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六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传统文化教学计划(精选1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6 08:50:12 页码:12
2023年六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传统文化教学计划(精选11篇)
2023-11-16 08:50:12    小编:梦幻泡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我们又将迎来新的喜悦、新的收获,一起对今后的学习做个计划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计划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计划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六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计划篇一

《传统文化》教学工作计划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中的展现。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实践活动中创造积累的文明成果,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见证,它博大精深,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伟大贡献。

学习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弘扬民族精神,是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习诵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了解历史名人、名胜古迹、科技发明、艺术创造(如建筑、绘画、书法、戏曲)和民俗风情等传统文化内容,对少年儿童人格的陶冶和智慧的启迪,对培养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学生分析:

我班共有学生50人,有些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书写潦草,学习粗心大意不扎实,学生的知识面太窄,能力不强,对事物的分析能力差,独立思考与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欠缺。还有些学生自控能力差,自己管不了自己,上课随便讲话,如果能在宽松融洽的气氛中开始,那么孩子将自然地摒弃对传统文化课的畏惧感,从而激发对传统文化课的喜爱。

二、教材分析

(一)课程性质

传统文化课程是对少年儿童进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启蒙课程,是我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中的必修课程之一。

本课程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典范性

本课程遵循少年儿童的认知规律,选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具有积极意义的典范作品作为教育内容,通过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滋养,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趣味性

本课程贴近少年儿童生活,注重兴趣培养,教材的呈现形式应符合少年儿童的接受心理,学习形式力求生动活泼、丰富多彩,使少年儿童感受到学习传统文化的乐趣。

3、启蒙性

本课程注重对少年儿童进行传统文化价值观的熏陶和影响,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应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体现启蒙性。

4、开放性

本课程的学习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许多领域,应充分利用课内外各种可利用的学习资源,组织学生走出课堂,进行参观游览、调查访问、参加村镇或社区传统文化活动等,让学生在感悟、体验中接受传统文化教育。

(二)基本理念

1、感受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认识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特点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和特点,感受传统文化丰富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魅力,从而认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2、逐步提升传统文化素养,培养民族精神

引领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进行学习,能够拓宽学生的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实践领域,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逐步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

民族精神的形成是传统文化长期熏陶、影响的结果。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对于培养民族精神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发挥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

强化朗读、背诵传统文化的精华,不仅能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记忆力,而且能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经典的感悟能力。

充分利用当地的课程资源,加强课内外结合、校内外沟通,如参观文化馆、博物馆,游览文化古迹、文化名胜等,使学生直接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感染。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和特点,感受传统文化丰富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魅力,从而认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2、引领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进行学习,能够拓宽学生的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实践领域,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逐步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全面提升学生的古典文化素养,初步了解古代大诗人的生平行迹。

3、认识传统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传统文化的智慧,初步感悟、了解传统文化的精神、审美理想、审美情趣等,感受中华民族的文化魅力,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四、教学教学重点、难点:

强化朗读、背诵传统文化的精华,不仅能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记忆力,而且能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经典的感悟能力。本课程遵循少年儿童的认知规律,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五、教学措施:

1、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加强课内外结合、校内外沟通,如参观文化馆、博物馆,游览文化古迹、文化名胜等,使学生直接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感染。

2、充分展示图片,作品等教学手段,教师加以示范。认真钻研教材,进一步领会课标精神,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

3、拓展教学思路,做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因地制宜,以求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2009---2010下学期

《传统文化》教学工作计划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中的展现。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实践活动中创造积累的文明成果,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见证,它博大精深,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伟大贡献。

学习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弘扬民族精神,是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习诵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了解历史名人、名胜古迹、科技发明、艺术创造(如建筑、绘画、书法、戏曲)和民俗风情等传统文化内容,对少年儿童人格的陶冶和智慧的启迪,对培养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教学目标:

2.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能借助相关资料理解所学诗文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品味作品的语言内涵,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

3.能针对所学诗文中作者的观点进行讨论,能结合现实生活谈出自己的认识和体会,明确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如何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精神。

4.能借助有关资料了解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不断积累传统文化知识。如《论语》、《孟子》、《老子》、《庄子》等文化经典著作,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墨子、孙武、孙膑等诸子百家代表人物。

5.能向同学介绍自己搜集到的当地某一历史文化名人的生平事迹和主要贡献,能谈出自己对该历史文化名人的看法;在广泛交流的基础上,每个同学选择一位自己最喜欢的历史文化名人,写出自己喜爱的理由并提出自己的奋斗目标。

6.能根据学习内容写读书笔记,能根据实地考察所得写出考察简报,能根据有关资料编辑班级或校内报刊等。

二、教学重难点:

1.继续学习传统文明礼仪,规范自己的言行,提高个人修养。

2.能自主搜集名胜古迹和传统民俗的相关资料,能向同学介绍某一名胜古迹或传统民俗的有关知识,能结合实际体验谈出自己的认识和感受。

3.能根据所学诗文进行拓展阅读,将自己搜集和整理的优秀作品介绍给同学;能自主开展经典诗文朗诵会、传统文化考察、传统文化知识竞赛、书法比赛、传统文化摄影展等活动。

4.能初步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培养热爱传统文化的感情,吸收传统文化的智慧,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

三、教学措施:

(一)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文化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应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二)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通过传统文化课程内容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三)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性

通过活动性学习,使学生在诵读、感悟、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学习活动,如诗歌朗诵、书法比赛、艺术节等,充分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通过参观游览文化古迹、寻访历史文化名人、参与传统节日活动等,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社会意义。

(四)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组织学习活动,要注意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从小养成喜欢读书、认真书写、勤于思考、踊跃发言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体现教学的层次性

教学中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在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等方面的不同特点,体现教学要求的层次性,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和自信,在原有基础上都能循序渐进,得以发展提高,不可盲目拔高教学要求。

(六)重视对学生的文化熏陶

学习经典重在积累感悟。通过品味经典之韵、感受志士之魂、领略山水之美、参与艺术之乐,使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滋养,获得文化积累,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文化品格。

要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力求以情动人、以情启智、以情养德,激发学生情感共鸣。

(七)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初步的鉴别意识

传统文化因历史的局限,也存在一些不符合现代价值观念的内容。教学中要逐步培养学生初步的辨别和鉴赏能力,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具有初步的鉴别意识。

(八)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传统文化是一门新课程,教师要加强对传统文化内容的学习与研究,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同时也要在教学过程中大胆探索新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九)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本地文化资源

要建立开放的课程资源网络,充分利用农村、社区等本地文化教育资源,并发展校外指导教师队伍,选择不同的教育活动方式和类型,对学生进行教育。

(十)注意处理好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既有自己的独特性,又与其他课程有一定的联系,在实施本课程的过程中,应注意与语文、品德等学科的教学或校内外其他教育活动相结合,相互促进,实现综合教育效益。

四、教学进度:

本教材共四个单元,本学期教授前两个单元。《论语》十三则各一课时,名人长廊中四个人物各一课时,合计共17课时。

六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计划篇二

我班共有学生46人。他们学习习惯、生活习惯等各方面差异很大,况且,本班男孩子较多,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大部分学生家长忙于家事,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关心不够,养成了孩子自由散漫的生活作风和学习习惯。但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我发现本班大部分学生对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在前段时间,学生对《三字经》等的内容有了初步的背诵基础,大多数学生对祖国的文化表现出较浓郁的兴趣,借此时机,将传统文化精髓灌输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志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让学生做个具有传统文化素养的中国人。

本册教材包括“经典驿站”“名人长廊”“名胜佳境”“艺术乐园”四个单元。这一学期,我们重点学习“经典驿站”“名人长廊”这两个部分。

“名人长廊”:学习和了解古代历史名人,借鉴他们为人处事的方法。本章节主要介绍了“孔子”“孟子”“晏子”“孔融”四位历史名人的故事。

“名胜佳境”:了解黄河、泰山等名胜。在教学时,适当补充一些图片文字和课外资料,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继承,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使其具有初步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

“艺术乐园”:步入民族文化的艺术殿堂,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绚丽缤纷,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信心。本章节主要分为“歇后语”和“民谣”两个部分。

教材基本呈现形式为:“经典回放”(呈现原创经典中精华部分);“温馨点击”(借教师之口将作者的思想和教学的意图呈现出来,提出学习依据,明确学习要求);“活动广角”(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在自主学习、探究、尝试、交流中完成学习活动)

本教材突出了原典性、知识性、情感性、趣味性、实践性和地方特色,通过诵读、感悟、熏陶、探究、交流、合作等基本活动方式,达到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养的目的。具体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特点,营造浓厚的探索实践氛围。

2。以提升学生素养为目的,逐步培养其良好得到人文素养,塑造其诚信向上的民族气节和人生信念。

3。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培养其初步的探究学习能力,形成其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1、感悟继承传统文化。

2、养成良好品德。

1。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养成良好品德。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自强不息、以德化人,其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出正直、顽强、善良、对社会有用的人。此外,在道德培养方面,中国文化强调气节,所谓"士可杀不可辱";强调情操,所谓“富贵不能888淫888,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强调礼义,一举一动要符合社会规范和道德标准;强调廉耻,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强调奉献,所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强调良心,就是要时刻意识到自己是一个有道德之人,不做伤天害理事。所有这些,在今天的素质教育中仍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1.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性。本教材形式多样活泼,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的心理体验,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2。要尊重学生的主动性。教学要以“活”为基础,以“动”为特征,旨在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

3。要体现教学过程中的层次性,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

4。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形式学习。

5。加强学科的交叉和渗透,拓展学科知识,改善知识结构。

6。开发和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创造性地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六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计划篇三

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上,规定“认识中华民族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还指出教材“要注重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确,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五千年的历史,积淀了丰厚的传统文化,北京故宫、山东泰山、山西五台山等都已经被列为世界遗产;民间工艺、艺术、风俗等都蕴涵着深厚的文化传统。这就对教师学科知识、教学能力、文化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的教师认为,语文课程最具有社会文化,民族文化和历史文化,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虽然根深蒂固。但是传统文化的教育并非是语文教师的全部职责。如:我们在美术课上,可以很好地利用教材让学生了解的剪纸、陶瓷等是我国传统优秀的民间工艺;又如:小学数学课上教学“圆的周长”,提示其内在的规律性,一个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是一个定值时,就很自然地联想到圆周率这一概念,这时只讲清圆周率的本质属性及近似值是不够的,应该从数学史的角度讲清我国古代的数学家祖冲之是第一个把圆周率准确计算到小数点后6位的人,比欧洲早了1000多年,借此契机把我国古文化成就展示给学生,从而渗透了德育,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以及爱科学的热情。所以,不管是任何学科,教师要准确挖掘数学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因素。巧妙地对学生进行文化传承与弘扬的教育,达到了巩固知识、传播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双重目的。

中华民族文化丰富多采,民族艺术更是五彩缤纷。学校应该开展一些活动来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优秀的古诗词不但情理趣兼备,易于诵记,而且能启迪人的心智,真正让学生一辈子有用。我们可以组织开展“古诗词朗诵比赛”,学生就会去收集自己喜欢的古诗词,对收集的古诗词进行整理和记忆,这样,学生就会逐步了解古诗词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千百年间,万口传诵,哺育了一代又一代,成为祖国文化的命脉。例如:中国画讲求哲理性、诗性、书写性、精神性,学校美术教师就应该组织学生进行国画比赛活动,还可以当地老年聘请书画协会成员开展送文化进校园活动,让书画协会前辈现场进行作画,与学生面对面交流,激励学生的参与感。通过学生参与活动,不仅有助于中国绘画特色的弘扬,还能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磨砺中华魂、牢固民族根。

社会生活复杂多样,一些西方不良文化和社会不良风气总会对中华文化造成一定的冲击,作为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学校主阵地改怎么办呢?学生不是每天都在学校,还要参与社会生活,所以,学校及教师有必要有目的地组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做好学校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应尽职责。如:清明节组织学生开展扫墓活动,让学生通过参与扫墓实践活动从而了解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还可以让学生收集有关清明或其他传统节日的来历、诗歌或活动,然后在班上进行交流,从而让学生知道节日也是一种文化,每一次参与传统节日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延续。作为牛场小学的政教处主任,我在组织学生参加清明节祭奠先烈时,除了向同学们介绍烈士的先进事迹外,我还作了一首诗献给学生:一年一度的清明,传统节日铭刻心。教诲子孙重孝道,千年万载敬亲人。我想,这也是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熏陶吧!中国除了传统节日之外,还有许多传统民俗民间活动,学校应因地制宜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当地的民间民俗文化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中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和人文修养,培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责任感。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和学校领导一起协商,并向全校教师征集金点子。因此学校的校本教材《民间体育进校园》和校刊《柳滩园》幸运而生。学校的大课间活动也开展得有声有色。

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深入学校,大部分学校已经拥有远程教育资源接受设备,有的学校除了远程设备之外还连接了互联网,有效的利用现代网络资源技术,对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有着积极的作用。如:在边远的农村小学,需要了解北京故宫情况,我们就可以利用远程教学资源下载相关故宫方面个图片、视频或课件,让远在千里的学生了解故宫的宏伟与壮观。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贯穿在语文教科书里,渗透到教科书的各个组成部分之中。在教学中,教师要利用电教手段,注重落实“传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这个目标,在学语文的同时,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领悟中华语言文化的无穷魅力,如在学习反映我国古代建筑与园林技术的《赵州桥》、《颐和园》、《圆明园的毁灭》等篇目时,利用多媒体展示直观图片,感受古代建筑园林艺术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激起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泱泱大国,五千年的灿烂文化是我们引以自豪和骄傲的.也是我们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学校在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要起中坚作用,切实让学生感悟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起到继承发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目的,让学生内在文化底蕴和谐丰实,让学生成为中华民族艺术的传承者、创新者。

六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计划篇四

让学生了解《赵威后问齐使》的原文及译文。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四、活动广角。

2、与你的小伙伴一起,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救助周围有困难的人。

五、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

关爱人民,才能使国家安定,使国家富强。

六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计划篇五

传统文化课程是对少年儿童进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启蒙课程,是我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中的必修课程之一。本册共有26课,包含“经典驿站”、“名人长廊”、“名胜游踪”和“艺术乐园”四个单元。内容具有活动性、趣味性。

本班学生活泼好动,因入学不久,每个人的思想,品德都不成熟,处于形成的初步时期。学习目的还未明确,学习习惯正处于逐步形成的阶段。但学生学习的兴趣浓厚,求知欲望很高。

1.能够熟练背诵经典古诗文(篇或段),能大体了解其意思。

2.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诵读等活动,能结合教材插图理解诗文大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

3.了解中华传统节日、民俗风情,培养自己热爱中华传统习俗的感情。

4.初步了解绘画、书法、建筑等艺术形式,提高自己对传统文化的感知能力。

5.了解本地的历史文化名人、名胜古迹等,能在教师和家长的帮助下,尝试参加校内外的传统文化活动。

6.逐步产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

7.了解传统文明礼仪方面的常识,生活中讲文明,讲礼貌。

1.熟练背诵经典古诗文(篇或段),大体了解其意思。

2.了解中华传统节日、民俗风情,培养自己热爱中华传统习俗的感情。

3.了解传统文明礼仪方面的常识,生活中讲文明,讲礼貌;自觉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初步具有诚实守信、关心他人的意识。

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诵读等活动,结合教材插图理解诗文大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

1、教学形式多样化。时而教师讲解、时而学生讲故事、时而读书、讲歇后语比赛等。

2、注重游戏教学。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兴趣,我将运用游戏“对句、接龙、找宝藏、小老师、鳄鱼吃人”等。

3、注重面向全体和个别差异。集体、小组、个人展示等交错进行,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

九 月:唐诗

十 月:宋词

十一月:元曲及名人长廊

十二月:三孔 长江

一 月:谜语 谚语

每课一课时

六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计划篇六

让学生了解《买椟还珠》的原文及译文。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1、了解《韩非子》这部书的作者及内容。

2、体会书中故事的教育意义。

四、活动广角。

1、读了这个故事,你一定有许多话想说吧?请把你最想说的一句话写下来。

2、和你的朋友一起把这个故事演一演吧!

五、成长阶梯。

做好自我评价。

使学生明白空有外表是不行的.,重要的是内在。

六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计划篇七

让学生了解《买椟还珠》的原文及译文。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1、了解《韩非子》这部书的作者及内容。

2、体会书中故事的教育意义。

四、活动广角。

1、读了这个故事,你一定有许多话想说吧?请把你最想说的一句话写下来。

2、和你的朋友一起把这个故事演一演吧!

五、成长阶梯。

做好自我评价。

使学生明白空有外表是不行的',重要的是内在。

六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计划篇八

学生情况分析:

六年级两个班共有学生34人,学生有一定的环保意识和环保知识,但不系统、不全面。极少开展综合实践活动。通过本册教材的学习,使他们掌握环保的有关知识,通过开展大量的实践活动,做环保的小主人。

1、学生了解一些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发展,感知这些环境问题带来的危害,树立环保意识,转变浪费资源、破环环境的生活方式。

2、学会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持久地采取适当措施保护生态环境。

1、精心准备,不断探索,提高自身素质,切实加强健康教育。

2、充实教学内容,拓展教学空间。

3、设置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

5、课堂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学生认识环境污染的危害,了解一些环境保护的知识,激发学生自觉保护环境的决心。

执行说明:

1、学生组成若干调查小组,选定调查主题。

2、广泛阅读报刊杂志,借助丰富的网络资源搜集环境污染及如何保护环境的资料。

六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计划篇九

三年级共有三个班,学生153人。学生对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都有不同程度的了解。对《三字经》、《弟子规》等的内容有了一定的学习积累,对《论语》等的内容有了初步的背诵基础,大多数学生对祖国的传统文化表现出较浓郁的兴趣。我们生在中国,长在中国,理应把传统文化及其精髓灌输课堂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志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让学生做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本册教材包括“经典驿站”“名人长廊”“名胜佳境”“艺术乐园”四个单元。

“经典驿站”部分主要学习、了解中华民族传统原创经典,让受益于千古美文的文化滋养,培养对传统文化精髓的喜爱之情。分为《三字经》、《幼学琼林》以及《山海经》三个部分。

“名人长廊”部分主要学习和了解古代历史名人,借鉴他们为人处事的方法。本章节主要介绍了“孔子”“孟子”“晏子”“孔融”四位历史名人的故事。

“名胜佳境”:部分主要了解黄河、泰山等名胜,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继承,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使其具有初步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

“艺术乐园”部分引领学生步入民族文化的艺术殿堂,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绚丽缤纷,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信心。本章节主要分为“歇后语”和“民谣”两个部分。

本学期,我们重点学习“名胜佳境”“艺术乐园”这两个部分。

教材基本呈现形式为:“诗画揽胜”(呈现关于中国名胜的诗歌部分);“温馨点击”(借教师之口将作者的思想和教学的意图呈现出来,提出学习依据,明确学习要求);“活动广角”(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在自主学习、探究、尝试、交流中完成学习活动)

本教材突出了原典性、知识性、情感性、趣味性、实践性和地方特色,通过诵读、感悟、熏陶、探究、交流、合作等基本活动方式,达到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养的目的。具体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特点,营造浓厚的探索实践氛围。

2.以提升学生素养为目的,逐步培养其良好得到人文素养,塑造其诚信向上的民族气节和人生信念。

3.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培养其初步的探究学习能力,形成其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1.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养成良好品德。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自强不息、以德化人,其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出正直、顽强、善良、对社会有用的人。此外,在道德培养方面,中国文化强调气节,所谓“士可杀不可辱”;强调情操,所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强调礼义,一举一动要符合社会规范和道德标准;强调廉耻,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强调奉献,所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强调良心,就是要时刻意识到自己是一个有道德之人,不做伤天害理事。所有这些,在今天的素质教育中仍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4.欣赏浓郁文化气息的山山水水,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足迹

5.领略几千年的民族艺术

1.感悟继承传统文化。

2.养成良好品德。

1.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性。本教材形式多样活泼,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的心理体验,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2.要尊重学生的主动性。教学要以“活”为基础,以“动”为特征,旨在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

3.要体现教学过程中的层次性,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

4.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形式学习。

5.加强学科的交叉和渗透,拓展学科知识,改善知识结构。

6.开发和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创造性地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1.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性。

2.要注重学习方式的主动性。

3.要体现教学过程的层次性,关注结果,更关注过程。

4.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周次日期教学进度备注

12.25——2.26总体了解本学期内容。1课时

22.29——3.4黄河胜景1课时

33.7——3.11黄河号子1课时

43.14——3.18黄河精神1课时

53.21——3.25黄河颂歌1课时

63.28——4.1泰山美景1课时

74.5——4.8泰山日出1课时

84.11——4.15登山抒怀1课时

94.18——4.22泰山典故1课时

104.25——4.29准备经典诵读比赛1课时

115.3——5.6经典诵读比赛1课时

125.9——5.13来自生活的语言艺术1课时

135.16——5.20生肖歇后语1课时

145.23——5.27成语接龙活动歇后语大比拼1课时

155.30——6.3百姓创造的歌谣1课时

166.6——6.10童谣1课时

176.13——6.17组织童谣大赛1课时

186.20——6.24童谣大赛1课时

196.27——7.1复习考试1课时

207.4——7.6复习考试

六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计划篇十

国学教学的重点之一是,经常让学生轻松并有韵律感的吟诵唐诗、宋词、元曲,倡导学生先求熟读,并初步背诵所学内容;国学教学的重点之二是,在教学中,有许多品德教育渗透其中(尊敬长辈、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等),注重教育学生学以致用,要用实际行动体现国学的学习内容,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国学教学的难点是学生正确理解所学内容;这些蒙学经典都是古文,古文与白话文相比,会有更多的生僻字和多音字,学生不容易理解,因此学生初步理解学习内容就成为教学难点,如果这些难点得到突破,将会不断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

1、教学形式多样化。时而教师讲解、时而学生讲故事、时而读书、讲歇后语比赛等。

2、注重游戏教学。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兴趣,我将运用游戏“对句、接龙、找宝藏、小老师”等。

3、注重面向全体和个别差异。集体、小组、个人展示等交错进行,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

第一周:《木瓜》

第二周:《子衿》

第三周第八周:《老子》(五章)

第九周第十周:《晏子春秋》(二则)

第十一周第十二周:《管子》(二章)

第十三周第十六周:《孟子》(四章)

第十七周:《孙子兵法》(三章)

本学期将举行国学朗诵比赛,将以组为单位,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国学的兴趣。

很多古文经典是永恒的真理,为了能让传统文化精华古为今用、重焕生机,我还要进行不断的学习,逐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将中华文化最好的经典教给孩子,逐步提升孩子的文化品位,给民族的未来播撒希望的种子。

六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计划篇十一

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对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在一年级,学生对《弟子规》的内容有了初步的背诵基础,大多数学生对祖国的文化表现出较浓郁的兴趣,借此时机,将传统文化精髓灌输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志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让学生做个具有传统文化素养的中国人。

(一)、教学目的要求:

本套教材以齐鲁文化为主,反应中华传统文化精髓。以诵读原创经典、感怀名人志士、游历名山胜水、品味艺术之乐为基本活动内容,旨在使民族文化得以血脉相承,使少年儿童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从而陶冶情操,开启心智,提升智趣,提高综合文化素养,激发爱国情感,培养民族气节。

(二)、教材结构:

本册教材包括蒙书诵读、民间传说、历法与生肖、诗词诵读(一)、娱乐体育、曲艺与杂技、诗词诵读(二)、中华河流、政治人物、诗词诵读(三)共十个单元,35个课时。

(三)教材编排原则:

本教材突出了原典性、知识性、情感性、趣味性、实践性和地方特色,通过诵读、感悟、熏陶、探究、交流、合作等基本活动方式,达到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养的目的。具体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特点,营造浓厚的探索实践氛围。

2.以提升学生素养为目的,逐步培养其良好得到人文素养,塑造其诚信向上的民族气节和人生信念。

3.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培养其初步的探究学习能力,形成其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1.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性。本教材形式多样活泼,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的心理体验,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2.要尊重学生的主动性。教学要以“活”为基础,以“动”为特征,旨在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

3.要体现教学过程中的层次性,关注结果没更关注过程。

4.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5.注重评价的过程性和激励性。

多媒体,课件等

自学法、感情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

每课均一课时。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