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看见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大全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4 14:55:23 页码:11
2023年看见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大全8篇)
2023-12-04 14:55:23    小编:飞雪

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那么心得感悟怎么写才恰当呢?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心得感悟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看见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篇一

对于她的评价,褒贬不一,对于现在的我还不够资历去评价…吴经熊曾是上海特区法院的院长,签署过不少死刑判决。他在自传中写道:“我当法官时,常认真地履行我的职责,实际上我也是如此做的。但在我内心深处,潜伏着这么一种意识:我只是在人生的舞台上扮演着一个法官的角色。每当我判一个人死刑,都秘密地向他的灵魂祈求,要他原谅我这么做,我判他的刑只因为这是我的角色,而非因为这是我的意愿。我觉得像彼拉多一样,并且希望洗干净我的手,免得沾上人的血,尽管他也许有罪。唯有完人才够资格向罪人扔石头,但是,完人是没有的。”

卢安克评价柴静的采访时说。

“目的是好的,但是是空的。”

“空的?”

“空的,做不了的。如果是有了目的,故意去做什么了,没有用的,没有效果,那是假的。”

看见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篇二

由于最近比较忙,看了接近两个月,终于把《看见》看完了。感触颇深。其实感受最深的是文章所采用的细节,几乎所有的东西都是从细节方面着手写的,觉得更有画面感,更感动。

现在读完这本书后总是想写一篇读后感来纪念一下,但是受这本书的影响,总是不敢提笔,总想要更深入的去了解一些东西。

“第二章那个温热的跳动就是活着”

xx年,非典那年。当时还在小学的我并没有多么的恐惧,一个是因为当时我所在的小城市并没有发现非典的病例,还有可能就是当时真的太小了,对于“生命”这个词还没有太多的理解。只是觉得每天都在检查体温,很新鲜的每天上学都拿着体温计,甚至很开心的放了一个小长假。而对于当时每天在电视上报道的今天的死亡人数新增了多少,对于小区新增的门禁都不是很感冒,因为他并不影响我和小朋友之间的玩耍,不影响我写个作业,看个电视。等到自己长大,渐渐地淡忘了这件事情,也少了一份大灾之后的思考和认识。而直到我看了这个第二章,我才真真实实的开始反思当时的情景,才真正体会到了生命的可贵,才真正的对生命有了一分敬畏与珍惜之情。

当我看到说“在整个病区里,只有三个病人,没有医生,没有护士,没有鞋底在水泥地上的摩擦声,没有仪器转动的声音,没有金属托盘在什么地方叮当作响,这个病区没有任何声音”的时候,我的眼睛是控制不了的干涩感,整个人像是喘不过气来的难受,我不知道那三个病人当时是怎样的心里状态,但是我可以想像的到他们眼神里的那种绝望,那种被社会抛弃的苦痛。生命对每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当他们孤单的躺在床上的时候是不是已经害怕到了不害怕的地步,绝望到了没有任何的思想和感觉。

很多人都说是从非典那个时候开始认识柴静这个人的,才开始认可这个勇敢的记者。其实我原来对柴静的认识还远不及此,知道我看到这本书,看到这篇文章我才深深的感受到他的勇敢。里面有一句话我印象特别的深刻,就是他们从医院录完当天非典的状况,回到酒店之后一个人的一句话——“觉得么,像是《卡桑德拉大桥》里头的感觉,火车正往危险的地方开,车里的人耳边咣咣响——外面有人正把窗户钉死。”在那个时期,每个在医院的人,无论是病人、医生、护士还是在医院采访的记者,都像“火车里的人”,说不上绝望,却肯定做好了死亡的准备。

医院里的医生,基本都不怎么采取防护措施,就是简简单单的戴个蓝色的薄口罩,采访时他们的回答是“我们靠精神防护”。这又让我想到了前面有人曾经问过柴静,说你害怕非典吗,柴静的回答是:“我不怕它,但是我憎恨它。”不知道为什么,看这一段的文章的时候感觉在当时在医院里的人们回答所有的问题都是那么的短促,虽然短促,但是直入人心。短促到让你更加尊敬他们的坚强,尊敬他们的勇敢,也更增加了自己对于生命的认识,对于生命的敬畏。

“第七章山西山西”

其实,在刚刚读完这一章的时候并没有多么大的感触,感觉就是身为公众人物对于环保这个热门话题的呼应。直到我看完另一本书《额尔古纳河右岸》我才真真切切的明白这个话题的深度。这一章开头的一幅和妹妹柴敏小时候在纺织厂的照相馆里拍下的照片。下边写到“我妈在工厂的理发店给我烫个卷发,隔了这么多年,脑袋上包个黄色蛇皮袋的烫热感还有,是文明让人不舒服的启蒙。”

文章中谈到了山西很多地方严重的污染问题,具体的情况真的`是让人很心疼。让我想到了《额尔古纳河右岸》里的一首鄂温克族的人的歌:

“熊祖母啊,

你倒下了,

就美美地睡吧。

吃你的肉的,

是那些黑色的乌鸦。

我们把你的眼睛,

虔诚地放在树间,

就像摆放一盏神灯!”

可能有很多人不是很理解这首歌里的话,但是看过这本书的人肯定会很理解。当时的情景是这样的,其实这本是一首很普通的歌曲在鄂温克民族,但是到了后来,伐木工人去了山上他们砍了大量的树,让山上的很多动物和植物都没办法生活,包括鄂温克这个古老的民族。政府开始让鄂温克人下山,下山的理由是,你们在这里生活,你们到处迁移,你们的驯鹿到处走动,会破会这里的植被。于是这个仅存的酋长的女人以这首歌回应了这些人。

“第十九章不要问我为何如此眷恋”

这一章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作者柴静与她的同事老范、老郝之间那深深的友谊。其实到现在为止,对于什么样的人会成为真正的朋友,自己还是不是很清楚。我觉得这是一个没有固定答案的问题。也是一个没有必要去弄懂的问题,而什么样的人能够成为真正的朋友也没有什么必须的条件。而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珍惜身边的朋友,因为在一起的时间不是我们说了就算的,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出什么样的状况,几年之后现在的朋友都到了什么地方,从事什么样的工作都是无法预知的,到时候我们是否还是关系很近的朋友也是未知的,所以我们唯一需要做的就是珍惜。也没有必要去羡慕说谁谁有一个什么样的朋友,因为我们也有他们没有的朋友。

其实文章中的感动之处还有很多,每一个事件都会去插叙很多别的事情,每一个事情又有着很多细节的感动。只能等着自己在经历了更多之后再慢慢回味这些感动。细细品味,你会有不同的收获。

看见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篇三

看完这本书,一个个采访人物在脑海中略过,有悲伤的、有感动的、有可笑的、也有可爱的。在柴静的笔下,一个个新闻事件背后的故事如银幕放映一般跃人眼帘。有人说她采访对象中谁谁谁让我印象,有人说她的文字让与她身边同行的采访配角变成了主角,但我还是为柴静所感动,对她对新闻背后故事的热爱,对人性探求的执着。

有很多作者内心的思考,精彩的句子很多,但是实在记者最重要的事情是尽一切可能呈现事情的真相,评判就让观众和读者来做。把每一个人都当成人看,该是一个社会应有的底线。

她说读者对她说的话“如果你用悲情贿赂过读者,你也一定用悲情取悦过自己,我猜想柴静做节目、写博客时,常是热泪盈眶的。得诚实地说,悲情、苦大仇深的心里基础是自我感动。自我感动取之便捷,又容易上瘾,对它的自觉抵制,便尤为可贵。每一条细微的新闻背后,都隐藏一跳冗长的逻辑链,在我们这里,这些逻辑链绝大多数是同一朝向,正是因为这不能言说又不言而喻的秘密,我们需要提醒自觉:绝不能走到这条逻辑链的半山腰就嚎啕大哭。”

“准确是一种最重要的手艺,而自我感动、感动先行是准确最大的敌人,真相常流失于涕泪交加中”。

看见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篇四

整体书一字一字看过去,当合上最后一页时,还舍不得结束。这就应该是《看见》给我们每一个读者的震撼和共鸣吧。读它时,让我犹如身在其中,感受当事人的情感,体会事件的本质,感悟人生的真谛,内心有太多无法言表的情感就那样不断的肆意翻滚着、流淌着。

此书,她用坦诚的语言陈述着自己的十年成长路,不断剖析自己,不断正视自己的不足,让我们感受到了有血有肉的作者。她深入一线,“出生入死”给我们带来的事件真相,她的经历,她的采访,常常会触动我心弦,让我随之潸然泪下。

就像歌词里唱的“没有谁能随随便便成功,不经历风雨怎么风彩虹”,就像她的导师所说:“痛苦是财富,这话是扯淡,姑娘,痛苦就是痛苦,对痛苦的思考才是财富!”其实一路走来,回首我们每个人走过的轨迹,哪个不是曲曲折折,而哪个人的经历不是一首百转千回的歌呢。

间的往来,认识自己越深,认识他人越深,反之亦然。”其实这些放到我们自己的生活中不也是亦然吗!感谢自己经历的一切,认识自我的渺小和伟大,也理解他人想法和行为,很多人你可以不认同他的价值观行为处事,但前提是,你一定要先去了解他,把他当成一个和你一样对等的人来看待,去理解他的逻辑。不能理解的部分,应留有疑问,而不是劈头盖脸的质问。因为人对幸福的愿望是一样的。

《看见》这本书还教会我用客观的、全方位的角度去看问题。无论对我们来说是好还是坏事情,它都有不同的面,都有不同的问题存在,首先我们要像柴静报道“非典”一样,为了“真相”深入其中,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真正了解问题本身;其次就像“药家鑫”报道一样,一件交通事故本身反映的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性,但深层折射出的是现在家庭教育问题。所以,一个事件产生,它深层折射的问题,它的源头在哪里,我们还是要多问问、多思考。跳出问题看问题,不冲动、不盲目、不求急,有时“慢”也是一种效率。

相信《看见》给我们的启示不止是生活和工作态度,不止是与人沟通,不止是看问题的方法,我想更多是给我们的人生带来了一种“打破重组”的快感吧!

看见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篇五

央视知名记者、主持人柴静出版的一本书《看见》,获得无数好评。柴静曾在湖南文艺广播电台主持‘’夜色温柔‘’,在湖南卫视主持‘’新青年‘’,后来进入中央电视台,曾为央视一套专题节目《看见》的主持人。

而《看见》这本书,是柴静个人成长的告白书,以传记的方式记录了柴静从一个一无所知的新人,到成为央视知名女主持的过程,书中描述了新世纪的十年中几乎所有的重大事件,非典、汶川地震、北京奥运、华南虎照事件、药家鑫事件等等,每个重大事件的现场,几乎都能发现柴静的身影,她把看到的和经历的,记录在书中,像是中国社会十年变迁的备忘录。

她以质朴平实的文笔,描写自己十年来的成长,可从另一个角度上来看,也是中国十年来的发展缩影,一件件的事情,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同样正在成长的中国也在她的笔下产生。

书的名字叫‘’看见‘’,作为一个学习播音的学生,我理解这个书名的含义,曾经在艺考的时候,我被考官问到过一个问题:作为新闻传播人,你认为最重要的职业素养是什么?我回答说,是新闻的真实性和时效性。可如果新闻人像柴静一样,用文字记录经历,最重要的当为真实性。我想这也是柴静以‘’看见‘’作为书名的原因吧,把了解的真相原封不动的告诉读者,不加以个人观点,但会从不同的角度,深度剖析事件,不至于让人有片面的观点。

不管看到什么,都不能沉迷于表面现象,要有理性的思维去分析,这也是我在书中感悟出来的,非常的有道理。

看见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篇六

《看见》这本书的主要内容讲的是作者本身在央视工作十年的成长经历的叙述。有人评价它为“中国社会十年变迁的备忘录”。

我觉得记者最重要的工作除了本分的报告客观的新闻事实以外,还应该做一个现场事实的反馈者。由于受到体制的限制,中国新闻的报道总是存在很多的失实性,然而作为一个亲身经历了事件的记者肯定是能够客观感受的,但是能否报道却是另外一码事。在这本书里面,我看到了一个在荧幕以外的新闻记者的采访笔录。十年前,她被选择成为国家电视台新闻主播,却因为毫无经验而遭遇挫败,非典时期成为现场记者后,现实生活犬牙交错的切肤之感,让她一点一滴脱离在于自我的束缚,对生活与人性有了更为宽广与深厚的理解。十年之间,非典、汶川地震、两会报道、北京奥运等一个个大的新闻报道,在每一个重大新闻事件的现场,几乎都有她的身影。

然而在书中,她所记录下的不是描绘历史的雄心,也不是报纸和电视上播出的宏大叙事的大场面,不是领导们点头哈腰、相互握手的场景。而是一些埋没在人群中的动人细节,为时代留下了私人的注脚。他记录下了新闻中给她留下了强烈生命印象的小个体,每一个人都活跃在她的笔下,即使是一个不起眼的扫地阿姨。如果说,活跃在荧幕和舞台上的主持人都像是明星的话,那么柴静一定是那其中最不惹人眼球的平凡人。她的很多采访都会接触很多社会底层的人,与那些人接触得越多,她就越感到自己的无力,只能通过自己的笔,希望能够多帮助他们一点。

她说“他们是流淌的,从我心腹深处的石坝上漫溢出来,坚硬的成见和模式被一遍遍冲刺,摇摇欲坠,土崩瓦解。这种摇晃是危险的,但思想的本质就是不安。”

她说:他人经受,我必经受。正是怀着这样的信念,她尽可能诚实地写下那些不断犯错、不断推翻、不断质疑、不断重建的事实和因果,一个国家由人构成,一个人也由无数个他人构成,你想如何报道一个国家,就要如何报道自己。

看见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篇七

几周时间,一路“看见”,细细品读,悟出不一样的人生哲理,也使我对生活、对社会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柴静笔下的文字细腻,而又沉重,在她冷静客观下描述的社会现实,一次又一次让人心酸,无奈,只陷入一遍又一遍的沉思。

家暴、同性恋等话题,都给了我很大的触动,可那篇《我只是厌恶屈服》,是给我的启迪最深刻的。在郝劲松打赢铁路发票的官司后,乘车时仍赢得了尊重,柴静问:“你靠什么赢得尊重?”“靠我为自我权利所做的斗争。”他说,“权利是用来伸张的,否则权利就只是一张纸。”

郝劲松是勇敢的,同时是幸运的。他勇敢地站起来保障公民权利,与强大的机构对抗,不仅仅打赢了铁路发票的官司,也赢得了所有人的尊重。然而,在很多情景下,很多人是不愿意像他这般站起来去反抗的,首先维权的过程繁琐,艰难,可能被推向舆论一端,引来无数的麻烦,其次,很多人都抱着息事宁人的心态,认为吃个哑巴亏也无所谓。这也就是为什么在陈法庆在为环境治理方面作斗争时,其他农民拒绝参与甚至贬低的原因吧。而也正是这敢于维权的人与那放弃自我合法权益的人相比较,才显得敢于站出来维权的人更加勇敢,更加无畏。可是一个人的孤军奋战终究是不如齐心协力,陈法庆的维权道路仍然漫长,雷霞的维权道路同样艰难。

因为,我们都应当站出来,对侵犯我们权利的行为勇敢地说“不”!正如书里所讲,“今日你能够失去获得它的权利,你不抗争,明天你同样会失去更多的权利。”这一次我们选择屈服,下一次,我们还讲面临更多的损失。

当维权构成一种意识在我们脑海,我们会自然而然地去珍惜我们所拥有的权利,保护我们的权益。前段时间的“奔驰女司机维权事件”,刚开始时不少人对那位女司机指指点点。直到之后了解到女司机是几度协商、投诉无果才只能以此方式,引起注意,引起大家对她受到伤害的合法权益的关注,舆论才逐渐不将矛头指向她。关注这个新闻的人大约都明白,和解虽然最终达成,可是过程却是十分艰辛,然而当事人为了自我的权利一向在锲而不舍地努力抗争,舆论、媒体、政府……她用尽一切渠道,只为了能够维护自我的合法权益。抛开其他而论,至少这种维权精神是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的。

看见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篇八

生命是美好的,它让我们从失败走向希望,每个人都只有一次生命。

每一次,我们在足球场上踢足球。足球场上的小草不惧我们在它们的身上跑过,傲然挺立。啊,我看到了生命。

每一次,我们捉住一只小鸟,小鸟总不放弃生的希望,在我们手中拼命挣扎。啊,我看到了生命。

每一次……。

生命,我们都会珍惜你。

河南油田第六中学四年级:魏世瑛。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