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精选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0-25 12:44:11 页码:13
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精选16篇)
2023-10-25 12:44:11    小编:XY字客

“报告”使用范围很广,按照上级部署或工作计划,每完成一项任务,一般都要向上级写报告,反映工作中的基本情况、工作中取得的经验教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工作设想等,以取得上级领导部门的指导。那么什么样的报告才是有效的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报告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篇一

2、年龄:8岁

3、性别:男

4、家长姓名:陈xx

5、与家访对象的关系:祖孙

6、是否留守:留守(爸妈都外出打工)

7、联系电话:000000000

8、家访内容:

我们是中午的时候到学生家的,当然他的奶奶正在门口坐着,我们向她表明了我们的来意后,她很高兴的接待了我们。

xx是一个比较内向的孩子,平时在教室里不爱说话,但是学习很努力,成绩也很好(考了3次第一名)。听他奶奶说,他在外面受了什么委屈回家后从来不说,只是自己一个人憋着哭,这也许与他是留守儿童有关吧。

xx的奶奶是一个非常通情达理的老人,她对她的孙子孙女期望都非常高,而且很关注他们的学习成绩。她一直希望他们好好学习,将来后有出息,别在在家种地了。

我们聊到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

1、家长对学生的期望;

2、家长对学习的要求;

3、学生生活方面的情况;

4、学生最需要哪方面的指导;

5、家长希望通过哪种方式和老师交流(家长会或家访等);

6、如果学生犯错误了,家长会以什么方式处理;

7、家长除了关心学生的学习外,还比较关心学生的哪方面等。

8、家访总结:

通过家访,我发现老人家对孙子的期望真的很高。她非常关注他的学习情况,但对他的其他方面如性格、交友等关注的很少。

xx的内向、不爱说话、受委屈不说,我觉得与他的家教有很大的关系。也许是家人只关注他学习的原因,也许是爸妈不在身边的原因……但听他奶奶说,xx不是很听他妈妈的话,但很听她的话,原因也许就是和妈妈接触太少吧。

我觉得家长不应该只关注学生的学习,他们应该多了解一下学生的交友、性格等其他方面的情况,让学生能全面发展。

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篇二

当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我国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行列,如何关注老人愉快的度过晚年,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老龄化成为社会工作的一项重要的内容。“空巢老人”是指不与子女居住在一起的老人,其中既包括无子女的老人,也包括与子女分开居住的老人。据全国老龄委统计,我国60岁以上老人占人口总数10%,xx年将达到2亿。同时,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夫妇外出去繁华都市打工,随之产生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他们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但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缺少父母情感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儿童甚至会因此走上犯罪道路。

3月中旬,为了仔细了解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的生活和生存状况,该镇组织部分人大代表和驻镇政协委员对全镇37个村、3个社区居委会进行调研,对彭王、长王两村进行重点调查,以寻求改善农村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的生活保障的良策。

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

通过调查发现,大多数空巢老人对现在生活状况比较满意。有81%的农村空巢老人依靠子女或自己劳动进行自养。从事农业生产或其他副业的自我劳动收入以满足基本生活要求。如:彭王四组98高龄的老奶奶王明珍,53岁时老伴去世。1984年,子孙因工作需要迁居襄樊后,她一直独守空巢,开垦2亩荒地,靠自己的劳动进行自养。她说:儿孙买房、上学需要花大钱,我自己能过,不愿给子孙找麻烦。随着经济收入、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再因为吃喝问题而发愁。多数老人期待与儿女一起生活,他们认为和家人一起生活是最好的生活方式,而对生活水平的要求比较低。但由于住房、代沟或者不愿意给子女添麻烦等种种原因未能够与子女一起生活。加上老人与子女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差异,为避免产生冲突与矛盾,而选择独立生活。个别子女具备所需的物质条件,但赡养老人的.观念很淡薄,嫌弃老人,从而使老人不得不独守空巢。大多因了子外出打工或女儿出嫁,老人不得不独守空巢,管理责任田,养家护院,或抚养孙儿。因此,孤独是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的极大隐患。部分老人感觉到自己步入老年后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地位下降,社会认同感不能得到满足。他们都盼望子女能回来看望自己,因缺乏亲情倍感孤独。同时,身体状况是老年人最担心的问题。晚年后,由于高血压、冠心病、肺心病及四肢麻木等疾病所困扰,有的老人看不起病,有的甚至担心子孙购房、上学及日常生活开支大,怕给子女拖累而拒绝接受治疗。“老有所乐”也是空巢老人所追求的。46%的老人认为,只要心境好,能够有自己比较满意的生活方式、娱乐休闲方式就可以了,快乐才是关键的。有的老人以种地拾柴、放牧养禽为乐,有的老人喜欢聚集一起谈古论今,有的则喜欢打麻将、看京剧。

农村空巢老人家庭还普遍面临看病就医、农业生产投入、人情往来等经济压力,同时子女外出务工还导致不少老人接替子女承担农业生产、人情往来等责任,加重了经济负担。

但70岁以上高龄空巢老人缺乏生活照料,他们在吃饭、穿衣、入厕、上床、洗澡、走动等方面遇到重重困难,尤其是两位老人同时得病,或一位老人独居更为困难。

精神慰藉是空巢老人渴求的重要内容,尤其是来自家庭成员的上门探视、打电话问安等形式,他们渴求的探视频率要求在一周或一月一次。他们渴求向配偶、子女或亲友倾诉烦恼。

通过调查,黄集镇总人口为8.5万人,14岁以下儿童16820人,其中留守儿童达5712人,占儿童总数的34%。通过对彭王、长王两村的178名留守儿童抽查,留守儿童父母一方外出的107人,占60%;留守儿童父母同时外出的71人,占40%;留守儿童中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的64人,占35%;被托付给亲戚、朋友监护的7人,占4%。

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推动下,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为改变生存状况外出打工,其中大部分夫妻一同外出,因经济等原因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由此引发“留守儿童”问题。由于留守儿童多由祖辈照顾,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这种状况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留守儿童由于亲情缺失,心理健康方面存在阴影,很大一部分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自卑懦弱、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还有的脾气暴燥、冲动易怒,常常将无端小事升级为打架斗殴。因人口流动引发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1、监护不力,九年义务教育难以保证

通过对该镇秦家学区走访调查发现:80%以上的留守儿童是由祖父母隔代监护或亲友临时监护,年事已高、文化素质较低的祖辈监护人基本没有能力辅导和监督孩子学习。农村学校受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理念的局限和制约,针对留守儿童的需求提供特殊的教育和关爱力不从心,学校与家庭之间缺乏沟通。家庭和学校监护不力,导致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辍学现象。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及初中教育的在学率都低于正常家庭儿童。

2、缺乏抚慰,身心健康令人担忧

据调查,有70%的父母年均回家不足3次,有的甚至几年才回家1次;近30%的留守儿童与父母通话、通信频率月均不足1次。由于父母长期外出,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极大地影响了身心健康形成人格扭曲的隐患,导致一部分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并且极易产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为失控甚至犯罪的倾向。19%的留守儿童觉得自己不如人,11%觉得自己受岐视,9%有过被遗弃的感觉。

3、疏于照顾,人身安全不容忽视

监护责任不落实,监护人缺乏防范意识,儿童防护能力习,农村留守儿童容易受到意外伤害,甚至成为不法分了侵害的对象。公安部门统计数据显示,被拐卖儿童群体中,第一位是流动儿童,第二位是留守儿童。女孩受到性侵害又不能及时得到父母帮助,极易造成严重后果。

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篇三

孟正刚

留守儿童是当前的一项政治工程,因城乡差别,为追求城镇一体化,使我国农村留守儿童

亲情有护,安全有保。能担当社会的责任。

20xx年9月1日——20日

隆兴镇街上和大联村

隆兴中学

七、八、九年级学生中的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

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心理和教育等问题

此次调查通过查阅隆兴中学留守儿童档案资料及数据,了解留守儿童的分布情况和在校生中的比例,同时主要通过对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的访问和座谈形式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保障措施、学业的监护管理和心理健康等问题,使其有一颗健康成长的心理素质。

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篇四

农村留守儿童

xx年xx月—xx年xx月

通过对农村留守儿童情况的调查,对问题的分析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x小学

教学工作参与、走访、访谈

随着农村父母离乡进城打工、经商人数的增多,农村儿童留守农村而无人照管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多,调查显示:我国有1.2亿农民常年在城市务工经商,产生了近xx万留守儿童,其中14岁以下占86.5%。他们失去父母庇护,身心、学习、成长都面临着失管、失教和失衡,由此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同时,也引起了社会各界对这个群体的关注。xx年8月底到xx年6月底,我们到了镇雄县场坝镇摩多小学进行为期接近一年的顶岗实习支教生活。在这段时间中,我们在平时休息的过程中走访了一些家庭,对农村留守儿童也有了一顶的了解!结合此次调查,现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现状、成因及对策,提出如下调查意见。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这些孩子由于父母长年在外务工,留守在家由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戚朋友作为临时监护人,由他们照管孩子的一切,当然其中还存在家中无人看管的现象。根据留守儿童家庭状况,家庭环境及临时监护人的文化素质,年龄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留守儿童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无能为力,只管“吃”的放纵型。

这部分儿童主要是在那些生活条件差、监护人监护能力低的家庭。这些人群年老、体弱、文化低、见识少、负担重。他们由于家境不富有,在家得种一大家人的田地、喂养猪牛等,他们天天忙于农活,根本就无暇顾及孩子了。他们仅仅对孩子煮煮饭、洗洗衣而已,特别到了农忙季节,连吃饭都顾不上,很多孩子就得自己煮饭或挨饿。许多孩子还承担起家里全部家务事,有时,连几岁地孩子也得下地干活儿。至于如何教育孩子,对于“听话”的孩子很满意,不听话的孩子只是说说而已。关心学习更无从谈起。对于孩子心里想的什么?需要什么?有什么感受?都一概不知或是根本没想到要关心。其实,这一现象在留守儿童家庭里普遍存在。他们的父母忙于挣钱,自己和祖父母忙于农活、家务,对自己的教育、成长都无人关心,使自己本应得到温暖、关爱的童年变为“早熟的大人”。

(2)隔代教育,只顾“给”的溺爱型。

(3)寄居他家,无法管的放纵型。

农村留守儿童中,有一部分孩子是被父母寄养在亲戚家或朋友中的。被寄居的孩子总有一种寄人篱下的感觉,因为他们毕竟不是和自己的亲人一起生活起居。他们中有一些人总感觉在亲戚家里毕竟没有在自己家里那样自由,束手束脚的,看起来胆小怕事,很本份,但一旦离开了亲戚,就像老鼠离开了猫,他们就无法无天了。也有一些孩子胆子很大,亲戚根本管不住,有的可以跟亲戚顶撞,亲戚稍微说重了,就怀恨在心或是逃离出走,使得亲戚无可奈何而不敢管教,就只能放任自流了。

因此,这个群体的孩子通常出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问题:

1、学生成绩不佳,在校表现不优。进入学龄阶段的儿童一天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其主要任务是学习: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创造。但据调查,农村留守儿童群体中,小学阶段的学习兴趣还比较浓,学习成绩和在校表现都还较好,优秀的也不少。但到了初中阶段,情况就发生了变化,极少的留守儿童能表现为优秀,我们调查中发现,初中留守儿童中学习成绩和在校表现都优秀的不到10%,良好的不到30%,学习和生活习惯都很差且行为出现问题的儿童却占了近30%,而且在所有“问题儿童”中,留守儿童占80%。

2、亲情缺失严重,心理发展异常。青少年期是个性发展和形成的关键时期,父母的关爱、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教育对青少年个性的健康发展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但是,农村留守儿童们由于其父母长时间不在身边,家庭的“缺陷”使留守子女无法享受到正常的亲情关爱,生活中的烦恼无法向亲人倾诉,成长中的困惑无法得到父母的正确引导和鼓励......久而久之,无助感,失落感和被遗弃感逐渐形成,严重影响着留守子女心理的健康成长。调查中,我们发现绝大多数留守儿童与父母很少见面,缺少沟通。其中,与父母见面半年一次的为53%,一年一次的为44%,两年一次的有3%,还有一个孩子的父母双双外出六年未曾回过一次家。农村留守儿童在个性心理上表现极为异常,有这样两种典型“症状”:一是性格内向、孤僻、自卑、不合群、不善于与人交流;二是脆弱、脾气暴躁、冲动易怒。

3、父爱母爱失常,孩子志向模糊。外出务工的父母由于长期不在孩子身边,内心往往会出现一种愧疚感,加上在外打工,经济较为宽裕,对这些孩子生活的经济支付能力较强。因此,他们往往对孩子采取物质补偿的方式来表现自己对孩子的全部的爱,孩子要什么就可以非常轻易的得到什么,从不迟疑也从不打半点折扣。这种爱的方式,在儿童的心理边逐渐形成了儿童的“金钱万能”的价值观和“逍遥享乐”的人生观。他们没有任何勤俭节约与艰苦奋斗的概念,没有人情味,没有正确的取向与人生取向。

4、家庭教育缺失,越轨现象严重。家庭教育是人生所需全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方面,家庭教育最早最直接地影响着青少年的成长健康与否。我们调查中发现,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有效监管,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都不好。在家里,他们不讲求个人卫生,早上不洗脸漱口就吃饭,晚上不洗脚洗澡就往被子里钻;在学校,他们的学习没有计划,没有兴趣,拖欠或不交家庭作业现象严重,不遵守校纪校规,自由散漫,迟到、早退、旷课现象经常发生。在社会上,他们缺乏礼貌待人的常识,他们中抽烟的有,赌博的有,打架的有,酗酒的也有,沉迷于网吧的更是不乏其人,还有谈情说爱的,有些甚至还发生了性行为。在未成年人的生理和心理没有发育完全之前,对社会上的各种复杂、不良现象缺乏足够的判断力和抵抗力,需要正确的引导和教育,而留守家庭一般都却无法给予,从而导致留守子女极易产生犯罪和越轨行为。

1、监护人自身因素有欠缺。一是责任意识不强。在除父母外的监护人眼里,认为孩子的父母不在身边,不能对他们要求太严格,应对孩子更多的爱,否则会使孩子产生扭曲心理,觉得不是自己亲生的父母到底不知道疼爱自己。二是监护责任不明确。监护人往往从身体健康方面考虑问题,重吃饭穿衣轻学习教养;重身体健康而忽视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关心儿童在学校和家里的表现;忽视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三是监护精力跟不上。由于监护人大多数是老年人,年纪较大,有的甚至同时要监护几个留守儿童,放在每个留守儿童身的精力就不够。再加上自己身体状况差,本身需要人照顾,因此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四是监护人自身素质较低。他们不知道从心理上来照顾儿童,不知道从法律、安全、卫生知识等方面教育他们,也不能在学习上给予帮助和指导,从而使留守儿童的教育从根本上就失去了重心。

2、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当今,一方面全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另一方面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却相对滞后,尤其是边远山村。因此,农民不得不想办法改善家庭经济生活条件,让自己孩子摆脱这种祖祖辈辈都无法摆脱的困境。当最基本的生活问题都无法解决时,他们只能选择进城务工赚钱来养家糊口,从而使儿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长,在流动——留守——流动的变动中长大。因此,我们认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是造成那些留守儿童问题的最根本的原因。

3、家长缺乏家庭可持续发展观念。我们通过调查发现,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虽然经济不富裕,但也不至于穷困潦倒、无处安身,他们大多是可以在家乡通过辛勤劳动来维持家庭正常生活的,而他们却追求快速改善家庭生活,追求给孩子成长提供充实的经济支持,不惜抛家弃子,离乡背井而进城打工。他们唯一的收获就是让他们感到满足的纸币,而他们失去的是家庭的亲情,牺牲的是子女的前途,造成的.是越来越多的、越来越严重的社会问题。所以这些都是他们用金钱无法买到的,更为可怕的是使得自己的家庭得不到正常的发展。

4、复杂的社会因素难辞其咎。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过早过多涉足社会的各个方面,但由于其天真幼小,无法正确处理来自社会各方面的纷繁复杂的社会信息与状况,分不清是非曲折。因此,网络游戏、色情影像等等,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上形成了深刻的印象,他们把一些与社会和道德格格不入的东西当作时髦去追求,当作偶像去崇拜去效仿,把黑的当成白的,把对的当成错的,进而使他们在自己心理发展上存在大量的不健康的甚至是错误的东西,存在许多的困惑与问题。比如,抽烟酗酒好爽,奇装异服好酷,哥们义气拔刀相助是英雄,谈情说爱老婆老公成必须品,等等一切,是大多数留守儿童的身上都存在的问题。这样的社会环境也给社会自身留下了大量的不安全隐患。

社会因素中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就是:歧视农民工子弟。由于存在部门利益至上的缘故,各级政府已经制定的有关进城农民工子弟在其父母工作地接受同等教育的政策不能落实,进城农民工子弟无法享受与当地儿童同等接受教育的权益。

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不单是外出务工人员的家庭问题或者是留守儿童自身的问题,更是一个全社会都不容忽视的综合性问题;不单是一个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更是一个其自身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的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关注和解决,家庭与社会都将会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因此,各个家庭、整个社会乃至各级政府都应该站在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来认识这一问题,以人的生存与发展为本,采取有效措施,积极稳妥地加以解决。我们调查组从近期和长远两个方面提出我们的建议。

鉴于目前留守儿童群体客观存在的现实,我们建议近期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应该从下面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1、建立健全留守儿童工作机制。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是全社会的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努力。建立以市、县(市、区)、乡(镇)政府为主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工作责任制,县(市)、乡(镇)政府成立“关爱留守儿童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关爱留守儿童工作”行动计划和具体措施,实行属地管理为住的原则,将留守儿童工作纳入对县(市、区)、乡(镇)政府全年工作考核目标,形成政府、学校、社区、家庭、邻里多方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

2、完善和落实相关法律政策,保证农民工子弟在工作地享有同等受教育权益。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完善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弟在工作地接受教育的制度和机制,使农民工子弟在其父母工作地真正享有同当地儿童同等的受教育权益。对已有的政策在实施过程中要加强监督和落实,不要纸上写的“同等”,实际操作中人为地制造各种障碍。享受均衡的现代教育,是每一个孩子包括农村孩子应有的权力,也是我国政府的总体教育目标。同时,要改革学籍管理方式,为异地农民工子弟建立流动学籍,要取消异地学生必须回原籍地参加中考、高考等制度,要取消各种名目的借读费、建校费、捐资助学费,最大限度地降低进城农民工子弟在其父母工作地入学的门槛,保障其享有与当地儿童相同的接受同等教育的权益,使长期在外务工的父母能把孩子带在身边上学,从源头上减少或消除留守儿童群体。

3、培养和扶持以民间组织为依托的农村留守儿童服务机构。在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无法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之前,各级政府应该通过政策引导,鼓励民间资金和社会力量兴办留守儿童服务站等多种形式的托管服务机构,利用社会优质资源(如优秀退休教师等),切实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高质量的健康成长服务。

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篇五

资料摘要:留守儿童问题如今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性问题。为深入的了解这些问题我在农村进行了实地的调查和走访。通过这次调查,我发现农村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心理等方面存在着比较突出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及政府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协同合作。

关键词:留守儿童现状原因推荐

1·什么是留守儿童

2·为什么留守儿童数目会越来越多多

3·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4·为解决留守儿童生活、学习、心理问题我们该如何做

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年来出现的一个新名词。随着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即为留守儿童。

为了深入的了解留守儿童所面临的问题我和我的同学分别在自己的家乡调查的进100户人家,调查发现留守儿童占据接近三分之一的人数,那么为什么留守儿童的数目会如此之多,通过调查和参考各方面的资料我们发现,留守儿童的家庭都相对的比较贫困,父母为了支撑孩子读书和供养家里年迈的父母仅靠家里几亩地是完全供应但是来的,为此他们不得不留下年幼的孩子在家自己出去打工挣钱,这样也就造成的大批的留守儿童。

父母外出打工后,把孩子交给自己的父母抚养,自己与孩子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主角要求,而占绝对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人意处,这种状况就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

生活方面: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了其中最典型的问题,也就是所谓的“亲情饥渴”,在调查中每当我们问到孩子想不想父母时他们的回答都是肯定的,然而他们的父母大都是一年甚至几年回来一次,能给孩子的.只有经济上的关怀,调查中有部分留守儿童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理解与认识,同时也面临许多方面的问题和烦恼,需要有渠道倾诉,有亲人安慰。偶尔的一个电话以此维系亲情很难勾通思想,倾听烦恼,不能给孩子予以足够的关怀。有的父母多年不与孩子见面,至使孩子遗忘了父母的相貌,更谈不上有何亲情。

学习方面: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多数的留守儿童成绩中等偏下,具体的原因我们寻访过学习的老师,老师大都表示他们之所以学习成绩不佳与他们的没有丝毫的关系,他们大都聪明乖巧,只是家里疏于管教,对于孩子的学习关心不够,家里的爷爷奶奶对孩子有的只是溺爱,对孩子言听计从,而且他们素质普遍偏低,无法辅导孩子的功课。另外就是有些孩子小小年纪就开始迷恋网络,不思进取也就造成的孩子学习成绩不好,素质偏低。

心理方面: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是我们大家就应特别注意的问题,据调查显示,留守儿童监护人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关注不够。由于远离父母,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感变化,这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心理病症,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而在我们的调查中也发现个别孩子行为孤僻,言谈极少,整天呆在家不出门,但这也是极个别的状况。然而有部分的孩子小小年纪满口脏话,这也是父母疏于管教的结果。

另外我们还注意到,大多数留守儿童自我控制潜力不强,生活习惯不良,表此刻不讲卫生、不换衣服、挑食挑穿、乱花钱;有的留守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在家里不听代养人教导,顶撞祖辈、不服管理、我行我素,这都是让人忧心的问题啊!

针对这一系列的问题,我参考的许多文献,我觉得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及政府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协同合作。现将我的推荐总结如下:

目前多数农民文化程度不高,他们误以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家长只要给钱给物当好“后勤部长”就能够了,至于读书是学校和老师及儿童自己的事情,家长是没有什么职责的,他们一般认为儿童学习成绩的好坏是由儿童个人的素质决定的。家长就应改变这些不正确的思想,树立“子不教,父之过”的教育职责观,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家长自身文化水平的高低并不影响对子女的教育。即使在外地务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职责承担起来,与学校、社会构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应主动与子女的任课老师、村主任联系,加强沟通。向老师说明自己的状况,了解子女的发展变化,共同商讨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家长还应加强与“监护人”联系及亲子间的沟通,及时掌握孩子的学业、品行及身体健康状况,并通过各种方式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指导。

另一方面,应采取多种方式,注意与孩子的沟通交流,保证熟悉孩子的生活、教育状况以及孩子的心理变化。沟通资料力求全面、细致,沟通中父母要明示他们对孩子的爱与厚望,期望孩子能理解他们的家境与现状,通过沟通以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情感变化;沟通方式能够多样化,除电话外,可采用书信等进行交流。

及时向监护人和外出务工家长通报其成长状况,构成学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教师应承担起家长或监护人的部分职责,多与留守儿童交流谈心,提高亲密信赖程度,给予更多关爱和正面引导。(2)为与留守儿童沟通带给方便可开通亲情热线电话,为外出务工家长与子女沟通带给方便,权衡利弊,最好能建立起封闭式教育。

净化社会环境,加强对学校周边环境的监督管理力度,尤其是网吧、游戏厅、录像厅等,这些不良社会环境对自制力比较差的儿童存在着很大的吸引力,容易误入歧途。

总之,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综合性问题,既牵涉到教育方面,也关乎心理、社会、法律、经济等方面。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影响的不仅仅仅是孩子的成长,同时也影响到他们的父母能否在外安心的工作,更远的会影响到社会的安全和稳定。因此,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及成长的根本出路就在于全社会能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和重要性,从而使大家自发自觉的来关爱、帮忙、支持留守儿童,提高农村教育水平,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让祖国的花朵饱含着生机,期盼着怒放的那一天。

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篇六

调查时间:7月1日—7月4日

调查方式:走访

调查人:陈娇

调查地点:略

留守儿童家数:13户,

留守儿童人数:26人

总户数:33户

其中有4户一位老人带3个小孩,有5户一位老人带2个小孩,有4户1位老人带1个小孩。

其中未满周岁的留守儿童:2人;学龄前的留守儿童:6人;学前班—四年级:11人;五年级—六年级:7人。

“孟母三迁”的故事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言传身教”这一成语也有很多人知道。但就此次调查情况看,在我们这个村组真正明白其中道理的人屈指可数,真正做到的更是寥寥无几。推而广之,在中国像我们这样的村子还有很多,比我们村经济条件差的还不可计数,可想而知: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确实多,并且情况不容乐观。

这些留守儿童的父母大多都是为了养家糊口,为了孩子读书而背井离乡出外打工,但这里面也含有个别怕吃苦而将重任交给来人的青年夫妇。他们有些一年回家一次或两次,有些甚至几年才归家一趟,只是按时寄一些钱让小孩生活、学习,有时寄一些衣服或玩具来“满足”这些留守儿童的物质生活。须不知正当这些父母自认为给了孩子富足的物质生活时,这些留守儿童的精神生活却空虚得像一张白纸,他们很少享受到父母在身边的那种温馨与快乐,他们只能用电话线来寄托他们的情思,抑或在电话旁,在夜里,在父母牵着孩子小手玩的电视片前泪流满面。

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对人的行为习惯,对人的思想认知,对人智力的开发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这些留守儿童,这些祖国的花朵、民族的希望整天面对的却是没有文化的,已跟不是时代步伐的,思想已落伍的,身体里甚至还流淌着封建社会血液的老人。在这些老人的“熏陶”下,这些留守儿童又怎能从小养成爱祖国、爱学习的行为习惯呢?他们又怎能知道“狼来了”的故事,又怎会明白饭前便后要洗手,朋友伙伴要团结呢?走访中我看到他们一个个脸上满是污垢,找不到一点白净的皮肤,身上的衣服像抹布,那个样子比鲁迅笔下的阿q还要让人心酸。他们整天只知吃饭,只知和伙伴在肮脏的地上打闹,在有青青禾苗的田中捉青蛙,或者和伙伴打架,或者跑到别家梨树上摘梨子。

我记得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有言:“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将来要肩负起保国、兴国的重任,因此人才的培养格外重要。

一朵奇葩,没有雨露的滋润,她将永远不会美丽动人。

一个蓓蕾,如果你希望她迎风绽放就需要细心栽培。

一棵小树,如果你期盼他成为凌云之木就应该用心浇灌。

一个小孩,如果你渴望他有雄心壮志,成为国之栋梁就必须精心教育和引导。

一个人总是需要有人去发现、去欣赏、去启发。即使是千里马,也需要有慧眼识才的伯乐,再丑陋的石头只要用心雕琢,也可能成为精美的工艺品。然而那些老人能堪当如此重任吗?他们对于这些又懂多少,他们能走近、能了解他们孙子、孙女的心吗?他们不能!他们有时甚至就像《边城》中的爷爷和孙女,虽然天天在一起,虽然相依为命的他们彼此爱得很深,但他们却缺少必要的理解和沟通。

钱,固然重要,但好好地培养下一代更重要。因为这不仅是个人行为,也是一种民族行为和社会行为。父母不能只顾眼前利益,不能认为培养教育孩子只是学校的责任。其实,你们自己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历史上很多成功人士的背后,都有他们明事知理的父母开导他们。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们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父母的爱有时是孩子们成功的催化剂。因此,父母在孩子小的时候至少应有一个陪在孩子身边教育、开启、照顾他们,使他们小的时候就受良好行为习惯的熏陶,养成爱祖国、讲文明、有骨气、有正义感的品德。父母要做真正对孩子负责,对国家尽义务的,合符时代要求的父母。

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篇七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大批富余劳动力纷纷走出家门,走入城市,成为打工一族,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了贡献,但他们的子女却留在了农村家里,本应是父母掌上明珠的儿童便成了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也是一个弱势群体——留守儿童。为了了解留守儿童暑期生活状况,近日,剑阁调查队在汉阳镇中心村和武连镇计划村对40名留守儿童进行了走访调查。

据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统计,20xx年春季,全县27284名小学、初中生中,留守儿童占56.6%。调查的汉阳镇中心村、武连镇计划村有小学、初中生138名,留守儿童达到80人,其中,父母双双外出的63人,占留守儿童的78.8%。

留守儿童以爷爷、婆婆照顾为主,他们与父母的相聚,一年基本上只有一次,主要是父母返乡过春节或者春节期间到父母身边与其相聚,由于夏季高温,留守儿童暑期一般不到父母务工的城市相聚。调查的40名留守儿童中,留守期间全部与爷爷、婆婆一起生活,今年暑期仍全部留守在家,仍全部由爷爷、婆婆照看。

由于留守儿童年龄较小,加之爷爷、婆婆的“过分”疼爱,暑假期间很少安排他们做家务,更不会安排他们做农活,特别是小学阶段,留守儿童几乎不做家务和农活,玩耍和作业几乎就是暑期生活的全部。调查的40名留守儿童中,暑假期间,除了完成作业之外,全部以玩耍、看电视为主。虽然有年龄稍大一点的7名学生适当地做一些力所能力的家务,但是,与同村其他小伙伴玩耍或在家看电视几乎是他们暑期的主要生活方式。虽然所在乡镇也有暑假兴趣班,但出于经济和接送不方便等多种原因的考虑,农村留守儿童暑假被迫留守在家,40名留守儿童全部没有参加过学校、社会公益组织、政府相关机构等组织的学习辅导、文体活动。武连镇计划村罗如均表示,虽然镇上有适合自己孙子的培训班、兴趣班,但是,一个暑假三、四百元的培训费还是有点贵,同时,如果到镇上参加培训或兴趣活动,每天都要接送,有点费时费力,不得不将孩子留在家中由其自由玩耍。

担负隔代监护职责的爷爷、婆婆,受身体和文化知识的限制,在留守儿童的监护上,常常感到力不从心。一是代沟明显,爷爷、婆婆无言以对。孩子自我意识、世界观、价值观的逐步形成,隔辈之间观念的不同,沟通的难度增加,孩子越大,自我意识越强,叛逆心理越重,加之没有开展留守儿童的专门心理引导,随着年龄的增长,留守儿童的个性越来越偏激。汉阳镇中心村一留守儿童对他婆婆说:“你们的社会我们过不了,我们的社会你们不懂。”二是“技不如人”,爷爷、婆婆束手无策。汉阳镇中心村一没有的文化爷爷说:辅导、检查孩子的作业是爷爷、婆婆最头痛的事情,平时住校还好,做不起的作业孩子可以问老师或其他同学,放假了,爷爷、婆婆辅导不了作业,只好找邻居帮忙。三是不敢闪失,爷爷、婆婆心力交瘁。20xx年寒假,汉阳镇中心村一8岁女童,与同学家玩耍后的回家途中被车撞了,全家悲痛不已,爷爷、婆婆更是感觉没法向其父母交代。在走访过程中,我们听到爷爷、婆婆说的最多的是“简直不敢让孩子脱离视线”、“只要孩子安全,其他啥子都无所谓”、“要是孩子出啥事了,我们咋个给他父母交代嘛”。

留守儿童是一个需要特别关注、特别关爱的特殊弱势群体。相对寒假,暑期时间更长,但留守儿童与父母相聚机率更小,因此暑期他们需要更多的关爱。建议政府和有关部门,动员学校及团委、妇联等群众团体、社会公益组织共同发力,以村(社区)为单位,适度集中建立留守儿童暑假生活营,从志愿者、学校老师中挑选专业人力量,围绕留守儿童的思想、情感、学习、生活,免费开展专门的学习辅导、心理引导、体育锻炼、劳动体验、安全教育等健体益智、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全方位关心、关爱留守儿童。

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篇八

中国由于地理和历史环境的原因,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在山区人地矛盾更为突出,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下,山里大量闲置的劳动力走出大山去城市务工来改变生活贫苦的状况,由于没有技术紧靠出卖劳力,收入微薄,仅能保障最基本的生活所需,无力将孩子带在身边,山里交通不便,大都是半年、一年、更有甚者几年也不回来看孩子一次。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急需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平顶山鲁山、郏县和洛阳嵩县是山区的典型代表,总体而言耕地面积不足,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于外出打工,是留守儿童较为普遍和严重的地区。

调查内容:xx山区农村留守儿童

调查方法:问卷调查、走访、访谈

调查时间: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在中国的农村、乡镇越来越多的青壮年背井离乡涌入城市打工,随之产生了一个群体留守儿童。其中0-14岁孩子占据多数,他们正处在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父母长年不在身边,在其成长的过程中缺乏必需的关爱和管教,严重影响了孩子们身心健康,其数量呈逐年递增趋势,俨然成为了建设和谐社会上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河南是劳务工输出大省,也是留守儿童较为严重的省份之一。这些劳务工对中原经济的崛起做出了贡献,他们的生活水平也稍有提高,然而仍无力将孩子带在身边,社会各界对中原地区的这些留守儿童的关注度普遍不够,以至于我们不忍看到的悲剧接连发生。为了深入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及存在的问题,我们挑选了河南山区的新密尖山、平顶山的鲁山、郏县,洛阳的嵩县,深入学校对留守儿童做调研活动。

此次调研我们走访小组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对新密市尖山乡发放问卷77份,平顶山鲁山、郏县发放问卷347份,洛阳嵩县德亭镇、九店乡发放问卷164份,共计的588名适龄儿童作为调查对象。回收问卷数量550份。其中特别针对儿童关于留守原因,监护情况,学习、生活情况及需求,情感关系及需求等问题做了重点调研与访谈。

(1)留守儿童情况

平顶山留守儿童比例

嵩县留守儿童比例

72.7%

76.4%71.4%

表2-1受访儿童中留守儿童比例

而在对于这部分留守儿童的调研中发现,接近60%的留守儿童属于父母均不在家的双留守现象。平顶山山区留守儿童父母均不在家占57.6%;一个月回来一次占19.6%,多是半年或一年回来一次的占67.2%。一年以上占11.2%。嵩县的因不少务工人员在洛阳周边打工,多是父亲外出母亲在家照看孩子,不过均不在家也占了31.1%,一个月回来一次占45.1%,一年以上回来一次的占8.5%。

(2)留守儿童监护家庭教育问题

在对各地区留守儿童现阶段被监护情况的调研中发现,平顶山鲁山和郏县的留守儿童:由祖(外)父母照顾的占48.7%,洛阳嵩县的留守儿童占30.5%,由哥哥姐姐或亲戚照顾的占19.6%,洛阳嵩县的留守儿童占1.8%,自己照顾自己的也有一定比例5.8%,洛阳嵩县的留守儿童占4.3%。在与父母的联系情况上不经常联系的占据33%,洛阳嵩县的留守儿童占23.2%。

根据这两项数据显示,有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存在严重情感缺失的情况,这部分孩子大多表现得孤僻,语言表达能力差,自卑,学习成绩差等。

在与能够与父母联系的孩子中,被关心得最多的还是以学习,生活问题居多,占总数的51.9%,洛阳嵩县的留守儿童比例较为分散其中询问学习和生活的占27.4%。而对于自己最喜欢的人这个问题的调研中发现64%的孩子选择了爸爸妈妈,有1.1%选择了谁也不喜欢。洛阳嵩县的留守儿童在最喜欢的人上选择爸爸妈妈的占75%,有6.1%的选择了谁也不喜欢,对于选择谁也不喜欢这些孩子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这完全是一种漠视、消极的态度,其父母几乎难得回家,甚至在走访中发现,有很多孩子对于父母的样貌等等并不能有很清晰的描述。

(3)生活问题及需求

在对500多名孩子的调研中发现,在对其自身卫生习惯的问题上,如:刷牙、洗澡,平顶山鲁山和郏县的留守儿童:在多久刷一次牙上62%一到两天刷一次,有32.3%的孩子们从没刷过牙,在洗澡上,52.5%的孩子们一星期洗一次,半年以上洗一次的有28.2%。在洛阳嵩县的留守儿童在这道题目的选择上,只有51.8%的孩子们一到两天刷一次牙,有35.2%的孩子们半年以上洗一次澡。可见相比较而言洛阳嵩县的留守儿童卫生问题堪忧。在家有谁洗衣做饭,祖父母的占了43.9%,自己洗衣做饭的占了20.1%,嵩县的留守儿童61%由爸爸洗衣做饭,自己洗衣做饭的占17.9%。

放学以后一般会做什么,不管是鲁山、郏县,还是嵩县的留守儿童都一致的选择了在家写作业分别占68.8%、71.3%,帮家人做家务的1214岁的孩子较多,占23%,和同学玩占比例比较小分别是2.7%、4.9%,孩子们普通表现出喜欢独处,不愿和小伙伴们一起玩,在大一点的孩子身上表现的更加明显。若日常生病了怎么办谁会到你去看病,选择自己的分别是13%、13.3%。生日的时候是否会收到礼物,没有的也占相当的比例。平顶山山区的孩子占了26.5%,嵩县的更多一些占了44.5%,生日的时候收到过蛋糕了分别占了32.3%、32%。

(4)学校生活情况及需求

在你比较喜欢上什么课上平顶山山区的孩子有31.2%选择了语文、42.3%的选择了数学,而选择音乐美术的不多,因为大部分学校紧紧只抓学生的学习,少有开设音乐美术课。嵩县的孩子们大致与之相同。在平时课外书的阅读上,这两个地区的孩子选择作文书的较多分别是44,4%、37.8%。这也和学校的教育方式有很大关系,没有多余的时间阅读课外书。在零花钱上,平顶山山区一周给1-3元占37%,嵩县山区的比例稍微大一些占47.6%,没有零花钱的也占一部分分别所占的比例是5.3%、10.4%。就这一调查结果来看,山区经济状况普遍不是太好。

在你最想得到的学习用品上不管是哪个地区的孩子们对这一需要都是很大占了84%左右,且比例比较分散,其中普通的笔、书包、文具盒对大部分的孩子来说是一种奢望。

在违反学校纪律上,平顶山山区有超过73.2%的孩子违犯过学校纪律,以和同学闹矛盾居多占30.7%。嵩县与之情况大致相同。显然留守儿童疏于监管。

(5)心理情况及情感需求

平时你有困难了会找谁,平顶山山区的孩子找爸妈的仅有15.3%,谁也不找的占27.9%,嵩县山区的孩子找爸妈的占37.8%,谁也不找的占了28.5%,你认为以后的生活会怎么样,平顶山山区的孩子有60.3%选择了认为以后的生活会很好,可见孩子们对未来还是充满了憧憬和向往。嵩县山里的孩子对这道题的选择在认为以后的生活会很好的占了31.7%,不知道以后生活会怎样的占了30.5%,没想过的也有相当的比例占了23.8%。

在最后几道问答题上,孩子们的答案是五花八门。但都表现出一个主题那就是对爸爸妈妈的思念,以及希望爸妈能多陪陪自己。

(1)思考

在走访中发现,出现留守现象或者留守儿童随之而引发各类问题的根源依然是在经济发展水平不协调,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社会关注度不够等问题上。但就这些问题依然是属于政策性的问题,就现阶段而言并不是能够立即影响或者改变的。

就公益组织而言,是需要不断提升该社会问题的影响力引起更多人的关注。这个问题的核心就是公益组织在解决一些社会的具体问题时,建立一种可以复制、或者规模化扩展的模式。在这种模式的推动下,再来做组织性的间接影响,比如说去影响政府,政府可以把这些做法扩大,或者影响一些其他的机构,从而提高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和解决这个问题的能力。

(2)建议

针对项目调研地区,解决现阶段其对学习工具用品,生活教育,以及情感陪伴是最为急需,并且也是可以操作并且可以推广的模式。留守儿童温暖包作为一个切入点,同时开展志愿者定期陪伴情感关怀,以及开设安全教育,生活教育课程模式。建立可复制可推广项目机制。

并且就现在社会问题而言,留守儿童人身安全,心理安全,卫生教育等方面是非常关注的一个领域,另外就其父母或者临时监护人而言,大部分知识水平没有达到,学校教育对此并没有专设课程,因此可以通过以志愿者陪伴的方式对其这块缺失做到很好的弥补,同时以学校老师为推广终端。

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为更好维护农村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关心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结合

走进青年、转变作风、改进工作大调研活动,权益部组成调研组,先后赴青岛市市北区、济宁市鱼台县开展了调研活动,就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提出相关对策,并结合全国全省的有关情况形成调研报告如下。

全国妇联20xx年5月发布的《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中指出,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已超过6000万,且总体规模不断扩大。目前,据有关调查数据显示,我省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已达109.28万人,已占全省儿童总数的6.4%,总体数量比较大。近年来,留守儿童问题越来越受到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xx年10月,中央综治办、团中央共同启动了全国重点青少年群体服务管理和预防犯罪试点工作,将农村留守儿童纳入了服务管理对象。随后山东启动了省级试点工作,将济宁邹城、菏泽单县作为农村留守儿童的试点县(市、区),开展了关爱帮扶和权益维护工作。省第十三次团代会,团省委提出了实施五项行动的战略部署,其中,在青春同行行动实施过程中,各级团组织充分整合党政和社会资源,不断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等弱势青少年群体的成长发展环境,畅通维权渠道,满足他们的现实需求,维护了农村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促进了农村留守儿童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20xx年8月,全省重点青少年群体服务管理和预防犯罪工作全面启动,力争通过两年半左右的时间,实现包括农村留守儿童在内的五类重点青少年群体在全省县级以上地区工作的全覆盖。这一系列措施,有力的推动了农村留守儿童权益维护工作的深入开展,为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学习环境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城市工业和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加快了城市化发展进程,带动了人口由农村到城市的空前移转,但由于二元对立的城乡户籍与经济、教育福利政策以及自身的经济条件,许多年轻的父母们不能带孩子在身边生活学习,只能由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亲戚或父母一方在老家抚养照顾,造成孩子与双亲长期不能共同生活的局面,从而出现了大批的农村留守儿童。据调查显示,当前农村留守儿童存在心理、行为、安全等各种问题,对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

1。心理问题。造成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最主要原因是亲情缺失。留守儿童所处的小学、初中年龄段是其心理成长的关键时期,这个年龄段的儿童可塑性强,自制力差,容易受外界因素影响而产生心理问题。在鱼台县,大部分的留守儿童是由祖父母隔代监护或亲友临时监护,孩子从父母身上得到的关爱很少,因而缺乏自信和安全感,进而导致心理上的敌对和焦虑情绪。据古亭街道缪集村负责人介绍,该村有1/3左右的留守儿童表现为任性、抑郁、不愿吐露心声,有的孩子还会产生严重的逆反心理。还有少数儿童因缺乏父母的监护、缺少与同伴和监护人的交流而有被遗弃的感觉,对父母产生怨恨情绪等。甚至出现心理障碍:性格孤僻、偏执、自私、冷淡等,对儿童成年后的行为方式和人际交往产生不利影响。

2。品行问题。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的缺位,易导致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言传身教,缺乏学习基本生活知识、技能以及基本社会行为规范最直接的教育途径,此时如果缺乏正确引导,很可能引发行为失范。很多常年在外打工的农民由于受教育水平相对较低,存在认识上的偏差。有的家长认为孩子有学校管理学习,有老人照顾生活,自己在经济上提供支持即可弥补情感上对孩子的亏欠,因而无节制、无计划的给孩子零用钱。部分孩子由于缺少正确引导,养成不肯吃苦,不思进取,好吃懒做的不良行为习惯。另外,调查发现,监护人与学校信息沟通不畅,也会出现监管失控局面,比如一些留守儿童自由散漫、聚众玩耍,甚至有一部分学生染上吸烟、喝酒等不良行为,身心得不到健康发展。如果留守儿童长期处于这种环境中,他们的行为习惯很容易发生消极变化。

3。安全问题。留守儿童自身年幼、思想单纯,辨别是非以及自我防护的能力弱,容易受到人身侵害或者意外伤害。甚至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对象。据统计,农村留守儿童发生摔伤、烧伤、烫伤、被拐骗、交通意外、女孩受到性侵犯等事故率及违法犯罪率比一般儿童高。在中小学生安全隐患事件排查中,留守儿童占据了安全事故的大部分。学生不在校期间,是留守儿童最易发生安全隐患的时段。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入夏以来,山东省共有37个花样少年不幸溺水身亡,其中暑期的短短两个多月期间发生了16起儿童溺水事件,34个孩子溺亡,逝去的多是留守儿童。这种现象说明留守儿童由于没有父母的呵护和指导,缺乏应变和自我保护能力,其人身安全令人担忧。

4。学习问题。由于留守儿童多在祖辈或其他亲属的监护下成长,他们往往面临在幼儿期间缺乏启蒙教育,学龄期间缺少监督辅导的现状。他们的学习热情不如其他同学,学习成绩明显不如其他同学。长期下去便会失去自信心,导致对学习不感兴趣,缺乏动力,并逐渐产生厌学情绪。缪集村负责人告诉我们,有些留守儿童受父母读书无用论思想的影响,在心理上抵触学习,缺乏学习积极性,产生厌学情绪,进而过早外出打工贴补家用,对儿童自身及社会都会产生不良影响。随父母进城生活的留守儿童,由于公立学校的门槛高,他们只能进入一些不规范的私立学校或农民工子弟学校,而这些学校教学质量相对较差。尽管如此他们也不能长期在外地上学,由于中高考对生源地的严格要求,他们不得不在初中就返回农村上学,做留守儿童。由于各地教材不统一,从外地返回的留守儿童很难适应当地的教材和农村老师的教学模式,使原本就不好的学习成绩再度下滑。

5。生活问题。对于由祖父母照看的留守儿童来讲,祖父母年纪较大,留守儿童有时不仅不能得到良好的照顾,反而还需照顾年迈的祖父母,承担很多农活和家务,过早的分担家庭负担会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在医疗保障方面,许多留守儿童生病后无人照顾,也往往没有能力和条件去医院救治,只能采取一些简单、传统的方法治疗。另外一个很突出的问题是内心孤独,留守儿童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都见不到父母,得不到家庭的温暖,但却又无可奈何,只能面对现状。年纪稍小一点的留守儿童可能会因为注意力的转移慢慢减轻一些孤独感,随着他们成长,留守儿童会逐渐意识到家庭完整和父母关怀的重要性,对生活状况的满意度将会大大降低。

鉴于上述分析,可以发现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留守儿童无论是学业、心理、健康、前途都值关注。解决好留守儿童问题需要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更多的关心和支持,做到家庭、学校、政府、社会四位一体,切实解决好留守儿童问题。

(一)家庭层面

1。转变教育观念。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家长的教育观念会对子女的学习动机及学习兴趣产生直接影响,要保证子女受教育的权利,抛弃狭隘的读书无用等错误思想,将下一代的健康发展放在首位。要使孩子成为一个正直、诚实、善良的人,并养成良好的习惯,需要家长在生活中时刻观察、引导和教育。因此,外出务工的父母应与监护人经常联系及时交流,要求监护人对留守子女在学习、思想和生活上进行认真教育、监督和管理,及时反馈子女的情况,保障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2。转变外出务工方式。相当多的留守儿童往往是父母双方都外出务工,这样的儿童较之父母双方有一方在家的更为不幸。因此,夫妻二人尽量不要一同外出务工,家长也可适当调整外出务工方式,投入更多的时间同子女进行交流和沟通,比如每天或隔天在固定的时间打电话,定期回家看望孩子等方式,尽量消除孩子内心的孤独感和不平衡感,使他们在父母外出打工的同时还能体味到亲情的温暖。家长们还应该经常以写信、打电话等方式,向老师和监护人多询问孩子在学校、家里的学习及生活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孩子出现的各种问题。

(二)学校层面

1。加强师资建设。针对农村学校师资队伍弱化的现象,学校应加强教师综合素质培训,提高处理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能力。教师要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不仅在学习上给予鼓励与监督,还要在生活上多关照他们,鼓励班级同学用班集体的温暖去感染他们,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并不是孤单与无助的,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最终形成自尊、自信、乐观的生活态度。教师要加强与留守儿童的父母或监护人的沟通,经常对留守儿童进行家访,及时深入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情况以及遇到的困难,根据不同情况采取帮扶措施。可以通过建立家庭联系卡、电话沟通等形式,及时向家长、监护人反映孩子的学习情况和思想动态,密切家校联系。

2。建立监护系统。学校是留守儿童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要加强学校综合环境的优化,搞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营造关爱留守儿童的校园氛围。第一,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建议在全学校范围内建立留守儿童档案,登记每一个留守儿童的具体情况。有条件的学校成立留守儿童管理和教育工作小组,以定期召开座谈会的形式,掌握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及思想动态。第二,建立代管家长制度。学校教师和留守儿童结成帮扶对象,老师充当父母的角色,及时解决他们学习、生活上的困难,让孩子们感觉到父母就在他们身边。第三,关爱留守儿童。学校可以对住校的留守儿童提供生活上的便利,并安排专人对留守儿童进行管理,经常深入宿舍指导学生妥善安排一周的生活,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

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留守儿童正处于身心发展的转折期,他们的可塑性大、明辨是非的能力差、自制力差,如果缺乏成人适当的约束及科学的引导,很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学校可通过开设心理课程,由专门的心理教师讲授心理知识,引导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有条件的农村学校可以设置心理咨询室,通过心理测验、心理辅导、心理锻炼等多种形式系统全面的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三)政府层面

1。制定相关政策。一是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适当加大对农业的投入,以促进农村本土特色经济的发展,加快农村经济产业化及现代化的进程。同时增加对农业的补贴,提高农产品的价格,进一步引导农民开展多种经营,逐步实现农村城镇化的目标。同时为回乡创业人员争取资金、税费及手续等多方面的优惠政策引导他们回乡创业,并加大对农民创办企业的扶持力度,在农村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从而减少跨地域劳工的输出,从源头上减少农村留守儿童的产生。二是加快城乡二元体制改革步伐。加快户籍制度改革,保障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建立以常住人口为服务对象的管理模式和新型社会资源配置方式,使流入城市的农民享有与城市人口平等的权利。以户籍制度改革为中心,进一步推进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制度的完善和创新,逐步缩小城乡差别,降低农民工及其家属进城居住的经济成本,促进农民工向城市居民转变。三是改革教育体制。我国义务教育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体制。受教育经费影响,流动人口子女在流入地上学难问题。因此,政府要坚持两为主原则,逐步开放包括重点中小学在内的所有城市公办学校。同时,接收农民工子女的学校应免收其借读费、避免歧视现象,让这些孩子能够得到均等的受教育机会。大力扶持民办教育,改革中考和高考制度等,鼓励更多的农民工将子女带在身边,从而遏制留守儿童数量迅速增加的趋势。

2。增加政府对留守儿童的财政支持。中央和省级财政要加大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改变优质教育资源过分集中于城市的不合理现状,大力改善农村的办学条件,进一步提高农村学校的教学水平与质量。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鼓励大学生与年轻教师扎根于农村的基础教育当中。另外,政府要改革教育体制,建立以常住人口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把长期居住在城市的农民工子女纳入教育经费预算之内。

效应,它对改变儿童的行为有很大作用。实践证明建立寄宿制学校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有效措施之一。它能够解决留守儿童安全、心理、教育等方面的问题,能够有效的缓解家庭教育的不足。因此,在当前留守儿童数量逐年递增的情况下,政府要下大力度增加寄宿制学校的数量。

(四)社会层面

自愿、平等的原则,成为该留守儿童的代理家长。针对结对帮扶留守儿童的实际情况,细心照顾其生活,悉心指导其学习,耐心引导其心理,做孩子学习的引路人、生活上的知情人及成长的保护人。按时组织一些活动,架起一座留守孩子与父母之间沟通的桥梁,引导他们健康的成长。二是充分发挥村委会作用。重视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按时对留守儿童的情况进行排查,并开展一系列活动,对留守儿童进行正面的引导。利用现有条件加强对监护人的教育并制定监护人职责条例,宣传新的教育观念来提高监护人的素质,使他们真正担负起监护人的职责。

2。加强公众的社会责任意识。一是,加强相关社会组织的建设,调动一切可调动的社会力量帮助留守儿童。对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进行积极的宣传,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二是发挥社区的综合教育功能,形成以社区、学校和家庭三者为主的立体式教育管理网络,建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监护体系。三是加强媒体宣传,调动全社会力量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基本权利的关注力度。四是净化学校及社区的育人环境。学校周边的网吧、录像厅、游戏厅等场所都应禁止开办;社区中可以开办图书室、活动室等,方便学生特别是留守儿童学习、娱乐。

总之,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涉及千家万户,关系着广大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关系着整个国家经济质量的提高和社会的进步,同样也关系着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深远影响。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不仅离不开党和政府的关怀,也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关爱。让所有的留守儿童都能够远离孤独、寂寞和无人关爱的痛苦,让他们能和正常家庭的孩子一样,沐浴在灿烂的阳光下,这是全社会爱心人士的共同心声。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有爱心和责任在,办法就总会比困难多,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就不会成为空谈。

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篇九

留守儿童问题如今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性问题。基于课题需要和我们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我们针对留守儿童问题在某些偏僻的农村惊醒了实地的调查和走访。通过这次调查,我们发现农村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心理等方面存在着比较突出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及政府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协同合作。

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年来出现的一个新名词。随着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即为留守儿童。

调查显示,本地的留守儿童中有大部分处于0—14周岁。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绝对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人意处,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

在当地留守儿童问题如此严重的情况下我将我在调查中发现的几个问题整理如下:

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地的留守儿童中大部分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理解与认识,同时也面临许多方面的问题和烦恼,需要有渠道倾诉,有亲人安慰。但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长年在外务工,有的半年、一年、甚至几年都难以给孩子打一个电话、写一封信、见一次面,以此维系亲情很难勾通思想,倾听烦恼,给孩子予以足够的关怀。有的父母多年不与孩子见面,至使孩子遗忘了父母的相貌,更谈不上有何亲情。

尽管有许多留守儿童也表现出了强烈的求学愿望,然而,留守儿童实际学习情况却不容乐观。从总的调查情况来看,留守儿童只有2%的成绩优秀,10%的成绩中等偏上,成绩中等或中等偏下水平和相当差的却占到了88%!这主要是由于心理问题的干扰以及学习自控力较差所造成的。在我们的问卷中,有绝大部分的留守儿童反映无人督促学习,这反映出监护人本身的态度和能力减弱了原有家庭的监督作用,影响了他们自控力的形成。

据调查显示,留守儿童监护人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关注不够。由于远离父母,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感变化,这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心理病症,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

由于大部分留守儿童属于未成年人,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对突发性事件也缺乏应变和自救能力,没有父母的直接监护,容易受到不法分子的侵害和利用。加上不少留守儿童上学路途较远,经常起早摸黑赶路,人身安全令人担忧。

大多数留守儿童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生活习惯不良,表现在不讲卫生、不换衣服、挑食挑穿、乱花钱;有的留守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在家里不听代养人教导,顶撞祖辈、不服管理、我行我素。

调查发现集留守儿童监护人大多数是老年人,年纪较大,文化层次不高,有的是文盲或半文盲,他们不知道从心理上关心孩子、照顾孩子,不能在学习上给予帮助和指导,在教育态度、教育方法上还是老一套,与孩子在交流沟通上存在困难。

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篇十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现状的调查报告近两个星期我们小组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教育情况做了一个实践调查。对现在农村留守儿童情况有了一个深刻的了解。并对我们的调查结果给以了总结和分析,对其面临的问题给以文字表现。并经过我们组员的讨论与研究提出了几点解决建议。

问题 调查选项 比例 父母外出打工比例

父亲母亲双方外出打工 31% 父亲单方外出打工 60% 母亲单独外出打工 9%

父母探亲时间

一年一次 74% 两年一次 17% 三年一次 9%

监护人状况

感到孤独烦躁时

找朋友倾诉 64% 看电视 14% 玩耍 16% 无法解脱 5%

学习态度

对学习感兴趣 51% 一般 37% 学不进去 9% 旷课逃学 3%

遵守纪律情况

遵守纪律 85% 经常迟到 15%

课外活动与娱乐

做家务 56% 干农活 29% 玩 3%

遇到困难时

靠家人 45% 靠朋友 20% 靠自己 17% 靠老师 18%

生病时

母亲照顾 56% 父亲照顾 29% 祖父母照顾 5% 亲戚或其他人 10%

农村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缺乏父母的关爱,家庭教育缺失,学校教育软弱无力,社会对这一弱势群体又关心不够。他们被父母“遗弃”,被学校“遗弃”,也被社会所“遗弃”。由于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监管、教育处于一种“真空”状态,从而导致许多留守儿童人格发展不健全、学习成绩滑坡、人际交往出现障碍、良好思想树立出现危机,有的行为甚至表现得很极端。具体而言,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教育欠缺

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篇十一

调查时间:7月1日—7月4日

调查方式:走访

调查人:陈娇

调查地点:略

留守儿童家数:13户,

留守儿童人数:26人

总户数:33户

其中有4户一位老人带3个小孩,有5户一位老人带2个小孩,有4户1位老人带1个小孩。

其中未满周岁的留守儿童:2人;学龄前的留守儿童:6人;学前班—四年级:11人;五年级—六年级:7人。

“孟母三迁”的故事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言传身教”这一成语也有很多人知道。但就此次调查情况看,在我们这个村组真正明白其中道理的人屈指可数,真正做到的更是寥寥无几。推而广之,在中国像我们这样的村子还有很多,比我们村经济条件差的还不可计数,可想而知: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确实多,并且情况不容乐观。

这些留守儿童的父母大多都是为了养家糊口,为了孩子读书而背井离乡出外打工,但这里面也含有个别怕吃苦而将重任交给来人的青年夫妇。他们有些一年回家一次或两次,有些甚至几年才归家一趟,只是按时寄一些钱让小孩生活、学习,有时寄一些衣服或玩具来“满足”这些留守儿童的物质生活。须不知正当这些父母自认为给了孩子富足的物质生活时,这些留守儿童的精神生活却空虚得像一张白纸,他们很少享受到父母在身边的那种温馨与快乐,他们只能用电话线来寄托他们的情思,抑或在电话旁,在夜里,在父母牵着孩子小手玩的电视片前泪流满面。

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对人的行为习惯,对人的思想认知,对人智力的开发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这些留守儿童,这些祖国的花朵、民族的希望整天面对的却是没有文化的,已跟不是时代步伐的,思想已落伍的,身体里甚至还流淌着封建社会血液的老人。在这些老人的“熏陶”下,这些留守儿童又怎能从小养成爱祖国、爱学习的行为习惯呢?他们又怎能知道“狼来了”的故事,又怎会明白饭前便后要洗手,朋友伙伴要团结呢?走访中我看到他们一个个脸上满是污垢,找不到一点白净的皮肤,身上的衣服像抹布,那个样子比鲁迅笔下的阿q还要让人心酸。他们整天只知吃饭,只知和伙伴在肮脏的地上打闹,在有青青禾苗的田中捉青蛙,或者和伙伴打架,或者跑到别家梨树上摘梨子。

我记得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有言:“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将来要肩负起保国、兴国的重任,因此人才的培养格外重要。

一朵奇葩,没有雨露的滋润,她将永远不会美丽动人。

一个蓓蕾,如果你希望她迎风绽放就需要细心栽培。

一棵小树,如果你期盼他成为凌云之木就应该用心浇灌。

一个小孩,如果你渴望他有雄心壮志,成为国之栋梁就必须精心教育和引导。

一个人总是需要有人去发现、去欣赏、去启发。即使是千里马,也需要有慧眼识才的伯乐,再丑陋的石头只要用心雕琢,也可能成为精美的工艺品。然而那些老人能堪当如此重任吗?他们对于这些又懂多少,他们能走近、能了解他们孙子、孙女的心吗?他们不能!他们有时甚至就像《边城》中的爷爷和孙女,虽然天天在一起,虽然相依为命的他们彼此爱得很深,但他们却缺少必要的理解和沟通。

钱,固然重要,但好好地培养下一代更重要。因为这不仅是个人行为,也是一种民族行为和社会行为。父母不能只顾眼前利益,不能认为培养教育孩子只是学校的责任。其实,你们自己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历史上很多成功人士的背后,都有他们明事知理的父母开导他们。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们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父母的爱有时是孩子们成功的催化剂。因此,父母在孩子小的时候至少应有一个陪在孩子身边教育、开启、照顾他们,使他们小的时候就受良好行为习惯的熏陶,养成爱祖国、讲文明、有骨气、有正义感的品德。父母要做真正对孩子负责,对国家尽义务的,合符时代要求的父母。

虽然国家现在非常关注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为此也颁布过一些政策,但由于受多方面的影响,很多贫困偏远的乡村根本无法执行,有些地方执行了,问题也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很多人由于缺少文化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其实,留守儿童这个问题是一个不容忽视,必须引起全社会热切关注的问题。我认为“留守儿童”这个话题完全可以和“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相提并论,甚至可以说“留守儿童”的问题就属于“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一部分。

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篇十二

中国由于地理和历史环境的原因,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在山区人地矛盾更为突出,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下,山里大量闲置的劳动力走出大山去城市务工来改变生活贫苦的状况,由于没有技术紧靠出卖劳力 ,收入微薄,仅能保障最基本的生活所需,无力将孩子带在身边,山里交通不便,大都是半年、一年、更有甚者几年也不回来看孩子一次。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急需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平顶山鲁山、郏县和洛阳嵩县是山区的典型代表,总体而言耕地面积不足,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于外出打工,是留守儿童较为普遍和严重的地区。

河南山区农村留守儿童

问卷调查、走访、访谈

20xx年xx月xx日—20xx年xx月xx日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在中国的农村、乡镇越来越多的青壮年背井离乡涌入城市打工,随之产生了一个群体——留守儿童。其中0-14岁孩子占据多数,他们正处在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父母长年不在身边,在其成长的过程中缺乏必需的关爱和管教,严重影响了孩子们身心健康,其数量呈逐年递增趋势,俨然成为了建设和谐社会上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河南是劳务工输出大省,也是留守儿童较为严重的省份之一。这些劳务工对中原经济的崛起做出了贡献,他们的生活水平也稍有提高,然而仍无力将孩子带在身边,社会各界对中原地区的这些留守儿童的关注度普遍不够,以至于我们不忍看到的悲剧接连发生。为了深入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及存在的问题,我们挑选了河南山区的新密尖山、平顶山的鲁山、郏县,洛阳的嵩县,深入学校对留守儿童做调研活动。

此次调研我们走访小组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对新密市尖山乡发放问卷77份,平顶山鲁山、郏县发放问卷347份,洛阳嵩县德亭镇、九店乡发放问卷164份,共计的588名适龄儿童作为调查对象。回收问卷数量550份。其中特别针对儿童关于留守原因,监护情况,学习、生活情况及需求,情感关系及需求等问题做了重点调研与访谈。

(1)留守儿童情况

新密市尖山乡留守儿童比例平顶山留守儿童比例嵩县留守儿童比例

72.7%76.4%71.4%

表2-1 受访儿童中留守儿童比例

而在对于这部分留守儿童的调研中发现,接近60%的留守儿童属于父母均不在家的双留守现象。平顶山山区留守儿童父母均不在家占57.6%;一个月回来一次占19.6%,多是半年或一年回来一次的占67.2%。一年以上占11.2%。嵩县的.因不少务工人员在洛阳周边打工,多是父亲外出母亲在家照看孩子,不过均不在家也占了31.1%,一个月回来一次占45.1%,一年以上回来一次的占8.5%。

(2)留守儿童监护家庭教育问题

在对各地区留守儿童现阶段被监护情况的调研中发现,平顶山鲁山和郏县的留守儿童:由祖(外)父母照顾的占48.7%,洛阳嵩县的留守儿童占30.5%,由哥哥姐姐或亲戚照顾的占19.6%,洛阳嵩县的留守儿童占1.8%,自己照顾自己的也有一定比例5.8%,洛阳嵩县的留守儿童占4.3%。在与父母的联系情况上不经常联系的占据33%,洛阳嵩县的留守儿童占23.2%。

根据这两项数据显示,有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存在严重情感缺失的情况,这部分孩子大多表现得孤僻,语言表达能力差,自卑,学习成绩差等。

在与能够与父母联系的孩子中,被关心得最多的还是以学习,生活问题居多,占总数的51.9%,洛阳嵩县的留守儿童比例较为分散其中询问学习和生活的占27.4%。

而对于自己最喜欢的人这个问题的调研中发现64%的孩子选择了爸爸妈妈,有1.1%选择了谁也不喜欢。洛阳嵩县的留守儿童在最喜欢的人上选择爸爸妈妈的占75%,有6.1%的选择了谁也不喜欢,对于选择谁也不喜欢这些孩子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这完全是一种漠视、消极的态度,其父母几乎难得回家,甚至在走访中发现,有很多孩子对于父母的样貌等等并不能有很清晰的描述。

(3)生活问题及需求

在对500多名孩子的调研中发现,在对其自身卫生习惯的问题上,如:刷牙、洗澡,平顶山鲁山和郏县的留守儿童:在多久刷一次牙上62%一到两天刷一次,有32.3%的孩子们从没刷过牙,在洗澡上,52.5%的孩子们一星期洗一次,半年以上洗一次的有28.2%。在洛阳嵩县的留守儿童在这道题目的选择上,只有51.8%的孩子们一到两天刷一次牙,有35.2%的孩子们半年以上洗一次澡。可见相比较而言洛阳嵩县的留守儿童卫生问题堪忧。在家有谁洗衣做饭,祖父母的占了43.9%,自己洗衣做饭的占了20.1%,嵩县的留守儿童61%由爸爸洗衣做饭,自己洗衣做饭的占17.9%。

放学以后一般会做什么,不管是鲁山、郏县,还是嵩县的留守儿童都一致的选择了在家写作业分别占68.8%、71.3%,帮家人做家务的12—14岁的孩子较多,占23%,和同学玩占比例比较小分别是2.7%、4.9%,孩子们普通表现出喜欢独处,不愿和小伙伴们一起玩,在大一点的孩子身上表现的更加明显。若日常生病了怎么办谁会到你去看病,选择自己的分别是13%、13.3%。生日的时候是否会收到礼物,没有的也占相当的比例。平顶山山区的孩子占了26.5%,嵩县的更多一些占了44.5%,生日的时候收到过蛋糕了分别占了32.3%、32%。

(4)学校生活情况及需求

在你比较喜欢上什么课上平顶山山区的孩子有31.2%选择了语文、42.3%的选择了数学,而选择音乐美术的不多,因为大部分学校紧紧只抓学生的学习,少有开设音乐美术课。嵩县的孩子们大致与之相同。在平时课外书的阅读上,这两个地区的孩子选择作文书的较多分别是44,4%、37.8%。这也和学校的教育方式有很大关系,没有多余的时间阅读课外书。在零花钱上,平顶山山区一周给1-3元占37%,嵩县山区的比例稍微大一些占47.6%,没有零花钱的也占一部分分别所占的比例是5.3%、10.4%。就这一调查结果来看,山区经济状况普遍不是太好。

在你最想得到的学习用品上不管是哪个地区的孩子们对这一需要都是很大占了84%左右,且比例比较分散,其中普通的笔、书包、文具盒对大部分的孩子来说是一种奢望。

在违反学校纪律上,平顶山山区有超过73.2%的孩子违犯过学校纪律,以和同学闹矛盾居多占30.7%。嵩县与之情况大致相同。显然留守儿童疏于监管。

(5)心理情况及情感需求

平时你有困难了会找谁,平顶山山区的孩子找爸妈的仅有15.3%,谁也不找的占27.9%,嵩县山区的孩子找爸妈的占37.8%,谁也不找的占了28.5%,你认为以后的生活会怎么样,平顶山山区的孩子有60.3%选择了认为以后的生活会很好,可见孩子们对未来还是充满了憧憬和向往。嵩县山里的孩子对这道题的选择在认为以后的生活会很好的占了31.7%,不知道以后生活会怎样的占了30.5%,没想过的也有相当的比例占了23.8%。

在最后几道问答题上,孩子们的答案是五花八门。但都表现出一个主题那就是对爸爸妈妈的思念,以及希望爸妈能多陪陪自己。

如第一题,你最想要什么礼物?孩子多选择的是最基本的学习用品。如书包、文具盒、钢笔等,也有的孩子想得到毛绒玩具。像郏县12—14岁的孩子思维稍微成熟一点,大都开始深层次的思考问题,写的答案也多让人深思。如他们这样写道:“最想要的礼物是一家人在一起”“我最想要的礼物是家人在家”,还有一个孩子这样写“想要一本文言版的《聊斋》,一个大熊(因为这样晚上就不会孤单)。在父母不在家有什么困难上?有不少孩子说不会洗衣服、吃饭有困难。也有不少说学习没有人辅导,还有的写自己有心事不知道和谁说,很独孤。在对待自己的生活希望和学习希望上,大多数孩子希望生活美满幸福,希望考上一个好高中好大学,对于年龄稍微低一些多是要好好学习。在你最想对爸妈说什么这一问题上,12-14岁的孩子多是说的感恩父母的话,也有孩子这样写:你们不用担心我,一年回来一次就行。在反映其懂事成熟的同时,也相应反映出来,在其生活中情感依恋关系等等的单一性。

(1)思考

在走访中发现,出现留守现象或者留守儿童随之而引发各类问题的根源依然是在经济发展水平不协调,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社会关注度不够等问题上。但就这些问题依然是属于政策性的问题,就现阶段而言并不是能够立即影响或者改变的。

就公益组织而言,是需要不断提升该社会问题的影响力引起更多人的关注。这个问题的核心就是公益组织在解决一些社会的具体问题时,建立一种可以复制、或者规模化扩展的模式。在这种模式的推动下,再来做组织性的间接影响,比如说去影响政府,政府可以把这些做法扩大,或者影响一些其他的机构,从而提高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和解决这个问题的能力。

(2)建议

针对项目调研地区,解决现阶段其对学习工具用品,生活教育,以及情感陪伴是最为急需,并且也是可以操作并且可以推广的模式。“留守儿童温暖包”作为一个切入点,同时开展志愿者定期陪伴情感关怀,以及开设安全教育,生活教育课程模式。建立可复制可推广项目机制。

并且就现在社会问题而言,留守儿童人身安全,心理安全,卫生教育等方面是非常关注的一个领域,另外就其父母或者临时监护人而言,大部分知识水平没有达到,学校教育对此并没有专设课程,因此可以通过以志愿者陪伴的方式对其这块缺失做到很好的弥补,同时以学校老师为推广终端。

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篇十三

随着我国社会转型和城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在广大农村,进城务工农民逐渐增多,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也越来越多,这些孩子在心理、学习、行为等各方面普遍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需要大家去关注。为了解全镇留守儿童的基本生活状况和面临的新问题、新需求,以便为今后有针对性的帮扶奠定工作基础,高流镇妇联于近期对全镇留守儿童的基本状况进行了新一轮摸底调研。

本次调查覆盖该镇14个行政村,主要对象为初中及以下、父母双方或者其中一方外出务工的留守儿童家庭。调研采取发放调查表格、入户入校实地调查等方式进行。

1、基本情况介绍:

高流镇总人口61394人,18岁以下(包含18周岁)人口14908人,其中16岁以下人口13821人,男7778人,女6043人;14岁以下12871人,男7217人,女5654人。

全镇初中以下留守儿童390人,其中14岁以下364人,占14岁以下儿童总数的2.8%,14—16岁25人,16-18岁1人。幼儿园及学龄前留守儿童67人,占17.2%;小学273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70%;初中留守儿童50人,占12.8%。

父母在外务工两年以上的5人,占总人数的1.28%;在外务工一年以上的19人,占4.87%;一年返家一次的176人,占45.13%;半年返家一次的190人,占48.72%。

2、平时父母和子女如何沟通:留守儿童家中基本都配有电话或者手机,70%以上的家长能做到每星期给孩子打一个电话,25%以上的家长一个月与孩子联系1-2次。留守儿童平时有诉求也会通过监护人给在外务工的父母打电话。

3、留守儿童都有什么心愿:根据年龄的不同,留守儿童的心愿侧重点也不同,年龄大一些的中小学留守儿童的心愿主要是希望能和父母多团聚,希望父母能辅导自己的学习;而年龄偏低的留守儿童心愿则集中在希望父母能陪自己玩,以该镇育才幼儿园的12名留守儿童为例,他们的心愿集中在:想和爸爸妈妈一起到动物园玩,想叫爸爸回来买许多玩具,想叫爸爸送自己上学,想爸爸带自己去旅游,想爸爸给买好吃的。

4、留守儿童学习、生活、心理状况:学习方面,成绩中等偏上的留守儿童132名,占33.8%;成绩较差的留守儿童有13名,占3.33%大部分的留守儿童成绩中等甚至偏下。生活方面,留守儿童的早餐和晚餐基本全部在家中解决,由于学校较远,父母不在身边无人接送,一半以上的留守儿童午餐在学校解决。心理状况方面,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比较懂事,知道父母在外赚钱辛苦,能认真学习,帮助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自尊心强,性格偏内向;一种是缺乏管束,自由散漫,性格相对偏激,易爆易怒,容易受不良习气影响。

5、目前开展了哪些关注活动:针对学龄前留守儿童亲情缺失、孤单的心理,组织志愿者陪他们一起唱歌、跳舞、做游戏、说故事,帮助留守儿童减少孤僻性格的养成;关注留守儿童身体成长,联合计生、卫生部门,为留守儿童检查身体,关注身体健康。

6、目前对留守儿童如何管理:家长、学校、社会三位一体,齐抓共管。在外务工的父母通过电话及回家探亲对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进行督导,留守儿童在家的监护人具体进行生活照顾;各中小学校、幼儿园大力开展“成长导师、成长伙伴”与“留守学生”结对关爱行动,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学科教师与留守儿童结对帮扶,重点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和心理辅导;各村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由各村妇代会主任牵头,以组为单位对留守儿童的生活、安全进行关注。

1、学习教育情况令人堪忧。留守儿童的监护一般是单亲监护或者隔代监护,监护人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尤其是隔代监护,爷爷奶奶基本上都没上过学,大字不识一个,没有能力辅导孩子学习;学校教师虽然和留守儿童结对“成长导师”,但也只限于在校期间,无法兼顾到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部分留守儿童性格内向,遇到困难不愿意或者不好意思向老师寻求帮助,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的中小学生,对学习、生活、自身的变化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但家庭不能充分给予他们以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识上的解答。

2、性格行为存在缺陷。长期与父母分离,导致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中享受不到父母的关怀,遇到困难不能从父母那里找到感情的支持,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出现一些差错得不到及时的引导、纠正,久而久之,便形成一些明显的心理行为问题。如普遍的自卑心理,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内心压力较大,害怕被别人欺负,寻求保护或自我保护的意识特别强,在自我保护行为上出现过激行为等。任性、压抑、敏感、不安、胆怯等缺陷性格以及因祖辈的溺爱造成的部分留守儿童我行我素、固执倔强、情绪波动大、爱发脾气等不良性格,严重影响留守儿童以后的健康成长。

3、安全状况不容忽视。一是饮食卫生安全。由于学校较远,父母不在身边无人接送,一半以上的留守儿童午餐在学校解决。由于留守儿童缺乏营养观念,中午不好好吃饭,喜欢到校外小摊上买些辣条、炸火腿肠等垃圾食品,影响身体健康成长;二是生活卫生习惯存在隐患。由于缺乏有效引导和监管,部分留守儿童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都不好。如不讲求个人卫生,饭前不洗手,睡前不刷牙,晚上不洗脚,长期不洗澡等。三是人身安全存在隐患。留守儿童安全意识差,自身在生理上没有足够的自我保护能力,心理上也缺乏防范意识,容易受到侵害。多数农村留守儿童住家偏僻,步行上学路途较远,上学路途中缺乏成年人的陪护,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遇到突发性事件缺乏自我保护和应变自救能力,容易受到不法分子的侵害和利用。

1、强化家庭教育和家长职责。家庭教育是伴随人一生的终身教育,其与生俱来的天然性、亲子沟通的情感性、潜移默化的渗透性的特点,决定了其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基础。因此,家长要转变观念,重视儿童的全面健康发展,并尽可能地保持和孩子的密切联系和沟通。留守儿童出现生存危机和道德失范的问题,家长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家长要树立孩子的教育和全面健康发展需要家长的精心呵护和全面关怀的理念。有条件的父母,应该把孩子接到身边,让其在打工地接受义务教育,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条件。一时无法把孩子接到城市的,要认真从孩子成长需求的角度出发,寻找和确立孩子的监护人,细致地落实孩子的被监护权。同时要加强与孩子联系,创造更多的时间和机会与孩子沟通,对孩子的道德发展和精神需求给予更多关注。

2、完善学校教育。学校要对留守儿童登记备案,分类区别对待,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管理。学校老师要经常与家长(监护人)联系,了解孩子在家的情况,以便及时帮助留守学生,并经常组织留守儿童参与文体娱乐活动,充实业余生活,多与他们沟通交流,慰籍他们残缺的感情。要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尤其是对生活在特殊状态下的留守儿童,更要在课程教学中加强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强化留守儿童自尊、自立,帮助他们知法、守法。“成长导师”要多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及时对儿童的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为留守儿童排忧解难,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3、整合社会力量。一是要大力发展地方经济和农村经济,通过实现农民增收减少农民工外出务工;二是降低学龄儿童异地接受教育的门槛,让留守儿童能有机会跟父母一起生活;三是优化儿童成长的社会环境,严厉打击破坏儿童成长环境的违法行为,通过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大众媒体,引导留守儿童正确辨别是非,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四是强化家长、学校、社会之间的监管网络,加强联系和配合,让留守儿童受到更多的监督、照顾与关爱。

4、媒体正确报道现状。留守儿童群体在得到社会关注的同时有被标签化的趋势,留守儿童及其家庭陷入心理压力和不利的舆论氛围中。社会舆论和媒体报道中对留守儿童负面事件和极端案例的宣传使得留守儿童群体被打上了“问题儿童”的标签——“爱打架”、“小偷小摸”、“缺少家教”等负面印象正在主导社会对留守儿童的认识,并对留守儿童形成了沉重的心理压力。80%的留守儿童表示不喜欢“留守儿童”这个称呼,所有的外出务工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被称为“留守儿童”,认为这一称呼带有一定的贬义和歧视。调查发现,绝大多数留守儿童在父母外出之后变得成熟懂事,他们在生活中自立自强,能够体谅家庭生计的艰难和父母外出务工的艰辛。留守儿童群体的标签化趋势易使社会大众对留守儿童形成误解和偏见,不利于正确社会认知的形成。希望新闻媒体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宣传要客观适度,不要片面强调留守儿童的负面报道,以倡导积极正确的社会舆论,唤起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客观认识与理解,从而推动留守儿童关爱行动的实现。

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篇十四

调查时间:20xx年8月—20xx年6

调查目的:透过对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的调查,对问题的分析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调查地点:镇雄县场坝镇摩多小学

调查方法:教学工作参与、走访、访谈

随着农村父母离乡进城打工、经商人数的增多,农村儿童留守农村而无人照管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多,调查显示:我国有1.2亿农民常年在城市务工经商,产生了近20xx万留守儿童,其中14岁以下占86.5%.他们失去父母庇护,身心、学习、成长都面临着失管、失教和失衡,由此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同时,也引起了社会各界对这个群体的关注。20xx年8月底到20xx年6月底,我们到了镇雄县场坝镇摩多小学进行为期接近一年的顶岗实习支教生活。在这段时间中,我们在平时休息的过程中走访了一些家庭,对农村留守儿童也有了一顶的了解!结合此次调查,现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现状、成因及对策,提出如下调查意见。

我们实习的地方是相对较贫困的农村地区。这个地方生活条比较艰苦,自然环境也较为恶劣,人民的生活水平不高,很多人为了改变这中现象,在社会经济日益发展的这天,年轻人纷纷外出到沿海发达地方打工。在这些外出打工的年轻人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上有老,下有小”的这一类型!年轻人外出大工就把家里的孩子留给父母和亲戚来照顾!这就是大部分“留守儿童”的来源!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这些孩子由于父母长年在外务工,留守在家由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戚朋友作为临时监护人,由他们照管孩子的一切,当然其中还存在家中无人看管的现象。根据留守儿童家庭状况,家庭环境及临时监护人的文化素质,年龄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留守儿童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无能为力,只管“吃”的放纵型。

这部分儿童主要是在那些生活条件差、监护人监护潜力低的家庭。这些人群年老、体弱、文化低、见识少、负担重。他们由于家境不富有,在家得种一大家人的田地、喂养猪牛等,他们天天忙于农活,根本就无暇顾及孩子了。他们仅仅对孩子煮煮饭、洗洗衣而已,个性到了农忙季节,连吃饭都顾不上,很多孩子就得自己煮饭或挨饿。许多孩子还承担起家里全部家务事,有时,连几岁地孩子也得下地干活儿。至于如何教育孩子,对于“听话”的孩子很满意,不听话的孩子只是说说而已。关心学习更无从谈起。对于孩子心里想的什么?需要什么?有什么感受?都一概不知或是根本没想到要关心。其实,这一现象在留守儿童家庭里普遍存在。他们的父母忙于挣钱,自己和祖父母忙于农活、家务,对自己的教育、成长都无人关心,使自己本应得到温暖、关爱的童年变为“早熟的大人”。

(2)隔代教育,只顾“给”的溺爱型。

很多留守儿童都是独生子女,父母不在家,由公公婆婆看着。由于代沟所致,爷爷奶奶更心痛孩子,在家里各方面都给予“关爱”,常常是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宁愿自己吃苦受累,不吃不喝,也要让孩子玩好、吃好,对于生活细节不予指导或误导。出现了问题往往是包庇、怂恿,严重的说说而已。这样,孩子养成了娇气、任性,习惯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互助互爱体验,怕困难、怕挫折。于是孩子受家里人的宠爱,家庭教育的艰巨性由此加大。宠坏的孩子越来越不“听话”,经常对人无礼貌,喜欢惹是生非,学习懒散……。

(3)寄居他家,无法管的放纵型。

农村留守儿童中,有一部分孩子是被父母寄养在亲戚家或朋友中的。被寄居的孩子总有一种寄人篱下的感觉,因为他们毕竟不是和自己的亲人一齐生活起居。他们中有一些人总感觉在亲戚家里毕竟没有在自己家里那样自由,束手束脚的,看起来胆小怕事,很本份,但一旦离开了亲戚,就像老鼠离开了猫,他们就无法无天了。也有一些孩子胆子很大,亲戚根本管不住,有的能够跟亲戚顶撞,亲戚稍微说重了,就怀恨在心或是逃离出走,使得亲戚无可奈何而不敢管教,就只能放任自流了。

因此,这个群体的孩子通常出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问题:

1、学生成绩不佳,在校表现不优。进入学龄阶段的儿童一天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其主要任务是学习: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创造。但据调查,农村留守儿童群体中,小学阶段的学习兴趣还比较浓,学习成绩和在校表现都还较好,优秀的也不少。但到了初中阶段,状况就发生了变化,极少的留守儿童能表现为优秀,我们调查中发现,初中留守儿童中学习成绩和在校表现都优秀的不到10%,良好的不到30%,学习和生活习惯都很差且行为出现问题的儿童却占了近30%,而且在所有“问题儿童”中,留守儿童占80%。

2、亲情缺失严重,心理发展异常,。青少年期是个性发展和构成的关键时期,父母的关爱、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教育对青少年个性的健康发展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但是,农村留守儿童们由于其父母长时间不在身边,家庭的“缺陷”使留守子女无法享受到正常的亲情关爱,生活中的烦恼无法向亲人倾诉,成长中的困惑无法得到父母的正确引导和鼓励......久而久之,无助感,失落感和被遗弃感逐渐构成,严重影响着留守子女心理的健康成长。调查中,我们发现绝大多数留守儿童与父母很少见面,缺少沟通。其中,与父母见面半年一次的为53%,一年一次的为44%,两年一次的有3%,还有一个孩子的父母双双外出六年未曾回过一次家。农村留守儿童在个性心理上表现极为异常,有这样两种典型“症状”:一是性格内向、孤僻、自卑、不合群、不善于与人交流;二是脆弱、脾气暴躁、冲动易怒。

3、父爱母爱失常,孩子志向模糊。外出务工的父母由于长期不在孩子身边,内心往往会出现一种愧疚感,加上在外打工,经济较为宽裕,对这些孩子生活的经济支付潜力较强。因此,他们往往对孩子采取物质补偿的方式来表现自己对孩子的全部的爱,孩子要什么就能够十分轻易的得到什么,从不迟疑也从不打半点折扣。这种爱的方式,在儿童的心理边逐渐构成了儿童的“金钱万能”的价值观和“逍遥享乐”的人生观。他们没有任何勤俭节约与艰苦奋斗的概念,没有人情味,没有正确的取向与人生取向。

4、家庭教育缺失,越轨现象严重。家庭教育是人生所需全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方面,家庭教育最早最直接地影响着青少年的成长健康与否。我们调查中发现,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有效监管,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都不好。在家里,他们不讲求个人卫生,早上不洗脸漱口就吃饭,晚上不洗脚洗澡就往被子里钻;在学校,他们的学习没有计划,没有兴趣,拖欠或不交家庭作业现象严重,不遵守校纪校规,自由散漫,迟到、早退、旷课现象经常发生。在社会上,他们缺乏礼貌待人的常识,他们中抽烟的有,赌博的有,打架的有,酗酒的也有,沉迷于网吧的更是不乏其人,还有谈情说爱的,有些甚至还发生了性行为。在未成年人的生理和心理没有发育完全之前,对社会上的各种复杂、不良现象缺乏足够的决定力和抵抗力,需要正确的引导和教育,而留守家庭一般都却无法给予,从而导致留守子女极易产生犯罪和越轨行为。

留守儿童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有:

1.监护人自身因素有欠缺。一是职责意识不强。在除父母外的监护人眼里,认为孩子的父母不在身边,不能对他们要求太严格,应对孩子更多的爱,否则会使孩子产生扭曲心理,觉得不是自己亲生的父母到底不明白疼爱自己。二是监护职责不明确。监护人往往从身体健康方面思考问题,重吃饭穿衣轻学习教养;重身体健康而忽视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关心儿童在学校和家里的表现;忽视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三是监护精力跟不上。由于监护人大多数是老年人,年纪较大,有的甚至同时要监护几个留守儿童,放在每个留守儿童身的精力就不够。再加上自己身体状况差,本身需要人照顾,因此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四是监护人自身素质较低。他们不明白从心理上来照顾儿童,不明白从法律、安全、卫生知识等方面教育他们,也不能在学习上给予帮忙和指导,从而使留守儿童的教育从根本上就失去了重心。

2、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当今,一方面全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另一方面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却相对滞后,尤其是边远山村。因此,农民不得不想办法改善家庭经济生活条件,让自己孩子摆脱这种祖祖辈辈都无法摆脱的困境。当最基本的生活问题都无法解决时,他们只能选取进城务工赚钱来养家糊口,从而使儿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长,在流动--留守--流动的变动中长大。因此,我们认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是造成那些留守儿童问题的最根本的原因。

3、家长缺乏家庭可持续发展观念。我们透过调查发现,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虽然经济不富裕,但也不至于穷困潦倒、无处安身,他们大多是能够在家乡透过辛勤劳动来维持家庭正常生活的,而他们却追求快速改善家庭生活,追求给孩子成长带给充实的经济支持,不惜抛家弃子,离乡背井而进城打工。他们唯一的收获就是让他们感到满足的纸币,而他们失去的是家庭的亲情,牺牲的是子女的前途,造成的是越来越多的、越来越严重的社会问题。所以这些都是他们用金钱无法买到的,更为可怕的是使得自己的家庭得不到正常的发展。

4、复杂的社会因素难辞其咎。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过早过多涉足社会的各个方面,但由于其天真幼小,无法正确处理来自社会各方面的纷繁复杂的社会信息与状况,分不清是非曲折。因此,网络游戏、色情影像、黑恶势力等等,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上构成了深刻的印象,他们把一些与社会和道德格格不入的东西当作时髦去追求,当作偶像去崇拜去效仿,把黑的当成白的,把对的当成错的,进而使他们在自己心理发展上存在超多的不健康的甚至是错误的东西,存在许多的困惑与问题。比如,抽烟酗酒好爽,奇装异服好酷,哥们义气拔刀相助是英雄,谈情说爱老婆老公成务必品,等等一切,是大多数留守儿童的身上都存在的问题。这样的社会环境也给社会自身留下了超多的不安全隐患。

社会因素中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就是:歧视农民工子弟。由于存在部门利益至上的缘故,各级政府已经制定的有关进城农民工子弟在其父母工作地理解同等教育的政策不能落实,进城农民工子弟无法享受与当地儿童同等理解教育的权益。

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不单是外出务工人员的家庭问题或者是留守儿童自身的问题,更是一个全社会都不容忽视的综合性问题;不单是一个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更是一个其自身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的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关注和解决,家庭与社会都将会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因此,各个家庭、整个社会乃至各级政府都就应站在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来认识这一问题,以人的生存与发展为本,采取有效措施,用心稳妥地加以解决。我们调查组从近期和长远两个方面提出我们的推荐。

鉴于目前留守儿童群体客观存在的现实,我们推荐近期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就应从下面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1、建立健全留守儿童工作机制。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是全社会的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努力。建立以市、县(市、区)、乡(镇)政府为主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工作职责制,县(市)、乡(镇)政府成立“关爱留守儿童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关爱留守儿童工作”行动计划和具体措施,实行属地管理为住的原则,将留守儿童工作纳入对县(市、区)、乡(镇)政府全年工作考核目标,构成政府、学校、社区、家庭、邻里多方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

2、完善和落实相关法律政策,保证农民工子弟在工作地享有同等受教育权益。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完善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弟在工作地理解教育的制度和机制,使农民工子弟在其父母工作地真正享有同当地儿童同等的受教育权益。对已有的政策在实施过程中要加强监督和落实,不要纸上写的“同等”,实际操作中人为地制造各种障碍。享受均衡的现代教育,是每一个孩子包括农村孩子应有的权力,也是我国政府的总体教育目标。同时,要改革学籍管理方式,为异地农民工子弟建立流动学籍,要取消异地学生务必回原籍地参加中考、高考等制度,要取消各种名目的借读费、建校费、捐资助学费,最大限度地降低进城农民工子弟在其父母工作地入学的门槛,保障其享有与当地儿童相同的理解同等教育的权益,使长期在外务工的父母能把孩子带在身边上学,从源头上减少或消除留守儿童群体。

3、培养和扶持以民间组织为依托的农村留守儿童服务机构。在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无法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之前,各级政府就应透过政策引导,鼓励民间资金和社会力量兴办留守儿童服务站等多种形式的托管服务机构,利用社会优质资源(如优秀退休教师等),切实为农村留守儿童带给高质量的健康成长服务。

4、下大力气优化儿童成长的社会环境。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的社会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但与此同时,超多的社会矛盾也日益加剧,使得年轻一代成长的社会大环境在不断恶化。因此,各级各部门务必下大力气从小事抓起,严肃治理在不断恶化的社会环境,严厉打击破坏儿童成长环境的人和事;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大众媒体要围绕关爱儿童尤其是留守儿童成长的主题,一方面宣传“以人为本”“儿童优先”“为国教子”“以德育人”等新观念新风尚,另一方面用用心的健康的题材武装青少年一代的头脑,引导他们正确辨别是非,引导他们积极向上生活、学习和做人。

然而,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需要全社会,尤其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干部,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科学的可持续的发展观和政绩观,努力构建真正好处上的和谐社会。

我们务必全面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途径。目前,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新农村建设能够说是热火朝天,农村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很多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示范片都是在基础较好的地方锦上添花更上一层楼的新型政绩工程,真正基础差经济落后的地方却无人问津,能够说是从未盼到过高级领导的“现场办公”,致使新型落后地区在产生,新的不和谐在构成,致使种地方的'农民不得不继续透过进城打工的途径来维系家庭的生存,从而导致留守儿童群体和留守儿童问题有增无减。因此,落实党中央的加快新农村建设任务,我们就应坚持全面发展观,不仅仅“锦上添花”,而且“雪中送炭”;不仅仅注重修道路建楼房,而且重视办好教育提高人口素质;不仅仅发展经济提高收入,而且关注民本民生优化社会环境。总之,就是要建设全面和谐的新农村,最终实现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这一重大社会问题的目的。

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篇十五

家访人:

家访经过:我吃完早饭后,九点钟左右,我骑着自行车来到东关,经过打听找到了杨x家。当时,他家刚吃完早饭不久,杨x的奶奶正在收拾碗筷,杨x奶奶明白我的来意后,非常高兴,赶紧把我让进屋,极其热情。

通过一阵交流,更加了解了杨x家的基本情况。杨x奶奶也比较健谈。她首先向我说明了杨x在家的表现,总体来讲,不是找几个朋友玩,就是看电视,很少看书学习,平时,比较惧怕他父亲,而我说他,总是私似听非听。杨x在旁边听着,没有吱声。然后,我向其奶奶介绍了杨x在学校的几点表现:从思想上来讲,心里非常想学好,很想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从学习态度上讲,学习比较认真,上课基本上能比较认真听取老师的讲解和同学的发言,但是自己不能主动表现自己,作业潦草。从学习习惯上来讲,尚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积极主动地思考探究,而是被动地在老师地的强迫下去学习、看书、做作业。

从学习方法上来说,没有找到更加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方法。总的来讲,需要更加严格要求自己,明确目标,坚定理想,改善学习方法,端正学习态度,努力提高自己。从与其奶奶的交谈中,也知道了杨x的爸爸对其要求甚严,期望杨x能出人头地,长大后有一番作为。希望老师对杨x的要求更严格一些,更严厉一些,从而使之成绩能够有所突破。

然后,我又提出了一些看法:一是对孩子不要太严厉,主要是引导,循循善诱。二是老师今后尽量给予杨x学习方法上的指导和学习态度的教育。三是希望家长和班主任及老师多加交流和沟通,也希望杨x能懂得老师、父母的用意和真心,把更多的精力用到学习中去。最后,我看已经十点多了,提出回去,杨x奶奶把我送出家门。

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篇十六

20xx年xx月,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组织实施了“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调查在河南省、安徽省、湖南省、江西省、重庆市、贵州省等6个劳务输出大省(直辖市)的12个县(市、区)进行,共调查四至九年级农村留守儿童4533人(占61.7%)、非留守儿童2731人(占37.2%)、教师687人、校长42人。

本次调查发现,留守儿童总体上形成了比较积极的价值观,对未来怀有希望,向往城市生活,家庭关系良好。有92.1%的留守儿童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自豪,91.9%对自己生活在中国感到满意;有82.4%的留守儿童对未来抱有希望,77.7%希望以后在城市生活;有90.2%的留守儿童与母亲关系很好,89.4%与父亲关系很好,大多数留守儿童将母亲视为最重要的支持来源。

1、留守儿童的意外伤害凸显

在过去一年中,有49.2%的留守儿童遭遇过意外伤害,比非留守儿童高7.9个百分点,遭遇割伤、烧伤烫伤、被猫狗抓伤咬伤、坠落摔伤和蛇虫咬伤、车祸、溺水、触电、中毒、火灾、自然灾害等各种意外伤害的留守儿童比例都高于非留守儿童,其中前四项分别高5.3、1.6、3.9和3.1个百分点。

2、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较差,学习兴趣不足

有20.4%的留守儿童自评学习成绩偏下,82.1%的人有过成绩下降的情形。留守儿童学习不良行为较多:没完成作业(49.4%)、上学迟到(39.6%)、逃学(5.5%)的比例分别比非留守儿童高8.6、4和1.3个百分点;不想学习(39.1%)和对学习不感兴趣(43.8%)的比非留守儿童高5.6和3.2个百分点。留守儿童缺乏所需要的学习辅导:有68.7%的留守儿童曾听不懂老师的讲课内容,有58.1%的人在学习上遇到问题没人帮助,比非留守儿童都高出5.8个百分点。

3、留守儿童社会支持较弱,心理健康问题比较突出

留守儿童的家庭支持弱化,前三位的支持来源依次是母亲、同学朋友和父亲,而在非留守儿童的支持来源中,父亲第二,同学朋友位列第三。母亲仍是留守儿童最重要的社会支持,是最亲近的人,是主要的情感支持和实际帮助来源以及价值肯定者。同学朋友是留守儿童心里话的首位倾诉对象和遇到困难的第一求助人选,但需警惕不良群体的影响。30.5%的留守儿童认为校园里或周边有不良帮派团伙,25.7%认为有同学加入不良帮派团伙,分别比非留守儿童高4.3和1.4个百分。老师对留守儿童的支持更多地体现在学习辅导上,情感支持相对欠缺。22.6%的留守儿童觉得在需要时没人能帮助自己。

社会支持状况是儿童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预测变量,社会支持弱化使得留守儿童消极情绪更多,经常感到烦躁(46.0%)、孤独(39.8%)、闷闷不乐(37.7%),以及经常无缘无故发脾气(19.7%)的都多于非留守儿童。

4、留守女童负面情绪相对明显

留守女童的自我接纳程度更低,对自己总体上感到满意(76.5%)和经常觉得自己是一个有用的人(64.4%)的女童比例比男童低5.9和8.6个百分点,而常常觉得自己不如别人的女童比例(40.7%)比男童高6.6个百分点。经常感到烦躁(47.6%)、闷闷不乐(38%)和无缘无故发脾气(21.5%)的女童比例比男童高3.7、1和3.5个 百分点;女童自评父母外出后,自己比原来抑郁、焦虑、爱发脾气、胆小的比例也高于男童。此外,有42.7%的留守女童经常觉得孤独,不仅高于留守男童6.2个百分点,也高于非留守女童6.7个百分点。

5、留守男童问题行为令人担忧

留守男童问题行为多,学习及校园生活中的障碍也多。留守男童迟到(41.8%)、逃学(7.4%)、受老师惩罚(73.5%)的比例比非留守男童高5.3、1.9和5.4个百分点;不想学习(40.4%)、对学习不感兴趣(44.8%)、很难集中注意力学习(64.4%)、没完成作业(54.8%)、成绩下降(83.2%)的比例比非留守男童高3—10.7个百分点,也都高于留守女童。有51.6%受过同学、高年级学生、社会上的人或帮派团伙欺负,高于非留守男童和留守女童11和7.6个百分点。

6、父母外出对小学中年级儿童影响更大

感觉父母外出后自己更容易被欺负(23.7%)、被歧视(19.8%)、性格比原来内向(41.7%)、胆小(18.9%)的四年级留守儿童比例在6个年级中最高。他们经常想念父母(76.7%)、担心见不到父母(59.2%)、担心父母不爱自己(34.6%)的比例最高,比初三学生高21.3、25和11.1个百分点。四、五年级的留守儿童表示目前自己最需要和父母在一起,而其他年级的学生最需要学习辅导。

7、青春期叠加留守使得初二现象更为显著

初二留守学生在学习及校园生活方面遇到的障碍更多,上学迟到(49.8%)、逃学(8.7%)、不想学习(62.8%)、对学习不感兴趣(67%)、听不懂老师讲课内容(86.3%)、遇到问题没人帮助(68.4)、没做完老师留的作业(62.7%)以及被老师惩罚(75.2%)比例均高于初二非留守学生,分别相差2.3-14.4个百分点。

初二留守学生与父母的关系更差,经常和妈妈交流(64.3%)、经常和爸爸交流(57.9%)的比例低于初二非留守学生4.1和8.7个百分点,而被父母训斥吓唬(22.8%)的初二留守学生比例最高。唯有初二留守学生把同学朋友视为最重要的社会支持来源(43.38%),重要程度甚至超过了母亲,其中的某些负面影响值得关注。

8、寄宿留守儿童对生活满意度相对较低

寄宿生的日常生活习惯较差,曾用吃零食代替吃饭的寄宿生(49.6%)比非寄宿生高10.5个百分点,平均每天睡眠9小时以上的寄宿生(15.2%)比非寄宿生低5.9个百分点。学习和校园生活状况更糟糕,上学迟到(49.2%)、没完成作业(54.6%)、不想上学(45.6%)、对学习不感兴趣(48.9%)、听不懂老师讲课(62.9%)、很难集中注意力学习(56.7%)、成绩下降(78.5%)以及被老师惩罚(67%)的寄宿生比例均高于非寄宿生,相差5.9—12.6个百分点。

寄宿留守儿童各种需求的未满足程度高:一是学习辅导不足,不能满足寄宿留守儿童的学业需求。寄宿生表示晚自习经常有老师答疑的仅有四成(40.4%)。二是生活单调,不能满足寄宿留守儿童的精神需求。寄宿生学习之余或节假日最经常做的是在宿舍和同学聊天(50.1%),其次是在室外锻炼、玩耍(38.5%)和看电视(24.5%)。三是情感支持不足,不能满足寄宿留守儿童的心理需求。七成多(76%)留守儿童表示在住校期间想家,仅两成多(23.9%)表示生活老师会经常找他们谈心。四是管理不到位,不能满足寄宿留守儿童的成长需求。寄宿学校的软硬件设施较差,生活卫生设施配备与维护状况不容乐观,就餐满意率仅六成多;安全状况堪忧,有87.5%的寄宿生表示宿舍中发生过丢失财物的现象,57%表示宿舍里有同学拉帮结派欺负别人。

低龄寄宿趋势明显。有35.2%的留守儿童是从小学就开始寄宿的,其中15%从小学四年级及以下就开始寄宿,寄宿留守儿童从小学高年级不断向下延伸,少数学校还出现了一年级甚至是幼儿园就开始寄宿的现象。

9、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整体状况欠佳

父母都在外地的留守儿童最多,占51.7%,其次是父亲外出的,占40.2%,母亲外出的最少,占8.1%,但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在各个方面的问题最突出。他们生活习惯更差,网络不良行为更多,意外伤害更多,对留守生活的负面体验也更高;学校表现更糟糕,遭受欺负的比例更高;在自我接纳和人际交往方面,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表现矛盾,他们觉得自己更有用,同时也觉得别人比自己运气好;他们觉得自己更受人欢迎,但不愿意和别人谈话聊天;他们认为自己的好朋友更多,但无助感最强。

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虽然面临学习生活中的重重困难,对现在生活的满意度最低,但他们没有放弃对自己和生活的信心,仍旧表现得积极向上,他们中有94.4%希望自己成为一个更好的人,比父亲外出的高2个百分点;有87.8%对未来怀有希望,比父母外出的高6.3个百分点。

1、健全关爱留守儿童的法律和政策体系,立法保障亲子团聚、早期教育、家庭教育指导。

2、完善监护制度和国家救助体系,强化父母法定监护责任,探索有偿代理监护制度,加快完善国家监护和救助体系。

3、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建立领导协调机制,搭建工作平台,统筹经费保障机制,制定并提供学校留守儿童关爱工作流程及规范。

4、构建全方位的留守儿童教育保护网络,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配套设施建设,加强对民办学校的支持和监管,在留守儿童集中的社区建立关爱服务阵地,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安全保护预警与应急机制。

5、充分发挥群团组织和专业社会工作者的作用,积极探索共青团统筹、团属组织联动、青年社会组织合作的工作体系,建立帮扶活动的长效机制,着力发挥专业社会工作者在留守儿童服务中的作用。

6、注重满足不同类型留守儿童的多样化需求,考虑性别、年龄段及监护类型不同的留守儿童的特点。

7、通过吸引外出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以及鼓励、支持和帮助有条件的外出农民工带着子女举家进城,从根本上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