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小学数学教案设计意图 小学数学教案设计(实用1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6 02:02:06 页码:10
最新小学数学教案设计意图 小学数学教案设计(实用17篇)
2023-11-26 02:02:06    小编:XY字客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教案应该怎么制定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优秀教案范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教案设计意图篇一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p41。

教学目标:

1、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理解周长的含义.

2、在头脑中能够建立起周长的概念,通过合作交流解决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图形以及不规则图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3、通过探究合作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以及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作业纸。

每个小组操作材料:树叶图片各一张,红线一根,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月牙形图形各一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周长。

1、看一看,感知边线、一周的意义。

(1)同学们,你们喜欢看跑步比赛吗?现在老师就带你们到蚂蚁王国的跑步比赛现场,去看看蚂蚁的跑步比赛。

(播放课件:蚂蚁王国跑步比赛。一号蚂蚁沿着枫树树叶的边线跑完一周回到起点,小猴裁判示意顺利通过。接下来是二号蚂蚁沿着银杏树树叶的边线跑完一周回到起点,小猴裁判也示意顺利通过。)。

(2)你们看到了什么?一号蚂蚁、二号蚂蚁它们是怎么跑的?(引导学生得出边线、一周的概念;板书:边线、一周)。

(3)树叶的边线在哪里?教师拿出树叶图片请两位同学上台指一指。

(4)请同学们继续看课件(播放课件:三号蚂蚁出场了,它从起点开始沿着树叶的边线只跑了一半就停了,小猴裁判示意犯规)。

(5)三号蚂蚁是怎么犯规的`?(通过讨论学生明白三号蚂蚁没有沿树叶边线跑完一周)。

谁愿意当当三号蚂蚁跑一跑,让它能顺利通过!(指两位同学到黑板上用树叶图片指一指、说一说,以巩固一周的概念)。

(6)揭示课题。

从起点开始,沿着树叶的边线跑完树叶的一周又回到起点,树叶这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周长。(板书:周长)。

2、描一描,感知树叶周长的意义(1)同学们你们看,这就是三号蚂蚁比赛的场地,(教师拿出三号蚂蚁比赛的树叶图片)老师给每个同学们也准备了一张树叶图片,请同学们拿出树叶图片并在白纸上描出它的周长(指名一位同学在实物展示台上描)。

(2)议一议,感知起点。

你们的起点在哪里?(引导学生得出边线上任何地方都可作为起点)。

(3)归纳描树叶周长的方法和树叶的周长。

刚才我们描了树叶的周长,说说你是怎样描的?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发现描树叶的周长起点可以不同,但相同的是都要沿着树叶的边线描完树叶的一周,又回到起点,这样描出的都是树叶的周长)。

二、贴近生活,体验物体的周长。

找一找、摸一摸、说一说。

(1)树叶的周长,同学们都知道了,那么桌面的周长在哪里?请同学们确定好起点摸一摸桌面的周长。

(2)你还能从我们的身边找到其它物体表面的周长吗?请你先找一找、摸一摸,再和同桌说一说。

(3)汇报交流。

三、动手操作、认识并计算图形的周长。

1、想一想。

(1)刚才同学们找到黑板的面、桌子的面,在数学中我们把它叫做什么图形?(教师在黑板上贴上长方形)。

我们还学过哪些图形?(教师在黑板上贴上正方形、三角形等)。

(2)谁来说说怎么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周长。

(3)师:如果是圆形、月牙形这样的图形呢?怎么求它们的周长。

2、小组合作,探索图形的周长。

每个小组选择3-4个图形进行探究,并将结果填入记录表中。

3、汇报交流:你是用什么办法量出周长的?

四、总结评价。

回顾这节课,评价一下自己,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小学数学教案设计意图篇二

p8~9“分草莓”

1、引导学生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让学生再探索、练习中激烈有余数除法的试商经验。

2、引导学生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练习生活实际解决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再探索、发现中体验乘法的喜悦。

3、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经历试商的过程,积累试商的经验,逐步达到熟练程度。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体会余数要比除数小。

ppt。

xxx。

一、复习。

1、提问:在有余数除法里,余数和除数有什么关系?

2、练一练:10÷516÷518÷520÷533÷5。

全班齐练,指名板演。订正后让学生对5小题进行分类:有余数的算式,没有余数的算式。

二、探索新知。

探究试商方法。

(1)课件显示p8“分草莓”的画面,让学生理解题意。

55个草莓平均放在8个盘子里,每个盘子里可以放几个?还剩几个?

(2)列算式:55÷8。

(3)让学生估算每盘大约放几个。

(4)小组讨论:怎么判断估计得对不对。

8×7=56比55大;8×6=48比55小。所有商6。

思考:如果商是5可以吗?

如果商是5,则会出现余数比除数大的情况,所有商不能是5,更不能是比5小的数。

(5)讨论:怎样估计两数相除所得的商?

可以利用乘法口诀,两数相乘的积要最接近被除数,但又要比被除数小。

(6)计算有余数除法的四个步骤:一商,二乘,三减,四比。

5、填空:p7“试一试”。(订正时可以让学生口述思路过程。)。

三、巩固练习:p8“练一练”的第1~5题。

四、总结。

小学数学教案设计意图篇三

教学目标:

1.在认识几个几的基础上学习乘法的含义,知道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乘法算式。

2.能初步用乘法概念观察现象,在与加法的比较中体会用乘法写比较简便。

3.培养学生的观察推理能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及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理解几个几相加可以用乘法算,认识乘法的意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卡片、实物等,生准备20个圆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谈话导入。

1、师:小朋友,你们喜欢自己的学校吗?今天我们一起去动物学校去参观。(演示课件)。

2、算式分类:

(2)你为什么要这样分?

二、认识几个几。

1、难题解决了,让我们进入动物学校,看,小动物们正在活动呢!你看到了哪些小动物?

2、从图中你了解到兔子有几只?你是怎样数的?

为什么要这样数?(引导学生说一说兔子是几只几只站在一起的)。

有几个2只?(板书:3个2)。

3个2只是几只呢?谁能用我们学过的方法来算一算。

板书:2+2+2=63个2是6。

3、鸡有几只呢?你是怎样数的?

为什么要这样数?(引导学生说一说鸡是几只几只站在一起的)。

是几个3?(板书:4个3)。

4个3是多少呢?你能用学过的方法来算一算吗?

板书:3+3+3+3=124个3是12。

4、小结。

两个加法算式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师:第一个算式中加数都是2,第二个算式中加数都是3。两个算式中的加数都是一样的。也就是说,这些小动物每一堆都是同样多的,每堆有3只,有这样的4堆,我们就说是4个3,每堆有2只,有这样的3堆,我们就说是3个2。

5、摆一摆。

像这样的几个几,你们会用手中的花片摆一摆吗?

(1)请大家拿出圆片摆一摆。每堆摆2个圆片,摆4堆。看看摆了几个2?(4个2)求一共摆了几个圆片,用加法怎样列式?(2+2+2+2=)。

(3)请学生自己摆,自己先想好几个一堆,摆这样的几堆。

先自己摆一摆。再和同桌说一说自己摆了几个几,求一共摆了几个几,加法算式是怎样的?

再指名说:一堆摆几个,摆了这样的几堆,是几个几?算式是怎样的。

6、动物学校的动物也摆了一些花片。

小动物们一共摆了多少个花片?你是怎样看的?怎样列式?是几个几?(横着看,每排5朵,有3排,一共的朵数是3个5相加。5+5+5=15;竖着看,每排3朵,有5排,一共的朵数是5个3相加。3+3+3+3+3=15)。

请学生观察:这两道题的得数相同吗?为什么呢?

小结:不管是3个5相加,还是5个3相加,他们的得数是相同的。

三、认识乘法。

1、师:我们再来参观动物学校的电脑教室。

一共有多少台电脑?你是怎么知道的?(我是2、4、6、8这样数出来的;我是加出来的;)。

根据回答板书:2+2+2+2=8,这里有几个2相加?板书:4个2相加。

求4个2是多少,还可以用一种新的运算方法乘法来计算。(板书:乘法)。

可以写成24=8,也可以写成42=8,带学生示范写。

看了这两个算式,你有什么问题想问老师?

请小朋友一起来课件上小豆夹的话,找到后互相说一说,再指名说。

这个符号叫什么?(板书:乘号)。

24怎么读?(板书:2乘4)。

42怎么读(板书:4乘2)。

乘号前面的数和乘号后面的数叫什么?(分别板书:乘数)。

=后面的数叫什么?(板书:积)。

2、这间电脑教室有多少台电脑呢?是几个2?(10个2)。

用加法和乘法你会列式吗?

用加法算:2+2+2+2+2+2+2+2+2+2。

用乘法算:210或者102。

3、在动物学校还有一个更大的电脑教室,一共有多少台电脑呢?(显示100个2)。

你想用什么方法算?为什么?

小结:看来求几个几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四、应用拓展。

1、试一试。

动物学校的小动物邀请小朋友来玩长绳。每组有多少人?(5人)。

你能看图列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吗?

独立填写69页的下面的算式。

指名说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再一起读一读,比较哪种写法比较简便。

2、想想做做1。

小朋友们在参观中学到了不少本领,动物们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礼物。是什么呢?

师:1盒钢笔有几枝?一共有几个2枝?用加法怎样列式?用乘法呢?1束花有几朵?一共有几个5朵?先用加法列式,再列乘法算式。

学生填书、汇报、交流。

3、游戏:老狼老狼几点钟。

教师说明游戏规则:请12位学生上台扮演小动物,台下学生一齐问:老狼老狼几点钟,老狼说2点钟,台上小朋友就2个2个站在一起,3点钟,台上小朋友就3个3个站在一起,请台下小朋友说一说台上小朋友站成了几个几,乘法算式是怎样的。

请12位小朋友到台上,老狼分别说2点、3点、4点、5点、6点,学生活动并列式。

师小结:小朋友们游戏做得真棒,听听大灰狼对我们说什么?(播放录音)。

五、沟通联系。(机动)。

联系欢迎牌上的算式和新课学习中的主题图(鸡和兔),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说一说这些算式可以怎样用乘法来表示。

六、应用升华,巩固新知.

今天我们认识了一种新的运算方法,它叫乘法。

在我们日常生活种经常会碰到这种可以用乘法计算的问题。乘法在生活中应用很广泛,如,一双筷子有2根,一家3口人就用3双筷子吃饭,也就是3个2根。乘法算式是32=6或23=6;一只手有5个手指,一双手就是2个5只可以用25=1052=10计算。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小学数学教案设计意图篇四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进一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与化。

2、理解个位相加满十要向十位进一的'算理,掌握进位加法笔算竖式的书写格式。

3、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感受数的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

理解不同算法的算理,尤其是满十进一的运算规则。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

学生:课堂练习本、小棒、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课件出现晋江市少儿图书馆照片,简介图书馆,引出课题。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观察交流,提出问题。

课件出示主题图,请学生观察图,了解数学信息,然后根据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写在课堂练习本上。

全班交流学生提出的问题。

2、探索算理,体会多样化。

(1)解决问题:《童话世界》和《丛林世界》一共有几本?

指名列出算式:28+4。

(2)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一算,写在课堂练习本上,然后与同桌交流自己的算法,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3)全班交流算法。

方法一:摆小棒。

方法二:拨计数器。

方法三:8+4=1220+12=32。

方法四:28+2=3030+2=32。

方法五:列竖式(指名学生说一说列竖式要注意什么?)。

(4)比较讨论算法的简便性。

方法一、二比较直观,但需要借助实物;后三种方法比较简便。

三、选择算法,巩固应用。

1、解决问题:《童话世界》和《海底世界》一共有几本?

2、解决问题:《童话世界》和《咪咪学院》一共有几本?

要求学生选择比较简便的算法,集体订正时指名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算的。

3、用竖式算一算。

58+7=5+32=38+6=8+27=。

四、自我评价,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觉得自己表现如何?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设计意图篇五

1.两全等三角形中对应边相等。

2.同一三角形中等角对等边。

3.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或底边的高平分底边。4.平行四边形的对边或对角线被交点分成的两段相等。

5.直角三角形斜边的中点到三顶点距离相等。

6.线段垂直平分线上任意一点到线段两段距离相等。

7.角平分线上任一点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

8.过三角形一边的中点且平行于第三边的直线分第二边所成的线段相等。

9.同圆(或等圆)中等弧所对的弦或与圆心等距的两弦或等圆心角、圆周角所对的弦相等。

10.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切线的切线长相等或圆内垂直于直径的弦被直径分成的两段相等。

11.两前项(或两后项)相等的比例式中的两后项(或两前项)相等。

12.两圆的内(外)公切线的长相等。

13.等于同一线段的两条线段相等。

证明两个角相等。

1.两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2.同一三角形中等边对等角。

3.等腰三角形中,底边上的中线(或高)平分顶角。

4.两条平行线的同位角、内错角或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5.同角(或等角)的余角(或补角)相等。

6.同圆(或圆)中,等弦(或弧)所对的圆心角相等,圆周角相等,弦切角等于它所夹的弧对的圆周角。

7.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切线,圆心和这一点的连线平分两条切线的夹角。

8.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9.圆的内接四边形的外角等于内对角。10.等于同一角的两个角相等。

证明两直线平行。

1.垂直于同一直线的各直线平行。

2.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或同旁内角互补的两直线平行。

3.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平行。

4.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

5.梯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两底。

6.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直线平行。

7.一条直线截三角形的两边(或延长线)所得的线段对应成比例,则这条直线平行于第三边。

文档为doc格式。

小学数学教案设计意图篇六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理解应用题的结构,并会分析、解答简单的两步应用题;。

2、能力目标:学会用学习到的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情意目标: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两步应用题结构的把握以及数量关系的分析。

教学过程:

师生共同领会:一道完整的应用题要有:条件、问题和数量关系。

国庆节就要到了,我们来做些花布置教室吧!出示黄花25朵,紫花18朵,请学生提出想要知道的问题,并解答。

如果添上“做的红花比黄花和紫花的总数少3朵,做了多少朵红花?”请同学们四人一小组讨论:这一题中知道些什么,求的是什么;用你们小组最喜欢的方式把题意表示出来。[手势、图形、线段];请你们互相说一说,题中哪句话最能表示出问题和条件的联系;学生尝试解答,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个条件即“做的红花比黄花和紫花的总数少3朵”你们能编出怎样的应用题,请试试看;学生汇报创造的成果。

完成课后“做一做”;同桌合作互相分析其中一道题。

请你们阅读今天学习的内容,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新发现。

小学数学教案设计意图篇七

《笔算乘法》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

第一课时。

笔算乘法是本学期的重点内容,学生在已掌握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基础上,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相对容易一些。

数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一个因数是两位数的计算顺序和积的定位。

2、通过两位数乘三位数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式对比引导学生归纳出一个因数是三位数的乘法规则,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认真检查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和掌握两位数乘三位数的计算顺序。

难点:一个因数是两位数乘法的积的的定位。

说教学互动环节。

1、旧知铺垫:

引导学生回忆两位、三位数、一位数的笔算和估算。

复习旧知:一方面巩固学生的知识,一方面为本节课的新课学习做铺垫。

2、点出例题:

“145×12”知道这是一个新内容。先让学生估算,并说出估算方法。让学生经历运用两位数三位数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乘法计算的运用价值,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在学生自己探索交流处“145×12”时,问你是怎样想的,又是根据什么列竖式计算的?290表示什么,145又表示什么。这一过程学生经历了探索,掌握了三位数两位数的算理和积的`定位。

3、巩固练习。

当学生自己探索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式时,这一内容还不够扎实,所以及时给出练习,学生思维得到更深刻的认真!

给出四道练习题,都是三位数乘两位数,让学生分小组上台版演,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集体订正,加强学生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掌握,培养学生灵活解题的能力,通过知识的迁移,使学生经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迁移,类推到三位数乘两位数。

再巩固。

我设计了三道:“小马虎”做的题目,让学生发现错误并改正,“小马虎”的计算可能就是我们学生中容易犯的错误,这样为我们的学生提了醒,当学生找出了“小马虎”的错误时,是快乐的,可能有类似的学生得到了提醒。

4、课堂小结。

学生简要回顾,叙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感受所学的知识价值。

反思。

本节课得学生尽可能多地提供探索的空间,注意了学生的互相交流,启发共同提高的能力培养,在这里教师创设情意后,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独立思考,讨论、探索。引导学生自己能发现问题自己解答,教师适时引导,循序渐进,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与求知、探索的能力。课堂的主人是学生,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与组织者!

小学数学教案设计意图篇八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面积,以及面积与周长的区别;。

2、会用不同的方法比较物体或封闭图形的面积大小。

教具准备:1、三张大小不同的长方形纸,一张正方形的纸(学生每人一份)。

2、小黑板一块。

3、实物图,足球,封闭图形,非封闭图形1个。

4、奖励星5、画好方格的长方形纸两张。

教学流程:

一、情景引入、探究新知。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唱一首儿歌,好不好?唱一首《粉刷匠》。

生:齐唱《粉刷匠》。

师:粉刷匠不错,能把房子刷的漂亮。有谁想当粉刷匠来个刷墙比赛呢?(选两名同学给大小不一的两块黑板涂色)。

生:说出比赛的不公平。

师:(怎么了?)逼破学生说出他涂的太大了,肯定涂得慢。(什么太大了?)黑板太大了,(黑板的什么太大了?)黑板的面太大了,(黑板有好几个面,指其它的面其实你们比赛刷的是两块黑板的表面)。

板书:表面。

生:用完整的语言说一说不公平在哪里?(我刷的黑板表面比他刷的黑板表面大)。

师:比赛不公平,比赛结束。

二、探究新知:

1、探究什么是“物体表面”的面积。

师:同学们,黑板有表面,生活中哪些物体也有表面?

生:找一找,摸一摸,说一说(边摸边说:这是什么什么的表面,什么什么的表面这么大)。

师:出示电视机,钟表,彩旗,五角星实物图,足球实物,贴在黑板上(它们有表面吗)让学生指一指他们的表面。(明确:物体都有表面,有的物体的面是平的,有的物体的面是曲的,例如:球或笔)。

生:比一比几个物体表面的大小,说一说大小关系(明确:物体的表面是有大小的)。

板书:大小。

师:我们把物体表面的大小给它起个名字叫---------面积。

板书:面积。(板书)。

生:与教师一起边摸边说:这是什么什么表面的面积,并进行比较。

2、探究什么是“封闭图形”的面积。

涂一涂这些图形的面积。

课件:出示一个非封闭图形。

师:这个图形有面积吗,你能涂出这个图形的面吗?

明确:这个图形没有具体的面,也就没有面积可言了。(或它的面积无法确定)。

师:这个图形与其它的图形有什么不同呢?

生:讨论,明确:封闭图形有面积,而非封闭图形没有面积。

补充板书:封闭图形。

小结:什么是面积?

3、探究面积与周长的区别:涂一涂,描一描,比一比,连一连。

(完成练习纸与课件中的习题)。

4、探究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

(1)a墙面积大b墙面积大,怎么知道的。--------观察比较。

(3)比较通过观察比较不出的物体面积,或无法重叠的物体的面积。

小游戏:引出测量法比较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面积需用统一的标准测量。

三、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1:

面积的认识。

面积:面的大小。

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周长:线的长度。

板书设计2:

面积的认识的表面。

或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小学数学教案设计意图篇九

1、在操作活动中,让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体会“面在体上”。

2、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思考和探究能力,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生在第一册已经认识了立体图形,对平面图形已经有了大量的丰富感性经验,而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展开教学,有助于他们更好地认识和了解常见的平面图形,体现“从立体到平面”的教学设计思路。大量的动手操作机会,为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培养学生的探究力提供了空间。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对于在幼儿时期已积累大量丰富感性经验的大城市里的孩子们来说,认识这四种平面图形,一点也不陌生。优越的家庭条件,完善的学校配套设施,给学生的学习创造了有利的前提条件,但学生对这四种平面图形的具体特征、本质所在以及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关系还不明确。为此,我认为:创设有趣味的情境活动,让学生动起来,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一种有效策略。

(教师在桌子上摆几个学生常见的物品,有印泥盒、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三棱柱。)

师:你们喜欢玩“魔术”吗?

(教师给大家表演:先放一张白纸在讲桌上,挡住学生的视线,隔一会儿再让学生看白纸,“咦,白纸上怎么有一个圆?”学生很奇怪。)

师:你们知道老师是怎样变出圆的吗?

(由于所用的物品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所以他们很快明白了“魔术”的奥妙,纷纷举起小手:“我知道,我知道!”)

(教室里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学生纷纷拿起事先准备好的学具,印出不同的图形。)

生1:老师,我用长方体印了一个长方形。

生2:我印了一个正方形,是用正方体印的。

生3:我用三棱柱印了两个三角形。

(就这样,在玩中,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并在动手玩中,具体感受到了“面在体上”这一数学思想。)

师:我们的淘气遇到了一点麻烦,你们能帮帮他吗?

(听说要去帮助别人,学生马上聚精会神地听我说。于是,我出示了各种形状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让他们进行分类。)

师:请你们看一看,比一比,你们是根据什么来分类的?

生1:长长的是长方形,放在一起;方方的是正方形,放在一起。

生2:有三个角的都是三角形,所以要放在一起。

生3:三角形有三条边,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四条边。

(学生的回答十分精彩,把这几种图形的特征分析得很透彻。)

师:你们能用小棒摆出自己喜欢的图形吗?

(很快地,一双双小手摆出了各种图形。)

师:有一个图形你们谁也没摆,是什么?

生:圆。

师:为什么?

生1:因为圆的边是弯曲的,小棒是直的,我们没办法摆出来。

生2:老师,我摆正方形用的小棒一样长。

生3:老师,我摆长方形时,有两边用的小棒一样长,另外两边用的小棒也一样长。

生4:老师,我用一样长的三根小棒可以摆一个三角形。

生4:老师,我摆三角形时用的小棒不一样长。

(学生在操作中发现各种图形的本质特征,很了不起。)

师:谁能告诉大家,在生活中你还见过这样的图形吗?

生1:教室的门是长方形。

生2:应该说教室门的表面是长方形的.。

生3:我们到酒店吃饭时,很多桌子的面是圆的。

生4:魔方的每个面都是正方形。

(大家众说纷纭,气氛非常活跃。直到下课铃声响起,也不愿离开。)

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针对本节课内容的特点,我设计各种形式的活动。第一个活动:认图形,对平面图形有一个基本了解;第二个活动:找图形,比较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第三个活动:摆图形,挖掘平面图形之间的本质区别;第四个活动:说图形,进一步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通过这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在玩中学、动中悟,在自由、轻松的课堂气氛中融入到学习活动中,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思考探究能力。

小学数学教案设计意图篇十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索乘法分配律的活动,进一步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并能用字母表示。

2、经历共同探索的过程,培养解决实际问题和数学交流的能力。

3、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重点难点:

1、指导探索乘法分配律。

2、发现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方法指导:

通过讲学练相结合,设计相应的练习题,逐步理解抽象的乘法分配律。

教学过程:

具体内容。

一、激趣导入。

(约3分钟)。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2、学生思考:(1)有几种搭配方案。

(2)选择你喜欢的一种方案,并算出总价。

(学生自己选择方案并在练习本上完成。师强调:是买4套衣服)。

二、自主学习。

(约7分钟)。

(一)组内研讨,确定方案。

1、组内研讨。

(1)一共有几种搭配方案?

(2)介绍自己的方案,并说一说,你推荐的理由。

(3)说说你推荐的方案,需要花多少钱?你是怎么算的?

合作交流。

(约10分钟)。

2、汇报交流。

师:哪一个同学想先来给老师推荐他的方案?

师:要想求4套这样的衣服需要多少元?可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分别列式解答。

师:因为总价相等,这两个算式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把它们连接起来?(学生回答后,师在两个算式中间用等号连接)。

师:这个等式怎么读呢?

生尝试读等式。

(预设学生读法:a.225加上75的和乘4等于乘225乘4加75乘4。

b.225加上75的和乘4等于225和75分别与4相乘的积再相加。)。

3、研究其它方案。

由学生依次汇报出其余3种不同的搭配方案,并引导说出是怎么想的。计算后分别加上等号。

教师板书。

一套×4=4件上衣+4条裤子。

(225+75)×4=225×4+75×4。

(225+125)×4=225×4+125×4。

(175+75)×4=175×4+75×4。

(175+125)×4=175×4+125×4。

精讲点拨。

(约8分钟)。

(二)观察比较、猜测验证。

1、观察比较。

2、提出猜想。

师:观察上面的等式,左右两边的算式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你们有什么发现?

3、举例验证。

让学生再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进行验证,看看是否也有这样的规律?

学生汇报,教师根据汇报板书。

(三)总结规律,概括模型。

1、总结规律。

师:刚才同学们发现了数学中的一个规律,很了不起。大家知道这是什么规律吗?(生猜测)。

师:这个规律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乘法分配律。(齐读)你能说一说什么叫乘法分配律吗?

2、用字母表示。

师:用字母如何表示乘法分配律?

三、测评总结(约12分钟)。

巩固应用,训练提升。

1、请你根据乘法分配律填空。

(12+40)×3=×3+()×3。

15×(40+8)=15×()+15×()。

78×20+22×20=(+)×20。

66×28+66×32+66×40=(++)×40。

教师结合学生回答,介绍前两道为乘法分配律的正向应用,后三道属于乘法分配律的反向应用。

2、火眼金睛辨对错。

56×(19+28)=56×19+56×28。

(18+15)×26=18×15+26×15。

(11×25)×4=11×4+25×4。

(45-5)×14=45×14-5×14。

强调:两个数的差与一个数相乘,也可以把它们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相减。

3、用乘法分配律计算下面各题。

(40+4)×2539×8+39×6-4×39。

4、拓展提高。

你能用乘法分配律解决这道题吗?

86×101。

四、课堂小结。

说一说,今天我们研究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小学数学教案设计意图篇十一

教材分析:

《平移和旋转》是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平移和旋转这两种现象是生活中出现得比较多的几何现象,因此,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充分感知平移和旋转的两种现象。让学生能在方格纸上画出平移后的图形,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学情分析:

平移与旋转现象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是结合实例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的特点,学生在第二课时还将进一步学习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平移和旋转是物体或图形在空间变化的位置方式,认识平移和旋转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有重要作用。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在观察生活现象中,从运动变化的角度来感受平移与旋转,为后面的学习做准备。这部分内容单靠教师讲解和学生的记忆是学不好的,最好的方式是创设大量的活动情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参与到现实生活中来,让学生在观察、想象、描述、表达和和交流中体验。让学生在直观操作中,感受平移和旋转现象,直观操作对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非常的重要,可借助学生身边丰富、有趣的实例,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操作演示,用自己的语言和动作来描述,让学生初步感受平移和旋转,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经验和分类活动,初步感受平移和旋转现象,直观体会它们的特点。

2、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习惯及动手实践、发挥想象的能力。

3、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使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和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正确区分平移和旋转现象。

教学难点:

结合实际体会平移和旋转的特点。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1、同学们去过游乐场吗?谁能说说游乐场里都有哪些游乐项目?

二、自主学习:

1、观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着许多丰富多彩的运动画面,今天符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一些,你们想看吗?(想)老师有个小小的要求,就是希望同学们在认真观察的同时要开动你聪明的脑筋思考:它们的运动方式也就是运动的样子一样吗?你能描述它们的运动或用手势表示出它们运动时的样子吗?(好)下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

2、出示课本的主题图。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

三、合作探究:

1、你能给这些运动分类吗?小组说说你分类的标准和结果。

2、指名汇报:你是怎样分类的?为什么这样分?你分类的标准是什么?

3、结合上面图形的运动,说说什么是平移?什么是旋转?

(物体或图形沿着一条直线运动的现象叫平移;物体或图形绕着一个点或一个轴为中心做圆周运动的现象叫做旋转。)。

板书:平移旋转。

4、试着做一个平移或旋转的动作。

学生大胆尝试,可以上台给大家展示,并说说这个动作的特点,大家来判断。

5、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平移和旋转的例子。与同伴交流。

6、首尾呼应:我们再回到游乐场,看看这些游乐项目的运动分别属于什么运动现象?(课件出示游乐场)。

四、达标检测:

练一练1、2题。

五、拓展延伸:

【设计意图:加深对平移和旋转特点的理解和区分】。

板书:不同:平移方向不变,旋转方向改变。

相同:物体在平移或旋转时,图形大小、形状不变,位置变了。

六、课堂小结:

1、师:老师送给同学们一顶博士帽,希望同学们长大后都能成为一名小博士,用你们学到的知识去建设我们伟大的祖国。

【设计意图: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梳理总结,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七、布置作业。

绩优学案:26页平移和旋转第1题、第2题。

板书设计:

小学数学教案设计意图篇十二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实践,使学生意识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的长度可以用分米作单位。

2、认识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3、培养学生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

选用合适的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过程:

一、学生动手测量课桌的桌面的长、宽。

师:昨天同学和聪聪已经量出了这本数学书的长、宽、厚,你们还想知道哪些物体的长度?

生:……。

1、两人为一组测量桌面的长、宽。

2、全班交流。

3、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用厘米、毫米作单位来测量不方便)。

二、建立1分米的空间观念。

1、让学生观察尺子,尺子上0刻度到刻度10之间的长度就是1分米,请学生数一数几厘米是1分米。

板出:1分米=10厘米。

2、让学生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或在我们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约是1分米。

4、用手比划1分米有多长。

5、闭上眼睛想一想1分米有多长。

三、认识几分米。

1、在尺子上认识几分米。

2、出示课件让学生认识几分米。

四、用分米量。

1、量绳子的长度(让学生先估测,然后再测量)。

五、巩固发展。

1、练习一的第三题。

2、判断下列的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一条裤子长9分米。

(2)一张床长5分米()。

(3)小明高14分米()。

(4)一支毛笔长2分米也就是20厘米()。

3、填空:

5分米=()厘米=()毫米30毫米=()分米。

40毫米=()厘米=()分米2米=()厘米。

4、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三第4题教和第五题。

5、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三第六题和第七题。

六、全课小结:

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内容:

本单元主要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这是学生在已学过的表内除法和简单的余数除法的基础上学习的,使学生在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过程中掌握计算方法,理解算理培养迁移类推能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用除法竖式计算除数是一位数、商是两位数,以及除数是一位数,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除法。

2、会解决有余数的除法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教学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动脑思考及主动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两位数除一位数的口算和竖式计算的方法;除法验算。

难点: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的);商末尾有0的除法。

关键:让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

教学课时:

9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学生活动:25分钟。

教学内容:

课本第1~2页。

教学目标:

1、理解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及其算理,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竖式计算。

2、培养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探索计算方法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难点: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和平共处算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竖式的书写。。

教学准备:

小棒,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知铺垫。

1、口算练习。

指名口算。

6÷38÷29÷35÷5。

口答。

46里面有()个十()个一。

95里面有()个十()个一。

84里面有()个十()个一。

73里面有()个十()个一。

二、探究新知。

1、引入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揭示课题)。

2、教学口算。

理解图意,学生观察场景图,说说知道了什么,想想能提出哪些问题。

讨论第一个问题:平均每个男孩买多少枝小组交流。

小棒可以演示。

讨论第二个问题:平均和每个女孩子买多少枝结合实际操作让学生形成思维。也可以先让学生模仿提问。

归纳:先把4捆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捆,即20枝,再把6枝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3枝,合起来是23枝。板书:

40÷2=206÷2=3。

20+3=23。

3、即时训练,口答。(让学生说说算么算的)。

40÷260÷364÷255÷5。

50÷580÷484÷436÷3。

4、教学竖式计算。

教师结合46÷2说明竖式的写法,边说边板演。

探索算理。(步骤:除、乘、减、移)。

思考:2为什么要写在十位上。

小结:用竖式计算,要从十位除起,先用十位上的数除以除数,再用个位上的数除,除到哪商就写在哪一位上。

三、实际运用。

1、完成第2页第1题。(注意区别与联系)。

2、完成第2题。

让学生试做前两题,再让学生独立完成后两题。注意笔算注意什么?以及联系与区别。

3、完成第3题和第4题。

4、第5题,先独立后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应许学生不同的策略解题。

四、全课总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小学数学教案设计意图篇十三

1、在熟悉的生活环境中辨认方向,体验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培养方向感发展空间观念。

2、在指出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的条件下,会辩认其余的三个方向。

3、知道地图上东、南、西、北的方向。

初步掌握辩认方向的方法,能在实际生活环境中辩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位置。

理解地图上规定方向的方法,分辨地图上物体所处的相对位置。

课件、教具。

一、情景创设。

师:1、在操场上我们都弄清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位置,在教室里又是怎样的?

2、指导学生在教室里辨认“东南西北”并在书上填一填。

二、问题探究。

找一个发令员,其他学生用手指出相应的方向(我说你做游戏)。

如:我说东。

你指东。

三、体验感悟。

出示动画课件(大型板图,随意粘贴的算式,有一份某市的交通图)。

引导:仔细观察十字路口,请你当一次小小交通警察,指挥交通。

师:1、说说你家的门从哪个方向开?

2、对门或左右门。

四、实践应用。

1、观察夜空的星空,找到北极星的位置,明确具体方向。

2、观察家里的植物是往那一边长。

五、小结。

六、布置作业。

一课一练第32页。

东南西北。

1、当你面向北时,后面是南,左面是西,右面是东。

2、地图上的方向:

上北下南北。

左西右东。

小学数学教案设计意图篇十四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内容是: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和它们的十进关系,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能看懂物品的单价,会进行简单的计算。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经掌握的100以内数的知识,学习、认识人民币,一方面使学生初步知道人民币的基本知识和懂得如何使用人民币,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加深对100以内数的概念的理解;体会数概念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老师要创设具体地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购物的活动中认识人民币。

单元教学重难点、关键:

1、重点: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及简单计算。

2、难点: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

3、关键:组织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多观察、多操作、多实践,熟记“1元=10角、1角=10分”的进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并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2、使学生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3、通过购物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并知道爱护人民币。

认识人币。

简单的计算。

认识人民币。

教学内容:义务教材第46页的第例1——————例2(认识人民币)。

教学目标:

1、认识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单位是元、角、分。

2、知道元、角、分之间的十进制关系,懂得1元=10角、1角=10分,学会兑换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功用。

3、培养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推理能力及合作精神。

4、对学生进行爱护人民币和节约用钱教育。

教学重点:认识各种面额的人民币。

教学难点:元、角、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cai课件一套常用的面额的人民币(不同版本的)。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今天我为你们大家带来了一位新朋友,看看它是谁?(cai演示:点击出现蓝猫图像)你们认识它们吗?今天是蓝猫文具店开业的日子,它邀请我们全班去参观文具店,你们想去吗?一起来吧!

二、探究新知。

1、参观文具店回答问题(cai演示)。

(1)师:谁能说说文具店有什么文具?价钱是多少?(学生回答)。

(2)师:你们喜欢这些文具吗?可是用什么买呢?(学生回答)。

2、认识人民币。

(1)师:中国的钱币叫人民币,你们认识人民币吗?

(2)操作初认人民币。

师:将桌面上的人民币拿出,先自己认一认,再在小组内交流,看誰认得多(学生活动)。

汇报认识情况(学生回答,师板贴人民币:硬、纸币)。

问:观察这人民币,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回答)。

师:纸做的钱币是纸币,金属做的人民币叫硬币。

(3)再认人民币。

师:(指纸币)你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的纸币,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学生活动后,汇报识别方法)。

师:像100元、50元、20元、10元、5元、2元、、1元在读时有一个相同处是什么?所以它们的单位是元,那你能说说看5角、2角、1角、5分、2分、1分的单位是什么?(学生口答)。

师:人民币的单位有元、角、分。纸币我们会认了,那么硬币你会辨认吗?

师:国徽代表我们伟大的祖国,而且是中国制造的,所以我们要爱护人民币,不能在上面乱写乱画。

(4)元、角、分的关系。

师:蓝猫想让大家看一个小片段,看完后说说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学生观看cai课件:元、角、分之间的兑换关系)。

师:看完了这个片段,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回答,老师板书:1元=10角1角=10分)。

问:你知道1元=()分吗?

(可以小组讨论后再回答)。

3、分类:按单位分:元、角、分。

按质地分:纸币、硬币。

看书上人民币与平时所见到的,人民币有什么不同,有红色斜线,这样叫样币。

三、换线游戏:

(1)我指人民币,你举起与我相同的人民币。

(2)我说面值,你举起起相应的面值。

(3)我说颜色,你来回答。

(4)一张2角可以换()个1角。

一张5角可以换()个1角。

小朋友动手换一换。

四、活动。

1、拿一件玩具,这件玩具是1元1角,有几种付钱方法,找出哪种方法最简单。

2、选四名售货员,开始下位购买。

五、小结:

小朋友,这节课我们上得真愉快,学会了很多知识,你们都学会了什么?

板书设计:认识人民币。

分类:按单位分:元、角、分。

按质地分:纸币、硬币。

1元=10角。

小学数学教案设计意图篇十五

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乘法的含义,帮助学生了解相同数连加用乘法算式来表示更简便。

2使学生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重点:乘法算中各部分的名称的认识。

教学准备:彩球图、小鸭图。

教学过程。

2+2+2=3+3+3=4+4=5+5+5+5=。

1.让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请一人口说答案。

2.让学生观察各个算式中的'加数有什么特点?(加数相同)。

教师:像这样几个相同数连加,我们还可以写成另一种形式,我们今天继续学习的新知识“乘法”。(教师板书课题:乘法的初步认识二)。

二、探究新知。

教学例2。

(1)出示彩球图。

依次出示3束气球圈,出示一束时,教师问:“一束有几个气球?”(5个)。

再出示一束时,问:“有几个5?”(2个5)。

当出示第三束时,问:“现在共有几个5?”(3个5)。

“要求3束共有多少个气球?用加法和乘法分别应该怎样列式?”

学生分2人一组进行讨论。

教师把学生讨论的结果出示:(用加法算:5+5+5=15,用乘法算:5×3=15或3×5=15。)列完算式,让学生把乘法算式读一遍。

(2)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因数因数积(边板书边跟老师齐读并牢记)。

教学例3。

出示小鸭图。

指导学生看清图意,明确“求一共有几只小鸭?”

要求用两种方法求,指名一学生板演。

校对答案。

体会并小结:用乘法算式表示简便!

三.练习巩固。

做一做。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同桌校对。

2.练习九第5题。

要求同桌小朋友合作完成:(1)两人各选1小题,独立完成。

(2)互说图表示的意思和算式的意义。

练习九第6题。

写出乘法算式,指名学生上台板演。

以开小火车的形式读出乘法算式。

3.练习九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校对,并个别说说为什么这样写?

文字题:(1)3个8相加,和是多少?

(2)一个因数是8,另一个因数是3,积是多少?

(3)两个因数都是5,积是多少?

要求,列出算式,不计算结果。

练习九第十一题。

指导学生看清图意,以7×2为例解释。

学生独立完成,并说说这样做?

四.作业:1练习九第9、10题。

2.《随堂练习》。

小学数学教案设计意图篇十六

教材第9页例5、练一练,练习二第5~9题。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根据不同的条件求圆柱的体积,学会计算圆柱形容器的容积,井能应用于实际求出所容物体的重量。

计算圆柱形容器的容积。

根据不同的条件求圆柱的'体积。

(1)底面积3平方分米,高4分米;

(2)底面半径2厘米,高2厘米;

(3)底面直径2分米,高3分米。

追问:圆柱的体积是怎样计算的?(板书:v=sh)

提问:什么是容积?它与物体的体积有什么区别?我们是按什么方法计算容积的?

我们已经学习过圆柱的体积计算,知道了容积和容积的计算方法。这节课,就在计算圆柱体积的基础上,学习圆柱的容积计算。(板书课题)

出示例5,读题。提问:这道题求什么?你能计算它的容积吗?请大家仔细看一下题目,解答这道题还要注意些什么?(统一单位或改写体积单位,取近似数)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说明每一步求的什么,怎样求的。同时注意是怎样统一单位和取近似值的。

1.做练一练第1题。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分两组,每组题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

2.做练一练第2题。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指名学生口答算式,老师板书。结合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3.口答练习二第6题。

让学生默读题目。提问:第(1)题怎样想?求出了容积怎样求第(2)题?为什么?

4.做练习二第9题。

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指名口答算式或方程,并让学生说既怎样想的。

课堂作业:练习二第7、8题。

家庭作业:练习二第5、6题。

小学数学教案设计意图篇十七

教学设计:

本课主要是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体验前后、左右的位置与顺序,这样就需要创设解决问题的情境,把学生带回生活中,学习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首先创设情境让学生介绍同学,通过不同方向的介绍,明确前后的确定与面对的方向有关,为分清左右突破难点,学习左右时采用介绍同学、作游戏解决生活问题等,都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使学生在感受生活的同时学习数学。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在具体的生活实践和游戏中,体验前与后、左与右的位置与顺序。能准确地确定物体前后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2、初步培养学生首先确立参照物,再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反应能力和逆向思维能力,体会前后,左右的相对性,提高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能准确地确定物体前后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教学难点:

准确的区分左和右。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老师想和大家做一个游戏,猜一猜同学的位置。

教师说位置,学生做一做,找一找。

二、新授:

(一)学习左右。

1、你能不能不转身,把你周围的同学介绍一下?

(1)出现两种情况:

说出左右,(他这样介绍同学的,你还能介绍吗?)。

说不出左右,(他这样介绍同学的,你还能怎么介绍?)。

(2)比较,两种说法哪种更好?

(4)我们刚才用了哪两个词介绍我们两边的同学的?我们又认识了两个新朋友。板书:左右。

你的哪边是左边?右边呢?

指指你左边是谁?右边呢?

2、做游戏。

跟着老师的口令做动作。

举左手、指右眼、左手摸右耳、左手摸左腿、(起立)伸右腿、左脚向前一步……。

3、练习。

提出问题:他们为什么都在左边走呀?

组织学生讨论,像前后那样得到结果:面对方向不同,左右不同。

(二)学习前后。

向你的朋友介绍你的前后都是谁?

(三)观察课件,请你向大家介绍你看到景物。

学生认识上、下。

三、巩固练习。

46页试一试。

1、看参照物。

2、说出相对应的前后左右的车。

47页练一练。

1、左右的练习。

2、相对性的靠右行走(公共道德)。

3、思考题:上下左右的相对位置综合练习。

四、课堂小结:

说说你学会了什么?

板书:

前上。

左右。

后下。

教学反思:

学生对于平面内前、后掌握较快,对于左右掌握会很慢,在介绍自己的前后左右的同学时,先让他找到自己的右手(写字的手一直举着),学生很快分清左和右。上下是立体的通过楼上与楼下就分清。练习中让学生学会看图理解题目要求,学生就会了。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