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劳动教育论文论文 劳动教育论文(汇总1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7 02:49:17 页码:13
劳动教育论文论文 劳动教育论文(汇总11篇)
2023-11-27 02:49:17    小编:影墨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劳动教育论文论文篇一

时光飞逝,无声无息中,春暖花开的5月正迈着轻盈的脚步,悄悄地向大家走来。我觉得,祖国今天的收获,大多不能离开热爱本职工作的人民。

而在当今社会弘扬劳动模范精神是大家的责任。据了解劳动创造了世界,创造了人,创造了大家的幸福生活。但我觉得,是劳动创造了大家幸福的源泉,是劳动用勤劳的双手和智慧编织了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编织了大家每个宏伟的梦想。当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当荒野变成沃土,当一股原油喷涌而出,有哪些能代替那种舒适和快乐?在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里,有一种精神值得大家钦佩和赞美。这种精神就是劳动模范精神。每一个人都有达成价值的时间,创造性劳动也可以说是达成生活价值和理想的最好表现。

在平时生活、学习和工作中,要向劳动模范学习。要维持名利正常状态意识,提升事业进取精神,树立正确的生活价值观和道德观,面对挫折永不放弃,勇于拼搏,自强不息。每一个人都要尊重劳动创造,弘扬劳模精神,当然这部分都不应该是一句两句的口号,而是要实实在在地行动起来。因此大家都好好地脚踏实地地行动起来吧,积极做一个有责任的社会人,为祖国进步贡献我们的一份力量!

劳动教育论文论文篇二

摘要:在义务教育阶段,教育工作者们有必要对孩子们灌输正确的核心价值理念。立德树人的前提则是接受良好的思想品德,在这样的影响中树立自己的人生目标。小学生的心智较为单纯,很容易被人左右自己的思想,因此在学校中,教师应该在课上渗透正确的价值观念,告知班级成员不可不劳而获。中国的传统美德需要新一代的青年人继承和弘扬,因此在新劳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告诉孩子们劳动的价值以及其存在的意义,从而在实践中有所感悟和收获。

国家曾明确规定将立德树人作为教学的根本任务,在以此为前提的授课中劳动教育是其中最为常见的表现形式。学校开设思想政治课的目的在于引导小学生建立正确的三观,完成德育教育布置的重要内容。因此课上应该引进新的授课方式来改变现阶段课堂中存在的部分问题。核心素养的渗透在小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广大教师应该对这部分内容加以重视,从而落实劳动教育的意义。

劳动并不仅仅体现在动手的过程中,它还包括了脑力的运动,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更多的重视人们精神层面的内涵,由于课上缺少对于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以至于很多学生出现了不劳而获的心理,他们企图在网络上通过求神拜佛,转发一些虚假内容来安慰自己的心理,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帮助他们完成学业,这样的思想在义务教育阶段普遍存在。为了遏制这样的想法,首先要让他们明白劳动教育的意义体现在哪些方面,要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习惯,通过思考和行动提高自身的综合实力,贯彻我们国家的奋斗精神,在掌握知识的前提下培养自己的专业技能,从而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为此,教育部对思政课进行了简单的调整,希望可以在实践中能够帮助同学们提升自己各方面的素质,真正落实正心立德的教学目标[1]。

(一)树立正确的观念。

小朋友们的心思较为单纯,在课上结合理论多加引导能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观念,从而建立正确的思想。首先要告诉他们劳动是一件十分光荣的事情。由于这一年龄层次接受的知识有限,可以从最简单的古诗介绍这一思想观念。在古诗悯农中曾写道“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这两句诗充分的描绘出了农民辛勤耕种的状态,我国作为粮食大国,种地所产生的粮食自然是为了满足国人的需要,只有付出了辛苦才能够有所收获。很多学生会认为农民这一职业身份社会地位较低,教师要对他们的想法进行纠正,职业并没有高低之分,农民靠自己的双手拼出一番事业是值得我们每个人所尊敬的,现在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少需要手工来完成耕地這些事情,同学们应该思考在未来能够依托自己的知识为农民们做些什么,通过自己的智慧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出现的难题。在这样的引导中能够让孩子们意识到任何回报都是需要付出的,只有自己在一件事情上付出了行动,最后的收获才是最快乐的。将这些思想在课上渗透给班级成员从而树立正确的观念,将自己的思想及时的端正,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地督促自己,以达到立德树人的真实效果[2]。

(二)深刻理解内涵。

在观念的引导中,同学们可以深入的体会这一内涵,所谓“新劳动教育”首先还是体现在“新”当中,现在大多数学生的物质生活较为丰富,不可能让孩子们直接到乡下去干农活,但是可以在不同的方式中体会这样的教学。因为环境的不同,孩子们与大自然接触较少,很难真正地认识到劳动的内涵是什么,教师可以带领孩子们到操场上,选择一片有泥土的空地,让孩子们将自己准备的种子播撒在泥土里,观察它的生长状况。之后结合一些理论教学和多媒体补充的视频资源,让他们意识到劳动的内涵究竟是什么。同时结合现代的生活,思考体力劳动能够为以后的生活创造怎样的价值,以此体会这一内涵。

(三)实践中具体体会。

在理论的辅助过程中,还需要实践进行相应的补充。在如今的社会中存在着很多的岗位可以供学生学习。年纪稍微大一点的同学可以从事更多的脑力活动,例如为社区提供一些合乎情理的建议。年龄稍低一些的同学可以积极参与到社区的各种活动中,例如组织献爱心的活动,或者闲置物品交易市场,在实际的活动中体会到劳动的价值。可以带上自己的父母共同完成这些活动,一方面增进亲人之间的感情,另一方面能够感受到自己付出的辛苦有所回报的快乐,从而更加真实地体会到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所收获的知识。在实际的动手过程中,能够切身体会到每一个工作岗位都是值得尊敬的,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指引着他们完成自己应该完成的任务[3]。

结语。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端正班级成员的思想,树立劳动最光荣的观念,并深刻体会这一内涵,同时在实际生活中领悟劳动能够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怎样的改变,同时引导孩子们尊重不同岗位的劳动成果,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3]张军瑾.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建设与实施[j].上海课程教学研究,2019,09:6-11.

劳动教育论文论文篇三

为更快适应新教材、掌握新教材,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和精神,特制定劳动教育教学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倡导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更多地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机会,教师点拨、指导为导线,以问题探究为主线,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学情分析。

x年级学生,由于学生年龄较小,自控能力较差,而且每一个学生的理解能力不同。针对这种情况,了解学生比较困难,但我力争做每个学生的朋友,了解其素质水平,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应进一步发展他们的特长和兴趣,关心进步慢的学生,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动手能力及学习该学科的兴趣。

三、教学目标。

(一)教育学生初步懂得劳动创造社会财富、劳动光荣、劳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道理;从小培养他们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遵守纪律、认真负责、耐心细致、不怕困难的劳动态度和勤劳俭朴、爱护劳动工具、珍惜劳动成果等优良品质;初步树立质量观念和环境保护意识。

(二)使学生学习一些浅显的手工劳动知识,学会使用一些常用工具。

(三)通过劳动课的教学和实践,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并注意培养学生观察、思维、想象的能力和创造精神,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四、教学措施。

(一)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有充分的自主权利,每个学生自主参与,自我活动。

(二)搞好分层教学,及时帮助有困难的学生,给予每个学生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

(四)提倡解决问题的思路、完成任务的方法和活动成果的呈现,鼓励学生可以充分自主、自由开动脑筋,大胆想象,积极创新。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劳动教育论文论文篇四

[摘要]养成教育对于培养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可是,目前大学生文明习惯养成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对于部分大学生缺乏文明习惯养成的现象,高校应该采取措施,进一步强化大学生的养成教育。

[关键词]大学生;文明习惯;养成教育。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对于人才的培养和教育有了更高的要求,学校教育的发展方向已由应试教育逐步转向素质教育,这是以提高人才素质作为重要内容和目的的教育,是一种更加注重人才人文精神的养成和提高,重视人才人格的不断健全和完善,也就是说更加重视使大学生学会“做人”的教育理念。

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对养成教育有了更深的认识。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抓好养成教育,小而言之,对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大而言之,对于提高全民族的综合素质、促进国家的繁荣富强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大学生文明习惯的养成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所必须重视的一个课题。

一、当前大学生养成教育的现状。

首先,当代大学生普遍是独生子女,存在着许多人格缺陷。如缺乏生活阅历,生活自理能力差,依赖性强;心理表现不成熟,缺乏坚韧不拔的意志;任性,我行我素,不顾其他人的感受;自私偏狭,难于与人交往,难于适应集体生活。

其次,当代大学生普遍缺乏文明的学习习惯,学习自觉性差。具体表现为: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思想不统一,缺乏自信心,存在悲观情绪、沉沦情绪,学习和生活都存在着麻木状态;体现在学习过程中表现为:学习缺乏主动性、刻苦精神、钻研精神,学习纪律涣散;体现在教学过程中表现为:学习基础差,学习没兴趣,有的缺课、逃课,对课程学习缺乏热情。学习习惯差表现为:缺乏自主学习意识,上课看闲书,说闲话,玩手机短信,课后玩电脑游戏等。

第三,当代大学生普遍缺乏文明的生活习惯,生活能力及生活自理能力不强。具体表现为:宿舍卫生差,动手能力差;就寝时间随意性强;饮食习惯不好,随意花钱现象严重,某些学生有吸烟酗酒现象。

因此,我们要对大学生进行纪律约束和思想引导的养成教育,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卫生文明习惯,塑造大学生具有独立生活能力、意志坚强、具有团队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健康人格。

1、管理机制控制。学生进入学校要有严格的管理组织。一般来说,一年级教育,可以采用严格的纪律约束,重在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二三年级实行辅导员制度,在严格纪律约束的基础上,注重对学生思想、行为的引导,使其逐步转变为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四年级应该建立导师制,有教师对学生毕业前毕业论文指导、毕业设计指导、就业指导,从而帮助学生顺利完成由毕业到就业的过渡。

2、全员育人制度。全体教师和管理人员都要全员育人。辅导员要随班听课,掌握学生学习纪律和有关问题,及时与任课教师沟通和与学生交流;要利用课余时间,深入学生寝室,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卫生文明习惯,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教师要建立与学生谈话制度,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学习问题,侧重学习方法的引导。

3、养成教育讲座。在新生入学后,可以采取讲座的形式从思想教育、学习生活习惯教育、行为习惯教育、成材教育、学习目标引导、学习方法介绍、专业知识介绍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使学生认识到,采取严格的纪律约束,目的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这种习惯的养成,对自己一生都有好处。通过各种学习方法教育,使学生不必自己摸索,减少从中学向大学学习方法转变的过渡时间。通过目标教育可以帮助学生确立毕业后的人生目标,为四年大学生活确立奋斗方向。

5、有组织地参加社会实践。大学应当时刻牢记培养学生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有用人才,如果我们不让学生接触社会,就会闭门造车,培养出社会不需要的废材。社会实践活动能引导学生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爱国热情和成长成才的强烈愿望转化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行动。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远大的学习目标,必须有组织的使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认识国情,奉献社会,提高素质。

三、实施大学生养成教育必须注意的几点。

1、养成教育要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心理学是认识学生心理的工具,是进入学生心理世界的钥匙。养成教育要有实效,需要遵循心理学原则。这就要求养成教育的内容、方法都要服从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法进行教育。对学生而言,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必定具有健全的个性心理。许多我们认为品德低劣的所谓“双差生”,问题就可能出在心理健康上,一个心理有障碍的学生,往往表现为品德差、行为习惯不好。因此,养成教育一定要与心理健康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只有学生的心理障碍清除了,个性心理健康了,学生才能够有良好的品德与行为习惯。

2、养成教育要有层次性、个别性。对大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应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正确运用教育手段。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世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当然更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个别指导教育,是养成教育的极为重要的原则。不同学生由于家庭环境、个性以及所遇事情的性质与程度不同,他们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方式是不相同的。对具体对象、具体问题,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措施,或正面教育、严辞警告;或动之以情、委婉启发;也可以运用集体力量时常督促。作为养成教育的实施者,必须针对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育,因人因事而异,这样才能有实较性。

3、养成教育的反复性、曲折性和长期性。从心理机制上说,习惯是经过长期多次强化和积累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动力定型和自动化了的条件反射系统。一个人要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是很艰难的,只要有一回禁不起诱惑而破了戒,重新做起会变得更加困难。为此,应采取不同措施强化学生的意志力,把文明习惯的养成作为学生追求的目标和境界,从而使养成教育由他律型到自律型,最终达到自由型。

“行动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重视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习惯,是使学生学会做人、做社会有用的人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田建国.大学素质教育纵横谈[m].济南?押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2]张光兴.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m].北京?押科学出版社,2002.

[3]张继栋.今天怎样上大学[m].北京?押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应治招.经营今天[m].南昌?押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

[5]余丽珍.试论高校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联性[j].中国高教研究,2004(5).

劳动教育论文论文篇五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涉外劳动法律规范已经难以适应发展的需要,且当前我国涉外劳动法律制度还没有完全建立和完善,还有很多问题趋待解决,本文浅谈我国涉外劳动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几点改进的建议。

我国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国,劳动力资源丰富。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劳动力过剩现象突出。积极开展对外劳务合作、促进劳动力的跨国流动,是解决我国当前困境的一个有效的途径,也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一个重要方法。但随着我国劳务输出的不断发展扩大,涉外劳务纠纷也日益增多。如何健全我国涉外劳务司法制度,维护我国涉外务工人员的利益,是摆在法律人面前的一个命题。

新中国成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国际私法立法处于停滞状态;而且受当时国际政治环境和我国对外政策的影响,劳动力的跨境流动很少发生,劳动合同法律适用立法完全是空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际私法立法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而伴随着对外开放,劳动力的跨境流动日益频繁,涉外劳动合同纠纷也逐渐增多,劳动合同法律适用问题开始受到重视。2010年10月28日,我国颁布了《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它标志着我国国际私法从分散走向集中,立法模式由专章专篇式进入单行立法式,我国国际私法立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但在涉外劳动关系中,由于主体、劳动者工作地等的涉外性,其可能导致来自不同国家由于社会制度和文化差异所造成的在保护劳动者权益上的观念冲突,因此,涉外劳动关系及其立法规制较之国内劳动关系更为复杂。

虽然近年来涉外劳动争议案件呈快速增长趋势,然而涉外劳动关系这一特殊法律关系仍未能受到现有立法的应有重视,涉外劳动法律规范规定较为模糊,目前已有的法律规定之间存在相互冲突的现象。

1、未对涉外劳动关系进行特别立法规制。

未能重视涉外劳动关系的特殊性,将涉外劳动关系简单地视同国内劳动关系加以规制。《劳动法》第2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适用本法。”1996年《规定》第26条:“用人单位与被聘用的外国人发生劳动争议,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处理。”2007年《劳动合同法》第2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以下称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适用本法。”从上述规定来看,只有1996年《规定》针对外国人在华就业做出了特别规制,并规定此类涉外劳动关系适用《劳动法》等相关法律规范。然而,《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均未针对涉外劳动关系的特殊性在立法层面设置专门条款加以规制,而只是规定其适用于在中国境内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建立的劳动关系。虽然在实践中对于“境内”用人单位的解读一直存在争议,即一种观点认为是指在中国境内注册登记的用人单位,另一种则认为劳动合同履行地在中国境内的企业,但是,在涉外劳动关系中,只要劳动者工作地在境内,就可以适用中国的劳动法律规范加以调整,这在2010年《法律适用法》第43条的规定中得到了确认。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劳动法律规范的所有强制性规定必须适用于国内劳动关系,但是它是否同时必须适用于涉外劳动关系,目前立法并没有给出明确答案。

2、各劳动法律规范之间缺乏体系,相互冲突。

目前调整涉外劳动关系的实体法,除了《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之外,还存在大量的部门规章和地方性法规,这些规定缺乏体系,并且相互冲突。正如上文所述,《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并未针对涉外劳动关系做出专门的规定,因此,目前调整涉外劳动关系的立法主要依靠行政规章,比如1996年《规定》等,以及地方性法规,比如地方政府为贯彻执行1996年《规定》的若干意见等。然而,一方面,由国务院各部门制定的行政规章,其效力层次较低,在对涉外劳动关系的规定上存在着与《劳动法》或《劳动合同法》不一致之处,比如对于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签订的劳动合同期限的规定,工资的分配制度等都存在着冲突,导致司法实践中在处理相类似的涉外劳动纠纷其结果却迥然不同;另一方面,由于各部门在立法目的及政策上不同,各地聘用外国劳动力水平方面的差异,导致涉外劳动法律规范的政策化与地方化倾向较为明显,直接影响到涉外劳动法律规范的系统性及一致性。

1、完善涉外劳动关系法律规范。

由国内劳动关系与涉外劳动关系分别立法与调整的双轨制,向构建以“国民待遇”为基准的劳动法一体化规范的单轨制过渡,建立国内劳动法与涉外劳动法有机衔接的法律制度。

基于有效参与国际人力资源在全球的开发与配置的目的,改变现行涉外劳动立法上的空白与滞后,以及国内劳动法空间效力式类推适用导致调整效率低下等现状,在调整涉外劳动关系方面,搭建一个以国民待遇原则为基础,以保障内国公共利益为前提,合理规范涉外劳动关系,有效处理涉外劳动纠纷的统一法律平台,理应成为我国涉外劳动法律制度建设与创新的目标。将国内劳动关系与涉外劳动关系、涉外劳动关系与涉外劳务关系的相关立法由双轨制向单轨制过渡,构建以国民待遇为基准的劳动法一体化规范,促进涉外劳动关系的协调发展。融合国内立法中的法律、法规以及国际公约中的相关规定等多种因素,通过扩大涉外劳动法律的调整范围,渐进式地推进国民待遇原则的普遍适用,落实我国《涉外民事法律适用法》中相关规范的应用等举措,使涉外劳动保障机制的运行纳人到一个资源配置更为合理和有效的轨道。

2、强化法律、法规、国际公约三个层面上的融合与适用。

处于全球化人自由流动加速和跨国就业规模扩大的环境下,“跨国主义”不仅造就了民族化了移民本土性特征,而且也带来了国内法和国际法的相应调整,反映在涉外劳动法律领域的乃是基于人权化及国际化趋向的变化。尽管对于涉外劳动法的概念至今尚缺乏统一的定论,但如果将涉外劳动制度的法律架构设计置于国际立法实践与走向的视野之下,并加之以用工形式上显现的由传统向灵活的发展趋向等背景去分析,涉外劳动法的基本功能及特征则主要体现在维护涉外就业权与协调涉外劳动关系两个方面,其体系的完整性受制于国内劳动立法中法律、法规以及国际公约三个层面的融合度与适用性。

构筑一个由国内劳动法中法律法规主导、以国际公约及双边协定为支撑、把任意性规范作为沟通内国法与外国法桥梁的法律架构,将有助于提升我国现有涉外劳动立法体系的完整性及涉外用工制度的合理性。

劳动教育论文论文篇六

学校开展了基本素质养成教育;核心竞争力教育;就业能力教育三大教育。通过养成教育的推行,学校工作在大学生工作的带动下取得了丰硕成果,校企合作、项目化教学改革、学生参加各类技能大赛、学校招生、就业等工作取得了优异成绩,这些成绩的取得与全校上下多年以来一心一意抓养成教育是分不开的,因此实践证明,在素质教育中以养成教育为抓手,开展学生教育的路径是正确的。

1.素质教育要有创新精神。

通过“养成教育”实践证明,创新精神是一所大学推陈出新,坚持发展的力量与源泉。正是在素质教育中,我们创新性的推出了“养成教育”理念,学校招生、教学、就业等一系列主项工作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一举改变了以往被动的办学局面,在“养成教育”创新精神的带动下,学校组织、人事、管理等各个领域改革也破冰而行,取得了相应成果。

养成教育不可能立竿见影,要有一个很长的实施、回报周期,这个时间一般需要5年以上的`时间才能见效,因此在推行中不能急功近利,要有经营意识,立足长远,以经营的意识去看待。因此在“养成教育”推行中坚决贯彻市场准则,不以时间为验收关口,而是按照市场需求培养学生、按照市场需要设置专业、按照企业制度管理学校、按照品牌意识打造品牌。由于贯彻了经营理念,以时间换空间,经过多年沉淀,养成教育的效果逐渐显现,学校发展应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和勃勃的生机。

二、结语。

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总体是安定团结的,正因如此,我们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其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以养成教育为具体手段,切实贯彻德育教育方针路线,是经过实践证明的,切实有效的一种方法。

劳动教育论文论文篇七

“我劳动,我光荣;我创造,我幸福”

1、通过开展以“我劳动,我光荣;我创造,我幸福”为主题的系列活动,让同学们了解“劳动节”的由来,了解我国不同时代的'劳模风采。

2、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展各类活动,从宣传“我劳动,我光荣;我创造,我幸福”这个主题思想转化到我们每个学生的实际行动中。

3、通过在学校、家庭两个层面参与不同类型的劳动,培养爱劳动的热情,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争做“劳动小能手”。

(一)四至六年级开展征文比赛。

具体要求:围绕“我劳动,我光荣;我创造,我幸福”主题,

通过查找、阅读有关宣扬劳动美德、赞美人民劳动成果等内容的文章,或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有关热爱劳动的事例,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字数在500字左右。体裁不限,可以是诗歌、散文、记叙文等。

(二)一至三年级开展劳动小能手活动。

主题:“我是劳动小能手”

具体要求:一至三年级的学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庭劳动,尤其是从清理自己的小天地着手,如:整理铺床、整理书柜、洗碗等,并写一篇相关的记叙文。

1、各班同学利用“5.1”期间,根据活动主题,积极开展体验活动。

2、各班于假期后先自行评比,并择优选送学校大队部。每班每种形式的作品各选送2份,大队部将组织评比,并对优秀作品给予不同形式的展示。

一、指导思想。

开展以“快乐实践”为主题的第x届“劳动节”活动,让学生通过学习、实践,体验劳动所带来的快乐,从小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习惯;通过在学校、家庭两个层面参与不同类型的劳动,培养少先队员积极劳动的热情,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并能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

快乐实践。

20xx年x月x日。

家庭层面:

低年级(1—2年级):

1、知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含义,并能做到我的餐桌上没有一粒剩饭(菜);

2、学会自己穿衣服、系鞋带、整理书包;

3、学会帮助家长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家务。

中年级(3—4年级):

1、知道2个全国劳模的名字和他们的事迹;

2、学会帮助家人洗袜子、扫地;

3、和爸爸妈妈一起对自己的家进行一次卫生大清扫;

4、做一份“劳动最光荣”手抄报,每班上交五份。(上交时间:x月x日之前)。

高年级(5—6年级):

1、在父母的协助下,会蒸米饭、学会做一道菜等;

2、学会整理自己的“小天地”;

3、“我和妈妈换一天岗”,做一天妈妈每天要做的家务活,体验劳动的甘苦。

劳动教育论文论文篇八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有效提问以其高效性,在教学策略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课堂上的有效提问不仅能够实现即时的教学反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够让学生从小养成勤思考、多动脑的好习惯。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有效提问以其高效性,在教学策略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课堂上的有效提问不仅能够实现即时的教学反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够让学生从小养成勤思考、多动脑的好习惯。

1、促进师生沟通,实现及时反馈。

小学课堂上可以观察到,小学生大多是年幼的孩子,不会主动和老师交流自己的课堂感受,因此,老师很难了解到学生明白了什么、明白了多少、还有什么疑惑等问题。上课期间,教师向学生进行各方面知识的提问,以此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根据得到的反馈信息再实施下一步教学计划,能够使学习更加高效。

2、吸引学生注意,保持课堂活跃。

作为7~12岁的儿童,让学生认真连续听课是困难的。学生往往很快就会对课堂失去兴趣,尤其是在抽象而枯燥的数学课上,更会使学生产生厌倦的情绪。在具体的数学教学中,合理利用提问这一有效手段,能够将学生涣散的精神集中起来,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强化学生对知识的印象,让课堂时时刻刻处于一种老师认真讲课、学生积极思考的良好氛围中。

3、开发学生智力,培养思考习惯。

孩子的天性就是爱玩,特别是处于小学阶段的儿童,因此,让他们愉快地进行小学数学的学习是十分重要的。以此为基础,能够使孩子初步形成学习意识,同时也有利于后续教育的进行。难度适宜的课堂提问,可以使学生开动脑筋,这也是他们产生思考意识的第一步,有利于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和智力的开发。

1、把握提问时机,最大限度地保障提问效率。

在课堂进行过程中,教师应把握好课堂节奏,确定提问的时机。要在知识点结束后及时提问,趁热打铁,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强度。同时,提问不应过于频繁,使学生感到过于疲惫。例如,在进行“认识立体图形”这一课的教学时,教师首先进行立体图形的介绍之后,可立即提问:“生活中有哪些物体是长方体、球体的?”学生思考观察后即可轻松得出答案。有些学生可能会误答出其他立体图形的物体,此时,可继续下一个立体图形的介绍,并讲解它们之间的区别。利用对比的手段,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问需要具有灵活性,抓住课堂情况,有效进行。

2、增强参与感,尽量给每个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

面对不同基础水平的学生,教师应注意提问的难度,应适合大部分学生,给所有学生“努力思考就能得到答案”的感觉。教师要最大限度地照顾每个学生的感受,不是说要为了基础较差的学生放慢讲课进度,而是要吸引学生加入目前的课堂,让他们接受新的知识,让每个孩子都有参与课堂的感觉。例如,在进行三年级的“年、月、日”教学时,由于本课的内容与之前的学习内容关联不大,是一个吸引落后学生跟上课程进度的好机会。课堂上,教师可对日常生活中的计时单位进行提问,如“二月有多少天?”此类问题属于常识类问题,任何学生都可以作答,并且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今后学生可能会更加仔细地观察生活中的细节,达到一举两得的效果。

3、提供思考时间,让学生进行充分思考。

教学过程中,往往存在一些值得学生深入思考的问题。此时,教师应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让他们发散思维,拓展自己的思考深度和宽度,形成更加有效的思考方式。例如,在“统计”一课的学习中,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和横向复式统计图的理解,是本节课的重点问题。教师在介绍完基础概念之后,不妨向学生提问“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含义?为什么要采用这种形式?”提问后空余3~5分钟让学生用于思考,空余期间,可进行一些简单的提示,如“从横轴上的数字进行思考”“它的面积代表什么意思呢?”等,帮助学生找到切入角度,让他们学会自主思考。

4、增加课堂末提问,给学生一个课下学习的契机。

无论是课堂内容的延伸,还是新内容的学习,都可以通过一个提问来引起学生的兴趣,让他们愿意去思考、去读书,以此满足自己的求知欲。课堂末的提问是对课堂的延续,可以帮助学生形成随时随地思考的好习惯。例如,在进行完“加法的交换律”和“加法的结合率”的学习后,可以顺势提出问题“那么乘法是不是也会有相似的特性呢?请同学们课下思考。”以此来为下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铺垫。

小学数学的课堂教育需要灵活利用提问这一有效手段,提问不仅仅是一种教学策略,还是一门值得深入研究的学问。合理有效的提问,可以提升小学阶段数学学习的效率,与此同时,它对成长中的小学生还具有深远影响。利用提问的手段,将使学生成长为逻辑完整、思路清晰的栋梁之材。

劳动教育论文论文篇九

为贯彻落实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要求,在持续推进我教育改革中积极发挥劳动教育的独特育人功能,切实加强劳动教育,打造特色劳动教育体系,我校将在20xx年寒假期间组织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现将相关事宜通知如下:

20xx年12月27日—20xx年2月8日。

家校一体化,劳动不放假。

1、参与家庭劳动,争做家务达人。

选题1:假期期间,帮助家人完成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选题2:为家人献上“暖心美食”,和家人一起完成美食制作,共享温情时刻。

要求:以图片或微视频的方式记录参与家庭劳动全过程,图片或微视频中要有父母参与和反馈。

2、参与社区服务,争做志愿达人。

选题1:帮助社区工作人员完成抗疫、政策法律法规宣讲、社会救助、环境卫生整治等志愿服务活动。

选题2:走进身边的福利院、养老院等公益场所开展义务劳动,传播温情和爱意。

要求:撰写参与社区服务心得体会,并配有相应图片。

3、参与实习实践,争做工作达人。

选题1:调查、访问身边的劳动者,了解他们平时的工作情况,体验他们的工作艰辛,深切感受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中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

选题2:尝试假期社会实践,通过经历真实的工作体验,获得真实的工作劳动感悟。

要求:撰写实习实践报告,重点阐释对劳动精神的体悟。

4、参与调研活动,争做研学达人。

选题1:参与家乡调研活动,协助建设美丽家园,为家乡建设出谋划策。

选题2:挖掘家乡深厚的文化底蕴,记录传播家乡的优秀文化,搜寻整理家乡的劳动楷模和先进事迹,将所见所闻所感宣讲给身边人。

要求:撰写调研报告或制作推介家乡文化、旅游、美食等内容的微视频。

1、依据活动内容,充分考虑疫情防控安全前提下,结合个人特长和专业特色,认真思考,开展实践教育活动,充分认识劳动教育的意义,同时,在实践活动中要主动亮身份、尽义务、做奉献、树形象。

2、各班级积极动员学生踊跃参加,20xx级、20xx级学生参与活动,作为劳动教育实践课程的一部分,可先行记入到学生劳动教育实践手册,等待核定。请各班以班级为单位每周一提交一次劳动成果,每次提交不少于五名同学,内容不可以重复,20xx年2月8日前截止,作品打包发送至邮箱,文件命名为“年级-班级-劳动教育”。20xx级学生自愿申报参加。

3、在实践开展过程中同学们可主动向学校公众号平台申报自己收集到的好人物、好行动、好故事等素材,优秀素材将在学校官微等平台及时予以宣传报道,营造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的良好氛围。

4、活动结束后将择优向学校推荐劳动教育实践先进个人,学校将统一发文进行表彰。

劳动教育论文论文篇十

劳动是成人世界不可或缺的,劳动对于幼儿同样如此。通过劳动教育可以促进幼儿德、智、美、体全面发展,在劳动中能展示、显露、发展个人的天赋才能。给幼儿提供适当参与劳动的机会,不仅使能让他们获得劳动的教益,养成爱劳动的习惯,提高动手实践能力,而且能让他们体验到责任感,还可以让他们懂得关心父母,关心他人,从而促进家庭成员关系融洽。

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劳动有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培养优秀的生活与学习技能。实践证明,人的许多优秀品质和技能是在劳动中形成的。

(一)劳动能锻炼幼儿吃苦耐劳、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

劳动是一个辛苦并且需要坚持的过程,我们所拥有的一切都是人们通过劳动所获得的劳动成果。孩子们总有一天需要独立创造劳动果实,我们应当从小为幼儿创造种种学会劳动的机会,鼓励幼儿积极参与家庭与学校的各项劳动,让幼儿切身体会劳动的不易与艰辛,磨炼幼儿吃苦耐劳的品质。贫困、偏远山村的幼儿小小年纪就学会了许多生活与生存的技能,因为家庭条件的艰苦,他们不得不早早为家人分担家庭劳动任务。这些幼儿往往比经济条件优越地区的幼儿更能吃苦,在生活和学习中克服困难的意志也更坚强。当这些幼儿踏入社会时,他们也更容易适应社会,这就是较早的劳动经历给他们带来的坚强品质的发展。如果给较富裕地区的幼儿同样提供劳动的机会,这对于幼儿形成吃苦耐劳、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是极其有利的,也必然会帮助幼儿更好地培养适应社会能力。

(二)劳动能帮助幼儿提高独立自主性。

独立自主性是指一个人独立自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是人们生存和进行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品质。有些家长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慢慢就能学会独立自主的能力,因此许多事就为孩子大包大揽地做了,幼儿也就丧失了自己劳动的机会,然而这样的做法导致了幼儿在成长过程中缺失了独立自主的意识。有教育界的专家曾指出:“生存教育的根本在于培养独立性”,而这种独立自主的意识应该从小培养,这就要求我们在幼儿时期就注重培养独立自主的能力。劳动是一个需要独立自主进行的活动,在劳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需要依靠自己去解決。我们应该学会放手,为幼兒提供劳动的机会,鼓励幼儿主动参与劳动,幼儿在劳动过程中学会了很多独立生活的技能,慢慢体会到独立自主所带来的满足与成就感,逐渐形成“自己能做的事白己做”的独立意识,这样也能减少幼儿对家长、老师的依赖心理。

幼儿时期正是幼儿发展各种优秀品质和能力的阶段,劳动对于培养幼儿的独立自主性有着重要意义,所以这一时期应注重对幼儿进行劳动教育。

幼儿园作为孩子们学前教育的园地,要遵循和谐发展、全面培养的原则,在一定程度上也承担着对幼儿生活能力培养的重任。因此,教师要对自理能力差、不爱劳动、懒惰等幼儿的不良习惯,及时提出有效的方法以及帮助家长寻找原因,要通过各方面的教育力量与家庭配合,步调一致地对幼儿进行教育,争取让孩子们有更好的发展。

(一)幼儿园劳动教育培养幼儿自理能力发展的具体表现。

生活自理能力是指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照料自己生活的自我服务性劳动的能力。会自己照顾自己,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责任感、自信心以及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对幼儿今后的生活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比如:在古代,一些权贵子弟终日斗鸡玩鸟,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发生了战乱,奴仆们四散逃命,这些子弟什么都不会,只得坐着等死。如今我们身边的孩子们呢?在幼儿园,所有的一切都是家长们包办。其实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因此,从小培养幼儿力所能及的自理能力势在必行。

幼儿时期,孩子就有了劳动能力。但是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很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作为独生子女的孩子们,是全家的小宝贝,是重点保护对象,平时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力能所及的事(如穿衣、洗脸等)都被家长们悉心地包办了,孩子的劳动潜能很难被挖掘出来,从小没有爱劳动的习惯,头脑里没有劳动的意识。

劳动是每个人的义务。在班里,为使孩子体验到这一点,我给孩子们安排了值日生表,分组值日,让孩子知道劳动是必须的,每个人都有劳动的义务。当然,劳动时主要让孩子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擦桌子、倒垃圾、摆放图书、玩具、浇花等等。通过参加劳动,幼儿体验到打扫卫生的辛苦,还培养了他们的环保意识,再也没有随地乱扔垃圾的现象了。

(二)幼儿园劳动教育培养幼儿自理能力发展存在的问题。

幼儿劳动教育由来已久,“中国现代儿童教育之父”陈鹤琴先生认为,对幼儿进行劳动教育,培养劳动习惯和技能,不仅是“生活使然”,更与幼儿的全面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其“活教育”的第一原则便是“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该让他自己做”。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幼儿劳动教育在思想认识、措施办法、家园互动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

1.家长认识片面化。

如今,许多家长在幼儿智力教育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尤其对幼儿知识学习几乎倾注了所有的心思。但是,他们没有意识到劳动教育对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劳全面健康发展的意义,因此在很多时候忽视了家庭劳动教育,有意无意剥夺了幼儿劳动的机会。大多家长认为幼儿年龄太小,无法承担家务劳动。也有的爷爷奶奶认为自己小时候没有享福,就该让自己的孙子多享点福。之前班上有个小朋友阳阳,4岁的阳阳是插班生,一来园,他就表现出非常活泼好动,在陌生的新环境中能和同伴友好相处,能积极参加教师组织的教育活动。可每当午睡时,其他小朋友都手脚麻利地脱好衣服裤子午睡了,他却坐在那儿“发呆”,老师怎么鼓励、赞扬,希望他自己动手,可他就是不动。一开始,老师以为他不想睡,可是过了一会儿他坐着都要睡着了。还有几次穿着厚厚的衣服裤子直接睡了,后来老师们终于发现他不会脱,经过了解才知道原来阳阳一直住在爷爷奶奶家,其实一岁半的时候就能自己脱袜子、衣服,后来爷爷奶奶舍不得,包办了,才造成了他现在自理能力欠缺。其实像阳阳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这种家长也比比皆是。

2.幼儿园教育碎片化。

碎片化是当前幼儿园劳动教育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许多幼儿园对劳动教育没有予以重视,劳动教育不系统,组织活动少,很少甚至没有把劳动教育列入日程。有时即使让幼儿参与劳动,由于没有前期系统引导教育,幼儿不知道为什么要劳动、劳动对他来说有什么意义,就只是抱着玩玩的心态。幼儿在劳动中缺乏情感体验和劳动成果的欣赏、分享,影响了幼儿劳动的积极性。

实践证明,幼儿适当参与劳动,不仅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还能促进肌肉、骨骼等方面的发育和肢体动作的灵活性,更能在动手、动脑的反复实践及同伴互助与操作探索中收获知识、积累经验,变得更加能干、聪明、懂事,形成良性循环。多年来,我们积极致力于幼儿劳动兴趣、劳动习惯和劳动情感的培养,总结了几条切实可行的努力方向。

(一)符合年龄,追随实际。

劳动的性质主要是生活范畴,幼儿劳动的性质不应局限于“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也应该“别人的事情帮着做”。针对幼儿不爱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我们注重针对幼儿年龄特点选择相符的劳动内容并进行引导。例如,每个年龄段的幼儿都参与的种植、养殖活动,要求就有所不同:小班多以参与种植和动物的照料等为主;中班幼儿就开始独立进行种植和照料了;到了大班,幼儿不仅要在种植和照料方面得心应手,更需要分析活动中出现的问题以及思考解决改进的办法。再拿以生活自理为目标的自我服务性劳动来说,小班可以开展洗手、穿脱鞋袜衣服、整理图书玩具、吃饭等内容;中班可根据生活实际,学习洗脸、洗手帕、洗玩具、分发碗筷;大班开展扫地拖地、整理床铺、清洗碗筷等活动就变得顺理成章,有的幼儿甚至还自发和同伴合作,给角色区的玩具排排队。所有这些内容并不是一尘不变,而是根据幼儿的能力水平、兴趣和实际需要及时进行调整。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注意引导幼儿体验劳动创造的乐趣,感受劳动的艰辛,从而珍惜他人劳动成果,逐步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萌发幼儿热爱劳动的意识。

(二)渗透游戏,结合生活。

游戏是幼儿园最主要、幼儿最喜欢的一种活动形式。将劳动贯穿到游戏始终,为幼儿提供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成长的平台,幼儿的参与积极性高涨。教师有意识地为幼儿创设劳动的机会和条件,如组织大班幼儿帮助食堂叔叔、阿姨剥豆角、择菜叶、包饺子或是引导中班幼儿整理区域材料、摆放桌椅、分发碗筷,这些劳动如果插上游戏的翅膀,对幼儿来说一定変得更加新鲜而有吸引力。与此同时,教师要注意讲解、引导,并提供适时的帮助,让幼儿逐步了解具体要求和操作要领。如教小班幼儿穿鞋子,我们教师边示范边用儿歌的形式讲解:“两个好朋友,见面看清楚,歪头不高兴,点头做朋友,鞋子穿穿好,走路不摔跤”。幼儿在边朗诵儿歌边操作的过程中自然地习得穿鞋的经验。再如收玩具、擦桌椅就可以变身成“玩具找家”“给桌椅洗澡”的游戏。学穿衣服、叠被子、系鞋带后,教师还可组织“看谁穿得快”“看谁叠得好”“谁的小手最能干”等劳动竞赛性游戏。

(三)创设环境,实现自主。

根据各年龄段的劳动教育内容,幼儿园或家长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和幼儿一起做好劳动教育环境的创设。每个班级的“操作区”可提供材料让幼儿开展穿衣服、系鞋带、叠毛巾等游戏性练习及比赛活动。教师也可以和幼儿商量适宜的值日生职责,让幼儿自发主动地参与为群体和公共事务效力的公益性劳动。比如擦桌子、倒垃圾、摆放图书、玩具、浇花等等,在幼儿园我针对不同年龄特点,对幼儿进行了一些教育活动。我发现,6岁左右的孩子非常热爱劳动,并能体验到劳动的快乐,在劳动中还培养了责任心與爱心。通过参加劳动,幼儿体验到打扫卫生的辛苦,还培养了他们的环保意识,再也没有随地乱扔垃圾的现象了。教师还可以开辟种植园、养殖角,让幼儿互相商量种什么植物,养什么动物,分工准备,自主参与,体会“我劳动我做主”的快乐。有了这样的基础,松土、浇水、施肥、除草、喂食、换水等均不是教师要求的,变成了幼儿自发主动的行为。种植区有收成时,教师可顺势组织幼儿一起采摘果实,品尝丰收的喜悦。

(四)家园配合,同步培养。

幼儿劳动教育光靠教师及幼儿园一方的努力是不够的,它离不开家长的配合支持与参与,只要家园协同,幼儿劳动习惯和劳动情感的培养就卓有成效。为此,我们充分利用家长会、电谈、约谈、面访等方式向家长宣传劳动教育的意义和方法,邀请家长一同为幼儿创造良好的劳动环境,提供充分的劳动条件,鼓励孩子做好自己的事的同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千万不要因为他们暂时不会做或做不好就一味制止、训斥、替代,使幼儿失去劳动的机会。教师更要和家长们一起,转变观念,视劳动为当然,视劳动为激励,幼儿就能够随着对劳动感情的提升,逐步养成社会性和全面性的人格。与此同时,幼儿园还可以鼓励家长在播种、锄草、收获的时节带幼儿到农村参观或实际参加一些劳动,或是到工厂参观一些产品的生产制作过程。这样的活动,不仅让幼儿接近成人劳动者,更重要的是让幼儿在这个过程中认识生活中最熟悉的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成人劳动,不仅丰富了认识,增进了经验,更培养了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热爱劳动人民的优良品质。

幼儿是祖国的未来。幼儿园必须重视幼儿劳动教育,坚持正确引导,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播下“劳动最光荣”的种子,并促进幼儿健康茁壮地成长,让其从小就具备劳动意识和劳动习惯,逐步成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里期望的那个热爱学习、健康生活、有责任担当的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人。

参考文献。

[1]吴静.浅议幼儿劳动教育[j].科学大众,2009(4):89.

[2]张爱玲,冷木草.如何在家庭中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劳动习惯[j].甘肃高师学报,2015,(06).

[3]肖湘宁.幼儿园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6]娜布其.浅谈关于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j].科学中国人,2017(2z).

劳动教育论文论文篇十一

摘要:劳动用工风险存在于整体用工过程中,在人员招聘、劳动合同签署、劳动用工管理中都有可能存在风险,这些用工风险对劳动关系安全性、可靠性有着直接影响。如若避免或降低劳动用工的风险,企业可高效配置人力资源,促进劳动人员在工作岗位中主动发挥,提高企业的凝聚力、竞争力。故此,本文通过分析劳动用工风险定义,阐述劳动用工风险成因,正确理解劳动与用工风险,提出劳动合同法视角的劳动用工风险防范措施,以期为企业管理者提供重要参考依据,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劳动合同法;劳动用工风险;防范措施;劳动关系。

为了促进企业长期稳定发展,企业需要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分配,从而确保企业劳动者积极投身工作岗位,创造最大价值。然而,企业在实行人力资源管理期间,需要与劳动者签署劳动合同,在劳动合同签署中可能存在许多风险隐患,如未能对劳动用工风险加以防范,会对人力资源管理效果带来不良影响。企业应进一步考量如何基于劳动合同法视角,科学防范劳动用工风险,推动企业长效发展。由此可见,探究劳动合同法视角的劳动用工风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历史与现实原因促成当代企业劳动用工模式复杂多变,除去固定期限、无固定期限的长期用工方式,还存在劳务派遣、非全日制用工、以完成一定工作为期限等短期用工模式[1]。现阶段,新劳动合同法日益推行,多元劳动用工模式并存,加大了企业劳动用工管理的难度,企业需要进一步加强规范自身的劳动用工行为意识。规避法律风险成为当代企业在经营管理中的重要课题。因企业外部法律环境的日益变化,亦或因企业内部未能根据相关法律要求统筹行为权利,企业法律风险加大,甚至于需要承受不良法律后果。企业与劳动者签署劳动合同,标志着劳动者成为企业的一员,双方建立劳动关系,劳动者在企业管理前提下,提供相应的有偿劳动。随着劳动合同法日益推行,劳工案件益发频繁,常见工资纠纷、补偿纠纷、社保纠纷、工伤纠纷等情况[2]。在任何企业管理中,劳动用工风险都将始终存在,随着我国法律机制的不断完善,对企业劳动用工提出了新的标准要求。企业需要高度重视劳动用工风险,深度挖掘、尽量规避各个管理环节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并采取行之有效的举措,方能保障实现企业经营建设的目标。

劳动法律机制隶属于独立的法律系统,相比于其他法律制度,劳动法律机制更加复杂多变。目前,劳动法律法规在基于劳动法、劳动合同法、主要司法解释的框架下,还拥有许多法律制度、解释与批复,如若立足于保障法的视角进行分析,其难度进一步增加[3]。根本原因是劳动用工环境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在一定程度上对劳动用工提出新的要求标准。

劳动合同法对新的劳动用工格局的出现具有重要影响。新劳动合同法的推行,进一步提高了劳动人员的法律地位,以往的劳动用工格局受到影响,固有的劳动用工思想受到冲击。尽管新劳动合同法已经推行了一段时间,但是大多数企业在劳动用工方面,并没有转变固有的思想认识,对新形势下新的劳动关系仍旧存在认知差异,甚至于忽略劳动用工风险,这将对企业管理造成不可预测的恶劣影响。

随着企业对劳动用工形式多样化的需求日益增加,目前采取劳务派遣形式的企业也越来越多。现阶段,劳务派遣尤其是外地劳务派遣的应用频率不断增加,在现实运用中有不少具体实例。基于此,劳务派遣中保障三方管理协调、增强三方管理力度的要求显得尤为重要。用工企业虽然和被派遣劳动者不存在法律意义的劳动关系,但是不意味双方不存在权利义务的内在关系,用工企业作为实际用工单位仍要承担一定责任,这也促使企业要进一步加强法律意识,预先对自身的风险隐患加以管控。

此外,部分劳动者虽然了解劳动法律法规,但是并未真正掌握劳动法律知识,存在对劳动法一知半解的情况。因此大多数劳动者在劳动合同管理实践中,既存在忽略劳动合同法相关流程、无法采集提供相关证据的问题,也存在过度维权、错误解读法律条款的问题。从劳动者角度看,劳动用工也面临着较高的风险隐患。

劳动用工主要指企业与劳动者在劳动合同期间,劳动者为企业提供有偿劳动。依照工作性质可以对其展开进一步分解,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以企业与劳动人员签署的劳动合同作为基础,劳动人员成为企业工作者,为其提供必要的用工;另一方面,将某种劳动协议作为基础形成用工关系,例如劳务派遣协议、非全日制用工协议等方式。劳动用工的法律关系是根据《劳动合同法》《劳动法》等法律法规建立的,不同于其他以合同法的法律机制建立的法律关系。

因此,防范劳动用工风险应基于合规性视角,企业在劳动用工方面,如若出现未能按照劳动法律机制规定的操作,容易增加劳动纠纷的发生概率[4]。引发劳动纠纷的根本原因是勞动用工风险与劳动用工管理存在不足,主要体现在法律意识淡薄、管理流程不当、工作制度不完善等。同时,在劳动用工整体过程中,劳动用工风险始终存在,不能忽视,不能逾越,需要以端正的工作态度、科学的管理理念加以对待,才能降低企业劳动用工风险,推动企业长效发展。

(一)树立牢固的风险防范意识。

企业作为主要用人单位,不仅要有法律意识,深度解读劳动法律法规,还要认真梳理人员招聘、人员流动、薪酬管理、绩效考核等各方面的细节流程,严格按照劳动法律法规要求开展企业管理[6]。

企业在招聘环节发出的录用通知书被受聘人接受,符合履约条件,则录用通知书具有法律效力,企业毁约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劳动用工30日内必须与劳动者签署劳动合同,否则将承担支付双倍工资的法律责任,超过一年未签劳动合同更将面临视为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风险;企业对劳动者明确岗位职责、考核指标,这种做法是企业在实施绩效考核中杜绝劳动风险的重要保障;对重要的管理文书,例如规章制度、考勤薪酬等,企业应要求员工签收备存,这是企业履行告知义务以及确认员工认可同意的重要证据。企业只有深度了解劳动法律法规,优化劳动用工要求、工作流程管控等机制体系,确保劳动用工有法可依,才能提高企业内部的管控效果。

(三)加强劳动用工方面的检查。

劳动用工检查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及时发现劳动用工风险,并应用行之有效的解决对策,避免劳动用工风险纠纷的发生,使其向规范化、标准化方向转变[7]。企业应对劳动用工情况、社会保险缴纳情况进行检查,确保劳动用工的规范性与标准化,把劳动用工管理的全面检查与重点检查相互融合,将劳动用工风险降到最低,保护劳动人员的合法权益。

(四)培养员工的法律维权意识。

劳动用工风险与法律制度要求在一定程度上有着直接的关系,具有可控制性、可预测性的特点,其结果的强制性、实施性十分明显。现阶段,劳动用工纠纷事件频繁发生,国家法律有明确规定,如果企业出现无故减少劳动者劳动报酬、非法解除劳动用工合同等违反劳动法律规范的现象,导致劳动用工纠纷发生,需要企业自行承担有关法律责任[8]。

企业应在日常经营管理中加强对劳动者的法律维权意识的培养,提高劳动者的风险防范认知水平,如果劳动者存在对公司管理制度、管理流程的不理解,再加之对劳动法律法规错误解读,在一定情况下,劳动者很可能会采取过激的错误行为。这种情况不仅会使企业陷入劳动用工风险之中,还会损害劳动者的个人权益。因此,企业为避免或降低劳动风险,不仅要加强管理人员的劳动法律意识,也要开展劳动者日常的法律常识普及工作。

企业基于劳动合同法视角的基础,认真遵守法律相关要求进行实践操控,不能因为流程复杂繁琐就对其加以忽视,从而导致企业面临较大的劳动用工风险,也对企业劳动者造成不良影响。同时,企业还要对劳动用工风险给予高度防范,制定行之有效的应对举措,保障劳动者自身权益的同时,提高劳动者的工作积极性与工作效率,推动企业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企业在实施有效的经营管理期間,人力资源管理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为了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效果,需要立足于劳动合同法视角,对劳动用工风险进行深度解读,探索劳动用工风险的成因,正确理解劳动用工风险,通过树立坚固的风险防范意识,提高对工作流程相关管理水平,加强对劳动用工方面的检查,培养企业劳动者的法律维权意识,有效规避或减少企业的劳动用工风险,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强化人力资源利用效率,降低企业劳动用工纠纷事件的发生概率,保障社会和谐稳定。

参考文献:

[1]张媛,张帅.基于劳动合同法视角的劳动用工风险研究[j].法制博览,2019(5):226.

[2]张昀.基于劳动合同法视角的劳动用工风险研究[j].法制博览,2018(21):141.

[3]郭炜阳.探讨劳动合同法视角下的劳动用工风险防范[j].中外企业家,2019,631(5):243.

[5]蒋东明.基于劳动合同法视角的劳动用工风险研究[j].法制博览,2018(12):210.

[6]惠晓凤.探讨劳动合同法视角下的劳动用工风险防范[j].劳动保障世界,2018(32):10.

[7]廖峥.基于劳动合同法视角下的防范和化解劳动用工风险[j].财富时代,2019(11).

[8]刘飞.刍议劳动规章的法律效力[j].职工法律天地(下),2017(7):5.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