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弟子规读后感高中(优质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3 02:42:09 页码:8
最新弟子规读后感高中(优质8篇)
2023-12-03 02:42:09    小编:QJ墨客

当认真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吧,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什么样的读后感才能对得起这个作品所表达的含义呢?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弟子规读后感高中篇一

下面是由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弟子规》读后感五篇,欢迎阅读借鉴!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据国学学者王俊闳考证: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的文义,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其中记录了孔子的108项言行,共有360句、1080个字,三字一句,两句或四句连意,合辙押韵,朗朗上口;全篇先为“总叙”,然后分为“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七个部分。

《弟子规》读后感

《弟子规》是古人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编写而成,教导学生为人处世的规范。我学了《弟子规》后,确实从中懂得了好多道理。

《弟子规》中有句话:“人问谁,对以名。吾与我,不分明。”意思是说,你在敲门时,别人问是谁,你应该回答名字,而不是说“我,我”。这样别人才能知道你是谁。

有一次,我听到外面有人敲门,我问:“谁呀?”

“我!”那人回答。

我一听,感觉声音很陌生,没听出他是谁,就又问:“你是谁?”

他说:“是我。”

我问:“你到底是谁?”

他说:“我就是我。”

为了防止有坏人,我真不想给他开门了。但万一是客人呢?为了不致怠慢客人,我就耐心地说:“请你说出你的名字。”

他这才说:“我是文宁。”

我打开门,问他声音怎么变了。原来他是因感冒变声了。我又告诉他以后直接说名字,不要再说“我”了,“吾与我,不分明”么!我们两人都哈哈大笑起来。

《弟子规》中还有一句话说得好,“出必告,返必面。”意思是说:出门的时候,一定要告诉父母你去了哪里,回家的时候,也要告诉父母自己回来了。

记得那一天,我和文宁在楼下玩儿,爸爸妈妈从窗子里就能看见我们。不一会儿,我和文宁没告诉爸爸妈妈一声,就跑到同学家去玩了。过了很长时间,爸爸妈妈找不到我们了。我妈和文宁的妈妈在小区里不停地喊,到处地找。当时妈妈还穿着拖鞋,脚都磨破了皮。文宁的妈妈都急哭了。最后,我们两人出来了,妈妈把我紧紧地抱在怀里,文宁的妈妈还生气地打他呢!

看来,爸爸妈妈找不到我们是多么着急呀!以后我们一定要做到“出必告,返必面”,让爸爸妈妈放心。

当然,《弟子规》里还有好多好多教我们做人的规范,它是前人智慧的结晶,我们要多诵读,多感悟,使我们都能成为文明少年,“谦谦君子”。对于一个整天研究外文文献,接受西方科技教育,崇拜美国自由的人而言,国学意味着八股文、之乎者也这些令人费解的文章,各种不人道的条条框框、心理折磨,是古代统治者用来驯服民众的工具。是的,在未了解之前,它已经被我贴上了“腐朽”、“霸道”、“落后”的标签,真是应了那句“主观臆断、妄下定论”,现在想来有些无知。

2014年6月,从南京风尘仆仆的返回石家庄,想在石家庄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打造属于自己的世界。也是那个时候,在正奥医药接触到了弟子规,每天晨读,语速超快,第一次都跟不下来,由此可想,正奥员工对弟子规的熟悉程度。通过了解,正奥的董事长秦总对国学甚是痴迷,不惜拿出重金鼓励员工背诵弟子规,只是因为自己受益匪浅,通过背诵将大家领入门,每日践行,有机会接受中国国学带来的好处。

出身传统家庭的我,从小至今,出门前总会告诉家里人,“我上学去了”或者“我去***家玩去了”,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妈,我回来了”,这似乎是一个规矩一样,也许这就是家庭教育。现在我在《弟子规》中,看到“出必告,反必面”这句话,才知道原来这条规矩出自此处,原来我一直在践行《弟子规》,只是由于无知而未知。

当我读到“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的时候,我感到十分羞愧,还没有严重到“亲有过”,只是意见不一致的时候,我就已经内心十分不耐烦了,总觉得时代变了,老古董的思想应该遗弃,连听完的耐心都没有,十分羞愧。父母的养育之恩大过天,不应该如此不尽孝道。如今父母年事已高,似乎没有精力再去表达什么不满,又或者是经历国学洗礼后的我心态甚佳,在他们身上看到的是满满的关心、担心和依赖。

初入社会的我,总会遇见形形色色的人,见识不同素质的人。遇到蛮不讲理、恶言相向的人也十分寻常,此时我总在心里默念“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希”,倒不是真的觉得对方是“流俗”,只是以此来劝慰自己,不能要求所有人都像学生一般单纯友爱,不能期待所有事都顺顺利利,人总是要经受一些挫折才能成长。这让我想起来广誉远部门的张经理的一个故事。小姑娘也是刚刚步入社会,因为打电话处理紧急事件,公交做过站,同时为了能尽快返回处理,一路小跑过红绿灯,“啪”,双腿跪地、血肉模糊、鞋都踢飞了一只,经历身体和心理上双重折磨,登时让她想起弟子规中那句“事勿忙,忙多乱”,同时还安慰自己“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也,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这真是印证了“余力学文”这一节,“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中国国学博大精深,终有感触,从此刻起,立志学习国学,品读经典,传承精华。

弟子规读后感高中篇二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国家也有梦想,“中国梦”就代表了一个国家美好的未来。随着年代的发展,梦想或许会成为现实,或许会永远是个泡影。我觉得“中国梦”不应该只是空洞的豪言壮语,它需要我们亿万人民群众脚踏实地的努力,也需要规矩方圆。《弟子规》虽然只有区区一千字,但却概括出了我们在待人接物、自我管理、求学交友、理想情操等各方面应有的礼仪规范和道德要求。现在,大家都在提倡“遵循弟子规,共圆中国梦”,任何好的习惯都要从小做起,我们学生也不例外。

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想有大的作为,先以身作则,从小事做起。比如一些行为举止――“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初读这里,我十分不屑。人的洗漱更衣、坐立躺卧如此简单的事竟然会出现在一本经典著作中。但合上书思索片刻,当年中国人在外国店摇摇晃晃地坐着,遭到外国人颇有微词地评论之事从我脑里划过。同时,我陷入了深深的自责,我一回到家总是一屁股歪在沙发上半靠半倚,只想着舒服了,从来没有想过这是不合礼仪规范的。去春游时,我和小伙伴把展览馆的门槛当体育场的跳高垫不断跳跃,“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虽是简单的道理,可哪一样我又做到了呢!如果人人都没有这样一点规矩的话,我们这个国家还怎么称得上是礼仪之邦呢!

没有一个人能遗世而独立的,交友处事也是人生的要事――“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这教导我们不为一时的名誉而乐,是要担心能够称得上,积极地完善自己向这个荣誉靠拢。听到自己的过错,要带着乐观的心态去改正,才能有益友亲近。而我平时最怕、最憎恨的是别人发现我的短处,又常常为一个荣誉乐个不停,这样,怎么能交到良友呢!

再看看我们的社会,新闻中总是曝光一些公民的不文明,骄傲自大的行为:公交车上占三个座位睡觉的人,炫耀自己官位、家产的人百出。“公民素质”大合唱已经开展了许多年,都快唱得人心烦意乱,但问题依然严重。“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如果人人都能讲诚信,又哪来那么多的“假冒伪劣、坑蒙拐骗”呢?究其根源,我们的“规”基本上还停留在纸上,在一遍一遍的背诵中。现在,为了我们的“中国梦”,我们要让“规”种植进人们的心里,播撒在日常生活中,直至让它成为一盏指引我们共筑中国梦的明灯。

弟子规读后感高中篇三

入校两年来,学校一直非常注重关于《弟子规》的学习,不久前,我还和妈妈一起去了沈阳参加了春播行动——辽宁省弟子规培训会现场。随着自己的不断学习,我对弟子规中的内容有了一定的理解,也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

弟子规是对圣人孔子教育弟子言、行、举、止的总结,也是为人的道德规范,今天,我只想谈谈我对首孝悌的理解。首孝悌则分为孝和悌,孝就是孝顺,是为人子女的规范,一个不尊重孝道的人,无论他的地位有多高,都不会受人尊重,当前社会中有许多名人都对孝道说过自己的见解。比如曾经有一位美国记者问过比尔盖茨:“世界上最不能等的事情是什么?”比尔盖茨回答说:“世界上最不能等的就是孝顺。”我们的习近平总书记在生活中也是一位孝子,即使在百忙之中也不忘陪伴父母,也不忘记亲情。所以说,无论何时何地,孝道都受人重视的。

而表达孝道从很多方面都可以做到,我们有很多同学在家经常和父母吵架,有的同学因为嫌父母唠叨,所以经常不回家,不打电话,其实这些都是有违孝道的,弟子规中曾经说过,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出必告,反必面。意思就是说,父母的教诲我们应当耐心听完,出行回家的时候都应当和父母说一下,出门在外,也应该时刻挂念着父母,这样才是子女应该做的才是孝道。

悌既是指,兄弟之间,师生之间,长幼之间相处的道理。兄弟之间应和睦相处,做兄长的应该身先士卒,对弟弟关爱、友好,做弟弟的应该尊重兄长。即使兄弟之间出现矛盾,也不应该波及亲人。

做学生应该尊重师长,不顶撞老师,上课是不应打断老师讲话,即使有问题也应该等老师说完再提出问题,学生应以勤俭为准则,不应奢侈浪费。长幼之间应该相互尊重,晚辈不应直呼长辈姓名,吃饭、乘车、走路都应该让长辈在前晚辈在后,吃饭时长辈先吃晚辈才能吃,乘车时应让长辈或年幼的先坐,走路时应让长辈走在前面,长辈站着的时候晚辈不应自己坐着,说话时眼神应该看着对方。

通过弟子规的学习,让我懂得了很多做人的道理,明白了很多事理。

弟子规读后感高中篇四

200年前清朝秀才李毓秀写了1080个字的《弟子规》,作为孔孟思想的重要内容,在“文革”浩劫中,《弟子规》遭到无理批判。今天我们应该重新认识到《弟子规》有它积极的一面。看似不起眼的一本小书,里面却蕴含着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大道理。

很多至圣至贤的大智慧在这本书中都有所体现。

《弟子规》首先教育我们孝顺父母,恭敬兄长,就是孔子所提倡的“孝、悌”;继而,又教育人们把对父母兄弟的孝扩大到社会,即“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

进而教育人们要泛爱,“凡是人,皆需爱”,通篇讲的是爱心,与墨子的泛爱有相通之处。

最后又告诉人们做学问的方法,提倡学习要和实践相结合,与明朝哲学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一致,也与马克思哲学的实践论相符合。

书中有很多生活细节的提示,对人们日常生活帮助很大。

当我读到“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的时候,我知道了我们的时间是十分有限的。它可能会在人聊“qq”的时候,偷偷地从键盘上溜走了;可能会在人看电视的时候,乘机从遥控器上溜走了;也可能在人们尽情玩耍的笑声中悄悄地滑走了……所以要珍惜每一分一秒时间。

类似的言简意深的句子在《弟子规》中随处可见,它就像是一位老师,真诚的告诉人们应该怎么与父母朋友相处,怎么与其他人相处。的确是一本令人受益匪浅的好书。

弟子规读后感高中篇五

盼望着,盼望着,我们学校的读书室终于开放了。我怀着高兴的心情走进读书室借书。借什么书呀,我望见书架上有一本《弟子规》我就把它借回来读。

《弟子规》是一门国学,我读了它后有了很多的体会,然而,在众多的体会中最大的就是我变了。

我是独生子女,父母把我当成宝贝。小时侯的我娇生惯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知道关心别人,体谅别人,不理解父母,不知道父母吃了多少的苦。“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这句话让我感到十分惭愧。以前我不懂得孝敬父母,常常惹父母生气。有一次,妈妈把饭做好以后放到桌子上,喊我吃饭,我被精彩的电视剧迷住了,没有答应。

妈妈一而再再而三的喊我吃饭,我不耐烦的回答:“你们去吃嘛,我一会再来,喊我干什么嘛。”妈妈说:“饭快凉了,快点来吃吧!”我还是等电视剧完了之后才到饭桌上去吃饭。还有一次,妈妈正在厨房里干活,叫我帮她把地扫一扫。我根本就没有理她,只是在电脑上尽情的打游戏。妈妈过了一会又喊了:“你把地扫了没有啊?”我还是没有听见。妈妈生气的说:“你这孩子,没有听见我叫你吗!”

今天,我读了《弟子规》的入则孝,我很后悔。尤其是有看见后面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意思是说“父母叫我们,应该及时回答,不要慢吞吞的。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动身去做,不可拖延或者推辞偷懒。”反思我自己的行为,羞愧之心悠然而生。勇于承认错误是一种美德,现在,我已经认识到了自己的缺点。

读了《弟子规》后,我最大的变化就是言行举止和我那臭臭的牛脾气。现在的我非常的有礼貌,在学校遇到老师就问"老师好!"并深鞠躬,遇到客人也热情问候,在家中我不再那么刁蛮了,懂得了关心父母,不再和父母发脾气了。妈妈他们都说我长大了,懂事了。在外边我讲礼貌了。串门时受到亲人们的赞赏,在路上时也会受到路人的好评,此时此刻我真的觉得自己长大了。《弟子规》使我彻彻底底地变了,变的成熟了,变的懂事了,变的越来越好了!相信我以后会继续的变,变的更好.

“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做人要讲求信用,说话办事不能花言巧语,要实事求是,为人真诚,这才是立身之本。“言必行,行必果。”这是诚信的基础,我也做到了。从现在起我要懂得这些道理,认真做事,真诚待人,将来长大了才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之人。

《弟子规》改变了我。它是一面镜子,我要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做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弟子规读后感高中篇六

尽管爸爸妈妈屡次指着鼻子警告我 “不要乱藏东西”,我也狠下决心要痛改前非,可一次又一次,我的意志在喜欢的东西面前败下阵来。没想到,《弟子规》上竟说“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啊,亲心伤?我这猪脑袋咋就没想到自己的行为多让父母伤心呢!当我再见到好东西要伸手时,那些规劝便在耳边响起。

我幡然醒悟,感谢 《弟子规》和妈妈,是她们拉我迷途知返。

我爱玩游戏,一玩起来就没完没了,这时,《弟子规》就成了妈妈的尚方宝剑:“庞驰,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赶快关机,否则,我就违背了先哲圣贤的训诫!

《弟子规》真是让我受益匪浅!“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我将背诵着 《弟子规》,在人生路上勇往直前。相信,她会给我更丰富的营养。

弟子规读后感高中篇七

明明,别玩了,去写作业吧。

知道了!知道了!我马上去。

你今天在学校吃了什么菜,吃饱了吗?

吃饱了,吃饱了,别总问我。

明天星期一去学校别忘了系红领巾。

“我知道了...

妈妈,你真啰嗦,我的耳朵要长茧了。

父母的千言万语在我们心中是啰嗦烦人;我们误解父母的良苦用心是多管闲事。父母教书,一定要听,父母责,一定要顺从这句话让我觉得很惭愧。

兄弟道友,兄弟道恭。兄弟和睦,孝顺。兄弟应该爱他们的兄弟,兄弟应该尊重他们的兄弟。只有这样,兄弟们才能和睦相处。每次我有美味有趣的东西,我都会记得给我哥哥留一份。当我哥哥不讲理时,我不会像以前那样对他凶猛。在与哥哥相处时,我学会了分享和谦虚。

记得放学后和几个同学一起回家好几次,没有提前给父母打电话。同学家玩的时候忘了给爸爸妈妈打电话。结果妈妈担心到处打电话,最后决定在同学家放心。

还有一次,我妈妈和我聊天:她说我从一年级开始就学到了很多兴趣班。不幸的是,没有人能长期坚持下去。我对兴趣班没有热情,热情也不高。我回来后没有练习。结果,我半途而废。这件事感动了我。

出必告,回必面,居无常,行业不变。出门要告诉父母,回来要通知父母,避免父母关心。平时住的地方要固定,选择的职业或志向要努力完成,不要轻易改变。自从知道了这句话,我就决定摆脱这些坏习惯,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不要轻易放弃!做一个让父母放心的好孩子。

《弟子规》是我的一面镜子,展现了我无法发现的许多缺点。通过努力,我想我会成为一个懂事孝顺的好孩子。

弟子规读后感高中篇八

略显粗略的品读完这本书,感受颇多。

《弟子规》是根据《三字经》编写的。其中的礼仪规范是做人的根本。就像大树,只有根扎得牢,树才会长得茂盛。做人,只有将最基本的道德建立起来,一个拥有谦虚恭敬仁慈博爱的心的人,才会在今后的生活、工作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像画画,让没有绘画基础的孩子发挥想象创作是不会创作出一幅优秀的作品的。不懂得做人的基本道理,凭着自己的意愿任意胡为,那他不会被别人接受,他的人生不会快乐。我也没有接受过正规传统文化教育,在学习了弟子规后,我就觉得自己有责任和义务在正确理解古老地中华文化的基础上将这块文化瑰宝传承下去。真心希望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能够认识到这一点,从我们班级教育的一点一滴做起,帮助每一位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

算起来,真正意义上接触传统文化已经有一年的时间了。其实,这么算也不见得正确,因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每一个人都随时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毕竟,文化是一个连续的传递过程。就好比我的一位语文老师讲的“无论世家子弟还是山野村夫,无论略识文字还是一字不识,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显现儒家文化的教养”。这句话,我是感受越来越深。一种思想理念在中华大地上延续了几千年,这里的人民哪里还可能不会受到影响呢?虽然传统文化在近代屡遭浩劫,她还是在中国大地上有很强的生命力。

在我看来,《弟子规》包含了《孝经》《礼》等传统思想,特别是在行动方面做了规范。所谓弟子规的规,也就是规范的意思。本来这本书是作为儿童启蒙读物的,大约和《三字经》的效用差不多。可是,我们现在的人,普遍缺乏这种教育,所以现在学习这本经典也是恰当的。特别是当今,社会伦理失纲,人心不古,有志之士呼吁重新定位我们的教育,突出人本思想,突出人文关怀,创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学习经典也就显得尤其必要。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认同的过程,而对自身产生影响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例如,我们学习《弟子规》,背诵下来应该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真正对一个人产生有益的影响,那就需要时间了。一个人处世必定有一些原则,在他们潜意识中受到这些原则的制约。学习了《弟子规》,就是要把圣人教诲贯彻到生活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中。

《弟子规》全书以《论语·学而》中的“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开篇,以三字韵语的文字形式,教人应该怎样待人处世。

看《弟子规》,就是学习对人之道,这是一件非常好的事,现在的教育形式有点僵化过于学教,学生大多是被动式接受知识,重智力轻道德教化。教育不仅仅是文化知识,还应当包括礼仪道德。学习《弟子规》,能够使人明理,守信、泛爱,必定对人的成长有十分重要的帮助。下面仅就孝、弟两点简要说明。

入则孝母亲履行的责任像多情的细雨,润物细无声;父亲实践的责任,像冬天狂舞的白雪,寒面净心田。不管怎样我们都要用自己的真心去爱父母,都应当听从他们的教诲,毕竟是他们创造了我们,我们总不能忘记养育之恩吧。这就是做人的根本。百善孝为先。

出则弟兄弟朋友要互相尊敬,要和睦相处。如果不和睦,父母就要为我们操心,和睦少了父母亲的一份担忧,这样他们就会从心里为我们感到高兴。

细读《弟子规》,发现其中的道理看似小,却是我们最无知和薄弱的地方,无论世家子弟还是山野村夫,无论是略识文字还是一字不识,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显示儒家文化的教养。可是我们这一代,普遍缺乏这种教养,学习这本经典特别是现在,社会伦理失纲,人心不古,有志之士呼吁重新定位我们的教育,突出人文关怀,创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学习《弟子规》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古人训诫做人要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翔朋友,都因为感恩,所以对人对物多了虔诚的敬仰之心。尊敬发至内心,而后谦虚谨慎地做人,乃至认真做事。八零、九零后的孩子,不少都是独生子女,生活无忧无虑,受尽百般宠爱,自我意识强。强势的自我,对人对物都少了一份感恩之心,目空一切而后标新立异,自由散漫而后无法无天。

由上可见,《弟子规》对我们生活以及学习都有很大的帮助,它会让我们明白许多做人的道理,教我们做一个品行端正的人,也会使我们内审自我价值观,真正理解幸福是什么,不为外物所困,不为世事所累。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