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及反思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精选1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7 20:53:12 页码:14
2023年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及反思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精选10篇)
2023-11-27 20:53:12    小编:琴心月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写教案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优秀教案范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及反思篇一

1.知道使用打气筒给气球充气,知道气球充了气就会鼓起来,观察并说出充气多少与气球大小的变化。

2.喜欢使用打气筒等充气小工具,体验给气球充气的乐趣。

3.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4.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各种颜色的气球,气球托,安全并适合幼儿用的不同类型的打气筒若干。

1.教师和幼儿讨论可以怎样装扮活动室过教师节,引出活动。

教师出示两个色彩、形状相同的气球,但是一个气球有气,一个气球是瘪的,引发幼儿给气球充气的兴趣。

提问:两个气球一样吗?哪里一样?哪里不一样?你喜欢那个气球?为什么?

2.幼儿自由探索想办法给气球充气,让气球鼓起来。

提问:你想用什么办法让气球鼓起来?

3.幼儿合作用打气筒给气球打气,探索充气多少与气球大小的变化。

幼儿两两合作,尝试用气筒给气球打气,教师注意观察幼儿在打气和合作过程运用的方法。

大家共同寻找探讨,发现快速充气的方法。

打气时两个人要互相配合,一人打气,气要一下一下地打,另一人要将气球对准气嘴,并捏紧,不能让气漏出来,这样气球才能鼓起来。

4.幼儿再次尝试,探索气球充气多少与气球大小的变化。

(1)提问:相同的气球,充气多与充气少,气球有什么变化?

(2)请幼儿想办法让气球不撒气,教幼儿学会使用气球托。

5.游戏:打起比赛。

在一定时间内,比一比谁给气球充气成功的次数多。

6.活动延伸。

教师带领幼儿将打好气的气球进行简单的装饰,美化活动室。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及反思篇二

1、幼儿在动手操作的观察中,了解纸有吸水的特点,感知不同质地的纸张吸水性不同。

2、教幼儿初步学会做观察记录

3、对科学探索感兴趣,体验积极探索带来成功的心情。

4、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1、纸折睡莲若干、碟机、碟片、盆7个;

2、报纸、腊光纸、彩纸、牛皮纸、白板纸各若干;

3、记录卡幼儿人手一分、笔若干。

一、幼儿自由探索纸的吸水性。

1、幼儿将各种质地的纸放入水中观察,了解纸的吸水特点。

2、提问:“你看到了什么?”引导幼儿初步了解纸能吸水。

二、看“睡莲”碟片,引起幼儿兴趣。

1、今天老师带了一段很美的录像,我们一起来欣赏。

2、提问:“刚才,碟片里有什么?”

三、初步实验,进一步了解纸有吸水性。

1、老师也为你们准备了一朵睡莲,看看它是什么做的?

2、把它拿起来放在桌上,看看会有什么变化?

3、想一想,把它放在水里,它会有什么变化?

4、试一试吧!

5、提问:你看到了什么?为什么它在桌上不开,放在水里会开?

6、幼儿讨论,教师小结,纸能吸水。

四、分组实验,了解纸质不同,吸水性不同。

1、看一看,比一比,摸一摸,卡片上的纸有什么不同?

2、大家听口令,同时将不同水联放入水中,看看有何现象?

3、提问:看到了什么?它们是同时开放的吗?为什么有的先开,有的后开?(幼儿讨论后回答)

4、小结:这五种纸厚薄不同,软硬不同,光滑度不同,因此它们吸水的快慢速度也不同。

五、学做记录。

1、再次实验,把结果记在心里,再写到卡片上。

2、验证结果。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及反思篇三

3、培养幼儿探索自然的兴趣和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感。

海峡图片或自制教具;泥土若干、树枝、小托盘4个、蓝色水、小船、字卡

1、观察地球仪:知道地球的表面是由海水和土地构成的;找出地球仪上的“印度半岛、马达加斯加岛、海南岛、台湾岛、泰国岛、安大略湖、密歇根湖”......

2、出示图片,介绍“湖泊、岛屿、半岛”

在地球上,像这样被土地包围着的水,它的名字叫湖泊〈出示字卡〉,并在中国地图上找出相应的湖泊;(安大略湖、鄱阳湖,洞庭湖,巢湖,太湖,洪泽湖、密歇根湖)

在地球上,像这样被水包围着的土地,它的名字叫岛屿〈出示字卡〉;并在中国地图上找出相应的岛屿;(台湾岛、海南岛、马达加斯加岛)

在地球上,像这样三面是水,一面与陆地相连的土地,它的名字叫半岛〈出示字卡〉并在中国地图上找出相应的半岛;(印度半岛、阿拉伯半岛、山东半岛)

3、三段式教学

4、老师示范:制作湖泊:将黏土挤压在托盘的底部,并用刀子割划出一部分,并取出剩余部分,将“海水”倒进其余部分,告诉小朋友“在地球上,像这样被土地包围着的水,它的名字叫湖泊”,并再次出示字卡“湖泊”

5、幼儿手工制作部分:分组制作“湖泊”、“半岛”、“岛屿”。

6、展评:总结“这是湖泊”“这是岛屿”“这是半岛”。

区域(教学延伸)活动:继续将所有泥土、海水等材料投放到美工区;将地球仪、地图投放进科学区,供幼儿探索。

3、活动目标1、2、3基本达到;

5、对个别对地理知识特别感兴趣的幼儿,今后老师可在区域里给予适当的指导或进行个案跟踪。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及反思篇四

设计意图:新《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的目标强调幼儿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

幼儿在玩玩具时,经常在观察、思考:汽车为什么会开?车灯为什么会亮?对电池的作用产生浓厚的兴趣。本次活动结合《纲要》精神,体现“生活化、经验化、操作化”的特点,从幼儿的兴趣入手,充分挖掘电池潜在的教育价值。

在活动中,通过给幼儿提供足够的操作、探索的时间、机会,引导幼儿运用观察、比较电池,了解电池的外形特征;调动幼儿的已有经验,动手操作、安装电池,了解电池的安装方法及作用,并体验安装成功的喜悦。

在整个活动中,充分体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以及与材料的互动原则。教师的开放式提问,发展了幼儿的发散性思维;幼儿间的讨论、交流,发展了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经验也得到了积累;支持、引发幼儿与材料的互动关系,通过操作、摆弄电池、探索电池的奥秘。

1、对电池产生兴趣,初步了解常用电池的外形特征和用途。

2、乐意参加安装电池的探索活动,感受成功的乐趣。

3、愿意与同伴一起操作、交流。

活动准备:

常用电池若干个(1、5、7号),电动玩具若干个,电池图片一张。

一、导入:幼儿选择各种电动玩具玩,引出活动主题:“电池”

二、通过观察、比较,了解常用电池的外形特征,尝试从多角度发现电池的'差异。

1、幼儿观察、比较电池。

2、幼儿操作,教师引导幼儿从不同角度去比较,鼓励幼儿与同伴一起操作、交流。“你们发现这些电池那些地方不一样?”“这些电池有没有一样的地方?”

3、出示电池图片,师生共同小结电池的外形特征。

三、幼儿尝试为各种不同类型的电动玩具安装电池。

1、教师提供不同型号的电动玩具,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自由选择、自由操作安装电池,让玩具动起来。

2、请幼儿讲述自己的操作过程,并一起讨论操作中遇到的问题。

“你是怎样装电池的,电动玩具才会动起来?”

教师针对幼儿的操作情况,举典型事例。

四、幼儿再次探索为各种不同的电动玩具安装电池。

1、鼓励幼儿找到电池盒内的标记进行安装电池,尝试为各种不同类型的电动玩具进行安装。

2、师生共同交流操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总结经验。

3、幼儿初步了解电池的用途及培养初步的环保意识。

延伸活动:

1、让活动中没有正确安装电池的幼儿继续操作练习。

2、在日常生活中继续寻找使用电池的物品,并尝试自己安装电池。

3、环保教育:不乱扔废旧电池。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及反思篇五

活动目标:

1、了解瓢虫的外形特征,初步了解瓢虫的命名方式。

2、学习用目测撕的方法撕出瓢虫的外形特征,锻炼手部动作的灵活性。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各色手工纸,糨糊,抹布,瓢虫图片若干。

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点:学习制作瓢虫。

活动难点:瓢虫的命名方式。

活动过程:

(一)图片导入。

出示图片。

1、提问:你们看,今天老师请来了谁(瓢虫,先出示7星,介绍完之后再引出它还有很多朋友,我们来看看它们长的什么样?)。

2、你们仔细看看,他们长得哪些地方是一样的,哪些地方是不一样的?(形状一样,背上的花纹不一样)。

3、小结:瓢虫是一类非常漂亮的甲虫,圆圆的身体,鞘翅光滑或有绒毛,通常黑色的鞘翅上有红色或黄色的斑纹,或红色、黄色的鞘翅上有黑色的斑纹,但有些瓢虫,鞘翅黄色、红色或棕色,没有斑点;体长通常在1-15毫米之间。

4、逐一介绍瓢虫:这只背上的花纹是怎么样的----它叫__瓢虫(7星是益虫,其它都是害虫)。

5、教师小结:我们见到或捉到瓢虫时,往往会数一数鞘翅上的斑点数,随后会说几星瓢虫,有时这种方法真的管用。因为瓢虫的种类很多,不易记住名字。一般只要数一数鞘翅上的斑点或条纹,说几星或几条瓢虫就可以对69.2%。不管怎么样,我们看到瓢虫时,还是要数一数它的星点数。

(二)制作瓢虫。

1、讲解方法:

(1)教师出示范例作品:

――“看看这只是什么瓢虫?”

“这张作品看上去和平时的剪纸作品有什么不一样?”

(2)幼儿议论,教师告诉答案是用目测徒手撕的作品,所以瓢虫的边线不像用剪刀剪出那样光滑。

2、尝试新方法:

(1)教师讲解目测徒手撕瓢虫的方法:

可以将纸对折撕出完整瓢虫身体。

可以将瓢虫的身体分开表示在飞。

撕贴完成后,添上瓢虫的花纹、眼睛、触角。

(在粘贴瓢虫时,要呈现瓢虫的不同方向,使画面生动。为表示瓢虫在飞时,可以粘住瓢虫一半的翅膀,另一半翅膀向外翻折。)。

(2)幼儿操作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3、展示欣赏。

幼儿介绍自己作品,欣赏同伴作品。

(这只是谁做的,这叫什么瓢虫,哪里最可爱,我们给他取个好听的名字)。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及反思篇六

1、幼儿通过制作会“走”的盒子,懂得废旧物品可以加工成有用的物品。

2、幼儿通过操作感知橡皮筋的弹性,学会简单制作玩具的技能。

3、幼儿通过实验记录,加深对实验过程的理解,养成关心科学、好奇、好问,乐于尝试的好习惯。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5、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橡筋、小棒、橡皮泥、吸管、纸盒、绳子、曲别针、录音机、酸奶盒。

引入:幼儿模仿各种小动物随意地走入教室。教师提问小动物是怎样走路的。幼儿讨论各种各样动物行走的样子。

(1)纸盒里有橡筋。

(2)纸盒里还有橡皮泥和曲别针。

做会“走”的纸盒。

选用橡筋一根,用橡皮泥裹住橡筋的中间,捏成一个小圆球,圆球表面要光滑。将带有橡皮泥的橡筋两端,分别穿入纸杯口两边的小孔里,分别用曲别针固定橡筋。用手转动橡皮泥将橡筋拧紧,放在地上,纸盒就会“走”起来了。

想一想,说一说。

(1)橡筋拧紧了,一松纸盒就走了。

(2)橡筋有弹性。

(3)像我的弹弓一样,一拉就将橡皮泥弹走了。

纵观整个活动,感觉过程轻松、自然、和谐,幼儿在动手操作活动中,体验了成功的快乐,获得了有关分类、语言、科学等综合能力的发展。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及反思篇七

1.培养幼儿探索自身的兴趣。

2.培养幼儿细致的观察能力。

3.引导幼儿知道每个人的指纹是各不相同。

1.红色印泥若干盒白纸,抹布若干。

2.放大镜每人一个。

一导入:给幼儿讲一个关于用指纹破案的故事,引起幼儿观察指纹的兴趣。

二展开。

让幼儿用手指蘸印泥将指纹印在纸上,请幼儿说说自己的发现。

1.引导幼儿用放大镜观察自己的指纹和纸上的指纹印,说说自己的指纹是什么样的,它像什么。

2.引导幼儿互相观察指纹印,说说每个人的指纹有什么不同。

1.出示老师们的两种较为典型的指纹印,引导幼儿观察它们的`差异,找一找自己指纹的特征。

告诉幼儿;每个人的指纹是各不相同的,而且指纹永远不会变,因此可以用来辨认人。

2.演示用蘸有印泥的手指一一触摸玻璃杯、笔、电话等物,请幼儿说说有什么发现。当我们的手指和物体接触时,将会留下指纹。

这一点对哪方面有帮助(警察叔叔能够利用罪犯留下的指纹作为证据抓住罪犯。)。

3.还有什么用处?老师出示图片——有关指纹的科技产品为幼儿讲解,开阔幼儿眼界。

4.还有什么东西像指纹一样有一些纹理?

引导幼儿指纹印画。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及反思篇八

1.能说出常见物体的颜色。

2.对颜色变化感兴趣、喜欢实验活动。

3.发展表现美的能力。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重难点。

1.重点:激发幼儿对周围生活中色彩的关注。

说明:能够意识到色彩美是幼儿感受美的一个重要方面。色彩是直观的,但是,如果幼儿不能有意已去感受,就会视而不见。因此,激发幼儿对周围生活中色彩的关注,比认识几种具体的颜色更为重要。幼儿时周围的色彩产生了兴趣,就能主动去认识各种颜色,即时认识活动就成了幼儿自身的需要。

2.难点:引起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兴趣。

说明:启蒙教育不是为了追求某种即时效果,而是为了给幼儿今后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开端。所以活动应该定位于让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兴趣,而不是对实验结果的兴趣。但是对于中班幼儿要通过活动,取得以小见大的效果是有一定难度的。

活动准备。

颜料和调色用具。活动室的布置要色彩丰富、协调。

活动过程。

1.通过认识颜色的活动激发幼儿对周围生活中色彩的关注。

(1)分散观察。结合日常生活引导幼儿观察大自然、人的眼饰、周围物品中丰富多彩的颜色,并初步了解一些颜色的名称。

2.通过使用颜色的活动,让幼儿进一步熟悉颜色,体验色彩的美,引起对颜色的兴趣。

(1)涂色活动。为幼儿提供各种需要涂色的画,如树、水果、花……让幼儿涂上相应的颜色,要求与实物本来的颜色相似。

(2)配色活动。让幼儿在空白的玩具、服装、树叶图上涂色,鼓励幼儿自己配色。活动后组织幼儿欣赏同伴的作品,谈谈最喜欢哪幅画的颜色。

3.通过实验活动引起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兴趣。

(1)调色活动。先让幼儿自由探索,用颜料进行调色实验,体验发现的乐趣。然后组织幼儿讨论、交流调色的经验,谈谈颜色的变化。教师还可进一步操作实验让幼儿发现调色的结果是丰富多变的,激发幼儿进一步探索的兴趣。

(2)制作活动,让幼儿通过制作和玩耍七彩风轮,引起悬念,产生求知欲。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及反思篇九

1.激发幼儿对身边一次性物品的关注,进一步培养环保意识。

2.初步培养幼儿调查和辩论能力。

3.引导幼儿了解一次性物品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尝试用一次性物品进行小制作。

物质:一次性物品若干。

一、导入。

说一说自己知道的一次性物品有哪些。

二、展开。

1.展示一次性物品,说说它的名称和作用。

2.展开辩论,了解一次性物品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1)引导幼儿标明自己对一次性物品的态度。

提问:我们身边有许多一次性物品,你是喜欢还是不喜欢他们呢?

(2)引导幼儿对“是否喜欢一次性物品,为什么?”展开辩论。

(3)评价幼儿辩论情况。

(4)小结:凡事都有两面性,一次性物品方便、卫生,有许多好处;

但是使用后会造成浪费,并形成污染,对人的健康也不好。

3.让一次性物品变废为宝。

提问:我们应当怎样正确使用一次性物品?

(应当尽量减少使用,使用后可以用来装东西,做手工等。)。

三、结束。

展示一次性物品的手工制作,引导幼儿继续用一次性物品进行造型。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及反思篇十

1、发现沾了水的“小船”会吸附在塑料板上的现象。

2、探索让“小船”转动的方法,发现塑料板倾斜时“小船”会出现转动等现象。

1、将乒乓球对半剪开成半球形,可将边缘修饰成花瓣的形状。

2、塑料垫板,装有水的容器,抹布。

幼儿将乒乓球剪成的“小船”底部沾一点水,放在塑料垫板上。只要倾斜垫板,“小船”就会旋转着向低处移动。

1、在材料投放初期介绍操作步骤,引导幼儿猜测可能出现的现象,激发幼儿操作的兴趣。

2、观察幼儿不同的操作方法,如果幼儿不能让“小船”动起来,可引导其观察学习同伴的操作方法,借鉴经验。

3、引导幼儿观察“小船”的移动方式,鼓励幼儿用语言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在所有幼儿都尝试过后,可用开放式问题如“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幼儿在集体中表达、交流自己的发现。

在塑料垫板上用即时贴贴出“迷宫”图案,引导幼儿控制“小船”方向,使之走出“迷宫”。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