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红楼梦读书笔记字词(优秀1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4 06:50:15 页码:10
2023年红楼梦读书笔记字词(优秀11篇)
2023-11-24 06:50:15    小编:翰墨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红楼梦读书笔记字词篇一

我怀着辛酸泪把《红楼梦》读完,我心潮澎湃,百感交集。为贾宝玉的命运而诉苦;为林黛玉的短命而叹惋。这本千古绝唱的《红楼梦》却从一块灵石而引发出来的。

灵石为了让自己成为奇物,被仙道刻上了一些字,并带到了荣国府贾宝玉的身上。这块石头经历了风风雨雨,从荣国府的繁荣昌盛到后来的败落;从贾宝玉每天无所事事到剃发还僧,都刻画得淋漓尽致使我赞叹不已,并为荣国府的悲剧而感到叹惋。

我特别喜欢四大名著之首的《红楼梦》,曹雪芹把人物的动态、语言、神情及场面描写都描写得面面俱到,给人一种美的享受。读这本书的时候,我特别向着贾宝玉,看他每日无所事事的样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不务正业,命运注定他一定没有什么好下场。

那些整天吃喝玩乐的大小姐,每天都要作诗、饮酒。在一起玩乐,到头来死的死;卖的卖;亡的亡,不经鼻子一酸,替他们感到可惜,这种封建社会制度对人的不公平。

我要学习曹雪芹能把红楼梦写的这么好,许多地方都能用上诗、词和歌曲串联在一起,配合得十分恰当,让《红楼梦》锦上添花,更加完美了。其中我最喜欢“护管符”上赞美金陵四个大家的富丽堂皇、金碧辉煌的景象,形象生动,总会让人历历在目:贾不假,白玉当堂金作马;阿房宫,三百里,容不下金陵一个史;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

但想到贾家、史家、王家薛家都落到穷苦之地,都免不了默默地流下了眼泪。从骑着高头大马,耀武扬威的样子,到关在监狱里过着担惊受怕的生活,真是一落千丈。想到这里,我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泪……我还要学习曹雪芹一波三折的写法,能把人物写得形象生动,好像我已经置身于荣国府中,体会荣国府的兴亡与衰落。

合上书,我看完了《红楼梦》便默默地流下了眼泪……。

红楼梦读书笔记字词篇二

故事讲的是一个家族的.兴衰,一个家族的大小故事。主人公为贾宝玉,他应该说来是一个柔中稍稍带刚的男子,他的柔有部分是因为环境所致,他们家上上下下几乎都是女性,掌管全家的也全是女子,自然而然地就应了一句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他们的家族是因为家中一女子进宫当了皇帝的宠妃而盛起,于是他们天天吟诗作乐,而其中又有两女子非提不可,那便是薛宝钗和林黛玉。林黛玉生性猜忌,多愁善感,可贾宝玉偏偏就是喜欢她,她身子弱,老祖宗看不上她,便骗贾宝玉与薛宝钗成亲,林黛玉闻讯气死,而当贾宝玉揭开喜帕发现并非林黛玉,而林黛玉又身亡,悲痛欲绝,出家当了和尚。

尽管看过了,但是书中有的描述还是演员不能及的,还是被书中所描述的传奇故事所吸引。

既然描写的那么好,其中的一些经典场景当然让我难忘。如,黛玉葬花、湘云醉卧、晴雯撕扇、宝钗扑蝶、宝玉挨打等等......

我们对《红楼梦》进行细读品味,就会发现“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只是一个空泛而美好的愿望。说到底,惟其艰难,主人公的受难,更能凸显宝黛二人爱情的价值感。我们并不能偏激的说谁对谁错。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它比名利,比金钱,比青春都要重要一点点,不多,就一点点。

袭人可以说是里面最可怜的一个角色,袭人是宝玉的通房丫头,日后宝玉成婚了,她也是有一席之地的。林黛玉有时还会笑称袭人是嫂子,可见黛玉对这事也是有看法的。

当我看到袭人开始在人前搬弄是非,想让黛玉搬出去的时候,我从她身上看到了凡人容易犯的毛病,自私,软弱,首鼠两端。可她应该得到谅解,因为不是不同情他人,就是不怜悯自己。

等我们看到了红楼的结局:黛玉的惨剧,宝玉的悲剧,宝钗的闹剧。

我的意思是:假如有一种人生归宿可以选择,那么,死于伤心,比活在心如枯槁不发芽的灰暗生活里,更合我意。

林黛玉那种“碧云天,黄花地”的哀愁,并不是空泛无由的,好的感情总是最接近人类美的本质。女子对此的追求要更偏执些,注定也要受更多的苦。

宝黛二人的故事告诉了我们:感情是一种如此稀缺的资源,除了珍惜,我们别无它法。

然而,说它是一部悲剧,也确实如此。而导致这成为悲剧的,是贾宝玉和林黛玉这两个主人公。黛玉本是书香门第的女子,比别人更出类拔萃。她刚进贾府的时候,贾府上上下下都称赞她,喜欢她。可是她太聪明了,锋芒都露了出来,她不像薛宝钗那样有心计,她嘴巴想说啥就说啥,比刀子还尖利。因此,贾府的人都有意疏远她。

《红楼梦》是历史性的悲剧,通过对封建豪门贾、史、王、薛四家从辉煌到腐败的过程描写,揭露了封建贵族家庭的极端腐朽,展示了它无可挽回的堕落和崩溃,以及必定灭亡的命运。虽然是必定灭亡,虽然是应该灭亡,但是,造就“灭亡”的这个社会,是很令人深思的。

有人说,悲剧就是把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但是也只有当好的东西没有了,才能触动人心中的痛,也才更耐人寻味,回肠荡气。

红楼梦读书笔记字词篇三

最近正重读《红楼梦》。原本给自己列计划一天一回,共一百二十回,想着能在一百二十天里逐字逐句把它读完,那也算是不小的成绩。谁知,一两回读下来,根本刹不住。忍不住一直往后续,每天三四回。

二十年前我初读《红楼梦》,不管内容,只求情节,里面的诗词歌赋,繁琐的吃穿住行细节通通略过。仅仅把它当作宝玉宝钗黛玉三角恋故事来读。所以,除了认识几个主人公,几乎毫无收获。如今再读,态度完全不一样了。不仅书中所有配诗逐字逐句细读,连书下方每一个注解都不放过。碰到我喜欢的名言佳句我还会拿笔记录下来,这是我第一次读书时旁边还准备了一个笔记本。一点也不觉得麻烦,相反,很是享受。

虽然网上有现成的人物关系图可以下载,但我自己根据自己掌握的进度,慢慢完成了一个人物关系思维导图。自己做的,记得更牢,有利于后面阅读。

现在再读此书,感受真的很不一样,收获太多了。要知道自己这些年来了到底有没有成长或者变化,拿起曾经读过的一本书再读,就知道了。同一本书在不同年龄段读起来味道是完全不一样的。因为个人的经历、阅历和人生经验,还有理解能力,思想观念等等都在变化。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大百科全书,故事性也很强,确实名不虚传,好看至极。若要问我现在每天早上起床的动力是什么?当然是起来读书,有好书在召唤,我舍不得赖床。心理专家说,幸福要向内求,外在的东西给人带来的幸福感和满足感是短暂的。

想想也有道理,难怪我从来没有因为要看一眼隔夜买的某个奢侈品牌包包而催促自己快点起床过。倒是常常为了某个约会、某本书或某次出门旅行而兴奋不已,不想睡觉。

那么,你每天早上起床的最大理由是什么呢?愿你跟我一样,有所热爱,也有所期待。

红楼梦读书笔记字词篇四

前几天我看了一本书叫红楼梦,里面的内容让人看了之后就能想象当时的情景,里面的人物各个栩栩如生。

我本来幻想着结局是凄美感人的,没想到全是那么凄惨,贾宝玉是个很英俊的小伙子,我相信看过红楼梦的人都知道贾宝玉和林黛玉是天生的一对,天上一对,地上一双,可最后林黛玉却被贾宝玉活活气死了,就是在宝玉和宝钗结婚的那天。

而后,宝玉削发出家,这个我想的恰恰相反,我以为宝玉应该和黛玉一起,而不是宝钗。

读《红楼梦》有感《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首,内容丰富,情节曲折,使人百看不厌。

《红楼梦》中的人物有很多,其中最为突出的人物有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等。

《红楼梦》是一部描写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百科全书。它以上层贵族社会为中心,真实生动地描写了18世纪上半叶中国的社会生活,全书中有很多关于佛教,道教,儒家的思想,反应了当时社会的经济制度,政治礼数,文化发展,以及服装穿戴,饮食药膳,建筑亭阁等层面。

读完了这本书,我便知道了中国封建时期的衣食住行和生活习惯。《红楼梦》这本书真是让我受益匪浅。

红楼梦读书笔记字词篇五

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姐姐在津津有味地阅读《红楼梦》,我好奇地凑过去一起看。当时看的是元妃省亲片断,我似乎看到了贾家为迎接元妃省亲建了豪华大观。我立马被里面的故事情节深深吸引住了。此后我去图书馆借了《红楼梦》来看。本书对封建制度进行了批判,从中我们也可了解到各种人情世故和交际能力。

《红楼梦》中有很多值得后人探讨,例如各种服饰穿着,药材品种的多样等等。因为有着对红楼特殊的感情,特写了这片文章来述说。

该书是以宝黛爱情悲剧为主线,体现封建时代的包办时代的封建婚姻。《红楼梦》主要讲的是在大观园里生活的贾宝玉与贾家女儿们。宝玉与黛玉两人一见如故,又因宝钗等人的介入,两人一直在争吵中度过,却又在争吵的同时感情不断升温。但最后为了冲喜,宝玉与长辈安排的宝钗成亲,而黛玉也含恨而终。宝玉去做了和尚,而贾家也从兴盛走向了衰落。

宝钗和黛玉是两个性格不同的女子。一个崇尚民主自由一个遵循封建思想,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当然很多红楼迷的就会分成两派,拥护黛玉的则认为黛玉率真,感性,宝钗则是虚伪,攻于心计;拥护宝钗的则认为宝钗稳重,温柔。黛玉清高,多疑。其实我认为黛玉和宝钗两人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

书中描述的那段,生动又形象地写出了黛玉极具有讽刺性,把醋意表达的淋漓尽致。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林黛玉清高,说话伤人而宝钗的蘅抚院布置简朴,没有特别的加以修饰,生活上淡泊,待人和蔼,处事圆滑深得人心,是典型的贤妻良母型淑女。在这点上宝钗受到了大家的认可,就连处处与人为敌的赵姨娘也夸她‘会做人,很大方。’而黛玉就没有那么幸运了,丫头们则因为她的直话直说而认为她是尖酸刻薄之人。从这方面讲宝钗和黛玉是对立。

然而黛玉也有宝钗善解人意,蘅抚院派人送来燕窝和雪花洋糖,黛玉也体贴的让婆子在外头喝茶,送了几百钱给她;还有香菱学诗时,黛玉则把自己珍藏的诗集借给她并对她指点一二,可谓是孜孜不倦。

而宝钗也是黛玉多疑敏感的特点,这不是凭空捏造。某次宝玉随口问宝钗不看戏么,而宝钗说怕热,宝玉就开玩笑拿她跟杨贵妃比,还说她体胖怕热。当时宝钗是应该选皇宫才人落选了,宝钗则认为宝玉这是在变相讽刺自己,变得不高兴。宝钗也并不是十全十美的人,所以在宝钗身上有黛玉的影子,在黛玉的结局一样是悲剧。他们都是封建时代的牺牲品。而宝钗则因为宝玉出家做了和尚独守空房。

宝钗和黛玉的统一性还表现在他们都是才华横溢的女子。元春省亲,宝钗建议宝玉将‘绿玉’改为‘绿蜡’,而绿蜡典故连宝玉都不知道,可见宝钗的才华非同一般;而黛玉则是在海棠社,菊花社中多次夺魁。两位佳人均是满腹经纶之人。

所以钗黛两人从表面看是两种不同的人而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有共同点的。

总之我认为宝钗与黛玉各种各的好。黛玉是比较追求民主自由的,较有叛逆性格而宝钗则是遵守封建礼教的‘淑女’风范。《红楼梦》中还有很多值得我们探讨。

红楼梦读书笔记字词篇六

我在小学五年级就开始读小说。虽然我是个女孩子,但我酷爱武侠小说,几乎整天都沉浸在那些刀光剑影中,爸爸对此非常生气,而且也不太欣赏在我看来简直是天才作家的金庸。他常常说:“开坛不讲《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

暑假时,我在爸爸的“逼迫”下读起《红楼梦》,但我觉得实在没劲,看了几回,就把那书页已发黄的《红楼梦》束之高阁了。

到了六年级,我对诗歌、对联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在一次偶然中,看到了《红楼梦》中的一首诗,出于爱好,我就问“爸爸,《红楼梦》中是否真有那么多佳句?”“那当然。”父亲顺口说了一句“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当时我认为这句话太棒了。

于是,我又捧起了那本书页已发黄的《红楼梦》,这次是在强烈的爱好中去读,但除了灯谜、诗歌之外,对别的内容,我依然不大感兴趣,但我仍去看,去读。父亲告诉我,书中许多人物的名字都有谐音,可一开始的我并没有发现,只好借助于工具书,书中是这样写的:“英莲谐应怜、霍启谐祸起。而娆杏呢?‘偶因一着错,便为人上人’,实可谓侥幸。”

确实,曹雪芹给人物起名时,的确费了一番苦心。像贾家的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四女,把“春”字隐去,便是“元迎探惜”谐“原应叹息”。第二十二回中,有一谜,乃贾母作;猴子身轻站树梢。答案是荔枝。既然谜如此简单,可贾母为何会出呢?有什么寓意?当时我一概不知,直到后来,我才明白是离枝这一意义。也暗示了后来的“树倒猢狲散”的悲惨结局。

类似的手笔有很多,现在,我渐渐明白了为什么我们对《红楼梦》如此推崇。无论学习多么紧张,都抽出时间去读它。无论从那一角度,我都受益匪浅。的确是“开坛不讲《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啊!

红楼梦读书笔记字词篇七

第一次接触的是被拍成电视剧的《红楼梦》,记得当时还是很有兴趣的,想了解林黛玉的才华、薛宝钗的胸怀、贾探春的性格、王熙凤的泼辣…………带着这样的好奇心,把《红楼梦》看完了。但是,不知过了多久,突然觉得应该好好的看书上的原作,这样才能真正了解其中所蕴含的种种意义。

第一次捧起那本散发着淡淡墨香的《红楼梦》时,有种前所未有的满足感,想把它彻底看明白。

故事讲的是一个家族的兴衰,一个家族的大小故事。主人公为贾宝玉,他应该说来是一个柔中稍稍带刚的男子,他的柔有部分是因为环境所致,他们家上上下下几乎都是女性,掌管全家的也全是女子,自然而然地就应了一句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他们的家族是因为家中一女子进宫当了皇帝的宠妃而盛起,于是他们天天吟诗作乐,而其中又有两女子非提不可,那便是薛宝钗和林黛玉。林黛玉生性猜忌,多愁善感,可贾宝玉偏偏就是喜欢她,她身子弱,老祖宗看不上她,便骗贾宝玉与薛宝钗成亲,林黛玉闻讯气死,而当贾宝玉揭开喜帕发现并非林黛玉,而林黛玉又身亡,悲痛欲绝,出家当了和尚。

尽管看过了,但是书中有的描述还是演员不能及的,还是被书中所描述的传奇故事所吸引。

红楼梦读书笔记字词篇八

多愁善感的林黛玉,知书达理的薛宝钗,痴心多情的贾宝玉,精明能干的凤姐,还有那人人敬重、待人豁达的贾母等,给我们上演了一场由兴而衰的红楼幽梦。

读完《红楼梦》,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拂风”的林黛玉了。她,天资过人,才情横溢,不仅写得一手好诗文,琴棋书画也样样精通,从小就被父母视为掌上明珠。林黛玉精于弹奏短琴,抚琴轻吟,似行云流水,如天籁之音。每遇烦闷之事,黛玉便借那幽怨婉转的琴声来表达心中情感,真是一个让人爱怜的女孩!

虽说黛玉很有才情,让人钦佩,可现在的父母没有哪一个希望自己的子女像林黛玉那样整天病怏怏的。林黛玉太多愁善感了,每遇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儿,就心里憋屈,赌气不和别人说话,甚至秋叶飘落归根也会独自伤心落泪。

说到林黛玉,还有一位人物不得不提,她就是知书达理的薛宝钗,薛宝钗生得肌骨莹润、举止娴静,而且品行端庄、通情达理,贾府上下无一不喜欢她。

某日,众姐妹齐聚,唯独不见黛玉,薛宝钗正准备去找林黛玉,却见宝玉也去找黛玉,她怕黛玉猜疑,便转身离去。宝钗知道黛玉心眼儿小,担心黛玉误会自己是和宝玉一起来的。从这件小事上我们可以看出,薛宝钗是那么的善解人意,有着一颗女孩子的细腻的心。

在花团锦簇的大观园中,贾母最喜爱的莫过于贾宝玉了,“面若中秋之月,色若春晓之花”就是对宝玉最好的形容了。生活中的贾宝玉,却很淘气,他虽天资聪颖,却不爱读书,喜欢与姐妹们一起吟诗作对、喝酒下棋,皆因贾母对他的宠爱,无人敢管。

宝玉虽贪玩,可他对黛玉的一片痴情却丝毫未曾减弱。黛玉忧郁而死,宝玉顷刻之间觉得所有的希望都破灭了,都化成了灰烬,没有了真爱,顿觉万事皆空,生活的意义已不存在了,遂出家当了和尚,令人读来尤为伤感。

合上《红楼梦》,细细地品咂着书中那些经典的话语,让人感叹不已。“一场红楼梦事,写尽人间悲欢”,他们其实都是古代社会制度下的牺牲品,倘若摆到现在,不知道该有多幸福呢!

红楼梦读书笔记字词篇九

《红楼梦》鲜明的人物形象。就拿王熙凤这个给人印象最深的人物来说,她“模样又极标致,言谈又爽利,心机又极深细”,目光四射,手腕灵活日理万机,指挥若定。宁国府秦可卿的丧事,特意邀请她去主持操办,她一去就看出宁国府的五大弊端,并提出一整套治理整顿措施。

王熙凤威重令行,旁若无人,构成“脂粉须眉齐却步,更无一个是能人”的局面。这位王夫人的内侄女争强好胜、追慕虚荣,具有很强的权势欲。贾府这位年轻俊俏,素有“凤辣子”之称的女当家伶牙俐齿,处处讨贾母、王夫人的欢喜,曲意奉承,插科打浑,无所不至。

总之,王熙凤是一个集漂亮、聪明。能干、贪婪、狠毒于一身的复杂形象。作者还按照生活的逻辑,表现人物,阐发主题的需要,对众多的辅助人物作了精心的安排,使每个辅助人物不但具有自身的好处,而且能体现出多方面的好处和作用来。刘姥姥三进大观园就是这方面的一个范例。刘姥姥的一进大观园安排在小说的第六回,当时情节尚未充分展开,作者借刘姥姥这一辅助人物,从社会最底层这样一个视角,来写贾府的显赫气派。透过刘姥姥这样一个乡下的穷老婆子的眼睛,写出了凤姐的虚骄、矜持。

刘姥姥第二次进入大观园的时候,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三人之间的关系正处在微妙的阶段,贾府在表面上正处于繁花似锦的时期。作者将刘姥姥和贾母这样两个地位悬殊的老太太作了巧妙的比较。贾母趁此机会极大的满足了自我的优越感;刘姥姥则为了讨得一些封赏,心甘情愿的出乖露丑,充当老爷太太、少爷小姐的笑料。刘姥姥第三次进大观园时,贾府大势已去,刘姥姥救了巧姐。这样,刘姥姥无意中成了贾府盛极而衰的见证人。

最后,还是说说它的艺术成就,鲁迅以前指出:“总之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鲁迅所谓的“都打破了”指的是“敢于如实描述,并无讳饰,和以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红楼梦》没有把人物写某种思想或性格的化身,更没有把人物当作说教的工具。

作者以细腻的笔墨展现了生活本身所固有的生动性、丰富性和复杂性。《红楼梦》打破了传统小说的单线结构。它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恋爱、婚姻关系为中心线索,同时展开贵族大家庭的其他人物、事件的描述。在紧紧抓住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恋爱、婚姻杯具的同时,展开广阔的社会环境描述,从而写出了产生这一杯具的社会根源。

红楼梦读书笔记字词篇十

红尘滚滚,翩翩少年的一片痴心随着最后一缕青烟消逝,咚咚的`木鱼声,封尘了这一段可望不可即的刻骨铭心。断肠最苦为多情,莫非是上天注定,偏叫那劳燕西东,不怨那多舛的蹇命,只恨这如梦的浮生。

《红楼梦》的爱恨纠葛、情缘牵绊中,最打动我的便是宝玉和黛玉这一对红粉痴恋,从两小无猜到两情相悦,又是木石前盟的奇缘,前生注定的心意相通。宝黛之恋空前绝后,流传千古,令人唏嘘。但是又有谁能够真正的读懂他们呢?这段恋情生不逢时,最终酿成了不可挽回的悲剧。宝玉黛玉自是才子配佳人,但这段恋情不被家人默许。第一,黛玉自始至终都是外人,虽然黛玉刚刚进贾府的时候大家都十分热情,很关心她,但第七回中送宫花事中,一共十二只宫花,可是黛玉就是最后才领到,还是别人挑剩下的,抛去黛玉的多心,按地图来说,周瑞家明明可以不去绕远路就给到黛玉的,但是他却故意绕了远路,这说明黛玉其实一直都不被家族认可;第二,黛玉的性格没有宝钗讨喜,前面也说到黛玉是一个孤傲直白的人,而长辈更喜欢温婉大方的宝钗,最主要的是这段金玉良缘可以给贾府带来巨大的利益,而黛玉毫无家庭背景,甚至依靠贾府过活,封建社会下的四大家族关系复杂,暗流涌动,他们当然更倾向于有背景的薛家。世家联姻,一荣俱荣。最后就是黛玉的身体情况,黛玉从小体弱多病,年迈的贾母更是封建迷信,认为黛玉不吉利,自然不会同意宝玉黛玉的结合。拆散他们的除了不可违抗的命运,亦是源于他们都是封建制度下的叛逆者。黛玉父母早逝,在没有人关爱的情况下,性格逐渐变得孤傲,她始终“孤高自许,目下无尘”,并且常以“比刀子还利害”的语句,将周围不合理的现象一一揭露,因而被人看成是“刻薄”、“小心眼”,这是一种叛逆;宝玉入过私塾,却认为私塾的内容和风气腐朽败坏,那些循着古板教育路线的老爷公子庸俗可憎,在情感与观念上,宝玉都与其格格不入,这亦是一种叛逆。黛玉的身世注定她的孤苦无依,而她的性格又注定了她的寥落忧伤。纵使大观园里人来人往好不热闹,但她始终是孤零零的旁观者,在这种寄人篱下的生活中,只有风流多情却对她痴心一片的宝玉让她芳心暗许、患得患失;而宝玉作为名副其实的纨绔子弟,却文不能安邦、武不能定国,他的行为和性情在当时的社会无疑也是被否定的。他对黛玉的欣赏,或许亦是同道之人的惺惺相惜。

《红楼梦》中除了讲述宝玉黛玉之间的凄惨爱情,还讲了贾府的兴盛至衰败,贾府的没落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贾府内部的腐败和兴家意识的匮乏,刘姥姥三次进大观园的经历就是很好的证明,在刘姥姥第二次进大观园时,大观园的景象可是奢华至极,但是第三次进大观园时,贾府已面临家破人亡,一片萧索凄凉。贾府的老祖宗贾母已死,昔日泼辣的凤姐病得骨瘦如柴,神情恍惚,只得把自己的独生女儿托付给这位昔日来打抽风的穷老婆子。这种极盛和极衰的巨大反差恰恰证明了贾府的腐败。在书中,秦可卿去世时曾经托梦告诫王熙凤这样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日子不会长久,让王熙凤早做准备,办学校,置宗祠田地,为将来做打算。但是王熙凤并未放在心上,王熙凤虽然在治家方面很有一套,但她毕竟只是一个封建社会的普通妇人,不可能有那样的远见;而贾云村因为惧怕四大家族的势力,因此听从身边小人从而走上判假案贪污的道路。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于是贾府败落的时候一无所有,“落得白茫茫的大地真干净”。二则是封建社会迂腐的制度,也是贾府没落的根本原因。传统的封建迷信观念让宝玉黛玉不能够被家人默许,隐藏的黑暗让贾家的每个人都被命运吞噬,一个一个悲惨的片段凝结在一起,最终使这场大悲剧得以上演,府邸在畸形的封建社会中孕育出来,结局自然是一步步走向衰亡。宝玉其实叛逆的并不彻底,因为在许多场所他都没能做到他心中所想,巴金的作品《家》中的觉新和宝玉有些许相似,都是为了家庭不得不去做些自己不喜欢的事,他们的结局最终都令人惋惜。

宝玉黛玉的凄美爱恋,王熙凤的泼辣言语,宝钗最后的孤独终老,四大家族的兴盛衰败,这些都十分值得我们阅读,而阅读后我们更应该学会反思。

红楼梦读书笔记字词篇十一

试看看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花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读《红楼梦》,读透了林黛玉这如诗的一生……。

前世里绛珠仙草受神瑛侍者朝暮甘露灌溉,便有了今生林黛玉还贾宝玉的眼泪。

落花是她的归宿,流水是她的闲愁。

一串省略号,说不完的故事,诉不完的衷肠,只。

是黛玉,黛得过于哀伤。

林黛玉,无家无国,无夫无父,从院子的繁华中消逝在百花丛中,风花雪片,园林清流,花落人亡。

读完黛玉,顿觉愁绪满怀,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