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小学三年级科学教案教科版(模板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1 18:38:11 页码:10
2023年小学三年级科学教案教科版(模板15篇)
2023-11-01 18:38:11    小编:紫薇儿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教案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小学三年级科学教案教科版篇一

科学概念:

树是活的植物,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是有生命的物体。

过程与方法:

初步认识真正的观察应该是有目的的,制订观察的方法和步骤有利于观察的进行。用各种感官观察大树。

借助放大镜、皮尺等简单的工具对大树进行观察和测量。用简单的词语记录观察的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从图片上获得的信息是有限的,亲自观察事物会对事物有更多的认识。发展观察大树的兴趣,体会到生命体给我们带来的生机勃勃的感受。在观察过程中,培养与他人合作的习惯。

【教学的重点】了解观察的目标和方法,认识到观察的重要性。

【教学的难点】对大树的.观察要指向生命体这个核心概念。

【教学的准备】

分组材料:一些观察用的测量工具(如皮尺、放大镜等),观察记录纸。

【教学的过程】

一、引言

二、看照片上的大树三、回忆中的大树四、观察真正的大树

小学三年级科学教案教科版篇二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树整体形态一般由树冠、树干、树根组成,树器官一般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

树生长在一定环境里,有一定生存需要。

过程与方法:

用各种方法观察一棵树,描述一棵树。

用简图描述树整体形状。用拓印树皮观察树干。

用实物来补充语言描述不足。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客观地记录观察到现象,能继续关注树木变化。

【教学重点】能尝试通过对树有序观察描述和比较后指向树木作为生命体特征。

【教学难点】比较讨论树木相同之处。

【教学准备】

校园中选定一些大树供各小组观察所需,同时为各小组准备:一张观察记录纸,一支蜡笔,一把软尺,一个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一、观察树木方法

1、总任务:分小组进行观察,每个小组尽量观察不同树木;小组内要分工明确,每个人要有观察任务;描述一棵树,完成一篇观察笔记。

2、分任务:我们所要观察树长在校园哪个地方?我们怎么按顺序来观察一棵树?(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

3、交流:我们可以用哪些新观察方法来观察新内容?(画简图、测量树干粗细、闻树叶、看果实、拓印树皮、捡拾标本、对比法……)

4、比较:我们能比书上观察记录记得更好吗?(先用简单词语记录下来,回到教室后整理成观察笔记。)

二、观察记录一棵树

1、从远处观察整棵树,我们怎样记录?(树冠形状、树高度等)

2、从近处有序观察树各个部分,我们会有哪些新发现?

生:这棵树真大!看看我捡到树叶和果实。这是树果实。这是我树皮拓片。

(拓印树皮图案方法:把白纸紧压在树干上,先用手指在纸上反复按压,再平捏蜡笔在纸上涂擦,使凸起部分染上颜色。)

3、让我们一起来把观察到内容记录下来吧。要写出观察时间、地点、小组成员。要按观察顺序来记录。能贴上收集到实物标本。

三、整理我们观察记录

1、整理:分小组根据观察记录整理成观察笔记。

2、描述:分小组描述一棵树:这是我们组观察记录,能猜出是校园里哪一棵树吗?

3、比较我们观察记录,思考、交流:

我们观察了哪些树?这些树生长需要什么样条件?

不同树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4、总结:通过深入讨论,我们发现了这么多大树之间相同点和不同点,请选定一棵你喜欢大树,在课外继续观察它,它会怎样变化?把你意外发现都记录下来,同时把精彩发现张贴于科学学习栏目内。

小学科学教案二:观察水生植物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水葫芦叶柄部位膨大海绵体充满空气是浮在水面上原因。

水生植物都有根茎叶等器官,它们生长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过程与方法:

用简图画出水生植物主要形态特征,能看懂维恩图表达方式。

在观察中提出问题,探究水葫芦浮在水面秘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研究水生植物兴趣,体会到水生植物也是一个个活生生生命个体。

【教学重点】利用维恩图总结水生陆生植物作为生命体共同特征。

【教学难点】探究水生植物适应水生环境结构特点。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几种常见水生植物,其中有水葫芦和金鱼藻,一个水槽,一张记录纸。

【教学过程】

一、认识常见水生植物

1、陆地上生长着许多植物水中也生长着许多植物。出示实物或图片,这就是两种常见水生植物水葫芦和金鱼藻。你课外调查到水生植物有哪些?你曾经看到过哪些水生植物?(补充认识水花生、浮萍、莲、菱、菖蒲、茭白等。)

二、观察水葫芦和金鱼藻

1、观察记录:塑料袋中装有水葫芦和金鱼藻,分发给各小组,要求放入水槽中(为了使金鱼藻能沉在水底有利于观察和简图记录,可在其底部粘橡皮泥),观察它们在水中样子,并用简图把它们画下来。

3、探究:尝试剖开水葫芦叶柄,我们会有什么发现?这种海绵状气囊结构很轻,所以能浮在水面上(适应水生植物环境)。其它水生植物是不是也有相似结构?请课外继续探究。

三、比较水葫芦和金鱼藻

四、比较水葫芦和狗尾草

水葫芦等水生植物与陆生植物狗尾草等又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与前堂课学生总结陆生植物唯恩图进行比较,再次填写维恩图,完成对植物生命体特征梳理。(都有根茎叶、都会繁殖后代、寿命都短、都是草本植物,都需要阳光、水分和空气等)

小学科学教案三:植物共同特点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植物按生存环境不同,可以分为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

植物生存需要水分、阳光、空气和营养。

植物一生是有生命周期,每种植物都有一定寿命。

植物共同特征是:生长在一定环境里,都需要水分、阳光、空气和营养,都会生长发育,都会繁殖后代,都有从生到死生命过程。

过程与方法:

运用比较方法获得有关共同特征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植物寿命认识,懂得生命可贵,也体会生死自然规律。

【教学重点】了解植物一些共同特点。

【教学难点】通过阅读资料来总结植物一些特征。

【教学准备】

教师: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图片,植物一生图片;

学生: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比较记录纸。

【教学过程】

一、比较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

1、回忆:我们周围生长着许多植物,我们已经认识了大树、狗尾草、水葫芦和金鱼藻。我们还知道哪些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记录在下面记录单里。

陆生植物水生植物

2、思考:植物需要什么才能正常生长?请交流。请补充阅读p21“植物需要阳光”。

能用唯恩图记录下它们生存需要共同点吗?

二、了解植物一生

思考:植物一生经历了哪些变化?

请看图:向日葵一生,我们能找出向日葵一生几个典型生长阶段吗?

种子、发芽、幼苗、开花、结果,这是向日葵一生典型生长阶段。

看图:一棵大树一生,你们能找出与向日葵一生相同和不同吗?对了,主要不同是寿命长短不同。请看资料库:“植物寿命有长有短”,你们有什么体会?是呀,无论是百年老树,还是一年草本植物,它们都会死亡,这是自然规律,也是生命特征。

交流:从这些植物一生中,我们明白了什么?

三、植物有哪些共同特点

整理:翻看前几课唯恩图记录,比较各共同点,然后整理记录于纸上。

交流:我们认为,植物都生长在一定环境中,都需要水分、阳光、空气等;都会生长发育、都会繁殖后代,都有从生到死生命过程;都有相同基本结构特征: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总结:植物作为生命体有许多重要特征,有共同生长需要量,有生长发育、繁殖、衰老死亡等特征,还有适应环境(水葫芦)结构特征等。

小学三年级科学教案教科版篇三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知道科学这门学科的学习内容和自己平时所经历的科学过程。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推理归纳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是使学生知道科学就是研究事物的规律的。

2.推理归纳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的是难点

【教学准备】

1.实验材料。按课文要求准备。

2.挂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要点】

1.让学生懂得要进入科学领域必须从自己开始。

2.让学生对自己的外表、特征有所了解。

3.学会使用测量工具和记录数字。

【教学过程】

一、引入活动

1.通过插图提出问题,产生好奇心。

图片与插图相结合;口头与教材相结合。

2.通过演示提出问题,产生好奇心。

简单易做的小实验,观察实验现象,提问题,不解释为什么。

3.参考实验:挂物体吸盘、空气占据空间。

4.通过观察提出问题,产生好奇心。

5.关于电视提问题,可安排小组讨论。

注意:让学生提问题,首先让学生有问题,其次能够提出问题,要给出时间、机会。本活动的重点是提出问题的训练,而不是问题的训练。

二、体验活动

1.提现成问题“向两片纸中间吹气,猜一猜会发生什么现象?”

2.让学生自己填写“我认为”。

3.两人一组体验,交换角色体验。

4.填写观察到的现象。

5.填写我的解释。

6.交流我的解释。

三、小结:

同学们所提出的问题就是我们科学上要解释清楚的问题。这些问题也是我们今后要研究的课题。只要我们努力学习积极探索,科学这一门学科将会学得更好,同学们一定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性。

注意:重点是唤起学生的探究兴趣,不要纠缠学生答案的对与错。

小学三年级科学教案教科版篇四

1.使学生知道科学这门学科的学习内容和自己平时所经历的科学过程。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推理归纳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

1.重点是使学生知道科学就是研究事物的规律的。

2.推理归纳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的是难点

1.实验材料。按课文要求准备。

2.挂图

1课时

1.让学生懂得要进入科学领域必须从自己开始。

2.让学生对自己的外表、特征有所了解。

3.学会使用测量工具和记录数字。

1.通过插图提出问题,产生好奇心。

图片与插图相结合;口头与教材相结合。

2.通过演示提出问题,产生好奇心。

简单易做的小实验,观察实验现象,提问题,不解释为什么。

3.参考实验:挂物体吸盘、空气占据空间。

4.通过观察提出问题,产生好奇心。

5.关于电视提问题,可安排小组讨论。

注意:让学生提问题,首先让学生有问题,其次能够提出问题,要给出时间、机会。本活动的重点是提出问题的训练,而不是问题的训练。

1.提现成问题“向两片纸中间吹气,猜一猜会发生什么现象?”

2.让学生自己填写“我认为”。

3.两人一组体验,交换角色体验。

4.填写观察到的现象。

5.填写我的解释。

6.交流我的解释。

同学们所提出的问题就是我们科学上要解释清楚的问题。这些问题也是我们今后要研究的课题。只要我们努力学习积极探索,科学这一门学科将会学得更好,同学们一定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性。

注意:重点是唤起学生的探究兴趣,不要纠缠学生答案的对与错。

北师大版第1单元我们都是科学家1.科学是„„[教学目标](一)过程与方法;(1)针对吹泡泡能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吹出又大又好的泡泡。(2)能够从提出的问题......

全集(2010-09-0614:49:38)转载标签:教育第一单元:植物课题:1、我看到了什么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直接参与科学观察活动,体验看、听、摸、闻等是科学......

小学三年级科学教案教科版篇五

1、能用感官直接感知浑浊的水,并用语言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

2、能用简单的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

3、学会使水变清的方法。

4、知道自来水的净化过程。

5、愿意合作交流。

6、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1、烧杯、铁架台、塑料瓶等。

2、浑浊的水,洗干净的小石子和砂。

3、做好参观自来水厂的准备。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出示一杯浑浊的水,问:怎样使浑浊的水变清?

2、围绕“怎样使浑浊的水变清?”进行讨论。

3、学生进行推测。

4、汇报交流学生的推测,师生共同评议并小结。

二、实验探究,解决问题

1、各小组根据自己的.推测,设计实验研究方法。

2、分小组汇报实验研究方案,集体交流评议,完善实验方案。

3、组织实验:

(1)实验一:将浑浊的水静置,存放一段时间后,观察有什么现象。(加明矾后,效果更明显)

(2)实验二:

a、用绳将一个去底的空塑料瓶倒吊着;

b、在吊着的瓶中装入洗净的石子和砂;

c、将已沉淀的还比较浑浊的水慢慢倒入瓶中,从瓶的下口渗出了相对清洁的水。

4、学生将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交流,并小结:实验一采用的是沉淀的方法;实验二采用的是过滤的方法,这些方法都能使浑浊的水变清。

三、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1、提问:还有哪些使水变清的办法?

2、讨论后,合作做一做。

3、引导学生小结:能使浑浊的水变清的方法有过滤、沉淀、消毒、蒸馏、离子交换等。

4、参观自来水厂净化水的程序。教学后记。

小学三年级科学教案教科版篇六

活动目标:

1、让幼儿知道空气流动形成风。

2、让幼儿具体感知风,并让他们知道风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只能感觉到。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感知能力,了解风的好处与坏处,以及人们怎样利用风和战胜风灾。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主动参与实验探索。

活动准备:

1、课前引导幼儿观察风给外界带来的变化,如:红旗、水、头发等的变化。

2、一把扇子,每人一个气球,碎纸屑许多,小风车每人一个。

3、ppt课件。

活动过程:

2、让幼儿感知空气流动形成风。

(1)教师引导幼儿玩气球,通过玩气球亲自感受空气流动形成风。

(2)幼儿自己动手做小实验:让幼儿用自己的小手扇动空气,使空气流动形成风。

(3)小结:空气流动形成风,哪里有空气流动,哪里就有风。

3、了解风的特性。

(1)让幼儿用自己的小手当小扇子,扇动空气,说出扇的快脸上有什么感觉,扇的慢脸上又有什么感觉?(幼儿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扇的快,空气流动的快,风就大,扇的慢,空气流动的慢,风就小。

小结:风看不见,抓不着,只能感觉到。

4、玩纸屑。

(1)分给幼儿每人一小堆纸屑,让他们想办法玩纸屑,看谁最聪明,想的玩法多。

(2)讨论:玩完后让幼儿自由讨论,说一说自己是用什么办法产生风使小纸屑动的。

5、玩“风车转转转”游戏。

幼儿每人一个风车,想办法让风车转起来。请几名幼儿到前面演示讲解后,幼儿自由玩风车。

带幼儿到户外玩风车结束活动。

教学反思:

这节课中,我觉得我的活动提问较之前有了很大的提高,提问的效果也很好。可以说在大家的讨论下,提问的有效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幼儿不仅会说了,而且还更会问了。这样的自由探索活动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孩子们在轻松、愉快地氛围中,发挥了他们在活动中的主动性,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小学三年级科学教案教科版篇七

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和孩子们一起探究,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探究性教学,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真正有深度的科学探究性活动。

《科学》三年级上册是科学教材的起始册,选择的教学内容是以学生“寻访、观察活动”为主线展开的。第一单元是对学生科学意识的培养,启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并在以后各单元中安排了“植物”、“动物”、“我们自己”、“水”、“纸”、“米饭喝淀粉”等六个单元的内容。

旨在引导学生关注生命,自己去发现自然现象和物质,并对物质现象进行观察,认识物质成分、作用、与我们生活的关系,认识常见的材料,了解简单物质的基本构成,学会简单的科学测量、思维方式。

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学习了一些浅显的科学知识技能,掌握了最基本的实验操作,观察事物的能力要有较大程度的提高和培养。

1、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观察实验中的测量,特别是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6、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

小学三年级科学教案教科版篇八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本站整理的小学三年级科学教案优秀6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1、激发学生探究物体与物体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的的相互作用与平衡关系。

2、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分析资料,以控制实验、模拟实验、分析实验结果、提出假设等探究能力,鼓励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分析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

1、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指导,全面落实《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进行科学的启蒙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为学生后继的科学学习和其他学科的学习,乃至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2、在充分考虑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将学生发展的需要、社会发展的需要、科学素养的诸要素有机地结合起来,追求科学性、实用性、教育性、普适性的统一。

1、能通过设计实验方案和实验探究杠杆平衡、滑轮、斜面、齿轮等是如何提高工作效率的;通过观察、分析资料发现动物、植物有着多种繁殖方式;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对生命的起源、生物的进化做出有根据的假设;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探究地球表面的变化;设计制作能完成一定任务的工具(包括简单机器、机器人等)。

2、能始终保持对探究物体与物体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达到平衡状态的兴趣以及对未解之谜和生物技术的好奇,并积极的关注相关研究的进展;感受生命延续过程的复杂多样,进一步树立珍爱生命、保护环境、保护资源的意识;能通过科学家的故事学会并初步形成分工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能运用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积极大胆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3、能通过收集资料、亲历科学实验列举简单机械的使用,体会到利用简单机械能帮助人们提高工作效率;举例说明不同生物具有不同的繁殖方式,发现生物的许多特征是遗传的,(教学论文)变异也是生物的特征之一,分析实例找出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平衡关系;能描述温度、风、流水、植物对地表改变的作用,能说出岩石主要是由各种矿物组成的。

4、能感受一些工具和简单机械的运用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能关注与生物繁殖有关的生物技术,并能从正反两方面分析技术的运用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利弊;能提出保护环境、保护矿物资源的建议;能讲述科学家(如达尔文)的故事,关注工具发明和使用的发展史。

本册共分为六个单元,共22课。

第一单元巧妙的用力: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组织学生探究简单机械的作用及简单的原理。学生在研究简单机械中观察两种力相互作用的过程,感受两个物体相互作用的现象,并认识到当两种作用力相等时,物体间将达到平衡状态即可。

第二单元生命的延续:本单元将在学生已有认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引领学生通过收集和整理各类相关资料,观察、比较并描述相关的现象等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来进一步感悟生命过程的复杂多样,培养对生命的珍爱,学习植物和动物不同的生殖方式,了解生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征。同时引导学生关注与生殖有关的生物技术问题。

第三单元生物的进化本单元继续引领学生带着许许多多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通过查阅、分析和整理资料、讨论、撰写科学短文、模型制作等不同方式的探究活动,讨论生物的起源和进化问题,研究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平衡。

第四单元地表缓慢变化本单元将引领学生尝试提出有根据的假设,通过相应的模拟实验,逐步使学生感悟到各种自然力量以及人类活动对地表改变的影响,帮助学生认识到地表变化是各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激发学生探索地表变化奥秘的兴趣,意识到保护地表的重要性,适时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世界,欣赏自然美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第五单元矿产资源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常见的岩石、矿石制成的生活日用品等入手,懂得地球母亲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矿产资源,但是这些矿产资源不是用之不尽,取之不竭的,因此保护矿产资源显得尤为重要。

第六单元工具与技术本单元以工具和技术为主题,将科学知识、探究能力、科学态度及科学、技术、社会、环境整合起来。激发学生对机器人开发研制的兴趣,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设计自己的机器人。

1、可喜之处:通过的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的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已经具备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另外,在进行着观察、提问、假设、预言、调查、解释及交流等一系列活动时,我强调小组合作必要性,所以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2、不足之处:由于活动材料限制的原因,有一部分教学内容只是匆忙的走过场地,有些探究活动甚至根本就没有开展,导致学生的知识面受到压制,影响了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形成。还有,学生在活动的时候常常耗时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宝贵的课堂时间,这现象尤为突出。

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2、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

3、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4、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5、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6、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7、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8、组织指导科技兴趣小组,引导学生参加各类有关竞赛,以赛促学。

科学概念:

水葫芦叶柄部位膨大海绵体充满空气是浮在水面上原因。

水生植物都有根茎叶等器官,它们生长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过程与方法:

用简图画出水生植物主要形态特征,能看懂维恩图表达方式。

在观察中提出问题,探究水葫芦浮在水面秘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研究水生植物兴趣,体会到水生植物也是一个个活生生生命个体。

利用维恩图总结水生陆生植物作为生命体共同特征。

探究水生植物适应水生环境结构特点。

分组材料:几种常见水生植物,其中最好有水葫芦和金鱼藻,一个水槽,一张记录纸。

1、陆地上生长着许多植物水中也生长着许多植物。出示实物或图片,这就是两种常见水生植物水葫芦和金鱼藻。你课外调查到水生植物有哪些?你曾经看到过哪些水生植物?(补充认识水花生、浮萍、莲、菱、菖蒲、茭白等。)

1、观察记录:塑料袋中装有水葫芦和金鱼藻,分发给各小组,要求放入水槽中(为了使金鱼藻能沉在水底有利于观察和简图记录,可在其底部粘橡皮泥),观察它们在水中样子,并用简图把它们画下来。

3、探究:尝试剖开水葫芦叶柄,我们会有什么发现?这种海绵状气囊结构很轻,所以能浮在水面上(适应水生植物环境)。其它水生植物是不是也有相似结构?请课外继续探究。

水葫芦等水生植物与陆生植物狗尾草等又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与前堂课学生总结陆生植物唯恩图进行比较,再次填写维恩图,完成对植物生命体特征梳理。(都有根茎叶、都会繁殖后代、寿命都短、都是草本植物,都需要阳光、水分和空气等)

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太阳、地球和月球有不同的主题颜色。

2、知道地球的资源十分丰富,颜色也是五彩缤纷的。

科学探究目标

1、能用比较科学的方式获取、加工、筛选、整理信息。

2、能基于所学知识,制订简单的制作海报的计划,包括海报主题、分工合作等。

3、能掌握制作主题海报的方法,更充分全面地认识地球。

科学态度目标

1、能分工合作,进行多人合作的探究学习,在小组合作中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2、乐于展示交流自己的观点,善于学习他人优秀的做法和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体会到地球的资源十分丰富,适合人类的居住。认识到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需要我们共同保护。

重点:围绕某一主题收集相关资料,制作地球主题海报。

难点:收集和整理与地球有关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为学生准备:海报资料、双面胶、彩色笔、卡纸、剪刀、计算机等。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示范海报及海报设计说明。

聚焦

1、引入:太阳、月球和地球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通过之前的学习,相信同学们已经对太阳、月球和地球有了一定的了解。

2、提问:(教学提示:出示太阳、月球和地球的图片。)每个天体都有各自的特点,如果让你用不同颜色代表太阳和月球,你会选择什么颜色?(预设:太阳温度高,是个大火球,用红色;月球的光比较柔和,可以用黄色。我要给太阳涂上黄色或红色,因为太阳是火的星球,温度很高;我要给月球涂上银灰色,因为从照片来看,月球灰蒙蒙的。)

3、揭题:和太阳、月球相比,地球上有水、土壤、岩石和形态多样的动植物等。今天,我们就来给地球做一张海报。(板书:太阳、月球和地球)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颜色表现对太阳和月球的认识,既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又能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

探索与研讨

探索一:给太阳和月球涂上颜色并说明原因

1、交流:指导学生分组讨论,明确太阳和月球的颜色。

2、活动:指导学生活动,并完成活动帮助卡。

【设计意图】让学生给太阳和月球涂上颜色并说明原因,有利于学生表现对二者的认识,同时能方便教师进行评价。

探索二:为地球制作一张主题海报

1、过渡:地球与太阳、月球相比,十分特别,因为地球上有生命,有丰富的资源。如果我们要做一张有关地球的海报,应该用什么主题颜色呢?(预设:可以用森林的绿色、海洋的蓝色、火山的红色……)

2、活动:出示海报制作流程图,引导学生阅读。

3、提问:收集和选用与地球有关的图片和文字资料时,你们觉得可以通过什么方式获取这些资料?(预设:用电脑搜索;去图书馆查资料并记录;向长辈求助……)

4、讲解:收集资料的方式比较多样,大家可以自由选择。(教学提示:出示教科书p59的提示卡,引导学生关注收集和使用资料的要点。)

5、活动:组织学生分工合作,制作地球主题海报。(教学提示:收集资料可以设计为课前准备活动。)

6、展示:引导学生进行展示和交流,并试着介绍海报所表达的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制作主题海报进一步巩固、总结本单元内容,了解地球与太阳、月球的联系与区别。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展示和交流,有利于在班级里形成互相学习的氛围,学生能学到更多关于地球的知识。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践,在活动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级给某些结论提出疑问。

2、科学知识:知道问题来源于生活,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起点,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同培养学生对某些不对的结论可以大胆怀疑,并通过实验得出正确结论。

教学重点:通过具体的观察和实践提出适当的问题。

教具准备:课件、密封罐养好的小草、纸飞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游戏引入。

(1)吹塑纸摩擦后帖在黑板上;

2、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请同学们记录划“正”,看谁提的问题最多

3、“爱提问,是人类好奇天性的一种表现,也是科学探究活动的起点。”揭示课题,读题。

二、问题从哪里来?

1、请同学们小结刚才你们是怎么发现问题的?---通过观察(板书:观察)

2、说一说你平时在什么场合发现过哪些问题。

3、组织科技小制作---玩纸飞机,在小制作中同学们一定会发现更多的问题,下面的活动看谁提的问题最多、最有意义。要求:

(1)以小组为单位,每人自制一架不同类型的纸飞机。

(2)每个小组各派一个代表进行放飞机比赛。

(3)小组长做好记录,把同学们在玩纸飞机发现的问题记下来。

(4)组长汇报同学提的问题,评一评谁提的问题最有意义。

4、统计班级提的问题,谁提的问题最多最有意义,发给“小科学家”荣誉。

5、小结刚才是怎么提问题----问题来自哪里

三、总结。

同学们在平时的日常生活、游戏、科技小制作中,认真观察,开动脑筋,注意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想办法解决,这就是科学。

【学习目标】

科学概念

蜗牛有一些与生命活动相关的生活习性:运动和休眠、呼吸、吃食、排泄。

流程与方法

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遇到的不同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细致观察对获得信息的重要性。

【学习重点】

经历观察蜗牛吃食、休眠、排泄的流程,体会观察对获取信息的重要性。

【学习难点】

学生表现自我的欲望与倾听他人意见的冲突。

【学习准备】

分组:2-3只饿了的蜗牛,菜叶、苹果片、饼干、等食物,记录表。

【学习流程】

一、交流饲养蜗牛的经验和发现

1、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2、交流饲养蜗牛流程中的发现。

3、教师板书学生汇报的内容。

4、关注:汇报情况的真实性,要求汇报的是自己观察到的而不是听别人说的或丛书上看到的。

5、设计意图:获取更多的有关蜗牛的信息,初步体会观察对获取信息的重要性。

二、观察蜗牛吃食

1、整理有关蜗牛排泄的信息,引出蜗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

2、学生设计蜗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的实验。

3、学生用实验验证蜗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

4、教师注意就学生提出的新问题提供信息。

5、关注:学生设计实验的多样性和可行性;学生观察流程中新问题的提出。

6、设计意图: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遇到的问题。

三、观察蜗牛排泄和呼吸

1、指导观察蜗牛排泄和呼吸的方法。

2、学生观察蜗牛排泄和呼吸。

3、关注:学生观察的方法的正确性和学生获取更多地(如排便)信息。

4、设计意图:体会细节观察对获取信息的重要性。

四、继续观察蜗牛

1、学生课后继续饲养蜗牛、并观察和记录获取的信息。

2、教师注意在学生饲养流程中就学生提出的新问题提供信息。

3、关注:饲养中是否仔细认真的观察,注意引起饲养和观察的兴趣。

4、设计意图:在饲养中获取更多的有关动物的信息。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物体可分为固体、液体、气体三类,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固体有固定的形状,液体和气体都没有固定的形状。

过程与方法:

用网状图展现对事物的认识;熟练运用各种感官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

积极参与有关水的已有认识的研讨,发表有根据的见解;意识到水是地球上的重要资源;在识别水的活动中,学会小组合作。

【教学重点】用网状图展现对水的认识,熟练地运用各种感观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

【教学难点】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

给每组准备:7个黑色塑料袋或其他不透明的袋子、4个透明塑料袋(应是可封口的密封袋,用来装四种液体)1块石头、1块木头、1片树叶、分类用图纸。

给每个学生准备:1瓶醋(500ml,分发给小组)、1瓶牛奶(500ml,分发给小组)、网状图记录纸1张。

给全班准备的材料:有关水的课件资料、分类用图纸。

【教学过程】

一、我们知道的水

1、师:关于水,我们了解哪些?请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将自己知道的关于水的内容进行简单记录。

2、汇报交流,师有目的地进行板书,帮助学生概括、梳理。

3、师生交流总结,把关于水的知识归结为几个方面:水在地球上的存在形态、水的作用、水与生物的关系、水的基本特点等。

4、播放一小段关于水的影像资料,进行拓展,同时渗透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二、水在哪个袋中

1、师:在这几个袋子中分别装有石头、木块、树叶、水、醋、牛奶、空气这些物质。(出示几个不透明的袋子)在不打开袋子的前提下,你们有什么办法猜测里面装的是什么,水又装在哪个袋中吗?并思考这么猜测的根据是什么。

2、生实践,师巡回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感观进行感知,并了解学生的想法。

3、交流讨论:你们猜测的结果如何?你们猜测的依据是什么?

这些物质中,比较难辨别的是哪些,为什么?

5、生实践

6、师:对于袋中所装的物质,我们都有了自己的猜测,请大家把袋子都打开,看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7、引导学生将袋中所装的物质进行分类,交流汇报自己的理由。

8、根据学生交流汇报的情况,告诉学生固体、液体和气体是正确分类方法中的一种,同时让生生进行交流,人们这样进行分类的理由是什么。并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常见的固体、液体和气体还有哪些。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水和油相比,在颜色、气味、透明度、黏度、液滴的形状、重量等方面有差异,但它们都会流动、没有固定形状。

过程与方法:

运用不同感官仔细观察比较水和油;用图表方式记录比较的结果,并进行分析和交流。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愿意与他人合作,乐于交流尊重事实、重视证据。

【教学重点】观察、描述水和食用油在颜色、气味、透明度、黏度、液滴的形状、重量等方面具有差异,但它们都会流动,没有固定形状。

【教学难点】运用不同感观比较水和食用油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用图表的方式记录比较的结果,并进行分析和交流。

【教学准备】

给每个小组准备:2个塑料杯、1片玻璃、1张蜡光纸、1支筷子、2个试管、2根长木条(可以是长一些的牙签)1个玻璃杯、1个塑料瓶(矿泉水瓶)、1个水槽。

给每个学生准备:

记录纸两张。

【教学过程】

一、观察水和食用油

1、导入:水是一种液体,你们知道的生活中还有哪些液体?

这些液体是否都一样呢?今天我们以水和食用油为例,进行研究。

2、学生观察:提供给每组一杯水和一杯食用油,要求学生仔细观察两者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并把观察到的结果填写在维恩图中。(提示:在科学观察中,一般不用尝的方法)

3、交流水和食用油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师板书展示。

二、滴液比较

2、生猜测,并讨论:在实验中需要注意什么?(师适当提示:每一次将液滴滴在不同的物体上时,为了实验的可靠,需同时多滴几滴;每一滴的量要控制,不要太多,简单演示;要注意观察水滴和油滴在不同物体上后形成的形状是否一样)

3、生实践,将观察到的液滴状态画下来,并注明液滴是在什么物体上。

4、展示学生的记录,并交流讨论。

三、比较水和油的轻重

1、师:水和食用油相比,那种物质更重?我们有什么办法比较?

2、生交流方法,并讨论、判断方法的可行性。

3、提供材料,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种方法进行实践,判断水重还是食用油重。(这一实验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为演示实验)

4、交流实验结果,并尝试根据实验现象进行解释。

5、请学生将观察所得的结果补充到维恩图中,师补充到板书中。

四、借助多种容器,进一步观察水和食用油的相同点

1、师演示,将水和食用油分别倒入一些形状不同的容器中,请学生观察它们有哪些相同的特点。

2、生交流、小结。将两者的相同点补充到维恩图中

五、总结提升

1、全班交流:水和食用油有哪些不同之处,又有哪些相同之处?

重点讨论它们的相同之处其他液体也具有吗?这些相同点,固体具有吗?

2、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对于水是怎样的一种液体,你们又有哪些新的认识?

来源:网络整理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content_2();

小学三年级科学教案教科版篇九

1.使学生知道科学这门学科的学习内容和自己平时所经历的科学过程。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推理归纳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

1.重点是使学生知道科学就是研究事物的规律的。

2.推理归纳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的是难点

1.实验材料。按课文要求准备。

2.挂图

1课时

1.让学生懂得要进入科学领域必须从自己开始。

2.让学生对自己的外表、特征有所了解。

3.学会使用测量工具和记录数字。

一、引入活动

1.通过插图提出问题,产生好奇心。

图片与插图相结合;口头与教材相结合。

2.通过演示提出问题,产生好奇心。

简单易做的小实验,观察实验现象,提问题,不解释为什么。

3.参考实验:挂物体吸盘、空气占据空间。

4.通过观察提出问题,产生好奇心。

5.关于电视提问题,可安排小组讨论。

注意:让学生提问题,首先让学生有问题,其次能够提出问题,要给出时间、机会。本活动的重点是提出问题的训练,而不是问题的训练。

二、体验活动

1.提现成问题“向两片纸中间吹气,猜一猜会发生什么现象?”

2.让学生自己填写“我认为”。

3.两人一组体验,交换角色体验。

4.填写观察到的现象。

5.填写我的解释。

6.交流我的解释。

三、小结:

同学们所提出的问题就是我们科学上要解释清楚的问题。这些问题也是我们今后要研究的课题。只要我们努力学习积极探索,科学这一门学科将会学得更好,同学们一定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性。

注意:重点是唤起学生的探究兴趣,不要纠缠学生答案的对与错。

小学三年级科学教案教科版篇十

1、学会配置吹泡泡的溶液;学会提问题并分析问题,从众多的问题中筛选出适合自己研究的问题。

2、比较问题研究的可行性,找出问题的核心。

3、在观察、研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留心观察、敢于提问,善于选择问题,乐于合作与交流,乐于探究的行为。

小学三年级科学教案教科版篇十一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放大镜(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平面镜片。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

一、问题与猜想

1、导入:

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我来介绍一下放大镜。(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介绍)。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1)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二、探究与实践

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

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三、拓展与创新

1、师: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说说它在生活中的应用。

2、学生尝试利用放大镜来放大物体。

四、小结

文档为doc格式

小学三年级科学教案教科版篇十二

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太阳、地球和月球有不同的主题颜色。

2、知道地球的资源十分丰富,颜色也是五彩缤纷的。

科学探究目标

1、能用比较科学的方式获取、加工、筛选、整理信息。

2、能基于所学知识,制订简单的制作海报的计划,包括海报主题、分工合作等。

3、能掌握制作主题海报的方法,更充分全面地认识地球。

科学态度目标

1、能分工合作,进行多人合作的探究学习,在小组合作中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2、乐于展示交流自己的观点,善于学习他人优秀的做法和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体会到地球的资源十分丰富,适合人类的居住。认识到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需要我们共同保护。

重点:围绕某一主题收集相关资料,制作地球主题海报。

难点:收集和整理与地球有关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为学生准备:海报资料、双面胶、彩色笔、卡纸、剪刀、计算机等。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示范海报及海报设计说明。

聚焦

1、引入:太阳、月球和地球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通过之前的学习,相信同学们已经对太阳、月球和地球有了一定的了解。

2、提问:(教学提示:出示太阳、月球和地球的图片。)每个天体都有各自的特点,如果让你用不同颜色代表太阳和月球,你会选择什么颜色?(预设:太阳温度高,是个大火球,用红色;月球的光比较柔和,可以用黄色。我要给太阳涂上黄色或红色,因为太阳是火的星球,温度很高;我要给月球涂上银灰色,因为从照片来看,月球灰蒙蒙的。)

3、揭题:和太阳、月球相比,地球上有水、土壤、岩石和形态多样的动植物等。今天,我们就来给地球做一张海报。(板书:太阳、月球和地球)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颜色表现对太阳和月球的认识,既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又能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

探索与研讨

探索一:给太阳和月球涂上颜色并说明原因

1、交流:指导学生分组讨论,明确太阳和月球的颜色。

2、活动:指导学生活动,并完成活动帮助卡。

【设计意图】让学生给太阳和月球涂上颜色并说明原因,有利于学生表现对二者的认识,同时能方便教师进行评价。

探索二:为地球制作一张主题海报

1、过渡:地球与太阳、月球相比,十分特别,因为地球上有生命,有丰富的资源。如果我们要做一张有关地球的海报,应该用什么主题颜色呢?(预设:可以用森林的绿色、海洋的蓝色、火山的红色……)

2、活动:出示海报制作流程图,引导学生阅读。

3、提问:收集和选用与地球有关的图片和文字资料时,你们觉得可以通过什么方式获取这些资料?(预设:用电脑搜索;去图书馆查资料并记录;向长辈求助……)

4、讲解:收集资料的方式比较多样,大家可以自由选择。(教学提示:出示教科书p59的提示卡,引导学生关注收集和使用资料的要点。)

5、活动:组织学生分工合作,制作地球主题海报。(教学提示:收集资料可以设计为课前准备活动。)

6、展示:引导学生进行展示和交流,并试着介绍海报所表达的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制作主题海报进一步巩固、总结本单元内容,了解地球与太阳、月球的联系与区别。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展示和交流,有利于在班级里形成互相学习的氛围,学生能学到更多关于地球的知识。

小学三年级科学教案教科版篇十三

1、过程与方法:

(1)会观察比较与描述陶瓷与玻璃的相同与不同。

(2)会观察比较与描述陶和瓷的相同与不同,如硬度不同,表面光滑程度不同,颗粒的粗细不同等。

2、知识与技能:

(1)认识玻璃和陶瓷特点的相同点,如不会生锈、腐烂,不容易深化,容易清洗,都容易被打碎等。它们的不同点是玻璃可再生,而陶瓷不可再生等。

(2)了解玻璃与陶瓷的用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制造陶瓷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项伟大发明创造。

(2)体会到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陶瓷的应用还相当普遍。

1、学生自带一些玻璃、陶瓷用品,变色眼镜玻璃片、陶片、瓷片、放大镜、简易显微镜等。

(一)导入新课:

1、检查学生带来的物品。

2、复习引入。

(二)自主学习:

1、让学生说说自己带来的物品是什么做的,干什么用的。

(1)学生汇报。哪些物品是用玻璃做的,哪些物品是用陶瓷做的。在些什么用途?

(2)师生小结。

2、研究玻璃和陶瓷。

(1)用放大镜观察、铅笔敲、互相刻划以及其他工具,研究比较玻璃和陶瓷的不同点与相同点。还可以用到其他的方法。

(2)学生研究后汇报。

(3)教师演示用其它的方法比较玻璃和陶瓷的不同点和相同点。

用酒精灯加热玻璃管后会变软,而陶瓷不会变软;玻璃可以再加工,而陶瓷不能再加工。它们都可以作为盛东西的容器,而且保存效果好,因为他们不会生锈、腐烂。

(4)师生共同小结小结玻璃和陶瓷的不同点和相同点。

3、比较陶片和瓷片有什么不同。

可以用互相刻划比较软硬,放大镜观察颗粒的大小。从而区别陶与瓷。

4、古代人是怎样发明陶瓷的。

(1)介绍中国的陶瓷技术。中国是陶瓷的发源地。在英文中“陶瓷”与“中国”是一个词,“ahina”。

(2)学生阅读p56的图,想象古代人是怎样发明陶瓷的。

(3)小组交流。

(4)个别同学汇报交流。

5、介绍陶瓷和玻璃的广泛用途。

(三)课后作业。

用泥土制作一个陶瓷模型。

小学三年级科学教案教科版篇十四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如何尽可能多的提出问题。提问题也是有诀窍的,如我们可以在仔细观察各种现象中提出问题,也可以在科学小制作的过程中提出问题,还可以对一些已有的结论提出怀疑。在提出更多的问题后,我们当然要想办法寻找问题可能的原因,因为这是科学探究的必经过程。那么如何在众多的问题中选择出适合我们小学生研究的问题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探讨的问题。引入课题(板书)选择能够研究的问题。

二、玩游戏提问题

通过玩吹泡泡的游戏,要求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不断的提出新问题。

1、配制不同比例的溶液。

2、用吸管吹,注意用气要均匀。

3、用细铁丝弯成各种形状的框制造泡泡。(框框可以是平面的也可以是立体的)。

4、想怎么吹就怎么吹,吹的花样越多越好。在这个活动过程中,你发现了哪些问题?把它们记录下来:

1、为什么有的泡泡大有的泡泡小?

2、怎样才能把泡泡吹的。大一些?

3、怎样才能把小泡泡吹到大泡泡里?

……

三、如何寻找问题的答案

启发学生思考:为了获得这些问题的答案,你会怎么做?介绍获得这些问题的答案的方法。

1、到图书馆或上网查资料

为了加深理解和保持记忆,我们可以自己制作信息卡。指导学生看课文中的信息卡,指导学生分析信息卡包括哪些内容和怎样呈现。

2、自己通过观察和实验找答案。

指导研究乒乓球落地后,反弹的高度和什么因素有关,通过自己动手实验,分析得出结论。

四、如何选择我们能研究的问题

1、多提可能通过观察、实验、调查能够找到答案的问题。

2、多提与科学知识有关的问题。

和生物有关,和物体的运动变化有关,和地球天文有关的知识都是科学知识。

3、多提不涉及复杂知识的问题。

4、想办法把暂时不能研究的问题,转化成可以研究的问题。

五、拓展

依照以上的标准,选一个自己能够研究的有关吹泡泡的问题。

小学三年级科学教案教科版篇十五

1、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用科学思维的方法开展调查,并对各种现象进行解释。

(2)初步运用图画、图表、书面报告等形式,交流调查研究活动的方案和结果。

(3)能初步运用实验方法,说明水污染的危害。

2、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家乡水资源缺乏,及有限的水资源已被污染的情况。

(2)知道水污染的危害及主要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小鱼在污水中的表现,体验水污染对生命的危害。

(2)通过查阅资料,感受水污染对人类生存环境、人体健康所造成有破坏和影响。

(3)经历考察家乡水的过程,积极提出保护水源,减少污染的建议。

1、教师准备:准备学校附近一些水资源的图片资料。准备一些污水。

2、学生准备:自带一些洗涤用品。

(一)导入新课:

1、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引入新课。

(二)自主学习:

1、说说周围的水资源情况:

(2)学生回答。

2、提出研究性的问题:

(1)教师根据回答列出几个小专题:

a、家乡水资源状况;

b、污水对动物的影响;

c、污水给工农业生产、人们生活带来的危害;

d、水污染的原因。

3、4人小组选择研究课题并制定研究计划:

(1)根据以上的几个问题,选择一个,4人小组共同研究。要求先制定研究计划。

4、外出考察:

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外出考察并完成考察报告。

5、整理阶段。

课后把自己考察的情况,做认真的分析,可以查阅一些书籍等资料,结合自己的研究写出自己的研究性报告。报告中可以包括考察情况分析、各种建议等。

6、完成后小组交流,全班交流。各组将研究报告贴在班级黑板报中。

(三)课后延伸:

完成自己没有完成的考察项目,继续查阅有关资料,完善自己的研究报告。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