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三国演义的读书总结(汇总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0-24 03:54:08 页码:8
2023年三国演义的读书总结(汇总8篇)
2023-10-24 03:54:08    小编:薇儿

总结的选材不能求全贪多、主次不分,要根据实际情况和总结的目的,把那些既能显示本单位、本地区特点,又有一定普遍性的材料作为重点选用,写得详细、具体。那关于总结格式是怎样的呢?而个人总结又该怎么写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总结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三国演义的读书总结篇一

"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这是句在社会上流传很久的`话,其实,这是封建社会统治者的一种愚民术。他们认为青少年血气方刚,看了《水浒》会造反:年长者饱经世故,看了《三国》会变得老奸巨猾。现在,这种偏见早已被打破,《三国》,《水浒》成了社会提倡阅读的优秀历史读物。袁阔成在电视台上讲《三国》,吸引了千千万万听众的心;研究《三国》,《水浒》的书刊,文章汗牛充栋;以他们为底本改变的电影,电视,戏曲令人目不暇接。中华民族,可以说从三尺孩童到银须飘拂的老人,常常喜欢在闲暇之际谈《三国》,论《水浒》。

然而,直到今天,人们讲《三国》,评《水浒》,都没有超出文学评论,文艺欣赏,历史考证的范围。许多人公开反对那种"读了《三国》轨道的不良倾向,但《三国演义》还正是以"诡道"吸引人们的。

其实,读《三国》学诡道这并可怕,并不奇怪,本来就是顺理成章的事,因为这部小说是一部形象的兵书,在兵书里,"诡道"就是智慧的代名词。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在军阀争雄的战争角逐中,浪起涛翻,必然会涌现出一大批能军治国的人才。像春秋战国时期的孙武,吴起,管仲,乐毅,孙膑等人,三国时期的曹操,诸葛亮,周瑜,司马懿,陆逊等,都是风云际遇,大显身手,各自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史记。《三国演义》在详细地记载魏,蜀,吴三方龙争虎斗的历史情形中,刻画了军事家们那种气壮山河,叱咤风云的英雄风貌,对于我们学习和研究这段军事斗争史,有着极为重要的参考价值。

诚然,《三国演义》是一部"七分事实,三分虚构"的文学作品。但也不能不承认,这部文学作品所写的战略战术,进攻与防御,失败与成功以及军事上的虚实奇正等等,基本上是合于军事科学原则和战争规律的。许多虚构的故事,如"草船借箭":‘空城计"

等等,不仅在同时代可以找到事实的影子,而且在此前后也能找出与其十分相似的战例。可见,这些虚构,源于战争生活,又高于战争生活,更能深刻地反映某些战争指导规律。

《三国演义》目的在于能给读者留下一点施计用谋的启示,同时使我们自己也从中得到一些教益!

三国演义的读书总结篇二

但,在战火纷飞的三国时代,谁?才是真正的英雄?

那袁绍呢?我认为他色厉胆薄。爱才却不懂得敬才惜才,好谋划却无决断,贪生怕死,目光短浅,看见蝇头小利就拼命追逐,也不算英雄!

那关羽又何妨?他作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义的化身,一次战败被曹操所俘,为了兄弟情,他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终于又回到了刘备的身边。他,忠于信,忠于义,真可谓是“玉可碎不可损其白,足可破不可毁其节”!做人就得像这样,说到做到。因为只有有信用的人才值得人敬重。信用是评价一个人关键的所在。要是没有了信用,那么人生也就没有了意义……言归正传,说实话,关羽也并不是一个十全十美的英雄。最终他的逝世,也是因为骄傲轻敌,刚愎自用而败走麦城,被孙权所杀!

那么,谁,才是英雄呢?诸葛亮?张飞?孙权?司马懿……

其实,“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他心目中的英雄。他们为了信义,为了远大的理想而英勇奋斗。无论是卑微的小人物,还是惊天动地的大人物,他们都是自己的英雄、自己的楷模。因为他们都为这个世界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因而,正是在阅读《三国演义》后,我从中汲取了许多为人处事之道。我才发现,《三国演义》被评为中国四大名着之一,还真是名不虚传呐!

三国演义的读书总结篇三

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这本书出自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罗贯中之手,他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罗贯中的一生著作颇丰,主要作品有:剧本《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粉妆楼》等。

我把这本书认认真真、仔仔细细的读了一遍,在这本书中,有一个让我很崇拜、敬佩的人,他就是诸葛亮,我为什么喜欢他呢?因为,诸葛亮料事如神、聪明机智,什么事情都不出他所料,他投靠刘备后,帮了刘备不少忙呢!就连刘备也很佩服他.

不单单只有我喜欢的人物,我还非常喜欢其中的一个故事《诸葛亮草船借箭》。

故事是这样的:周瑜很想除掉诸葛亮,就把诸葛亮叫了过来,说:“诸葛亮,我限你三天之内制造出十万支弓箭,如果三天之后,我看不到那十万之弓箭,你就得判下死罪,听见没有。”可诸葛亮反倒不害怕了,还大胆的说:“先生,我不用三天,只需一天,我就能制造出十几万支弓箭,明天我就交上十万只弓箭,如果交不上,我自愿被判死罪。”周瑜想:不可能有人能在一天之内交上十几万只弓箭,诸葛亮可是死定了。可周瑜万万没有想到,诸葛亮竟然想到了草船借箭的方法。

诸葛亮在木头船上把周围全部扎上草,再用比较长的草,扎成了一个个稻草人,绑在船上,诸葛亮在十几只船上,都用同样的方法,扎上稻草人,他把那些船拉到了曹操的地盘,曹操以为真的是刘备的军团,马上召集了两千名弓箭射手,开始射击那些草船上的草人,等到草人身上全部射满了箭,诸葛亮觉得时机到了,便把那些草船拉了回去,这样,诸葛亮就有了十几万的弓箭,还让曹操的军团失去了十几万只弓箭,真是一举两得,诸葛亮真是聪明啊!第二天,诸葛亮把十几万只弓箭交给了周瑜,周瑜顿时目瞪口呆,想想之前真的是错了,诸葛亮可真是一个天才,怎么能判死罪呢!

诸葛亮的这种聪明机智的头脑,让我深深的喜欢《草船借箭》这个故事。

三国演义的读书总结篇四

罗贯中著的《三国演义》写了三个国家的兴衰史,从桃园三结义至三国归晋共经历了五大时期,便是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割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

黄巾之乱是从桃园三结义开始,讲了黄巾起义之后,东汉政府的反击,出现了刘备,曹操等英雄,而东汉政权也快灭亡了。

董卓之乱是讲董卓入京前后的故事,从何进与十常侍对战到少帝逃出京城,结果被董卓救驾.董卓入京后收买了猛将吕布,又废少帝,立献帝,大权独揽,实施暴政,逼得群雄联军伐董卓,虽然之后联军失败了,可是董卓最终也被吕布所杀。

群雄割据是讲董卓死后,中原诸侯群龙无首,为了扩大自我的地盘互相厮杀,最主要分为三个战区,即北方的袁绍与公孙瓒,江东地区孙策的崛起,中原地区曹操,刘备,吕布,袁术之间的战争。

再之后的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我就不一一细说了,最主要的我想谈谈自我对三国演义的一些认识和看法。

在《三国演义》中,我最欣赏的就是曹操了,虽然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他被写成奸诈之人,可是他的军事才能仍然没有抹杀.他在几年的东征西战中,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连少数民族都臣服于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干的,魏也是三国中最强盛的,他奠定了魏国的基础,之后晋国才能统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

操爱惜他的文才,不仅仅对他不处罪,还照样任用他.

曹操的成功不仅仅因为他的杰出才能和善于招揽人才,还在于他有着豁达的胸襟和广阔的胸怀.在赤壁的惨败之后,曹操并未一筹莫展,而是笑着说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据,并且三次大笑展现出他对待挫折的乐观态度.曹操同时也是个很有文学情趣的人,喜欢作文赋诗,即使大战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许多诗作都是乐府中的名篇。

三国演义的读书总结篇五

“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句话,想必大家都听过吧!这句话出自《三国演义》这是四大小说名着之一。

在这本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字孔明,人称卧龙先生,他27岁被刘备、关羽、张飞三兄弟“三顾茅庐”请出山。他足智多谋,见多识广,用兵如神,是刚开始不相信他的关张二人,后来也不得不佩服他了。刘备常说,我有了孔明先生,那真是如鱼得水啊!

一次孔明到吴国去,想和他们结盟,可是有众多大臣不愿意,后来孔明凭自己拉三寸不烂之舌,上演了一场,精彩的“舌战群儒”,最终吴国与蜀国达成了共识,结盟了。

两国结盟后,一次吴国缺箭了,而最近又要和曹操打仗,周瑜以这个借口叫孔明十天内造出十万支箭,孔明说曹操功势如潮,我只要三天,若做不成,军法处置。就这样,孔明又上演了一次,“草船借箭”,让周瑜万分佩服。

我希望我也能像孔明那样料事如神。

三国演义的读书总结篇六

大家都说诸葛孔明最懂谋略,就连刘备本人也讲得到诸葛孔明则如鱼得水,比喻刘备是离不开孔明的鱼,而孔明是兼济天下的水,其实刘备过谦了,真实恰恰相反,孔明离不开刘备,而刘备可以离开孔明,这一点是可以从刘备先后用徐庶,庞统一样势如破竹看出,而诸葛孔明若无刘氏的三顾茅庐,仅一介南阳村夫耳。也许这有过分贬低孔明之嫌,但笔者认为这是个人看法不同,笔者固然认同孔明是一个将才,他有提出隆中对的大局战略观,也有用兵如神的过人谋略之处,但他仅仅是个将,他能将刘备想要做的事做得很好,但要做什么要真正的帅刘备来决定。国人对诸葛亮的谋略神化以至于孔明近乎妖,殊不知一个人的环境决定眼界,本躬耕于南阳的诸葛孔明不大可能一人力挽狂澜。不过近来看见一个有趣的说法,诸葛亮其实是汉献帝,汉献帝从宫中脱走,化名隐于南阳,久为天子故有过人见解,甚至可以骂战王朗致死,王朗之死死于见到天子的惶恐。这真是一个创见,似乎与原着许多情节相吻合,供读者一哄绰绰有余。

再来讲讲三国中看出的忠义,最佳的体现无疑是关云长,义薄云天的形象至今仍被津津乐道。毫无疑问,但得知刘备之讯息后便毫不犹豫地前去投奔,哪怕过五关斩六将,这是一种忠义。但换个角度,他镇守荆州,与东吴交恶,以至于自己最后身首异处,间接导致了蜀汉的颓态,这难道是忠义的表现?是的,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下,他对刘备一人忠心便是忠义,这是一种对封建忠君思想的宣传,君即是国,国即是君,只要他不背叛刘备便可以担任忠义的化身。作者罗先生也逃不开封建时代的束缚,这样来塑造关羽这一个忠义的形象。再来看看其它武将投降之事,庞统来降曹操,不影响其忠义之名,但有关羽斩庞统以全其名,投降与忠义之间是个难题,一念之差可能就有截然相反的评价。笔者认为,有智慧的降方可成就忠义之名。投降一事万不可自己主动提出,像于禁遭水淹七军后主动向关二哥投诚,落得守陵恼羞而死,一定要对方提出,自己要有一定摇摆不定犹豫不决的姿态方可半推半就以识时务者为俊杰之势投降,乱世之下易主并非罕见,但要讲求智慧技巧,当然一切的前提是武将要有自己过人之处,若为庸庸碌碌之辈,对方亦不会有招降之念,即是实力是必不可少的。

结语

笔者有一点想明确,三国演义无疑是一部值得一读的好书。近来在网上老看见一种论调说三国演义这种充斥虚构情节的书不值一读,什么空城计是假的尔尔。但可有曾想过文学作品从来都是高于生活,至少不以追求真实作为目的,如果说三国演义有虚构情节而不值一提,那些童话故事何有立足之地。毋庸置疑的是三国演义客观上起到一种很好的引导作用,培养我们对三国这一段历史之兴趣,即使是作者出于主观考虑作了文学加工,但不能抹杀它是一部极好的历史小说。

读罢三国已数载,而今又重来信手翻阅,竟有新收获,可喜可贺。书贯通一条刘备的蜀汉重振汉室的线,其人似乎凭着忠义之名一步步由一介草民到贵为天子,难能可贵,虽然最后未能问鼎中原,在川地也算成就一番帝业。想当初初阅时,为其之破操,破权为之一振,为蜀汉最后被亡而失落惆怅。算而今却是另一番滋味,细看刘备,不也同样在干着诸侯割据的不忠之事,试想倘若刘某真能兴复汉室,那个汉室恐怕是蜀汉的汉了。只不过刘备深知师出有名之道,用匡扶汉室之名掩盖自己的行径,其手下亦一拍即合,口口声声刘备乃皇室之胄,行兴复皇室之功,刘备之谋可谓深也。不过仅仅师出有名并未有大用,正值乱世,群雄角力,要依仗的是实力,因而刘备不仅仅停留于名上,而是不断增强自己的实力,植根于蜀川,实力才是硬道理,所谓枪杆子里出政权,这让我想起同是乱世的西汉末年,面对一个血脉皇室更为纯正但实力不济的对手施加舆论压力,汉光武帝刘秀手下邓禹直接给出就是汉高祖刘邦在世也不可能直接当皇帝的论断,令对手哑然。所以皇室之胄只是使人归顺的借口,可以说是刘备与前来投奔者心照不宣的托词,但关键的是刘备是有实力的,用邓禹的话来说就是即使是汉光武帝刘秀再世于东汉末年如果没实力也是无人问的。

不难看出刘备是一个极其注重仪式的人,称帝时的假意推辞,赵云面前摔阿斗。他这种仪式的最灵活体现在向孔明托孤,假意的禅让让孔明死心塌地继续为自己的封建王朝服务,在这一点上同时看出,刘备之谋略权术远于诸葛孔明之上。至于蜀汉之亡,全然在实力上,蜀汉确实是天府之国,物产丰富,但成就一番帝业或是太勉强,与人口众多,粮食更多的曹魏来讲,实力要逊色不少,同样可以解释东吴的灭亡,若无法打破这种局面,灭亡是必然的,刘备孔明都深知这一点,不断想要北伐是形势所迫。实力之于刘备,正如萧何之于韩信。最后蜀汉亡了,是一种历史的选择,也许可以算作是一种进步。

刘备在关张被诛后大举伐吴显得不妥,但笔者有一个大胆的想法,刘备真正所图并非报仇,此举若成则可以吞并东吴,不成则至少可全其名,这是否也可以看作是一种特殊的仪式呢。似乎在笔者的解说下,忠义似乎变作伪善,一切都是权与利。但这就是现实,人性就是如此,虽然古往今来我们推崇道德决定论,可是仓廪实而知礼节,这不是并列而是先后关系,道德即使在和平年代也不起决定作用,勿言在乱世。再有好的意图,再能占据道德制高点,没有实力亦是空谈,这让我想到近代的百日维新,戊戌六君子就是六个书生谈论政治,拉上一个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引颈受戮之勇毅故可贵,但并未给大清带来一个光明前景,可谓不务实。三国似乎是中国历史分分合合的一个缩影,折射了许多,回味无穷。

纷扰三国已过,对于收获,已结为标题。谋深取极,谋略的深度决定了最后的高度,何不取极;钻硬求通,实力方是硬道理作为通行证,必须钻研打磨自己的实力,即可求通。

三国演义的读书总结篇七

抬头看看窗外,云灰蒙蒙的。心情很糟,是的我的考试考砸了。我要学习坚强,坚强是很重要的,也许吧,大家都这么说。

哼着歌,我打开练习本,是谈谈曹操。清平之奸贼,乱世之枭雄。比起他我更崇拜“义字当头”的关羽。我不喜欢一副仁慈样的刘备,当皇帝的哪一个是仁慈的,不用手段帝位能是他的吗?被火烧七百里连营就一病不起,坚强这个词到不适合他。孙权会用人,却仅仅守着父兄的基业,没有帝的霸气。这个曹操很狠,不得不说帝王这个词在他身上贴切的很!

我拿来《三国演义》寻找曹操的身影,蓦地我心头一触,原来曹操才是真英雄!这位大将军在宛城折军丧子后痛定思痛;这位汉丞相败走华容道时嘲笑诸葛亮、周瑜;这位魏王割须弃袍后巧施反间计。连遭挫折却不忘一统天下的抱负!曹操把坚强演绎到顶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公的诗好不令人痛快。

伸了个懒腰,此时已近黄昏。我好像知道了什么是坚强,困难打不败,挫折打不倒这便是坚强。

有人说:“刘备的江山是哭出来的,孙权的江山是继承下来的,只有曹操的江山是打下来的!”

三国演义的文笔偏向于汉室,正如歌唱的“尔虞我诈是三国,说不清对与错”乱世之中有谁是对的,谁是错的呢?可在这乱世之中却有真英雄!曹操虽然“奸”,这是作为军事家应有的“奸”!

三国演义的读书总结篇八

最近,我读了《三国演义》这本历史书。

首先,动荡时期的那些奸雄无比的痛恨。董卓利用自己的兵权,当了太师,不把皇帝放在眼里,后来王允献计除了董卓。吕布只是一介勇夫,背信弃义,被财物所迷惑,杀了丁原,被美人计所惑,杀了董卓,后来又投靠刘备而夺取徐州,最后被曹操杀死在白门楼。董卓和吕布都是罪有应得。

其次,我对那些英年长早逝的英雄感到痛心。周喻,三国时吴大将,因为忌妒诸葛亮三气到死,埋了一肚子才华。关羽一向沉稳,曾经打过无数次胜仗,但是最后是因为骄傲轻敌中了吕蒙之计,致使自己走向麦城,被吴侯所害。庞统曾与孔明和合称凤雏卧龙,但是落风坡中了张社埋伏,被乱箭射死。可惜!可惜!

最后便是对那些英雄能人的饮佩。我饮佩孔明,他奇计百出,忠心耿耿,鞠躬尽瘁,死而后己,我饮佩张辽威震逍遥津,跟曹操屡战功;我饮佩赵云在曹操百万大军中七进七出,人称常胜将军。

《三国演义》不愧为世界名着!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