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爱的艺术读书心得(优秀1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0-25 06:19:03 页码:14
2023年爱的艺术读书心得(优秀11篇)
2023-10-25 06:19:03    小编:曼珠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爱的艺术读书心得篇一

爱是一门艺术吗?如果爱是一门艺术,那就要求人们有这方面的知识并付出努力。或者爱仅仅是一种偶然产生的令人心旷神怡的感受,只有幸运儿才能堕入爱的情网呢?这本小册子以第一种假设为基础,而大多数人毫无疑问相信第二种假设。

但这大多数人决不认为爱情无关紧要,相反他们追求爱情。悲欢离合的爱情电影他们百看不厌,百般无聊的爱情歌曲他们百听不烦。但他们之中没有人认为,人们本可以学会去爱。

大多数人认为爱情首先是自己能否被人爱,而不是自己有没有能力爱的问题。因此对他们来说,关键是:我会被人爱吗?我如何才能值得被人爱?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们采取了各种途径。男子通常采取的方法是在其社会地位所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地去获得名利和权力,而女子则是通过保持身段和服饰打扮使自己富有魅力;而男女都喜欢采用的方式则是使自己具有文雅的举止,有趣的谈吐,乐于助人,谦虚和谨慎。为了使自己值得被人爱而采用的许多方法与人们要在社会上获得成功所采用的方法雷同,即都是要赢得朋友和对他人施加影响。事实上,我们这个社会大多数人所理解的值得被人爱无非是赢得人心和对异性有吸引力这两种倾向的混合物而已。

产生在爱这件事上一无可学这一看法的第二个原因是人们认为爱的问题是一个对象问题,而不是能力问题。他们认为爱本身十分简单,困难在于找到爱的对象或被爱的对象。

产生在爱情这件事上一无可学这一看法的第三个错误是人们不了解堕入情网同持久的爱这两者的区别。如果我们用fallinginlove和beinginlove这两个英文搭配也许就能更清楚地区分这两个概念。两个迄今为止同我们一样是相互陌生的人,当他们突然决定拆除使他俩分隔的那堵高墙,相许对方,融为一体时,他俩相结合的一刹那就成为最幸福、最激动人心的经历。这一经历对那些迄今为止没有享受过爱情的孤独者来说就更显美好和不可思议。这种男女之间突如其发的奇迹般的亲密之所以容易发生,往往是同性的吸引力和性结合密切相关或者恰恰是由此而引起的。但这种类型的爱情就其本质来说不可能持久。这两个人虽然熟谙对方,但他俩之间的信任会越来越失去其奇迹般的特点,一直到隔坤、失望和无聊把一息尚存的魅力都抹掉为止。当然一开始双方都不会想到这点。事实是:人们往往把这种如痴如醉的入迷,疯狂的爱恋看作是强烈爱情的表现,而实际上这只是证明了这些男女过去是多么地寂寞。

爱的艺术读书心得篇二

近期有幸拜读弗洛姆先生著作《爱的艺术》,略有所感。

显而易见的,这一著作中,他一方面结合了马克思关于人的学说及弗洛伊德的主要观点,一方面又根据他对病人精神分析所获得的重要经验对这两位大师的理论进行检验,补充,和提出爱的艺术的新的看方法。

通过这本书,我进一步了解了西方文化的实质,了解了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一些问题。弗洛姆认为,人应该不再同自己的力量产生异化,并且不再通过崇偶像——生产,消费的方式——去体验自己的力量,只有在这样一个社会,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当个人的全面发展成为所有人的全面发展时,爱才会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态度。

那么什么是社会的异化呢?它所反映的实质内容,不同历史时期的学者有不同的解释。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看,异化作为社会现象同阶级一起产生,是人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及其产品变成异己力量,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社偶感会现象。私有制是异化的主要根源,社会分工固定化是它的最终根源。异化概念所反映的,是人们的生产活动及其产品反对人们自己的特殊性质和特殊关系。在异化活动中,人的能动性丧失了,遭到异己的物质力量或精神力量的奴役,从而使人的个性不能全面发展,只能片面发展,甚至畸形发展。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异化达到最严重的程度。

其次,我明白了,爱是摆脱异化的一种途径。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的,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爱的生活中永远也得不到满足。

如何留住爱,如何更新爱,如何让爱你的人和你爱的人永远爱你。这便是最难的课程。所谓相爱容易,相处难,就是这个意思。也有人比喻爱就像是捧在手里的沙,抓得越紧,失去的越多。人在爱别人的时候失去自我,也束缚了别人。让自己失去了光彩,也阻挡了别人寻求明媚。

有智慧的人爱别人也爱自己。追求和爱慕别人受挫,应该返回来关注自己,审视自己,同样也给别人一个关注和审视自己的时间和空间。这样你便找回为爱迷失的自己,重新光亮自己,并在此基础上升华自己,不断地更新自己。这样你便永远是鲜亮的自己,改变和鲜亮自己的过程,也是留住爱的过程。操控这个过程的能力实际上也是爱别人的一种能力。让别人不断地爱上你和你去不断地爱上别人是统一的。当你发现别人不断地爱上你的时候,也发现了别人的可爱之处,此时你便拥有了爱别人的能力。

对于这样的疑虑,我想引用卡尔。马克思的一句话作结,"应为我有眼睛,所以我有看的需要。因为我有耳朵,我有听的需要。因为我有大脑,我有思考的需要。因为我有心,我有感觉的需要。简言之,因为我是一个人,所以我需要任何世界。"这便是我们对爱的需要。

爱的艺术读书心得篇三

那就是在保留自己完整性和独立性的条件下,也就是保持自己个性的条件下与他人合二为一。人的爱情是一种积极的力量,这种力量可以冲破人与人之间的高墙并使人与人结合。爱情可以使人克服孤寂和与世隔绝感,但同时又使人保持对自己的忠诚,保持自己的完整性和本来的面貌。在爱情中出现了两个生命合为一体,却依然保持两体的怪现象。

真正的爱情只能产生于这样两个人中间,这两个人都从他们生存的圈子里跳出来并互相结合,同时他们每个人都又能脱离自我中心去体验自己。只有这种中心体验才是人的现实,才是爱情的基础。这样体验到的爱情是不断地挑战,这种爱情不是避风港,而是一种共同的努力、成长和劳动。

只有当我自己达到独立,在没有外援的情况下独立地走自己的路,即不想去控制和利用别人,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尊重对方才成为可能。只有在自由的基础上才会有爱情,正像在一首古老的法国歌曲中唱的那样爱情是自由之子,永远不会是控制的产物。

神之爱在体验中得到统一

这一章是我最喜欢的部分,也是引发我思考最多的部分,却又是最难通过三言两语表述的。事先声明,我对任何宗教都非常尊重,也从不认为东西方各宗教有高下之分。只是就弗洛姆大叔观点和我个人喜好进行探讨。

熟悉我的人应该都大概了解我还是比较欣赏和喜爱道家的思想。老庄的境界心向往之,虽不能至。没想到古老的东方哲学居然也得懂了西方弗洛姆大叔的推崇。

西方哲学强调逻辑和思考,而东方哲学强调体验和统一。

同亚里士多德逻辑对立的是人们称为悖论逻辑的理论,在中国和印度的思想中这种逻辑占主导地位。悖论逻辑不是把重点放在思想上,而把重点放在体验上。这一态度引起了一系列其他的后果。首先引起宽容。悖论逻辑引起的第二个变化是应该重视改造人,而不是一方面发展教义,另一方面发展科学。从印度、中国和神秘主义的宗教立场出发,人的宗教任务不在于正确思考,而是要得到体验并且要在聚精会神的禅坐过程中同一结成一体。

所以,东方宗教中,无论是婆罗门教,佛教还是道教,宗教的最终目的不是正确的信仰,而是正确的行动。因此东方的思想导致宽容和努力改造人自身(但不导致技术),与此相反,西方的立场导致不宽容、教义和科学、天主教和原子能的发现。

在占统治地位的西方宗教中对神的爱基本上就是相信神,相信神的存在,相信神的正义和神的爱。对神的爱基本上是一种思想上的体验。在东方宗教中和在西方的神秘主义中对神的爱是一种对统一和爱的强烈感情体验,这种体验同生活中的每一种爱神的表现不可分割。

这一部分虽然我也大量剪切引用原文,但是逻辑上的剪切取舍很痛苦,不知道我有没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把原文更显晦涩的逻辑(不管弗洛姆大叔的事情,翻译的问题)让大家看上去看的明白一点。

我想,这种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最终也许就是导致西方文学大部分希望全体人叫好,而中国文人只希望有一两位知音足矣的原因吧。

爱的艺术读书心得篇四

按谱做菜,按流程工作,项目管理等等任何生活和工作,都不可能按理想进行,人行走的'一路,必然是磕磕绊绊,任何一个小的挫折,都可能使我们放弃走不下去。

“爱的艺术”,难以理解,知了行难,而且还理想主义,能完全践行成功的可能性很小。但,只要能努力朝着那个境界努力,要相信对生活幸福会有很好的作用。

爱的艺术读书心得篇五

读完了爱的艺术这本书我想领悟到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我们的自我价值并不依附于任何人对我们的评价。让我明白了,爱是一门艺术,它需要知识和努力。

爱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和核心,但是,爱是什么我们真的理解爱,甚至真的在爱吗这本书的阅读,不但有助于我们理解博爱、自爱、父母之爱、上帝之爱等等,更能帮我们理解自己的生活。理解自我,洞悉幸福完整背后的秘密。

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是在于其无偿的给予性,无条件性,不论你身处何地,不论你是好是坏,只要你是母亲的孩子,你便会得到母爱。这种爱不仅仅不需要用努力去得到,而且也根本无法用努力去得到,无法创造,也无法控制。在母爱中我们是处于被爱的地位的,我们务必学会如何把被爱转变为去爱,转变为创造爱。我们要学会爱也需要学会给予,给予比得到更能使自己得到满足,更能使自己欢愉,爱要比被爱更重要,当人们明白这些时,爱才能变成成熟的爱,“我被爱是因为我爱”。

弗洛姆指出:“关心、职责心、尊重和认识是相互依靠的。在成熟的人身上能够看到这些态度的集中表现。成熟的人就是指能够创造性地发挥自己力量的人。成熟的人只想拥有他自己的劳动果实,放下了获取全力和全知的自恋幻想,并有一种谦恭的态度。这一态度的基础是他内心的力量,单单这股力量就能使他进行真正的、创造性的劳动。”如果没有尊重和认识,那么关心和职责心就会变成对爱人的一种控制。在感情里,尊重和认识十分重要。首先认识自我,自己本身要到达自力更生、独立自主,而不依附或依靠他人;其次,要客观地正视对方,认识他的独特个性,并努力使对方成长,而不是要求他成为我期望的样貌,这才是真正的尊重。

爱的艺术读书心得篇六

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不幸的总有各自的不幸”也有人说“相爱的艺术是相同的,失去爱的人各有各的失误。
毕竟是读了《爱的艺术》这本书才写下的文字,让我来介绍一下这本书的作者-—艾里希·弗洛姆,德裔美籍心理学家、新精神分析学家、哲学家。1900年,他生于德国法兰克福犹太人家庭,是家中的独子。1922年获德国海德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是二十年代“法兰克福学派”重要成员。纳粹上台后,他于1934年赴美,在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同时,在哥伦比亚大学等学术机构讲学,并执教于高校。1980年,八十岁生日前五天病逝于瑞士家中。除了《爱的艺术》,他还创作了《逃避自由》、《健全的社会》、《精神分析的危机》等著作。
《爱的艺术》是弗洛姆最著名的作品。在第一章中,弗洛姆明确提出,爱是一门艺术,爱是人格整体的展现,要发展爱的能力,就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人格,并朝着有益的目标迈进。成熟的爱是保持自己的尊严和个性条件下的结合。虽然爱情中包含着克服分离和孤独感的渴望,但只有双方首先是有独立意识和独处能力的个体,才能使爱情长久地滋润彼此的生命。爱情中的磕磕绊绊,多是由于一方或者双方个性上的不成熟。两个人关系好,能持久,不是看蜜里调油的时候,而是看两个人节奏不一致的时候,能不能彼此调整情绪,心平气和地翻篇。既可以有独立节奏,互相信任;又能够彼此互相帮助,互相吹捧的长期关系,才有意思。
很多人以为爱是遇见了对的人,就自然而然能学会的能力。在这本书里,作者说了一个与众不同的观点,爱就像音乐、绘画、雕塑等其他艺术形式一样,是通过知识和努力加以学习的,这便是爱的智慧。
人们产生这种错误的想法有三种原因:一是人们认为爱就是被人爱;其实恋爱的成熟阶段,都不是再需要从对方身上强求得到些什么才会继续爱,而是我爱你,因为你本身的存在,让我看见人性里的愉悦之光!《圆桌派》采访严歌苓,她说她最讨厌的最瞧不起的就是那种把自己当花养着,自己的每一分美丽都要榨取男人一分价值的特别计较特别算计男人的那种女人,事实上,她说的这种女人很可怜正是因为她不爱自己,她才要榨取男人。如果你认为男人只要挣钱就好,那你得到的就是一个只知道挣钱的连碗面也不会做的男人。二是人们认为爱的问题是一个对象问题,而不是能力问题。在《人类简史》里有一个有趣的说法,就是当今社会,金钱已经打败了任何一个宗教,成为人类行为和沟通的基础工具,几乎已经没有任何一个社会行为,能完全脱离金钱的影响了。男女关系也和赚钱一样。不可能一年赚满五十年的开销,不可能一直浪漫,或者对方是个非常有情趣的人又愿意一辈子带领你。认识一个本来不认识的人,从陌生,到礼貌,到沟通,到交心,到亲密关系,或者到愿赌服输,这一步一步,都是能力的成长。三是人们不了解“堕入情网”同“持久的爱”这两者的区别。就像许多人说结婚之后爱情就变为了亲情,都他妈扯蛋,我非常反对夫妻变成亲人,我妈或我以后的小孩是我的亲人,但我的老公永远是我的情人爱人。没爱情的婚姻,就不叫幸福婚姻。
张方宇在《单独中的洞见》中说:确实有少数女人曾经如天鹅一般的高贵与优雅,但是婚姻最终使她们沦为家禽,(第一次看到男作家能给女性这么深厚关爱)他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很多女人婚后都把时间和金钱全部花在孩子身上,导致在现代生活上最基本的生存必备品可能都认为没必要没舍得买,一个自己都不会爱自己的女人能否正确的爱孩子和老公?
最后就像作者所说,如果我确实爱一个人,那么我也爱其他的人,我就会爱世界、爱生活。如果我能对一个人说“我爱你”,我应该也可以说“我在你身上爱所有的人,爱世界,也爱我自己。”(罗倩倩)


爱的艺术读书心得篇七

那就是在保留自己完整性和独立性的条件下,也就是保持自己个性的条件下与他人合二为一。人的爱情是一种积极的力量,这种力量可以冲破人与人之间的高墙并使人与人结合。爱情可以使人克服孤寂和与世隔绝感,但同时又使人保持对自己的忠诚,保持自己的完整性和本来的面貌。在爱情中出现了两个生命合为一体,却依然保持两体的怪现象。

真正的爱情只能产生于这样两个人中间,这两个人都从他们生存的圈子里跳出来并互相结合,同时他们每个人都又能脱离自我中心去体验自己。只有这种中心体验才是人的现实,才是爱情的基础。这样体验到的爱情是不断地挑战,这种爱情不是避风港,而是一种共同的努力、成长和劳动。

只有当我自己达到独立,在没有外援的情况下独立地走自己的路,即不想去控制和利用别人,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尊重对方才成为可能。只有在自由的基础上才会有爱情,正像在一首古老的法国歌曲中唱的那样爱情是自由之子,永远不会是控制的产物。

神之爱在体验中得到统一

这一章是我最喜欢的部分,也是引发我思考最多的部分,却又是最难通过三言两语表述的。事先声明,我对任何宗教都非常尊重,也从不认为东西方各宗教有高下之分。只是就弗洛姆大叔观点和我个人喜好进行探讨。

熟悉我的人应该都大概了解我还是比较欣赏和喜爱道家的思想。老庄的境界心向往之,虽不能至。没想到古老的东方哲学居然也得懂了西方弗洛姆大叔的推崇。

西方哲学强调逻辑和思考,而东方哲学强调体验和统一。

同亚里士多德逻辑对立的是人们称为悖论逻辑的理论,在中国和印度的思想中这种逻辑占主导地位。悖论逻辑不是把重点放在思想上,而把重点放在体验上。这一态度引起了一系列其他的后果。首先引起宽容。悖论逻辑引起的第二个变化是应该重视改造人,而不是一方面发展教义,另一方面发展科学。从印度、中国和神秘主义的宗教立场出发,人的宗教任务不在于正确思考,而是要得到体验并且要在聚精会神的禅坐过程中同一结成一体。

所以,东方宗教中,无论是婆罗门教,佛教还是道教,宗教的最终目的不是正确的信仰,而是正确的行动。因此东方的思想导致宽容和努力改造人自身(但不导致技术),与此相反,西方的立场导致不宽容、教义和科学、天主教和原子能的发现。

在占统治地位的西方宗教中对神的爱基本上就是相信神,相信神的存在,相信神的正义和神的爱。对神的爱基本上是一种思想上的体验。在东方宗教中和在西方的神秘主义中对神的爱是一种对统一和爱的强烈感情体验,这种体验同生活中的每一种爱神的表现不可分割。

这一部分虽然我也大量剪切引用原文,但是逻辑上的剪切取舍很痛苦,不知道我有没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把原文更显晦涩的逻辑(不管弗洛姆大叔的事情,翻译的问题)让大家看上去看的明白一点。

我想,这种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最终也许就是导致西方文学大部分希望全体人叫好,而中国文人只希望有一两位知音足矣的原因吧。

爱的艺术读书心得篇八

读完了弗洛姆的《爱的艺术》,很好的一本薄薄的书。

人的孤独感是无法回避的事情,克服的办法一是创造,主动去改造自然,实现自我和外部世界直接的联通;另一个就是爱,分享自己的生命力,实现自我和人群之间的联通。无论是创造还是爱,都是主动性的行为;所以弗洛姆提倡“创造性的人格”。

通俗地说,爱是给予而不是理解。爱确实是内心强大的表现。当然,大多数时候,我们会说,感情是弱者的感情,但是,过于脆弱的相互依靠的感情可能也无法真正健康而长久。我赞成说,一个懂得并且能够享受孤独的人独处,而不求助于各种他者的支持,才有着真正的去爱人的力量。真正的爱里,就应能够同时成就自己和他人。无论是一味索取的爱,还是按照自己的臆想一味给予并且认为对方需要的爱,都是不健康的。

弗洛姆也超多探讨了现代社会是否有利于爱的培养的问题,他认为,西方社会导致了爱的溃散;其主要论据在于,现代社会的组织方式带来了现代人与自身、与其他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被异化了。我赞同,在工业大革命之后,“物”在人类生活中享有了从未有过的地位,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崇拜;但是我不敢肯定,在现代社会之前,爱是普遍的,而现代社会的到来,带来了爱的溃散。可能确实现代对于人之间关系的抨击很多,从文学到哲学的各个方面,但是更加可能是由于人的信仰变化——从崇拜爱与美到崇拜物而贬低人而造成的。我们甚至不能说,是资本主义社会之前,还是在资本主义社会时期,我们对自己的心灵更加敏感或者麻木。所谓协作精神和相互体谅对于相处的作用,我想不只是现代会这么要求——人和人是不同的,相处之间摩擦就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同理心和让步就是必要的润滑剂,而非某个社会形态强加在于人身上的,只但是大众媒体会不会这样坦诚。

让步假设说,现代社会确实存在爱的溃散,这也不能用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美德标准带来了这样的状况来概括。如果爱——博爱、母爱、性爱,能够给人带来愉悦,那么人就不会轻易放手它们,不会因为社会崇尚协作精神,就贸然提议说,我们放下相互之间的爱,用协作好处上的共生来替代吧。人应对鱼和熊掌的第一反应,不会是,两者我该放下哪一个,而首先会是,我能不能同时占用两者。另外,如果我们谈论这个话题的起意在于学会爱,获得幸福感,那么笼统而轻巧地把职责推于社会形态是一种既不负职责又无济于事的行为,我们大能够把时间花在一部电影一桶爆米花,而不是严肃的思考上。

但是,我们确实注意到资本主义社会的组织形式,或者说工业化的进程,确实改变了人的很多习惯、特征;这样特征和习惯的改变可能最终改变了社会里爱的现状。

确实,现代社会里更多幸福感来源于消费,或者说,人的幸福感向来部分来自于消费,而在工业化之前,消费部分占有份额受到了消费品总量的限制,无法大幅扩张;而工业化带来了这样的可能性,于是人自然地转向这部分更加容易增长的幸福来源,从而构成了大众逐利的场面;而这样的状况有可能造成了大家对于精神层面替代性的忽视。打个不恰当的比方,也许国际贸易里“福利恶化型”增长的状况会出现。

同时,现代社会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的习性。弗洛姆在“爱的实践”里所提到了几种爱的基本要求:“自律”、“专注”、“耐心”、“极大的热情”。但是现代社会的物质消费约束集确实不利于这些美德的培养,这些美德在社会中的地位也远不如一两千年前。我们能够说,人性的的进化是缓慢的,远远慢于意识形态的演化,更加慢于生产力的提升,尤其是在生产力经历了指数甚至更快的增长之后。不可能指望植根于人性的意识形态迅速地能够适应生产力的提升,而同时持续了当初的种种坚韧不摧(或者至少在没有外界冲击状况下,表面的坚韧不摧)。因此,爱成为一种需要学习、时时注意的潜力,培养这样潜力之始,就是从努力靠近弗洛姆所提出的几项要求开始。

爱的艺术读书心得篇九

爱是一门艺术吗?如果爱是一门艺术,那就要求人们有这方面的知识并付出努力。或者爱仅仅是一种偶然产生的令人心旷神怡的感受,只有幸运儿才能“堕入”爱的情网呢?这本小册子以第一种假设为基础,而大多数人毫无疑问相信第二种假设。

但这大多数人决不认为爱情无关紧要,相反他们追求爱情。悲欢离合的爱情电影他们百看不厌,百般无聊的爱情歌曲他们百听不烦。但他们之中没有人认为,人们本可以学会去爱。

大多数人认为爱情首先是自己能否被人爱,而不是自己有没有能力爱的问题。因此对他们来说,关键是:我会被人爱吗?我如何才能值得被人爱?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们采取了各种途径。男子通常采取的方法是在其社会地位所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地去获得名利和权力,而女子则是通过保持身段和服饰打扮使自己富有魅力;而男女都喜欢采用的方式则是使自己具有文雅的举止,有趣的谈吐,乐于助人,谦虚和谨慎。为了使自己值得被人爱而采用的许多方法与人们要在社会上获得成功所采用的方法雷同,即都是“要赢得朋友和对他人施加影响”。事实上,我们这个社会大多数人所理解的“值得被人爱”无非是赢得人心和对异性有吸引力这两种倾向的混合物而已。

产生在爱这件事上一无可学这一看法的.第二个原因是人们认为爱的问题是一个对象问题,而不是能力问题。他们认为爱本身十分简单,困难在于找到爱的对象或被爱的对象。

产生在爱情这件事上一无可学这一看法的第三个错误是人们不了解“堕入情网”同“持久的爱”这两者的区别。如果我们用fallinginlove和beinginlove这两个英文搭配也许就能更清楚地区分这两个概念。两个迄今为止同我们一样是相互陌生的人,当他们突然决定拆除使他俩分隔的那堵高墙,相许对方,融为一体时,他俩相结合的一刹那就成为最幸福、最激动人心的经历。这一经历对那些迄今为止没有享受过爱情的孤独者来说就更显美好和不可思议。这种男女之间突如其发的奇迹般的亲密之所以容易发生,往往是同性的吸引力和性结合密切相关或者恰恰是由此而引起的。但这种类型的爱情就其本质来说不可能持久。这两个人虽然熟谙对方,但他俩之间的信任会越来越失去其奇迹般的特点,一直到隔坤、失望和无聊把一息尚存的魅力都抹掉为止。当然一开始双方都不会想到这点。事实是:人们往往把这种如痴如醉的入迷,疯狂的爱恋看作是强烈爱情的表现,而实际上这只是证明了这些男女过去是多么地寂寞。

爱的艺术读书心得篇十

某日在图书馆漫无目的地翻阅时,偶然瞥见了一本书,书名叫《爱的艺术》。

当时被这本书的名字所吸引,又觉得薄薄的一本很适合闲暇之余阅读,便将它借了回来。之后便对这本外表普通的书产生了翻天覆地的看法。

“爱”这个关键词在书中反复出现——这种情感不只是所谓的“爱情”,还包括了人与人之间的博爱、亲人之间父爱和母爱、异性之间的性爱,和对自身的自爱,以及宗教仪式的神爱。

在看这本书时,我不断地向身边的人推荐这本书,现在向你们推荐。因为我想,每一位看这本书的人一定都会受益匪浅。

因为这本书以一种特别亲切的方式把我们带入爱的真谛的范畴,让我们小心翼翼的打开自己的心灵,去挖掘、去重新审视自己内心隐藏在那里的小秘密,让我们成长和成熟。

我们这辈子要做的事太多,但最重要的应该是了解和掌握爱这门艺术,因为只有这条路径能让我们在漫长的人生中感受生命的意义,感到自我的存在,感到周围人的存在,并体验到克服困难的艰辛与欢乐。

作者希·弗洛姆是著名的德裔美籍心理学家和哲学家、法兰克福学派重要成员。《爱的艺术》这本书是他最著名的作品,自1956年出版至今已被翻译成32种文字,在全世界畅销不衰,被誉为当代爱的艺术理论专著最著名的作品。

在这本书中,他以精神分析法研究、阐述爱的艺术,引用了不同方面的例子来证明,“爱是积极的,是给予的过程”,“爱是关心、责任心、尊重和认识”,让人对“爱”的理解更加深刻和全面。

而这一切的一切都指向着一个结论——爱是一门艺术。

爱的艺术读书心得篇十一

读完了爱的艺术这本书我想领悟到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我们的自我价值并不依附于任何人对我们的评价。让我知道了,爱是一门艺术,它需要知识和努力。

爱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和核心,但是,爱是什么?我们真的理解爱,甚至真的在爱吗?这本书的阅读,不但有助于我们理解博爱、自爱、父母之爱、性爱、上帝之爱等等,更能帮我们理解自己的生活。理解自我,洞悉幸福完整背后的秘密。

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是在于其无偿的给予性,无条件性,不论你身处何地,不论你是好是坏,只要你是母亲的孩子,你便会得到母爱。这种爱不仅不需要用努力去得到,而且也根本无法用努力去得到,无法创造,也无法控制。在母爱中我们是处于被爱的地位的,我们必须学会如何把被爱转变为去爱,转变为创造爱。我们要学会爱也需要学会给予,给予比得到更能使自己得到满足,更能使自己欢愉,爱要比被爱更重要,当人们明白这些时,爱才能变成成熟的爱,“我被爱是因为我爱”。

弗洛姆指出:“关心、责任心、尊重和认识是相互依赖的。在成熟的人身上可以看到这些态度的集中表现。成熟的人就是指能够创造性地发挥自己力量的人。成熟的人只想拥有他自己的劳动果实,放弃了获取全力和全知的自恋幻想,并有一种谦恭的态度。这一态度的基础是他内心的力量,单单这股力量就能使他进行真正的、创造性的劳动。”如果没有尊重和认识,那么关心和责任心就会变成对爱人的一种控制。在爱情里,尊重和认识非常重要。首先认识自我,自己本身要达到自力更生、独立自主,而不依附或依赖他人;其次,要客观地正视对方,认识他的独特个性,并努力使对方成长,而不是要求他成为我希望的样子,这才是真正的尊重。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