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化学教师个人工作总结(通用1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9 07:22:10 页码:12
最新化学教师个人工作总结(通用14篇)
2023-11-09 07:22:10    小编:HT书生

总结是对某种工作实施结果的总鉴定和总结论,是对以往工作实践的一种理性认识。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总结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总结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化学教师个人工作总结篇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诊两周后就要进行。xx年已经扑面而来,对于班级的管理工作更需要做细。特别是优生培优和踩线生的帮扶工作。这届的培优工作的初步设想如下:

基础和智力、潜力要非常突出。依据进入高三的4次月考和平时的评估综合作出选择。而且可以动态变化促进竞争。每次月考为新的一期的开始。

大学目标:冲击名校。每人设置高考目标总分,各科目标分数。

要求每人根据自己的学习现状,对自己学习方法、学习内容、学习习惯、学习心理、考试心理与技巧等方面做自我陈述。并提出特别自己的学习菜单。老师根据陈述和了解,结合前四次月考试卷分析结果对每人进行学习诊断提出个性化的学习方案。

允许个性化的学习。晚自习根据自己掌握情况可自行安排,单独安排学习地点:办公室。提供额外的复习资料,以七中试题同步。每周统一做一套理科综合试卷和数学试卷,加大语文和英语的投入训练力度,大幅提高薄弱学科,大力减少过失性丢分。科任教师可在第三节晚自习对优生进行指导。每次大考完认真分析试卷,找出问题,做好记录。

经常性了解学习心态,根据各阶段要预防性的进行心理指导。我觉得并不是学生差,而是他没有那个自觉性去学习。而待优生往往影响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想方设法注意对待优生的观察和研究,不断采取有力的转化措施,这是每位教师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而必须十分注重的一环。动员成绩优秀的学生主动帮助待优生学习,是提高待优生成绩的有效措施。在班里开展"求师"活动时,首先要使优生认识乐于助人是中国人的美德。让优秀的学生能主动帮助待优生;而待优生也要认识到"不耻下问"的道理,也能主动去找一个自己信服的优秀生担任自己的"小老师"。活动时开展竞赛,看谁最胜任"小老师",看谁进步最快,增强待优生之间为学好功课的竞争意识。

化学教师个人工作总结篇二

本文由应届毕业生求职网小编辑收集整理,以下提供一篇九年级化学教学个人工作总结给大家参考!

本期我继续担任九年级(6)、(7)班的化学教学工作。通过一学期来的踏踏实实、认认真真的教育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现将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从上学期末考试的情况来看,这些学生基础高低参差不齐,有的基础较牢,成绩较好。当然也有个别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这样要因材施教,使他们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进步。从考试情况来看:优等生占8%,学习发展生占30%。总体情况分析:学生两极分化十分严重,中等生所占比例不大,一部分学生对学习热情不高,不求上进。而其中的优等生大多对学习热情高,但对问题的分析能力、计算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存在严重的不足,尤其是所涉及和知识拓展和知识的综合能力等方面不够好,学生反应能力弱。针对学生以上特点,本人在分类复习时重点把学生的基础知识抓好抓牢。

二、成绩经验

(一)、扎实做好教学常规工作

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

标无法完成。

(二)、搞好培优转差工作

就提高了。

(三)、抓好复习备考工作

1、赶好进度。3月底前上完全部课程,进入总复习。

2、重视“双基”知识的复习,深挖其内涵和外延。。努力提高复习效率。高效的复习应该是激活学生已存储的基础知识,并在此基础上适当拓展、拔高,鼓励学生勇于去尝试,去探索未曾触及的知识内容。

3、重视解题过程的分析,掌握不同题型的解题程序和思维模式特点,对不同的解题方法进行归纳总结,使之形成能力结构。

4、养成认真审题、主动思考、自我“解惑”、准确表达的好习惯,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5、重视相关学科的知识、解题方法在本学科中的联系与应用。

6、加强实验这一薄弱环节的复习,提高解决综合实验题的能力。

7、做好各复习阶段的时间分配

(四)、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

在教学交流方面,我们积极参与同科教师相互观摩课堂教研活动,我还走出校园,参加了中考研讨课与其他兄弟学校研讨中考的复习课,开拓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平。

经过一学期的辛勤劳动中考取得以下成绩:b+:1人,b:10人,c+:31人,c:35人,d:5人。

三、存在问题与教训

由于部分学生的基础较差,学习方法不对,经过多次复习学习成绩都未得到明显提高特别是对化学方程式、化学式记忆,在今后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养成平时多积累,记忆,不要等到学完一起来记就更难。

四、今后的努力方向

通过一学期的努力,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也得到了提高,并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开拓前进,为美好的明天奉献自己的力量。

化学教师个人工作总结篇三

本期我继续担任九年级(1)(12)班的化学教学工作。通过一学期来的踏踏实实、认认真真的教育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现将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从上学期末考试的情况来看,这些学生基础高低参差不齐,有的基础较牢,成绩较好。当然也有个别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这样要因材施教,使他们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进步。从考试情况来看:优等生占9%,学习发展生占31%。总体情况分析:学生两极分化十分严重,中等生所占比例不大,一部分学生对学习热情不高,不求上进。而其中的优等生大多对学习热情高,但对问题的分析能力、计算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存在严重的不足,尤其是所涉及和知识拓展和知识的综合能力等方面不够好,学生反应能力弱。针对学生以上特点,本人在分类复习时重点把学生的基础知识抓好抓牢。

(一)扎实做好教学常规工作

1、认真钻研教材,中考考试说明,对教材,考试说明中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

2、加强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管理,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场所,但效果不是很好,学生完成一个任务的学习花的时间较多致使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无法完成。

(二)搞好培优转差工作

对于部分偏科的学生引导他们不断强化,突破重点,帮助他们建立自信,提升兴趣。我还和班主任保持密切联系,随时把握偏科学生学习情况,为他们出谋划策,排解困难,并利用课余时间个别辅导,开开“小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考入重点高中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后进生的转化上,对后进生努力做到,尊重他们的人格,以表扬为主,和他们交谈时,对他的处境、想法表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发现挖掘他们的闪光点,以达到喜欢老师并喜欢学习你所代课程,成绩自然也就提高了。

(三)抓好复习备考工作

1、赶好进度。3月底前上完全部课程,进入总复习。

2、重视“双基”知识的复习,深挖其内涵和外延。努力提高复习效率。高效的复习应该是激活学生已存储的基础知识,并在此基础上适当拓展、拔高,鼓励学生勇于去尝试,去探索未曾触及的知识内容。

3、重视解题过程的分析,掌握不同题型的解题程序和思维模式特点,对不同的解题方法进行归纳总结,使之形成能力结构。

4、养成认真审题、主动思考、自我“解惑”、准确表达的好习惯,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5、重视相关学科的知识、解题方法在本学科中的联系与应用。

6、加强实验这一薄弱环节的复习,提高解决综合实验题的能力。

7、做好各复习阶段的时间分配

(四)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

在教学交流方面,我们积极参与同科教师相互观摩课堂教研活动,我还走出校园,参加了中考研讨课与其他兄弟学校研讨中考的复习课,开拓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平。

由于部分学生的基础较差,学习方法不对,经过多次复习学习成绩都未得到明显提高特别是对化学方程式、化学式记忆,在今后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养成平时多积累,记忆,不要等到学完一起来记就更难。

通过一学期的努力,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也得到了提高,并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开拓前进,为美好的明天奉献自己的力量。

化学教师个人工作总结篇四

相较于我刚接手普高化学的时候,这学期的教学工作有了很大变化,这一变化从根源上讲是源于理念的变化。

我以前的教学理念是"以重点中学、正规学校的高中化学要求为参照,要求学生达到这一水平"。这一理念的提出有其必然性。首先是我自己受的教育,作为重庆市顶尖名校的毕业生,我所能想到的第一参照系就是我自己的母校,换句话说,我当初的教学要求是什么样,我就会要求学生也达到。其次是客观条件,在那时我还在承担职高数学的教学工作,势必不能两头兼顾,而现成的最容易找到的普高化学资料几乎全部是名校、重点学校的资料,这也就使得我的教学无法降低知识难度。

另外,我想讲的是这一理念提出除了有其必然性以外,还有其合法性。尽管来到菁华中学的学生生源差、底子薄,但只要学程设计得当、教学保障有力,是有可能取得进步甚至接近或者达到重点中学的要求的,这一点在我做课外辅导与重点中学和名校的学生接触中感受尤深,他们的底子确实扎实,但他们并不是高不可攀,他们仍然需要扎扎实实一步一步地学习和训练才能取得优异成绩,而这些扎实的工作恰恰是菁华的教学所难以达成的。

从这学期开始我辞去了职高数学的教学工作,专注于普高化学,这使得我终于有时间将一门学科研究得更加深刻和透彻。加之来自课外辅导工作的启发,我开始质疑之前所提出的理念的一些前提,那就是,这样的要求,即使是学生全部达到,这样的化学到底有多少意义。如果说重点学校或正规学校的学生将考学作为最大的意义,那么对于菁华的学生来说--他们中很多对此并没有执着的信念和想法--这种训练又有什么意义,这让我的思索回归到学习本身、知识本体。

也就是说,如果学生不想升学,我们用"高考要考"这样的说辞已经没有任何恫吓学生的威力的情况下,学化学的意义是什么?让学生知道"麻黄碱是一种兴奋剂"到底对他们将来的工作生活的品质有多少的提升?有鉴于此,我提出了一种新的理念:"学能学会的化学,学有用的化学"。后来再加上一句:"学基本的化学素养"。

最后一句的提出是来自于如下的一些思索。科学是从不同的角度去解释我们身边的世界。物理从物体与力的角度,化学从物质变化的角度等等。而这个世界的化学解释有它自己的一套逻辑体系和语言体系,例如,化学认为物质变化来源于分子的分解和原子、离子的重新组合。换句话说,化学中分子、原子、离子等的微观粒子体系,和用这种体系来解释世界,是化学核心的部分,是化学的语言,掌握这样的体系是一个学生学没学化学标志。这便是我在理念中提到的"基本的化学素养"。这正如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开宗明义对化学的界定那样:"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其特征是研究分子和创造分子。"

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之下,我利用两个多月的时间编写了《高中化学基础知识过关》必修1、必修2、选修1三个分册。下面我就谈一谈这样的一份教辅资料是如何落实贯彻以上三方面理念的。

二 解读《高中化学基础知识过关》

文末附有《高中化学基础知识过关》第一版前言,在其中我已经对如何使用这一教辅资料和编写目的进行过较为到位的说明,在这里我从解答关于理念的三个问题的角度出发再次阐述如下:

1. 《高中化学基础知识过关》如何体现"学能学会的化学"

得益于课外辅导的开展,我有了在教学实践中详细梳理包括初中化学在内的整个中学化学的知识体系和脉络的机会。并且通过对学生在学程中的观察与师生的交流,我更加清楚地感受和认识到他们关于化学知识的建构过程。理解教材编写者在这里如此编订的意图,了解学生是如何学会化学的相关知识的,这两点是能够贯彻"学能学会的化学"的先决条件,也是"能学会的化学"的具体内容。

在编写《高中化学基础知识过关》的过程中,我在阅读教材时始终在想教材编写者到底希望学生掌握什么,想让他们获得什么知识和形成什么能力。然后,我将这些东西以提问、留空的形式留给学生去解答。这些问题来源于教材,但绝不超越教材。换句话说,只要学生去阅读教材和思索,是能够解答或者说从书本上找到绝大多数问题答案的。这就夺走了学生以"学不懂""基础差"为理由不学化学的合法性根据。如果说以前的化学确实要求很高,学生除非特别刻苦勤奋、废寝忘食地补上以前学习欠缺的漏洞才能够听得懂,那么现在的化学就不需要如此,仅仅需要学生用一些精力在读教材上,将教材上浅显的知识点记录、转述在学案上即可。

这份《高中化学基础知识过关》同时也决定了这个学期考试试题的变化。为了与之配套,我自己编写了选修1四个单元的单元检测题和半期、期末考试题。在这些考试题中,重视基础,问题来源主要是《知识过关》。

2. 《高中化学基础知识过关》如何体现"学有用的化学"

化学应该是有用的。这一点来自于职业教育的启发。在过去的普通中学教育中强调学科体系,强调各种复杂的变形、计算,而恰恰忽略了对身边化学现象的解释和关注。学生只有做题计算的能力而缺少对身边事物的观察、缺少生活经验的积累。

例如我辅导的一个鲁能巴蜀中学的高一学生,他能够很顺利地进行结合化学方程式的复杂计算,却无法回答"加工铝箔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这样的常识问题。即是说明在他的日常学习中,教师并不注重知识与生产实际的联系,而学生在这种培养模式下仅仅学会了应付考试难题,而并没有办法提升自己对身边事物的理解和适应能力。这恰恰是化学"有用的"部分。

所谓有用,并不是应考这样急功近利的角度定义的,而是从学生未来人生的适应能力的角度出发去界定。在他将来的工作生活中更多地会接触到直观的、直接的现象,而不是命题人精心设计好的文字叙述的应用题,他们如何能够运用自己所学去解释这一现象,从而降低对未知世界的恐惧感、紧张感,提高适应性、提高生活工作的效率和品质,这便是"有用"在何处。

也因此,我在编写过程中,将普通教学中往往一笔带过或忽略的例如用途、实践中的应用的知识也纳入了其中。

3. 《高中化学基础知识过关》如何体现"学基本的化学素养"

这个问题可以说是对中学化学课为什么开课的追问。课程标准对其必要性是这样阐述的:"高中化学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适应21世纪科学技术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必须构建新的高中化学课程体系。"

如果说之前的"有用"是偏重于提升学生基本素质,希望学生能够做一个更高品位、更有涵养的人。那么"基本的化学素养"则是针对想要在化学或者别的科学领域有所建树的学生,化学课应该让他们掌握基本的研究工具,具备基本的知识能力。换句话说,我在理念中并没有抛弃掉学科,将中学化学课完全变成科普常识讲座的意思。恰相反,我认为学科基础非但不是要弱化,反而应该强化。

这个基础并不仅仅是知识的识记,而更重要的是一种学科思维的构建,正如之前所谈到的那样,化学是用原子分子的变化来解释自然界的现象,那么我们就应该培养学生解释现象的能力。这其中包括,用原子分子的理论进行思维和推演和将这样的思维推演过程形成文字或进行口头表达的能力。后者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看懂和能写化学方程式,能够用化学方程式来解释观察到的现象。

培养化学式的思维和使用化学语言的能力,我想这是我们过去一直被忽略而新课程所要求的。也因此,我在编写的过程中使用了大量的简答题,需要学生阐述这个反应之后的道理,需要他们学会诸如"过量""适量"等等定量描述的语言。除此之外,一如我在前言中所说,对于教材中一些非化学重点掌握的点,我认为同样可以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也一并纳入。例如浓度,在选修1第75页资料卡片中,温室效应气体浓度数据采用的是每立方米多少毫升这样一个体积浓度的单位。在这里我想让学生将学过的几种浓度--质量浓度、物质的量浓度--并置并加以比较各自的差别。

另外这里所说的"基本"也有之前"学得会"的含义。在以往的应试教学中,对解题法、解题术、公式套用的讲解过多,而对基本方法的关注不够。其实化学计算中的差量法、十字法等都是在基本方法之上提出的一套简便方法,将以前需要两三步做出的事情一步完成。这些方法当然可以使得计算更加简单,但如果忽略了对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的讲授和训练就直接传授这种"中间步骤""二手公式",是令教学陷入低效、反复讲授学生却仍然不懂的元凶之一。很多情况下,学生只知用这个方法,却不知如何去用、为何要用。

这样的教学学生是越学越死,只要题目稍加变化,或者出现无法直接套用的情形,学生便会不知所措。究其根本,还是对基本的原理认识不清、对基本方法体会不深。在我编写的过程中,这种需要所谓"简便方法"的题目尽量不涉及,即便涉及,我也不会按照这种方法去进行教学。简便方法是来自于基本解法熟练掌握之后自动生发的,所谓熟能生巧,但如果直接跳过基本的方法,就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只能导致盲目地、机械地套用。这也是学生普遍对化学学习缺乏兴趣,觉得化学难学、枯燥的重要原因之一。

此外,在实际教学中我还总结出了基于《基础知识过关》的三步教学法。

三步教学法第一步是做《基础知识过关》。这份资料既可以用作课后及时巩固的课时作业,也可以作为教师授课时学生手中的学案使用,其目的是帮助学生弄懂课堂知识。

第二步是章末标准测试初测,也就是所谓的形成性考试。在做完《基础知识过关》的基础上,进行第一次的章节标准测试。标准测试是对课堂知识的一些综合运用和扩展。我为这个测试订立了量化标准,如果学生能够达到及格分数,说明基础部分已经过关,他需要做的就是认真听这份试卷的评讲。而如果低于及格分比较多,则说明基础知识仍有漏洞,需要回到《基础知识过关》再次巩固某些基本知识。这样量化的作用是为学生自己把握自己的学情,培养学生的元认知策略服务的。简单地说,过去的学生学与练都是稀里糊涂的,是在教师的严格控制之下的,他们自己对自己的学习调控的机会不多,更谈不上能力的培养。而这样的量化使得学生自己能够对自己的学习现状有一个把握,并自己意识到可以努力的方向。

在经过初测评讲之后,第三步是同一章节的再测,这次是学业验收考试。同样,这次考试也有量化标准,如果能够考到良好以上,则说明这个章节的平时学习即可告一段落,可以走入下一章节。如果不能,则需要反思第二步和第一步是否扎扎实实地完成。实际上,初测与再测在很多知识点上是重复的,而学生如果一而再地犯这样的错误,则一定是在听评讲的时候不到位。这也很好地提示学生,不要重练题轻反思,练题不在多,而在于练过、讲过之后是否真的弄懂,并且学生自己要为自己的学业负责,每一次的练习和听评讲都应该专心致志。

四 对《高中化学基础知识过关》和三步教学法在实际教学中暴露的问题的反思

尽管对教学进行了积极地探索和创新尝试,并且教学效果取得了相当大的提升。但在实际教学中无论是《知识过关》还是三步教学法都遭遇到了一些我之前并没有预想到的困局。

就《知识过关》而言,因为答案几乎全部来自于书本,学生出现只知道照着书本抄答案而不加思考,而对于那些需要进一步思考,书上没有直接答案的,则干脆选择放弃不做的现象。这样的结果,实际上《知识过关》也就失去了自己该起的帮助学生梳理知识、探索新知的作用。其实这一点跟学生长期养成的被动学习习惯有很大关系。我们的学生过于习惯被动接受知识,怕出错,怕老师看不起自己,长期处于自卑的、缺乏自我效能的学习状态中。

解决的方法是可以尝试将它作为教师讲授新课时的学案纳入当堂课程设计中来。也就是按照学案上的问题展开教学和学生自学、讨论,并及时记录。而实际上对于自学能力强的、主动探究意识强的学生来说,《知识过关》是完全可以作为课后作业的。例如我前一段辅导的一个在新加坡读书的重庆留学生,他完全可以在我不讲授任何知识的情况下,通过这份导学方案,结合课件进行自学,而我仅仅需要进行纠错和重难点的点拨。

在三步教学法的实践中,我也同样遇到了类似水土不服的问题。学生在第一步过于刻板地照书抄答案,而初测听讲过程中又缺少反思,致使验收考试不理想的情况也常见到。三步法最成功的案例是鲁能巴蜀中学的一位刘同学,在第一章的考试中,初测67分,再测96分。而菁华的任力同学,初测约50分,再测86.5分。这说明了三步走的策略是一种非常理想化的教学法,只有针对学习特别努力、踏实、有相当基础、一点就透的学生才效用明显。而对于其他学生来说,还需要更长的时间去适应这种精耕细作的、有悖于以往广种薄收的教学方式。

以上就是我对这学期教学工作几个主要方面的总结,挂一漏万,并且囿于我的水平错讹之处在所难免,还请领导及各位同行不吝赐教。

化学教师个人工作总结篇五

本年度我担任的是九年级四班、五班和六班的化学教学工作。一年来,我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严格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以重实际、抓实事、求实效为教学工作的基本原则,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深化课堂教学工作,认真落实课程计划,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教学效果显著,现将一年以来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无论何时何地,我对政治学习一刻也未放松,积极参与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个人学习不放松,集中学习不打折扣,做到了学习有计划、有记载、有体会、有实践。通过政治学习,思想素质不断提高,心灵环保不断加强,无任何违法乱纪行为,无论何时何地都有坚定的政治立场,清醒的政治头脑,正确的政治观点,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在思想上言行上和国家保持着高度的一致。站在坚决反对邪教,崇尚科学的前列,坚信党的领导,紧跟党的路线,坚守在教书育人岗位上,忘我的工作着。

对教师职业道德我牢记在心,并严格用其规范自己的言行,用以指导教育教学工作,在班主任工作及学科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特别是对待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我牢记办人民满意教育的服务宗旨,无任何排挤、歧视、讥讽、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行为,总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春天般的温暖关爱教育对象,多次给贫困生捐款捐物,看望生病学生,抚慰遇天灾人祸的学生家庭。为人师表,以身垂范,与学生始终保持着民主平等的关系。在教书育人的旅程中,自己的付出得到了教师、领导的充公肯定,在干部年度考核中,多次被评为优秀。

在教书育人的耕耘、搏击中,我深深地领悟到:身居科技竞争、知识爆炸的时代,要能把握时代导向,紧跟时代脉搏,做到教育观念、教育方法、知识层次的不断更新,就得积极进取,与时俱进,我充分利用休闲时间学习《陕西教育》、《基础课程研究》、《中学化学教学》等业务书刊,把握现代教育理念,捕捉教改信息,探究符合实际的教学路子。在教学中,创造性工作,积极探索适合本校实情的教学路子,并撰写出《浅谈化学教学语言》、《增强教学感染力“四法”》等论文并分别在相关刊物上发表。并参加了省级实验课题《生态校园》的研究与撰写工作。通过学习、培训、践行,在提高自身业务素质、教学水平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在引领校本培训推动本校教研教改工作、实施素质教育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回报须有付出,付出终有回报,近几年来,所带班级中考化学年荣获第一名。本年度被评为优秀骨干教师骨干教师,以及先进班主任称号。

二十几年如一日,我始终辛勤战斗在教书育人的岗位上,从不因个人所需擅自离岗,也从未因家庭琐事而请假,心中只有一个信念:享受人民的俸禄,吾当努力工作,误人子弟,伤天害理。因而严谨自律,出勤率总在98%以上。自信、自省、自重、自强始终伴随着我,我的工作理念是:堂堂正正做人,老老实实办事。尤其在当前新课改的大潮下,面对家长望子成龙思想的冲击,加上中考的重压,留守生的与日俱增,我努力探索了一条在新理念下化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新路:

1、寓思想教育于教学之中,培养学生追求科学的精神。一是在教学活动中找到切入点,有目的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例如:通过讲物质的燃烧、熔解、置换反应等知识,让学生领悟到内因与外因的关系,在讲解分解反应时,让学生体会到事物是发展变化的,学习氧化—还原反应时,教育学生懂得矛盾的对立和统一规律。二是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通过教学让学生领略我国在化学领域的重大成就。如:讲铜的冶炼时联系我国古青铜文明于世及对世界科技进步起到的巨大作用,进而列举钱学森、韦钰等中华莘莘学子不为金钱诱惑、不畏重重阻挠,报效祖国的感人事迹,教育学生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贡献。

2、在实验探索中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品质。实验操作是化学教学的重要一环,以已有的知识技能为载体,通过实验操作获得新知,在此过程中对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言传身教、严格训练,培养学生的科学习惯。为了演示成功我总是课前作好充分准备,以规范熟练的操作做出示范。在学生实验中,严格要求学生遵守操作规程,按规定的试剂量、仪器进行实验,做到安全、规范、成功,同时严格要求学生将仪器、试剂摆放有序,保持桌面整洁清爽。

(2)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课前我认真探究教材的驾驭途径,设计探索性实验,把学生引入科学探索的情景中,让其探索新知成为发现者、创造者,从而感受到成功的愉悦,激发对化学课的兴趣,寓教于乐。

总之,自认为在工作中,有严谨的工作态度,求实的工作作风,积极进取的意识,无私奉献的精神,为教育事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在未来的教育事业征途中,立志热情更高,劲头更足,拔高标准,争先晋位,恪尽职守,再创佳绩。为了大山深处的明天,为了明天灿烂的太阳,我将奋斗不息,自重自强,以全新的理念,严谨的态度,务实的精神去谱写崭新的乐章。

化学教师个人工作总结篇六

应对自xx年以来高考化学试题难度逐年提高的现实,结合所带班级学生的实际状况,按照年级组的统一部署,组织了一年来教学工作,现总结如下:

化学虽属于理科,但又不同于数学和物理,它研究的是物质的个性,知识显得比较杂乱,而且化学教材大多属于叙事式写法,例题少、公式少,但高考中的计算却在逐年增多,同时,该学科的学科特点明显,化学用语多。针对这些,我从一开始就把打基础,强化学科潜力放在了第一位。

我结合多年从事高三教学的经验和高考试发展的实际状况,从题型、方法和知识等角度出发,将高中化学的全部资料整合成二十三个专题进行复习。在每个专题的复习中,先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梳理,再提炼出知识要点和题型方法,然后,透过例题分析,引导学生将悬空的知识和技能再次细化,此后让学生练习感悟,最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构成每一专题的知识、题型和方法。在整体资料的安排上,我将工具性知识、理论性知识靠前安排,而将载体性知识、自成体系的知识靠后安排。透过这一流程的复习,学生不再感觉到化学是那么凌乱,应对题目的时候,不再感觉到茫然。为学生构建起扎实的完整知识体系。

课堂仍然是复习的主阵地,丢了课堂就等于丢了复习。抓课堂是实施有效复习的关键。这对我们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关于这一问题,我在前面已经谈过了。我在复习中狠抓限时练习和综合考练。我将作业根据题量和难度,让学生限定时间来完成。同时,我们认真命制或选取了年级组织的十五次考试所需的试题,在第二学期,我还自己选取命制了十二套化学试题,利用晚自习等时间进行检测。这些做法,使教学得到了充分的落实。

1、14届高考已经结束,对化学复习仍有一些问题需要探讨:

2、知识复习中,如何构建知识框架和体系,再由此上升为学生的解题潜力

3、例题、习题的选取讲解,要精心设计,要有梯度,要有逻辑;

4、要注意提升学生的信心和兴趣,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以促进课堂教学的效果;

5、要强化学科规范,要强化化学计算潜力的培养;

6、考前一周,最好能将重点知识、重要题型、重要方法引导学生回顾一下;

7、综合成绩的好坏对学生的高考总分至关重要,推荐从十二月开始每周能给综合科目排一次大练习。

以上如有不妥,敬请批评指证。

化学教师个人工作总结篇七

本人于20xx年6月毕业于遵义师范学院化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20__年8月执教于正安二中,从事高中化学教学工作。我自踏上三尺讲台以来,在学校领导的关怀和同事的帮助之下,我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也获得了一定的成绩。

本人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党的教育方针,热爱党的教育事业。在工作中,始终把“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始终以关爱学生的健康成长作为自己的工作理念。平时我能严格要求自己,注意师表形象,敬业爱岗,奋发向上,把热心献给事业,把爱心留给学生。工作至今,依然保持着高度的教育激情,始终以强烈的责任心、使命感投身于教育事业。参加工作以来,自己勤恳的工作态度,过硬的教学能力,优良的教学成绩,得到学生、同事、家长、领导的一致认同和肯定。

我能认真踏实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圆满完成学校教给的各项任务。20__年顺利通过了青年教师业务达标考核,具有扎实的化学教学基本功,能够胜任高中化学教学。任教以来,我认真钻研,虚心请教,认真研读教学理论,深入学习新课程理念。教学实施过程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自己甘做“配角”,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重视师生的互动、交流,还在实验教学中通过学生的互动、交流培养学生的团体协作精神。我的教学手段灵活多边,课堂注重实效,所带班级化学成绩常名列前茅。从教以来,担任六个班化学教学工作。新课程实施以来,认真钻研新课标,并在教学实践中大胆探索、积极创新,摸索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我还注重教后反思环节,并不断的记录下自己的教学感悟,长久坚持对自己的教学风格起到良好的塑造作用。

工作以来担任六个班的化学教学工作,在工作中,虚心学习,认真钻研,积累了一定的班级管理经验。在教育工作中秉着耐心、细心的原则,用心灵去倾听心灵,做学生的“知心人”。平时,我耐心找学生谈心,交流,了解我所带班级的每一个学生的具体情况,真诚的走进学生的内心,鼓励他们,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引导他们,帮助他们探寻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日久见人心”,从一开始我主动找学生谈心,到后来学生主动向我交心,自己真正成为学生的知心人。所教的班级多次获得月常规管理先进班集体。德育工作离不开理论的支撑,为了进一步的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我平时还认真研读《班主任》、《班主任之友》等德育类杂志,并认真的做好读书笔记。

自古以来教学相长,“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而且是一桶不断更新的活水。”,我深知此中的道理,平时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和完善,紧跟时代的步伐,适应新时期教育的发展趋势。在日常的教学工作和生活中,我不断学习教育教学理论,钻研业务,总结经验,撰写心得体会。

我担任六个班的教学工作,积极参与化学竞赛辅导工作。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通过多年的努力本人在教育教学的领地上收获了一些成绩,也得到了学校的认可。当然成绩永远属于过去,我将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准则,一如既往,在工作中争取不断进步。

化学教师个人工作总结篇八

转眼间过了高二新一学期,化学教师要为本学期的化学教学作一个工作总结。本文是为大家整理的高二化学个人工作总结,仅供参考。

各位领导,新的一学期即将结束,现将本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本学期我担任高二化学2、4、7、11班共4个教学班的化学教学工作,兼高二(2)班的班主任,刚刚参加工作,算是简单的谈谈自己的做法吧。

首先,我想感谢高二备课组,高二化学备课组是一个充满活力的集体。高二化学组在以余竹老师为科组长的带领下,团结拼搏,锐意进取,着眼创新。开展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绩,受到学校领导的肯定和学生的一致好评。现简单总结如下:

一、制定教学工作计划:

新学期开课的第一天,备课组进行了第一次活动。该次活动的主题是制定本学期的教学工作计划及讨论如何响应学校的号召,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的教学改革活动。能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完满完成。坚持每周周四进行一次关于教学工作情况总结的备课组活动,发现情况,及时讨论及时解决。

二、定时进行集体备课活动,提高备课质量。

有关教学进度的安排、疑难问题的分析讨论研究,化学教学的最新动态、化学教学的改革与创新、观看优质课光盘等。一般每次备课组活动都有专人主要负责发言,时间为二节课。经过精心的准备,每次的备课组活动都能解决一到几个相关的问题,我的教学水平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高。

三、锐意创新对学生作业进行大胆改革。

按照学校的要求,高二备课组从本学期开始着手进行了教材整合,大胆改革创新,本来预计完成的教学任务为选修4,由于在教学过程中各位老师都能积极认真地设计好课前的学案,和课后作业。导致教学进度进展顺利,按计划完成了选修4两本书的内容。这样学生就真实感觉到学案导学学习的轻松,老师也从繁重的传统教学中得以解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四、积极参加教学改革工作,使学校的教研水平向更高处推进

本学期学校推行了学案导学式的教学模式改革,要使学生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来,更好地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更自主地学习,学会学习的方法。本学期学校安排了老师的名师示范公开课。尤其是化学组,每一位老师都能积极响应学校教学改革的要求,充分利用网上资源,使用启发式教学,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这使我受益匪浅。

五、追求创新,大胆对教材进行第二次开发。

行二次开发,教材原有的知识体系上对具体知识点做灵活的处理,鉴于学校学生基础薄弱的事实,按照学校的要求,高二备课组从本学期开始着手进行了教材整合,大胆改革创新,我采取了合理调整教学顺序和教学进度的方法,并对知识点结合学生情况做了自己的处理,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六、建立化学兴趣小组,提高学生的化学意识

在班里组建兴趣小组,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优带差。积极开展学生讨论,使知识在课堂的基础上得以深化。在学生中间形成了“追、赶、比”的良好学风。极大地促进了化学学习成绩的提高。很受学生欢迎。

化学教师个人工作总结篇九

化学的中心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能,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怎样才能在教与学的统一中完成这个中心任务呢通过对学生的研究,发现学生差别很大,主要表现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方法上和信心上三方面。针对这种情况我采取以下分层教学对策。

教学要坚持因材施教原则,一定要适合学生的胃口,对不同层次学生有不同要求。若要求过高,过难,学生接受不了,会产生厌学情绪,成绩更差;若要求过低,学生会感觉太简单,无味,不投入精力学习,成绩平平,甚至后退。所以我对不同层次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广度要求不同,进行弹性调节,使每个同学都能得到很好的发展。

对原有知识基础较好,学习方法得当,学习信心强的学生,重点是指导学生把知识向纵,横两个方向发展,开拓学生思维,让学生学有余味;对原有知识基础一般,学习方法欠佳,学习信心时弱时强的学生,重点是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坚持由学生自己阅读,有利于学生积极思维,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不管是难度和广度的调节,还是学习方法的指导,主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完成,教师的教法直接影响学生的学法,课堂教学是完成教学中心任务的主战场,是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主渠道,所以提高课堂效率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备课时坚持启发性和因材施教的原则,根据化学学科的待点,多做实验,联系生活,从各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时候适当利用课件加强教学直观性。注重课堂的节奏,容量大小,充分发挥教师语言的特点,形成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课后对不同的学生采取培优补差的方式。

按照学校的要求,我积极认真地做好课前的备课资料的搜集工作,然后集体备课,制作成教学课件后共享,全备课组共用。每周至少两次的学生作业,全批全改,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及时在班上评讲,及时反馈。

高三化学总复习是学生是巩固基础、优化思维、提高能力的重要阶段,高三化学总复习的效果将直接影响高考成绩。为了使学生对高三化学总复习有良好的效果,并且顺利度过这一重要的时期,为此我与高三化学备课组的几位老师对高三化学教学制定了详细的计划,注重教学过程,常总结和反思,根据高三各个不同时期使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和训练方式。

怎样着手进行化学总复习,复习的目的和任务是什么?这是刚刚进入高三的同学所面临的第一个问题,也是教师在高三化学教学过程中所面临的第一个问题。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就必须对一些信息进行研究,从中领会出潜在的导向作用,看准复习方向,为完成复习任务奠定基础。

1、研究高考化学试题。纵观每年的高考化学试题,可以发现其突出的特点之一是它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始终保持稳中有变的原则。只要根据近几年来全国卷高考形式,重点研究一下全国卷、上海、广东及江苏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就能发现它们的一些共同特点,如试卷的结构、试题类型、考查的方式和能力要求等,从而理清复习的思路,制定相应的复习计划。

2、关注新教材和新课程标准的变化。与以往教材、课程标准相比较,现在使用的新版教材和课程标准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内容的调整,实验比重的加大,知识的传授过程渗透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增加了研究性学习内容和新科技、化学史等阅读材料。很显然,这些变化将体现在高考命题中,熟悉新教材和新课程标准的这些变化,将有利于把握复习的方向和深难度,有利于增强复习的目的性。

3、熟悉考试说明。考试说明(即考纲)是高考的依据,是化学复习的“总纲”,不仅要读,而且要深入研究,以便明确高考的命题指导思想、考查内容、试题类型、深难度和比例以及考查能力的层次要求等。不仅如此,在整个复习过程中要不断阅读,进一步增强目的性,随时调整复习的方向。

进入高三化学教学,很容易走进总复习的怪圈:“迷恋”复习资料,陷入“题海”。虽然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收效甚微,效果不佳。对此,高三化学教学过程中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我们努力处理好下面几种关系。

教材是化学总复习的根本,它的作用是任何资料都无法替代的。在化学总复习中的抓纲务本就是指复习以考试说明作指导,以教材为主体,通过复习,使中学化学知识系统化、结构化、网络化,并在教材基础上进行拓宽和加深,而复习资料的作用则是为这种目的服务,决不能本末倒置,以复习资料代替教材。我们的做法是精选一套复习资料作为主要参考书,供整理知识、练习使用,在复习的过程中随时回归教材,找到知识在教材中的落脚点和延伸点,不断完善和深化中学化学知识。

基础和能力是相辅相成的,没有基础,能力就缺少了扎根的土壤。正因为如此,化学总复习的首要任务之一是全面系统地复习中学化学知识和技能。通常中学化学知识和技能分成五大块: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元素及其化合物、有机化学、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如对化学概念、理论的复习,要弄清实质和应用范围,对重点知识如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等要反复记忆不断深化,对元素及其化合物等规律性较强的知识,则应在化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总结、归纳,使中学化学知识和技能结构化、规律化,从而做到在需要时易于联系和提取应用。

健康向上、勇于进取、自信自强的积极心态是搞好复习的重要保证,也是高考成功的关键。而积极的心态有赖于平时的不断调整和锤炼。

在高三复习过程中,考试是频繁的。由于受高考一试定终身的负面影响,许多同学对考试成绩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了考试本身所起的作用,把平时的每一次考试都是练兵的绝好机会,都能够暴露学生存在的问题,有利于在后续复习中进行针对性的查漏补缺,总结经验教训,以便学生在高考中不犯错误或少犯错误,所以既不能因一时失误或遇到困难而气馁,也不能因成绩进步而沾沾自喜。

复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们的身体就像一台精密的仪器,决不能超负荷使用,相反地,必须加以维修和保养,这样,它才能经久耐用。因此,我们要动静结合,既要勤奋学习,也要学会放松、休息、锻炼,只有劳逸结合、生活得有规律,才能轻松自如地渡过难关。这就是所谓的一张一弛的文武之道。

人的心理和行为受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对大多数高三学生来说影响最大的恐怕就是升学压力和竞争压力了,如果处理不好就可能带来消极影响,这对复习是极为不利的。因此,在化学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从自己的基础和实际出发,扎扎实实地复习;愉快地接纳自己,充分肯定自己的进步,找出存在的问题及时弥补;自觉地控制自己,以明确的目标、良好的意志力调节自己,变压力为动力,全面提高自己的素质。

总之,化学总复习要为高考做好知识准备和精神准备,要有目标、有计划、讲究方法、注重落实,千方百计地提高化学总复习的效益。我们高三化学备课组始终坚守原则,较好地完成了学校交给的任务。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化学教师个人工作总结篇十

教师要在教学中反思,尤其是一线教师,重要的工作阵地就是课堂。但教师不能只是课堂技术的机械执行者,而必须是课堂实践的自觉反思者。本次培训学习,让我充分领略到专家与名师那份独特的魅力——广博的知识积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些专家与名师都有一个共同的嗜好——读书,他们充满智慧和灵气的课堂正是得益于他们读书。读书,可以让自己从不同层面得到丰厚;读书,可以加深自身文化底蕴,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几乎每个专家在讲座结束之前都向我们推荐了几本好书,让我觉得自身知识的贫乏和可怜。知之而改之,今后我努力的方向就是每天要读书,只要坚持,哪怕读一点点都是好的。在读书的过程中,还必须要学会思考,在思考中进步。

总之,通过这次的教学交流,对我来说有了很大的收获,给我带来了全新的教学理念;这次交流给我们带来了丰富的精神食粮,通过学习使我对新教材教法有了更新的认识,在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上有了更新换代。通过这次交流,让我有机会尝试全新的教学模式,实践自己的教学理念。我要把这些新的教学理念和新的教学模式运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去,在新课改教学中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

化学教师个人工作总结篇十一

相较于我刚接手普高化学的时候,这学期的教学工作有了很大变化,这一变化从根源上讲是源于理念的变化。

我以前的教学理念是"以重点中学、正规学校的高中化学要求为参照,要求学生达到这一水平"。这一理念的提出有其必然性。首先是我自己受的教育,作为重庆市顶尖名校的毕业生,我所能想到的第一参照系就是我自己的母校,换句话说,我当初的教学要求是什么样,我就会要求学生也达到。其次是客观条件,在那时我还在承担职高数学的教学工作,势必不能两头兼顾,而现成的最容易找到的普高化学资料几乎全部是名校、重点学校的资料,这也就使得我的教学无法降低知识难度。

另外,我想讲的是这一理念提出除了有其必然性以外,还有其合法性。尽管来到菁华中学的学生生源差、底子薄,但只要学程设计得当、教学保障有力,是有可能取得进步甚至接近或者达到重点中学的要求的,这一点在我做课外辅导与重点中学和名校的学生接触中感受尤深,他们的底子确实扎实,但他们并不是高不可攀,他们仍然需要扎扎实实一步一步地学习和训练才能取得优异成绩,而这些扎实的工作恰恰是菁华的教学所难以达成的。

从这学期开始我辞去了职高数学的教学工作,专注于普高化学,这使得我终于有时间将一门学科研究得更加深刻和透彻。加之来自课外辅导工作的启发,我开始质疑之前所提出的理念的一些前提,那就是,这样的要求,即使是学生全部达到,这样的化学到底有多少意义。如果说重点学校或正规学校的学生将考学作为最大的意义,那么对于菁华的学生来说--他们中很多对此并没有执着的信念和想法--这种训练又有什么意义,这让我的思索回归到学习本身、知识本体。

也就是说,如果学生不想升学,我们用"高考要考"这样的说辞已经没有任何恫吓学生的威力的情况下,学化学的意义是什么?让学生知道"麻黄碱是一种兴奋剂"到底对他们将来的工作生活的品质有多少的提升?有鉴于此,我提出了一种新的理念:"学能学会的化学,学有用的化学"。后来再加上一句:"学基本的化学素养"。

最后一句的提出是来自于如下的一些思索。科学是从不同的角度去解释我们身边的世界。物理从物体与力的角度,化学从物质变化的角度等等。而这个世界的化学解释有它自己的一套逻辑体系和语言体系,例如,化学认为物质变化来源于分子的分解和原子、离子的重新组合。换句话说,化学中分子、原子、离子等的微观粒子体系,和用这种体系来解释世界,是化学核心的部分,是化学的语言,掌握这样的体系是一个学生学没学化学标志。这便是我在理念中提到的"基本的化学素养"。这正如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开宗明义对化学的界定那样:"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其特征是研究分子和创造分子。"

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之下,我利用两个多月的时间编写了《高中化学基础知识过关》必修1、必修2、选修1三个分册。下面我就谈一谈这样的一份教辅资料是如何落实贯彻以上三方面理念的。

文末附有《高中化学基础知识过关》第一版前言,在其中我已经对如何使用这一教辅资料和编写目的进行过较为到位的说明,在这里我从解答关于理念的三个问题的角度出发再次阐述如下:

1.《高中化学基础知识过关》如何体现"学能学会的化学"

得益于课外辅导的开展,我有了在教学实践中详细梳理包括初中化学在内的整个中学化学的知识体系和脉络的机会。并且通过对学生在学程中的观察与师生的交流,我更加清楚地感受和认识到他们关于化学知识的建构过程。理解教材编写者在这里如此编订的意图,了解学生是如何学会化学的相关知识的,这两点是能够贯彻"学能学会的化学"的先决条件,也是"能学会的化学"的具体内容。

在编写《高中化学基础知识过关》的过程中,我在阅读教材时始终在想教材编写者到底希望学生掌握什么,想让他们获得什么知识和形成什么能力。然后,我将这些东西以提问、留空的形式留给学生去解答。这些问题来源于教材,但绝不超越教材。换句话说,只要学生去阅读教材和思索,是能够解答或者说从书本上找到绝大多数问题答案的。这就夺走了学生以"学不懂""基础差"为理由不学化学的合法性根据。如果说以前的化学确实要求很高,学生除非特别刻苦勤奋、废寝忘食地补上以前学习欠缺的漏洞才能够听得懂,那么现在的化学就不需要如此,仅仅需要学生用一些精力在读教材上,将教材上浅显的知识点记录、转述在学案上即可。这份《高中化学基础知识过关》同时也决定了这个学期考试试题的变化。为了与之配套,我自己编写了选修1四个单元的单元检测题和半期、期末考试题。在这些考试题中,重视基础,问题来源主要是《知识过关》。

2.《高中化学基础知识过关》如何体现"学有用的化学"

化学应该是有用的。这一点来自于职业教育的启发。在过去的普通中学教育中强调学科体系,强调各种复杂的变形、计算,而恰恰忽略了对身边化学现象的解释和关注。学生只有做题计算的能力而缺少对身边事物的观察、缺少生活经验的积累。

例如我辅导的一个鲁能巴蜀中学的高一学生,他能够很顺利地进行结合化学方程式的复杂计算,却无法回答"加工铝箔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这样的常识问题。即是说明在他的日常学习中,教师并不注重知识与生产实际的联系,而学生在这种培养模式下仅仅学会了应付考试难题,而并没有办法提升自己对身边事物的理解和适应能力。这恰恰是化学"有用的"部分。

所谓有用,并不是应考这样急功近利的角度定义的,而是从学生未来人生的适应能力的角度出发去界定。在他将来的工作生活中更多地会接触到直观的、直接的现象,而不是命题人精心设计好的文字叙述的应用题,他们如何能够运用自己所学去解释这一现象,从而降低对未知世界的恐惧感、紧张感,提高适应性、提高生活工作的效率和品质,这便是"有用"在何处。

也因此,我在编写过程中,将普通教学中往往一笔带过或忽略的例如用途、实践中的应用的知识也纳入了其中。

3.《高中化学基础知识过关》如何体现"学基本的化学素养"

这个问题可以说是对中学化学课为什么开课的追问。课程标准对其必要性是这样阐述的:"高中化学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适应21世纪科学技术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必须构建新的高中化学课程体系。"

如果说之前的"有用"是偏重于提升学生基本素质,希望学生能够做一个更高品位、更有涵养的人。那么"基本的化学素养"则是针对想要在化学或者别的科学领域有所建树的.学生,化学课应该让他们掌握基本的研究工具,具备基本的知识能力。换句话说,我在理念中并没有抛弃掉学科,将中学化学课完全变成科普常识讲座的意思。恰相反,我认为学科基础非但不是要弱化,反而应该强化。

这个基础并不仅仅是知识的识记,而更重要的是一种学科思维的构建,正如之前所谈到的那样,化学是用原子分子的变化来解释自然界的现象,那么我们就应该培养学生解释现象的能力。这其中包括,用原子分子的理论进行思维和推演和将这样的思维推演过程形成文字或进行口头表达的能力。后者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看懂和能写化学方程式,能够用化学方程式来解释观察到的现象。

培养化学式的思维和使用化学语言的能力,我想这是我们过去一直被忽略而新课程所要求的。也因此,我在编写的过程中使用了大量的简答题,需要学生阐述这个反应之后的道理,需要他们学会诸如"过量""适量"等等定量描述的语言。除此之外,一如我在前言中所说,对于教材中一些非化学重点掌握的点,我认为同样可以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也一并纳入。例如浓度,在选修1第75页资料卡片中,温室效应气体浓度数据采用的是每立方米多少毫升这样一个体积浓度的单位。在这里我想让学生将学过的几种浓度--质量浓度、物质的量浓度--并置并加以比较各自的差别。

另外这里所说的"基本"也有之前"学得会"的含义。在以往的应试教学中,对解题法、解题术、公式套用的讲解过多,而对基本方法的关注不够。其实化学计算中的差量法、十字法等都是在基本方法之上提出的一套简便方法,将以前需要两三步做出的事情一步完成。这些方法当然可以使得计算更加简单,但如果忽略了对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的讲授和训练就直接传授这种"中间步骤""二手公式",是令教学陷入低效、反复讲授学生却仍然不懂的元凶之一。很多情况下,学生只知用这个方法,却不知如何去用、为何要用。

这样的教学学生是越学越死,只要题目稍加变化,或者出现无法直接套用的情形,学生便会不知所措。究其根本,还是对基本的原理认识不清、对基本方法体会不深。在我编写的过程中,这种需要所谓"简便方法"的题目尽量不涉及,即便涉及,我也不会按照这种方法去进行教学。简便方法是来自于基本解法熟练掌握之后自动生发的,所谓熟能生巧,但如果直接跳过基本的方法,就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只能导致盲目地、机械地套用。这也是学生普遍对化学学习缺乏兴趣,觉得化学难学、枯燥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外,在实际教学中我还总结出了基于《基础知识过关》的三步教学法。

第二步是章末标准测试初测,也就是所谓的形成性考试。在做完《基础知识过关》的基础上,进行第一次的章节标准测试。标准测试是对课堂知识的一些综合运用和扩展。我为这个测试订立了量化标准,如果学生能够达到及格分数,说明基础部分已经过关,他需要做的就是认真听这份试卷的评讲。而如果低于及格分比较多,则说明基础知识仍有漏洞,需要回到《基础知识过关》再次巩固某些基本知识。这样量化的作用是为学生自己把握自己的学情,培养学生的元认知策略服务的。简单地说,过去的学生学与练都是稀里糊涂的,是在教师的严格控制之下的,他们自己对自己的学习调控的机会不多,更谈不上能力的培养。而这样的量化使得学生自己能够对自己的学习现状有一个把握,并自己意识到可以努力的方向。

在经过初测评讲之后,第三步是同一章节的再测,这次是学业验收考试。同样,这次考试也有量化标准,如果能够考到良好以上,则说明这个章节的平时学习即可告一段落,可以走入下一章节。如果不能,则需要反思第二步和第一步是否扎扎实实地完成。实际上,初测与再测在很多知识点上是重复的,而学生如果一而再地犯这样的错误,则一定是在听评讲的时候不到位。这也很好地提示学生,不要重练题轻反思,练题不在多,而在于练过、讲过之后是否真的弄懂,并且学生自己要为自己的学业负责,每一次的练习和听评讲都应该专心致志。

尽管对教学进行了积极地探索和创新尝试,并且教学效果取得了相当大的提升。但在实际教学中无论是《知识过关》还是三步教学法都遭遇到了一些我之前并没有预想到的困局。

就《知识过关》而言,因为答案几乎全部来自于书本,学生出现只知道照着书本抄答案而不加思考,而对于那些需要进一步思考,书上没有直接答案的,则干脆选择放弃不做的现象。这样的结果,实际上《知识过关》也就失去了自己该起的帮助学生梳理知识、探索新知的作用。其实这一点跟学生长期养成的被动学习习惯有很大关系。我们的学生过于习惯被动接受知识,怕出错,怕老师看不起自己,长期处于自卑的、缺乏自我效能的学习状态中。

解决的方法是可以尝试将它作为教师讲授新课时的学案纳入当堂课程设计中来。也就是按照学案上的问题展开教学和学生自学、讨论,并及时记录。而实际上对于自学能力强的、主动探究意识强的学生来说,《知识过关》是完全可以作为课后作业的。例如我前一段辅导的一个在新加坡读书的重庆留学生,他完全可以在我不讲授任何知识的情况下,通过这份导学方案,结合课件进行自学,而我仅仅需要进行纠错和重难点的点拨。

在三步教学法的实践中,我也同样遇到了类似水土不服的问题。学生在第一步过于刻板地照书抄答案,而初测听讲过程中又缺少反思,致使验收考试不理想的情况也常见到。三步法最成功的案例是鲁能巴蜀中学的一位刘同学,在第一章的考试中,初测67分,再测96分。而菁华的任力同学,初测约50分,再测86.5分。这说明了三步走的策略是一种非常理想化的教学法,只有针对学习特别努力、踏实、有相当基础、一点就透的学生才效用明显。而对于其他学生来说,还需要更长的时间去适应这种精耕细作的、有悖于以往广种薄收的教学方式。

化学教师个人工作总结篇十二

光阴时间,日月如梭。这一学期很快就要结束了。在这一学期里,通过您自己的努力,学生的配合,领导的关注,圆满地完成了本学期的教学任务。为了便于后的教学,现在对本期的教学工作做一个简单的小结。下面是小编您为大家整理的“高二化学教学个人工作总结”。欢迎大家阅读,仅为大家提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 理念的转变

相较于我刚接手普高化学的时候,这学期的教学工作有了很大变化,这一变化从根源上讲是源于理念的变化。

我以前的教学理念是"以重点中学、正规学校的高中化学要求为参照,要求学生达到这一水平"。这一理念的提出有其必然性。首先是我自己受的教育,作为重庆市顶尖名校的毕业生,我所能想到的第一参照系就是我自己的母校,换句话说,我当初的教学要求是什么样,我就会要求学生也达到。其次是客观条件,在那时我还在承担职高数学的教学工作,势必不能两头兼顾,而现成的最容易找到的普高化学资料几乎全部是名校、重点学校的资料,这也就使得我的教学无法降低知识难度。

另外,我想讲的是这一理念提出除了有其必然性以外,还有其合法性。尽管来到菁华中学的学生生源差、底子薄,但只要学程设计得当、教学保障有力,是有可能取得进步甚至接近或者达到重点中学的要求的,这一点在我做课外辅导与重点中学和名校的学生接触中感受尤深,他们的底子确实扎实,但他们并不是高不可攀,他们仍然需要扎扎实实一步一步地学习和训练才能取得优异成绩,而这些扎实的工作恰恰是菁华的教学所难以达成的。

从这学期开始我辞去了职高数学的教学工作,专注于普高化学,这使得我终于有时间将一门学科研究得更加深刻和透彻。加之来自课外辅导工作的启发,我开始质疑之前所提出的理念的一些前提,那就是,这样的要求,即使是学生全部达到,这样的化学到底有多少意义。如果说重点学校或正规学校的学生将考学作为最大的意义,那么对于菁华的学生来说--他们中很多对此并没有执着的信念和想法--这种训练又有什么意义,这让我的思索回归到学习本身、知识本体。

也就是说,如果学生不想升学,我们用"高考要考"这样的说辞已经没有任何恫吓学生的威力的情况下,学化学的意义是什么?让学生知道"麻黄碱是一种兴奋剂"到底对他们将来的工作生活的品质有多少的提升?有鉴于此,我提出了一种新的理念:"学能学会的化学,学有用的化学"。后来再加上一句:"学基本的化学素养"。

最后一句的提出是来自于如下的一些思索。科学是从不同的角度去解释我们身边的世界。物理从物体与力的角度,化学从物质变化的角度等等。而这个世界的化学解释有它自己的一套逻辑体系和语言体系,例如,化学认为物质变化来源于分子的分解和原子、离子的重新组合。换句话说,化学中分子、原子、离子等的微观粒子体系,和用这种体系来解释世界,是化学核心的部分,是化学的语言,掌握这样的体系是一个学生学没学化学标志。这便是我在理念中提到的"基本的化学素养"。这正如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开宗明义对化学的界定那样:"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其特征是研究分子和创造分子。"

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之下,我利用两个多月的时间编写了《高中化学基础知识过关》必修1、必修2、选修1三个分册。下面我就谈一谈这样的一份教辅资料是如何落实贯彻以上三方面理念的。

二 解读《高中化学基础知识过关》

文末附有《高中化学基础知识过关》第一版前言,在其中我已经对如何使用这一教辅资料和编写目的进行过较为到位的说明,在这里我从解答关于理念的三个问题的角度出发再次阐述如下:

1. 《高中化学基础知识过关》如何体现"学能学会的化学"

得益于课外辅导的开展,我有了在教学实践中详细梳理包括初中化学在内的整个中学化学的知识体系和脉络的机会。并且通过对学生在学程中的观察与师生的交流,我更加清楚地感受和认识到他们关于化学知识的建构过程。理解教材编写者在这里如此编订的意图,了解学生是如何学会化学的相关知识的,这两点是能够贯彻"学能学会的化学"的先决条件,也是"能学会的化学"的具体内容。

在编写《高中化学基础知识过关》的过程中,我在阅读教材时始终在想教材编写者到底希望学生掌握什么,想让他们获得什么知识和形成什么能力。然后,我将这些东西以提问、留空的形式留给学生去解答。这些问题来源于教材,但绝不超越教材。换句话说,只要学生去阅读教材和思索,是能够解答或者说从书本上找到绝大多数问题答案的。这就夺走了学生以"学不懂""基础差"为理由不学化学的合法性根据。如果说以前的化学确实要求很高,学生除非特别刻苦勤奋、废寝忘食地补上以前学习欠缺的漏洞才能够听得懂,那么现在的化学就不需要如此,仅仅需要学生用一些精力在读教材上,将教材上浅显的知识点记录、转述在学案上即可。

这份《高中化学基础知识过关》同时也决定了这个学期考试试题的变化。为了与之配套,我自己编写了选修1四个单元的单元检测题和半期、期末考试题。在这些考试题中,重视基础,问题来源主要是《知识过关》。

2. 《高中化学基础知识过关》如何体现"学有用的化学"

化学应该是有用的。这一点来自于职业教育的启发。在过去的普通中学教育中强调学科体系,强调各种复杂的变形、计算,而恰恰忽略了对身边化学现象的解释和关注。学生只有做题计算的能力而缺少对身边事物的观察、缺少生活经验的积累。

例如我辅导的一个鲁能巴蜀中学的高一学生,他能够很顺利地进行结合化学方程式的复杂计算,却无法回答"加工铝箔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这样的常识问题。即是说明在他的日常学习中,教师并不注重知识与生产实际的联系,而学生在这种培养模式下仅仅学会了应付考试难题,而并没有办法提升自己对身边事物的理解和适应能力。这恰恰是化学"有用的"部分。

所谓有用,并不是应考这样急功近利的角度定义的,而是从学生未来人生的适应能力的角度出发去界定。在他将来的工作生活中更多地会接触到直观的、直接的现象,而不是命题人精心设计好的文字叙述的应用题,他们如何能够运用自己所学去解释这一现象,从而降低对未知世界的恐惧感、紧张感,提高适应性、提高生活工作的效率和品质,这便是"有用"在何处。

也因此,我在编写过程中,将普通教学中往往一笔带过或忽略的例如用途、实践中的应用的知识也纳入了其中。

3. 《高中化学基础知识过关》如何体现"学基本的化学素养"

这个问题可以说是对中学化学课为什么开课的追问。课程标准对其必要性是这样阐述的:"高中化学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适应21世纪科学技术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必须构建新的高中化学课程体系。"

如果说之前的"有用"是偏重于提升学生基本素质,希望学生能够做一个更高品位、更有涵养的人。那么"基本的化学素养"则是针对想要在化学或者别的科学领域有所建树的学生,化学课应该让他们掌握基本的研究工具,具备基本的知识能力。换句话说,我在理念中并没有抛弃掉学科,将中学化学课完全变成科普常识讲座的意思。恰相反,我认为学科基础非但不是要弱化,反而应该强化。

这个基础并不仅仅是知识的识记,而更重要的是一种学科思维的构建,正如之前所谈到的那样,化学是用原子分子的变化来解释自然界的现象,那么我们就应该培养学生解释现象的能力。这其中包括,用原子分子的理论进行思维和推演和将这样的思维推演过程形成文字或进行口头表达的能力。后者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看懂和能写化学方程式,能够用化学方程式来解释观察到的现象。

培养化学式的思维和使用化学语言的能力,我想这是我们过去一直被忽略而新课程所要求的。也因此,我在编写的过程中使用了大量的简答题,需要学生阐述这个反应之后的道理,需要他们学会诸如"过量""适量"等等定量描述的语言。除此之外,一如我在前言中所说,对于教材中一些非化学重点掌握的点,我认为同样可以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也一并纳入。例如浓度,在选修1第75页资料卡片中,温室效应气体浓度数据采用的是每立方米多少毫升这样一个体积浓度的单位。在这里我想让学生将学过的几种浓度--质量浓度、物质的量浓度--并置并加以比较各自的差别。

另外这里所说的"基本"也有之前"学得会"的含义。在以往的应试教学中,对解题法、解题术、公式套用的讲解过多,而对基本方法的关注不够。其实化学计算中的差量法、十字法等都是在基本方法之上提出的一套简便方法,将以前需要两三步做出的事情一步完成。这些方法当然可以使得计算更加简单,但如果忽略了对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的讲授和训练就直接传授这种"中间步骤""二手公式",是令教学陷入低效、反复讲授学生却仍然不懂的元凶之一。很多情况下,学生只知用这个方法,却不知如何去用、为何要用。

这样的教学学生是越学越死,只要题目稍加变化,或者出现无法直接套用的情形,学生便会不知所措。究其根本,还是对基本的原理认识不清、对基本方法体会不深。在我编写的过程中,这种需要所谓"简便方法"的题目尽量不涉及,即便涉及,我也不会按照这种方法去进行教学。简便方法是来自于基本解法熟练掌握之后自动生发的,所谓熟能生巧,但如果直接跳过基本的方法,就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只能导致盲目地、机械地套用。这也是学生普遍对化学学习缺乏兴趣,觉得化学难学、枯燥的重要原因之一。

此外,在实际教学中我还总结出了基于《基础知识过关》的三步教学法。

三步教学法第一步是做《基础知识过关》。这份资料既可以用作课后及时巩固的课时作业,也可以作为教师授课时学生手中的学案使用,其目的是帮助学生弄懂课堂知识。

第二步是章末标准测试初测,也就是所谓的形成性考试。在做完《基础知识过关》的基础上,进行第一次的章节标准测试。标准测试是对课堂知识的一些综合运用和扩展。我为这个测试订立了量化标准,如果学生能够达到及格分数,说明基础部分已经过关,他需要做的就是认真听这份试卷的评讲。而如果低于及格分比较多,则说明基础知识仍有漏洞,需要回到《基础知识过关》再次巩固某些基本知识。这样量化的作用是为学生自己把握自己的学情,培养学生的元认知策略服务的。简单地说,过去的学生学与练都是稀里糊涂的,是在教师的严格控制之下的,他们自己对自己的学习调控的机会不多,更谈不上能力的培养。而这样的量化使得学生自己能够对自己的学习现状有一个把握,并自己意识到可以努力的方向。

在经过初测评讲之后,第三步是同一章节的再测,这次是学业验收考试。同样,这次考试也有量化标准,如果能够考到良好以上,则说明这个章节的平时学习即可告一段落,可以走入下一章节。如果不能,则需要反思第二步和第一步是否扎扎实实地完成。实际上,初测与再测在很多知识点上是重复的,而学生如果一而再地犯这样的错误,则一定是在听评讲的时候不到位。这也很好地提示学生,不要重练题轻反思,练题不在多,而在于练过、讲过之后是否真的弄懂,并且学生自己要为自己的学业负责,每一次的练习和听评讲都应该专心致志。

四 对《高中化学基础知识过关》和三步教学法在实际教学中暴露的问题的反思

尽管对教学进行了积极地探索和创新尝试,并且教学效果取得了相当大的提升。但在实际教学中无论是《知识过关》还是三步教学法都遭遇到了一些我之前并没有预想到的困局。

就《知识过关》而言,因为答案几乎全部来自于书本,学生出现只知道照着书本抄答案而不加思考,而对于那些需要进一步思考,书上没有直接答案的,则干脆选择放弃不做的现象。这样的结果,实际上《知识过关》也就失去了自己该起的帮助学生梳理知识、探索新知的作用。其实这一点跟学生长期养成的被动学习习惯有很大关系。我们的学生过于习惯被动接受知识,怕出错,怕老师看不起自己,长期处于自卑的、缺乏自我效能的学习状态中。

解决的方法是可以尝试将它作为教师讲授新课时的学案纳入当堂课程设计中来。也就是按照学案上的问题展开教学和学生自学、讨论,并及时记录。而实际上对于自学能力强的、主动探究意识强的学生来说,《知识过关》是完全可以作为课后作业的。例如我前一段辅导的一个在新加坡读书的重庆留学生,他完全可以在我不讲授任何知识的情况下,通过这份导学方案,结合课件进行自学,而我仅仅需要进行纠错和重难点的点拨。

在三步教学法的实践中,我也同样遇到了类似水土不服的问题。学生在第一步过于刻板地照书抄答案,而初测听讲过程中又缺少反思,致使验收考试不理想的情况也常见到。三步法最成功的案例是鲁能巴蜀中学的一位刘同学,在第一章的考试中,初测67分,再测96分。而菁华的任力同学,初测约50分,再测86.5分。这说明了三步走的策略是一种非常理想化的教学法,只有针对学习特别努力、踏实、有相当基础、一点就透的学生才效用明显。而对于其他学生来说,还需要更长的时间去适应这种精耕细作的、有悖于以往广种薄收的教学方式。

以上就是我对这学期教学工作几个主要方面的总结,挂一漏万,并且囿于我的水平错讹之处在所难免,还请领导及各位同行不吝赐教。

经过编者近两个月的努力,《化学基础知识过关》的前期工作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目前已经完成的有必修1、必修2以及选修1第一、第二章的内容,预计余下的工作也会在今年年末完成。

身为一名工作在一线的高中化学教师,编者为自己能够成为本轮新课程改革的亲历者而感到庆幸,同时,也感到压力空前。编者思考最多的是,在当前这个改革的大背景下,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能够做些什么来为改革添一把柴。这份《化学基础知识过关》既是编者从事高中化学教学一年多以来的全面总结,也是献给改革的一份薄礼。

面对如今各大书店里琳琅满目的各种教学辅导资料,为什么编者还要再编一本,这本书究竟有何不同,编者又希望它能够起到哪些作用,在下面给予说明。

首先是为什么要编这本书?与市面上的各种辅导资料比起来,本书的最大特点就是起点极低。相较于各种资料以"拔尖"作为第一目的的编写思路不同的是,这本书的编写对象主要是面向基础薄弱的学生或者只是希望通过化学毕业会考的文科生。实际上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教育应该逐渐走出传统的以人才选拔为目的精英教育的怪圈,而走向以普及科学文化素养、让所有受教育者都能够在学科上有所发展为目的的普及教育。事实上,能够成为顶尖人才的始终是少数,而在我们当前教育资源分配还很不均衡的现实下,在某些经济欠发达地区,教育的低质量还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编者希望能够为教学落后的地区的学生、学习化学有困难的学生提供一份专门针对他们编写的教辅书。

这本书的作用在编者看来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它可以作为学生课前课后自学的方案。本书的大部分内容都是书本的基础知识,有相当多的考查点都是可以通过阅读教科书直接找到答案的。这样的编写其实也是希望训练基础薄弱的学生阅读书本的能力。相当多的学困生实际上在阅读方面是有严重缺陷的,他们之所以学习有那么大的困难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对文字信息的理解能力较差。

第二,它可以作为学生上课的同步学案。本书的另一大特色是紧扣着人教版新课改实验教材,很多知识点都是以提问或者留空的方式进行编排。这也就便于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让学生同步完成相应的一些练习或组织讨论。

第三,它可以作为教师备课的参考用书。编者在编写过程中把握的一条原则就是--围绕课标规定的内容标准,并进行适度的引申。可以说在这里出现的即使是完全重复书本的填空题,编者放在这里也是有自己的意图的,编者希望各位教师能够注意到教材的这些貌似非重点的地方并且加以挖掘。化学教学不应只是原理的教学,在新教材中有很多科普性的、文字阐述的内容,其实这些地方与生产生活、化学以外的别的学科或者普通科学素养结合紧密。作为教师不应该轻易放掉任何一个可教的点。

由于编者执教化学的时间还很短,对教法及学科的认识必定还有诸多浅薄乃至于讹误之处,还请各位本书的使用者提出宝贵的批评和建议,让本书在以后的修订中可以日臻完善。

本人于20xx年xx月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毕业至今两年来一直在南庄三中任教。作为一位人民教师,我自觉遵守《教师法》、《教育法》等法律法规。奉信“以生为本,言传身教”的准则,发扬奉献精神,热爱学校,团结同事,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对学生严格要求,耐心教导,促进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从事教育工作以来,我乐于承担学校分配的各项工作,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刻苦钻研,勤于总结,积极进取。在各位前辈教师和学校领导的指导和关怀下,教学和教育管理水平都有了很大的飞跃。现把本人任现职以来的工作情况总结如下几方面:

一、在教学中灵活地让生命活动的过程留在学生的记忆中。

在教学的过程中,如何在轻松的气氛中让学生学好知识是我一直的探求方向。学生是主体。因此,在教学之前,认真细致地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通过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不断探索,尝试各种教学的方法,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前提。作为生物课单单做好这些还远远不够,要让生命活动的过程留在学生的记忆中。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和提高课堂的时间效率是关键。

首先,我常常利用网络资源、各类相关专业的书报杂志了解现代生物科学的动向,搜集一些新的生物学成果介绍给学生,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教学视野和思维。我在教学中,同时也鼓励学生收集身边有关生物的问题,在课堂上开辟一片互相交流、互相讨论关注问题的天地。通过这样的资料互动形式把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体现生物学科的社会性一面。

其次,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认识活动总是和情感紧密联系的,是在情感的推动下进行的。教学中,我常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生物课外科技活动,如生物标本制作,小论文的撰写,创意作品,还与开展昆虫名称的认识比赛。丰富多彩的生物课外科技活动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成长规律,既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求知兴趣,也增强他们学习生物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课外科技活动把生物课堂延伸到课外,为他们发展自己的爱好和特长提供了机会,通过发现、探索和解决一些生物学问题,了解生物科学在人类生存和发展以及现代化建设中的使用,更有助于学生的兴趣、爱好升华为理想和志向,有利于因材施教和培养生物科学的后备人才。

再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还告诉我们:具体的东西比抽象的东西容易被感知,人获得知识是通过各种感觉器官来感知的,使用的感官越多收获也越大。因此,课堂上,我习惯通过媒体影片、实物观察、实验操作、挂图演示、实地参观、事例说明、角色扮演等手段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处理后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学得更轻松也让学生能够更多的参与到课堂之中得到更多的操作技巧。同时,课堂上我重视德育的渗透工作,让学生在学习生物知识的同时,陶冶他们爱自然、爱科学、爱祖国、爱劳动的思想情操,树立关心生态环境等的思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培养。

通过两年的努力,我根据生物学科的特点,迎合学生好奇心强的特性,大胆地进行课堂改革。把课堂与生活拉近,以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为主,让生物课的范围扩大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学上基本创建了一个师生同乐,以生为本的课堂氛围,学生们都喜欢我的课,所教班级的生物统考成绩均能保持前列。同时,教学过程中,我善于总结经验,撰写学术论文,和同行进行交流,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20xx年撰写的论文《浅谈生物课教学中的趣味教学》获×××优秀教育论文二等奖并在学科论文交流大会上宣读,创新活动设计方案获×××20xx年度一等奖。我积极地担任学校的生物公开课任务,积极参与区镇有交流活动、培训课程,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二、在班级教学管理中渗透德育,培优转差。

在日常教学管理中,由于学校工作的安排,虽未能担任班主任工作,但在一年多的副班主任工作中,与班主任一起,积极营造一个和谐共进的班集体。我主张把管理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班主任是他们的指路者和知心朋友,师生共建和谐班集体。我紧守“人本”观念,注意到了教学管理与班级管理的协调,提高了管理的实效。在管理的方式上,我除直接参与管理外,还始终把管理的重点放在启发学生进行自我管理、引导学生相互管理上。

我把所有学生都作潜能人看待,把教育的重点始终放在德育渗透上。作为副班主任和生物教师,结合生物科的特点,尽可能的发掘每一位学生潜在的特质,鼓励和支持他发挥自己特质,让他们把那些无作为的时间转移到思考自己发展的方向,认识到自己应该是时候学习一点知识充实自己的理想了。在注重优生的培养,积极发展其创造性思维的同时,也重视后进生的转化,挖掘其身上的闪光点,并给予更多的关爱和帮助,成功让多位后进生重拾信心,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成绩。通过这样的内化教育,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积极性大大的被调动起来,每位学生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独特的理想,也有了共同实现理想的家,自然一个良好团结向上的班级体就渐渐形成了。

化学教师个人工作总结篇十三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化学教学个人年终工作总结范文,欢迎大家阅读。欢迎阅读借鉴。

转瞬间,一个学期的工作已经结束了,回顾一个学期的教学工作,有收获,也存在许多的不足,下面我就本学期的工作做一简要的总结。

一、思想方面

热爱并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教学态度认真,教风扎实,严格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并能够积极的参加政治学习,虚心向前辈学习,提高自己的政治水平。

二 教育教学方面

本学期我担任的是九年级两个教学班的化学教学工作。中学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和基础阶段。它不仅要为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学习有关专业奠定基础,也得为毕业生参加工作解决处理一些实际问题打下基础。化学放在初三开设是因为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我面临的问题是课时少、任务多、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基础不强、学习情绪不高,有一定的畏难、依赖心理。为了更好地完成本学期的教学任务,我采取了以下的一些有效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初中化学需记忆的知识是比较多、比较繁杂,时间又十分紧张,因此我从第一节课时就将化学的特点告诉学生,提醒他们注意巧记的一些方法。教学中将每一节课的主要内容浓缩成几句顺口溜,帮助学生快速理解记忆。

2、开发和发挥化学实验的作用。

初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多地依赖于兴趣,形象识记能力超过抽象识记能力,在教学中我常借助图片、模型等手段进行直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我认真组织好实验教学,在演示实验中,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实验现象,学会在实验中观察和思考,引导学生了解现象与物质的本质及其变化的规律;结合教材内容,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实验探究。平时鼓励学生利用生活中能得到的各种材料进行小实验。

3、精讲精练,努力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中我紧扣课标要求、考试说明,利用教材内容,面向全体学生,创造情境,设疑破难。教学中总是提醒学生学法-----“念”和“练”,这是巩固知识的途径。精心设计一些针对性较强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研究这些问题,让他们动手练习或口头表达练习以达到掌握知识举一反三的目的。

4、尽力做好单元复习工作。

初中化学知识内容繁杂,涉及到几十种元素及化合物和数量众多的化学方程式,所以要抓住这些知识的内在联系,区别异同,归纳对比,帮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是提高化学成绩的途径之一。我在教学中力求每章节过关,做好每个阶段的复习工作;练习题、测试题都精心选择,量质合理。对于学生作业基本上做到全收和及时批改,在作业上针对个人提出要求和意见。平时就注意培优补差,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增大课外作业的容量,加大难度,在适应中考题的同时多接触竞赛题;对接受能力较差学生,做到耐心细致、百问不厌,利用课外时间给他们辅导。

三、不足与反思

由于时间紧,使得后期教学出现赶进度的情况。与学生的接触时间不够多,与学生进行交流的时间和渠道相对较少。今后的教学中,要多和学生接触沟通,学习站在他们的水平思考,对学生充满信心和信任,相信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能取得较好的成绩。

现将一年以来的工作情况从徳、能、勤、绩四个方面总结汇报给大家,不足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德方面

一年来,自己能按要求学习有关科学发展观等党的重要理论文章,能按科学发展观活动的要求自觉记笔记,做摘录,写心得,反思自己的工作行为符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为国家在世界性的经济危机面前所表现出的大智大勇欢欣鼓舞,为两岸和平进程的大迈步由衷的高兴,为新疆的骚乱痛心。能积极参加各种政治学习和单位组织的义务劳动。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在工作中,顾全大局,以提高五峰教育质量为己任,把履行自己的职责与五峰教育的发展始终的联系在一起。同时,认真学习《宜昌日报》科教版、《宜昌教育》等教育报刊杂志,力求使自己的教育思想不落后,不守旧。在今年的助残日中,用实际行动帮助一名残疾人。能带病坚持工作,不渲染,不烘托,低调处事,尽量少麻烦别人和单位。

二、能方面

我始终坚信能力的提升只有通过自我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活动,为此在一年里我做了如下一些工作。

1、注重教学引导、示范,重视自我理论素质的提高。化学教师队伍相对比较稳定,本学年度就红渔坪中学的化学老师是一名新手,我按照xx秋教研工作要点的要求,采用一课两讲的方式成长该教师,在视导期间上研究课一节,对该教师的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予以规范,同时积极争取该校领导的支持,外派该教师到市参加教研培训学习。我能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喜耕耘字里行间,从中感受快乐。先后起草了xx秋、xx春教研工作计划和总结,草拟了全县中考复习备考等通知,制定了全县才艺竞赛“三优”评比细则,撰写了xx年常规视导综述等文字工作。有感于我县化学教师孟祥海在省创新实验大赛上的优异表现,撰写的〈谈粉尘爆炸演示仪的改进制作〉在省级刊物上发表。根据自己在宜昌市举行的xx秋化学精品课大赛上任评委组长在大会上做的点评,撰写的〈谈新形势下的化学教学〉一文,也在省级刊物上发表。在对实小英语课题指导后,在单位网站上发表了《课题中期指导都为实》一 文、在组织优质课竞赛后在单位网站上发表了《由观课看化学精品课的打造》、在孟祥海老师获省创新实验大奖后在单位网站上发表了《孟祥海老师获省化学创新实验一等奖》等数篇通讯文章。

2、注重课题管理和指导,提升服务品位。先后配合小学思品教研员、小学语文教研员、小学英语教研员、小学数学教研员、中学语文教研员等对课题实验进行中期检查指导或开题指导。统计了全县在研的五级课题,较好的完成了由宜昌市科规办组织宜昌市‘’的五峰四个重点课题的中期检查陪检任务,五峰实中被评为课题检查先进学校,五峰实中的数学课题和渔关中学的化学课题在市教研中心的课题检查的综述中得到通报表扬。协助教育局完成了上报宜昌市教育局“教育工作创新”两课题的申报工作的文字工作。协调完成了渔关小学语文课题市通讯结题的前期工作。

3、注重学习,正视自我差距。本学年度我外出学习三次,我能珍惜每一次学习机会,把每一次学习机会都当成自我提升的重要手段。我所从事的是化学、生物的教研,虽然自己在这个专业上有着十年的一线教学经历,但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和推进,自己需要学习,更新,纠正的东西很多,与一线教师是在同一水平上的。要在理论上让别人信服,在指导上有实际意义,自我感觉有很大的压力。这就需要自己不断的外出加强学习,从书本上学,从所指导的同事那里共同学。在今年宜昌市召开的化学中考备考会上,有十二名化学教师参会,是近几年来五峰市级化学教研会最多的一次,老师和自己收获很多,为整体的提高感到高兴。只有化学老师们水平都高了,自己才会站的更高。今年的全县化学中考成绩比较理想,有几个学校打电话说及格率在80﹪以上,这当然这要归功于辛勤战斗在一线的老师们。

4、注重成果运用和推广,努力为师生搭建成功的舞台。采花中学孟祥海、汪应柏老师在去年10月底举行的湖北省化学“实验创新大赛”中表现优异,荣获湖北省一等奖。该创新实验曾于xx年9月在当阳举行的宜昌市化学创新实验的选拔赛中获一等奖。这是五峰化学教育史上的突破,也是在开展的理化生创新月活动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在xx年开展化学、生物学生学科竞赛中,有一人次获国家一等奖,数人次获省级一等奖,二等奖。

5、注重常规,顾全大局。按xx秋教研工作重点和相关规定完成了相关工作。联系下乡学校十二所,收齐了视导的相关教研资料。

三、勤方面

按单位管理制度办事。严格上、下班时间,即使是在身体不方便的情况下,仍能坚守工作岗位。感谢汪文军老师在化学阅卷期间,替我完成的工作;感谢所有的老师在我遇到困难时,通过不同方式对我的理解、鼓励和认同。我感谢大家。

四、绩方面

距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还有一定的差距,距学校对我的要求和期望还有很多的事要做。

化学教师个人工作总结篇十四

相较于我刚接手普高化学的时候,这学期的教学工作有了很大变化,这一变化从根源上讲是源于理念的变化。

我以前的教学理念是"以重点中学、正规学校的高中化学要求为参照,要求学生达到这一水平"。这一理念的提出有其必然性。首先是我自己受的教育,作为重庆市顶尖名校的毕业生,我所能想到的第一参照系就是我自己的母校,换句话说,我当初的教学要求是什么样,我就会要求学生也达到。其次是客观条件,在那时我还在承担职高数学的教学工作,势必不能两头兼顾,而现成的最容易找到的普高化学资料几乎全部是名校、重点学校的资料,这也就使得我的教学无法降低知识难度。

另外,我想讲的是这一理念提出除了有其必然性以外,还有其合法性。尽管来到菁华中学的学生生源差、底子薄,但只要学程设计得当、教学保障有力,是有可能取得进步甚至接近或者达到重点中学的要求的,这一点在我做课外辅导与重点中学和名校的学生接触中感受尤深,他们的底子确实扎实,但他们并不是高不可攀,他们仍然需要扎扎实实一步一步地学习和训练才能取得优异成绩,而这些扎实的工作恰恰是菁华的教学所难以达成的。

从这学期开始我辞去了职高数学的教学工作,专注于普高化学,这使得我终于有时间将一门学科研究得更加深刻和透彻。加之来自课外辅导工作的启发,我开始质疑之前所提出的理念的一些前提,那就是,这样的要求,即使是学生全部达到,这样的化学到底有多少意义。如果说重点学校或正规学校的学生将考学作为最大的意义,那么对于菁华的学生来说--他们中很多对此并没有执着的信念和想法--这种训练又有什么意义,这让我的思索回归到学习本身、知识本体。

也就是说,如果学生不想升学,我们用"高考要考"这样的说辞已经没有任何恫吓学生的威力的情况下,学化学的意义是什么?让学生知道"麻黄碱是一种兴奋剂"到底对他们将来的工作生活的品质有多少的提升?有鉴于此,我提出了一种新的理念:"学能学会的化学,学有用的化学"。后来再加上一句:"学基本的化学素养"。

最后一句的提出是来自于如下的一些思索。科学是从不同的角度去解释我们身边的世界。物理从物体与力的角度,化学从物质变化的角度等等。而这个世界的化学解释有它自己的一套逻辑体系和语言体系,例如,化学认为物质变化来源于分子的分解和原子、离子的重新组合。换句话说,化学中分子、原子、离子等的微观粒子体系,和用这种体系来解释世界,是化学核心的部分,是化学的语言,掌握这样的体系是一个学生学没学化学标志。这便是我在理念中提到的"基本的化学素养"。这正如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开宗明义对化学的界定那样:"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其特征是研究分子和创造分子。"

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之下,我利用两个多月的时间编写了《高中化学基础知识过关》必修1、必修2、选修1三个分册。下面我就谈一谈这样的一份教辅资料是如何落实贯彻以上三方面理念的。

文末附有《高中化学基础知识过关》第一版前言,在其中我已经对如何使用这一教辅资料和编写目的进行过较为到位的说明,在这里我从解答关于理念的三个问题的角度出发再次阐述如下:

得益于课外辅导的开展,我有了在教学实践中详细梳理包括初中化学在内的整个中学化学的知识体系和脉络的机会。并且通过对学生在学程中的观察与师生的交流,我更加清楚地感受和认识到他们关于化学知识的建构过程。理解教材编写者在这里如此编订的意图,了解学生是如何学会化学的相关知识的,这两点是能够贯彻"学能学会的化学"的先决条件,也是"能学会的化学"的具体内容。

在编写《高中化学基础知识过关》的过程中,我在阅读教材时始终在想教材编写者到底希望学生掌握什么,想让他们获得什么知识和形成什么能力。然后,我将这些东西以提问、留空的形式留给学生去解答。这些问题来源于教材,但绝不超越教材。换句话说,只要学生去阅读教材和思索,是能够解答或者说从书本上找到绝大多数问题答案的。这就夺走了学生以"学不懂""基础差"为理由不学化学的合法性根据。如果说以前的化学确实要求很高,学生除非特别刻苦勤奋、废寝忘食地补上以前学习欠缺的漏洞才能够听得懂,那么现在的化学就不需要如此,仅仅需要学生用一些精力在读教材上,将教材上浅显的知识点记录、转述在学案上即可。

这份《高中化学基础知识过关》同时也决定了这个学期考试试题的变化。为了与之配套,我自己编写了选修1四个单元的单元检测题和半期、期末考试题。在这些考试题中,重视基础,问题来源主要是《知识过关》。

化学应该是有用的。这一点来自于职业教育的启发。在过去的普通中学教育中强调学科体系,强调各种复杂的变形、计算,而恰恰忽略了对身边化学现象的解释和关注。学生只有做题计算的能力而缺少对身边事物的观察、缺少生活经验的积累。

例如我辅导的一个鲁能巴蜀中学的高一学生,他能够很顺利地进行结合化学方程式的复杂计算,却无法回答"加工铝箔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这样的常识问题。即是说明在他的日常学习中,教师并不注重知识与生产实际的联系,而学生在这种培养模式下仅仅学会了应付考试难题,而并没有办法提升自己对身边事物的理解和适应能力。这恰恰是化学"有用的"部分。

所谓有用,并不是应考这样急功近利的角度定义的,而是从学生未来人生的适应能力的角度出发去界定。在他将来的工作生活中更多地会接触到直观的、直接的现象,而不是命题人精心设计好的文字叙述的应用题,他们如何能够运用自己所学去解释这一现象,从而降低对未知世界的恐惧感、紧张感,提高适应性、提高生活工作的效率和品质,这便是"有用"在何处。

也因此,我在编写过程中,将普通教学中往往一笔带过或忽略的例如用途、实践中的应用的知识也纳入了其中。

这个问题可以说是对中学化学课为什么开课的追问。课程标准对其必要性是这样阐述的:"高中化学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适应21世纪科学技术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必须构建新的高中化学课程体系。"

如果说之前的"有用"是偏重于提升学生基本素质,希望学生能够做一个更高品位、更有涵养的人。那么"基本的化学素养"则是针对想要在化学或者别的科学领域有所建树的学生,化学课应该让他们掌握基本的研究工具,具备基本的知识能力。换句话说,我在理念中并没有抛弃掉学科,将中学化学课完全变成科普常识讲座的意思。恰相反,我认为学科基础非但不是要弱化,反而应该强化。

这个基础并不仅仅是知识的识记,而更重要的是一种学科思维的构建,正如之前所谈到的那样,化学是用原子分子的变化来解释自然界的现象,那么我们就应该培养学生解释现象的能力。这其中包括,用原子分子的理论进行思维和推演和将这样的思维推演过程形成文字或进行口头表达的能力。后者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看懂和能写化学方程式,能够用化学方程式来解释观察到的现象。

培养化学式的思维和使用化学语言的能力,我想这是我们过去一直被忽略而新课程所要求的。也因此,我在编写的过程中使用了大量的简答题,需要学生阐述这个反应之后的道理,需要他们学会诸如"过量""适量"等等定量描述的语言。除此之外,一如我在前言中所说,对于教材中一些非化学重点掌握的点,我认为同样可以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也一并纳入。例如浓度,在选修1第75页资料卡片中,温室效应气体浓度数据采用的是每立方米多少毫升这样一个体积浓度的单位。在这里我想让学生将学过的几种浓度--质量浓度、物质的量浓度--并置并加以比较各自的差别。

另外这里所说的"基本"也有之前"学得会"的含义。在以往的应试教学中,对解题法、解题术、公式套用的讲解过多,而对基本方法的关注不够。其实化学计算中的差量法、十字法等都是在基本方法之上提出的一套简便方法,将以前需要两三步做出的事情一步完成。这些方法当然可以使得计算更加简单,但如果忽略了对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的讲授和训练就直接传授这种"中间步骤""二手公式",是令教学陷入低效、反复讲授学生却仍然不懂的元凶之一。很多情况下,学生只知用这个方法,却不知如何去用、为何要用。

这样的教学学生是越学越死,只要题目稍加变化,或者出现无法直接套用的情形,学生便会不知所措。究其根本,还是对基本的原理认识不清、对基本方法体会不深。在我编写的过程中,这种需要所谓"简便方法"的题目尽量不涉及,即便涉及,我也不会按照这种方法去进行教学。简便方法是来自于基本解法熟练掌握之后自动生发的,所谓熟能生巧,但如果直接跳过基本的方法,就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只能导致盲目地、机械地套用。这也是学生普遍对化学学习缺乏兴趣,觉得化学难学、枯燥的重要原因之一。

此外,在实际教学中我还总结出了基于《基础知识过关》的三步教学法。

三步教学法第一步是做《基础知识过关》。这份资料既可以用作课后及时巩固的课时作业,也可以作为教师授课时学生手中的学案使用,其目的是帮助学生弄懂课堂知识。

第二步是章末标准测试初测,也就是所谓的形成性考试。在做完《基础知识过关》的基础上,进行第一次的章节标准测试。标准测试是对课堂知识的一些综合运用和扩展。我为这个测试订立了量化标准,如果学生能够达到及格分数,说明基础部分已经过关,他需要做的就是认真听这份试卷的评讲。而如果低于及格分比较多,则说明基础知识仍有漏洞,需要回到《基础知识过关》再次巩固某些基本知识。这样量化的作用是为学生自己把握自己的学情,培养学生的元认知策略服务的。简单地说,过去的学生学与练都是稀里糊涂的,是在教师的严格控制之下的,他们自己对自己的学习调控的机会不多,更谈不上能力的培养。而这样的量化使得学生自己能够对自己的学习现状有一个把握,并自己意识到可以努力的方向。

在经过初测评讲之后,第三步是同一章节的再测,这次是学业验收考试。同样,这次考试也有量化标准,如果能够考到良好以上,则说明这个章节的平时学习即可告一段落,可以走入下一章节。如果不能,则需要反思第二步和第一步是否扎扎实实地完成。实际上,初测与再测在很多知识点上是重复的,而学生如果一而再地犯这样的错误,则一定是在听评讲的时候不到位。这也很好地提示学生,不要重练题轻反思,练题不在多,而在于练过、讲过之后是否真的弄懂,并且学生自己要为自己的学业负责,每一次的练习和听评讲都应该专心致志。

尽管对教学进行了积极地探索和创新尝试,并且教学效果取得了相当大的提升。但在实际教学中无论是《知识过关》还是三步教学法都遭遇到了一些我之前并没有预想到的困局。

就《知识过关》而言,因为答案几乎全部来自于书本,学生出现只知道照着书本抄答案而不加思考,而对于那些需要进一步思考,书上没有直接答案的,则干脆选择放弃不做的现象。这样的结果,实际上《知识过关》也就失去了自己该起的帮助学生梳理知识、探索新知的作用。其实这一点跟学生长期养成的被动学习习惯有很大关系。我们的学生过于习惯被动接受知识,怕出错,怕老师看不起自己,长期处于自卑的、缺乏自我效能的学习状态中。

解决的方法是可以尝试将它作为教师讲授新课时的学案纳入当堂课程设计中来。也就是按照学案上的问题展开教学和学生自学、讨论,并及时记录。而实际上对于自学能力强的、主动探究意识强的学生来说,《知识过关》是完全可以作为课后作业的。例如我前一段辅导的一个在新加坡读书的重庆留学生,他完全可以在我不讲授任何知识的情况下,通过这份导学方案,结合课件进行自学,而我仅仅需要进行纠错和重难点的点拨。

在三步教学法的实践中,我也同样遇到了类似水土不服的问题。学生在第一步过于刻板地照书抄答案,而初测听讲过程中又缺少反思,致使验收考试不理想的情况也常见到。三步法最成功的案例是鲁能巴蜀中学的一位刘同学,在第一章的考试中,初测67分,再测96分。而菁华的任力同学,初测约50分,再测86.5分。这说明了三步走的策略是一种非常理想化的教学法,只有针对学习特别努力、踏实、有相当基础、一点就透的学生才效用明显。而对于其他学生来说,还需要更长的时间去适应这种精耕细作的、有悖于以往广种薄收的教学方式。

以上就是我对这学期教学工作几个主要方面的总结,挂一漏万,并且囿于我的水平错讹之处在所难免,还请领导及各位同行不吝赐教。

经过编者近两个月的努力,《化学基础知识过关》的前期工作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目前已经完成的有必修1、必修2以及选修1第一、第二章的内容,预计余下的工作也会在今年年末完成。

身为一名工作在一线的高中化学教师,编者为自己能够成为本轮新课程改革的亲历者而感到庆幸,同时,也感到压力空前。编者思考最多的是,在当前这个改革的大背景下,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能够做些什么来为改革添一把柴。这份《化学基础知识过关》既是编者从事高中化学教学一年多以来的全面总结,也是献给改革的一份薄礼。

面对如今各大书店里琳琅满目的各种教学辅导资料,为什么编者还要再编一本,这本书究竟有何不同,编者又希望它能够起到哪些作用,在下面给予说明。

首先是为什么要编这本书?与市面上的各种辅导资料比起来,本书的最大特点就是起点极低。相较于各种资料以"拔尖"作为第一目的的编写思路不同的是,这本书的编写对象主要是面向基础薄弱的学生或者只是希望通过化学毕业会考的文科生。实际上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教育应该逐渐走出传统的以人才选拔为目的精英教育的怪圈,而走向以普及科学文化素养、让所有受教育者都能够在学科上有所发展为目的的普及教育。事实上,能够成为顶尖人才的始终是少数,而在我们当前教育资源分配还很不均衡的现实下,在某些经济欠发达地区,教育的低质量还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编者希望能够为教学落后的地区的学生、学习化学有困难的学生提供一份专门针对他们编写的教辅书。

这本书的作用在编者看来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它可以作为学生课前课后自学的方案。本书的大部分内容都是书本的基础知识,有相当多的考查点都是可以通过阅读教科书直接找到答案的。这样的编写其实也是希望训练基础薄弱的学生阅读书本的能力。相当多的学困生实际上在阅读方面是有严重缺陷的,他们之所以学习有那么大的困难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对文字信息的理解能力较差。

第二,它可以作为学生上课的同步学案。本书的另一大特色是紧扣着人教版新课改实验教材,很多知识点都是以提问或者留空的方式进行编排。这也就便于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让学生同步完成相应的一些练习或组织讨论。

第三,它可以作为教师备课的参考用书。编者在编写过程中把握的一条原则就是--围绕课标规定的内容标准,并进行适度的引申。可以说在这里出现的即使是完全重复书本的填空题,编者放在这里也是有自己的意图的,编者希望各位教师能够注意到教材的这些貌似非重点的地方并且加以挖掘。化学教学不应只是原理的教学,在新教材中有很多科普性的、文字阐述的内容,其实这些地方与生产生活、化学以外的别的学科或者普通科学素养结合紧密。作为教师不应该轻易放掉任何一个可教的点。

由于编者执教化学的时间还很短,对教法及学科的认识必定还有诸多浅薄乃至于讹误之处,还请各位本书的使用者提出宝贵的批评和建议,让本书在以后的修订中可以日臻完善。

化学教学年度工作总结 | 化学教学年终工作总结 | 化学教学个人工作总结

化学教学年度工作总结 | 化学教学年终工作总结 | 化学教学个人工作总结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