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心得体会 感动中国度人物心得体会(模板1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30 11:51:11 页码:9
最新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心得体会 感动中国度人物心得体会(模板12篇)
2023-11-30 11:51:11    小编:FS文字使者

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好的心得体会对于我们的帮助很大,所以我们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大全,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心得体会篇一

在20_年的春节来临之际,一场不见硝烟、不闻炮响的战争打响了,不宣而战。"新型冠状病毒”这个令人谈虎色变的字眼,跳跃到了我们眼前,这是生命与病毒的对抗。成千上万名医务工作者义无反顾纷纷请战,勇敢“逆行”于第一线,他们没有被吓到,凭着大无畏的气概,守护者每一位病人。

"如果需要组织抗击疫情的志愿者,我第一个报名参加,自愿坚守在抗击病毒第一线...”1月27日,我的爸爸——一名医生将“不计报酬、不论生死”的请战书递交到了医院防控疫情中心。

--“一定要去吗?难道你不害怕吗?”

--“我也害怕,可穿上了一身白大褂就有这个责任。”

“在你小的时候,你的爸爸他曾去援藏,一去就是一年...”

“非典的时候,他也是这样亲赴前线,直到疫情缓解...”

“他啊...总是如此。”

爸爸似乎总是这样,曾记得有一次晚上回家途中,爸爸接到一个病人的电话便立刻赶到火车站前往石家庄,直到夜深才回来。

此次疫情也同样如此。面对疫情,他比任何人都清楚自己的处境,但他选择了“不退”。还有许多其他在口罩、防护服、护目镜下忘我工作上的医护工作者,虽然我不知道他们是谁,但我知道他们为了谁。从84岁高龄的钟南山院士亲赴武汉,到15名医务人员确诊被病毒感染,再到梁武东医生的牺牲...他们不论生死,在我们和疾病之间筑起高墙,在看不见的战场冲锋陷阵。此刻,他们就是一个个战士、一个个英雄。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向相反的方向坚定地走去,当人民群众的生命遭遇危险时,他们用生命诠释新时代医务工作者无私奉献的精神,他们就是最美的逆行者!作为新时代青年的我们,要想最美逆行者学习、致敬!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心得体会篇二

每当进入雨季,广西百色大石山区时常遭受洪涝、塌方、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侵袭。6月16日晚,电闪雷鸣、暴雨倾盆,一条从百色市通往乐业县的山路被突如其来的山洪淹没。黄文秀在驾车返回乐业的途中遭遇山洪,不幸遇难。

车窗上的雨刮高频地刮动,车灯下却看不清前行的路,只有滚滚洪水从眼前涌过……从黄文秀用手机最后拍下的画面,可以看到当时的情景是何等危险。

很多同事一直关注着黄文秀的消息,大家的心都紧紧地揪着。同事成明说,17日一早得知凌云县路段发生塌方,有车辆被山洪冲走,她和几个同事立即赶去塌方现场,此时黄文秀的名字已出现在失联人员名单中。

救援一直在紧张地进行,等待的时间是煎熬的,黄文秀的家人、同事、朋友、村民的内心仍然抱有希望。然而,6月18日传来的却是噩耗。

同事们的劝阻,父亲的挽留,都没能留住黄文秀。

黄文秀利用周末回家看望做完第二次肝癌手术的父亲,看着天气突变,16日急着返回百坭村。病床上的父亲非常担心:“天气预报说晚上有暴雨,现在开车回村里不安全,明早再回吧?”

“正因为有暴雨更得赶回去,怕村里受灾,我马上得走了。”面对父亲的挽留,黄文秀叮嘱了一句“按时吃药”,便启程回村。谁也没想到,这竟成了黄文秀留给父亲的最后一句话。

一路上,她不断与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干部联系,询问当地雨势和灾情,特别叮嘱要关注几个重点村屯,要立即组织群众防灾救灾。

回忆起当晚的情况,村党支部书记周昌战几度哽咽:“那么危险的情况下,她想着的是村里的灾情……”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心得体会篇三

请记住这些,平凡却闪亮的名字。他们是故事的主人公张顺东、李国秀。夫妻二人加起来只有一只手,两条腿,但他们用残缺的身体,书写了世间最美家庭的模样。他们用辛勤的劳作,把儿女养大成人,他们用坚强的意志,甩掉了贫困帽子,创造了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张顺东1974年出生在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乌龙镇坪子村,他6岁放羊时被高压电击伤,失去了右手,双脚重伤。19岁那年,他认识了邻村的姑娘李国秀。

1993年,张顺东、李国秀喜结连理。

庄稼人,有耕种才能有饭吃。两个人只有一只手,他们有能力、有决心面对以后的生活吗?

张顺东:生活不是说等出来的,是靠干出来的,夫妻同心,黄土才能变成金。

女儿和儿子相继出生,健康的孩子是安慰,更是这个家庭的希望。李国秀说,别人的孩子用手抱大,而我们的孩子是用双脚抱大的。

一双儿女渐渐长大,原本仅够填饱肚子的生活,越来越捉襟见肘。

每天天不亮,村里人还在睡梦中,张顺东、李国秀夫妇就开始忙碌了。想让日子好一点,就要付出常人千百倍的努力。李国秀练出了绣花的本领贴补家用,他们养殖的鸡鸭猪仔也越来越多。

张顺东:勤劳奋斗去干活,是一个丈夫应该去做的,更是一个父亲应该去做的。

懂事的女儿没有辜负父母的厚望,考上了师范大学。但同时,张顺东原本受伤的两只脚因为过度劳累而溃烂,不得不先后截肢。命运再次给这个不幸的家庭以沉重打击。

截肢后的张顺东没有倒下,装上假肢继续耕作于田间地头。夫妻二人更加珍爱对方,你就是我的手,我就是你的脚。

坚强,自信,乐观的张顺东、李国秀,没有向命运屈服,在困苦中相互扶持,相亲相爱。

李国秀:我觉得人再苦再难,不能没有希望。

在乌龙镇,张顺东夫妇身残志坚的故事被传为佳话,只要有需要,村民们都会来搭把手,国家又给报销了两万多元医药费。2017年,在国家危房改造资金的扶持下,家里盖上了新房,年收入逐步提高,张顺东家成为村里最早一批脱贫户。

张顺东:汗水不是白流的,总有收获。

如今,他们的女儿大学毕业,成为一名人民教师,也有了自己的宝宝,四世同堂,尽享天伦。对张顺东、李国秀而言,因为加倍努力了,所以倍感幸福。

《感动中国》颁奖辞。

山对山来崖对崖,

日子好比江中排,

毛竹天生筋骨硬,

顺风顺水出山来。

李家大姐人才好,

张家大哥看上她。

没脚走出致富路,

无手绣出幸福花。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心得体会篇四

经过漫长的等待,我们终究没能等来奇迹。经证实,黄文秀师姐已经永远离开了我们。文秀师姐20__年进入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学习,我们在京师校园同一个学院共同学习生活了两年,曾经护佑她成长的那片绿荫,我也曾在那驻足。在学校的时候,校训碑上“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六个字常常令我陷入沉思,究竟什么样的人才能配得上这六个大字?我始终没有答案。今天,文秀师姐让我的疑惑烟消云散,她用她短暂的一生为这六个字作了最好的诠释。

文秀师姐20__年从学校毕业,怀揣着建设家乡的梦想,放弃了众多常人看来优渥的工作机会,义无反顾地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广西百色,扎根基层,成为一名基层党员干部。在上高中时,文秀师姐就因为家庭贫困,在教育扶贫资金的资助下才得以顺利完成学业,养育之恩,她一直深埋心中。在京求学期间一直心系家乡,经常趁暑假带领在京学生返乡参加社会实践。在她心里,她一直清楚,家乡才是最需要她的地方,才是她最想去的地方。

作为百色市乐业县新化镇百坭村驻村第一书记,也是全镇唯一的女第一书记,她一心扑在工作上,从20__年3月开始驻村至今,带领88户417人完成脱贫,全村贫困率下降2.71%,同时开展了道路硬化、蓄水池、路灯亮化等基础设施的改造和建设。对于工作,她总是尽心尽力,对重病的父亲、对自己则考虑得太少。即便在被山洪吞噬前一天,她依然在朋友圈推销百色的芒果,而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她仍然在拍摄灾情视频,向后方报道受灾情况。正如她的同事所说:“文秀是我们奋战在扶贫战线上最可爱,最值得尊敬的同志,她夙兴夜寐、徇国忘家,为了扶贫工作,她经常舍小家顾大家,劳心劳力。自古就有忠孝不能两全的说法,她就是典范。”

在驻村一周年之际,文秀师姐在朋友圈中说:“我心中的长征,驻村一周年快乐”,而就在三个月前的扶贫手记中,她说道:“长征的战士死都不怕,这点困难怎么能限制我继续前行”。未曾想到,一语成谶,她真的倒在了“长征”的路上。此刻,我比任何时候都要相信,根本就没有什么岁月静好,因为还有一大批党员干部在流血流泪,替我们负重前行。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党员干部要讲担当、敢担当、善担当,文秀师姐用她短暂而又充满光辉的一生践行共产党员的使命,用生命诠释青年人的担当,她是所有党员干部的楷模。

讲担当、敢担当、善担当,说出“担当”总是容易的,但践行“担当”二字却绝非易事,文秀师姐就为此付出了宝贵的生命。讲担当绝非是言语上的自说自话,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干部,讲担当就是要勇于回应群众的呼声,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自觉把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为检验工作的试金石,努力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原则、敢于担当是党的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是新时代“好干部”五条标准之一。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干部,离群众最近,群众看我们党,首先就看基层干部,在群众眼中,基层干部是怎么样的,我们党就是怎么样的。文秀师姐已经为我们做出了榜样,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沿着她开辟的道路,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承担起时代赋予的使命,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文秀师姐已逝,她心中的“长征”还尚未完成,同为一名基层党员干部,必当不忘遗志,牢记初心使命,砥砺奋进。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心得体会篇五

说起中国女排,人们大多会联想到“女排精神”这个词。女排精神是中国女子排球队顽强奋斗、团结协作、勇攀高峰等精神品格的总概括。中国女排从峥嵘岁月中走来,从1981年到1986年,创下世界排球史上第一个“五连冠”,成为一代中国人的集体回忆。也正是从那段时期开始,“女排精神”为人们口口相传,成为耳熟能详的体育价值符号。

在改革开放初期的筚路蓝缕年代,竞技体育尤其是大球项目的崛起,无疑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人们带着贫困与饥饿的回忆,相信体育兴则国兴,体育强则国强,赛场上的荣誉就是国家荣誉的最好体现。女排精神的广为传颂,宣誓着中华民族崛起的能力与信心。女排姑娘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被视为艰苦奋斗的标杆和座右铭,激励着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建功立业,践行“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使命。

然而,中国女排并不是赛场上永远的霸主,这支队伍同样经历过低谷,遭遇过惨痛的失败。随着郎平一代的名将相继退役,中国女排面临青黄不接。在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上,中国女排只获得第七名。在那段屡战屡败的时期,中国女排备受质疑和冷落,人们怀疑那个曾经的女排精神能否重现光芒。

在赛场上,被记住的总是胜利者。然而,失败者从困顿中走出来的孤胆,更是一种震撼人心的倔强。陈忠和来了,这位被称为“最好的陪打、最好的副手”的主教练,大胆起用新人,带领中国女排走出低谷;郎平回来了,在中国三大球项目普遍低迷之际,女排姑娘打出了一场又一场翻身仗。如今,中国女排以崭新的姿态回归世界顶尖行列。在我国大球项目萎靡不振的当下,人们无不感慨:幸好,我们还有中国女排。

但是,我们不能将女排的崛起归结于一个人的功绩。正如郎平曾经说的,女排精神是一种团队精神,是遇到困难永不放弃。竞技体育的魅力就在于不可预测性,即便在中国女排整体实力的巅峰时期,谁也不能言之凿凿地说,这支队伍可以战胜所有对手。是全体队员互相弥补、团结一致、紧密协作的精气神,甚至以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坚忍,拿下了一场又一场比赛的胜利。

时至今日,站在新时代的历史起点,中国社会不再需要一场比赛的胜利来证明自己。竞技体育也走上了职业化的发展道路,人们能够以更平常的心态看待竞技场上的得失。然而,人们并没有遗忘“女排精神”,没有遗忘女排队员在赛场的汗水与呐喊。伟大的精神总是历久弥新的,毫无疑问,女排精神正具有那种跨越时代的力量。

不管在哪个时代,爱岗敬业,认真履行职责,都是应当嘉许的品格。对于女排姑娘来说,打好球就是自己的工作,朝着胜利拼搏就是自己的初心。体育环境和体育潮流可以变,但运动员对待体育的人气和韧劲不能变。现实中,也有一些运动员面对诱惑,迷失了本心,在赛场上患得患失,丧失了对职业应有的尊重。女排精神屹立不倒,就在于教练员、运动员对职业的一份专注。

女排精神不是吹出来的,而是奋斗出来的。这一代的年轻人从小成长在物质宽裕的年代,也许体会不到前辈创业者的辛酸与苦楚。然而,行百里者半九十,如果在登山路上的“快活三里”处懈怠,就有可能失去攀至顶峰的冲劲儿。女排姑娘如此,所有在各自岗位上建功立业、追求卓越的年轻人也是如此。弘扬女排精神,就是鼓励踏实付出,把美好的愿景转化为激昂的奋斗。

当代青年思想价值多元,个性鲜明,这当然是时代进步的标志。可是,只有让个人奋斗与国家的发展与进步同频共振,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追求。有人说,面对来自生活的困难和打击,一个人应该像一支队伍,孤胆向前;其实,一支队伍更要像一个人,各个器官协调一致,才能步履坚定,笃定从容。女排精神,仿佛我们时代的注脚,引领人们在团结的征程上齐心协力。

女排精神在传承中闪耀。女排精神也在时代发展中迸发新的旋律。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女排精神历久弥新,是通过一场场硬仗打出来、拼出来的,是在日复一日的训练中磨砺出来的。感受女排精神带给我们的热血沸腾,表达对女排姑娘的敬意,离不开拼搏的原点,也离不开对时代共同价值的守护和践行。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心得体会篇六

学习江苏“时代楷模”邱海波先进事迹活动开展以来,党委学工部和各学院积极响应学校号召,组织全体辅导员进行居家自学、接受思想洗礼。先进事迹在辅导员中引发热烈反响,激发奋进力量,他们结合自身学习、工作情况,围绕“坚定不移打好疫情防控战”“牢记育人初心和使命”“立足岗位做好学生工作”等方面畅谈学习体会。

自1月19日临危受命奔赴湖北武汉至今,这位“国字头”专家、著名重症医学家已在抗疫前线奋战近两月。这不是邱海波同志第一次在国家危难之时冲锋在前了,四川猪链球菌病疫情、汶川地震、甲型h1n1流感疫情、h7n9禽流感疫情……几乎每次疫情、灾情面前,他都站在战斗的最前线。从他的身上,我体会到什么是“医者仁心”、什么是“大医精诚”、什么是“最美的逆行者”。

作为高校一线辅导员,邱海波同志的先进事迹为我提供了精神指引和前进方向。在未来的工作中,我要树立强烈的责任意识、担当意识,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创新线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为打好、打赢疫情防控攻坚战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综合办主任石城。

“沧海横流显砥柱,万山磅礴看主峰”,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斗争中,邱海波同志不畏艰险,冲锋在前,以身作则,诠释了医者仁心。我们要向榜样学习,学习他无私无畏的为民情怀和忘我奉献的责任担当。

作为辅导员,疫情防控斗争中虽不能像医生一样上前线救死扶伤,但要为学生牢牢筑起安全防护墙,持续关心学生身心状况,确保数据及时准确;要做好学生学业指导,帮助学生克服线上学习困难,保证一个都不掉队;要时刻不忘“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初心和使命,加强学生思想引领,引导学生厚植爱国情、深耕爱国行。党领导人民抗击疫情的伟大实践就是一部鲜活生动、感人至深的爱党和爱国主义实践大课,要上好抗疫考场上的思政课,引导学生树立高远志向,历练敢于担当、不懈奋斗的精神,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让青春在党和人民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

——经济管理学院辅导员马晓轩。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在病毒肆虐之时,在国家危难之际,总有一群“愿拿白衣作战袍”的人不仅站在了最前线,也冲在了最前面。邱海波医生就是这群白衣战士中奋战抗疫一线与重症救治一线的重要指挥员与战斗员。

在观看并学习时代楷模邱海波同志先进事迹后,我深感专业精神与英雄力量之伟大。他用其专业的能力与精湛的医术在与死神抗争的过程中,托举生命,完成一个又一个逆转。身处危险紧要之地,一句“我是党员我先上”匡时济世解国忧;面临社会恐慌之时,用正谏不讳稳定军心,用担当和责任诠释“时代英雄”的真正内涵。

身为辅导员,在这场战“疫”中,虽不能奔赴前线,但依旧守土有责。在日后的工作中,我将汲取楷模人物的英雄精神、担当本色,并将之进行传递,做好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与日常思政教育工作,努力成为一名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辅导员!

——经济管理学院辅导员李多慧。

作为中央赴湖北指导专家组和国家卫健委专家组成员,邱海波同志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始终冲在第一线。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他的身影。他敢于担当、主动作为、忠实履职,真诚为民服务精神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是我们全体共产党人学习的榜样,是新时代江苏医务工作者的杰出代表。

作为一名普通的高校辅导员,我不能冲到抗疫一线,但我可以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上贡献力量,为学生筑牢安全防护墙。我深刻认识疫情防控背景下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切实加强思想引导、情感疏导、学习辅导、行为教导、就业指导,更好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

——制药与化学工程学院辅导员韩述娟。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逆流而上的东南大学重症医学专家邱海波同志奔波于各医院的重症病房,以专业眼光,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专家下沉、全国驰援、方舱医院”这些有效控制疫情发展的措施。关于邱海波同志,最令我动容的是他“鸡血王”称号的乐观热情和“深入一线”的务实精神。作为一名党员,一名青年教师,一名班主任,邱海波的事迹启迪着我。首先要让自己时刻保持对生活和工作的积极乐观心态,要坚持以饱满的热情去做自己所热爱的工作,做一个发光发热的“小太阳”,热心解答学生生活、学习和心灵成长疑惑,发现学生的共性与个性问题,积极寻求解决方法,与学生共同成长。

——制药与化学工程学院教师、班主任李艳丽。

“重症患者的生命是‘盯’出来的”,“icu不相信眼泪”,邱海波同志的两句名言,值得我们一线教育工作者深思。我们要带着对高等教育事业的执着,用足够的耐心和爱心“盯着”校园里的“小树苗”茁壮成长,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学识和修养,做好学生的指路人。

让患者转危为安是医生的职责所在。同样,辅导员的职责也是帮助学生化“危机”于无形,始终做到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我要在平凡的岗位上脚踏实地,用自己的执着和拼搏,为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成才贡献光和热。

——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学院辅导员杨鸿儒。

通过学习邱海波同志先进个人事迹,我深刻体会到他身上的三种精神。

我感受到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精神。邱海波同志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党需要到哪里,他就到哪里发光发热,发挥自身医学知识优势,为抗疫作出突出贡献。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也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做一名合格党员。

我感受到大爱无疆的奉献精神。国有难、招必回、战必胜。邱海波同志舍弃自己小家,义无反顾响应省委号召前往湖北抗疫,将爱心奉献给抗疫前线。辅导员岗位面对数百名学生,需要大爱之心,只有将学生工作当做事业、充满热情,才能与学生打成一片,才能与学生心连心。

我感受到救死扶伤的职业精神。两个月来他一直战斗在救治患者最前沿,用高超医术挽救生命,尽最大责任救治病人,科学提出应对策略,为稳定抗疫形势、扭转被动局面作出突出贡献。辅导员工作不仅仅是职业,更需要敬业、奉献,只有尽自己责任,才能将辅导员工作做得更好。

——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辅导员韩荣。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邱海波同志又一次逆行出征,到达抗疫第一线。作为一名党员,他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一名党员的责任与担当,对党忠诚,将祖国与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作为一名医者,他仁心仁术,心系患者,潜心研究,为推动医疗事业发展尽职尽责;作为一名教师,他悉心为祖国培养医疗人才,传道授业解惑,不仅是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导师,更是学生学习做人做事的人生导师。

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我要以邱海波同志为榜样,时刻以党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和实践能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做好学生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辅导员高璐。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心得体会篇七

感动中国20xx近日播出,获奖的每个人身上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闪光点。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感动中国的优秀。

观后感。

方便大家学习。

太阳落在了西边的山头,染红了云彩;大屏上的节目《感动中国》,感染了我的心灵。

高龄的卢院士,躺在洁白的病床上,花白的头发和粗糙的手,看着让人心疼。据了解,这位老人与他的妻子平时生活拮据,许多家具都已经有着长久的历史了,一把椅子更是被绑了又绑,但卢院士却说:“物还没有尽其用。”可是,当他捐款时,却毫不吝惜,一下就是八百万。

消防员杨科樟,把生存的机会让给了小女孩。狭窄的电梯井,他本可以伸开双手撑住墙面,使自己不再往下掉,但为了保护怀中的小女孩,他并没有这么做,而是紧紧怀抱着手中的女孩。尽管杨科樟的生命在27岁那年定格了,但他却永远会活在大家的心里!夜晚的风轻轻吹着我的泪花,我情不自禁地为这位青年鼓起掌来。

除了卢院士和杨科樟,其实还有许许多多平凡而伟大的“英雄”……。

此刻,窗外突然风雨大作。寒风使劲吹着,冷雨不停下着,这些感人的故事却犹如熊熊的火焰,温暖着大家。这些故事将会被永远流传下去,感动你我,感动中国,也会使更多的人像他们一样,做善事、行善举,让这份温暖永久地传递下去!

这几年美好生活这四个字就成了我们新的追求。好生活的前面加了一个美,这美是什么?古人在创造这个字的时候说“羊大为美。”但是当我们走过了漫漫长路后却有了一个最强烈的感受。大写的“人”才是美。

20xx年的一天,位于华北农业大学校内的银行来了那特殊的客户,他是87岁高龄的中科院院士卢永根,他用他虚弱的身体颤颤巍巍。地把整个牛皮纸包着的银行的存折拿出来。龙新望说“我们帮他看过两个人的定期,再加上银行卡,所有的加在一起,定期有十多笔,他一笔一笔的来输密码。”卢永根因身患癌症,极度虚弱。这一天特意从医院赶来,把夫妇两人一生的积蓄全部捐赠到华南农业大学基金会的账户上。办了一个多小时,最后核定一个数就是八百八十万零九千四百四十六元。”黄雪玉在受采访时说。这是华南农业大学建校一百零八年来接受的最大一笔个人捐款。按照卢院士的愿望华浓将这八百八十多万元设立教育基金,用于奖励优秀青年教师,贫困学生以及科研所需的经费。

“是为国家支援搞现代化,不把教育搞起来,强大起来,是不可能的,”卢永根说。

卢永根1930年出生于香港一个中产阶级家庭,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沦陷,少年时沦为亡国奴的经历,让他坚定了爱国主义信念,他19岁在香港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根据党组织的安排,卢永根回到内地读书。迎接广州解放,1953年从华南农学院毕业后,开始了50多年的水稻遗传育种研究。1960年如用跟到美国探望病重的母亲,同时以访问学者身份在美国留学两年,在美期间,母亲,哥哥都竭力劝说卢永根留下,但他最终告别了海外的亲人,回到了中国。卢永根是水稻遗传学家,他的研究成果对我国亚种间杂交稻的培育做出了巨大贡献。

“种得桃李满天下,心唯大我育青禾,是春风,是春蚕,更化作爱花的春泥,热爱祖国,你要把自己燃烧,稻谷有根,深扎在泥土,你也有根,深扎在人们心里。”这是《感动中国》组委会给予卢永根的颁奖词。

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正带着伙伴们用钢钎和斧头凿开岩石挖出一道长长的水渠,让村里的老百姓终于喝上了甘甜的清水。看到这一画面,我被深深地感动了。这是《感动中国20xx》里面黄大发带领村民挖水渠中的场面。

20xx年度的《感动中国》给我们讲述了十多个感人的故事,有舍己救人的消防员,有一心报效祖国的科学家,还有做了一辈子好事不留名的医生…其中,令我刻骨铭心的莫过于黄大发的故事。

故事是这样的:村子里一直很穷,唯一的原因是缺水。虽然有一口老井,但水已经浑浊不清,黄大发发誓要让大家喝上干净的水。于是,黄大发就带着村民们去挖水渠。虽然后来挖了快一年的水渠废了,但他也没有放弃,继续带领大家另辟蹊径,挖到悬崖了,他第一个跳下去挖。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水到渠成。

我向黄大年致敬!向所有为社会默默坚持付出的人致敬!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心得体会篇八

支月英——扎根乡村36年的最美教师。

秦玥飞——“耶鲁”村官。

张超——壮烈牺牲的歼15飞行员。

李万君——大国工匠。

梁益建——仁心医者,上千重度驼背者因他挺直腰杆。

郭小平——红丝带学校创办人。

阿布列林·阿布列孜——“新疆焦裕禄”

潘建伟——功勋科学家,中科院院士、“量子卫星之父”

特别致敬:中国女排。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心得体会篇九

中国女排从三年前的亚洲第四,短短三年创造奇迹,主教练郎平是奇迹之源!作为一名在基层工作多年的教师,兴奋激动之余,敬佩之情也油然而生,郎平教练有很多特点:

第一,她心中有“大爱”,“大情怀”,“大责任”。郎平在20__年已计划退休,但当时中国女排陷入历史最低谷,无人愿接教鞭,郎平毅然挺身而出,愿为国家放弃个人生活与待遇。在国家最需要的时候,郎平带着满身的伤病,义不容辞的挑起了国家女排的大梁。

第二,郎平是团队的精神领袖。首先,郎平敢想敢为,崇尚实干,有过硬的业务功底,坚持做正确的事,无疑是“打铁还要自身硬”的典范。其次,郎平百折不挠,无论面对任何困难与挫折,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张蓝图干到底。再次,郎平善于在引领团队时“统一思想与行动,凝聚智慧与力量”。最后,郎平有开阔的视野与理念,“熔铸中外精华,坚持综合创新”。郎平和中国女排将“女排精神”演绎得出神入化,让国人为之热泪盈眶。

第三,郎平的目标明确,“攀山要攀山绝顶”。郎平带队直指世界冠军,她在女排仅为亚洲第四的时候,不是只想着小富即安,而是直接瞄准世界冠军,虽然过程坎坷不平,虽然历经艰辛,但是中国女排还是站在了奥运会最高领奖台上!

第四,郎平始终坚持战斗在最前线,理念与时俱进,业务精益求精。念念不忘,必有反响!郎平始终坚持执教,对现代排球的技战术发展了若指掌,调兵遣将能够随心所欲,每布置一次战术都能够见成效,此外,郎指导不忘初心,永远前进,这就是我们要学习她的地方!

第五,善于创新,培养与大胆启用新人。郎平力排众议,培养新人,招来不少非议,但是在她的坚持下,朱婷已成世界顶级攻击手,就连十九岁的小将龚翔宇也发挥重要作用。新女排的年轻球员关键时刻顶得住,所以中国女排能打硬仗。

郎平是我最敬佩的现代巾帼英雄,没有之一,我觉得我们要学习郎平指导心系祖国,敢于梦想,坚持探索,与时俱进,勇于担当,精神强大,国际视野,大胆创新的精神,让女排精神永远伴着我们前行。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心得体会篇十

朱彦夫14岁参军,在血与火的战场上,他不怕流血牺牲,拼命作战,先后参加了战淮海、过长江、打上海、跨过鸭绿江等上百次战役战斗。

1950年12月,朱彦夫参加了在朝鲜争夺250高地的血腥恶战。他所在的一个连,在零下30度严寒的条件下,与装备精良的两个营的敌人进行了殊死的搏斗,打退了敌人一次次进攻。在弹尽粮绝的时刻,仍然坚持与敌人拼搏。最后阵地上只剩下一个遍体鳞伤的人,这就是朱彦夫。当他在长达几十天的昏迷中醒来的时候,已是躺在西安陆军医院的病床上。他这才发现自己已没有了四肢,左眼失明,右眼视力模糊。他嚎啕大哭,高喊,要向敌人讨回残臂残腿!他悲痛欲绝。在失去四肢和一只眼睛后,在极端困难的生活面前,他挑战生命的极限,决心做个自食其力的生活强者。为了减轻国家的负担,为了不让别人照顾,他毅然要求回到了自己的家乡。

张家泉是个小山村。四面群山环抱,前面有南珠山,后靠红崮山,东临油篓崮,西接百草关。真是迈步脚蹬山,出门眼朝天。朱彦夫回到山沟里,才知道全村许多户揭不开锅,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穷得叮当响。面对严酷的现实,他深深感悟到:贫穷才是他们最大最凶恶的敌人!他那一颗被泪水煮过的心又开始激烈地跳动。

朱彦夫为了练习生活自理,来家8个月,就砸碎了饭碗141个,菜碟盘子23个,茶碗7个,泼掉饭菜上百次,因摔伤、冻伤用药90多次……在一次次的失败中,他一直与命运搏斗。他终于成为胜者!

1957年,全村8名共产党员,一致选举朱彦夫当了村党支部书记。从此,他肩负重任,又捧出了一篇篇描山写地的绝世文章!他拄着双拐,爬山头,到田间,访贫问苦到家院;他用残臂、用假肢支撑着大干苦干,开山劈岭,治山改水,打机井;他躺在地里,跪在沟里,育苗、拔草、浇水;他带领村民,千方百计,历经艰难,把光秃秃的荒山,变成了绿山果园;向瘠薄的土地,要出了高产;修道路、搞副业,全村用上了电……昔日的枪炮轰鸣,化作了醉人的丰收谣、欢乐曲;沂蒙百姓,以勤劳的天性,将战火烧焦的土地,装点得秀美而丰腴。朱彦夫在村支部书记岗位上,经过二十五个春秋,终于把一个穷山村,变成了全乡的先进村,使村民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1987年5月,时任济南军区政委的迟浩田同志,看望了朱彦夫。老首长鼓励他把当年在战场上亲眼目睹的中国军人英勇作战的情况写出来,把重残后信念不倒、意志不减的精神写出来,以缅怀先烈,教育后人。听过他报告的人,也都纷纷要求他写书。首长的鼓励,同志们的关怀,他心中又燃烧起一团圣火。他想,用热血和苦难谱写的历史,往往更能震古铄今,摇魂荡魄。当听说朱彦夫要写书,有的人说,看书都有困难,写书谈何容易?!可是,朱彦夫对自己不丧失信心。哪怕是在山穷水尽的绝境中,他深知天生我材必有用,明天的战功是必然的,当然要花费正常人的十倍、百倍、千倍的努力和求索。当年,他在部队常听说,不怕飞机大炮,就怕总结报告。20__年,一部巨大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科书,开始动工了。这是一次古今中外,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写作!朱彦夫的写作,是用嘴咬着笔与用残臂夹着笔交替写作。夏天写,蚊虫叮咬得全身起疙瘩,每天只能写十几个字,口中的涎水,头上的汗水,磨破的残臂上的血水,顺笔流下来,湿透了稿纸;冬天写,双臂麻木了,笔掉在床上,仍无知觉,划拉半天,才发现没写上一个字。该吃饭了,妻子喊了好几遍,他充耳不闻,睡觉了,梦里还构思情节。有一次,他喊叫着冲杀出家门,被家人拖回来,他赶紧抱笔又写起来。为了回忆一个情节,他会不吃不喝呆上一两天;为了一个词句一个字,他搬来字典、词典查半天,光字典就翻烂了四本;光书稿纸,用了够半吨。就这样,朱彦夫支撑着特残、多病的身躯,七度春秋,七易其稿,将一部饱蘸着激情、饱蘸着热血、激荡着共产党人浩然正气的生命之作——33万字的《极限人生》,捧给了世人。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心得体会篇十一

牢记初心作表率。作为一名党员,黄文秀始终牢记初心和使命,在工作中处处作表率。村民黄仕京承担不起儿子的学费,黄文秀了解情况后及时为他家申请了“雨露计划”,解了燃眉之急。黄仕京非常感谢,又问她:“你是在北京读的研究生,怎么会来我们这么边远的农村工作?”黄文秀说:“百色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也是我的家乡,我想为家乡建设出份力。而且,党号召我们年轻人到基层建功立业,我是党员,就要积极响应党的号召。”

以身作则永坚守。黄文秀的驻村日记中提到刚到百坭村时,作为村里首位女第一书记,她是不被村民信任甚至欢迎的,黄文秀并未因此放弃深入到人民群众中,她帮村民扫院子、干农活,以身作则,想方设法与村民们“熟络”起来,融入到村民中,摸清实际情况,为白坭村脱贫工作打下基础。这样一位以身作则的好干部却在为坚守岗位的“路上”不幸牺牲,6月16日21时至17日凌晨5时,广西百色市凌云县遭遇强降雨,引发山洪,多个路段被冲毁。6月16日晚,时值周日,黄文秀在如此恶劣条件下为坚守岗位仍连夜赶回乐业,回村途中,不幸遭遇山洪,6月18日18:30左右,通过指纹比对,确认黄文秀不幸遇难遇难,这位刚满而立之年的姑娘将自己年轻的生命奉献在了扶贫路上。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千千万万个像黄文秀一样扎根群众和基层,甘于奉献的党员干部共同努力。党员干部要牢记榜样的力量,积极奋斗,共同为祖国建设和发展拼搏,以更高的政治标准来要求自己,让自己迅速成长。党员领导干部要应该发挥以身作则、以上率下的表率作用,为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不懈努力。

黄文秀同志因公牺牲,我们知道了这样一位扎根基层的优秀青年干部,还有千千万万个像黄文秀一样的优秀青年干部将青春和热血抛洒在脱贫扶贫的第一线,在群众和基层默默奉献自己,一直“在路上”为人民谋取幸福,切实为人民服务,也是我们关注学习的楷模,楷模不是以“牺牲”为先决条件,而是脚踏实地、无私奉献切实为人民服务的言行举止。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心得体会篇十二

30年来,好人王娅倾尽所有坚持助学,直到弥留之际,王娅还专门写了一封遗赠书,委托陈海兰把她去世后会得到的一些钱款捐给甘肃兴华青少年助学基金会,并委托居委会帮忙进行公证。遗赠书里写着:“本人王娅,女,66周岁,特立遗赠书如下,料理自己身后事,以终余年,了无牵挂。我一生行善,已将生前主要财产捐赠,帮助了很多贫困的孩子,而今卧于榻上,每念及此,终觉欣慰之至,此生无憾。……”

王娅生病期间,来自河北、浙江、甘肃,甚至海外的爱心人士纷纷为她捐款、捐药。陈海兰说,所有个人捐款王娅都退了回去,因为这有悖于王娅的初衷。

“王娅资助贫困学生多少钱都不在乎,但是她对自己节省到苛刻。”王娅生前好友高桂芬边收拾王娅的遗物边说,王娅买菜都买处理的,问她原因,她只说“你不懂”,直到后来,高桂芬才知道王娅将省下的钱用来助学。“虽然王娅走了,但是她的大爱还将继续温暖着贫困学子,也将影响着包括我的更多人……”高桂芬感慨地说。

在生命倒计时之际,王娅签署了遗体捐献协议,将自己的身体也奉献给了祖国的医学事业。

陈海兰一直照顾着她。陈海兰告诉关心王娅的人,王娅与病魔顽强地抗争了11个月,她走得从容安详,红十字会尊重王娅的遗愿,已经帮助她成功捐献遗体。而得知王娅病逝,很多关心她的人参加了她的缅怀告别仪式,表达哀痛之情,送好人王娅最后一程。

王娅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把自己全部融入到了人间大爱,燃尽自己,照亮他人,是“最美国网人”。她的无私奉献,烛照人间。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