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小学数学二年级角的初步认识说课稿(实用1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4 19:00:11 页码:11
2023年小学数学二年级角的初步认识说课稿(实用17篇)
2023-11-04 19:00:11    小编:曼珠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小学数学二年级角的初步认识说课稿篇一

本节课,周老师安排了简单活跃的拍手活动作为课前游戏,又出示了学生喜闻乐见的“游乐园”情境进行导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学生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让学生在玩中发现数学问题,解决问题。同时,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积极主动地去探索。

在课堂中周老师让学生经历了连加计算的繁琐,在理解完过山车中2+2+2+2+2表示5个2相加,周老师提问,如果20个2相加,你能列出算式吗?学生根据老师的问题,标准地列出了,2+2+2+2+……这时周老师适时地引入乘法计算。学生进行对比后,自然就体会到了乘法简便和快捷的优越性。让学生参与经历数学知识的呈现过程,了解新知产生的由来,既有利于学生掌握和理解知识,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

要达到学生掌握知识,最终发展能力的目的,学生的思维就必须经过反复多次,循序渐进的实际应用。在练习上,周老师也颇费苦心,通过我会连、我会选等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初步掌握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还可以用乘法算,并能正确写出乘法算式。这些巩固性、多样性、层次性的练习,符合二年级小朋友的心理特征,让他们在动中学,玩中学,游戏中学,使他们对新知的认识升华一步,进而形成技能。

整节课下来,我觉得有以下两点值得商榷:

1、从图中来,没有回图中去。课的伊始,刘爽老师很好的利用主题图,让学生发现了其中的数学信息,并提出了数学问题。从而提炼出了3道题目的解决方式。但剩下的大多数时间,周老师都是根据算式理解含义,基本上没有再回到图中去。其实就2年级的小朋友而言,对抽象的.算式的理解远难于对形象的图意的理解。

2.3×4与4×3的板书,混淆视线。这节是表内乘法的起始课,虽然很多小朋友已经知道有乘法这种计算,个别小朋友还会背乘法口诀。但是在意义的理解上还一知半解。课上,刘老师有意图的把3×4,4×3这两个算式写在上和下,然而在讲解这两个算式的意义时问题出现了,学生不知道哪个算式表示4个3,哪个表示3个4。我觉得在板书的书写上可以避免这种算式写在上下位置,或者提炼其他的数据作为素材。

小学数学二年级角的初步认识说课稿篇二

听了程老师执教的《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深受启发,这节课是二年级上册的内容,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初始课,因此非常重要。教师借助了用小棒摆图案的游戏和课本的情境图,大胆放手让学生合作交流,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纵观这节课,给我印象深刻的有以几个方面。

一、创设了有趣的情境,营造了愉快的氛围

创设了用小棒摆图案的游戏这一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且用这一情境贯穿课的始终,为学生创设了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这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发现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

二、注重了知识形成过程的探索

接着教师根据10个3相加这个算式制造了一个悬念,如果摆100个3一共用多少根小棒?使学生体验到,要列出的加法算式会很长,写起来会很麻烦。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使学生产生“如果有一种简便的写法那该多好啊”,这时候,老师让学生合作讨论“有什么好的办法来使长的加法算式变短。这种讨论是有效的.。通过学生汇报3个3是9……慢慢的引导学生说出了10个3、3个7、4个4。

让学生发现并理解了相同的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有了这些以后,最后引出把加数相同的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比较简便,整个过程是在学生不断探索、思考和创新中得到新发现,获得新知识,感受成功体验的过程。成功的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

三、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

本节课教学的各个层次做到了趣味化、情感化、活动化、自主化、生活化和开放化。明确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注重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既训练了语言表达,有发展了多项思维。整堂课既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也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设计了有效的练习

通过提供信息丰富的游乐园场景,让学生提出问题,并用乘法知识解决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中的联系,学生的能力得以发展。

疑惑:在新授课时,当新知识大部分学生都知道的时候,我们应该怎样去处理?(1、要在备课时,充分备学生;2、注意抓住课堂的生成。)

小学数学二年级角的初步认识说课稿篇三

我是这样理解教材的,新课程标准指出,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并进行解释与应用。《角的初步认识》一节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认识的三角形、正方形、长方体、正方体等图形的基础上学习认识角。二年级儿童年龄虽小,但结合图形来认识角是比较容易的。因此我根据教材先了解学生对角的理解程度,紧接着通过亲自动手操作来认识角,感觉角。了解角成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并学会自己画角。能从各种物品图形中找到角。从而激发学生对角的好奇心。并学会从身边的生活中找到角。区分角,会做活动的角,初步认识到角的大小与角的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与角的两条边的长短无关。本节课是单元的起始课,因此上好这节课非常重要。

学情分析:角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周围许多物体上都有角,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二年级的小学生,他们对角并不陌生,能够很容易的在周围的物体上找到角,怎样引导学生从观察实物中抽象出所学的角,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抽象的过程,感受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问题,通过具体的实际操作活动,帮助学生获得直接的经验,进行正确的抽象和概括,形成数学的概念和法则,为学生学习几何知识做好准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通过操作,使学生经历直观认识角的过程。

2、知道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会用纸折或画大小不同的角。

3、能在长方形、三角形等图形中找到角,激发学生对角的好奇心。

(3)教学重点: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用直尺画角.

(5)教学准备:为完成以上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使用的教具有:幻灯片,折扇三角尺。学生的学具有:每组一份正方形、五角星、剪刀、三角形、闹钟、长方形。还有毛线、纸、纸条。

(6)学习方式:小组合作、交流研讨、动手操作。

根据学生认识发展规律,分析学生:学生年龄小,接受能力有一定的局限性,学生学习基础深浅不一,思维程度不一,反应灵活程度不一,面对这样的学生,因此我设计出不同层次教学题目,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学习,全面发展。

为了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作用,我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在上述教学方法指导下,以谜语形式开头,全员参与,使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并不断的运用鼓励性的语言给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一个个问题地解决使学生在不断的活动中充分利用学具,认识角,并会画角,做角,并且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本节课属于认知教学,因此在教法上我力求体现以下两点:

1、创设良好的活动氛围,使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

2、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自己画角、做角认角。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转变教师角色,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索性学习,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

1、以猜谜语和导入课题,使学生爱听,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新知,解决问题。

(1)猜谜语的方式引入角。通过实物认识角,知道的角的特征。有两条边和一个顶点。通过实物小组合作找到角。这样可以培养二年级小学生的合作意识。

(2)通过让学生找出教室中的角。目的是让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明白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让学生觉得熟悉、亲切。

(2)通过做活动角,使学生初步认识到角的大小与角的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与角的两条边的长短无关.通过学生自己做角,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和自主探索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动手操作,人人有事可做,手、脑并用,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精神。

(3)学生通过认识图形是不是角,加深了对角的认识。(用多媒体出示各种图形,指名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答对的小朋友给予鼓励)。(评:及时反馈,掌握学生学习情况)

(4)从认识角到判断是不是角,再到找出图形中的角,和找出几边形中有几个角,最后自己折角,这样由浅到深逐层深入,体现了对学生的分层布置作业。这样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

小学数学二年级角的初步认识说课稿篇四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小节《乘法的初步认识》的第一课时。

以往的教材特别强调被乘数和乘数的位置,要求列出乘法算式,只能把每份数当做被乘数,把份数当做乘数,位置不能颠倒。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精神,新教材中“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节无论在内容还是呈现形式上较以往都有很大的突破。教材首先展示了一个热闹欢快的游乐园的主题图,通过这一学生熟悉而又特别喜爱的场景,暗示出生活中有许多一组一组出现的数量,并且每一组的数量是相同的。这样设计使数学贴近了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拉近了生活与数学的联系。例1则以学生的操作活动入手,展示小朋友们用小棒摆出的作品。教材这样设计提示教师在进行乘法的教学时要从现实生活与学生的活动入手,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与活动中发现并提出问题,并且解决问题,从而呈现出几个相同加数求和的情况,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建立乘法的意义于头脑之中。

本节课是本单元的起始教材,属于基础课,必须使学生切实掌握,为以后学习乘法的其他知识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础。因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要使学生亲身经历乘法产生的过程,初步感知乘法的含义;培养团结合作精神,并在合作探索乘法算式的过程中,能够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认识乘号,知道乘法算式的读法;最后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验乘法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本节课是学生对乘法的第一次系统了解、认识。因此,能根据求几个几相加写出乘法算式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理解乘法的意义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其中识别相同加数是本节课的关键。

乘法的意义是重要的基础知识,是学生必须切实学好的。低年级学生思维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度,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教学中要特别重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乘法概念的建立置入学生实际生活中,并通过拼摆活动,同数相加的算式与乘法算式对照,以及把加法算式写成乘法算式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完成对乘法的初步认识,使概念教学成为学生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既有利于学生体会乘法的意义,又可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一个坏的教师是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是教人发现真理。”可见教学方法的选择对于学生接受知识、锻炼能力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科学家爱因斯坦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只有学生感兴趣的东西他才会积极开动脑筋,认真思考,并用最简洁的方法获得有用的知识。”因此,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时,要尽可能地选择一些有趣味性的教学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乘法”这样一个抽象的概念。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尽早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我设计了:“到大家都喜爱的奥特曼家里去做客,途经图图商店被拦住帮忙摆设篮球,奥特曼很为难不知道该怎么摆”这样一个故事情景,使学生产生想帮助奥特曼的愿望,进而让学生用动手摆一摆。我把‘到奥特曼家做客’设计为本节课的一条主线,用这一情景串起整节课的内容,一方面使教学前后呼应,形成一个整体,另一方面为学生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玩中发现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也指出:“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基于以上认识,本课在教学设计中力图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思想,不仅仅满足于让学生理解掌握乘法的意义,更注重让学生主动参与乘法知识的探索过程。教师给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一系列探究活动,发现并认识乘法,让他们经历一次知识的“再创造”过程。使其成为真正的学习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起着带路人、向导作用,学生困惑时给予启发,阻塞时给予点拨;上台阶时给予铺垫;攀登时,给予鼓劲。教师不主动将结论告知学生,把学生假设于无助的地位,设计学习过程;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觉地发现新知,探究新知,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创造更多机会让学生操作实践,更好理解知识,并在实践中培养动手能力,在合作探究中培养合作意识、团队精神。

轻音乐能缓解人的压力,心情愉悦。因此,在课件中演示中配上一些轻音乐,让学生在玩中学、乐中学,就能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梁启超曾说:“教师不是拿自己得到的结果教人,最要紧的是拿怎样得到结果的方法教人。”可见教学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才能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目的。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识规律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掌握以下几种学习方法:

通过对加法算式的观察分类,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增强对“相同加数”这一知识点的掌握、认识程度。

通过对多个同数相加的加法算式的观察分析,从相同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不同等角度去看待问题,学会“几个几相加”的表达方式。

由于学生生活圈子和能力的局限,经过他们自己独立探索所得的结果未必全面、完整。因此,教师大胆放手,采用讨论教学法,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利用同桌合作、小组讨论、组间交流展示自己的意见,以达到“共进”效果。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借助于电教媒体,利用小朋友喜爱的奥特曼邀请勇于探索的小朋友到家里做客创设情境,能够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有良好愉悦的学习心情,积极热情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1、在问题情境中,感知相同加数。

(1)[媒体出示:奥特曼领着大家朝前走,来到图图商店门口被拦住了。图图请奥特曼帮忙把6个足球放进几个柜台里,奥特曼为难了:该怎么放呢?]只有数学教学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有趣的,才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让学生帮助小熊在柜子里摆放足球,捕捉生活中常见的摆设问题,体味数学来源于生活的乐趣,将学生自然地带进求知的情境中。然后以同桌为单位分组合作,用6个小圆片代表6个足球,往长方形格子里摆,一人摆,一人写相关的加法算式。这样既能培养学生学会分工合作,又能达到“共进”的目的。

2、举例设疑,感知概括几个几。

让学生举出生活中像这样加数相同的加法?这里主要是充分调动学生的直观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体验相同加数相加的实际问题很普遍。同时引导学生从相同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不同等角度去看待问题,学会“几个几相加”的表达方式。比如:鞋子是一双一双地数,一双就是两只,三双鞋子多少只?就要把3个2相加。

3、在困惑中创造,认识乘法意义。

(1)遇困惑,激发创造,认识乘法[媒体出示:奥特曼计算自己手指的情景(一只手5个指头,奥特曼有多少个手指?就要把2个5相加)]引出“如果要把全班小朋友的手指都加起来,要加多少个5,所写的连加算式会怎样呢?”这个问题。使学生体验到这样的算式真长啊,写起来非常麻烦。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使学生自然产生“如果有一种简便的写法该多好哇!”的愿望,这时教师放手让学生在充满自信的基础上,积极开动脑筋、自主探索,并通过小组合交流,创造出一种比较简单的表示方法。教师根据学生的展示汇报情况,适时地利用媒体讲述“三百多年前,英国科学家发明创造乘法的过程”拔乱反正引出乘法并介绍乘法的写和读、认识乘号。[板书课题:乘法和正确的乘法算式]这样学生可以亲身经历乘法产生的过程,乘法的知识并不是教师硬塞给学生的,而是学生在体验了简化加法,有了自己的简化方法之后才呈现出来的。这样的教学不再是教师机械讲解、学生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学生在不断思考、探索和创新中得到新发现,获得新知识,感受成功体验的过程。并且通过对学生进行鼓励评价,如“小朋友和数学家的发现是一样的”,让学生感到自信,感到自己能像科学家一样探索知识,由此获得了情感体验。

(2)认识乘法意义。

学生经历了的创造过程,对乘法意义的理解就水到渠成。(写乘法算式)

再让学生将所举生活中的加数相同的加法算式写成乘法,并说出各自表示的意义。这样能巩固和加深学生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3)让学生观察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体会哪种写法简便。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体会乘法与加法的联系与区别。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觉得最令你高兴的收获是什么?

这一环节设计,是想通过学生的回忆,不仅反馈本课的学习情况,总结所学知识,促进知识建构,同时也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实现知情共融。

总之,本节课的设计,力图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和谐的氛围,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自主探索的、获得成功体验的、主动发展的和生动活泼的、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

小学数学二年级角的初步认识说课稿篇五

在区小学数学评优课活动中,有幸聆听了张丽珊老师《角的初步认识》一课。《角的初步认识》是一节生动有趣又扎实、有效的课这节课的教学,主要体现在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让每个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下面我从几个方面来谈谈这节课的特点:

《角的认识》这一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直观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的,这部分内容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角的重要基础,也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导入时张老师利用学生已有的对于五角星、圆形和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认识,让学生在这些图形中抽象出了角,并在这些角中提炼出角的概念: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使抽象的角的认识简约化,简单化。张老师还把生活素材、生活情景作为重要资源,提供给学生去理解去体验。如让学生去找一找老师带给学生的剪刀、时钟和三角形等这些物体当中的角。熟悉的物体引起了学生强烈的信心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学习新知的兴趣。原本抽象的角的知识和生活中的角紧密得联系起来,不仅仅加深了对角的认识,更深刻地认识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角的初步认识”,直观性和操作性比较强。张教师设计了找角,画角,做角等活动,让学生活泼愉快、兴致高昂地参加到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造的不同教育情景中,引导他们眼、手、脑、口等多种感官参与,在实践活动中经历知识形成过程。从而建立起角的表象,丰富了对角的认识,发展了空间概念,真正体现了,新课标提倡的“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学生模型的过程”这一理念。

张老师是一位敢于放手,敢于尝试的好教师。特别是探索圆有角吗?那你们会折出角吗?这一教学环节,老师出示一个圆形,课前也给学生准备了同样大的圆形纸片,让学生折出角:有的学生折出了三角形,有的学生折出了长方形,有的学生折出了半圆形,张老师抓住了机会追问道:这个折出来的半圆形这个是角吗?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从互相交流中更清楚的理解角的概念:一个顶点,两条直直的边。利用吸管做角这一环节中学生再一次体会到的角的大小跟角的边长无关,一层扣一层,层层都体现教师的大胆放手,学生的积极参与。

整节课张老师的教学设计融趣味性、知识性、创造性、思维性为一体,增强了学生对角的认识,各个环节的设计也使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得到极大的鼓舞,从而使学生一举多得。张老师的课堂语言很精致,环节相扣、教学自然,非常注重细节。

最后我也给该老师提几点小小的意见:在教学“指角”时,让学生先找顶点,再去找两条边,要求学生一定按照这样的步骤去指角。这样的按部就班是不是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性了,只要学生能正确的指出他找到的角是包括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的即可。

小学数学二年级角的初步认识说课稿篇六

俞老师的这节课,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切身感受相同加数这种特殊的加法算式来引出乘法,既符合学生学习的一般规律也加深了学生对乘法的理解。将这个新出现的计算形式合理的融入到了学生的知识体系中。在具体操作上,让学生从不同的加法算式中挑出那些加数相同的加法算式(分类环节)作到了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感受形象的数学,也增加了学生的兴趣。然后利用算全班小朋友的手指数目,将加数相同的加法算式改写成新的算式——乘法算式。由一般的加法算式中提炼特殊的加法算式,既加数相同的加法算式,再把这样的加法算式到乘法算式,步骤清晰,层次分明,已为这节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其实接下去的核心内容基本都是为这个“改写”服务的。包括认识乘法的基本读写方法,巩固“改写”的过程。

学生在学习刚刚认识的这个乘法的时候,一般很容易将其意义与加法混淆,比如课堂上就出现了4×4=8的回答。这是对乘法意义的不理解。巩固和练习是可以熟练“改写”,但是对于一些对意义还有存疑惑的学生,可以采用各种方法在加强和巩固。俞老师在课堂上的运用了各种方法,让学生从不同方面感受了乘法的意义以及与加法的区别,只是在具体练习上有所欠缺。

数学的计算方法是一个很一般化的,能够普及的方法。既然是方法,就能够通用。乘法的出现就直接囊括了所有加数相同的加法,将这个思想贯彻到学生知识体系中就是所有加数相同的加法都可以用乘法表示。俞老师尽量多的用到了各种各样的形式的加法算式改写到乘法算式,其实可以用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发掘。最后一个学生自己发掘并改写的环节由于时间问题草草收场实在可惜。

小学数学二年级角的初步认识说课稿篇七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

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乘法的初步认识》。

本节课我将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学情三方面来叙写学习目标。

1、基于课程标准

2、基于教材

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加减法的基础上教学的,是乘法学习的起始部分,是学生进一步学习乘法口诀的直接基础,也对今后学习表内乘除法及多位数乘除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基于学情

通过课前调查发现,学生对乘法并不太陌生,甚至还有少部分学生能背出乘法口诀,但对于什么是乘法,乘法的作用是什么,意义是什么,乘法和加法是否有关系,学生不太清楚。这就需要给学生搭建认知的桥梁,创设具体、形象、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通过学生自己的探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得新的知识。

学习目标的叙写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制定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 结合具体情境,通过观察、思考、交流,会列出同数连加算式,会把同数连加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并能说出乘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2、通过观察,认识乘号,会正确地读出乘法算式。

学习重点: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掌握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学习难点:探究乘法的意义。

1、通过观察情境图能发现信息,提出问题,列出加法算式,把加法算式归纳为几个几,会用乘法算式表示,并能说出乘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2、结合乘法算式,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

为了达成学习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努力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在此学习流程我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

环节(一)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低年级学生好玩、好动、好奇心强,创设有趣的课堂教学情景十分必要。为此,我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我分三步进行:第一步:认真观察游乐园里有哪些好玩的项目。第二步:从图中发现哪些数学信息?第三步根据信息提出问题:

1、小飞机里共有多少人?

2、小火车里共有多少人?

3、过山车里共有多少人?

这样设计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我也有意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主动思考、提问题的好习惯。

环节(二):探究新知,渗透意义。

这一环节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为了达成目标,突出重点,为此,我分三步进行教学的:

活动一、教学例1,感受同数连加。

第一步:老师引导学生先解决小飞机里有多少人?的问题。

出示课件学生再认真观察小飞机里的数学信息独立思考列出同数连加算式。

教师板书:5个3 3+3+3+3+3=15

教师提问几个3相加?这里的3表示什么?5表示什么?突出个数和相同加数。

第二步:知识迁移,用上述方法解决小火车里共有多少人?

过山车里共有多少人?的问题。

教师板书:

4个6 6+6+6+6=24

7个2 2+2+2+2+2+2+2=14

教师提问每个算式都是几个几相加?(学生回答,教师板书)。4、6、7、2分别表示什么?再次突出个数和相同的加数。为改写乘法做很好的铺垫。

活动二、学习读写乘法算式。

第一步:请同学们仔细观察,黑板上这些加法算式有什么共同点?(小组讨论、发言),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每一个加法算式中的加数都是相同的。教师直接说出像这样加数相同的加法,我们就可以用乘法来计算。这节课我们主要来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板书课题)

第二步:引导学生分析最后一个加法算式:加数都是几?有几个2相加?得多少?

学生回答,师边板书边总结:7个2相加就可以写成7×2=14,或2×7=14。教师提问算式中的2表示什么?7表示什么?教师小结加数相同的加法改乘法必须是用相同的加数和个数相乘。

第三步:认识“×”并教学乘法算式的读法。(教师范读、指名读、同桌互读)

第四步:知识迁移学生根据以上方法列出下面几组乘法算式并读出。

环节(三)闯关比赛,巩固新知

第一关、先用小棒摆一摆再写出乘法算式,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在小组内交流。(做一做第一题)

第二关、看图填一填(做一做第二题)

第三关、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做一做第三题)

第四关、读一读(练习九第四题)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巩固新知、理解乘法意义,我将练习设计成了学生喜爱的比赛形式,淡化了“练”的痕迹,这样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到寓教于乐,寓学于乐,“乐在活动”中。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总结:我们知道了加数相同的加法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并能把加数相同的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认识了“×”,还知道了乘法算式的读法。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即对全课的教学内容起到了梳理概括,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也增强学生的目标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整体思考能力和概括总结能力。

这就是我这节课的板书它比较简洁、清楚、有层次的精缩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使学生对本节课学习内容一目了然。

乘法的初步认识

例1、加法: 5个33+3+3+3+3=15

4个6 6+6+6+6=24

7个22+2+2+2+2+2+2=14

乘法:2× 7=14读作:2乘7等于14

7× 2=14读作:7乘2等于14

小学数学二年级角的初步认识说课稿篇八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乘法的初步认识》。

本节课我将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学情三方面来叙写学习目标。

1、基于课程标准

2、基于教材

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加减法的基础上教学的,是乘法学习的起始部分,是学生进一步学习乘法口诀的直接基础,也对今后学习表内乘除法及多位数乘除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基于学情

通过课前调查发现,学生对乘法并不太陌生,甚至还有少部分学生能背出乘法口诀,但对于什么是乘法,乘法的作用是什么,意义是什么,乘法和加法是否有关系,学生不太清楚。这就需要给学生搭建认知的桥梁,创设具体、形象、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通过学生自己的探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得新的知识。

学习目标的叙写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制定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通过观察、思考、交流,会列出同数连加算式,会把同数连加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并能说出乘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2、通过观察,认识乘号,会正确地读出乘法算式。

学习重点: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掌握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学习难点:探究乘法的意义。

1、通过观察情境图能发现信息,提出问题,列出加法算式,把加法算式归纳为几个几,会用乘法算式表示,并能说出乘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2、结合乘法算式,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

为了达成学习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努力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在此学习流程我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

环节(一)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低年级学生好玩、好动、好奇心强,创设有趣的课堂教学情景十分必要。为此,我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我分三步进行:第一步:认真观察游乐园里有哪些好玩的项目。第二步:从图中发现哪些数学信息?第三步根据信息提出问题:

1、小飞机里共有多少人?

2、小火车里共有多少人?

3、过山车里共有多少人?

这样设计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我也有意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主动思考、提问题的好习惯。

环节(二):探究新知,渗透意义。

这一环节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为了达成目标,突出重点,为此,我分三步进行教学的:

活动一、教学例1,感受同数连加。

第一步:老师引导学生先解决小飞机里有多少人?的问题。

出示课件学生再认真观察小飞机里的数学信息独立思考列出同数连加算式。

教师板书:5个33+3+3+3+3=15

教师提问几个3相加?这里的3表示什么?5表示什么?突出个数和相同加数。

第二步:知识迁移,用上述方法解决小火车里共有多少人?

过山车里共有多少人?的问题。

教师板书:

4个66+6+6+6=24

7个22+2+2+2+2+2+2=14

教师提问每个算式都是几个几相加?(学生回答,教师板书)。4、6、7、2分别表示什么?再次突出个数和相同的加数。为改写乘法做很好的铺垫。

活动二、学习读写乘法算式。

第一步:请同学们仔细观察,黑板上这些加法算式有什么共同点?(小组讨论、发言),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每一个加法算式中的加数都是相同的。教师直接说出像这样加数相同的加法,我们就可以用乘法来计算。这节课我们主要来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板书课题)

第二步:引导学生分析最后一个加法算式:加数都是几?有几个2相加?得多少?

学生回答,师边板书边总结:7个2相加就可以写成7×2=14,或2×7=14。教师提问算式中的2表示什么?7表示什么?教师小结加数相同的加法改乘法必须是用相同的加数和个数相乘。

第三步:认识“×”并教学乘法算式的读法。(教师范读、指名读、同桌互读)

第四步:知识迁移学生根据以上方法列出下面几组乘法算式并读出。

环节(三)闯关比赛,巩固新知

第一关、先用小棒摆一摆再写出乘法算式,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在小组内交流。(做一做第一题)

第二关、看图填一填(做一做第二题)

第三关、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做一做第三题)

第四关、读一读(练习九第四题)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巩固新知、理解乘法意义,我将练习设计成了学生喜爱的比赛形式,淡化了“练”的痕迹,这样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到寓教于乐,寓学于乐,“乐在活动”中。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总结:我们知道了加数相同的加法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并能把加数相同的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认识了“×”,还知道了乘法算式的读法。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即对全课的教学内容起到了梳理概括,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也增强学生的目标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整体思考能力和概括总结能力。

这就是我这节课的板书它比较简洁、清楚、有层次的精缩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使学生对本节课学习内容一目了然。

乘法的初步认识

例1、加法:5个33+3+3+3+3=15

4个66+6+6+6=24

7个22+2+2+2+2+2+2=14

乘法:2×7=14读作:2乘7等于14

7×2=14读作:7乘2等于14

小学数学二年级角的初步认识说课稿篇九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数学实验教课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节内容乘法的初步认识,也就是课本47页到48页的内容。

本节是乘法教学的第一节课,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乘法口诀的基础。教材首先展示了一个热闹欢快的游乐园的主题图,暗示出生活中有许多一组一组出现的数量,并且每一组的数量是相同的,拉近了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我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三个方面制订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表示比较简便。

2、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

3、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体验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能根据要求正确写出乘法算式;

教学难点:

1、理解乘号前、后两个数所表示的不同意义。

2、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心理、认知规律特点,采用灵活多样、新颖有趣的方法进行教学。结合学生年龄及新课改要求,我采用创设情境、引导探究式的方法。同时注重运用引导法、观察法等进行教学。

结合本节教材和二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我准备让学生采用“观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

在教学过程中我遵循儿童认知规律,体现新课标精神,按照直观感知—表象认识—概念形成—拓展运用的规律组织教学。因此我安排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二)交流探索,解决问题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所以在第一环节用3分钟,直接出示游乐园的情境图,让学生观察情境图,为学习新知做好准备。我打算用2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探究乘法产生的过程。学生理解了乘法含义后,安排形式多样,灵活有趣的练习那么第三环节估计要用15分钟。剩下大约5分钟时间让学生自己总结对乘法的认识。下面我详细说一下每一个教学环节。

低年级学生对童话故事非常感兴趣,因此一上课我将创设这样情景:出示课本情境图,让学生看看游乐园都有哪些项目?然后用观察 —— 提问题——列算式的方法解决小飞机里一共有多少人,小火车里一共有多少人,过山车里一共有多少人。通过数一数活动和列加法算式解决问题,从中积累相同数相加的感性认识,为学习乘法作知识迁移。然后让学生观察、比较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整个过程中,学生亲身感受到的,并不是老师在传授知识,而是我们自己的需要。当学生对几个几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时,下面让学生用算式把几个几相加表示出来,刚开始可以说一些短的如:5个3相加、4个6和7个2相加让学生轻松完成,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相加的和除了用加法计算,也可以用另一种运算表示。这样就自然地引出乘法。板书课题:乘法的初步认识。乘法的知识并不是教师硬塞给学生的,而是学生在体验了简化加法,才呈现出来的。教学不是在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在不断思考、探索和创新中得到新发现、获得新知识,感受成功体验的过程。

乘法和我们的加法算式一样,也有一个运算符号叫乘号。告诉学生×叫乘 号,后让学生观察乘号像什么,可能学生会说像错号,像汉语拼音里的x。想力丰富的孩子会说把加号变斜就是乘法。这样让学生把抽象的知识与自己的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加深理解。学生在上面知道求几个几相加是多少用乘法表示比较方便,如何表示呢?教师讲解7个2相加,相同加数是2,在乘号的前面写2,相同加数的个数是7,在乘号的后面写7,7个2想加得14,然后老师教学乘法算式的读写法。7个2相加等于14,所以2×7=14,也可以写成乘法算7×2=14。让学生试着读出乘法算式。叶圣陶先生曾说:“当老师像是帮助小孩走路,扶他一把,要随时准备放手”。学生对乘法算式有初步的认识后,可以让学生尝试把3+3+3+3+3=15和6+6+6+6=24让学改写成乘法算式,最后进行反馈矫正。接下来出示旋转木马图,解决“旋转木马上一共有多少人?”学生观察并列算式:3+3+3+2=11,教师提问:这个算式你们为什么不写成乘法呢?那什么样的加法算式才能改写成乘法算式呢?(引导学生说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算式才能)

到此第二环节结束,下面进入第三环节的教学:巩固练习,开智培能。

为了及时巩固所学知识,我安排了四个层次的练习。第一关看谁读得最响亮,采用个别读、集体读练习,尽可能给每个学生展示的机会,使学生熟练掌握乘法算式的读法。后面三关让学生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

为了加深学生对乘法理解,我将设计了第四环节的教学:及时总结,深化新知。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教师不要急于把自己的观点灌输给学生,而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他对乘法的认识,也许语言不是那么准确,表达不是太确切,只要孩子能正确说出他对乘法的理解,教师都要给予肯定。我的教学过程已全步结束,下面说一下板书设计。

简洁而又提纲领的板书不仅是本节教学内容的精缩,而且也会使学生对本节课学习内容一目了然,因此,在板书设计上我颇费了一番心思。我把课题写在主板书的最上面,它告诉了孩子们本节课的中心内容,下面是连加算式跟乘法算式对照,不仅美观,而且有层次的`呈现了知识产生的过程。这样的板书简洁、清楚、明了。

本节课,我运用“诱思探究教学论”和新课程理念设计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去组织教学。课一开始,我创设森林运动会开幕式的情景,引起学生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乘法产生的过程中,亲身经历乘法产生的过程。并让学生观察游乐园的图片,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同时双基得到落实,能力得到发展。通过学习学生不仅获得成功的愉悦、探索的快乐,又感受到数学的妙趣、知识的价值。

小学数学二年级角的初步认识说课稿篇十

1、说课内容:

2、教材简析:

以往的教材特别强调被乘数和乘数的位置,要求列出乘法算式,只能把每份数当做被乘数,把份数当做乘数,位置不能颠倒。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精神,新教材中“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节无论在内容还是呈现形式上较以往都有很大的突破。教材首先展示了一个热闹欢快的游乐园的主题图,通过这一学生熟悉而又特别喜爱的场景,暗示出生活中有许多一组一组出现的数量,并且每一组的数量是相同的。这样设计使数学贴近了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拉近了生活与数学的联系。例1则以学生的操作活动入手,展示小朋友们用小棒摆出的作品。教材这样设计提示教师在进行乘法的教学时要从现实生活与学生的活动入手,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与活动中发现并提出问题,并且解决问题,从而呈现出几个相同加数求和的情况,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建立乘法的意义于头脑之中。

3、教学目标:

本节课是本单元的起始教材,属于基础课,必须使学生切实掌握,为以后学习乘法的其他知识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础。因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要使学生亲身经历乘法产生的过程,初步感知乘法的含义;培养团结合作精神,并在合作探索乘法算式的过程中,能够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认识乘号,知道乘法算式的读法;最后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验乘法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4、教学重、难点及关键:

本节课是学生对乘法的第一次系统了解、认识。因此,能根据求几个几相加写出乘法算式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理解乘法的意义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其中识别相同加数是本节课的关键。

乘法的意义是重要的基础知识,是学生必须切实学好的。低年级学生思维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度,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教学中要特别重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乘法概念的建立置入学生实际生活中,并通过拼摆活动,同数相加的算式与乘法算式对照,以及把加法算式写成乘法算式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完成对乘法的初步认识,使概念教学成为学生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既有利于学生体会乘法的意义,又可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一个坏的.教师是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是教人发现真理。”可见教学方法的选择对于学生接受知识、锻炼能力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科学家爱因斯坦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只有学生感兴趣的东西他才会积极开动脑筋,认真思考,并用最简洁的方法获得有用的知识。”因此,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时,要尽可能地选择一些有趣味性的教学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乘法”这样一个抽象的概念。

1、情景教学法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尽早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我设计了:“到大家都喜爱的奥特曼家里去做客,途经图图商店被拦住帮忙摆设篮球,奥特曼很为难不知道该怎么摆”这样一个故事情景,使学生产生想帮助奥特曼的愿望,进而让学生用动手摆一摆。我把‘到奥特曼家做客’设计为本节课的一条主线,用这一情景串起整节课的内容,一方面使教学前后呼应,形成一个整体,另一方面为学生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玩中发现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

2、采用提问引导探究式的教法,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也指出:“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基于以上认识,本课在教学设计中力图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思想,不仅仅满足于让学生理解掌握乘法的意义,更注重让学生主动参与乘法知识的探索过程。教师给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一系列探究活动,发现并认识乘法,让他们经历一次知识的“再创造”过程。使其成为真正的学习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起着带路人、向导作用,学生困惑时给予启发,阻塞时给予点拨;上台阶时给予铺垫;攀登时,给予鼓劲。教师不主动将结论告知学生,把学生假设于无助的地位,设计学习过程;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觉地发现新知,探究新知,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创造更多机会让学生操作实践,更好理解知识,并在实践中培养动手能力,在合作探究中培养合作意识、团队精神。

3、音乐辅助法

轻音乐能缓解人的压力,心情愉悦。因此,在课件中演示中配上一些轻音乐,让学生在玩中学、乐中学,就能达到的学习效果。

梁启超曾说:“教师不是拿自己得到的结果教人,最要紧的是拿怎样得到结果的方法教人。”可见教学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才能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目的。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识规律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掌握以下几种学习方法:

1、对比认识法

通过对加法算式的观察分类,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增强对“相同加数”这一知识点的掌握、认识程度。

2、由分析到综合的抽象、概括的方法

通过对多个同数相加的加法算式的观察分析,从相同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不同等角度去看待问题,学会“几个几相加”的表达方式。

3、合作交流法

由于学生生活圈子和能力的局限,经过他们自己独立探索所得的结果未必全面、完整。因此,教师大胆放手,采用讨论教学法,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利用同桌合作、小组讨论、组间交流展示自己的意见,以达到“共进”效果。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的老师。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借助于电教媒体,利用小朋友喜爱的奥特曼邀请勇于探索的小朋友到家里做客创设情境,能够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有良好愉悦的学习心情,积极热情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二、自主实践,探索新知

1、在问题情境中,感知相同加数。

(1)[媒体出示:奥特曼领着大家朝前走,来到图图商店门口被拦住了。图图请奥特曼帮忙把6个足球放进几个柜台里,奥特曼为难了:该怎么放呢?]只有数学教学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有趣的',才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让学生帮助小熊在柜子里摆放足球,捕捉生活中常见的摆设问题,体味数学来源于生活的乐趣,将学生自然地带进求知的情境中。然后以同桌为单位分组合作,用6个小圆片代表6个足球,往长方形格子里摆,一人摆,一人写相关的加法算式。这样既能培养学生学会分工合作,又能达到“共进”的目的。

2、举例设疑,感知概括几个几。

让学生举出生活中像这样加数相同的加法?这里主要是充分调动学生的直观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体验相同加数相加的实际问题很普遍。同时引导学生从相同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不同等角度去看待问题,学会“几个几相加”的表达方式。比如:鞋子是一双一双地数,一双就是两只,三双鞋子多少只?就要把3个2相加。

3、在困惑中创造,认识乘法意义。

(1)遇困惑,激发创造,认识乘法[媒体出示:奥特曼计算自己手指的情景(一只手5个指头,奥特曼有多少个手指?就要把2个5相加)]引出“如果要把全班小朋友的手指都加起来,要加多少个5,所写的连加算式会怎样呢?”这个问题。使学生体验到这样的算式真长啊,写起来非常麻烦。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使学生自然产生“如果有一种简便的写法该多好哇!”的愿望,这时教师放手让学生在充满自信的基础上,积极开动脑筋、自主探索,并通过小组合交流,创造出一种比较简单的表示方法。教师根据学生的展示汇报情况,适时地利用媒体讲述“三百多年前,英国科学家发明创造乘法的过程”拔乱反正引出乘法并介绍乘法的写和读、认识乘号。[板书课题:乘法和正确的乘法算式]这样学生可以亲身经历乘法产生的过程,乘法的知识并不是教师硬塞给学生的,而是学生在体验了简化加法,有了自己的简化方法之后才呈现出来的。这样的教学不再是教师机械讲解、学生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学生在不断思考、探索和创新中得到新发现,获得新知识,感受成功体验的过程。并且通过对学生进行鼓励评价,如“小朋友和数学家的发现是一样的”,让学生感到自信,感到自己能像科学家一样探索知识,由此获得了情感体验。

(2)认识乘法意义。

学生经历了的创造过程,对乘法意义的理解就水到渠成。(写乘法算式)

再让学生将所举生活中的加数相同的加法算式写成乘法,并说出各自表示的意义。这样能巩固和加深学生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3)让学生观察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体会哪种写法简便。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体会乘法与加法的联系与区别。

三、联系生活实际,巩固深化,拓展思维

四、课堂总结,情知共融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觉得最令你高兴的收获是什么?

这一环节设计,是想通过学生的回忆,不仅反馈本课的学习情况,总结所学知识,促进知识建构,同时也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实现知情共融。

总之,本节课的设计,力图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和谐的氛围,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自主探索的、获得成功体验的、主动发展的和生动活泼的、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

文档为doc格式

小学数学二年级角的初步认识说课稿篇十一

“乘法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学习了百以内的加减法和几个数连加之后安排的。本节课从生活出发,从生活问题引入,让学生观察实际情景,并且其中暗示着一组组数量相同的数,可以用相同的数相加来解决。相同数相加中的加数是几和几个相同的加数是认识乘法的基础,即算式表示几个几,通过几个几的桥梁作用,帮助学生理解乘法的意义。

教材第46页的一幅主题图,呈现了小火车、小飞机等情境图。图中蕴含着许多“相同加数”的因素,学生从图中获取信息,并用语言表达出来,从而加深了印象,这就为引入乘法做了准备。例1是通过学生计算主题图中各项娱乐设施里面的人数,引出了加法计算,为引出乘法的意义做了铺垫。通过观察加法算式,使学生明白像这样的加数,加数必须相同,积累了同数相加的感性认识。教材中“这种加数相同的加法,还可以用乘法来表示”也表明了加法是乘法的基础,渗透了乘法的含义。在学生理解相同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的基础上,认识乘法,了解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学生亲自动手把其它相同加数的加法算式写成乘法算式,并读一读,使学生在动脑、动手的过程中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1、学生能够正确理解乘法的含义。

2、认识乘号、乘数、积,会读写乘法算式。

3、学生初步学会根据数学问题列出乘法算式,培养学生有条理思考的习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知道乘法的含义,了解“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单,能够读写乘法算式。

能够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知道乘法算式所表示的意思。

ppt

环节

环节一:情境导入

星期天到了,小明和他的小伙伴们正在一起玩耍呢,让我们来看看吧。(出示主题图)

这是什么地方呀?你最爱玩什么项目?

(游乐场。小火车、小飞机等)

那么我们来仔细观察一下这幅图,你能从中发现什么样的数学信息,能根据图中信息提一些数学问题吗?小组讨论交流一下。

生:1.玩小飞机的有多少人?

2.做小火车的有多少人?

3.过山车上有多少人?

其他学生解答,教师板书计算

3+3+3+3+3=15(人)

6+6+6+6=24(人)

2+2+2+2+2+2+2=14(人)

师:那同学们仔细观察黑板上的这些加法算式,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生:每一个加法算式中的加数都是相同的。

创设情景,借助学生们喜欢的游乐设施,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

“几个几相加”是学习乘法的基础,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数一数,在算式中比一比,学生对“几个几相加”有了初步的认识,为学习乘法做铺垫。

环节二:探究新知

师:大家观察这几个加法算式有什么特点?相同加数是几?几个几连加?

(这几个算式里的.加数都是相同的,每个算式都表示几个相同的数相加的和)

师:像这样,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除了用加法计算外,还有一种比较简单的方法叫做乘法。

介绍:乘法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加法、减法一样,也有一个运算符号叫做乘号,乘号的写法是“×”

乘法算式中,相乘的两个数叫做乘数,两个数相乘的结果叫做积。

5+5+5=15

5×3=15

3×5=15

乘数乘数积

师:怎样写乘法算式呢?我们以

3+3+3+3+3=15为例

先看一看,相同加数是几?

相同加数是3,就写在乘号的前面。

再数一数,是几个3连加?

把相同加数的个数5写在乘号的后面

生:6×4=244×6=24

2×7=147×2=14

乘法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是学生在加法、乘法算式的比较中进行感受和获得的,同时使学生形成对乘法比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环节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48页“做一做”第2题。

师:数一数,一共有几个几,可以写成怎样的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

学生回答,教师予以订正。

2.判断对错,错的更正,为什么?

4+4+4=4×3()

2+2+2+2+2=2×5()

7+7+4=7×3()

6+6+6+6=6×4()

(相同加数,乘法计算)

第一题,让学生在习题中巩固课堂学习内容,由几个几,引出加法,再变为乘法。

第二题,强调只有相同加数,才可以用乘法计算。

课堂小结

师:你学会了哪些知识?生:1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加法计算,也可以用乘法计算。乘法算式表示的就是几个相同加数的和。2乘法算式中,相乘的两个数叫做乘数,两个数相乘的结果叫做积。

小学数学二年级角的初步认识说课稿篇十二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乘法的初步认识》,下面我将从说教材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等四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本节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是乘法教学的第一节课,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乘法口诀的基础。学习本节课是为以后学习表内乘法打下基础。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过加减法,也学习过找规律、分类等一些数学策略,具备一定的知识经验。但对学生来说,乘法这个概念较难确立,因此需要在大量情境中分析、理解、抽象、概括乘法的含义。

根据以上教材学情分析,遵照新课标的基本理念,结合本课的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立了如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初步体会乘法含义,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与伙伴交流合作中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与信心。

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

理解乘法含义。

目标就在前面,要突破还要在教法学法上下一番功夫。

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在教法上,根据二年级学生年龄、心理认知规律特点,结合新课改要求,我主要采用创设情境、引导探究的方法。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为本。在学法上,我把课堂还给学生,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能动性,使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合作交流去理解和掌握知识。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结合教法学法,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第一个环节:情境导入

我将出示课件图片,创设情境,班级去游乐场玩,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结合旧的加法知识引出新课题:乘法的初步认识。

第二个环节:探究新知

1、从课件回到学生身边,由远到近,让学生动手用小棒摆出相同图形,写出加法算式。

2、小组交流总结黑板加法算式相同点,引出乘法,教学乘号、读写乘法算式。

第三个环节:巩固提升

我将设置第一题基础题,第二题提升题;面向全体学生,提升巩固新知识。

第四个环节:课堂小结

在此环节中,我将设置畅所欲言谈收获,让学生说一说这节课你都收获了什么?

第五个环节:作业布置

在家里用小棒摆出多个相同的图形,并画下来写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把自己的收获和爸爸妈妈分享下。

我的板书包括课题、知识点。板书重点突出,简洁明了,能帮助学生清晰理解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二年级角的初步认识说课稿篇十三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乘法的初步认识》,它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节内容。

乘法的初步认识是乘法知识体系的起点,也是整数四则运算系列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学生掌握了乘法的意义,可以帮助理解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为解决相关乘法的实际问题提供依据,也是以后学习表内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具有统领全局的作用。

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时,学生已学习了加法的相关知识,并且也学习了找规律、分类等一些数学认知策略,具备了一些知识经验,学生在生活中有一组一组数的经验,通过一年级的学习,学生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为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奠定基础。有些学生在生活听说过乘法,有的学生甚至还会背乘法口诀,但知其所以然,教师若能很好地把学生带入到学习乘法的教学园地中,一定能激发学生探究乘法的欲望。

基于以上对教材及学情的分析,我对本节课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体会乘法的意义,认识乘法,会读、写乘法算式。

2、在经历乘法形式的过程中,培养动手、动脑、动口等多种感官能力和合作意识

3、通过乘法的初步认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理解乘法的意义,体会同数相加与乘法的关系是突破难点的关键。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小棒等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一个坏的教师是奉送真理,一个好的老师是教人发现真理。”可见教学方法的选择对于学生接受知识,锻炼能力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时,我首先利用多媒体课件采用情境教学法,提问引导探式的教法等,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希望通过我的这些教法,能够让学生掌握对比认识、由分析到综合的抽象、概括的方法,以及合作交流法。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让学生亲近数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借助于电教媒体,利用小朋友喜爱的米老鼠邀请森林里的小动物到家里做客创设情境,能够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有良好愉悦的学习心情,积极热情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2、自主实践,探索新知。

(1)在问题情境中,感知相同加数。

这时老师继续课件演示并提问:你们看来了多少小动物呢?能用算式表示吗?(数学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有趣的,才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让学生帮助米老鼠数数朋友的人数,捕捉孩子们喜欢的问题,体味数学来源于生活的乐趣,将学生自然地带进求知的情境中)。然后以同桌为单位学生讨论后回答。但是学生说的算式可能会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加数不同,另一种是加数相同。

(2)举例设疑,感知概括几个几。

让学生举出生活中像这样加数相同的加法?这里主要是充分调动学生的直观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体验相同加数相加的实际问题很普遍。同时引导学生从相同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不同等角度去看待问题,学会“几个几相加”的表达方式。比如:鞋子是一双一双地数,一双就是两只,三双鞋子多少只?就要把3个2相加。

(3)在困惑中创造,认识乘法意义。

如果想知道这些小动物一共有多少只脚怎么办?一只动物四只脚,难道一个四一个四的加吗?那样要写多长的算式呀!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使学生自然产生“如果有一种简便的写法该多好哇!”的愿望,这时教师放手让学生在充满自信的基础上,积极开动脑筋、自主探索,并通过小组合交流,创造出一种比较简单的表示方法。教师根据学生的展示汇报情况,适时地利用媒体讲述“三百多年前,英国科学家发明创造乘法的过程”拔乱反正引出乘法并介绍乘法的写和读、认识乘号。

(4)认识乘法意义。

学生经历了的创造过程,对乘法意义的理解就水到渠成。(写乘法算式)

再让学生将所举生活中的加数相同的加法算式写成乘法,并说出各自表示的意义。这样能巩固和加深学生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3、联系生活实际,巩固深化,拓展思维

4、课堂总结,情知共融。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觉得最令你高兴的收获是什么?

这一环节设计,是想通过学生的回忆,不仅反馈本课的学习情况,总结所学知识,促进知识建构,同时也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实现知情共融。

恰当的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减少注意活动中意志成份的参与,能够有效吸引和保持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注意力。在上课之初,由于学生刚入教室,学生情绪尚未稳定,甚至还沉浸于课间的欢声笑语和趣味活动之中,急需将注意转移到教师的教学上来。所以我借助现代教育技术,选择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景画面刺激学生感官,使其产生兴趣,较好的维持了注意。其次,在教学重难点时,我通过多媒体辅助,创设学生的感知过程。比如,先让学生书写加法算式,再观察找到相同点,从而得出简便算法,最后介绍乘法的读、写和认识乘号。学生课堂练习,传统的方法是请几个学生上黑板板演,其余的学生在座位上练习,但座位上的学生,往往不是自己做而是看别人做,这样实际上的效果是很不理想的,而使用了视频展示台之后,就可以增加学生练习的机会,还可以采用交互式教学,从而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利用多媒体技术,减少教师板书的时间。增加了学生的活动时间,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小学数学二年级角的初步认识说课稿篇十四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范文(通用1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数学二年级角的初步认识说课稿篇十五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数学实验教课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节内容乘法的初步认识,也就是课本47页到48页的内容。

本节是乘法教学的第一节课,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乘法口诀的基础。教材首先展示了一个热闹欢快的游乐园的主题图,暗示出生活中有许多一组一组出现的数量,并且每一组的数量是相同的,拉近了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我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三个方面制订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表示比较简便。

2、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

3、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体验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能根据要求正确写出乘法算式;

教学难点:1、理解乘号前、后两个数所表示的不同意义。

2、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心理、认知规律特点,采用灵活多样、新颖有趣的方法进行教学。结合学生年龄及新课改要求,我采用创设情境、引导探究式的方法。同时注重运用引导法、观察法等进行教学。

结合本节教材和二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我准备让学生采用“观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

在教学过程中我遵循儿童认知规律,体现新课标精神,按照直观感知—表象认识—概念形成—拓展运用的规律组织教学。因此我安排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二)交流探索,解决问题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所以在第一环节用3分钟,直接出示游乐园的情境图,让学生观察情境图,为学习新知做好准备。我打算用2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探究乘法产生的过程。学生理解了乘法含义后,安排形式多样,灵活有趣的练习那么第三环节估计要用15分钟。剩下大约5分钟时间让学生自己总结对乘法的认识。下面我详细说一下每一个教学环节。

低年级学生对童话故事非常感兴趣,因此一上课我将创设这样情景:出示课本情境图,让学生看看游乐园都有哪些项目?然后用观察——提问题——列算式的方法解决小飞机里一共有多少人,小火车里一共有多少人,过山车里一共有多少人。通过数一数活动和列加法算式解决问题,从中积累相同数相加的感性认识,为学习乘法作知识迁移。然后让学生观察、比较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整个过程中,学生亲身感受到的,并不是老师在传授知识,而是我们自己的需要。当学生对几个几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时,下面让学生用算式把几个几相加表示出来,刚开始可以说一些短的如:5个3相加、4个6和7个2相加让学生轻松完成,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相加的和除了用加法计算,也可以用另一种运算表示。这样就自然地引出乘法。板书课题:乘法的初步认识。乘法的知识并不是教师硬塞给学生的,而是学生在体验了简化加法,才呈现出来的。教学不是在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在不断思考、探索和创新中得到新发现、获得新知识,感受成功体验的过程。

乘法和我们的加法算式一样,也有一个运算符号叫乘号。告诉学生×叫乘号,后让学生观察乘号像什么,可能学生会说像错号,像汉语拼音里的x。想力丰富的孩子会说把加号变斜就是乘法。这样让学生把抽象的知识与自己的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加深理解。学生在上面知道求几个几相加是多少用乘法表示比较方便,如何表示呢?教师讲解7个2相加,相同加数是2,在乘号的前面写2,相同加数的个数是7,在乘号的后面写7,7个2想加得14,然后老师教学乘法算式的读写法。7个2相加等于14,所以2×7=14,也可以写成乘法算7×2=14。让学生试着读出乘法算式。叶圣陶先生曾说:“当老师像是帮助小孩走路,扶他一把,要随时准备放手”。学生对乘法算式有初步的认识后,可以让学生尝试把3+3+3+3+3=15和6+6+6+6=24让学改写成乘法算式,最后进行反馈矫正。接下来出示旋转木马图,解决“旋转木马上一共有多少人?”学生观察并列算式:3+3+3+2=11,教师提问:这个算式你们为什么不写成乘法呢?那什么样的加法算式才能改写成乘法算式呢?(引导学生说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算式才能)

到此第二环节结束,下面进入第三环节的教学:巩固练习,开智培能。

为了及时巩固所学知识,我安排了四个层次的练习。第一关看谁读得最响亮,采用个别读、集体读练习,尽可能给每个学生展示的机会,使学生熟练掌握乘法算式的读法。后面三关让学生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

为了加深学生对乘法理解,我将设计了第四环节的教学:及时总结,深化新知。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教师不要急于把自己的`观点灌输给学生,而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他对乘法的认识,也许语言不是那么准确,表达不是太确切,只要孩子能正确说出他对乘法的理解,教师都要给予肯定。我的教学过程已全步结束,下面说一下板书设计。

简洁而又提纲领的板书不仅是本节教学内容的精缩,而且也会使学生对本节课学习内容一目了然,因此,在板书设计上我颇费了一番心思。我把课题写在主板书的最上面,它告诉了孩子们本节课的中心内容,下面是连加算式跟乘法算式对照,不仅美观,而且有层次的呈现了知识产生的过程。这样的板书简洁、清楚、明了。

本节课,我运用“诱思探究教学论”和新课程理念设计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去组织教学。课一开始,我创设森林运动会开幕式的情景,引起学生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乘法产生的过程中,亲身经历乘法产生的过程。并让学生观察游乐园的图片,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同时双基得到落实,能力得到发展。通过学习学生不仅获得成功的愉悦、探索的快乐,又感受到数学的妙趣、知识的价值。

文档为doc格式

小学数学二年级角的初步认识说课稿篇十六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

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乘法的初步认识》。

本节课我将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学情三方面来叙写学习目标。

1、基于课程标准

2、基于教材

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加减法的基础上教学的,是乘法学习的起始部分,是学生进一步学习乘法口诀的直接基础,也对今后学习表内乘除法及多位数乘除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基于学情

通过课前调查发现,学生对乘法并不太陌生,甚至还有少部分学生能背出乘法口诀,但对于什么是乘法,乘法的作用是什么,意义是什么,乘法和加法是否有关系,学生不太清楚。这就需要给学生搭建认知的桥梁,创设具体、形象、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通过学生自己的探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得新的知识。

学习目标的叙写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制定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通过观察、思考、交流,会列出同数连加算式,会把同数连加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并能说出乘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2、通过观察,认识乘号,会正确地读出乘法算式。

学习重点: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掌握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学习难点:探究乘法的意义。

1、通过观察情境图能发现信息,提出问题,列出加法算式,把加法算式归纳为几个几,会用乘法算式表示,并能说出乘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2、结合乘法算式,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

为了达成学习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努力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在此学习流程我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

环节(一)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低年级学生好玩、好动、好奇心强,创设有趣的课堂教学情景十分必要。为此,我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我分三步进行:第一步:认真观察游乐园里有哪些好玩的项目。第二步:从图中发现哪些数学信息?第三步根据信息提出问题:

1、小飞机里共有多少人?

2、小火车里共有多少人?

3、过山车里共有多少人?

这样设计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我也有意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主动思考、提问题的好习惯。

环节(二):探究新知,渗透意义。

这一环节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为了达成目标,突出重点,为此,我分三步进行教学的:

活动一、教学例1,感受同数连加。

第一步:老师引导学生先解决小飞机里有多少人?的问题。

出示课件学生再认真观察小飞机里的数学信息独立思考列出同数连加算式。

教师板书:5个33+3+3+3+3=15

教师提问几个3相加?这里的3表示什么?5表示什么?突出个数和相同加数。

第二步:知识迁移,用上述方法解决小火车里共有多少人?

过山车里共有多少人?的问题。

教师板书:

4个66+6+6+6=24

7个22+2+2+2+2+2+2=14

教师提问每个算式都是几个几相加?(学生回答,教师板书)。4、6、7、2分别表示什么?再次突出个数和相同的加数。为改写乘法做很好的铺垫。

活动二、学习读写乘法算式。

第一步:请同学们仔细观察,黑板上这些加法算式有什么共同点?(小组讨论、发言),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每一个加法算式中的加数都是相同的。教师直接说出像这样加数相同的加法,我们就可以用乘法来计算。这节课我们主要来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板书课题)

第二步:引导学生分析最后一个加法算式:加数都是几?有几个2相加?得多少?

学生回答,师边板书边总结:7个2相加就可以写成7×2=14,或2×7=14。教师提问算式中的2表示什么?7表示什么?教师小结加数相同的加法改乘法必须是用相同的加数和个数相乘。

第三步:认识“×”并教学乘法算式的读法。(教师范读、指名读、同桌互读)

第四步:知识迁移学生根据以上方法列出下面几组乘法算式并读出。

环节(三)闯关比赛,巩固新知

第一关、先用小棒摆一摆再写出乘法算式,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在小组内交流。(做一做第一题)

第二关、看图填一填(做一做第二题)

第三关、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做一做第三题)

第四关、读一读(练习九第四题)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巩固新知、理解乘法意义,我将练习设计成了学生喜爱的比赛形式,淡化了“练”的痕迹,这样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到寓教于乐,寓学于乐,“乐在活动”中。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总结:我们知道了加数相同的加法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并能把加数相同的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认识了“×”,还知道了乘法算式的读法。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即对全课的教学内容起到了梳理概括,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也增强学生的目标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整体思考能力和概括总结能力。

这就是我这节课的板书它比较简洁、清楚、有层次的精缩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使学生对本节课学习内容一目了然。

乘法的初步认识

例1、加法:5个33+3+3+3+3=15

4个66+6+6+6=24

7个22+2+2+2+2+2+2=14

乘法:2×7=14读作:2乘7等于14

7×2=14读作:7乘2等于14

小学数学二年级角的初步认识说课稿篇十七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乘法的初步认识》,下面我将从说教材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等四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本节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是乘法教学的第一节课,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乘法口诀的基础。学习本节课是为以后学习表内乘法打下基础。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过加减法,也学习过找规律、分类等一些数学策略,具备一定的'知识经验。但对学生来说,乘法这个概念较难确立,因此需要在大量情境中分析、理解、抽象、概括乘法的含义。

根据以上教材学情分析,遵照新课标的基本理念,结合本课的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立了如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初步体会乘法含义,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与伙伴交流合作中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与信心。

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

理解乘法含义。

目标就在前面,要突破还要在教法学法上下一番功夫。

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在教法上,根据二年级学生年龄、心理认知规律特点,结合新课改要求,我主要采用创设情境、引导探究的方法。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为本。在学法上,我把课堂还给学生,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能动性,使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合作交流去理解和掌握知识。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结合教法学法,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第一个环节:情境导入

我将出示课件图片,创设情境,班级去游乐场玩,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结合旧的加法知识引出新课题:乘法的初步认识。

第二个环节:探究新知

1、从课件回到学生身边,由远到近,让学生动手用小棒摆出相同图形,写出加法算式。

2、小组交流总结黑板加法算式相同点,引出乘法,教学乘号、读写乘法算式。

第三个环节:巩固提升

我将设置第一题基础题,第二题提升题;面向全体学生,提升巩固新知识。

第四个环节:课堂小结

在此环节中,我将设置畅所欲言谈收获,让学生说一说这节课你都收获了什么?

第五个环节:作业布置

在家里用小棒摆出多个相同的图形,并画下来写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把自己的收获和爸爸妈妈分享下。

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包括课题、知识点。板书重点突出,简洁明了,能帮助学生清晰理解教学内容。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