻碍了资本大规 模的积累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客观上削弱了中国反封建的民主思想和力量,不 利于政党意识与组织的产生。其次,天命理念和民本理念为王权披上了合法的外衣,两 者连通起来共同作用,促进了王权专制思想的发展并强化了政治伦理化的倾向。在孔孟 之道的吸引下,士人青睐“学而优则仕”的道路,基本杜绝了通过组建政党提出政治要 求的可能性。再次,严格的等级秩序通过金字塔形的社会结构,把本质上是一种以皇帝 本人为终点的垂直性效忠体制的皇权秩序具体化,使任何非血缘性的社团尤其是政治性 组织都被视为潜在威胁,历代统治者因此都不遗余力地禁止结党。而华夷秩序又把社会 封闭起来,阻断了发展和变革的外部动力。这种局面使社会个体普遍按照“修齐治平” 的公式进行自我修养,结果同等地成为王权统治的工具,因而难以形成独立的思想人格 和阶级意识,更不用说建立近代政党了。

但是,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中国传统政治文明在近代受到来自三个方面的冲击使之发 生了转型。一是强调儒家政治取向的经世思潮得到发展,启动了思想解放的风气,不仅 为中国文化的近代化提供了思想准备,而且提升了士人的政治参与意识和影响;二是现 代化历程的被动开启严重挑战了传统秩序,一系列反侵略战争的失败直接动摇了华夷秩 序,引发社会经济结构和阶级关系变化的不平等条约体系冲击了传统等级秩序,租界中 形成的“国中之国”以及地方在兴办团练过程中形成的势力抬升,更是从根本上动摇了 中央集权和皇权秩序;三是以契约论和民主理念作为合法性理念和政治价值理念并与天 命理念和民本理念基本对立或格格不入的西方政治文明的引入和传播,促发了大批知识 精英对政治的思考和对民主价值的追求,为传统政治文明的发展注入了动力。

由于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民族危机的加重和中央政治权威的衰落,中国社会和传统 政治文明转型加快了步伐,从而为政党的产生与合法化准备了阶级条件和活动空间。例 如孙中山先生1894年创立的兴中会就有着开拓性的意义。兴中会虽有较浓的会党色彩, 但它不以改朝换代为目的,可视为近代中国第一个具有政党性质的组织。康有为创立的 强学会,把政治与学术相结合,虽然有明显的改良主义特征,但它毕竟反映了改良派参 与政治的愿望,在相当程度上是一个具备近代意义的政治团体。而作为维新人士的政治 联盟和近代中国第一个全国性政治团体的保国会,有比较明确的政治主张和严格的章程 规约,有领导骨干和组织形式,更是具备了政党的雏形。强学会与保国会对政党和政党 政治的宣传与介绍,起到了为政党正名的作用,为突破中国传统的“君子不党”的观念 奠定了基础。

20世纪初知识分子的迅速发展,为政党的建立扩展了群众基础和领导骨干。1905年成 立的中国同盟会,提出了较为完整的革命纲领,标志着民族资产阶级的中下层已经建立 起统一的政党。改良派和立宪派也加快建党步伐,积极谋求政党地位的合法化。流亡海 外的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也积极筹划建立正式的政党组织。1906年9月清廷宣布预备立 宪,促进了国内外立宪分子的建党活动,先后建立了帝国宪政会、政闻社、预备立宪公 会等,并组织发动了数次请愿运动,要求开放党禁、速开国会、成立责任内阁。然而19 11年4月首届责任内阁成立,立宪派大为失望,遂成立宪友会与钦选议员在资政院中展 开斗争。随后,清政府颁发了所谓《实行宪政谕》和《准革命党人按照法律改组政党谕 》,从而取消了对政党的限制。虽然政党的合法化过于迟缓,但毕竟突破了传统政治文 明对政党的敌视,树立起一种全新的观念,推动了政党的发展,对中国的政治发展和政 党制度的选择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中华民国时期上承传统封建君主专制,下启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政党 组建、分化剧烈,活动异常频繁的时期,实践过多种政党制度形态。大致来说,其间出 现过五次高潮:一是民国初创时期,受党禁放开、同盟会分化、共和政体确立等多种因 素的影响,政党群起,曾出现过三百多个政党或政团;二是新文化运动和十月革命的胜 利,促成了一些党派的建立,中国共产党就是此时建立的,国民党也是在此阶段由中华 革命党改组而成的;三是大革命失败后,由于对国民党和共产党的前途都感到悲观而建 立起若干第三势力政治组织;四是受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刺激,进步人士组建了一些党 派,中国民主政团同盟(中国民主同盟的前身)就是其中之一;五是抗战胜利前后,新建 了一些党派,现有的八大民主党派中的多数就是在此阶段建立的。可以说,中国自突破 传统政治文明对政党的限制以来,就基本上处于多党状态。

中华民国确立共和政体,初年出现了政党林立的局面,当时党人一致认为政治竞争的 理想模式是两党竞争,并开展了组建两大政党的活动,但未能如愿,最后有多党参加了 国会竞选。在袁世凯处心积虑的破坏下,政党竞争发生畸化,给袁可乘之机,遂使竞争 性政党制度告以失败。在抗战期间及胜利后的一段时间,一些中间党派积极推行中间路 线,试图实现竞争性政党政治,最后亦以破产而告终,中间党派自身也发生分化。这说 明竞争性的多党政党制度在中国缺乏合适的土壤,不适合中国国情。

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决心重新建立一个革命的党来重建民国。他倾向于用一党制 的新思路代替多党竞争,但并不排斥进步党派。后来他接受了苏俄和中共的帮助,改组 了国民党,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使中国革命取得了巨大进展。孙中山逝世后,国民 党右派叛变革命,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蒋介石等以实行“训政”为名,强化一党专制 ,确立起国民党一党独裁统治。“七·七”事变后,蒋介石国民党虽然被迫在党禁方面 有所松动,设立了国民参政会,推行所谓战时体制,但这些变化实际上包含着国民党“ 以党渗政”、为实行宪政后继续维持事实上的一党制作准备。抗日战争结束后,蒋介石 国民党一党独裁的反动面目迅速暴露,其法西斯统治,遭到中国共产党和绝大多数中间 党派坚决反对,最终丧失了在大陆的政权。这表明排斥其它党派的一党制,在中国也缺 乏合适的土壤,同样不适合中国国情。

与上述情况完全不同,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共产党号召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与国民党开展第二次合作,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中 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中普遍建立起“三三制”政权,与其他党派开展合作,创造出以 共产党为核心的多党合作制的雏形。在随之而来的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中,中国共 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紧密合作,为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建立新中国发挥了直接的作用 。这说明一党领导、多党合作的政党制度模式具有深刻的历史合理性,适合中国的国情 。

在近代中国政治发展过程中,政党承担了艰巨的任务,建立民族国家政权的过程与革 命的过程同社会淘汰性选择政党和政党制度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合而为一。中国共产党 领导的多党合作制经过革命的洗礼而形成,它显示出不同于别国政党制度的自身特色, 这表现为:第一,从结构上看,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是体制内政党,中国共产党 执政,各民主党派参政,没有在朝和在野之分;第二,从功能上看,中国共产党是领导 党,她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第三,从理念上 看,中国政党的意识形态不是多元的,各党派都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 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反对意识形态多元化;第四,从党际关系看,执政 党和参政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目标是相同的,彼此是友党,是相互学习、互相支持 、互相监督、共同发展的关系而不是竞争关系。这种崭新的政党制度,完全摆脱了传统 政治文明对政党的桎梏,同时体现了中国的大一统的色彩,满足超大社会对一个强有力 的核心的需求,又能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扩大参政议政的范围,促进政治民主化,是一 个创造性的突破,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一是有助于避免多党竞争政权造成的无序状态 和资源浪费,减少政治成本;二是有助于多个党派群策群力,共同进步;三是验证并强 化了统一战线的思想和政策,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标志着中国政党制度的初步形成,而中 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的基本框架得以建构起来,则是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 确立为基础的,经历了较长一段时间的实践和探索。

新中国的建立完成了实行民主革命、建立民族国家政权的任务,实现了传统政治文明 的转型。在此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成为当之无愧的领导党,民主党派参与新民主主义革 命,也表现出了明显的政治价值。虽然他们受半殖民地半封建旧中国的具体国情及其所 代表的阶级、阶层发展不充分等方面的影响,在政治进程中难以充当主要角色,无力左 右政局,但他们毕竟代表了某些阶级的政治要求,能够对政局施加影响。不少党派选择 与中国共产党结盟,团结在她周围,坚持抗战,争取民主,反对内战。它们在民主宪政 运动、政治协商会议、国共两党会谈、反对国民党当局召开的国民大会等重大斗争中, 与中共密切合作,共同战斗,对争取中间力量,扩大人民革命阵营,孤立革命的敌人, 起了重要作用。许多民主党派的成员甚至还在解放战争中献出了生命。中国共产党充分 尊重民主党派的政治价值,与他们一起召开新政协,一起制定《共同纲领》,一起选举 组成了中央人民政府。而民主党派也服膺于中共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贡献,接受中共的 政治领导。这种党派相互间对政治价值的肯定,直接推动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 制的形成和建国初期良好政治氛围的出现。

毛泽东同志1949年6月发表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为新中国的建立勾画了蓝图,明确指 出新中国将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这一思想随后写入《共同纲领》,对新中国的建立起到了巨大的指导作用。然而,中华 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时代背景和统一战线内部的阶级关系发生了一些变化,于是,有人 提出了民主党派是否还有政治价值的问题。1950年召开的第一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对此 作了肯定的回答,明确了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工作的新任务,统一了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 派关于统一战线工作重要性的再认识。在此前后,各民主党派通过一系列会议清理和整 顿了各自的思想与队伍,并根据成员构成的特点确定了分工活动的主要范围和工作重点 ,还纷纷组组起来,成立了双周座谈会、学习座谈会等组织,更好地发挥自己参政议政 的作用。随后,各民主党派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参加了土地改 革、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思想改造和“三反、五反”运动,使多党合作的政治形式 更加巩固和发展。1954年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确认了人民民主专政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并 肯定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及其发展成果。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国实现了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制度,并在这种经 济基础上建立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通过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的 政体这两个方面的统一,把中国政治文明建设又向前推进了一步。这时,民主党派原来 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已不复存在,各界对民主党派存在的必 要性分歧很大,民主党派中也有人认为自身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无存在必要而准备宣 告结束。但毛泽东同志明确提出中国要有几个党。他在《论十大关系》的讲话中指出: “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不但过去如此,而且 将来也可如此,就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他还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了“中国共产 党万岁,民主党派万岁”的口号。毛泽东之所以如此重视民主党派,一方面是出于对各 民主党派在民主革命中的光荣历史和社会主义改造中的重要贡献的肯定;另一方面是因 为他非常强调民主党派的监督作用,他认为一个党同一个人一样,耳边很需要听到不同 的声音,主要监督共产党的是劳动人民和党员群众,但有了民主党派会更有益。这很显 然是从民主党派所特有的政治功能方面肯定了其政治价值。“长期共存,互相监督”也 经由第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和党的“八大”正式确定为处理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关 系的准则,再次确认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大格局。

50年代中期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实际上是进入了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由于众所周知 的原因,中国随后经历了一段曲折发展的时期。在拨乱反正后,中国加强了民主法制和 经济建设,开始了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探索。1982年党的十二大总结历史经验教 训,提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宏伟纲领,其中政治建设方面包括了努力建设高度的社 会主义民主等内容,在肯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党际关系准则的同时,增加了“肝 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内容。应该说,这后八个字,对前八个字是作了进一步的发展。 因为前者只是讲了中共与民主党派在时间上要长期共存,在关系上要互相监督,而后者 则进一步表明中共与民主党派之间是兄弟党和同呼吸共命运的关系,非常明确地规定和 揭示了两者间肝胆相照的合作共事态度和荣辱与共的发展前途。这十六个字成为处理党 际关系准则的基本方针。

1982年通过的宪法再一次对社会主义制度、对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 民民主专政和人民代表大会制作出了明确规定,为国家的政治生活和建设发展提供了根 本保障,同时也进一步肯定了多党合作和民主党派的政治功能与价值,为巩固和发展共 产党与民主党派合作关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种政治功能与价值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其一,民主党派参政议政有利于体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提高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 、主人翁精神和管理国家大事的能力;其二,民主党派有利于发挥中国政党制度实现政 策选择的互动优势,充分发挥智力集团的咨询作用,更好地实现利益综合,从而促进决 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其三,民主党派有利于形成中国政治体系的内部监督机制,党派 之间的有组织的监督无疑比无组织的社会监督更为现实,更有可能使人民群众的利益通 过政治过程得到充分实现;其四,民主党派有利于优化中国政党制度的社会整合功能, 扩大整合的边界和张力区,吸收更多的政治资源融入政治体系,协调社会利益关系,促 进政治团结、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这些功能与价值随着中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进一步 凸显,受到了充分的重视和强调。如中国共产党的十三大把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 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十四大更是明确提出“政治体制改 革的目标,是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主要 内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1989年12月30日,中共中央提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 合作制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第一次以中共中央文件的形式,明确规定了中国共产 党与八个民主党派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民主党派参政的基本内容和 发挥民主党派监督作用的总原则,规定了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进行政治协商和合作共事 的各种形式和具体安排。可以认为,这个《意见》包含了对十六字党际关系准则的确定 、民主党派政治价值的肯定和多党合作运作机制的制度性规定,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 的多党合作制的基本框架已经确立。1993年3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 会议通过了宪法修正案,其中第四条宪法修正案增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 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的内容,将政党制度纳入了宪法的框架体系。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上的报告中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 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强调要“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 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同民主党派的合作共事,更好地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党制度 的特点和优势”。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不但直接增强我国的政治实力,而且影响到 经济实力、外交实力、民族凝聚力等方面的提高和发展。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提出了建 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任务,现在又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任务 ,这显然是对社会主义本质和特征,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 化,必将对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在政治形态上属于现代政治文明,随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而发展, 是一种建筑在民主和社会主义两个基本原则基础上的政治文明,具有社会主义和现代政 治文明的双重的规定性,其核心、本质和精髓都是人民民主。人民民主既包括价值层面 ,即国家的一切权利来自人民,人民当家作主,拥有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又包括制度 层面,即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国家的根本制度以及有关的政治法律制度。建设社 会主义政治文明,本身就包含了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的内容,或者 说,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题中应有之 义。

在多党间形成核心与合作模式而非竞争模式是中国政党制度的特点,长期坚持中国共 产党的领导则是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突出特色。无论是根据发展有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要求来完善政党制度,还是通过完善政党制度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政治文明的建设,都必须从加强和改善执政党、参政党及其党际关系三个方面来进行 努力。

首先,要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全面提高党的领导能力和执政水平。“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不仅明确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而且赋予党的先进性以鲜 明的时代意义,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内在要求,是政治文明发展的重大成果 。当前,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和发展应当特别注意党的领导、人民民主、依法治国等三个 方面:一是加强对共产党执政基本规律的探索,解决好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 平、不断增强党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这两个历史性课题,使党的执政不仅能有效 地推进现代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而且能保证人民民主实践的正确方向和有效性;二 是强化党内政治生活的民主化和制度化,充分发挥示范作用并通过执政党党内民主带动 国家政治民主,从而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三是要变革领导方式,大力推进依法 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党的领导、人民民主、依法治国是有 机统一的,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三大支点和基本特征。

第二,要更充分地发挥民主党派的参政功能。这主要应从两个方面来作出努力:一是 民主党派自身要加强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要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对成员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基本国情教育,增强党派 成员的政党意识和参政意识,加强与所代表阶层的实际联系,提高利益代表、聚合和参 与社会政治生活的能力,并从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和机关建设、做好组织发展工作、积极 发挥基层组织作用等方面着手,健全组织体系,提升参政议政的实力和水平;二是充分 利用保障民主党派有效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制度规定,通过发挥民主党派成员在人民代 表大会中的作用、加强民主党派成员在政协中的协商与监督功能、保证民主党派成员在 各级政府及司法机关中有职有权、完善中国共产党所邀集的各种协商活动等,拓展民主 党派参政的空间,增强民主党派对政治和社会的影响力。

第三,要进一步优化党际关系模式。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既强调共产党的领 导,同时又充分肯定各民主党派的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作用,这种党际关系既是中国政 党制度的特色,也是中国政党制度的优势。如何在中国政党制度的框架内保持执政党和 参政党之间的适度的张力,实现共产党的领导与民主党派的独立性之间的相互平衡,是 一个非常现实而又十分重要的问题。当前,我国已经具备或正在形成进一步优化党际关 系模式的若干前提条件,如中国共产党领导方式的变革提供了政治性前提,对国家与社 会关系认识的逐步深入和社会自主空间的逐步扩大提供了社会性前提。众所周知,任何 国家,任何政党之间的关系如何,最终要从这些党的奋斗目标来分析。中国共产党“十 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为中国各民主党派所高度认同并作为共同的目 标,这就从根本上保证了党际关系在新世纪新阶段的进一步优化。因此,要充分利用这 些条件,采取切实措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 作制,这必将有效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社会主义政 治文明的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王邦佐等编著:《中国政党制度的社会生态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茅家琦著:《晚清史论》,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3]《论戊戌维新运动及康梁》,广东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4]宋春主编:《中国的政党》,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5]杨幼炯著:《中国政党史》,上海书店1984年版。

[6]张允侯等编:《五四时期的社团》,一至四册,三联书店1979年版。

[7]邱钱牧主编:《中国政党史》,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8]窦爱芝编著:《中国民主党派史》,南开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9]国防大学党史党建政工教研室编:《中国革命与民主党派》,国防大学出版社1989 年版。

[10]殷啸虎著:《中国宪政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11]王永祥著:《中国现代宪政运动史》,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12]徐矛著:《中华民国政治制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13]朱汉国著:《中国政党制度史》,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4]宋春 刘志超主编:《民主党派与中共合作史》,辽宁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15]萧超然主编:《中国政治发展与多党合作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16]王邦佐主编:《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7]《多党合作纪实》,中国文史出版社1993年版。

思政小论文格式篇八

通过4月21日上午党课的学习,我受益匪浅。同时对于中国^v^的纪律与作风也有着深刻的体会和认识。

“以马列主义^v^思想^v^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和改革发展这个大局。坚持党要自觉、从严治党的方针和原则,以进一步密切当与群众的联系为核心。坚持先进性、纯洁性增强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为目标。集中发扬优良传统,加强思想教育,推动制度建设,解决突出问题,努力把党风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严明的纪律和优良的作风是中国^v^团结各族人民,战胜一切敌人的政治优势,是党带领全国人民取得伟大胜利的根本所在,也是中国^v^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特征。当然,在新的世纪里,全体^v^员和每一个入党积极分子一定要完整地把握当得纪律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特点,领会到党的作风的深刻内涵与时代特征,更要充分认识到加强党的纪律与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性。尤其是入党积极分子,要认真学习和遵守党的纪律,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作风。

《党章》规定:“党的纪律是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是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完成党的任务的保证。党组织必须严格执行和维护党的纪律,^v^员必须自觉接受党的纪律的约束”。^v^同志曾在1999年的中纪委第三次全会上,把党的纪律概括为政治纪律、组织纪律、经济工作纪律和群众工作纪律四个方面。首先政治纪律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v^思想、^v^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行动指南,在政治上和^v^保持一致,坚决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第二是党的组织纪律。

党的组织纪律是处理各级党组织之间以及党组织和党员之间关系的规定,它是维护我们党团结和统一的原则和规范,其基本内容是党的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原则。第三是经济工作纪律,主要是指党和国家为保证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而制定的各项财政政策和财政制度,主要是为了维护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稳定经济秩序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端正党风和社会风气。最后是群众工作纪律。这是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处理与人民群众之间关系的规范和准则,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时时刻刻关心人民群众的利益,加强同人民群众之间的血肉联系。此外党的纪律还包括人事纪律、保密纪律。^v^同志对党的纪律的阐述是非常精准的,也是符合时代要求的。

党的作风即是党风,是指一个政党及其全体成员在思想、政治、理论、工作、生活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一贯行为与态度,是一个政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行动上的表现。1945年4月,^v^同志在党的七大上的政治报告中首次对党的优良作风作了系统而又简明的概括:“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思想武装起来的中国^v^,在中国人民中产生了新的作风,这主要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与人民群众紧密联系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

新世纪,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又提出,推进党的作风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反对因循守旧、不思进取;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反对照抄照搬、本本主义;坚持密切联系群众,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持民主集中制,反对独断专行、软弱涣散;坚持党的纪律、反对自由主义;坚持清正廉洁,反对以权谋私;坚持艰苦奋斗,反对享乐主义;坚持任人唯贤,反对用人不正之风。

同时,^v^同志也在党的^v^报告中指出:“要以求真务实之风推进各项工作,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反对弄虚作假。全党同志都要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深入开展党风教育,积极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使党员模范遵守党纪国法,继承优良传统,弘扬新风正气,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

严明的纪律和优良的作风是中国^v^的一贯行为准则,作为一个入党积极分子也必须这样要求自己,认真学习、严格遵守、逐步领悟、不断贯彻。在生活、学习、工作中发扬优良作风,以积极向上的姿态迎接各种机遇和挑战。

思政小论文格式篇九

对于我国高等教育来说,思想政治教育不只是政治任务,更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养现代化人才、推动我国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内容。进入新时代以来,青年人的认知视域逐渐多元化,而全球化与网络信息化也冲击着大学生的传统价值观念与社会责任意识。因此,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显得格外突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适时采用“情境+思政”教育模式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利于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性,从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目标的实现。

鉴于学术界目前对“情境+思政”教育模式还没有形成较为统一的界定共识,因而本文主要对“视域融合”与“情境教育法”两个关键概念加以梳理。

1.视域融合。德国哲学家、当代诠释学大师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把“视域融合”作为其自己思想体系的核心,在此基础上,建构出其影响重大的诠释学理论体系。“视域”,又称视界、视野,原意是地平线。伽达默尔认为,“视不仅仅是眼睛在看,眼睛对客体的一种端详与观察,它更是在时间流逝中历史地看,融入过去、现在和未来地看。”[1]“视界是指人的前判断,即对意义和真理的预期。”“视域”是非封闭的、灵活多变的、开放的。当主体在“视域”中运动时,“视域”会因主体的变化而变化,当下的主体视域可以扩容过去的视域和他人的视域,这样就会产生“视域融合”。视域融合,本意是指两条地平线相交融的一种状态。各种变动着的小视域交织在一起,碰撞并融合,便形成一个大视域。小视域往往受到多种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的局限而有限性与差异性,通过与他人视域的协调、融合,能克服诸多小视域的片面性。这种视域融合是永无止境的,可以使人的视域在“对话――理解”中扩大并趋于无限[2]。

2.情境教育法。所谓情境教育法,说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创设或引用以形象为主的、有情绪色彩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身临其境的体验,促使学生理解教材知识,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乃至身体机能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其核心是在体验中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一般来说,情境教学是指教师在对社会生活场景进行提炼、加工后,作为形象素材影响学生。近年来,也逐渐出现了心理情境运用于教学的尝试。心理情境相较于传统的具象情境,具有主观性、互动性、渗透性与可控性的特点,更强调个体对客观环境的认知与体验,在潜移默化中实现教育主客体的相互作用,达到调节认知、触动情感、激发动机的作用,促进精神氛围与物质条件的协调统一[3]。

基于视域融合的“情境+思政”教育模式,是通过创设情境,把学生的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融合起来的一种教育模式。而其理论基础,不仅包括伽达默尔的诠释学理论,还包括马克思的人与环境辩证统一原理以及现代心理学的无意识理论与情境观理论。

1.人与环境辩证统一。马克思在关于人与环境关系的辩证论述中明确指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4],这一理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情境教育法的根本理论依据。一方面,人在具体的实践活动都可以改变自身所处的环境。马克思在当年评析机械唯物主义环境论时说:“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5]因此,为了顺利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我们“必须使环境成为合乎人性的环境”[6]。在充分认识学生本身客观情况之后,教师要积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创建出这样的理想思政教育环境:学生因为喜欢而自愿接受教育,教师因努力有所获,而乐此不疲;另一方面,环境对人具有反作用。一个人生活在一定自然和社会环境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环境的制约与影响。但是,环境对于人的影响是一把双刃剑,其正向或负向的引导取决于外在环境的性质。在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特殊的教育活动中,教师创设的情境有利于学生更加有效地接受教师传递的信息,并将其不断内化,使所学知识内化为实践思想和行为实践。

2.无意识理论与情境观。无意识理论认为,人类的心理包括显现的意识与无意识。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要通过营造和谐、愉快、亲近的互动心理氛围,并创建具有情绪感染力、艺术表现力和理想召唤力的教育环境,同时运用滋润、感染、渗透等一系列间接教学方式,对学生的心理及行为产生影响,以增强学生的无意识,满足其最细节、最本原的需求,进而达到教育目的。情境观则认为,学习应与实践相结合,知识是一种动态的建构与组织,需要知识个体与环境实现交互[7]。

实际上,近年来许多高校已经尝试将“视域融合”“情境教育法”融入思政教育中,以实现教育主体、对象、内容之间的“对话―理解”,并已经取得一定成效。但是,由于各种原因的限制,基于视域融合的高校思政情境教育的开展仍存在诸多问题,亟待改善的空间仍然很大[8]。

1.教师创设的情境单一。与传统教学相比,有效的情境教学对教师要求更高。主要表现为二,一是需要教师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动向,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与认知层次。二是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大纲与教学实践,精心创设教学情境。也就是说,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最难的是教师对学生所处状态的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但是目前高校的情境教学中,教师创设的情境在维度上具有单一性与固化性,与学生的视域交叉有限,无法在学生心中构建起个性化的、恰当的心理情境。这种由单一维度的情境教学所产生的外部刺激及其感知,无法与学生过去的经验、体会等内部认知变量相结合,也就无法丰富学生的意义世界,难以达到改变学生思想认知和实践行为的目的。

思政小论文格式篇十

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和泛化的特点,而正是这种特点,也造成了社会环境越复杂,则高校思政教育难度越大的现象。则高校思政教育的难度也越大。当今社会环境的复杂性主要是由于高速发展的生产力决定的,随着社会利益的多元化和信息化,使得社会矛盾并没有随着生产力的快速发展而减少,,反而社会矛盾更加的激化。而正是这种社会矛盾对于人们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倾向也有重要的影响。学生身处于复杂的社会环境之中,思政教育除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更应当重视外部社会环境的影响。面对高速发展的社会进程,以及社会信息的泛滥,都使得当今大学生的判断能力和取舍能力,需要进行强化。而现今许多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已经出现多样化和复杂化的特点,这使得大学生原本的价值观念出现模糊,并由此迷失自我的现象,这些都是对思政教育的严峻挑战。

2.1社会实践中经过创设的“人造环境”

学生在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汇总病不能离开“人造环境”,而“人造环境”也正是学生将来或许所能面临社会环境的客观再现。并通过了有意识的选择和改造,使得社会实践有目的、有计划、有辅导。学生进行的社会实践活动,包含着对现实社会环境的选择、分析和反思的过程,并且社会环境在向“人造环境”转换的过程中,也脱离了以往环境印象的泛化倾向和模糊性。

2.2社会实践推进了教育目标的实现

社会实践能够将环境影响导向与教育目标相同的'方向,并有效的解决社会环境的复杂性,从而推进教育目标的实现。并让环境影响与思政教育之间相互促进。社会实践作为有目的、有计划和有知道的思政教育活动,能够充分利用环境影响,实现思政教育的教学目标。

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之中,需要强化理论教育与环境印象的教育合力,让学生的理论知识能够紧密联系实际,并也是思政教育与环境影响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教学目标所在。思想政治知识学习无法解决理论与实际相脱节的问题,学校本身无法替代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而学生的理论教育也无法改变学生的生活体验,因此理论教育自身的特点,也决定了其并不能解决理论知识与实际现实相脱节的问题,而一味的注重环境影响,也同样无法解决。面对环境影响的不确定性,如果不能及时的给予学生足够的引导,学生的现实活动更加根据自发性,并不能帮助学生思想水平的提高。而社会实践是解决学生理论与社会实际想脱离的最好办法,理论学习和环境影响都是通过外界信息而作用于学生内心世界的过程,但学生本身的内在基本素质提高,需要学生进行自身的实践性外,并将思想道德要求在现实生活中的加以运用,才能实现主观到客观的变化,并更好的实现高校思政教育的教学目标。

思政小论文格式篇十一

[摘要]随着新形势的发展,课堂中单单使用课本已经无法满足思政教育的需要,因为书籍记载的信息具有滞后性,在互联网盛行的今天,已经不能起到帮助学生应对新时代信息浪潮的作用。思政课应当将新时事引入课堂,指出旧式思政教育的漏洞,并探讨如何以创新方法配合教材达到教学的目的。

[关键词]思政教育;“互联网+”;思政课堂;创新

思政课堂与思政教育是把握我国学生健康思想的主要手段,也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我认为,思政课堂应该与我国的国情和时事挂钩,才能保证学生思想的先进性。单凭书籍记载,只讲述教材内容,已经无法跟上学生在互联网时代下获取信息的速度,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分辨和认识时事,而思政课模式无疑也应该追随时代的脚步做出改变。

在20世纪,信息流通的主要方式还是依靠新闻报纸和书籍,通过这种方法获取到的信息都是具有筛选性的,我们可以保证,从报纸中获取的信息都是健康的、准确的,具有统一主观意义的。而互联网时代下,信息基数剧增,无数的新思想和价值观被网络传播,信息流通就少了筛选,自媒体或外国媒体、网络媒体信息发布的门槛降低,导致信息传播失去了统一性。但这些信息中有部分是虚假的、具有煽动性的、是与教材中正向思想相违背的,这就导致基础教育的模式无法有效地为学生传播正确的思想,甚至传统教育还会被学生认为枯燥,从而失去思政课原有的吸引力,更甚至枯燥的课程不受欢迎,还会被学校忽视,把思政边缘化,适得其反。另外,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师生的互动仅围绕课本,在当下的互联网时代,教师无法了解学生在网上获取了什么样的信息,更无从帮助他们筛选或矫正,单凭传统方式的教学,在互联网的影响下,越来越发显得片面。

(一)思政课堂中存在大量旧内容

以案例作为教学依据是思政课普遍的教学方法,在课本上或在黑板上进行教学都是长久以来的主要手段之一,但现阶段的思政书籍更新速度远追不上当今时代敏感问题发生的速度,如果只是按照书籍教学,不融入新时事,学生将出现新时代的政治思想缺失,虽然进行了政治教育,但无法对新事物产生理解或思考。这一点是需要教师不断引导的。

(二)没有突出思政课堂中以学生为主或教师、学生平等的教学方式

思政课堂的本身意义是让学生产生思考。而部分课堂中的教学方式,仍然以教师为主体,对学生进行传输教育,这样的传输又大多难以激发学生思考。当下教师需要积极与学生互动,或者尽量调动学生,让学生来讲述案例,参与到课堂之中,教师帮忙分析。教师需要以新形式、新事物来激发学生对思政课的兴趣,改变学生普遍对思政课“枯燥、乏味”的认知。

(三)教师教学风格过于刻板,没有自己的风格

在思政课中,学生与教师的关系应该尽可能模糊化,放弃平时严苛的师生关系,融入学生才能知道学生所想,让学生讲,才可以知道学生思考的是什么。教师的作用不仅仅是一个传授知识的母体,把思政课堂机械化是很不好的现象。教师需要突出自己的特色,学生不止会拥有一个思政教师,如有些教师在生活中关注经济,那么大可以v自己在平时关注的时事,从经济角度,更深入地解读贸易战板块;有些教师喜欢人文地理,那么也可以用人文地理的知识,更深入地解读国际关系,分析事实,我认为这都是思政课上很有意思的一环。

1.思政教育的传统方式,大多以引经据典,针对教材的灌输思想为主。这是因为之前国内的信息传递相对闭塞,教师和课本就是学习的权威。而互联网时代下,各种各样的思想早已渗透到学生当中,教师和课本已经不再是唯一获取知识的途径,传统的灌输式思想学习,再也无法改变学生,学生亦不会接受这样的模式。

2.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希望,但也是最缺乏主观意识、最容易被撬动思想的群体。要想把握学生的思想,不能再单凭枯燥的灌输,也不能因无法改变而放弃思政或不做改变。教师迫切需要寻找一种解决方法,以达到融入学生群体,帮助学生在信息大浪潮中把握方向的目的。

3.时代发展也带动了社会的发展,而学生从学校中迈入社会后的发展,不仅要靠自己去适应,还需要有与当下社会环境相符合的价值观。在思政教育中,帮助学生树立理想、培养价值观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基本法律的意识,树立道德旗帜,都是必不可少的教学任务。但是,如果教学时完全遵照课本,必然无法达到这样一个高且全面的教学目标。书籍记载的滞后性,不能完全替代接受和思考时事的作用,所以单单只是用书本教出来的学生,必然无法良好地适应学校外的环境。

(一)课程案例优化

案例教学是思政课堂中主要的教学模式之一,但是课本中的案例具有滞后性,网络上的案例具有爆炸性,有些自媒体中的案例又具有反面性。基于学生获取信息的模式大多来自互联网,那么如何将爆炸性、滞后性的信息案例进行中和,成为优化课堂案例的主要问题。在课程开始之前,需要教师与学生多进行沟通,了解学生关注的时事,将正向案例与反面案例结合讲解,不宜出现一堂课程中选择过多反面案例,这样容易造成学生思想消极或激进。也不宜完全避开反面案例,只讲述正向案例,这样又会造成学生思想过于乐观或者盲目乐观,缺乏对反面事件的思考,导致思想并不坚定。教师在选择案例时也应该善用网络,融合时事,在信息潮中尽可能选择可以突出课堂主题的案例,优先选择热点内容,以历史为鉴。选择案例时也应该注意辨别,不得随意选择,讲课临场发挥,最终导致观点和主题链接牵强,理论站不住脚,容易被推翻,引起学生对教师的质疑。中西方案例的结合也尤为重要,教师选择的案例应该以多种视角,带领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这更需要教师接触更多的时事,有更多的内容在心中,才可以完成。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