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一等奖(通用1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0-31 00:17:18 页码:9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一等奖(通用17篇)
2023-10-31 00:17:18    小编:GZ才子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教案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优秀教案范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一等奖篇一

教学目标:

1.了解每位作者及作品的基本情况。

2.理解每首诗歌和散曲的内容,特别是其中的重点字词。

3.理解作品中千古传诵句子的哲理。

4.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简介作者、作品

1.作者:岑参(715—770),南阳(今河南南阳)人。他是唐代“边塞诗派”的著名诗人。他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岑参早年的诗以风华绮丽见长。由于后来历参戎幕,往来边陲,风格为之大变。其诗洋溢着积极乐观的思想。

“白雪歌”即“白雪之歌”,“送武判官归京”点明本诗是雪中送别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岑参的代表作之一,他用歌行体写出了西北风雪的奇寒,抒发了雪中送客的深挚友情及因友返京而产生的怅惘之情。

三、听录音,或听教师范读全诗

四、边读边分析

诗起首四句写野外雪景。“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写边塞风狂雪早。“卷”“折”从正面、侧面描写狂风怒号,遍地肃杀的景象。“即”写作惊奇之情。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此为千古传诵的`咏雪佳句。以梨花喻雪十分新奇,读之眼前立刻浮现一幅春风送暖,梨花盛开的美景。

接下来四句写室内苦寒。“散人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由帐外转入帐内,点点雪花飘落进来,浸湿罗幕;穿着狐裘盖着锦衾也不觉暖,奇寒难忍。而将军都护这样的勇猛边将,也是“角弓不得控”,“铁衣冷难着”,手冻僵了连弓也拉不开,铁甲也冷得穿不上。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去惨淡万里凝。”这两句转写野外雪景。放眼雪原,冰雪覆盖,纵横交错,抬望天空,阴云密布。“愁”“惨”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

以上描绘了“瀚海雪景图”,热爱边塞风光,颂扬将士意志的感情融于其中。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描写饯别的情景。此句扣题,连举三种乐器,运用借代方式,写出送别宴上的热闹情景。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酒宴散,送客出辕门。茫茫雪原中一杆红旗,奇异而美丽的画面。天气奇寒,劲吹的北风翻不动坠有厚重冰凌的红旗,更显出一个“寒”字来。

最后四句写分手的情景。“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从辕门一直送到轮台东门,依依不舍。路遥远,风雪猛,难行走,惜别、担忧之意交织于胸。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望不见远去的朋友,仍看着雪上空留的马蹄足迹。结尾两句,寓情于景,言尽而意无穷,耐人寻味。诗的后半部分描绘的是“风雪送客图”。

五、小结

这首咏雪送别诗,前十句从不同侧面写雪,后八句写送别。雪景衬托送别,送别中又描写雪景。诗在咏雪景的同时表现了雪中送友的真挚情谊,还传达出诗人独特奇妙的感受,意境鲜明壮伟,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六、作业

背诵诗歌

完成目标与检测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一等奖篇二

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简析

这是一首咏边地雪景,寄寓送别之情的诗作,全诗句句咏雪,勾出天山奇寒,语文教案-诗五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开篇先写野外雪景,把边地冬景比作是南国春景,可谓妙手回春。再从帐外写到帐内,通过人的感受,写天之奇寒。然后再移境帐外,勾画壮丽的塞外雪景,安排了送别的特定环境。最后写送出军门,正是黄昏大雪纷飞之时,大雪封山,山回路转,不见踪影,隐含离情别意。全诗连用四个“雪”字,写出别前,饯别,临别,别后四个不同画面的雪景,景致多样,色彩绚丽,十分动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意境清新诱人,读之无不叫绝。

二、《雁门太守行》简析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上句写危城将破时沉重的气氛。《晋书·五行志》:“凡坚城之上有黑云如屋,名曰军精。”作者在这里暗用此典一下句写敌军兵临城下的声势。甲光,铠甲迎着太阳发出的闪光。孤城被蜂拥而来的敌人团团围住。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两句写两军激战的惨烈。《古今注》:“秦筑长城,土色皆紫,故曰紫塞。”这两句中的“燕脂”,“夜紫”还暗指战场血迹。战斗异常残酷,战死者的鲜血把泥土染成紫色。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两句写一支轻兵在寒夜出击敌人的情景。在低沉的战鼓声中,将士们冒着严寒杀向敌军。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写守将曾受皇帝厚遇,临危时誓死相报,英勇赴战的决心。

全诗用奇丽的色彩点染战斗的环境气氛,表现了危城守将誓死报国的决心,能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三、《无题》简析

本诗为李商隐爱情诗中的有代表性的名作。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写在封建礼法的重重阻碍下,男女二人难以相见的痛苦压抑的心情。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执著的爱情在濒于绝望中显出了无比强大的力量。“丝”,双关语,隐“相思”的“思”。“春蚕”、“蜡炬”比喻精妙,表达了抒情主人公对爱情的执著追求。这两句诗已成为描写爱情的绝唱。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写对女方的深刻体贴。咫尺天涯的距离,可望而不可即的一线希望,都写得深刻动人。

这首诗很典型地表现了在封建时代文人们那种隐秘难言的爱情生活的特点。

四、《天净沙秋思》简析

前三句全属写景,但又句句写出游子的客愁和乡思。“枯藤”一句写秋末之景,干枯的老藤,苍老的树木,乌鸦哀鸣,渲染出一种萧瑟荒凉的意境,含蓄地表示出游于无家可归之意。“小桥”一句推出一幅幽雅恬静的画面,与前句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引动游子的乡思。“古道”一句写古道荒凉,西风骤起,马也因长途跋涉而累瘦了,从侧面反映出游子在客途中的孤苦寂寞的心情。以上为第一层。

最后两句为第二层,作者直抒胸臆,道出天涯游子之悲。”“夕阳”句点出时间,并照应上文“昏”字。“断肠”句直抒胸臆:游子远离家乡,孤独漂泊,秋景苍凉,时近黄昏,怎不叫人痛断肝肠呢!

这首小令寄情于物,把凄苦愁楚之情,通过众多自然景物的罗列,就把浓重的深秋色彩,刻画得淋漓尽致。因此,被后人称赞为“秋思之祖”。

五、《山坡羊》简析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生动的比喻,突出了山河的雄伟壮丽,为全曲奠定了悲壮沉郁、气势雄浑豪放的感情基调。一条饱经历史兴衰的路,它唤起了作者的怀古之情。这不仅点明了题意,也饱含着感情色彩。

“望西都,意踌蹰”。二句意味更深长。作者西望长安,这汉唐帝国的都城,对其历史上的繁华兴盛以及眼下的物是人非有着无限的感慨。这里隐隐约约透露出民族意识,即对汉民族强盛时期的追怀,思想感情极为复杂.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诗五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由长安路而联想到秦汉兴亡,这是很自然的事。作者突出用了“伤心”二字,为这种不由自主的联想平添无限苍凉凄楚。明明是潼关怀古,却把视野扩展到了潼关通往西都的路上,联想到关中逃难的饥民,他们成群结队,艰难地走在路上。作者并没有正面写到难民群,而是抽笔去写此地往昔的兴衰,不言更胜有言。秦皇汉武的宫殿楼阁、舞榭歌台都荡然无存了,所剩的只有眼下的一片萧条。这里强调的仍然是历史与现实的对照。

“兴,目姓苦;亡,百姓苦!”作者从对历史的认识和思考中,概括提炼出既朴素而又鲜明深刻的思想:兴也好,亡也罢,受苦遭难的终究是黎民百姓。这是作者关心人民疾苦情愫的升华,问题朴实,却十分尖锐;看似简单,却表现了作者极大的勇气和胆识,它表达了作者对人民无限深切的同情,对统治者无比强烈的愤慨。这是对全曲旨意一个十分警策、十分精辟的总结和概括。

六、关于引导学生分析诗歌意境的教学建议

要引导学生分析诗歌意境,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诗歌教学应该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使他们的脑海再现诗歌的艺术形象,感情上与作者融为一体。教学起始,要创造条件,让他们理解作者创作前的背景材料,渲染气氛,调动学生的感情因素。在分析时,教师要用真切感人的`语言,丰富生动的表情再现诗歌的形象和意境,而不是干巴巴地去解词释句,证述证明。有些诗歌情在言表,可以直接感受和分析到;有些诗歌情在言内,披文亦可入情;有些诗歌情在言外,则要“知人论世”,弄清诗人写诗的用意,从而把握诗歌的真情和真意。诗歌教学,对层次结构的分析相对要少些,以免影响对诗歌的整体感受。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其中唐诗、宋词、元曲闻名世界,是我国灿烂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李清照等人的名字永远镌刻在每个人的记忆中。这节课我们学习唐朝古体诗两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雁门太守行》,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及情景交融的写法。

二、整体感知

教师先介绍诗歌的知识和特点,反复诵读后,了解《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此诗描绘了唐代边地特有的风光、奇寒,抒发了诗人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雁门太守行》一开头便点明战争的危急形势:敌人兵临城下大军压境,有如乌云重重压下要把城墙摧垮。接着极力渲染战场惨烈的气氛:号角声声在秋风中回荡,天寒霜重鼓声不扬,战士的鲜血染红了土地,在夜幕降临时映出紫色的霞光。诗的末尾抒写危城守将誓死报效朝廷的决心。

三、阅读分析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介绍诗歌的知识和特点。

(1)诗歌是与小说、散文、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通过抒发强烈的思想感情和发挥丰富的想像和联想,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诗歌具有概括性、形象性、抒情性和音乐性。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一等奖篇三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唐代诗人岑参公元754年(天宝十三年)在轮台写的一首送别诗,抒写塞外送别、客中送客之情,其中心首先表达了边塞将士对一位同甘共苦过的战友的情谊。全诗色彩瑰丽浪漫,气势浑然磅礴,堪称盛世大唐边塞诗的压卷之作。这首诗抒写塞外送别、客中送客之情,但并不令人感到伤感,充满奇思异想,浪漫的理想和壮逸的情怀使人觉得塞外风雪变成了可玩味欣赏的对象。全诗内涵丰富,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等诗句已成为千古名句。这首诗表现的不仅仅是岑参和他朋友武判官的友情。他描绘的是边塞将士集体送别归京使臣的慷慨热烈的场面。“中军置酒”,不是岑参置酒,而是中军主帅置酒;鼓乐齐鸣,也不会只是岑判官和武判官对饮话别,而是边塞将士为归京使臣举行的盛大宴会。因此,如果说表现了友情的话,那么,应该说这首诗主要表现的是边塞将士对一位同甘共苦过的战友的情谊。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边塞将士的团结精神和昂扬的斗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已没有诗人刚到边塞时那种过于低沉而单纯的思乡之情,它已将怀念祖国的思乡之情,与保卫祖国以苦为乐的精神统一起来,因此它的基调是积极乐观、昂扬奋发的。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一等奖篇四

1、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小组合作翻译。

教师提示:诗歌因其语言凝练,故不必追求直译,大可合理添加、细致描绘。

示例: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无垠的大沙漠上覆盖着厚厚的冰,俨然南极冰盖被搬到这里,再往天上看,乌云如崩塌的大山黑压压的堆在头顶,让人看了发愁,这雪怕是下上一个月也不会停,武判官你怎么走啊!

2、口头翻译,每小组展示两句。

3、概括诗人描绘了哪些场景。

明确:狂风卷地天降暴雪、军中苦寒、冰天雪地、帐中饯行、东门送别。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一等奖篇五

该讲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了,想起曾在博客上看过别人整理的黄厚江老师讲这首诗歌的实录,索性就模仿名师的课堂。

第一环节:基础知识,强调生字词的书写。

找三位基础好的同学到黑板上各默写6句,都没有默写全对,其中一位还不会背,看来还要加强背诵。顺势着重强调了饮、散、着、薄、掣的读音及裘、衾、幕的书写。

第二环节:整体感知

1、这首诗是围绕哪两个字写的?

学生们找出:雪、送

2、同学们能否找出哪些句子是雪中有送,送中有雪?

学生找出来: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基础好的同学能较完整的说出原因,基础不好的同学心里知道,但语言表达不完整,或者不会表达。

3、有人说王维的诗歌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首诗歌也是,请同学们选择其中的一联,说说你看到怎样的画面。

这首诗共9联,分配任务每组一联。小组中基础好的同学站起来脱离资料能够描述出来,基础不好的拿着教参念。与同事讨论:描述画面与诗句翻译不同。描述画面要加入自己的'想象,使语言更生动形象。但在这一环节上,我没有对孩子们加以引导,因为我不会引导。

第三环节:名句探究与赏析(这一环节感觉不该这样说,但不知道说什么)

1、这首诗共18句,有人说,保留两联4句就够了。大家来试试。

学生们找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有同学说其他句子的,我却没有问原因。

2、这四句诗是全诗的诗眼,顺势把黑板上其他的诗句划去。

带着同学们赏析这四句诗。(如何赏析名句?)

3、如果把这四句诗转换成两幅画,画中应该画什么?

学生们说画上:树、云、天空、雪、风、山、营帐、红旗、辕门、马车、酒席、将军

4、如果给这保留的四句作成的两幅画取名字,该怎么取?

5、那其他的14句不写,好不好?或者其他14句有什么作用?

最后一个环节:诗歌朗读

没有给予学生有效的朗读指导

虽然自己驾驭的不好,或者说还难以驾驭,但总体感觉学生的参与度高,因为设置的问题学生愿意静下心来认真思考,而且也能思考出结果。这就是名师的课堂。

有位名师说:提问艺术在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好的课堂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扭转被动课堂的局面。我觉得这里的提问艺术指老师的提问用语及设置的问题都要着眼于学情,学生的认知水平。更重要的是一节课如何设计,如何安排自己的课堂活动,如何有效的引导学生,全在于老师。努力学习,提高自己!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一等奖篇六

这是一首融合了“咏雪”与“送别”两种主题的边塞诗。学习这首古诗,我们不妨透过诗人好奇的双眼,借着想象的翅膀,以“奇”、“情”贯穿教学的始终,使学生的情感得到熏陶、提升。教学中,采用点拨、引导的方法,要求学生不仅善于体会,还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共同构建一个“诗话”的课堂。

1、知识与能力:通过抓取奇特的景物描写及丰富的想象进入诗歌的意境,能在品析中去感悟诗歌独特的语言美、意境美。能通过对诗句的品读,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 以“奇”为切入点,把握诗歌的内容;从“情”出发,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鼓励个体感悟、小组合作,体味诗歌优美的语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情感,发挥想象,培养学生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情趣。学习作者面对艰苦的生活环境而表现出的乐观昂扬的英雄气概。

1.领略岑参的诗歌“好奇”的特点。

2.感悟诗人乐观豪迈的英雄气概。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朗读

1.听录音,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2.指名配乐朗读。

(三)赏析诗歌

1. 解题

2. 领略边塞美景

(1)小组合作活动

把文中描绘奇景的相关句子找出来,并用短语“天气奇_____”“地域奇______”“风雪奇______”“雪花奇______”来概括。

(2)学生交流讨论,教师参与活动。

(3)汇报,点评。

(4)赏析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3.体会诗人感情

(1)学生细读课文,体会作者在文中所流露的感情。

(2)指名汇报——依依惜别之情和乐观豪迈之情。

(3)赏析诗句“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4)齐读课文,感悟诗人的乐观豪迈之情。

4. 梳理文章结构层次

(1)欣赏图片,用文中诗句来描绘画面内容。

(2)学生交流讨论:咏雪和送别有何联系?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汇报小结,出示板书。

(四) 拓展练习

1.你还喜欢文中的哪些诗句,为什么?

(五) 全课总结

(六) 布置作业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一等奖篇七

1、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2、对诗歌语言推敲品味,培养学生一定的阅读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领会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通过对诗歌意境的艺术再加工,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1、反复吟咏诵读,要求当堂背诵这五首诗歌。

2、采用点拨式疏通大意,不必面面俱到,着重讲一两个可以提挚全诗的词,着重讲诗人的思想感情。

3、教学时数:1课时。

4、教具:多媒体计算机、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早就听说我们班的同学很了不起,博学强记,能背不少的古诗词,上课前老师组织同学们做个小游戏,一分钟古诗词句子背诵,看谁记得多,背的多。

请每组老师右手边的同学背,左手边的同学数。请准备好,开始!(计时)

统计背诵的数量。请以热烈的掌声鼓励我们班上的背诵小明星。(老师送你一个小礼物,热烈的掌声)

2、我们已经学了不少古代诗歌。这些诗歌语言精练和谐,读起来抑扬顿挫,琅琅上口,能使人沉浸在诗的节奏和音乐美之中,给人一种陶醉,一种享受。我们今天在一起欣赏《诗词五首》中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节课要求同学们理解,背诵这首诗,同学们有信心吗?声音大一点,自信心强一些!

(板书)岑参

3、解题。

(1)请了解岑参的同学给同学们介绍一下。

(2)读过边塞诗的同学们介绍一下唐代边塞诗。

(投影作者简介及边塞诗)

二、课文研读

(1)诗中的“歌”表明此诗体裁为在诗中的“歌”、“行”、“体”

(2)此诗为诗人在新轮台幕府的送友人所写。

(一)一读:掌握节奏,领略音乐美

要求:读准字音,掌握朗读古诗的节奏使学生领略诗歌的音乐美。

(1)学生自由朗读。

(2)正字音,抽学生(投影)。

(3)明节奏(投影)。

(4)学生试读(左手边同学读给右手边同学听)。

(5)教师范读(配乐)。

(6)处理内容疑难。

(二)二读再现形象,把握感情

要求:再现诗中形象,理清思路,找出抒情发展线索,理解感情。

1、朗读指导

朗读时要身临其境进行想象和联想,使脑海中出现一幅幅动人的画面。

(1)学生读,抽学生谈画面。

(2)学生读投影展示画面。

(3)学生默读,理思路,找线索。

2、提示:全诗写什么景,叙什么时,可分几个场面,各有什么特点?

a、送别前:八月飞雪送寒图,情奇激奋。

b、饯别时:军营饯别奇寒图,哀怨低沉。

c、临别时:东门惜别惆怅图,孤寂凄凉。

d、送别后:别后雪池思乡图,惆怅。

(4)思考全诗表达的感情

诗人以夸张的笔法,气势磅礴地写出边塞的景色,抒发了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

(三)三读:紧扣词语,体味意境,探索特色

(1)学生谈自己喜欢的句子,说理由。

(2)教师出示赏析“忽……”投影。

(3)学生举例赏析。

三、背诵

举送别诗: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送元二使安西》。

四、教师小结:

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希望同学们在学习中不断积累,多多采撷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佳词丽名,能够出口成诵。

文档为doc格式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一等奖篇八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1]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注释】:

[1]本句是比喻,梨花喻白雪.

【简析】:这是天宝十三年(754)冬作者在轮台写的一首送别诗.营中送别,大雪纷飞,这是一个很特异的环境.诗人以奇特的比喻,丰富的想象和对实景多层次的`描绘,使人感到充满寒意而又感到春意盎然.一直送到不见人影,而雪地上的那一行马蹄印的情景深深地刻在读者心中.

【作者小传】:岑参(715-770),南阳(今属河南)人.天宝进士,曾随高仙芝到安西,威武,后又往来于北庭,轮台间.官至嘉州刺史,卒于成都.长于七言歌行.所作善于描绘塞上风光和战争景象;气势豪迈,情辞慷慨,语言变化自如.有《岑嘉州诗集》.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一等奖篇九

学习目标:

1、朗读诗歌,了解诗意。

2、品味语言,体味诗情。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精心谴词造句,分析诗歌语言的精妙传神。

教学难点:领会作者在诗中表现出来的开阔的胸襟和与朋友惜别的真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有情朗读法、合作探究法、联想拓展法

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深情导入、激发情感

同学们,我们常说:“唐诗、宋词、元曲。”唐诗可谓中国诗歌史上的顶峰。说说你最熟悉的两个唐代著名诗人。

有眼光,一个被成为“诗仙”,一个被喻为“诗圣”,地位极高。那么南宋诗人陆游曾称赞唐朝的另一名诗人,说李白、杜甫之后,就只有他的诗写得好,能与他们相比啦!你们知道他是谁吗?(岑参)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首著名边塞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起来领会他诗歌的精妙之处。(多媒体出示课文标题及作者,并板书)

提到岑参,我们可以看注释一,湖北江陵人,是盛唐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他怀着建功立业的志向,曾两度出塞,共从军八年,对边塞奇丽的风光和战士们艰苦、壮阔的战斗生活有着深刻的体验,而出塞的经历也成就了他意境开阔,格调豪迈、乐观进取的诗风。这首诗,就是他边塞诗的杰作。

我们要师生配合,一节课把这诗学完,有没有信心!

我们来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朗读诗歌,了解诗意。

2、品味语言,体味诗情。

我们先看诗歌题目,从题目中,你能得到什么信息呢?

(咏雪,送别诗,送友人归京)

根据题目让你把诗歌分为两层,你会怎么分?

板书:咏雪,送别

三、读:读准字音

学习诗歌,我们首先要读准字音。让我们听课文录音,注意:听准字音,及时在文中作好标注,把你有疑问的圈点出来。(听准,等会请同学试读)

这首诗歌有几个字比较难读,还有几个是多音字,大家可能拿不太准。谁有信心来试一下。

如果有不太认识的,把它标注在原文上。

现在,你对哪个字的读音还有疑问,请举手。

现在就让我们齐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声音洪亮。

四、读:尝试把握节奏

其实诗歌的节奏很复杂,最要紧的还是要根据自己对诗歌的把握和理解,灵活的加入一些特殊处理。

比如老师是这么理解最后一句诗的:“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ppt出示:根据理解,加入轻重缓急、颤音、拖音)

下面你也根据自己的理解,朗读体会一下,大声地,像我一样大声的把诗歌朗读一遍。

五、读:读懂内容

对这次朗读,你评价一下(和第一次比)。

你能不能从诗歌中读到点什么?

你觉得应怎样读会更好。

带着这种感觉再读,这一遍争取读懂诗歌的意思,在读的过程中,把气势加进去,放声自由读,一边读一边翻译。把难点圈点勾画,同桌之间可以交流讨论。

有困难吗?遇到不理解的把手举起来。

这个问题提得有质量。

问题预设:

(1)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题目叫白雪歌……,咏雪,雪覆盖在纵横交错的沙漠上,塞北的天气非常的寒冷、干燥,就结成了冰。写出了天气的奇寒。

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真的有百丈吗?

(2)“愁云”体现了什么情感。

写景更是写情,为送别奠定了惨淡的气氛。

(3)冻不翻。

“翻”是翻卷,飘扬的意思。红旗插在那,已经被冻住了,风又拉又扯,还是不动,确实奇迹。写出了天气的奇寒。

刚才同学们提出了好多问题,下面就让我们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再读一便诗歌,把你对诗歌内容、情感的理解,用语言的抑扬顿挫、颤音、拖音去表现。

这次朗读,同学们又多了感情的添加,使诗的气势和悲壮情怀得以进一步体现。应该说,诗歌每读一次,都能有不同的体会,常读常新。

六、读,读出感情

这首诗是边塞诗的杰作,也是咏雪的名篇,诗歌都讲究锤炼字句,那么作者是如何用精妙传神的语言去描述那一份塞外风光,表现那一份与友人惜别的真情的呢?下面就让我们放慢脚步,慢慢的品味诗歌的语言,去欣赏那一幅画面,感受那一片真情。

幻灯片出示:

赏景,品情:你认为诗中,哪些句子写得最好,打动了你,为什么?

现在开始准备,可以在书上写一下,免得等会忘记。

我们分工,一二组的同学从咏雪的句子中去找,三四组的同学从写送别的句子中去找。同桌之间可以交流一下,或许会获得一些灵感。

找到一处,就开始说,下面谁有话说?

教师根据学生可能会品析到的句子,适时加以指导,参考如下: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重点赏析这句话,教师引导:

这句话里哪些词用得好?运用了什么修辞?

第二天早上推开门一看,白茫茫一片,你有什么想法?(惊奇、不可思议)

我们想象,表演一下。(把学生送出门外,推门而进,吟咏)

学生:推门---惊喜—情不自禁的吟咏。(岑参由眼前的大雪想到家乡的梨花,可能就是很短的时间内的事,可能就在推开门的时候,咱们请这位同学再来一次,好不好?)

他们本地人会惊奇吗?

可见,艺术来源于生活。

这是个名句,刚才同学们从词语的角度去分析,换个角度,多角度来分析。

用梨花比喻雪,梨花是白色的,仅仅是形似吗?

千树万树,千多万朵,竞相开放,压枝欲低,还神似。

用有感染力的语言把那种感觉读出来(千、树重读,开要读得饱满)。

你觉得读得好不好?还缺少什么

(赞美、惊奇的感觉)

怎样体现出来,你给大家示范一下。

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让我们把情感添加进去,齐读这句诗。

可见,赏析诗歌要联系作者和协作背景

学生继续找句子赏析

(2)“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第一句写风,“卷”与“折”字写出了北风之猛,有了这样猛烈的风,漫天飘落的雪才能“飞”。第二句写雪,“八月”说明胡天下雪的时间早。“飞”,勾画出了一幅雪花漫天飘舞的形象。“即”字表现了诗人的惊奇之情。这两句极写边塞的风猛雪早。

能用描述性的语言把它描绘出来吗?让老师也看一看。

师:请学生范读,提示:你觉得在哪些词语上可以处理一下。

(3)诗里面我们感觉到雪很寒的句子有哪些?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正面)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侧面)(苦寒)

(4)“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奇寒)

“瀚海阑干”绘出了非常开阔的画面,“百丈冰”形容冰块之大,“万里”形容面积之广,这句是夸张的说法,极言奇寒。后一句写惨淡的愁云布满天空,一个“惨”字,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愁云”既是写景也是写情,很自然地引出下面的送别。这两句诗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由咏雪过渡到送别。

(5)“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6)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由辕门一直送别到轮台东门,依依不舍,风雪猛,难行走,惜别担忧之情溢于言表,我们可以说雪满天山路,情亦满天山路。

(7)有一个句子老师很喜欢,老是读不够,你找找?

是的,老师每次读这句诗,心弦都深深为之颤动。

这是为什么呢,能不能帮我分析分析。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路蜿蜒曲折,不好走,诗人神情的目光伴随着雪上的马蹄印,渐行渐远,久久不愿离去。

体验到诗人一种怎样的情感。依依不舍。

哪个词语用得极好,最能打动人心,最能传达诗人复杂的情感。

“空”就是不舍,心里有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

空的只是那雪上留着的马蹄印吗?朋友远去,诗人的心也被掏空了。

可不可以用自己的声音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不错,还可以读得更好,哪些地方可以强调?

“空”,试一下。

“马行处”应该怎样处理?

结尾读得轻一点,语断意连。

这与李白写过的哪句送别诗有异曲同工之妙啊?(“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人已经上路,而诗人依然站在雪地里,久久友望着友人远去的马蹄印而不愿离去,他在想什么呢?诗人没有写,开放式的结尾留给读者无限的瑕思,悠悠留恋之情,如同那茫茫白雪一样,绵绵不断,真是言有尽而意无穷。

七、总结

1、 紧扣关键词(动词、形容词等)

2、 看修辞方法(比喻、夸张等)

3、 关注角度变化(正侧、俯仰、动静)

4、 联系上下文和课文背景运用联想和想象。

那么再给大家一点时间,品读一下,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两句。

好,请同学来背两句,可以加入适当的手势表达一下,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两句。(给他点掌声,……语气可以读得更……)

总之,这首诗完美的将咏雪和送别相结合,在咏雪的诗句中,我们能窥见作者积极、乐观、豁达的情怀。在送别的诗句中,诗人也描绘了塞外壮阔、奇丽的雪景来烘托离情别绪,全诗情景交融,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真挚情感。

今天,我们在诗歌的品和读上都有所增进,可谓学有所得。但一节课的时间,对于一首诗的体验是远远不够的,希望大家课后带着这样一种赏析诗歌的方法、学习诗歌的兴致,继续赏析诗歌。就让我们带着对边塞诗的热爱,带着对诗歌的理解,最后齐读或背诵这首诗,完全融入!慷慨淋漓!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一等奖篇十

1、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小组合作翻译。

教师提示:诗歌因其语言凝练,故不必追求直译,大可合理添加、细致描绘。

示例: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无垠的大沙漠上覆盖着厚厚的冰,俨然南极冰盖被搬到这里,再往天上看,乌云如崩塌的大山黑压压的堆在头顶,让人看了发愁,这雪怕是下上一个月也不会停,武判官你怎么走啊!

2、口头翻译,每小组展示两句。

3、概括诗人描绘了哪些场景。

明确:狂风卷地天降暴雪、军中苦寒、冰天雪地、帐中饯行、东门送别。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一等奖篇十一

师:请同学们说说自己的爱好:

生:“踢足球”、“编程”、“唱歌、听音乐”、“看名著”——————

师:每个同学都有值得伴随自己一生的爱好。老师也有一个伴随了自己二十多年的爱好:读唐诗,而且最爱边塞诗。今天能够和大家一起来吟诵学习这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我感到特别高兴。

板书: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认定学习目标

师:根据对这首诗的诵读感受和以往的学习经验,我们把3个学习目标齐读一遍。

学习目标

1、朗诵出诗歌的感情。

2、抓住关键诗句(名句)品味思想感情。

3、分析诗歌语言的精妙传神。

根据学习目标,大家自读课文两遍;在小组里交流朗读感受;然后做预习题。

预习导学题目:

(1)这是一首诗。也是一首诗。

(2)作者是边塞诗人。

(3)流传千古的名句是

(4)你还知道哪些咏雪的诗句

做完之后,小组之内交流答案。有分歧的请教相邻小组。还不能确定的问老师。

师:刚刚读了两遍,大家就产生了这样丰富的体验,实在可贵。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宝贵的体验,再次进入到诗歌中去,细细的搜寻,看看是哪些诗句给了你如此丰富的感受。紧紧的抓住它,细细的品一品,你的感受会更强烈。

生:“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两句把春风吹开梨花,比喻成北风吹落雪花,比喻用的新奇。

师:?

生齐:(迫不及待的)说反了!

师:你能再说一遍吗?(该女生说一遍正确的。)

师:你刚才是不是就想这么说?(女生点点头)

生:“千树万树”写得好,写出了雪下得大,而且是一团一团的,梨花也是一团一团开的,很白很多,一望无边,很像。要是用一颗两棵树来描写就不好了。所以“千”“万”两个字要重读。

师:说得我们都好象看到了这大雪。你能用声音表达出来吗?

生:该生朗读这两句诗。

师:我们齐读一遍这两句。对这两句谁还有补充吗?

生:“忽如一夜春风来”的“忽”字,表现了表现了雪来得快,来得突然,表现了诗人的惊喜。

师:你就用这种惊喜的语气给大家读一遍好吗?生读。

师:他们本地人看见这雪会惊喜吗?

生:(急)岑参他是湖北人,应该没怎么见过这么大的雪,所以他又惊又喜。但是他见过千树万树的梨花开,所以他一看见雪花就自然而然的想到了梨花。

师:岑参可能是在什么时候看见这个景色的.?

生:(七嘴八舌)早晨!一睁眼!一开窗!一推门!(最后统一成“早晨一推门”)

师:咱们推荐一位同学来表演一下当时的情景好么?大家推荐一名同学?

师:你就是岑参了,有一天的早晨——————(老师一边说一边把他送出门去)

学生一推门,一脸惊喜,“啊”了一声。(众生笑)

生:鼓掌。该生再次走出去,推门——惊喜——情不自禁吟咏出这两句诗。全班鼓掌。

师:可见艺术来源于——生活。齐背这两句。

生:“胡天八月即飞雪”写出了塞外雪下得早,才阴历八月就下大雪了,尤其是“即”,表现出诗人的意外、惊奇。而我们这里八月十五才刚刚感觉到一点凉爽。“飞雪”的“飞”显示出雪下的大。

师:历代文人墨客有许多吟咏雪花的诗句——————

生:“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师:雪是背景,是烘托。

生:“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写出了雪的香。坏了,不是写雪的,是写梅的。

生:“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写出了雪的白。

师:投影“大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东方虬《春雪》)也以花喻雪,匠心略同,但无论豪情与奇趣都让此诗三分。

师:投影“燕山雪花大如席”李白《北风行》。这一句与本诗有什么不同呢?

生:写出了一片雪花之大;本诗写的是整个的雪下的大。

师:所以,这两句诗不着一个“雪”字,却是咏雪诗中的名句。接着品咏诗句。

生:“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这四句写了边塞的奇寒。狐裘是最高级的保暖的东西,丝绸的被子是最高级的被子,也都不觉得暖和了。将军的弓也冻硬了,都护的铁衣本来是不离身的的东西也冻得难以上身了。可见是多么多么的寒冷。

师:投影《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片断

……。。

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

五花连钱旋作冰,

幕中草檄砚水凝。

……。。

这是岑参在另一首边塞诗中对塞外奇寒的描述,刚磨好的墨汁连字还没来得及写就冻上了。全班齐读“散入珠帘湿罗幕”这四句。

生:“风掣红旗冻不翻”也是写寒冷的,连红旗都冻住不动了,这是塞外特有的奇景。咱们这儿从来没见过。

生:我在老家见过。升完国旗,下雪,红旗湿了,最后冻住不动了。

师:你老家什么地方?

生:东北。

师:奇冷与塞外不相上下。哪个字用的生动?

生:“掣”。拉,扯的意思,这里是拟人的手法。北风又拉又扯红旗还是不动,这是一个奇迹。

师:请大家读出这种情景来。齐读这两句。

生:最后两句是写的送别。送别的时间是“暮”,地点是轮台东门,路上是“雪满天山路”。

生:最后两句写出了诗人依依不舍的惆怅心情。朋友都已经走得看不见了,诗人还站立在那里久久不肯离去。

师:还有与此意境相似的诗句吗?

生:“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生:“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生:他喜欢大雪,雪花使他想起了家乡的梨花,自然惊喜温暖。朋友回京自己却不知道什么时候回去,惆怅也是人之常情。

师:那么岑参是怎样来到边塞的呢?

生:沉默摇头——————

师:大家可能需要一点材料。投影“作者背景”并讲解补充道:“岑参曾两度出塞,共从军六年。他第一次出塞时刚走到半道就碰到了回京的老朋友,他写道:“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他两次出塞都不是被动的,是他积极投身边塞军旅的一种主动行为,所以诗中处处体现出一种豁达,这也是盛唐人所特有的一种豁达。请用这种情感朗读末四句。

生:齐读。

师:他送朋友的时候心情惆怅,可以想象,一回到军营,他就又投入到紧张激烈的军旅生活中去了。他曾在送某将军出征时写道:“功名祗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诗人是在赞颂友人,也是在表达自己的志向。

师:投影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知君。

这是和岑参齐名的另一位边塞诗人高适的诗篇,充满盛唐人特有的豪放情感!为了更进一步体会这种唐风诗韵,下面我们试着背诵这首诗,看谁背得多。学生自主背诵。三分钟后,请两名同学展示。

做检测达题,做完之后,小组之内交流答案。有分歧的请教相邻小组。还不能确定的问老师。

1、忽如一夜春风来,。

2、瀚海阑干百丈冰,。

3、写出胡地雪来得早的一个字是

4、任写胡地奇寒的一句

5、从室内景物转到室外送别的两句景物描写是

6、分析一下“风掣红旗冻不翻”中的“掣”字:

7、看到“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你有什么联想

五、拓展延伸,辐射课外。

师:我喜爱唐诗二十多年,诗读的多了,也曾经写过一些或许可算作诗的习作。给大家展示两首。献丑了。

《函授纪实》片段

先生张口不闻声,未等到时已成冰。

呼气成烟吸气长,马海毛上结白霜。

笔凉更有凉手握,字落纸上声自作。

写的是十几年前在曲阜读函授的情景,夸张的写寒冷的手法和歌行体的体裁都明显受到这首边塞诗的影响。

清明

杯茶淡酒过清明,也有风雨也有情。

春夏秋冬三生事,喜怒悲欢一念中。

衔觞久饮浮生痛,寂寞常沐快哉风。

谁道郊野抚琴处,樵夫不解流水听。

师:希望大家课下多找些唐诗来读,可能有人喜欢送别诗,有人喜欢哲理诗,有人喜欢———————读得多了,你自然会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可见读唐诗并不难。就让我们带着对唐诗的热爱最后齐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生:有气势的齐背。

下课!

文档为doc格式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一等奖篇十二

一、教学设想。

1、了解作者及作品的基本情况。

2、理解诗歌和内容,特别是其中的重点字词。

3、理解作品中千古传诵句子的哲理。

4、教学时数:两课时。

二、第一课时:

(一)简介作者、作品。

作者:岑参(715—770),南阳(今河南南阳)人。他是唐代“边塞诗派”的著名诗人。他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岑参早年的诗以风华绮丽见长。由于后来历参戎幕,往来边陲,风格为之大变。其诗洋溢着积极乐观的思想。

“白雪歌”即“白雪之歌”,“送武判官归京”点明本诗是雪中送别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岑参的代表作之一,他用歌行体写出了西北风雪的奇寒,抒发了雪中送客的深挚友情及因友返京而产生的怅惘之情。

(二)听录音,或听教师范读全诗。

(三)边读边分析。

诗起首四句写野外雪景。“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写边塞风狂雪早。“卷”“折”从正面、侧面描写狂风怒号,遍地肃杀的景象。“即”。写作惊奇之情。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此为千古传诵的咏雪佳句。以梨花喻雪十分新奇,读之眼前立刻浮现一幅春风送暖,梨花盛开的美景。

(四)总结本课内容。

(五)布置作业。

背诵本诗。

三、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情况。

(二)默写名句。

(三)继续分析课文。

接下来四句写室内苦寒。“散人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由帐外转入帐内,点点雪花飘落进来,浸湿罗幕;穿着狐裘盖着锦衾也不觉暖,奇寒难忍。而将军都护这样的勇猛边将,也是“角弓不得控”,“铁衣冷难着”,手冻僵了连弓也拉不开,铁甲也冷得穿不上。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去惨淡万里凝。”这两句转写野外雪景。放眼雪原,冰雪覆盖,纵横交错,抬望天空,阴云密布。“愁”“惨”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

以上描绘了“瀚海雪景图”,热爱边塞风光,颂扬将士意志的感情融于其中。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描写饯别的情景。此句扣题,连举三种乐器,运用借代方式,写出送别宴上的热闹情景。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酒宴散,送客出辕门。茫茫雪原中一杆红旗,奇异而美丽的画面。天气奇寒,劲吹的北风翻不动坠有厚重冰凌的红旗,更显出一个“寒”字来。

最后四句写分手的情景。“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从辕门一直送到轮台东门,依依不舍。路遥远,风雪猛,难行走,惜别、担忧之意交织于胸。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望不见远去的朋友,仍看着雪上空留的马蹄足迹。结尾两句,寓情于景,言尽而意无穷,耐人寻味。诗的后半部分描绘的是“风雪送客图”。

(四)小结。

这首咏雪送别诗,前十句从不同侧面写雪,后八句写送别。雪景衬托送别,送别中又描写雪景。诗在咏雪景的同时表现了雪中送友的真挚情谊,还传达出诗人独特奇妙的感受,意境鲜明壮伟,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五)完成课后作业。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一等奖篇十三

在师大学习这一个月来,我认真了听了许多名师、专家的的讲座,不论是从教学理论还是教学实践都给了我一定的启示,为自己今后的教学道路指明了努力的方向。回想自己在运城实验中学所教的观摩课——《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感触良多。

一、要想上好课必须赢得学生的信任。

和学生接触是在学校的安排下,在听学校老师的课时才和学生有了一面之交。在课堂上领略孩子们自信的风采我的内心深处,不由为孩子们的优秀竖起了大拇指。

几天后自己也站在了这个讲台上,再次和学生见面是上课前的十几分钟。我趁下课融入到了孩子们中间与孩子们交流起来,指出上课时孩子们精彩的表现:幽默的语言、超强的语言表达能力、缜密的思考、齐心协作的团队精神……孩子们马上重新审视了一位到教室听课教师的我,也由此和我起来,我趁热打铁给孩子出了谜语,孩子们在猜得过程中不由得和我亲密了起来。上课铃声响了,孩子们心情激动,翘首企盼着新的老师,新的课程的开始。精彩的导语的涉入、精美图片的出示,我从孩子们的表情中看出了他们热切期待着在课堂上要展示自己的风采。

二、有怎样的舞台,学生就会给你怎样的惊喜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内容涉及“咏雪”、“送别”两个方面,和学生以往学习的唐诗相比,篇幅长了,内容理解上也有一定的难度。鉴于此,课文学习落在分析诗歌“奇景”、“奇情”两个点上,使诗歌学习避免了支离破碎的图解,简单的理性分析。而作为诗歌教学中最为重要的诵读这个环节,在常规教学中,往往采取的是播放录音,让学生在听读一遍以后进行朗读。由于受时空限制,学生的朗读很难按要求得到提高。于是我利用视频,诗中的场景加上恰如其分的飞雪配乐及名师抑扬顿挫的朗读声,一下子把学生带入了诗境中。学生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个人的喜好选择示范朗读进行聆听和仿读,同时选择自己喜爱的乐曲为自己的朗读配乐,大大提高了学生朗读的兴趣。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一等奖篇十四

1、三首诗课堂熟读课下能诵;

2、赏析诗中精彩句子,至少三处;

3、理解每首诗中作者抒发的情感。

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言基础的前提下,在初二下学期进行主题式学习的尝试。

帮助学生在学习时培养根据主题思想归类学习的习惯,期待提高学习效率。

重点:赏析诗中精彩句子,至少三处;

难点:理解每首诗中作者抒发的情感。

1.猜一猜我们要学习哪三首诗呢?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八年级下册诗歌目录: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赤壁》 《过零丁洋》 《山坡羊·潼关怀古》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饮酒》 《行路难》(其一) 《己亥杂诗》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赠从弟》(其二)

《登幽州台歌》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终南别业》《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登飞来峰》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

2.诗中哪些语句可以照应题目,验证你的猜测,用“ ”画出来。

活动2【活动】二、试试我们可以这样做!

你喜欢诗中的那一句/联,说说你喜欢“她”的理由。

1.理解你喜欢的句子,说说“她”的意思。

2.注意诗中加点的词语,也许“她”能帮助你

活动3【活动】三、讨论一下,让诗人的形象鲜活起来!

你觉得诗中抒发的情感够“真挚”吗?说说你的看法。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一等奖篇十五

师:请同学们说说自己的爱好:

生:“踢足球”、“编程”、“唱歌、听音乐”、“看名著”——————

师:每个同学都有值得伴随自己一生的爱好。老师也有一个伴随了自己二十多年的爱好:读唐诗,而且最爱边塞诗。今天能够和大家一起来吟诵学习这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我感到特别高兴。

板书: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认定学习目标

师:根据对这首诗的诵读感受和以往的学习经验,我们把3个学习目标齐读一遍。

学习目标

1、朗诵出诗歌的感情。

2、抓住关键诗句(名句)品味思想感情。

3、分析诗歌语言的精妙传神。

根据学习目标,大家自读课文两遍;在小组里交流朗读感受;然后做预习题。

预习导学题目:

(1)这是一首诗。也是一首诗。

(2)作者是边塞诗人。

(3)流传千古的名句是

(4)你还知道哪些咏雪的诗句

做完之后,小组之内交流答案。有分歧的请教相邻小组。还不能确定的问老师。

师:刚刚读了两遍,大家就产生了这样丰富的体验,实在可贵。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宝贵的体验,再次进入到诗歌中去,细细的搜寻,看看是哪些诗句给了你如此丰富的感受。紧紧的抓住它,细细的品一品,你的感受会更强烈。

生:“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两句把春风吹开梨花,比喻成北风吹落雪花,比喻用的新奇。

师:?

生齐:(迫不及待的)说反了!

师:你能再说一遍吗?(该女生说一遍正确的。)

师:你刚才是不是就想这么说?(女生点点头)

生:“千树万树”写得好,写出了雪下得大,而且是一团一团的,梨花也是一团一团开的,很白很多,一望无边,很像。要是用一颗两棵树来描写就不好了。所以“千”“万”两个字要重读。

师:说得我们都好象看到了这大雪。你能用声音表达出来吗?

生:该生朗读这两句诗。

师:我们齐读一遍这两句。对这两句谁还有补充吗?

生:“忽如一夜春风来”的“忽”字,表现了表现了雪来得快,来得突然,表现了诗人的惊喜。

师:你就用这种惊喜的语气给大家读一遍好吗?生读。

师:他们本地人看见这雪会惊喜吗?

生:(急)岑参他是湖北人,应该没怎么见过这么大的雪,所以他又惊又喜。但是他见过千树万树的梨花开,所以他一看见雪花就自然而然的想到了梨花。

师:岑参可能是在什么时候看见这个景色的.?

生:(七嘴八舌)早晨!一睁眼!一开窗!一推门!(最后统一成“早晨一推门”)

师:咱们推荐一位同学来表演一下当时的情景好么?大家推荐一名同学?

师:你就是岑参了,有一天的早晨——————(老师一边说一边把他送出门去)

学生一推门,一脸惊喜,“啊”了一声。(众生笑)

生:鼓掌。该生再次走出去,推门——惊喜——情不自禁吟咏出这两句诗。全班鼓掌。

师:可见艺术来源于——生活。齐背这两句。

生:“胡天八月即飞雪”写出了塞外雪下得早,才阴历八月就下大雪了,尤其是“即”,表现出诗人的意外、惊奇。而我们这里八月十五才刚刚感觉到一点凉爽。“飞雪”的“飞”显示出雪下的大。

师:历代文人墨客有许多吟咏雪花的诗句——————

生:“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师:雪是背景,是烘托。

生:“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写出了雪的香。坏了,不是写雪的,是写梅的。

生:“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写出了雪的白。

师:投影“大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东方虬《春雪》)也以花喻雪,匠心略同,但无论豪情与奇趣都让此诗三分。

师:投影“燕山雪花大如席”李白《北风行》。这一句与本诗有什么不同呢?

生:写出了一片雪花之大;本诗写的是整个的雪下的大。

师:所以,这两句诗不着一个“雪”字,却是咏雪诗中的名句。接着品咏诗句。

生:“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这四句写了边塞的奇寒。狐裘是最高级的保暖的东西,丝绸的被子是最高级的被子,也都不觉得暖和了。将军的弓也冻硬了,都护的铁衣本来是不离身的的东西也冻得难以上身了。可见是多么多么的寒冷。

师:投影《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片断

……。。

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

五花连钱旋作冰,

幕中草檄砚水凝。

……。。

这是岑参在另一首边塞诗中对塞外奇寒的描述,刚磨好的墨汁连字还没来得及写就冻上了。全班齐读“散入珠帘湿罗幕”这四句。

生:“风掣红旗冻不翻”也是写寒冷的,连红旗都冻住不动了,这是塞外特有的奇景。咱们这儿从来没见过。

生:我在老家见过。升完国旗,下雪,红旗湿了,最后冻住不动了。

师:你老家什么地方?

生:东北。

师:奇冷与塞外不相上下。哪个字用的生动?

生:“掣”。拉,扯的意思,这里是拟人的手法。北风又拉又扯红旗还是不动,这是一个奇迹。

师:请大家读出这种情景来。齐读这两句。

生:最后两句是写的送别。送别的时间是“暮”,地点是轮台东门,路上是“雪满天山路”。

生:最后两句写出了诗人依依不舍的惆怅心情。朋友都已经走得看不见了,诗人还站立在那里久久不肯离去。

师:还有与此意境相似的诗句吗?

生:“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生:“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生:他喜欢大雪,雪花使他想起了家乡的梨花,自然惊喜温暖。朋友回京自己却不知道什么时候回去,惆怅也是人之常情。

师:那么岑参是怎样来到边塞的呢?

生:沉默摇头——————

师:大家可能需要一点材料。投影“作者背景”并讲解补充道:“岑参曾两度出塞,共从军六年。他第一次出塞时刚走到半道就碰到了回京的老朋友,他写道:“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他两次出塞都不是被动的,是他积极投身边塞军旅的一种主动行为,所以诗中处处体现出一种豁达,这也是盛唐人所特有的一种豁达。请用这种情感朗读末四句。

生:齐读。

师:他送朋友的时候心情惆怅,可以想象,一回到军营,他就又投入到紧张激烈的军旅生活中去了。他曾在送某将军出征时写道:“功名祗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诗人是在赞颂友人,也是在表达自己的志向。

师:投影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知君。

这是和岑参齐名的另一位边塞诗人高适的诗篇,充满盛唐人特有的豪放情感!为了更进一步体会这种唐风诗韵,下面我们试着背诵这首诗,看谁背得多。学生自主背诵。三分钟后,请两名同学展示。

做检测达题,做完之后,小组之内交流答案。有分歧的请教相邻小组。还不能确定的问老师。

1、忽如一夜春风来,。

2、瀚海阑干百丈冰,。

3、写出胡地雪来得早的一个字是

4、任写胡地奇寒的一句

5、从室内景物转到室外送别的两句景物描写是

6、分析一下“风掣红旗冻不翻”中的“掣”字:

7、看到“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你有什么联想

五、拓展延伸,辐射课外。

师:我喜爱唐诗二十多年,诗读的多了,也曾经写过一些或许可算作诗的习作。给大家展示两首。献丑了。

《函授纪实》片段

先生张口不闻声,未等到时已成冰。

呼气成烟吸气长,马海毛上结白霜。

笔凉更有凉手握,字落纸上声自作。

写的是十几年前在曲阜读函授的情景,夸张的写寒冷的手法和歌行体的体裁都明显受到这首边塞诗的影响。

清明

杯茶淡酒过清明,也有风雨也有情。

春夏秋冬三生事,喜怒悲欢一念中。

衔觞久饮浮生痛,寂寞常沐快哉风。

谁道郊野抚琴处,樵夫不解流水听。

师:希望大家课下多找些唐诗来读,可能有人喜欢送别诗,有人喜欢哲理诗,有人喜欢———————读得多了,你自然会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可见读唐诗并不难。就让我们带着对唐诗的热爱最后齐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生:有气势的齐背。

下课!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一等奖篇十六

2、中考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夸张手法

4、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节奏划分

5、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体裁

6、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鉴赏阅读题

7、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实录

8、《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说课稿分享

9、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课堂实录

10、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所写的边塞雪景有什么特点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一等奖篇十七

1、三首诗课堂熟读课下能诵;

2、赏析诗中精彩句子,至少三处;

3、理解每首诗中作者抒发的情感。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言基础的前提下,在初二下学期进行主题式学习的尝试。

帮助学生在学习时培养根据主题思想归类学习的习惯,期待提高学习效率。

重点难点

重点:赏析诗中精彩句子,至少三处;

难点:理解每首诗中作者抒发的情感。

教学过程

1.猜一猜我们要学习哪三首诗呢?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八年级下册诗歌目录: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赤壁》《过零丁洋》《山坡羊·潼关怀古》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饮酒》《行路难》(其一)《己亥杂诗》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赠从弟》(其二)

《登幽州台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终南别业》《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登飞来峰》《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

2.诗中哪些语句可以照应题目,验证你的猜测,用“”画出来。

活动2【活动】二、试试我们可以这样做!

你喜欢诗中的那一句/联,说说你喜欢“她”的理由。

思路提示:

1.理解你喜欢的句子,说说“她”的意思。

2.注意诗中加点的词语,也许“她”能帮助你

活动3【活动】三、讨论一下,让诗人的形象鲜活起来!

你觉得诗中抒发的情感够“真挚”吗?说说你的看法。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