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语文教学训练点有哪些(通用1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15:16:20 页码:13
2023年语文教学训练点有哪些(通用10篇)
2023-11-12 15:16:20    小编:琴心月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语文教学训练点有哪些篇一

朗读,是将无声的书面语言转换为有声语言的过程,是一种眼、口、耳、脑协同作用的创造性阅读活动。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是一种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的朗读水平在很大程度上表征着其语文能力。如何通过加强朗读训练,切实有效地优化阅读教学,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益,是一个需要在理论上、实践上着力研究、探索的重要课题。

一、朗读训练的功能

(一)朗读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发展学生的语言。语言是一种由语音、词汇、语法构成的复杂系统,学生要掌握语言,必须将这些因素“内化”。朗读形成的信号刺激强度,远远超过学生默读、教师讲解等。朗读可以更加有效地把书面语言系统“内化”在大脑之中,逐渐建构、完善一个处理语言的“格式塔”,从而把语言学习过程变成语言习得过程。

(二)朗读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语文教学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时注意力稳定性大多较差,而大声朗读能使他们保持注意力的稳定,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的思维、理解和记忆。此外,课文是用书面语言表达出来的,学生仅凭默读和教师的讲解固然也能对课文内容有一定的了解,但如果再辅之以朗读这一重要的声音因素,使几种器官并用,就可以通过语音的停顿、轻重、抑扬、急缓等,把书面上无法用文字表达的思想感情充分表现出来,这样也使学生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了课文内容。古人所说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即说明了这个道理。

(三)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表达,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两种。无论哪种表达,都要求做到用词准确、生动,语句通顺、连贯,句式灵活、多样,内容具体、清晰等。如前所述,学生发展语言是一个不断从“内化”到“外化”的过程,其中“内化”是基础,没有这一基础就不能“外化”或不能很好地、有效地“外化”。朗读,可以使学生对读过的文字印象深刻。宋代学者朱熹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通过朗读课文,学生可以积累语言材料,掌握各种句式,学到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将会促进说话、作文能力的提高。正如张中行先生所说:“读,为的是吸收”,“使身外之文变为身内之物,并积少成多,这就成为写作的资本。”他又指出:“你不读,或读而不熟,有了意思,可用的表达框架茫茫然,拿起笔就难于得心应手。反之,多读,熟了,笔未着纸,可用的多种表达方式早已蜂拥而至,你自然可以随手拈来,不费思索而顺理成章。”

(四)朗读可使学生受到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

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课文,思想性、艺术性都很强。在朗读课文过程中,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会受到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熏陶,也会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

二、朗读训练的要求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明确指出:“从一年级起,就应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培养朗读的兴趣。”

正确地读,是指朗读要用标准的普通语,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得正确、清楚(声母、韵母要读得准确,调值读得要“到位”),做到不落字,不添字,不颠倒,不重复,不唱读(拖尾韵)。尤其是课文中的生字、多音字和轻声、儿化及“一”“不”“啊”等字的变调、音变,朗读时要能读得正确。

流利地读,是指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读得通顺流畅,不顿读,不读破句子,不中断朗读,并能根据课文内容、表达的思想感情确定合适的朗读速度。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朗读时经常出现顿读、中断朗读的现象。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处在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朗读时不是以词或短语为单位停顿,而是把双音节或多音节词语都割裂开来,一字一顿地读;而且,由于心理紧张,往往用手指指着课文中的字读,这也是造成学生顿读的一个原因。学生为了把课文读得连贯流畅,还没有把每个字辨识清楚就急于朗读出来。这样,就会出现读错字、丢字、加字等现象。当他们意识到读错了想要加以改正时,又造成了朗读的中断。有关研究表明,要做到流利地读,主要是扩大“视音距”。所谓“视音距”,是指在朗读过程中要先用眼睛看,然后再读,阅读心理学中把这种看先于读称为“视音距”。刚上小学的`学生视音距几乎为零。随着学生阅读量的增加、知识的丰富,思维能力、理解能力、视读能力也会不断提高。由于视音距加大,视知觉也渐趋扩大。这时,学生开始进入以词句为单位进行朗读的阶段,朗读不流利的现象也就减少了。

有感情地读,是指在正确、流利朗读的基础上,能准确读出词语、句子的重音,能正确处理语法停顿、逻辑停顿,语速合适,节奏自然,能读出句子不同的语气、语调。以语调为例,句子的语调主要有四种:升调,一般表示疑问、设问、反问等;降调,一般表示陈述、肯定、赞许、感叹等;平调,一般表示庄严、悲痛、冷淡等;曲调,一般表示幽默、含蓄、惊奇、夸张、双关等。

需要注意的是,有感情地读既是朗读训练的最高要求,又是面向全体学生提出的普遍要求。实际教学中,切不可只重视对少数学生的训练,而忽视或降低对大多数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要求。

三、朗读训练的原则

(一)整体性

朗读训练是语文阅读教学中语言文字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朗读是吸收和表现相统一的过程。朗读训练是听说读写的整体性训练,需要综合运用字词句段篇等语文基础知识。要充分发挥朗读训练的作用,就必须处理好朗读训练与其他语文训练、教学方法、阅读形式的关系。

1.朗读与理解的关系。理解课文内容是朗读的前提和基础,只有理解了课文内容,才有可能通过朗读准确传达出作者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朗读又可以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课文思想感情的体会也将更加深入。

2.朗读与讲解的关系。在阅读教学中,朗读和讲解都是经常运用的主要教学方法。从某种意义上讲,朗读也是讲解,而且是更加深入、具体、生动的讲解。有人曾这样概括朗读与讲解的关系:“讲解是分析,朗读是综合;讲解是钻进文中,朗读是跃出纸面;讲解是推平、摆开,朗读是融贯、显现;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赋给作品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读更能使人感受。”

[1][2]下一页

语文教学训练点有哪些篇二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口才训练探究

口才交际能力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已越来越被重视,而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却远未把培养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放到应有的位置。笔者在职业高中语文口语训练课的教学实践中,对这个问题作了一些思考和探索,在此想谈一些粗浅的想法。

一、加强口才训练的必要性与迫切性

1、从语文教学的目标看,口才训练不容忽视

中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任务应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然而长期以来,在具体教学的过程中,往往重读、写,轻听、说。教师们并非不知道口才交际能力对于学生将来踏上社会后的再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但迫于考试的压力,不得不违心地引导学生抠字句背解释,而把许多能力的训练挤出了语文教学的课堂。现在,在语文教学改革中,我们必须认识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重要性,提高学生“说”的.能力作为语文教学主要目标任务之一,必须在语文课中给它以应有的一席之地。

2、从社会发展的要求看,口才训练非常必要

社会发展到今天,早已进入了大协作时代,人际间的横向联系大大加强,在社会工作与社会交往中,许多时候需要谈判、辨论、宣传、演讲……。我们的学生不论他们将来从事什么工作,都需要有一定的社会交际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外事工作、商业谈判、法庭辩论、企业公关哪项不用口才?教师、记者、节目主持人、导游、推销员谁个不需口才?就是汽车售票员,商场营业员、宾馆服务员也要有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才能把工作做得更出色。当今社会,人们已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口才的重要,口才对于某些人来说将直接影响到其事业的成功与否,所以越来越多的人试图通过强化训练来提高自己的口才。

3、从学生的基础看,加强口才训练十分迫切

笔者曾在普教职教任教十八年,从所接触的学生情况看,无论是普教还是职教,大多数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都不如人意。进入高中的学生,目标始终描准高考,而高考只有笔试没有口试。学生们整天埋头于练习卷,语文课上忙于听分析记答案做试卷,金口不开的时候居多,而且高中生相对初中生来说,心理上更趋于成熟也更趋于封闭,课堂上愿意主动举手发言的已不多。在职业高中,生源相对较差,许多学生从小到大从无机会登台亮相当众发言,这样长期以来形成不良循环:越不会说锻炼机会越少,锻炼机会越少越不会说。

因此,不论在普教系统还是在职教系统,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口才训练都是很有必要的也是非常迫切的任务,这是社会对跨世纪人才的要求,也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必不可少的一环。

二、口才训练中的主要问题与关键环节

1、普通话语音训练

在口才训练中是否需要进行普通话语音的辨正与训练呢?笔者认为非常必要,因为演讲是一个人讲,众人听,演讲者的发音准确与否,将直接关系到听众的理解是否正确。不仅演讲是这样,其他的口才表述亦如此,特别是在一些庄重严肃的场合,使用方言或带有严重方言口音的普通话会大大影响其效果。在口才训练中加强普通话语音的辨正与训练是十分必要的。

2、心理素质训练

刘伯奎先生在《青年口才训练系统》中说到,“在口才训练系统中,有两个举足轻重的环节:一为思维环节,一个人思维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此人口才水平的高低;一为心理素质环节,心理素质是否良好,决定了人们的口才能否在需要的时候得到应有的显现。”

我们先来谈心理素质环节。在对学生进行口才训练中,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是极其重要的一环,相对于书面考试与比赛来说,在口语考试与比赛中良好的心理素质尤为重要。

[1][2]

语文教学训练点有哪些篇三

《化石吟》一文中,作者张锋用诗歌的方式为我们展现了一副神奇而奇幻的远古世界,既富有科学知识,又颇具唯物主义精神,给人深深地教育和启迪。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3分)

骸骨()裹藏()葱茏()潜行()猛犸()

2、《化石吟》是一首的抒情诗,读这首诗可以引发人们无限的遐思。吟,是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这里是的意思。(3分)

3、简要地分析一下这首诗前后照应的特点。(3分)

4、诗的一二两节采用问句的形式,有什么作用?(3分)

5、根据课文内容以及生物课、课外获得的知识回答:化石所重现的逝去万载的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什么话?(3分)

6、划分诗句最后一节的朗读节奏。(4分)

逝去万载的世界又重现,

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话。

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

你讲的故事多么令人神往、惊讶!

7、与下面诗句衔接最紧密的一句是()(3分)

朋友,不要说地上是阴影,那是因为你总低着头。。

a、抬起你的头,大步往前走,把阴影永远留在你的身后

b、挺起你的胸,抬起你的头,把阴影永远留在你的身后

c、抬起你的头,迎着太阳走,把阴影永远留在你的身后

d、迎着太阳走,誓死不回头,把阴影永远留在你的身后

8、将下面的句子改为一个反问句。要求:不能改变原义;词语可以适当增删;词序可以调整。(3分)

原句:我们心疼,因为六十一个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的生命有危险。

改句:

参考答案

1、略

2、赞颂化石;赞颂

3、“逝去万载的世界又重现”,照应“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话”,照应“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这两节的后两句也互相照应。可以说,第7节是对第2节的回答。

4、通过问句的形式,引发读者的想像。连续不断的问句表现出作者浓厚的科学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也打开了读者思维的闸门。

5、略

6、略

7、c

8、六十一个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的生命有危险,我们不心疼吗?

《化石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积累词语,感知诗歌内容。

2.了解化石展现的亿万年前奇幻的生物世界。

3.体会诗歌的节奏韵律之美和前后照应的结构特点。

4.掌握诗歌中使用的修辞手法,理解其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习快速默读、筛选、概括要点的阅读方法。

2.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对生物进化的兴趣,激发学生爱科学爱文学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

1.抓关键性语句整体感知课文,赏析文句,体会、理解课文所蕴涵的科学精神。

2.组织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加强对文章的深刻理解体验,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力。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屏幕放映一则新闻并展示一些化石图片)

师:同学们,看到这些化石,你们有什么联想呢?你们知道这些化石中动物的名称吗?你们能想象到它们所什么生活的时代是什么样子的吗?你们知道是什么原因使得这些动物已经不存在了,变成化石了呢?有一位诗人也和我们一样看到了化石,他感慨万千,于是,诗兴大发,吟诗一首,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张峰写的《化石吟》。

这是一首抒情诗,也是一首科学诗。“吟”是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在这里是“赞颂”、“赞美”的意思。所谓的科学诗就是把诗与科学结合起来,用优美的诗语言和意象去描绘科学世界,去传播科学知识,去表现科学精神,去启迪科学思维的诗。

我国虽然是诗的国度,但在科普园地里,科学诗这朵小花还开得不太绚丽,这大概是写科学诗,既要懂科学又要懂诗歌,可在现实生活中,科学和诗歌兼通的人却不多的原因吧!因此,张锋的这首科学诗更值得我们去学习、去品味。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语文教学训练点有哪些篇四

小学语文教材中设置了较多的古诗篇目,目的`是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从小了解古诗这种在我国文学史上占重要地位的文学形式,从而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古诗教学成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怎样教好古诗已成为广大语文教师需要面对的一个难题.

作者:杨加平作者单位:海安县南莫镇中心小学,江苏,海安,226681刊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zhoukan年,卷(期):“”(39)分类号:g63关键词:

语文教学训练点有哪些篇五

于志强

朗读,是将无声的书面语言转换为有声语言的过程,是一种眼、口、耳、脑协同作用的创造性阅读活动。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是一种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的朗读水平在很大程度上表征着其语文能力。如何通过加强朗读训练,切实有效地优化阅读教学,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益,是一个需要在理论上、实践上着力研究、探索的重要课题。

一、朗读训练的功能

(一)朗读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发展学生的语言。语言是一种由语音、词汇、语法构成的复杂系统,学生要掌握语言,必须将这些因素“内化”。朗读形成的信号刺激强度,远远超过学生默读、教师讲解等。朗读可以更加有效地把书面语言系统“内化”在大脑之中,逐渐建构、完善一个处理语言的“格式塔”,从而把语言学习过程变成语言习得过程。

(二)朗读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语文教学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时注意力稳定性大多较差,而大声朗读能使他们保持注意力的稳定,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的思维、理解和记忆。此外,课文是用书面语言表达出来的,学生仅凭默读和教师的讲解固然也能对课文内容有一定的了解,但如果再辅之以朗读这一重要的声音因素,使几种器官并用,就可以通过语音的停顿、轻重、抑扬、急缓等,把书面上无法用文字表达的思想感情充分表现出来,这样也使学生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了课文内容。古人所说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即说明了这个道理。

(三)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表达,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两种。无论哪种表达,都要求做到用词准确、生动,语句通顺、连贯,句式灵活、多样,内容具体、清晰等。如前所述,学生发展语言是一个不断从“内化”到“外化”的过程,其中“内化”是基础,没有这一基础就不能“外化”或不能很好地、有效地“外化”。朗读,可以使学生对读过的文字印象深刻。宋代学者朱熹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通过朗读课文,学生可以积累语言材料,掌握各种句式,学到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将会促进说话、作文能力的提高。正如张中行先生所说:“读,为的是吸收”,“使身外之文变为身内之物,并积少成多,这就成为写作的资本。”他又指出:“你不读,或读而不熟,有了意思,可用的表达框架茫茫然,拿起笔就难于得心应手。反之,多读,熟了,笔未着纸,可用的多种表达方式早已蜂拥而至,你自然可以随手拈来,不费思索而顺理成章。”

(四)朗读可使学生受到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

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课文,思想性、艺术性都很强。在朗读课文过程中,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会受到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熏陶,也会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

二、朗读训练的要求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明确指出:“从一年级起,就应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培养朗读的兴趣。”

正确地读,是指朗读要用标准的普通语,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得正确、清楚(声母、韵母要读得准确,调值读得要“到位”),做到不落字,不添字,不颠倒,不重复,不唱读(拖尾韵)。尤其是课文中的.生字、多音字和轻声、儿化及“一”“不”“啊”等字的变调、音变,朗读时要能读得正确。

流利地读,是指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读得通顺流畅,不顿读,不读破句子,不中断朗读,并能根据课文内容、表达的思想感情确定合适的朗读速度。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朗读时经常出现顿读、中断朗读的现象。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处在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朗读时不是以词或短语为单位停顿,而是把双音节或多音节词语都割裂开来,一字一顿地读;而且,由于心理紧张,往往用手指指着课文中的字读,这也是造成学生顿读的一个原因。学生为了把课文读得连贯流畅,还没有把每个字辨识清楚就急于朗读出来。这样,就会出现读错字、丢字、加字等现象。当他们意识到读错了想要加以改正时,又造成了朗读的中断。有关研究表明,要做到流利地读,主要是扩大“视音距”。所谓“视音距”,是指在朗读过程中要先用眼睛看,然后再读,阅读心理学中把这种看先于读称为“视音距”。刚上小学的学生视音距几乎为零。随着学生阅读量的增加、知识的丰富,思维能力、理解能力、视读能力也会不断提高。由于视音距加大,视知觉也渐趋扩大。这时,学生开始进入以词句为单位进行朗读的阶段,朗读不流利的现象也就减少了。

有感情地读,是指在正确、流利朗读的基础上,能准确读出词语、句子的重音,能正确处理语法停顿、逻辑停顿,语速合适,节奏自然,能读出句子不同的语气、语调。以语调为例,句子的语调主要有四种:升调,一般表示疑问、设问、反问等;降调,一般表示陈述、肯定、赞许、感叹等;平调,一般表示庄严、悲痛、冷淡等;曲调,一般表示幽默、含蓄、惊奇、夸张、双关等。

需要注意的是,有感情地读既是朗读训练的最高要求,又是面向全体学生提出的普遍要求。实际教学中,切不可只重视对少数学生的训练,而忽视或降低对大多数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要求。

三、朗读训练的原则

(一)整体性

朗读训练是语文阅读教学中语言文字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朗读是吸收和表现相统一的过程。朗读训练是听说读写的整体性训练,需要综合运用字词句段篇等语文基础知识。要充分发挥朗读训练的作用,就必须处理好朗读训练与其他语文训练、教学方法、阅读形式的关系。

1.朗读与理解的关系。理解课文内容是朗读的前提和基础,只有理解了课文内容,才有可能通过朗读准确传达出作者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朗读又可以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课文思想感情的体会也将更加深入。

2.朗读与讲解的关系。在阅读教学中,朗读和讲解都是经常运用的主要教学方法。从某种意义上讲,朗读也是讲解,而且是更加深入、具体、生动的讲解。有人曾这样概括朗读与讲解的关系:“讲解是分析,朗读是综合;讲解是钻进文中,朗读是跃出纸面;讲解是推平、摆开,朗读是融贯、显现;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赋给作品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读更能使人感受。”

3.朗读与默读的关系。默读是阅读的另一种主要形式。默读时,学生不用把视觉感知的每个字都读出来,可以直接从文字符号转化为意义单位,因此,默读的速度比朗读快。默读时,靠视觉和思维对课文内容进行分析、概括,以达到理解,便于学生反复揣摩、体会,这也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独立思考等非智力因素的训练和发展。一般来说,低年级朗读训练的比重较大,随着年级的升高,默读的要求也逐步提高。就课堂教学的训练程序而言,先朗读,再默读,可以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给学生提供了机会、学习作者是如何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机会;先默读,再朗读,既能使学生对课文有更深切、具体的感受,又能检查学生对课文掌握的程度。

语文教学训练点有哪些篇六

在小学语文阶段开展随笔训练的重要性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随笔训练是灵活而自然的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一种方式,能够给学生一些想象和写作的空间,从而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总结写作技巧,提高写作水平;另一方面,小学生正处于思想极其活跃,想象力最丰富的时期,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与写作练习相结合,训练学生对生活的感知能力,从而创造出更真实的作文。以下是我在开展小学语文的随笔训练中总结出的一些心得,拿来和大家分享。

一、营造良好氛围,激发学生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尤其是在小学生学习阶段,正是养成良好习惯的时候,教师一定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动态,指导学生全面发展。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随笔训练时,首先确立随笔训练的目标,要遵循学科总目标以及训练的目标,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再制定阶段性的目标。其次,教师在制定好目标之后,还要提前选择好教学方式及策略,确保教学活动能够正常进行,从而达到随笔训练目标。我在实际操作时发现,学生的完成情况与我想象的有很大差别,即便是小学生,也经历了太多的两点一线的单调生活,因此,他们很难展开想象,无从下笔。这时,要想让学生对随笔产生兴趣,保持写作的热情。第一,我会经常给学生展示一些优秀的作文,让学生积累、模仿甚至是摘抄,这样的过程是为了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在模仿的过程中发现写作并没有想象的困难。第二,我在课堂教学中会开展对话、角色扮演之类的活动,给学生营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让学生置身于情境中写作当下的感受或者面对同样问题时自己的应对策略等,参与感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学习情境还可以有效启发学生思考,从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模式转换为启发引导也是至关重要的。最后,随笔训练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它的实现没有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学生可以在任何一个地方记录下自己的感受,这都是日后写作的素材。针对这一情况,我会适当布置一些家庭作业,让学生记录下当时感受,可多可少,只要真实即可。经过这一系列的训练,事实证明对学生的写作训练是有帮助的。

例如在小学五年级下册书中有《猴王出世》这一篇课文,小学生对孙悟空都有一定的认识,充满神奇力量的孙悟空也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学完这一课文之后,我给学生布置了一个相关的任务,“你想成为师徒四人中的哪一个?为什么?如果你成为他,你会让取经之路发生哪些变化呢?”,这一些问题激发了学生的热烈讨论,学生很快写出了自己的感受,课堂进行的也很顺利。

二、筛选优秀作文,增加学生的阅读量

很多学生无从下笔,无话可说的一大原因就是积累少,可利用的素材很少,因此学生往往会畏惧写作。针对这一问题,利用早读或者是课余时间我都会给学生展示一些优秀作文,或者是结合当下最流行的、学生们最感兴趣的话题来展示与之相关的文章段落,组织学生记忆。还要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要想提高随笔写作的能力就必须要重视培养学生对周围事物的观察能力,可以先从熟悉的事物开始,引导学生换一种角度去思考,可以让学生观察社会,从路边的行人、超市的购物者以及老师们的工作和生活状态等,都是很好的写作素材。教师还要充分利用课本资源,课本上的文章是权威的、具有代表性的。而且,小学生的阅读教学也应该从课本着手,通过增加课内阅读量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写作素材和参考经验,将课本的中的写作技巧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有素材的基础上培养写作技巧,齐头并进,全面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使所积累的素材能够发挥最大的作用。我在进行这一教学过程中,还充分了解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平等相待,尊重学生的真实想法,保留学生的性格特点,提供更丰富的阅读素材,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自己对比文章中的差异,感受文字与文字之间、技巧与技巧之间的差异,从而总结出的自己的写作的技巧,为日后的随笔写作奠定基础。

例如在五年级下册《童年的发现》这一课中,里面介绍了小作者童年时对新鲜事物的认识以及生动地描写了小作者对发现未知事物的热情,在这一课结束之后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关于童年趣事的作文,也可以让学生回忆自己童年时发生的事情,展开写作。在这一过程结束之后,我发现,学生们的作文都很真实,感情也很充沛,他们对未知事物也同样有极大的热情,因此,这一过程下来,学生不仅积累了写作素材,还启发了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写作灵感。

三、针对写作技巧,展开随笔训练

随着写作素材的积累,学生自身观察能力的提高,教师就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培养学生的写作技巧,让学生运用熟练的写作技巧将所积累的材料的组合成一篇优秀的作文。在随笔训练的过程中,展开对学生写作技巧的培养时,要注意循序渐进。首先,教师要指导学生确定题目,根据话题的内容确定自己的写作题目;其次,要引导学生选择恰当的写作的方法,包括写作文体以及写作手法;最后,结尾要注意首尾结合,保证结尾简洁有力、令人深入思考。中,最重要的便是开头和结尾,可以在两个地方加强练习,可以通过展示优秀作文的方式让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开头结尾的写作方式。我在学生写作之前,通过展示了一篇优秀作文来讲解各部分的写作技巧,同时,又举出大量的例子来证实这一方法的有效性,让学生信服。最后,我还鼓励学生自己写作,找出适合自己的写作方法,努力让自己的作文能够让人耳目一新,使人印象深刻。

例如在作文课上我提出了一个“机器人”的话题,学生也很感兴趣,随后我展示了一篇有关该话题的优秀文章,分别讲解了开头要实现“龙头”的效果,结尾要实现“凤尾”的效果,紧扣主题,简洁明了,引人深思。鼓励学生摆脱畏难情绪,大胆写作,同学们也很积极,虽然第一次写作效果并不完美,但是随着训练的增加,学生的写作技巧也不断提升。

结语

总而言之,作文能力是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笔训练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训练方式,它能让学生自由想象,大胆发挥,在天马行空的年纪创造出更新颖的文章。在进行这一教学步骤时,我首先充分了解了学生的实际水平,然后在布置任务,尽量减少要求,最后,对学生的作品多肯定,少否定,表扬对于小学生保持学习热情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切忌打消学生的积极性。这是我这次教学的心得经验,希望对我自己下次开展教学活动以及大家教学有帮助。

语文教学训练点有哪些篇七

广东中山市古三小学张婉华

【关键字】语言文字训练,有效。

一、语言文字训练的历史及现状。

二、语言文字训练――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石。

语文学习是一个日积月累、熏陶渐染的过程,宜于采取不断反复,螺旋式上升的训练方式,企图一蹴而就,是不切合小学生学习语文、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叶圣陶指出:“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做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叶老这段论述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其核心就在“自能”二字上。如果教师在平时的语文教学活动中能真正以学生为主体,遵循学习语言的规律,让学生对每篇课文中的语言文字眼看、口读、心想,用尽可能多的时间让他们参与语言文字的训练,长此以往,学生定能达到自能读书,自能作文。

三、有效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方法。

(一)正确理解语言文字训练的定义。

有些教师为应付考试而搞题海战术,让学生机械地抄抄写写,死记硬背,这样的做法被很多人误认为就是语言训练。要有效进行语文文字训练,必先正确理解其定义。就语文教学来说,训练是为了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而进行的语言实践活动,这里所说的训练,主要着眼于语言的积累,在于思维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也包含着对语言知识的.领悟和语言规律的发现。语言文字训练不同于工匠式的简单重复,而是在教师指导下的由简单到复杂,由粗放到精确的递进式活动。

(二)抓好阅读教学中的三个环节。【3】

备课时要找准训练点,做好预设;课堂上不放过训练时机,做好生成;根据学段目标做好常规训练,这是抓好语言文字训练的三个环节。三个环节的成功操作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熟练掌握,也考验教师的语言文字功底。

1、找准训练点,关注针对性。

备课时选好训练点并据以设计出训练程序是做好训练的基础。有时,一个的训练点一旦选定能让学生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进行有效的思维训练。如在《月光曲》里写贝多芬走近茅屋时琴声突然停了,屋里传来了兄妹俩的对话。这段对话的最后一句是妹妹说的话:“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教师问:“随便说说”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后,教师让学生找出“随便说说”指的是刚才说的哪句话。学生指出是“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接着再问:盲姑娘是真的这样随便说说吗?学生回答说:因为曲子非常难弹,她非常渴望能亲耳听到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教师接着问:既然不是随便说说的,寻她为什么又说“随便说说罢了”呢?这说明了什么?这一问,学生眼睛亮了,纷纷举手发言,说得很深刻,很全面。这样,联系上下文,找准训练点,步步深入,使学生感知了词句的丰富内涵,体会了人物的复杂心情,同时也进行了思维训练。

2、抓准训练时机,关注课堂生成。

课堂上学生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出现了精彩的发言或发言中露出语言缺陷,这些都是训练的好时机,也是宝贵的课程资源。例如,在《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的教学中学生问:“山上的积雪融化了”为什么不用“溶化”?教师利用这个提问进行一系列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首先让学生查字典,查出三个读音相同的词语:“溶化”、“融化”、“熔化”,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弄明白三个词的不同点和共同点。都有“化开”的意思,但化开条件不同,每个词语表达的意思有所不同,写法也有所不同。类似的词语训练,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语汇积累,而且潜移默化地渗透了语素、词义和汉字知识的教学。

3、重视常规训练,把握适度有效。

教学中我们必须非常重视常规训练,常规训练主要是指传统语文教学经常采用的、基础性的语言文字训练,如学习生字生词、领会重点词句、复述大意、划分段落、概括段意、归纳中心思想、加标点符号、语速测试、读写结合,应当根据学段目标,教材特点和课后练习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现在的问题是,这些行之有效的、传统的训练方式没有得到教师足够的重视。其实《语文课程标准》对这些常规训练有明确规定。

(三)注重阅读教学中的读、复述和比较训练。【4】

加强读的训练,要加强语言文字训练,就要让学生优充分接触语言文字,多读课文。读:有默读、朗读、背诵。默读,是理解词语,熟悉句子、感知内容的好方法。朗读,既是吸收语言文字的有效手段,也是积累语言文字、培育感情的有效方法。背诵,是大量积累语言文字材料的最有效方法,以便提高学习效率。

重视复述训练,经常进行复述联系,是促进学生消极语汇转化为积累语汇的有效手段。

抓好语言的比较训练,也可从文字的比较,词的比较,句式的转换等方面加以训练。语言文字训练,相当的一部分要学生学习词语的运用,语文中有大量的词汇。能否正确、流利、优美地使用语言,关键是看学生能否理解大量的词汇,词语的教学始终贯穿在整个小学语文教学之中,语文教学中词语的教学是相当重要的。

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方面许多项目都要经过不断练习,锲而不舍,养成习惯,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另外,语言跟生活有着天然的联系,我们只有将语文教学延伸到校外,给学生提供大量的读写实践机会,才能促成所学语言的全面内化,达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语文教学训练点有哪些篇八

浅谈小学低段语文的朗读训练

一位名人说过:“没有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课,不是一堂好课!”由此可见朗读的尤为重要。的确,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语文教学离不开朗读的训练与培养,特别是小学低段的语文教学更是离不开朗读的训练与培养!

低段的孩子由于才进学校不久,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会,一切都是从零开始。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很多的问题。最常见的要数读“望天书”和“唱读”这两种现象了。这也是小学低段的语文朗读中的最大难题。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对此有了一点心得体会在此与大家共享。

首先,读“望天书”主要针对一年级的孩子。由于他们才进学校,一切的习惯都还有待养成,不认识字,但记忆力特好。所以很容易出现合上书背得滚瓜烂熟,翻开书一字不识的情形,即人们常说的读“望天书”.针对这个问题,我采取了以下措施:

(1)由于这些孩子不认识字,因此老师的范读和教读尤为重要。同时我要求学生要做到耳到、眼到、手到、口到,“四到”.即眼睛看到,耳朵听到,手指指到,嘴巴读到,这一点尤为重要。

(2)抽生读,让其他孩子评,说说哪里加了字或漏了字,哪里读错了字等等,接着再进一步进行小组赛读,其他组孩子评,比比谁听得最认真?对认真的孩子进行表扬和奖励小红花等,激起孩子们听的积极性。

(3)“小老师”教读。

这样有两大好处:一来老师可以有时间去巡视,督促孩子们是否做到“四到”,还可以随时纠正教读中可能出现的错误和问题。二是选“小老师”这个举动能极大地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在他们眼里,老师是那么神圣,能当上“小老师”对他们来说,既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肯定!人人都会为之而努力。

以上措施让孩子们知道了自己读的是哪个字、词、句。既避免了读“望天书”,又帮助了学生识字,效果非常好。

其次,关于“唱读”现象,从教学中我发现出现这个现象有两个原因:一是学生不会连词、断句、掌握不好语速,语调。二是读不出句子的语气和表达不出相应的感情。

到了二年级,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语气和读出感情则成了重点。对此,我循序渐进的采取了以下措施:

1、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激发朗读情感

只有引导孩子们进入课文中的境界,让孩子们身临其境地理解课文内容,才能很自然地避免唱读,用正确的语气来表达课文中的感情。比如在《雪孩子》这篇课文中,读到雪孩子和小白兔玩的时候,引导孩子们体会到高兴的.情感;读到小白兔家着火时,引导孩子们体会到着急的心情;读到雪孩子因为救小白兔而牺牲的时候,引导孩子体会到悲伤的心情。有了对这多种情感的理解,孩子们就会自己体会用怎样的语气来表达这些感情。

2、分角色朗读

3、运用多种朗读形式

运用多种朗读形式,既可以提高孩子们的朗读兴趣,又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尽量减少齐读。因为齐读容易限制孩子们的情感表达方式。

语文教学训练点有哪些篇九

许多初三老师都曾遇到过课堂上提出问题之后,学生出现的是一片难堪的沉默的尴尬局面。据了解,这种局面的出现,并非学生不思考,不会回答,更多的是因为不敢回答或不愿回答。鉴于这种情况,我对口语交际训练所持的基本原则就是:由简单易说的内容入手,打开学生敢说、想说的局面,然后,循序渐进,向纵深发展。现将我在口语教学实践中的几点做法阐释如下:

一、利用故意出错,激发学生“说”的欲望

每天利用课前几分钟,指名一个同学将他所积累的成语抄写在黑板上,可故意出错,如将其中的一个字故意写成错字或别字,或故意望文生义地解释,然后让其他同学进行改正或给出正确解释。如“目光如炬”这一成语,写的同学故意写成“目光如锯”,其他学生就纷纷举手修改错字,写成语的学生还要求其他学生解释并造句。这些很容易就能做到,因此,很快就得到了绝大多数同学的响应。同时。这位同学还可以指名其他同学说说有关这条成语的典故或故事。全班同学经过两轮的训练,首先是敢说了,而且也想说了。

二、利用美文,训练“说”的能力

我平常鼓励学生搜集积累一些优美的文章,以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欣赏水平。如今,这些美文可用力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我仍采用每天一名学生朗读或复述一片感动过自己或给自己很大启示的文章,并谈出自己的感受。因为这些文章是他们印象最深的,所以学生们往往能谈出自己的体会,甚至还有一些独到的见解。同学大多都搜集了《读者》、《意林》中的文章,结合自己的所见、所感谈看法。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们逐步能明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从而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

三、利用教材中口语交际训练的课程内容,提高“说”的技巧

利用教材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是行之有效的办法。教材中语言因素十分丰富,为我们对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提供了广泛的内容和形式,有说完整句子的训练、有看图说话训练等;各册教材在阅读课文及基础训练题中,也都有编排人物对话交际的训练内容。对口语的话题进行了精心的选择和安排。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尽量创造双向互动的环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口语交际实践:

四、通过演讲、辩论促进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

有了前面那些训练作基础,当学生不再怕说、不愿说时,我就提供一些演讲题目和辩论题目,学生也自拟题目,可自由选择,或一人,或多人,可利用课前三分钟,或作文课留出一些时间,或在专门的口语交际课上进行演讲和辩论。如有的同学演讲“我眼中的幸福”,有的演讲“什么是真正的财富”。关于辩论,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展开辩论。 以上就是我在学生中开展口语交际能力训练的几点做法。当然,口语交际训练不能只练不评,这种评,也不能是简单的abcd等级的评定,而是要指出学生训练的优点和缺点,提出改进的方法。而且评论不单是老师评,也鼓励学生参与评论,从而更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口语表达能力。

总之,口头语言训练要以能力的训练和习惯的培养为中心,以教材内容和生活实践为载体,将训练落到实处,才能达到预期目的。

远程研修为我们一线教师搭建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在这里我们可以畅所欲言,解惑释疑。在这里聆听各位专家讲座让我感慨颇深,受益匪浅。在这段的学习生活中,作为网络研修的'一员,我忙碌着、劳累着,却充实着、收获着,我们每天累着并快乐着……因为,我们不但收获了知识更收获了友情。通过研修,我全面提升了自己的基本素养和业务综合能力,对于个人今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对教育教学工作也有了一种新的理解。

一、勤勤恳恳,积极研修

在研修过程中,我坚持每天进行网上学习,认真观看各个专家的视频录象,通过学习,解决了我在实际教学中遇到的很多疑难问题,使自己在师德修养、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等各方面有了很大的提升,驾驭课堂、把握教材、交流沟通、教学设计、班级管理、教学反思的技能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更新了教育理论,丰富了教学经验,为今后从事教学和班级管理工作,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结识了许多优秀的教师,开阔了视野,充实了自己。

二、受益匪浅,感受颇深

的理解;通过课程作业反思了以往和展望即将启动的教学改革;通过网上探讨寻找到了思想的沉淀和共鸣。没有震动就没有觉醒,没有反思就没有进步。新的课程理念、新的教学方法、新的评价体系,都使自己对语文教学与教研工作有了新的认识与思考。

三、继续努力,力求完美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更加努力工作,为自身修养的提高而不懈努力。网络研修是良师益友,是提高教育教学的水平的一大基石。我相信只要我们用心,网络研修会成为我们前进的基石,网络研修学习会助我们乘风破浪,飞向成功的彼岸。我坚信:我研修、我进步、我快乐!

总之,我在研修中的收获是沉甸甸的。对于现在已经尝到了网络研修甜头的我来说,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网络研修中来,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同大家一起在网络研修中健康、快乐的成长!让我们与网络研修同行!让网络研修因我们而精彩!

语文教学训练点有哪些篇十

:写作教学是小学三年级才真正加入的学习课程,主要考查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灵活运用能力和对自身真情实感的真实流露情形,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热爱生活的表现,能够有效地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教师教授学生写作时的方法应用非常重要,如何能够更好地开展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写作训练成为教师的执教重点。文章以此为出发点展开深入探讨。

:写作教学;小学语文;教学

三年级作为小学生学习的分水岭,是小学生的求知欲望得到量化的最终体现,也是学生的好奇心理趋于规模化的重要阶段。在此阶段对学生进行写作教学的内容训练,能够让学生的认知理解更加深刻,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发挥学生的潜在优势,促成学生的健康成长。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以小学三年级学生为例深入研讨写作训练的教学策略。

一篇优秀的文章必定是经过作者智慧、感悟于一身的结合体,是作者平时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的集中,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写作时也应从平时的语文教学中逐步深入渗透,让学生对写作产生兴趣,以至于爱上写作。三年级的语文写作内容多是以学生身边的生活为背景进行开展,引导学生学会做生活的有心人,学会观察生活。比如上册教学用书中涉及的语文写作内容,让学生书写自己的课余生活,让学生书写自己身边的人物,让学生书写自己感受到的秋天的快乐趣事等,都是以学生的年龄感知特点为内容进行开展的。而这些写作内容的真正主题在于上文中提到的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学会做生活的有心人。因此教师在平时的语文教学时就要加入这些元素,引导学生思考观察。在学习《槐乡的孩子》这一课文时主要以这里的特色———槐树为背景介绍这里孩子的生活场景,用动作描写来烘托孩子不畏酷暑、热爱劳动的景象,这些需要教师在教学时深入讲解,并以此为内容让学生观察自己周边的生活景象,如此促成学生的积累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增加对于写作的兴趣,让学生在写作时以热情饱满的状态投入进去。

很多学生在写作时如同汇报工作一样,今天都干了什么,今天都发生了什么事情等等,全文如同白水一样平淡无奇,了无生趣,这是因为学生没有掌握核心思想,没有运用合适的语言将自己着重想要表达的内容描绘出来。针对此种情形,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就要引导学生注意材料的运用和分析,挖掘写作材料深层次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如此也是教导学生学会贴合主题的表现,这样学生在写文章时才能言之有物,并且赋予个人的真情实感。如在练习写作《生活中的传统文化》这一内容时,教师先要以当地的传统文化为背景开展讨论,让学生深入了解所在城市的传统文化特点,然后根据该传统文化的兴起进行学习,探讨该习俗是怎样形成,有哪些历史传说和名人传记,比方说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是纪念伟大诗人屈原,屈原当年投江而死,而赛龙舟往江里面扔食物就是希望鱼群虾群能够有足够的食物吃,而不吃屈原的尸体等等,引导学生深入认识,并让学生了解写作这篇题目的最终用意在于让学生领略传统文化,弘扬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所表现出的精神实质,如此让学生真正了解自己的写作意图和表达的中心思想,引导学生的写作练习。

“腹有诗书气自华”,学生在进行写作训练时也是如此,只有内心拥有内容,在写作时才能下笔如有神。所以教师在进行写作教学时还要强调学生对于语言的积累,学习其他文章的写作手法、应用技巧等内容,以丰富学生自己的学习,充实学生的写作素材和应用。这就需要学生在平时注意阅读文章,通过大量的文章阅读来达到质的变化,形成学生自身的财富并将其指导于写作实践中。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向学生推荐好书好文章,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并定期举办“读书谈心得”等内容的交流会,激发学生的阅读积极性,督促学生的阅读习惯的养成,引导学生通过读书达到交友的目的,进而丰富于学生的写作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对生活材料加工积累,比如在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件、新闻中看到的事件等内容,是否有值得深思、学习、醒悟的地方,而这些生活赋予的智慧正是身为学生应该体验到的,并指引学生学会将其转化应用到实践生活中的内容,将这些内容书写出来,才是学生自身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结果,表现了学生个人智慧的集中结晶。由此看来,写作教学的内容并不简单,是调动学生各个感官神经一起综合作用的结果,需要学生在教师的指点下长期练习和长久坚持,才能最终写出真正的好文章。而文章的抒写就是让其他人共同观看、讨论的过程,让其他人通过文章了解作者的人物内心、思想感情,从而产生共鸣,寻找启迪,而这也正是开展写作教学的最终宗旨体现,是学生学习写作的最终需求。

[1]殷亚玲.小学语文写作策略教学的行动研究[j].扬州大学,2016(2).

[2]宋常青.写作策略知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状况的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5(2).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