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海南省社会问题调查报告 社会问题调查报告(优秀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0-20 17:38:11 页码:13
2023年海南省社会问题调查报告 社会问题调查报告(优秀8篇)
2023-10-20 17:38:11    小编:FS文字使者

随着个人素质的提升,报告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逻辑的合理性。那么报告应该怎么制定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报告的范文模板,希望能够帮到你哟!

海南省社会问题调查报告篇一

这个假期,我来到了xx市xx区敬老院,看望了那里的老人,给他们送去新春的祝福,还送上了营养品,并与他们亲切交谈。透过与他们的谈话,我了解了老人们过去的生活和工作状况,也了解了他们此刻的养老状况。

住在这所敬老院里的老人们大多在70岁以上,他们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被送到敬老院来(这与我以前在其他敬老院了解的状况也是一致的),如子女不在身边无人照顾;身边亲人大多已过世,孤身一人;一个人待在家里太孤单,想有人能够陪伴。从她们的口中,我大致了解到过去老人们的生活状况。建国初期,绝大多数年轻人都没有文化,但迫于生计,只能外出干些体力活或技术含量不高的工作,如在织布厂工作,生产烟草等。由于当时人们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即使是在城市,生活物资供给一样严重不足,大部分人最大的期望便是能吃饱穿暖。因为条件有限,许多人不能去上学,只能利用空闲时间去夜校读书识字。生活在乡下的人,为了能去校园读书,冬天里也穿着草鞋踩着冰雪去几公里甚至十几公里外的地方求学。路上饿了就吃从家里带的生红薯或其他干粮充饥,要是遇上荒年,就吃路边生长的野菜,生存条件极为艰苦。

此刻这些老人们的孩子都长大了,都成家立业了,他们被子女送到敬老院来更多的也是一种迫于生计的选取。在我所了解的老人中间,绝大多数人的子女都只在缴纳生活费时才来看望一下老人,顺便购买一些物品,见面交谈的时间也不会太长,真正关心老人生活起居细节的更是少之又少。子女们普遍对父母们的生活状况关注较少,以为把老人送到敬老院就万事大吉了。更有甚者,子女之间互相推卸养老职责,只顾自己享乐。这种状况着实令人心痛。

在与老人们的交谈过程中,我发现很多老人口中都会说只要自己的子女过得好,自己怎样都无所谓,只要儿女们心中都有自己的父母就行了,他们来到敬老院生活至少还有人能够一齐生活、说说话,陪伴他们度过晚年,这比孤单一人待在家里好。我注意到,每当老人们说起自己的家、自己的儿女时,他们的脸上、眼神中总会流露出温馨、留恋、幸福,甚至泪眼婆娑。由此可见,老人们的内心深处是十分渴望回归家庭、渴望亲情的!

的确,老一辈人为我们新中国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在过去所经历的苦日子值得我们年轻一代人永久铭记,我们要感谢那些为我们创造此刻完美生活的前辈们,并以他们为榜样,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树立回报社会的意识,努力学习,争取成长为祖国的栋梁之才,不辜负老前辈们的期望。

我认为,传统“养儿防老”模式虽然受到现实的挑战,但是,“养儿防老”的传统并没有过时,并且永久但是时。解决养老的问题,除了政府要加大养老资金的投入以外,还要解决一个“良知”的问题。“养儿防老”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孝敬老人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父母辛苦地养育子女,当父母老了的时候需要子女们照顾的时候,子女们就应尽最大努力承担起照顾父母的职责,而那些推卸养老职责的子女就应遭到良知的谴责。倘若子女养老养成了一种社会风气,每个人都真心实意地为老人着想,那么,国家的养老制度也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反之,最好的养老制度也温暖不了老人的心。

所以,我呼吁全社会的人都来关心养老问题。如果每个人都有一颗孝敬老人的心,那么解决养老的问题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只有人人都唤起自己的良知,才能让老人们真正实现老有所依老有所养,从而促进整个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海南省社会问题调查报告篇二

学校是学生接受系统教育的集体场所。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需要有扎实的安全工作来保证。否则,不仅会破坏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甚至会危及学生的生命安全。

这个镇上有7所中小学。笔者通过对这7所学校的实地考察和对相关负责人的访谈,初步了解了该镇中小学的安全状况。

(1)硬件

1、校园建筑设施

全乡义务教育阶段,校舍总面积23080平方米,危房703平方米,d级危房占校舍总面积的。xx年,建淮中心小学、中心小学、彭山中心小学,总维修面积521平方米,新校舍283平方米,总投资28万元。xx年投资9万元修缮三河尖初中校舍300平方米,投资万元修缮政和希望小学校舍252平方米。并计划投资万元在三河尖祥志小学新建校舍567平方米。总体而言,校舍安全状况较往年有明显改善。目前,大多数学校已经告别了破旧的老房子,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教学楼,校园建筑造成的安全隐患正在逐步减少。

2、操场改造

操场是学生活动和体育锻炼的重要场所,对校园安全起着重要作用。xx年,三河尖祥志小学新建水泥地面篮球场,新建环形跑道。新操场为学生的活动和体育锻炼提供了更多的保障。但是有些学校的操场还是存在安全隐患:篮球架用一块石头固定在地上,看起来摇摇欲坠;在骨瘦如柴的操场上,一些地方还堆放着建筑垃圾。

3、消防设施

安全有效的消防设施是师生人身安全和学校财产安全的重要保障。近年来,教育系统每年都投入大量资金来维修和更新消防设备。仅在今年上半年,就增加了1000个灭火器,修复了300个灭火器。现在各基层单位灭火器的数量和质量都达到了消防部门的要求。三河尖乡初中是全乡唯一的寄宿制学校,宿舍有应急灯和安全通行标志。但是有些学校建筑因为施工时间比较长,所以没有消防栓。而且由于水压不足,消防井施工不奏效,火灾隐患比较大。目前采取的硬件措施是增加灭火器数量。

4、电路转换

xx年,乡镇对所有学校的电路进行了全面改造,废除了过去的旧线路,同时更新了各种电气设备,消除了过去旧线路的各种安全隐患。但是,各种电器数量激增,用电量大幅增加,我们绝不能放松警惕。笔者通过实地考察发现,部分学校墙壁上的日光灯开关均有不同程度的损坏,亟待改进。

5、学校食品安全

三河尖乡初中有1756名学生,其中绝大多数是在校吃饭的学生。学校在xx新建了一个学生餐厅,由私人承包管理。学校非常重视学生的食品卫生,经常举办承包商卫生问题座谈会,强调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同时对餐厅的食品卫生进行不定期检查。目前,该餐厅未发生学生食物中毒等食品安全事故。

(2)软件

1、组织

军全高效组织是做好安全防范的关键。乡镇教育办公室成立了以办公室主任为首的安全防范工作组,要求学校成立以校长为首的安全防范工作组,负责校园安全。每个学校都专门配备了保安,负责日常的校园安全事务。每天安排值班教师检查校园安全情况,为学校的安全工作提供组织保障。

2、宣传教育

宣传教育是做好校园安全工作不可或缺的有效途径。这个镇上所有学校的老师都可以在日常教学中增加安全教育。每个学校每学期都举办校园安全知识讲座,邀请交警大队或派出所宣传安全知识,普及法制教育,并通过黑板报、读报栏做宣传工作,使安全意识渗透到师生心中。

通过这次调查,我们可以欣喜地看到农村中小学校园安全的成就:校园危险建筑不断从我们的视线中消失;宽敞平坦的操场成为孩子们玩耍玩耍的安全场所;一排排灭火器成了校园安全的守护神;荧光灯和各种教学电器设备走进教室,让孩子们享受科技的乐趣;学校餐厅总能吃到安全的一餐;各学校建立了相应的安全工作机构;宣传教育工作也做得很出色。

然而,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校园安全工作也存在一些不足。硬件中的安全隐患还是很常见的。年久失修的房屋,操场上没有固定到位的运动器材,不符合要求的消防设施,裸露的日光灯开关,都是校园的隐形杀手。在软件方面,组织很幸运地注意到了安全问题。宣传教育的方式要进一步完善,让安全成为每个人都愿意关心的话题,安全意识深入每个人的内心。

海南省社会问题调查报告篇三

摘要:透过此次调查,我们对农民工在收入方面的有关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对农民工的欠薪、讨薪问题予以了个性关注。在调查的基础上,我们从从业状况、工资状况、讨薪问题三个方面进行了相关的分析研究,认为至少在浙江、上海地区的农民工遭受欠薪和被迫讨薪问题已经有了很大程度上的改善,但是在其他应享有的基本待遇上仍没有得到公正的对待,普遍忍受着没有福利和保险、没有休假、长期超时工作以及没有加班补贴的待遇。我们期望对农民工问题不只是关注,而是更多地透过社会各界的努力来改善农民工的现状。

关键词:农民工、工资报酬、欠薪问题

一、调查背景和调查方式

二、调查的数据分析

本次调查分别针对农民工、企业(用人单位)、政府部门设计了三种问卷,主要从从业状况、工资状况、讨薪问题三个方面进行了调查研究。

(一)民工的从业状况

1、农民工大多是透过劳动市场找到工作单位的,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是透过亲友、同乡介绍工作的。

2、从事的职业主要有建筑工人、工厂临时工、餐厅服务员、家政服务人员、城市环卫工人等。而且农民工从事的工作大多工作条件比较差、工作强度大,有些甚至工作环境极为恶劣,是城市居民所不愿从事的工作。没有休息日、工作超时、没有加班补贴更是家常便饭,比比皆是。

3、对农民工与用人单位之间签订合同状况的调查发现,由于政府部门加大了建筑行业、加工制造业等农民工相比较较集中的企业的监督管理,此刻签订劳动合同、临时雇佣合同的比例大大提高了。但还是有不签合同的状况,往往出此刻打短工、由熟人介绍工作、以及在无照经营的个体经营加工户打工的农民工身上。有的是因为不明白有订合同这回事,有的是根本不把签合同当回事,还有的则是因为老板根本不理会这种要求。而且,即使有签订合同,也往往是企业指定的,存在超多不合理、不合法的霸王条款,明显不利于保护农民工权益。

(二)民工的工资状况

1、农民工工作报酬的计酬方式主要为计件制和计时制,计时制有按小时和按日两种。

2、农民工的平均月工资按工作的强度、技术要求、个人潜力等有较大差别,从800元到3000元不等。但是一般都没有奖金、公积金、社会福利、医疗保险。

3、薪资的发放有三种状况:打短工的一般是在完工以后一次性发放,但是能够预支一些作为生活费;建筑行业一般分为两部分,每月发放一部分生活费,年末或工程结束时再发放另一部分;工厂以及服务业一般按月发放,但会扣留必须的保证金。

(三)农民工讨薪问题

1、出现工资拖欠的比例不高,而且多为无照经营的个体经营加工户、黑工头等不正规的雇主。工厂、工地往往会因为资金没有到位而出现短时间拖欠工资,但都能很快补发。

2、老板拖欠农民工工资的原因,主要有技术上的和道德上的两方面:技术上的原因有上家汇款迟延导致资金不能及时到位、企业经营不善导致资金周转困难等;道德上的原因比较复杂,有的是工头卷款逃跑、有的是老板无视农民工的权利而肆意侵害其利益。

3、农民工在遇到长时间老板拖欠工资时,所采取的手段五花八门,包括直接向老板抗议、请工会之类的组织进行调解、向新闻媒体曝光、找政府部门投诉、求助于司法、仲裁等,其中,比较极端的有“跳楼秀”、绑架老板、报复包工头等,但一般很少会有人选取这种方式。透过调查,我们发现大多数农民工选取向政府部门投诉,因为一旦发生拖欠,向老板抗议或进行调解很少有实际效果,申请仲裁和诉诸于司法对农民工来说都成本太高,要上媒体又需要事情具有必须的新闻性,而找政府部门不但成本较低且成功几率也比较高。

4、各地方政府都有劳动与社会保障局,并设有监察大队(纠察大队)专门处理这类案件,以切实保护农民工的基本权益,减少侵害的发生。从调查来看,各地政府部门都能比较及时有效地处理问题,一经调查认定,坚决追讨回欠款,案件成功解决的几率在98%以上,而且对违规单位有处罚、教育等手段。为了减少事件的发生政府还有日常的巡查,主动进行监察工作,平时也经常展开针对性的宣传教育。

三、调查得出的结论

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各地离乡务工3个月以上的农民有近1.4亿人。他们承担了城市中大部分城市人不愿干的累活、脏活,却只拿着微薄的工资,过着艰难的生活,而且还时常遭受不公平的待遇。农民工的工资报酬相比与他们工作的强度是很低,这仅仅是农民工收入问题的一个方面,但有时就连这微薄的工资农民工也难以得到兑现!

透过对四个地方的实地调查,我们发现,由于政府近年来的大力整治与监管,农民工遭受欠薪和被迫讨薪问题已经有了很大程度上的改善,遇到欠薪的主要是没有合同规范以及雇主为不法经营或经营混乱的农民工。但是,农民工在其他应享有的基本待遇上仍没有得到公正的对待!即使与用人单位之间签订了劳动合同,也对其中明显不合理、不合法、差别对待的霸王条款无可奈何。他们已经普遍习惯了没有社会保险、医疗保险,没有休息日和假期,长期的超时工作却没有加班补贴的不公平待遇。如今背井离乡的农民工已成为城市最大的弱势群体!他们的生存现状,与他们做出的贡献构成巨大反差。如果放任这种不公正持续下去,致使农民工不满情绪上升,是大大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的。

农民工之所以会受到这种不公平的待遇,从其自身的来讲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农民工缺乏法律知识和维权意识,受到侵害也不会维护自己利益,使侵害他们权利的人和准备侵害他们利益的人有恃无恐、趁虚而入;第二、农民工缺乏能够维护自己权力的组织,农民工在维护自身权益的过程中身单力薄,处于劣势地位。

由于经济状况、地理条件等原因,农民工大都文化程度不高,缺乏必须的专业技术,法律意识普遍淡薄。而且,由于来城市打工的农民来自五湖四海,从事的职业五花八门,没有一个有力、团结的组织来保护他们的权益。所以,使得农民工始终生活在城市的最底层。他们付出了艰辛的劳动,理应得到社会的尊重和认可,但实际上却没有最基本的国民待遇,依然被排除在城市各类保障体系之外。他们从事条件最差、负荷最重的体力劳动,而用工单位却不愿投入更多成本给予改善。

我们认为,社会在得到农民工如此多的给予之后,理应付出对等的回报,给予他们更多实际的关爱和帮忙。首先,就就应切实按照《劳动法》的有关规定,让他们享有法律所赋予公民的权利,对于侵害其劳动权利的个人与单位,进行有效的惩处,切实保障每个公民的权利。

海南省社会问题调查报告篇四

*市是*省东北部中心城市,辖两个县级市、四县、四区。境内有21个省属大型国营农场、2个森工林业局。全市幅员面积3.2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44.7万。在解放战争时期,*被誉为“东北小延安”,解放后建设成为老工业基地和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为共和国建设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传统老工业基地共有的结构性、体制性矛盾日益凸显,国有企业纷纷陷入危困,财政状况捉襟见肘,就业和再就业压力日益增大。多年来,*市委、市政府几届班子励精图治,带领全市人民奋力改变落后面貌。尤其*年市十次党代会后,新一届领导班子紧紧抓住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大机遇,确立了“努力快发展,全面建小康,实现‘富民兴佳’新跨越”的工作指导思想。围绕“富民兴佳”新跨越奋斗目标,全市上下凝神搞建设,合力抓发展,在广袤的*大地上奏响了大发展、快发展的雄伟乐章,让古老的佳城升腾起崭新的期望。经过几年的奋力拼搏,*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实现236亿元,同比增长11.8%,增幅是近年来较大的一年。今年以来,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继续持续良好势头,1-9月份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0.8亿元,同比增长11%,全市呈现出人心思上、人心思发展的用心态势。

“无工不富,*要大发展,务必首先集中全力解决工业经济的发展问题。”按照市十次党代会的部署,全市“三力合一”,打响了抢抓机遇、振兴老工业基地的攻坚战。

。同时,用心发挥骨干企业的龙头拉动作用,发展配套经济、循环经济、集约经济,延伸产业链条,不断做大产业。目前,装备制造、绿色食品、医药化工三大支柱产业已初具规模,八大主导产业集群已成为*工业经济的重要支撑。三是透过开展全民创业培植新力,加快民营经济发展步伐。针对民众创业意识不强,民营经济弱小的实际,*年下半年以来,*市组织开展了“全民创业行动”,透过全方位开拓创业领域、开展创业培训、能人牵动、建立鼓励创业的政策支持体系等多种措施,激发了民众创业激情,活跃了创业氛围。两年来,全市上下涌现出创业小老板3000多名,带动就业4万多人,激活民间资本4亿多元。“创业行动”有力地促进了民营经济发展。全市民营企业发展到1394家,产值超千万元的有120户,超亿元的有15户。*年上半年,全市民营企业实现营业收入45.6亿元,实现增加值11.3亿元,实缴税金1.0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4.6%、24%和14.7%,成为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三力合一”使*市项目开发建设蓬勃兴起,工业经济迅速发展。*年以来,工业增加值、利税等指标每年均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今年前三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3.3%,销售收入同比增长22.4%,全市工业利税总额同比增长44.4%,工业经济呈现十几年来历史最好发展时期。

“要把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优势转化为强大的经济优势,务必围绕农业抓工业、围绕工业抓农业,加快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市创新农业发展思路,农业在工农互动、两业双赢中展翅腾飞。

按照“两个围绕”的发展思路,几年来,*市以工农互动为主体,用心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坚持打绿色牌、走特色路,推进农业主辅换位,大力发展畜牧养殖业、水产养殖业和庭院经济,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以扩大农产品转化总量为目标,坚持把龙头企业建设作为推动工农结合、城乡联手的战略突破口,加速建设辐射面广、牵动力强、市场占有率高、经济效益好的龙头企业群。引进的山东金锣集团构成了每年屠宰加工生猪60万头、肉鸡1200万只的生产潜力,带动全市生猪生产每年平均以20%以上速度递增;引进的国内著名大型乳品加工企业上海光明乳业集团构成了日加工鲜奶300吨生产潜力,一年内拉动全市奶牛存栏量增长了8倍;扶持的鸿源米业、一季良品米业等一批稻米加工龙头企业,培育出“孙斌”牌大米等驰誉全国的著名品牌。目前,各类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已达960户,其中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增加到60户,带动潜力不断增强,参与龙头企业经营的农户达5万多户,已构成了肉制品加工、优质米、酒类等14条具有代表性的农业产业链。开发投资10亿元的30万吨酒精项目、投资9.8亿元的60万吨玉米深加工和投资2.2亿元的60万吨大豆深加工等重大农业产业化项目也即将着手实施,这些项目投产后必将推进*市农业经济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随着“两个围绕”总体思路的不断实施和深化,*市农村经济高歌猛进。*年以来,累计转移劳动力近26.9万人;畜牧业在农业产值中的比重已经由21.6%提高到35.5%;全市经济合作组织已发展到875个,辐射带动农户8.5万户;今年粮食总产量到达62.35亿斤,粮食产量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均创历史新高。

漫长的边境线和众多的口岸群体,构成了*对俄开放和江海联运大通道优势。凭借优越的地缘条件,*人以海纳百川的胸怀,谱写着对外开放、经贸富市的华章。

工园区己构成年加工100万立方米的潜力,抚远、富锦的木材加工园区也都己正式投入生产。对外经济技术合作项目进一步增加。*年前三季度签订国际经济技术合作项目16项,合同金额达3.4亿美元。对俄经贸主体队伍不断壮大,截止*年9月末,有进出口实绩的企业已增加到108家,营业额超千万元的己达18户。在发展外贸经济的同时,*按照旅贸结合的路子,全力推进湿地生态游、界江游、边境游和境外游,开通了18条对俄旅游线路,*正逐步发展为新的旅游热线。

“立足区位优势和城市综合功能优势,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跳出*研究*,跳出*发展*。”放眼“十一五”规划,*把眼光放得更高、更远。

三角洲自由贸易区”,建成“对俄经贸科技合作基地”。

几年来不断的实践和创新,推动了*市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飞速发展。未来的*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拼搏的精神,更加优良的环境,在*大地展现更为壮观、跨越发展的新画卷。

海南省社会问题调查报告篇五

本文目录

  1. 社会问题调查报告
  2. 关于独生子女社会问题调查报告

我们都知道物极必反,人口的容量也只有环境的容量相适应才能社会和谐有序的发展,鉴于人口的压力,,我国实行计划生育,独生子女家庭所占比例更是逐年增高,独生子女逐渐成为中国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相应,独生子女的心理卫生问题也日益受到关注。经过调查,我们了解到当代独生子女由于特殊的成长环境和教育环境产生了一些心理方面的问题。

独生子女比起非独生子女更任性、发脾气、敏感、胆小、孤独,内向等情绪问题;生

活自理能力差、独立生活能力差,经不起生活磨炼常常难以适应社会等适应能力。

自我中心意识强、性格独立、依赖性强,一旦受点挫折就发脾气,缺乏责任感,,不愿与人分享, 团队协作意识差,且懒惰自私等性格问题。

这些状况的产生是有深刻的原因的。经过调查发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行,个人至上、金钱至上、享乐至上的价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也 影响独生子女大学生的心理状态,特别是现在高校毕业分配制度改革后,他们的去向更趋向于功利化和实用化,对政治活动,集体活动不感兴趣。

一个人对客观现实的认识,往往从家庭生活,家长的言行举止开始的,独生子女受到家庭教育的影响更甚。

1 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地位颇高,某些家长将独生子女作为家庭的轴心,给予特殊的家庭地位,一切活动均围着独生子女转,处处受到特殊照顾。这种特殊的家庭地位会使独生子女养尊处优,高人一等,逐渐变得骄傲自满,没有礼貌,没有同情心,助长了"自我中心"意识,扭曲了性格,从而形成了骄横拔扈、不顾他人的自私心理。 同时家长对其前途充满憧憬,一心只督促其学习,但对其能力、兴趣、需要方面缺乏理解,常常强迫孩子学习,这导致独生子女缺乏适应社会,适应生活的能力。

2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家长们错误的爱。家长用过分的爱满足他们的要求,百依百顺,过于保护。由于在成长过程中,孩子没有挫折的体验,这导致独生子女形成依赖性格,遇事退缩,自制能力差。 独生子女在家庭中是小皇帝、小公主,家长因宠爱他们而对他们的行为很少约束,只怕呵护不足,这导致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尊重他人,养成唯我独尊的任性个性,很难适应集体生活。

3家长期望值过高,“望子成龙”是独生子女家长们的普遍心态。可能某些家长是非本意地只生一个孩子,“望子成龙”的愿望便十分迫切,他们不顾孩子的素质与兴趣,也不重视孩子的年龄特征和个体差异,硬是把自己的主观愿望强加到子女身上。在学习上要求过高,进行过难的训练,超越子女的实际水平。一旦子女学习成绩下降,就恨铁不成钢,对子女施加压力或加以惩罚,致使某些独生子女对学习产生恐惧感。结果事与愿违,反而伤害了子女。另外父母的过高期望也是独生子女的一种巨大心理压力,日久会导致子女人格扭曲、心理变态或产生反社会行为。

4 独生子女过早进入成人世界 80年代以来,我国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常诉寂寞的幼儿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这说明了独生子女缺乏与小朋友共同生活的体验,渴望与同伴交往。许多父母将独生子女送进了托儿所、幼儿园,让独生子女与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培养互相帮助、学习、竞争的情感。这些举措是很正确的。但有的父母不懂得同伴关系的心理价值,只让独生子女生活在成人的世界里,向其灌输成人的思维模式,过早地将他们拖入成人世界,失去了与其他小朋友一起生活、模仿与交往的机会,失去了童年的欢乐与集体活动的乐趣,在精神上造成极大的损失。

进入学校后,独生子女在生活上由父母包办的现状被住集体宿舍,吃饭上食堂排队,衣服自己洗,日用品自己准备的生活方式所代替;同时,尤其是大学里学习内容多,难度大,中学时代教师“保姆式”的教学被更多的自学所替代。因此,独生子女大学生在第一次离开故乡,远离亲人,失去父母的直接照顾的客观环境下,面临这些生活与学习上的困惑,使他们手足无措,处于失落状态,特别是在遇到学习困难,大学生活条件差时,更唤起思家心理。另一方面,对刚刚融入集体生活的独生子女学生来说,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与生活。因集体成员来自不同层次家庭,加上地区间的差异,要适应并融入这个集体,对独生子女学生来说并非易事。因此当人际关系处于冷漠、疏远、紧张状态,则将直接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独生子女学生自我意识强,自我控制能力差,表现在自以为是,趾高气扬,傲慢无礼,他们对自己的期望值过高,容易追求超出本身能力所能及的东西。

既然独生子女存在着心理问题,那么我们就要想办法解决存在的问题,帮助引导独生子女健康成长,发挥他们的长处。我们认为应从一下几方面着手。

儿童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和家长的不正确教育方式,容易使儿童形成“自我中心”状态,严重危害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形象与地位。要维护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首先必须摆正他们在家庭中的位置,使其认识到自己是家庭中的一员,逐步培养自我服务的习惯,参与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从“自我中心”摆脱出来。

前苏联教育学家马卡连柯曾经指出:“溺爱本身是一种伟大的情感,但会使子女遭到毁灭。”爱子女本身是教育。爱得合理、恰当,可使子女感到安全、温暖,激发其求知欲及探索动机,成为健康成长的力量。但若溺爱纵容则会害了子女。在怎样爱子女上,家长可参照以下五个方面:

2、.给予宽松的生活与学习环境,又有严格管理与要求。

3、注意德、智、体全面发展,又不忽视个体差异。

4、使热情关怀与严格要求和谐结合,不姑息迁就。

5、对独生子女的优点鼓励赞赏而不过分,对其缺点则应予批评教育。

在家庭教育中,所有家长均是独生子女的教育者,要求达到预期目的家长必须加强自身修养,更新教育观念,提高自身知识水平,以身作则。除循序渐进外,还须掌握一个原则:统一教育态度、要求与方法。对独生子女的教育,家长需相互合作,统一口径,是非明确,既要有说服力,又要有权威性,以增强教育影响。至于学校与家庭,家长与老师之间亦须采取一致态度,相互联系、支持,方可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

同伴关系是发展儿童认知与社会技能,培养社会责任感的支柱,也是儿童社会化的必由之路。在同伴关系中,儿童的生理与心理方面处于近乎相似的水平。他们是平等互惠的,而儿童的道德情感发展正是建立在这种平等合作的基础上的。所以,家长送独生子女上托儿所、幼儿园是十分明智的举措。因为托儿所或幼儿园的集体生活可使独生子女逐渐产生与其他小朋友建立友谊的意识,懂得别人对自己的要求与评价、信赖与理解。同时可以培养孩子的同情心和尊重他人的良好品德,掌握一定的社交能力。

儿童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发展规律,既有阶段性和连续性,又有个体差异。即使年龄相同的儿童,其表现也可极不相同。顺应发展规律进行教育是儿童心理健康的前提,且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儿童心理卫生问题大多属于教育上的偏差。家长可参加一些座谈会、家长学校,或者阅读有关儿童心理发展的书籍,了解各个年龄阶段儿童的心理发展特征,增强这一方面的知识。一旦独生子女出现心理发育偏离现象,应早期干预,效果较好。如果某些独生子女出现认知、情绪或行为等方面的障碍,家长应带他们到心理卫生咨询机构进行必要的检测与会谈,取得指导,及时矫治。

社会问题调查报告(2) | 返回目录

我们都知道物极必反,人口的容量也只有环境的容量相适应才能社会和谐有序的发展,鉴于人口的压力,,我国实行计划生育,独生子女家庭所占比例更是逐年增高,独生子女逐渐成为中国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相应,独生子女的心理卫生问题也日益受到关注。经过调查,我们了解到当代独生子女由于特殊的成长环境和教育环境产生了一些心理方面的问题。

独生子女比起非独生子女更任性、发脾气、敏感、胆小、孤独,内向等情绪问题;生活自理能力差、独立生活能力差,经不起生活磨炼常常难以适应社会等适应能力。

自我中心意识强、性格独立、依赖性强,一旦受点挫折就发脾气,缺乏责任感,,不愿与人分享, 团队协作意识差,且懒惰自私等性格问题。

这些状况的产生是有深刻的原因的。经过调查发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行,个人至上、金钱至上、享乐至上的价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也 影响独生子女大学生的心理状态,特别是现在高校毕业分配制度改革后,他们的去向更趋向于功利化和实用化,对政治活动,集体活动不感兴趣。

一个人对客观现实的认识,往往从家庭生活,家长的言行举止开始的,独生子女受到家庭教育的影响更甚。

1 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地位颇高,某些家长将独生子女作为家庭的轴心,给予特殊的家庭地位,一切活动均围着独生子女转,处处受到特殊照顾。这种特殊的家庭地位会使独生子女养尊处优,高人一等,逐渐变得骄傲自满,没有礼貌,没有同情心,助长了"自我中心"意识,扭曲了性格,从而形成了骄横拔扈、不顾他人的自私心理。 同时家长对其前途充满憧憬,一心只督促其学习,但对其能力、兴趣、需要方面缺乏理解,常常强迫孩子学习,这导致独生子女缺乏适应社会,适应生活的能力。

2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家长们错误的爱。家长用过分的爱满足他们的要求,百依百顺,过于保护。由于在成长过程中,孩子没有挫折的体验,这导致独生子女形成依赖性格,遇事退缩,自制能力差。 独生子女在家庭中是小皇帝、小公主,家长因宠爱他们而对他们的行为很少约束,只怕呵护不足,这导致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尊重他人,养成唯我独尊的任性个性,很难适应集体生活。

3家长期望值过高,“望子成龙”是独生子女家长们的普遍心态。可能某些家长是非本意地只生一个孩子,“望子成龙”的愿望便十分迫切,他们不顾孩子的素质与兴趣,也不重视孩子的年龄特征和个体差异,硬是把自己的主观愿望强加到子女身上。在学习上要求过高,进行过难的训练,超越子女的实际水平。一旦子女学习成绩下降,就恨铁不成钢,对子女施加压力或加以惩罚,致使某些独生子女对学习产生恐惧感。结果事与愿违,反而伤害了子女。另外父母的过高期望也是独生子女的一种巨大心理压力,日久会导致子女人格扭曲、心理变态或产生反社会行为。

4 独生子女过早进入成人世界 80年代以来,我国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常诉寂寞的幼儿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这说明了独生子女缺乏与小朋友共同生活的体验,渴望与同伴交往。许多父母将独生子女送进了托儿所、幼儿园,让独生子女与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培养互相帮助、学习、竞争的情感。这些举措是很正确的。但有的父母不懂得同伴关系的心理价值,只让独生子女生活在成人的世界里,向其灌输成人的思维模式,过早地将他们拖入成人世界,失去了与其他小朋友一起生活、模仿与交往的机会,失去了童年的欢乐与集体活动的乐趣,在精神上造成极大的损失。

进入学校后,独生子女在生活上由父母包办的现状被住集体宿舍,吃饭上食堂排队,衣服自己洗,日用品自己准备的生活方式所代替;同时,尤其是大学里学习内容多,难度大,中学时代教师“保姆式”的教学被更多的自学所替代。因此,独生子女大学生在第一次离开故乡,远离亲人,失去父母的直接照顾的客观环境下,面临这些生活与学习上的困惑,使他们手足无措,处于失落状态,特别是在遇到学习困难,大学生活条件差时,更唤起思家心理。另一方面,对刚刚融入集体生活的独生子女学生来说,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与生活。因集体成员来自不同层次家庭,加上地区间的差异,要适应并融入这个集体,对独生子女学生来说并非易事。因此当人际关系处于冷漠、疏远、紧张状态,则将直接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独生子女学生自我意识强,自我控制能力差,表现在自以为是,趾高气扬,傲慢无礼,他们对自己的期望值过高,容易追求超出本身能力所能及的东西。

既然独生子女存在着心理问题,那么我们就要想办法解决存在的问题,帮助引导独生子女健康成长,发挥他们的长处。我们认为应从一下几方面着手。

一.摆正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位置

儿童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和家长的不正确教育方式,容易使儿童形成“自我中心”状态,严重危害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形象与地位。要维护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首先必须摆正他们在家庭中的位置,使其认识到自己是家庭中的一员,逐步培养自我服务的习惯,参与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从“自我中心”摆脱出来。

二.爱与教相结合

前苏联教育学家马卡连柯曾经指出:“溺爱本身是一种伟大的情感,但会使子女遭到毁灭。”爱子女本身是教育。爱得合理、恰当,可使子女感到安全、温暖,激发其求知欲及探索动机,成为健康成长的力量。但若溺爱纵容则会害了子女。在怎样爱子女上,家长可参照以下五个方面:

1、既爱又不溺爱。

2、.给予宽松的生活与学习环境,又有严格管理与要求。

3、注意德、智、体全面发展,又不忽视个体差异。

4、使热情关怀与严格要求和谐结合,不姑息迁就。

5、对独生子女的优点鼓励赞赏而不过分,对其缺点则应予批评教育。

三.教育统一 要求一致

在家庭教育中,所有家长均是独生子女的教育者,要求达到预期目的家长必须加强自身修养,更新教育观念,提高自身知识水平,以身作则。除循序渐进外,还须掌握一个原则:统一教育态度、要求与方法。对独生子女的教育,家长需相互合作,统一口径,是非明确,既要有说服力,又要有权威性,以增强教育影响。至于学校与家庭,家长与老师之间亦须采取一致态度,相互联系、支持,方可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

四.儿童教育儿童

同伴关系是发展儿童认知与社会技能,培养社会责任感的支柱,也是儿童社会化的必由之路。在同伴关系中,儿童的生理与心理方面处于近乎相似的水平。他们是平等互惠的,而儿童的道德情感发展正是建立在这种平等合作的基础上的。所以,家长送独生子女上托儿所、幼儿园是十分明智的举措。因为托儿所或幼儿园的集体生活可使独生子女逐渐产生与其他小朋友建立友谊的意识,懂得别人对自己的要求与评价、信赖与理解。同时可以培养孩子的同情心和尊重他人的良好品德,掌握一定的社交能力。

五.掌握规律 全面发展

儿童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发展规律,既有阶段性和连续性,又有个体差异。即使年龄相同的儿童,其表现也可极不相同。顺应发展规律进行教育是儿童心理健康的前提,且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心理卫生问题的矫治

儿童心理卫生问题大多属于教育上的偏差。家长可参加一些座谈会、家长学校,或者阅读有关儿童心理发展的书籍,了解各个年龄阶段儿童的心理发展特征,增强这一方面的知识。一旦独生子女出现心理发育偏离现象,应早期干预,效果较好。如果某些独生子女出现认知、情绪或行为等方面的障碍,家长应带他们到心理卫生咨询机构进行必要的检测与会谈,取得指导,及时矫治。

海南省社会问题调查报告篇六

理论联系实际是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原则。本文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人口老龄化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范文,仅供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人口老龄化是我国在今后长时间内要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作为全国经济发达地区之一的常州,早在1985年就进入老龄化城市行列,比全国提前15年,到末,全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64.28万,占全市总人口358.74万的17.91%。其中8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9.89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2.76%,占老年人总数的15.39%;90岁以上老人1.04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0.29%,占老年人总数的1.62%;百岁老人180人。全市人均预期寿命达76.84岁。我市人口再生产从传统型过渡到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现代型,必然伴随着人口年龄结构的老化,老龄化形势日趋严峻。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对老龄工作和社会养老事业的发展十分重视,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事业的意见》、《关于对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实行政策扶持的意见》等文件,推进各级老龄工作机构和老年群团组织建设,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做好老年人优待工作,组织开展关爱老人心理健康活动,等等,不断推进老龄事业发展,使全市老年人生活生命质量逐步提高。

一、调查研究的目的与方式

为积极践行和谐老龄化战略,切实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以民为本、为民解困”服务理念,有效解决养老服务需求,从今年3月份起,常州市民政局和常州市老龄办组织开展了市区养老服务需求大调查。调查采取实名填写问卷形式,利用民政和老龄信息平台进行汇总分析,对市区城镇户口按一定比例抽取了10084名老年人。在地区分布上,武进区2300人,新北区1155人,天宁区3218人,钟楼区2711人,戚墅堰区700人;在性别比例上,男性占49.53%,女性占50.47%;在年龄结构上,60-69岁的老人占35.99%,70-79岁的占51.74%,80岁以上的占12.27%。从而有效地保证了调查的科学性。主要内容包括老年人就餐、日间照料服务、精神关爱等方面需求情况。整个调查经历了准备、实施和汇总三个阶段,总共历时两个月的时间。

本次调查严格按照社区准入制要求,贯彻费随事转的原则,由各区按抽样调查老年人数印发《常州市区养老服务需求调查问卷》,由社区具体组织填写,并将收集的信息录入网上填报系统,由社区信息平台进行汇总分析。在整个调查过程中,社区干部认真负责,有的利用星期天和晚上深入到老年人中间耐心调查,然后将调查问卷逐份上报,一旦发现差错及时纠正,问卷回收率达到100%。这次调查的一个明显特征之处在于采用实名制填写的形式,防止出现虚报谎报的现象,也便于以后的抽查,确保了此次调查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通过这次市区养老服务需求大调查,基本摸清了居家养老、社区就餐和日托服务等方面需求,为我市进一步研究和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政策,加大老年设施投入和发展老年服务提供了决策依据。

二、市区老年人需求问卷调查基本情况

(一)老年人基本状况

1.文化程度偏低

在被调查的10084名老年人中,文盲、小学文化程度的分别占总数的11.57%和31.85%,初中、中专、高中文化程度的分别占29.64%、8.42%、9.51%,而大学专科、大学本科以上的仅占5.86%和3.15%,老年人文化程度偏低的特征很明显(见图1)。

2.63%以上的老年人是“空巢”老人

从居住方式来看,在被调查的老年人中,独居和与配偶居住的老人分别占11.38%、52.49%,与子女同住或与孙子女同住的占35.17%,老年人“空巢”现象日趋严峻。

3.身体状况与生活自理状况

在被调查的老年人中,身体健康或一般的分别占32.53%、35.98%,有慢性疾病或有严重疾病的占27.60%、3.89%(见图2),说明我市老年人的身体状况总体处于较佳状态。生活能够完全自理的占调查总数的87.98%,半自理的占10.26%,不能自理的占1.76%,具有自理能力的老年人占绝大多数。

4.配偶与子女情况

7.32%,无子女的占1.33%(见图3)。目前,多子女老年人还占多数,但已明显呈现日趋减少趋势,独生子女老年人目前虽还居少数,但也明显呈现日趋增多趋势,家庭小型化趋势不可逆转。

5.60岁前主要从事的工作

从被调查的老年人60岁前主要从事的工作来看,21.72%是干部、43.17%是工人、21.82%是农民、6.88%是科技人员、2.21%是自由职业者、0.90%是军人、2.97%是无业人员,还有0.33%是其他工作(见图4)。

6.月经济收入情况

从经济收入来看,月收入在500元以下、500-1000元、1000-1500元的分别占21.13%、12.88%、36.25%,月收入在1500-元、元以上的占18.11%、9.65%,1.98%的老年人没有经济收入(见图5)。由此可见,大多数老年人经济收入偏低。

7.养老金来源

选择离退休金是养老经济主要来源的有3050人,另外子女给予、最低生活保障金等也是老年人的重要经济来源。

(二)老年人最迫切需求情况

1.精神赡养是最??

调查发现,老年人对精神赡养的需求是最强烈的,40.44%的人现在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精神赡养。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社会养老保险面逐步扩大以及子女的经济扶养能力日益提高,老年人物质生活质量基本有了保障。但是生活的幸福不仅是物质生活上的满足,还包括精神上的享受。从这项调查显示,老人们更渴望情感上的关爱,企盼心灵上的充实。

2.家政服务市场大

调查显示,29.97%的老年人最需要家政服务。现在社会节奏加快,子女大都忙于工作,不在父母身边的情况比较多,没有时间料理老人的生活,所以对于家政服务的需求会越来越大,也促使家政服务的市场不断扩大。我们可以推测,今后家政市场的发展对于解决就业问题将会起到一定作用。

(三)老年人助餐服务与日托服务需求情况

1.目前老年人吃饭的提供方式

在被调查的老年人中,20.73%的人认为吃饭是个问题,79.27%的人认为吃饭不成问题。目前自己做饭的占总数的85.20%,由子女、钟点工、全职保姆做饭的分别占10.59%、1.32%、1.01%,到社区助餐点、与他人搭伙、叫快餐或去饭店吃饭的分别占0.63%、0.33%、0.11%,其它方式占0.81%(见图6)。由此可见,目前老年人自己做饭的占绝大多数,这与68.51%的老年人身体健康或一般,87.98%的老年人生活能够完全自理的情况相符合。

2.对社区助餐点的调查

在这次被调查的对象中,37.86%的老年人听说或了解社区助餐点,62.14%的人没听说或不了解,可见老年人对社区助餐点还是比较陌生的。通过阅读问卷上有关社区助餐点的介绍后,选择愿意由助餐点提供吃饭的有4198人,占调查总数的41.63%,这次参加调查的人数仅占市区老年人总人数的5.042%,按调查比例推算,市区共有8.326万名老年人乐意接受助餐服务,这说明助餐点在我市存在较大的需求空间。老年人助餐点是由政府资助建设,以社区为主导,为社区老年人提供膳食加工配制、外送、集中用餐等服务的场所(价格通常在5-15元:一顿中餐5-7元,一日三餐10-15元)。目前,天宁街道斜桥巷社区、西新桥居家养老服务站以及堂弄居家养老服务站等等已经有了为老人提供就餐的服务。但从全市来讲,老年人助餐点的数量还很少。从总体而言,还有很多老人不愿意选择到助餐点吃饭,究其原因,主要是87.91%的人生活能够完全自理和85.20%的人平时是自己做饭的,所以不需要由助餐点提供吃饭。

在愿意由助餐点提供吃饭的老年人中,因为省事方便的占62.04%,因为价廉物美的占15.20%,其它原因的占22.76%。在不愿意由助餐点提供吃饭的老年人中,因为不喜欢的占23.69%,因为口味不适的占21.36%,其它原因的占54.95%。

3.对老人日托所的调查

在这次被调查的对象中,33.26%的老年人听说或了解日托所,66.74%的人没听说或不了解,可见老年人对日托所也不熟悉。通过阅读问卷上有关日托所的介绍后,选择一定去日托所的有405人,占调查总数的4.02%,按调查比例推算,市区共有8033名老年人一定去日托所。此外,在被调查对象中,有5046人会考虑去日托所,这说明日托所在我市有一定的发展空间。日托所,即“老人之家”,像小孩入托那样,白天到日托所,晚上回家。老人在日托所可看书读报聊天,也可打牌弈棋,或开展其他有益的文体活动,还可以就餐,日托所的优点在于收费低于养老机构,对半自理的老年人可以提供护理。由于日托所对于半自理的老年人可以提供护理,所以对于10.26%的生活半自理人群应该有很大的吸引力。

在愿意进日托所的老年人中,有47.66%的人是因为年龄较大且无人照料,24.30%的人是因为要满足精神文化需求,22.80%的是因为身体欠佳,5.24%的是因为日托所收费低于养老机构。

4.志愿者服务

在我们这次的调查中发现,18.09%的老人愿意帮助日托所做些志愿者服务,48.71%表示偶尔可以做一点,26.03%不愿意做志愿者服务,7.17%未选择。在宁波市海曙区,有一支专门为独居困难老人提供服务的义工队伍,他们服务的内容和时间可以像银行存款一样进行储蓄,等到自己年老时又可以提取储蓄,享受服务。群众将其称之为“义工银行”。而我们的这次调查结果表明,在我市开展“义工银行”存在一定的群众基础。

海南省社会问题调查报告篇七

“油多了不好。”记者劝孟娜打一些油多一点的菜的时候,她这样说,并执意要记者多吃一些带肉的菜,而她只要了一份元钱的炒粉丝。这还是在记者在场的情况下,如果是平时,她只要8毛钱的豆腐、土豆或者6毛钱的白菜。

孟娜是中国农业大学车辆工程专业xx年,孟娜考上了中国农业大学车辆工程专业,父亲卖光了家里能卖的所有粮食,借遍了所有能借钱的亲戚朋友,才把她送到了北京。

孟娜所在的专业每年需交学杂费共6xx年的生活费用。没有交上的学费只能慢慢补。

学校每个月给每个学生发放07元的生活补贴,孟娜还在学校申请到一个勤工俭学的机会。在那间放了40多台电脑的屋里,孟娜每天用半个小时进行清理,这样下来,每个月能挣上80来块钱。

孟娜不敢上街买东西,一要花车费,二来东西贵。前几天实在太热,她花xx年城市贫困家庭尤其是下岗职工家庭数量日趋加大,下岗职工的再就业率比以前有所下降,使城市家庭供养大学生也面临诸多困难。在此次调查的高校贫困女大学生中,就有25.3%的贫困生来自城市家庭,其余74.7%来自农村。来自城市的贫困女生中,绝大多数都来自双亲家庭,只有。9%的女大学生来自单亲家庭,0.5%的贫困女大学生是孤儿。另外,5.7%的贫困女大学生来自独生子女家庭,84.3%的贫困女大学生来自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子女的家庭。

x93.7%月生活费不足200元

贫困女大学生的生活消费水平都很低,在校期间基本生活费用难以达到学校所在地最低伙食标准,且无力缴纳学费及购置必要学习用品,日常生活没有经济保障。调查显示,贫困女大学生的父母每月能支付给她们的生活费在00元以下的有38.%,00元到200元之间的有44.3%,在200元以上的仅为7.6%。贫困生每月生活费支出在5元到00元之间的占28.7%,支出在0元到50元之间的有37.9%,200元以下的比例总共达93.7%。

在吃饭以外的消费上,有3.7%的贫困女大学生根本没有经济能力购买学习用品,49.8%的贫困女大学生每月个人学习用品支出只能在20元以下。高达56.6%的贫困女大学生没有购买服装的经济能力,还有25.2%的每月服装支出只能在20元以下。65.9%的女大学生无力购买化妆品,还有3.5%的贫困女大学生月支出能力只能在20元以下。

此次调查的贫困女大学生中,有45.6%的贫困女大学生生活困难,只能靠勤工俭学勉强维持;有42.2%的贫困女大学生生活紧张,手中的钱必须用心计划,才能维持生活;还有高达6.6%的贫困女大学生生活特别困难,已经无法维持,不能继续上学。

x84.7%的人承受经济困难的压力

因为贫困,女大学生们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业余生活有诸多阻碍。调查显示,84.7%的贫困女大学生承受着家庭经济困难的压力;60.2%的承受着学费书费上升的压力;48.5%的承受着生活费上升的压力;42.0%的承受着学习紧张的压力;还有28.%的承受着考试不理想的压力和怕与同学谈论钱方面事情的压力。

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28.2%的同学不愿让他人知道自己的心事,36.8%的学生选择向过去的同学倾诉,3.4%的选择向现在的同学倾诉,28.0%的向家人倾诉,7.4%向学校、教师倾诉。

在课余时间的安排上,有66.2%的贫困女大学生的业余活动是勤工俭学;有83.8%的贫困女大学生的业余活动是学习,只有9.6%贫困女大学生有休闲、娱乐活动。勤工俭学的工作主要是校内勤工俭学和家教,所占比例分别为50.3%和45.5%。

贫困女大学生为了学费和生计,不得不利用课余时间甚至上课时间外出打工挣钱。挣钱只是为了解决温饱问题,根本谈不上增添学习用品、书籍、资料等,更谈不上进行形象建设。有56.6%的贫困女大学生不买服装,有65.9%的贫困女大学生不买化妆品。

x仅有4.%的贫困女大学生赞成恋爱

因为经济的贫困的环境的压力,谈恋爱对贫困女大学生来说成为了奢侈品。调查显示,仅有4.%的高校贫困女大学生持赞成态度;有34.7%的贫困女大学生认为无所谓;有26.8%的贫困女大学生不赞成;还有34.4%的贫困女大学生甚至都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在个人将来就业的问题上,有2.8%的贫困女大学生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只有6.7%的贫困女大学生对于个人将来就业没有信心,茫然不知所措;有43.%的贫困女大学生认为自己毕业后应该有一份工作;有47.4%的贫困女大学生对自己很有信心,认为毕业后会有一份称心的工作。

在接受帮助的问题上,86.%的贫困女大学生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愿意接受他人的帮助。82.5%的贫困女大学生希望在学费上得到帮助,40.3%的希望在生活费上得到帮助,38.2%希望得到培训,24.2%的人希望得到心理指导。

x73.0%的人籍贯在非西部地区

此次调查发现,来自非西部地区的女大学生和来自西部地区的学生一样贫困。有27.0%的高校贫困女大学生籍贯在西部地区,有73.0%的贫困女大学生籍贯在非西部地区。

非西部地区的贫困女大学生生活困难,靠勤工俭学勉强维持的比例为47.2%,高于西部地区5.6个百分点;西部地区贫困女大学生生活紧张,手中的钱用心计划,可以维持的比例为45.6%,高于非西部地区4.8个百分点。

无论是西部地区还是非西部地区的贫困女大学生,都承受着很大的学习生活压力。西部地区贫困女大学生承受来自于家庭经济困难、生活费上升、学习紧张和考试不理想的压力比例分别为:86.8%、5.7%、45.9%、32.2%,分别高出非西部地区2.6、4.3、5.2、5.8个百分点;非西部地区贫困女大学生承受来自于看不到个人前途、生活单调、怕与同学谈论钱方面的事和无知心朋友的压力比例分别为:。8%、6.3%、28.9%、25.3%,分别高出西部地区。6、2.6、3.0、9.9个百分点。

海南省社会问题调查报告篇八

在不断进步的时代,我们使用报告的情况越来越多,其在写作上有一定的技巧。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报告感到非常苦恼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独生子女社会问题调查报告,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我们都知道物极必反,人口的容量也只有环境的容量相适应才能社会和谐有序的发展,鉴于人口的压力,我国实行计划生育,独生子女家庭所占比例更是逐年增高,独生子女逐渐成为中国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相应,独生子女的心理卫生问题也日益受到关注。经过调查,我们了解到当代独生子女由于特殊的成长环境和教育环境产生了一些心理方面的问题。

独生子女比起非独生子女更任性、发脾气、敏感、胆小、孤独,内向等情绪问题;生活自理能力差、独立生活能力差,经不起生活磨炼常常难以适应社会等适应能力。

自我中心意识强、性格独立、依赖性强,一旦受点挫折就发脾气,缺乏责任感,,不愿与人分享, 团队协作意识差,且懒惰自私等性格问题。

这些状况的产生是有深刻的原因的。经过调查发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行,个人至上、金钱至上、享乐至上的价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也 影响独生子女大学生的心理状态,特别是现在高校毕业分配制度改革后,他们的去向更趋向于功利化和实用化,对政治活动,集体活动不感兴趣。

一个人对客观现实的认识,往往从家庭生活,家长的言行举止开始的,独生子女受到家庭教育的影响更甚。

1、 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地位颇高,某些家长将独生子女作为家庭的轴心,给予特殊的家庭地位,一切活动均围着独生子女转,处处受到特殊照顾。这种特殊的家庭地位会使独生子女养尊处优,高人一等,逐渐变得骄傲自满,没有礼貌,没有同情心,助长了"自我中心"意识,扭曲了性格,从而形成了骄横拔扈、不顾他人的自私心理。 同时家长对其前途充满憧憬,一心只督促其学习,但对其能力、兴趣、需要方面缺乏理解,常常强迫孩子学习,这导致独生子女缺乏适应社会,适应生活的能力。

2、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家长们错误的爱。家长用过分的爱满足他们的要求,百依百顺,过于保护。由于在成长过程中,孩子没有挫折的体验,这导致独生子女形成依赖性格,遇事退缩,自制能力差。 独生子女在家庭中是小皇帝、小公主,家长因宠爱他们而对他们的行为很少约束,只怕呵护不足,这导致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尊重他人,养成唯我独尊的任性个性,很难适应集体生活。

3、家长期望值过高,“望子成龙”是独生子女家长们的普遍心态。可能某些家长是非本意地只生一个孩子,“望子成龙”的愿望便十分迫切,他们不顾孩子的素质与兴趣,也不重视孩子的年龄特征和个体差异,硬是把自己的主观愿望强加到子女身上。在学习上要求过高,进行过难的训练,超越子女的实际水平。一旦子女学习成绩下降,就恨铁不成钢,对子女施加压力或加以惩罚,致使某些独生子女对学习产生恐惧感。结果事与愿违,反而伤害了子女。另外父母的过高期望也是独生子女的一种巨大心理压力,日久会导致子女人格扭曲、心理变态或产生反社会行为。

4、 独生子女过早进入成人世界 80年代以来,我国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常诉寂寞的幼儿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这说明了独生子女缺乏与小朋友共同生活的体验,渴望与同伴交往。许多父母将独生子女送进了托儿所、幼儿园,让独生子女与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培养互相帮助、学习、竞争的情感。这些举措是很正确的。但有的父母不懂得同伴关系的心理价值,只让独生子女生活在成人的世界里,向其灌输成人的思维模式,过早地将他们拖入成人世界,失去了与其他小朋友一起生活、模仿与交往的机会,失去了童年的欢乐与集体活动的乐趣,在精神上造成极大的损失。

进入学校后,独生子女在生活上由父母包办的现状被住集体宿舍,吃饭上食堂排队,衣服自己洗,日用品自己准备的生活方式所代替;同时,尤其是大学里学习内容多,难度大,中学时代教师“保姆式”的教学被更多的自学所替代。因此,独生子女大学生在第一次离开故乡,远离亲人,失去父母的直接照顾的客观环境下,面临这些生活与学习上的困惑,使他们手足无措,处于失落状态,特别是在遇到学习困难,大学生活条件差时,更唤起思家心理。另一方面,对刚刚融入集体生活的独生子女学生来说,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与生活。因集体成员来自不同层次家庭,加上地区间的差异,要适应并融入这个集体,对独生子女学生来说并非易事。因此当人际关系处于冷漠、疏远、紧张状态,则将直接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独生子女学生自我意识强,自我控制能力差,表现在自以为是,趾高气扬,傲慢无礼,他们对自己的期望值过高,容易追求超出本身能力所能及的东西。

既然独生子女存在着心理问题,那么我们就要想办法解决存在的问题,帮助引导独生子女健康成长,发挥他们的长处。我们认为应从一下几方面着手。

儿童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和家长的不正确教育方式,容易使儿童形成“自我中心”状态,严重危害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形象与地位。要维护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首先必须摆正他们在家庭中的位置,使其认识到自己是家庭中的一员,逐步培养自我服务的习惯,参与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从“自我中心”摆脱出来。

前苏联教育学家马卡连柯曾经指出:“溺爱本身是一种伟大的情感,但会使子女遭到毁灭。”爱子女本身是教育。爱得合理、恰当,可使子女感到安全、温暖,激发其求知欲及探索动机,成为健康成长的力量。但若溺爱纵容则会害了子女。在怎样爱子女上,家长可参照以下五个方面:

1、既爱又不溺爱。

2、、给予宽松的生活与学习环境,又有严格管理与要求。

3、注意德、智、体全面发展,又不忽视个体差异。

4、使热情关怀与严格要求和谐结合,不姑息迁就。

5、对独生子女的优点鼓励赞赏而不过分,对其缺点则应予批评教育。

在家庭教育中,所有家长均是独生子女的教育者,要求达到预期目的家长必须加强自身修养,更新教育观念,提高自身知识水平,以身作则。除循序渐进外,还须掌握一个原则:统一教育态度、要求与方法。对独生子女的教育,家长需相互合作,统一口径,是非明确,既要有说服力,又要有权威性,以增强教育影响。至于学校与家庭,家长与老师之间亦须采取一致态度,相互联系、支持,方可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

同伴关系是发展儿童认知与社会技能,培养社会责任感的支柱,也是儿童社会化的必由之路。在同伴关系中,儿童的生理与心理方面处于近乎相似的水平。他们是平等互惠的,而儿童的道德情感发展正是建立在这种平等合作的基础上的。所以,家长送独生子女上托儿所、幼儿园是十分明智的举措。因为托儿所或幼儿园的集体生活可使独生子女逐渐产生与其他小朋友建立友谊的意识,懂得别人对自己的要求与评价、信赖与理解。同时可以培养孩子的同情心和尊重他人的良好品德,掌握一定的社交能力。

儿童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发展规律,既有阶段性和连续性,又有个体差异。即使年龄相同的儿童,其表现也可极不相同。顺应发展规律进行教育是儿童心理健康的前提,且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儿童心理卫生问题大多属于教育上的偏差。家长可参加一些座谈会、家长学校,或者阅读有关儿童心理发展的书籍,了解各个年龄阶段儿童的心理发展特征,增强这一方面的知识。一旦独生子女出现心理发育偏离现象,应早期干预,效果较好。如果某些独生子女出现认知、情绪或行为等方面的障碍,家长应带他们到心理卫生咨询机构进行必要的检测与会谈,取得指导,及时矫治。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