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高职学生就业调查报告(模板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0-27 18:00:15 页码:12
高职学生就业调查报告(模板9篇)
2023-10-27 18:00:15    小编:影墨

报告在传达信息、分析问题和提出建议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报告对于我们的帮助很大,所以我们要好好写一篇报告。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报告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职学生就业调查报告篇一

针对大学生就业难这一社会现象,此次调查范围覆盖附近大学17个院系,包括师范与非师范专业在校的本科学生。共发放调查问卷580份,实际547份,回收率为94.3%。调查文件采用单项选择、不定项选择和主观题三种方式来回答问题。问题涉及大学生就业期望、就业素质的自我评价、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择业与就业的影响因素等方面,旨在对大学生就业期望与实际就业的相关问题进行实证研究,为高校就业指导和人才培养提供资料与对策研究依据。

调查结果呈现出几个问题:

一、多数学生对于“务实”有新的认识,就业期望趋向现实,主要表现在工作单位、工作区域等方面。

(1)就业方向:先就业后择业成为第一选择

大学生在职业取向方面优先考虑的前三项是“先就业后择业”、“先择业后就业”、“继续深造”,它们分别为41.76%、28.57%、27.84%。调查显示,在面得就业压力时,多数学生表现出特有的自信与成熟。

在此问题的选择中,特别值得关注的现象是“继续深造”,这选项占27.84%,有过四分之一学生希望继续学习,而且此风近年经久不衰,且越演越烈。究其原因:一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影响和人才素质要求的提高;二是就业竞争激烈,优越的职业需要优秀的高层次人才;三是心理因素,有的大学生是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回避即时就业等因素。这一现象值得认真分析研究,其利与弊何在?其利在于缓解就业压力,促进人才素质的提高,改善我国人才结构,增强我国高级人才的科技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忧虑的是它反映出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的欠缺,社会压力的承受力不够,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有相当部分的大学生选择了回避的方式,职业期望趋于“非风险化”。这种现象还可以从学生对就业前景的评价中看出。22.92%的同学对就业前景持有“不容乐观”的评价,这里除了客观实在的因素影响外,更多的是学生的心理素质因素问题。由此可见,高校加强就业指导和就业心理辅导工作是必要的。

(2)就业取向:就业地区首选经济发达地区

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在选择就业地区时,选择经济发达地区占66.54%。这说明两个问题:一是经济发达地区除了有较可观的工作待遇外,经济发达地区与国际接轨更便捷,更能为就业者提供再学习提高的机会,这与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需要密切相关。二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就业机会较其他不发达地区的高,且就业岗位多元化,这是吸引学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3)职业价值:结合专业特色,务实肯干

作为师范院校的学生在选择就业岗位上,更多的是趋向于“学校或科研机构”、“行政机关或事业单位”。

二、影响学生择业就业的因素突出。

(1)多数学生对职业价值标准上,把“工资福利待遇”、“实现自我价值”作为重点考虑。两项占的比例分别为36.62%、26%。

这与学生实际就业时考虑的因素一致,即把薪金与个人价值和能力的体现作为重点考虑因素。调查显示,学生的就业除了受薪酬的影响外,人生价值观中个人因素也很突出。但是,学生在进行人生选择时较多考虑个人因素,较少考虑社会需要,即使在追求自我实现时也折射出主要强调的是“自我”而非“社会”的需要。对于这现象的利弊值得我们研究与思考。

(2)在就业过程中,有44%的学生认为“经验及实践能力”为最重要的因素。而“学历”、“毕业院校或专业”、“应聘技巧”则各占10.48%、10.34%、12.69%。这可能与用人单位在招聘时的要求有关。

三、多数学生对就业素质的评价都有比较明确的认识,明确自身的优势与劣势。

(1)多数学生的优势为“理论基础”、“师范技能”。

(2)有半数以上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实践能力”、“竞争与风险意识”处于劣势状态,它们分别达到了33.07%和30.69%;在学生认为自己最缺乏的素质方面中,“创新能力”、“实践*作能力”、“专业知识与技能”被纳入了前三项选择,结果见图7。其总的原因可能是,一方面知识更新迅速,知识越来越深,越来越广,职业素质越来越综合;另—方面学校教育滞后,教育的知识结构不尽合理,使大学毕业生就业时普遍有压力感和不适应感,对自己所学习和掌握的知识与技能缺乏自信。再一方面学生勇于挑战的心理素质还没形成;在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说得多却做得少,培养的覆盖范围也相对狭小,主要的原因是缺乏培养的环境。除了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外,如何提高学生勇于挑战的心理素质和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将成为高校就业指导的两大课题。

四、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与学生的需求处于不平衡状态。

(1)有过半数的学生反映:“不太满意”学生就业的指导工作。

(2)学生“希望学校在大学生就业成才方面着重给予哪些指导和帮助”时,

学生们有48.96%选择“提供更多实践机会”,而“加强创新能力培养”和“注重社交能力指导”也占据一定的分量。从国家政策和从现实需要上出发,学生需要从就业观念向创业观念转变。在调查中,学生认为“培养自主创业精神”是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关键(占34.21%);而“加强高校就业指导”与“其他因素”也占很大的份量。针对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基本上还是局限于信息发布、政策宣传、技巧培训、协议办理等服务性工作。调研建议,就业成才导航体系应覆盖大学教育全过程。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仍然主要面对毕业班,但此时他们大多有“书到用时方恨少”的遗憾。就业指导工作亟待从毕业班向低年级学生辐射,贯穿大学教育全过程。具体来说,就业成才导航体系应该涵盖专业知识技能导航,如学习方法指导、新思想新观念介绍、个人完善知识结构帮助等;健康成才导航,通过实施结对服务、心理指南、交流讨论,对大学生在就业求知和个人成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心理困扰排忧解惑;法律导航,普及法律知识,加强法治意识、引导诚信意识。

从调查所反映出的问题来看,进一步实现我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管理规范化,特别是如何把就业指导工作切实纳入学校教书育人的整体工作轨道,还有值得深入研究和改进的地方。

高职学生就业调查报告篇二

根据对在校大学生的调查,可以知道在过去,人们的印象中,大多数毕业生在就业时都倾向于去大城市、好单位,而本次调查中选择去欠发达地区学生却占有相当一部分。这一方面与有些学生提到的“宁为鸡头,不为凤尾”的观念有关,也与当前竞争日益激烈的就业现实有关。这表明已有更多的学生能够结合自身实际与社会现实,为自己的将来做较为恰当的定位。

从学生对选择理由的表述中,可以看到,同样的选择却可能源于不同的动机,而不同的选择也可能是出自相同的动机。比如同样是选择比较低的工作待遇,人次百分比排在第一位的动机因素是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占总人数的31、8%,典型的表述有:在相对差的单位能拥有一个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舞台、使自己有用武之地,更能实现人生的价值、可为落后地区做贡献,实现自身价值、与其在舒适环境中平凡地过一辈子,不如在艰苦环境中干一番大事业。

而同样是选择宁愿作为普通人员去发达地区的人其动机也是多种多样,有的动机是与选择去欠发达地区的同学殊途同归。如其中人次百分比居首位的就是为了发展,占总人数的37、6%,典型的表述有:“一个好的环境能提供更好的学习和发展的空间”、“人会随着对手的强大而不断强大”、“一个人只有把自己放在高手如林的地方,才能不断提高自己”、“只有面对强手才会激起奋进的激情”、“在大城市发展机会比较多”等。

这样的人是乐于挑战自我,占9、6%,典型的表述有:“我喜欢有挑战性的生活”、“巨大的压力,激烈的竞争,会使人生更加丰富多彩”、“在竞争激烈的地方磨炼自己,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大城市的环境会增加人的压力和动力,有助于发挥人的创造性”。

以我对大学生工作问题的理解,谈几点认识:

大学生就业问题首先是社会性的问题,其次才是个体问题;

还没有就业的我们,承受着很大的经济和心理压力,甚至是人格的压力,他们最希望得到的是机会、关怀和指导。如果我们大学生有观念或能力问题,作为老师首先要反思自己的工作,我想家长也应该这样去面对问题,而不是事后的责备或教训。

如果我们的学校,当初能够使我们更懂得面对社会现实的不易,更懂得承担公民责任、独立承受压力的不易,更懂得在现实中保持理想的不易,更懂得依法维护自己权利的不易,更懂得先生活再发展的道理,他们或许不会等待,而是已经工作,并在不理想的工作中保持积极追求的愿望。因为我们知道人生的发展比具体的工作重要得多,而独立生存是发展的基础;我们虽然还没有工作,但内心的支撑仍然坚固,并在可以自控的程度下寻找更合适的工作。因为我们知道顺利自然可喜,能够经受压力更是能力。有满意的工作自然可喜,但工作以后还有失去的风险,人总要有抗压能力的;我们或许不会埋怨家长,抱怨社会,因为我们知道家长是最无私的,而人生的道路本该自己开拓,没有人可以给自己安排一生,即便可以,那也是表面的,真正的幸福是不依赖他人的。

单就就业而言,学校固然可以做一些更切合实际的调整,包括规模、结构、特色、师资和教学方式等,坦率地想,大学生就业困难,也是大学的压力,所以,每所高校都要有忧患意识,要提高自我调节和推动发展的能力。

面对大学生就业问题,我作为一个学生,既不能创造就业机会,也拿不出一贴良药,提出的建议,也未必能行。但希望大家都以人为本,关照我们大学生,更希望我们未就业的大学生们,珍视自己的心灵,别让它受污受伤。

高职学生就业调查报告篇三

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人认为根本性的原因在于现行就业制度、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结构、用人单位现状及用人单位的陈旧观念、以及大学生本身存在的问题等等。客观认识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正确分析大学生就业的障碍,寻求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是应对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办法。

(1)政策方面的原因

第一,劳动、人事制度、户籍、档案管理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不到位、不完善是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客观原因。尽管我国己进入市场经济时期,但目前的人事管理制度仍然有较强的计划经济色彩,使不少缺位以待的用人单位受到用人的限制。据调查,不少中小型私营(股份)企业急需大学水平的管理技术人员,却因没有申报用人指标的途径,不能解决大学生的派遣、户口、编制、档案管理等问题,导致一些大学生担心丧失自己的“身份”而望职兴叹,企业也就招不到人。20xx年就业的部委属高校毕业生到教学科研等事业单位为31。6%,到国有企业为31。5%,到民营三资企业为26。2%,其他就业为10。7%。而从当前城镇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状况看,个体私营和股份企业提供的就业岗位己经占60%,但是,由于很大一部分个体私营企业不能解决“三险一金”(三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工伤保险;一金:住房公积金)而被大学毕业生放弃。

第二,就业程序复杂、就业渠道不畅,阻碍了大学毕业生的顺利就业。我国人事制度改革相对滞后,整个社会缺乏顺利就业的软环境,影响毕业生就业市场中供需主体的体制性、机制性的障碍仍存在。很多地方对于录用大学生有户口、用人指标的限制,有的还有干部身份的要求;民营、外资企业不能根据需要招聘大学生,企业的用人自主权没有到位;有些高校毕业生还面临出地出系统等要交费的障碍;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不成熟,供需见面会还很不完善,处于“粗放”的运作和初级的中介形式。缺少统一平台的互联网信息发布渠道,信息化管理手段得不到充分利用。

(2)高校方面的原因

第一,高校大规模扩招,造成就业市场“供大于求”。造成目前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很多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情况,许多人认为是因为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的人太多了,用不完了,过剩了。其实,我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仅占总人口的5%左右,而发达国家的这个数字己经达到1/3。因此,我国的人才过剩是相对过剩。而且,社会对毕业生的需求跟不上高校教育扩招的步伐,也为高校毕业生“供大于求”制造了假象。我国的大学毕业生在大城市、大企业、大公司,人才济济,人满为患,是过剩了。而一些中小企业,事业单位,偏远地区,经济不发达地区则是人才稀疏,人才缺乏。

第二,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层次结构、课程内容、教学水平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在大学生就业己经市场化的情况下,大学的专业设置和调整却显得十分滞后,致使毕业生专业结构与市场供求出现了错位,从源头讲,这已成为制约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原因。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滞后于社会的发展是教育的特点,但没能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规划并主动调整,进一步放大了专业及课程设置的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供给结构严重失衡。不少学校专业划分过细,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一些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缺乏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没有竞争优势。

(3)用人单位方面的原因

首先,政府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进行的机构改革大大冲击了大学生就业。政府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曾经是接收大学毕业生的主渠道,主力军。1998年以后,随着政府机关进行机构改革,精简人员。精简下来的人员多数要流向事业单位,而事业单位本身也在进行定编定员,另外,国有大中型企业多数存在冗员过多,超编运转,包袱过重的问题,继而实行分流下岗,减员增效。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是“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许多企业由于经营不善也在面临着破产倒闭。面临着自身的生存危机,接纳大学毕业生的容量相当有限,很难给大学生就业提供畅通的就业之路。

其次,多数用人单位都走入了重“名牌”轻“一般”、“惟学历是瞻”的怪圈。随着大学生就业市场由“卖方市场”转化为“买方市场”,用人单位也逐渐提高了用人的标准。他们将目光锁定在少数的名牌大学毕业生身上,放在了研究生、博士生身上。相对于名牌、重点院校的大学生而言,不少一般本科院校、专科院校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存在一定的“品牌劣势”。从中国高等学校的发展现状分析,高等学校之间的资源分配不均,办学质量差异较大,导致了用人单位对重“名牌”轻“一般”的怪现象找到理由和借口。

2、主观原因

(1)不切实际的就业期望值

不切实际的就业期望值,是导致就业难的主观原因,毕业生就业期望值始终居高不下。非大城市、大机关、大公司、大院所、大企业不去,希望能去的单位名声好、工作条件好、待遇好、甚至有出国机会等等。举个例子:《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对全国28所大学、3万多名大学生作过“您最想到下列哪个城市工作?”的调查。在列出的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八大城市中,想到上海发展的大学生最多,获选率为32。3%,紧随其后的是北京(27。7%),两个城市的获选率之和达到了60%,成为大学生心目中发展事业的最理想城市:另外,像深圳这样的特区城市也较受欢迎,获选率为12。1%:但是一些欠发达的西部地区和内陆开放程度较小的城市则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很小,只有0。94%和0。52%的大学生愿意到重庆和武汉去上作。而目前实际最需要毕业生的恰恰是那些边远地区的中小城市和基层一线的中小单位。毕业生想去的单位去不了,而能去的单位毕业生又不予选择。于是出现了“有人无业、有业无人”的现象。

(2)自身综合素质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

毕业生的能力素质与用人单位的要求也存在较大差距,加大了毕业生就业难度。现在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敬业精神、职业道德、思想道德觉悟和能力素质水平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毕业生诚实守信,勤奋敬业,而且还要求具有开拓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也是用人单位看好的主要方面。用人单位重视人品和能力,对专业的要求反而有所淡化。不少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持“宁缺勿滥”的态度。因此,学生干和学生党员以及那些综合素质好、动手能力强、敬业精神好以及“一专多能”的毕业生越来越受欢迎。用人单位看重的是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3)大学生诚信缺失造成就业危机

诚信是一个人立足于社会的基本要求。在就业情况日趋严峻的形势下,毕业生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为了能够在社会中寻求一席立足之地,有些学生不从筑高自身的实力出发,而是挖空心思如何包装自己。正常的包装无可厚非,但是失真的包装会演变成伪装。这样一来就业诚信缺失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使得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实际能力产生怀疑,结果只能是大学生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15]。

高职学生就业调查报告篇四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就业难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从教育内部分析,就业难问题主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变化与高校专业设置调整相对滞后。市场需求与人才培养结构失衡等诸多方面。大学生就业状况已经成为衡量高等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如何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是推进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大课题。

大学生,就业,经济,发展

今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国民教育的提高,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生群体不断扩张膨胀,大学生就业难等一系列社会性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最近深圳富士康公司发生的连续跳楼事件,在人们为那些年轻的生命感到惋惜的时候,也更加关注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解决大学生这个弱势群体的就业难问题。生活难等问题,已经迫在眉睫,只有真正的解决这个问题,才能促进社会的和谐安定,才能能真正把知识变成生产力,从而推动一个国家的实力发展。

首先,〝弱势群体〞这一概念,在以前虽然不同程度上也划分过一定阶级。一定人群,但还没有把大学生纳入其列,随着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生活难等问题的日益加剧。形式的更加严峻,无形中把大学生划分到了实实在在的弱势群体之列,〝毕业即失业〞的言论已经不再是危言耸听。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情况下,社会上存在的许许多多。或明或暗的漠视态度和歧视行为,使大学生弱视群体无法获得平等的就业权,被无情地剥夺了公平竞争的资格,也引发了种。种社会冲突和矛盾。其次,之所以出现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大学生自身也存在着不少问题。一方面许多的大学生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不高,缺乏实际经验,动手能力极差。在具体的工作中胜任不了领导交给的任务,且怨天尤人;另一方面,大学生中也存在错误的就业观念许多大学生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对工作的期望值过高。他们始终以〝天之骄子〞身份自居,姿态过高,对自身和现实缺乏准确的评估,缺乏正确的就业心态。这些都要求加强大学生自身素质x与转变就业观念,调整就业心态,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职业发展理念,要认清自身的现状,不能太急功近利,合理地降低就业期望值,要注重自身经验的积累和技能的.培养;要加强社会实践锻炼,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通过多形式。多渠道的方式主动寻找就业之路。

另外,出现这样现状的另一个原因就是企业。许多的企业虽面临用工荒的窘态,但一些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经验歧视和性别等歧视甚是严重,不能提供合理的平台。另外还有一些企业对劳动法的实施力度不够,缺乏培养人才。留用人才的经营理念,以至于眼睁睁的看着人才流失。这主要表现在企业的薪酬不合理。所提供的岗位不匹配。对劳动法的实施力度不够。许多企业对毕业生总是挑三拣四,提出一些十分苛刻的就业协议条款,擅自延长试用期,无偿地占有毕业生的劳动成果。国家虽在这一方面加大力度规范。调整,但企业配合不积极。如果说每个企业的薪资都和公务员。事业性单位员工基本工资相持平,并为每位员工依法办理象公务员所享有的养老保险。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障,切实做好保证劳动者合法权益,这样的话他们就不会再与公务员做对比。追求公务员之路现象就会隐退,从而脚踏实地的为企业服务。

除此之外,大学生最低生活得不到保障,政府机制不够完善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难和生活难的问题。现在无论是对农民还是到国家干部。公务员等不同群体都制定落实了相关保障措施:像公务员他们拥有相对较高的待遇。完善的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农民也逐步推行养老保险,实施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并给生活困难户发有低保补贴。而未就业大学生呢?什么都没有,成为一个被忽视的弱势群体。边缘人群。对此国家在以人为本的情况下也应当制定未就业大学生相关保障体系,以促进社会均衡。和谐发展。推进社会注意建设。

对于选择创业的大学生,这无疑是一种很好的就业方式。十七大报告提出全民创新,把创新。创业纳入了全民经济发展战略,要求全民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积极投身于自主创业。对于大学生来说,尤其是未就业大学生面临许多机遇与挑战。随着城市经济的日益崛起,商业竞争日显激烈,许多创业者选择城市创业,却忽视了农村这片创业乐土。其实对于创业者来说,农村创业环境有着不可预测的发展潜力,农村有着市场竞争力小。环境宽松。风险小等优势。党和政府应当积极号召。鼓励有志青年去农村创业,多为大学生提供一些农村创业平台。鼓励高校毕业生去农村发展种植。养殖,新型科技产业等,争取利用自身力量带动。形成一个新型的就业群,这样也能更好的落实科学发展观。

另据调查,有很大一部分高校毕业生虽然都有着自行创业的激情,但绝大部分都被这样那样的困难所限制。国家。政府虽在某种程度上有所优抚。但对于大学生自主创业机制还不够完善,在政策上还存在程序复杂化等多方面问题。在大学生创业方面,国家。政府应当加大创业资金投放,政策优抚等。应从政策上支持引导大学生自主创业,为有志创业的青年学生搭建创业平台,提供创业培训。帮助其融资并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做到〝扶上马。送一程〞。切实解决创业资金。技术等问题。

最后,我认为,要切实解决好这些毕业生,这就要求无论是那个行业。那个部门都要形成一定的就业比例。政府应一方面规范。提高企业(国有、私有)各项劳动保障制度,吸取一部分人群;另一方面政府诸多职能部门也要有计划。有需要地解决一部分学生的就业。企业要有长远的眼光,努力将大学生培养成一个可以为企业带来活力与生产力的团体,而不是只把大学生当做劳动力。而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我们不能在心里把自己看做是需要社会照顾的弱势群体,我们要认清当前就业形势,牢记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努力学习和培养自己的专业素养和职业技能,要相信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的,只有我们拥有真正的能力和实力,才能被社会和企业所接受,才能创造我们自己人生的辉煌!

高职学生就业调查报告篇五

调查数据:数据显示,我省xx年毕业后才就业的自考毕业生绝大多数在毕业当年就实现了就业。95.2%被调查者在毕业当年就实现了就业,3.3%于xx年就业,1.5%于xx年实现了就业。

部门分析:根据调查数据,省自考办分析认为,xx年我省自考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明显好于普通高校毕业生。不少自考毕业生原本是专科在读生,在学校里一边上大专课程,一边通过自考拿本科文凭,毕业时就有了两本文凭。这是不少自考毕业生找工作容易的原因之一。

高职学生就业调查报告篇六

通过调查数据可以看出,目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严峻,其中主要原因是社会、学生、学校和用人单位四方面造成的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尽管我国拥有7亿多从业人员,但高层次人才却稀缺,仅有约5%受过高等教育。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是就业市场机制不完善。在受调查者中,83%的人认为当前就业形势严峻,只有15%的人认为还算正常。大多数大学生已意识到职业规划的重要性,75%的人认为其非常重要。即使学过的专业与所从事的工作不对口,仍有80%的人认为自己专业有前途。

在我们受访的大学生中,只有48%的人对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感到满意,其余52%的人则表示不满意或者很不满意。教育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还有很多,其中最根本的问题是教育与生产脱离;其次,教育应该是育人的本,而非只为生产人才服务;还有许多观念问题需要矫正。

大学生自身的心理状况和工作潜力也是导致就业难的因素之一。尽管大多数人对自己的专业有信心,但在薪水方面,大部分人的期望并不高。在调查中,75%的人认为毕业后起初工资应该为1500元,25%的人则认为应该为2500元。

当谈及大学生毕业后的打算时,50%以上的人把考研放在首位。其次是找工作和创业等,这反映了大学生面对社会竞争的害怕,通过考研来迟迟应对竞争。此外,还有想找更好工作的人。当被问及他们认为毕业后最重要的因素时,15人认为兴趣最重要,占总人数的25%。而更多的人选择了个人发展空间的重要性,占总人数的61%。其他因素则被大学生轻视。在大学生思考就业的地方,20人选择留在大学所在地,10人选本地,38人主张去发达城市闯一番,而只有2人选择岗位过剩的西部地区。在大学生所重视的素质中,面试技巧和计算机因素对大学生的影响占了相当大的比重,约为50%。然而,专业素质由于大学生就业专业不对口的'现实,被广泛视为次要因素。

1.过分关注文凭

2.存在性别歧视

3.生源地域歧视

4.过分看重工作经验

由以上种种原因导致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不甚乐观。

在我们的调查中,能够很清晰地发现当前就业形势严峻,并在大学生中构成了一种谈就业色变的现象。然而,从另一方面,大学生对自己和就业形势有了一个很清晰的认识和认真思考,这对他们以后的努力方向和激励都是很好的。总之,大学生就业形势已经摆放在面前,学校、社会和大学生们应该找到合作点,达成共赢。

1.注重专业学习。专业知识是用人单位最渴望的标准之一。大学生要在校期间致力于专业知识的系统学习,苦练内功,提升素质,培养潜力,掌握技巧,为顺利就业奠定基础,为未来创造更多机会做准备。

2.加强实践锻炼。从进入大学起,就应该有意识地进行就业规划,通过各种途径寻求实践机会,为将来的就业竞争增加砝码。在加强专业学习的基础上,重视校内和校外的社会活动。这些活动既能够引导大学生走向社会,加强实践学习,熟悉工作流程,丰富社会经验,拓宽人脉关系,同时也是大学生进行潜力锻炼和展现个人才华的重要舞台。

重新编写:

(3)调整大学生就业心态对于大学生自身来说,首先要有一个健康的心态面对压力和挑战。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是一条亘古不变的真理,但在我们当前的社会中,社会的转型和转变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在无法改变社会现状的情况下,大学生们需要逐步调整自己的心态,以适应社会的要求。改变过去那种一步到位的就业心态,放下过时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偏激心态,也不要把考研、考公务员当成救命稻草(毕竟能如愿的极少数),而要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健康观念,先争取工作岗位,为社会和家庭减负,再在工作中磨练自己,寻找机会进行突破。

(4)全面关注社会动态,早做职业规划。同时在不影响学业的前提下,适当地从事兼职工作,积累工作经验和对社会的认识,有利于各行各业的适应和快速就职。大学生们也应该避免将重点放在发达城市,西部地区更有利于发挥大学生的抱负和才能,同时也普遍具有更高的薪酬待遇,为西部地区的发展做出贡献。

用人单位应该与学校加强互动交流,了解各专业的特点,同时可以借鉴大学生见习制度的思路,为在校大学生提供假期实习基地,既锻炼了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也有助于企业考察人才。另一方面,用人单位需要转变思想,牢固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切实纠正用人选材的偏见。在我们的调查中,大多数的大学生有着激情、闯劲、创新精神,理论功底扎实,理解新鲜事物快,可塑性强,如果与他们适当培训,必须能为企业带来更好、更长远的发展。因此,企业不能只考虑眼前的短期利益,过分重视工作经验,而应该有长远的人才战略眼光,改变唯经验论、唯文凭论的做法,也要纠正性别和地域的用人偏见,体现不拘一格招贤纳士,实现企业与人才的共赢。

(1)努力提高办学水平。高校需要转变观念,抓住教育国际化的机遇,加强与世界高等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全面提高办学水平。

(2)高校应不断进行教育改革,以市场为导向,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情况,快速调整专业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以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

(3)建立健全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高校应尽快建立和完善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集教育、管理、指导和服务等功能于一体。

(4)学校应实行细致的大学生就业安排政策,不仅要考虑未来的发展,还应注重心理调节,缓解大学生就业焦虑心理。

政府与社会应共同努力进行相应的总体性调整。大学生就业状况从侧面反映社会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高等教育发展和人们对高等教育价值的评定。政府应通过积极发展经济,调整产业结构,重视高新技术产业的建设,提高产业水平,增加对大学毕业生的吸收能力,使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和社会的人才需求衔接紧密,这是政府和社会的共同责任。

高职学生就业调查报告篇七

近年来,用人单位所招职工几乎都为大学毕业生。在这个大学生多如牛毛的社会,大学生已经不能领时代潮流,将大学生视为天之骄子的时代早已过去。许多大学生正为找工作而烦恼。这就是说,大学生难找到工作,而大学以下学历的便难上加难。这就是在告诉我们,大学生要有忧患意识。

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社会“精英岗位”依然存在,但大学生选择它的机会成本大大提高了,除了少数精英人才外,大部分毕业生将会“大众化就业”,接受“大众化岗位”的选择。伴随着我国高校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以及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由国家统包分配向毕业生自主择业转变,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了不争的事实。而且,自20__年美国次贷引发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以来,世界各地的经济都出现了一定的衰退现象,各用人单位在人才招聘方面都有所减少。在这样的形势下,如何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就成为了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调查目的: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大学生就业模式从“国家包分配”到“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转变以及就业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大学生的价值观和就业价值取向也不断发生变化,呈现出一些新特点。调查研究新时期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把握其变化趋势,及时掌握相关信息,可以为大学生就业与就业政策的实施及教育实践提供重要的参数,对解决大学生就业中的实际问题、针对性地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加强对大学生价值观和就业观的教育引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了解我校毕业生的就业期望,自身素质的评价,学校就业指导,对就业形势的看法,旨在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对大学生的影响;通过对影响大学生就业因素的调查,更好地调节用人单位与毕业生之间的供需关系;为当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发展作一个新的描述;帮助大学生尽快认识自我,学校为学生提供就业引导,使学生能谋取理想职业。为同学们在今后的求职就业过程中提供参考。

二、调查对象:各校本、专科应届毕业生

三、调查时间:20__年1月8号至20__年2月7号

四、调查内容:

方法:绩、男女生比例、专业人数、综合素质状况等,调查的覆盖面较广,有效问卷回收率较高,各类学生所占的比例接近现实的比例,取样合理,具有较好的代表性,调查的结果可信度较高。

调查问卷设计 1.性别 a、男 b、女

2.你对自己今后的就业状况持怎样的的态度?

a很乐观 b有难度,但能克服

c.很悲观,不知如何是好 d其他____

3 在求职中最困扰你的因素是什么 (最多可选择3项)

a 学校就业指导不够 b 信息量少 c 对企业岗位专业知识缺乏了解 d 能力不足 e 优势难以发挥 f 求职方法技巧欠缺 g 对社会缺乏了解 h 对企业招聘流程和基本要求缺乏了解 j 其他____ 4. 请问择业前您考虑的首要因素是什么?(单选) a经济收入 b个人发展机会 c.专业知识的应用 d生活环境 e工作的稳定性 f.其他_ 5. 请问您的择业观念是什么? (单选)

a. 先就业,后择业 b先择业后就业

c不就业,继续深造 d自主创业

6. 您就业会优先选择的是 (单选)

a 出生本地 b东部经济发达地区 c 西部经济发展地区 d 其他____

7. 你对试用期内的工资要求是每月:(单选)

a 1000元以下 b 1000元—20__元 c 20__元—3000元

d 3000元—4000元 e 4000元以上

8. 你已有较明确的就业方向与目标吗?(单选)

a有 b没有

9. 你确定工作单位时下列因素中你最重视哪三项?(按照重视程度依次排列)

e 薪金福利 f行业发展空间

g个人发展空间 h专业对口

i符合个人性格、兴趣爱好 g利于解决大城市户口 k其他____

10. 当你选择工作时,你最想进入的行业是(最多选三项)

11.您青睐选择哪些性质就业单位(可选一项或两项)

12. 找工作时你怎样看待专业和工作性质的问题?(单选)

a一定要找与专业对口的工作

b可以与专业有关联性的工作,不一定对口

c专业与工作性质无关,先找一份工作再说

d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行业

五、调查分析

基本情况

调查数据表明,20__年毕业生是就业压力加大的一年。近三年来,我校有83%以上的毕业生把“兼顾国家需要和个人发展”和“有利于个人的发展”以及“千方百计实现自我,自我选择”作为自己的择业标准,反映了大学生在择业标准的评价上,仍然十分看重个人的发展,特别是“以自我中心”作为择业标准的毕业生由20__年的3.9%上升到20__年的7.6%。但同时,也发现了另外一个值得肯定的现象,即以“服从国家和社会需要”为择业标准的毕业生人数呈上升趋势,20__年的人数比例为13.6%,分别比20__和20__年上升了4.8个百分点和4.6个百分点。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相当比例的大学生接受了收费教育和以市场为导向的自主择业观念,以“个人发展观”作为自己的择业标准,这既反映了大学生在择业中的务实心态,也表明大学生择业观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个人价值取向仍有回升的趋势,因而加强对大学生的择业观教育,引导毕业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是社会、高校和家庭面临的重要问题。

存在问题

1. 调查渠道不畅(据调查,反映最多的问题就是对就业的信息不了解或了解很

少。他们呼吁学校、政府人事和教育主管部门对联系企业和用人单位,多提供就业信息。另外,信息网站缺乏全面、具体的信息,很多就业信息迟缓,影响毕业生就业。)

2. 实践与理论缺乏紧密联系(大学生毕业生反应,现在很多企业单位都要求大

学毕业生有一定的实践经验,有动手的能力。但是,现在的一些高等院校,注重了知识的学习,忽视了实际工作技能的锻炼和提高。)

3. 就业观有待改变(在被调查的大学毕业生中,仍有部分毕业生的就业观念陈

旧,期望值过高,不是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而是凭空想象,一步到位,理想化。再就是攀比、讲条件,从而出现就业难。)

六、调查结果

1. 大学生就业的现状

自1999年高校开始扩大招生规模以来,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日趋下降,而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更是让就业形势变的更加不容乐观。

毕业生人数在不断增加

伴随我国沿海等周边城市的快速发展,发达城市以及较发达城市和一些发展相对缓慢的乡镇之间的生活水平差距不断加大。在高薪、高待遇、高福利等的吸引下,大部分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也在跟随经济发展方向,选择在大中城市寻求发展空间,逐渐形成了向大中城市流动的洪流。造成了人才集中超过了有限的就业市场的需求。

毕业生的期望值居高不下

伴随着精英教育的普及,大学生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高校毕业生对就业的期望值也就一直居高不下。调查显示,大学生的理想起薪集中约有15%的人定位于4000元以上,而仅有不足3%的人选择1500元以下。而大部分的企业全部选择1500-2500元。部分大学生就业期望值依然居高不下,过高的期望值不可避免地让他们失了大量的就业良机。

2.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从毕业生主体自身来讲

当前大学生在找工作的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严重的一步到位的想法,认为到国有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公立学校、大公司企业是就业,而到中小企业、私营机构只是打工,因此,许多大学生在毕业之后宁可在家待业也不愿意到一些中小企业去就业,更谈不上到边远地区工作。而且,有些大学生在找工作的过程中,更多的期望的找到一份轻松高薪的工作,既不愿从事高付出的工作,又想获得高收入;既想获得高薪工作,又对自身能力了解不足。而社会现实往往与毕业生的想法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进而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工作。

从毕业院校来讲

首先,自20__年我国第一批扩招大学生走向社会以来,我国社会的人才需求量逐步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庞大的毕业生队伍走向就业市场。伴随着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各地区的经济开始衰退,社会已经不可能提供如此众多的就业岗位。从而导致了当前大学生就业的压力骤然加大,就业难现象凸显。

其次,当今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是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而我国高校所培养的人才多在综合能力上有所欠缺,专业技能也不够强,很难把所学的专业知识熟练地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在社会上也很难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另外,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已经受到了普遍的重视和关注,许多高校积极从理论上和实践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我国就业指导工作起步较晚,目前有些高校还停留在传达政策、整理信息、组织“双选”会的粗线条阶段,就业指导工作远远适应不了就业形势变化和就业制度改革的需要。

从社会用人单位来讲

随着经济的发展及结构调整,企业进入了较为稳定的发展阶段,企业的用人也处于成熟稳定期,吸纳的人才有限,而国家大力发展的新型产业主要以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为主,所需要的是高精专人才,而大多数毕业生主要是应用型人才。在当前经济危机的情况下,主要以接纳毕业生为主的中小企业大量破产,而生存下来的企业为了降低成本,不断地减员,进而造成了就业困难。

七、总结及建议 建议:

1.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包括素质与能力。

当代大学生必须有把自己事业与国家进步、社会的发展及人类的文明融为一体的品格,崇尚真善美,坚持真理,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学生要争取知识广博,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素养,具有创新精神,随机性、灵活性的思维方式,做到因人、因时、因事而异。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面临更加激烈社会竞争,能视变化为机遇,视困难为坦途,有顽强的自制力,坚定的信念,及对生活充满期望,充满热情。同时,要有良好身体素质,健康欠佳会减弱人才的决策能力,因为如果要达到目标需要体力与耐力,一个人就可能因体力不支而放弃。除素质外,还需要注重能力的培养,能力是一个人素质的外在表现,是在社会中直接产生作用的那部分内容,当前社会大学生必须尽可能培养自己,处理信息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系统看待事物的能力、处理好人与资源的能力、运用技术的能力等。

2.加强社会实践。

大学生可利用假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工作经验。

3.正确就业定位。

当前大学生求职择业应当面对现实,根据市场实际状况更新观念,转换思路,到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工作,而不应过分关注工资水平及地理位置等,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最终实现人生价值。

4.调研就业形势,合理进行就业指导。

由于当前大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政府相关职能部门、高校就业办公室等应不断深入调查当今的就业形势与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有针对性的对广大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使得大学毕业生能够及时的完善知识储备,调整就业心态,获得就业信息,加快并改善大学生就业。

5.借助各种渠道,把握就业机会。

当前大学生可利于人才交流会、网络资源等途径,寻找合适就业岗位,主动大胆把自己真实才干推销出去,珍惜和抓住来之不易的就业机会。第五,先就业后择业。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不得已时,大学生应转变就业观——先就业后择业,求职择业不可再像过去那样追求一步到位,如果斤斤计较眼前的职业岗位是否理想,那就会失去许多起步的机会,可以在先就业过程中积累工作经验,使自我价值得到较大的提升,为以后找到理想的工作奠定基础。

6.切实了解用人需求,不断增强毕业生综合能力

如何更好的利用仅有的不到四年的时间来完善自我直接影响了大四的就业形势。因此,大学生应该利用一切可能的途径来关注了解用人单位需要怎样的大学毕业生。针对用人单位的需求,大学生应充分利用大学四年去学习相关知识,考取相关等级证书,进而在就业招聘中占据优势,获得一份好工作。

7.加大就业扶持力度,创新就业招聘形式

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信息的传递越来越快捷,人才市场与高等院校联合举办招聘会一种模式也逐渐跟不上毕业生就业的要求。因此,我们必须在此基础上做出创新,使用人单位和高校毕业生更近距离的接触,通过形势研讨会、专场招聘会、专家报告会、师生座谈会、心理咨询会等一系列措施来拓展就业领域。

总结: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关乎社会发展,这个问题取决和依赖于经济的发

展和大学生自身的素质,大学生的就业对于自身讲是其生存的保障,但同时也是其社会价值的体现;对于国家来说是社会稳定和经济繁荣发展的前提和关键。因此,国家方面要多提出相应的对策,大学生自身方面要认真学习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成为社会所需的人才,这样才能维护社会的和谐。但大学生择业最重要的是从自身的实际,灵活选择,表现出最强的自己!

高职学生就业调查报告篇八

:创业促就业,是新常态下催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是稳增长、扩就业、激发干部群众智慧和创造力、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和公平正义的重要举措,对调整经济结构、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本次调研我市创业促就业工作情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为进一步推进大众创业、创业促就业、助推我市振兴发展提出建议。

按照市政协工作安排,市政协法制群团委员会在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就业局、市委农工委、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市财政局、市政府金融办、市国税局、市地税局、市工商局、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市残联、四川理工学院、四川卫生康复职业学院的支持配合下,组织调研组采取小组调研、实地察看、座谈交流、汇报座谈等形式,对20xx年以来我市创业促就业工作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建立完善创业就业政策制度。20xx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对新形势下创业就业工作提出新目标、新要求,始终把创业促就业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和目标考核管理,建立了创业就业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关于改革完善体制机制大力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实施意见》、《关于支持返乡人员创业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积极营造“政府鼓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全民参与创业”的良好氛围。

(二)积极推进落实创业促就业工作。市级相关部门各司其职,着力落实创业政策、激活创业主体,创新创业载体、打造创业品牌,加强创业指导、优化创业服务,努力推进创业、促进就业、推动发展。据民调显示,自贡市创业环境在全省名列第6名。

村劳动力、建档贫困家庭劳动力等3个群体的实名制管理,重点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业园区用工、人力资源市场用工变化、重点企业失业等四个方面的动态监测,不断提高工作绩效。

(一)创业氛围不够浓。创业政策较多,在公路两侧、车站、街道等重要节点的持续广告宣传较少见,宣传声势不够大,社会公众的知晓度、参与度与接受度不够高。创业文化氛围不够浓。公众“求稳怕变、安于现状”的思想普遍,创业文化与创业实践互促不够,缺乏在创业实践中丰富创业文化理论,研究、探索、传承地域性创业文化的力度不够,没有把创业文化真正融入社会文化当中,创业文化氛围有待进一步营造。

(二)创业要素不够活。创业者普遍存在缺资金、缺技术、缺项目现象,特别是在当前面临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加重了融资难、贷款难等问题。部分创业者对市场把握不够、对技术掌握不深,导致刚创业就陷入困境,影响创业积极性。准入平台不够便捷,审批程序不够简化,部门资源有待整合,中介收费需进一步降低。创业质量不够高。创业项目主要是社会服务业,科技含量不高,创业方向集中在低成本行业,没有形成区域性特色创业产业集群。创业政策突破不够。政策支持多为中、省政策,具有自贡特色的突破性政策不多。大学生休学创业、科技人员离岗创业顾虑较多,普遍认为代价太大,政策支持力度较小,政策引导力度不大。

(三)创业引导不够强。创业教学模块较少、不能满足各层次创业者需求。创业培训师资团队有待进一步充实优化。目标考核不够健全。目标考核只针对牵头部门,未将联席会议其他部门工作情况纳入动态考核,导致部分联席会议部门认识不足、重视不够,部门联动不强。

我市创业促就业工作虽然取得初步成效,但与国家“双创”要求、与我市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需求、与人民群众的期盼相比,还存在“创业氛围不够浓、创业要素不够活、创业引导不够强”等问题。为深入推进创业就业工作,充分释放全社会创业就业潜能,推进我市老工业城市振兴发展,实现全面小康,提出以下建议:

(一)强力吸引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

我市外出务工人员年均90万人左右、外出成功人士不少、愿意回乡兴办企业大有人在,也出现了一批“归雁筑巢”典型。如何继续打好“乡情牌”、铺好“返乡路”、留住“回乡子”,是创业促就业的重点,是实现自贡振兴发展的重要举措。

以浓浓的乡情,感召返乡人员创业促就业。建立与外出务工人员沟通联系平台,每年召开1-2次在外人员联谊会、恳谈会;利用春节、元宵等节假日务工人员集中回乡时机,组织召开外出务工人员座谈会,介绍家乡发展情况,宣传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编制自贡在外成功人士《名录》,充分发挥同乡会在招商引资中的作用,以“盐商”为纽带,加大“自贡籍”亲情招商力度,感召回乡创业。

以政策为导向,吸引返乡创业促就业。在外打拼多年,凭借拥有的资金、经历、人脉,返乡人员会对政策进行“两地”比较,选择最优创业地点。因此应出台包括税收优惠、降低取消多种行政收费、小额贷款支持等在内的更优政策,从土地使用、信贷支持、用工培训、证照办理、户籍管理、子女上学、社会保障等方面实施政策倾斜,吸引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兴业。

以优质的服务,留住返乡人员创业促就业。建立创业综合信息平台。打破职能部门信息分割局面,进一步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在市级层面建立集“政策发布、项目推介、融资服务、专家咨询”等功能为一体的创业综合信息平台,方便创业者了解政策、获取信息、接受指导、对接资源,提供“一条龙”服务,做到服务程度“链条化”、服务方式“人性化”,切实营造“亲商、重商、安商”的创业浓厚氛围。健全目标考核体系。把返乡创业成功率、创业稳定率、创业带动就业率等纳入考核内容,逐级落实责任。加大奖励力度,对支持落实创业工作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予以奖励。建立健全创业失败者社会救助体系,营造宽容失败的创业环境。

(二)大力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

大学生是创业促就业的生力军,也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和难点,每年回市大学生5000人左右,鼓励支持有志创业的大学生在创业中实现自我价值、成就人生梦想。

强化大学生创业理念。要加强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增强敢为人先和敢拼才会赢的意识,以科学的态度和求实的精神投身到创业实践中,在创业中实现就业、促进就业、成就事业。

引导大学生选好创业路径。充分发挥创业专家志愿服务团作用,努力解决创业者和初创企业实际困难。聘请市外知名专家、创业成功者、企业家、风险投资人等各行业优秀人才担任创业指导教师,允许机关事业单位的指导教师领取指导费,进一步提高指导水平。引导大学生按照经济社会需求和市场导向,科学规划大学生创业路径和重点,搭建内外结合的众创空间,大力推进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加大科技、产业、金融、管理模式和运营模式培训力度,全面提升大学生创业的能力和创业成功率。

(三)着力帮助失业人员自主创业

我市失业人员中有一大批有经验、有技术的人员和“能工巧匠”,如何引导他们回过头来仔细审视自己的经历,从中挖掘有价值的“资源”,加以开发利用,开展创业就业。充分发挥兴趣爱好的作用,将兴趣爱好与投资有机结合起来,就可能因“爱好”创业成功。加强创业知识培训,运用好“互联网+”等技术,在项目选择、资金筹集、各种“创业”手续办理、营销策略等方面帮助指导。依法放宽住所(经营场所)登记条件,切实解决大部分业主反对“住改商”问题,降低失业人员创业成本。探索电子营业执照和全程电子化登记管理,降低创业门槛。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大简政放权力度,进一步简化创业程序,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政府责任的“加法”,换取创业的“乘法”。

(四)积极鼓励其他人员投身创业

科技型企业在促进经济增长、调整产业结构、科技创新、增加就业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优秀人才创业成长的主要平台。我市机关事业单位有一大批优秀人才,部分优秀人才也有创业意愿,但受政策制约,迟迟不能走上创业之路。20xx年绵阳市就出台了《关于公职人员领办创办科技型企业的意见》,鼓励公职人员投身经济主战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高经济质量。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突破,大力推进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改革,要延长科技人员离岗创业年限,探索事业单位正职领导可获得现金奖励,其他领导可依法获得现金、股份或出资比例等奖励和报酬,激发事业单位领导干部支持投身创业的积极性;加大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支持力度,引导我市机关事业单位的各类优秀人才向科技生产一线流动,最大限度地调动和激发优秀人才的创新创业活力,加速我市科技成果转化,产业转型升级、早日实现老工业城市振兴发展。

高职学生就业调查报告篇九

20xx年开始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席卷全球,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格局下,高速开展的中国并不能独善其身,在一些地区、一些领域,经济危机已经表现得非常明显。经济危机下,很多公司开始裁员,招聘需求大幅减少,这使得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压力异常巨大,尤其是大学生就业问题异常突出。近期,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xx年《经济蓝皮书》指出:预计到20xx年底,将有100万名大学生不能就业,20xx年还将有592万名大学生毕业面临找工作,大学生就业问题非常严峻。

20xx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到达559万人,比xx年年增加50万人。然而,20xx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造成的困难日趋显现,20xx年毕业的611万大学生就业形势面临着更加严峻挑战。在全社会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高校毕业生依然面临比拟严峻的就业形势。

(一)、0809年的就业率比照分析:

本科院校为90%、高职高专院校为84%。其中,20xx届大学毕业生约三分之一的就业是在毕业后半年内完成的。

按教育部公布的数据,中国20xx届高校毕业生总数为559万,其中大学毕业生总数约为529万(本、专),按本研究得出的比例推算,20xx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后就在国内外读研究生的人数21.43万,毕业半年后的就业人数到达约434万人。在毕业半年后的73.56万的失业大学毕业生中(包括有了工作又失去的),有51.59万人还在继续寻找工作,有5.46万人无业但正在复习考研和准备留学,另有16.51万无工作无学业没有求职和求学行为者。

(二)、20xx届毕业生就业地点分析:

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量最大的前10位城市依次为: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南京、苏州、杭州、成都、郑州、青岛。

(三)、20xx届毕业生就业率最高和最差的专业分析:

(四)、20xx年就业率最高和最差的专业分析:

20xx年从本科专业大类来看,就业率最高的依次是工学、管理学、经济学,但工学在毕业半年后平均月收入上低于经济学专业大类。

从专业中类来看,地矿类专业独居榜首,工科类专业就业率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小,就业率前十的专业中类中,有8个为理工类专业。专业小类的就业率排名更是明显化了这一倾向,高职高专专业也呈现出理工类专业就业率较高的趋势。

20xx年最难就业的专业计算机科学据首“20xx年度大学就业能力排行榜〞的调查显示,中国应届大学生最难就业的十个专业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英语、会计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法学、电子信息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汉语言文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令人为难的'是,这十个专业也是我国考生报考最热门的专业。

这项研究对20万名毕业半年后的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在635个本科专业中,最热门的10个专业半年后的失业人数到达6.67万人,占本科毕业生总失业人数的近三分之一。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法学、英语3个专业毕业半年后的失业人数过万。在应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失业人数最多的10个本科专业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法学、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会计学等人们心目中的热门专业占了9个。

再者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科研所联合浙江大学就业与效劳指导中心,对20xx年高校就业趋势也进行了预测。预测结果是:20xx年我国总劳动力充裕,但专业技术人才缺口大。

根据劳动社会保障部科研所的数据显示:我国在“十一五〞期间方案年均新增劳动力需求总量为1800万,但“十一五〞期间每年新增劳动力供给为xx万,每年将出现200万充裕劳动力。根据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xx中国人才报告》预计,到20xx年我国专业技术人才供给总量为4000万,而需求总量为6000万。以上两项数据说明:我国劳动力总体有充裕,但专业技术人才仍将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专业人才需求具体表现在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上。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