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论文研究综述意思 穷达以时研究综述论文(通用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4 19:12:11 页码:10
2023年论文研究综述意思 穷达以时研究综述论文(通用8篇)
2023-12-04 19:12:11    小编:曼珠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论文研究综述意思篇一

1993年10月,湖北省荆门市博物馆考古工作人员发掘了郭店一号楚墓,出土了一批楚文字竹简,后经荆门市博物馆整理,著名古文字学家裘锡圭教授校审,这批战国楚简于5月在文物出版社以《郭店楚墓竹简》为名出版,这在学术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正如彭华先生在《郭店楚简研究述评》中所作的评价它提供了大量前所未见的佚书,填补了学术空白;它提供了重新审视儒道关系的新材料。”》]其中,《穷达以时》属于其中的儒家著作之一,此篇因其对天人关系的独特论述而备受人们的瞩目,目前学界对《穷达以时》的深人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字释读、天人观、德福观及其他几个方面。现将前人的研究成果梳理如下:

一、文宇释读方面研究概况。

文字释读作为研究出土文献的基础方面,是准确把握出土文献内容和主旨的前提。这方面,学界巳经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其中巳出版的书籍有:李零先生所著的《郭店楚简校读记》(增订本)'它对郭店楚简中文字依字体、形制排序,除了分章分组的释文,并附校读记;刘钊先生著有《郭店楚简校释》[3]有对《穷达以时》篇全篇的校释;廖名春先生所著的《出土简帛丛考》第九章考释了郭店楚简包括《穷达以时》等五篇在内的从“荣”之字,“认为它们或当读为‘世或当读为‘御原因就在于他’本从止得省,而在某楚方言里。‘御,也与‘止’音近,解决了郭店楚简这五篇的诸多难题。”[4];此外,还有张守中先生等撰集的《郭店楚简文字编》(北京:文物出版社,5月);刘祖信、涂宗流所著《郭店楚简先秦儒家佚书校释》(北京:文物出版社,2月)都是这方面的翘楚。

关于《穷达以时》文字释读论文方面研究成果有赵平安先生在《古籍整理研究学刊》上发表的文章《〈穷达以时〉第九号简考论一兼及先秦两汉文献中比干故事的演变》,文章探讨了《穷达以时》第9号简,认为“‘滔賄’当理解为‘醚醵,。‘初酿醢,后名扬,非其德加。’讲述的是王子比干的故事。文章还通过梳理先秦两汉时期相关关文献,梳理出比干故事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衍变;李松儒、张红的文章《郭店简〈穷达以时〉与传世文献关系简论》除了对《穷达以时》作者、时代、体裁、性质的研究,还“将简文与可兹对照的传世文献相比较,从而深人地了解一些历史史实。”[6],文中考证了百里奚身世,吕望的事迹,并略说了古人事迹相混淆的现象;《郭店简〈穷达以时〉与〈荀子〉对读札记三则》(《湖南科技学院学报》10期)这篇文章通过将郭店简穷达以时》的内容与其他相关文献的对读,发现简中的衍、错,通过分析这些差异,了解古书成书的某些现象;此外,相关的文章有王志平先生的文章郭店简〈穷达以时〉校译》(《简牍学研究》4月),以及硕士论文郭店简〈穷达以时〉集释》、硕士论文《郭店竹简《〈唐虞之道〉、〈忠信之道〉、〈鲁穆公问子思〉、〈穷达以时〉集释一兼论竹简的历史背景和古书经传情况》。在文字释读方面,总体而言,学界研究成果颇丰,非常全面。

二、天人观方面研究概况。

天人关系的研究对中国思想史研究一直有重要意义。郭店楚简中,《穷达以时》篇因对天人关系独特论述视角而备受人们关注,很多学者都注意到这一点,他们通过分析《穷达以时篇来论述先秦儒家对天人观的解读。关于穷达以时》天人观,国内这方面的书籍著作不是很多,而且大多与先秦儒家尤其孟学派联系较多。主要有朱心怡先生所作的《天之道与人之道:郭店楚简儒道思想研究:k台北市: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5月),该书通过将郭店楚简与传世儒家典籍和道家典籍比对,来修正对先秦儒、道思想的发展与认识;再如谢耀亭先生所著的《从出土简帛看思孟学派的内圣外王思想北京:科学出版社,8月该书以郭店楚简、上博简为切人点,结合马王堆汉墓帛书及传世儒家文献,对思孟学派的内圣外王思想体系进行综合研究,书中第三节详细介绍了郭店简《穷达以时》与思孟学派的天人关系论。通过郭店简《穷达以时》思想论析来观思孟学派的天人关系论。

研究《穷达以时》天人观这方面的文章主要有梁涛先生的'《竹简〈穷达以时〉与早期儒家天人观》,文章首先探讨了《穷达以时》“天人之分”的基本思想指出“竹简正是通过天人的区分,才使人的主体性得以张扬,显现出人之为人的无上价值和尊严。”m而后文章论述了{穷达以时》篇与孟子“性命之分”的关系。文章认为“在先秦儒学史上,与竹简天人之分思想更为密切的是孟子而不是荀子”m,并通过比对《孟子?梁惠王下》、《孟子。尽心下》这两篇文章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不仅如此,文章还反面分析了《穷达以时》与荀子“天人之分”的区别进一步证明自己的观点;《从竹简〈穷达以时〉说到孔子“知天命”》(《华夏文化》03期)主要阐述的是由《穷达以时》而联想到孔子思想中蕴含着的“天人之分”的思想;《荀子天人论的几个问题一兼论郭店竹简〈穷达以时〉》(《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这篇文章指出《穷达以时》与荀子天人论的哲学思想既有同也有不同,并具体分析了各自思想内涵;《〈穷达以时〉中的天人之辩》指出“它与孟子和荀子的天人之辨有一致之处,但其意义更多的是对于孔子天命思想的阐明。”【8]从命运天定到修正命运一从〈郭店楚墓竹简?穷达以时〉看先秦儒家对时运观的一种解读》(《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1期)分别论述了孔子、孟子、荀子对时运的看法,探讨了《穷达以时》对先秦儒家对时运观的另一种解读。《“穷达以时”—命运之天的现代追问》(《时代文学期)、《郭店楚简穷达以时〉天人关系新探(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02期)则没有过多提及先秦儒家的天命观,而是从抽象的哲学高度探讨《穷达以时》中蕴含的天人关系。这方面的文章主要围绕《穷达以时》篇到底与先秦儒家孔子,孟子,还是荀子的思想渊源更为密切来进行研究。

三、德福观及其他方面的研究概况。

李存山先生《〈穷达以时〉与“大德者必受命”》,文章分析了《穷达以时》与《中庸》之差异,并分析其他与孔子有关的著作,指出“儒门中还应有一种道德的现实主义思想,《穷达以时》篇可以说就是这一思想最早的集中表述。”》]指出“孔子并不认为“德”与“命”有着必然的联系,道之行与不行就像死生、富责一样不是德行、人力所能决定的德位”、“德命”或“德福??一致的思想并非孔子本人的思想。王中江《〈穷达以时〉与孔子的境遇观和道德自主论》先从情景、人物、体裁和问题比较传世文献《鲁穆公问子思》的{韩诗外传》卷七、《说苑?杂言》、《荀子?宥坐》和孔子家语?在厄》《庄子?让王》、《吕氏春秋?慎人》和《风俗通义?穷通》的记载以及它和《穷达以时》的异同关系,在此基础上,探讨《穷达以时》基于“天人之分”模式之上的“境遇观”及其所彰显的儒家道德主体性和道德自我决定论。总结出“穷达以时正是要求人超越环境、条件、机遇对他的影响。”王中江孔子的生活体验、德福观及道德自律一从郭店简〈穷达以时〉及其相关文献来考察》“指出《穷达以时》同其他相关文献一样没有再把德福、德命看成是一致的,而且它们对什么是穷达也作出了不同的解释,使之具有了新的意义,特别是把人对美德的追求变成了自足的事务。这表明,儒家的德福观在其内部就是复杂的,不能用单一的标准去衡量。”

甚至有人将《穷达以时》中蕴含的思想运用到投资学,有人甚至写出文章《〈穷达以时〉助投资》,将《穷达以时》中“察天人之分,而知所行矣”,理解为要求投资者踏实做好每一步投资工作。

四、总结。

通过以上对国内学界关于《穷达以时》研究情况的概述我们可以了解到学术界对《穷达以时》研究在文字释读、天人观方面研究已经十分丰富,成果卓越。然而其他方面,比如《穷达以时》与德福观以及道德自律的关系以及其他方面有待进一步探讨,仍然需要更加深人地研究,《穷达以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价值也必然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才能进一步推进实现。

论文研究综述意思篇二

南楼。

作者:谢应芳朝代:元体裁:词且自为埋铭,及赋诗自挽。既而失去行囊之资用,然康强无恙。余故作生死隔年期。刘伶老似痴。动教人、负锸相随。惊得青蚨飞去了,无酒饮,却攒眉。春暖典春衣。还堪醉似泥。趁清明、雨后游嬉。杨柳池塘桃杏坞,春水漫,夕阳迟。

论文研究综述意思篇三

内容提要:新世纪伊始,发展心理学家提出了灵商理论,认为心灵智力是人类的最高智力,探究人类灵魂的深度,成为激发人的潜能的核心聚变力、主宰个体成功的主要聚合力、决定个体幸福的主要缔造力。本文从灵商理论提出的背景出发,首先概述了近十年有关灵商内涵的研究进展及其与智商、情商的关系,然后梳理了灵商研究的现状及其教育意义,最后提出了灵商培养的路径。提升灵商,对于个体完善自我、促进入际和谐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灵商;终极智力;内涵;培养路径。

灵商理论认为,灵商(心灵智力、灵魂智力)是一种能够治愈我们自己和创造我们自己整体的智力,是一种能创造性地发现新价值的智力。灵商是智商和情商有效运转的必要基础,是我们的最高智力;它侧重于对意义、价值、评价的追诉,即“我们用它来提出和解决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我们可以用它在一个更为宽广、更为丰富,并且不断提供意义的环境里安排我们的行动和我们的生活,我们可以用它对行动的某个过程或者某段生命历程进行评价:这一段比那一段更有意义。”

因此,灵商较之智商和情商更好地解释了人类智力的复杂性,心灵的灵动性和创造力的丰富性,主要表现在:灵活变通的能力(积极的和自发的适应性);高度的自我意识;面对和利用苦难的能力;面对和战胜痛苦的能力;被想象和价值所激励的生命本质;不愿引起不必要的伤害;倾向于发现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形成“整体”);询问“为什么”、或者“如果……将会怎么样”等问题,并寻找“根本性”答案的明显倾向;存在心理学家称之为“场地独立性”的特性——具有反对习俗的能力。

达纳·佐哈与伊恩·马歇尔用一个生动的比喻恰当地表明了智商、情商和灵商的区别:电脑具有高智商,它们知道什么是规则,并且能够遵循规则不犯错误;动物往往具有高情商,它们具有其所在环境的情感感觉,并知道如何作出适当的反应;但是,电脑和动物都不会询问为什么我们拥有这些规则和这个情景,或者两者是否有可能不同或者是更好。[7具体来说,智商可以量化,与智力因数有关,反映一个人的聪明程度,是一个人的生存基础;情商难以量化,与非智力因数有关,反映一个人的生存能力,是一种生活智慧;而灵商不能量化,也与非智力因数有关,反映一个人创造能力的高低,是一个人的生命意义。蒙田说过:“没有心灵去支使,知识又有何用途?”灵商是使得知识充满活力、生发力创造力的核心物质;它统合着智商和情商,是智商、情商有效发挥效应的必要基础和条件;同时,智商和情商又是灵商发挥最大效能的基础,在一定程度上为灵商效能的发挥提供“原材料”,制约着灵商的高度。二、灵商的研究现状及其教育意义2000年,发展心理学家达纳·佐哈与伊恩·马歇尔合作出版《sq:connectingwithourspiritualintelligence》,正式提出了灵商理论,【10】引起学界极大兴趣,但遗憾的是目前国内缺少相关研究成果的引入。《sq:connectingwithourspiritualintelligence》出版的第二年,国内学者就马上出版了译本,【ll】成为国内学者研究灵商的范本,国内研究者主要从两条线展开对于灵商的研究。

(一)在认识论领域继续探索灵商自身。

尽管上述研究者从认识领域的不同角度继续探讨灵商的内涵,并做了一定的意义延伸,但是核心还是达纳·佐哈与伊恩·马歇尔对灵商所做的界定:一种能够治愈我们自己和创造我们自己整体的智力;一种能创造性地发现新价值的智力;侧重于对意义、价值、评价的追诉。

重要,素质比智力更重要,觉悟比素质更重要。”“觉悟”就是意识、理念这个层面的内涵,就是对意义和价值的清醒体悟和把握,而这些都是灵商的主要内涵。开发灵商对于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培养优秀人才,实现人际和谐具有重要意义。灵商的培养主要有以下途径:

(一)获取丰富的知识。

丰富的知识是生理基础之外灵商得以存在和发挥效能的必要条件,个体应当努力学习尽可能丰富的知识。一般来说,个体主要有三种途径攫取知识:直接学习、间接学习、社会实践。对于教育来说,灵性课程的设计和完整人格的塑造则是一个重大的研究课题;同时,还必须以灵商培养高素质的教师,这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一个重要条件。

(二)培育丰富的感情世界。

感情是知识和能力正常运行和高效发挥的“活水”,是人成其为人的重要标志。培育丰富的感情世界,主要应该提高个体的情商,而提高情商又应当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认识自身情绪的能力;妥善管理情绪的能力;自我激励的能力;认识他人情绪的能力;人际关系的管理能力。课程是学校教学心脏,是学校教育目标实现的蓝图,而课程体系的改革,无论对智商还是情商、灵商的培养都将是有力的促进。

(三)培育旺盛的创新能力。

有学者提出教育的三个境界:最低境界是教知识,其次是教方法,最高境界是教心态;在这里,我们可以说心态的依据就是灵商,而方法是达成灵商的必经途径,因为,灵商就是要具备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灵商理论认为,智商和情商不会对规则询问为什么,追诉意义和价值,只能在界限之内玩“有限的游戏”;而灵商则允许人类进行创造,改变规则,变动情景,允许与界限玩“无限的游戏”。因此,旺盛创造力的培育可以有力推动灵商的培养。

文档为doc格式。

论文研究综述意思篇四

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以来信息网络技术高速发展,人们进入了全新的网络时代。计算机互联网信息传播由单向传播变成了互动交流,大家熟知的报刊、广播、电视的方式被扩展,这样开辟了人们的交流空间,它使这个空间变得开放和自由。人类想象中的情景和听上去遥不可及向往,在今天的网络时代变成了触手可及的事实,让人们亲身体会乐享其中。在网络这个无边际的虚拟空间中,人们尽情发挥、畅所欲言,人们可以在家中享受到无穷的生活乐趣,还可以获得信息和资源,丰富自己,更可以在网上进行贸易和商贸活动,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所有这些对人们的生存都能提供无尽的财富,人们似乎活的更丰富多彩。

网络的两面性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危害,在人们急速的进入网络时代,享受便捷的同时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道德困境。网络中的某种不良现象,它利用网络隐蔽性的特点造成了极大的影响,留言板上的不健康言论进行人身攻击、谩骂,肆无忌惮的虚假新闻,充斥网上的网络色情。横行肆虐的黑客。所有这些是我们不得不思考网络道德问题。

网络具有超时空性,它为青少年的人际交往提供了一种立体途径,这种立体途径体现互动性、多媒体化,扩大了青少年的交往面。人们都有自己的社会属性,在网络中青少年的互动渐渐淡化了这种属性,甚至去除了交往双方的这种属性。人们在网络上的存在都是虚拟的、数字化的,人们的交往也表现为符号与符号的互动。在一项调查报告中甚至有近三分之一的人认为在网上做什么都可以毫无顾忌,上网的人都缺少被监督的压力,人性中恶的一面在低约束甚至无约束的约束下得到宣泄。青少年网络道德情感的弱化主要是因为网络的高度隐蔽性,青少年网上道德的弱化会直接影响网络的建设,而且这种虚拟世界的道德弱化会影响现实中的道德行为。因此青少年的网络道德教育问题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二、网络文化与网络道德教育。

网络是虚拟的,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网上的信息资源其实是取之于现实,源于现实,服务于现实的,网上信息资源其实是对现实信息的重组,相当于网络中的问题与现实中的问题是相联系的,是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具体体现,并不是单独的新鲜事物。也就是说一个人在现实中和在网络生活中的道德品质和素养是相联系的,虚拟和现实之间是息息相关的。

因此探讨网络文化与道德的关系是很重要的。因此网络文化的存在为青少年构建了更加艰难凌乱的外在环境,需要青少年在困难面前积极应对,发展和完善自身的网络道德水平,青少年要认清网络文化与道德的关系,要注意两方面的问题:

第一,网络文化对人类的道德生活有深远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是双重的。首先,网络文化它改变着人类的价值体系,并且网络文化还推动着人类活动的科学化、技术化、和知识化,也就是新的`物质基础和科技基础。网络文化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工作方式、生活习惯、交往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改变,这种改变促成了新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的产生;网民所需要的良好的道德心理素质正是网络文化健康发展所追求的目标;各类道德规范的形成丰富了人类道德的内容。其次,网络文化会产生负效应,网络使工作方式改变,体现在运用和传播中,由于互相之间的隔离会使人们变得孤独寂寞,导致感情逐渐变淡;网络犯罪的出现呈现低龄化、专业化、国际化等特点,它作为一种新型犯罪在侵蚀青少年的头脑,传播不良内容、截取情报、侮辱他人、侵犯隐私以及利用信息技术盗窃金钱等违法犯罪行为时有发生。

第二,道德在网络文化的运用、传播和发展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首先,道德是一种社会精神,它是依靠人们所具有的某种内在力量和外在力量而形成,比如信念、习惯和受教育情况,以及舆论这个外在的支撑,所以道德可以推动网络文化的发展。其次,道德对网络文化具有评价和指向功能,评价和指向即用道德评价人们行为的善与恶、应当与不应当的评价判断,通过评判来推动网络文化的正方向,评判的依据是阶级和社会的道德标准,并通过社会舆论和人们的良心加以引导,使其方向不发生偏差。再次,道德的规范和调节功能,也就是说社会整体价值取向对个体的约束,个体之间的约束,以及利用个体自身内化来积极主动地来进行调控。

在传统教育过程中,教师作为主动传播教育的施教者,通常在道德水准和个人素质方面都可被认为是佼佼者,从质和量两个方面考虑都具备广泛实施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的条件。

青少年的自制能力弱,好奇心强,辨真假能力差,容易受到误导误入歧途,如果想在网络生活的道路上平稳行进,就需要通过及时和良好的引导。这个年龄段的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不是很明确,会对自己周围的人产生崇拜,可以利用教师的领导者形象言传身教,掌握德育的领导权和主动性,使学生主动接受教育并且调动其积极性。网络道德教育方式以交谈为主,教师要与学生产生思想上的共鸣,不仅体现在地位上的平等,还应该在生活和互联网中成为青少年的良师益友,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在互联网信息传播的新形势下,青少年网络德育教育从观念到方法面临改革与创新的需求。树立新的网络道德教育观念;持之以恒的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和教育;解放思想,更新方法,建立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德育教育。

参考文献。

[1]王经涛.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现状及对策[j].中国远程教育,2001(2).

论文研究综述意思篇五

崔海正先生于1997年初发表的《近十年姜夔词研究述略》(《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2月)对1987年至1996年近十年的姜词研究作了详尽和精辟的论述。本文对1997年至1999年世纪末三年的姜词研究作一简单回顾。

近三年关于姜夔的研究论文多达30篇。相比1987年至1996年这十年的20余篇,可谓多矣!这表明姜夔正日益受到关注,并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这些论文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姜词题序的研究。

姜词现存约84篇,除3篇外,其他皆有题序。其中长序31篇,短序包括词题50篇。20世纪末期的几年时间里,关于姜词题序的研究论文达4篇之多,约占总数的1/9。其中论述新颖的是陈洁的《论姜夔词与题序之关系》(《中国韵文学刊》1998年第1期)。陈文指出姜夔词的题序创作之所以典型,不仅在它数量多,更因为词人对这一文体所倾注的浓厚兴趣和真挚的感情。特别指出81篇题序只有一些词题和短序在作词之前完成,而长序则多作在词作完成之后,甚或是后来补作而成。作者还运用统计的方法,发现在姜词中,长序与慢词、自制曲、短序和小令形成较为明显的对应关系。即慢词、自制曲多用长序,令词多用短序。姜夔制作题序的目的,已超出了单纯记录创作经过、缘起的藩篱,而把自我情感的酝酿过程置于重要地位。题序与词的关系,由外而内,呈现出一种感情上的关联。陈文接着指出作者对制词的缘起、思路的提示和情感基调的铺垫,使题序成为一条深入理解词作相对可靠的捷径。其同时也指出了词序的弊端,认为两者互相重合,令人生倦;同时有少数词的情调与题序也不完全一致。最后作者认为,当读者跟着序文的线索读完全词之后,便会觉得不过如此,失去了在神秘状态中探求未知数的成就感。词的多义性和隐喻性才是具有魅力的源泉。因此,当词与题序产生矛盾时,研究者应回到原文。姚大勇的《姜夔词小序研究》(《新疆大学学报》1998年第4期)认为姜词小序内容不拘一格,文笔轻灵活泼,多富自然之趣。姜夔拓展小序的领域,是对传统小序概念的突破,体现了词人新的词学观。并认为姜对词小序创作的重视,实是当时推尊词体思潮的一种反映。

姜夔对音乐具有相当的造诣,其词作无形之中会受影响。这四年来,从音乐角度研究姜词的论文也有4篇。其中以赵曼初《姜夔词调声辞配合关系浅说》(《中国韵文学刊》1998年第1期)一文最有特色。赵曼初首先认为姜夔词调可能反映了一种独特的声辞配合观念;其词调正处于宋词格律由平仄规律演化为四声规律的`重要转折阶段;认为姜词调具有长期的典范意义,在词史上占据了重要位置。然后作者带着这些问题对姜夔《白石道人歌曲》进行了研究。运用统计学研究方法,从音阶、音高、音长、音程等不同角度,分析了姜词语音四声与乐音的联系形式,探求了姜夔词调的声辞配合规律,认为词的格律形式已由平仄规律发展为四声规律,并且是宏观守平仄规律、局部守四声规律,其中体现了宋词格律的基本原则和完美标准。该文所提供的研究结果与方法,有助于揭示汉语歌曲声辞配合的一般规律,并可为词谱学研究开辟一个联系实际歌唱的新境界。姜夔词调的声辞配合方式,代表着宋词歌唱的成熟的格律形式,是继周邦彦词之后本色当行的一代典范,其引商刻羽的协律技巧为元曲的格律形式精密化开了先河。

三、对单一词作的解读。

对于姜词精神底蕴和美学魅力的开掘是近年来姜词研究中的重点,但能推陈出新的论文不多。杨海明先生的《无枝可依:姜夔的飘零之感和恋家之情》(《齐鲁学刊》1999年第4期)指出,作为一名“江湖词人”,姜夔虽以其出众的文才而广受当时达官贵人的赏爱,但终究被排斥在主流社会之外。他仍是一位没有独立政治地位、旅食于豪门的清客文人。这样的“角色定位”便决定了其词作中始终潜隐着一个“无枝可依”的寒士所特有的身世飘零之感。而对温馨的家庭生活和男女情爱的眷恋与缅怀,又使其词中透出一股热切和带有艳情气息的恋家之情。二者相反相成地共同构成了白石词作为一名“江湖词人”之词的重要人生意蕴。

李康化的《从清旷到清空——苏轼、姜夔词学审美理想的历史考察》(《文学评论》1997年第6期),为我们勾画了从苏轼到姜夔之间的词学演进轨迹,抽绎出二者之间相关联的美学意旨。通过比较,作者认为并非稼轩承苏轼遗风,实姜夔承东坡衣钵。长期以来,论词者认定辛弃疾是东坡的最佳继承者,作者并不否认词史中“苏辛”并称的理由。认为在对词的观念和功能的看法以及题材的扩大和深化上,特别是使词脱离音乐的束缚进而发展成为一种以抒情为主的长短句格律诗,他们之间有着明显的继承和发展关系。但他们之间的相似点仅限于这些文本形式外在方面。一旦超越这个范围,尤其是在具体的人生态度、审美趣味等深层精神风蕴方面,则罕有相同点。作者指出,从深层次的词学审美心理和人格精神建构的维度看,白石较之稼轩更得东坡词学审美理想的神髓。因为他们之间的精神品格惊人地相似,对词的抒情功能的认识亦相同。因此与东坡精神相似的白石在词学审美理想上自然会呈现趋同苏轼的迹象,在柳永、辛弃疾之外别树一帜。苏、辛、姜三人都有气格,但辛只有气格,只能属豪放。苏、姜二人在有气格的前提下,出之以高淡,调遣清疏的文藻。但东坡表现为“清旷”、姜夔表现为“清空”,这体现在“清空”较之“清旷”更多来自运笔的讲究与语辞的雕饰。东坡乃天然标格,白石注重字句锤炼。

孙维城先生的《“晋宋人物”与姜夔其人其词——兼论封建后期士大夫的文化人格》(《文学遗产》1999年第2期)指出姜夔钦羡晋宋风韵,希望自我价值被发现被肯定,能得到精神上的大解放,人格上思想上的大自由。但由于社会的现实,对自由生活与独立精神的追求往往是幻想,造成了姜夔狷洁简傲的性格特点。而姜词把对山水的深诣与对爱情的执着融为一体,在宋词中更是绝无仅有的。再加上狷洁的个性与瘦硬清冷的章法语言,使我们透过他的词作,能够聆听到封建后期士大夫的文化人格,表达了他们的人生态度和艺术态度。姜词的意义已经溢出了词学领域,而体现出士大夫构建理想文化人格的愿望。

杨柳的《论姜夔艺术化人生的悲剧性》(《陕西师大学报》1998年第3期)一文则认为“理想执着追求和这种理想在现实条件下不可能实现,就会产生悲剧意识。理想失落而失落者对理想又有着永远的怀念和执着,也会产生悲剧意识。”悲剧意识一经产生,其人生无疑具有不可避免的悲剧性。作者指出白石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态度都透露出,他所追求的理想人生,是一种追求精神自由解放的艺术化人生。但他所设计的理想自我与真实的自我,存在一个永远的距离。因此给他的艺术化人生抹上了一层悲剧色彩。作者最后指出,白石的生命价值也正是在这种困惑与超越的不懈追求当中。其艺术化人生别具一种悲剧美。

纵观世纪末几年姜词研究,我们发现,对姜词进行总体研究因为很难出新,已不多见,对姜夔词史地位进行评价的专门文章也未出现。因为没有新资料,对姜夔生平的考订也没有进展。而对单一作品的解读,从新角度对姜词进行研究则已形成一种趋势。姜夔乃才子,除词外,对诗、文、音乐无所不通。因此展望21世纪,对姜夔的研究不能仅限于词,对其诗、文、乐等也应进行同步研究。或许,当我们在对姜夔诗、文、乐的研究有所进步时,蓦然回首,姜词的研究可能早已另上层楼了。

论文研究综述意思篇六

准社会交往源起于美国心理学家霍顿和沃尔1956年发表在《精神病学》杂志上的一篇论文。文中指出人们会将媒介中的人物当成真实的人物对待,并会对媒介人物的言行举止做出反应。这一概念自上世纪90年代,尤其本世纪初以来,受到了学术界和实务界的广泛关注。但这种关注相对集中于心理学和传播学领域。且在概念定义上,学界各学者对于准社会交往的内涵认知尚未达成共识。因此,本文基于国内外之前的研究,对准社会交往的概念、影响因素、影响结果行简要概述,以期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启示。

二、准社会交往的概念。

近年来,关于准社会交往的研究日益增多,但因研究情境各不一致,学界对准社交往的概念定义也各不相同。虽广义上均以受众为中心,沿用霍顿和沃尔一文的理解,认为是受众对媒介人物的一种真实存在的幻象。但从狭义而言,对准社会交往的内涵理解存在差异,从整体上可分为四类:(1)沿用霍顿和沃尔对准社会交往的理解,将其定义为媒介受众与媒介人物之间基于媒介的主观想象的、亲密的关系。(2)将媒介细分至具体的情境,定义为受众与某种特定媒介人物之间的感知人际关系,如陈耀等基于微博的视角,将其定义为受众与微博人物之间的关系。(3)侧重于受众对媒介人物的情感感知,认为受众与媒介人物的关系基于其对媒介人物的情感依恋。(4)侧重于其互动性,认为受众会与媒介人物进行单向沟通,而媒介人物也会根据受众的反馈或换位考虑而调整自己的行为举止。本文认为,准社会交往的定义应不局限于某一特定情境或者某一特定对象,而应基于其概念整体,具有适用性。

三、准社会交往的影响因素。

以往研究主要从个体因素、情境因素和社会因素三个方面对准社会交往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

(一)个体因素。

通过对现有相关文献的整理发现,对个体因素的关注主要集中于人口统计学变量、个体特质和动机。女性的准社会交往水平要比男性的准社会交往水平高,这一结果主要是基于女性的情感更为细腻,更容易产生情感依恋。但学术界对此的研究结论并不一致,例如朱秀凌关于未成年人的研究便发现,未成年人的性别对准社会交往并没有影响。同时,性格内向的人往往会因与他人交流少,而通过与媒介人物的交流来填补孤独感,因此准社会交往水平会高于外向的人。此外,准社会交往也会受信息寻求、社会交往和娱乐等动机和人际吸引等因素的影响,受影响越深,准社会交往水平会越高(韩啸等,)。

(二)情境因素。

对情境因素的研究集中于平台和准社会交往形式。在诸如facebook等社交网站上的准社会交往可能会更强,因为在这类平台上发布的内容更为生活化、多样化。此外,发布的内容和形式也会影响准社会交往的水平,如发布情感性较强的内容更能将受众带入其设定场景。例如,看电视时常易随剧情发展而出现情绪起伏,甚至忽略周围环境的情况。同时,高质量的信息也能促进受众与媒介人物更进一步的准社会交往。

(三)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是影响准社会交往的一个重要因素。准社会交往需要借助一定媒介作为信息载体,诸如电子设备,而媒介所提供信息的真实性会影响受众准社会交往的.水平。这其中,技术因素要发挥重要的作用。再者,在准社会交往中,很大一部分源于追星现象。粉丝常因自己的“爱豆”去观看某些节目、听广播、打游戏或者使用社交网站等,这其中除去技术因素的关键作用,社会对于追星包容程度,及各类活动的举办都会对准社会交往产生一定影响。

四、准社会交往的影响结果。

一般而言,受众与媒介人物的准社会关系越强,其越有可能产生下一步加强联系的行为。现有文献主要研究了以下两个方面。

(一)情感联系。

情感联系是准社会交往研究关注较多的结果变量。研究发现,受众在准社会交往的影响下,会感受到与对方关系的亲近,产生对对方身份的一种认同感,进而提高对彼此感知关系的忠诚度。例如对企业的忠诚度或对品牌的忠诚度(tsiotsourh,)。此外,准社会交往还会对受众自身的感知产生影响,尤其是在追星现象中,由于明星在平台中塑造的形象大多是积极完美的,因此追星可能影响对自身的满意度。

(二)参与行为。

参与是关于准社会交往研究得最多的结果变量。如,在政治选举时,候选人通过社交网站与选民进行互动,分享观点和态度,可以有效地影响选民对候选人的印象和投票意向。购买行为也是较为常见的,例如,粉丝会因为某个明星的代言而购买某些自己并不是那么需要的产品,并且会对这些产品产生情感(包敦安等,)。此外,参与行为还包括内容转发、讨论参与等。

五、未来研究方向。

根据文献整理,本文发现以往对准社会交往已经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探究,但仍有所欠缺,需在未来进一步地进行研究。(1)准社会交往的定义,以及其与准社会关系的界定仍不明晰,需进一步明晰二者的定义和关系;(2)虽从各角度分析,准社会交往之前研究的作用机制是可以理解的,但它毕竟源于外国情境下的某些特定研究,其测量量表并不一定符合国内的实情,因此,本文认为需要基于国内的情况自制量表或者修改量表(3)由于准社会交往需要借助中介,因此还需探究发布内容等对受众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等。

论文研究综述意思篇七

摘要:高液限土通常含有大量的蒙脱石、伊利石、高岭石等黏土成分;其主要的特征是压实性差,经过压实后的土的压缩性仍然较大,且有明显的应变软化。水的因素和人的活动是导致高液限失稳的主要原因。高液限土边坡破坏防治必须坚持“先发制坡,以防为主”的原则,必须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

1、概述。

在工程中判别高液限土的3个指标为:小于0.074mm的颗粒含量大于50%、液限大于50%,塑性指数大于26的土。目前边坡工程对具有膨胀性的高液限土设计思路基本是参考膨胀土进行的,除了具有遇水膨胀、失水收缩的特征外,更主要的特征是高液限土压实性差,经过压实后的土的压缩性仍然较大,且有明显的应变软化。很多边坡工程失去效用,都是由于认清楚高液限土的本质特征而引起的。

高液限土通常含有大量的蒙脱石、伊利石、高岭石等黏土成分。其中蒙脱石是由颗粒极细的含水铝硅酸盐构成的矿物,其晶格单元由两层硅氧四面体层夹一层氧化铝八面体层构成,层间联接依靠范得华力,较弱,水分子容易进入晶胞之间,增大晶胞距离,脱水后,又产生相应的收缩,其液限变化范围可达到140~710%,塑限范围为50~100%[1];在晶格之间,由于同晶置换作用,使蒙脱石具有很强的`吸附能力,大量的na+、ca2+填充进来,产生双电层效应,导致粒间的膨胀。相似的,伊利石也具有2:1的三层晶体结构,但其吸附的阳离子主要为na+、k+,晶格间连接力较强,水分子不容易进入,所以伊利石亲水性、胀缩性不如蒙脱石,其液限变化范围为80~120%,塑限为45~60%。伊利石属于较不稳定的中间产物,性质介于蒙脱石和高岭石之间,并随着层间k+含量的逐渐减少,而接近于蒙脱石。高岭石的结构单元是由一层铝氢氧晶片和一层硅氧晶片组成的晶胞。晶胞之间的联结是氧原子与氢氧基之间的氢键,联结力较强,晶胞之间的距离不易改变,水分子不能进入,亲水性及膨胀性较前两种矿物成分小。

高液限土的工程性质与其母岩成份、含水量、密实度、外荷载大小及作用方式、其他物理化学作用等都有关系。根据大量工程实践可知:高液限土透水性较差;干硬时强度高,坚硬不易挖掘,不易压实;毛细现象明显,吸水后能长时间保持水分,故吸水后承载力小、稳定性差;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弱膨胀性和粘性。

3.1水的影响。

3.1.1高液限土吸水引起的土体抗剪强度降低。

高液限土的抗剪强度包括内摩擦力和粘聚力两部分。内摩擦力是土体受剪切时,剪切面上下颗粒相对移动时,土粒表面相互摩擦产生的阻力;粘聚力是使土体的颗粒粘结在一起成为团粒结构的力。粘聚力来源于两个部分:土吸力,是土体孔隙、气压力与孔隙水压力之差,使之产生粘聚力;土中天然胶结物质对土粒产生胶结作用,而具有的粘聚力。随着雨水入渗,水分逐渐积累,土体渐渐饱和,一方面土体内孔隙气压减小,孔隙水压力增大,结果基质吸力减小,再者水分在土粒表面形成润滑剂,使内摩擦角减小,减小其的内摩擦力,高液限土的抗剪强度不断减小。

3.1.2高液限土边坡不同的水文地质条件引起坡体内应力的变化。

高液限土不同的矿物组成、不同的层厚、不同的接触关系以及坡体变形失稳影响范围内地表水、地下水不同的补径排条件,必然引起坡体局部的应力的变化,对边坡造成不利影响。

3.1.3坡体自重增加以及坡脚强度的降低。

高液限土吸水,必然引起坡体自重增加;高液限土含水量高,强度较低,尤其坡脚附近容易积水潮湿,容易产生由于坡脚强度不足,导致坡脚过大变形而失稳。

3.2人的活动。

对于人工开挖后高液限土坡,属卸荷力学行为,卸荷将引起堑坡位移场和应力场的改变,坡体内的应力状态在一定范围内调整,于堑坡内坡缘拉应力、坡中部最大压力差、坡脚剪应力三大应力集中带,导致最大主应力和剪应力增加,并在坡脚附近和坡型突变处产生应力集中,并在一定的诱发因素下很可能演化为崩塌或滑坡[11]。

高液限土边坡破坏防治必须坚持“先发制坡,以防为主”的原则;依据高液限土的类别和挖方深度的不同,可从如下几个方面考虑边坡防治的措施。

4.1选择合理的边坡开挖方式。

高液限土边坡宜采用台阶级,加宽各级平台的宽度,把高边坡降低为矮边坡的组合形式,这样不仅减轻了高边坡土体对坡脚的压力,而且减弱了地面水对坡面的冲蚀,同时平台对坡脚有一定的支撑作用。

4.2设计较为保守的边坡坡度。

由于高液限土工程性质极为复杂,环境条件影响很大,很难确定边坡坡度和破坏位置。因此,坡比设计有必要比类似工程地质采取趋于保守的坡比方案。

4.3施工时补强措施和反压措施。

水是高液限土的大敌,对地表水、地下水均需处理。

4.4.1排水措施。

增设与加大路基坡脚的碎石盲沟,盲沟的纵坡适当放大点,以利于地下水尽快排放。在有挡墙的边坡应在挡墙位置增设仰斜排水孔,加大边坡的排水功能,尽快减轻边坡自身的重量。加强路堑边坡的排水处理,根据坡面渗水情况,适当加强设置仰斜排水孔;对于坡脚渗水,考虑渗水位置设置碎石透水层及管道排水。因坡面潮湿含水量较高,增设带边坡渗沟的路堑拱形骨架,渗沟出水口必须与挡墙的透水层和泄水孔连通。使其有规则的排放,防止其对边坡的浅层冲刷。

4.4.2隔水措施。

采用隔水措施来提高高液限土的遇水稳定性,隔水措施包括设置粒料吸收层,包芯法或包边法等;还可以配合使用一些辅助性的土工布、土工格栅等土工合成材料,起到增强强度的作用。利用隔离排水、掺粗粒土、土石混填等物理方法改变坡体内原有地表水或者地下水的补径排条件,使高液限土边坡安全稳定。

4.5其他措施。

4.5.1化学加固措施。

4.5.2生物加固措施。

生物加固措施是近十几年的事情,就是用活的植物,单独用植物或者植物与土木工程和非生命的植物材料相结合,以减轻高液限土坡面的不稳定性和侵蚀。主要是深根的锚固作用、浅跟的加固作用、降低高液限土坡体孔隙水压力、植被能降雨截留削弱溅蚀、控制坡体表面土粒流失。由于生物措施对高液限土坡加固程度有限,往往与其它措施配合进行。

高液限土是一种典型的非饱和土,目前对高液限土边坡的设计主要是参考膨胀土边坡的方法进行,但高液限土并不完全等同于膨胀土,要做出合理优化的设计,必须认识到高液限土与普通膨胀之间本质的不同;因此从微细观的角度分析高液限土的物质组成及空间组构,解释土体的特性及变形机理,以便找到一些防治措施,是高液限土坡将来可能的研究方向。由于离心模拟技术能在原型应力状态下研究和观察高液限土边坡的变形和破坏过程,并具有较好的经济性、可控性、可操作性、重复性及一定的可靠性,对模拟以自重为主要荷载的高液限土结构物的性状特别有效,可能也是高液限土坡将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2]chukwezeh.pavementfailurescaqusedbysoilerosion.proc.2ndint.conf.case.historiesingeotechengrg.st.louis,pap.no.5.000936-9.

[4]杨平.浅析高液限粘土在路基施工中的应用[j].山西建筑,11月.。

论文研究综述意思篇八

从前人的综述性研究看,一是数量极少,仅《四川德格县和西藏尼木县藏纸手工造纸调查》和《西南民族地区手工造纸研究综述》进行了文献综述;二是内容浅显,都仅停留在对前人研究的简单概括上,缺乏对造纸工艺各环节系统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1)植物学特征描述远多于根的成分分析。几乎所有研究都提到瑞香狼毒的外部特征,包括种属、花叶形态、植株特点,开花期和生长环境。涉及根的纤维组成或化学成分的描述仅有“根部含纤维18.5%”[1]438和“根含甾醇、酚性成分、氨基酸、三萜类及有毒的高分子有机酸”[2]42。(2)原料与造纸质量间关系的研究少且说法不一。一是根的最佳采挖时间。观点从6月到9月,说法不一。本人认为,从表象上看,最佳采挖时间因地理环境而异,非讨论重点,但深层次依据是何时根的毒性最强。有关这一层面的研究普遍认为其毒性在开花期最强,但也有人认为是在开花期后。二是根的粗细与造纸质量间关系。以《四川德格县和西藏尼木县藏纸手工造纸调查》为例,文章在介绍德格县造纸原料时说“狼毒草的根须越粗壮,造出纸质量越好。”[3]157在介绍尼木县造纸原料时说“对于造纸而言,狼毒草的根粗和根细都是一样的。”[3]159本人认为,根的粗细与造纸质量间关系不应受外部因素影响。可见,目前有关造纸原料的研究仅停留在外观描述上,深入的科学探索很少,研究成果缺乏说服力,如只说其毒性给纸张带来的优良特性却未深究其“纸寿千年”的化学机理。关乎造纸质量的关键因素也不明确。

由于两大藏区的造纸流程分别以德格印经院和雪拉村最具代表性,这里分别对两处造纸流程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并在比较中发现两者的差异。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