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小学二年级长度单位教学反思(通用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0 05:46:03 页码:7
2023年小学二年级长度单位教学反思(通用15篇)
2023-11-20 05:46:03    小编:雨中梧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小学二年级长度单位教学反思篇一

本节课以实践活动、合作学习为主要方式进行教学,具体有以下特点。

上课开始,教师通过“用什么办法能知道黑板的长度?”这一问题,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知识去进行测量,这样既解决了矛盾,又进入了主题,还吸引了学生。

此环节分两步进行,首先是认识米尺,建立米的观念。学生在建立米的观念的活动中,经历了从直观(看、量)到抽象(估、说)这样一个认识过程,从中体验到学习探索过程中的乐趣。其次是用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在本环节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大胆实践、主动探索,从而总结出用米作单位测量长度的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让学生把自己的操作过程用语言表述出来,从而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另一方面通过交流,让学生了解测身高可以用多种方法,从中学会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同时感受、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

教学中并不满足学生测量活动后正确地填出结果,而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观察、理解知识间的联系。这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二年级长度单位教学反思篇二

本周学习了第一单元"长度单位",学习重点如下:

在课堂内,我们通过组织孩子们用不同的标准去测量同一长度,引导孩子们提出疑问:明明是同样长的物体,为什么量得的数量不同呢?使孩子们感受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在实践生活中充分感受1厘米和1米的长度。

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充,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为了便于交流,尺上的刻度作了统一的规定.在课堂内引导孩子们观察尺子上有些什么?有刻度线,数字,大格,每两个数字之间叫作一个大格,像这样的一样大格的长度定义为1厘米.在生活中去寻找1厘米,量一量孩子们的每一个小手指,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呢?孩子们通过观察,发现1厘米长度的物体很多很多,1厘米它比较短。

出示米尺,感受1米的长度.用手势来表示出1厘米,1米究竟有多长.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再拿尺子来准备测量。

3.学习测量的方法。

把尺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数字几.不过,有的物体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数,我们也可以适当地引入小数的介绍,但是不宜过多强调。

4.线段的认识。

线段的认识重点抓住两个特征:1直;2有两个端点.在黑板上画上一条直线,问:"这是一条线段吗?"有的孩子说:"是的,因为它很直."有的说:"不是的,它没有两个端点.""对,这是一条直线,它没有两个端点,它的左右两端是可以无限延长,我们无法用尺子量出直线的长度.但是,点上两个端点,就像用剪刀剪下了其中的一段,这就是"线段",线段是可以测量出具体的长度.其实,线段的定义是由直线引出的,直线上两个点和它们之间的部分叫做线段,这两个点叫做线段的端点。但是,在低年级阶段,我们通过比较形象的语言,比较有趣的比方来引导孩子们理解什么叫作"线段"。

5.学会用尺子画给定长度(限整厘米)的线段。

但是在具体的操作中,我们可以发现有的尺子断了,没有了"0"刻度了,那又该怎么办呢?引导孩子去发现用任意的一个刻度线做为起点,都可以的.如:用刻度"1"为起点开始来起,画3厘米长的线段,那就1+3=4,画到刻度"4"的位置,画完后,记得点上两个端点,表示这是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如果没有点上两个端点,那你画出来的就是一条没有长度的"直线"。

6.本周的学习问题:

(1)口算的准确率退步较大.在课堂练习中,我们可以发现有的孩子"口算"退步很大,11-7不记得了,84-8写出的答案也是非常奇怪,还有100-10等于几?有的孩子怎么样都想不出答案了.这两周需加强口算的训练。

小学二年级长度单位教学反思篇三

今年我带的是二年级学生,是我去年从一年级带上来的,说实话很有感情了。我作为一名刚参加工作只有一年时间的老师想着如何把书本上的知识通过我交给学生,让他们学习最基础的知识,掌握最基本的技能,获得初步的数学学习方法和能力。课本第一单元是长度单位,这部分知识应用性极强,是在一年级比较物体长短的基础上设置的。在一年级,学生通过比较实物的长短,初步掌握了简单的比较方法。这一单元学习的长度单位,首先要让学生理解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为了达到让学生理解这一知识的目的,教材例题1首先通过用不同的物体来度量长度相同的实物,结果使用的度量物体有的用的数量多,有的用的数量少,这就产生了一些矛盾和混乱,从而得出统一长度单位是十分重要的,这将在生活中会减少一些麻烦。在此教学中,我鼓励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用铅笔度、尺子、三角板、方块等量桌面的长度,学生学会了用食物测量物体的长度,紧接着又用这些物品测量了桌子的高度和黑板边的长度,在此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记载度量的数字,效果良好。通过以上的操作和演练,是学生明白了在实际生活中要测量物体的长度、宽度就必须统一长度单位。

接下来就是让学生认识两个最常见的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为了让学生容易接受理解厘米和米的概念,我用实物和举例的方法来完成此教学,我让学生伸开自己的双臂,使他们初步感知自己的两笔长度大约是一米,床的长度是两米,食指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一颗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通过举例感知,使学生初步建立起1厘米和1米的感觉表象,通过列举生活中一些常见事物,进步是学生感知1米的长度和1厘米的长度。

学生认识了厘米和米这两个长度单位后,就要进行换算了,可是怎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理解知识呢,教材上的例题是“用30厘米的尺子量一根1米的绳子,量了三次后,又量了10厘米,这根绳子由多少厘米长?”我教学时没有直接用此案例,但我改变了一下,我让两个学生分别用自己20厘米的尺子量出黑板边上1米的长度,让他们把每次量的做上记号,学生量了五次,然后我提问:一共有多少厘米?我知道这要把5个数字相加才能算出,可能有点麻烦,但是我还是看重了实践操作的过程,只有通过操作演练,学生才能更好的战功理解知识:1米=100厘米,者是实验得来的,而不是我们凭空想象、捏造的,更加让学生理解了数学的真实性和严密性。理解掌握了米和厘米的换算关系,可以让学生做简单的长度单位加减联系和有关长度单位的应用问题,通过检测,反馈出的是学生对知识掌握较好,但是对于部分细节问题做的不好,者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还有一个知识就是认识线段,新课标没有从概念直接去入手,而是通过构建简单表象让学生来认知线段的有关知识:直直的,两个端点。然后通过举例说明哪些是线段,哪些不是线段,可利用黑板边沿、桌棱等,在认识了线段之后,就需要学生动手画一画了,按照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先找准尺子的0刻度,再按要求画到应至的地方,必须把尺子放直,不能忘记还有两个端点,在理解掌握这些知识后,教师应引导学生拓展一下所学知识,要在一些图形中数出有几条线段,为此,我从易到难画了几种不同的图形,指导学生仔细数,先数出长的线段条数,再数出短的线段条数,加起来就行了。

总之,通过本单元知识的教学,我发现课本的知识都是通过实验操作得来的,注重了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意在促进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

小学二年级长度单位教学反思篇四

这节课的目标主要是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主要策略是通过用不同的物品量统一长度,量出的结果不一样;用不同的物品量不同的长度有时量出的结果一样,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进而理解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为了使学生能够真实的感受到统一长度的必要性,我叫孩子准备好了要用的学具,曲别针和一角的硬币7个。课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学生在老师设计的教学活动中初步体验了用不同的长度作标准去测量同一个物体的长度,接着又用不同的长度做标准去测量不同的物体的长度。在这一个活动中有这样的教学设计:让学生能够用自己的直尺去测量课桌的长,然后再用区别针去测量数学书的宽。显然教材设计者充分考虑教具的实用性,让孩子能够比较方便。而且是为了让学生的比较容易进行比较,进行了大量的实践的。但是孩子在测量课桌的长的时候,由于学生用的尺子长度是不一样的,所以测量的结果也不一样。但是这一活动恰恰又让学生体验了用不同的长度标准去测量同一个物体。

通过上面的教学环节我又体会到了什么叫做活用教材,但活用教材的前提是真正抓住教材,吃透教材,所以我们只有做到认真钻研教学内容,才能理解教材真正用意,做到活用教材。

这节课,就目标而言,学生不难达到,但总体感觉上得太匆忙。而且,每次总有个别学生不带学具,这也是个问题。

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但活动课上,学生学具的准备、课堂纪律的控制都是需要考虑、重视的问题。

小学二年级长度单位教学反思篇五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发思考。

师:小朋友们,课桌是你们在学校天天相伴的好朋友,你知道它有多长吗?

生:不知道。(先是愣住了,一会儿后有的学生伸出双手开始比划,有的学生开始七嘴八舌起来,有的学生瞪着大眼睛直摇头。)。

师:你能借助身边的工具或物体去比一比吗?谁来说一说,你想用什么作工具呢?(启发出用铅笔、书、文具盒、手等工具去比。)。

师:现在用你选的工具去比一比,开始。(学生自己操作,教师巡导。)。

师:请小朋友来汇报一下,刚才你用的工具是什么,测量的结果是什么?

生1:我用的工具是手,有五柞那么长。

生2:我用的工具是数学书,有三本数学书那么长。

生3:我用的工具是铅笔,有两支铅笔那么长。

生4:我用的工具是小棒,有八根小棒那么长。

生5:我用的工具是橡皮擦,有十二个橡皮擦那么长。

师:刚才小朋友们都量地很认真!真奇怪,为什么同样长的桌子,量出来的结果却不同呢?(学生一时愣住了,但也有学生踊跃举手。)。

生:因为我们用的工具不一样。

师:对了,因为大家用的工具不同,所以得到的结果不同,看来我们需要有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师板书: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学生齐读。)。

二、探究新知,建立长度观念。

师:测量长度的时候,常用什么工具?

生:米尺(教师板书:测量工具:米尺,生齐读。)。

师:拿出你们的尺子,举给老师看看。(教师出示米尺)你们手中的尺子只是米尺的一部分。请大家仔细观察你手中的尺子,看你能发现什么。(学生不由兴趣激昂地寻找)。

师:说一说,你的火眼精睛发现尺子上有些什么?(教师出示小黑板上画好的直尺)。

生1:我发现尺子上有一些线。

生:都是最长的线。

师:对,小朋友们观察得真仔细!这些数字所对的线是最长的刻度线。

生:我发现尺子上有1、2、3。

师:不错!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些数字,1、2、3。

师:比比谁最先发现直尺上最前面的数是几?

生:是0。(学生争先恐后地抢答)。

师:0,我们以前已经认识了。你们猜一猜尺子上的0表示什么?

生:起点。

师:0所对的这条刻度线叫做0刻度,0刻度是直尺上刻度的起点。1所对的刻度就是?

生:1刻度。

师:2所对的刻度就是?

生:2刻度。

师:细心的小朋友还能发现直尺上有一个神奇的标志字母cm,表示长度单位:厘米。(教师板书:长度单位:厘米cm)。

师:1cm究竟有多长呢?同学们猜一猜!(留一点时间给生猜)大家能大胆去猜测,很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教师出示小黑板上画的直尺)。

师:我们刚才认识了厘米,知道了从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这一段长1cm。(演示后板书:1厘米=1cm,生齐读。)。

生1:我还找到从2刻度到3刻度之间的这一段长1厘米。(生说,师指)。

生2:我还找到从4刻度到5刻度之间的这一段长1厘米。(生说,师指)。

生3:我还找到从8刻度到9刻度之间的这一段长1厘米。(生说,师指)。

生4:我还找到从12刻度到13刻度之间的这一段长1厘米(生说,师指)。

师:谁敢接受挑战?(再一次激发学生求知欲)1刻度到几刻度之间的长是1厘米?6刻度到几刻度之间的长是1厘米?9刻度到几刻度之间的长是1厘米?15刻度到几刻度之间的长是1厘米?(要求学生完整回答,答语略)。

师:细心地小朋友一定能发现,怎样的两个数之间的长度都是1厘米?

生:我发现相邻的两个数之间的长度都是1厘米。

师:你们真是细心人!现在我们用小手比划1厘米,好吗?

生:好!

师:找出桌子上的这根小棒,它的长度正好是1厘米。咱们用左手的大拇指和食指轻轻地拿住它的两端,注意手指不能动哦!然后抽开小棒,瞧,两手之间的距离就是1厘米。(师示范,生独立操作)。

师:用直尺来验证一下,你比的准吗?你们觉得1厘米长还是短呢?

生:短。

师:现在,请小朋友们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留一点时间给学生想)睁开眼睛,再比划一下,这次看谁比划得最准!(学生比划,师巡导)非常好!咱们小朋友都能比划出1厘米的长度了。

师:现在请你快速找找,在我们的课桌上,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生1:方格纸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

生2:铅笔头上的擦子长度大约是1厘米。

生3:橡皮擦的厚度大约是1厘米。

师:再找找你同桌身上有没有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东西?(生马上像砸开锅的开水一样寻找)。

生1:手指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

生2:小手指一节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生3:拉链头长大约是1厘米。

生4:牙齿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

生5:男同学的头发长大约是1厘米。

生6:眉毛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生7:衣服上的扣子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

师:那我们的身边,生活周围,哪些东西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呢?

生1:数学书的厚度大约是1厘米。

生2:手机的厚度大约是1厘米。

生3:开关按钮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

生4:墨水瓶盖的高度大约是1厘米。

生5:黑板擦的厚度大约是1厘米。

生6:鞋底的厚度大约是1厘米。

师:大约1厘米长度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我们找得完吗?

生:找不完。

师:(师演示02)这段长几厘米?你怎么看出来的?

生:从02这段长2厘米。

师:04呢?06呢?怎么那么快就知道是几厘米了?

生1:我发现中间有几格就是几厘米。

生2:我发现从0到几就是几厘米。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西师版《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教学案例及反思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西师版《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教学案例及反思生:想。

师:坐好的小朋友就一起来玩个简单的游戏。

师:先用手比划这根小纸条,估一估它有几厘米长?给同桌说说。(学生操作,教师巡导)。

师:到底谁猜对了,我们试着用尺子量一量就知道了。测量的时候想一想你是怎么量的,先做什么,再做什么?准备,开始。(生独立操作,师巡导)。

师:谁有本领当当小老师,到讲台上来教教大家该怎么量?(指明小老师教大家)谢谢熊思然小老师给大家做了一次正确的示范!

师:在量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生1:对准0刻度。(教师板书:量:对准0刻度,生齐读)。

生2:尺子要放平。

师:说得很好!在量的时候先把尺子的一段对准物体的0刻度,再看物体的另一段对着几就是几厘米。大家再试一试。(学生不约而同开始再次量起来)。

师:有了大家的共同帮助,这个小朋友改正了错误。为了使其他小朋友不再发生同样的错误,现在谁能再次响亮地提醒大家,在量的时候要特别注意什么?对了,量的时候有一点特别重要,一般要对准0刻度开始量,然后再读另一端的数是几就是几厘米。

三、学以致用,巩固提高。

师:现在请小朋友量一量数学书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

生:我的数学书的长大约是21厘米,宽大约是15厘米。

师:真能干!能把我们今天学到的知识学以致用。那么量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呢?

生:对准0刻度,尺子要放平。

师:大家说得很好!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当裁判官,判断哪个小动物量的正确?为什么?(教师用小黑板出示题)。

学生学习兴趣再一次被激发。

生:学生回答略。

[评: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量的这些物体的长度,你感觉在生活中属于长还是短?一般情况下,量较短的物体,可以用米尺作工具,用厘米作单位。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今天我们用厘米作单位量了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那我们要量黑板有多长?教室有多长?操场有多长?该用什么工具去量,又要用什么长度单位呢?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解决这些问题。

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

测量工具:米尺。

单位:厘米(cm)。

1厘米=1cm。

量:对准0刻度。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它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一方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另一方面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逻辑推理和创新思维方面的功能。本节课主要是使学生认识到测量长度需使用统一的长度单位,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和厘米的字母表示法,初步学会用学生尺量比较短的`(限整厘米长)物体的长度。并让学生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中,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到测量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像能力,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的习惯。

在本课教学中,教师从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设计了谈话引入、探索新知、课堂练习、全课小结等几个有序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课堂结构完整,环节清晰流畅自然。教师注重借助教具,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操作法等,抓住学生认知起点,让学生从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在轻松的氛围中经历观察、实验、验证等一系列活动获取知识,培养动手能力,形成认真务实习惯,发展空间感。

设计有效教学活动,建立1厘米长度概念。新课程中考量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必须考虑三个要素,即提高学习效率,增进学习结果,强化学习体验。在建立1厘米的长度表象这一教学重点中,教师根据低年级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差的特点,有效利用动作思维和形象思维,设计了猜一猜,即在脑子里想一想1厘米的长度;找一找,即在尺子上找一找1厘米的长度;比一比,即用手指比出1厘米长度;记一记,即闭上眼睛记一记1厘米的长度;说一说,即说一说生活中的1厘米。这样通过猜、找、比、记、说的一系列活动让学生自主获得知识,学会运用。通过轻松的学习过程让1厘米的长度在学生头脑里烙下了深深的印记,同时也成为学生的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

设计开放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创新的意识。现代数学教育观把思维教育作为数学教育的潜在目的,把创新教育作为教学的新目标。因此,看一节数学课是否符合现代数学教育观,一是看学生思维的活跃性,二是看学生活动的创造性。这节课,教师比较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教学中,教师设计了一定的开放性的教学内容,激活学生的思维,达到培养创新意识的目标。开课便由自己想办法量出课桌长度这样的一个开放式的设计导入。认识1厘米时,教师先后肯定了学生所找的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这一段是1厘米,2刻度到3刻度之间的这一段是1厘米,等等。这也是一个开放式的问题。这些开放式的问题促进了学生对学习方法的掌握和思维方式的发展。

总之,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

小学二年级长度单位教学反思篇六

《长度单位》拉开了二年级数学教学的序幕,这是孩子们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因为大量知识来源于孩子们的亲生体验,来源于孩子们息息相关的生活。学了《长度单位》,很多孩子都觉得数学很有趣,很好玩.确实,这几节课看起来大家似乎一直都在玩,用硬币、图钉、回形针量课本、铅笔盒,用尺量自己身体上的数据,比如步长、一庹长等等,用卷尺量教室的长度、宽度,还有大量的估测、观察等活动,孩子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不亦乐乎!其实,要理解“米”、“厘米”的概念,建立长度的表象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要使孩子们能既轻松又有效地学习知识,建立“米”和“厘米”的表象,合理运用知识,我们呈现的材料、组织的学习活动就应该具有现实行、情景性。

反思这几节让孩子喜欢的课,我觉得首先得益于教材的合理安排。以往的教材往往是直接告诉学生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米、厘米是长度建立正确的表象,发展空间观念。新教材在呈现长度单位厘米和米时,是让学生通过充分的活动,让学生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让学生了解知识的来源,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同时引出用1厘米的小正方形作为统一的单位长度,但每次都拿正方形不方便,由此引出直尺的认识、厘米和米的'认识以及两者之间的进率教学。教材的安排能按照儿童学习数学的特点,还原数学生动活泼的建构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类似的创造过程,用自己的活动建构对人类已有的数学知识的理解。

小学二年级长度单位教学反思篇七

新学期刚开学,二年级数学就碰到了难题——长度单位。虽然他们在去年一年的学习中有触及到“米”或“厘米”这类的词语,但是他们真正的意思还是不知道的,这是他们第一次正式的学习长度单位。这对于他们是新知识,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又是老经验了。所以这样的课我希望能做到以下几点:

1、在原来知识经验基础上构建新知识的框架,发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和我们很近。

2、纠正老经验的错误认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

3、两者建立联系,能用新知识去测量生活中的物体。能用老经验检验和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

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同一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在第一课时,我主要让学生先观察我用不同的标准测量长度相等的彩带,通过发现得出的结论不同从而引发“为什么同样长的彩带,结果会不一样?”让学生感知“统一测量标准的必要性”。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同桌合作去验证我们共同得出的结论。

2、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我分三步走:先让学生认识尺子,明确尺子上0到1是1厘米。再让学生再在尺子上找一找其他的1厘米。比如1到2、2到3。最后寻找身边的1厘米,比如手指甲、图钉等。借助具体的食物构建好1厘米的长度单位观念。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两物体的长度。因为没有实物投影仪,没有请学生上来演示测量的`方法,厘米太小了,在黑板上画是看不到的。所以我只好采取了自己正确示范、学生模仿和自己错误示范、学生纠正两种方法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雪深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在教学中我特别注意力估量的教学,在测量之前我都要求学生先估量。以此来培养和提高学生估量的方法和准确度。

5、是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和画线段的长度。我主要选用同桌互相合作的方式。一个画好之后,要求同桌再帮他测量一下,以保证对方画线段的正确。

1、在没有多媒体的情况下,学生经历有多样标准测量物体的经历不足。所以反应在作业中,个别学生在数一个物体有几个正方体的时候就出现了错误。对同一测量标准的必要要体会不是很深刻。

2、厘米和米的混淆。一种是在语言上的混淆,一种是在长度观念上的混淆。

3、测量要求从零开始,但是我希望孩子能够不从0开始也能计算出所量线段的长度。

小学二年级长度单位教学反思篇八

《长度单位》是二年级数学上册的一个概念性的认知内容。对于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感性认识还不够丰富的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会感到一定困难。虽然一年级第一学期我们就学习过“比长短”,孩子们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但本学期是在此基础上,学习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孩子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因此,解决困难很大程度上在我们教学中要取材于生活,密切联系生活,在生活操作和实践中去感知、体会,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同时通过多种方式来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概念。

这几节课看起来大家似乎一直都在玩,用硬币、图钉、回形针量课本、铅笔盒,用尺量自己身体上的数据,用卷尺量教室的长度、宽度,还有大量的估测、观察等活动,孩子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不亦乐乎!热火朝天的课堂背后反思本单元的教学,学生对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认识1厘米和1米、用厘米测量线段和较短的物体的学习中并不感到困难,但是在将物体从直观表象抽象成文字表述后再让其选择合适的单位时,一部分孩子就不能正确的对长度单位进行选择,这于学生的生活经验的积累有一定的关系。长度单位的'选择需要孩子在亲身经历中有所经验积累。针对班里这部分小朋友的这一特点,在教学中先让孩子们借助身边的工具描述物体的长度,再用多种方法描述厘米和米的长度建立表象;接着利用生活的素材让学生进行比较,讨论选择合适的单位长度。最后让孩子们在生活中观察并测量身边的物体,是学生在亲身经历中感受并学习。例如:认识长度单位“厘米”时,让每个学生用手比一比,动手测一测,量一量,用眼看一看,用口说一说,用脑想一想,估一估,让每个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的始终。

小学二年级长度单位教学反思篇九

1、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对尺子的充分观察中自主认识长度单位,学生在主动参与中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观察,结合想象引导学生自主建立1cm的概念,并通过列举生活中的1cm长的'物体,有利于加深学生对1cm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学生从尺子上找1厘米、几厘米的具体长度,以及用手比画2厘米有多长,使学生形成了初步的估测能力,为下面学习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通过估一估引发认知冲突,让学生实际测量体验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的方法,并与同桌合作量铅笔的长度,解决了课前提出的问题,让学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加深了学生对厘米长度的认识。

5、学生的学习活动并没有在这一节课终止,课后还要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很好基础。因为在实际测量中会发现很多物体用学生尺测量会很麻烦,这就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他们去思考、去探索。

1、教师在组织学生活动时,要求还没有讲清,学生就开始行动,导致学生操作时有一些失误。

2、讲解:你是怎样测量的?学生在表达时,数学语言不够标准。

3、表达的学生说的时候,其它学生倾听不认真,个个都想说结果一个都没表达清楚。

西乡塘区金陵镇广道小学林耀松《长度单位》是二年级数学上册的一个概念性的认知内容。对于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感性认识还不够丰富的二年级......

《长度单位》拉开了二年级数学教学的序幕,这是孩子们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因为大量知识来源于孩子们的亲生体验,来源于孩子们息息相关的生活。学了......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二年级......

小学二年级长度单位教学反思篇十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上册比较物体长短的基础上学习的。尽管学生已有这方面的经验和基础,但由于长度单位及其操作应用是多种知识的综合,涉及数、数数、空间观念的形成和实践技能等,针对二年级的小朋友的认知能力来说,也可以说难点了。

知识只有在能够应用时才具有生命力,才是活的知识。“认识厘米,用厘米量”这一节课的目的在于通过观察、测量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之后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引导学生用直尺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

教学时,我创设了“我想给同学们配桌布”的情景,配桌布必须知道桌子的长和宽,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实际中测量长度的必要性,然后让学生自己选择实物作测量标准去量桌子的长,结果量得的数量不一样,由此引起认知冲突,使学生体会到,要想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需要统一的长度单位。使学生感受到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从而产生学习长度单位的欲望。

这是一节实践性很强的活动课,当学生有了学习的愿望后,设计了一系列活动。如:设计了观察直尺,利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让他们通过观察、交流,掌握直尺的基本构造,既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又为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打下了基础。认识1厘米,安排了三次活动:第一次让学生在直尺上找出1厘米的长度,体会每一大格的长是1厘米。

小学二年级长度单位教学反思篇十一

在教学设计中我将重点放在如何看线段图,理解线段图的方法指导上,明确一条线段表示一个数量,两条线段之间是有联系的,而这个联系可以从信息里得到,明确问号在哪儿是求什么,就是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就是求几个几是多少。这时从直观操作上升为抽象的线段图,实施了课堂的一次理性的飞跃,真正展现了学生从不会到学会的求知过程。抓住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就是求几个几是多少这一知识的灵魂,不断判断、重组从学生涌现出来的信息,教师要对有价值的信息及时归纳入临场设计的范畴之中,实时调控,充分利用,激活课堂教学,促进课堂有效生成。当然这时需要教师灵活调控。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发现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与被灌输者,而教师是意义的建构设计者、组织者、参与指导者与评估者,多媒体技术作为实现建构主义的重要手段,作为教师的得力助手,在倍的教学中正是秉承了这一理念。

小学二年级长度单位教学反思篇十二

《长度单位》是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内容,也是在比较物体长短的基础上学习的。尽管学生已有这方面的经验和基础,但由于长度单位及其操作应用是多种知识的综合,针对二年级的小朋友的认知能力来说,难了点。

在本单元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认识1厘米和1米、用厘米测量线段和较短的物体的学习中并不感到困难,但是在将物体从直观表象抽象成文字表述后再让其选择合适的单位时,一部分孩子就不能正确的对长度单位进行选择,这于学生的生活经验的积累有一定的关系。长度单位的选择需要孩子在亲身经历中有所经验积累。针对小朋友的这一特点,在教学中,我给学生安排了互动交流的机会,让学生能更自然、更主动地进行交流合作,互帮互助,共同发展提高。

注重学生个体参与的过程性与实效性,让学生全程参与,全员参与,有效参与,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不同层次的发展,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例如:认识长度单位"厘米"时,让每个学生用手比一比,动手测一测,量一量,用眼看一看,用口说一说,用脑想一想,估一估,让每个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的始终。如先让学生在直尺上找出1厘米的长度,体会每一大格的长是1厘米——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再让学生找一找身边、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为1厘米,学生找出了很多,如:手指的宽度、一节手指的长度、牙齿、鼻孔、眼睛、田字格等等,这是我课前没有想到的,我想对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最后用手势比划出1厘米的长度。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正确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建立几厘米的长度观念。

然后应用厘米来估一估、量一量、辨一辨,让学生在尝试测量、比较、交流中,逐步总结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课堂上学生有的用“把物品左端对准0刻度,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这种方法,也有的学生采取其它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一格一格的数的方法,通过让他们对比,明白前一种方法方便且快。在判断中,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在建立"米"的观念时,由于长度较大,个体不易完成操作,就安排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如:两人合作,用10厘米的学具摆出1米,再进行观察比较,认识"米"与"厘米"的关系;测量时,一人测量,另一人记录。以此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培养了学生的协作意识。

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测量方法之后,我让他们用直尺选择身边喜欢的事物进行测量,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并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他们开始量书本、练习本的长和宽;有的量铅笔的长;有的量刀子等,达到了在玩中练,在练中玩的学习效果。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体会数学的内在价值。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而这些活动对于建立学生正确的表象、形成良好的数感,有着重要意义。

小学二年级长度单位教学反思篇十三

这节课时本册书的起始课重难点是:认识1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正确的用尺子测量长度。

1.在让学生理解统一长度的必要性是,没有让学生先说出测量的物品而是老师先举出了例子,之后又让学生说,最后看书。应让学生自己看书找出古时候测量用的庹,拃,脚印,这一块弄反了。

2.在本节课最重点的地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的时候没有落实好啊,没有让学生感受1厘米,没有给出1厘米有多长时,就让学生在直尺上找1厘米的长度,导致学生部知道怎么找,也不知道要找什么。听完尉主任的评课后,觉得应让孩子知道1厘米有多长后在让学生在直尺上找1厘米,先是有1厘米之后才有的直尺,要让学生感受到直尺就是这样的1厘米1厘米的连接起来的,之后要让学生找自己的尺子上有多少个1厘米,进一步巩固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在以后的教学中应一步一步的走把没一步都落实。

小学二年级长度单位教学反思篇十四

新学期刚开学,二年级数学就碰到了难题——长度单位。虽然他们在去年一年的学习中有触及到“米”或“厘米”这类的词语,但是他们真正的意思还是不知道的,这是他们第一次正式的学习长度单位。这对于他们是新知识,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又是老经验了。所以这样的课我希望能做到以下几点:

1、在原来知识经验基础上构建新知识的框架,发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和我们很近。

2、纠正老经验的错误认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

3、两者建立联系,能用新知识去测量生活中的物体。能用老经验检验和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

于是根据以上的认知我将这单元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确定为:

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同一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在第一课时,我主要让学生先观察我用不同的标准测量长度相等的彩带,通过发现得出的结论不同从而引发“为什么同样长的彩带,结果会不一样?”让学生感知“统一测量标准的必要性”。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同桌合作去验证我们共同得出的结论。

2、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我分三步走:先让学生认识尺子,明确尺子上0到1是1厘米。再让学生再在尺子上找一找其他的1厘米。比如1到2、2到3.最后寻找身边的1厘米,比如手指甲、图钉等。借助具体的食物构建好1厘米的长度单位观念。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两物体的长度。因为没有实物投影仪,没有请学生上来演示测量的方法,厘米太小了,在黑板上画是看不到的'。所以我只好采取了自己正确示范、学生模仿和自己错误示范、学生纠正两种方法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雪深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在教学中我特别注意力估量的教学,在测量之前我都要求学生先估量。以此来培养和提高学生估量的方法和准确度。

5、是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和画线段的长度。我主要选用同桌互相合作的方式。一个画好之后,要求同桌再帮他测量一下,以保证对方画线段的正确。

几点思考:

1、厘米和米的混淆。一种是在语言上的混淆,一种是在长度观念上的混淆。

2、测量要求从零开始,但是我希望孩子能够不从0开始也能计算出所量线段的长度。

小学二年级长度单位教学反思篇十五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及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花了近二周的时间结束了第一单元的新课和练习,并且进行了一次小测验。下面谈谈我的教学体会。

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学生已掌握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知道测量比较长的物体常用米做单位,测量比较短的物体常用厘米做单位,学生能够体验在现实生活中,1米到底有多长,1厘米到底有多长,并且知道1米=100厘米。在建立长度单位观念的基础上,绝大部分学生能够估量出物体的长度,并且能够自己动手进行测量出它的实际长度。让学生知道了什么是线段,线段的特点有哪些,以及学生能够用刻度尺画线段。

在教学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烦恼,比如说,我们的孩子大的7岁多一点,小的不到6岁,动手能力特别差,加之班级人数较多,教学画线段时,手握不紧尺子,画出来的`线段是歪的,在课堂上我一遍又一遍地提示,在教室里不断地巡视,帮助那些有困难的学生。根据实际物体要求学生填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时,由于我们的孩子书本知识难与实际物体结合起来,因此填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时,容易混淆,出现错误频率较高。当我们用断尺去测量物体的长度时,也就是说,不是从0厘米开始测量物体的长度时,部分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有一定的困难。

中,去感知,体验。长度单位的学习学生主要经历三个实践活动:一个是借助身边的工具描述物体的长度(你能比划出课桌有多长吗?);第二个是用多种方法描述1厘米的长度建立表象(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是1厘米?);第三个是应用学生已经初步建立的掌宽、指长等肢体的长度来测量物体的大致长度,拓展到实际生活(你能不用尺子测量出数学书的长大约是多少吗?)。这样就要求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和体会到的方法策略灵活地处理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思维。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