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春节的风俗有哪些 春节风俗的心得体会(实用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3 16:36:05 页码:8
2023年春节的风俗有哪些 春节风俗的心得体会(实用9篇)
2023-11-23 16:36:05    小编:翰墨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春节的风俗有哪些篇一

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每年春节的到来都意味着团圆、喜庆和祈福。我在过去的春节中,深深体会到了春节风俗的独特魅力和人情味。以下是我对春节风俗的心得体会。

首先,春节期间的走亲访友是我最喜欢的活动之一。春节期间,亲朋好友间互致问候、互相传递祝福,增进彼此间的友谊。拜访亲友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与长辈的交流,深入了解他们的经历和智慧。与同龄朋友相聚,我们可以相互分享生活中的点滴与快乐。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亲情和友情的重要性,并意识到春节不仅仅是一个节日,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感情纽带。

其次,春节期间的传统习俗让我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之处。除夕夜的守岁和放鞭炮,使我体验到了春节的热闹和喜庆。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吃年夜饭的场景让我感到温馨和幸福。还有贴春联、剪窗花、舞狮子等传统习俗,展示了中国人民对新年美好祝愿的表达。这些习俗有助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让我对中国的文化传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再者,春节期间的春联、灯笼和年画等物品也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春联体现了中国人对未来一年的美好祝愿,每一幅春联都蕴含着智慧和美丽的寓意。灯笼和年画则以绚丽多彩的图案和色彩为人们带来喜庆和吉祥。与之相伴的还有舞狮、舞龙等传统舞蹈,展示了中国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这些器物和表演艺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使我更加喜爱春节这个传统节日。

最后,春节期间的美食让我感受到了中国人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年夜饭以及各种传统美食,如饺子、年糕等,都是我们在其他日子里难得享受到的美味佳肴。吃过年饭,全家人一起亲手包饺子的场景让我触动颇深。这些美食不仅满足了我们的味蕾,更是代表着美好的祝愿和幸福的滋味。在这些美食的背后,我看到了中国人对生活热爱的态度和追求幸福的心情。

总而言之,春节风俗的丰富多样给予了我许多独特的体验和感悟。通过走亲访友、参与传统习俗、欣赏物品和享受美食,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春节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春节风俗也教会了我珍惜亲情友情、传承文化传统、展望美好未来。在今后的春节里,我将更加热爱并珍视这个传统节日,继续体验和传承春节风俗的独特魅力。

春节的风俗有哪些篇二

春节是我国最重要、最热闹的传统节日,它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还因地域的不同而呈现出各具特色的风俗习惯。作为南方人,我对南方春节的风俗心得体会颇深,通过观察和参与,我体会到了南方春节独特的魅力和深远的意义。以下将从春联、年夜饭、爆竹、庙会和走亲访友五个方面展开,分享我的心得体会。

首先是春联。而北方春联多半突出对联的对仗与对仗的字数多为四个字,南方的春联则更讲究语言的含蓄与情趣,多为五言或七言绝句,字数相对较少。南方的春联往往以喜庆、祥瑞、吉祥如意等主题为主,充分展现了南方人热情、开朗的性格特点。我家每年都会在大门两侧张贴上一副别致的春联,这是对家庭的祈福和表达,给予人们欢乐和希望。

其次是年夜饭。南方年夜饭的特点之一是多样化。除了常见的鱼、肉、蔬菜等,还有一些地方特色菜肴,如潮汕地区的潮汕牛肉火锅、福建地区的鱼生、广东地区的白切鸡等。南方年夜饭以家庭为单位,相对温馨而丰盛,饭菜品种繁多,口味各异,带着很浓的人情味。整个家庭围坐在一起吃年夜饭,代表了家人团聚的温情与幸福。

再则是爆竹。南方人对爆竹的热爱几乎是与生俱来的。在南方,每当大年三十晚上钟声敲响之时,人们都会迫不及待地点燃爆竹,将欢乐的祝福燃放到天空中。爆竹声响、烟花四溅的时刻,街道上弥漫着浓厚的节日气氛。我小时候每年都要拿到爸爸买的一盒爆竹,与亲朋好友一起放炮,这一刻充满了无穷的欢乐和幸福。

其次是庙会。南方的庙会是春节期间最热闹、最受欢迎的活动之一。人们在庙会上可以品尝到各种美食、欣赏到各种传统表演,同时还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价值和精髓。庙会上琳琅满目的小吃摊、游艺设施和各类表演,吸引着成千上万的人们,共同领略节日的喜悦和祥和。

最后是走亲访友。南方人非常重视亲情和友情,春节期间走亲访友是一项重要的传统活动。亲戚和朋友们在这个时候相聚,一起庆祝、祈福。每到春节,我都会和父母一起去外地探亲访友,这是一次增进感情、交流情感的良好机会。通过与亲友们的聊天、互动,我更深刻地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深厚的情感纽带。

总的来说,南方春节的风俗习惯独特,充满着欢乐、祈福和希望。春联、年夜饭、爆竹、庙会和走亲访友等传统活动,凝聚了人们的情感,展现了南方人民勤劳、热情的生活态度和精神风貌。这些独特的风俗习惯不仅丰富了我们的文化内涵,也为每一个南方人的心中增添了一份难以磨灭的记忆。在新的一年里,我们要继续传承和发扬这些美好的传统,让南方春节的风俗习惯更加绚丽多彩,为我们的家庭和社会带来更多的幸福和欢乐。

春节的风俗有哪些篇三

东北人过年讲究热闹、喜庆,年俗也就特别多。你知道东北春节风俗吗?今天本站小编特意准备了一些东北春节风俗资料,希望你能喜欢。

杀年猪。

“小孩小孩你别哭,进了腊月就杀猪;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这句童谣过去在东北农村广为流传。

过去杀猪在东北农家算是一件大事。进入腊月,大部分人家都要杀猪,为过年包饺子、做菜准备肉料,民间谓之“杀年猪”。那时候,大多数农家都在院门之侧垒砌猪圈养猪,少则可供自给,多则出卖换钱,因此圈里养着几口大肥猪被视为家道殷实的标志之一,“肥猪满圈”也是普通农家的美好愿望。

扫棚。

进入腊月二十三之后,各家各户都要打扫卫生。家庭主妇们通常先把屋里的家具用被单等遮盖起来,用头巾或毛巾将头包好,然后用扫帚将墙壁上下扫干净。扫完之后,擦洗桌椅、冲洗地面,用干净、整洁、亮堂来迎接新年的到来。中国民间称之为“扫尘”、“掸尘”。因为有民谚说:“腊月不扫尘,来年招瘟神。”民俗专家表示,扫尘既有驱除病疫、祈求新年安康的意思,也有除“陈”(尘)布新的含义。

赶年集,办年货。

过年之前要作很多准备,要买很多东西,吃的、用的、穿的、戴的、耍的、供的、干的、鲜的、生的、熟的,统名之日“年货”。过年之前采购工作称为“办年货”。

年货一般包括鞭炮、对子(。

春联。

)、灯笼、冻梨、冻柿子等。家里有小孩的还要给小孩买件新衣服,这是规矩。在农村置办年货多选择赶集,年集是一年中规模最大参与人数最多的一次,在大集上要把香蜡、纸码、鞭炮、年画、红纸、白糖、烟茶、糖果、佐料等买回家。

祭神祭祖。

老东北祭神祭祖一般用糕点,有蜜供、萨其马等,这些不仅是东北地区满蒙等少数民族的食品,也是东北人家中必备的食物。东北人还有除夕夜吃鱼的习俗。鱼必须是鲤鱼,最初是以祭神为名目,后来就和“吉庆有余”、“连年有余”相联系。鱼既是美食,也是供品。祭祖也是很重要的,有传下家谱的就要给祖宗供奉丰盛的祭品、上香,全家男丁都要祭拜,也有在除夕之夜烧纸送“钱”祭祖,祭祖一般要到初三结束,在结束前女婿是不允许看丈母娘家家谱的。

过年吃饺子是北方人的习俗。东北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大年三十晚上辞旧迎新,一定要吃饺子,在众多的饺子中只包上几只带有硬币的(现在人们讲究卫生,就用花生或其他果仁来代替。),谁吃到了这样的饺子就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会交好运,有吉祥之意。

此外,东北人在“初五”这天一定要吃饺子,也称“破五”,就是把饺子咬破,寓意将不吉利的事都破坏,有驱灾避邪之意。

由于东北天气寒冷,一些水果冻过之后,就另有一番滋味。最常见的是冰梨和冻柿子。据了解,最纯正的是冻秋梨,在北方有一种梨叫秋梨,这种梨刚摘下来的时候又酸又涩,于是人们就把这种梨采摘下来直接放在树下,盖上一层树叶,经过冰冻之后的秋梨酸甜可口,果汁充足。冻梨在吃之前要放在水里解冻,年夜饭后吃这种梨能解酒、解油腻。

1、饺子。

北方人过年习惯吃饺子,是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又因为白面饺子形状像银元宝,一盆盆端上桌象征着“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之意。有的包饺子时,还把几枚沸水消毒后的硬币包进去,说是谁先吃着了,就能多挣钱。

2、腌腊肉。

腊肉在成都年夜饭里的地位可绝对不低于任何一样肉类制品。一般是由猪肉经过盐浸渍数日,而后经过柏树枝条树叶熏烤和晾干,最独特的就是烟熏香的美味。

3、馒头。

对于北方人来说,馒头也是过年必不可少的食物,过年蒸的馒头与平时蒸的馒头有所不同,里面有很多说道,过年蒸馒头的面发酵得越好,就预示着来年的日子越红火,“发面”的“发”意喻“发财”、“蒸”象征生活“蒸蒸日上”。

4、馄饨。

新年吃馄饨取其开初之意。传说盘古氏开天辟地,使“气之轻清上浮者为天,气之重浊下凝者为地”,结束了混沌状态,才有了宇宙四方。再则取“馄饨”与“浑囤”的谐音,意思是粮食满囤。

5、鱼。

鱼也是年夜饭不可缺少的,而且不可以吃光,要剩下一点,寓意着“年年有余”。在银川,清炖鲫鱼和红烧鲤鱼是年夜饭桌上的常见菜,有“大吉大利”的意思。鱼一定要在宰杀之后放置2~6小时烹饪。在做红烧鲤鱼时,放些豆瓣酱,鱼肉会很入味。

春节的风俗有哪些篇四

寒假是孩子们最期待的假期,而中国的农历新年,也就是我们熟知的春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最盛大的节日之一。我有幸能够体验真正的春节风俗,这让我受益匪浅。以下是我的心得和体会。

第一段:农历新年来临前的喧嚣与准备。

新年的倒计时令人兴奋,我们的家里开始热闹起来。从大年初一开始,我们需要准备许多东西,比如大扫除、贴对联、做年糕等。这虽然有些繁琐,但是每一项都有其深远的意义。大扫除意味着过去一年的烦恼和不顺已经过去,家庭重新获得了清新的氛围。贴对联是为了祈求来年平安和幸福,而做年糕则寓意团圆和岁岁年年有余。通过这些准备工作,我明白了春节的来临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日期,它是一个全家团聚和希望的象征。

第二段:传统文化的魅力。

春节期间,我最喜欢的活动之一就是看春晚。春晚是中国最大、最重要的文化盛会之一,每年都会吸引无数的观众围观。当我看到一台台精彩的表演,包括舞蹈、音乐、杂技等,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深感震撼。每个节目背后都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刻苦训练的付出,这让我对中国的传统艺术更加敬佩。通过这一次的体验,我开始更加关注并尊重自己的文化遗产。

第三段:家庭团聚和亲情的重要性。

对于春节风俗,最重要的部分是与家人团聚。中国人传统上有“年夜饭”这个习俗,家人围坐在一起,享受丰盛的晚餐。这个饭局让我更加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与亲情的重要性。家人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弥补了平日里因为工作和学习忙碌而缺少的时间。每个人都在忙碌的一年后能够团聚是一种幸福和满足,这给了我思考,在将来的生活中注重家人的陪伴将是一种最珍贵的财富。

第四段:红包文化的意义。

春节期间,家人之间互送红包是一种受广泛认同的传统风俗。我从小就习惯收到红包,但只是觉得这是一种好玩的文化现象,并没有太多的思考。然而,今年的春节,我收到的第一份真正意义上的红包,让我有了新的认识。红包不仅仅是一个红纸袋里的一些钱,它象征着长辈对我们的关爱和祝福。在收到这个红包的同时,我深切地体会到了亲人对我的心意和对未来的期望,这给了我更多的勉励和动力。

第五段:祝福与展望。

春节不仅仅是一个传统节日,它也是一个时刻给予祝福和展望的重要时刻。每年,我们会给家人和朋友送上新年祝福,并相信这些祝福会伴随他们度过一年的健康和幸福。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会反思过去一年的成长和不足,并制定计划和目标去迎接新的挑战。春节的传统文化教会了我对过去的感恩、对未来的希望,并让我明白到底为何我要为自己设立目标和努力。

总结:

通过这个春节的体验,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传统的春节风俗,并体会到家庭团聚、文化传承和亲情的真正意义。通过参与这些活动,我对中国传统艺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并且也体味到了红包背后的深意。这个春节不仅是一个具有浓厚传统文化氛围的节日,更是一个能够让人们收获思考和体验的重要时刻。

春节的风俗有哪些篇五

在漫长悠久的历史岁月中,春节从萌芽到定型,不断发展,形成独具中华民族特色、丰富多彩的习俗。春节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祖敬老、感恩祈福、阖家团聚、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祭灶,是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传说到了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便要升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一年的善恶,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百姓供上红烛、糖瓜,以隆重的礼节送灶神上天,祈望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如今,农村很多地区还沿袭这种风俗。

扫尘。

“二十四,扫尘日”。迎新首先要除旧。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是我国民间素有的传统习俗。扫尘之日,全家上下齐动手,用心打扫房屋、庭院,擦洗锅碗、拆洗被褥,干干净净迎接新年。其实,人们借助“尘”与“陈”的谐音表达除陈、除旧的意愿。

   贴春联这种春节期间的活动从宋代开始盛行,每到过年时家家有贴春联的习俗。

春联,俗称“门对”,又名“春帖”,是。

对联。

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故称春联。春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后来画门神像于桃木上,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春联真正普及始于明代,与朱元璋的提倡有关。据史料记载,有一年过年前,朱元璋曾下令每家门上都要贴一副春联,以示庆贺。原来春联题写在桃木板上,后来改写在纸上。桃木的颜色是红的,红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联大都用红纸书写。

   在我国,人们往往用一个“福”字来表达对福运、福气、幸福的向往和追求。每当辞旧迎新的时刻,家家户户都要把“福”字贴在屋门上,意味着福气进入家门。许多地方还倒贴“福”字,利用“倒”与“到”的谐音,寓意“福到了”。

除夕守岁踩岁。

除夕是指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与春节首尾相连,是“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重要时刻。“除”是“去”的意思,除夕的意思就是“月穷岁尽”,表示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除夕之夜是年节的第一个高潮。守岁,俗称“熬年”,是从吃年夜饭开始。年夜饭是一年中最具家庭亲情、充满温馨祥和的家宴,此时,人们不仅享受着满桌佳肴,更享受着浓浓的亲情和节日的喜庆。年夜饭之后,除了年幼的孩子外,全家人开始守岁,共同辞旧迎新。

除夕夜,我国民间还要举行踩岁活动,即在院内将芝麻秆粘上用黄纸卷成的元宝形,攒成一捆,谓之“聚宝盆”。然后,全家人用脚将其踩碎,以“碎”谐“岁”,并借用芝麻开花节节高之吉祥寓意,祝愿家道兴旺,表达对新的一年的祝福和祈盼。如今踩岁习俗已被燃放鞭炮替代。

   除夕守岁之时,长辈要给晚辈压岁钱,也叫压胜钱。因为“岁”与“祟”谐音,长辈们希望压岁钱能驱邪免灾,保佑孩子平平安安,压岁钱寄托着长辈对晚辈的殷切希望和深情关爱。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劈劈啪啪的爆竹声辞旧迎新。燃放鞭炮是中国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据史料记载,最早的爆竹是用竹竿之类的易燃品制成的火炬。因为我国南方盛产竹子,这个习俗首先是从南方流行起来的。当竹子燃烧时,竹节里空气膨胀,引起竹腔爆裂,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爆竹的名称也由此得来。大约到了唐代,人们把火药装在竹筒里点燃。宋代人们已经普遍使用内装火药的纸卷代替竹筒,也就是现在的炮仗了。

拜年,是春节期间的重要活动,它与除夕夜的团圆饭一样,是最能体现“年味”的春节习俗。在过去家庭拜年顺序为一拜天地,二拜祖宗,三拜高堂。一般大年初一晚辈给长辈拜年,祝愿长辈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新年后给亲戚拜年,一般的规矩是初一拜本家、初二拜岳家、初三拜亲戚。在同学、同事、朋友、合作者、邻里之间也要相互拜年。在“过年好”的道贺声中,拉近了心与心的距离,增进了人与人的感情。正如古语所说,拜年“以联年谊、以敦乡情”。

春节的风俗有哪些篇六

寒假即将结束,这个寒假我有幸经历了传统的春节。作为一个非中国文化背景下的留学生,我对中国的春节风俗充满了好奇和憧憬。通过这个寒假的亲身体验,我对春节的风俗习惯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体会。下面,我将从拜年、放鞭炮、过年夜、舞龙舞狮和吃年夜饭等几个方面,分享我在寒假期间对春节风俗的心得体会。

首先,拜年是春节最重要的传统之一。在春节期间,我看到了中国人传统的亲属拜访,邻居问候的场面。无论天气多么寒冷,人们都会穿上漂亮的衣服,挨家挨户地拜访亲友。人们互相致以新年祝福,祝愿对方来年身体健康,事事如意。这种传统的拜年习俗彰显了中国人重视家庭和亲情的特点,也传递了团圆和友爱的美好寓意。

其次,放鞭炮是春节期间必不可少的习俗之一。我在这个寒假亲眼见证了放鞭炮的盛况。各种不同声响的爆炸声混杂在一起,将寒冷的冬天点燃了无比的热闹。放鞭炮象征着驱邪避祸的意义,这是中国人对新年辟邪,祈求吉祥的一种方式。放鞭炮的热闹氛围不仅表达了对新年的欢迎,也让我亲身体会到了中国人民豪爽的性格和对生活的热爱。

第三,过年夜是春节期间的重要活动之一,此时家人团聚,共度除夕之夜。我有幸参与了一个中国家庭的过年夜,感受到了浓厚的年味。桌上摆满了各种传统的食物,象征着丰收和吉祥。全家人围坐在一起,一边欢快地交流,一边享受美食。这个时刻让我感受到了家人的温暖,亲人之间的关爱和团聚的美好。

第四,舞龙舞狮是春节期间一项重要的民俗表演活动。我在节日期间目睹了许多热闹的舞龙舞狮表演,其中一次的亲身经历让我印象深刻。当整个舞龙队伍迈入我们小区时,人们纷纷涌出家门观看,欢声笑语充斥着整个小区。舞龙舞狮活动传递着中国人的勇气和智慧,也让我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最后,年夜饭是春节期间最重要的一餐。我有幸参与了中国朋友家的年夜饭,这是我第一次体验春节期间的年夜饭。餐桌上丰盛的菜肴和美味的食物让我大开眼界。每道菜都有着特定的寓意,比如鱼代表年年有余,团圆饭代表合家团圆。通过年夜饭,我更深刻地了解了中国人对家庭、吉祥和美好生活的期望。

通过这个寒假对春节风俗的亲身经历,我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我也意识到文化的多样性和相互交流的重要性。春节风俗不仅让我更加了解了中国人民的传统习俗和价值观念,也让我更深刻地认识到家庭的重要性和团聚的温暖。我将珍惜这次宝贵的体验,将对中国文化的理解融入到我的生活和学习中。同时,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机会,继续了解和体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传统节日,拓宽自己的视野。

春节的风俗有哪些篇七

家乡濮阳,是一个年味非常浓厚的城市。

浓烈的年味从腊月初八就弥漫在城市的各个角落,煮香粥、购年货、求平安……腊八节最重要的事情当然是喝腊八粥了。腊八粥主要是由大米、燕麦、花生等熬制而成,又香又黏,香飘满堂。古时穷苦人家过年,家里也没什么好吃的,只好一收缸底,把家里能熬得都熬上,从而变成了腊八粥,这种习俗也流传了下来。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年味渐渐就变浓了,祭神、买芝麻糖祭灶开始了。过了二十三,家里人开始购置年货,鸡鸭牛羊猪肉大块大块的买回家,从此家里一直漂浮着肉菜的香味。

除夕真有趣。在外地工作的亲人不论多忙都会抽空回家,吃顿团圆饭。那顿饭真是丰富啊——热气腾腾的饺子、清香四溢的鲈鱼、色彩鲜艳的炒菜……大家喜气洋洋的吃过团圆饭,就开始围坐在电视机旁观赏“春节联欢晚会”,不过新年钟声敲响不能睡觉,全家人要一起守岁。党你睡觉时,你会发现,枕头下面已悄悄地藏好了几百元大钞,啊哈,那是爸爸妈妈给你的压岁钱。把压岁钱放在子女的枕头下面,也是一种民俗,传说压岁钱会压住妖魔,不让妖魔靠近孩子们,如果不放压岁钱,孩子就会被咬摸摸头,从而导致高烧不止。

大年初一更是热闹。长辈们开始串亲戚,而跟着大人们的小孩子享福了。到了亲戚家,不仅会吃到香甜的饭菜,还有收到压岁小红包。这天,亲朋好友家的孩子们聚到一起,迎来了燃放鞭炮狂欢季,每个人都会拿出各式各样的花炮一比高低,摔炮、擦炮、五响炮、烟花、旋转小马、烟雾弹……真是五花八门,应有尽有。

春假的最后一个高潮便是正月十五闹元宵了。这一天,热闹劲儿一点也不亚于初一初二。赏花灯、猜灯谜、闹元宵,更有打扮得花红柳绿的民俗秧歌队,踩高跷的,划旱船的,锣鼓喧天,热火朝天!

春节的风俗有哪些篇八

春节,又叫过年,是中国民间最古老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你知道江西春节风俗吗?下面本站小编精心整理了江西春节风俗的相关资料,希望可以帮到你!

年三十的晚上吃过团圆饭以后,一般来说户主和成年人都不睡,大家围在火盆旁一边喝着茶,嗑着瓜子,一边总结过去一年的得失,筹划来年的生产生活,这样一直坐到天明,此俗为辞旧迎新。

正月初一凌晨开门,叫“开财门”,每家每户对此极为慎重,至初一凌晨,户主首先洗脸,着好衣冠,先向祖宗神位摆供品,点燃香烛,烧纸钱,之后在鞭炮声中大开门户,念叨“恭喜发财”,有的村民开门后,还出门向大利方向烧香作揖、敬天地,这叫“出方”,祈求天地保佑,能在一年里消灾避祸,大吉大利。

回屋后拜祖求神,祈求祖神保佑全家人平安,生财发福。

春节:我们南昌人说:过了二十四,天天都是年(南昌话)。是因为秦始皇征集民夫修万里长城,南昌籍民夫在腊月二十四日后才陆续回家,家人均以亲人抵家团圆的时间为“过年”。所以,南昌人过年的日子不同、时辰不一、二十四、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都是过年的,有的早上过年,有的是中年、晚上过年。

拜年:正月初一,幼辈依次向尊长拜年,尊长又率幼辈向左右邻居贺年。南昌有句俗话:(南昌话)初一的崽,初二个郎,初三初四老姑丈,初三、初四也有专为亡亲祭拜的。

换茶:是“换财”的意思,就是大家都发财。用厚毛纸外加一层白纸包裹糕点,上贴一片红纸,送来送去。只需一件,只需一件,只图形式,不重内容。

年三十的晚上吃过团圆饭以后,一般来说户主和成年人都不睡,大家围在火盆旁一边喝着茶,嗑着瓜子,一边总结过去一年的得失,筹划来年的生产生活,这样一直坐到天明,此俗为辞旧迎新。正月初一凌晨开门,叫“开财门”,每家每户对此极为慎重,至初一凌晨,户主首先洗脸,着好衣冠,先向祖宗神位摆供品,点燃香烛,烧纸钱,之后在鞭炮声中大开门户,念叨“恭喜发财”,有的村民开门后,还出门向大利方向烧香作揖、敬天地,这叫“出方”,祈求天地保佑,能在一年里消灾避祸,大吉大利。回屋后拜祖求神,祈求祖神保佑全家人平安,生财发福。今“出方”拜天地之俗已废,初一开财门习俗沿袭不衰。

饺子。

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万里赶回家来,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过年,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做成饺子皮,再用皮包上馅,馅的内容是五花八门,各种肉、蛋、海鲜、时令蔬菜等都可入馅,正统的饺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捞起后以调有醋、蒜末、香油的酱油为佐料沾着吃。

也有炸饺子、烙饺子(锅贴)等吃法。因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合欢;又取更岁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饺子,话新春,其乐融融。

汤圆。

汤圆的“圆”有“团团圆圆”之意,南方人过年时每家每户必定要吃汤圆。

年糕。

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年糕的口味因地而异。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黄米制成的红枣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

春节的风俗有哪些篇九

过年放炮是一种风俗习惯。以前的人放炮是为了吓走传说故事中的“年兽”,期盼新的一年丰收和日子红红火火。现在的人放炮,是为了增加节日的喜庆。

但是我觉得放炮还有些不好的地方。第一,放完炮会产生很大的烟雾,会严重污染空气。第二,放完炮后的炮屑,会影响环境卫生。第三,放炮会有很多噪音,影响大家看电视、说话,还会影响大家休息。第四,放炮会有危险,容易使人受伤,还会引起火灾。第五个是,放炮和低炭绿色环保不一致,会产生大量的污染和浪费。所以,我们要尽量少放炮,爱护环境。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