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教学观摩课心得体会(优质1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6 12:14:08 页码:8
最新教学观摩课心得体会(优质13篇)
2023-11-16 12:14:08    小编:文锋

心得体会是对所经历的事物的理解和领悟的一种表达方式,是对自身成长和发展的一种反思和总结。心得体会是我们对于所经历的事件、经验和教训的总结和反思。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观摩课心得体会篇一

本篇文章旨在分享笔者在参加线上教学观摩课的过程中所得到的心得体会。线上教学观摩课是一种接受教育者的教学之道、方法和思维的方式,也是一种提高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在这次观摩课中,笔者从不同的老师那里学到了很多新的思考方式、教学方法和指导方案。以下是笔者在这场观摩课中得到的几点启示。

第一段:传统与现代教学相融合

在线上教学观摩课中,笔者第一次意识到了传统和现代教学之间的联系。传统教学是通过老师传授知识来进行教育的方式,而现代教学则更加注重学生的主动性和互动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实践能力。在这次观摩课中,笔者发现很多老师能够很好地融合这两种教学方式,通过创新的方式提高教学的效果。例如,通过多媒体演示、课堂讨论、个性化学习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第二段: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能力

在线上教学观摩课中,笔者还学到了许多关于培养学生个性化学习能力的方法。在教育领域,个性化学习已经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而在这次观摩课中,笔者发现很多老师都能够很好地实现这一目标,通过挖掘学生的个性特点,来创造条件让学生更好地发挥个性化学习的效果。例如,通过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的不同,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以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

第三段:重视学生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现代化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理念,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是衡量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指标。在这次观摩课中,笔者学到了很多老师在这方面的创新思路。例如,通过在线学习平台,在课堂上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重点和难点上,让学生在课后自主学习更广泛的知识点,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第四段:建立创新的评估体系

评估是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而建立创新的评估体系能够更好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在这次观摩课中,笔者学到了很多老师在这方面的心得体会。例如,通过建立基于学生自评的评估体系,使学生在评估自身学习情况的同时也能够更好地反思自己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从而更好地掌握学习方法和教学重点。

第五段:教学方式的创新与改进

教学方式的创新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在这次观摩课中,笔者看到了许多老师在这方面的积极尝试与实践。例如,通过创新的教学方式,如情境教学、游戏教育等,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效果。同时,也通过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及时进行改进,以提高自身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总之,在这场线上教学观摩课中,笔者学到了很多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案,也深深体会到了现代教育的四个特征:个性化、自主化、创新化、终身化。这些特征体现了教育教学不断发展的趋势,也为我们提供了更好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思路。我们应该跟随时代的步伐,不断进行创新、实验,更好地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教学观摩课心得体会篇二

教师是祖国建设的中坚力量,他们承担掌控学生思维的重任,是整个教育事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良师并不是天生的,他们需要在自己的教学路上不断学习和探索,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水平。一种常见的学习方法就是观摩别人的教学,这对于广大教师来说非常有益。本文将谈谈自己在参加教学观摩之后的感受与体会。

第二段:上教学观摩课

教学观摩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许多教育专家都极力提倡这种方法。上周,我有幸参加了一节高中语文课的观摩,这节课的主题是《阿Q正传》中的人物塑造。这节课的的授课教师是一位年轻的女老师,她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了文本中人物形象的构造和深层含义。在观摩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这节课所产生的强大影响,这节课不仅让我深刻的认识到了某些问题,而且还启发了我,让我有了很多新的教学思路。

第三段:观摩体会

在这堂课上,我看到了那位年轻女老师高超的教学技巧,我深深感受到她的真诚、热情和责任感,让我非常钦佩。她相当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在课堂上获得了充分的沉浸感和融合感,同时还传递给了他们人文关怀和人格启示。教学观摩使我深刻的认识到了教学的重要性,对我的日常工作也带来了很多启示和指导。

第四段:教学反思

在教学观摩之后,我开始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和教学状态。我意识到我还存在许多需要改善的地方,例如,我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的互动不够,表达能力不够强,学生也未能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要多听学生的意见,更好的引导学生,并增强自己的教学魅力和亲和力。

第五段:总结

通过上教学观摩课的体验,我认识到教学观摩的重要性,这是一种非常高效的学习方法。教学观摩能够让我们汲取他人的教学经验和先进方法,从而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我深深感受到了观摩对我的帮助和指导,我也将更加努力的工作和学习,为我们的教育事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教学观摩课心得体会篇三

今天学习了著名特级教师蒋军晶老师的《语文课上更重要的事》一文,我在“群文阅读”教学方面有了一些收获。

“这样的教学”是怎样的教学呢?我们把它称之为“群文阅读”。所谓“群文”,顾名思义,就是在教学现场,较短的单位时间内,要呈现多篇文章,多到四,甚至七八篇。甚至有日本的一则教学案例,80分钟左右的时间里,学生读了十几篇文章。那么从单篇到“群文”,对阅读教学而言,意义究竟何在?蒋老师谈了三点:意义一:让师生回归到“阅读”的本原。意义二:对真实阅读情状的模拟。意义三:努力改变阅读教学的痼疾。

群文阅读追求在有限时间内让学生经历较高水平的探究性阅读,体验发现的乐趣。有人要问了,难道单篇文章的教学中就投有“发现”吗?当然有,不过单篇阅读教学中,发现往往是借助教师的“讲”和“问”,由教师层层递进的环节设置诱导出来。这样的“发现”,现实的模拟性不够强。而群文阅读,通过文章的结构化组合以引发困惑,启动思考,最终导出发现。

他想,相对于朗读、讲述、背诵能力,理解、质疑和发现能力难道不更应该成为语文课堂上的“主角”吗?为什么不能给语文课留下一定的时间去尝试这样新的可能呢?群文阅读或许能够提供这种可能。

让我们也大胆尝试“群文阅读”教学,给语文课留下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更自主、更愉悦地阅读、理解、质疑、发现,从而达到提升其阅读能力的效果,这真的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教学观摩课心得体会篇四

3月15日到3月20日,高中教务处组织了分层教学观摩活动。八位教师共上了16节公开课。由于我出差了三天,回来只听到三位老师的6节课。听课以后,我深有感触。我认为,这次分层教学观摩活动是一次很有意义、很有成效的校本教研活动。

说分层教学观摩活动“有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我们提出“分层教学”这一概念已有一年多,但分层教学的公开课、观摩课还没有组织过,分层教学的理论探讨、经验交流也没有组织过。这次分层教学观摩活动就是对分层教学进行的有效探索,也是教师们分层教学实践成果的一次展示。这种探索、展示必将推进我校分层教学的实践研究向更深层次迈进。

这次观摩活动,上课教师事先针对各层次学生设计了不同的教学目标与练习,使得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摘到桃子”,获得成功的喜悦,这极大地优化了师生关系,提高了师生合作、交流的效率;其次,教师在备课时预设了在各层次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做了充分的准备,使得实际施教更有的放矢,目标更明确,针对性更强,同时也增大了课堂教学的容量。

这次观摩活动,上课教师有针对性地组织对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灵活地使用教学策略,极大地锻炼了教师的组织调控与随机应变能力。分层教学本身引发的思考和学生在分层教学中提出来的挑战,都有利于教师能力的全面提升。

说分层教学观摩活动“有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五方面:

1、教学目标是有效的

以往所听的观摩课,不管班级属于哪个层次,不管学生处于何种水平,老师们设立的教学目标往往是一致的。这次我看到的三位教师,都能针对不同班级,设立不同教学目标,比较切合学生实际。

2、教师的备课是真实、有效的

以前我检查教师们的备课,发现一个教师教几个班级,虽然班级层次不同,但教案只有一个。这次观摩活动,我们清楚地看到,班级层次不同,教学要求不同,所写的教案也完全不同。备课不仅备教材,而且也备学生。

3、教学方法适当,且有成效

不同层次的班级,教师选取的教学方法是不同的。a类班,教学方法是少讲多练,上课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注重的是提高学生的解题技能与技巧。b类班、c类班教学方法是浅讲多练,上课注重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落实,同时也重视新旧知识的联系,重视对学生进行查漏补缺。

4、课内提问和课内练习是有效的

以往听课,班级层次不同,但教师设计的提问是大致相同的,课内安排的练习是一样的。这次观摩活动,我们清楚地看到,不同层次的班级,教师设计的问题是不同的,设计的课内练习也明显不同:a类班,既有知识的直接运用,也有难度较大的综合题或探索性问题;b类班、c类班,课内练习则侧重于知识的直接运用和基础练习。

5、课内辅导和评价是有效的

这次观摩活动,老师们很重视课内信息的反馈,不同层次学生提出的同一问题,老师的回答深浅不同。对课内学习的评价也很重视,学生回答问题,完成课内练习,老师们都能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使每位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

当然,分层教学的实践研究才刚刚起步,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也在所难免。

比如:a类班,老师们讲的还是多了点,b类班、c类班,对差生的照顾还是少了一点。

另外,集体回答问题多了点,个别提问少了点,以至出现个别学生滥竽充数、无精打采现象。

教学观摩课心得体会篇五

近年来,工程教学在我国教育领域中逐渐兴起,以其注重学生实践和动手能力的培养而备受瞩目。为了更好地了解工程教学的实施情况,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我参加了一节关于工程教学课的观摩课。通过观摩,我对工程教学的特点和实施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从中获得了不少启示。以下是我对这堂观摩课的感悟。

首先,工程教学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在观摩课中,我看到学生们分组进行了一项实际的工程项目,他们亲自动手设计、制作,然后展示自己的成果。这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工程教学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其次,工程教学注重跨学科的综合运用。在观摩课中,学生们不仅仅需要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还需要借鉴其他学科的知识和方法。例如,设计一个机械装置,除了机械设计方面的知识,还需要涉及到物理学、数学等其他学科。这样的跨学科的综合运用,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还能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再次,工程教学注重团队合作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观摩课上,学生们分组协作,共同设计制作一个项目。这要求他们相互合作、相互配合,共同解决问题。在过程中,学生们要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与小组成员进行讨论,不仅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还锻炼了他们的沟通和交流能力。这对于他们将来步入社会工作、与他人合作是至关重要的。

另外,工程教学注重学生的创新和思辨能力的培养。观摩课中,学生们在设计和制作的过程中要不断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他们要遇到问题就要去思考、去探索,并提出解决方案。这种思辨和创新的能力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关键。工程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最后,工程教学注重质量和过程的评价。观摩课中,学生们不仅要展示他们的成果,还要对自己的设计和制作过程进行评价和反思。通过这种评价和反思,学生们能够发现并改进自己的不足之处,提高自己的设计和制作能力。这种评价和反思的过程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还能够培养他们的自我评价和质量意识。

综上所述,工程教学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跨学科的综合运用,团队合作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以及创新和思辨能力的培养。通过参加这次观摩课,我深刻感受到了工程教学所带来的变革和好处。我将积极运用工程教学的理念和方法,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我相信,通过工程教学,我们能够培养出更加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为未来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教学观摩课心得体会篇六

10月30日,我有幸在黄山实验小学聆听了张丽、李媛、李萍、陈凤荣4位老师所执教的作文教学课以及精彩的报告。4位执教老师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精湛的教学艺术,颇具特色的肢体语言,朴实无华的教学风格令我难以忘怀。

张丽老师的“学写日记”图文并茂的日记格式,循循善诱的讲解,细致入微的日记内容分析,学生的模仿写和展示点评,给我拍留下了深深的印象。李媛老师的“关注提示语”更是精彩,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从“说”的不同表达方式入手,用具体的事例,详细的讲解如何让关注提示语,并让学生做了具体可行的训练,真是让人大开眼界。李萍老师的句子娃娃图画式“看猴山”习作指导,更是图文并茂,按一定顺序写作训练精准到位。

最精彩的莫过于陈凤荣老师漫画情景作文教学指导。陈凤荣老师一再强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直接的学习动力,学生对写作训练有浓厚的兴趣是教学的最大成功。”在《情趣作文教学》这节作文课上,张老师用她精湛的教学艺术给我们展示了一节精彩的写作指导课。

陈凤荣老师说:“课堂首先是生活,其次是教学。”作文就是生活,是生活的过程,是建于学生生活基础之上。先有生活的观念,然后才有教学的努力。教学的作用是让学生作文生活的质量更好,一味的追求教学的目的,将使生活变得苍白而无力,将夺去学生生活的活力,生命力,反映出的作文也就变得呆板。

陈老师的教学中引用的例子都来源生活,报刊杂志的漫画,电视的公益广告等等,生活的素材被他加以改造利用,成为激发学生思维的媒介。融入了生活,使挤牙膏的艰难变得灵动而鲜活。不再困难,成为了学生生活的佐料,让学生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陈老师倡导:“作文应该有意思,不是有意义”。她阐述:选材要有意思,一个语文教师要有素材意识、作文意识,时刻考虑到孩子会喜欢哪些话题;命题要有意思,要确定能够激发起学生兴趣的,充满语文童趣的命题,活化学生的思维;要把课上的有意思,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流程,让孩子感到每个教学环节都有意思;评改要有意思,当面评改是有效的,要有好的语感,能瞬间发现闪光点,并予以放大。

陈老师老师强调要注意语言的积累、生活的积累、感受的积累。老师要有积累的.意识,要以读为主,多读多背,一堂课上完,要给学生留下什么东西,加强学生语言的积累;要多组织活动,创造机会,在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的活动中,增加学生的生活积累;要引领学生学会感受,感受身边的事物,记录个性化的感受,让生活充满诗的意味。

一天的学习时间十分短暂,留给我却有许多许多。执教老师们独具个性的教学风格我不可能全部学到,但是他们高超的教学艺术却是需要我用心去领悟的。

教学观摩课心得体会篇七

统编教材改动比较大,老师们拿到新教材,看到许多课文是新的,体例和教法是新的,改革的力度大,担心跟不上,用起来困难。这可以理解。但也要看到,这套教材的“新”,并非以革命的姿态把以前的教材教法全部颠覆,它是“守正创新”,是在原有基础上的变化革新,是那种大家经过努力就跟得上的“创新”。所以不必焦虑,要以积极而又正常的心态来使用教材。

特别是高中语文统编教材,改革的幅度大,推开使用的步子应当稳一点。不能指望新教材一用,教学就来个天翻地覆。使用新教材,采用新教法,这是时代要求,大家对语文教学都有这样那样的不满嘛,要借新教材的使用去改进教学。但也不必把以往的语文教学说得一无是处,那并不符合事实,别把语文老师弄得“灰头土脸”。其实我们就是那样一步步走过来的,要尊重历史,有所继承,有所扬弃,有所发展。

使用新教材,改革我们的语文教学,一定要立足于各自的学情,根据自己所在地区、学校或者班级的条件,在原有基础上去逐步调整、改进与更新。新教材的使用能否让我们的教学更上层楼,关键是教师,老师的思想和业务水平必须跟上,吃透教材,才能用好教材。而这需要时间,不可能靠几次培训就解决问题。 使用新教材,我不赞成一哄而起搞“运动”,不赞成形式主义,不赞成“一刀切”。办学条件好的,改革步子可以大一点,条件差的,也可以分步实施,创造条件去改,能改一寸是一寸。

今年秋季学期开学之后老师才拿到教材,时间这么紧张,现在对新教材还来不及熟悉和消化。应当容许先尝试采用新方式教一两个单元,积累了经验后,再把新教法推开。全国那么大,地区差异也大,办学的条件不同,要给学校和老师一定的选择权。

使用新教材,不只是教学方法要变化和适应,最主要的还是教学观念要更新。要理解新教材“新”在哪里,为什么要这样变化,有什么学理支持。建议大家备课时,认真研读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xx年版),和新教材对照着读,以加深对教材编写理念和设计意图的理解。因为新的高中语文教材是按照高中语文新课标编写的,如果说有创新,那是新课标要求之下的“新”;如果说新教材存在某些缺失,可能是课标的精神“转化”为教材内容的过程中出现的缺失。新的初中和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主要依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但也显然接受了高中语文新课标的某些新理念。所以初中和小学老师也有必要研读一下高中新课标。把新教材和新课标对照研究,才知道教材哪些方面发生变化和创新,这些变化、创新是源于哪些理论、政策的要求。这样,我们对于如何用好新教材,站位就会高一些,而不至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现在全国的中小学老师都在着手研究如何实施新教材提出的那些新的理念和教学方式,这种研究和讨论是必要的,有些问题和困扰的解决会有一个过程。我想讲几点意见,澄清一些误解,让新教材使用和教学改革更加切实可行。

按照新课标要求,新教材是以“学习任务群”来整合单元教学的。这样有什么好处呢?好处是突破单篇阅读精讲细析的固定模式,更加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建构“语文核心素养”。把过去比较零散的课文教学分为若干“学习任务群”,并且以任务群来组织单元教学,这样做,教学的目标就会比较集中而且清晰,我们的教学就不至于面面俱到,也可以避免什么课都大致是那一套程式的“同质化”弊病。使用新教材,备课就应当根据“学习任务群”所提示的“任务”去组织教学,把握某个单元或者某一课的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让每个单元教学有哪些“干货”,都做到心中有数,这将有助于克服语文教学的随意性。

采用“学习任务群”的单元教学,更重要的,是为了减少灌输式讲解,减少“刷题”,多匀出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带着问题学,拓展阅读面,扩大阅读量。这对于解决语文教学长期以来存在的“读书少”的问题,会有帮助。

采用“学习任务群”的单元教学,应当多往“学习活动”方面靠拢。备课就不能满足于准备好讲稿,而要考虑如何让学生在某种学习情境下带着某些“问题”(课题)去读书、思考和探究。老师要转变角色,由主要担负讲授,转为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即“活动”中学习。不是讲授不重要,也不必限定讲授,而是把教学的落脚点放在安排好学生的自主学习。有些课也可以多讲一点,有些少讲一点,都可以,但都力求围绕自主学习的“任务”去设计。教材的“学习提示”和“单元学习任务”的编写方式是新的,和以前常见的习题不太一样,学生的自主学习如何安排,其中都已经有所提示或者建议,备课要关注教材中的“单元学习任务”是如何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的,这种“活动”不能离开语文,主要是读书、思考和合作探究。

其实,课标中对各个“任务群”的`教学功能、目标都有要求,有些属于“上位”的要求,似乎比较原则,备课时也应当特别关注,让教学设计的方向更加明确。比如,课标在论述“语文核心素养”时,提到要“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还提到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味”。诸如直觉思维、形象思维、审美情趣,等等,是新提法,我们以前教学中较少关注的,新教材也在努力体现,备课时就应该多考虑。设计“文学阅读与欣赏”类的课,就要考虑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形象思维和审美情趣。比如古诗词教学,不能满足于了解“作者原意”和“艺术手法”,更应当重视激发学生自主阅读中所获得的审美感受,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去欣赏。所谓“溯源性审美”,不能取代“生成性审美”。

这是新的课型,到底怎样做才有好的效果?还需要在实践中积累总结经验。统编初中语文的“名著导读”,每册指定必读2种书,三年一共12种。这也是“整本书阅读”。高中教材原来也考虑读4部以上的名著,后来考虑高中的学业负担重,还要面对高考,就把阅读的量减少,一共才读2部——《乡土中国》(费孝通)和《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是作为“任务群”专设2个单元的,都安排在必修。教材中的“整本书阅读”设计是提示性的,主要包括“阅读指导”和“学习任务”两部分,比较简单。“学习任务”主要引导阅读和思考,供学生选择其中一二,不必全部完成。

现在大家都在讨论如何教“整本书阅读”,我想老师们会总结出好的办法。我的理解,“整本书阅读”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整本书,拓展阅读视野,建构读书的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整本书阅读”的功夫在课外,应以课外阅读为主,课堂上可以安排一些交流分享活动。老师也可以给一些引导,主要是读“某一类书”的方法引导。比如,读《乡土中国》,要求学生注意概念和大小纲目,注意理论推导。读《红楼梦》,要求整体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注意从自己感触最深的地方入手去探究、体验与欣赏,等等,都是方法的引导。不要和一般课文教学那样去多加讲解,更不能教师的讲解代替或限制学生的阅读与思考。

我最近写了《乡土中国》导读,主要是提供读这类书的方法,定位在初步接触社会科学论著,扩展知识面,这个标准不宜定得太高,只要坚持读完,对书的内容及表达方式有大致了解,对社会科学研究有些体验和印象,就可以了。如果还能探索一下阅读这类书的门径,甚至引发对某些问题的思考探究,那就更好。老师可以给一些阅读方法的建议,主要让学生课外自主阅读,没有必要和单篇课文教学那样精雕细刻,也没有必要布置很多“活动”和“任务”。阅读可以促进写作,但读书又不能处处指向写作,也不要老是想着考试,那会败坏读书的兴趣。

别忘了,“整本书阅读”可以多少起到“磨性子”作用,“读书养性”,培育毅力,涵养心智,祛除浮躁。总之,“整本书阅读”的教学不必搞得太复杂,重在“目标管理”,不要太多“过程管理”,能坚持完整通读几本书,就很不错了。处处安排写作或者讨论,“过程管理”太细,反而可能败坏读书的兴致。

新教材实施“学习任务群”单元教学,所谓“课”的构成原则也产生了变化,不再以单篇课文或者课时作为“课”的基本构成单位,而是根据“任务”来设 “课”。以往一篇就是一“课”,现在也还有一篇作为一“课”的,但更多的情况是一组课文为一“课”。因此教学的方式也会变化,不再一课一课的教,而是一组一组地学,即所谓“群文教学”。

“群文教学”有利于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但也不要理解为“群文”学习就比单篇教学更“高级”,也不是“群文教学”要取代单篇教学。在新教材中,单篇教学和“群文教学”是并存的。比如有些古文,有些比较深奥的经典,就仍然设计为单篇教学。注意,“群文教学”也应当有精读、略读之分,一课之中的两篇或者三篇课文,总有一篇是要精读的,老师要举例子,给方法,给读书和思考的方法,其他则让学生泛读。

下面,重点讲讲老师读书的问题,这是关键。要想用好新教材,老师必须跟上去读书。

语文老师要当“读书种子”,这是一种理想,一种责任,同时又是我们面临的很实际、很紧迫的职业要求。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有“三新”,也就是“新高考”“新课程”和“新教材”,必然会给老师提出更高的业务要求,在未来几年,老师专业素养的提升会成为硬指标,读书少的问题会显得很突出。

统编中小学语文教材最主要的特色,就是“读书为要”,大量增加读书的份量。统编中小学语文教材最主要的特色,就是“读书为要”,大量增加读书的份量。问题是,老师是否能跟上这个“量”,能跟上这个“节奏”?初中阶段光是“名著导读”指定必读的12种,推荐自主选择阅读的24 种。我们初中语文老师读过的有多少?恐怕不会乐观,有些老师连其中一半也未见得读过。高中语文新教材改动很大,对读书的要求非常高。特别到了高二,实施“专题研习”型的教学,一个专题,三课文,要学生顺藤摸瓜,找出很多相关的资料来读,涉及多方面相关知识,老师就必须具备比学生宽广得多的知识面,要读很多书,才能应对一个“研习”单元。新教材要求学生多读书,老师一定得自己先多读。靠以前那点的“库存”,看来是不行了。这是“倒逼”我们去读书。

再说说高考,也正在“倒逼”我们老师读书。

这几年高考语文命题的确在变化,开始考阅读面和阅读速度,命题所依赖的材料范围也大大拓展。现在不只考文学,还涉及到哲学、历史、考古、经济、科学等方方面面。最近看到一篇报道标题有点吓人,说20xx年高考语文,考的都是没有读过的,读过的全都没有考。这也可以说是部分事实,体现一种改革和变动。考知识和能力的“迁移”嘛!如果我们当老师的还是老一套,我行我素,不读书或者少读书,看来是很难应对改革中的高考的!

教语文是要有心境的,语文课人文性很强,教师的学养以及人格素养就格外重要。讲学养,既是教书的需要,也是教师自身精神成长的需要。因此,无论多么忙,最好有“自己的园地”,那怕是一块不大的“自留地”。不要一窝蜂都在应对现实需求,评级呀、教学检查呀、还有没完没了的各种事情。当然这些都要应对,谁也不可能完全超越,但要保留一份清醒,一点距离,免得被动地全部卷进去。喜欢读书,有自己某一方面的专业爱好,能多少进入相关领域,有一定的研究,有些发言权,这太重要了。在这状态中,会有成就感,同时也让自己保持思想活力。“在状态中”,还能帮助抵制职业性疲倦。

面对信息过量现象,要有自觉,让自己具备一点信息传媒素养,知道现代信息传播的规律。对信息时代带来阅读方式的一些重大的变化(比如传播渠道方式),既要接受它,又要“看穿”它,不是被动面对,不是被裹挟。要培养自己有“定力”,这里说的“定力”,包括应对和过滤复杂过量信息的能力,实事求是的态度,尊重规律、以不变应万变的眼光,还有平常心。

因此,我要特别提到一个词——“读书养性”。要营造一个“自己的园地”,养成读书和思考的习惯,把读书当作一种生活方式。读书可以养性,可以练脑,这不仅是能力,也是涵养,是素质,是一种高雅的生活方式。阅读可以拓展视野,可以接触人类的智慧,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可以让人在精神气质上超越庸常的环境。

“读书养性”和读书的实际目的不矛盾。读书为考试、为谋生谋职,都是必要的、合理的,实际的,但也要树立更高的“养性”的目标,让这个目标把考试、谋职等实际的目标带起来。

接下来我们讨论比较具体的,想围绕如何读书,提一些建议,给大家一个参考。

首先就是读书的计划和书单。读书总不能抓到什么是什么。必须有一定的计划性,而不能采取网上阅读的那种姿态,只跟随潮流、或者完全由着性子来读。如果没有计划,又没有足够的毅力,是不可能坚持读书的。

每位老师的书单不可能都一样,但建议都能包括三个基本的部分,是套在一起的三个“圈”。最外围的那个“圈”,是通识的部分,凡是上过大学受过良好教育的人,都应当读过的那些书。主要是中外文化经典,是最基本的书。阅读的目的,是接触中外经典,感受人类智慧的结晶。这个部分的书目量不一定很多,比如三四年能通读十来种,就很不错了。

往里边的第二个“圈”,第二部分,是与自己从事专业或者职业相关的书目。比如,学物理的,可以给自己安排读点化学、数学、生物,以及信息科学等方面的书,还有就是与物理学有关的邻近学科领域方面的书,也可以以读点类似科技史、科技哲学,以及教育类等领域的书。学文科的,也要读点理科的书。语文老师读书的面应当比其他学科更宽一些。这样做的目的是打基础,拓展专业视野,触类旁通,活跃思维。

再往里边的第三个“圈”,是核心部分。这一部分的书目主要围绕自己的专业,或者自己特别感兴趣,希望有所研究的那些专业的书。当然,这三部分书目之外,还可以是一些消遣的、娱乐的,但不应当是主体,也不必计划太强,不用专门设定一个“圈”,随意读一点,调节一下就可以了。

大部分老师都上过大学,如果大学四年,真正完整阅读的书很少,大都是为了考试潦潦草草应对式的阅读,那么现在当老师了,就应当把大学期间应当读而没有好好读的那些基本的书重新读一遍。我看这比很多培训管用。

很多老师可能会这样说,也想读书,可是工作太忙,没有时间呀。中小学老师的确非常忙,非常累,我真心希望这种状况能有所改变。但我们不能等,只能自己挤时间。时间就像海绵,挤一挤还是有的。据说现在国人每天用手机看微信等等平均要花费2个多小时。我看其中大都是被无用的信息占去了,能不能少看手机呀?少看手机就有时间读书了。时间与精力有限,大家都忙,这个不用抱怨,只要有这份心,总能挤出时间给自己充电加油。特别是青年教师,要有读书充电的三年、五年或者十年计划,有大致方向,持之有恒,可能就“终成正果”,当个研究型的语文老师。这是值得追求的目标。语文老师的业务水平提升,说到底,还是要多读书,争取成为“读书种子”。我建议新一届中语会,也能鼓励和带领全国中学老师多读书,让更多的老师成为“读书种子”,那么就能用好新教材,切实推进语文教学改革。这是我所期待的。

教学观摩课心得体会篇八

20xx市高中体育优质课评选既课堂教学观摩研讨活动在永安一中举行,研讨主题:立足教材,提升教学技能。在本次活动中共开展了13节高中体育优质课,比赛的内容包括教学设计和25分钟的课堂教学两部分,参加本次展示课的教师都是来自各县、区的优秀体育教师,他们的课都是经过精心准备的,是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通过本次观摩活动,让我增长了见识。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先是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分组合作学习,最后进行展示比学,组织自然、流畅。没有过多的哨声和队伍调动。教师讲解言简意赅、语言精练、示范规范。如将乐县的钟老师的武术《形神拳》,他的精彩表演震撼了在场的所有师生和评委,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且他的语言干练,很有感染力,完美的展示了他个人武术功底和教学技能。

能有效利用图解让学生自主探究,如武术图解、篮球图解、排球图解等等。映象最深刻的是永安一中的郑老师上的排球《正面上手传球》,他的教学方法很是新颖,循序渐进突出重点同时又能层层突破本课的难点,练习方法多样、实效。组织环环相扣,课堂活跃,确实是一堂示范课。

如羽毛球《正手击高远球》中,用绳子系上不同颜色和男、女生不同高度的塑料袋作为击球对象,排球网用彩带自制成网带,还有的教师自画了排球正面双手垫球的动作图解等等,让我们耳目一新,可见发挥了他们的智慧,用他们的行动谱写一堂堂生动有趣的课。

教学观摩课心得体会篇九

本学期,利用云平台共观摩了四节课,从中我受益匪浅,并对我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了反思:

第一、二节课是主题活动课,和以往的主题活动课不同,本次观摩的两节主题活动课,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新的尝试,即把课堂当作学生们分享和交流的平台,而前期的工作需要学生们以小组的形式课下完成,这种形式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团结协作的能力。现代社会是个信息量剧增的社会,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在第一节主题活动课中,在教师的引导下,由薄薄的一张纸引发了全体学生的头脑风暴,有的小组在音乐课的学习中收到了启发,动手制作了纸质的打击乐器;有的小组研究了纸与文化的关系;还有的小组探讨了节纸与减霾的关系。研究的方法多种多种多样,举行课题研讨、绘制思维导图、实地考察、访谈调查等等,全面地锻炼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这节课中我了解到了发散思维的魅力、知道了让学生自己去研究证实自己的奇思妙想是件既有趣又有意义的事。在第二节主题活动课中,学生们研究中国桥梁史、探讨十七孔桥和布鲁克林桥的异同,不仅开阔了眼界扩充了知识,更能利用对比研究的方法发现新问题、找到新思路。从这节课中,我了解到学生的潜力是巨大的,教师只要给予适时适当的引导,他们就能够创造出无限的可能。

让学生敢想、敢做、敢创新。

第三、四节课是数学课,从中我认识到教师适时进退和风趣幽默的授课方式对整节课的影响。在第三节课中,教师提出问题后,留出足够的时间给学生思考、尝试。重要的步骤让学生去做去展示、重要的结论让学生思考得出,让教师、学生一同享受课堂。“此处无声胜有声”这是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第四节课,课前小游戏与授课内容无缝衔接,《猜猜他》这个小游戏,强调了每个人都有特点,巧妙地导入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通过特点认识长方体与正方体。然后,教师通过切土豆、搭建长方体构架来认识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形式新颖、内容有趣、学生兴致非常高,教师讲得也很尽兴。

通过观摩本次的优秀课例,我才真正明白了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教是为了不教。”的深层意味。也认识到了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学习、提出问题、讨论交流、解决问题是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在课堂中,教师适时进退,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学得生动、活泼,主动性、积极性自然得以发挥和提高。

以上便是我观摩优秀课例的心得体会,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尽量应用学习到的先进理论和手段,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真正让学生拥有课堂、享受课堂。

教学观摩课心得体会篇十

根据古蔺县教育局骨干教师培训的安排,我有幸于20xx年3月29日至30日参加了“第八届全国初中语文名师经典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聆听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名师优质课和专家的讲座,收获良多,受益匪浅。

首先是从几位名师的教学和专家的讲座中感受到一个真正的语文教师应该具有的素养。这方面包括语文素养和专业素养。正如罗怀海老师讲座中谈到的一样,教师应该加强人文阅读和专业阅读。因为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教师、学生、作者之间情感碰撞的过程,如果教师没有足够的正能量,怎么也擦不出情感的火花来。就像李百艳老师说的那样:语文老师要有文学素养,不要说教学的语言有语文味儿,就连批评学生,骂学生都要有语文味儿,让学生听了就觉得是一种享受,感受到一种美。因此,我们应该多读书,读好书,尤其是要品读古今中外名家的笔墨,不断去积淀自己的文化内涵。

其次是关于语文教学中对文本的解读。在几位名师的课堂教学教学和讲座中,都非常重视文本解读。突出了文本解读要细读和深读,因为文本就是语文教学中最直接最丰富的教学资源。以前我们的教学中最多的是“初读课文,把握大意。”但是,听了专家们的讲座后,我明白了语文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把握文章大意,更要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引导学生抓住文本中的一些关键词句,甚至是透过文本字词的缝隙,揣摩词句后隐藏的更深层的含义。唯有如此,学生才能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世界和真实的写作意图。比如刘飞耀老师在教学《范进中举》一文是,就引导学生抓住范进中举是的语言描写,即“噫!好了!我中了!”、“噫!好!我中了!”。学生不仅揣摩出范进的疯态,还揣摩出范进此时的心态,感悟出范进中毒之深,明白了吴敬梓批判的矛头直指向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再如侯雪莉老师教学《湖心亭看雪》一文时,引导学生抓住文中“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句中“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等词,不仅让学生欣赏到中国画“天然去雕饰”的自然美,更让学生感受到人和物在浩瀚的宇宙中的渺小和微弱,衬托出张岱当时怀才不遇的一丝淡淡的惆怅。要在课堂教学中达成这些教学目标,我以为教师在教学之前首先要去细读和深读文本,只有这样,给学生的才会更有味道,也更有营养。

其三是转变教学观念,努力实践新课程标准。一是要实现师生角色的转变。在几位名师的教学中始终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参与者的教学理念。刘飞耀老师在课堂上遇到一位学生不敢大胆发言的时候,就积极引导、鼓励、帮助学生发言。当这位学生能够说出自己的看法时,老师就给学生鼓掌。这一举措,表现了老师对学生的肯定和尊重。我想这样不仅改变一个学生的性格,可能还会改变一个学生的一生,因为学生可能会因此而变得开朗、大方和自信。二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几堂课上,有学生自主阅读,在阅读中质疑的,有师生对话交流的,有小组合作探讨的,有展示成果的。其中吴昕歆老师以活动为载体的教学流程设计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学生在多种形式中不断的吸取,不断的感受,从而实现教师的预定教学目标。

怎样在语文课堂上荡涤学生的心灵,点燃学生的情感,凑出最动听的乐章,放飞学生的梦想?唯有我们教师在工作中要不断学习、探索、实践和创新。

教学观摩课心得体会篇十一

20xx年10月17日,我有幸到范县实验小学观摩了李香芝,于秋存两位名师的授课过程,领略了他们的风采。名师们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都是经过他们的精心挑选和安排设计的,因而,每一堂公开课,每一次报告都有很多值得我学习和借鉴的地方,整个教学观摩活动下来,我感受颇深,我认为要提高语文课堂效率主要从这几方面入手:

注意课前与学生的沟通,采取玩游戏、聊天等各种形式的师生互动。消除了学生的紧张情绪,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减轻课堂学习的枯燥感。从中我发现,有效的课前热身是调动孩子积极性的必备条件。

课堂上要经常用目光或微笑与学生交流,这是实现普遍关注的前提,要让所有的学生都能从教师的微笑和目光中看到一种关注,感受到一种温暖,获得一种支持。对学生的欣赏、夸奖、鼓励往往表达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让他们感觉到老师器重我,把他们每一点的积极性、每一点的学习热情保护起来,让它生长起来,壮大起来。

生能自主地体会课文的主旨。要培养学生的朗读教师应该在授课之前认真熟悉课文,在教学过程中用自己的语言及阅读带动学生阅读的兴趣。当然,动情的阅读必须建立在理解文本,融入文本的基础上。比如于秋存老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花,一路黄过去,满楼清香;叶,一路绿过去,娇嫩滴翠。”这句描写丝瓜的语句时,先让学生朗读,然后指导学生抓关键词“黄、清、绿、滴”进行朗读,学生的朗读在情感上有所提升,然后于老师又通过自己动情的朗读让学生打心里喜欢上了这个语句,然后都想试读一下,都想把它读好,于是抓住这个时机,让学生反复读,再反复指导,从而达到了感情朗读的效果,让在场听课的教师如沐春风。

在教学中,老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组织者;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是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者。名师们的课堂上,老师不是简单的把所要教授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通过各种方式的积极地启发,引导学生去探知,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探索得到知识这些知识也就更牢固地为学生所掌握。比如李香芝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通过讨论等方式自己解决问题。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听课,我觉得在教育教学方面收获很多。虽然各个老师的教学风格各异,但每一节课都有很多值得我学习借鉴的地方。这次课堂观摩活动,让我再次开阔了眼界,明白了今后教学努力的方向。另外,我对自己也提出了许多思考的问题:怎样让自己的语言更优美?怎样让我们的教学回归本真?怎样培养孩子的能力等等。这些问题都是我们教师所要考虑的。希望今后还能有更多的机会与名师零距离接触。

教学观摩课心得体会篇十二

很荣幸有这样一个机会在这里和各位同仁在一起交流、共同学习。艳伶老师与我共事多年,她是一位积极上进、对音乐教学有着极大热情的年轻的优秀教师。她的每节课总是让我们感觉到亮点纷呈、独具匠心。今天她执教的这节音乐课《咏鹅》,我认为是非常成功的,也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本堂课突出了以下几大特点:

导入是一堂课的开场白,是一节课的关键,是将学生由非学习状态转入学习的准备阶段。艳伶老师运用了动听的歌曲、优美的画面与古诗韵律美导入这节课,很新颖、独特,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不仅符合音乐学科的特点,又符合了新课标的课程整合的理念。

本节课设计的问题是有层次感、有目的性的,很好的为教学目标服务。例如问:你们有哪些不懂的音乐记号?引入反复跳越记号。又接着问:旋律由哪些音组成,下一个环节就是听音唱旋律。每个问题的设计都是合情合理,都能为学习歌曲做了很好的引导作用。

本节课设计的环节循序渐进,都能将学生的音乐潜能开发出来,在从听歌曲-节奏练习-视唱旋律-填歌词-歌曲处理这几个环节,逐层深入地进行,教者将歌曲中的典型的节奏型、曲谱在新授歌曲前就以活动的方式得以解决了,解除了学习歌曲的障碍。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教师教得也得心应手。

这一节课由于能注重启发式教学,结合学生的好奇、好动的年龄特点,从兴趣爱好出发,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唱、演、动各个环节中,大胆地展现自我。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课堂气氛很活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我们在教授新歌是往往会忽略这个环节,认为歌学会了就完事大吉。而艳伶老师在这节课的歌曲处理上做了很多努力,通过对比、体验、探究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到了歌曲的情绪意境,学生能用自己的感情传递出来,增强了歌曲的表现力。

音乐课堂中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没有双基学习做支撑,音乐审美教育就像“空中楼阁”,学生不可能真正意义上的去进行音乐创造。本节课有节奏练习、听音练习、视唱曲谱、反复跳跃记号的学习等等,充分体现了双基教学。这节课用一句话概括:“教师有激情,教学有效果!”

会议的最后是由丁主任指挥全体音乐教师合唱《我爱沙滩,我爱大海》,在优美、和谐的歌声中结束了本次会议。

教学观摩课心得体会篇十三

上周六我校派了我们十名教师去山东———潍坊学习。我们怀着热情的心情参加了全国小学语文主题学习观摩研讨会议,听取了李虹霞、韩兴娥、毕英春、王增艳、代吉娥、李海梅、于永正、尹宜梅八位名师的展示课,现场观摩了李振村校长报告的《全课程教育实验的语文走向》先进做法,还听取了陈耀方的报告《语文主题学习的10件事》,还有很多老师的精彩表演,让我感受颇深,我的心也热血澎湃。研讨会上,我认真听讲,认真作笔记,从而受到了很大的启发,使我从根本上认识到了自己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现在我将本次学习研讨的心得体会作如下阐述,与大家一起分享,望各位同行批评指正:

本次学习最大的收获,是如何提高自身的素质,如何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如何让学生轻松学习,提高教育教学效率,是当前我们要狠抓的重点。

韩兴娥老师的课,平凡却最有实效。她的课是平常积累的一种展示,但是成就的仅仅只有韩老师自己。我在网上看了很多关于韩老师的评论,印象最深的却是平凡扎实两个字。在她的课堂上,我感触最深得就是语文就是生活,尤其是韩老师将我们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最为日常所习,从小就培养学生的这种文化底蕴,其妙处不仅仅在于多认字,更重要的是一种人生的沉淀。这种尝试有时候是胆量的问题,当然,也需要老师不断的积累、学习、反思、坚持,韩兴娥老师做到了平常老师所不能做的,所以她成功了。

其次,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必须具备优良的师德修养,我认为,最关键的是要热爱自己的职业,热爱自己的学生,因为只有热爱自己职业的老师,才会从心底里踏踏实实地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时时把学生当成自己的亲生孩子一样,不断地为学生创造学习机会,使他们的智力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在学习方面,我们要成为学生的领路人,要用丰富的学识和高尚的人格,去感染学生,去影响学生。

总之,通过本次学习,使我认识到了加强学生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它既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又能帮助老师进步,在课外阅读过程中,老师不能是旁观者,要与学生一起,成为忠实的参与者,时时刻刻站在学生的身边,与他们同甘共苦,成为他们学习的好朋友、好伙伴,这样,我们就能与学生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共同在教学过程中体验到无限的乐趣。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