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初中化学教案(实用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0-26 05:22:03 页码:11
初中化学教案(实用8篇)
2023-10-26 05:22:03    小编:纸韵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制定才合适呢?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教案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初中化学教案篇一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本节我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利用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学生学会判断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发生了质的改变的基础上而展开的。开始从生成何种物质向生成多少物质的方向过度,能使学生初步了解到定量的研究化学的方法;引导学生逐步从量的方向来研究化学反应的客观规律;为学好化学方程式的教学做好理论准备,同时也完善了化学用语的教学,更关键的是为以后学习化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依据。

学生经过前面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化学知识;具备一定的实验能力和实验现象的分析能力。学生有学好化学的愿望,对该课题有着浓厚的兴趣,愿意动手实验,有较强的参与意识。相信他们完全可以过探究,解决问题。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科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及生成物的质量的实验测定,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培养学生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2、通过对化学反应的实质分析,认识在化学反应中各反应物质量总和与生成物质量总和相等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定量研究和分析推理能力。

3、 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观察、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定量实验,探究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2、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对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作出解释,培养学生分析及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通过史实资料,学习科学家开拓创新的精神。

3、产生学习的成功体验,享受学习、享受科学。

教学难点:微观解释质量守恒定律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实验探究法

1.对于质量守恒定律,设计并安排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引导学生从观察实验入手,启发学生分析产生现象的因果关系和本质联系,利用flash制作动画―电解水的微观分析,不但让学生突破难点,同时使学生又进一步的理解和掌握化学反应的实质及分子与原子的根本区别。从而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和研究化学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思维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能从感性到理性上探索事物变化的本质,发现事物变化的规律,强化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今后学习《酸 碱 盐》奠定了基础。

2.通过一个个真实的生活中的化学反应,把化学知识和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这样让学生发现原来我们所学的知识是如此贴近生活,因而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会得到进一步激发。采用以实验为先导,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分层次自主式教学法,根据学生学习的能力和个体差异,从实际出发,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在教学中分层要求、分层质疑、分层指导、分层练习,让学生自主选择,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自信造就一个人,自卑毁掉一个人,通过教学环节的设置,让每位学生都充满自信,形成对学习的持久兴趣和求知欲望。

仪器:托盘天平、烧杯、试管、锥形瓶、玻璃棒、酒精灯等。

药品:白磷、naoh溶液、nacl溶液、cuso4溶液、agno3溶液、 na2so4溶液、bacl2溶液、fecl3溶液等。

多媒体课件:动画

总结演示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演示实验】展示一瓶变质的牛奶

提问:这是什么?

解释:但这瓶牛奶已变质,不能再饮用。

追问:它发生了什么变化?

【提出问题】 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之和会不会发生改变?

学生观察并回答--牛奶

化学变化

同学经过思考后提出一些问题。倾听思考、产生学习兴趣从学生生活实例入手,激发兴趣停顿,期待。引导学生能把研究化学的思路从定性拓展到定量精心设疑,激发求知欲。

学生大胆猜想与假设:

1: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大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2: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3: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小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学生讨论、分组交流 1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2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启迪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过教师活动

【演示实验1】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实验1结论: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与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的关系是() 。

【演示实验2】氯化钠溶液与硝酸银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实验2结论: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与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的关系是( )。 称量记录:

反应前的总质量(锥形瓶+空气+白磷)是( ) 克。反应后的总质量是( ) 克。

称量记录:

反应前的总质量(烧杯+试管+两种溶液)是( ) 克。反应后的总质量是( )克。

初步学习定量研究问题的方法。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记录实验的方法。

【分组实验】指导学生分组实验并检查纠正学生实验操作中的问题。

反应名称 实验现象 反应后

质量和 结论

bacl2+na2so4

cuso4+naoh

naoh+fecl3

分组:把学生分成三组

1:设计方案

2:实验探究

3:汇报结果

结论: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相等。

带着上述问题做实验,并记录本组实验测定的数据(操作方法同演示实验2)。

1:学生通过教师提供的资料与实验用品,自行设计实验方案

2:能积极分工、协作、观察并记录。

3:代表汇报,其他同学可以提出质疑。

2:培养操作能力以及研究问题的科学态度3:体现合作精神

4:初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

5: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

【板书】一、质量守恒定律

1、定律内容(略) 记忆定律内容 初步记住定律。

教 学 过 程 【讲述】科学家也是沿着我们刚才所走过的研究路线,发现并一次次的验证了这条定律。该定律的最早发现要归功于罗蒙诺索夫和拉瓦锡。

【投影】史实资料--《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

阅读材料 渗透化学史的教育,让学生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产生过程,重温历史,学习科学家敢于质疑、开拓创新的精神。

把学生的认识引向深入。引导学生体会没有经过科学理论的证明的经验归纳,不能称之为定律,只有经过科学理论证明的经验归纳才可以成为定律。

思考

【学生实验】碳酸氢钠与盐酸的反应

师生交流: 实验记录:

反应前、后质量 加深对定律的理解教 【问题讨论】(1)铁生锈后质量大于铁的质量,能否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2)蜡烛燃烧后无影无踪,是否符合质量守恒守律? 联系实际,讨论、体会定律中关键字的涵义,初步运用定律解释一些实际问题。 初步理解定律中关键字的涵义。

【板书】2、几点说明:

(1)参加化学反应

(2)总质量(沉淀或气体)

(3)审题时要注意关键的字,如“充分反应”、“恰好完全反应”、“足量反应”等字所表示的意义。 领会定律中关键字的意义。 强化对定律的理解和认识。

【问题讨论】为什么参加化学反应前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各生成物的质量总和呢? 思考 再次设疑,启发思考,将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过 【多媒体课件】

电解水微观过程演示,通过教师的讲解,引导学生从化学反应的微观实质认识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原因。

学生在观察基础上,认识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本质原因。 引导学生从化学的微观认识质量守恒定律,从而使学生的思维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产生质的飞跃。

【板书】二、质量守恒的原因:

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均不改变。

(三个不变) 学生归纳并记录 培养学生分析和归纳的能力

【迁移与应用】投影 思考并回答 知识的运用

程 【反思评价】 通过本课题,你获得了哪些知识?认识有什么提高?能力有什么长进?学的快乐吗?把你的认识和体会与大家共享。 学生自由发言 学习的反思是一个知识内化、认识提高、情感升华的过程。

布置作业:

(中)在反应

3a+2o2点燃h2o+co2中,a的化学式为 。

课外提高:你还想知道什么?你还想了解什么?请你带着问题走出课堂,上网去查询 自愿

开拓学生视野

板书设计:

第三节 质量守恒定律

一、质量守恒定律内容: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

等于反应后生的各物质质量总和

二、质量守恒的原因:

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均不变

三、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十一、教学反思: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教学中的一条重要规律。本节的知识将贯穿学生学习化学的始终。因此学生的学习与教学显得犹为重要。学习这一定律应注意三点。

第一点要重视实验。从观察白磷燃烧和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验前后物质的质量关系出发,通过思考去“发现”质量守恒定律,而不是去死记硬背。

第二点正确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定律强调“参加反应的各物质”“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

第三点从本质上理解质量守恒定律。之所以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是因为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变,原子的数目没变,原子的质量没变。化学反应的实质就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原子重新组合而生成其它物质(生成物)的过程。

现在回想起这节课,我觉得自己说的并不多,我把许多空间留给了学生,学生发挥的余地较广,从练习的情况看学生的学习效果还不错。于是我在思考一个问题:是不是可以把这节课的形式推广应用到其它章节的教学中呢?我还会努力尝试。

初中化学教案篇二

1、知识与技能:知道空气的组成及各成分的用途,空气污染及环境保护的有关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空气的组成,了解探究的一般过程;联系生活经验,认识纯净物和混合物,初步了解对物质进行分类是化学学习方法之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空气的组成的实验研究,激发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培养合作和勤于思考的科学作风,体验探究成功的乐趣。

1、带双孔胶塞的集气瓶、导管、胶管、弹簧夹、烧杯、燃烧匙、酒精灯、火柴。

2、红磷

(一)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1、思考并回答

(1)你能用一个简单的实验或列举实例说明空气确实存在吗?

(2)空气中含有哪些成分?如何证明这些气体的存在?

2、实验探究2-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学生猜想:

教师演示:

现象:

文字表达式:

学生阅读教材第22页-23页,交流对空气组成及成分的了解。

讨论(第23页及25页):

识记:空气的成分(计算)

纯净物:定义举例

混合物:定义举例

(三)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阅读教材第24页-26页,列表说明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用途。

氧气

氮气

稀有气体

用途

(四)还记得化学学习的特点吗?物质的性质有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

试一试:描述氮气的物理性质。

(五)保护空气。

b阅读《资料》,了解空气污染物的主要成分。

b、观察图2-8,小组讨论:

(1)在你身边发生过哪些污染空气的事?

(2)大气污染造成哪些危害?

(3)为了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你能做些什么?

初中化学教案篇三

1、认识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初步学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的方法,初步学习书写探究活动(或实验)报告的方法。

2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探究的情趣。

【实验准备】

教师准备:烧杯、澄清的石灰水、火柴、蜡烛、水等。

学生准备:蜡烛、火柴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设计】

引入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来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实验探究:

点燃蜡烛“前”

入水里看是否沉入水底

点燃蜡烛“中”

教师巡回指导

11s后取出,观察火柴梗燃烧的情况。

外焰最先碳化,内焰燃烧不充分,说明外焰温度最高,内焰温度较

学生观察

结论:石蜡可以气化〔可观察到的.现象〕

熄灭蜡烛“后”

教师指导

学生观察发生的现象。

学生合作去点燃刚熄灭时的白烟,看能否燃烧。

初中化学教案篇四

1、使学生了解金刚石、石墨和木炭等碳的单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2、通过金刚石与石墨组成元素相同而性质不同的分析,使学生加深理解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3、培养学生阅读自学能力。

金刚石、石墨在物理性质方面的特性与用途的对应关系

自学与讲解相结合

[引言]种类有限的元素构成数不清的物质,你们知道哪种元素形成的物质种类最多吗?这种元素是第六号元素——碳,碳和碳的化合物不仅同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而且它们在国民经济中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为此本章将学习碳和碳的化合物。

[板书]碳和碳的化合物

[实验]

1、用铅笔在玻璃上划一下,然后用布擦一下。

2、用玻璃刀裁玻璃。

[引言]从实验可见,铅笔芯的主要成份——石墨与玻璃刀上的金刚石不光“长相”不同,它们的“脾气”也不一样,表面上看石墨和金刚石是两种不相干的物质,然而它们的组成元素却是相同的,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

[板书]第一节碳的几种单质

[说明]本节课阅读自学,提出阅读要求、范围,并用小黑板写明自学思考题。

1、金刚石的外形、硬度如何?有何用途?

2、石墨的外形、硬度如何?导电性能如何?有哪些用途?

[阅读]学生阅读课本。

[讲述]学生围绕思考题做阅读汇报,教师讲评补充并板书

[板书] 1、金刚石与石墨比较

[提问]

1、什么事实说明金刚石很硬?石墨很软?

3、高温下工作的机器,常用石墨粉末作润滑剂,这都利用了石墨的哪些性质?

[实验]

1、用玻璃刀裁玻璃。

2、学生自己刮一点铅笔芯,用手捻一下。

[提问]上面的实验说明什么?根据这个性质可在哪些方面应用?

[讨论]根据已学过的知识,试设计一个实验方案,用来证实金刚石、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分析得出结果。

[板书]接上表

[讲解]我们知道结构决定性质,性质不同结构显然不同,它们在结构上的不同,是由于碳原子排列的方式不同,就好比用同样的.砖块可以建造不同风格的建筑物。至于碳原子怎样排列形成的就是金刚石,怎样排列就形成石墨将在今后的学习中再研究。

[引言]碳元素形成的单质除了金刚石、石墨外,还有一类无定形碳,在小结这部分知识前,先来观察两个实验。

[实验]

1、木炭吸附二氧化氮

2、木炭吸附红色颜料

[引言]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木炭有吸附性能,木炭是无定形碳中的一种,别的物质是否也具有吸附性?除吸附性外,还有什么性质?各自的主要用途是什么?请一名同学来小结。

[说明]学生小结时,教师板书

[板书]

[小结]学生谈对本节课的收获

[练习]

1、把性质与所决定的用途用直线连起来

2、选择

(1)金刚石是[]

a、单质b、化合物c、纯净物d、混合物

(2)金刚石粉末与石墨粉末混合在一起,对所得物质描述正确的是[]

a、所得物质因为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所以是纯净物。

b、它们是两种不同的物质,各自保持自己的性质,所以是混合物。

c、它们是混合物,所以元素种类不止一种。

d、把它们共同灼烧,所得产物只有二氧化碳。

[作业]略。

初中化学教案篇五

1、能说出沉淀,过滤,吸附,蒸馏等常用的净水方法;掌握过滤的实验操作。

2、通过练习过滤的实验操作,提高实验操作技能和动手能力。

3、通过实验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沉淀,过滤,吸附,蒸馏等常用的净水方法;过滤实验原理及注意事项。

【难点】

过滤实验的操作。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

引入鲁滨逊漂流记中的故事,让大家思考如何帮助鲁滨逊把黄泥水转变为可饮用的水。向学生展示一瓶黄泥水:让学生观察黄泥水,请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思考黄泥水中含有哪些杂质。

【学生回答】

泥沙、细菌等。

【教师总结】

黄泥水中有如此多的杂质,那么鲁滨逊如何把黄泥水转化为可饮用的水呢?其实在日常生活中,自来水厂需要把自然界中的水经过一系列净化过程,之后再传送到家家户户,到底经历了哪几个步骤呢?今天就来学习水的净化。

环节二:新课讲授

1、吸附沉降

【提出问题】如何除去像泥沙这种不溶性的杂质呢?

【学生回答】静置。

【教师追问】用静置的方法可以除去所有的不溶性杂质吗?请学生注意观察静置后的黄泥水。

【学生回答】不能,水中仍然含有大量细微杂质。

【教师演示】放入明矾,让学生仔细观察瓶中水的.变化。

【学生回答】水中的细微杂质沉降了下来。

【教师总结】明矾是一种净水剂,溶于水后可促进水中悬浮杂质的沉降,从而起到一定的净水作用,这个过程叫做吸附沉降。

2、过滤

【提出问题】让学生观察现象、思考如何除去沉降在水底的不溶性物质,从而使杂质与水分离。

【教师演示】教师讲解过滤操作并演示滤纸的折叠方法、过滤操作的方法。让学生认真观察实验操作、交流讨论过滤操作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和原因。

【教师讲解】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出过滤操作的注意事项“一贴二低三靠”。

【学生实验】教师组织学生以化学小组的形式对黄泥水进行过滤操作,实验同时教师注意巡回指导。

【展示成果】实验结束后,小组之间相互展示实验成果。

3、活性炭吸附

【教师提问】让学生观察滤液和纯净水,看看有什么区别?

【学生回答】滤液有颜色并且有一些气味。

【教师演示】教师将活性炭包放入略带颜色的滤液中,充分搅拌后静置。观察烧杯中液体的变化。

【学生回答】滤液中的颜色消失了,气味也减轻很多。

【学生回答】活性炭吸附异味和色素的作用,因为活性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

4、蒸馏

【学生实验】用滴管滴取上述烧杯中的清液,滴在洁净的玻璃片上,置于酒精灯上慢慢加热,至水水分消失。

【教师提问】观察玻璃片上是否有残留的物质?

【学生回答】玻璃片上出现了白色固体物质。

【教师引导】蒸发前没有这些白色固体物质,蒸发后出现,这说明什么?

【学生回答】说明水中含有部分可溶性的杂质。

【教师演示】将活性炭吸附后的滤液加热煮沸,使水蒸气冷凝在烧杯上部的表面皿上。取所得冷凝水,滴在玻璃片上,在酒精灯上慢慢加热到水分消失。观察玻璃片上发生的现象。

【学生回答】玻璃片上不再有白色固体物质。

【教师提问】这些现象说明什么?

【学生回答】说明通过蒸馏的方法可以除去水中的可溶性杂质。

环节三:巩固提高

【教师提问】过滤后滤液仍然浑浊的原因有哪些?

【学生回答】

(1)盛接滤液的烧杯不干净;

(2)倾倒液体时液面高于滤纸边缘;

(3)滤纸破损。

四:小结作业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谈收获。

【学生回答】知道了沉淀,过滤,吸附等常用的水的净化方法,掌握了过滤操作的注意事项。

【作业】课后查阅资料看看日常生活中煮水壶的底部的水垢是什么成分,生水和煮沸之后的水有什么区别?下节课交流讨论。

初中化学教案篇六

金属钠在空气中长时间放置的最终产物是()

2oc.na2co32o2

(请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钠的是一种非常活泼的金属,在自界没有游离态的金属钠存在,通过上面的练习,我们知道,它在空气中经过了复杂的反应,但最终产物是碳酸钠,我们在初中也学过碳酸钠的一些的性质,现在大家一起回忆一下碳酸有哪些化学性质呢?(可以与酸及某些盐发生反应),碳酸钠是钠的一种重要化合物,除此之外钠的化合物还有哪些?(氢氧化钠.氧化钠.过氧化钠.硫酸钠等),碳酸氢钠是碳酸钠的酸式盐,那么它与碳酸钠是否有类似的性质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通过实验来研究这两种物质的有关性质.

[板书]:碳酸钠与碳酸氢钠

[过渡]:我们这节课主要讨论它们的化学性质

[板书]:(1)与酸的反应

[练习]写出碳酸钠.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果属于离子反应,请写出离子反应方程式.

[过渡]碳酸钠和碳酸氢钠都能与酸反应,现在让我们再来研究一下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在热稳性上是不是一样,能否根据已有知识来判断,如果它们受热分解,产物可能是什么呢?如何证明有二氧化碳产生呢?让我们先来做一个实验。

[演示实验]分别加热碳酸钠碳酸氢钠

[板书](2)热稳定性:

2nahco3======na2co3+co2↑+h2o

na2co3与nahco3热稳定的差别可以用来鉴别na2co3和nahco3固体

[板书](3)用途:

na2co3:制皂玻璃造纸纺织

nahco3:发酵粉灭火器治胃酸过多

2.往碳酸钠溶液加入下列物质,能反应但观察不到明显现象的是()

(oh)2o固体

1.掌握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及其性质之间的异同以及它们的主要用途

2.通过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热稳定性实验使学生了解鉴别它们的方法,培养学生认真负责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及其鉴别方法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差别的原因

对比法、实验探索法.

投影仪.实物演示实验仪器

我们过去学过泡沫灭火器,泡沫灭火器筒内装的是饱和碳酸氢钠溶液与发泡剂的混合液,玻璃瓶里装的硫酸铝的饱和溶液。

把灭火器倒转时,筒内的两种药液相互混和后,发生如下的反应:

a12(so4)3+6nahco3=3na2so4+2al(oh)3+6co2↑

大量的二氧化碳跟发泡剂形成泡沫,从喷嘴中喷射出来,覆盖在燃烧物上,使燃烧物隔绝空气和降低温度,达到灭火的目的。最终是由于二氧化碳比空气的密度大,灭火时,二氧化碳气体可以排除空气而包围在燃烧物体的表面或分布于较密闭的空间中,降低可燃物周围或防护空间内的氧浓度,产生窒息作用而灭火。其实泡沫灭火器是二氧化碳灭火器的一种,二氧化碳灭火器主要包括泡沫灭火器、干粉灭火器及液体二氧化碳灭火器。

在常压下,液态的二氧化碳会立即汽化,一般1kg的液态二氧化碳可产生约0.5立方米的气体。另外,二氧化碳从储存容器中喷出时,会由液体迅速汽化成气体,而从周围吸引部分热量,起到冷却的作用。

清水灭火器中的灭火剂为清水,它主要依靠冷却和窒息作用进行灭火。

简易式灭火器简易式灭火器适用于家庭使用,简易式1211灭火器和简易式干粉灭火器可以扑救液化石油气灶及钢瓶上角阀,或煤气灶等处的初起火灾,也能扑救火锅起火和废纸篓等固体可燃物燃烧的火灾。简易式空气泡沫适用于油锅、煤油炉、油灯和蜡烛等引起的初起火灾,也能对固体可燃物燃烧的火进行扑救。

化学教案-碱金属

初中化学教案篇七

第一节奇妙的化学(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与实际生活,生产联系感受化学在改造世界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重要作用。

2、能复述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含义及基本特征,会判断常见的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

3、认识化学的两面性,初步树立绿色化学观。

自主探究:

一、化学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教室的物品有:

其中由天然材料制成的有:

由合成材料制成的有:

通过观察和统计你有什么感想:

二、观察化学变化

生活中有很多变化,试比较下面变化的区别:

1、凉水烧成热水2、木炭燃烧变成灰烬3、布料做成衣服

4、葡萄酿成酒5、水结冰6、铁矿石炼成钢铁

7、酒精挥发8、矿石粉碎

将这些变化分类:

你这样分类的依据是什么?

归纳总结:1、是物理变化。

是化学变化

2、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

实验探究:完成以下实验

1、点燃镁条,观察现象。

2、在试管里加少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加几滴酚酞试液观察现象。

3、将一粒锌放入试管中,加入1~2毫升稀盐酸,观察现象。

4、取3~4毫升硫酸铜溶液于一试管中,用滴管滴加4~5滴氢氧化钠溶液,观察现象。

回答问题:

1、这些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理由是什么?

2、这些变化伴随着什么现象?

结论:1、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化学变化的过程常常伴随着、、、、等现象。我们可以通过观察这些现象来推断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

2、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化学变化有生成,而物理变化只是物质在、发生了变化。

3、化学变化不但生成新物质而且还伴随着的变化,这种变化经常表现为热能,光能和电能的放出和吸收。

4、人类开展化学研究的基本目的是或。

我的收获:

1、我们生活中使用的绝大多数物品是由人造材料制成的,而这些材料都是通过变化制得的。

2、物质的变化一般分为两大类:变化和变化。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是。化学变化过程中伴随的现象不能作为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

3、绿色化学的理念是。

当堂测试:

1、发生的下列自然现象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冰雪消融b.沙尘暴c.闪电引发的森林大火d.汽油挥发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发光发热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b.固体变成气体一定是化学变化

c.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d.有沉淀生成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3、教室中的下列物品由天然材料制成的是()

a.陶瓷地板b.铝合金门窗c.玻璃d.木质桌椅

4、下列变化中前者属于化学变化,后者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灯泡通电发光发热;瓷瓦破碎

b.煤炭燃烧;水的蒸发

c.酒精挥发;食物腐烂

d.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铁生锈

5、几千年以前,半坡氏族人从事的活动中,使物质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a.建筑房屋b.磨制石器c.用麻织布d.烧制瓷器

6、下列广告语中你认为不科学的是()

a.食用含碘食盐可预防甲状腺肿大

b.使用含氟牙膏可预防龋齿

c.本饮料由天然物质配制而成,绝对不含任何化学物质

d.经卫生部门检测合格的矿泉水中含有少量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是一种健康饮料

7、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化学变化,而物理变化只是在

和等方面发生了变化。同一物质在不同条件下可发生不同变化,如加热蜡烛,温度稍高就可融化,这是变化,温度再高就可燃烧,这是变化。

第一节奇妙的化学(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每一类原子称为一种元素。

2、初步建立宏观与微观相联系的思维方式。

自主探究:

阅读课本第7---8页后讨论并完成以下问题

1、自然界中各种各样的物质都是由极其微小的(如分子、原子等)构成的。例如我们熟悉的物质水就是由大量的聚集而成的。而每个水分子又是由两个和一个构成的。

2、自然界中的氢气是由构成的,氧气是由构成的。每个氢分子又是由两个构成的,每个氧分子又是由两个构成的。

3、什么是元素?水、氢气、氧气分别是由什么元素组成的?

4、什么是化学?

化学就是在的水平上研究物质的、、及其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

交流共享:想象一下:一桶水如果无限次的分下去,最后我们会得到什么?

合作探究:完成课本第9页挑战自我2

归纳总结:

1、宏观物质都是由组成的,又是由极其微小的构成的。

2、构成物质的粒子有、等。

3、分子都是由构成的。

当堂测试:

1、化学研究的对象与物理、生物、数学、地理等其他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不同,取一块食盐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以下不是化学研究领域的是()

a.食盐是由什么元素组成的

b.食盐的产地在哪里

c.食盐有什么性质和用途

d.食盐的微观结构如何

2、水是人类生存所必需的物质,关于它的组成结构说法正确的是()。

a.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b.由氢气和氧气组成

c.一个水分子是由一个氢分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的

d.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原子和分子都是很小的粒子

b.原子和分子都可以构成物质

c.实际上元素就是所有原子的总称

d.把每一类原子称之为一种元素

4、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物质是由许许多多微小的粒子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铁是由铁原子构成的。

b.有的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而有的物质则是由分子或原子构成的

c.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能拍摄到铁原子,说明原子是真实的存在的

d.现在的科学技术已经实现了对原子、分子的移动和排列

5、下列广告用语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a.“补血口服液”可补血补铁,防止缺铁性贫血

b.本饮料由天然物质配制而成,绝对不含化学物质

c.含氟牙膏可以预防龋齿

d.矿泉水中含钾、钠、钙、镁等元素,是一种健康饮料

6、打雷闪电的时候,空气中有极少的氧气(o2)变为臭氧(o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变化是物理变化

b.该变化是化学变化

c.氧气和臭氧是同一种物质

d.氧气和臭氧不是同一种物质

7、1993年8月,我国科学家利用超高真空扫描隧道显微镜,在一块晶体硅(si)的表面通过探针的作用搬走原子,写下了“中国”两个字。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上述操作中发生了化学变化

b.上述操作中只发生了物理变化

c.这两个汉字是当时世界上最小的汉字

d.这标志着我国科学已进入操纵原子的阶段

8、人类的下列活动中,属于化学研究的范畴的是()

a.设计新程序开发电脑软件

b.培育新品种,增加农作物的产量和提高品质

c.提炼石油,生产各种燃料

d.利用指南针航海

9、“民以食为天”。下列过程中,主要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碾米b.淘米c.洗菜d.酿酒

10、绿色化学是21世纪化学发展的主导方向。绿色化学要求从根本上消灭污染,是一门能彻底阻止污染产生的化学,它包括绿色生产和绿色销毁等内容。泰安市在整顿音像市场的活动中,查获了一批盗版光盘,并进行绿色销毁。以下做法属于“绿色销毁”的是()

a.泼上汽油焚烧b、倒入大汶河中

c.埋入土中d.碾碎后回收再利用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初中化学教案篇八

1、使学生了解铁的物理性质。

2、要求学生初步掌握铁跟氧气、酸及硫酸铜溶液发生反应的实验现象和相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使学生知道铁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金属。

3、使学生对铁及铁制品锈蚀的原理和一般防锈方法有一些常识性的认识。

4、通过我国钢铁工业生产发展的历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铁的化学性质

1、对“铁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金属”的理解。

2、铁与其他物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设疑、实验引探法

实物,演示实验,投影仪,录像

本节课,我们将重点研究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用途最广泛的金属。钢铁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材料,钢铁的发展和使用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我国是最早使用铁的国家之一,1996年,我国的钢产量超过一亿吨,跃居世界第一。日常生活中的铁制品一般不是纯铁,我们研究的是纯铁的性质。

讲授新课:

展示:铁锭

观察:锻面的颜色

讲解:1、银白色,有金属光泽

演示实验:请学生将铁丝和铁片弯曲,并用钳子将铁丝剪断

设疑:从这个实验,说明铁的硬度如何?

学生讨论后小结:2、质软

讲解:3、铁有良好的延展性

讲解:4、铁有良好的导电和导热性能

设疑:将铁块放在水中会下沉,说明铁的什么性质?

讲解:5、铁的密度比水大,约是7.86g/cm3

讲解:大家都熟悉水有三态:固态冰、液体水和水蒸气。铁也一样,当温度达到目的535℃以上时,固态的铁就会熔化成铁水,成为流动的液体。再升温到场2750℃以上时,液态的铁也会气化,成为气态的铁。

(投影仪)练习:

填空:1、色、泽、硬度()2、密度、熔沸点()

3、延性、展性()4、导电、传热性()

(学生阅读课文填空后小结)

我们学习任何一种金属都可按金属的色泽、硬度、密度、延展性、导电和导热性能、熔点和沸点的顺序去思考、记忆是十分有益的。

(过渡):以上我们探索了铁的物理性质,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索铁的化学性质。

(讲解)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学过铁的一些化学性质,如铁可以在纯氧中燃烧。

1、铁跟氧气的反应

(提问)回忆铁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并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请学生回答)

(提问)镁条在空气中能剧烈燃烧,铁丝在空气中能燃烧吗?

(学生讨论后小结,以反应条件不同来说明铁的活动性不如镁)

(小结)铁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金属。

(拿出十天前组织学生做的课外实验)

(图像略)

(观察):三只试管中铁钉的变化情况

(设疑):第一只试管中铁钉生锈,第二只试管中铁钉没有生锈,说明铁在什么条件下容易生锈。

(小结)(1)在含水分的空气中铁与水、氧气反应,生成铁锈。

(2)在隔绝空气的情况下,铁不易与水反应。

(3)在常温下,干燥的空气中,铁很难跟氧气反应。

实验二、三、四中铁生锈,同时试管中水位上升至试管的1/5处。

(提问)如何防止铁生锈呢?

(阅读)课文第120~121页。

2、铁跟酸反应

3、演示实验6~1

(观察)有气泡放出,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绿色。

板演:fe+2hcl=fecl2+h2

(浅绿色)

fe+h2so4=feso4+h2

(浅绿色)

(投影仪上比较以下实验)mg、zn、fe、cu分别和硫酸反应的速度和剧烈程度。

(讨论)比较金属活动性不同,mgznfecu

(小结)铁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金属。

(录像)从离子型化合物形成的角度模拟反应的变化过程。

4、铁跟硫酸铜溶液的反应

演示实验6~2魔术:“魔刀杀血”,将一把光亮的匕首刺入硫酸铜溶液中,一会儿抽出。

(观察)铁钉表面覆盖着一层红色的铜,溶液颜色变成浅绿色。

(板演)fe+cuso4=feso4+cu

(浅绿色)(红色)

(讲解)早在西汗时期,我国劳动人民就已经发明铁能从某些含铜化合物中置换出铜,在宋朝已将这个方法应用于生产,成为现代湿法冶金的先驱。

本节小结:

铁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金属。

课本习题1、2、4

板书设计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