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多媒体教学反思(汇总1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2 16:38:12 页码:13
2023年多媒体教学反思(汇总14篇)
2023-12-02 16:38:12    小编:琉璃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多媒体教学反思篇一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课堂教学在化学领域中已逐渐被广泛地应用。勿庸置疑,这种教育技术的优势是传统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它具有传统教学手段所没有的趣味性、直观性,可以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突破教学的重难点,从而能更容易达到教学目的,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环境中获得知识。因此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逐渐成为目前教学技术手段的主流之一。但由于国内的多媒体辅助教学还处于实验阶段,存在于许多认识上的误区:有的不能正确处理好与传统教学模式之间的关系;有的不能正确处理好课堂四要素之间的关系;有的在多媒体课件的选题和设计存在科学性和必要性问题;有的不能正确定位多媒体教学的作用,这些是阻碍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下面笔者提出自己的粗浅的想法,与同行交流。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经过长期的实践和研究所总结出来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当前的教学模式仍不可能脱离传统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手段只能作为“辅助”的作用,而不能完全替代传统教学模式。有的教师认为多媒体课堂教学具有传统教学模式所没有的优势,每节课必言多媒体,特别是公开课或示范课,好象不用多媒体就不能算是一节好课。这种认识过分强调了多媒体教学的优点,而忽视了课堂教学中的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师生之间课堂上的情感交流,削弱了教师的授课艺术和临场发挥能力,不符合学生的的认知规律。如果一味追求课堂上的教学过程的“奢华”,讲究声音、录像、动画和投影,追求知识传授上的“大容量”,最终不是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就是把学生搞得顾此失彼,反面降低了课堂效率。每一个教师特定的教学语言、教态、板书和应变能力是最大的财富,只有把传统教学手段、教师个人特色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发挥多媒体课堂教学的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必须有助于突破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否则就没有必要使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多媒体技术把抽象的、难以直接用语言表达的概念和理论以直观的、易于接受的形式表现出来,或把课堂演示实验中有毒的、有危险性的实验通过播放录像的形式演示出来,或把物质的微观结构或微观粒子的运动状态通过动画的形式展现出来,这些都是多媒体辅助教学中研究的方向,多媒体课堂教学决不能只停留于表面,用电脑屏幕代替板书、用录像代替所有课堂演示实验等这些形式都是不可取的。如我们在讲授“晶体结构”这一节时,可设计nacl、cscl、co2等结构模型,通过不同角度透视、旋转及切割,使学生从课本插图中对晶体结构的平面感觉上升到真实的三维立体空间感觉,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同时也轻松地突破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所以在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规律和记忆规律的基础上,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技术有助于突破教材中的重难点。

科学性是自然(科学)科学中首先必须具备而且是最重要的一个性质,离开了科学性,也就失去了自然(科学)科学立足的根本。因此我们要设计积件时一定要注意不能儿犯科学性错误,否则不但不能起到辅助教学的目的,而且给学生带来更大的负面影响。笔者曾见到一个胶体的课件,其中演示胶体的电泳实验中粒子移动的动画时,红褐色的氢氧化铁胶体粒子完全地从阳极流向阴极,从阳极到u形管的中间部分的溶液全部变为无色,这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

多媒体课堂教学过程主要包含四个要素: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体,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为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必须处理好四个要素之间的关系。根据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指导者和知识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主动施教的知识灌输者;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知识的灌输对象;教材中所提供的知识是学生主动建构的对象,而不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的内容;媒体是创设学习情境,学生主动学习、协作、探索和完成知识意义建构的认知工具,而不是教师向学生灌输所使用的手段和方法。可见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不能主多媒体简单地代替都是的传授,仍然要充分发挥都是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突出多媒体教学的辅助功能。只有处理好四个要素之间的关系才能正确定位多媒体课堂教学的在中学化学课堂教学的地位和作用。

多媒体课堂辅助教学只能为实现课堂教学的目的而服务,不能刻意追求三维动画的演示。当前有一种相当普遍的认识,认为一个多媒体教学课件必须有三维动画,若课件中没有三维动画的演示,则此课件的档次就不高,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因为多媒体课件只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应以完成课堂教学的任务为第一要素,如刻意追求三维动画的演示未免有些舍本逐末,况且三维动画不能替代真实的模型。如在课件中演示乙烯、苯等物质的结构,还不如课堂上直接用它们的比例模型和球棍模型,教学效果肯定超过三维动画演示的效果。

总之,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是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一种补充和发展,运用多媒体课堂教学也是课堂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认清当前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的误区才能使多媒体课堂教学的发展少走歪路,才能真正地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多媒体教学反思篇二

目前我校教学条件很好,每个教室都配备有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而对这一先进的教学辅助设备,目前却存在两种不同的声音。

第2,幻灯片是教师预先设计好的,教学过程会过于程式化;

第4,本校多媒体还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它占了半块黑板……

第2,多媒体由于是预先设计好的,可以更快捷地出示每个问题,并且适时地呈现答案;

下面我从利用多媒体教学的切身体会来谈谈个人的看法。

我校是3年前才实现了班班多媒体,刚开始我就不会使用多媒体,在一次学校突击检查中,赶鸭子上架,突击学习,终于学会了如何使用多媒体,刚开始使用,也觉得课件的使用还不错,幻灯片一张张过去,容量又大,又不用写板书,不是偷懒不写,而是觉得不用写,因为可以让学生把重点方法与结论及时记到书上去,另外重点定义也都在书上,可以让学生看着书回忆每节重点知识,直到有一节下课后我随机问了几个成绩不太好的学生刚才学了点什么,答曰不知道,而刚才学了一个很简单的知识,书上也有,反思原因,可能课件过的太快了,学生还未理解,好多题都已看不到了,让我看到了幻灯片无法保留的缺点,于是又过了一阵儿不用多媒体的日子,但老觉得一节课讲的题不如用课件高效,于是总结反思多媒体使用的优缺点,在使用多媒体的同时,将一些重要的知识及时保留在黑板上,另外又配合使用实物投影,将学生的作品展示上去,这也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加入了奖分机制,大大增强了学生看投影的注意力,学习效果也越来越好,另外对于一些课节,我也使用学案教学法。

总之,在教学中,遵循教无定法的原则,尽量找到效果更好、更适合学生学习的教法,既不被多媒体所牵制,也不被学案教法束缚,什么方法好就用什么方法。

多媒体教学反思篇三

现今,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手段,随着科学技术与现代教育水平的发展,越来越多地走进了教学课堂。多媒体教学以其生动、直观、高效等特点,给教育教学改革注入了生机,其对课堂的辅助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本文作者就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的所得谈些认识。

目前,应用多媒体教育手段进行教学主要体现于课堂教学形式上,即课件形式,并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通过电子课件设计,教育信息能够快速、准确、全面地传授给学生。同时,这种教学方式又以其特有的形象性和科学性,在教学中发挥其魅力,促进了教学形式的丰富多彩、教学过程的优化组合和教学质量的普遍提高,从而给教育教学注人了新的活力和生机。

1.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习兴趣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力求探究知识和技能、带有强烈愉悦情绪色彩的认知倾向。它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也在学习活动中生成与发展。它可以成为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认识本身就是一个激发生动的、不可熄灭的兴趣的最令人赞叹、惊奇的奇异的过程。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一切学习活动包括语文学习活动在内都应该有浓厚的兴趣伴随。教师应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上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只要认真去研究、敏锐地捕捉,我们就会拥有多种激发学习兴趣的手段和方法。

让·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坚持启发性原则,强烈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思维,使之振奋起来,产生积极探求新知的欲望。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新型先进的教学方式,以其生动性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勾起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

2.可以使课堂更加活跃。

多媒体可以将无声的语言和有声的口头语言与文字、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等有机统一起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教学内容中涉及的事物、现象或过程生动地再现于课堂,并将教学中无法展现出来的东西呈现在学生面前,将文字、图像、动画、视频、音频等融于一体,把学生的各种感官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从而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人学习,这是传统教学中粉笔加黑板所无法比拟的。

3.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相结合,形成了一种全新的开放式学习方式。

多媒体技术,特别是网络媒体的介人,使教学实现了从文本认知到超文本认知的发展。这种全新的、开放的学习方式,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教育资源极其丰富,学生就能方便地查阅、获取相关知识,满足他们对知识的迁移学习与理解,体现了信息社会对个体创新能力发展的要求。同时,也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标准,能更好地驱动教师们去探求教法与知识结构的改革。

1.“不得已而为之”。

一些教师为了应对检查和听讲,便强拉硬扯,将多媒体拖进课堂。仅以语文教学为例,在《鸿门宴》这篇课文中,有很多老师在借助多媒体课件授课时,往往会把课文照搬到课件中,再简单地配置几张插图,在边看边读中翻译文章内容;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中,有的老师只是简单地回放一下相应的影片资料,然后肤浅地点评,便草草了事;在教学《我的空中楼阁》时,有的老师从网络上找一些意在表现“空中楼阁”独特意境的图片让学生欣赏,孰不知图片的表现力并不能与文字所提供给读者的无限想象空间相比。在实际教学中,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教师往往出于狭隘的功利主义,运用多媒体来迎合某些已走人形式主义的标准,而全然不顾所选资料是否与课堂教学的主题合拍。这种不得已而为之,只能使课堂徒增无效信息,干扰学生的注意力,不仅不能促进教学,反而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

2.盲目“借用”。

目前,真正能亲自制作课件上课的教师并不多。在这种情形下,教师想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怎么办?当然是“借用”。现在市场上、互联网上的课件很多,可以方便地下载。但问题的关键是一些教师养成了“不能自理”的毛病。一个成功课件是制作者在深人钻研教材、认真分析学生情况的基础上,结合其教学理念、教学环节安排等诸多因素设计制作而成的,它深深地凝聚着制作者的教学习惯、教学思想、教学风格,以及他对教材的理解、对学生学习水平的认识等主观因素,就这个角度而言,课件是个别的,不可借用的。盲目“借用”,只能使课堂机械、僵化、缺乏个性。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由外界事物的刺激而引起的一种情绪状态,它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他们的定向能力与普中的学生相比差一些,他们的注意状态仍然取决于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很容易被新异的刺激活动而兴奋起来。针对这些情况,运用多媒体,可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充分感知,把握重点难点。

学生的认识是遵循“具体一抽象一具体”的`发展规律,多媒体可提供形象、丰富的信息,让学生感知。

3.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自我创造。

时一圣陶先生曾说:“教师主要在于引导学生求得知识,也就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去解决问题。”

课堂上,教师不要以自我为中心去进行授课,要在师生的互动中,使学生亲自去探究书本中的隐含知识,从而让学生更能体会多媒体教学的乐趣。切记,不要使传授知识的课堂变成电脑艺术的演示厅。

多媒体教学逐渐代替传统的黑板加粉笔是时代的必然,然而它仍处于发展阶段,我们在使用的过程中应着眼于其“辅助”作用。所以,只有正确地认识多媒体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恰如其分地应用到课堂教学中,才能实现以媒传知、以媒生情,才能为学生认识过程的重点、难点服务,才能帮助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如果把课堂变成毫无生机的“人机对话”,或为追求时尚,借此来哗众取宠,装点门面,或以此来掩饰自己基本功的不足等,将会使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失去其积极的意义。

多媒体教学反思篇四

老教师不太喜欢用多媒体,新教师特喜欢用多媒体,等新教师变成老教师,多媒体又被尘封起来了。这可能跟多媒体的两面性有关。它使我有了发现的冲动。

刚毕业那会儿,我热衷于用多媒体上课。

我过去对多媒体课的认识是:在所有环节中最重要的是课件制作,制作课件中最重要的是使学生大开眼界,似乎每节课的信息趋近极限就是我的成功。我把很多从网上下载的课件重组成我的,因此在多媒体课上我几乎挖掘了教材中的一切知识点,利用所能用的一切媒体。

上课的结果是:我很喜欢,知识点决不会遗漏,课很轻松,课本繁杂的文字,可以通过多媒体简单的表现出来,而且学生看起来很有热情(我们学校的多媒体课得去专门的多媒体教室才能上),尤其是不太认真读书的学生。动态的画面、鲜艳的色彩使整个课堂比较闹腾。几节课后,个别认真的学生就会来找我问——例如:时间计算中的东加西减怎么来的?到底怎么用它换算时间?——问题。这些问题使我的焦点移回到课堂内的学生身上,有看多媒体就像看电影一样的,有借多媒体课的闹腾掩蔽下看小说的,有吃零食的,有聊私话等的。

因为教学效果没有我想像的好,从此多媒体也就渐渐退出我的课堂教学了。

多媒体教学中最重要的是端正对它的认识,认识是教学效果的保证。运用多媒体教学的目的:一是突破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二是创设教学情境。所以我在制作和使用过程中就发现有很多注意事项。

1. 选材

多媒体课选材很容易偏离正确的使用目的。一味地追求流光溢彩的图片、活泼生动的动画、泛滥成灾的知识点,一味服从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

刚使用多媒体教学时,我认为高中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相对较弱,对一些难以直接观察的地理事物,不能建立起概念与表象之间的联系,使得教学内容的重点变成了一个个难点。没用多媒体之前我讲到地球的自转方向时曾测试过学生:先问地球的自转方向是?——全部答对;假设同学自己是地球请转出正确的方向?——就有好多同学错了。这让我明白了仅利用插图抽象地讲解,学生很难接受,教师也很费力。当我用多媒体演示地球的自转后,不管以什么角度来问,几乎所有学生都没犯错误。正因为发现多媒体有用,就不知不觉会犯上了滥用多媒体的错误。

多媒体素材是把双刃剑,对解决重难点很有用,但也就是因为它的素材刺激性过强,使用不当时也会出现很大的副作用,出现屏幕与教师间抢风头,多媒体与教学抢风头的事情。因此选材需谨慎,目的要明确;选材要服从教学,重知识迁移、运用等教学目的;选材不能只重教学形式,却忽视教学实质;选材要着眼于创设情境,突出地理思维和能力的训练;选材要调动兴趣,超越传统教学;选材要变抽象为形象,化繁为简,着重解决重难点。

2. 制作

在制作多媒体课件的过程中,多媒体展示要尽量设置成自动播放。因为我在使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有一个大烦恼就是感觉被电脑给约束了,上课时离多媒体太远就有种不安全感,生怕赶不到电脑面前播放下一个资料。课后回顾一下,就发现我不是围绕学生在教学,而是围绕电脑在教学,我产生一种被电脑奴役的感觉。因为任何时候教师都是教学的引导者,启发者,任何时候多媒体都是为了教学而使用的工具。教什么,学什么,取决于教师,怎样做、怎样学取决于教师,多媒体永远不能代替教师,因此不能让多媒体奴役教师,限制教师在多媒体课上的发挥。

在制作多媒体课件的过程中,借他山之石可以节省大量时间,但图、文、动画等资料一定要审查修改后使用。因为每一段小资料都是制作者独特的逻辑结构的成果。如果贸然使用,上课过程中就容易出现因操作环境不熟悉而产生的失误,造成对教学的干扰。

在制作多媒体课件的过程中,素材的编排一定不能借他人之手,一定要与课件使用者对课的设计一致。否则不会出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因为课件反映的是教学者的思路,所以千人有千种逻辑结构,千位教师有千种教案,千位多媒体使用者也应该有千种知识点大体相同,编排各异的多媒体课件。

3. 设计

多媒体教学要合理设置多种媒体的使用时间、次数和顺序。 例如:在自然地理教学动态演示时,不能只顾观看,也要注意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的适当结合。一次不能连续观看太久时间,要及时训练,否则学生很容易就进入学习疲劳状态,使学习跟看电视没两样了,学习主动性也会被扼杀于无形中。我在上课时习惯把每一个小动画分成很多个阶段,一步步播放,每当学生观看一小步后就马上做思考题,及时巩固所看所想,把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能力培养结合在一起,我发现这样做时,学生介入学习过程的积极性比以前我单纯的播放或单纯的讲述高得多。等到动画播放结束再整体总结一次,就会获得比较满意的教学效果。

因为多媒体教学是合理使用多种媒体教学,而不是单媒体教学,如果只用单一媒体,或仅用录像、或仅用音乐,或仅出现一些文字内容,课堂整体效果将不能获得大的突破。单媒体课件也不利于学生多元发展。

4. 板书

我发现在多媒体课结束后很容易出现一些认真的学生问出思路非常乱的问题,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多媒体和板书没有很好的结合。

多媒体课的板书方便,数量多,形式多:有弥补教师口头讲授的不足的板书,有提示的板书,有解说的板书。我发现总结和笔记性的板书却很容易让人忽略,三步一小总,五步一大总的提纲式的总结性板书使用还不够。在板书展示中,经常性出现停顿时间过短,学生来不及做笔记现象,板书未起到点睛的作用。

在城市的区位因素(-)一课中,我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把此节中的知识点都融在一起。先从展示的中国城市分布图上分析平原好,比较中国长江中下游平原与亚马逊平原……再假设青藏高原被铲平成平原,铲出的土堆到印度半岛上,能不能形成大片城市?……如果不小心铲出一个洞,结果冒出水来成河,能不能形成城市?……在我把串起来一环扣一环的知识点全部引导学生解决完成,我及时地利用精心设计的结构化,重难点突出的板书重新梳理了学生的思路,并留出一定时间让学生记笔记,结果在课堂检测中发现有节奏的板书效果确实不错。

多媒体教学虽然需要付出更多的心思和精力,但是它可以让学生的练习速度加快,练习难度加深,它在提高教学效率方面有很大的潜力。因此充分发挥多媒体的教学潜力将成为我不懈的追求。我在追求中快乐!

多媒体教学反思篇五

随着素质教育在常规教学中的不断深入,多媒体技术作为一个全新的教学手段,正出现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在音乐课中充分合理的利用多媒体教学,能贴近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最佳状态,能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并能更好的使之与生动的教育技术相结合。现将笔者近几年的点滴体会梳理如下:

增大信息量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条件。多媒体能增大音乐课的信息量,拓宽音乐课的天地,培养学生的音乐想象力。让学生听一些客观的声音,使其感觉到这些声音的高低、强弱、明暗。然后再听各种各样的声音,感觉它们在你平静的心湖激起怎样的涟漪。

1.百鸟林中争鸣,听后感觉是欢愉?是清新?还是联。

想山中行旅的心境?

2.秋雨打窗声,沙沙沙沙,那均匀不断的雨声,你想。

到了什么?

3.山中小溪的水流声。丁丁冬冬。。。。。。明亮的音色错。

落有致。

4.夏日的滂沱大雨及沉闷的雷声。。。。。。

这些音色并未告诉我们什么故事,只是激起了各种情绪:不安、兴奋、欢乐。然而他却让学生对音乐产生极深的兴趣,感知音乐的大门也随之敞开了。

范唱是唱歌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范唱得好或不好直接影响到本课的教学效果。例如教唱《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假若由教师范唱,无论厂多好,也是一种独唱,唱不出气唱的效果。我将北京市青少年宫少儿合唱团演唱的这首歌的磁带放出来让大家心上。通过欣赏,再来练唱这首歌时,效果令人满意。

《让我们荡起双桨》是一首优秀的少儿歌曲。几乎从五六十岁的老人到十来岁的红领巾都能唱出那熟悉的歌词和优美的旋律。我多次教过学生唱这支歌。过去教时,一本书,一支粉笔、一架琴,学生很难进入一种美的意境。近期来,再教这首歌时,我借助媒体,首先严是迷人的画面:在平静的湖面上,一只一只小船满载红领巾,轻巧荡着的双桨、湖面上荡漾的微微波纹、优美的歌声扬起来了。。。。。。一幅迷人的画面将大家的情绪激发起来了。我让学生一边看一边分析歌曲:第一乐段为副歌二部合唱。全曲用错落有致的节奏、悠扬起伏的旋律,淋漓尽致地从一个侧面表现生活美,表现新中国少年儿童的幸福。

多媒体教学反思篇六

《我做制片人—校庆多媒体短片的创作与鉴赏》一课以为庆祝杨仙逸中学80周年校庆制作纪念短片为载体,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让学生经历了多媒体创作的整个过程。通过交流与探究,创设良好的情境诱导学生参加课堂活动,并使之进入主动积极的学习状态。

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以充分的活动时间,排除学生学习的被迫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同时,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畅通的信息渠道,指导学生在小组内,班级内交流信息,相互合作,共同探究。

教师制作了asp动态评分网页,通过小组展示作品,小组互评,教师点评等,及时地、科学地对学生的成果进行评价,并在评价中不断完善,让学生在反思中进步,提高。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个性得到张扬,潜力得到了发挥,合作精神也得到了培养。

充分体现了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学科中的要求:”在信息技术素养的培养方面,以打造基础提供人生发展的`基石为要旨。在技术能力培养方面,不片面追求技术的‘深’,而是结合高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综合反映信息技术应用发展和适应的前沿动态,以激发学生对新技术追求和未来生活的向往。”

多媒体教学反思篇七

这样主次不分的语文课真让人无语。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的语文老师应该非常清楚:我们所采用的所有教学手段及器材,都是为顺利、有效地实现语文课的教学目标而服务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在上语文课所采用的多媒体课件是为完成当堂语文课而服务的,是属于从属地位,不是课堂的主要任务,这一点在做课件的时候就应该清楚,不要让课件冲淡了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

经常使用多媒体课件的同仁们都有这样的感觉,课件做得好,不如用得好。有时候,我们在做教学设计或是上课的时候,觉得这篇课文的内容用传统的讲授方式是不能很好地让学生理解,或是给学生的影响不如可见那样深刻,比如一个惨痛的场面,你用话语说出来学生觉得平淡无奇,不会提起神来,如果你用课件的方式把那些画面一幅幅呈现出来,那种用色彩勾画出来的惨烈画面,会让学生感到触目惊心的,这远远比语言描述效果好多少倍呢?你讲黄河颂的时候,当你讲到“掀起万丈巨浪的时候”用课件展示出黄河波涛汹涌的场景,学生犹如身临其境,理解效果肯定最佳。

什么样的课堂使用课件,使用什么样的课件,使用的时间和时机该如何把握,这都是由教材所安排的课文所决定的,而不是由老师随心所欲决定的。有些课文的教学,比如,散文和一些诗歌,你采用课件来上,课堂时空大大增加,知识容量大了,情景再现了,授课效率高了;而有些文章,比如文言文,作文课和一些本身用传统方式来上效果比较好的课文,你牵强附会,硬要用大量的课件辅助你的教学,这样势必会成蹩脚的厨子———做不出席的。所以,在课件的运用上,一定要注意根据文章内容随文而用,切莫让课件起了反作用,那就违背了教学设计的本意了。

在语文课堂中使用课件,还会出现另外一种情况,那就是科任老师会把相关的东西和图片能搬来的尽可能地都搬来,一堂课上下来,鱼目混珠,泥沙俱下,学生看得眼花缭乱,课终了却犹如“猪八戒吃了人参果———不知其味”。究其缘故,是语文老师在上课前制作课件的时候就没有能很好地根据课文内容做一个精选,把那些跟课文内容无多大关系、甚至无关的剔除掉,跟课文内容联系紧密的梳理出来,加以有效的组合,在课堂上呈现出来,那对课文教学来说必定会相得益彰的。否则,一节课热热闹闹一阵子,看起来课堂气氛倒是很好的,学生积极性也很高,但实际上却只是哗众取宠,教学效果肯定是微乎其微的。如果我们的语文老师,在上课时用多媒体手段时,能够避免以上所说的几个问题,把握好课件使用的时机和切入点,便会让语文教学这门艺术在自己的丹青妙笔下释放出更加夺目的光芒,相信我的这些微不足道的探索,会帮助我们的语文老师在课堂上大显身手的。

多媒体教学反思篇八

在中学教学中,语文是一门特殊的学科。语文的媒介是语言,语文教学是通过语言去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语言的特殊教学活动,它的目的就是“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的文字水平(语文教学大纲),使学生的口头、书面表达规范、生动、有说服力。

如果一堂语文课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渴望,并通过学生反复练习,提高语言技能,这就是一堂好的语文课。某些数理化等认知学科,如果有疑难解决不了,运用多媒体教学室只是形象化,直观化,问题往往会迎刃而解。而语文学科则不同,它的丰富和复杂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比拟的,因为它的媒介(语言)是不断发展的,用同样的语法和词汇构造可以创造出许多不同言语的作品来,这不是用一个有限的画面或一个活动的`场景(即多媒体课件)就能解决的。

中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是世上少有的,探究语言的过程就是理解和感受语言的魅力的过程。再精彩的语言只有经过学生的思维才能吸取到营养,因此,课堂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任何有碍学生自由探索的举动都是多此一举,甚至适得其反的。语文教学中,多媒体的介入,却是这个想象的空间缩小了,林黛玉、哈姆雷特只剩下电视屏幕或图片上的一个形象了,不再是“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他已经讲学生的想象封杀,将其固定在一个模子里,形成了“千人千面”、众口一词的局面。因此,语文教学应慎用多媒体,不可滥用。

多媒体教学反思篇九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对课堂教学效率影响很大。实践证明,运用多媒体技术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特别在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中编制符合小学生心里特点的电教程序,并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应用,可以解决常规教学手段难以解决的问题。作为一种 先进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技术走进了课堂,正显示它无与伦比的优势。

观察是一种从一定的目的任务出发,有计划、有组织、较持久地知识某一对面的知觉过程。观察在几何知识学习过程中的地位至关重要,学生从看图到认识图形都离不开观察,教学中如果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在屏幕上使运动的事场静止化,静止的事场运动化,从而增强学生观察的目的性、计划性,也十分有利于教师对教学过程的调控。

例如,在解决长方体的持征时,根据教学要求的需要引导学生从长方体的面、棱、顶点这三方面去探讨,先在屏幕上通过电脑演示面、棱、点,观察出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然后电脑演示上下、左右、前后面运行重叠的画面,让学生通过观察得出结论:相对面的面积相等。

由于电脑画面能动静结合,刺激着学生的感观,使观察重点更突出,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引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习的专注力,融化了知识的难点,学生也很轻松地掌握了这些知识。

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而现代信息加工理论认为,记忆是人脑对输入信息进行编码、贮存和提取的过程。

例如,在教学中我们常听到个别学生反应考试时想不到的计算方式,走出考场方才醒悟,实际上这就是暂时的信息提取失败,造成提取失败的基本原因是知识网络的知识不良,提取有关知识的线索、路径不清楚,因此在几何教学过程中,通过电脑演示,在头脑中点立了图式花色,发现知识间的内在联方,在这一活动中,没有外在的强制性,也没有机械地背诵公式现象,而完全是学生内心的经验,这样更有利于知识的长久储存和适时提取,也为学生的记忆创造了条件。

理明是指人们调用现有的知识与经验,从不同角度用多种方法抓住问题的实质。学生在学习几何知识时所表现的理解能力,主要是学生调用的诸种感官,通过知识情景。依靠思维去理解新知识。因此,在几何知识教学中,注定直观形面,提数学课本上抽象的文字描绘和静止图像转化为具体,直观的动态过程,这样使难题、难点变得容易理解。

想象力是指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强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想象是思维的特殊形式,在几何教学中,只有积极启发学生思维,才能使学生想象出重新的形象,而多媒体教学的直观形象,易为小学生所接纳。

总之,多媒体技术可以灵活地渗透于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教学过程,能有效地化枯爆为有趣,化抽象为具体,化静态为动态,突出重点,代难为易,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觉到运用多媒体技术的学习中,自己的观察、思维、记忆、想象等能力有很大提高。这也是当前我们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去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方面。

多媒体教学反思篇十

多媒体技术已经遍及国民经济以及社会生活的每个领域,并且给人类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乃至生活方式带来巨大的变革。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能为孩子们提供最理想的教学环境。因为多媒体集图、文、声于一体,所以能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翠鸟》一文,我先让学生通过多媒体观看了现实生活中翠鸟的样子,然后再请学生找找文中描写翠鸟外形的段落,即便是班级中平时学习有困难的孩子也能准确地找到。

有的孩子甚至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翠鸟的外形。

我在教学《翠鸟》这课中,为了让学生通过重点词语体会翠鸟活动时的特点“爱贴着水面疾飞。才见它飞起,一眨眼它又轻轻地停在桅杆上了。”学生在理解“疾飞”时,联系上下文谈到了此词是“飞得快的意思”,借助动态性就能体现得更具体,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我在讲述《让我们荡起双桨》一课时,先让学生听这首曲子,学生结合歌词边听边想象。有个学生长这么大还没有坐过船,当聆听到“小船儿轻轻漂荡在水中”这句时,情不自禁地说:“要是我能坐在上面就好了,可以感受漂荡的滋味。”听完她的感慨,我说:“老师可以让你借助鼠标先感受一下,以后生活中有机会,老师一定让你真正地漂荡一次。”结果,班里的很多坐过船的孩子也想和她一样,为了不让孩子们扫兴,我让他们(她们)都尝试了。临近下课时,一个很内向的孩子居然主动站起来夸奖了我:“今天的廖老师最漂亮。”我微笑地反问道:“我平时很丑吗?”很多孩子说:“你平时也不丑,只是今天您特别照顾我们的情绪,我们很满足。”

孩子们在学习对联时,教师通过多媒体可以让学生收集很多的对联,并对对联的特点有所了解,有的孩子居然爱上对对联,利用课间十分钟都在尝试对对联,这样,可以激发孩子的创造力。

总之,多媒体教育技术在飞速发展,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越来越普遍,我们惟有加倍学习,运用先进的教学理论指导多媒体教学,才能发挥它的最大优势。编辑评语多媒体教育技术在飞速发展,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越来越普遍,我们惟有加倍学习,运用先进的教学理论指导多媒体教学,才能发挥它的最大优势。

多媒体教学反思篇十一

青州市课堂教学技能大赛活动让我在自己讲课之余,很幸运的学习了最后几位优秀教师的教学,有很大的收获,对自己的教学也有很多感想。现在我回想自己这一节课,写下教学反思与总结,还望各位评委老师不吝批评指正,使我在今后的教学中不犯同样的错误,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我用的是山东教育出版社《小学信息技术》(五、六年制通用)教材。这套教材简明实用,内容生动,便于学习,特别重视学生实践能力、自学能力和探究精神的培养。教材第四册的第5课:制作有声有色的多媒体报告,有两个重点,一是学习在多媒体报告中插入声音和影片的方法;二是学习设置动画效果和幻灯片切换方式。我讲的第四课时主要是让幻灯片动起来,学习设置动画效果和幻灯片切换方式,教材中有详细的操作步骤,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给学生自由学习的空间。根据从整体到部分、从简到繁、从易到难的原则,我对教材编排顺序进行了修改先讲幻灯片切换再讲自定义动画。对学生来讲,这一课是最受欢迎的,“动画”两个字对学生的吸引力极大,甚至有学生在刚刚开始修饰幻灯片的时候就已经开始设置动画效果和幻灯片切换了。对于学生的这种个体性差异,我在教学中十分注意,对基础性的技能有统一要求,但不做一刀切,允许有提高。考虑到西苑小学和其他学校不同,每周有两节信息技术课,学生信息技术素养较高,可以讲得更深入一些,我在教学设计中增加了课堂教学内容,使之更加丰富。与此同时,我事先印制自定义动画要求并把幻灯片中学生已经完成的部分复制好,这样可以避免因为学生机有还原精灵造成前面的内容缺失而无法进行下面的学习,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

因为是在西苑小学,所以一上课,我为了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能亲其师信其道,做了一句话自我介绍并公布qq号,谁的幻灯片做的好,我就把它发到网上。开始讲课,我首先用大屏幕展示了从我们学校带给西苑同学的幻灯片【节日a】【小荷a】【节日e】,学生一下激动起来,很兴奋。这时我引导学生明确我们学习知识和技能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假设同学们都长大了,现在你是总经理,有个新产品要发布,你会选择哪种方式?学生不约而同的选择了第三种。我顺势提出怎么才能做成这样呢,引起了学生学习课文新知的迫切欲望,把学生引入新课的学习中。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这是我在教学中始终坚持的。因此我放弃了能让学生老老实实听讲的电子教室,选用了可以让学生一边看一边操作的大屏幕教学。我对学生说“谁能教我们做幻灯片切换?”选一位同学演示第一张幻灯片的切换,其他同学跟着做。而后是出示幻灯片切换要求让学生根据要求完成切换。这样学生完成得很顺利,很有成就感。我再进一步告诉学生:幻灯片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来自丰富的`动画效果,而切换是幻灯片自身的动画效果,我们还可以给幻灯片上的各种操作对象——像文本、图片、自选图形等等加上动画效果。这时,我听到有学生小声说“我会!我会!”于是我充分利用了这一点,向全体发放设置动画效果的要求,同时请他到讲台,跟据第一张幻灯片的动画要求演示给大家看,提示他做得稍微慢一点,其他同学跟着做,同时用语言描述的方法提示操作步骤,使那些有困难的同学能跟上。由于在设计幻灯片动画要求时,第一张相对简单,所以做得很顺利,学生积极性很高,还有同学主动举手要求演示给大家,我就让他做第二张。第二张幻灯片比第一张稍微难一点,只有在他遇到困难时(效果选项为掌声),我才告诉他该怎样做,而且做完第二条要求(一次单击鼠标后“春节、中秋节、圣诞节、贺卡”依次从下方中速进入,不用多次单击鼠标),我就让他停下,因为第三条要求(一次单击鼠标后两个自选图形同时被强调,一个是翘翘板,一个是陀螺旋)与第二条相似,要给学生留出自己去探索完成的机会。其他幻灯片的动画要求作为巩固练习和提高之用。这样,学生在四十分钟的时间里都可以动手操作,始终握着鼠标的手在眼睛看到大屏幕展示的同时,迅速完成了自己的作品,充分利用了时间,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在学生自主练习的过程中,我利用小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团队意识和荣誉感特别强的特点,宣布每排为一组,比赛哪一组更快更好的完成了第三张幻灯片。这是一段允许邻近的学生相互学习交流的时间,学生的主动性充分被调动,整个教室里要么是两个同学对这课本争论着试一试,要么是一个同学手把手的教另一个同学。这样,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实践中学习了信息技术知识和方法,不知不觉的学会了合作,培养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了拓展知识、展示才华的空间。

每个人都喜欢别人的赞美,特别是在有成就时。因此我认为及时恰当的评价是促进学生继续深入探究的有效手段。在学生上讲台演示后,我会及时加一句“你真棒!”“太好了!”给学生自信和继续探究的动力。当第一张幻灯片顺利完成时,我带头全体鼓掌庆祝,所有的同学都感受到成功的乐趣。学生练习时,我不断发现优秀学生作品,拍拍学生的肩膀冲他伸出大拇指,并把它复制到教师机。在最后的总结展示中,我和同学一起欣赏优秀作品【a组3号】【a组7号】【b组3号】等,同时把我发现的超链接介绍给他们,引起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我授完课后,也深深体会到了这堂课的不足之处。现在对其作深刻地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我今后教学的丰富材料养分。

由于时间紧张,我对学生的分析了解不够,对于学习信心不足的学生照顾不到位。

多媒体教学反思篇十二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一)运用多媒体,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们才能乐于接受,真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运用配乐朗诵、照片、背景资料、影片、录像等,能创设与教材密切相关的情和景,通过声像并茂、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感官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1、画面渲染,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他们或展示河流山川的雄壮美,或展示花草树木的秀丽美,或展示名胜古迹的神奇美,或展示灿烂文化的含蓄美。这些文章熏陶了学生的情操,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那么如何把课文内容立体地呈现于学生的眼前呢,多媒体可助一臂之力。我们通过图片渲染,创设课文之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安塞腰鼓》是一篇用雄浑激越的鼓点敲击的诗篇,是一曲用旺盛生命演奏的乐曲。作者描绘了一群朴实得像红高梁一样的陕北后生,在黄土高原上表演腰鼓的场面,展现中华民族淳朴的民间文化艺术,抒发了中华民族在挣脱了束缚与保守后的欢乐痛快的感情。但是生活在南方的学生仅凭文字很难感受到这些,这时教师借助多媒体,把从网上下载的表演录像展示给学生,看着有声有色的画面,学生如身临其境,一下子拉近了与文本的距离,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了课文。

2、音乐渲染,营造氛围,激发兴趣。

音乐渲染,尤其在古诗中得到完美的运用。“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古诗中的意境,有时只可意会而无法言传,这给教学中的信息发射与反馈形成了一种屏障。但是,在课堂上适当采用音乐,既能给学生带来美感,又能为再现意境创设氛围,为情感交流架设起一座桥梁。诗歌和音乐从来就有不解之缘,它们就像两朵姐妹花,相伴而生。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与故人的离情别绪,完全融于水天一色的江南美景之中。在教学中选用与本诗的诗意相协调的古筝乐曲《送别》,那舒缓、悠扬的旋律拔动了学生的心弦,唤起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在长江之滨,黄鹤楼下,一代诗仙李白与老友握手话别后,目送帆船的影子消失在天水之间,可诗人仍伫立江边,不肯离去。

(二)运用多媒体,可以扩大课堂的容量。

如何有效地利用好课堂的45分钟,是每个教师在备课及上课时。

都会考虑的问题。而运用多媒体可以在有限的时间里增加知识量,扩大课堂的容量。

如文言文字词教学中,教师做课件时,把需要解释的词做好批注,上课时快捷、方便、清楚地呈现出来,既节省时间,又可反复使用。有些课文内容丰富,课时多,知识分散,在总结课上,利用电教媒体,可以化零为整,形成整体认识。如小说《故乡》重点塑造了闰土和杨二嫂这两个人物,把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进行比较,把中年杨二嫂与老年杨二嫂进行对比。对这两个人物的分析可用表格形式投影出来,这时用多媒体就快速省力,提高了上课的有效性。

(三)运用多媒体,可以促进教师的个性化教学。

多媒体教学的关键是课件,没有课件,再好的硬件也是摆设。课件也能反映教师的教学风格,因为很难找到适合自己要求的现成的课件,所以需要教师自己修改、制作。而这个过程为教师的个性化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师根据自己对课文的把握,结合自己的风格,设计出满意的课件,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所以多媒体使教师的教学个性得以很好地彰显。

(四)运用多媒体,可以提高备课质量。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社会的外延相等”,局限在一个具体学科中的语文教学,不可避免的要涉及到其他科目的内容,而这些内容,教师怎样去收集、组织、运作都是一个难题。如今,信息化社会就为我们提供了便利,教师可以轻松上网,享受网络资源,还可以和千里之外的同行交流,吸收各种各样的知识。备课时,我们不会苦于仅有的一本教材、一本教参、一本词典了,我们联想到的某个内容,我们可以通过网上的搜索引擎查找到相关的内容,教师的视野拓宽了,备课的内容更丰富充实。教师从网上查资料、做课件或下载课件,用到教学上。因为借鉴了别人的经验,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情况,备起课来很省事。备课组里教师互相学习借鉴,共享课件资源,提高备课质量。

(五)运用多媒体,可以弥补教师自身的不足。

对于小说、戏剧类的课文,如果靠教师一个人在台上讲解,尽管用尽浑身解数,常常是老师在上面讲得口干舌燥,学生趴在课桌上呼呼大睡。虽然课文有生动的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但由于个人表演能力有限,很难将人物的情感准确地表达出来。因而学生觉得课文索然无味,上课提不起精神来。如果运用多媒体,效果就大不同,如小说《智取生辰纲》与连续剧《水浒》的相关情节联系起来;戏剧《威尼斯商人》与相关的影视资料联系起来。由于多媒体的直观性,声图并茂,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专业演员逼真的表演,恰当的语气,将学生的情感细胞都调动了起来,学生就会随着故事的情节时而紧张,时而严肃,时而拍手,时而大笑。学生从人物的喜怒哀乐中,明白了人生的哲理,体会了作者所要表达的生活中的甜酸苦辣。

多媒体为语文教学增添了许多魅力,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但凡事有利必有弊,多媒体的作用也不是万能的。它并不能包办代替一切教学手段。如果在使用过程中,忽视其“辅助性”,使用不当,反而会有损于教学。结合这几年运用多媒体教学的实践经验,笔者认为使用多媒体教学应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一)使用多媒体教学不应脱离对语言文字的品味感悟。

语文是语言文字的学科。我们学习的课本是语言文字的规范,作家们把形象的事物转化成精妙的文字,我们再通过对这些文字的理解,在每个人的头脑中把文字转化成形象,这是一个美好的过程,是培养学生理解力和想象力的过程。但如果课堂上教师过度迎合学生口味,一味追求新奇刺激,只大量堆砌图片和音乐,大玩花样,就会流于形式,华而不实。这样既剥夺了学生思维中将文字转化成活的形象的过程,也制约了学生的思维,框住了学生的'想象空间,从而导致学生脱离对课文中优美的语言文字的品味,给教学带来负面影响。

由于多媒体对声音、文字、图像、动画的处理已经达到比较完善的地步,因此有些教师在制作课件时总是力求将课件设计得非常全面,从导入、提问、分析、答案、板书到作业甚至各部分之间的连接语都全部放进了课件中。表面上看,教师准备得相当充分、周密。但实际上灵活的教学过程变成了固定的机械的程式。在教学中,教师只能按程序一步一步进行演示,一旦出现问题需要修改,不仅会浪费时间,而且会影响整个课堂的流畅。而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千变万化的,需要教师灵活地把持掌握,常常会有一些预料不到的情况需要教师随机应变地去应付,而往往正是在这随机应变中显示出教师的教育机智、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因此这种固定的教学程式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教师的个性和特长,使教师的能动性难于很好地发挥。而且由于一切都是设定好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势必一步一步将学生引导到自己设计好的答案中,学生便没有机会通过与文本对话产生个性阅读感受,一些学生很有创意的、丰富多彩的见解也没有机会得到肯定。长此下去就会严重抑制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得不到,造成思维的单一性。

因此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在素材的组织上应是灵活的,准备的素材要多,将它用菜单的形式提供出来。在上课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适时调整,确定哪些该用,哪些可以不用。在问题的设计上,应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设计得开放一点,让学生有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空间,同时要舍弃那些凝滞的、呆板的所谓标准答案。在教学环节的设置上,应该着重考虑留给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注意与学生的交流。同时,要能根据课堂教学需要随时调整教学进程。总之,不能把课件制作成呆板的机械的模式,非那么讲不可,从而真正做到课件为人所用,而不是人为课件所役。

由于多媒体提供材料的方便性,不少教师便将大量的资料揉合在一个课件中,课堂上便不厌其烦将大量的资料传递给学生,这从正面上是有积极意义的,但学生的接受能力反应能力毕竟有限,过多的资料使他们目不暇接、食多不化,有些东西学生还来不及反应、来不及理解就过幕了。而且有的老师贪多求全,只要与课文内容相关的东西他便不经筛选全部网罗进课堂,有时一个“作者简介”便用到了几十张图片文字资料。但教学时间毕竟有限,一些无关紧要的东西大讲特讲,占用了较多的时间,一些重要的东西便来不及讲深讲透便下课了。再者,学生上这样的课,做起笔记来会出现无所适从的状况,他们不知道哪些内容是重点,哪些内容是非重点。而一些重要的内容学生往往来不及抄下来便一闪而过,不少多媒体课堂常出现学生笔记不完整的情况,课堂教学效果反而不好。

因此,要想避免这种明显违反教学要求的情况,教师制作课件时必须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细致的分析,从教材中捕捉出重点和难点,从突破重点和难点出发选择资料。对一些表面上精美但与教学重点无关的东西要坚决摒弃。从而做到在课堂上明确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理解得清楚透彻,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多媒体教学的使用确实改变了以往那种“一支粉笔书中夹,一根教鞭空中划”的教学模式,给语文教学带来了生动活泼的新局面,它在教学中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但与此同时,多媒体教学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对于多媒体,我们既要使用它,又要慎用它,要让它做到“该出手时才出手”,这样才能扬长避短,更好地为优化教学服务。

总之,在运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只要我们时刻注意以“服务学生、发展学生”为宗旨,认真考虑课件的使用价值,缜密思考、科学设计,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一定会开拓出一片更为广阔的天地。

多媒体教学反思篇十三

本教学反思从如下几方面入手,谈谈本课程教与学的全部过程。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丰富,集中展示了制作一部多媒体短片的全部过程;知识生动有趣,制作过程本身是同学们感兴趣与有内在动力的;课件制作水平高,符合课程内容本身的特点;教学思想先进,基本符合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亮点是结合本校实际的工作需要,我校20xx年是建校85周年纪念,通过以“校庆”为主题短片的制作,可以为校庆提前做好准备。

1:教与学的思维有待进一步加强。

在基本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的情况下,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加积极主动的改革,成为新课改的实践者,开拓者,所以,有必要进一步反思我们的教学思维,寻找出路,要更加积极的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将新课标思想深入细化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比如寻找素材的环节上,我们可以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门,寻找我们杨仙逸中学百年老校的不为人知的闪光点,培养我们学生的探索实践能力。

2:教与学的手段要更加丰富。

本课程基本上使用了多种媒介,达到了图文并茂,声情共有的效果,但是,在学生学的过程中,要采用更加丰富的手段让每一位同学动起来,不能在分组过程中,只有小组长做得多,其它人员参与少,更加要每一位同学参与到短片的整个制作过程中,而不只是某个环节。

3:教与学的`内容要更加深入。

本课程采用书本上的知识进行制作短片,达到一定效果,但最终的成品离专业水平还有一段距离,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拓展专业知识,让学有余力的同学制作出更加专业的作品来。比如我们用3dmax、绘声绘影、photoshop等软件进行深加工,画面更加精致。

总之,本课程已达到了一定水准,教学效果显著,但我们总是在不断的反思,争取达到更加合理高效的教学水准。

多媒体教学反思篇十四

运用多媒体教学,在直观化、形象化方面的优势是传统教学手段所难以相比的。它所营造的由形象、色彩、声音等构成的综合氛围,使学生“身临其境”、倍感亲切,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不少教师喜欢借助多媒体进行阅读或作文教学。

然而,大量教学实践表明,音像手段运用于语文课堂,如果控制不当也会成为干扰因素,影响课堂教学。例如,在教学《威尼斯商人(节选)》、《巍巍中山陵》等篇目时,不少教师往往只是匆匆地组织学生朗读一下课文,然后就用大量时间放映有关的影视片段;教学有关名山大川、花木鸟兽的课文,或是写作这方面的作文,教师不惜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制作、放映相关的多媒体课件等等。这些课件固然能让人耳目一新,一时带给学生强烈的视听冲击,引起多感官的兴奋刺激,但它所占用的课堂时间,远远超过学生对文本解读或运思动笔的时间。在许多“观摩课”上,学生看看录像、听听音乐、谈谈感想,似乎“有声有色”,热热闹闹,却往往成了中看不中用的“作秀课”。学生抱怨“课堂上轰轰烈烈,课后却空空洞洞”的,常常就是这样一些课。

语文课是语言实践课,这一本质特征要求一切教学手段都必须以语言活动为主体,以语言媒介为中心,而不是相反。借助任何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最后还都必须落实到课文的`语言文字上去。否则,就是名副其实的喧宾夺主,本末倒置。“光看不练假把戏。”以学习记叙类的文学作品来说,运用直观手段,就是为了通过“形象”与“抽象”的鲜明对比,促使学生领会作者是如何用词来标志和塑造形象的;通过对比来展示这两种语言的区别,促使学生更快的掌握语言文字,而不是简单的以影视语言替换文字语言。借助影视画面的阅读课,最多只能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写什么”的理解,而对于“怎么写”则极少触及。尤其是对更基本、更重要的“用什么写”的探究和把握更是不足。所以,教师务必及时凭借画面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对比性的语言文字的“回放”和“还源”——回归文本,探究作者是运用哪些语言材料和艺术手法,来塑造人物或者景物的。也就是说,凭借影视画面以更直接地领悟语言大师是怎样以典范的语言来表述特定的人物、事物、景物的,这才是我们语文教学的重点和根本任。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