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语文三年级教案反思(通用1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1 14:11:07 页码:14
语文三年级教案反思(通用13篇)
2023-12-01 14:11:07    小编:碧墨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教案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教案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语文三年级教案反思篇一

摘要:三年级作为过度的一个阶段,又处在新课改背景中,应当不断钻研,不断反思,以求得更大的进步,首先应努力钻研教材,教参,从学情出发,其次不断实践,不断完善,优化课堂教学。当然孩子是课堂的主体,因此大胆放手,把握训练重点,注重学生能力的提高最后,则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多读,多看,多思考,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学者,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为孩子们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学期我担任了三年级语文教学工作。三年级是一个由低年级向高年级过渡的一个阶段,无论从孩子的心理还是认知都是小学阶段较为关键的一年。从三年级开始识字不是教学重点,但生字学习对一部分学生来说确实又有困难,没办法轻视;阅读应该逐步成为学习的重点,但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的局限,对问题的理解不够深入、不够全面,阅读教学的“度”很难把握;新教材中在二年级只是安排写句练习,但到了三年级就开始练习习作,虽然是仿写,但对于孩子们来说,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确是很难把握的。新教材要求不拘形式的写出自己见闻、感受和想象。这个跨越过大,学生一下子对作文感到非常头疼,甚至在开始就对写作失去了兴趣……面对这些问题,面对全新的教材,应着重从学情出发,逐步在摸索中前进,在实践中发展。

一、钻研教材、从学生的学情出发进行教学。

教材是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依据,如何用好、用足教材,让学生喜欢教材、喜欢学习,是首先值得考虑的问题。在对教材、教参深入研究后我发现新教材更注重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在教材的开始,不再急于讲授课文。而是打破了常规,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就符合了小语新课程标准“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新学期初,我就注重了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的培养。通过观察、模仿、练习,教给学生正确的执笔方法和写字姿势。利用写字歌:“学写字,要注意,头要正,肩要平,身要坐直,纸放正,一尺一拳要记清,手离笔尖一寸高,写字认真要心静”,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对一些语文知识点要求则放在了次要地位,如标点符号的使用、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句式的训练等。有了对教材较为正确、清晰的了解后,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就能扬长避短、课内外互相补充,真正做到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同步进行。

教材中的24篇阅读课文,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学习要求如何与学生的学习实际相一致,不至于挖得深、学得难,让学生觉得无话可说、无感可发。这又是另一个摆在我面前的难题。我觉得这时就要从学生的学情出发,知道什么对他们来说是有难度的、什么是他们感兴趣的、怎样设计通过他们的思考、合作会有真正的提高。把握教材,根据学情,把知识问题化,问题具体化。只有这样,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教师才会有一个正确的教学预测,使教案更贴近学生、更合理,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二、不断实践,不断完善,优化课堂教学。

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形成,真正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学实践中大胆放手,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小语新课程标准认定,“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因而,“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孩子的成长基本上得益于自己的学习,课堂上的收获实在是微不足道。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决心真心实意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三年级刚刚从低年级过渡上来,教师的指导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在课堂上的自主学习还是要通过老师的组织、引导进行。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因此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小结、不断反思,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在实践中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得到最优化。如在教学《第八次》时,在备课时,我认为第二自然段中的“信心”一词是全文的文眼,于是围绕“对这场战争,他几乎失去了信心”一句追问,精心设计了三个问题:布鲁斯为何“几乎失去信心”;布鲁斯何以重拾“信心”;布鲁斯找回“信心”后是怎么做的;在教学中让学生精读感悟的同时结合自身实际,让学生进入角色,也就是进入课文的情境,让学生感知:要成功,信心是不竭的动力,坚持不懈至关重要,但还需要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改进方式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一节课下来,孩子们与布鲁斯同呼吸,共命运,不断与主人公进行心灵的碰撞。

三、把握训练重点,注重学生能力的提高。

新教材旨在使学生不要死读书,读死书,而是要把书读活。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又要提高学生的能力。使学生养成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通过各种方法理解词语的能力,注重学生对课文独特的感受。就拿口语交际这一训练来说吧,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思维、概括、说话等能力,更是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创新的天地,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无拘无束,畅所欲言。从而也为夯实写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在教这类训练时,要精心组织,重“说”和“演”的训练。如,我在教第十课《哪吒闹海》时,根据书上的插图,实地模拟进行表演,这样使学生的形象感知变得直观化。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相互之间对起话来。头头是道,不但“说”得到了锻炼,也使学生感悟了许多道理。

四、多读、多看、多思考,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学者。

本学期的24篇课文如果只用那么几种教学模式去上,学生肯定会感到枯燥、无味,甚至有时对你的教学思路一清二楚,没有新意,孩子们自然就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这样的课还有什么味?作文的教学有时会感到“束手无策”,只是通过讲讲要求、读读例作、尝试写写、作后评价,学生怎会对作文感兴趣呢?……如果仅仅禁锢在自己小小的教学天地里,那只会有一个结果——不进则退!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提出“人才只靠人才去培养,能力只能靠能力去培养,才干只有靠才干去培养”的论断。言尽之意就是说“名师出高徒”。当今,是高科技的信息社会,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获取知识,开阔视野。有时提出的问题,老师也会觉得束手无策。新教材的内容更是从古到今,包罗万象。既有反映历史人物、事件的课文,如《每逢佳节倍思亲》、《卧薪尝胆》,又有表现当代社会风貌的课文,如《东方之珠》;既有讴歌我国革命领袖、英雄人物伟大品格的课文,如《孙中山破陋习》、《军神》,也有颂扬外国科学家、普通劳动者可贵精神的课文,如《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金子》;有的课文主要介绍学习语文的方法,如《学会查“无字词典”》,有些课文则主要介绍自然科学知识,如《航天飞机》等。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要力争使自己成为一名学者。在学生眼里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要是智慧的化身,无事不知,无物不晓。要使自己成为一名学者,平时应该多读一些书籍,做到博览群书、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蕴、向有经验的老师多学习、多请教,在自己的教学中不断实践,对自己的教学多反思,提高自己对教材的把握、对课堂的驾驭能力。

总之,新教材在新课标的引领下充满着时代的气息,内容上的更新,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在教法上努力创新,帮助学生从小练好语文基本功,掌握祖国的语言文化,为他们全面素质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语文三年级教案反思篇二

说明:。

三年级上册第三课的《山行》和《枫桥夜泊》虽然都是描写秋天,但是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情感却大相径庭。学生能体验到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情绪变换吗?能在自己的习作里试着感受景物的情绪么?为了便于比较,把练习一的《夜书所见》提上来,故成古诗三首。

1、检查,能不能把诗读得像唱得那么好听(读出平仄:一二声尽量拖长,三四声力争短促)。

2、正像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教室里没有两个相同的孩子,这三首同样描写秋天的诗也大不一样。请你拿起笔来,用心地圈圈点点,看看你发现了什么不同。

很惊讶,一个学习不踏实被我连罚了三天作业的孩子,脱口而出:《山行》的作者非常高兴,《枫桥夜泊》的作者非常难过,不,伤心,不对,忧愁;《夜书所见》的作者也很高兴。

我追问:他对谁高兴?

一个学生加以补充:他看到儿童在玩,感到很开心。根据他的补充,我在黑板上板书了高兴、忧愁、情趣三个词。

接下来,学生找出了地点的不同:山上、船上、篱笆旁;时间的不同:傍晚、半夜、晚上;

作者的不同:杜牧、张继、叶绍翁以及朝代的不同。最后一点,班级里有笑声传出,潜台词很明显:这么小儿科的东西也讲。我把孩子的情绪转了一下:这的确是幼儿园小朋友都能找到的区别,但是却非常重要,你们知道吗?于是,作者以及朝代也被我板书在黑板上。

我非常惊喜地发现:通过昨天一节课的唱和练习,仅仅是平声(阴阳)拖音仄声(上去)短促屏息存气语义不断的小技巧,诗的情绪不需要多讲就被他们发挥得淋漓尽致。

那么我们从哪些字、哪个词读出了诗人不同的情感呢?我让学生从三首诗中任选一首,按照唱(读)、看、听、摸的方法,用心体验诗的情愫。

读诗是有技巧的。你看,我们像唱歌一样读诗(读出平仄的代名字,在班里地球人都知道),一下子就体验到了诗人不同的情感。如果你再按照看听摸的顺序,你就能抓住诗的灵魂了。请你任选一首诗,试试看!

我进一步对他们作了解释:诗是可以看的,首先找一找,你的眼睛看到了什么;诗是可以听的,再用耳朵听一听有哪些声音;诗还是可以摸的,还要用你的皮肤摸一摸诗的温度,这样,你就能通过文字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了。

当我们把感官投入诗行,我们才会真正发现诗的凝炼与传神。当我们从寻常的事物品味出不寻常的诗意来,我们才会领略到诗人借奇妙的联想与比喻化腐朽为神奇的魅力。

且让我们从心灵的窗口开始吧:

接下来,帮助学生发现白云的浓厚与深远可煞费了不少功夫。

师:你看到了哪里的白云,什么样子?

生:山顶上、天空中、半山腰、包围着别人的房子,飘飘悠悠、很浓,到处都是。

师:伸出手臂。

生:手臂就被白云裹起来了。

师:抬起脚。

生:脚就一下子失踪了。

生:脚就被白云淹没了。

师:我忽然想起了一个字:仙。透过偏旁,你发现仙人就是生活在哪里的人?

生:生活在山上。

师:他们有什么本事?

生:能长生不老,会腾云驾雾。

师:是啊,象孙悟空一样。杜牧这时候身在哪里?

生:在半山腰,被白云包围起来了。

师:是啊,他也成仙了,做仙人了!

一个学生提出异议:老师,云彩都是慢慢升起来的,怎么不用升旗的升,而是生命的生呢?

这是一个难点,我不禁为他的问题喝彩:是呀,是不是杜牧不知道这两个字的区别呢?

聪明的孩子一下子恍然大悟起来:白云生处,就是走着走着,一不留心周围就被白云包围起来了!

我紧追不舍:谁被包围起来了?

生:生活在云雾中的仙人;还有杜牧自己。

生:那些人房子冒出的炊烟也成了白云了。

师:让我们想象一下,在那白云突然长出来的地方,该是一种什么景象?

生:幸福、悠闲、自由自在、神清气爽。

师:这就是一个生字帮我们看到的世界!用升能看到吗?用深能看到吗?这就是古诗语言精练的魅力!

相较而言,那燃烧的枫叶,那敢于二月花媲美的生命力,竟然被学生们看得一清二楚。其中一个孩子尤为精彩:我看到了像某某那么俊俏的枫叶!大家注目望去,呵,某某今天赫然穿着一件红得化不开的体恤!

雷动的掌声掩饰不了师生的困惑:坐,怎么就成了因为了呢?停车坐爱杜牧可真会享受,连上山也要人抬着!他不就是坐着嘛!没有来得及查阅工具书,我还真回答不出来这因为的义向究竟怎么发展来的!

但是,这并不妨碍学生听。他们听到了嘹亮的山歌,过了一把神仙瘾;他们摸到了皮肤的凉爽:尽管寒山,尽管霜叶,尽管傍晚,诗人却只有舒适,只有尽兴,只有依依不舍,只有无比旺盛的生命力。

但是,张继的《枫桥夜泊》却大不一样。

看到的是甚么呢?渔火,只有渔火,点点滴滴,也许没有画上的那么多,那渔火,只是张继一个人船上的。但是渔火的寻找很艰难,月亮、乌鸦、白霜、枫树、寒山寺,什么都是他们可看的东西,班里一下子出了那么多的特异功能。一番理性剖析之后,月也黑了,霜也不见了,江枫也消失了渔火之外伸手不见五指,夜黑得怕人。

那么,一片漆黑之中,又听到什么了?是钟声,一声声传来,让人无法入睡。更可怕的,还听到了乌鸦的叫声。这时候,我补充了民间喜鹊与乌鸦不同的象征色彩。乌鸦啼叫,往往就是灾难的代名词啊!空气中有点不安的感觉,涩涩的静,孩子们一下子凝重了起来。

再摸摸吧,用自己的皮肤摸一摸,什么感觉!冷!牙齿打颤的冷!孩子们夜里被冻醒的感觉联想出来了,诗人的衣服也很冷!从里到外,连诗人的心都是冷的!原汁原味的冷让他们朗读的声调很低沉,虽说少年不识愁滋味,但是他们分明感受到了诗人一江春水向东流式的哀愁!

生:他从家里来,想去做官,他思念自己的亲人了。

师:比如,妻子、父母。

生:孩子。他不知道他们现在怎么样了。

生:他从家里来,想去寻找一个很长时间都没见面的朋友,可是却找不到他的朋友了,他很担心。

生:他想写一首好诗,可是怎么都写不好,他半夜出来找灵感,可是就是找不到。

生:他在外面呆的时间太长了,他想回家了。

学生再也想象不出来了。我继续提醒:请注意他生活的时代:所谓晚唐,就是唐朝马上就被别的国家给消灭了,到处都是兵荒马乱,人们都吃不饱,就像现在的伊拉克一样,每天提心吊胆地过日子。

生:他在担心人们的安全,担心人们没有东西吃,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没命了。

生:也许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安全的。

没有忧国忧民,学生却在张继浓的化不开的愁绪里读出了生命的脆弱与孤单。这,就是生命的某一种律动啊!

学生再一次沉默了,过了老半天,一个小女孩儿怯怯地说:诗人的心情不一样,所以他们看到的东西也就不一样了。

好一个心情不一样,东西就不一样,这就是写好作文的窍门,这就是上帝的密码呀!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大自然的感情就是你的感情啊!让我们永远睁大自己婴儿一样好奇的眼睛,用一颗诗人的心去拥抱周围的世界吧,你就会像他们一样,在平平常常的事物中找到只属于你一个人的感觉!

学生能理解这番话吗?我不得而知了。

语文三年级教案反思篇三

我今天听一位同志对另一位同志说:“人活着就是为了吃饭……”我觉得这种说法不对,我们吃饭是为了活着,可活着不是为了吃饭。我活着是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为人类的解放事业——共产主义而斗争。

这天是我永远不能忘记的日子,这天是我最大的荣幸和光荣的日子。我走上了新的战斗岗位,穿上了黄军装,光荣地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我好几年来的愿望在今天已实现了,真感到万分的高兴和喜悦,这是我一生最大的幸福。

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在革命的大家庭里,我一定要好好地锻炼自己,在入伍的这一天,我提出如下保证:

一、听党的话,服从命令听指挥,党指向哪里,我就冲向哪里。

二、加强政治学习,多看报纸和政治书籍,按时参加部队各种会议和学习,积极宣传党的政策,密切靠近组织,及时向组织反映各种情况,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觉悟。

三、尊敬领导,团结同志,互帮互爱互学习。

四、严格遵守部队一切纪律,做到虚心向老战士学习,刻苦钻研,加强军事学习,随时准备打击敌人。

五、克服一切困难,发扬先辈优良的革命传统。我要坚决做到头可断,血可流,在敌人面前决不屈服、投降。我一定要向董存瑞、黄继光、安业民等英雄学习。

六、我要努力学习政治、军事、文化,我要好好地锻炼身体。我一定要在部队争取立功当英雄,我一定要做一个毛泽东时代的好战士,我要把我可爱的青春献给祖国最壮丽的事业。

以上六条是我努力的方向和我的奋斗目标。今天我太高兴太激动,千言万语一下要写完是办不到的,因此写到这里告一段落。

今天,我看了一篇文章,那上面讲了许多向困难做斗争的道理。文章说:

“斗争最艰苦的时候,也就是胜利即将来到的时候,可也是最容易动摇的时候。因此,对每个人来说,这是个考验的关口。经得起考验,顺利地通过这一关,那就成了光荣的战士;经不起考验,通不过这一关,那就要成为可耻的逃兵。是光荣的战士,还是可耻的逃兵,那就要看你在困难面前有没有坚定不移的信念了。”文章还说:“困难里包含着胜利,失败里孕育着成功,战士之所以伟大,就是他们能透过困难看到胜利,透过失败看到成功,因此他们即使遇到天大的困难,也不会畏怯逃避;碰到严重的失败,也不至气馁灰心,而永远是干劲十足,勇往直前,终于成为时代的闯将。”

“虽然是细小的螺丝钉,是个微细的小齿轮,然而如果缺了它,那整个的机器就无法运转了,慢说是缺了它,即便是一枚小螺丝钉没拧紧,一个小齿轮略有破损,也要使机器的运转发生故障的。”

“尽管如此,但是再好的螺丝钉,再精密的齿轮,它若离开了机器这个整体,也不免要当作废料扔到废铁料仓库里去的。”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14个新词的意思。

2、懂得写日记的意义和格式,学会读日记的方法;理清课文第三自然段按事情发展写的顺序。

3、能正确朗读课文。

4、感受雷锋利用休息时间为人民做好事的精神,培养热心帮助别人的品德。

教学重点:

1、学会10个生字,掌握14个词语。

2、懂得写日记的意义和格式。

3、初步弄清第3自然段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

4、正确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体会雷锋把人民服务当作自己快乐的心情。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通顺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掌握21个生字。

3、懂得写日记的格式,初步学会阅读日记的方法。

4、能按“谁什么时候到什么地方干什么事”的句式写话。

二、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介绍雷锋。自读课文,学习日记格式。

1、自读课文,说说从课文中已知道哪些是关于日记的知识。

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第一行中间写几月几日和星期几;所记内容(一天中所做的一件事或几件事);人称(我);记上时间和天气,目的是便于以后查阅。

(二)再读课文,说说读懂了什么。

1、学生自读课文,想想读懂了什么?(可以根据课后的问题去想,也可自由发挥)。

2、交流反馈:可以是思想认识上的,也可以是字词上的。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选读课文段落或句子,矫正生字新词的发音。如:多音字“奔”、“扫”,可选读第二段落和第三段落。

在这里解决读音和字形。

(三)三读课文,说说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1、学生自读课文,想想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2、提出问题,分层解决。

(1)、让学生了解这篇日记写的是哪一天的事,这一天雷锋主要做了些什么事?

要求用“谁,在哪一天,到什么地方,去干什么事”的句式介绍。

如:大年初一,雷锋在抚顺车站帮老大娘拎包袱,扶她上车。

大年初一,雷锋在抚顺车站的候车室打扫卫生,帮旅客们倒开水。

大年初一,雷锋到抚顺车站先帮老大娘拎包袱,扶她上车,然后到候车室打扫卫生,帮旅客们倒开水。

(2)、做课后第六题。这则日记写的是。

(四)复习巩固。

1、读生词。

2、完成练习一、二。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读日记的方法。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第3、4自然段,初步弄清课文第3自然段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

3、感受雷锋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学习乐于助人的高尚品德。

二、教学过程。

(一)回顾谈话,激发学习兴趣。

(1)回顾:用句式说:“雷锋在什么时候到什么地方干了什么事。”

(2)谈话:读了雷锋的日记,我们已经知道了雷锋在大年初一做了许多好事,再读雷锋日记,我们还可以从中学到更多的东西,这就需要我们施展自己的本领去学习。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1、学生自读。

2、说说已经知道了什么?

3、作业:这一段共有句话,是按()顺序写的。

(1)圈出“我”表示动作的词,结合课文理解“直奔”的意思。用上动词说说雷锋帮助老奶奶的过程。

(2)想一想,这些动词能否调换?

(3)从这些动词中,你能想象雷锋当时的心情吗?老太太当时是怎样的心情呢?

(4)有感情地朗读。

(三)学习第四段。

1、自读课文,说说已经知道了什么?

2、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3、对重要的问题展开学习交流。如:本段主要讲什么?雷锋是怎样想的?

理解雷锋的两句话:我觉得这是自己应尽的义务。(“义务”是什么意思?雷锋认为自己应尽的义务是什么?)我这样做,能使人民群众更加热爱党,热爱毛主席,热爱解放军,这就是我感到最幸福的。(同学们通常认为什么是最幸福的?雷锋感到最幸福的是()。做作业第五题。

4、读最后一句话,我们从这段话中看到了雷锋是一个()的人。

(四)作业。

1、完成作业本2、4、5题。

2、抄写雷锋思想的两句话。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懂得写日记的意义,掌握阅读日记的方法,进一步感受雷锋利用休息时间为人民做好事的精神。

2、听写本课生字新词。

二、教学过程。

1、复习入文,阅读日记的方法是怎样的?

2、学习1、2两段。

(1)自读1、2自然段:自己提出问题,学况交流。

说说1、2段的意思。

一段重点指导总分总句式。

雷锋觉得没做的事可能是什么?

用横线划出雷锋心里想的话。读读这几句话,根据下文,可见雷锋此时已决定了什么?

用雷锋的口气接着往下说:“这时候也正是服务部门和运输部门最忙的时节,这些部门是多么需要人帮忙啊。。

“探家走亲戚”是什么意思?这个时候是什么时候?这些部门是什么部门?

“大年初一”是什么日子?“大年初一”跟雷锋到火车站做好事有什么关系?

(2)有感情地朗读。

3、从这篇日记中,你知道了什么?鼓励学生多写日记。

4、听写新词。

5、作业本第三题。

《雷锋日记》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认读1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雷锋精神。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雷锋这个响亮的名字对现在的孩子们来说已经是陌生的名字了,他们对雷锋的了解并不多。如何让学生动情?这是本课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在教学时,我先出示雷锋的画象,让学生先从感受观上认识雷锋,然后再让学生讲讲你知道的雷锋。由于是农村的孩子,他们获得信息的途径非常有限,无非是从大人口中或为数不多的课外阅读中知道一点。所以我在学生交流后我又对雷锋稍做了一些介绍,最后我还用人们对雷锋的评价“傻子”雷锋自己对这种说法的看法,“我要做一个有利于人民,有利于国家的人。我宁愿做这样的傻子。”肃然起敬。这样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的领悟。通过课件展示法、情境创设法、诵读感染法等多种方法结合闯关的形式引导学生在激趣中去体会、去感悟。

在“扫除障碍关”环节中,学生通过自主识字,小组合作交流、集体解决等方式扫除了本课的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障碍,如:“傻子”、“灾害”、“甘心”“省吃俭用”“漂亮话”“无名英雄”等词语,为下一关的顺利进行做了很好的铺垫。

雷锋叔叔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永远在我们身边闪光。看!我们身边也有许多小雷锋,快来夸一夸他们吧。在“夸一夸身边小雷锋”这一环节中,开始学生很沉默,没人举手发言。我意识到这可能学生对“雷锋”对“做好事”还不太理解。所以我又让学生对这进行再一次的理解,又率先夸了班里的小雷锋。经这一提醒,学生开始活跃起来,兴奋地讲起身边的小雷锋。“哪里需要献出爱心,雷锋叔叔就出现在哪里。”对这一句子的理解本来是课文的难点,但通过上一环,再来理解这句话,学生很容易就明白了。

语文三年级教案反思篇四

因为我是第一次走入三年级语文教学这个环境中,在教学过程中有很多问题需要去反思,去探究,具体做到一下几点:

一、创建趣味、丰富的语文课堂来吸引学生的集中力,提高教学效果。

我刚教三年级语文教材时,初感新奇,教材内容形式多样化,但同时又担心应如何吃透新大纲精神,把握教材内容,充分发挥教材的精湛之处。要想让学生一堂课40分钟全神贯注的听讲确实不易,就算是好同学也很难做到。老师讲课的时候必须让他们把焦点放在老师身上。开始上课的时候常常觉得力不从心,觉得孩子总是不是那么认真的听课,不能那么专心,开小差,常常半路停下来处理课堂纪律问题。反省觉得是自己纪律没抓好。我开始反思课堂纪律不单是孩子的问题,更多的也是老师的问题,正如所说“我拿什么去吸引你——我的孩子。”我开始注重提高课堂本身的趣味性,更加用心的去好好的备课。你的课有激情,同学们也容易被你的激情所带动,所感染;你的课有意思,同学们才乐意全身心的步入你的课堂,走进乐于学习的世界。所以要用心备课、认真备课,不备好课,不进课堂。

二、要必须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优良的学习氛围,更加注重他们“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首先要大胆放手,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自主预习的预习要求,让学生做好充足的课前准备,能够在初读的时候学生字,组词,读顺课文,摘抄课文当中的好词好句,做到课前的自主学习。小语修订版大纲认定,“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因而,“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孩子的成长基本上得益于自己的学习。

三、鼓励学生多阅读课外书籍,同时自己也要多读、多看、多思考。

阅读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鼓励他们多读多看,同时开设小小读书交流会或是让他们写读书笔记。一能培养他们的口语交际的能力,让他们向同伴介绍自己看过的书;二能帮助他们更好地学好三年级的新增内容——作文,让他们把写读书笔记当成习惯积累,也当成一种练笔。另外,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提出“人才只靠人才去培养,能力只能靠能力去培养,才干只有靠才干去培养”的论断。言尽之意就是说“名师出高徒”。当今,是高科技的信息社会,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获取知识,开阔视野。学生素质的提高对老师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新教材的内容更是从古到今,包罗万象,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要力争使自己成为一名学者。在学生眼里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要是智慧的化身,无事无物不晓。要使自己成为一名学者,平时应该多读书、多积累、多思考、多实践、多总结。更要重视新教材中参考资料的学习,因为这与学生的学习有着直接的联系。

在教学中,我还有很多明显存在的许多不足。比如有时不能调控好;或是对学生的指导方法还不够技巧等。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能够不断反省,不断进步!

语文三年级教案反思篇五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内容,体会重点词句的意思和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作者认真、细致地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

4、掌握本课会认字、会写字和词语。

教学重点:弄清作者为什么开始嘲笑蜗牛是胆小鬼,后来又敬佩它,

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由、投入地读课文,尽力读懂课文。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教学过程:

一、观图导入,揭题:

你们见过蜗牛吗?它长什么样儿?(生描述)就这样儿——「展示课件第一屏」(播放有关蜗牛的短片或图片供学生观看)。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动物朋友——蜗牛。(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具体的动物形象最能打动孩子们,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学习体验,进而激起探究的兴趣。

二、情感朗读,感悟:

(一)请大家自由、投入地朗读这篇课文,通过文字和作者对话,和小蜗牛对话。

1、师:读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什么障碍?(生质疑,师生共同解疑答惑)。

2、这篇文章的哪些段落特别吸引你?(三、四自然段)。

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尽情地读读这些描写吧,去享受美好的文字带给你的精神盛宴。(生自主读文)。

(二)师:此时此刻,你一定想说些什么吧,把你心里的话写在课文旁边的空白处,写完读给我们听听。

【设计意图】:教师作为组织者、引领者应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在读中生疑,读中自悟,只有当该“出手时”再“出手”。

三、回顾学法,识字:

1、师:在学习《山雀》一课的生字时我们一起来回顾、总结了学习生字的好方法——。

【展示课件第二屏】出示生字的学法。

2、好的学习方法就像是勇士手中得力的武器,可以所向披靡。那么,小勇士们还等什么呢?开始学生字。

(1)同桌合作试讲。

(2)学生依座位顺序讲生字,每人一个,其他同学可补充。

(3)师重点讲解、范写“袋、继、熟”三字。

【设计意图】:新增此环节将生字新词故事化,既有助于学生记忆、理解、运用字词,又是对构思和表达能力的锻炼。

四、学生练写生字,师巡视,及时指导。

五、作业设计:

(一)在作业本上写本课生字。

(二)有感情地练读课文,预习课后题。

六、板书设计:

6蜗牛。

袋继熟。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重点词句的意思和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作者认真、细致地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用心观察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点:弄清作者为什么开始嘲笑蜗牛是胆小鬼,后来又敬佩它,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

教学过程:

一、揭题,走进回忆:

师:一段美好的生活,总会留下一个难忘的回忆。而在美好的童年里,在潮湿的墙根儿下和蜗牛亲密接触的幸福和幸运可不是人人都能拥有的。如今,当蜗牛更多地被作为美味端上餐桌时,关于墙根儿下的抓蜗牛、看蜗牛的回忆就显得更加珍贵了。

一起走进郑晓东的回忆。(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回忆总是绵远悠长的,就像一声声轻轻的叹息。这篇文章中处处弥漫着作者的情感,既有对蜗牛的敬佩赞叹,又有对逝去岁月的惆怅感慨,在开课之初以接近于作者风格的语言创设一种回忆的情感空间,可以引领学生自然置身文境。

二、读文,品词析句:

预设:

1、我觉得作者有点儿难过,惆怅。

2、我发现课文的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了小青青唱儿歌。

(师结合现实帮助学生理解“惆怅”的含义,同时引导他们感受作者自然的文笔,渗透“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

(二)1、回忆是美好的。在回忆中,作者对蜗牛的感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呢?请大家用心地默读课文的三、四自然段,寻找答案。

(起初认为蜗牛是胆小鬼,后来开始敬佩它了。)。

2、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这两个自然段,思考:为什么“我”开始嘲笑蜗牛是胆小鬼,后来又敬佩它了呢?标出相关的词、句、段,好好体会。

【预设】:(1)“蜗牛总是藏在圆圆的螺旋形的硬壳里不肯出来。”

a、生朗读,谈体会。

b、藏在硬壳里的蜗牛当时会怎么想呢?(生想象、交流,体会蜗牛的胆小。)。

c、师指导朗读:是够胆小的。谁来读读这句,读出小家伙儿的胆怯。

d、学生读句子。

a、生汇报。

b、师紧扣“探出”、“东张西望”、“巡视”、“慢慢”、“伸出”、“立即”、“缩”等词语,引导学生借助动作、想象的'方式理解词语含义,从而体会到蜗牛的胆小。

c、指导朗读、背诵。

(3)师:如此胆小的蜗牛后来却得到了作者的佩服,原因何在呢?

(生谈)(板书:不畏惧不退缩不放弃)。

a、师生合作读第四自然段,体会蜗牛的精神。

b、生从文中寻找相应内容填表格——。

爬行的角度。

背上的负重。

爬行的方式。

摔下来的表现。

所用时间。

垂直平面。

“壳像一块大石头”

挪动。

“没关系,我没摔坏。”

几十分钟。

c、师引导学生根据表格内容,再联系自身负重爬山的体验体会蜗牛的勇敢、顽强。

d、师生举例子(联系身边的、报刊杂志、电视节目中出现的具有顽强精神的人的事例),理解“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含义。

【设计意图】:立足文本解读,超越文本感悟。

三、总结,欣赏励志:

师:儿时的观察、思考让作者写出了一篇情真意切的赞美蜗牛的回忆性文章,这段回忆又让我们认识并了解了可爱而顽强的蜗牛,作为锦上添花的礼物,下面我要把一首名叫《蜗牛》的歌送给大家。

「展示课件第四屏」播放周杰伦的歌曲《蜗牛》并出示歌词。

「展示课件第五屏」“路在脚下,只要走,就有希望!”

【设计意图】:学习即生活,在生活中学习。

四、作业设计:

(一)采集课文中用得巧妙的词语补充在“词语花篮”里。

(二)日记《我___蜗牛》。

(三)阅读《语文同步读本》中《松鼠》和《喜爱音乐的白鲸》两篇文章,感受自然界动物的可爱。

语文三年级教案反思篇六

课时目标:

1、引导学生构思。

2、指导学生习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突出声音的“奇妙”

难点:引导学生交流平时所了解的大自然的各种声音,然后讨论这些声音能起什么作用。

教学过程:

课前导语。

1、播放动物叫声的录音带。

2、大自然的声音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它能告诉我们天气的变化、季节的交替……还能激发我们无限的想像。

一、明确目标。

引导学生解题。

二、资料链接。

1、出示课文插图。

2、看一看图上有哪些动物,每一种动物是如何叫唤的。

3、想像一下,动物的叫声与天气的变化、季节的交替有什么关系。

三、习作构思。

本次习作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充分发挥想像力,展开丰富的联想,不受插图的拘束。

2、先在脑海中想像大自然中美妙的画面,结合自身经历,然后再有条理地叙述下来。

四、资料共享。

2、全班交流。

五、习作方法。

1、在习作的过程中注意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来表现大自然声音的美妙、动听。

2、一定要写清楚每种声音的作用。

3、一种声音写完后再写另一种声音,层次要清楚。

六、开心练笔。

1、开头就用课本中所给的句子:听,大自然的声音多么美妙!

2、练写“青蛙”的声音。

(1)学生说青蛙是如何叫唤的,它的叫声有什么作用。

(2)学生动笔写。

七、交流探究。

1、学生以四人小组交流所写作的片段。

2、小组推荐其他学生好的.写作方法。

八、小结归纳。

学生总结其他学生好的写作方法。

第三、四课时。

课时目标:

1、作文讲评,指导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

2、指导学生修改习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修改习作方法。

难点:指导学生怎样修改自己的作文。

教学过程:

一、开心点评。

点评上节课交流的材料,重点点评习作的可供借鉴的和修改的地方。

二、实践练习。

学生进行习作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三、指导修改。

1、指名读自己的习作,师生共同提出修改建议。

2、学生各自修改自己的习作。

本次作文存在的问题:

四、习作欣赏。

欣赏佳作,点评佳作中的好句子、好词语。

点评:

佳作之优:

本次习作优秀作文有:

五、小节总结。

本次习作同学们在生活中有认真、仔细地观察,所以写出来的大自然的声音丰富多彩。同时,能使用比喻、拟人的方法使文章更生动、形象。希望今后能继续这样,写出更多好文章。

语文三年级教案反思篇七

课堂如期而至,面对教室后面坐着的专家教授、教委领导,还有在教室里来回走动的摄像的老师,我心里边既有些紧张又有些激动。课按照我精心设计的流程顺利进行,师生激qing高涨,我忐忑不安的心完全放开了,课到最后,心里边居然还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当看到听课人们赞许的目光和满意的笑容,我心中暗喜:成功了!下来后,所有的人给予了我的课高度评价,学校领导的脸上也有了光彩!我想说,真的非常感谢学校领导给予了我这次难得的机会,无论成败几何,我都会倍受鼓舞,都能够促进我在语文教学专业化道路上的成长!下来细思我的这节课,成功之处主要体现在:

1、教师饱含激qing,以情激qing。我喜欢激qing飞扬的课堂,所以无论是课前的导入语还是激发学生感悟作者王冕的思想感情,我都精心设计了充满激qing的语言和提问,如:谁来给我们展示一下你背诗的风采?王冕仅仅是在赞颂梅花吗?想想此是的王冕会是什么样的神态?、正是我的激qing走进了学生的心灵,我用真情拨动了学生的“情感之弦”,学生为我的精彩而倾倒,更为诗人的傲气所征服!就这样,我便与学生一起,在课堂上生命互动,在我们的课堂上激qing飞扬!

2、指导学生朗读有特色。窦桂梅老师指导学生朗读要求上三个台阶,首先是要读准确,其次是要有感情,最后要求读出韵味,读出个性体验。诗歌是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文字虽少,但蕴涵的感情特别的深厚。于是,在设计指导朗读《墨梅》时,我也借鉴了窦老师的做法,激发学生读出内心的体验,读出古诗的韵味。如抓住梅花“淡淡的色彩”、“清香的气味”的特点读出“淡淡的”“清香的”感觉,并把这种感觉通过朗读传达给其他同学,入情入景,使学生感受朗读的无穷魅力!又如指导学生朗读后两句诗时,先让学生了解诗人当时所处的历史背景,想象诗人此时此刻的表情神态及内心情感,然后通过朗读来表现诗人那种不贪图虚荣、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如梅花般高洁端庄的高贵品质。此时,学生都被诗人的那种傲气所折服,他们激qing高涨,当我鼓励他们站起来朗诵时,他们个个都在座位上默默“酝酿”呢!见此景,我也有点情不自禁了,趁火打铁,请求示范朗诵一遍,我的朗读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整个课堂达到了高潮,教室里朗读声、掌声响成一片。我想:此时后边听课的人们也在心里边暗自默诵呢!

当然,有成功也有遗憾。我觉得在揭示诗人高贵品质的时候没能达到很好的效果,如果当时的问题设计为:这里的“气”仅仅是说的气味吗?学生便自然会悟出这里暗含着的更深的含义,那就是诗人的傲气、骨气、正气!这样,效果会更佳。

语文三年级教案反思篇八

这是一篇浅显易懂、生动有趣的课文。我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入境、想象、美读、感悟,让学生真正地走进大自然,体验大自然,发现大自然,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另外在这篇文章的教学中,我还注重指导学生了解这篇文章的写作方法。这篇文章的第一自然段是整篇文章的中心段、总起段。学习完课文后,我提出问题:这篇文章哪些段落具体地写了大自然的的声音?学生一下就回答出:2—4自然段具体地写了风、水、动物的声音。我又继续追问:那课文中的哪一段是概括地写呢?学生很快就发现了第一自然段。我启发学生思考:第一自然段和2—4自然段是什么关系?学生想了一下便说:2—4自然段是围绕第一自然段来写的。我相机表扬他们很会动脑筋,并告诉他们,第一段就是这篇文章的饿中心段,而它又是第一段,在文章的开头,所以它又叫总起段。接着我又告诉学生,这篇课文的2—4自然段中还出现了总起句和中心句,看看你们能不能找到。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了,他们积极地读着课文,思考着,一下就找到了中心句、总起句。

语文三年级教案反思篇九

1、学会诗中“砚、冕、乾、坤”这样四个生字,理解“墨梅、洗砚池、淡墨痕、好颜色、清气、满乾坤”等词。

2、能借助工具书自身解释王冕的《墨梅》,体会诗中梅的特点和品性。

3、能联系诗人的生平,感受诗人借咏梅来表达自身品格高洁、孤傲的胸襟。

重点能借助工具书自身解释王冕的《墨梅》,体会诗中梅的特点和品性。

难点感受诗人借咏梅来表达自身品格高洁、孤傲的胸襟。

梅花历来是诗人们吟诵的对象。一二年级时,我们读王安石的《梅花》(齐读)五年级时我们读《雪梅》(齐背)这节课,我们读的是元朝著名画家、诗人王冕的《墨梅》,说到王冕,他还是我们家乡人呢?(同学补充注释处的内容)。

你对这个诗题“墨梅”是怎么理解的?

王冕一生喜好梅花,种梅、咏梅又工画梅。他曾在自身隐居的居所旁种梅千株,称为“梅花屋”。而说到“墨梅”,这里还有一个故事呢,北宋时候,有一位叫仲仁的人,又名华光和尚,一日,他因月光映梅影于窗纸上而得到启发,创作了用浓浓淡淡的墨水晕染而成的所谓墨梅。所以“墨梅”其实就是用水墨画成的梅花。

王冕画过许多幅墨梅,画家不只喜欢画画,还喜欢在画面空白处题上一首诗,几句话,以留下当时的心情感受。今天我们要读的`这首诗就是王冕留在其中的一幅墨梅画的诗。

1、齐读,读准确。

2、指读,读准确。

3、再读,读出节奏来。

4、读出平仄变化来。

我家——洗砚池——头——树,

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

只留——清——气满乾——坤——。

1、王冕画中的这株梅花长在哪里?

2、为何把池子称为“洗砚池”呢?(补充:写字、画画后洗笔洗砚的池子。王羲之有“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传说。这里化用这个典故。)。

3、读着这首诗,想着画中的梅花,你看到这株梅花了吗?喜欢这株梅花吗?

4、交流,在交流中理解古诗:

“朵朵花开淡墨痕”

朗读表示花开色淡如墨痕的样子。

“只留清气满乾坤”

理解“乾坤”(“乾”即天,“坤”即地,“乾坤”即天地)。

想象你此刻身在何处,闻到那香气了吗?(在对话中体会“满乾坤”中无处没有,无人不知的意蕴。)可这样设置对话:你现在站在小溪头,鼻翼间却有香气飘逸;你现在来到了林间,那香气依然追随。即使你回到家里,心间依然还有那梅花的香味在萦绕。无论何时,无论何处,每个人都能闻到那梅花的香味。

朗读,表示梅花的香气到处都是的情景。

我想问问大家,你闻到的是怎样的梅香?(在交流中理解“清气”,联系其他植物的香,如桂花、栀子花的香,比较体会其中那种淡淡的、幽幽的、静静的特点,并能用“清”来组词,如“清幽、清淡、清雅”等来形容梅香。)。

这种梅香,在王安石的诗中用另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暗香”(读王安石的《梅花》)。

朗读表示梅香清雅的特点。

小结:这梅,色淡、气清。

“不要人夸好颜色”

知道句中的“颜色”指梅花的色彩。

体会梅花品格的高贵、高洁,不在意他人的夸耀,更不需要他人的奉承。

5、朗读,读出梅花的特点,读出自身对梅花的喜爱。

6、背诵古诗。

2、交流,知道王冕喜欢的是梅的高洁、清雅,不计名利的品格。

3、补充王冕的生平资料。(详见和件)。

4、读着这些王冕的生平简介,你是否对王冕,对这墨梅有了更深的体会?

5、交流,在交流中抓住其中的“淡”与“清”,知道其中有“淡泊”“清高”之意。

6、所以同学们,王冕写《墨梅》这首诗,仅仅是为了表示梅花的淡雅高洁的品性吗?(不是的,他更是为了通过这首诗来表述自身的胸怀,他也如梅花那般品性高洁、流露了自身不逐名追利、孤芳自赏的性格。)。

7、这首诗讲述的其实是自身的志趣,志向。这就是“诗言志”。

8、让我们再来朗读这首诗,读出王冕的志趣和高贵品性来。

默写古诗。

写一段评价梅花或王冕的话。

语文三年级教案反思篇十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用卡片检测生词。

2.用卡片检测生字。

3.朗读剧本(课文)前半部分的内容。

二、感情朗读,内化语言。

对话——。

大象:真的吗?……装的?不会吧?

1.教师指导学生把课文读通顺、流利。

2.注意提示语,理解、积累词语“龇牙咧嘴”“着急”“疑惑”。

对话——。

大象:小猴,你被打……头歪向一边。

(1)重点指导大象与小猴的对话,读出人物的语气,并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感受与想法。一是体会大象的足智多谋,很巧妙地揭穿了小猴的谎言;二是体会小猴的单纯与谎言被揭穿后的窘相;(这是本课教学中又一个难点的地方,要有多种教学预设,从不同角度进行突破,使学生有丰富情感体验。)。

(2)理解“不假思索”的意思。

(3)“众人哈哈大笑起来”,说明大家都明白了事情的真相。

(4)学生分角色表演。

三、讨论交流,适度拓展。

1.“小猴为什么脸红了”?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与想法。

(做人要诚实,要实事求是)。

2.我们帮帮小猴吧!通过大家的帮助小猴又会怎么说?怎么做?(练习对话)。

四、练习背诵“台词”。

(课文的后半部分内容)。

五、指导学生分角色来表演,体会学习的快乐。

六、指导学生书写六个字。

七、布置作业。(略)。

八、总结。

同学们,通过学习,我们读通了剧本,学会了生字、理解了新词,还进行了惟妙惟肖的表演,你们都成为了老师心目中最出色的演员!真棒!如果你们有机会参加儿童话剧表演比赛,相信你们一定也能获得特等奖!

今天,我执教了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小猴脸红了》这篇文章。这是一篇儿童话剧,故事中“人物”:小猴、小黑熊、大象、小兔、小狗等;地点:林中草地。故事起因:小狗、小兔等请求大象伯伯讲故事,正在这时候,小猴推搡着小黑熊登场。小猴恶人先告状,说小黑熊把它打了。小黑熊委屈极了,向大家说明真相——原来是小猴抢它的蜜糕,不小心自己撞的。可是小猴还是百般抵赖,最后大象伯伯想出了办法,让小猴子原形毕露,还小黑熊以清白。

教学时,我没有急于下定论,而是让孩子们分角色以小组形式读,自己去体会故事中的来龙去脉。让孩子们在自读的基础上自己感悟,从而得出结论——我们做人要诚实,实事求是。

在孩子们分角色读的过程中,我一一巡视。他们忽而读出小猴子的气呼呼,忽而读出小黑熊的委屈,忽而读出大象的处世不惊,忽而读出众人的惊叹......在读的过程中,着实感受着故事中的情节,仿佛他们就是当事人一样。

看着、听着、品着孩子们的一举一动,作为教者,我很欣慰,同时,我也为他们感到自豪——他们已经长大了,他们已经会运用已有的经验去处理一些实际问题了:比如阅读中的对话的简单处理等。

相信,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我们的孩子还会有更大的进步。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语文三年级教案反思篇十一

小学教学反思(语文)。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都在发生着变化,大家欣喜地看到教师的观念在逐渐更新,教师的角色在悄悄变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慢慢凸显。以培养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个维度为目标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逐步走向教学前台。但是,从笔者所听过、看过的教学观摩课中,也产生了一些疑惑,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对课堂流行语的反思。

随着“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的深入,小学语文教学中越来越注重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去思考,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内容和适合自己的'方法来学习语文。这些流行语的产生本身意味着小学语文教学对人本的回归、对学习自由的拓宽以及对个体的尊重,但冷静下来仔细想想,热闹的背后有许多让人深思的问题。

1.“请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

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时时引导学生学习、运用默读。但在学生自主选择时,往往避难就易。如果一味地用喜欢的方式读,极易让学生产生遇难逃避的不良心理。

2.“你学懂了什么”。

教师话落,学生纷纷举手回答。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场面热烈感人。教师或全盘肯定,或蜻蜓点水式评价,不深究,听之任之。仔细品评,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是多层次、多角度、多侧面的,可谓竞相纷呈。然而遗憾的是,教师的种种表现常缺乏针对学生语言表达加以点拨、引导及在情感体验上体现“拨云见日”的功力,给人以“神龙见首不见尾”之感。更令人遗憾的是,这样的提问单纯地成了教学的形式,而没有成为深入探究的绝佳途径。下一环节的教学几乎又是从“零起点”开始,很少去考虑学生已经获得了哪些信息,造成资源浪费。

3.“你想学哪一段,就先学哪一段”。

如同在语文课堂中设置了学习超市,教师根据多数学生的选择进行教学。表面上看是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但实际教学中,这种方式对所有的课文都适用么?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或写人、或叙事、或状物、或说理。结构或并列或总分,文体有别,结构各异,不同的文本有不同的个性,一概以“你想学哪一段就学哪一段。

4.“你真棒”。

现在教师视批评如越雷区、如履薄冰,似乎稍有批评就会扼杀一个“牛顿”,夭折了一个“爱迪生”。殊不知,一味这样只会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温柔杀手”。当课堂上激烈争论的学生期待教师的明辨是非时,教师所给予的“你们都有一定道理”“你们都很聪明”就会弄得学生摸不着头脑,不知自己的观点到底对不对,这种不分是非、不置可否的赏识,只会对学生正确理解知识造成误导。用鼓励的方式培养孩子的自信固然是一种方式。然而,我们在提倡表扬、奖励、赏识的同时,一定要注意赏识的分寸。

语文三年级教案反思篇十二

本班学生共有60人,大部分来自农村或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三年级的学生,已初步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上课能专心听老师上课,认真做课堂笔记。有一部分学生还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态度,对学习没有良好的认识,缺乏积极的学习态度,学习存在着惰性,喜欢依赖老师和家长,不是主动的去获取知识,靠的还是死记硬背。

本篇课文《一只小鸟》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五册)中第五单元的第二篇主体课文。本文的作者是冰心。文中主要讲了一只羽翼未丰的小鸟每天在树枝上唱歌、孩子们用弹弓大中了小鸟,两只老鸟接住了小鸟把它带回巢中。从此孩子们再也听不到小鸟的叫声。文章批评了不爱护鸟类的行为,歌颂了亲情的伟大。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总结课文内容,并结合课文练习概括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3、按照指定意思为课文划分层次。

4、继续学习抓住重点词语、边读边想象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学习总结课文内容,学习概括每一自然段的大意,学习为课文划分层次。

教学难点:学习抓住重点词语、边读边想象的学习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光盘自制ppt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同学们,你们喜欢鸟儿吗?你最喜欢什么鸟儿?

2、鸟儿是人类的朋友,它们和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的世界因为有了鸟儿的存在显得生机勃勃,因为有了鸟儿的存在显得绚丽多彩。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一只小鸟》一课,共同关注一只小鸟的命运。

3、生齐读课题。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大家对课文有了大致的了解,相信文中的一只小鸟给大家留下了一定的印象,下面请同学们自学课文1、2自然段。

出示自学提示: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读课文1、2自然段,思考:这是一只()的小鸟。

2、交流汇报

这是一只可爱的、幼小的、快乐的、幸福的、爱唱歌、歌声动听的、爱欣赏风景的小鸟。

你从哪些词句中看出来?

3、多美的景致,多可爱的小鸟,再加上小鸟清脆柔美的歌声,这是一副多么美丽、和谐的自然图画啊!让我们怀着美好的心情齐读课文1、2自然段。

鸟儿欢快的歌声吸引了树下玩乐的孩子,他们天天来听小鸟唱歌。可是有一天,一件令人心痛的事情发生了。

1、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3至6自然段,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并在旁边批注自己的体会或感受。

2、汇报交流。

( 1)它正要发声,忽然"啪"的一声,一个弹子从下面射来,它一翻身从树上跌了下去。

从这句话看出小鸟的伤势很严重,"跌"是完全失去控制,很重地摔下来。抓住重点词指导朗读。

( 2)斜刺里两老鸟箭也似的飞来,接住了它,衔上巢去。

从这句话能够看出老鸟对小鸟非常关爱,体会到亲情的伟大。"箭也似的"像箭一样快,说明它们此时此刻内心非常着急。抓住"箭也似的"指导朗读。

自己试读,指名读,评议,齐读。

(3)它的血从树隙里一滴一滴落到地上来。

从这句话体会到小鸟的伤势很重可能有生命危险……

师:刚才还活蹦乱跳、高声鸣唱的小鸟转眼间正痛苦地流着血,正面临着死亡的威胁,你觉得此时是一只怎样的小鸟?(可怜的、不幸的、痛苦的、命运悲惨的……)

是啊!这是多么令人心痛的一幕啊!你能带着这种感受读好这句话吗?

试读,指名读,齐读。

指名说。

2、因为孩子的一时贪玩,让这么可爱无辜的小生命受到了伤害,让我们齐读最后两个自然段,边读边体会此时孩子们的心情。

点生汇报。

师:小孩的爱是自私的,爱的方式不对,爱它就让它更加自由,爱它就应该让它更加快乐,爱它就让它更加美丽,爱不是占有。

1、故事讲到这里,你明白了什么?如果让你对文中的孩子说几句话,你会说些什么?

出示白居易的《鸟》诗。

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

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

岂止是"子在巢中望母归",同样还有"母在巢中盼子归",古人尚且明白这个道理,何况我们今天的少年儿童呢?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这首诗,向所有的人发出"莫打枝头鸟"呼声吧!

作业:每一只美丽的小鸟都对世界充满了幻想和希望,但文中的这只小鸟却怎么也没有想由于人类的贪婪使它惨遭不幸。小鸟的命运牵动着每个人的心,大家想像一下,那只小鸟后来怎么样了?续写一段话。

为了更合理的、恰当的用好多媒体资源,有效的服务于教学活动,真正的起到辅助作用,在本节课设计之后,我广搜资源,分别从网络上、远教资源库上、多媒体教学光盘上大量的参考整理,最后一句我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最终选用了多媒体教学光盘和自制的幻灯片课件。光盘中我选用了词语的出示和第一部分的动画播放,这两个部分能较好的突破本节课的难点,并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自制课件我为了更好的指导学生学会总结段意和划分层次,就用课件为他们展示出了一些学法指导,学生在自读课文的时候,可以参考学习,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起到了引导与自学的作用。

语文三年级教案反思篇十三

上完《称象》这一课:

师:你想对曹冲说什么?

生1:曹冲真聪明,我要向你学习。 。

生2:曹冲这么小就这么聪明,长大了一定很了不起。

师:嗯。

生3:曹冲没有我聪明。

师:(微微一怔)哦,还有谁说吗?

(接着,我按照已设计好的教案按部就班教学。)。

反思。

在我们的课堂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意外的小插曲,学生的表现似乎不尽人意,回答问题总也到不了老师心目中既定的标准答案上来,教师因此感到很失望,教起来也觉得很费劲。我觉得这主要是教师本身教学观念上存在着问题,“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只有在与文本、教师、学习伙伴之中不断的对话过程中,才能加深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和体验,而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应该是引导者和促进者。案例中我发现了“曹冲你没有我聪明。”这个契机,但没有好好引导,让这个思维的火花很快熄灭了,真的是非常遗憾。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课堂应该是生成的课堂,不应该是既定的,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引导发现,让他们敢想敢说,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主动探究知识,那么就一定要尊重学生自己的方式、独到的思维和新颖的见解,教师只有从观念上彻底放弃“完成教学任务观”,在课堂上俯下身子,认真倾听孩子的声音,抓住契机,以学定教,我们的语文课堂才会充满生机与活力。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