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四上数学导学案答案第页人教版 数学导学案心得体会(通用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5 03:58:13 页码:10
最新四上数学导学案答案第页人教版 数学导学案心得体会(通用18篇)
2023-11-05 03:58:13    小编:翰墨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四上数学导学案答案第页人教版篇一

第一段:引言(150字)

数学是一门需要细心观察、分析和推理的学科,掌握好数学的基础知识对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至关重要。最近,我参加了一堂由老师设计的数学导学案课程。这个导学案课程以双师授课为特点,结合了电子设备和传统课堂教学,通过导学案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使得学生能够在探索与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数学能力。

第二段:了解导学案(250字)

在这堂数学导学案课程中,老师首先引导我们了解了导学案的基本概念和作用。导学案是指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系统化设计,提前编写好学习活动和问题,引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探索、实践和思考,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通过导学案的使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段:体验导学案(350字)

在体验导学案课程中,我们参与了一场有趣的数学游戏。导师在课程开始时给每位学生发放了一张纸,上面有一系列数字和算式。我们需要根据数字和算式的关系自主思考答案,并将结果在纸上填空。这个环节既有趣又有挑战,大家积极思考,积极合作,最后成功解答了问题。通过这个活动,我们不仅学到了数学知识,还培养了我们的逻辑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第四段:反思导学案(250字)

在课程结束后,老师对整个导学案的过程进行了总结和反思。老师指出,导学案课程虽然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导学案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否则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其次,导学案的设计需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进度,不能一刀切。最后,导学案需要教师具备较强的引导和促进能力,否则无法发挥好导学案的作用。

第五段:总结(200字)

通过这次数学导学案课程,我对导学案的作用和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导学案是一种高效和有趣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但导学案的设计需要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能力,同时教师对于导学案的引导和促进也至关重要。我希望今后能够进一步探索导学案的使用,提高自己的数学能力和教学能力。同时,我相信导学案将成为未来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培养更加独立自主的学生作出贡献。

四上数学导学案答案第页人教版篇二

一、坚持认真备课。备课中我不仅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反思。

二、努力提高我的上课技能。,使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导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三、与同事交流,虚心请教其他老师。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在各个章节的教学上都积极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习他们的方法,同时,多听老师的课,做到边听边讲,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并常常邀请其他老师来听课,征求他们的意见,改进工作。

四、完善批改作业。布置作业做到有针对性,有层次性。为了做到这点,我常常搜集资料,对各种辅助资料进行筛选,力求每一次练习都起到最大的效果。同时对学生的作业及时批改、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五、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的辅导,要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要解决他们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要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意识到学习并不是一项任务,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充满乐趣的。从而自觉的把身心投放到学习中去。使学习成为他们自我意识力度一部分。在此基础上,再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技能。并认真细致地做好查漏补缺工作。后进生通常存在很多知识断层,这些都是后进生转化过程中的拌脚石,在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时,要特别注意给他们补课,把他们以前学习的知识断层补充完整,这样,他们就会学得轻松,进步也快,兴趣和求知欲也会随之增加。

六、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新课改提了的,要以提高学生素质教育为主导思想,为此,我在教学工作中并非只是传授知识,而是注意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把传授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能力结合起来,在知识层面上注入了思想情感教育的因素,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得到有效的发展和培养。

七、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教材挖掘不深入。教法不灵活,不能吸引学生学习,对学生的引导、启发不足。新课标下新的教学思想学习不深入。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缺乏理论指导.差生末抓在手。由于对学生的了解不够,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思维能力不太清楚。上课和复习时该讲的都讲了,学生掌握的情况怎样,教师心中无数。导致了教学中的盲目性。教学反思不够。

八、今后努力的方向:加强学习,学习新课标下新的教学思想。学习新课标,挖掘教材,进一步把握知识点和考点。多听课,学习同科目教师先进的教学方法的教学理念。加强转差培优力度。加强教学反思,加大教学投入。

走进21世纪,社会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更高,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更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开拓前进,为美好的明天奉献自己的力量。

四上数学导学案答案第页人教版篇三

数学作为一门理科学科,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往往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思考和实践的机会。为了改变这种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导学案应运而生。导学案是一种通过学生参与探究、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工具。通过使用导学案,学生可以主动探究和思考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第二段:导学案的设计和独特之处

导学案的设计必须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具备系统性、连贯性和可操作性。导学案的关键是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进一步探究和发现。导学案通常由问题设计、实验与探究、发现与总结等环节组成。在问题设计环节,老师通过提问或设计活动引发学生的思考,并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随后的实验与探究环节是学生根据问题进行实践和探索,通过实验收集数据,进行观察和比较,发现问题的规律和答案。最后,学生在发现与总结环节中对实践的结果和解决方案进行总结和归纳,形成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

第三段:导学案对学生认知能力的提升

导学案注重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和动手实践能力,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通过自主探究和询问问题,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中思考问题,提高观察和观察、推理和判断等能力,促进数学认知的深度和广度。通过发现与总结环节,学生不仅可以巩固所学的数学知识,还可以形成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升反思和创新的能力。

第四段:导学案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导学案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导学案的指导下,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而不是单纯依赖于教师的传授。通过自主学习,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信息搜索和整理能力,逐渐形成自我学习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导学案的设计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鼓励学生之间互相讨论和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第五段:导学案的局限性和发展方向

虽然导学案在数学教学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首先,导学案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进行引导和实施,这对于教师的时间安排和学校教学进度有一定的要求。其次,导学案的设计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知识,对于一些教学经验较少的教师而言,可能存在难度。未来,我们可以进一步研究和改进导学案的设计方法,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指导,帮助教师更好地运用导学案进行数学教学,进一步改善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数学素养。

四上数学导学案答案第页人教版篇四

§××××课时数:×课时

主编:×××审核:初×数学备课组班级【学习目标】1.2.

【学习重点】

【学习难点】

一、教材导读:阅读课本p×—×,回答下列问题:

1.

2.

3.

4.

此环节主要针对教材上的概念部分,问题设置时要求:要有引导性,要细致,要注重知识点的产生过程(可以参照《导学方案》中的问题)。

二、自主测评:

1.

2.

3.

… 此环节为针对前一环节的概念辨析,选题要求:紧扣概念,难度要求不要太高,以填空、选择为主。

三、合作探究:

探究一:

问题1:

问题2:

变式1:

归纳:

探究二:

问题1:

问题2:

变式1:

归纳: 此环节为概念综合应用,选题要求:题目具有代表性,层次要清晰,每道题要达到的训练目的要以问题的形式提出。

四上数学导学案答案第页人教版篇五

巩固厘米和米的认识,它们之间的进率以及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尺子、卷尺、三角板及回针,准备一条长十几厘米的纸条。

完成课本图中铅笔的长,然后自己量一量自己的铅笔的长度。注意测量的方法是否正确,适当复习。

量一量自己的铅笔,练习本,和准备好的墨水盒。延伸练习,量一量其他的东西。

第3、4、5题,是实际测量题目,可以让学生根据实际的测量需要选择该用什么工具。

先估测再实测,重点是培养学生的长度的观念。

根据对线段定义的理解判断图形是否是线段,先让学生复习线段的定义,以便判断。先估测再实测,重点是培养学生的长度的观念。

第一次出现带单位计算。计算第一题时,让学生联系实际的例子进行计算,如14厘米的纸条剪去8厘米,还剩几厘米。再类推到第2小题。

利用学生的视觉差,让学生判断。

人教版实验教材数学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8—12页

1、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和不进位加的笔算方法。

2、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决实际问题材的能力、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

师:你认为哪两个班可以坐一辆车?为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36+30=66,35+34=69,30+35=65,36+34=70)

请你从这四道算式中任选一道,用列竖式的方法去计算,不会的小朋友,可以看看课本的第9页,也可以问问旁边的小朋友。

请四个小朋友上黑板板演,其它小朋友在练习本上做

请板演的小朋友说说自己是怎么算的

在刚才的列竖式计算中,你是从哪一位加起来的,列竖式时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请小朋友自己先想想,然后在四人小驵里说说。

学生汇报

(1)36+34=70

这里还有一题,你是怎么算的?(先算个位上的6+4=10,怎么写呢?在个位写几?十位呢?在个位写0,向十位进一,在十位上写个小小的1,表示1个十,再算十位上的3+3=6,6+1=7,合起来就是70。

(2)36+35

请你列竖式计算,并与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算的。(学生尝试)

小结算法:列竖式计算时,除了要注意我们前面说的,还要注意什么?

师:这三道算式和最后两道算式有什么不同?

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和进位加的笔算,笔算就是列竖式计算。(板书课题)

你认为什么时候用列竖式的方法计算比较好?

全课小结:今天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谁为它介绍一下商品?

它只有90元。请你帮宛选两件小商品,用竖式算一下一共用了多少钱?

四上数学导学案答案第页人教版篇六

在大力推进实施素质教育、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背景下,我校审时度势、高瞻远瞩,在全校推行了“导学案教学”教学模式,构建自主互动高效课堂。全校的每一位教师都在思索着、讨论着、实践着。下面我就导学案教学的具体做法和粗浅的体会与大家共同探讨,不足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1.对导学案的认识和看法

我认为“导学案”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案,是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它是站在学生立场上编制的。因此它不同于教案,教案是教师站在如何教的立场上编制的。在导学案的编制过程中要突出以下几点:

1.1学习目标的制定。学习目标具有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调控功能。目标的制定要明确,具有可检测性,使本节内容的当堂检测题能够与之相对应.

1.2导学案是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案,因此在导学案的编制时应该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突出一个“导”字。问题的设计和问题的形式要灵活多样。例如我在编制《18.1.勾股定理导学案》时就是先从直角三角形的知识开始预设问题层层引导学生来自主探究勾股定理,从而达到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目的。

1.3对于导学案中练习题的编制我认为题量不能过大,要精选精练,设计要有阶梯性,层次性,要由浅入深。单纯数学题目的罗列,导学案就变成了课堂练习题,就失去导学的目的;题目难度值偏大,部分就会出现厌学,马虎应付的现象。

1.4全体老师的参与度。在学案的设计和使用前,老师的集体备课也是非常重要的,要集全体老师的智慧为一体,创造一份高质量的学案,提高课堂学习的有效性。编制导学案时,在分配课题和主编人的基础上,每一位教师应该参与其讨论、研究,并且每一份学案制定好后,由审核人审核后再印刷。

四上数学导学案答案第页人教版篇七

一、导学案的编写

(一)学习目标的制订

1.数量以3—4个为宜,不能太多。

2.内容一般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

3.对涉及的重点、难点及易错、易混、易漏等内容进行标注,以便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

4.不要用“了解、理解、掌握”等模糊的语言,要用“能记住”、“能说出”、“会运用”、“解决”、“问题”等可检测的明确用语,并指出重、难点。

(二)学习内容的制订

1.高质量的导学案要构建问题链和问题组群。紧紧围绕教材和确定的目标要求,将问题进行整合,层层深入,环环相扣,构成一个指向明确、思路清晰、具有内在逻辑的问题链。同时将问题集中在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把重难点问题分解成易理解、生动有趣的一组小问题,形成问题组群。2.通过精心设计问题,使学生意识到要解决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不详细也不行,光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不透也不行。

二、导学案的使用

1.课前。教师要认真编写导学案,包括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学以致用四部分内容。

2.课中。进入课堂学习阶段,教学流程为“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学以致用”四个环节。

(1)自主学习1)明确目标:教师点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2)展示导学案:将学案中的绝大部分内容展示在黑板上,让学生有明确的任务感。3)个人学习:学生独立做题,初步感知所学内容,记录好自主学习过程中的疑点、难点、重点和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2)合作探究1)小组合作交流:学生把自主学习过程中的疑点、难点、重点以及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反馈给学习小组。小组成员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探究,之后共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思路。2)组组合作:小组合作探究过程中的疑点、难点、重点以及小组合作探究后仍不能解决的问题提交到全班,由其他小组及小组成员帮助解决。仍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进行记录或了然于胸。

(3)精讲点拨1)教师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中发现的难点、疑点问题进行重点讲解,帮助学生解疑答难、总结规律,理清方法与思路。2)让学生将本堂课所学到的知识点和解题方法,以及需要注意的要点,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结出来,形成课堂小结,记录在随堂笔记上。

(4)学以致用1)教师应尽量少集体提问,多个别提问,让学生多动笔写,少口头检查。2)以本堂内容为中心,精选精编题目,限定时间,进行当堂达标检测,并让小组之间互相批阅,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

3.课后。为了实现“不同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课后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层次性作业,为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搭配练习和提高的平台,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成功。

(1)难度分层。根据学生的实际,把作业设为基础、提高、拓展等三个类型,让学生自主选择,力争实现“人人能练习,人人能成功”,让学生学有所得,练有所获。

(2)数量分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做几道题就做几道题,教师不要硬性规定,设计的作业太多或太难都会让学生失去对数学练习的兴趣。特别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一般情况下,他们做练习的速度可能由于基础或者习惯方面的原因会很慢,如果数学练习的数量太多无法完成,就容易滋长“债欠多了不愁”的心理。

(3)反思。教师要善于总结,积极撰写教学反思。要根据学生作业批阅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查漏补缺,指导学生修改错题,教师要反思学案的设计,将不合理的部分修正,供以后参考。

四上数学导学案答案第页人教版篇八

人教版实验教材数学第一册p32第四单元第一课时。

1、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能够辨认和区别这些图形。

2、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直观感受各种图形的特征。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用数学交流的能力。

4、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能够正确辨认和区别各种立体图形。

给学生充分的动手操作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观察意识和能力。

生:(每个小组一份)鞋盒、牙膏盒、药盒、磁带盒子;易拉罐、铅笔、茶叶罐;魔方、骰子、小立方体10个;玻璃珠、小皮球、乒乓球。

师:课件、各种形状的实物若干、奖品、四种抽象出的图形

一、创设情境

师出示讲台上的一些实物: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朋友,你认识它们吗?(学生自由说各个实物名称,师指出:它们都是同学们生活中的好朋友。

生分组活动:说出带来的东西的名称

师:大家带的东西可真多啊!看看这些物体,你想提出什么问题吗?(鼓励质疑)。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些物体(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索

1、学具分类,初步感知

a、动手操作

师:你们看一看这么多物品中,有没有形状相同的物品呢?你们能把“形状相同的”放在一块儿吗?请每个小组里的小朋友共同动手分一分。

学生分组操作,师巡视(2分钟)

b、汇报反馈

师:哪个聪明的小朋友说说你们分了几类?是怎么分的?(3分钟)

让学生边说边举起来让大家看。

师:他们小组是这样分的,和你们组是一样的吗?

c、小结概念

师:每种形状的物体它们都有个共同的名字,你能给每类物体起个名字吗?

指名生回答,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来规范各种名称,并板书名称: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2、动手操作,感知特点

a、感知长方体

师:(举起球)看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请你也举起一个球,互相看看拿对了吗?

把你拿的球放回盒子里。师带领学生依次放回圆柱和正方体。

师:看看桌子上现在有的是什么样的物体?请小朋友们仔细看一看,摸一摸你们手中的长方体,把你看到的、摸到的长方体在小组里和小朋友说一说。(2分钟)

b、汇报反馈

师:谁能用响亮的声音告诉大家,你现在觉得长方体是什么样子的?你是怎么感觉到的?(5分钟)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来规范语言名称。并板书:长方体:平面

c、感知正方体、圆柱、球。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体,现在你还想认识什么形状的物体,就拿出来看一看、摸一摸,再向同组的小朋友说说你的感觉。

d、集体反馈各种物体的特征

师:哪个小朋友能来说说你认识的什么物体?有什么感觉?

师根据学生汇报的板书出各种物体的特征。每汇报完一种,老师请不是拿这种物体的小朋友找一个来看一看,摸一摸,验证了他的感觉后再板书。

e、比较

师:刚才小朋友们都发现了圆柱和球能滚,那他们滚的是不是一样的呢?

指名生说出自己的想法,能说清楚就要鼓励。

3、抽象思维,形成表象

师:这几种物体,如果去掉了它们美丽的外衣,你还认识它们吗?

课件演示:将实物抽象成几何图形。

师:请小朋友们闭上眼睛想一想,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都是一样的吗?

4、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各种物体,它们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5、联系实际,拓展知识

师:说一说你身边的物体还有哪些是这些形状的?

三、基本练习,巩固知识

1、找朋友:小朋友们学得都很认真,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找朋友的游戏。请4名小演员分别扮演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其余学生在桌上找出各自的好朋友举起来给大家看。(如生:我是长方体,我的朋友在哪里?余生响应)

2、摸一摸:请各小组将桌上的物品重新装到盒子里,盖上,由一个同学报图形名称,另几个同学摸,“看谁摸得准”。

3、数图形:电脑出示画有各种图形的灯片,师:现在请同学们数一数,在这幅图里,长方体用了几个,正方体用了几个,圆柱和球各用了几个,把数填在这张表里。引导学生进行统计,说出每种图形的名称及其数量。

5、汇报:城堡、火车、楼房……

四、总结

今天,我们和谁成了好朋友?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都可以见到它们,课后大家都留心去找一找吧!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了,小朋友们再见!

四上数学导学案答案第页人教版篇九

摘要:学案导学”法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它旨在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教学效益。我在中职《机械基础》课教学中尝试了“学案导学”教学法,通过一年来的实践操作,切身感受到“学案”和“教案”相比有较多的优势。“学案导学”法的使用,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达到了“先导后学,以问题承载知识,导学导练,当堂达标”的预期目的。

关键词:学案,导学

一、学案导学法简介

所谓“学案导学”是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手段,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它将学生的“学”和教师的“导”和谐统一,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我发现,自我解决,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发展的有效途径,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抓住了学生,也就抓住了课堂”,运用恰当,可发挥课堂的最大效益。不仅满足了高中学生思维发展的需要,又能满足高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需要,更重要是培养了学生自学习惯,教会他们怎样学习、怎样思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案的编制方法

学案的使用是为了夯实基础知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达到“导读、导听、导思、导做”的教学目的,所以学案的编写既有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又要有知识的拓展,引发学生思考,激起学生兴趣。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通常每两课时编制一个学案,与教案内容相对应,并提前印制完成,发放到学生手中。学生可借助学案自主学习,初步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理清知识线索,并尝试着用掌握的知识解答“学案”中的问题,进行自我能力训练或讨论交流,并在“学案”上作相关的学习记录。

我编制的“学案”的内容大致有以下四部分:

1、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和难点:学案中应明确指出学习目标,一般与教师的教学目标相对应;对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也要让学生知道,使学生在整个学习中都有明确的目标。

2、学习内容:把教材中的知识点化解成一些具体的问题,让学生质疑、合作讨论、尝试回答,让学生在自主解答的过程中意识到所学知识在解决具体问题时的作用和价值。

3、典型例题分析:通过例题分析与解答,给学生提供适当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指导,促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同时要防止对学生思维的不当约束,促进学生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发展,引导学生的主动探索和积极思考。

4、随堂练习: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及时的反馈和评价,还可用于课后巩固所学知识,进一步强化教学效果。

三、“学案导学法”课堂教学过程

我一般按:提出自学要求——学生自主学习——讨论交流——精讲释疑——巩固练习的过程进行。

1、提出自学的要求,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自学的载体是针对所要学习的'知识点已经具体化的问题。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深入细致地研究教材,使设计的问题带有启发性、层次性、梯度性,问题的设计不仅显示老师“导”的内容,还应该体现学生思考的过程,即在学案应该给学生留有空白,让学生将思考的情况和问题的答案写在上面。这样做至少有两大好处:一是促使学生思考,使学生的思考更加清晰化、条理化;另一方面,便于课堂交流,使更多学生的认识更加准确、更加深刻。问题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像问题式、简答式、材料分析、实验探究式等等。总之,这一环节必须让学生意识到,要解决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书不看详细也不行,光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不透也不行。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学会看书,学会自学。

2.学生自学教材完成学案中的有关问题是学案导学的核心部分。不但要“导学生”,更重要的是“导学法”。这一过程教师要做到:

一、重视自学方法的指导。要让学生明白本节课的内容怎样去学,问题怎么去分析、讨论,总结。

二,要求学生记录疑问,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向课堂。

“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让他们养成记录自学问题的习惯,这样长时间坚持下来,自然而然地就养成爱思考的学习习惯,他们就会变得爱想、敢想、善想。自主学习是“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重要环节,实施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果。

3.讨论交流在学生自觉的基础上,带着问题,组织学生针对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交流,形成共识。在这一过程中,老师要引导学生针对学案中的问题讨论,不能漫谈,并要及时汇总问题,便于释疑。

4.精讲释疑在学生自学、讨论交流的基础上,针对学生讨论中存在的共性问题或难以形成共识的疑难进行精讲释疑。教师在精讲过程中,力争做到:内容有针对性,切忌面面俱到,应根据学生自学、讨论交流过程中反馈的信息展开。问题有启发性,学生经过老师的适当点拨能解决的问题应尽量让学生自主解决,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一环节切忌讥笑、挖苦学生提出的比较幼稚的问题,反而应表扬,保护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5.练习巩固练习的设计应紧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能力培养目标及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在练习题设计时,应注意多设疑,在无疑——有疑——无疑的过程中,使学生由未知到有知、由浅入深、由此入彼地掌握知识,增强学习能力。

四、几点思考

1、在“学案导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避免过分依赖学案,轻视二次备课。因为各个班级学生个体不同,存在差异,如果一味地以为唯一抓手,搞“一刀切”,课堂目标就不可能达标。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面向全体学生,对所有的学生应一视同仁,允许学生异想天开。无论什么问题,都不能把现成的答案捧给学生,要让学生积极地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多鼓励学生发言,因为课堂上没有错的,只有不合理的。

3.要让“导”和“学”和谐统一,既不要把课堂变成教师的“一言堂”,又不能放任自流把课堂变成“放羊式”的教学。

四上数学导学案答案第页人教版篇十

有理数边界

根据定义,无限循环小数和有限小数(整数可认为是小数点后是0的小数),统称为有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是无理数。

但人类不可能写出一个位数最多的有理数,对全地球人类,或比地球人更智慧的生物来说是有理数的数,对每个地球人来说,可能是无法知道它是有理数还是无理数了。因此有理数和无理数的边界,竟然紧靠无理数,任何两个十分接近的无理数中间,都可以加入无穷多的有理数,反之也成立。

竟然没有人知道有理数的边界,或者说有理数的边界是无限接近无理数的。

定理

定理:位数最多的非无限循环有理数是不可能被写出的,尽管它的定义是有有限位,但它是无限趋近于无理数的,以致于没有手段进行判断。

证明

证明:假设位数最多的非无限循环有理数被写出,我们在这个数的最后再加一位,这个数还是有限位有理数,但位数比已写出有理数多一位,证明原来写出的不是位数最多的非无限循环有理数。所以位数最多的非无限循环有理数是不可能被写出的。

四上数学导学案答案第页人教版篇十一

《总复习》导学案(一)

学校:板桥小学年级:三年级设计者:万小凤

课题位置与方向

案序第10单元第1课时

学习内容教材第112页第1题。

学习目标1、能说清八个方位,会熟练、准确运用方位词说明路线。

2、知道位置与方向相对性的特点。培养初步的分析能力。

3、会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导学案

自主预习整理位置与方向的相关知识。

1、在本册的位置与方向这个单元中,我们学了哪些知识?

2、在画平面图时,怎样表示八个方向?

在我们教室里,你能指出这八个方向吗?再说说每个方向都有什么摆设?

3、说说你的八个方向中,每个方向对应的是哪个同学?

4、完成教材第112页第1题。

交流合作

1、讨论并总结:确定八个方向的简便方法。

2、做一做p112页1题,让学生说说怎样想的?

(1)社区示意图中小清家的周围有什么?分别在小清家的什么方向?

(2)她从家到健身园可以怎么走?

(3)小清到其他场所该怎样走?

(4)你还能说出哪些与位置和方向有关的问题?

3、你还有哪些与位置和方向有关的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小组共同解答。

4、你会正确判断、描述物体的位置与方向吗?

5、你知道这几个方向的相对位置各是什么?

展示提升分小组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其他小组交流补充。

反馈测评

1、根据所学习的位置与方向的知识,画出自己家所在社区的示意图。

说一说自己家四周都有些什么?

2、描述自己从家出发的上学路线。

拓展延伸

1、位置与方向同我们的生活联系紧密,我们要知道八个方位词的意义和相对性,正确判断、描述物体的位置与方向。

2、通过今天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上数学导学案答案第页人教版篇十二

教学目标:

2.过程与方法:经历加减法统一成加法的过程,体会加法的运算律在运算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能准确、熟练地进行加减混合运算,能自觉地运用加法的运算律简化运算,

教学难点:准确、熟练地进行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二、自主探索

根据有理数减法法则,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可以统一为加法运算

例1、计算(1)14-(-12)+(-25)-17(2)2+5-8(3)7-(-4)+(-5)(4)-7.2+4.7-(-8.9)+(-6)(5)-+(-)-(-)-(+)解:(1)14-(-12)+(-25)-17=14+12+(-25)+(-17)---------------------------统一为加法=26+(-42)---------------------------------------运用运算律=-16(2)(3)(4)(5)

算式(-6)-(-13)+(-5)-(+3)+(+6)是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我们还可以按下列步骤进行计算:解:(-6)-(-13)+(-5)-(+3)+(+6)

=(-6)+(+13)+(-5)+(-3)+(+6)------------统一加号=-6+13-5-3+6----------------------------------------省略加号=-6-5-3+13+6-----------------------------------------运用运算律=-14+19=5说明:省略加号的形式-6+13-5-3+6表示-6,+13,-5,-3,+6这五个数的和。

例2.计算:

解:(1)(2)

例4、若a=-2,b=3,c=-4,求值

(1)a+b-c(2)-a+b-|c|(3)a-b+c(4)-a-b-c

(2)(3)(4)

例5、在伊拉克的战争中,谋生化小组沿东西方向路进行检查,约定向东为正,某天从a地到b地结束时行走记录为(单位:km)

(2)这小组这一天共走了多少千米

三、学习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哪几种运算?

四、随堂练习

a类

1、计算:(1)(-30)-(+24)-(-20)+(-32)-(-32)(2)(-2.1)+(-3.2)-(-2.4)-(-4.3)

(3)(+)-(-)+(-)-(+)(4)-7.52+-1.48

2计算

(6)-2.7-[3-(-0.6+1.3)]

b类

3.计算(1)++++(2)++++

板书设计教后感

四上数学导学案答案第页人教版篇十三

课型学案导学课年级六年级教师

学习

容教师提供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6页----7页

学生提供

学习

标1、使学生理解圆柱侧面积和圆柱表面积的含义,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根据圆柱表面积和侧面积的关系,使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点重点: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难点: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习

程学案导案

试1、一个直径是100毫米的圆,求周长。

2、一个半径3厘米的圆,求周长和面积。

3、一个长为3米,宽为2米的长方形,它的面积是多少?

4、准备圆柱体的模型,说说它有什么特征?

布置课前预习

工学习

程学案导案

学1、做一个圆柱形纸盒,至少需要多大面积的纸板?(接口处不计)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是求什么?

2、圆柱的表面积包括哪几部分?

3、圆柱的表面积的计算关键在哪一部分?

4、探索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1)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怎样的图形呢?用一张长方形的纸,可以卷成圆柱形。

2)圆柱侧面展开图的长和宽与这个圆柱有什么关系?怎样求圆柱的侧面积呢?

3)师;圆柱的侧面积就是求长方形的面积。用长乘宽。

4)长就是圆柱的底面圆的周长,宽就是圆柱的高。

5)请你来总结一下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6)圆柱的侧面积用2∏rh,求圆柱的表面积要用侧面积加两个底面积。

新课标第一网按照预习中学生存在的问题,教师加以点拨。

惑就是求圆柱的表面积。

包括:上下两个底面和一个侧面。

圆柱的底面积容易求出,但侧面积该怎样求呢?

你能想办法说明吗?同桌两人合作,试一试,说一说。

四人小组讨论。

试着在作业本上写一写,然后在组内交流一下。

自己试独立计算。请同学上黑板板书,然后全班讲评。

组内交流

组际解疑

老师点拨

试1、求底面半径是10厘米,高30厘米的圆柱的表面积。

2、教师板书:

侧面积:2╳3.14╳10╳30=1884(平方厘米)

底面积:3.14╳10╳10=314(平方厘米)

表面积:1884+314╳2=2512(平方厘米)

要求按步骤进行书写。

2、试一试。

做一个无盖的圆柱形铁皮水桶,底面直径围分米,高为5分米,至少需要多大面积的铁皮?

求至少需要多少铁皮,就是求水桶的表面积。

这道题要注意什么?无盖就只算一个底面。这种题如果求整数,一般用进一法。

3、练一练。书第8页第1题。

2、组内交流

3、师生交流

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以后我会在方面更加努力的。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交流、问答、推理等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教学中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知识的探究的过程,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理解求圆柱的侧面积用2∏rh,求圆柱的表面积要用侧面积加两个底面积。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四上数学导学案答案第页人教版篇十四

1.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人教版六年小学数学课本第十二册第三单元第二小节第一课时。内容包括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运用公式计算它的体积。

2.本节课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圆柱和圆锥》这一单元是小学阶段学习几何形体知识的最后部分,是几何知识的综合运用。学好这部分知识,为今后学习复杂的形体知识打下扎实的基础,是后继学习的前提。

3.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由于圆柱体积计算是圆锥体积计算的基础,因此圆柱体积和应用是本节课教学重点。其中,圆柱体积计算公社的推导过程比较复杂,需要用转化的方法来考虑,推导过程要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因此,推导圆柱体积公式的过程是本节课的难点。

4.教学目标

(1)知道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会应用该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

(2)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和逻辑推理能力。

(3)知道知识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二、说教法

从形式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规律出发,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化解难点,扫清学生认知上的思维障碍,在实施教学过程中,主要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1.直观演示,操作发现

教师充分利用直观教具演示,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再让学生动手操作讨论,使学生在丰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在老师的指导下,推导出圆柱体积计算的公式。从而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体会知识的由来,并通过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充分发挥了直观教学在知识形成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和学习习惯。

2.巧设疑问,体现两“主”

教师通过设疑,指明观察方向,营造探究新知识的氛围,在引导学生归纳推理等方面充分发挥了其主导作用,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地启迪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当作教学活动的主体,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使学生在观察、比较、讨论、研究等一系列活动中参与教学全过程,从而达到掌握新知识和发展能力的目的。

3.运用迁移,深化提高

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培养学生利用旧知学习新知的能力,从而使学生主动学习,掌握知识,形成技能。

三、说学法

课堂教学中,不是老师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在老师的指引下,让学生自己学,任何人都不能替代学生学习。所以要把教法融于学法中,在学法中体现教法。

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

1.学会通过观察、比较、推理能概括出圆柱体积的推导过程。

2.学会利用旧知转化成新知,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3.学会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把知识转化成相应的技能,从而提高灵活运用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对本节课的教学,我们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复习旧知识,为引入新知识作准备

1.求下面各圆的面积(口算),单位为厘米

(1)半径为1厘米;(2)直径为4厘米;(3)周长为62。8厘米。

2.什么叫做体积?怎样计算长方体的体积?

(二)导入新课,隐射教学目标

1.观察比较:出示几组圆柱体实物(同底等高、同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老师提出问题:通过观察,你想知道些什么?了解些什么?引导学生产生疑问后,教师这时交待,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知识,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揭示课题)。让学生自行设疑,教师向学生交待学习任务,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进入的学习状态。

2.展示学习目标,学生认读目标

教师通过展示目标,学生认读目标,这时学生就能清楚地知道了学习的主要任务和要求,从而把教师的教学目标,转化成了学生的学习目标。使学生带着目标,有目的、有准备地学习下一步的新知识,学生就真正能成为学习的主人,也使教学变得更加明确具体,可操作、可检测。同时也能激发起全体学生的参与达标意识,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充分地显示出来了。

(三)导入新课,实施教学目标

1.设疑:要判断圆柱体积的大小,究竟哪个大?哪个小?到底圆柱的体积与什么有关呢?能不能把圆柱转化成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来计算它的体积?这里老师引导学生回忆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教师出示投影,帮助学生思考。

2.演示操作,揭示新知。

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出来,最后让学生看书质疑。

这部分教学设计意图: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认知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完成从演示——观察——操作——比较——归纳——推理的认识过程,让知识在观察、操作、比较中内化,实现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这种教学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助于突破难点,化解难点。

关于难点的突破,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明确圆柱体的体积与它的底面积和高有关。

(2)运用知识迁移的规律,启发引导,层层深入促进学生在积极的思维中获得新知识。

(3)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师生互动,通过演示操作,帮助学生找出两种几何形体转化前后的关系。

(4)根据新旧知识的连接点,精心设计讨论内容,分散难点,促进知识的形成。

3.运用。

出示例1:先由学生自己尝试练习,请一位学生板演,集体讲评时提问学生,在解题时要注意什么?让学生自己来概括总结,通过学生的语言说出:(1)单位要统一(2)求出的是体积要用体积单位。

在掌握了圆柱体积计算的方法之后,安排例1进行尝试练习,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可以培养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同时把所学知识转化为相应的技能。

(四)巩固练习,检验目标

2.完成练习六第2题。

通过练习,巩固新知识,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把所学知识进一步转化为能力,在练习中发展智力,培养优良的思维品质和学习习惯。

3.变式练习:已知圆柱的体积、底面积,求圆柱的高。

这道题的安排是对所学内容的深化,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同时深化教学内容,防止思维定势。

4.动手实践:让学生测量自带的圆柱体。

这道题的设计,一方面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加深了对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理解,同时数学知识也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使学生明白,我们所学的数学是身边的数学,是有趣的、有用的数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总结全课,深化教学目标

结合板书,引导学生说出本课所学的内容,我们是这样设计的: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你有什么收获?然后教师归纳,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新知识的得来是通过已学的知识来解决的,以后希望同学们多动脑,勤思考,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好多问题需要利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的,望同学们能学会运用,善于用转化的思想来武装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

四上数学导学案答案第页人教版篇十五

1、(6分)把下列各数填在相应的集合内:

-23,0.25,,-5.18,18,-38,10,+7,0,+12

正数集合:{………}

整数集合:{………}

分数集合:{………}

2、某校对七年级男生进行俯卧撑测试,以能做7个为标准,超过的次数用正数表示,不足的次数用负数表示,其中8名男生的成绩如下表:

2-103-2-310

(1)这8名男生的达标率是百分之几?

(2)这8名男生共做了多少个俯卧撑?

答案

1、

正数集合:{0.25,18,10,+7,+12………}

整数集合:{-23,18,-38,10,+7,0,+12………}

分数集合:{0.25,,-5.18………}

2、

(1)50%,(2)56个

四上数学导学案答案第页人教版篇十六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教学六年级《圆柱的体积》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情境和实践活动,理解圆柱体体积的含义。

2、经历探索圆柱体积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体积,并会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会求圆柱的体积。

教学难点:

理解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准备:

圆柱体积演示教具。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1、谈话引入

最近我们认识了圆柱和圆锥,还学会了计算圆柱的表面积。现在请看老师的这个圆柱形杯子和这个圆柱比较,谁大?这里所说的大小实际是指它们的什么?(生答)

2、提出问题:什么叫体积?我们学过那些图形的体积?怎么算的?(生答师随之板书)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圆柱的体积。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一)认识圆柱体积的意义。

圆柱的体积到底是指什么?谁能举例说呢?

(二)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

1、我们学过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圆柱体的体积跟什么有关呢?你会有怎样的猜想?(小组内说说)

2、回忆圆面积的推导过程。

3、教具演示。

(1)取圆柱体模型。

(2)将圆柱体切成两半。

(3)分别将两半均分成若干小块。

(4)动手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

(三)归纳公式。

(板书: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用字母表示:(板书:v=sh)

三、巩固新知

1、这个杯子的底面半径为6厘米,高为16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审题。提问:你能独立完成这题吗?指名一同学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现在这个杯子装了2/3的水,装了多少水呢?

2、完成“试一试”

3、“跳一跳”:统一直柱体的体积的计算方法。

四、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五、布置作业

练一练1-5题。

四上数学导学案答案第页人教版篇十七

本课时是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内容中等量代换的知识,其目的是向学生渗透一些初步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方法,并用这些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生活问题和数学问题。鉴于此,这节课在设计和教学中始终体现了:

1、整节课有一个鲜明的探究主线和层次,如引新课主线是从曹冲称象引出等量可以替换,由直接替换到间接替换,在互换中由重量相等的互换,到学生自身认知需要激发出的价值互换,由水果在天平上的互换平衡,寻求出等量代换问题的解决规律。教学全过程是以问题为核心组织开展学习活动,并把问题隐含于具体的教学目标完成之中,激发了学生对问题探究的积极性和求知欲。

2、充分挖掘了教材的内在因素。一是考虑到了学生初次接触等量代换思想,在运用教材中,用“换”字入手,化解学生对等量代换的陌生感觉,同时又充满了趣味。

3、把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有机结合,融为一体,从而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提高教与学的效率。让信息技术帮助学生感知知识形成过程,突破教学重点。小学生的记忆能力很强,但理解能力欠佳。如果我们的课堂教学只满足于让学生“记”一些知识点,而不关注他们是否真正掌握了其内涵,学生们就会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尤其对那些比较抽象的学习内容。为了帮助学生克服“在原有的认知结构基础上,形成新的认知结构”过程中存在的困难,我在使用常规教学手段教学的同时,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动态图像演示技术,利用媒体信息传播的丰富性、形象性和生动性,将比较抽象的知识加以直观地显示,以其较强的刺激作用,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本质属性,促使他们了解掌握相对完整的知识形成过程。如:把用所有的替换过程用电脑形象地演示出来,使学生形象地感知等量替换。从而在脑中建立等量代换的表象,进一步理解该如何进行等量代换,从而比较容易的理解了这个学习的难点。

4、练习的层次安排合理。由一个开放题为综合练习,第一层次为找中间量,第二层次放开学生,给学生8只羊让学生到市场里去自由的替换,可能换到一种物品,也可能换到多种物品。然后逐渐把等量替换各替换消元相结合,让学生体会到等量替换在解决数学问题中的广泛运用。

但整节课由于只有20分钟,所以上的时候在时间上没有处理得很好,由于担心时间不能很好的驾驭,所以给听课的专家们的'感觉就是有点赶课,对所要教的内容学生掌握得情况应该不是非常的好,特别是在讲完例题以后的做一做中,我应该留一些时间给学生单独的思考,而不是就像对答案一样很快就过去了,等量代换对于学生来说还是一个新的内容,就刚刚来时的一个例题讲解他们还没有完全的理解,所以作为他们的老师就要充分地考虑到他们接受事物的规律,应该要留时间给他们思考。这样他们就会掌握得更好,这堂课的教学也会显得比较扎实。在从一个环节过度到下一个环节的时候显得有些僵硬,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对课堂的驾驭能力这一块还要好好的下功夫。对于自己在课前准备好的很多东西怎么在课堂上有时候就显得不自然呢?我想这一定于自己备学生这一块做的不够是有很大关系的。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的一些反思。

四上数学导学案答案第页人教版篇十八

摘要:教学模式是教学的重要手段,而课堂是教学的重要场所,二者关系非常密切。笔者经过实践证明,教学模式适合恰当,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课堂是否和谐,进而决定着教学效果是否良好。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来对改变教学模式进行了分析,同时也渗透了和谐课堂的构建。

关键词:教学模式和谐课堂

教学模式就是反映特定教学理论逻辑轮廓,为实现某种教学任务的相对稳定而具体的教学活动范式。其由思想、理念、形式、过程、方法和评价等组成一个系统。教学模式特点包括完整性、个别性、简明性、操作性。课堂是教学完成教学任务以及学习完成学习任务的重要场所,其构建对整个教学起着决定性作用。本文从改变教学模式来分析构建和谐课堂。

一、教育价值观的创新

以和谐教育为人的终身学习、发展和社会的发展打好基础;以和谐教育培养学生适应未来新时代对公民多方面的质的高要求(含主动获取新知的学习能力、健康的情感与心理、完整的人格结构等)。为让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实现多维的发展目标而提供一个包容度较大的教学操作框架,利用教学活动的情境性,主体发展的能动性,认知活动中人际交往的互动性,教师活动的针对性、启发性以及学生“跳一跳,摘果子”的可能性,实现师与生、教与学、情与知的和谐统一,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加深知识理解,形成探究能力,在开发学生智力的同时,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努力让学生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二、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教学目标

无论是哪门课程,其中一个重要的备课环节都是确定教学设计中课堂教学目标,同时也是首要环节。教学目标是对一定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策略方法、评价标准进行选取,经过一定教学程序而达到的预期学习成果。教学目标不是可有可无的摆设,它是教学设计的灵魂。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首先,正确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教材是课程教学的主要工具,从古至今,无论是教学怎么改变,其教材绝不会撤掉,可见,教材的重要性得到了古代人和近代人的共同肯定。因此,教师必须正确领会教材编写目的,并对其进行灵活运用,促进教学目标的形成;其次,课程目标也能够将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体现出来。教学目标与单元目标、模块目标有着密切联系。单元目标和模块目标的实现是为实现总体教学目标而做准备。当然教学目标在制定过程中要将单元目标和模块目标体现出来;再次,教学目标的制定要具体明确、具有可操作性。只有教学目标明确、可操作性强,教师的教学活动才能实现其价值,教学设计方向才能准确,总之确保了教学的目的性。

三、积极采用三段式课堂教学模式

首先,新授课模式及操作策略。

(1)新授课教学模式。新授课教学模式主要采取指导自学、练习检测、合作探讨。所谓指导自学就是指在自学提纲引领下,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互助学习;练习检测就是学生对自己所学知识的总结,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基本技能;合作探讨就是指经过小组之间的相互探讨来解决问题。

(2)操作策略。

1)指导自学。教师设计出教学提纲,指导学生进行自学。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景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对教材中的知识进行学习。学生根据教学提纲先进行自主学习,对于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再通过小组讨论来解决,此时仍然没有解决的问题通过全班合作研讨来解决。这个环节占整节课的一半的时间,它是整节课的基础。

2)合作探讨。学生先进行小组讨论,之后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班级讨论,这都有助于学生合作学习的进行。教师在这个环节中起到了很好的指引作用:指引学生解决难题;指引学生走入学生的误区;指引学生如何进行学习方法总结;指引学生进行教学评价。

3)练习检测。每个班级学生的学习水平层次不同,将其分为上、中、下三个层次,教师就根据这三个层次提供不同的练习题,学生进行自主选择,对于不足之处可以由学生进行补充。

其次,复习课模式及操作策略。

(1)双基复习课模式。双基复习课模式主要进行梳理知识、合作研讨和练习检测。学生对于已经学到的知识不能构成完整的知识系统,前学后忘现象较为普遍。因此,复习课要高度重视学生梳理知识能力,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能够实现条理化、系统化和结构化。

(2)专题复习课模式。专题复习课模式主要采取举例导学。实现在“温故”基础上的`知新,专题复习课的关键环节在于在综合应用基础上的思路和方法提炼。“知新”包括深化、完善、提高,也就是说内涵的透彻理解深化,提高相近知识的准确辨析。将薄弱环节突破,将学生学习中疑惑不解的问题进行关注。例题的导学要将审题能力的培养、解题过程的规范和思路方法提炼出来。知新从综合应用、互动辨析、方法归纳中进行,从而使学生能够以正确的方法获取知识。

(3)综合检测。围绕知识主干、重点难点、学生存在的问题展开是复习课的主要活动,当然在复习过程中不可能考虑所有的知识,要面向全体的同时充分关注个体,进行综合检测,检测出的结果进行个性补救,从而进行有目的的教学。

四、更新教学评价观

为建设和谐课堂,更新教学评价是深化教学改革实践的重要内容。如果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缺少系统论的认识,那么教学模式得到了改变,而教学评价却依旧之前的方法,那么势必会产生矛盾,这样肯定会减弱教学模式改革的效果。更新教学评价观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教学前评价。测定学生达成教学目标的准备情况,此测定主要对教学前进行评价;

(2)形成性评价。测定学生进步的情况,这主要是对教学过程中进行评价;

(3)总结性评价。测定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这主要是对教学后进行评价;

(4)诊断性评价。查找目标没有达成的原因,查找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这主要是对教学中和教学后进行评价。这种学习评价观的运用,不仅使学生主动学习受到了较大的鼓励,而且促进了教学的发展。

经过实践证明,教学模式的改变,对构建和谐课堂有着非常大的关系。适合的教学模式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从而创造和谐课堂。

参考文献:

[1]杨子圣.浅议课改中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综合二专辑)[c],2006.

[2]竺建荣.探究学生心理培养自主学习能力[j].林区教学,2005,(03).

文档为doc格式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