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小学说课稿数学(优质1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0-30 05:25:04 页码:11
2023年小学说课稿数学(优质12篇)
2023-10-30 05:25:04    小编:MJ笔神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小学说课稿数学篇一

本站后面为你推荐更多数学说课稿!

我执教的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游戏公平》第一课时的内容。

关于这部分知识学生在二年级上册学习了可能性,初步感知事件发生的不确定现象,可以用“一定”、“不可能”、“有可能”来描述。三年级上册学习了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并能够用“一定”、“经常”、“偶尔”、“不可能”……等词语描述生活中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大小。而在本单元的学习中,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游戏活动,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并学会分析、判断规则的公平性,能设计公平的游戏规则。

在这一册教学中学生将进行一些简单的可能性大小的计算。但不是马上进入计算,而是在抓住“可能性相等”这一重要概念,通过游戏活动加深对它的理解。为以后进一步了解概率的意义和计算事件发生的概率打下基础。在充分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去猜想、实验、分析、推断、最后得出结论,体验事件发生可能性相等,游戏规则公平。再放到生活的广角下去设计更新奇的两个人或更多人的公平的游戏规则。

为了更好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设计意图:从孩子的生活实际出发,借助小明和小华“下棋”这一熟悉又兴奋的情境创设,最大限度的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积极帮忙献计献策,自然而然的引入新课,直奔主题。

【二】实验分析,体验公平。(主要安排了两个实验活动)

活动一:掷骰子

设计意图:在出示游戏规则后,先适当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对规则进行初步的分析和判断,然后再亲自动手实验。

第一次实验,先让学生初步感受实验过程,体验实验的随机性、偶然性。为了实验结果更加明显,再进行第二次实验,规定试验次数,最后统计全班的实验结果。使学生通过实验、分析、验证课最先的猜想,并得出“可能性不相等,游戏规则不公平”的结论。

活动二:抛硬币

通过学生抛硬币的实验,引导学生对游戏规则的公平与否进行判断。在判断中进一步体会到游戏的公平与可能性之间的关系。

【三】应用所学、拓展应用

通过对摸球、摸扑克牌、游戏规则的判断,使这节课的新知得到巩固和内化,并应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设计出更多公平的游戏规则,进而使学生更扎实、更深入地理解“可能性相等”游戏才公平这一原则。

总结: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今天第一次在诸位领导和这么多同事面前上课,说实话,内心很忐忑。因为自身参加工作的时间较短,尤其在教学方面还有许多缺点和不足,在座的各位都是我学习的榜样。今天上这节数学课,谈不上是引路课,只希望能通过此次活动,各位领导和同事能多提宝贵意见,指出我的不足,让我能更快的成长和进步!

小学说课稿数学篇二

早上好,接下来由我来对我的搭档庄教师的这堂课进行点评,与其说是来参加比赛的,不如说是我们几个井底之蛙来学习、来取长补短的,若评价不到位,敬请各位教师批评指教。庄教师执教的《搭配问题》主要以直观的资料为主,充分利用了教材资源。选取学生熟悉的穿衣、吃饭、上学路线、石头剪刀布作为学习素材串联起来认识生活中的搭配问题,教学资料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等待着我们去发现。接下来我就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我对这节课的一些看法。

从这节课中,我看到了庄教师把课堂还给了学生,正如课标中所说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这一理念在课堂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1、学习材料的选择上,充分使用了教材中的穿衣、吃饭、上学路线这些情境,除此之外,在拓展提高环节庄教师巧妙地选取了学生最熟悉的石头剪刀布这一游戏,把数学知识应用到游戏中,将游戏和搭配问题紧密结合起来,同时渗透了等可能性这一知识。这一环节学生的进取性很高,课堂到达了一个高潮。2、学习方式上,采取了学生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反馈交流等方式。在探究新知环节让孩子们自我想办法怎样才能不重复也不遗漏的将所有的方案表示出来,比一比谁最快,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的好胜心,进取主动地参与到学习当中来,真正体现了课堂以学生为主。3、在反馈交流时,庄教师都是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思维,让学生去说,用“你怎样想的”、“谁听懂了”引导学生大胆说出自我的想法,看得出庄教师有对学生的发言只做评价,不做知识解释的意识。避免了直接将知识点灌输给孩子。

因为三年级的学生正处于直观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在经过前面一系列的讨论交流后,学生能意识到有序搭配,在这个前提下,算式的得出是水到渠成的,几轮磨课下来发现大部分同学对这个乘法算式还是能能够理解的,优生更倾向于这种方法来解决问题。在探究新知环节提出也能够经过算一算来解决这个问题满足了不一样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虽然我们提出了乘法算式,但计算组合数并不是我们这节课的重点,本节课的重点从始至终都是让学生学生体验和感悟有序搭配的过程,这一点庄教师把握得比较好。比如在搭配衣服时能够先看上衣,也能够先看下衣。在搭配早餐时可是先选饮料,也能够先选点心等,其用意都是使学生感受“有序”两字。

整个教学过程很清晰,各个环节之间的衔接也很自然,如“穿好衣服后吃早餐啦”“吃完早餐该上学啦”等。

经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能较好地完成有序的搭配,部分优生能用算式直接计算组合数,学生在学到一些数学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学会了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去解决生活中的搭配问题。课堂当中,学生始终在一种简便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学生的思维也比较活跃。

教学永远是门遗憾的艺术,更何况是教龄仅四年的庄教师了,在课堂中教师虽有对学生的发言只做评价,不做知识解释的意识,可是庄教师对学生还是扶得太多,不敢放开。在课堂教学中能够适当关注情感与评价激励。

纵观整堂课,庄教师注重把数学与生活沟通,使数学教学贴近生活,并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课上得扎实、有效。

小学说课稿数学篇三

1、教材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欣赏与设计》。

2、教材分析:本单元把平移、旋转与轴对称等图形的变换作为学习与研究的内容,从运动变化的角度去探索和认识空间与图形。

3、教学对象分析:五年级学生已具有了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对网络具有浓厚的兴趣。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等概念性教学比较抽象,仅仅借助于书本和黑板等静态工具不易于学生理解。计算机能动态地展示轴对称、平移和旋转的特征,可以突破平日课堂教学中无法解决的问题。所以,我选择在网络环境下对这一部分知识进行教学。

4、教学目标:

结合教材特点,五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心理特点以及认知规律,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在欣赏与设计图案的过程中体会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图案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学生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在计算机中设计精美图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在欣赏与设计图案的过程中感受图案的美。

5、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在欣赏与设计图案的过程中,体会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图案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图形的变换在计算机上设计精美图案。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更要让他们知其所以然。为了让学生更形象、深刻地理解掌握本课内容,教学中借助动画的直观演示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创设主动参与的环境,运用媒体技术体验移动知识的生成,突破靠单一讲解带来的不易于理解的重难点,从而促进认识的深化。

(一)复习导入

开课时用ppt幻灯片展示一组图片,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图案说一说它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从兴趣出发,初步感知本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找一找身边还有哪些这样的例子。使学生乐于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把教学内容放入到生活情境之中,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同化、索引出当前知识。这样,不仅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同时,也在无形之中发展了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

本课的难点是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图形的变换在计算机上设计精美图案。运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无法形象地呈现过程,在设计这个环节中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形象直观地演示了由一个图形平移、旋转之后得出新图案的过程,让图像媒体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信息技术介入课堂教学,构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充分显示了信息交流的多向性,丰富性和快捷性。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机互动等多种友好合作方式,为学生提供立体式的多向交流的机会,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精神的培养。

学生在网络教学环境中,把计算机当作数学学习的工具,借助教师提供的图片素材,自主创作,设计出精美的图案。而且精美的图片素材也能激起学生的设计兴趣,为空间观念的发展提供了平台。

欣赏部分出示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看看从图片中能数出几匹马,之后思考:这幅图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效果,它是怎样设计出来的。这是对学生发散思维的训练。

(二)拓展延伸

首先展示教师从网络上搜集到的各种不同的图片资料,再次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平移、旋转和对称现象,获得更直观的经验。接着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搜集本课内容相关的知识资料,进行交流讨论。

网络教学环境下学生的思维是不断涌动的,网络世界知识的容量是无限的。学生在收集、整理、交流、欣赏的过程中感受图案的美,进一步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更全面地理解和掌握所学。

本课是在网络教学环境下的一节数学课。教学过程中体现了 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数学,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物入手,在实践活动中强化概念。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有机整合给我们的教学工作带来了生机,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手段和向学生传递信息的途径,我们的课堂因信息技术的应用变得生动有趣。有效地调动了学习积极性,拓展了学生的思维,促进了知识结构的完美,激发了学生的情感,课堂教学也因此而变得生动活泼、趣意盎然。我们有理由相信: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有效整合会让我们的学生收获更多。

小学说课稿数学篇四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以及和在1000以内的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基本掌握整数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相关的口算、笔算和估算,从而为进一步学习小数、分数的减法打好基础;另一方面也进一步提高学生应用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深对减法运算意义的理解,积累探索计算方法的经验,体验数学探索的乐趣。

例题首先呈现的是两个学生在图书室借书的场景,并由此引出问题:原有335本,借出123本,还剩多少本?考虑到学生已有两位数减法的竖式计算基础,以及前面所学的三位数加法的竖式计算知识,而且基本程序和方法是相似的,学生很容易进行知识迁移,所以教材先引导学生审题,在弄清楚数量关系后让学生列出减法算式,再尝试计算出得数,然后引导学生说说计算方法和过程,并通过交流,掌握算法。接着教材呈现了2种计算方法,在进一步强调竖式计算的笔算减法过程后,再用实物计数器,使学生直观地明确算理,进一步理解笔算过程,形成笔算减法的抽象思维。在学生初步掌握不退位减法的笔算方法后,引导学生提出验算,并说说验算的方法和算理。然后再启发学生思考剩下的本书、借出的本书与原来的本书这三者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可以用差加减数的方法进行验算,并使学生初步认识加法与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随后想想做做进一步帮助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巩固已有认识,使学生感受到笔算减法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也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方面:使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减三位数(不退位)的笔算过程,能用竖式计算被减数是1000以内的不退位减法,会用差加减数的方法验算减法。

(2)数学思考与解决问题方面:使学生在应用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3)思想情感方面:使学生在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是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减法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为了能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有效的突破重难点,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能力得到提高,兴趣得到培养,我准备通过以下三个环节来引导学生开展本课的探究)

主要教学活动设计:第一个环节:情境导入,复习旧知。教师借助媒体出示学校图书室借书情境图,结合情境图出示两位数减两位数、整百数减整百数的10道口算题,让学生直接口答得数,并说说是怎么想的。(这里让学生在情境中复习,既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同时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温习了减法的算理。)

第二个环节:自主探究、领悟算法。主要分三个活动来展开教学:

第一个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多媒体出示例题情境,让学生说说图意,引导学生审题,弄清已知条件和问题,然后启发学生列出算式。(这里在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观察、思考的能力,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第二个活动:合作探索,领悟算法:通过学生交流后板书算式:335-123,接着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运用计数器和竖式计算,得出结果。然后让学生交流计算方法和算理。接着教师借助实物、媒体相结合,通过学生讲解来演示计数器计算和竖式计算过程,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使学生借助直观进一步明确算理,从而将直观的操作过程抽象成相应的竖式计算步骤,并借此强调竖式计算时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减起,也让学生明确竖式计算的方便和快捷。(这里,通过先让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再通过媒体演示、自主观察和思考分析,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减法的算理,让学生充分在多种方法探讨中理解算理,领悟算法。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判断的能力和习惯,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第三个活动:深化认识,学会验算:通过提问:这个答案对不对呢?可以怎样验算?让学生讨论交流验算方法,启发学生从减法各部分的关系和数量关系上进行验算,由此再进一步启发:剩下的本书和借出的本书合起来,应该等于什么?那么算是中的差加减数应该等于什么?从而引出用加法验算减法,然后让学生自主验算,再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算理和算法,进一步巩固验算方法。(这一过程通过让学生自主寻求验算方法,明确验算的算理和方法,初步认识减法与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经历用加法验算减法的过程,使学生获得探索的体验、实践的机会、合作的愉悦和发现的能力,体会加法验算减法的算理和方法,养成自觉验算的习惯。)

第三个环节:巩固运用,形成技能。在练习的设计中,想想做做第一题让学生计算给出的竖式,进一步熟悉用竖式计算减法的基本步骤,帮助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巩固已有认识;第二题通过根据横式列出竖式,再进行计算和验算,让学生经历完整的笔算减法的过程,进一步熟悉减法的竖式计算和验算方法;第三题通过引导学生正确审题,弄清题意和数量关系后,使学生用减法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初步体会减法在生活中的应用;第四题让学生尝试审题,帮助学生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再让学生列式计算、交流算法,然后启发学生再提出一些新的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进一步提高选择和组合信息的能力。

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主要结合具体情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借助学具操作,自主探索,领悟算法;注重应用、拓展,形成计算技能。

小学说课稿数学篇五

这部分知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教学的。既是前面已学加减法知识的进一步发展,同时又是今后进一步学习两位数减两位数最直接的基础,它在整个100以内减法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生刚学完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再学习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对多数学生来说应该不算困难,他们可以利用已掌握的知识通过迁移来突破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一年级小朋友聪明、活泼,有丰富的想象力,喜欢数学活动。所以在教学中,只要设计好有趣的开放的活动,就一定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让他们积极参与主动学习。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介于教材的编排特点和学生的认知基础,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2、正确熟练地进行口算。

3、初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口语表达能力,

4、运用知识迁移的学习能力和观察、比较、概括的能力。

5、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6、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并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算理,

1、让学生在生动具体情境中学习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选择学生身边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因此,在设计教学时,我把书中主题图进行了创编,充分利用主题图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顺势复习旧知,为学生能顺利的进行知识迁移做好铺垫。

2、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算理

为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理解算理,我主要通过让学生摆小棒来理解。使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探索新知。

3、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本节课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

数学课程标准在学生评价中提出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发展性评价,教学中注重从各个角度评价学生,给学生以成功的喜悦,用爱心使课堂评价焕发出艺术的魅力。

我首先谈话激趣:爸爸妈妈领你们去逛商场时,你们最感兴趣的地方一定是玩具柜台对吧?老师就领你们到玩具柜台前看看。(出示课件)孩子们这时会情趣盎然,把注意力都集中到课堂上,我就顺势引导学生:你想买些什么?怎么买?学生会依据自己的兴趣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当学生列出两位数加一位数或加整十数的算式时,我追问学生计算方法,这样顺势复习了旧知,为迁移做好了铺垫。如果学生列出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算式,我会建议学生把它存到问题银行,今后解决;如果有学生会做,我会表扬并鼓励他,到时当小老师教大家。

在这个过程中,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创设实现迁移的条件和情境,渗透加减法的内在联系,为探索新知做好知识和心理上的准备。

(二)动手操作,掌握算法

在学生意犹未尽时,我出示第一个问题:淘气来到柜台前想买玩具,可他遇到了困难,你们愿意帮助他吗?这样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会很浓,积极思考,列出算式。我首先会试问学生:35-2得多少?如果有学生说出结果,我会鼓励并追问他,你是怎么想的?学生不太可能说得清算理,我就顺势引导学生,就请你用学具小棒,亲自动手摆一摆,边摆边和同桌说一说。在学生汇报算法时,我将注意: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发挥我的示范作用,当学生表达算理有困难时,我示范、归纳算理;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理解并掌握算理。

为了进一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35-2和35-20算法对比。先引导学生观察算式的异同,再找出算法上的异同,我将及时出示摆小棒的过程,(课件显示)。帮助理解区分,最后总结出:相同点是被减数都是35,减数里都有2。不同点:虽然都有2,但减数中2的位置不同,表示的意义也不同,减2,表示减去两个一,是个位与个位在减;减20,表示减去两个十,是十位与十位减。这样一来,学生就会更直观、透彻地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减的原理。

“数学的问题化,让学生学习思考的数学”是新课程理念之一。通过交流、补充、归纳,让学生进一步感知两位数减一位数和两位数减整十数计算方法上的异同,完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开阔学生的思维,建立新的认知结构。

(四)、巩固深化,正确计算

先是用算珠拨一拨再写出得数,旨在通过用学具操作加深学生对相同数位相减原理的印象。然后采用开火车、摘苹果、男女生比赛等游戏形式进行口算练习,进一步巩固口算方法,提高计算准确率。最后是应用练习,观察情境图,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旨在提高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整个的这种层层递进的练习设计,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所学,而且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会再次得到训练。

(五)分享收获,感受快乐

让学生参与堂课总结,既了解学生对新知的掌握情况,又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回顾,在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同时,又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纵观全课,我的设计意图是力求实现“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教学理念,使课堂做到生活化、活动化、自主化,让学生在愉悦的学习活动中认识数学、理解数学、获取知识,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由于本节课我设计了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加上课件的辅助教学,让学生亲身体验,明确算理,再加上有梯度的游戏练习,学生在理解掌握并且运用新知上,一定会轻松自如。所以,我预测本节课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情感上都能全面促进,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

小学说课稿数学篇六

今天的说课内容是: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知识《10的加减法》。

1、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是在学生比较熟练地掌握了10的组成,并且通过前面1—9的学习,已经为本课学习作了知识上的铺垫。同时10的加减法是学生今后学习20以内进位加和退位减的重要基础。通过学习实现学生由看图数数计算到想数的组成计算的能力培养,同时也可以体会到迁移的应用。

2、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对学生实际情况和认知规律的掌握,我希望本节课能够达到以下3个教学目标:

(1)、能够准确、熟练地计算10的加减法,提高学生计算能力。

(2)、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在有趣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解决问题。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使学生自主学会10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我选择了以直观演示法为主、自主学习和尝试法为辅、讲练结合的优化组合。练习中注重算法多样化和知识情趣化的有机融合,让学生在民主、愉悦的教学氛围中学习知识和技能!

围绕课标中能结合具体情境发现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这一目标,几经研讨和修改。教学过程分为四大环节:

第一环节:复习旧知,做好铺垫。

出示一组动物图片。学生帮助找朋友并说出数的组成,使其一一对应。对已有知识10的组成进行复习和巩固。

【设计意图】:为学习10以内数的加减法作出铺垫。

第二环节:创设情景,探索新知。

学生先是根据猴子和大象的分法列式,从上面的两加两减中体会到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导入新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经历了上面的分发过程,学生已经对问题产生的原因有所了解。所以适时放手让学生分一分,你认为哪一种分法最公平?结合生活经验学生一定能够辨别出5、5分是最公正的分法。由此强调5和5只能列一加一减两个算式。数学虽然是理性思维大于感性思维的培养,但是对于学生思想的渗透却是需要结合不同的情境适时进行的,此处我会询问:从大象和小猴子分桃这件事中,你懂得了什么?让学生明白做事要尽量公平,懂得谦让。这一环节在初讲时是采用教师逐一按照1、9,2、8,的分法进行讲授的,在与学生的接触中发现,学生在经历了1、9分而产生了分歧之后,已经产生了自主探究的兴趣、激发了寻找解决问题方案的欲望。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也具备了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所以我将这一部分的教学环节做了调整,这样即培养了学生的自主能力也优化了课堂结构。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说出多种算法,提倡创新思维,教给学生方法,让学生运用方法,自己去学习,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低年级的孩子注意力集中非常短,为此课中安排了这样一个儿歌,即复习巩固了新知识,也锻炼孩子们的手口协调能力。本环节原本是作为收尾活动。最后想了想还是做课中活动更为适合,也更符合低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学习需求。

【设计意图】:复习巩固了新知识,也锻炼孩子们的手口协调能力。

第三环节:分层练习,拓展运用

为了帮助学生加深对新知的认识,巩固解决问题的方法,练习时我采取了内容丰富、灵活多样的练习形式。

1、让学生寻找所有和10有关的加减法素材。

(1)、出示图片指名回答正方形里填几?

(2)、出示图片指名回答圆里填什么符号?

2、游戏练习、深入巩固。

出示水果图片,并创设情境。

小猴子一次只能买十个水果,可以有几种买法?

练习中如果孩子们出现了类似7个苹果加2个梨再加1个芒果的连加方案。虽然这一部分知识是本课之后才会涉及到的,但是孩子们有这样的组合意识,而且也符合情境中猴子妈妈的要求,所以要充分肯定孩子们的组合方案。

3、深入拓展、延伸练习

学生在经历了上面的练习之后,已经对练习有了更多的兴趣和更丰盈的自信,所以我会适时、适量的进行扩展和延伸。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巩固新知。

第四环节:归纳总结内化知识

学生针对本节课说说自己学会了什么?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梳理的过程。教学中我尽量为孩子们营造了一个轻松自由的教学情境。知识脉络清晰,环节流畅,为孩子们的自主学习提供了良好的空间。

小学说课稿数学篇七

尊敬的各位考官你们好,我是今日的x号考生,今日我说课的题目是《小数乘整数》。

现代教育理论说,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而数学教学更要适应学生和个性发展需要,所以从这一角度出发,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开始我的说课。

准确理解教材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小数乘整数》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小数乘整数》的资料,本节课是小学数学的数的计算的方向。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小数的加法和整数的乘法,同时本节课的学习对之后学生学习小数乘小数的计算能够起很好的铺垫作用。

合理的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现代教学理念的观点要求教师须充分了解学生情景。对于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有了必须的知识储备,能够在教师指导下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同时仍有注意力不易集中的性格特点。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

在对教材和学情的合理认识下,我确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会用列竖式计算解决小数乘整数的应用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探索过程,提高运算本事。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感。

在教学目标确立下,根据授课资料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列竖式计算小数乘整数的方法。因为竖式计算中比较难理解的是算理,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小数乘整数竖式计算中的算理。

陶行知说过: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明白的交给学生。基于此,为了突破重点、解决难点,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我结合本节课的资料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采用了讲解法、练习法和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

下头我将重点谈谈我对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新课导入

由情景问题引出本节课课题《小数乘整数》。

利用生活中购买西瓜的情景问题导入,能够让学生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的事实,并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将学生的思绪从课间活动中牵引到课堂学习中,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设计很好的贴合了小学生的性格与认知特点。

(二)新知探索

接下来在教学中最重要的新知探索环节,我主要设计3个教学活动。

在第一个教学活动中,由学生列出横式,我会让学生自我尝试解决这个问题,经过回顾之前学习的小数加法,学生不难想到利用小数的加法,将3个经过列加法竖式的方式算出结果为。

那里我会进一步问学生们:还有其它的解题方法吗

那里会有学生将元换算成8角,继而算出花了28角,也就是元钱。

之后我会向学生提示,对于小数乘整数还能够经过列竖式计算。那里让学生回顾整数乘整数的竖式计算,并向学生们讲解乘3的列竖式计算方法,经过讲解学生们能够理解本节课的难点:3乘8个十分之一就是24个十分之一。

这一过程学生能够初步认知小数乘整数的列竖式计算方法。利用由元到角的换算抽象出乘3的竖式计算能够用3乘8个十分之一,再按照整数乘法的竖式计算方法计算更有利于学生理解。

为了进一步得出竖式计算小数乘整数的算法我会设计第二个教学活动,向学生提问:冬天西瓜涨价,一千克元,买3千克共花多少元钱让学生自我尝试列竖式计算。

那里我会想学生们提示:在计算乘3时能够用3乘8个十分之一,在计算要用3乘什么

学生不难模仿乘3的竖式自我写出乘3的竖式。在这我会向学生强调乘数能够表示235个百分之一。

接下来是我的第三个教学活动,也是这节课的重点。向学生们提问:用计算器计算课本试一试的三个题,思考它们的乘数和积有什么关系你发现了什么并与同桌交流。

学生不难能够发现第一个乘数的小数位数和积的小数位数相同。顺势我和学生们一齐总结得出小数乘整数的列竖式计算方法:小数乘整数先按照整数乘法算出积,再点小数点,乘数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小数点要对齐。

经过计算器计算得出结果,比较积与因数的小数位数,更容易让学生思考并和同桌交流总结出小数乘整数的竖式计算方法。这样设计能够锻炼学生的观察与总结归纳的本事。

到那里新知探索的3个活动就结束了。学生在对小数乘整数的算法的认识基础上很容易类比得出后面小数乘小数的竖式计算方法。

(三)课堂练习

对于巩固提高这一环节。公众号:小明开讲啦

这样的练习能够加深学生对小数乘整数列竖式计算的算法的印象。

(四)小结作业

在课程的最终我会提问:今日有什么收获

让学生们回顾:小数乘整数的算法是什么在计算过程中要注意什么

为了更好巩固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我会布置作业:

自我课后出几个小数乘整数的算式,列竖式算一算。

为了更好的体现我这节课的重点,遵循直观的原则,我这样设计我的板书:

(略)

小学说课稿数学篇八

1、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这套教材,分数这部分知识是分两次进行教学的。第一次是三年级的分数的初步认识,第二次是五年级的系统学习分数知识。《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对第六册的要求是: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这一课是分数教学的起始课。它是学生已经掌握整数平均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是今后进一步学习分数的大小比较、分数的加减计算等知识的基础,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从认识整数发展到认识分数,是一次飞跃。儿童生活里没有这样的经验,而且表达方式也不相同,读数的方法也不相同。尤其是分数既表示一个量,又表示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小学生较难理解。

2、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以上分析及《课标》要求,拟订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说课稿《分数的认识》:结合具体情境和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并会正确地读写分数,知道分数的各部分名称。

(2)会用折纸、涂色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

(3)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初步掌握简单分数的写法和读法,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教学难点: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法: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学习方式。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法与学法的设计着眼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与同伴进行交流。教师只给予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并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创设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氛围,让学生会学、爱学。

学法:课刚开始,教师就设疑:一半怎么写,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究新知。认识了二分之一后,让学生动手操作,以各种方式认识、表示自己想认识的分数,并与同伴交流,让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中获得新的知识。

1、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上,和整数都有很大的差异。虽然,学生在学习分数之前,“二分之一”、“三分之一”等已经出现在他们的口头语言中,只是还不曾想过要用什么符号来表示而已。首先从生活中引入分数,让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知道产生分数学习分数的必要性。例如:表示半个西瓜时,让学生尝试着想办法表示它。这样促使学生主动、全面地参与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主体性的生成和发展,知道产生分数学习分数的必要性。接着引入“一半可以用1/2来表示”。在多种表示方式的对比中,体会用1/2表示一半的优越性,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

2、学生要建立概念的过程是很慢的,为了让学生能较好地理解简单的分数的意义。先让学生认识分数1/2,又让学生在“折一折”“涂一涂”的实践操作中,使学生体会1/2所表示的具体意义。

3、为使学生对分数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在认识1/2的基础上,再认识“几分之几”,通过折一折、画一画、涂一涂等操作办法来表示自己所喜欢的分数,通过独立思考,尝试读写,使学生能真正体会到: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几分之一、几份就是几分之几。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自主的数学活动中真正理解分数的意义。

4、在练习、反思与评价、课外延伸中,主要是要让学生进一步清楚地认识到分数是在“平均分”的前提下研究的一种数,是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同时也揭示学生对本节课学习的内心世界。

通过小猴子分西瓜的故事导入,先4个分成2份,每人几个?(可能不是平均

当每个学生都跃跃欲试时,就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表示一半,并作集体交流。交流是要让学生说清表示的意思。

(1)板书课题,直观演示,强调平均分

师: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了“一半”,说明你们很有办法。现在我们就来帮他们分一分(将一个桃子分成一大一小)

(这里故意用错误的动作引起学生的质疑,为后面学习分数的意义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师:他们每人分到的半个桃子,在数学里用分数二分之一表示。

板书:把一个桃子平均分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1/2。

(2)认、读、写分数及其意义、各部分名称

指导学生认、读、写分数及其意义。

(3)提高认识

(4)强化平均分(出示题目)

师:同学们,你能判断这些图中哪些阴影部分能用1/2表示的?

(从学生的现实学习状况入手,用多种手段加强巩固学生对“平均分”的理解,初步体验分数的意义)

(5)认清1/2的含义

用手中的材料(纸、线、图形、水果等)表示出二分之一,并作交流,师有选择地贴(画)到黑板上,并用涂色等方法表示出二分之一。

(1)让学生自己动手折一折、画一画、涂一涂等办法来表示自己喜欢的分数并试着把分数写出来。

(2)展示学生的作品。

(3)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写出的分数所表示的意思。

(4)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写分数、读分数的?

(5)师引导学生小结分数的意义。使学生能真正体会到: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几分之一、几份就是几分之几。

(策略建议:在1、2出现的'“折一折”中可以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东西来折,如纸、手帕、线等。不但丰富了学生探究材料的来源,而且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学习分数的必要性。)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为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得,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我在练习设计中采用了课本的“练一练”,是由浅入深的基本练习,旨在巩固新知,掌握重点内容。

(课本55页“练一练”)

(1)选择一个正确的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涂色部分,并读一读。

(2)看分数,涂颜色。

(3)判断对错,对的给笑脸,错的给哭脸。

(4)谁能最快说出一个分数表示涂色部分?

(在短时间内完成大量而又有趣的练习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外,更有效在巩固了新知。)

另外,为了培养思维的广度和灵活度,进行了一道拓展练习

,那么我要拿走总数的几分之几呢?(学生争论)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能结合实际举例说明生活中的“几分之一”、“几分之几”。(通过小结,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并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小学说课稿数学篇九

在第三册学生已经学习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和第三册学习的四个方向的基础上来进行学习的。

1、知识技能目标:根据所给出的路线图让学生说出经过的路线和方向;能运用所学知识密切联系生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通过讨论得出认识简单路线的过程。

3、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合作,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学好数学,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

能根据给出的路线图让学生说出经过的路线和方向;

能准确地说出所经过的路线和站点。

借助计算机进行教学,结合生活中常见的实例,通过讨论、分析,小组交流等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一)创设情境,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我首先进行课前提问,让学生说出八个方向板分别是什么,然后创设了“说八个方向板、做动作”的游戏,让学生和老师一起来一边说八个方向板一边做动作,这样的导入设计适合低年级学生的心里特点和年龄特点,使他们能快速的进入到新知来,同时营造了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接着创设“星期六淘气和笑笑去动物园游玩”的情境:小朋友们,上个星期六淘气和笑笑去动物园游玩了,你们想知道去动物园的路线吗?从而引出课题:《认识路线》。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根据座标“北”认真看清路线图的出发点和到达的站点;

(2)在小组内说一说,从广场到动物园的路线和所经过的站点名称;

(3)再说说返回的路线和站点。讨论后进行各小组汇报,然后完成“试一试”的填空题:从广场出发向 行驶 站到电影院,再向 行驶 站到商场,再向 行驶 站到少年宫,在向 行驶 站到动物园。在完成这个填空题时要提醒学生看清楚出发点和到达的站点,再看看中间经过了几个站点。最后让学生根据老师的提醒说说返回的路线。这一环节的设计通过学生的互相交流和老师的启发得出解决的办法,使学生在交流中得到启发,在提示中得到帮助,从而学习了新知。

2、拓展延伸,巩固新知。让学生根据路线图说一说,解决与方向路线相关的生活常识,让学到的知识真正学有所用。如:

(1)淘气从商场出发坐了4站,他是在哪站下车的?

(2)笑笑坐了3站在少年宫下车,她可能是从哪站上车的?

(3)你想从哪儿到哪儿去?在小组内交流你的行车路线。通过这样的说一说,使学生对认识方向与路线的基本特征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在平时的生活中怎样解决与方向路线相关的问题,使知识生活化。

(三)巩固练习,内化知识。

1、创设淘气上学和放学回家路线的情境:同学们,你们想知道淘气家到学校所经过的路线吗?出示淘气上学和放学回家的路线图,根据以下的问题在小组内讨论:

(1)淘气从家出发向 走 米到打谷场,再向 走 米到小树林,再向 走 米到小商店,最后向 走 米到学校。

(2)淘气放学回家的路线又是怎么走的?讨论后进行小组汇报,在全班达到共识。学生在新课的学习和这个练习的类型是一样的,所以应该不会出现错误的现象。通过这样的练习,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得到充分的理解。

2、创设老师“五一”放假到中心公园游玩的情境:小朋友们,“五一”放假时老师和家人到中心公园玩得可高兴了,你们想知道中心公园有哪些景点吗?好,就让老师带大家一起去看一看吧。接着出示中心公园游玩图,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然后个别学生回答:

(1)海底世界、海上乐园、居民区、果树林、气象站分别在中心公园的什么方向?

(2)居民区的居民怎样走可以到达山洞?第一个问题对于学生可能不是很难,回答的正确率应该比较高,第二个问题的关键是让学生明白怎样找出最简单路线的方法。通过创设这样的情境,让学生学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和根据路线图选择最简单的路线。

(四)课堂总结

让学生说一说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和自己的收获,同时使学生明白数学知识和我们平时生活的联系。

小学说课稿数学篇十

小学数学教师16学时培训中,实验二小陆红星老师给我们带来了一堂精彩的思维提升课《数与形》。数形结合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数学思想,把数与形结合起来解决问题,可使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使抽象的问题变得直观。这类课对学生思维的提升会有很大的帮助。在陆老师的课中我看到了以下几点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数与形》是本册教材第八单元《数学广角》的内容,作为新增内容,没有原有的经验和标准可以参照,对于这种课该上什么,怎么上,在教学中究竟该达到怎样的要求,我觉得很迷茫。在听完陆老师的课有了点启发。陆老师把“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活动,帮助学生借助‘形’来直观感受与‘数’之间的关系,体会有时‘形’与‘数’能互相解释,并能借助‘形’解决一些与“数”有关的问题;培养学生通过数与形结合来分析思考问题,从而感悟数形结合的思想,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教学目标还是比较合适的。在教学中陆老师引导学生借助“形”直观感受与“数”之间的关系,在数与形的相互转换和不断结合的过程中,让学生逐步感受到了数形结合的价值。该类课不是技能训练课,不是以公式和计算法则的求得为目标,重要的是让学生感悟到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这对学生长远的发展来讲是有利的。

课堂提问是小学数学课堂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是教师向学生输出信息的主要途径之一。在本节课中,我们可以看到陆老师对于每一个问题都是经过精心预设的。例如:1+3+5+7=?学生算出等于16后,教师又马上给出了问题1+3+5+……17等于几?你为什么不像刚才那样算?在这样问以后,自然而然有学生想到数据比刚才多了,不好算。又如在学生算出几组平方数后,教师又紧紧追问:这是一种巧合吗?这一问题引领学生继续追寻刚才得数的来源,并进一步思考这到底是偶然还是必然,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思维得到了启发。有效的提问不是一个问题问下去,马上就有n多双手举起来,而是问题给出后,能够让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让他们跳一跳能“摘到葡萄“,从而感受到“摘到葡萄“后的那种喜悦,这样的课堂学生学起来才是有韵味的,而非味同嚼蜡。

数与形怎么结合?是我们在教学中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形的问题中包含数的规律,数的问题也可以用形来解决。教学中陆老师从数的角度出发,先让学生计算1+3+5的得数,使学生发现都是平方数,在通过图形的规律理解“平方数”和“正方形数”的含义。让学生领会用1个小正方形、3个小正方形、5个小正方形……可以拼出一些大小不一的大正方形图。进而让学生看可以怎样用图形表示数的规律,再从中寻找图形中所包含的数的规律。通过数与形的对应关系。互相印证,让学生感受数学的魅力。陆老师正是有效地把握了数与形的连接点,才能够在课堂中游刃有余。

小学说课稿数学篇十一

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它既能让幼儿主动参与游戏,又能在游戏中获得知识、经验,根据这一特点,我选择了以"分一分""涂一涂""数一数""填一填" 游戏为主线来开展的数学活动,教学内容来源于幼儿的生活,又考虑了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特点,注重从感知入手,从具体到抽象,从易到难,通过形象有趣的游戏贯穿全部过程。把数学融入到游戏之中,让幼儿能根据物品的形状分内。

活动的目标,贯穿一个教育活动的始终,对活动起主导作用。根据学前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实际情况,确立了认知、能力、情感方面的目标,其既有表达交流,又有相互合作的部分目标为:

1、通过游戏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和体验合作带来的快乐

2、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观察比较物体的不同特征并进行分类。学习按物品功能特征进行分类,培养幼儿的慨括能力,理解类别的慨念3、记录并正确表达分类过程和结果。

我们树立了目标的整合观、科学观、系统观,注重综合性、活动性、趣味性、寓教育游戏中。为此,我作了如下准备:鞋的图卡,9双鞋,数字教具,幼儿用书。

2.演示法:引导幼儿进行观察,思考,总结与分析,使幼儿明白操作过程及方法。除此之外,还运用了提问法,师生合作法等教学方法。

2.玩"分一分"、"涂一涂"、"数一数"、"填一填"的游戏。

游戏导入与幼儿一起手指游戏,过度到找朋友游戏.

活动开始这部分又分成了三个部分。分别是来找不同类的鞋子-------把鞋子分类-------报出鞋子的数字,达到复习的目的.幼儿的思维特点是形象、具体的,因此操作是解决幼儿形象思维与知识抽象性之间矛盾的一种较好的手段,小朋友赶快动脑筋吧,引导幼儿看一看,说一说,做一做的过程,也是幼儿的思维发展的过程, 创设情境,使幼儿自然地进入包含着数学知识的情景中,能让幼儿在感受数学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去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保护了幼儿思维开放性的教育理念,不把自己的思想和要求强加于幼儿。

在实施活动过程中,孩子们能积极参与,认真思考,大多数孩子的学习达到了目标,但也有个别孩子在动手操作过程中产生了困难。由于此活动以游戏为主,孩子们学习兴趣较浓,他们在整个活动过程中都表现得轻松、愉快。在活动中我自始至终都是以引路人的身份出现,留出更多的机会给孩子,让他们多想、多说、多做,达到了较好的效果。但此次活动也还存在不足之处,在活动中有的孩子发言还不够大胆,我应该给予更多鼓励支持的目光或暗示语言给他们,这样,课堂气氛会更加活跃,教学效果会更好。

本次活动,我通过三个环节的教学设计,指导幼儿观察、游戏,操作,获取新知;同时注重培养幼儿的思维和各项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让幼儿动口、动手、动眼、动脑为主的学习方法,使每个幼儿在不同的水平上获得提高。

小学说课稿数学篇十二

1、教材所处的位置及前后联系。由于平行四边形具备一些特殊的性质在日常生活生产过程中应用广泛所以本章的内容较为重要菱形这一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之后提出来的是在探究了平行四边形后又一个特殊四边形的探索本节课的内容如果能够顺利地接受接下来学习正方形就可以采用类比的方法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本节内容无论在知识上还是对学生能力培养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处于承前启后的地位。

2、内容结构。教材的第一部分是菱形的定义第二部分是菱形性质的探索通过设置几个问题可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归纳第三部分是性质的运用进一步了解和体会说理的基本方法。

3、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实际制定如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探索并掌握菱形的概念和特殊性质并能灵活运用能力目标在观察、推理、归纳、等探索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合理推理能力进一步培养数学说理的习惯和自学能力情感目标体验数学活动充满探索与创造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重点和难点。重点是菱形特殊性质的探索难点是菱形性质的灵活应用及学生说理能力的培养。

教学引入

师:教材在《四边形》这一章《引言》里有这样一句话:把一个长方形折叠就可以得到一个正方形。现在请同学们拿出一个长方形纸条,按动画所示进行折叠处理。

动画演示:

场景一:正方形折叠演示

师:这就是我们得到的正方形。下面请同学们拿出三角板(刻度尺)和圆规,我们来研究正方形的几何性质—边、角以及对角线之间的关系。请大家测量各边的长度、各角的大小、对角线的长度以及对角线交点到各顶点的长度。

[学生活动:各自测量。]

鼓励学生将测量结果与邻近同学进行比较,找出共同点。

讲授新课

找一两个学生表述其结论,表述是要注意纠正其语言的规范性。

动画演示:

场景二:正方形的性质

师:这些性质里那些是矩形的性质?

[学生活动:寻找矩形性质。]

动画演示:

场景三:矩形的性质

师:同样在这些性质里寻找属于菱形的性质。

[学生活动;寻找菱形性质。]

动画演示:

场景四:菱形的性质

师:这说明正方形具有矩形和菱形的全部性质。

及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师:根据这些性质,我们能不能给正方形下一个定义?怎么样给正方形下一个准确的定义?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有同学做跃跃欲试状。]

师:请同学们回想矩形与菱形的定义,可以根据矩形与菱形的定义类似的给出正方形的定义。

学生应能够向出十种左右的定义方式,其余作相应鼓励,把以下三种板书:

“有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叫做正方形。”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叫做正方形。”

“有一个角是直角且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正方形。”

师:根据定义,我们把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和正方形它们之间的关系梳理一下。

初二的学生观察、操作、猜想能力较强,但演绎推理、归纳、运用数学意识的思想比较薄弱,思维的广阔性、敏捷性、结密性、灵活性比较欠缺,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能力也需要在课堂教学中进一步加强和引导。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进行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为了顺利达到这一目标,引导学生探索性学习,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我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采用了以观察法、发现法、实验操作法、探究法为主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因此,通过本节教学,我将对学生进行以下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注重多感官参与,多种心智能力投入,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状态。

1、创设情景复习引入。

一、说课流程。

1、教材分析

2、教法选择

3、学法指导

4、说教学过程

5、说应用

二、教学内容、地位

《平行线的判定(一)》是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中的第六课时。在上节课,学生已经学习了平行线的定义、平行公理(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以及平行公理的推论。学会了用三角板过直线外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并在此之前又学习了对顶角的概念和性质,这些将为本节课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课《平行线的判定(一)》是本章的重点,在处理同位角概念及三线八角上也是本章的难点,而且为后面学习平行线的其它判定方法及平行四边形起着重要的铺垫作用。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经历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的过程,掌握直线平行的条件,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会用三角尺过已知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

能力目标:

经历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简单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的能力.

情感目标:

经历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动,能积极、主动地进行自主探索或与同伴交流.

四、重、难点分析

重点:经历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动,探索得到直线平行的条件.

难点:在具体的情境中利用“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说明: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重要的数学学习方式,因此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在操作、观察的基础上总结出直线平行的条件.在我七、八年的几何教学中,学生对“三线八角”很头疼,有的学生到了八年级还区分不清,因此我把同位角的概念确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