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三年级第八单元教学设计(模板1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0-27 18:47:16 页码:9
最新三年级第八单元教学设计(模板10篇)
2023-10-27 18:47:16    小编:笔尘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三年级第八单元教学设计篇一

从一个学期民众镇小学语文精品课程的建设过程来看,各个片按照制定的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全镇各间学校,绝大部分小学语文教师都参与了精品课的打磨,在这个过程中,承担精品课的教师发挥了自己的领军作用,自己不断提高的同时,也引领了一批教师的专业成长。这次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精品课程建设,有以下几方面的特色:

(一)注重了教学的实效性

1、确立恰当的、符合三年级学生知识水平及认知能力发展的教学目标。

三年级学生处于低、高年级之间的过渡时期,他们刚从低年级升上来,身上保留了很多低年级孩子的特点:仍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认知水平低,学习能力较低,生活积累薄。这种情况下,教学目标确立太低,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与提高受到影响;目标确立过高,造成学生学习过程当中出现超乎他们能力解决的困难,浇灭学生的学习热情,打击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因此,确立恰当的、适合三年级学生知识水平及认知能力发展的目标,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前提。在整个精品课程的打磨过程中,我镇的教师,能一丝不苟地认真研究、深入了解学生,又能学习、领会《语文新课标》中的要求,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细细琢磨,把《语文新课标》中的关于中年段的阶段目标结合具体教学内容一一进行落实,不断调整,最终确立适当教学目标,使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热情高涨、生机勃勃,较好地完成了本单元的教学任务。

如:口语交际课《夸夸我的同学》确立的目标“1、引导学生去发现同学各方面的优点,能基本掌握用具体的事例真心实意地夸奖同学的方法。”这个目标确立的依据是:第一,学情所致。因为口语交际《夸夸我的同学》,要求三年级学生夸奖的是同学的优点,这就要求学生首先能发现同学的优点,而他们同学之间相处的时间、空间主要是学校,都以学习活动为主,学生注意到的大部分是同学学习方面的优点,其它方面的优点容易忽略,因此,他们课堂上口语交际的话题会仅限于学习方面,范围会较为狭窄。所以,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在引导扩展话题的范围方面下一定的功夫,让学生发现同学各方面的优点。第二,落实《新课标要求》。《新课标》中要求“口语交际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教学当中,当学生由于年龄、认知水平等方面所限,一节课中总是围绕学习这一个方面的优点进行交际,打不开话题,教学实效肯定大打折扣。这一点分析,在后来的打磨过程中得到证实,如果教学中拓展学生话题的范围成功,学生有话可说,他们才乐意说。也只有学生乐意说了,教师才能进一步去要求他们真诚、内容具体地夸奖同学,从而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让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在短短四十分钟内达到有效的训练与提高。课标中的口语交际要求“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才能得到具体的落实。

2、教学中注重学法的指导

学习是一种终身行为,学法指导其实是通过最优途径,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并运用适当学习方法有效进行学习的能力,是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运用的结合,是学生最初尝试把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更是模仿与创造的结合。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为他们以后的语文自主学习打下基础,有效地促进他们学习能力的发展,推动他们为进一步做准备。比如:杨葵芳老师在《圣诞树》第一课时中,为了让学生能从整体把握全文,设计了让学生概括课文大意。可事实是要求三年级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把课文大意概括出来,是有一定的难度的。为了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即 杨葵芳老师就对学生进行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指导,采取了半扶半放的方法,让学生用填空的方式概括、把握了课文主要内容,然后小结:“我们在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时,要注意把时间、地点、主要人物、事件的大概说清楚”,学法指导言简意赅,简明扼要,不做过多讲解,学生联系实际意会即可。今后学生就可以在学习实践中加以应用,逐步形成、提高概括课文大意的能力;又比如:杨慧老师上的口语交际《夸夸我的同学》,就把一个教师夸奖同学贺卡做得好的生活小片段做成课件播放给同学看,再让同学自己概括“杨老师夸奖同学哪里做得好”,老师把学生概括出来的方法板书黑板,让学生在课堂的口语交际实践中,以此作为口语交际如何把内容说具体、能打动别人的方法,同时也成了同学评价夸同学的标准。整个过程,让学生抽象、概括出学习方法,再依照方法进行实践,有以方法作为评价的依据,来衡量同学口语交际成功与否,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等各方面都进行了有效的训练。

3、注重从整体把握、感知课文,设计的问题精当有效

三篇精讲课文的教学,教师都非常注重引导学生从整体去把握课文,没有把课文进行零碎肢解,让学生能真正从整体的角度去理解、感受人物内心的情感与蕴含的品质。首先,三篇课文教师在教学设计中都有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环节。《掌声》《给予树》在第一课时教师都采用填空的方法让学生去把握主要内容,《给予树》还通过教师小结渗透了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学法指导。另外,教师在问题的设计上都非常讲究,尽量体现课文的完整性,避免了繁琐无效的提问。如:《给予树》第二课时教学中,教师设计了“妈妈为什么生气了?”这种探究性问题,紧紧围绕了课文教学重点,指引学生对整篇课文进行深入品读、和体会,让学生较好地完成精读教学任务,训练他们初步的分析能力和感受力,达到对课文的理解与感悟这样的教学目的。又比如:《一次成功的实验》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教师设计的一个主要问题是“读读课文,想想教育家做了一个怎样的实验,这个实验成功的原因是什么。”这个问题让学生能从总体上鸟瞰全文,大致把握课文的结构和内容,能从小女孩、合作的同学等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从而理解本文蕴涵的深刻人文意义:只有团结合作,才能达到互赢的境界。学生不至于把对课文的理解弄得支离破碎,让学生学完之后,记忆中只有课文的碎片。

三个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都是让教学建构在从整体感知、把握,到用精当问题引导局部理解品读,再到小结提升、拓展延续这么一个渐进的流程上,既尊重学生的喜好,也遵循学生个性潜能的动态发展;既承认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也相信学生个个都能创新。所以,课堂上就充满了灿烂的阳光,洋溢这动听的欢笑,学习为孩子们带来了乐趣,成为他们快乐的源泉。

(二)以读为主,以读代讲,以读促悟

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读书、看书的,而不是给学生讲书的。三位教师三篇精讲课文的教学,无论是第一课时还是第二课时,在教学方法的使用上都突出了“以读为主,以读代讲,以读促悟”。 在教学中,学生通过朗读、默读、诵读、略读、细读、分角色读等各种形式的诵读理解课文内容,避免了繁琐的提问、分析、讲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这三篇精讲课文的教学,教师把读作为通向文本的桥梁,让学生品读、体味,在文中走个来回;再让学生思考,跃然跳出纸外,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再在理解的基础上,又让学生读,要求读得有感情。就这样螺旋式层层上升,充分发挥“读”的作用,以读为主旋律,让学生融声音、表情、姿态、手势为一体,造成热烈的情感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产生课堂情感效应,让学生对作品中的人和事及蕴含的情和理有真切感受,激发学生读书欲望。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语感,积累了学生的语言。

以彭碧玉老师《掌声》第二课时为例,引导学生对课文的朗读前前后后差不多达二十分钟。请看她的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引出掌声)1、出示幻灯生字词,让学生齐读两次。

(二、读课文,体会人物的变化。)

1、师:让我们一起走进英子的生活,(出示课件)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想一想:以前的小英是个怎样的?后来又变成怎样呢?请在文中找一找。

(3)让我们再次体会英子的内心忧郁,引导学生读此段。

……

三年级第八单元教学设计篇二

1、学会8个字国,会认4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风车在荷兰人生活的重要作用,通过品读重点词句舍本体会荷兰人对风车的喜爱,感悟荷兰人的聪明才智。

4、学习作者事物的功能特点进行说明的方法,了解作者拟人化的表达方法。

5、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的功能特点进行说明的方法,了解作者拟人化的表达方法。

第一课时

1、揭示课题

2、荷兰的风车给人们带来那些帮助呢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生字新词

2、思考:课文主要写风车和人类的那些关系?

1、指名交流原文中出现的生字新词,并讨论有关字词的意思。

2、指名交流。

1、自由朗读2-3自然段:风车在荷兰人的生产生活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2、全班交流,品读关键的句子:“因此,虽然荷兰世世代代都要受到大海的威胁,但是有了风车,仍然能够不断发展生产,成为一个举世闻名的发达国家。”大海怎样威胁荷兰的?了解荷兰地理位置的特殊性。风车是怎样帮助荷兰人发展生产的?讨论、小结,了解拟人化写法的妙处。

3、荷兰人是怎样赞美风车的?为什么称“风车是最大的功臣?”

品读句子:“上帝创造了海洋,荷兰人创造了陆地”,体会荷兰人发挥聪明才智,奋斗努力,借助风车像上帝一样创造了奇迹的自豪感。

品读句子:“他们能有这份光荣,风车是最大的功臣。”什么是功臣?为什么说风车是最大的功臣“?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话。

4、教师小结写法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知道了风车在荷兰人的工作和生活中起了巨大的作用。今天我们继续来了结风车和荷兰人的关系。

1、自由读第四段。画出说明风车是荷兰人最忠实的朋友的句子。

2、指名交流。

1、自由朗读,说说你体会到什么?

2、荷兰人怎样喜爱风车?通过朗读课文原句来告诉大家。

3、从“看来荷兰人把风车当作自己家庭的一分子了”一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4、教师小结:风车的辉煌历史和他的奉献精神是荷兰人努力奋斗的精神写照,人们像看待自己的亲人一样爱护它、打扮它。5、人们会怎样歌颂“风车”?启发写话,集体交流。

6、回读课文第1自然段,提升学生对“标志”的深刻认识。

板书设计:15、荷兰的风车功臣标志 朋友一分子古诗诵读

三年级第八单元教学设计篇三

本单元的各个环节的教学都体现了爱的专题,都是从儿童的经验世界出发,让学生能实实在在感受到这种感情。例如:导语告诉学生:爱就在我们身边,每个人都能献出自己的爱;所选的课文都是发生在儿童之间的爱的故事;口语交际也是通过夸奖身边的同学来表达爱。我们在规划本模块时,体现了整合的教学思想,围绕专题组织教学。

《掌声》这篇课文非常感人。文章生动地记叙了身患残疾而忧郁自卑的`小英上台演讲时得到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在这掌声的激励下,她鼓起生活的勇气变得乐观开朗的故事,赞美同学们的宽容和善解人意,也说明人与人之间需要尊重、鼓励,要主动地关心别人,特别是对身处困境的人,同时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

课文是以小英性格的变化为主线贯穿全文的,因此在教学时,陈主任紧抓这条主线,借助了两次掌声,让学生通过学习相关内容,了解到“掌声”背后的力量,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教学过程中,陈主任先请同学们学习最后一自然段,再说说英子原来是个怎样的人,采用前后对照的方法,走进从前的英子。再引导学生明白英子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变化,来领悟两次“掌声”的含义。整节课,学生边读边感知边体会,感悟到同学们给予英子深深的爱,训练了学生思维、语言内化与表达。整堂课,学生非常投入,举手的同学越来越多,连一些平时不愿举手发言的同学也纷纷要求回答。

其中第2~4自然段是课文的主要内容,在学习时,陈主任主要抓住英子的感情变化为主线索,让学生找到描写英子神态、举动的句子。学生一下子就找到了,然后创设情境,当学生读到英子犹豫时,陈主任及时设计对话情境(走到一位同学边,摸摸她的头)说:“英子,英子,你为什么低头呀?你能说说你的心里话吗?”学生这时走入文本,把自己当作英子,说:“我害怕,别人会歧视我。”“我到底上去,还是不上去。”“不上去,才来的新老师要批评,上去,大家一定要笑我,怎么办?”此时,学生通过与文本的对话感受到英子害怕、犹豫的心理。当讲到英子鼓起勇气一摇一摆地走上台时,陈主任鼓励学生说:“难道我们不该为英子这样的勇敢鼓掌吗?”顿时,教室里响起了热烈而持久的掌声。陈主任又创设情境:“小朋友,此时,你就是英子的同学,你想用掌声告诉她什么?”学生热情的话语打动了老师:“别怕!我们不会嘲笑你!”“勇敢点!”当同学们给了英子两次热烈的掌声时,老师又问那位女同学:“英子,听到这么热烈的掌声,你想说什么吗?”她说:“谢谢你们,你们的掌声给了我极大的鼓励,使我鼓起勇气微笑着面对生活。”就这样,让学生在与文本对话中感受到英子从忧郁到开朗的变化过程,从而感受到大家的爱。这部分情境的创设我觉得是比较成功的。老师努力让孩子在这次互动的爱的学习活动中去理解课文内容。

在理解好整篇课文后,教师要求学生说说自己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获得别人的掌声或把掌声献给别人的故事。这样,无疑升华了课文的内函:既要珍惜别人的“掌声”,又要不惜奉献自己的“掌声”。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创造性。 架设生活与教材联系的桥梁,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注意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的情感体验。

口语交际是一种灵活多样,富有创造性的教学形式,不仅要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要注重培养学生与人交流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从参与表达交流,到乐于表达交流,再到善于表达交流,本次口语交际课陈主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设计的。

三年级第八单元教学设计篇四

单元家学内容:

第八单元数学广角

单元教材分析:

数学不仅是人们生活和劳动必不可少的工具,通过学习数学还可以提高人的推理能力和抽象能力。排列与组合的思想方法不仅应用广泛,而且是后面学习概率统计知识的基础,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好素材。传统的教材中没有单独编排这部分内容,有关这方面的知识是本册教材新增的内容之一,教材试图在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方面做一些努力和探索,把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最简单的事例呈现出来,并运用操作、实验、猜测等直观手段解决这些问题。重在向学生渗透这些数学方法,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3、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1、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3、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单元课时安排:2课时左右

第一课时数学广角(一)

教学内容:

课本p97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找出最简单的排列数。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

3、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的思考问题的意识。

教学准备:

数字卡片、颜色笔。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今天我们一起来上一节数学活动课,你们喜欢吗?

出示课题:数学活动

2、我们先来做一个拼图游戏:小朋友每人的桌子上有三张图,请你任选两张拼一拼看看是什么?先和同桌说一说。

[设计意图]:激趣导入,让学生在游戏中产生兴趣,在活动中找到启示。

二、动手操作,探索规律

1、用1和2两张卡片摆数。

(1)自己动手摆一摆,看一看谁最爱动脑筋,谁的小手最巧。

(2)独立动手摆,然后在班内说一说自己用这两张卡片摆了那些数。展示大家看。

2、用、1、2、3三张卡片摆数。

教师激励学生动脑摆一摆:从数字卡片中任选两张卡片,你能组成什么数?可以与小组同学讨论,并把结果记录下来。

学生拿出卡片,自己动手摆一摆。

引导学动脑,找规律去摆,我们比一比谁摆的数朵而不重复。

3、学生摆完后,小组交流,组长把成员摆的数记下来,并总结摆数的方法。

4、小组汇报。师生总结,指明学生说一说。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在操作活动中成功,在交流中找到方法,在学习中应用。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的思考问题的意识。

三、小组合作,巩固发展

1.完成做一做

2、完成练习二十四第1题

[设计意图]:用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应用意识,同时使学生受到学习的乐趣。并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不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而且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玩的有趣吗?说说你学会了什么?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数学广角(二)

教学内容:

课本p98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找出最简单的排列数。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

3、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的思考问题的意识。

教具学具:

数字卡片、人民币。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有3张数字卡片,5、7、9,用它们组成不同的两位数,能组成多少个两位数?

二、学习新知

1、出示例题

如果用着3张数字卡片,任意取出其中的两张求它们的和,得数有多少种可能呢?

2、解决问题

请学生尝试解决后全班交流

1)用填表的方法

2)用连线的方法

3)随便写

3、思考

只有3种结果,为什么摆两位数却有6种结果呢?

摆两位数跟卡片的位置有关,加法算式的结果和卡片的位置无关

4、观察

上面的几种方法,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随便写,容易漏掉或重复。

三、巩固练习

1、完成做一做第1题

2、完成做一做第2题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上得真愉快,你们都学会了什么?

三年级第八单元教学设计篇五

(课件出示两张蟋蟀的图片)

师:同学们认识这两个小东西吗?它们叫什么?生:蟋蟀。

师:对,这是它的大名,它的小名叫什么,大家知道吗?(蛐蛐)

师:蟋蟀这小家伙虽然小,但早已是大名鼎鼎,它的出名不仅是因为它能唱歌,更是因为他的住宅,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第7课《蟋蟀的住宅》。

板书:蟋蟀的住宅(齐读课题)师:“住宅”一般是指人的住房,可是蟋蟀是动物,为什么也叫住宅呢?这是因为这篇课文的特点就在于作者把蟋蟀当作人来写。学习课文的时候同学们一定要注意这个问题,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师: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按要求做:(课件)

(1)、读准字音、记住字形。

(2)、联系上下文解释重点词语。

(3)、思考:蟋蟀的住宅有什么特点?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造的?

2、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

3、认读本课的生词。

(1)自由读。(2)指名领读。(3)齐读。

4、联系课文,学生理解哪个词就请他说哪个词,老师重点指导“随遇而安”。

三、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

1、师:下面我们一起来解决第一个问题:蟋蟀的住宅有什么特点呢?(板书:住宅特点)

大家一起看大屏幕,同学们可以从三方面思考。(课件出示)

2、请同学们默读相关课文,画出相关的句子。

3、小组讨论交流蟋蟀住宅特点。学生读课文汇报:(师生归纳)1学习选址部分。(板书)

师:蟋蟀在为房子选址上与其他昆虫有什么不同呢?谁能读一读这部分课文?

指名读相关课文。

师:是呀,蟋蟀和别的昆虫不同,蟋蟀不肯随遇而安,那么“随遇而安”是什么意思呢?

生:“随遇而安”指能适应各种环境,在任何环境中都能满足。师:课文的哪些地方表现了蟋蟀“不肯随遇而安”?生:课文中讲到蟋蟀慎重..选择住址,一定要排水优良,并且有温和的阳光。它不利用现成的洞x。从这些地方可以看出蟋蟀不肯随遇而安......。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课件)蟋蟀对住宅的选址是很慎重的,绝不肯随遇而安。

2、学习蟋蟀住宅的外部特点。(板书:外部)

(1)师:下面谁能读一下描写蟋蟀住宅外部特点的句子呢?指名读课文。

(2)师生归纳特点:向阳、隐蔽、干燥、有门、有平台。(课件)

3、学习蟋蟀住宅的内部特点。(板书:内部)

(1)师:蟋蟀住宅的内部特点呢?谁来读一读相关的句子?指名读相关的句子。

(2)师生归纳特点:光滑、平整、简朴、清洁、卫生。(课件)

4、重点句子理解。

师:我们已经了解了蟋蟀住宅的特点,现在我们一起来体会这部分中的两个重点句。

(1)课件出示句子:“当四周很安静是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修辞手法是什么?这样写得好处。

(那是因为蟋蟀的整个身体都是那么的柔弱,施工的工具又仅仅是它那细弱的前足和后腿,把这些再与它的住宅相比较,就不能不说蟋蟀的住宅是一项伟大的工程了。

师:从这个句子中我们也可以体会到蟋蟀那种吃苦耐劳的精神。

师:是呀,蟋蟀和别的昆虫不同,蟋蟀不肯随遇而安,那么“随遇而安”是什么意思呢?

生:“随遇而安”指能适应各种环境,在任何环境中都能满足。师:课文的哪些地方表现了蟋蟀“不肯随遇而安”?生:课文中讲到蟋蟀慎重..选择住址,一定要排水优良,并且有温和的阳光。它不利用现成的洞x。从这些地方可以看出蟋蟀不肯随遇而安......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课件)蟋蟀对住宅的选址是很慎重的,绝不肯随遇而安。

2、学习蟋蟀住宅的外部特点。(板书:外部)

(1)师:下面谁能读一下描写蟋蟀住宅外部特点的句子呢?指名读课文。

(2)师生归纳特点:向阳、隐蔽、干燥、有门、有平台。(课件)

3、学习蟋蟀住宅的内部特点。(板书:内部)

(1)师:蟋蟀住宅的内部特点呢?谁来读一读相关的句子?指名读相关的句子。

(2)师生归纳特点:光滑、平整、简朴、清洁、卫生。(课件)4、重点句子理解。

师:我们已经了解了蟋蟀住宅的特点,现在我们一起来体会这部分中的两个重点句

(1)课件出示句子:“当四周很安静是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修辞手法是什么?这样写得好处。

(那是因为蟋蟀的整个身体都是那么的柔弱,施工的工具又仅仅是它那细弱的前足和后腿,把这些再与它的住宅相比较,就不能不说蟋蟀的住宅是一项伟大的工程了。

师:从这个句子中我们也可以体会到蟋蟀那种吃苦耐劳的精神。

四、了解蟋蟀是怎样建房的。

师:蟋蟀住宅的特点我们就学习到这里,那么这伟大的工程是怎样建造的呢?(板书:建造过程)

请学生快速默读课文并小组交流。(小组交流后,师生归纳。)

师:首先想一想:蟋蟀是在什么时间开始建造住宅的呢?谁来说说。(板书:时间)

生:“蟋蟀盖房子大多是x,秋天初寒的时候”。

师:对,这就是蟋蟀盖房子的时间。(课件出示)

师:同学们读完课文后,大家觉得蟋蟀建造住宅的过程辛苦吗?(辛苦)下面请同学们小声读课文第8自然段,找出写蟋蟀盖房子动作的句子,并划出动词,我们从动作中体会蟋蟀盖房子的艰难与辛苦。(板书:动作)

学生归纳后汇报。

师:蟋蟀的住宅建好了,可是它好像并没有满足,它还要做什么?

生:整修。

师:对,整修。(板书:整修)那么蟋蟀是怎样整修的呢?谁来读一读描写蟋蟀整修住宅的句子。

师生归纳:长时间,加深加固(课件出示)

生回答:(勤劳,持之以恒,认真工作、不辞劳苦的精神)

(师板书:勤劳、持之以恒)

师:下面我们就再次朗读描写蟋蟀建造房子的动作,以及它整修住宅的过程,体会蟋蟀吃苦耐劳、持之以恒的精神,体会作者对这种精神的敬佩赞扬的思想感情。

五、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蟋蟀的住宅

住宅特点:选址外部内部

建造过程:时间建造整修

三年级第八单元教学设计篇六

三年级(上册)教材已经教学了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本单元教学异分母分数的加法和减法,内容分三部分编排。

第80~82页教学两个分数相加或相减,重点是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第83~85页教学三个分数的加、减计算,积累一些计算经验。

第86~87页实践与综合应用,介绍一些有关图形密铺的知识。

1在现实的情境里体会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法和减法,要先通分。

在掌握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础上,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重点在先通分,把异分母分数转化成同分母分数后计算。教材把“先通分”不单看成法则,还看作策略,设计了“体验--迁移--总结”的教学线索。

例1在计算12+14的情境中体验为什么要先通分。第一种方法是根据12和14的意义,用折纸和涂色的方法计算。把一张长方形纸对折涂色表示这张纸的12,如果表示14,还要把这张纸再对折一次。经过两次对折,12变成24,12+14变成24+14。学生在操作中初步感受到异分母分数相加可以转化成同分母分数相加。第二种方法是考虑12和14的分母不同,如果把这两个分数化成同分母分数,就可以用“分子相加、分母不变”的方法写出结果,由此诱发出先通分再计算的方法。

在理出计算12+14的思路后,用填空的形式完成计算,教学了异分母分数相加的算法。“试一试”对学生是有挑战性的,先是把异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经验迁移到异分母分数减法中来。然后联系1可以写成分子、分母相等的分数的知识,计算1-49。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也是以前没有遇到的情况。教材要求验算两道减法的计算,除了确认或纠正计算外,还有两个目的:一是在验算56-13=12时再进行一次异分母分数加法计算,从而巩固算法;二是让学生体会49+59=99=1,并应用到以后的计算中去。

经过例1和“试一试”,对异分母分数加法和减法有了体验,教材通过“要注意些什么”引导学生思考和交流,及时总结算法,掌握新知识。

练习十四配合例1的教学,在安排上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重视对计算法则的掌握。第1题通过在图形中涂色写得数,再次体验同分母分数可以直接相加,异分母分数要先通分再相加。第2题通过题组比较,尤其是前两组题参加运算的两个分数相同,进一步体会异分母分数的加法和减法都要先通分。第5题是特殊的分数相加、减,这些分数的特殊表现在两点上:它们的分子都是1;同一道题里的两个分数的公分母是这两个分数分母的乘积。这些题都要先通分,再加、减。如果能发现并理解下面的规律,是非常好的收获:这样的特殊分数相加,和的分子是两个加数的分母相加,和的分母是两个加数的分母相乘;这样的特殊分数相减,差的分子是减数的分母减被减数的分母,差的分母是被减数与减数的分母相乘。二是重视培养数感。第6题在八个分数中找出最接近0、1和12的分数,最接近0的应该是这些分数中最小的那一个;最接近1的应该是其中最大的1个;最接近12的是分子乘2最接近分母的那一个。这些经验的获得,是关于数感的体验,也是进行第7题的估计所需要的经验。

2通过三个分数的加法和减法,培养计算能力。

例2教学三个分数的加、减计算,而且被减数是1。这道例题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为什么把被减数写成1,二是怎样计算。

本册教材第36页在概括分数的意义时说: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个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把它看作单位“1”。这道例题里把花园的面积看作单位“1”,所以它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围绕“大象”卡通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不仅要找到看作单位“1”的量,还要把它表示为数1,参与列式和计算。

例2在列出算式以后,把计算留给学生完成。这是由于他们已经能计算两个异分母分数的加法和减法,应用已有的计算知识解决新颖的计算问题,能积累计算经验,发展计算能力。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在实践中创新。计算列出的两个式子,要把1写成分子、分母相等的假分数,在例1的“试一试”里已经这样做了。计算1-14+13,由于先算14+13=712,因此把1写成1212是毫无疑问的。计算1-14-13,会出现两种情况。如果从左往右依次计算,那么把1写成44,先减14得34,再算34-13;如果先把14和13通分,分别化成312和412,那么1只要写成1212。这两种算法都是好的,也是教材预计到的,允许学生喜欢怎样算就怎样算。

=3745

=3745

前一种算法比较适宜多数学生,因为按运算顺序可以分两步计算,而且每一步计算都是两个异分母分数加法或减法,和例1是衔接的,有利于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后一种算法要把三个分数同时通分,而第三单元只教学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第六单元只教学两个异分母分数的通分。如果学生有能力这样算是可以的,如果没有这样的能力则不必勉强。更不要补充教学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三个异分母分数的通分等内容。

练习十五第1~4题配合例2的教学。可以看到,安排的纯计算题不多,仅第1题中有4道。这是因为对三个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的教学要求是学生能正确地计算,只要两个异分母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掌握得比较好,达到这样的要求并不困难,完全不需要大量的练习。但是有两点要提醒学生注意:如果最后的得数不是最简分数,应该约分;如果最后的得数是假分数,不必一定化成带分数。

在练习十五第6~9题里进一步培养计算技能,发展思维的灵活性,包括三方面内容。一个内容是应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第6题里有两道分数连加的题,要求都用两种方法计算:一种方法是按异分母分数加法的一般算法计算,另一种方法是应用加法运算律计算。从中体会两种算法的得数相同,后一种方法的计算简便,并研究计算简便的原因。从而得到两点收获:一是确认整数加法的运算律,对分数加法同样适用;二是为第8题的简便计算作充分的准备。第二个内容是体会减法的性质。第7题中同组两道题的运算顺序不同,得数相同。说明一个数减两个数的和,可以用被减数逐个减这两个数。反之,一个数连续减两个数,可以用被减数减两个减数的和。在整数减法和小数减法中,都让学生体验过这样的规律。现在再次体验,可以加强感受。但暂时不要求应用于简便计算。第三个内容是第9题的解方程。以前只在整数和小数范围内解这些方程,把解方程扩展到分数范围,是新知识的灵活应用。

三年级第八单元教学设计篇七

有关0的加、减法(教材第44页例题和“想一想”,完成第44-45页“想想做做”第1-6题)

课时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有关0的加、减法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能够正确计算5以内有关0的加、减法。

2、发展学生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比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5以内有0的加减法的算理。

教学难点

正确计算5以内有0的加减法。

教学环节

一、引入

1、复习10以内数的分与合。(黑板演示)

2、其他学生以对口令的形式进行10以内数的分与合的练习。

如师:4和4组成几?生:4和4组成8。

5和几组成9?生:5和4组成9。

教师可以多说几个,让学生进行口答,也可以小朋友之间进行练习。

3、教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口算。

二、展开1、教学例1。

(1)媒体出示主题画。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图上画的是什么?有些什么?有几个?

(2)和学生一起分析图画。

同学们,图上原来有几个小朋友?后来又走了几个?那么现在还剩几个小朋友呢?

教师再将图意复述一遍:原来有3个小朋友在浇水,后来3个都走了,现在没有小朋友了。教师带领学生将图意复述几遍。多找几名学生将图意复述一遍。

(3)教学有0的减法的含义。

小朋友,原来有3个人,后来3个都走了,没有小朋友了,象这样从3个中去掉3个,我们就可以用什么方法计算?教师板书:3-3最后剩下几个小朋友?得数是几?齐读这个加法算式。这个算式就表示从3中去掉3,就是没有的意思。(让学生复述几遍)。

2、教学例2。

(1)媒体出示图画。

(2)明确图意。

(3)说出图意:左边有5朵花,右边没有花,一共还是5朵花。(让学生跟旁边的小朋友说几遍,再跟老师说)。

(4)左边有5朵花,右边没有花,一共还是几朵花?那么5加0等于几呢?

3、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算式中有0的加法和减法,如果一个数再减掉这个数,得数就是0;如果一个数加上0,得数还是这个数。

三、拓展1、完成“想想做做”的第1题。

(1)让学生明确图意。

(2)说出图意:左边有0个桃子,右边有4个桃子,一共有4个桃子。

(3)让学生跟旁边的小朋友说几遍,再跟老师说。

(4)在书上填写。

(5)将算式读一遍。

2、完成第2题。

(1)先让学生摆小棒,边摆边说。

(2)在书上填写得数。

(3)集体订正。

3、完成第3题。

(1)让学生明确图意。

(2)说出图意:原来有5只小鸟,飞走1只,还剩4只;飞走3只,还剩2只;飞走5只,还剩0只。

(3)让学生跟旁边的小朋友说几遍,再跟老师说。

(4)在书上填写。

(5)将算式读一遍。

4、完成第4题。

5、完成第5题。

(1)首先让小朋友在书上直接写得数。

(2)读出算式和得数

6、完成第6题。

学生在书描写,老师进行个别指导。时间来不及,可作为作业。

四、总结全课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三年级第八单元教学设计篇八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提高识图和用图的能力,感受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使学生在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统计观念。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进一步感受统计方法对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价值,增强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会利用统计图里的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和判断。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复式折线统计图,谁来说说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

指名回答。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复式折线统计图。(板书课题)

二、综合练习

1、出示p77第2题

(1)学生看图后独立思考:哪种电话的用户多?呢?

(2)哪种电话用户的增长速度快一些?你是怎么判断的?

(从折线的走势上来判断;计算每种电话用户与19的差,进一步检验作出的判断是否正确)

(3)看这这张统计图,你还想到什么?学生交流。

(2)拥有电话的家庭户数哪两年增长幅度最快?计算机呢?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让学生说说自己判断的方法。

(3)从上面的统计数据中,你还能想到什么?

三、联系生活应用统计知识

1、完成p78第4题

引导学生看懂统计图的横轴和纵轴,学生独立完成后和同学交流。

(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水仙花根的生长速度要快一些。而芽的生长速度之所以比根慢,主要是因为开始发芽的时间比较晚。但从第8天起芽的生长速度就和根大体上是相当的)

我们在农学院里也有自己的盆栽植物,请你也来做个小科学家,坚持观察一种植物,并做好记载。

2、完成p78第5题

逐题讨论交流,注意引导学生比较两条折线中相应点的关系进行判断。

3、独立完成p79第6题,(1)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图例

(2)交流,互相评价,进一步掌握绘制的方法和技巧。

(3)讨论交流问题。结合“为什么气温变化正好相反?”一道学生自主阅读“你知道吗?再交流说说理由。

四、全课总结

1、引导学生评价自己的学习情况,小结所学的知识。

2、完成练习册上相关习题。

课题一: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2、使学生在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难点: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教学过程:

一、学习例1

1、读题列式

2、探究计算

(2)指导分小组操作:折一折,涂一涂,分别表示出1/2和1/4,再看看1/2和1/4相加的和是多少。

交流:你能根据操作的情况说出1/2加1/4的得数是多少吗?

明确:计算1/2+1/4时,先要把1/2和1/4通分,把它们转化成同分母的分数。

(3)按刚才讨论的方法,完成例题中的填空。

交流学生填空、计算的情况。

讨论:把1/2和1/4转化成同分母分数的过程应用了什么知识?(分数的基本性质)怎样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计算异分母分数加法的?(通分)

二、学习“试一试”

1、提出要求,让学生独立进行计算

2、学生完成计算后,组织讨论:

(1)例题学习的是异分母分数的加法,5/6-1/3是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减法)(在已经板书的“异分母分数的加法”后添上“和减法”,完成课题的板书)

指出:计算结果如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3)你是怎样计算1-4/9的?怎样想到把1转化成9/9的?

指出:计算1减几分之几时,先要根据减数的分母,把1转化成与减数同分母的假分数。

3、提出:你会验算上面的两道题吗?你打算怎样验算?

交流后:让学生各自验算,确定上面两道题的计算结果。

4、引导学生总结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1)提出要求: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要注意什么?

(2)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明确: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要先通分,再按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进行计算;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计算后要自觉进行验算。

三、做“练一练”

1、学生按要求独立计算,并验算。

2、重点讨论7/12+1/4的计算过程,提醒学生把计算结果约成最简分数。

四、做练习十四的第1-4题

1、做第1题

学生按要求涂色,并写出得数。

要求学生结合图形解释:为什么1/5+3/5等于4/5?1/4+3/8等于5/8?

明确:分数单位相同的分数可以直接相加;而分数单位不同的分数,由于不能直接相加,所以先要把它们转化成相同单位的分数,也就是要先通分,再相加。

2、做第2题

明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都要先通分,再分别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3、做第3、4题

指名读题后,要求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学生解答后,指名说说自己思考和计算的过程。其中第4题提醒学生根据要求的问题正确选择条件。

五、全课总结

课题二: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2)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2页的练习十四的第5-9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正确、灵活地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初步学会估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2、使学生进一步在解决新的计算问题中,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感受数学学习的挑战性,体验成功学习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估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通分练习(口答)

5和310和79和38和520和1535和7

2、计算练习(指名板演)

1/5+3/103/5-3/8

二、探索规律

1、出示练习十四第5题,学生自己读题观察。

1/2+1/31/9+1/101/4+1/71/5+1/8

1/2-1/31/9-1/101/4-1/71/5-1/8

2、交流观察后发现。

3、每人选择两组题目计算出结果,并校对结果。

4、交流计算后发现。

5、教师小结:两个分数最大公因数是1、分母分子都是1的分数加减,得数的分母就是原来两个分母的积,得数的分子就是原来两个分子的和或差。

6、根据规律,请学生自己写出几组这样的分数加减法算式,并计算出结果,再交流。

三、估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1、练习十四第6题

(1)出示题目:下面的分数中,哪些接近0?哪些接近1/2或1?

4/71/108/92/259/2011/137/15

(2)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并说说自己的思考方法。

(3)教师小结:分母分子相差越大,分数就越接近0;分子接近分母的一半,分数就接近1/2;分子分母越接近,分数就越接近1。

2、练习十四第7题

(1)出示题目:先估计哪几题的结果比较接近1/2,再计算。

4/5+2/31/10+3/72/9+1/3

5/8-1/53/5-1/21-1/9

(2)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并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3)再每人选择三个题目计算验证。

(4)教师指出:先估算再计算,可以提高我们计算的正确率,培养灵活的思维能力。

四、解决实际问题

1、练习十四第8题

先说说图意,再填空,然后计算。

2、练习十四第9题

先说说图意,再估计,然后计算。

五、总结延伸

思考题:请把合适的分数填入下面括号里。

1/()+1/()+1/()=1

三年级第八单元教学设计篇九

一、设计意图

二年级学生,搜集资料、处理资料的能力不强,需要老师和家长的协助。因此,在课前教师事先对各类书籍进行一番查阅,为学生列出相关阅读书目,制作《有趣的动物、植物》资料卡就很有必要。

另外,介绍有多种方式,如有层次地加以渗透、指导,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质量。由此,本设计由浅入深地安排了“资料交流――学用‘图示讲解法’来介绍”,“勇闯‘口才关’――运用‘自我介绍法’来介绍”等三个环节。

二、学习目标

(一)在老师或家长的协助下,初步学习如何搜集资料、处理资料。

(二)能用“图示讲解法”、“自我介绍法”和“故事扮演法”来介绍自己搜集的有趣的动物或植物。

(三)能对别人讲述的内容进行简单、有礼的评价。

三、课前准备

(一)教师事先到新华书店、校阅览室查阅相关资料,列出阅读书目,推荐给学生。

(二)学生根据教师推荐的书目查找自己感觉最有趣的动物或植物的资料,有条件的学生可在家长协助下通过上网获取资料,随后完成《有趣的动物、植物》资料卡.

四、教学流程

(一)资料交流――学用“图示讲解法”来介绍

师:森林里要举办有趣的动物、植物评比大会(板书:有趣的动物、植物),小朋友们,你们觉得你们搜集的材料中哪一种动物或植物最有资格参赛呢!带上资料卡上台来向大家推荐一下吧!

(指名三位同学交流资料。要求用“图示讲解法”来介绍。生边说边指着资料卡里的动物或植物“肖像”,讲清楚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我向大家推荐的有趣的动物或植物是谁;其二,这种动物或植物有趣在什么地方。)

(学生各抒己见,只要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即可。师根据学生的推选,在黑板上贴出该动物或植物的资料卡。)

师:还有许多有趣的动物、植物等着小朋友们来推荐呢,快拿出资料卡将自己搜集到的有趣的动物、植物推荐给组内的小朋友吧,记着,边指图边讲解。然后大家评一评,哪一种动物或植物最有趣。

(生组内交流评议。)

师:把你们组推荐的最有趣的动物或植物请到黑板上来吧!它们将成为此次评比大会的候选人(将推荐出的最有趣的动物、植物贴到黑板上)。

[评:此环节的训练目标是“学用‘图示讲解法’来介绍”,先指名三位同学介绍,从中穿插教师的指导,随后再组内介绍,落实教学目标。此环节学生“评”的目标主要侧重于“谁讲的内容比较有趣”。

(二)勇闯“口才关”――运用“自我介绍法”来介绍

师:以上这些动物、植物很荣幸地成为了此次评比大会的候选人。不过,要想最终胜出,夺得“最有趣的动物”、“最有趣的植物”这两顶冠冠,还须过我的“口才关”与“表演关”。请看“口才关”提示――每组推荐一名同学,将本组推荐的有趣的动物或植物以自我介绍的形式说一段话,要求说的过程中能配上相应的动作。准备时间3分钟,其他组员可帮助排练。

(生排练,师计时。)

[1][2]下一页

师:出色的自我介绍能给评委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下面有请代表们上场。此关将录选四名进入下一关的比赛。请在座的各位小评委评选时要认真、公正。

(代表们分别替自己组推荐的有趣的动物或植物进行自我介绍。介绍完毕后,由台下同学评出优胜选手四名,进入下一关“表演关”。)

[评:从“图示讲解法”到“自我介绍法”,学生的语言进行了一次转换。“自我介绍”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讲不陌生,但如何配上相应的动作,使之听起来更生动,也需要多创造机会练习运用才行。此环节学生的“评”侧重于“谁说得好”。

(三)决战“表演关”――试用“故事表演法”来介绍

师:恭喜以上四位选手,你们为你们组和你们推荐的动物、植物赢得了下一关“表演关”的参赛资格。下面,请看表演关提示――请根据本组推荐的有趣的动物、植物的特点编一个故事,并合作表演出来。准备时间3分钟。其他两组同学为本关评委,在他们排练时,可观看、提问。

生2(演小白兔):哎哟,是谁在打我?

生1(旁白):躺在地上的大“香肠”不好意思地说――

生3(演大“香肠”):是我,小白兔!

生2(演小白兔):我跟你又不认识,干嘛无缘无故地砸人家的头?

生3(演大“香肠”):小白兔,对不起!我是太熟了才从树上掉下来砸到你的。我告诉你吧,人们因为我长得太像香肠,所以就叫我‘香肠’。我有十二斤重,可以摘下来当蔬菜吃,一家三口吃一天也吃不完。小白兔,你如果想吃我,就得叫全家人来才搬得动呢!生1(旁白):小白兔听了“香肠”的话,真的跑回家,叫来了它的哥哥姐姐们。它们一起骑着三轮车,把大“香肠”运回了家。

三年级第八单元教学设计篇十

教学内容:认识几分之一、认识几分之几、练习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也可以用分数表示;能用简单的分数描述一些简单生活现象,能通过实际操作表示相应的分数;能比较熟练地认、读、写简单的分数。

2、使学生能运用生活经验和分数的知识,初步学会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一或几份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解决这类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合理性。

3、使学生体会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积极参与具体的数学活动,获得与他人共同探索解决问题的经历,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认识几分之一)

一、教学例题

1、(出示题图)引导学生看图。

提问:把一盘桃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你是怎么想的呢?

讨论:这盘桃该怎么分?每只小猴分得这样的几份?是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2、上个学期我们认识的分数都是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是这个物体的几分之一。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和以前学的有什么不一样呢?(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

小结: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这样的一份也可以用几分之一来表示。

3、想一想

如果把这盘桃平均分给2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把你的想法告诉大家。

相机提问:把这盘桃平均分成几份?每只小猴分得其中的几份?是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2个桃是4个桃的几分之几?

二、想想做做

1、你能填一填,说一说吗?

(上面一排题目都是平均分后每份是1个的情况,第二排都是平均分后每份是几个的情况。)

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到:只要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把它平均分成几份,这样的一份就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一。

2、先填写,然后交流。

把12个小方块平均分成了几份,涂色的有这样的几份,就是占这12个小方块的几分之几。

3、先分一分,说说每份是几个,再涂一涂。

4、集体拿一拿这堆小棒的二分之一和三分之一。

自由拿这堆小棒的几分之几,交流。

5、计算,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第二课时(解决实际问题)

一、教学例题

1、出示题图

引导学生看图。

2、研究讨论

这盘桃的四分之一是多少?

你是怎么想的?

小结:把这盘的4个桃平均分成4份,看一份是多少,可以用4除以4等于1个的算式求出结果。

3、试一试

这盘桃的二分之一是几个?

你是怎么想的?你想怎么列式?

二、想想做做

1、请学生先分一分,再填写。让学生体会到12的三分之一和12的四分之一结果是不一样的。

2、学生先做一做,说一说感受:同样是二分之一,8的二分之一和12的二分之一是不一样的。

3、独立完成。

4、学生直接列式计算,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5、独立完成。

6、思考题: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第三、四课时(认识几分之几)

一、教学例题

1、引导看图

出示题图,引导学生看图:你看到了什么?

要求这个问题,该怎么想?(小组讨论)

2、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3、小结: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几份就是这个物体的几分之几。

4、想一想

先用学具分一分,再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把你的想法说给同学听一听。

把10个萝卜平均分成5份,3只兔分得这样的3份,即这些萝卜的五分之三。

二、想想做做

1、仔细看图,说说可以把几个看成1份?

进一步体会到:只要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把它平均分成几份,这样的几份就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

2、说一说总数是多少,平均分成了几份,每份是几个?涂色部分是其中的几分之几?

3、思考:平均分成了几个?每份是几个?应该把这样的几份涂色?

4、拿出这堆小棒的三分之二和四分之三,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你还能拿出这堆小棒的几分之几?

5、举例说明是怎么计算的?

6、独立练习。

练习后让学生说说,各涂了几个小方块,为什么要这样涂。

7-10题是有联系的4大题。

7、看线段填分数

你是怎么填的?为什么这么填?

体会分数与“1”、几分之一与几分之几的联系。

8.看着直尺说一说,1厘米是1分米的十分之几?3厘米和7厘米呢?你是怎么想的?

9.看着图,说一说1角是1元的十分之几?5角和8角呢?

10、直接填写。

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11、做游戏:

填一填,全班交流。

第五课时解决实际问题

一、教学例题

1、引导题图

出示题图,引导看图:

你从图上看到了什么?

2、讨论

要知道分给它们多少个,该怎么想?

(一)我用圆片分一分。

(二)12个蘑菇,平均分成4份,给小兔3份。所以是9个。

谁能来列式呢?

12÷4=3(个)

3×3=9(个)

3、小结:

把12个蘑菇,平均分成4份,每份3个,给小兔3份,就是9个。

二、想想做做

1、先分一分,在和同学说说可以怎样算。

2、先说说每次拿出多少个,在列式计算。

让学生操作:把摆出的圆片平均分成4份,拿出其中的3份。

说说该怎么列式?

第二小题如上处理。

让学生比较:虽然两次都拿出了总数的四分之三,但由于每次摆出的总数不同,所以拿出的结果也不同。

3、引导学生:用去了五分之二,就是用去了这箱肥皂(50块)的五分之二。

4、引导学生:六分之一、三分之二都是把24人看作一个整体。

5、让学生按要求操作后,根据结果口答交流。

第六-七课时练习四

一、你能用分数表示下面图里的涂色部分吗?

你是怎么做的?

你是怎么想的?

请学生先独立做,再交流。

把这些图形平均分成几份?涂色部分是其中的几份?

二、在每个图里适当的部分涂上颜色标是它上面的分数。

先分一分,再涂一涂。说说你是怎么分的?涂了几个?

三、6分米是几分之几米?4角是几分之几元?

四.你能用几分之几说一句话吗?

让学生充分用分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使学生感受分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五、先读题,再讨论:

你是怎么想的?

六、这是一组对比题,可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再讨论这两题的异同。

第一小题:把36棵树平均分成4份,求一份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第二小题:求36棵的四分之一是多少棵的实际问题。但方法也是把36平均分成4份,求出其中的一份是多少。

让学生体会:这两题在解题方法上是一样的。

七、让学生自己先独立解决问题。

请你来说说这两题的区别和联系吗?

第一小题是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后一个问题是平均分成几份得出一份是多少后,再求这样的几份是多少。

八、你能在钟面上画出时钟的位置吗?

想一想:12时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小时?那时针应该走到了几呢?你是怎么算的?

九、先折一折,再说一说。

让学生折一折,然后把纸打开,数数把这张纸平均分成了几份,并填在表里。然后观察表后,在小组里讨论。

十、思考题:

这道题目已知什么?

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

6只是其中的几份?那每份是几只呢?一共有这样的几份?你会列式了吗?

十一、你知道吗?

读一读,做一做。

板书:教学心得: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