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阅读理解(实用1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4 04:50:06 页码:14
2023年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阅读理解(实用14篇)
2023-11-14 04:50:06    小编:雅蕊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阅读理解篇一

本文是高一语文必修第三单元第三篇文章,本单元是写人记事的散文单元,而本文是梁实秋先生选取学生时代最有价值的记忆片段构思而成的,通过一次演讲的情景来表现梁任公的一些特点,表现了对老师的崇敬之情。文章开篇介绍梁启超,结尾评论梁启超,中间按梁启超讲演的先后顺序进行叙述,穿插了作者的感受和评论。结构层次清晰,语言风趣而又饱含深情。本文采用探究法、讨论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拟订一课时。

1、分析人物形象,品味文本简练、传神、典雅的语言。

2、学习细节描写和侧面烘托人物的写作方法。

3、学习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的写作方法。

4、感受梁实秋对师长的敬爱之情。

1、总结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学习细节描写和侧面烘托人物的写作方法。

2、通过关键语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课时

1、阅读《金太阳导学案》,提示学生做好课前准备。

2、教师准备好朗读视频(音频)等多媒体素材,让学生搜索梁实秋的一些事迹,全面欣赏他的人格魅力。

运用默读法和圈点勾画法,对文中精彩的语句作旁注。

1、阅读课文,讨论思考,做好标注。

2、阅读文本,分组讨论,各小组展示、辩论,发表见解。

预习环节(20分钟)课前自习完成。

1、明确学习目标,朗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4分钟)

2、完成《金太阳导学案》“预学区”内容,积累语言基础知识。(8分钟)

3、课外搜集梁实秋的事迹及其他作品。(3分钟)

4、自主学习导引:梁先生的这次演讲,效果怎么样?何以见得?(5分钟)

课堂环节(40分钟)

(1分钟)

1、分析人物形象,品味文本简练、传神、典雅的语言。

2、学习细节描写和侧面烘托人物的写作方法。

3、学习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的写作方法。

4、感受梁实秋对师长的敬爱之情。

1、检查《金太阳导学案》“预学区”内容的完成情况。(4分钟)

2、作家作品、背景介绍。(1分钟)

1、学生朗读课文,感知内容。(3分钟)

2、问题探讨(25分钟)

(点拨:联系梁启超的思想经历、时代背景以及本文的相关内容。开放性问题,学生各抒己见。)

(点拨:抒情方式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学生分组讨论得出结论,展示)

导学案第三层级第1题。(4分钟)

固学环节(课后完成,约20分钟)

1、作者说:“文章要深,要远,要高,就是不要长。描写要深刻,意思要远大,格调要高雅,就是篇幅不一定要长。”你对这种主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本文谈谈你的认识。形成约200字文字,写在作文本上面。

2、完成固学案第1--5题。10分钟

看教材63——64页,预习写作训练。10分钟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阅读理解篇二

二、自主学习

请同学们用笔画出你认为能够体现出这次演讲成功与精彩之处的文字,并写下自己的感受。

三、小组讨论

小组之间相互讨论,并在书上的相应位置记下讨论结果。

四、展现成果

(小组代表发言)

1、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莅校讲话。但是他们没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点拨:通过对比(板书),来说明梁任公先生的演讲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板书)。

2、他的讲演是预先写好的,整整齐齐地写在宽大的宣纸制的稿纸上面,他的书法很是秀丽,用浓墨写在宣纸上,十分美观。

点拨:“预先写好”,“整整齐齐”可以看出梁任公先生的认真负责(板书),“秀丽”,“美观”可以看出梁任公先生的修养很高(板书)。

3、我记得清清楚楚,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高等科楼上大教堂里坐满了听众,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

点拨:“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可以看出梁任公先生不算英俊,但是由于作者对先生怀有无限的景仰之情,所以先生的“缺点”反成了优点,成了梁实秋喜欢先生的理由。“长袍”是中国文人的传统服饰,但“肥大”却表现了任公先生不喜被束缚,崇尚自由(板书)。“步履稳健”可以看出先生的从容不迫、悠闲自然之情,“风神潇洒”(板书)凸显梁任公年岁虽长,不改才子本色,“左右顾盼,光芒四射”更显其眼睛炯炯有神。智慧和灵气一看便知。

4、他走上讲台,打开他的讲稿,眼光向下面一扫,然后是他的极简短的开场白,一共只有两句,头一句是:“启超没有什么学问——”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这样谦逊同时又这样自负的话是很难得听到的。

点拨:“扫”字可见先生的沉着冷静,“翻”字形象地刻画了梁任公做思考状,“点”字又表现其自信。“启超没有什么学问——”可见其谦逊(板书),“可是也有一点喽!”又见其自负(板书)。这样一个风趣幽默(板书)的形象跃然纸上。

5、我在听先生这篇讲演后二十余年,偶然获得机缘在茅津渡候船渡河。但见黄沙弥漫,黄流滚滚,景象苍茫,不禁哀从中来,顿时忆起先生讲的这首古诗。

点拨:突出先生的演讲的影响深远,以及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黄沙弥漫,黄流滚滚,景象苍茫”也见演讲的生动形象(板书)。

6、先生博闻强记,在笔写的讲稿之外,随时引证许多作品,大部分他都能背诵得出。

点拨:突出先生的学识渊博,才华横溢(板书)。

7、先生的讲演,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叹息。

点拨:让学生做出相应的动作,感受文中强烈的情感(板书)。

……

五、总结成果

请同学们拿出一张纸,写出一句话,来总结梁任公先生的形象。

(点评学生答案)

参考答案:梁启超是一个有思想,有个性,感情丰沛,沉稳睿智,风神潇洒,有热心肠而又谦逊的学者,或“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板书)

六、手法探讨

如此生动形象的人物,文中是用什么手法表现、刻画的呢?

(学生讨论)

点拨:语言、神态、肖像、动作等细节描写(板书)。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板书)。

七、实践练习

这样刻画人物的方法你学会了吗?请以《记牛老师的一次讲课》为题,写一段100字左右的文字。

学生例文:

记xxx老师的一次讲课

熊思聪

我记得清清楚楚,在一个万里无云的下午,教学楼的教室里坐满了学生,随着一阵上课铃响,走进来一位高大威“梧”,仪表堂堂的人物,穿着西装,步履稳健,神采飞扬,面带微笑,这就是“刘”老师。

他走上讲台,微笑着对同学们,再回过头看一下黑板,然后迅速转过来,头一句是:“上课。”同学们本来还像小鸟一样叽叽喳喳的便马上安静下来,(他)随后翻开书,与我们讲课。

他讲课也是极具特色的,先是走下台来,左右巡视,来查探同学们是否做好课前准备,然后点点头,依旧是微笑着,来开始讲了。

记“刘”老师的一次讲课

我清楚的记得,在一个乌云密布的下午,xxx班教室里坐满了听众。随后走上了一位高大威武,穿西装和皮鞋,步履稳健,面带笑容(的人物),这就是“刘”老师。

老师博闻强记,满书笔记,大部分讲课内容都能背诵得出,有时他不记得,他就上台瞥一下课本。讲到紧张处,老师便露出一脸笑意。他风趣的话语,让我们在“坐”听众狂笑。真不风趣!

(点评:两篇文章都有正面与侧面相结合的手法,符合练习的要求。但要深入细致的刻画出人物的形象,必须要仔细观察,如“面带微笑”,“面带笑容”是如实描写,但还可深入,描写笑容中的不同,刻画人物的个性。文章要纪实,如“万里无云”,“乌云密布”这是矛盾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描写。注意文中的错别字。)

八、教师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正面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刻画人物的方法,如果大家留心的话,应该不难发现在《记念刘和珍君》中通过叙事来刻画人物,在《小狗包弟》中隐藏在字里行间中的真挚的情感,希望大家能够认真体会,并学会运用。

九、板书设计

讲稿认真负责修养很高

人物风神潇洒崇尚自由

记梁任公先生开场谦逊自负风趣幽默正面描写

的一次演讲讲演学识渊博旁征博引(细节描写)有学问

情感强烈率真酣畅有文采

背诵自由洒脱有热心肠

对比印象深刻生动形象侧面描写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阅读理解篇三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课文主要是记演讲还是记人 ?

答:通过演讲表现人通过写一次演讲的情景表现出了梁任公的性格及特点

2.结构框架

第一部分(1) 简述演讲的背景

第二部分(29)具体描述这次演讲

第三部分(10) 对学者梁启超的评价

3. 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梁任公先生的文字

a.直接描写

他的极简短的开场白,一共只有两句,头一句是:“启超没有什么学问——”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

b.间接描写

我很幸运地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

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莅校讲话但是他们没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不禁哀从中来,顿时忆起先生讲的这首古诗

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

他掏出手巾拭泪,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也泪下沾襟了!

听过这讲演的人,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二、导入新课

问:课文中的“热心肠”与我们平常所说的“热心肠”含义有什么不同?

三、细节赏析

1、全班齐背诵杜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提示:ppt 演示左宗棠收复新疆的相关材料

3、关于《箜篌引》

a.讨论《箜篌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有一个人硬要渡河,另一人劝阻他不要渡河,结果是渡河的人死了

提示:ppt 演示谭嗣同的名言名诗

谭嗣同被逮之前一日,日本志士数辈劝君东游,君不听再四强之,君曰:“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谭嗣同被捕前,曾去日使馆见梁启超,劝其东游,说:“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召后启今南海之生死未卜,程婴杵臼,月照西乡,吾与足下分任之”

狱中题壁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临终语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

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4、小结

讨论明确:他还是关心国家,关心青年的就如他做的这次《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的演讲,他的真性情、他的爱国情感打动了青年学生,使他们受到感染,受到影响他是在用另外的一种方式关心政治关心国事有如下语句可以证明:“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先生怀着无限的景仰……实在是因为他的学术文章对于青年确有启迪领导的作用”“的确,任公先生是在用另一种方式影响教育青年学生先生早年投身政治,领导或参与‘公车上书’‘戊戌变法’‘云南起义’等,希望用资产阶级改良思想改变中国,后来意识到君主立宪在中国是行不通的晚年致力于用思想,用传统文化来教育、激励广大的青年学生他的真性情、他的炽热的爱国心是不变的!”

四、感情深化

ppt 演示《少年中国说》选段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五、思考题

你对梁任公先生逃亡日本之事持什么看法?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阅读理解篇四

记叙类文本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人本教育精选一批写人叙事的文章进入教材,这类文章或选自历代正史,或出自名人的回忆,所记人物大都是历代英雄豪杰,清流任士,他们的成功或失败就是一部生动的人生教科书,折射着人性的光芒。阅读这类文章,对学生的生命实践有重要的示范或借鉴作用。人本教育充分挖掘这些资源的教育价值,多方面地对学生进行做人教育。

(一)教学内容:《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二)文本分析:本文是梁实秋回忆他在清华大学学习时的老师梁启超的一篇散文,文章联系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描写人物的活动,生动地记叙梁启超先生在清华大学演讲的情景。文中画面虽多为剪影,但栩栩如生,是梁启超人格精神、品德学养、才艺天赋的综合体现,具有丰富的内涵,对学生具有多方面的教育影响作用。

(三)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结合相关的背景资料,了解人物的生平事迹,学习梁启超先生追求真理、热心事业,追求崇高学术人生境界的高尚人格,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

2、品读课文,把握文章的情节内容,想象人物的音容笑貌,感受人物的精神品质,培养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

3、赏读课文,学习文章的语言艺术,鉴赏文章的写作手法,培养学生观察生活,认识人物、表现人物的语文素养。

(四)课前准备

1、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课外收集梁启超先生的资料,了解人物政治、学术、文化方面的成就。

(五)教学实录

师:(出示梁启超画像,提问)大家猜一猜这个人是谁,

生:(齐)梁启超

师:梁启超先生人们对他还有哪些称谓?有谁知道。

生:梁任公,梁卓如,饮冰室主人。

生:

(1)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戊戌变法的领袖之一。

(2)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提倡君主立宪制的改良派代表人物。

(3)中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

(4)中国近代著名国学大师。

(5)有学问、有文采、热心肠的学者。

师:上面,我们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到一些关于梁启超先生的情况,大家想不想进一步走近梁启超先生,看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做过那些事,获得更多的感性认识。

生:想……

师:请大家翻开课文36页(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必修一),我们来看一篇课文。

生:(1)叙事的文章。

师:既然是叙事的文章,为什么不叫“记一次演讲”,或“记一次精彩的演讲”。

生:写人的文章。

师:既然是写人的文章,为什么不叫“记梁任公”或“记梁启超先生”

师:到底是写人的文章,还是叙事的文章,我们读完课外后,来深入讨论。请大家自由诵读课文,读后在课文的每一段前面标上序号,思考我们提出的问题。

生:(诵读课文)

师:文中有没有写人的内容。

生:有。

师:文中是否写到具体的事件。

生:写到了。

师:那好,我们不妨走进文本,具体看看哪些是写人的,哪些是写事的。

先问大家一个问题,标题中有没有暗示本文会写人,为什么称梁启超为“梁任公先生”?

生:(茫然)

师:不知道不要紧,请大家看一则资料(链接)

梁任公名号的来历。

《墨子·经上》:“任,士损己而益所为也。”

《墨子·经说上》:“任,为身之所恶以成人之所急。”

早年梁启超十分崇拜墨子的人格,自号“任公”,便是取墨者任侠之义。任侠有三大特点:重承诺、讲义气、轻生死。梁启超年轻时即服膺墨学,欲努力发扬墨家的根本精神,以天下为己任,吃苦耐劳,不断奉献自己的才华和心血。

梁启超在戊戍变法失败后,更是深感其师康有为“托古改制”之不足,于是便大力宣传与倡导墨子之学与墨家精神,大谈“墨学救国”。

生:(自读材料)

师:“任公”与梁启超有什么关系?

生:任公是梁启超先生早年自封的名号。

师:梁启超以此为号有什么用意?

生:足以表明他年轻时以天下为己任,报国为民的志向。

师:说到这里还要给大家介绍一位古代圣人伊尹,梁启超自号任公,还有向伊尹学习的意思,伊尹是我国商代任臣,曾经辅助三代君王,最终帮助商汤建立商朝。虽然身处纷乱的时代,但他始终如一地坚持着自己为国为民的志向,不因功绩显赫或君主无道而有任何改变。梁启超到底是一个什么人,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介绍梁启超人生经历、性格特征的原句。

生:“梁任公先生晚年不谈政治,专心学术。”

师:哪位同学了解这方面的情况,给我们介绍介绍。

生:(自由发言)

师:请一位同学诵读下面的材料。(链接资料)

梁启超晚年远离政治

梁启超一生致力于救国,早年幻想通过君主立宪这种较平和的方法来改良社会,曾与当时的革命党人发生矛盾,后依附于袁世凯、段祺瑞政府,想借助他们的力量实现自己的救国理想,结果反被他们利用、玩弄于股掌之中,这使他格外痛苦。他痛定思痛地反省这一段经历说:“别人怎么样评价我我不管,我近来却发明了自己一种罪恶,罪恶的来源在那里呢?因为我从前始终脱不掉‘贤人政治’的旧观念,始终想凭藉一种固有的旧势力来改良这国家,所以和那些不该共事或不愿共事的人也共过几回事。虽然我自信没有做坏事,多少总不免被人利用我做坏事,我良心上无限苦痛,觉得简直是我间接的罪恶。”(《外交欤内政欤》)晚年他对政治失望已极,最后从自己深卷其中二十余年的政坛中抽身而出,转入学界。

生:(朗读)

师:大家再想想梁启超是个什么样的人?

生:梁启超是一个时刻为国家、民族前途而思考的人。

生:梁启超是一个为国家、民族前途而奔波的人。

生:梁启超还是一个不断自我反省,自我否定的人。

师:上面同学提出的问题很好,同学们分析、判断也很到位。下面我们就按照这种方法继续讨论。

生:第一段有这样一句话“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先生怀着无限的景仰,倒不是因为他是戊戌政变的主角,也不是因为他是云南起义的策划者,实在是因为他的学术文章对于青年确有启迪领导的作用”,值得仔细分析。

师:我们就来分析分析,我问你这句话有几层含义?

生:还没有想好。

师:其他人,有没有想发言的。梁启超是不是戊戌政变的主角,云南起义的策划者?

生:(齐)是!

师:那好了,大家说说这句话有哪些含义。

师:大家听清楚了没有?同不同意这个观点?

生:听清楚了……同意……

师:(链接资料)请大家看下面的资料。

梁启超与戊戌变法

1895年春梁启超赴京会试,协助康有为,发动在京应试举人联名请愿的“公车上书”,发起维新运动,此间,梁启超表现活跃,曾主北京《万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闻》)和上海《时务报》笔政,又赴澳门筹办《知新报》。他的许多政论在社会上有很大影响。1897年,任长沙时务学堂总教习,在湖南宣传变法思想。1898年,回京参加“百日维新”。7月,受光绪帝召见,奉命进呈所著《变法通议》,赏六品衔,负责办理京师大学堂译书局事务。

同年9月,政变发生,梁启超逃亡日本,一度与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有过接触。在日期间,先后创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鼓吹改良,反对革命。同时也大量介绍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在当时的知识分子中影响很大。

梁启超与云南起义。

武昌起义爆发后,他企图使革命派与清政府妥协。民国初年支持袁世凯,并承袁意,将民主党与共和党、统一党合并,改建进步党,与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争夺政治权力。

1913年,进步党“人才内阁”成立,梁启超出任司法总长。袁世凯称帝的野心日益暴露,梁启超反对袁氏称帝,与蔡锷策划武力反袁。

1915年底,护国战争在云南爆发。1916年,梁启超赴两广地区参加反袁斗争。袁世凯死后,梁启超出任段祺瑞北洋财政总长兼盐务总署督办。9月,孙中山发动护法战争。11月,段内阁被迫下台,梁启超也随之辞职,从此退出政坛。

师:再问大家,作为戊戌政变的主角,云南起义的策划者,梁启超值不值得景仰。

生:(齐)值得。

师:那么,青年学子对梁启超无限景仰不是因为他是戊戌政变的主角和云南起义的策划者呢,那又是因为什么。

生:那是因为梁启超先生的学术和文学成就更出众。

师:我们来看看梁启超先生的学术成就。(链接资料)

文坛领袖,学界巨人

梁启超学术研究非常广泛,在哲学、文学、史学、经学、法学、伦理学、宗教学等领域,均有建树,以史学研究成绩最著。晚年主要从事文化教育和国学研究。1922年起在清华学校兼课,1925年应聘任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名冠中国近代十大国学家之首,对清华大学的人文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对清华学子产生了广泛影响。

梁启超文学创作上亦有多方面成就,首倡近代文体革新,散文、诗歌、小说、戏曲及翻译文学方面均有作品行世,尤以散文影响最大。文章风格,世称“新文体”,成为五四以前最受欢迎、模仿者最多的文体,至今仍然值得学习和研究。

梁启超一生勤奋,各种著述达一千四百万字,在短短三十六年里而政治活动又占去大量时间的情况下,每年平均写作达三十九万字之多,具有惊人的勤奋和才华!

生:文章结尾还说:“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

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梁启超是一个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

生:而且是当世少有者中的一个。

师:课文中有例证吗?大家找一找。

生:从梁启超在清华大学的演讲可以看出来

生:特别是从他演讲的内容,演讲时态度和表情可以看出来。:

师:关于梁启超的热心肠我还要给大家补充一点材料。(链接资料)

梁启超的“热心肠”。

1902年6月,梁启超在《新民丛报》第9号刊发《东籍月旦》书评,言及读日文有“简便之法”,习得此法,则“慧者一旬,鲁者两月,无不可以手一卷而味津津矣”。这种“专学读书”的妙方,很受欢迎。于是,一读者来信询问究竟,引发梁启超的趣答:真通东文,固非易易。至读东书能自索解,则殊不难。鄙人初徂东时,从同学罗君学读东籍。罗君为简法相指授。其后续有自故乡来者,复以此相质,则为草《和文汉读法》以语之。此己亥夏五六月间事也。其书仅以一日夜之力成之,漏略草率殊多,且其时不解日本文法,讹伪可笑者尤不少,惟以示一二亲友,不敢问世也。后鄙人西游,学生诸君竟以付之梨枣,今数重版矣,而一复读,尚觉汗颜。

师:大家议一议,从这则小故事中,可以看出梁启超先生什么品性。

生:喜谈。

生:很热心。

师:梁启超先生热心做的是一些什么事情,他为什么这样热心?

生:在日本热心帮助故乡来的人学日文。

生:帮助自己的同胞,尽快地掌握日语,掌握语言工具。

生:掌握了语言工具,就能多学知识。

生:还有,学了知识,回到祖国就能报国。

师:很有意思,梁启超这样热心地帮助同胞学日文,最终的目的是什么?

生:(齐)救国!

师:我们把上面讨论过的内容,整理一下,再想一想梁启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在讨论的基础上,总结,并投影,链接)

1、梁启超先生是中国近代维新派的代表人物、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历史学家和国学大师。

2、梁启超一身充满矛盾,但他始终如一地坚持着自己为国为民的志向,一生都在为国家的前途,思考、实践,并不断修正自我,他的所有选择都以民族和国家的利益为标准。

3、在文坛上,梁启超是一个有思想,有个性,感情丰沛,沉稳睿智潇洒,热心肠而又谦逊的学者。

师:这样的人值不值得我们学习,做人要做什么样的人。我希望大家很好的想想。本节课就讨论到这里,下节课我们继续讨论文章是怎样写事的。

第二课时

师:上节课我们曾经讨论过文中是否完整地写到一件事情,大家都说写到了,既然如此,请同学们用一句最简洁的话说说文中写到什么事情。

生:梁启超作演讲

生:梁启超在清华大学作《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的演讲

生: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梁启超在高等科楼上大教堂里作《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的演讲。

师:哪位同学的表述最好?

生:(齐)第二位同学。

师:大家想一想,这中间有什么经验,今后表达的时候要注意什么问题。我再问大家,本文写事件,写到哪些具体内容?你们在文中找一找,同座商量商量。

生:演讲前认真地书写讲稿。

生:还写到梁启超先生的出场和开场白

生:重点写他讲《箜篌引》。

生:还写到他讲《桃花扇》和《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

师:大家阅读得很仔细,也回答得很准确,我们来具体的看课文。先请大家找出写梁先生演讲前认真书写讲稿的原文。

生:“他的讲演是预先写好的,整整齐齐地写在宽大的宣纸制的稿纸上面,他的书法很是秀丽,用浓墨写在宣纸上,十分美观。”

师:这样做表明人物什么样的品质?

生:办事认真,值得学习。

生:学问和书法的修养都很好,是全才。

师:说得很好,不过我要提醒大家思考我们是怎样发现这些“秘密”的,整理一下思维的过程:首先——找事件;再——找相应的原文;然后——思考人物为什么这样做事。下面我们就用这种方法学习下文。梁启超先生是怎样出场和做开场白的?先找原文。

生:写出场:“我记得清清楚楚,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高等科楼上大教堂里坐满了听众,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

师:这个出场有什么特点,写的是什么内容?

生:写作者的亲身回忆,真实。

生:“记得清清楚楚”表明印象深刻。

生:通过作者的观察,描写人物的外貌,服饰,行动,还写了眼神。

师:的确如此,大家看看这些描写有什么特点,有没有层次之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生:描写分两层:

(1)写身材、肖像、衣着;

(2)写精神气质。

生:这样既写外貌又写神采,还略带一点夸饰。

师:哪里是夸饰?

生:您看“风神潇洒”、“光芒四射”就是夸饰,不一定真的就光芒四射嚒,(众生笑)主要是表达学生对老师好奇和赞美之情。

生:写人物富有个性的动作、神态和语言,突出声音特点,动作特点,气质特点。

生:可以看出其人才华横溢,修养良好,开朗直爽,风趣幽默,谦逊而自负,稳健而潇洒。我很想成为梁启超先生这样的人。

生:不知道(很茫然)

师:我们先来看看《箜篌引》里有什么故事(链接),请大家把这则材料读一读。

关于《箜篌引》

《箜篌引》者,朝鲜津卒霍里子高妻丽玉所作也。子高晨起刺船,有一白首狂夫,被发提壶,乱流而渡,其妻随而止之,不及,遂堕河而死。于是援箜篌而歌曰:“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将奈公何!”声甚凄怆,曲终亦投河而死。子高还,以语丽玉。丽玉伤之,乃引箜篌而写其声,闻者莫不堕泪饮泣。丽玉以其曲传邻女丽容,名曰《箜篌引》。(出自崔豹《古今注》)

生:(读材料)

师:翻译。(链接译文)

译文:一天早晨,黄河茅津渡口船卒霍里子高去撑船摆渡,望见一个披散白发的疯颠老者提着酒壶奔走。眼看那人要冲进急流之中了,他的妻子追在后面呼喊着不要渡河,却已经赶不及,疯癫人终究投河而死。那位老妇悲伤至极拨弹箜篌,唱《公无渡河》歌曰:“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将奈公何!”其声凄怆,曲终亦投河而死。霍里子高回到家,把那歌声向妻子丽玉作了描绘,丽玉也甚为悲伤,于是弹拔箜篌把歌声写了下来,听到的人莫不吞声落泪。丽玉又把这个曲子传给邻居女儿丽容,名字就是《箜篌引》。

师:课文说“经他一朗诵,再经他一解释,活画出一出悲剧,其中有起承转合,有情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具体怎样读的不详细。但闻一多有一篇回忆梁启超先生文章中有这样的记载:(链接)

闻一多听梁启超讲《公无渡河》。

梁任公先把那首古诗写在黑板上,然后摇头摆脑地朗诵一句:“公——无、渡、河”,接着大声喝彩,叫一声“好”!然后再重复地念:“公、无、渡、河”“好!”“公无渡河——”“好!”“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当奈--公何!”“好,真好,实在是好!”梁任公这样自我陶醉地一唱三叹,一声高似一声,并无半句解释,讲完了压低身子,两手一摊,说:“就是这样!”

师:《箜篌引》的主题,是疯狂与死亡。波涛在前,命运已定,前进就是死亡,却依然蹈死而不顾。这种执著,缘自于强大到疯狂的人格力量,命中注定要做无望之极的抗争。梁启超先生在讲演时,为什么在浩如烟海的'中国韵文里独独选择《箜篌引》来作开头呢?大家想一想梁启超与那位白发狂夫有什么相似之处。

生:在那个黑暗的年代,梁启超明知变法不可为,只有死路一条,可他仍然坚持自己的理想。

生:颇有一点白发狂夫的味道。

生:在明知不可为的情况下仍执意为之,颇有蹈死不顾的气概。

师:说得很好,梁启超意志坚毅,即使经受了维新变法失败的惨痛打击,仍不退缩,坚持斗争、策划云南起义等重大活动。难怪梁启超先生以此作演讲的开头,并且这样投入。

讲《桃花扇》、《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也应该如此,请大家看下面这些资料。(链接)

关于《桃花扇》

我的崇祯主子呀!我的大行皇帝呀!孤臣左良玉,远在边方,不能一旅勤王,罪该万死了。

【桃花扇·胜如花】高皇帝,在九京,不管亡家破鼎,那知他圣子神孙,反不如飘蓬断梗。十七年忧国如病,呼不应天灵祖灵,调不来亲兵救兵;白练无情,送君王一命。伤心煞煤山私幸,独殉了社稷苍生,独殉了社稷苍生!

师:胜如花,是明代末臣左良玉哭崇祯皇帝一段唱词。崇祯皇帝是一位励精图治的亡国之君。在位十七年间,不溺于声色犬马,而是勤勉辛劳,只可惜当时明朝大势已去,积重难返,江山移人,他也自杀身死。

生:定是触动了他的内心。

生:(齐)光绪皇帝!

师:哪位同学了解光绪皇帝?

生:我略知一二,光绪帝也是一位很想有所作为的皇帝,17岁就亲政,但实权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面对甲午战争战败的屈辱,决心变法图强。1898年6月,下诏变法维新。9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光绪帝被囚禁,戊戌变法失败,光绪的愿望没有实现。

生:而且我还知道变法失败,光绪被囚禁,戊戌六君子被杀。康有为、梁启超逃亡法国和日本。

师:大家听明白了吗?课文说“讲杜氏讲到‘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先生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这又是为什么?(链接)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生:(齐)高兴,欢喜,喜极而泣。

师:梁启超先生读这首诗会又有哪些反应?

生:(齐)高兴,欢喜。

师:流不流泪?

生:(齐)流泪!

生:梁启超时代的中国最为动荡、混乱,西方帝国主义列强纷纷侵占我大好河山,国内军阀混战,与唐安史之乱的形势非常相近。

生:国家动荡让杜甫涕泗交流,战乱平定,国家安定让杜甫白首放歌,梁启超与杜甫一样忧国忧民,这一段声泪俱下,读罢长笑的诵读,最见梁启超的真情。

生:梁启超希望国家安定、富强,从他的哭与笑中我们可以看出梁启超先生的爱国情怀。

师:说得很好啊。整理一下讨论的内容,作者写梁启超的演讲写到哪些内容。(投身幻灯片)

1、演讲前认真地书写讲稿。

2、出场和开场白

3、讲《箜篌引》。

4、讲《桃花扇》

5、讲《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

生:(学生讨论发言)

师:教师总结。(链接幻灯片)

生:(齐读)

本文是一篇写人叙事的散文。文中写名人之事,表颂扬之情,传风雅之趣。从形式上看,有完整的叙事情节,应属于叙事文,但深入分析文章的内容,梁启超的演讲正是他个人经历、思想、修养、学识水平和人格特征的综合反映,从本质上看又是在写人。因此,本文实际上是通过叙事来写人,表达作者对梁启超先生的敬仰、欣赏、赞美之情。

师:(链接幻灯片)

生:(齐读)

阅读本文,我们要学习梁启超的为人。

梁启超是一个像伊尹、墨翟一样的任士,虽然身处纷乱的时代,但他始终如一的坚持着自己为国为民的志向,不因功绩显赫或君主无道而有任何改变。他一生参加过戊戌变法,但又反对过孙中山的辛亥革命;他曾试图依靠袁世凯段祺瑞等军阀来改良社会,但理想破灭后,又策划云南起义,公开反袁,维护孙中山的共和制。直至晚年完全从政治的纷争中走出来,致力学术。梁启超一身充满矛盾,但一直都在为国家的前途,思考、实践,并不断修正自我。他的所有选择都以民族和国家的利益为标准。

在文坛上,梁启超是一个有思想,有个性,感情丰沛,沉稳睿智潇洒,热心肠而又谦逊的学者,乃文坛巨匠,学界伟人。

师:(链接幻灯片)

生:(齐读)

阅读本文我们既要走进文本,走进文本的语言艺术里,走进文章的文化背景中,走进文章人物形象的描写中,走进作品完整的叙事情节里,与作者交流、互动;阅读本文,我们又要走出文本,整体观照理解文章,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思考人物的性格品质,探究人物的内心世界,玩索文章的写作艺术,品评文章的语言艺术。

师:(链接幻灯片)

生:(齐读)

阅读本文,我们要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

一是通过议论抒情,如“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怀着无限的景仰”;“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强烈多少倍。”

二是通过叙事抒情,如“我很幸运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对此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三是通过描写抒情,如描写外貌,着重于表现神采,展现一个卓越不凡的大家的形象和风范。“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纯粹是动作描写,但读者仍能从中感受到作者的敬佩。标题“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以学生的辈分称呼梁启超,已是一种尊敬和爱戴。

师:做人,就要有真性情,热心肠,做学人,就要有大学问、真本领,报效国家民族,梁启超实乃我等楷模,下课。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阅读理解篇五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被收入高中语文课本必修一的第三单元,这一单元主要学习三篇记叙散文(另有鲁迅《纪念刘和珍君》、巴金《小狗包弟》)。它们都是写人叙事的佳作。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是“透过对人与事的描写,仔细揣摩人物的言行、心理,体察人物的个性、情操,看作者如何在人物描写中体现对人物品性的评价,如何在叙事中表现或隐或显的情感倾向”。

跟据语文新课标“进一步提高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培养初步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从而为学生终身学习和个性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的要求,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三维目标及教学重难点定为:

知识与技能目标:1、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表达交流能力。2、学会“写人凸显人物个性”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学会圈点批注主要段落语句,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新知、提高能力。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1、感知大师的人格魅力。2、陶冶学生高尚情操,塑造自我美好心灵。

教学重点:分析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叙事来表现人物性情。

教学难点:作者如何在记叙中加自己的评论和感受。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这节课,我基本选用“自主读书、合作学习、探究感悟”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作为阅读主体的作用,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借助多媒体等电教手段,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感知,探索求真,以达到“读中有品,品中有悟,悟中有得”的目的,了解梁实秋的高超写作技法。

学生在整体把握课文时,采用默读法和圈点勾画法,之后采用问答法,由学生发言、总结;针对教学重难点,立足课文,讨论探究,用情景激励法,分析法、点拨引导法,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点评诵读,体味文章情感,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布置小作文,迁移拓展所学的白描技巧。

由提问七匹狼双面夹克广告词导入,七匹狼双面夹克的广告词是:“男人不会只有一面。”“今天,你要‘秀’哪一面?”,学生都知道梁启超先生是清末民初政界明星,而不知道他是学术大师,由此引导学生了解他的另“一面”,走进文本让梁实秋先生“秀”这“一面”,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崇敬之情及阅读兴趣。

a、学生与作品作者交流: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并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阅读课文,引导学生圈点、勾画、思考,结合课后研讨与练习一,围绕“文章主要记叙了梁启超讲演时的哪些情况”引导学生了解梁启超的形象特点。

b、学生与学生交流:让学生带着独立思考后的结果,在小组内互相交流,展开讨论,最后拿出小组的意见,通过探究,认识课文于记叙中描写了人物出场,肖像,开场白语言,声音,内容,讲演时的神态、动作。从而认识他是个有文采有学问有热心肠的学者。学会分析与概括。

c、教师与学生交流:借助何蕙珍对他的恋情、为康有为披麻戴孝、为协和医院撰文等故事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梁任公是个热心肠的人。

结合课后研讨与练习二,启发学生明白一件事情:写人如果能凸显人物个性,将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懂得一个道理:一个有着人格魅力的人,将对人产生深远的影响。探究人物的写法,认识写人如果能凸显人物个性,将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学会表达与交流。

用从本课中学到的写人技巧,结合[表达与交流]第三单元:人性光辉“写人要凸显个性”,任选一题作文。(设计目的与思想:能力的迁移,将课内所学知识与技能作课外的延伸与拓展。

说板书设计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我的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解文章主要内容。

品人:肖像: 短小精悍;开场白语言:独特; 声音:沉着有力 内容:丰富有趣

讲演时的神态动作: 生动有趣——有文采有学问有热心肠的学者 品文:凸显人物个性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阅读理解篇六

师:(课前激趣)首先我想给大家做一道竞猜题:猜猜他是谁。我对他有四个描述,请你把答案写在一张之上,千万别说出来,影响别人作答。记住,现在是“君子动手不动口”。(强调)

1、他是广东新会人。

2、他是中国近代百年历史中,成就与贡献巨大的人。

3、他是近代维新派的领袖和学者。

4、他著作颇丰,著有148卷,长达1000余万字的《饮冰室》。

有答案了吗?告诉我,他是谁?

生:(兴奋地)梁启超!

师:(喜悦)对!他就是梁启超。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

《诗经》中有这样一句话: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比喻崇高的德性。梁任公先生正是那高山,那景行。(深情地)今天,我们就要一起走近这位极具人格魅力的伟大人物,学习梁实秋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梁实秋先生可是一位名人,他以创作散文小品著称。今天,我们要把他头上的光环拿下来,当这篇文章是普通人写的,比方说你、我、他写的。请大家试着批改文章,给他写点评语,作一些旁注。

生1:(跃跃欲试地)找问题!

师:他说他想找问题,什么问题呢?不容易呀!要想找问题,我看光有一双慧眼还不够,还真得去借了,借猴哥的那双“火眼金睛”。

(学生互相讨论)

生2:第一段,我发现两个问题。(师:好的,看到第一段)第二句“大约在民国十年左右”有“大约”就不用“左右”了,这里重复了。还有第三句“我很幸运地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演讲是“一次”,没有“一篇”这样的说法。

师:如果说“一篇”呢?

生:那是一篇演讲稿。

师:那演讲稿是“听”吗?

生:不是,是看。

师:对!是看,是读。对不对?这里是量词使用错误。

生2:还有第二段中,有同样的错误,最后一句“但是读他这篇文章和听他这篇讲演”,把这里的“篇”也改成“次”。

师:同样的毛病,他犯了两次。还有吗?

生:(无奈地)我找不到了。

师:(欣赏地)好!请坐下,你已经有双慧眼了。发现了三个毛病!

生3:第八段“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很罗嗦,我觉得。

师:“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太罗嗦了,语言不简洁。又犯毛病了。(赞赏地)好,不错!连这个问题都找出来了。

生4:第九段第三行“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发生”与“爱好”搭配不当。

师:对!“发生爱好”,应该说什么?

生:产生。

师:“产生爱好”,好像也不太对头噢。“产生兴趣”可以吗?这里是谓语动词和宾语搭配不当。

生5:我是发现问题,我觉得这篇文章和题目很不相符。

师:文章内容和题目不相符,怎么说?

生5:文章题目是记一次演讲,应该是记叙他演讲的`内容或者是过程。然而我觉得这篇文章是有一点评论的感觉,评论他怎么样,而且还夹杂着一些记叙作者梁实秋的事情。我觉得没有紧扣到这次演讲。

生:第六段“我在听先生这篇讲演后约二十余年”也有错误。

生:同意。

师:看来大家达成了共识。有不同意见吗?

生6:我觉得这篇文章的语言很口语化。就像我们平时讲话一样,我们也会说“大约十块钱左右”,文章是写得很口语化,所以我觉得不应该去追究他的错误。

师:(很高兴他的新见)好!但我注意到你刚才强调了一个词“口语”,那这是什么?

生:书面语。

师:既然落笔成文了,就得要讲究语法规范了。

生7:可能在那个时候,没有什么确切的语法。就像鲁迅先生写的文章,有很多这样的语法问题。我们现在看来是问题,那时没有这么多规矩,可能并不叫问题。

师:你能举例子吗?

生:就好比说古文中的通假字。他们所说的通假字,在我们看来就是错别字。

生:有!

生:行!

师:这样我们是看明白了,但告诉你们:这八个字出自《诗经》,现在明白了吗?

生:明白。

师:它不是罗嗦,它是什么?

生:引经据典。

师:对,引经据典。现在我想知道被大家删去的四个“之”字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

生8:相同。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生9:“手”和“舞”、“足”和“蹈”之间的两个“之”字是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生10:另两个“之”作助词,没意义。

师:好,你们听我说“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手之舞,足之蹈”,哪一个更好听?

生:前面的。更有乐感。

师:那二、四两个“之”到底起什么作用?

生:是音节助词,起凑足音节作用。

生11:第三段描写梁任公先生的外貌那里“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有贬义的意思。(出现断句错误,学生笑)

师:先看这个句子的断句,应该是什么?

生:秃头顶/宽下巴。

师: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这形象不太好,是不是?

生:(脱口而出)不是,真实呀。

生:不行。

师:对,我们必须对他做真实地描写才对。著名的潘长江老是被人取笑,说他太矮了。他是怎么说的?我是“浓缩人生精华”。(学生会心地笑)他个子矮小,但并不影响他的形象高大。

[4]

生:神态、外貌、语言。

师:好好看看他的语言,就两句话,这是梁氏独特的开场白。这两句话很有意思。我想请一个同学来表演一下,就用你的白话,再配上他的动作。(学生互相推荐)刚才还说“我能”!(生踊跃举手)好,你来。欢迎大家一起走进“梦想剧场”。

生13:生动表演引起下面听课老师与同学的一片喝彩。

师:(高兴地)很好,可以说他的开场白很有意思,那语言、那语调,还有那语气,再配上那神态、动作,非常传神,一个大家形象就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了。

生14:自负是他自信的表现。他首先是谦虚。但他是名人,给大学生作演讲,肯定是有一定文化的,这是他自信。

师:(点头赞赏)对!如果他真的是没有学问的人,怎么敢面对清华学子做这次演讲呢?大家要抓住这句话当中的一个词。

生:。

生:一点。

师:不过也有很多。行不行?

生:不行!这是不谦虚地表现。

师:他谦虚但是不过分谦虚,因为过分谦虚就等于骄傲。这是他自信,也是他自知的表现。人贵在有自知。我希望各位能够在这个庞大的人生坐标系当中,找准自己所处的那一点。

生15:《箜篌引》这首诗的意义和作用是什么?

师:作者要用这十六个字干什么?如果没什么作用,就建议把它删除。请大家阅读文章的第六段,捕捉出重要信息。

生5:我觉得作者引用这首诗是想表现这次演讲对他的影响很大。我们可以从第六段“偶然获得机缘在茅津渡候船渡河。但见黄沙弥漫,黄流滚滚,景象苍茫,不禁哀从中来,顿时忆起先生讲的这首古诗”中看到,在演讲后二十余年,仍然想起它,说明对作者的影响之大。

生:不是,写了。

师:演讲对他产生了这么深刻的影响,所以文章在记事,它也在记人。它是写人、记事两不误。

这个单元,我们的学习重点是两个,一个是品文,再一个是品人。这节课,我们在品文上,主要是赏析了文章写人的技巧,作者用肖像描写、语言描写、神态动作描写,对梁任公先生作了生动、形象的刻画,对于聘任,我们主要是关注了人物的性格、品质,认识了一位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梁启超,梁任公。

学习这篇文章,我想让大家明白一件事情,懂得一个道理,那就是:写人如果能凸显人物个性,将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一个有着人格魅力的人,将对人产生深远的影响。

运用从本课中学到的写人技巧,结合写作第三单元:“写人要凸显个性”,我们布置一道作文题: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阅读理解篇七

梁启超是近代历史上一位叱咤风云的大人物,写他的文章可谓不计其数。他的文章文采斐然,思想独到;他的人品刚正不阿,清高自守;他的经历坎坷波折,一言难尽。要写好他,谈何容易!但是梁实秋做到了,他为我们活画出了一个“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让人读其文,如观其人,听其声,印象深刻,难以忘怀。

写人,首先要确定写他哪些方面的内容。

写梁任公,就可以写经历,写外貌,写文才,写人品,写思想,写琐事……试想梁实秋都用大量笔墨写出,则不但浪费笔墨,也会让读者读得困乏了。梁实秋抓住梁任公是一名痴爱文学,造诣很深的大学者这个主要特点,专心写出他是一位“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

这样就做到了重点突出,中心明确。有了中心,选择的素材自会有目的,有条理。“有学问”,就写他“博闻强记,在笔写的讲稿之外,随时引证许多作品,大部分他都能背诵得出”,有文采,就写他写稿子“整整齐齐地写在宽大的宣纸制的稿纸上面,书法很是秀丽,用浓墨写在宣纸上,十分美观”,“有热心肠”,就写他“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大汗淋漓,状极愉快”,以上三方面,相辅相成,有学问,才能有文采,具备以上两点之后,要成为真正的文学大家,就不能没有对文学的痴爱,即“热心肠”。

我们在写人的时候,常常漫无目的,不是可以从中得到启发吗?梁实秋写梁任公的学问,文采,学问和文采之后是对人生和文学的热爱。我们写,也要抓住人物特点,譬如写某人的幽默,写他幽默中蕴藏人生的旷达,或写某人的认真,认真之中是对生命的严肃。或写他爱旅游,或写他爱音乐,一旦抓住了性格中最重要的一面,再寻找些对应的素材,下笔也就不会漫无目的了。有特点的人,有性格的人,才能给读者深刻的印象,给读者人生的启发。

写什么是前提,怎样写才是关键。和生活中一样,人物第一次亮相非常关键,给读者的第一印象好不好,就看你写外貌的水平如何。你看,梁任公出场时,是一个“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梁实秋写得非常生动逼真,活画出了一位潇洒不羁的大学者的气度神韵。

“短小精悍”,而不用“五短身材”,“秃头顶”是聪明绝顶,“宽下巴”是善于言辞,“肥大的长袍”是中国传统文人的穿着,正合梁任公的身份,年龄。他的动作真是风度翩翩,“步履稳健”,证明其人从容不迫,悠闲自然;“风神潇洒”,年岁虽长,不改大才子本色,“左右顾盼,光芒四射”,眼睛炯炯有神,智慧和灵气一看便知。这是一个经典的亮相。着墨不多,不超过四十字,却字字让人遐想,让人如见其人。

写人,就该这样,不重其形而重其神,抓住外貌的主要特点,忽略其他不重要的部分,才能让人活起来。鲁迅的朋友写鲁迅,写他钢针般的短发,炯炯有神的眼睛,瘦削的脸颊,突出其不屈,顽强。丰子恺写弘一法师,“宽广得可以走马的前额,细长的凤眼,隆正的鼻梁,形成威严的表情。扁平而阔的嘴唇两端常有深涡,显示和爱的表情。”写出弘一的“温而厉”。这些都是写人外貌成功的例子,和课文一样,抓住人物的性格特点,写出外貌的特点。

写好人物,还需要写好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梁实秋写梁任公,也采用了大量的描写手法。

这样生动的描写,不但极具画面感,而且紧紧扣住人物性格“热心肠”,没有热心肠,怎会来手舞足蹈,时而痛苦时而大笑呢?我们仔细来看这样一处描写,“他背不上来,就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这个看似奇怪的动作,这个普通教授不会出现的动作,恰恰表现出了梁先生的“可爱”,表现出他的认真,也许这正是童年时读书的一个习惯吧!童年都如此用心费脑,长大了自然不用说了。

再看一处:“他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掏出手巾拭泪”一位教师在讲台上哭泣,一般来说是丢脸的事情,可是偏偏是这样的细节,表现了梁任公的“痴”“热”,他不是一位照搬讲义的教授,而是用心灵来教书的教师,是在教育中渗透着自己的喜怒哀乐的真人!

梁实秋简介:

梁实秋,原籍浙江杭县(今杭州市),光绪二十八年腊月初八(191月6日)生于北京。学名梁治华,字实秋,一度以秋郎、子佳为笔名。

19秋考入清华大学。在该校高等科求学期间开始写作。第一篇翻译小说《药商的妻》199月发表于《清华周刊》增刊第6期。第一篇散文诗《荷水池畔》发表於195月28日《晨报》第7版。1923年毕业后赴美留学,1926年回国任教于南京东南大学。第二年到上海编辑《时事新报》副刊《青光》,同时与张禹九合编《苦茶》杂志。不久任暨南大学教授。

最初他崇尚浪漫主义,发表不少诗作。在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学习时受新人文主义者白壁德影响较深。他的代表性论文《现代中国文学之浪漫的趋势》1926年在《晨报副镌》发表,认为中国新文学存在浪漫主义混乱倾向,主张在理性指引下从普遍的人性出发进行文学创作。1930年,杨振声邀请他到青岛大学任外文系主任兼图书馆长。1932年到天津编《益世报》幅刊《文学周刊》。1934年应聘任北京大学研究教授兼外文系主任。1935年秋创办《自由评论》。

七七事变,离家独身到后方。1938年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到重庆编译馆主持翻译委员会并担任教科书编辑委员会常委,年底开始编辑《中央日报》副刊《平明》。抗战胜利后回北平任师大英语系教授。1949年到台湾,任台湾师范学院(后改师范大学)英语系教授,后兼系主任,再后又兼文学院长。1961年起专任师大英语研究所教授。1966年退休。1987年11月3日病逝于台北。

40岁以后著力较多的是散文和翻译。散文代表作《雅舍小品》从1949年起20多年共出4辑。30年代那时候开始翻译莎士比亚作品,持续40载,到1970年完成了全集的翻译,计剧本37册,诗3册。晚年用7年时间完成百万言著作《英国文学史》。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阅读理解篇八

在教师招聘的考试中会涉及到一些略读的作品的考查,比如我今天选取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这篇课文,这是一篇记事写人的散文,用简练的笔法为我们呈现了一位鲜活的梁公形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梁任公的演讲特点,掌握批注式阅读这一方法。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批注式阅读法和自主读文、合作交流这一过程,个性化的解读梁任公的形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大师风范,学习梁任公身上的宝贵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批注式阅读法体会梁任公演讲时的风范。体会梁任公充满激情演讲背后的真诚。

三、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作者的生平导入: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习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维新派的领袖、是影响徐志摩一生的恩师,他的孩子们都成为了各个领域的专家,他的长子迎娶了民国第一才女林徽因,大家猜出是谁了吗?对,就是梁启超,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大师,走进《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这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学习批注阅读

1.出示金圣叹批水浒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批注式阅读。

2.介绍批注式阅读的常用“类型”。

明确:(1)感受式批注:阅读时记录下自己的感受和不理解的地方,此种方式利于深入文本,把握文章核要。(2)点评式批注:对于文本的内容或语言做出个性化的评价。(3)联想式批注:意在培养发散思维,通过对于文本内容的理解联想到其他的知识,如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件事,之前看过的一本书一篇文章等等。

3.运用学习的批注式阅读法开展个性化阅读,要求至少运用两种常用的批注类型。

(三)抓住重点,理解道理

1.在学生个性化解读的基础之上,将全班分为六个小组,组内互相参照,互相启发,要求组内成员都要分享自己感受,那么在别人分享的时候也要积极地记录对自己启发的亮点,将口头的交流落实到书面之上。

2.各小组内推选精彩的批注在全班分为内进行交流。

预设:

(1)梁任公先生晚年不谈政治,专心学术。批注:民国政局动荡,作为维新派的领袖看惯了政治与利益之间的丑恶联系,不谈不是不关心而是失望是叹息,转而学术一是怡情,二是低头走路。

(2)高等科楼上大教堂里坐满了听众,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批注:作者简单的几笔便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内容丰富的画面:坐满了听众—对于梁启超先生的仰慕人数之众,对于人物的刻画栩栩如生。

(3)我记得他开头讲一首古诗:箜篌引:公无渡河。筑公竟渡河!筑渡河而死;筑其奈公何!这四句十六字,经他了朗诵,再经他一解释,活画出一出悲剧,其中有起承转合,有情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批注:梁先生的深度既体现在这里,十六字后面的内容便有十几页的文字、十六字后面画面便有半部电影、十六字后面的体会便是梁先生内心的浩瀚。

(4)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批注:带入感极强,如果你此时是坐在座位上,那么你会觉得自己就置身于梁启超的讲台之下,在梁先生记忆起来的瞬间,你前倾的身子才会在座位上有所着落。这样的写法甚好,可学。

(四)拓展延伸,小结作业

1.回顾批注式阅读的学习方法。

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

2.整理归纳课上记录的批注,思考“质疑”“批判”这两个词的深层含义,并记录下自己的感受。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阅读理解篇九

就上课而言,沉闷的课堂,必然导致教学面貌的难看,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考虑上课学校的生源状况,我为“圈点评注”这个环节给出了范例,让学生评点,不求高明和精当,用语可长可短,鼓励个性化表现。开始时同学们很拘谨,不太敢讨论和发言,经过我的调动,同学们马上进入状态。纷纷举手,每一句回答都能切中要害,令人满意。我再一次相信了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我们的语文教学就应放手,还学生自由。

随后我与学生共同总结描写手法,为了加深学生对正面和侧面描写的理解,我马上进行拓展,所选示例都是学生学过的或耳熟能详的,以便温故知新,融会贯通。

由于备课和教学时,较准确地确定了内容,备课与课堂教学始终以学生为中心,虽然学生基础差,女生又占了大多数,但教学中师生互动贯穿始终,以学生的接受状况和程度,来决定教学的流程,整个课堂能做到一课一得,能以课文为例教会学生描写人物的方法。有张有弛,详略得当。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回思整节课教学也留下了诸多遗憾,笔而记之,留存为今后的明鉴。

由于我是第一节上课,上课铃响学生还未到达指定地点,所以设计的课堂小练笔只能移到课外。未能及时检测学习效果。

另外一个遗憾是,板书设计没有随着教学今后展开及时跟进,有时等到下一个环节开始了,才发现前一个环节要板书的内容却遗漏了。今后在教学上要多注意细节,力求做到更加完美。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阅读理解篇十

教学目标 :

1、品读课文,分析梁任公先生的人物形象,理解作者的评论与感受,领悟文中深沉的文化底蕴。

2、学习文中人物描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 难点:

1、 品文:即品赏文章,引导学生学习叙事中表现人物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旁批的阅读方法。

2、 品人:即评人物,重在关注人物的性格、品质。

教学方法:朗读法、探究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1课时

一、 演讲导入

以有关梁启超的课前演讲导入。

某某同学的演讲内容短小精悍,感情十分投入,可谓激情四射,听了他的演讲,耳畔似乎仍激荡着 “少年智则国智”的豪言壮语,那些超越忧患意识的激昂之言至今仍然激励着我们,——《少年中国说》的作者是谁?对,就是梁启超,刚才我们感受到的是某某同学的热血沸腾,那么激励我们一往无前的粱启超先生,他的演讲又是怎样一番情形呢,今天啊,我们就要通过学习梁实秋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来领略大师的风采。

二、 知人论世

大家对梁启超都知道些什么呢?

梁启超: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梁实秋:散文家 文学评论家 翻译家    散文集代表作《雅舍小品》

风格:风趣幽默 朴实隽永

三、 品文品人

学生自读课文,领略大师风采,选择最能展现梁任公先生风采的句子或段落进行圈点旁注。

大家都知道,梁任公先生是中国近现代政坛风云人物,也是学术界一位难得的才子,那么课文是从哪些角度对粱任公先生进行描述的呢?首先请大家朗读课文,看看课文对梁任公先生做了哪些精彩生动的描写?找出最能展现梁先生风采的句子或段落对课文进行批注,读完后分小组讨论,各组派一个代表在班上交流。

我要强调的是,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在读书的时候注意一定要在书上做记号,边读边记录自己的阅读心得、阅读评价,只有用心经历学习语文的过程,才能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究竟怎样在文章中做批注,可能有些同学不太理解,我先举个例子说明一下。

甲戌本《红楼梦》一直被认为是《红楼梦》几种抄本中年代最早、也是最接近原本的一个版本。我们来看看胡适收藏的这本书中,作者是如何记下自己的读书心得的。旁批举例:《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屏幕显示:

由此看来,作批注无非就是记下自己的读书感受,接下来,大家在书上找出最能展现梁任公风采的句子进行批注。

学生旁注,自由交流、教师恰当评价。

小结:从大家的交流可以看出,虽然梁启超的名气在于政治维新运动,可是文章并未从政治家、思想家的角度来表现先生,而是从他的学者身份,通过他演讲的神态、语言、动作以及听众及作者的感受来表现其学识渊博、自由洒脱,用文章的一句高度概括性的话来说——先生是一位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

四、 质疑解难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解读完这篇文章,大家心中还有什么疑问吗?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

五、情景再现

通过刚才的合作探究,我们近距离地领略到了短小精悍、风神潇洒、博闻强识、才华横溢、率真奔放、幽默风趣的梁启超,大家能想象当时梁启超演讲的情景吗?大家想让梁启超走到我们的教室中来吗?好,我们有请某某同学上台为大家表演。

学生再现梁启超演讲的情景

过渡:大家的掌声就是对这两位同学的肯定,特别是某某同学,简直可以用惟妙惟肖来形容,以后啊,我们还要多进行这样的活动,要大力培养我们班的本土明星!

六、牛刀小试

写这位当时叱咤风云人物的一次演讲,可写的一定很多,可以写当时清华园的轰动一时,可以写会场上的热烈气氛,可以写此次演讲产生的广泛政治影响等,但作者只选取了演讲时的几个片断,抓住几处细节便把这位学者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作者写人记事的方法有没有给大家一些启示呢,如果要表现某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可以通过哪些方面来表现呢?(语言、行动、心理描写等)

好,纸上得来终觉浅,要知此事须躬行,我们来一个实践,(我给大家布置一个作业)请大家从外貌、神态、动作、语言等方面着手,任选一个方面,写一位老师上课时的片段。

课堂小结:

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既描写形象又着重表现神采,展现了一个卓越不凡的大家的风范。作者饱含景仰之情活现出梁任公的精神、风采、修养。优秀文学作品所以成功是因其塑造人物的成功。塑造成功的人,需要作者有一颗善良的心,善于倾听的心,发现美的心,更要求作者有一把写作手法之利剑!愿在座的各位同学人人拥有这把利剑!

学生可能旁批的地方:

示例1:

“我记得清清楚楚,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高等科楼上大教堂里坐满了听众,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

这段话写出了梁任公先生出场时的外貌特点:身材(短小精悍)、步履(稳健)气质(风神潇洒)眼神(光芒四射)写出了他 睿智、朴实、潇洒、自信的特点。

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我们在写人的时候也要抓住人物的特征,肖像描写切不可泛泛而谈,有人在写《我的妈妈》时说:“我的妈妈三十七八岁年龄,中等个子,身材一般,梳一头短发,圆脸庞上一对炯炯有神的眼睛,她做事麻利,但特别喜欢唠叨。”大家说,作者抓住了妈妈的特点没有呢?表面上看,似乎抓住了妈妈的特征,做事麻利,喜欢唠叨,但细想一想,有多少妈妈不是这样的呢?这不能表现出这个妈妈独具的个性特色。正如春花秋菊冬腊梅,各有各的特色,不是所有的美人都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都是瓜子脸儿,柳叶儿眉;也不是所有的坏人都是尖嘴猴腮,贼眉鼠眼,满脸横肉。

示例2:

“启超没有什么学问,——可是也有一点咯!”

开场白:谦虚自信、幽默风趣、开朗直爽

古人云“言为心声”,语言是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的工具,是展示人物性格特征的镜子,是袒露人物内心世界的窗户,有时塑造人物只选其三言两语,就能勾勒出他的性格特征,袒露他的内心世界。陈涉“嗟呼!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写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领袖的伟大志向。本文也以简短的语言“启超没有什么学问——可是也有一点喽”,让我们如见其人。再如刘邦“大丈夫当如是也!、”项羽“彼可取而代之!”、孔乙几“多乎哉,不多也。

示例3:

“这四句十六字,经他一朗诵,再经他一解释,活画出一出悲剧,其中有••••••”

表现梁任公先生有学问有文采,从演讲的内容上写出了梁的丰富有趣,博闻强识。

“一朗诵”:闻一多先生谈到自己学生时代在清华听梁启超讲授古乐府箜篌引《公无渡河》说,梁任公先把那首古诗写在黑板上,然后摇头摆脑地朗诵一句:“公、无、渡、河”,接着大声喝彩,叫一声“好”!然后再重复地念:“公、无、渡、河,”“好!”“公、无--渡、河,”“好!”“渡河--而死--,当奈--公何!”“好,真好,实在是好!”梁任公这样自我陶醉地一唱三叹,一声高似一声,并无半句解释,朗诵赞叹过后,就高呼道:“思成,抹黑板,快抹黑板!”思成是任公的儿子,也在班上听讲。黑板擦过,这首古诗就算讲完了……闻先生回忆完后,把声音压低,两手一摊,说:“大师讲学,就是这样!”

“一解释”:《箜篌引》出自《汉乐府诗》记述了一个悲惨壮烈的故事:朝鲜水兵在岸边撑船巡逻时,见一个白发狂夫提壶渡江,被水冲走,他的妻子劝阻不及,悲痛欲绝,哭泣到:劝你不要渡河,你还是要渡河,这下落入水中,你让我怎么办?她取出箜篌反复吟唱,一曲终了,她也投河随夫而去。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梁对白发狂夫寄予了怎样的感情?——敬佩。劝他不要渡河,他偏要渡河,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虽然事情的发展会以生命为代价,但仍有不屈者勇敢前行,这不得不让人想起来了在戊戌变法中慷慨就义的谁?谭嗣同。这位湖南热血男儿,留下了“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慷慨诗歌,他本来是有机会躲过这场灾难的,他的日本好友已为他安排好了后路,只要他同意,完全可以到日本避难,可是他却断然拒绝了日本友人的好意,宁可选择作为中国近现代革命史上留血第一人。同样的执着,同样的敬佩!

示例4:

“先生博闻强记,在笔写的讲稿之处,随时引证许多作品,大部分他都能背诵得出,•有时候,他背诵到酣畅处,忽然记不起下文,他便用手敲打他的秃头,敲几下之后,记忆力便又畅通,成本大套地背诵下去了”。

这是梁讲课的背诵方式,由《箜篌引》过渡到成本大套地背诵,足见先生的渊博学识、博闻强识。同时作者通过动作描写,“记不起下文,他便用手敲打他的秃头”,形象而风趣,仿佛梁先生就在眼前,动作很滑稽,让人忍俊不禁。而“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跟着他欢喜”更是从侧面写出了梁的演讲已经深深地感染了听众,写出了他的自由洒脱,酣畅淋漓。

这就告诉我们,写好一个人,除了语言肖像描写外,还可以有哪些描写使人物更生动?

动作描写和侧面描写

拓展侧面描写——有烘云托月之妙的侧面描写,举例《陌上桑》中描写罗敷的美貌

示例5:

先生的讲演,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

手舞足蹈,时悲时喜,表现了他的自由洒脱、酣畅淋漓的特点,可见先生是一位感情丰沛、率真而又投入的学者,丝毫没有“大家”的做作与雕琢。这也是梁的独特之处。写人就是要写出独特之处来,是不是?徐志摩的婚礼上“愿你们这是最后一次结婚”!

学生可能提问:

1、“梁任公先生晚年不谈政治,专心学术”怎么理解?

梁任公年轻时热衷变革,是戊戌变法的主角之一,许多次政治事件他都处于漩涡的中央,经历了一次次从激情到失望,从愤怒到无奈的过程,其心态产生了变化,而在此之前他一直是热衷政治兼做学问的,之后则全身心投入了学术,他一生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作者只用了这句话便将话题收拢到学术上来,省去了许多介绍。

2、 文章第二句“大约在民国十年左右”是个病句吗?

是病句,文言不规范。

一本书和一部电影,大家是愿意看书,还是愿意看电影?当然愿意看电影了,因为电影生动活泼,更能激发兴趣,是不是?同理推论,看戏肯定比读剧本有趣得多了,这就是它们之间的区别。

4、开场白“启超没有什么学问——可是也有一点咯!”是不是自相矛盾?

不是,这是梁风趣幽默的表现,比如有同学说“我这人没有什么优点,可就是长得太帅!”

5、“我们甚至想如果他说标准国语其效果可能反要差一些?”为什么?

梁启超是广东人,在百日维新中,他曾给光绪皇帝上奏了一篇《变法通议》,光绪皇帝读后大家赞赏,说“梁启超文章写的好,可就是那广东话太难听!”传说梁启超的北京话说的太差,光绪帝怎么都听不明白,后来梁启超请夫人教他学习“官话”,等到清华演讲时,人们听到的大概就是这种广东官腔了!那为什么效果要强些呢?因为他用广东官话演讲更自然、有利于自己的表达,是不是?再者,广东话的确比普通话更沉着有力。

6、《箜篌引》是什么意思?

《箜篌引》出自《汉乐府诗》记述了一个悲惨壮烈的故事:朝鲜水兵在水兵撑船巡逻时,见一个白发狂夫提壶渡江,被水冲走,他的妻子劝阻不及,悲痛欲绝,哭泣到:劝你不要渡河,你还是要渡河,这下落入水中,你让我怎么办?她取出箜篌反复吟唱,一曲终了,她也投河随夫而去。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梁对白发狂夫寄予了怎样的感情?——敬佩。劝他不要渡河,他偏要渡河,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虽然事情的发展会以生命为代价,但仍有不屈者勇敢前行,这不得不让人想起来了在戊戌变法中慷慨就义的谁?谭嗣同。这位湖南热血男儿,留下了“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慷慨诗歌,他本来是有机会躲过这场灾难的,他的日本好友已为他安排好了后路,只要他同意,完全可以到日本避难,可是他却断然拒绝了日本友人的好意,宁可选择作为中国近现代革命史上留血第一人。

梁实秋和梁启超都是经历了历史沧桑的人,对历史有刻骨铭心的体验。黄沙弥漫,黄流滚滚,如此苍茫的景象让人想起了当时沧海横流的中国现状,梁启超作为政治风云人物站在风云变换的浪尖口,可是他却壮志难酬,作者怎能不哀?他想起《箜篌引》,我们知道箜篌引中的那个白发狂夫很执着,梁启超不也是个执着的人吗?他在末世即临时力挽狂澜,为改变中国的面貌勇敢前行!

8、他讲到《桃花扇》时为什么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

杜甫和梁启超都是热心肠的人,杜甫52岁写这首诗的时候,延续7年多的安史之乱终于结束了,作者喜闻蓟北光复,喜极而涕,手舞足蹈,惊喜欲狂,而梁启超处在风雨如晦的世纪之初,又何尝不希望光复中华,民族富强、国泰民安呢?当他读到剑外忽传收蓟北时,张口大笑是因为他在感受“剑外忽传收中华啊”喜悦啊!

文章所选取的材料是为塑造梁任公先生的性格服务的!梁任公是个热心肠的人,有着一颗赤子之心,作者选取的这两则材料都能突出表现他的性格。

11、作者写这位令人瞩目的人物,为什么只谈学术造诣而不谈政治作为?

梁任公在政治领域和学术领域都有很高的威望,两方面都可大书特书。但作者毕竟是一个文人学者,关心学术有甚于关心政治,写学术人物比写政治人物更得心应手;再说梁任公在中国现代政治史上也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而他的学术地位却是一致公认的。也许梁任公的政治作为已广为世人见识,而学术造诣为政治声名所掩,正值得为之专文彰显。

12、何谓“笔锋常带情感”?

在戊戌变法前夕和变法过程中,梁启超作为当时最有影响的《时务报》的主笔,发表了大量宣传变法文章;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期间,他继续在《清议报》和《新民丛报》上撰文,议论政事、宣传西方学术文化。这种文章当时人称为“报章体”或“新文体”,这种“新文体”在当时完全打破了传统的古文的束缚,灌注了思想解放的精神和作者内心的热情,造就了新的文风。

梁启超的这种“笔锋常带情感”的文章影响了当时乃至后世许多的学者、文人,李大钊、陈独秀、胡适、鲁迅、周作人等。胡适曾在《四十自述》中说梁启超的“笔锋常带情感”的文字引起了少年的他“思想上的一种激烈变动”,而本文作者也是深受其影响者之一。

13、怎样理解文章最后一句“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

“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这是对全文的高度概括,也是发自内心的赞美,是对梁的极高的评价!言近旨远,含义丰富而深刻,梁任公先生是应清华学子之邀来演讲,清华学子的邀请是因梁先生的学术文章有启迪领导作用,在20世纪初动荡变革的时代,为青年热情演讲实属难能可贵,当今文坛有多少人问政治而不专心学术,学问难以达到梁任公先生的境界,做学术的人,应该向梁学习做学问和做人。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阅读理解篇十一

1、品文:品赏文章,关注写人技巧

2、品人:品评人物,关注人物品格

分析理解先生演讲稿中旁征博引的诗句,达到品人目的

一、情境导入:

清华大学是我们每个学子梦寐以求的高等学府,其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是近代一位学者集《易经》中的名言“天”

本文内容: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1、品文:品赏文章,关注写人技巧

2、品人:品评人物,关注人物品格

分析理解先生演讲稿中旁征博引的诗句,达到品人目的

一、情境导入:

清华大学是我们每个学子梦寐以求的高等学府,其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是近代一位学者集《易经》中的名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来勉励学子树立“完整人格”的誓言。大家知道这位学者是谁吗?(生答:梁启超)今天我们就随着作者梁实秋来领略梁启超的演讲风采。

二、走近梁任公

同学们学过历史,一定知道梁启超是个在政治界叱咤风云的人物,有哪位同学能为大家介绍一下他的政绩呢?(戊戌变法、云南起义、与康有为并称“康梁”、公车上书)梁启超是广东人,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1895年同康有为一起“公车上书”。

1898年参与“百日维新”,戊戌变法失败后逃往日本,

1916年策动蔡锷反对袁世凯。这是梁启超作为活跃政治家的一面;那大家是否知道他在文坛上也是个不可多得的才子呢?如果大家想认识一个真实而活生生的学者梁启超的话,就请同学们高声朗读《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阅读课文,疏通生字词,标出最吸引你的文字,并圈点勾画尝试做点评。

三、研读课文

(一)品文

1、师:大家看文题《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刚刚大家读了课文,那么作者认为这是一次怎样的演讲?找关键词。生:动人!

2、何谓动人,就是有味道,有感染力,那么动人表现在哪些方面?大家可以从演讲者在演讲过程中的言行举止、神态情感的变化这些方面展开搜索。

开场白:独特

声音:沉着有力、宏亮而又激亢

神态:左顾右盼、光芒四射

动作:手舞足蹈

情感:酣畅淋漓

内容:生动有趣、旁征博引

(学生圈点勾画,教师归纳,课件展示)

3、这些动人处作者是采用什么手法表现出来的?正面、细节、语言、神态

4、既然演讲有如此多的动人之处,那么演讲成功吗?从哪可以看出来?(演讲效果)

5、演讲效果:茅津渡候船渡河、强烈爱好中国文学

6、大家看看这些内容,并不是在写梁任公,而是写听众与其他人,但却突出了梁任公演讲极富感染力,在写作上这叫什么手法?(侧面)

7、教师总结:梁任公不是一位照搬讲义的教授,而是用心灵来教书的教师,是在教育中渗透自己喜怒哀乐的真人!作者刻画梁任公成功的运用了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我们写作,也要抓住人物的特点,采用多种描写手法。再有特点、有性格的人,刻画时也要恰当的采用一些技巧、方法,人物才能活起来,才能给读者深刻的印象,给读者人生的启发!

(二)品人

1、大家回头再看这些演讲的动人之处,从这些可以看出梁启超是个怎样的人?

(自负、谦虚、博闻强识、自由洒脱……)

2、文中有一句话对任公作为学者的魅力进行了归纳总结,请大家找出是那句话?

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

3、那么,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的文采学问呢?(引用诗文)

师:梁任公先生学识渊博又满怀热情,晚年拖着病体,仍然培育青年学生,实践了自己所说的“战士战死沙场,学者死于讲座”,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先生信手拈来、旁征博引的影响一代人的诗句。

引文1:

箜篌引:

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

(师生对话,补充资料,美读诗句,赏析《箜篌引》,链接拓开。)

师:箜篌是什么样的乐器?

预设回答:是一种古老的乐器,这种乐器声音悲凉凄怆,让人心伤。

预设回答:一个拼命要渡河的人,一个力求劝他不要渡河的人。

师:他渡河了吗?

预设回答:渡了。

师:结果呢?

预设回答:死了。而且都死了。

师:他们知道他们的行为会死吗?那为什么还要渡河?

生:略

预设回答:谭嗣同,变法失败,谭嗣同被杀,其实他本可以不死,但他坚决不肯逃离,这种勇气就是渡河之人。他临行前说“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师:“谭嗣同有一首题在监狱墙壁上的绝命诗,其中有两句是?”

预设回答:“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小结:先生是由《箜篌引》中渡河人想到了甘愿牺牲以救国民的谭嗣同,他的勇气与爱国情操让先生为之敬仰,为之感慨,先生如此之悲也正是因为先生的满腔爱国情怀!

引文2:

——《桃花扇》

师:先生的演讲,讲到了他最喜爱的“桃花扇”,写的是左良玉在黄鹤楼开宴,正饮得热闹时,忽然接到崇祯皇帝殉国的急报,于是才有了这一出《哭主》。《桃花扇》是孔尚任借离合之情,叹明朝兴亡之感的清代戏曲,其中所说的皇帝是崇祯皇帝,崇祯皇帝是个好皇帝,只是时运不济,他接手时国家是内外交困,他力图挽狂澜,但最后身殉社稷。

预设回答:梁任公先生想到的是光绪帝。

师:是的,先生想到的是他敬重的光绪帝。光绪帝是一位年轻发奋的君主,以社稷为重,推行变法,但由于慈禧太后的干涉,光绪帝只是一位名义上的皇帝,被慈禧囚禁在荷花池中央的一座四开间的平房中,断绝了与外界的联系,写下了“欲飞无羽翼,欲渡无舟楫”的诗句。

小结:光绪帝政治生涯的结束,导致戊戌变法失败。先生悲的是光绪帝被软禁,悲的是维新变法的失败,悲在他空有一腔爱国情怀却无法实现。

引文3: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师:哪位同学知道杜甫这首诗的题目?诗人此时心情是怎样的?

预设回答:杜甫的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人的心情是喜悦的。

师:可诗中为什么说是“初闻涕泪满衣裳”?

预设回答:那是因为杜甫听到叛乱已平的捷报,那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是喜极而悲的呈现。(课件出示全诗,学生齐诗)

师:很好。“初闻”紧承“忽传”,“忽传”表现战乱将息捷报来得太突然,真如春雷乍响,黎元疾苦,都将得到疗救,这位视百姓苦难如己的忧国忧民的诗圣怎能不喜!“泪”是杜甫悲喜交集的复杂心情的逼真表现。

预设回答:杜甫年迈时国家叛军四起,后战乱平定,梁任公演讲时国家军阀混战、动荡不安,这是时代的相似。

小结:是国家动荡让先生涕泗交流,是战乱平定让先生张口大笑,他和杜甫一样是忧国忧民的,希望国家国富民强,从他的一涕一笑中我们看出任公先生崇高的爱国情怀。

师:中国韵文里的好诗歌很多,他为什么单单选讲了这三首?这三首诗歌有什么共同点?

生:爱国主义诗篇。

师:很好!爱国主义情感换一种说法就是热心肠,热心肠就是爱国主义的最高境界!梁任公先生演讲时信手拈来三段引文不仅可以凸显他有文采,有学问,从引文的内容还可以看出他具有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怀。(有文采,有学问,热心肠)他的《少年中国说》一样洋溢着浓浓的爱国主义情怀,下面我们一起朗读里面的话语,感受他的力量,他的豪情!

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课件展示,学生齐读)

文句4:梁任公先生晚年不谈政治,专心学术

师:“专心学术”这是不是说梁任公先生钻进学问的象牙塔,不再过问窗外之事了呢?

(学生讨论)

预设回答:不是的,听过这讲演的人,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预设回答:在那如火如荼的苦难岁月里,先生重感情,轻名利,清华大学的这次演讲激励了关大的青年学生。

小结:任公先生是在用另一种方式影响教育青年学生。先生早年投身政治,领导参加公车上书、戊戌变法、云南起义等,希望用资产阶级改良思想改变中国,后来意识到君主立宪制在中国行不通。晚年致力于用思想,用传统文化来教育鼓舞着年轻一代。他的真性情、他的炽热的爱国情是不会变的!

预设回答:逃亡到日本后的先生,为国担忧,心焦如焚,反用“饮冰室”写出内心之热的赤子情怀。

教师补充:《庄子·人间世》有一句话“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先生的书斋名表明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怀。

问题探究2:那么他取号任公,又有什么含义呢?

四、课文小结

同学们应该都有过听演讲的经历,但大家能从演讲中听出演讲者的性格特点吗?梁实秋就可以做到,他从梁任公在清华大学的一次演讲中活画出梁任公的人格魅力。梁任公的政治主张屡屡因时而变,但他为人处世的原则始终未变。我敢断言:在风云际会和星光灿烂的中国近代人才群体中,特别是在遐迩有知的重量级历史人物中,人格魅力能与梁启超比试者是不大容易找到的。我们应该感谢作者梁实秋先生,他让我们仿佛看到了八十多年前如火如荼的岁月里,第一个提出建立中国图书馆学,“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使人读其文,如观其人,听其声,难以忘怀。

五、拓展提升

1、写人如果能凸显人物个性,将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一个有着人格魅力的人,将对人产生深远的影响。运用从本课中学到的写人技巧,我们写一篇小作文:

从肖像、语言、动作或神态等的细节方面对班上同学进行刻画,不写出名字。

2、通过这篇文章的阅读,同学们对任公先生可能有了新的认识。尽管今天的我们不能像梁实秋那样身临其境亲耳聆听任公先生的演讲,但现在大家也一定很有话想说。”

“请以‘任公先生,我想对您说……’为题写一句话或几句话。”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阅读理解篇十二

1、运用旁注的阅读方法,概括梁启超的形象特点;

2、学习运用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正面描写及侧面描写等方式刻画人物;

3、体会作者对师长的景仰之情,同时内化为自己的精神力量。

重点:品文品人,学习叙事中凸显人物的方法。

难点:学习作者写作中融入评论和感受的写法。

1课时

朗读法、讲授法、讨论法、多媒体教学法

(一)导入新课(情景导入法)

1、先请同学们做个看图猜人题:根据屏幕上的三幅图片,猜猜他是谁?

2、说说你所知道的梁启超:字,号;成就。

3、解题:

1)以一次演讲来写梁任公先生

2)称呼——景仰之情

(二)初读课文,概括内容要点(学生齐读)

1、朗读技巧:感情基调、语速、停顿、轻重读及音长短。

(三)精读课文,把握形象特点

1、小组讨论:从这次演讲可看出梁任公先生什么样的特点呢?请同学们仿照示例作些旁注。(ppt展示)

2、补充资料:

思考:任公先生为何哭,为何笑?仅仅是因为感情丰沛吗?

作者从细微处着笔,撷取自己学生时代最有价值的一个片段,通过对一次演讲时先生的神态语言动作以及听众的感受,表现了梁先生稳健、潇洒、风趣、博闻的学者形象,使我们对学者的梁启超先生多了份了解,多了份崇敬之情;作者写人显情中透露着方法,我们要学习文章在描外貌、绘语言、举行动、抓侧面中展现人物的个性特点的方法。

我们作为学生听的课不计其数,大家回忆一下,进入高中以来有没有哪位老师的一节课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呢?请同学们用自己的生花妙笔记录下来,下节课与大家一起分享,看看同学们能否猜出你所描述的老师。

要求:

1、抓住细节,突出特征;

2、语言简洁,描写生动;

3、不能出现老师姓名、学科。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阅读理解篇十三

1、运用旁注的阅读方法,概括梁启超的形象特点;

2、学习运用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正面描写及侧面描写等方式刻画人物;

3、体会作者对师长的景仰之情,同时内化为自己的精神力量。

重点:品文品人,学习叙事中凸显人物的方法。

难点:学习作者写作中融入评论和感受的写法。

1课时

朗读法、讲授法、讨论法、多媒体教学法

1、先请同学们做个看图猜人题:根据屏幕上的三幅图片,猜猜他是谁?

2、说说你所知道的梁启超:字,号;成就。

3、解题:

1)以一次演讲来写梁任公先生

2)称呼——景仰之情

1、朗读技巧:感情基调、语速、停顿、轻重读及音长短。

1、小组讨论:从这次演讲可看出梁任公先生什么样的特点呢?请同学们仿照示例作些旁注。(ppt展示)

2、补充资料:

思考:任公先生为何哭,为何笑?仅仅是因为感情丰沛吗?

作者从细微处着笔,撷取自己学生时代最有价值的一个片段,通过对一次演讲时先生的神态语言动作以及听众的感受,表现了梁先生稳健、潇洒、风趣、博闻的学者形象,使我们对学者的`梁启超先生多了份了解,多了份崇敬之情;作者写人显情中透露着方法,我们要学习文章在描外貌、绘语言、举行动、抓侧面中展现人物的个性特点的方法。

我们作为学生听的课不计其数,大家回忆一下,进入高中以来有没有哪位老师的一节课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呢?请同学们用自己的生花妙笔记录下来,下节课与大家一起分享,看看同学们能否猜出你所描述的老师。

要求:

1、抓住细节,突出特征;

2、语言简洁,描写生动;

3、不能出现老师姓名、学科。

演讲稿——整齐秀丽——办事认真,修养极好出场——其貌不扬,神采飞扬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阅读理解篇十四

主题

1、主题鲜明,思想性强

2、联系实际,贴近生活

3、思维敏捷,逻辑性强

语言表达

1、语言优美,准确简明

2、抑扬顿挫,铿锵有力

3、表达流畅,口齿清晰

4、普通话标准

艺术表现

1、富有激情,感染力强

2、精神饱满,表情自然

3、肢体语言使用恰当

演讲效果

1、观众反应好

2、气质、形象、着装

霍里子高想阻拦已经来不及了,眼看那老人就要冲进急流之中,他的妻子在后面抱着箜篌,跌跌撞撞地追赶着,高声呼叫着:不要下河!不要下河!然而,一切都晚了,疯癫的老人终于冲进河里,顷刻就被咆哮的河水吞没了。

那位妻子赶到河边,怔怔地望着河水,欲哭无泪。她抱起箜篌,边弹边唱:

公无渡河,

公竟渡河!

堕河而死,

当奈公何!

声音悲哀凄怆,一曲唱罢,也跳进水里,投河而死。

霍里子高回到家里,向妻子丽玉述说了这段故事,丽玉早已是泪流满面。她弹拔箜篌把曲子和歌声记录下来。

从此以后,人们经常看到一对夫妇,在老人落水的地方弹拨箜篌而歌:“公无渡河,公竟渡河……”过往的人们听到这悲伤的旋律和歌声,无不吞声落泪。这首歌曲名字就叫《箜篌引》。失去心智的男人,极力阻止的女人,悲挽呜咽的箜篌曲。不加任何修饰,通过妇人之口,用十六字描述出来。使人看过以后有一种无名的伤感,久久不能散去。泯泯中能感受到那人生的无奈。男人自己过不去自己这道坎,缘何癫狂以至投河?女人过不去感情这道坎,因何悲歌而徇情?(三)第八自然段《桃花扇》作者孔尚任,是孔子的64代孙,他和《长生殿》的作者洪晟被合称为“南洪北孔”,他俩是清代剧坛上的一对双子星座。《桃花扇》的内容是借复社文人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来反映南明弘光王朝覆亡的历史。再适当地向学生介绍桃花扇的来历“桃花扇何奇乎?其不奇而奇者,扇面之桃花也;桃花者,美人之血痕也;血痕者,守贞待字,碎首淋漓不肯辱于权奸者也;权奸者,魏阉之余孽也;余孽者,近声色,罗货利,结党复仇,隳三百年之基业者也。”五、课堂小结作者从细微处着笔,通过对梁任公的言谈举止的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博闻强识、幽默、睿智的学者形象,使我们对学者的梁启超先生多了份了解,多了份崇敬之情;并从作者身上学习到了如何展示人物性格特点的写作手法及从梁任公那学习到了如何演讲的有效方法。六、布置作业1、朗诵课文,从中完成课后习题。2、结合课堂上老师讲的演讲技巧,找一篇文章进行实践。3、预习新课。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