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教育专著读书心得体会(精选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9 06:58:15 页码:10
教育专著读书心得体会(精选9篇)
2023-11-19 06:58:15    小编:ZS文王

心得体会是我们在成长和进步的过程中所获得的宝贵财富。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通过总结和反思,我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找到自己的定位和方向。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秀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育专著读书心得体会篇一

段一:引言(文字参考:教育写作重要性的介绍)

教育写作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不仅仅是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更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在学校教育的过程中,读书是学生必须要经历的环节。通过读书,学生可以拓宽视野,积累知识,提高阅读与思考的能力。为了更好地理解教育写作与读书的关系,我选择了几本与教育写作相关的书籍进行阅读。下面,我将分享一些我在读书中的体会和心得。

段二:阅读东西《有效写作之道》(文字参考:有效写作的技巧)

《有效写作之道》是一本关于如何进行高效写作的指南。在这本书中,作者分享了许多有关写作的技巧和方法。我学到了写作中的几个重要要素:明确主题,组织结构,语言表达。明确主题是写作的首要任务,只有明确了自己要表达的内容,才能进行有针对性的思考和表达。而良好的组织结构可以使文章更加清晰易懂,让读者能够迅速理解作者的观点。同时,恰到好处的语言表达可以增加文章的说服力,让读者对作者的观点产生共鸣。

段三:阅读体验《阅读写作》(文字参考:读书对写作的影响)

《阅读写作》这本书是一本关于阅读与写作相互关联的书籍。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领悟到了读书对写作的重要性。通过广泛的阅读,我们可以接触到各种不同的写作风格和思想观点,借鉴他们的表达方式,丰富自己的写作技巧。同时,通过阅读可以培养我们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使我们在写作时有更加清晰的思路和判断力。因此,读书是培养优秀写作能力的关键步骤之一。

段四:阅读感悟《写作的技巧与风格》(文字参考:写作技巧与风格的探索)

《写作的技巧与风格》这本书是一本关于写作技巧和风格的研究性作品。在阅读这本书时,我发现了许多写作的技巧和风格的探索。不同的作者有不同的风格和表达方式,通过研究他们的作品,我学到了如何运用不同的句式和修辞手法来提升文章的表达能力。例如,使用排比句可以增加文章的节奏感和说服力,使用比喻和象征可以增加文章的形象感和逻辑连贯性。这些写作技巧和风格的探索,让我对写作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段五:结语(文字参考:教育写作与读书的重要性的总结)

通过阅读这些与教育写作相关的书籍,我更加深入地认识到了教育写作与读书的重要性。教育写作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更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而通过读书,我们可以拓宽视野,积累知识,提高阅读与思考的能力,从而更好地进行教育写作。因此,我会继续坚持读书,并将所学应用到写作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育专著读书心得体会篇二

寒假期间,我认真研读《教育新理念》、《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两本书。从这两本书中,我认为普通教师可以读出人生道理,教育智慧;教育管理者可以读出管理理念、办学方向;而思想者读出的更是心灵的共鸣灵魂的回音。作为一名平凡的教师,这另本书让我感动,更让我深思。

通过自学使我体会到作为个体的人必须要进行终身的学习,作为教师必须把教育看作是贯穿与人的整个一生与人的发展各个阶段的持续不断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学习新的理念,充实自己的头脑,使自己的思想不断地更新,与时代同步。知识经济时代,学习将贯穿于人的一生之始终,可谓“活到老学到老”。学习不再仅是学生的专利,教育也不再仅是教师的特权。一个真正的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时代也伴随知识经济时代同时降临。教育必须正视现实,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使其形式灵活多样,促进社会学习化、学习社会化。所以作为教师,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创新,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学习和了解先进的教育理念,把那些教育理念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只有如此,才能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通过思想的内化来指导实践;有了理念的更新,才能创造新的教育方法,适应学习时代的要求。

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说某年轻人来到绿洲碰到一位老先生,年轻人便问:“这里如何?”老人家反问说:“你的家乡如何?”年轻人回答:“糟透了!我很讨厌。”老人家接着说:“那你快走,这里同你的家乡一样糟。”后来又来了另一个青年问同样的问题,老人家也同样反问,青年回答说:“我的家乡很好,我很想念家乡的人、花、事物……”老人家便说:“这里也同样好。”旁听者觉得诧异,问老人家为何前后说法不一致呢?老者说:“你要寻找什么?你就会找到什么!”

的确,这个故事告诉大家:当你以欣赏的态度去看一件事,你便会看到许多优点;以批评的态度看,你便会看到无数缺点。反观我们传统的教育,多是为了分数的教育,从教师自我出发,而不真正是对幼儿这一主体人的教育,教师的抱怨也就“顺理成章”了。而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孩子的发展。我们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幼儿全面发展(由于个体差异,绝对意义上的全面发展实际上是不可能的。我的理解是指孩子的发展能为个人所驾驭,孩子可以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自由地从事多方面的活动,充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何况,“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优生”有缺点,“差生”也有闪光点,在我们教师心目中每个孩子都应是有天才的一面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改变教育观念,重新整合新型的师生关系,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欣赏者”。从这一角度出发,教师应该尊重幼儿合理的心理需求与个性差异,尊重他们的爱好与选择,尊重他们的人格。同时,及时捕捉幼儿身上的“闪光点”,并予以赞扬,特别是对“差生”而言,一两次别开生面的欣赏不啻是沙漠里的绿洲,久旱的甘霖,这样将会激发他们身上的潜能,让孩子在充满鼓励与期待的沃土中成长,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在《教育新理念》中,尤其使我感受最深的,是作者所提出“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书中阐述到“创造始于问题。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首先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问题性教学。”“美国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教师并不是以知识的传授为目的,而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形成自己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为目的。问题能力在于学生,能不能以问题贯穿教学在于教师。”目前,在农村课程改革的浪潮中,教师们也迷失了方向,把握不住了重点,一学期下来不知道让孩子们学会了什么?懂得了什么?对自己教学产生了怀疑,不知从何处入手。这不由得引起人们深思的是,教育的真正功能究竟是什么?在文中,袁教授给予了回答。他提出教育的真谛在于“将知识转化为智慧,使文明积淀成人格”。其中包括两层含义。其一:对教师而言,教会学生致知的方法,求知的渠道,学会判断知识和信息,要比教给学生现成的知识重要得多。因为知识本身是多变的,不断更新的。其二:现代文明的成果并不能通过传授内化成为人格,人格需要人格魅力的感召。那么,教师的教学行为直接影响到学生智慧、人格的形成与发展。这不由又落实到最根本的就是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师究竟应该教什么,怎样教?通过学习了袁教授的《教育新理念》对我们真的收获不浅!

常读书和常思考,使我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出严格的反省和内省,既要不惮于正视自己之短,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更要擅于总结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夯实根基。愚人不才,笨鸟先飞,我愿把追求完美的教学艺术作为一种人生目标,把自己生命的浪花融入祖国的教育教学改革的大潮之中。

教育专著读书心得体会篇三

《教育即唤醒》是浙江省苍南县灵溪镇灵江小学语文教师杨聪老师的教育手记。一位比我还小三岁的老师教育上却比我有思想的多。他觉得教育的乐趣来自对孩子的兴趣,教育的真正任务和目的,不是评判,而是唤醒,更是善的传递、爱的共鸣。

“问题学生”一直都是广大学校、家长所普遍关心的问题,特别是我们这些奋斗在教育一线的教师采用的教育态度,采取的教学手段,对学生群体的`身心发展都有着不容小觑的影响。

著名的基层教学老师杨聪,摒弃了面对“问题学生”采取忽视、监管、批评等教育手段,而是在自身教育实践过程中,给予孩子更多的爱与关注,尊重孩子幼小的心灵,重塑他们的自尊与自信,因材施教,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学习和学校不再成为孩子的负担。

他用以朴实无华的文笔,记录了教师与孩子之间发生的各种各样的故事与情况,一个个小故事《蒲公英的约定》《我的“雕虫小技”》《我让学生哭了》《 小敏的课外书》……一个个最直接、最真实的教学案例,叩击心灵,引发思考。让我深受感动。在为我们这些身处基础教育前线的教师们道出更为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的同时,也为“问题学生”指明了新的方向,让孩子回归最本真的情怀,解放孩子思想。

世界上有两种爱是最无私的:一是母爱,一是师爱,但师爱不同于母爱。师爱是一种情感与心灵的融化,是师生心灵沟通的桥梁。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尽可能深入的了解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这是教师和校长的首条金科玉律”。对于问题生的思想工作应做实做细,沟通要有艺术,那种以批评为主,教育为辅,以管代教,以堵代疏的做法会严重挫伤他们的自尊心。“教育不能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灵魂,对于问题学生更是如此,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正确对待,宽容学生所犯的错误,才能耐心地去雕塑每一位学生,要把学生的思想工作做到心里去,用充满感情的言辞去点燃学生的感情之火,与学生的交流不仅仅是语言上的,更是心与心的碰撞,用真挚的情感燃起学生的希望。

教育专著读书心得体会篇四

第一段:引言(150字)

地板教育是一种非常独特的教育方式,倡导学生在地板上读书,以增强学习的专注力与条件反射能力。我对于地板教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决定亲自尝试。在这里,我想分享一下我在地板教育中的读书心得体会。

第二段:专注力的提升(250字)

地板教育对于专注力的提升有着显著的效果。当我一开始坐在地板上读书时,我感到非常不舒服,无法集中精力。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慢慢适应了这种姿势,并且开始将注意力完全集中在阅读上。地板教育不仅迫使我们保持身体平衡,而且还提醒我们将精力投入到阅读中。在这种环境下,我能够更好地理解书中的知识,并且提高了我的专注力水平。

第三段:条件反射能力的提高(250字)

地板教育还对我条件反射能力的提高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地板上的阅读环境洗刷了我对于舒适和习惯的依赖,迫使我更加专注于书中的内容。当我习惯地去摊开书本,坐在沙发上读书时,大脑往往自动进入一种舒适的模式,导致我对书中的信息过分忽略。而地板上的阅读环境打破了这种舒适的习惯,迫使我的大脑更积极地思考和吸收。这种条件反射的调整不仅提高了我对于阅读材料的敏感度,而且增强了我的思维灵活性。

第四段:身体健康的促进(250字)

地板教育不仅对学习有好处,还对身体健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长时间的坐姿会导致我们的身体僵硬和肌肉疲劳,有时甚至伤害我们的脊椎。然而,地板上的阅读姿势使我们的身体保持着平衡,激活了我们的肌肉群。这不仅能够有效减少身体的僵化,而且还能够促进血液循环。此外,地板上阅读还能使我们的腿部肌肉得到锻炼,减少腿部疼痛的发生。综合来看,地板教育对于身体的健康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

第五段:总结(200字)

经过一段时间的地板教育实践,我深刻体会到了这种特殊的读书方式带给我的好处。地板教育提高了我的专注力和条件反射能力,使我在阅读中更加深入和有针对性。与此同时,它还促使我保持身体健康,预防了长期坐姿带来的问题。总的来说,地板教育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教育方式,能够极大地提高学习效果。我将继续在地板上读书,并将这种方式推介给身边的人,让更多人能享受地板教育的益处。

教育专著读书心得体会篇五

第一段:引入教育交流的意义(200字)

教育交流是当代社会中非常重要的活动之一。通过教育交流,我们不仅能够了解其他国家的教育体制和教育理念,还能够拓宽自己的视野,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其中,读书是一种重要的教育交流方式,可以通过阅读他人的著作来了解他们的思想和观点。读书不仅可以开拓我们的思维,还能够提升我们的表达能力和写作技巧。在我多年的教育交流经历中,读书对我的成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二段:阐述读书的益处(200字)

读书是一种重要的教育交流方式,带给了我许多益处。首先,通过读书,我获得了丰富的知识和信息。不同的作者有不同的观点和见解,读书可以让我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培养多元思维。其次,读书能够提高我的写作和表达能力。通过阅读他人的作品,我能够学习到优秀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从而提升自己的文字水平。此外,读书还能够拓宽我的视野,让我了解到更多未知的世界。通过阅读不同国家的文学作品,我能够感受到不同文化的魅力,增强了我对多样性的认知。

第三段:分享读书心得体会(200字)

在我多年的读书过程中,我遇到了许多优秀的著作,收获了很多读书心得。例如,在读《人间失格》这本书的时候,我被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所深深打动。他的痛苦和迷茫让我反思人生的意义,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观。此外,读《1984》这本书的时候,我被描述的极权主义社会所震撼。这本书让我对现实社会有了更清晰的认知,也使我更加珍惜自由和民主的社会环境。

第四段:阐述教育交流的重要性(200字)

教育交流对于人们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通过交流,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国家的教育体制和教育理念,从而借鉴他们的优点来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同时,教育交流还可以促进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和和谐发展。通过与其他国家的学生进行互动,我们可以了解到其他国家的文化和习俗,增进了解与合作的能力。此外,教育交流也能够培养我们的国际视野和全球意识,使我们成为具备全球竞争力的人才。

第五段:总结教育交流与读书心得体会的重要性(200字)

综上所述,教育交流与读书心得体会对于我们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读书,我们能够拓宽视野,增长知识,提升自己的写作和表达能力。而教育交流能够让我们了解到不同国家的教育体制和文化习俗,培养我们的国际视野和全球意识。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参与教育交流活动,多读好书,不断地学习与进步,为自己的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育专著读书心得体会篇六

和老朋友聊天时,她为我推荐了周国平的作品,于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到书店买来了《周国平论教育》这本书。

“守护人性,这是一个父亲的教育情怀,一个哲学家对教育的眷思,也是教育的终极使命。”这是此书封面上的题字,如此醒目。周国平先生既非在教育界工作,更不是教育家,但是他对教育却能够有自己深刻的见解,这可以说是让人非常佩服。但身为曾经的学生和现今的一线教育工作者,结合亲身谈谈读后之感。

以下摘自书中的原文片段是我最有感触之点所在:

学校教育的使命是让学生学会快乐地学习,为将来快乐地工作打好基础。能够快乐地学习和工作,这是精神上优秀的征兆。

在我看来,学习不快乐,把学习变成折磨,仅此一点,就已经是教育的最大失败。从小学开始,孩子们就受这个折磨,上了一天学,回家还必须做大量枯燥的作业,天天上床时都筋疲力尽,其用途只是应付考试,对真正的智力开发毫无益处。到了中学,尤其是高中,折磨越来越甚,简直是虐待了。

让学生快乐的学习,能得到素质全面的发展,这也是我们教育界多次课程改革所遵循的宗旨。但结合我们的国情来讲,何为教育?让学生通过学习找到一个理想体面的工作是不是教育?依周国平的看法,似乎不是。而这绝对是绝大多数家长心目中的教育。学会文武艺,报效与国家,学而优则仕,这是中国自古以来的深厚传统。否认这一传统,固然显得有思想,但是显然脱离了中国教育最大的现实。

在我看来,正如共产主义可以区分为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一样,教育也可以区分出最低目的和最高目的。前段所述,即是最低目的。通过教育,使人能够拥有一项技能,为自己谋生,同时也为社会服务,把这做为教育的目的,绝对是正正当当、理直气壮和无可厚非的。然而,教育的目的又不仅仅是这些。

教育的最高目的,正如周老师所说,“什么是教育?教育应使人获得成熟和自由,让生命绽放在爱和善良之中”。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在书的第四页他又谈到:“德育就是要鼓励崇高的精神追求,而不是灌输规范;智育就是要发展好奇心和理性思考的能力,而不是灌输知识;美育是要培育丰富的灵魂,而不是灌输技艺”。所谓的“而不是”,在我理解,应该是“而不仅仅是”的意思。

由此我联想到禅宗六祖慧能与其竞争者神秀的争执:菩提是不是树?明镜是不是台?恐怕正确的回答也应该是:菩提不仅仅是树,明镜也不仅仅是台。慧能的顿感悟固然高妙,神秀的渐修却也很有道理。由此联系到教育,教育固然要从根本的理念上正确,但是现实的操作中,又必须有一定的程序、规范和模式做为基础。正如寺庙中不能因为讲究顿悟,就完全否定了修行的价值,修行是一个日常的程序,它能够帮助实现顿悟,但不能保证达到顿悟。教育也是一样,按部就班地上课,能够帮助学生取得好成绩,增强生活和工作的本领,增大了获得自由和幸福和可能,或者说使之成为“大概率事件”,但是不能够保证,成绩好的学生就一定能找到好工作,找到自由和幸福。

基于上述分析,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有必要坚持这样的观点:分数很重要,有助于一个学生走向成功,一个不重视分数的学生不是一个上进的好学生;但同时,也不要把分数看得过于重要,因为它只是智育的一个指标,同时渗透了德育、体育和美育的一些成果,但绝对不是德智体美教育的全部。

有了上面正确的理念为基础,做为一名普通的高中教师,我们在面对以素质教育为由完全否认应试教育的批评时,就增添了底气和勇气;我们在面对政府部门的某些“唯分数论”的规定时,就多了理解和坚持;我们在讲台上授课时,就可能更接近全面和完美。

教育专著读书心得体会篇七

学校给我们每位教师发了一本书——朱永新的《新教育》。一直以来,我总以工作忙、没时间为理由,把它放在一边,其间也偶尔翻动过几次,但是很快就不再理它了。可是寒假前,学校布置了一项任务,要每位老师在假期中认真研读《新教育》,做好读书笔记,并完成一篇读后感。迫于形势,我又重新拿起了这本书。

《新教育》把教师的发展看作是学校发展的起点,一切为了教师,为了一切教师,为了教师的一切!让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共同成长,让教师和学生共同享受教育的幸福。学校管理最最灵魂最最核心的东西就是用教师的专业发展带动学校的发展,影响学生的成长。如果没有教师的成长,则永远不会有学生的成长,如果没有教师的快乐,那就永远不会有学生的快乐。我都不快乐,我会让你快乐吗?如果教师他不能充满激情地去拥抱他的教育生活,那么何谈教育幸福?何谈学生的快乐呢?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

我用心读完后,掩卷遐思,不禁心潮澎湃,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这位教育大师知识的渊博,对教育至真的感悟与至纯的挚爱,他对新教育理想追求的高瞻远瞩,令我油然而生敬意。我强烈的感觉到,这新教育之梦,并不遥远,就在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的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中,这梦定能成真!

书中朱永新先生提到“新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作为一个普通的教师,一直在思索怎样做一位合格的教师。读完这本书,我领悟到了教师应该具备的以下几方面素质:

一、富有“激情”。读朱永新先生的《新教育》时,无时你不感觉到愉悦与冲动,让你感觉到你不是在读书,而是在聆听一位充满激情富有诗意的大师在演讲,大师用他诗一般的语言和激情感染着每一位读者。作为教师,我们用肢体与语言向学生传递知识和文明,如果我们没有激情,我们就无法感染学生,我们就无法调动学生,生动课堂,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主客体的角色就得不到很好转换,课堂教学就很难成效。

二、怀着一颗赤子之心走到孩子们的中间去。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新教育应该是“爱的教育”。其实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何尝不是为学生的点滴进步而骄傲,何尝不是为了学生的进步而高兴,每一位教师都愿意把每一个学生当自己的孩子一样来爱!可是现实却是:高考的指挥棒让我们的家长和老师都蒙蔽了双眼,甚至学生自己都错误的以为:只要成绩好,一好遮百丑!这样,我们的教育便不再是“爱的教育”而是“分数的教育”。这样必然造就所有人在教育这个问题上急功近利,只看分数,而忽略了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忽略了学生的品德教育,忽略了学生作为社会人的这一基本属性特征。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必然是病态的和不完整的。新教育的实践活动就是要改变这一教育问题,让老师们重新关注心灵,重新建构课堂。所以作为一个物理老师我在以后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要更多的加强物理学史、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的教育,注重利用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注意保护孩子们的自尊心,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物理的信心!总之,“怀着一颗赤子之心走到孩子们的中间去。”

三、扎实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知识结构。要胜任新课改需要,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知识结构。扎实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知识结构,使我们很容易驾驭课堂,采用多渠道的教育手段和教学技巧来丰富课堂,调动和感染学生;另外,扎实的基础,使我们很容易接受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

年轻的我应该好好把握每一天,思考每一天教学中的得与失,做一个实实在在地教书的人。我希望自己也能如本书中说的那样“当我们的学生离开校园的时候,带走的不应该只有知识,更重要的是对理想的追求。

教育专著读书心得体会篇八

寒假里有幸拜读了张文质先生的《教育是慢的艺术》,感触颇深。张文质,福建闽侯人,教育学者,诗人。1983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系“生命化教育”的倡导人、负责人。多年来致力于“生命化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长期植根于中小学课堂,推动中国基础教育的变革和发展。在研究和实践过程中,创办了1+1读书俱乐部,推广1+1式的读书理念。透过学习,让我深深感受到了“教育的魅力在于激励与唤醒”,首先我们要做教育中的有心人,平时,我们要更细致、耐心些,多一些等待、思考与克制。其次要广泛阅读,努力付诸实践,积累经验,构建自己的认识平台。

堂,什么样的教育呢?作者眼里慢是像w老师那样的”教师身体动作是慢的,说话的语速是慢的,等待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是慢的“。又如作者所说的,日本的佐藤学认为”教育往往要在缓慢的过程中才能沉淀一些有用的东西“。在平时教学活动中,速度要放慢,慢下来教师才能注意到每位学生的困难并及时给予帮忙,多给他们带给创造、交流经验、合作学习的机会,逐渐增强自信心和自我潜力。教育,作为一种慢的艺术,需要留足等待的空间和时间,需要有舒缓的节奏。高频率、快节奏、大梯度,不利于学生的有序成长和发展。

张文质老师倡导”生命化教育“。在当今教育界为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生命化教育“,简单地讲,就是把对学生的的理解、关爱、信任、成全,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体现出来;它不是仅仅停留在理念上的表达和理解,它务必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体现出来。

“生命化教育”的实现包括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起主观作用的,就是教师。教师要关注每个独立的学生个体,不仅仅要尊重、善待学生,还要研究学生特点;在注重全体学生知识获得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根据学生不同的认知风格,带给与之相匹配的教学方法;关注学生异常的情绪变化,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注重情感交流;注重师生互动交流,引发思考……客观条件,就是课堂环境,教学空间。张文质在《教育是慢的艺术》一文里的一段话:美国教育家博耶说,学校还是小的好。那么“小“到什么程度为好呢?”小到学校所有师生都能彼此叫出对方的名字,亦即人数控制在二三百人内为最佳”。博耶又说:“当班生数超过30个人时,教师的注意中心就从对个体的关注转为对班级的控制。”这些见解都令人感佩。但博耶必须想不到,在中国有那么多“名师”能够在叫不出一个学生名字的状况下也能把“课做得神采飞扬”,他更不可能想到一些更厉害的“名师”竟能够在体育馆数千名观众面前在叫不出一个学生名字的状况下把“课做得神采飞扬”,也许,从某种好处上说,这正是中国教育胜过美国教育“难能可贵之处”。

如果教学课堂环境没有保障,首先就给教师组织课堂带来了困难,信息的传输呈单向化而不是多样化,“生命化教育”也就成了一句空话;而一味地强调教学质量,并以此作为衡量教师业绩的标准之一,也是对教师的不公,因为能把”课做得神采飞扬“的老师毕竟是少数。以”生命化教育“为理念,就要做到主观与客观的结合;既要强调教师的主观作用,又要营造良好的关注学生独立个体的空间,把“生命化教育”具体落实到教育过程中的每一细节和实处。

教育是慢的艺术。在教学上,教师要慢慢地去感悟,就像为人父母,育人的经验也是慢慢感悟出来的。一个好教师,应是偶有所得,有些独特的理解、独特的发现,然后顺着这种正道,终成大器。教育是些潜移默化、潜滋暗长的东西。功利的教学都是短暂的,不关注长远的,不关注正确的教育价值取向的。我们的教学研究,也是慢的艺术,有所发现,有所用心,慢慢地去做。这个慢,就是让学生感受、体验过程,构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个慢,就是不急于求成,要有足够的期盼,足够的耐心,减少教育浮燥与功利,这才是真正的教育。

教育专著读书心得体会篇九

作为一名学生,读书是我们不可逃避的责任和义务。然而,教育机制却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面貌。在我看来,教育机制对于读书有着重要的影响。通过读书可以更好地理解并评价教育机制,培养自己的思考能力和独立性,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责任。

首先,教育机制对于读书有着直接的指导作用。在学校教育中,教育机制规定了学生必须读什么书,并给出了具体的阅读要求和考核方式。这种指导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和提高学习效率。无论在考试还是日常学习中,学生必须根据教育机制的要求选择、读书和整理相关的知识。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我们不仅可以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还可以培养自己的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

然而,教育机制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教育机制过于强调应试能力,忽视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在当前的教育机制下,考试成绩成为学生衡量自己能力的唯一标准。因此,学生往往会盲目地疯狂追求高分,而忽视了对其他知识和兴趣的追求。这种教育机制容易造成学生死记硬背、缺乏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问题。

此外,教育机制还存在一些局限性,无法全面满足学生的需求。学生在课堂上被强迫学习指定的内容,很少有机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书籍。学生往往需要在大量的作业和考试中挣扎,没有时间和精力去阅读其他的书籍。教育机制的局限性限制了学生的知识广度和深度,阻碍了他们全面发展和实现个人价值的机会。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如何阅读书籍?首先,在读书过程中,我们应该积极主动地思考和评价书中的内容。和教育机制有所区别的是,我们需要保持独立的思考和判断能力,并且要勇敢地提出自己的观点。通过思考和批判性阅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书中的观点,并且在与他人讨论和辩论时能够受益良多。

其次,在课外阅读方面,我们应该自由选择自己喜爱的书籍。不论是文学作品还是科学著作,只要我们对它们感兴趣,都应该有机会去了解和阅读。这样的阅读方式可以启发我们独立思考问题,提升我们的阅读能力和认知能力。

最后,在阅读过程中,我们应该尽量超越教育机制的限制,扩展我们的知识面和视野。通过对不同领域书籍的阅读,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世界的本质和人类的智慧。同时,这种多元化的阅读也可以为我们提供更多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源泉。

总的来说,教育机制对于读书有着指导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限制。作为学生,我们应该积极主动地思考和评价,超越教育机制的限制,独立思考和阅读,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责任的最大化。通过读书,我们可以拥有更广阔的视野、更深入的思考和更独立的人格。读书是教育机制下的必要环节,也是我们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的必要途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