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学论语心得体会(通用1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0-28 05:20:03 页码:14
学论语心得体会(通用14篇)
2023-10-28 05:20:03    小编:念青松

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好的心得体会对于我们的帮助很大,所以我们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秀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学论语心得体会篇一

论语是中国古代一部具有很高学术研究价值的书籍,也是我们国家的文化瑰宝。其中有一篇《孝经》,它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什么是孝,以及孝应该如何体现。我读了这篇文章后,深感受益匪浅。下面,我将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谈谈我对论语孝心的体会。

首先,孝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孝经》里讲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这句话充分表明了父母对子女的期盼和关爱之情。父母是我们最亲的人,他们把我们抚养成人,养育我们长大,并且无私地付出了太多。因此,孝心是我们对父母最起码的回馈和关心。我们应该时刻牢记他们的好处,尊孝父母,疼爱家人,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其次,孝心注重行动,而不仅仅是口头的表达。孝敬父母,并不仅仅限制在口头上的称呼,更重要的是要把孝心付诸于行动,做出实实在在的事情来。《孝经》中还说:“有父,则慈孝;有兄,则友爱。”这表明了孝心不仅要表现在对父母的孝敬,同时也要表现在对兄弟姐妹之间的友爱。在现代社会,亲情被冷漠所取代,家庭关系变得疏离。我们应该意识到这一点,并努力去改变这种状况。孝心需要我们用实际行动去表达,比如关心父母的身体健康,经常给他们打电话或者去陪伴他们;和兄弟姐妹之间相互帮助,建立团结和睦的家庭关系。

再次,孝心需要我们尊敬和听从父母的意见。孝心是一种敬畏心,是我们对父母言传身教的尊重和敬仰。无论父母说的是好话还是批评,我们都应该虚心倾听,不要顶撞,更不要顶嘴。而应该虚心接受父母的意见和建议,并且努力改正自己的过错。尊重父母的意见和决定,并不是盲目随从,而是要用自己的理性去理解和分析,然后做出适当的选择。这样的行为不仅表达了对父母的敬意和尊重,同时也是我们自身修养的展现。

最后,孝心还需要我们传承和发扬。作为新一代的中华儿女,我们应该传承和发扬孝心的优良传统。在现代社会,人们更多地关注个人利益,忽略了对家人的关心和爱护。我们应该用我们的行动来引起更多人的关注,让更多人感受到孝心的重要性。我们可以组织一些志愿者活动,去关心、照顾孤寡老人;或者在社区开展一些主题教育活动,让更多人了解孝敬父母的意义和方法。这样,我们的传统孝心就会在我们的行动中传承。

总结起来,论语孝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了对父母的尊重和关心。孝心需要我们付诸实际行动,包括对父母和兄弟姐妹之间的友爱。我们还应该尊重和听从父母的意见和决定,并且用自己的行动去传承和发扬孝心的传统美德。孝心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践行孝心,把我们的家庭和社会构建得更加和谐,让孝心的种子在我们的行动中生长。

学论语心得体会篇二

读国学《论语》经典,从我个人来说,有不少的收获和体会。收获可以从两方面来说:一:提高自身素养,为教育工作打好基础。我从国学与经典中学习到不少教育理念,可以学以致用。二:从国学经典中学到做人的道理,处世的哲学。

学习《论语》的收获是巨大的,在论语中,孔子表达的“学”,不仅仅是读书学知识,而是泛指学习做人处事的道理。孔子一生热爱学习,而且乐此不疲,一直到了晚年还刻苦钻研非常深奥难懂的《周易》,故有“韦编三绝”的美传。

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即真正爱好它的人,为它而快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其次,学习要“默而识之,学而不厌”。即学习要有踏踏实实的精神,默默地记住学到的知识,努力学习而不满足。第三,是要专心致志,知难而进。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意思是读书的人要立志于追求道义、真理,要专心致志,不要为世俗所累。第四,要虚心求教,不耻下问。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说明学无常师,作为人应随时随地注意向他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在教学中,我们更要鼓励学生树立远大志向,但学生树立志向后,又为这个志向做出了什么呢?我们是否只是鼓励学生凭空说出的一种空想呢?这个恐怕有人很少考虑。远大的志向谁都能说出很多,也能说得很大、很远,但关键是要看看是否能付诸实际行动!

但实际教学中,我们却对“远大”的理想大加赞扬,对现实的理想“哂之”又“哂之”,认为这是学生胸无大志的表现,没有出息的表现。好象他做的都是小事,没有什么舍己为人的大理想。但是他的内心是充盈的,他的理想是现实的,可行的,不是空洞的,不着边际的。比如:我们教育学生爱国,怎样做才是爱国?什么样的行为是不爱国?学生心目中有没有一个完整的定位?有的教育专家提出:学生能主动捡起一片纸,这就是爱国!所以我们教育学生励志,不妨把眼光收回来,放在眼下能付诸行动的,哪怕为了理想只迈出一小步。“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年代已经过去,励志要切合我们的实际,不能盲目地做“假大空”的文章。

《论语》不仅教会了我学会工作,还教会了我做人。所以,我坚信,只要大家能够理解《论语》的真谛,你的人生一定不会遗憾。 阅读国学经典,在扩大我们的阅读量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塑造着我们的思想、行为,让优秀的国学经典始终伴随着我们健康成长,让我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传承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并使之发扬光大。为河东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

学论语心得体会篇三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君子不争》看到《论语》中的这句话,马上想到老子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是说做人应如水,水滋润万物,但从不与万物争高下。在这一点上,孔子与老子观点有相似之处。孔子的观点是君子之人是坦荡荡的,光明磊落,他不与人一争雌雄,即便是争也要争在明处,或者是事业上的竞争对手,生活中的好友。君子之人不与人争高低,不与人为敌,待人以礼。成为刎颈之交的廉颇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君子不争利,若要争,也是以切磋技艺为主,射场上的竞技者,射场下的好朋友。有时就是最严酷的战争,也要互派使者,约时间,约地点,约人员,约回合,不以暗箭伤人。因此,君子明明白白做事,坦坦荡荡做人,人格至上,待人以礼。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哀乐适度》这则语录本来是孔子用来评价《关雎》的情感风格的,《关雎》是《诗经》的第一首,是爱情诗,是男子追求心仪中的女子,心怀喜悦,充满了对爱情的执着、追求、渴盼,这是“乐”,但又思而不见,追而不谋面,充满痛苦,这是“哀”,但这首诗却恰当地处理了情感的度,乐但不过分,伤感但不感伤,这是一种中道思想。

这个评论的可贵之处是它告诉人们怎样去合理调控自己的情感。人生在世,大喜大悲在所难免,庄子想通过“逍遥游”的方式告诉人们要真正做到至人神人圣人,只有摆脱功名利禄。范仲淹告诉我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些思想都告诉我们要学会调适自己的心理,修炼自己,宠辱不惊,乐观旷达,恰到好处。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论语·里仁》

《仁者安仁》孔子告诉人们应当向仁者智者的方向努力,这是做人的目标,因为一个人如果不仁不智,他就不可以长久处于贫困之中,不可以处于安乐的环境之中,他不会约束自己的行为,会做出犯上作乱之事,会损害他人利益。

真正达到生命自觉的人,他会安于仁德,利于他人,他会以宽厚之风灵动之气呈现自己高尚的人格,他能一贯把持自己高尚的人格,不因贫困,不因利益,不因权势。孔子认为自己的弟子中最贤德的人是颜回,就是因为他住在简陋的街巷,吃着粗糙的饭菜,仍然能不改其乐,老师以有这样高度生命自觉的弟子为自豪。孟子也说:贫贱不能移,就是处于困顿的境地不能动摇自己的做人底线,不做苟且之事,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安于仁,利于仁,行于义。

《不失仁道》孔子的这则言论有两个关键词,即“道”和“仁”,其实在这里“仁”是对“道”的阐释,无论是富贵还是贫贱都要依从于道,不做背离道之事,到孟子对这一观点进行了进一步的阐释,他说“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就是说君子之人要保持一贯的操守。仁是对道的进一步阐释,君子之人不能在很短时间和很困顿的时间违背仁,仁成为君子之人的道德底线,如果背离仁,那就违于道。

现实生活中,我们应具备人道之心,富贵不离道,贫贱不违道,时时事事将道存于心间,时常检查反省自己,做真君子。

学论语心得体会篇四

近年来,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文化也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论语是我们了解中国思想、道德和文化的重要引导。而作为研习论语的人来说,我深感论语的博大精深,让我从中受益匪浅。在我学习论语的过程中,我对于孔子的思想与他的教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认识到论语对于我们的人生道路的指引作用,以及对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在此,我愿与大家分享一下我对于论语学习的心得体会。

首先,在学习论语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孔子对于修身养性的重视。论语中,孔子先生多次强调了人的修养与德行的重要性。例如,他告诫我们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道德是人之本,德行是立身之本。通过研习论语,我认识到要成为一个有德之人,首先要从修身做起,要不忘初心,继续向上进步。只有通过不断自省、反思自己的言行,不断追求道德的完善,才能在人生道路上赢得尊重和成功。因此,我开始注重自己的人格塑造和思想修养,通过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真正有品德与道德的人。

其次,研习论语让我深刻领悟到了孔子对于教育的重视。孔子强调了“教无类”和“因材施教”的理念,强调教育的个性化和因材施教的原则。他认为每一个人都有其特长和潜能,只有在充分发掘与培养的基础上,才能取得最好的学习效果。这让我深思: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要关注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尊重他们的个人差异,发掘他们的潜力,提供个性化的教育。同时,也要关注自身的学习与成长,不断追求教育的专业化和创新化,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发展。

此外,在学习论语的过程中,我深切体会到孔子对于社会和人际关系的宝贵教诲。孔子教导我们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以礼待人”。通过研习论语,我认识到只有通过尊重和理解他人,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化解矛盾,实现和谐。因此,我开始注重自己的待人方式和沟通技巧,学会倾听和关心他人,尊重他人的个人选择和观点,以及妥善处理和解决冲突的能力。这些都有助于我建立更牢固的人际关系,并在工作和生活中取得更好的发展。

最后,学习论语还让我认识到孔子对于政治与社会的关注和思考。论语中,孔子多次强调了君子的责任和作用,提出了规范政治与社会秩序的理念。通过研习论语,我明白了作为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应该关注国家和社会的发展,积极参与公共事务,为社会进步做出贡献。在此过程中,我明确了自己的社会责任和使命,认识到只有通过个人的奉献和努力,才能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综上所述,通过研习论语,我对于孔子的思想与教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认识到论语对于我们的人生道路的指引作用,以及对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我将继续坚持学习论语,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修养和道德境界,努力成为一个有品德、有责任心、有担当的人。我相信,通过论语的启示与指引,我们会在人生的道路上更加明晰和坚定地前行,为社会发展与人类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

学论语心得体会篇五

在读罢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后,可以真切的感受到南怀瑾先生对于《论语》独到的见解,在学习上,南怀瑾先生对人们关于《论语》以往的见解进行了论述,并从另一角度来分析,不再是是以往的论述,墨守成规。就例如对“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解释,就匠心独运,很直接的披露了学习其实是“不亦苦乎”,孔子的这句话实际上重点在于“时习”,讲求的是学习的方法,而不是违心的高呼“学习万岁”。对于我们所学的,南怀瑾先生也不是附庸以往的那些所谓的 “圣贤书”,而是讲求书的实际效益,身处在当下,只有那些搞学术研究的学者才会奋力于古典的著作,我们平常人所求的只是能够生活的一种技艺,一项本领。因此学习不在于书籍,而在于生活。

教育应该是传授真本领,而不是传授应试技巧,南怀瑾先生对于这点也有很深刻的见解。他在论述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时,就曾提到文化道德不实的问题,当一个学生需要老师的帮助时,如写论文,便毕恭毕敬,夸张一点可谓是点头哈腰,结果毕业时,连影子也找不到,当然,这也可以看出现在大学教育的一个失败,学生与老师之间不再是中学时的亲密,彼此互无交流,你可曾试想大学毕业后你能记住几个老师,乃至又有几个老师能知道你。

孔子教育门人是根据那个时代的社会现象,我们如今的教育也应该符合当前的国情。读《论语》,学习的是有用的方法,从中找出适合我们这个时代的东西,这才是学习的真正意义,融会贯通方能学有所成。《论语别裁》就是希望我们能走出圣贤经典的误区,看到当下,把握未来。

1、 确定基础与发展并重的教学目标

数学学习活动来发现知识,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始终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努力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学习兴趣。

2、 着力于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

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了自主探索学习的步骤,学生通过自主选择研究内容、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和相互质疑等学习活动,获得了快乐数学知识,学生的能动性和潜在能力得到了激发。体现在两大特点;一是大胆放手,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两种学习方式,重视直观教学,通过观察、判断、交流、动手操作抽象出分数的意义。二是做到了学生能自主探索的知识,教师决不替代。如:让学生自己动手找出多种平均分的方法;分母、分子不同时出现,就是让学生看到分母就想到平均分,看到分子就知道表示这样的份数,让学生在实践中去感悟,自己弄清楚分母、分子的含义,并能用分数表示;对不懂的地方和发现与别人不一样的,有提出疑问的意识,并愿意对数学问题进行讨论交流,加以解决。这样就给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使学生有了发挥创造的空间,有了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同时也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成功的愉悦,促进了自身的发展。

3、 营造民主、宽松的探索学习氛围

这节课从一开始到结束,始终处于热烈的气氛之中,平等的师生关系和开放的学习方式,有力地支撑了这种积极的氛围,形成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主动获取,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尊重学生,平等对话、相信学生、让学生有表现自己的机会。二是注重课堂自主学习与合作精神的体现,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真正懂得如何与他人融洽地协作学习,真正懂得正确对待探索中遇到的困难。学生面对新知识,敢于提出一连串想知道的新问题,教师组织学生广泛地探讨,使概念内涵充分揭示,让学生动手操作深化对分数的理解。整节课都在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中学习数学,获取知识。

学论语心得体会篇六

第一段:引出论点并描述论语的历史背景(200字)

《论语》是一部保存了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经典著作,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在这部经典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及其学生们对于道德、政治、教育等问题的思考和探索。《论语》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那是一个动荡的时代,孔子看到社会的种种问题,他决心寻找一种理想的政治和社会秩序。

第二段:与君子为伍(200字)

《论语》强调了君子的道德修养与处事之道。孔子认为,君子是具有高尚品德、修养和能力的人,他们不仅要自己修身养性,还要以身作则,对社会起到正面的引导作用。与君子交往,有助于我们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品德素质。通过与君子为伍,我们可以学习他们的为人处世之道,改正自己的错误行为,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

第三段:探讨教育的重要性(200字)

在《论语》中,孔子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通过良好的教育才能培养出有道德、有才能的人才,有力地推动社会的进步。而这种教育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价值观。孔子的教育思想强调了个体的全面发展和自由思考的重要性,这对于提高人的素质和塑造未来的领导者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四段:反思个人行为并提升自己(200字)

通过学习《论语》,我们可以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思维方式。《论语》中提到了很多关于行为规范和处世之道的观点,我们可以将这些观点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改正自己的错误行为,提升自己的素质。比如,《论语》强调了诚信的重要性,我们可以通过积极树立信用意识,遵守诺言,真诚待人,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此外,《论语》中还提到了谦虚、尊敬他人的重要性,我们可以通过学习这些观点来改善自己的与人相处的方式。

第五段:总结并展望(200字)

通过学习《论语》,我们能够了解到孔子对于道德、教育、政治的见解,同时也能够反思自己的行为和发展方向。借鉴《论语》中的观点和理念,我们可以提升自己的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未来,我们可以通过传承和发扬《论语》中的精神,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和谐发展。

综上所述,《论语》是对古代智慧的总结与启迪,对于我们来说,它不仅是一本书,更是一种精神的指引和教育的源泉。通过学习《论语》,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同时也能够对社会作出更多的贡献。

学论语心得体会篇七

《论语》这部书基本上能够称之为我们中国人的圣经,几乎所有中国人的道德规范,行为规范,都得从这部书里面找到根源,就像是我们的一个指路明灯,当然暂且不论此明灯指出的道路是否是理想的道路。

《论语》从汉朝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就走上了神坛的道路,历朝历代,都把这本书当做统治阶级的工具书。“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显然这种思想是十分利于统治的,最起码各阶级的人群能够安于现状,而且还能听命于朝。(本文由86.整理,欢迎转载)

因此,从汉朝起,至清朝终,所有的学问研究者,读书人,都会对这本书做出注释、解析,力图透过自己的想法来重新诠释孔子的思想,甚至于我们的邻居,韩国、日本,也有超多的关于《论语》的研究文章。据不完全统计,光是关于《论语》的这种注解类书籍就至少有3000部之多。这其中的水平自然是参差不齐,有好的,也有坏的。那里面比较著名的,大概是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能够说把儒家的学说推向了顶峰。那么,这浩如烟海的《论语》书籍,如何读呢,哪种思想比较正确反映孔子的真实思想呢答案是《论语译注》——杨伯峻注。

杨伯峻先生,是一位研究古汉语语言文学的专家,生于清末民初时期,自小理解正统教育,对先秦文学方面有着深厚的功力。看杨先生的这部书,打开来立刻就能了解到杨先生治学之严谨,对于研究之认真。《论语》中的文字,他不会随意解释任何一个字,如果不把这个字追根究底地想清楚,他是不会写在注释中的,所以,常常会发现,在注释文字中,关于一个字的解释,杨先生需要引经据典,甚至还要讲上一段故事,然后才告诉你,这就是他如此翻译这段文字的原因。可见,他对于这本书所倾注的心血是此刻很多所谓教授所不能比拟的。

因此,读这本书,能够让人相对客观的了解到孔子的真实思想,而不是站在统治者的角度去思考如何奴役百姓,而这个客观的思想本身,其实就是孔子所要表达的想法。

那么,孔子究竟是个具有什么样思想的人呢

首先,孔子是个人。这个很重要,孔子不是神,不是耶稣、也不是默罕默德、释迦摩尼,他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与你我一样,只是,他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这点与我们不同。《论语》是孔子的弟子门生逐渐整理起来的记录孔子言论的书籍。这其中有些言论是站在很高的哲学高度来说明一些治国安邦之道理,有些言论也是孔子日常要表达某种想法的寻常语言。

所以,从一些寻常语言中也是能够看到孔子的可爱之处的。比如《论语·雍也篇》6-25,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孔子说:“觚不像个觚(一种容器),这是觚吗这是觚吗”。孔子用这种简单的事情表达他对于礼制的看法,着实可爱。看到这一章好像有一个生动的画面出此刻眼前,孔子拿起来一个觚,一边捋着胡子一边气愤地说,这是觚吗啊!你们都成了什么样貌!愤世嫉俗的愤青形象跃然而出。

其次,孔子是个品德高尚的人,这个不得不佩服。孔子穷其一生的时间要到达“仁”的境界,对待自己、对待学生、对待所有他接触的人,都是用这个“仁”字来对待。他想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以及他所传授的思想,来逐渐改变那个社会,从而使天下变得更为和谐,更有秩序,当然,这个秩序同样是有阶级等级的阶级秩序。但是在当时,能够有这种想法并且付诸于实践的人已经难能可贵了。

那么,《论语》是不是就是我们现今社会的治疗良方了呢,是不是我们的信仰归宿已经找到了呢我看非也!《论语》大致成书开始于春秋末期,修改完成于战国初期,这个时代,中国还处于十分动乱的时代,各国诸侯你争我夺,互不相让。社会礼制崩塌,各种思想泛滥,东周其时已经是名存实亡,各个诸侯国甚至发明了自己的语言文字、货币单位等等,俨然一副分裂景象。

而当时的孔子怀揣着一个伟大理想,游走于各国,期望能够付诸实践。这种思想便是礼制的思想,期望透过恢复原有的社会结构和礼数规则,来重新构建社会。比如老百姓能够认真耕作,士大夫能够治家有方,诸侯能够治理好国家,这样整个天下自然就安康了,各个阶层不要总想着越级,你是一个士大夫,就不要想着哪天把诸侯王赶下台,不要在礼制上超越诸侯王,参见诸侯王的时候要保证诸侯王的威严,这样社会各个阶层就都稳定下来了。

所以,他这种思想在当时的社会看来是有用的,但是,他忽略了一点,人的欲望往往是不可控制的,而社会的发展带来的就是欲望,所以这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孔子的思想是想让所有人都和他一样,做好自己应有的社会主角,没有任何的非分之想,这恐怕相当于乌托邦了。其实透过后代的发展也基本能够看得出来,儒家思想用来教育人民大抵是管用的,但是用来治理国家基本上是没有什么作用,还是要严格法制才是基本出路。比如唐朝的贞观之治,繁荣的根基正是一种“王子犯法庶民同罪”的法制思想。

这么说来,《论语》就没有什么好处了吗也不是。孔子的思想中很多是涉及到我们自己修身方面的问题的,比如孔子提倡的孝悌、终生学习、谦虚、仁慈等等,这些对于现今社会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也是具有很重大的好处的。说儒家类似于宗教也正是在此。

孔子给大家构建了一个极为高尚的目标,甚至于孔子认为在他那个年代也没有一个人能够做到,所以所有人都能够朝着这个目标前进,而永远也无法到达,因为有一个终极目标在那里摆着。就像是佛教,只有成了佛才能终止这个无休止的轮回,但是也许需要几世的修行才能到达,但是上一世的修行谁还记得。那么你就要之后修行,因为你明白此刻不是终点。儒教也正是如此,你说你的仁已经修行的很好了,不,因为孔子都没有到达,而你,连孔子还没有到达。那么儒家能够成为宗教了,而且也是教人向善,社会和谐的。我看仅此而已。

另外,此刻社会上也有很多说《论语》不好的言论,我看也没有什么道理。因为当时的孔子可能不是这么想的。比如文章开头提到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其实当时的孔子只是想要表达一种伦理纲常的想法而已,因为当时那个社会已经完全乱套了。所以我还是那个观点,看一本书,必须要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不能够乱理解的。

当时,社会战争频仍,诸侯、士大夫,各自都想要上位,都想要成功,没有人再遵守以前的旧秩序,孔子认为这是不对的,所以提出这种思想,想要规范人们的行为,但是可惜,他的思想并没有得到实现,因为可能与社会的发展想违背了。

还有“死读书”的问题,其实孔子是最反对这个观点的。“学以致用”才是孔子的想法,而且要“活学活用”。还有就是“学而优则仕”,后世拿这句话为根本,指挥着万千读书人在科举,其实这个话还有半句。子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意思是官做得好了,有余力的要抓紧学习,学习好的,有余力的,要出来做官。你看,这断章取义是不是也不好。

所以,不管怎样样,我们不要把《论语》放在一个神的位置顶礼膜拜,也不必把他放在脚下踩上两脚,这本书是中华民族承继了上千年的文化根基,我们不能轻易把他忘掉,因为我们的血管中流着《论语》的血,《论语》是我们的根。

论语心得体会3

学论语心得体会篇八

"可论语心得体会"

论语是我国古代伟大思想家孔子的言行录,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并以孔子的思想为主旨。作为经典之一,《论语》在中国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研读《论语》的过程中,我深深感悟到了许多宝贵的人生真谛,下面,我将根据自己对《论语》的理解,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四个方面进行探讨,以展示我在阅读《论语》后的心得体会。

第一段:修身篇

《论语》强调修身的重要性,毫不掩饰地告诉我们,一个人的修养是最基础、最根本的。在学习过程中,我认识到修身是以德为根本,要追求道德修养并付诸行动。例如,孔子在《论语》中提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君子应该有胸怀,心胸开阔,不计较小事,而一个小人则往往过分计较,心胸狭窄。只有修身好德,做一个“君子”,才能够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光明坦荡。

第二段:齐家篇

《论语》中提到的“齐家”即家庭美满和睦,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追求的目标。孔子告诉我们,“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这句话意味着孝顺父母是我们应该做的一件事情,不能因为一些个人的原因而对父母不闻不问。同时,孔子在《论语》中还多次强调了家庭的重要性。他认为,家庭和睦能够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优秀人才,为社会的繁荣做出贡献。通过阅读《论语》,我明白了只有有一个和谐的家庭,才能让我们自己感受到真正的幸福。

第三段:治国篇

治国篇是《论语》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他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治国思想,并在实践中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政治理念。例如,孔子强调君主要有仁德才能治理国家,并认为君主应该多听取智慧人士的意见,掌握科学的治国方法。通过阅读《论语》,我认识到一个国家的治理需要君主具备高尚的品德和正确的指导思想,同时也需要全体人民共同努力,和谐共处。只有在这样的理念下,国家才能实现繁荣和稳定。

第四段:平天下篇

《论语》提到的“平天下”是对于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孔子关于平天下的思想,强调了对于社会中的不公平现象的批评,并提出了一些解决之道。例如,孔子认为“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意味着人们应该虚心向别人学习,永不自满,只有这样,社会才能进步。同时,孔子也强调了个人的责任感和社会的责任感,提出了“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理念,希望每个人都能够为改善社会而努力。

第五段:总结篇

通过阅读《论语》,我深刻体会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修身是最基础的,只有具备了良好的个人品德,才能够更好地齐家。齐家是家庭和睦,只有和谐的家庭才能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治国是对于一个国家的管理,只有有明智的领导和全体人民共同努力,才能够实现国家的稳定和繁荣。平天下是对于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每个人都应该有强烈的责任感,为改善社会做出贡献。通过阅读《论语》,我明白了一个人只有对自己的人生有远大的目标,有责任心,才能够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光明坦荡。

学论语心得体会篇九

对于《论语》来说,是多么熟悉的字眼,只要谈到学习,我们就会想到孔子在《论语》中的话,而这次所写的心得体会是我在网上学《论语》的感受。打开百度一看,熟悉的字展现了出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意思是说:“学了做人处事的道理,并在适当的时候印证练习,不也觉得高兴吗?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相聚,不也感到快乐吗?别人不理解你,而你并不生气,不也是君子的风度吗?”短短的几句话,包含了做人、做事、交友、处世的道理。在论语中,孔子表达的“学”,不仅仅是读书学知识,而是泛指学习做人处事的道理。

孔子一生热爱学习,而且乐此不疲,一直到了晚年还刻苦钻研非常深奥难懂的《周易》,故有“韦编三绝”的美传。《论语》中关于学习的思想在古今中外的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值得今人借鉴。这些思想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关于学习的态度: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即真正爱好它的人,为它而快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其次,学习要“默而识之,学而不厌”。即学习要有踏踏实实的精神,默默地记住学到的知识,努力学习而不满足。第三,是要专心致志,知难而进。关于学习的方法。孔子在和弟子的交谈中多处提及学习方法问题,“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与此同时,孔子还特别强调学思结合,勇于实践。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精神疲殆。要求人们把学习积累和钻研思考相结合,不能偏废。

关于学习的内容。孔子主张学习要博,要广,不能偏颇、单一。他提出要用四种东西作为自己的学习纲要,这就是“文,行,忠,信”。即文化知识,品德修养,忠诚笃厚,坚守信约。这四项内容对于自己和别人都具有重要意义。孔子在重视博学的同时,也强调学习要抓根本的东西,孔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这里孔子在回答子贡的问题时,说明自己的“多学”是相对的,在多学的基础上,我是用一个道理来贯穿自己的学说的,这个道理就是学习的根本,学习重在抓住根本。这里孔子间接地说明了博与精的关系,值得借鉴。

以上是我学习《论语》后的一点感受,通过这次学习我才知道自己的知识面是多么的狭窄,让我有一种“人生处处尽学问,世间人人是我师”的感觉。我平时在书本上学习的`和大声朗读出来的,是多么的片面,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所运用到的知识跟《论语》是那么的息息相关,经过实践学习《论语》活动,我发现许多,也学到了很多。学习《论语》,学习任何经典,所有古圣先贤的经验最终只有一个真谛,就是使我们的生命在这些智慧光芒的照耀下,提升效率,缩短历程,使我们尽早建立一个君子仁爱情怀,能够符合社会道义标准,不论是对自己的心还是对于社会岗位,都有一种无愧的交待。我想圣贤的意义就在于,他以简约的语言点出人生大道,而后世的子孙或蒙昧地,或自觉地,或痛楚地,或欢欣地,一一去实践,从而形成一个民族的灵魂。让那种古典的精神力量在现代的规则下圆润地融合成为一种有效的成分,让我们每一个人真正建立起来有效率、有价值的人生,更要做一个有用的商专学子。

学论语心得体会篇十

论语是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它被誉为“中华文化的瑰宝”。近日,我有幸参加了一次关于论语的讲座,深感受益匪浅。在这次讲座中,我与论语展开了对话,自己的心灵也得到了一次升华。

第二段:对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解

论语中有许多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论述,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无疑是教化人们行善的神圣法则。在日常生活中,我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对他人做出自己不愿意接受的事情,无论是言语还是行动。只有通过自己的言行来教化他人,才能真正传播正能量。

第三段:关于孝道的感悟

关于孝道,论语有一段:“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也?室是远也,君是多也。诗云‘瞻彼淇澳,言采其蕨’。未曾有兄,弟何取焉。”通过这段话,我明白了孝道的深刻含义。孝顺父母是我们应该永远遵循的道德准则。我们不仅要对父母表达感激之情,更要尽自己的全力去关爱他们,尽孝的同时也要照顾他们的生活和身体。只有真正体悟了孝道的内涵,才能将孝道发扬光大。

第四段:修身养性的重要性

论语中有一句名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进步。同时,学习要有恒心和毅力,并将所学的知识付诸于实践。通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理念,我对于修身养性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与思考,我们才能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品质,以及正确的行为举止。

第五段:对于人际关系的领悟

论语中有多处关于人际关系的论述,这给我很大的启发。其中,“朋友之道”和“君子之交”让我深感人与人之间真诚、忠诚和信任的重要性。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我们要以真诚待人,以友善相待。亲密的朋友之间,要互相帮助、理解和支持;而君子之交则要追求真诚和高尚的友谊。通过这些道理的指导,我们能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的发展。

结束语:

通过听论语的心得体会,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这部伟大著作的价值和意义。我们当代人要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要学习论语的思想,更要将其融入到我们日常的行为和生活中。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道德修养上有所提升,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人与人之间充满真诚与友爱。

学论语心得体会篇十一

暑假里,我把《论语》第二十章读完了。在《论语》中,我最喜欢的人物是孔子。孔子头戴一顶帽子,长头发中有一两根银丝,直直地垂下;孔子的脑袋非常大,能装下许多知识;孔子身穿青色的汉服,好一个“美男子”!

孔子共有三千多位学生,其中,七十二名特别优秀,被誉为“贤人”。在《论语》中,孔子明确指导并予以评价的“清晰可辨”的弟子有很多个,包括“十哲”“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有: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有:子游、子夏。”其中,子路勇敢、坚强,是孔子的学霸。子贡家里非常富有,但他仍然勤奋好学。

我最喜欢孔子和自己儿子孔鲤的对话:尝独立,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礼》不以立。鲤退而学礼。这句话的意思是孔鲤独自一个人站在花园,孔子走过来说:“你学会《诗》了吗?”孔鲤说:“没有。”孔鲤就去读《诗》。孔鲤又来到了花园,孔子又说你学会了《礼》了吗?孔鲤说:“没有。”回去又读了《礼》。再后来孔子又来到了花园,孔子对孔鲤说:“《礼》《诗》学会了吗?”孔鲤说:“学完了,学完了。”

孔子的“老而不死,为之贼。”这句话被后人错误理解成了老人不死,是贼。其实这句话的意思不是老人变坏了,而是坏人变老了。有一次,我坐在公交车上,看见一位老奶奶没座位坐,于是对一个小伙子说:“喂!给我起来,难道你不知道尊老爱幼吗?”小伙子小声地说:“我生病了,刚从医院出来,想坐着休息一会儿。”公交车上的人都开始指责老奶奶不对。

孔子既是一个懂“礼”的人,又是一个坚强的人,所以我会像孔子一样,学孔子《论语》里的道理,遇到事情不要放弃,要坚强。

论语心得体会4

学论语心得体会篇十二

于丹教授对《论语》的这种简单,快乐的感悟,因为在《论语心得》中,没有寻章摘句,没有引经据典,没有从教条到教条、从书本到书本的搬家,一切都娓娓道来,将孔子从圣人的高位复原到脚踏实地的.师长,将圣贤经典点化为隽永心语,不故作高深,不矫情卖弄。

喜欢于丹的《论语》心得,喜欢书中渗透出来的那种快乐的生存态度,于丹称自己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观主义者,我们用最快捷的方式,把于丹解读的《论语》据为己有,品味到一道精神的美餐,用孔圣人的话理解生活,用于丹的心得面对周遭,学会快乐的人生态度,努力创造自己的快乐生活。《论语心得》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春天播种、秋天收获一样,穿越时空的尘埃,在日益繁盛而迷惑的物欲世界中,将经典转换成朴实、易懂的语言唤醒我们内在的心灵,找到一种平和却又温馨的归宿地与栖息地。而我们也将在圣人的智慧照耀下学会怎样去工作、怎样去生活,追求到我们所追求的快乐人生!!

学论语心得体会篇十三

作为一种传统的文化形态,书法自古以来一直深受人们的推崇。巜论语是书法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具体指的是通过对笔画、笔触等细节的调整,使作品的整体效果更为优美、协调。巜论语的精髓在于“以心为墨、以情为笔”,因此在进行巜论语的过程中,不仅要有精湛的技巧,还要有融入灵魂的态度。下面就来谈谈我对巜论语的心得体会。

一、精神与技巧并重

巜论语的实质是通过细节加工来增强作品的美感。这一过程几乎要求书法家对字体的各方面因素都熟稔于心,比如线条的偏向、升降的宽窄、起伏的深浅等等。只有把这些因素的变化加以充分的把握,才能在笔画的刻画上精益求精。尤其需要强调的是,巜论语是一种有着灵魂元素的技巧,在实践中,需要书法家具备敏感而深厚的精神内涵,才能真正把巜论语做到极致。

二、情感充盈

巜论语一定程度上是情感的体现,确定作品的情感色调是巜论语中最关键的一环。浓与淡,重与轻,起与伏等因素都应与作品所追求的情感表达相呼应。如何做到这一点?最根本的方法就是进入作品的情感世界,理解作品所想要表达的背景和情绪,然后在笔触和笔画的运用中慢慢地表达出来。巜论语中情感的准确体现,只有在心中真正打动了一些弦,把自身的情感、经历、经验与作品紧密连接了起来,才能得到可圈可点的效果。

三、善于取舍

巜论语是一种细节把控的艺术,但是对于一个书法家来说,时间和手力不是无限的。因此,善于取舍才是巜论语的重中之重。不要过于追求细微微的点,而忽略掉作品的总体印象。巜论语的成功之处在于要能准确把握每一笔、每一点、每一方面的细节,有所强调、有所改造、有所妥协,一步步把总体的效果完美的呈现出来。因此,在平衡整个作品各个方面时,书法家需要有着清晰明确的判断力,把巜论语的力度掌握好,确保作品整体的美感效果。

四、把握细节

巜论语强调对细节的把握,这不仅仅是找到细节,更重要的是处理这些细节的方式。但是,在一些动笔前的摸索阶段,书法家们需要通过对字形的分析、细节的抠细、笔画的拉长等方法来发现细节之美。一旦确定了重点,就需要对相关的细节加以强调,而对一些不重要的地方进行适当的弱化。

五、极致追求

巜论语是追求极致的表现形式。笔画的起承转合、线条的错落有致等因素,都是关键的笔法之一。这样的笔法让书法更为完整、充满亲和力,令人发思。书法家们还需要有着极致的追求心。这是通过对比赛与比较的实践,不断地调整、改进自己的作品,使改进之后的字体更加美好,更能引起观众的共鸣。

总之,巜论语是书法中一种重要的手法巧思,它通过对作品的每个细节进行处理来达到整体的完美表现。书法家们在巜论语的把握中,需要注重技术的熟练、情感的投入。在这个过程中善于取舍,把握好细节,追求极致,才能真正的达到艺术的巅峰。

学论语心得体会篇十四

《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行和言论。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它被视为儒家学派的基石,深深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道德观念。最近,我有幸参加了一次讲座,听取了关于《论语》的精彩讲解。通过这次听讲,我对《论语》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儒家思想也有了更深入的感悟。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对《论语》的心得体会。

首先,通过听《论语》的经典语录,我对孔子的教育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孔子相信,教育是改造个体和社会的关键。他注重人的修养和品德的培养,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他强调了仁爱、忠诚和孝道等传统道德价值观,并认为这些品德应该成为一个人成为伟大君主、贤良父子或忠诚朋友的基础。通过《论语》的学习,我深深感受到了教育的力量和个人修养的重要性。

其次,通过听《论语》的解读,我对仁爱的含义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论语》中,孔子经常强调仁爱的重要性。仁爱是一种广泛的爱,不仅仅是对家人和朋友的关爱,也是对陌生人和敌人的体谅和宽容。孔子认为,只有通过仁爱,才能达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和社会的稳定。通过《论语》的学习,我明白了仁爱不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为他人着想的责任和义务。而当我们每个人都能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时,社会将变得更加和谐。

第三,通过听《论语》的学习,我深刻体会到了孔子强调的学习和思考的重要性。孔子教育弟子不能仅仅满足于接受他人的观点和教导,而是应该积极思考和独立判断。《论语》中,有许多训词和对话体现了孔子强调思考和求知的态度。他不仅要求弟子们从书本中学习,还强调通过实践和自我反省来增加知识和提高自己。通过听《论语》的解读,我认识到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和思考,我们才能不断进步并且实现个人的价值。

第四,通过听《论语》的学习,我体验到了孔子对于坚持道德的重视。《论语》中,孔子不仅强调君子的品德,也强调了维护人与人之间正义关系的重要性。他提出了“以德报怨”的思想,即通过以善良和仁爱来应对恶意和仇恨。他还强调了道德在个人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维护道德,才能实现和平和稳定。在如今充满挑战和分歧的世界中,孔子的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最后,通过听《论语》的学习,我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论语》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永恒的魅力。其强调家庭伦理、友情、忠诚和责任等价值观扎根在中国人的心中,并通过历代的教育传承下去。通过《论语》的学习,我深刻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它是我们身份认同和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继续传承。

总结以上的学习体会,《论语》作为一部古代经典,不仅代表了中国传统儒家的思想观念,更从中传承了崇高的道德和伦理价值观。通过听取《论语》的解读,我感受到了孔子的大智慧和温文尔雅。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道德指南,也启发了我们去思考自身价值和社会责任。我相信,《论语》的智慧将陪伴我们通过挑战和困境,不断成长和进步。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