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模板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1 17:34:20 页码:10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模板8篇)
2023-12-01 17:34:20    小编:雨中梧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感想写下来吧。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读后感优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篇一

我所观察(看、听、回忆、想)到的有助于(或无助于)我的福祉的具体行为:

“当我(看、听、想到我看到的`/听到的)……”

(2)感受。

对于这些行为,我有什么样的感受(情感而非思想):

“我感到……”

(3)需要。

什么样的需要或价值(而非偏好或某种具体的行为)导致我那样的感受:

“因为我需要/看重……”

(4)请求。

清楚地请求(而非命令)那些能丰富我生命的具体行为,

“你是否愿意……?”

2.关切地倾听他人,而不解读为批评或指责。

你所观察(看、听、回忆、想)到的有助于(或无助于)你的福祉的具体行为:

“当你(看、听、想到你看到的/听到的)……”

(2)感受。

对于这些行为,你有什么样的感受(是情感而非思想):

“你感到……吗?”

(3)需要。

什么样的需要或价值(而非偏好或某种具体的行为)导致你那样的感受:

“因为你需要/看重……”

(4)请求。

关切地倾听那些能丰富你生命的具体请求,而不解读为命令:

“所以,你想……”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篇二

第十章,我记得提到一个人之所以会用暴力解决情绪问题是因为,发生事情之后总是从别人身上寻找原因,不去关心自己的内心需要。我忽然想起来,在家庭环境中,暴力的沟通对个人以及对孩子的影响。

过去的半年,我们不大不小,置办了一套小房子,买了一辆低端车,而在这段时间我在忙着事业编考试,老公工作并不稳定,还有一个上幼儿园的孩子,处处要钱,经济可想而知。这半年我们的信用卡几乎因为车贷,学费,装修……等等经济原因造成欠款好几万的现状。我们都不是心大的人,五六万早就让我们活得压力山大,不堪重负了,我们俩更是处于崩溃的边缘。后来,因为这些压力老公情绪很大,稍不顺心就会吼,我本来就是一直压抑的状态,根本受不了他的暴脾气,于是我们经常吵架,每次吵架不管孩子在不在身边,他也不考虑这些后果。我生气就是因为他不关注孩子的感受,不理解孩子的需要,不分场合的说摔就摔,说吼就吼。

有一天我爆发了,在他过年返回公司的时候,我要求离婚,不让他走了,孩子我留给他,他只要不认错,我就把孩子扔给他妈妈或者我直接放家里,你不管我也不管,你觉得你厉害,我也不是一个没用的人,只要他出门一步,我也出门,直到他认识到,自己的暴脾气对我造成的伤害,以及这个家这个孩子失去妈妈之后他几乎一无所有。那一刻,我害了女儿,孩子哭,拉着妈妈不让妈妈走,可是我明明知道,如果我不这么做,她爸爸永远不清醒,要不然是她妈妈这辈子就这么忍受要不然就是以后我们俩动不动吵架影响她更深刻。与其让这些痛无限的绵延不如让他此时就完全暴露。

这种暴力对孩子的伤害是很深的,那天,我闺女听到一首歌歌词中有一句“爸爸和妈妈我们从来不吵架”她跑到洗手间告诉我,“妈妈,你听到了吗?人家爸爸妈妈从来不吵,你和爸爸也不能吵架……”一个五岁的孩子,脑子里总是装着当时爸爸妈妈吵架的画面,这是有多残忍。

读了第十章,我内心不是考虑我每次情绪不佳时我的感受,而是我们身边的人,他们的感受,无缘无故却要为你的不开心买单,更重要的是孩子的感受,内心一直恐惧和不安。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篇三

首先,“非暴力沟通”的目的是化解生活,工作中因沟通问题引起的不信任,信息无法准确传达,甚至冲突的问题。

书中核心思想就是下面四点。

第一,不带评论的描述发生的事情。

第二,表达自己的感受。

第三,说出自己的期望。

第四,提出自己的请求。

其中第一点是最重要的,他是“非暴力沟通”的基础,但是人们生活,工作中总是很难做到“不带评论的描述”。多数时候都倾向于用贴标签,批评,比较,命令和指责的方式,而不是倾听彼此的感受和需要。所以我们首先要区分观察和评论,可能你会说观察和评论不是很好区分嘛,还真不是的`,如果这么好区分也就没有这么多沟通问题了。

举个栗子。

“你总是很忙”,这句话是观察还是评论呢。我既然把它例出来了,那它肯定是评论了。问题就出在“总是”这个词上,仔细一想就能明白,它是带着情绪的,而不是仅仅在描述“你很忙”这件事。

第二点,表达自己的感受,在这一点中,我们一般比较容易把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混在一起。并且我们大部分人也都不擅长表达自己的感受,特别是咋们中国文化更是不提倡表达自己的感受。久而久之我们多数人时候都不会表达自己的感受了,只是习惯于考虑别人期待我们怎么做。

同样举个栗子。

比如某天你做错一件事,你感到很沮丧,但是你却说“我真没用”。很明显“我真没用”是想法而非感受。

第三点,说出自己的期望。这点看似容易,但是生活我们很多时候这往往把期望藏到了批评中。人对批评都会下意识的产生抵抗情绪,进而提出申辩甚至反击,这就会让我们的期望大打折扣。

再举一个例子。

丈夫回来的比较晚,妻子本来的期待是希望丈夫回来早点,但嘴上却说“你怎么老是回来这么晚,还要不要这个家了”。想想丈夫是什么感受,情商高点还好,低头认个错哄哄老婆也就没事了。如果丈夫情商不够,或者本来心情也不好,可想而知又少不了一顿争吵。

第四点,提出请求。那么请求越具体越好,不要含含糊糊。最好再和沟通对象确认下是否真的明白。因为每个人的表达能力不一样,接受能力也不同,所以很多时候你以为对方明白了,其实对方理解的和你说的不是一回事,这样的情况我想我们都遇到过。当然如果是关系比较默契的,可能也不一定需要再次确认的做法,可能一个眼神,一个表情,大家就明白是什么意思了。但这毕竟是特殊情况,另当别论。

还有一个需要要注意的是,区分清楚请求和命令。这里必须要引用下书中对“命令”这个词的重新定义,如果请求的人同时又批评和指责,那么这不是请求而是命令,如果请求的人想利用对方的内疚或同情来达到目的,那么这也是命令而非请求。这句话可以说刷新了我对关于请求的认知,而且也和前段时间在连岳公号里看到的一篇文章的观点不谋而合。文章大致是这样的,一个母亲一而再再而三采用各种办法要求姐姐救济不知上进,沾染赌博的弟弟,如果不,就用断绝关系来威胁。这位母亲的行为就不能算是请求了,而是命令,那么做为有自己家庭和生活的姐姐是否有必要服从这样不合理的命令呢。我想我们都已经有答案了。

当然上面这个例子比较极端,而不极端的例子在我们生活中也一样比比皆是。比如,我们可能会对自己的孩子说,好好读书要听老师的话,要不然爸妈就不高兴了,就会很失望了,等等,这样的类似情景是否很多呢。

最后,看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收获就是,我们不管是因为什么原因和他人沟通什么事,我们的最终的目的是让沟通的双方比较轻松愉快(最少非暴力的情况下)的认识到对方的需求,从而达成一致观点或行动,形成双赢的局面。当然,书中提出的四点观点,看似容易,做起来非常不容易,慢慢修炼吧,与君共勉。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篇四

最近我在读《非暴力沟通》这本书,它就像是一把钥匙,开启了有效沟通的大门。读完这本书后,我第一次剥离自己,站在第三者的角度审视自己的亲密关系,包括和先生的关系、和自己的关系以及和孩子的关系。我从中发现了一些问题,也开始尝试解决了一些问题。

我和先生单独相处的时候经常为一些小事吵架。同一件事情,在我们俩这会产生两个不同的版本,我们俩都会觉得对方不可理瑜。比如说我和孩子都已经睡觉了,先生进房间拿衣服去洗澡,他开柜门和关上柜门的声音有点响。我认为先生这种行为一点都不体谅他人,是不懂尊重人的表现;而先生觉得我为这样的小事情斤斤计较,是无理取闹的行为。于是乎,深夜里我们会这样一件小事情吵得不可开交。

《非暴力沟通》书中倡导当遇到事情与爱人沟通时,尽量客观性描述事实,把自己的感受和需求传递给对方,要避免对爱人进行道德评判或者与他人比较,这会让你的爱被蒙蔽。例如在上个事例中,我换个方式表述后,结果截然不同:亲,你开橱门的声音,打扰我睡觉了,可以在关门的时候小声一点吗?结果是他轻声地关门,我安心地继续睡觉。在生活中,我把不对伴侣的行为进行道德评判这个准则实施以后,我们俩的吵架次数确实少了很多。

《非暴力沟通》书中倡导我们要去感受自己生命的美好,学会顺从自己内心真正的需求,甚至在追逐自我时,允许自己可能犯下的一些低级的错误,允许自己一边骂着自己傻叉却依然接纳这种不完美的自己。我们也可以有各种情绪,可以喜悦、可以伤感、也可以合理地愤怒,但重要的是看清自己的真正需求。接受自己的不完美,爱上自己的特别,把自己当成挚爱一样与自己和平相处。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篇五

今天中午读完这本书,掩卷长叹。

书很好,不过,如果要大范围地被人接受,还需要很久时间。

里面所述及的沟通习惯,即使是在文明程度较高的西方,其实也是有一定难度的(需要学习),东方的沟通习惯,与西方有很大不同,尤其是家庭之间,更多来说是命令,而非沟通,语言暴力,比比皆是,网络上更是习为为常,因为很多人并不认为,自己的言行有什么过分之处,或者更有甚者,是有意为之,做为发泄手段。

善意的、试图达成彼此间互相理解的沟通,之所以必要,是因为它是人的基本需要。人渴望被理解,但又容易在指责他人的时候犯错。《非暴力沟通》是语言的艺术,也是思维的习惯,在我还只读到一小部分的时候,已经向人做出推荐,很多问题的.根本,其实也是源于沟通,多读这样的书,多改善自己的沟通艺术,是有益的。

道路虽远,却不必因此而止步。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篇六

上次看《非暴力沟通》的时候觉得自己很认真,今天重新看了一遍,又有了很多新的感悟。

《非暴力沟通》的序言明确告诉我们,改变沟通方式是自我改造的开始。当我们遇到人际冲突时,我们总是认为他不理解我。我的观点是完全正确的'。为什么他总是执着于此?我们因为自信而认为自己是对的,但我无法说服对方,因为他也有自信。所以,双方都在自卫中纠缠不清,最终谁也敌不过对方。问题不解决,只会增加麻烦。我们渴望进步,我们渴望良好的沟通,我们渴望和谐的人际关系,但问题出在哪里呢?我怎样才能说服他?这是我们经常思考的问题。

《非暴力沟通》告诉我们,我们需要改变的是我们沟通的方式,我们需要改变我们说话和倾听的方式。苏菲派诗人鲁米写道:“在道德与不道德的区别之外,还有一个领域。我将在那里与你会面。”初读这句话的时候,就觉得作者真是没底线。他怎么能把道德和不道德联系起来呢?不分高下,这世上还有公道吗?不道德的行为不谴责而放任自流,何来公平正义?社会会是什么样子?回过头来看,我渐渐明白了。作者的意思是,在交流的过程中,我们不要条件反射地评价对方是道德的还是不道德的,而是要理解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愿望,有意识地使用语言。在尊重和倾听他人的同时,诚实、清晰地表达自己。这就是非暴力沟通。它不仅仅是一种交流方式,它不断提醒我们关注更可能满足我们生活追求的方向。

书中还谈到了非暴力沟通的四要素——观察——表达——需要——请求。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篇七

总认为西方在教育心理学方面的研究胜过我们,通过学习发现中国传统的教育与西方教育思想是一致的:言传身教,让孩子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实现个人价值。言传身教,尊重与合作,是父母陪伴孩子的成长的二大法宝,现在才知道用合作的方式与孩子的沟通是多么重要,也明白了尊重自己才可以在与孩子的沟通教育中更加积极向上。首先要认识自己,自己有什么缺点和长处,自己需要什么,自己想过一个什么样的人生,扬长避短,学习新习惯,找到自己的需要,疗愈过去家庭带来的痛苦经历,只有这样才能全身心的与自己和孩子有效的沟通。

当我们把孩子送入幼儿园开始,就意味着我们和孩子相处的时间越来越少。细分开来,学校的时间,兴趣班的时间,作业的时间,睡觉的时间,吃饭的时间,留着我们和孩子亲密联结的时间其实少之又少,怎样在有限的时间里和孩子做到最好的有效的联结,我一直在孜孜探索着。当初老大上初中后就不愿和我一起出门,所以现在小儿子除了上课,基本他在哪我在哪,我在哪他就在哪,非常珍惜和他在一起的时光。我也曾给孩子贴过标签,因为是孩子,对他说话无所顾忌,忘记了孩子也需要尊重和接纳。在这点上我要多多学习,多蹲下来和孩子沟通,了解孩子每个行为背后的需要,用尊重的语言促进彼此间的联结和合作。

曾经我希望我的孩子在该努力学习的时候要努力学习。在老大的问题上我和他爸爸做了很多工作,当初让他去参军其实是希望他能考取军校,留在部队,而我们也为此做了一些后续,我们以为给他铺了一条捷径,让他的人生少受点苦,他会很高兴。实际上在我们做这一系列事的时候,老大就明确表示不愿留在那里,可我们不为所动,没有和他进行有效沟通,中间还导致了很多误会。老大最终放弃了部队,执意要回来读书,他说他有他的理想,部队不适合他,他想过自己的生活,虽然退伍,但只要国家需要,他还是义不容辞的扛起枪来。这事至今还是我和他爸心里的一个憾事!反过来想想,孩子有孩子的想法,他自己的生活自己有选择权,我们要相信他有能力对自己选择的事负责!

孩子也有人格和人权,孩子也需要倾听,接纳和理解。当孩子用一些行为表达他的需要时,我们要尝试着去理解并找到彼此都接受的方法,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会变得轻松和快乐,因为我们为对方的需要做了付出,在彼此沟通的过程中保持尊重和联结,这样就产生了共鸣,也增加了彼此间的合作。

安全感,信任感与归属感的满足首先是在家里获得,然后扩展到更广阔的社会,所以父母在情感上,行为上的做法尤为重要。努力让孩子有身体上的安全感并有情感上的安全感,使他建立对世界的信任,努力学会站在孩子的视角看问题寻求和加强跟孩子的联结。

激励给予,我个人理解就是与孩子爱的互动,父母给予的爱,让孩子知道感恩,并知道学会相互给予,懂得给予中分享的惊喜与愉悦,因为爱,所以尊重,哪怕是个孩子。与孩子建立联结的能力至关重要,用充满爱的语言,而不是评判,批评,责备或命令的口气。生活中的我们做的好吗?通过学习,希望能够多些耐心,多些意愿。互换角色,并把孩提时的对父母的期望感同身受,我们应该是能够与孩子有更好的联结吧。

第六把钥匙及第七把钥匙,读后觉得深受启发,家是讲爱的地方,而不是讲理的地方,其实是误解的。家应该是创建一个"无错区"。人人都会来这里,一个尊重与合作的地方,有联结的渴望与和谐的气氛。在这里有家人的理解与好意,有得到的考虑与关照,有一起奋斗的精彩与美好!希望在实践中把这些想法能去实现。

明白豺狗语言与长颈鹿语言的区别,应该说多读书,多参加社会实践,多感恩才会有长颈鹿的语言吧,很感谢作者设计了很系统而科学的家庭训练,通过训练课程让我们更好的与家庭成员沟通,家是社会乃至国家的基本单元,家庭的每个成员,懂得感恩,知道正常的需求,明白尊重他人,尊重自己,走入社会并潜移默化身边的人,我想这个社会会变得更和谐文明。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让自己及家人的生命丰盈起来!

书中设计的很多家庭训练以前都没有听说过,通过学习训练,就可以更好的面对家庭里所遇到的各种各样的情况,并用正确的方式和家人沟通了。尤其是"暂停键"与"二幕剧"。也理解了感受卡与需求卡的包含内容。力争多读几遍,彻底理解书中的涵意。

作者分享了许多案例故事,而故事中都能找到我与孩子成长中的烦恼与沟通缺失,通过学习这本书,我与孩子的沟通会更加自信,也有方法和技巧了,非暴力沟通对家庭教育是非常有益啊,健康家庭的构筑是需要非暴力沟通的。现在只是泛泛的读了一遍,以后还要抽空多读几遍,直至熟练掌握非暴力沟通中的技巧与方法,在实践中学习,为和谐健康的家庭教育努力!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篇八

在寒假拿到的书,终于在8月份看好了,其实不是觉得厚了,也不是因为没时间,就是因为第一眼看到就觉得应该是大众心理学的内容,作为一个学了心理学专业的,自然明白有很多书籍其实就是从专业心理学中吸取一部分而成文的,所以,暂时搁置了。直到,有一天,有个老师告诉我,这本书很好看哦,所以,翻开了。

其实,我一般是看完书籍之后才会去看作者的简介的,当然除外那些本来就已经很熟悉的作者,这样就会让我在看书的'同时也一并体会作者的经验,一同猜测作者是一位怎么样的人,往往有时候翻看简介的时候都会让我大吃一惊,很有幸可以拜读这么优秀的大师的作品。人本主义的确是我在本书中第一眼看到的。

我喜欢这些章节,当然每一个章节都是书中必不可少的,都是会给人不同收获的。区分观察和评论:感触很深,因为我们往往会根据观察自动做出反映,形成自己的想法,最后会用言语或其他形式表达出来,但往往这样的观察只是片面的,往往这样的猜测只是其中之一,而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看法,怕的是贴标签和误会。

观察是把你看到真实的行为不含任何情感或情绪不带任何批判表达出来的,而评论则是根据你自身的价值体系对该行为做出自己的判断,人们对于评论向来是喜欢反驳的。例如:你想说小红很懒惰的时候,不妨想想你为什么想这么说,因为你看到她三天的衣服都没有洗,或许就可以换一种表达,我看到你三天的衣服都没有洗(基于观察和事实),这让我觉得你是一个懒惰的人。

相比你直接说一句你真懒,应当会更让人能够接受,能够意识到为什么人家会这样说我。这个非常适用于教学中,小孩子往往很在乎家长或者老师同学的评论,尤其是老师,当老师因为学生今天没有完成作业,直接告诉这个孩子,你真是个不听话的孩子,我想或许这个孩子以后就这样自暴自弃了,或许这个孩子就背负着这样一句话耿耿于怀,如果告诉他原因,或许下一次他的行为就会有所改变,不会因为个别事件去否认或者判断一个人的人本身就是值得尊敬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