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及颁奖词(优秀1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8 18:52:12 页码:9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及颁奖词(优秀17篇)
2023-11-28 18:52:12    小编:紫薇儿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及颁奖词篇一

叶嘉莹:

人的精神品格能够提升,提升以后,他就有他自己内心的一份快乐。他不会每天总是为追求现实的那一点金钱之类的东西而丢掉人生最宝贵的价值。

桃李天下,传承一家。

你发掘诗歌的秘密。

人们感发于你的传奇。

转蓬万里,情牵华夏。

续易安灯火,得唐宋薪传。

继静安绝学,贯中西文脉。

你是诗词的女儿,你是风雅的先生。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及颁奖词篇二

绝壁上打响了抗争命运的第一炮,山坡上种下了向往美好的`第一棵苗。不信天,不认命,你这硬实的汉子,终于带着乡亲们爬出这口井。山到高处你是峰,路的尽头是家园。

毛相林,男,汉族,1959年1月出生,初中文化,中共党员,重庆市巫山县竹贤乡下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1997年,担任老下庄村支书的毛相林带领村民向绝壁挑战,历经7年时间在悬崖绝壁上凿出一条“天路”。20xx年,毛相林又带领村民脱贫攻坚,历经13年时间探索培育出“三色”经济。

作为下庄村村委会主任,他带领村民不等不靠、艰苦奋斗、拔除穷根,是优秀基层党员干部代表。原下庄村四周高山绝壁合围,外出只有一条盘旋在绝壁上的羊肠小道,世世代代几乎与世隔绝。自1997年,毛相林带领村民,历时7年在绝壁上凿出了一条长达8公里的“天路”。出山公路修通后,他又带领村民披荆斩棘、攻坚克难,历时15年探索培育出“三色”经济,发展乡村旅游,蹚出了一条致富路,20xx年,下庄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670元(其中,脱贫户人均纯收入达11344.56元),让村庄贫穷落后的面貌大大改观。20xx年,下庄村在全县率先实现整村脱贫。

坚守偏远山村43年,毛相林带领重庆市巫山县竹贤乡下庄村村民用最原始的方式在悬崖峭壁上凿石修道,历时7年铺就一条8公里的“绝壁天路”。20xx年以来,他培育“三色”经济,发展乡村旅游,带大家走上致富路。20xx年,下庄村在全县率先实现整村脱贫。20xx年,下庄村人均年收入,达到一万两千多元,比路通前翻了40多倍。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及颁奖词篇三

8月1日,中国短跑名将苏炳添收获了“一辈子最好的回忆”,他先是在奥运百米半决赛中跑出9秒83,成功晋级决赛,创造亚洲纪录,成为电子计时时代第一位闯入奥运百米决赛的亚洲选手。2小时后,在决赛赛场上,他又跑出9秒98,再次突破10秒。

当晚,他的身影出现在东京奥运会男子百米决赛的跑道上。起跑线前、8位选手中,他是唯一一个黄皮肤。此前的半决赛,他以9.83秒的成绩获得小组第一,创造个人最好成绩,大幅刷新亚洲纪录。中国人第一次挺进奥运男子百米决赛!苏炳添,一举创造了历史!

选择坚持,选择成功。再过二十多天,苏炳添就32岁了。这个数字,在短跑界已是“高龄”。田径赛事就是如此残酷,身体这项“资源”无法持续挖掘。过了28岁这道门槛,大部分选手会新陈代谢变慢,体能下降,成绩止步不前。就像此次“飞人大战”,苏炳添是唯一的“80后”。在他之外,年龄最大的选手是27岁,而那正是黄金年龄。

早在20__年,曾有记者问苏炳添:你觉得你现在的弱点是什么?他回答说:“年龄。我今年26岁,再过两年就28岁了。”6年前,就视年龄为弱点;6年来,他硬是跑赢了时间,超越了年龄的局限!梳理媒体报道,这6年,他遭遇低迷、伤病,一次次考虑退役。但他又一次次选择相信,选择留下,选择坚持。他说:“我觉得上天在一直考验我,但是没关系我有这个耐心……我想我真的还可以跑,选择留下来,希望继续突破。”这份坚持、坚韧,让他以近32岁的年龄惊艳世界。

勤能补拙,事在人为。在田径圈,公认的黄金身高在1.85米左右,比如加特林1.85米,鲍威尔1.88米。而苏炳添只有1.72米,没有明显的“身体天赋”。早在中学时,老师曾带他几次去市体校,但都没有被教练看中,因为“觉得他身材太矮,将来没有发展空间”。然而苏炳添日复一日,认真、专注,把每一次训练做足、做好。教练袁国强曾这样评价:“他是我带过的最自觉的队员。十年来,在训练场地上他只要出现在我的视线范围内,就绝对是在训练,从不偷懒。”

作息规律,按时起床睡觉,从不抽烟喝酒,即便在家庭聚会上也不吃禁忌食物,即便在外参加活动也会坚持做基本训练……在苏炳添一次次打破记录的背后,是一个关于勤奋的、经年累月的“漫长”故事。

突破自我,挑战极限。在半决赛前,苏炳添面对镜头,把大拇指和食指摆出一个“一厘米”的手势。有网友调侃,这是“拿捏得死死的”。其实呢?苏炳添说,就是想提醒自己“进步一点点就好”。一点点,哪怕是0.01秒,背后都是千难万难,是精雕细琢,是全力突破。20__年,他以偶像刘翔为参考,调整了起跑脚;20__年,他改变了摆臂动作,尝试改善脚掌落地后的发力——那时,他已经29岁了。

百米10秒是黄种人的极限?苏炳添第一个冲进10秒大关。百米半决赛就是亚洲人的决赛?他成为进入电子计时时代的首位亚洲选手。更快、更高、更强,“老男孩”苏炳添做到了。他的不懈坚持、突破自我、挑战极限,正是中国人对体育精神的最佳诠释。

让我们再一次祝贺这位奥运健儿苏炳添,我们要学习到他身上坚持不懈,突破自己挑战极限的精神。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及颁奖词篇四

8月8日晚上19:19至19:21分,中央电视台一套新闻联播“时代先锋”栏目,以《王锋:几进火海舍身救人》为题,对河南省方城县青年王锋南阳火海救人的英雄壮举,进行了时长3分钟的报道,使王锋见义勇为的英雄事迹传遍中华大地。

5月18日凌晨,南阳市卧龙区光武街道西华村一栋三层居民楼突发火灾,浓烟迅速吞噬了整栋楼房。租住在一楼的方城青年王锋发现火情后,义无反顾地三次冲入火海救人,20多名邻居无一伤亡,而王锋因救人全身98%面积烧伤,后被送往南阳南石医院救治,自7月12日被转到北京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救治,至今仍未度过生命危险期。

王锋南阳三闯火海救人的英雄壮举,感动了家乡方城,感动了南阳,感动了河南,感动了全国,奏响了一曲新时期高亢激昂的见义勇为英雄壮歌。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高度关注,中央领导同志做出了宣传王锋先进事迹的批示。市长霍好胜、市委副书记王智慧,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新会和方城县委书记褚清黎、县政府县长段文汉等,先后到医院看望慰问王锋及其家人。社会各界爱心人士踊跃捐款,新闻媒体集中报道,在全社会形成了关爱英雄的浓厚氛围,彰显了中华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优良传统美德,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了崇德向善的正能量。

在英雄王锋家乡方城县,该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迅速行动,积极开展对王锋的救治工作,动员全县社会各界为王锋捐款献爱心;县委做出了向王锋学习的决定,在全县大力弘扬英雄王锋精神,营造了“学习英雄见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浓厚氛围。

7月26日至30日,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中央媒记者,冒着炎热酷暑,先后深入到南阳、方城、北京等地,对英雄王锋的先进事迹进行深度采访挖掘,自8月8日陆续开始报道,让英雄王锋精神走出南阳,走向全国。

在当晚的央视新闻联播“时代先锋”栏目中,通过王锋所救出的托教老师、楼上住户的叙述,王锋妻子潘品和爱心人士的讲述,再现了当时王锋勇闯火海、挺身而出的英雄壮举,展示了王锋奋不顾身、舍身为民的大爱担当。

目前,王锋先后被中共南阳市委授予“雷锋式好青年”,被南阳市综治委授予“见义勇为先进个人”,被团省委、团市委、团县委分别授予省、市、县“见义勇为好青年”,被全国雷锋文化联盟组委会授予学雷锋“爱心推广之星”,被评为由新华社主办的“中国网事·感动2016”第二季度网络人物,入选由中央文明办、中国文明网主办的207月份“中国好人榜”。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及颁奖词篇五

解放全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是那个激情燃烧岁月中革命者的共同理想。为了人民的幸福,为了改变贫困地区和家乡贫困面貌,成为他们面对的共同任务。被誉为中国保尔的特等伤残军人朱彦夫,在朝鲜战场上失去了四肢和左眼,但他身残志不残,崇高的理想和追求始终鼓舞着他向命运挑战。他没有手,却写出了有手之人写不出的长卷;他没有脚,却走出了有脚之人走不出的足迹。

他的先进事迹,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坚定信念和崇高追求,体现了一名基层党员干部身残志坚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体现了一名伤残军人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奋斗精神。

这次与朱彦夫事迹的心灵对话,给我切切实实的上了一堂生动、深刻的党课,再一次激发了我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作为电力系统的一名普通员工,虽然平时也能够尽职尽责地做好各项工作,但在工作、生活压力较大时,还是会心存抱怨。心理不平衡,一切就都难以平衡,影响到我的工作积极性。通过学习朱彦夫同志的事迹,看着他伤残的身躯,再反观四肢健全、生活无忧的我,顿时觉得羞愧万分。

朱彦夫的事迹告诉我,一个人活在世上,不能仅仅满足于物质上的享受和感官上的愉悦,更需要有一种崇高的精神寄托。要想让地里不长草,最好的办法是种上庄稼。人的心灵不被光明占领,就要被阴暗侵蚀。所以必须经常学习先进人物的事迹,经常与他们比一比思想,才让自己的心灵时刻充满阳光和激情。

当前,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在全面深入开展,我们党员干部要以朱彦夫同志为榜样,把群众理念深深地根植于思想行动之中,以实际行动践行入党誓词,努力做好本职工作。本职工作是报效祖国、服务群众的重要平台,也是施展才华、发挥特长的最好舞台。我们要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脚踏实地地勤奋工作。要知道,我们的每一滴汗水都是在践行群众路线、每一分付出都是在为电力事业做自己的贡献。虽然不能做到朱彦夫同志的身残志坚,但也要做到无愧于心。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及颁奖词篇六

2015年6月1日,“东方之星”号客轮在长江中游湖北监利水域翻沉。官东主动请缨加入海军工程大学抢险救援分队。6月2日抵达救援现场后,他第一个跳入水中,面对水流湍急、能见度极低的双重考验,官东首先在船舱内发现朱红美老人,他一边耐心安抚老人的情绪,一边帮她穿戴好装具,最终成功将其救出,这是第一位被成功救出的生还者。14时15分,官东再次下水,在机舱部位找到了船员陈书涵。面对体力严重透支,陷入绝望的陈书涵,官东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装备给了陈书涵,自己冒着生命危险仅靠轻潜装具支撑。撤退时,他身上的信号绳被缠住,危急之下,官东割断信号绳,与水面彻底失联。官东在黑漆漆的舱内摸索近20分钟,终于找到出舱口,怎料,一个暗流瞬间将他卷入深水区,而此时,装具里的氧气即将耗尽,官东果断丢掉所有装具,憋着一口气猛地往上游。由于上升速度过快,刚出水的官东双眼通红、鼻孔流血。面对大家的赞许,这个帅气的90后小伙儿,没有多言。因为在他看来,这是军人应有的担当。

一碗茶水端的平,两个肩膀闲不住。三十多年的老支书,村民离不开的顶梁柱。你是伊犁河上筑起的拦河坝,是戈壁滩上引来的天山水,给村民温暖,带大家致富。木卡姆唱了再唱,冬不拉弹了再弹,买买提江?吾买尔的故事说不完。

买买提江・吾买尔是新疆伊犁地区布力开村村支部书记,维吾尔族。3岁时,吾买尔的父亲就过世了,第二年母亲也改嫁了。就这样,吾买尔是吃着村里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汉族等各族人家的百家饭长大的,也由此对乡亲们产生了化都化不开的浓浓感情。当上村支书之后,吾买尔把“不让一个人受穷,不让一个人掉队”作为自己的工作宗旨,全力带领村民奔小康。在布力开村,各族群众和谐相处,从没有红过脸,更没有出现过民族歧视。吾买尔说,只有民族团结经济才能发展。如今,布力开村已成为全国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截止到2015年底,布力开村1120户村民全都盖起了有网有电话的新房,铺上了总长42公里的柏油路,全村三分之一的人家买上了小汽车。在民族团结的大道上,布力开村实实在在享受到了团结带来的生产力。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及颁奖词篇七

颁奖词:

面对一千度的烈焰,没有犹豫,没有退缩,用生命助人火海逃生。小巷中带血的脚印,刻下你的无私和无畏,高贵的灵魂浴火涅?,在人们的心中永生。

王锋,男,38岁,河南省南阳市方城县广阳镇古城村人。2017年5月18日凌晨,南阳市卧龙区西华村一栋民宅突发大火,浓烟迅速吞没了整栋楼房。租住在一楼的王锋发现火情后,义无反顾地三次冲入火场救人,20多位邻居无一伤亡。第三次从火场出来时,王锋已快被烧成了“炭人”,浑身都是黑的,神智已不清醒。从住处到临近的张衡路口,大约五六十米的距离,一路上都留下了他血染的脚印,王锋的事迹报道后,全国各地爱心人士纷纷慷慨解囊捐款相助,至5月底捐款达250余万元。10月1日下午,王锋因多脏器衰竭离开了人世。

在大火肆虐的生死关头,王锋毫无畏惧、挺身而出,以生命为代价,三入火海救人,使20多位邻居在火灾中无一伤亡,谱写出一曲侠肝义胆、感天动地的英雄赞歌。

2016年5月18日凌晨,河南省南阳市卧龙区西华村一栋三层居民楼突发大火,浓烟迅速吞噬了整幢楼房。租住在一楼的王锋最早发现险情,他顾不上穿衣,一边打开楼房大门大声呼救,一边保护着妻儿从室内转移到楼外安全地带。随后,王锋又迅速冲进火海,救出住在一楼东间的两名托教学生和一名托教老师。此时已是火光冲天,楼内不时响起噼噼啪啪的爆炸声。当时王锋还没被大火烧伤,完全可以自保等待外援,但他没有丝毫犹豫,转身第三次冲进浓烟火海中救人。

再出来时,王锋被烧成了“炭人”,浑身都是黑的,神智已不清醒。即使这样,他还在外面跑着喊着:“快救人啊,快救人啊,失火了!”向四周邻居呼救示警。从住处到张衡路口,有五六十米的距离,一路都留下了他带血的脚印。

火光冲天,再加上王锋大声呼救示警,四周邻居纷纷从睡梦中惊醒,加入到救火的队伍中。凌晨1点35分,来了两辆消防车,迅速扑灭了大火。附近群众把王锋搀上救护车时,他还不肯上车,一个劲地说:“楼上还有很多人,先救他们!”此时的王锋已经处于半昏迷状态,脑子里只有救人。

20多名邻居无一伤亡,王锋却被烧成重伤,全身烧伤面积达98%,仅保留有两块手掌大小的皮肤。当晚王锋被送往南石医院救治,7月12日被转到北京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救治。

在生与死的关键时刻,英雄王锋临危不惧,舍生忘死,挺身而出,以三入火海勇敢救人的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令人感动的英雄赞歌。王锋的事迹迅速传遍全国,无数人落泪,无数的电话、短信、捐款雪片一样飞来;王锋的新闻成为全国各大媒体聚焦的热点,“大美南阳好人多”的声音响彻八方。

王锋烧伤后被送往南阳南石医院抢救,因病情严重,于7月12日转院至北京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解放军304医院)继续救治。在随后的治疗过程中,王锋同志因严重感染,长期消耗,免疫力低下,脏器功能损伤明显,于9月30日中午突发呼吸困难,高度怀疑肺部栓塞合并肺部感染。病情发生后,医院立即再次多科会诊实施抢救,医院领导到场了解情况并组织协调。经支气管镜检查吸痰,抗凝溶栓、稳定呼吸、循环,加强支持治疗后,9月30日当晚病情一度趋于稳定。10月1日上午7:30病情再次恶化加重,予以紧急进行血浆置换,并组织体外呼吸模肺支持等综合急救,但由于病情过于危重,经全力抢救无效,不幸于16:34去世。

至去世前,其家人仍欠医院诊疗费逾200万元。当地政府承诺将帮助解决。

经多方协调王锋遗体告别仪式定于10月4日上午9:00在北京八宝山公墓东礼堂举行。南阳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富治代表中共南阳市委、市政府、市委宣传部参加并主持仪式,方城县委书记褚清黎带领县委、人大、政府、政协领导,解放军总医院领导专家及北京304医院领导医护人员近百人参加,总人数160人左右。

王锋先后被授予南阳市“见义勇为先进个人”、“雷锋式好青年”称号。2016年6月3日,团河南省委作出决定,授予三入火海救人的王锋“河南省见义勇为好青年”荣誉称号,并号召全省广大团员青年向王锋学习。

2016年7月荣登中国好人榜,当选“见义勇为中国好人”

2017年2月8日,获得“感动中国2016年度人物”。

2017年7月24日,被推荐为德耀中华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见义勇为模范)候选人。

2017年11月,当选德耀中华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见义勇为模范)。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及颁奖词篇八

“感动中国人物”徐淙祥的事迹是什么呢?“感动中国人物”徐淙祥颁奖词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感动中国人物”徐淙祥颁奖词事迹,如果喜欢请收藏分享!

饿过,所以懂得温饱,

拼过,才更执着收获。

种了一辈子庄稼,

现在赶上了好年景。

禾苗在汗水中抽穗,

稻麦在农机下归仓,

珍惜陇亩颗粒,

心怀天下仓廪,

你是泥土上的黄牛,

夕烟下的英雄。

3月4日晚,《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颁奖盛典》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央视新闻客户端等平台播出。来自太和县的种粮大户徐淙祥获评“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颁奖词是:饿过,所以懂得温饱,拼过,才更执着收获。种了一辈子庄稼,现在赶上了好年景。禾苗在汗水中抽穗,稻麦在农机下归仓,珍惜陇亩颗粒,心怀天下仓廪,你是泥土上的黄牛,夕烟下的英雄。

《感动中国》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一档精神品牌节目,每年评选出十位具有年度新闻性人物,传播正能量,弘扬社会正气,在观众中口碑极佳。

徐淙祥是太和县旧县镇张槐村种粮能手,在农业领域贡献突出。多年来,为种出高产优质粮,他与省、市农科院等单位开展技术合作,不断探索适应黄淮地区的新品种、新技术。他牵头成立粮食绿色生产联合社,带动周边农民走上致富路;建立现代种业基地,每年都承担重大农业科技项目和优良品种试验示范,审定的新品种在全省乃至黄淮地区推广。

凭借这些突出业绩,徐淙祥先后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十佳农民”“全国种粮标兵”“全国科技兴村带头人”等称号,并当选第十二届、十三届、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

去年夏天,徐淙祥汇报十多年来从事粮食生产、帮助群众脱贫等情况和体会,获得回信,让他激动不已、信心满满,立志牢记殷切嘱托,努力促进现代农业高效发展,真正做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挥更大作用。

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种粮大户徐淙祥,有一个响当当的称号——安徽省的“麦王”。

徐淙祥:我1972年开始(种粮),到2022年,(种了)50年。

徐淙祥为什么能够成为安徽“麦王”?他种地的经历要从半个世纪前说起。1972年,作为一个高中毕业的高材生,他没有留在城里,而是决定回家乡当一个农民。他很少跟人提及,这个决定与他的大伯有关。因为那一年,徐淙祥的大伯突然全身浮肿、皮肤蜡黄,在病床上面对前来探视他的侄子,许久说不出话来。没几天,不到50岁的大伯就因为长期营养不良而去世了,这件事给了18岁的徐淙祥很深的刺激。

徐淙祥:那时候农村全部是肩挑手提、人工操作,想提高产量是非常困难的。

那时候的生产技术,农民一年到头,面朝黄土背朝天,小麦亩产至多三四百斤,大豆亩产不足百斤,吃饱都难,更不用提什么营养了。站在大伯的墓前,徐淙祥默默地做出了一个决定。

徐淙祥:外国先进国家小麦(亩产)能超千斤,玉米也超千斤,我想咱都是一个地球,咱们国家只要干起来,也能超千斤。我说我们将来也有这一天,所以我选择了搞农业。

他常说:“为了种好粮,俺能不要命。”在进行小麦高产试验时,从麦苗出土起,不管刮风下雨,天热天寒,他都从早到晚蹲在田里。他用放大镜观察农作物的长势、授粉和虫情,连叶面上的小黑点都不放过,而用笔记本记录刮风下雨的时间、风速、雨量,农作物的生长状态,经年累月,从不间断。就这样,他的农田平均亩产1000斤,超出安徽省单产400斤。很快,他成为远近闻名的种粮大户。

2010年起,他牵头成立了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他注重科技育种,累计研发推广农业新技术235项,帮助本村和周边2000多个贫困户、上万名农民成功脱贫致富。

如今,徐淙祥一家三代,儿子与孙子都加入了务农的行业。爷爷老徐的黑色放大镜“退役”了,孙子小徐的智慧农业app上线了,祖孙三代在新的时代,成为新的种粮明星。

徐淙祥的孙子徐旭东:生逢其时,重任在肩。我觉得我们在搞农业,带领广大种植户一起多种粮、种好粮,这个舞台还是无比广阔的。

徐淙祥:就是要让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就是要让种粮农民有钱挣、得实惠,日子越过越好。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及颁奖词篇九

学习朱彦夫,我们首先要了解朱彦夫的先进事迹,他是山东省沂源县人,14岁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上,18岁的他失去了手脚以及左眼很快入党,1950年在朝鲜战场成为特等伤残军人。1956年,朱彦夫离开疗养院,回到家乡,自食其力。在随后的25年,他被推选为村支书,带领全村百姓走上富裕路;辞去村支书后,年近古稀、从没进过学校的他,又亲笔写下了长篇小说《极限人生》。

可以想象,一个正常人,想把一个贫穷落后的乡村变成富裕村,都要付出难以想象的心血和汗水,何况一个在战场上失去手脚和一支左眼的特等伤残军人,需要多么顽强的意志和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品德,只有朱彦夫自己和村里的乡亲们知道。正像乡亲们所说的那样,老朱心里装满着别人,唯独没有他自己。这一点从朱彦夫的四种“走法”就可见一斑,一是立行,第二种就是跪行,跪着走,第三种就是爬行,第四就是滚行,滚行快一点,但是损失很大。可他从未叫一声苦,说过一声累。没日没夜的为乡亲们奔忙。用他自己的话说“我就用这半块躯干,不管是滚,不管是爬,不管是说,不管是写,我尽上我的职责。、因为共产党员呢,名实相符的话,你就得这么干,不这么干,这个共产党员就是假的,就是虚的。”

朱彦夫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奉献的一生,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一生。他用自己的一生实践着自己入党时的庄严誓言,为党和人民的利益奉献了自己的一切。可以说,朱彦夫的先进事迹,感动了沂源,感动了山东,感动了中国。省委书记姜异康说,朱彦夫同志的先进事迹,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坚定理想信念和崇高精神追求,体现了一名基层党员干部一心为民、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体现了一名伤残军人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拼搏精神,他的事迹值得全社会学习。特别是在当前正在开展的教育实践活动中,这样的典型、这样的榜样,将成为激励我们践行党的群众路线、践行党的宗旨的强大力量。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及颁奖词篇十

8月9日,吴锦泉收听广播时得知甘肃舟曲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将磨刀挣来的硬币凑上1000元钱送给红十字会捐给灾区。4月20日,四川雅安发生7.0级地震,吴锦泉得知此消息后,将两年来走街串巷替人磨刀挣下的1966.2元辛苦钱,通过红十字会捐给灾区。自20汶川地震之后,累计捐款37000多元钱。吴锦泉,江苏省南通市港闸区五星村一名普通村民,如今年过八旬,仅靠磨刀为生,生活并不富裕,老两口还住在三间破旧的瓦房里,但他关心社会,为村里修桥补路,去福利院看望孤儿,将自己的辛苦钱毫无保留地捐献出来。

寻寻觅觅,凄凄惨惨戚戚。宝贝回家,路有多长?茫茫暗夜,你们用父母之爱,把灯火点亮。三千个日夜奔忙,一千个家庭团聚。你们连缀起星星点点的爱,织起一张网。网住希望,网住善良。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及颁奖词篇十一

鲁迅说过:不幸是一所最好的大学,那么朱彦夫就是这所大学中灾难最为深重的人。他14岁参军入伍,历经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上百次战斗。他17岁受伤致残,昏迷93天,动过47次手术,失去双脚、双手、左眼,右眼视力仅0.3。他拖着重残之躯,带领父老乡亲治理荒山,兴修水利,把一个穷村改造得焕然一新。他以对“使命”的执着、对命运抗争的坚韧,以悲壮的形式,超越了人生极限,谱写了一曲共产党人自强不息、无私奉献、群众至上的凯歌!

感怀楷模精神,要学习他忠诚于党、献身使命的坚定信念。忠诚于党,是要自觉服从党的绝对领导,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坚决听党指挥。党员干部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定立场、明辨是非,在党性问题上立场鲜明、态度坚决、要求严格,始终把党的利益、集体利益、人民群众的利益有机统一起来,维护党的权威、维护组织的尊严。献身使命,就是要履行革齤命军人神圣职责,爱军精武,爱岗敬业,不怕牺牲,英勇善战,坚决履行好党和人民赋予的新世纪新阶段军队历史使命。和平时期,党员干部不用上前线奉献牺牲,就更当做到在自己的职位上踏实尽责、勤勉敬业。

感怀楷模精神,要学习他心系群众、服务人民的崇高追求。我党的根本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视人民利益高于一切、重于一切;永葆人民“勤务员”的本色,就要与人民群众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为人民无私奉献。党员干部就要牢固确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思想,切切实实做好本职工作,急群众之所盼,想群众之所虑,谋群众之所利,解群众之所难。而服务人民关键是要爱岗敬业、精通业务,具备过硬的素质。如果业务不精、知识贫乏,思想就缺少灵气、讲话就缺少底气、行动就缺少朝气、工作就缺少锐气,就很难做好服务工作。打个比方,党员干部相当于一栋大楼的建设者,如果建设者都不具备过硬的素质和本领,如何能指望大楼建得牢固耐用,又何谈扎实美观?因此,党员干部必须借着实践活动不断强化自身服务意识,提高自身服务水平,树立人民至上的奉献精神。

感怀楷模精神,要学习他勇于担当、勤政务实的高尚品格。权与责从来都是相依相随的,担当大小体现着一个干部的胸怀、勇气和格调;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朱彦夫同志,讲国家不讲小家、讲责任不讲权利,他正视问题不回避、承担责任不推诿、直面矛盾不上交,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急关头豁得出来。“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朱彦夫同志,求真务实、不玩虚招,真抓实干、不务虚功,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解决群众紧迫问题、服务群众根本利益、提高群众生活水平的问题上,创造出了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党、无愧于时代的业绩。如今党员干部的担当意识不强、工作慵懒拖沓,正可借着学习“时代楷模”精神的契机,梳理解决自身问题,真抓实干创先争优,不断弘扬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筚路蓝缕,努力创造出经得起实践和群众检验的实绩。

“铁骨扬正气,热血书春秋”,朱彦夫同志用钢铁意志铸就了人生价值的丰碑。党员干部应以朱彦夫同志为学习的楷模,砥砺精神、锤炼意志、奋勇争先,不断密切同群众的关系,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奉献自己的每一分力量。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及颁奖词篇十二

陈家顺:动人以行不以言。

【颁奖词】。

为乡亲卧底,你吃遍所有的苦,为百姓打工,你换来群众最多的甜。你乔装改扮,却藏不住心底最深的惦念;你隐姓埋名,可我们都知道你是谁,为了谁。

于丹:在办公室当局长是本分,吃苦受累冒险卧底当局长是情份。用情份去担当本分的官,才是真正的人民公仆。

彭长城:主动为民生奔波,体恤民生艰难,小可帮扶一家一户,大则微而不弱,烛照未来。

【事迹】。

《陈家顺:受民工爱戴的基层好干部》。

陈家顺,54岁,男。云南省沾益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沾益县驻浙江义乌劳务工作站站长。

云南沾益县是劳务输出大县,陈家顺担任副局长后,积极组织家乡农民到浙江义乌等地务工,并关注他们的切身利益,为他们排忧解难,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为保障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利益,摸清农民工工作、吃住、工资待遇、劳动时间等情况,陈家顺从9月起先后深入5家用工企业,以农民工的身份应聘到企业“卧底”打工。和农民工兄弟同吃同住同劳动,当过操作员、仓库保管员,养过猪,干过装卸工,当过民办学校教师。几年来,他“卧底”考察了义乌市及周边县市的许多家企业,为农民工提供了180多家用工情况良好的企业信息。

在调解各类用工纠纷时,他总是挺身而出,为农民工利益据理力争。4年来,共为农民工调解各类纠纷780余起,挽回损失180万余元。在农民工遇到困难时,他想方设法帮助解决,多次协调企业垫付农民工车费、伙食费、医药费等共7万多元。

这些实实在在的行动,赢得了当地民工和社会各界的称赞,陈家顺被人们誉为“卧底局长”、“民工局长”。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及颁奖词篇十三

颁奖辞:仪表失灵你越发清醒,乘客的心悬得越高,你肩上的责任越重。在万米高空的险情中如此从容,别问这是怎么做到的,每一个传奇背后都隐藏着坚守和执着。

人物事迹:2018年5月14日,川航3u8633重庆至拉萨航班执行航班任务时,在万米高空突然发生驾驶舱风挡玻璃爆裂脱落、座舱释压的紧急状况,这是一种极端而罕见的险情。生死关头,刘传健果断应对,带领机组成员临危不乱、正确处置,确保了机上119名旅客生命安全。

1972年11月,刘传健出生。

1978年,就读于九龙坡区陶家镇小学。

1984年,就读于九龙坡区陶家镇中学。

1987年,在九龙坡区西彭渝西中学就读。

1991年,刘传健参军入伍。

1993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2006年,从空军第二飞行学院退役,加入四川航空股份有限公司。

2018年5月14日,四川航空公司3u8633航班执行重庆—拉萨航班任务,在成都区域巡航阶段,驾驶舱右座前挡风玻璃破裂脱落,机长刘传健在气流吹袭和大量仪表被破坏的情况下,组织机组正确处置,飞机于2018年5月14日07:46分安全备降成都双流机场,所有乘客平安落地。

2018年8月7日,刘传健经过面试,正式被清华-enac高级管理硕士(航空管理)项目录取,成为清华经管学院学生。

2020年2月2日,刘传健主动申请执飞川航3u8101次航班,承运四川医疗队及物资抵武汉;2月9日,四川省第六批援助湖北医疗队出征,此次航班再度由机长刘传健执飞;3月21日,四川援助湖北医疗队第三批撤离队员从武汉抵达成都。刘传健执飞其中一个航班。

2022年2月4日,北京冬奥会火炬在北京颐和园传递,刘传健担任火炬手参与火炬传递;3月31日,中国民航飞行学院举行干部送任会,按照民航局当局文件,宣布刘传健同志担任中国民航飞行学院总飞行师职务。

2018年5月17日,为表彰先进,共青团四川省委、四川省青年联合会决定,授予四川航空刘传健机组“四川青年五四奖章集体”。

2018年6月8日,中国民用航空局、四川省人民政府决定授予川航3u8633航班机组“中国民航英雄机组”称号;授予刘传健同志“中国民航英雄机长”称号并享受省级劳动模范待遇。并奖励500万元。

2018年6月8日,为激励先进、弘扬正气,四川省委决定,授予刘传健同志“四川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2018年9月5日,中华全国总工会正式批复,决定授予成功处置险情的四川航空3u8633航班机长刘传健同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四川航空3u8633航班机组全国工人先锋号。

2018年9月30日,中共中央_、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_。

专门邀请四川航空“中国民航英雄机组”全体成员参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9周年招待会。

2018年12月,中央宣传部、退役军人事务部决定授予刘传健同志“最美退役军人”称号。

2018年12月20日,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商务印书馆、人民网、腾讯公司联合主办的“汉语盘点2018”揭晓仪式在北京举行,英雄机长当选为2018年度社会生活类十大流行语。

2019年6月26日,入选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公示名单。

2019年9月,荣获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全国敬业奉献模范”。

2019年9月,被授予“最美奋斗者”称号。

2020年12月,被评为“四川省第八届劳动模范”。

2020年12月18日,位列《2020中国品牌人物500强》第107位。

2021年6月29日,被中共中央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2021年9月,被授予第四届中国质量奖提名奖(个人)。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及颁奖词篇十四

2002年10月:中央电视台启动“感动中国2002年度人物”评选活动。这也是国内媒体第一次以“感动中国”为主题评选年度人物。

2003年3月:中宣部新闻局阅评组对“感动中国”评选活动及颁奖晚会给予了高度评价,并要求把“感动中国”作为一个品牌持续地坚持下去。

2003年7月3日:三峡百万移民获得的“感动中国”奖杯和证书入三峡博物馆永久收藏。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及颁奖词篇十五

88岁,长津湖战役幸存者,曾荣获“时代楷模”“人民楷模”称号。

14岁参军,先后10次负伤,3次立功。在朝鲜战场上,他所在连队当时与敌军在零下30多度的恶劣天气里血战了三天三夜,最终仅有他一人生还,但他身负重伤,昏迷93天,先后经历47次手术后,被截去四肢,没了左眼,右眼视力仅剩0.3。新中国成立后,朱彦夫主动放弃荣军疗养院的优厚待遇回乡,用25年时间带领乡亲治山治水,改变了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

生命,于你不止一次。

士兵,于你不只是经历。

没有屈服长津湖的冰雪。

也没有向困苦低头。

与自己抗争。

向贫穷宣战。

一直在战斗,一生都在坚守。

人的生命,应当像你这样度过。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及颁奖词篇十六

在朝阳下俯冲,迎着西风开火。空中的尖刀,以一当十;疆土的坚盾,巡天卫国。山河已无恙,祖国的雄鹰已飞得更高,你刻在机身上的星星,是战士们的巡航坐标。

王海(1926年1月—20xx年8月2日),原名王永昌,汉族,山东威海人,1944年5月参加革命工作,1945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6年6月参军,大专学历。空军原司令员,空军上将军衔。20xx年8月2日,空军原司令员王海上将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

1950年5月于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毕业后,成为共和国空军的一名歼击机飞行员。先后任空军第4航空学校飞行队飞行员,空军第4混成旅驱逐10团29大队中队长。

1954、1955年间,王海是空军歼击航空兵师副师长、师长,他所在的部队参加了解放浙江沿海岛屿的战斗。在解放一江山岛的我军首次陆海空三军联合登陆作战中,他的师担负协同陆、海军夺取制空权并掩护陆军登陆作战的任务。

抗美援朝时,空军原司令员王海上将率领人民空军年轻的第一大队,与号称“世界王牌”的美国空军激战80余次,击落敌机29架,本人击落击伤敌机9架。因功勋卓著,该大队后来被命名为“王海大队”。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至今仍陈列着一架绘有9颗红星的米格—15歼击机,这就是王海当年驾驶过的功勋飞机。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及颁奖词篇十七

樊锦诗1963年北大毕业后,把大半辈子的光阴都奉献给了大漠上的敦煌石窟。人们亲切地喊她“敦煌的女儿”。为了敦煌,樊锦诗和丈夫两地分居长达19年,扎根大漠,潜心石窟考古研究和创新管理,完成了敦煌莫高窟的分期断代、构建“数字敦煌”等重要文物研究和保护工程。2019年,国庆前夕,樊锦诗获颁国家荣誉称号勋章。

舍半生,给茫茫大漠。从未名湖到莫高窟,守住前辈的火,开辟明天的路。半个世纪的风沙,不是谁都经得起吹打。一腔爱,一洞画,一场文化苦旅,从青春到白发。心归处,是敦煌。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