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山西景点导游词(优质1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7 07:44:15 页码:10
2023年山西景点导游词(优质14篇)
2023-12-07 07:44:15    小编:曼珠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山西景点导游词篇一

接待各人来太原旅游!在游览太原的景点胜景之前,我先给各人先容一下本日的太原和汗青上的太原。

太原作为山西省省会,是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诲中心和交通关节。太原市位于山西中部,辖3县1市6区,总面积约7000平方公里,个中城区168平方公里;总生齿约280万,个中市区生齿160多万。太原东、西、北三面环山,黄河的第二大支流汾河由北而南穿城流过,把市区劈为两半。而5座气魄威风凛凛迥异的大桥又将对象台湾牢牢连在一路。市内高楼商厦比肩矗立,绿地公园散落有致,草坪树带随街延长,尽显壮观的当代都会派头。趁便汇报各人,太原的街道极为类型,凡南北走向皆称路,如建树路、五一起、并州路、解放路、平阳路、新建路、桃园路、滨河路;凡对象走向均叫街,如迎泽大街、府东府西街、双塔对象街、胜利街、西矿街、学府街。使行人倍感利便,断无迷失偏向之忧。城周四郊,绿野平畴河渠交织,地肥水美物产丰饶。清徐葡萄、晋祠大米、老陈醋都是四海享誉的名产。晋祠、天龙山、崛围咽山等景观雄奇绚丽,各具风范。因此,古来就有“俊丽太原城”的美誉。

太原是一座具有2400多年汗青的古城。传说太原这块处所属于尧帝的子孙所受封的唐国,以是西周初年周成王封其弟姬虞于唐,便称唐叔虞。到唐叔虞的后世这一代,改国号为晋。但其时晋国的中心在本日的晋南冀城一带,直到公元前6世纪初晋国的权势才扩展到太原一带。太原古称晋阳,奠定于春秋末期。约莫在公元前5世纪初,晋国卿赵简子的家臣董安于和尹择在晋水之北筑城,取名晋阳,其位置约当本日太原市晋源镇的古城营村。赵氏家属以晋阳为据点积储权势,奠基霸业。

公元前453年,把握晋国大权的智伯连系韩、魏攻打赵襄子。赵依附晋阳高城深池听命,使智氏难以到手。智伯情急智生,发明晋水从龙山何处流来绕城而过,便想出水攻之计,遂掘渠引晋水欲灌晋阳,这即是晋桐智伯渠的泉源。赵襄子用唇亡齿寒的原理说服韩、魏,里应外合,共灭智氏,朋分其地。至此,晋国之地悉为赵、韩、魏三卿所占,史称“三家分晋”,因有“三晋”之说。到公元前403年,周皇帝正式认可赵、韩、魏三者的诸侯国职位,成为战国七雄中的三强,而赵国的国都就是晋阳。晋阳作为赵国都城历17年,公元前386年赵迁都河北邯郸。但赵氏在晋阳的基业已逾百年。

战国后期,秦国屡败赵国,随之在晋阳一带置太原郡,治所设在晋阳。必要声名的是,太本来义为辽阔的平原,战国之前泛指汾河道域的平原地带,秦置太原郡之后,太原作为行政名称牢靠下来。以后,太原即指古之晋阳,晋阳亦指今之太原,二者通用。

汉朝太原为北方重镇,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在晋阳置并州刺使部,管辖太原、上党等六郡。以后太原又称并州。并州之名也许源于太原位于对象两道山脉之间,两山平行谓之并。

西晋末年,并州刺使刘琨为了防止匈奴的侵袭,扩筑晋阳城,使之成为城墙高13米,周长14公里的多半会。东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大乱,太原先后被后赵、前燕、前秦、西燕、后燕瓜代攻占。直到公元396年,北魏40万雄师攻人晋阳,复置太原郡,古城才获得较长时刻的休养生息,而且成为北魏南下河南、东出河北的重要基地。

北魏权臣高欢于532年在太原设大丞相府,并营造下场限弘大的晋阳宫,太原被称为“别都”。高欢之子高洋代替北魏建北齐后,虽定都于邮城(河北临漳),但对其起身之地太原举办了大局限的建筑。在27年间建起大明宫,兴修12院,其光辉绚丽水平远远高出都城邮城。高洋还在太原西山凿佛龛、雕佛像、建佛寺,在晋水源头修鱼沼飞梁。太原面孔为之一新。

太原的黄金期间是隋唐两朝。隋场帝杨广在即位前被封晋王,视太原为“发样之地”,称帝后在太原大兴土木。先在北齐晋阳宫外筑起高13米、周3.5公里的新城,后又在新城西边筑起高13米、周4公里的仓城,接着又制作了第二座晋阳宫。在此同时,隋场帝还征调数十万民工开山筑路,修成由太原到京师长安和宁武管涔山避暑行辕汾阳宫的两条驰道,太原的交通越发利便。

隋朝短暂,很快被唐朝代替。而兴唐的李渊父子即是从太原开基立业的。唐高祖李渊曾恒久任隋朝的山西河东抚尉使、太原留守等职。唐太宗李世民的青年时期也是在太原渡过,被人称为“太原令郎”。在隋末全国大乱之际,李渊父子于公元617年誓师晋阳,昔时11月便攻人长安,成立唐王朝。太原这段非凡汗青使它拥有仅次于长安的重要职位。先被定为“北都”,后又更名“北京”,最后又规复为“北都”。太原城也随之大大扩展。据新旧《唐书》记实,唐代晋阳已经成为凌驾汾河台湾、由三座城池联接构成的多半市。西城在汾水西岸,也称府城或州城,高13米,周长21公里,里面包罗宫城、大明城、新城、仓城四座小城,把北齐和隋代的宫殿所有席卷进来。东城在汾河东岸,为贞观名臣李副主持修筑。因东城内井水苦涩,难以饮用,又修筑了引水工程“晋渠”,将晋水从西城外架槽引入东城。对象两城之间,跨汾河又有一座“跨水联谍”的中城,把对象两城连为一体,故又称“连城”,是则天武后时并州长史崔神庆主持兴建。晋阳三城,虽各有城池,又美满无缺,共有城门24道,进退攻守互相呼应,互为依托,气魄威风凛凛奇异。唐末五代全国由治而乱,名城晋阳也几易其主。先是后唐的“西京”,浙江导游词,随后继为后晋、后汉、北汉的“京城”,这里的新闻治乱直接影响到北国与华夏。从北齐高洋父子,隋朝杨广,唐朝李渊父子,到五代三主(后唐李存勖、后晋石敬塘、后汉刘知远)及北汉的刘祟,这一个个所谓“真龙皇帝”都是从太原发迹篡夺全国。太原可以说是藏“龙”卧“虎”之地,故又有“龙城”之称。

晋阳城易守难攻。宋王朝成立已数十年,但晋阳仍在北汉刘氏手中,直到平静兴国四年(公元979年)第二代皇帝宋太宗赵光义“御驾亲征”,围城攻打近半年,北汉主刘继元出城降服信服,宋朝才算攻取晋阳。宋太宗一则敌视晋阳军民的固执抵挡,二则恐惊别人再踞晋阳成“龙”,便命令焚毁晋阳城,并引汾水、晋水淹灌废墟,进而使历时1400多年的晋阳古城毁于水火。落难失所的城中黎民纷纷外迁,个中不少人移居汾河东岸的唐明镇。

太原事实是北方计谋腹地,毁掉旧城之后必需再建新城。公元982年,焚灌晋阳后不到三年,宋朝上将潘美便奉旨扩展唐明镇,筑起周围10多里的土城,这即是此刻太原城区雏型,太起因此进入一个新的成长阶段。宋朝统治者避忌“晋阳”、“太原”旧名,便在这座扩大后的土城配置了阳曲县,以后太原又有“阳曲”之称。必要声名的是,赵光义为斩断“龙脉”,杜绝太原再出真龙皇帝与其争夺山河,就把太原的街道多半计划成“丁”字形,取“钉”之谐音,以钉死龙脉。现在太原仍有一些丁字街口。新建的太原成长很快,到宋代中期,太原又成为一座商贸发家、风物奇丽的北方名城,被誉为“俊丽太原城”。

宋朝后期及金元两代,北方又是浊世,太原城又遭战火之劫。明朝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朱元漳的北伐军进入太原时,这里已是一座火食有数的空城了。洪武三年(公元1371年),明太祖朱元漳封他的三后世朱棡为晋王,坐镇世界九边重镇之首的太原,经略北边防务。朱棡命永平侯谢成扩建城池,谢成在宋城基本上向东南北三面扩展,建成周12公里、高12米的砖城,城上建4座角楼、8座门楼、92座敌楼。至今太原很多地名仍相沿其时城门名,如大南门、小东门、大败门、旱西门等。清代以太原为山西省会。民国时期始设太原市(1927年)。到1949年解放前夕,太原城区面积为30平方公里,生齿20余万。解放后近半个世纪,太原获得了长足成长,成为拥有160万市民的多半市,并且是世界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在故国的当代化建树中施展着越来越大的浸染。

太原作为北方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重镇,汗青上名家辈出。春秋期间有闻名构筑家董安于,行侠好义的豫让;魏晋时期有史学家王沈、王助,文学家孙绰;唐代有闻名墨客王之涣、王翰、王昌龄、白居易;宋代有字画家米芾;金代名墨客李汾,元代戏曲家乔吉,明代文学家罗贯中,清代闻名学者傅青主、阎若琚等,均对中汉文化的繁荣作出了孝顺。在漫长的成长进程中,太原积淀了富厚的文化遗产,生涯至今的如晋祠古构筑群,天龙山及龙山石窟雕像,祟善寺、双塔寺、净因寺、多福寺、文庙、纯阳宫等,均具有很高的浏览和研究代价,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个抱负的旅游场景。

山西景点导游词篇二

山西你去过吗?山西有很多值得一去的景点,列如以下文章的导游词范文,也有介绍到一些经典景点,希望你们喜欢。

山西省,简称“晋”,位于华北太行山以西,故名。山西古为并州地,春秋时为晋国,战国属赵,魏等国地。元属中书省山西道,清为山西省。全省面积15.6万平方公里,人口3干多万,有汉、回、蒙、满民族,省会太原。

山西地处黄河流域的中于地带,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和灿烂文化的主要发祥地。早在远古时代,中华民族祖先就在此劳作、生息和繁衍。相传,华夏民族的开山始祖黄帝、炎帝曾于此活动;中国史前的三位伟人尧、舜、禹也都先后在山西建都立业。山西名胜古迹甚多,现有国家级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上千处,石窟、佛寺及艺术雕刻遍布全省,辽金以前的地上木构建筑占全国的72%以上,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9处,居全国首位。全国仅有的四座唐代木构建筑。其中有3座在山西,总之,山西有“中国古代文化艺术宝库”之称。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大同云冈石窟、应县木塔、五台山风景名胜区、恒山风景名胜区、晋祠风景名胜区、平遥古城、晋商大院文化旅游区、关帝庙、永乐宫、普救寺等旅游资源的产品已蜚声海内外。特别是平遥古城、云风石窟,已先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

山西不仅文物古迹多,自然风光也十分壮美。山西境内有国家级和省级风景名胜区11个,其中国家级的有五台山、恒山、壶口、北武当山、五老峰等5个;国家级与省级的自然保护区11个;国家级和省级森林公园27个。黄河流经山西965公里,在壶口、龙门、孟门等河段形成了独特的景观,成为中外游客向往的去处。近年来陵川王蟒岭、锡崖沟、壶关太行大峡谷、宁武芦芽山、黎城黄崖洞、介休绵山、盂县藏山、阳城蟒河、沁水历山等得到初步开发;同时,各地兴办旅游的积极性高涨,旅游资源的开发全面开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目前,山西省对外开放的主要旅游区有大同、五台山、太原、临汾、运城、晋东南,全省仅年接待5万人以上的旅游景区、景点就达100多处。改革开放20年来,山西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已有很大的改善,省内道路畅通,通讯便利,环境卫生发生了深刻变化,接待服务条件可以满足需求。

五台山位于山西省东北部五台县境内。五台山方圆约300公里,因五峰如五根擎天大柱,拔地崛起,巍然矗立,峰顶平坦如台,故名五台。又因山上气候多寒,盛夏仍不知炎暑,故又别称清凉山。

五台山是驰名中外的佛教胜地,是文殊菩萨的道场,而五台山又以其建寺历史之悠久和规模之宏大,而居佛教四大名山之首,在日本、印度、斯里兰卡、缅甸、尼泊尔等国享有盛名。五台山寺庙始建于汉明帝,唐代因“文殊信仰”的繁盛,寺院多达360多处。清代,随着喇嘛教传入五台山,出现了各具特色的青、黄二庙。五台山五座台顶合围的地区,称为台内,其外围则称台外。

现五台山寺庙尚存43处,其中台内37处,台外6处。

五台山众多的佛寺皆聚集在台内台怀镇。这里寺庙林立,殿宇鳞次栉比,圣景圣迹荟萃一处,其中显通寺、塔院寺、殊像寺、罗寺和菩萨顶被称为五台山五大禅处。

·北武当山导游词·山西导游词·观音堂导游词·晋祠导游词·广胜寺导游词。

台外的寺庙比较分散,其中以南禅寺、佛光寺最著名。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所以这里众多寺庙的正殿都以供奉文殊菩萨为主。文殊菩萨是释迦牟尼的左胁侍,关于他的来历,说法很多,而最流行的说法是他出身于舍卫国的婆罗门家庭,因有慈爱之心,后随释迦牟尼佛出家,成为佛的大弟子,帮助佛化导芸芸众生。他在诸大菩萨中智慧辩才第一,故专司佛的智慧,有“大智文殊”的尊号。文殊的坐骑为一青狮,表示智慧威猛。他手持宝剑,表示智慧锐利。文殊菩萨因智慧第一,所以被推为众菩萨之首,后因对观音信仰流传,逐渐被取而代之。

晋祠,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位于太原市西南郊25公里处的悬瓮山麓。晋祠原为纪念晋国开国君主唐叔虞而建。创建年代已不可考。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就有关于唐叔虞祠(即晋祠)的记载,可见当时已经颇为出名了。

晋祠现已称为一个有着几十座古建筑的中国古典园林的游览胜地。晋祠的文物古迹很多,比较著名的有:

圣母殿和其中的42尊侍女像。圣母殿十晋祠的主体,也是现在晋祠的最古老的建筑(始建于北宋),殿高19米,面宽7间,进深6间,殿的四周有围廊。建筑学家们认为这个殿是宋代建筑的代表作。

晋祠的参天古树也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周柏,又名“齐年柏”,相传为西周时所植,由于年代久远,树身已向南倾斜约40度,但仍充满了生机。隋槐在祠内的关帝庙内,老枝纵横,盘根错节。

难老泉,素有“晋阳第一泉”之誉,与侍女像、齐年柏并称“晋祠三绝”。因它晶莹澄澈,畅流不断,人们便以“难老”名之,泉水常年保持在17℃,灌溉着附近数万亩稻田。李白、范仲淹等大诗人都曾写过赞美难老泉的诗。

崇福寺始建于唐高宗麟德二年(公元655年)的金代建筑,规模可观,气魄宏大,是国务院批准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正殿用减柱法建筑,乃国内孤例,堪称一绝,弥陀殿为全国金代最大建筑之一。

崇福寺坐落在朔城区东大街,门前有石狮一对,自山门由南向北有金刚殿、钟楼、鼓楼、千佛阁、文殊殿、地藏殿、大雄段、弥陀殿和观音殿,占地23400平方米,前后5重院落,布列适当、主次分明,是一座规模完整、宏伟壮丽的古代建筑。崇福寺乃鄯阳古刹,藏经阁始建于唐高宗麟德二年(公元665年,明代重修后更名为千佛阁),契丹时,其地为林太师府署。辽统和间复为增会,这可能是隋、唐“舍宅为寺”的遗风,因名林衙寺,金天德年间(公元1149——1153年)赐额崇福禅寺。现寺内弥陀殿、观音殿为金建,山门为清建,其余为明建。弥陀殿为寺内主殿,建于金皇统年间(公元1141——1149年),由开国侯翟昭度负责施工,殿宇正檐下悬挂的“弥陀殿”竖匾,为金大定二十四年(公元1184年)原物。

弥陀殿建于2米多高的台基上,通高21米,冠于全寺,是全国现存较大的金代建筑。建筑面宽7间,进深4间入椽。殿前有宽敞的月台,后与观音殿月台相连。单檐九脊歇山式。殿内梁架结构具有独到之处,随着殿内金柱的减少,主体结构与其他建筑不同。弥陀殿棂窗也很精致,镂刻透心图案纹样达15种之多,有三角纹、古钱纹、桃白球纹等,这些图案不仅是优秀的艺术佳作,而且对研究金代建筑装饰具有很高的价值。殿内中央砖砌佛坛上置三尊主像,中为弥陀佛,左为观音菩萨,右为大势至菩萨,称“西方三圣”。主像两侧胁侍菩萨表情恭谦。别具神态。两大天王怒目狰狞,似在护法守职。主像背光为编条泥壁,图案呈草叶纹,边沿是焰光。中间背光浮壁13尊伎乐天,姿态各异,栩栩如生。殿内四壁满绘壁画,10躯高大佛像结趺而坐,端庄慈祥,分布于东西山墙和后墙。壁画上方为飞天,翱翔于五彩祥云之间。西尽间绘有千手千眼观音菩萨,立姿,变化身,18面,千手,掌心各绘一眼,手中各擎一件法器,星辰日月,龙楼宝盘,刀戈剑戟,琴棋书画等应有尽有,千变万化。下左为婆薮仙,神情自若,老态龙钟,下右方为吉祥天,神情安详,持重彬彬。东尽间分上下两层,绘三佛三菩萨,后壁门榻上绘16宝观。整个壁画庄重宏伟,气势夺人,画工精细,设色以朱红、石绿为主,色彩绚丽,壁画与佛像交相辉映,大殿更加金碧辉煌。殿外九脊全为瓦条砌垒,殿顶上筒坂布瓦覆盖,绿色琉璃和脊饰剪边。两个高大邸吻矗立正脊之上,正脊中间置有瓦楼一座,将军居中,神志昂扬。戗兽、垂兽巨口獠牙,气势威武。整个弥陀殿集建筑、壁画、塑像、背光、琉璃、棂窗、匾额等于一体,虽经历代风雨寒暑,至今仍光泽灿烂。

观音殿是仅次于弥陀殿的金代建筑,其梁架结构最富有独创性。为“四椽伏对乳伏用三柱”。殿内前槽金柱全部减去,后槽金柱置在佛坛两侧,使殿内前部更加宽广。因省去前槽金柱,四椽伏跨度加大到10米,所以为减轻其负荷,在梁上和平梁前端施较大的人字叉手,把殿前槽上部载荷传递到前檐和后檐柱上。这种神奇的建造能力,充分反映了古代建筑匠师的才能技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保护文物古迹,1953年对观音殿进行了整修,1986年又拨款对弥陀殿进行落架大修。崇福寺,以其古朴巍峨的雄姿,再现于朔州大地。

在朔州崇福寺,珍藏着一座展示我国北朝佛教艺术成就的珍贵文物棗北魏石塔。塔高2.5米,平面呈方形,因在塔刹、塔身和基座上雕有小佛像1349尊,故而也被称为千佛石塔。石塔的塔身是九层楼阁,楼阁四面皆雕有斗拱和塔檐,周围空间则布满小佛坐像,最下层每面中间都雕有一龛,龛内雕有一尊较大的主佛和左右胁侍佛两尊,龛的外部是五排坐佛。佛像大小不等,神态各异。整座佛像塔设计巧妙,工艺精湛,把中国古建艺术和印度佛塔艺术融为一体,创造了我国现存最早的楼阁式佛塔,令人惊叹叫绝。

但让人痛惜的是,这件备受世人瞩目的艺术珍品,因世事变迁,饱受风霜,在半个多世纪前身首分离,不能合璧。目前,塔杀只能以一级藏品保存于崇福寺内,塔身则被台北国立博物馆收藏。

这座千佛石塔塔刹和塔身的分离,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千佛石塔建造于北魏天安元年(公元446年),是献文帝拓跋弘宫中的小官曹天度为了祈求国家太平,耗尽全家资产,在平城(今大同市)所造。建塔的人把天下太平的美好祝愿寄托在千佛石塔上,但石塔的命运却与这个愿望大相径庭。1937年,中华大地阴去密布,血雨腥风,日寇入侵,国土沦丧。保存在朔州崇福寺的千佛石塔也未能逃此劫难。当时,日本出版的《艺术美术全集》中收录了千佛塔的全部资料。资料证实,当石塔在劫运日本装箱时,朔县城内一位爱国者,在敌人的严密监视下,冒着生命危险将塔刹暗自藏回家中。全国解放后,这位爱国志士把塔刹献给国家,交回崇福寺,而塔身归初被陈列在日本东京博物馆。1945年,中国人民历经8年的浴血奋战,取得了抗日战争胜利,千佛石塔的塔身又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当时的国民党政府将其存放在南京博物馆,尔后又运往台湾,在台北国立博物馆栖居。

塔刹高57厘米,中间是两层楼阁,在每层的四化个转角处都刻有一个负重交脚菩萨。楼阁上部雕有九道相轮及摩尼宝珠。经过无数的风雨沧桑,宝刹虽已残痕累累,然而其细腻精巧、匠心独具的艺术风采仍然熠熠生辉。每当人们在崇福寺欣赏千佛石塔塔刹的时候,总有一种遗憾,总要发出这样的感叹:千佛石塔何日才能身首合一呢。

石塔身分两地的这种状况,多年来备受仁人志士的热切关注。1979年,奥地利格拉茨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弗兰茨先应我国文化部邀请来华访问,将其所著的《中国塔及堵波》一书赠予中国历史博物馆,著名考古学家史树青先生发现该书中收录的千佛石塔是崇福寺之物,史先生著文予介绍和考证。1995年台北国立博物馆典藏组主任黄永川先生给崇福寺来函称:“贵寺收藏‘曹天度造九层塔’一件,该件石塔为日本抗战期间掳掠,胜利后归还我国。该件石塔之塔顶据悉尚存贵寺,可谓大幸。现阶段虽未能璧合,但该塔之价值不会因顶身分离而逊色。”历史为我们制造了冬天的残酷,也给我们讲述着春天的故事。随着我们社会主义祖的繁荣昌盛,随着邓小平同志“一国两制”政策的贯彻落实,香港、澳门已顺利回到祖国的怀抱,大陆和台湾的统一已经为时不远。我们坚信,当海峡两岸骨肉团聚之时,也是千佛石塔身首合璧之日,历经沧桑、精美绝伦的千佛石塔必将载着历史赋予它的深刻含义完美地重新矗立在爱它、盼它的故土之上。

山西景点导游词篇三

太行大峡谷地处河南省西北部,南太行山东麓的林州市西侧,属于林州市石板岩乡。南北长100华里,东西宽2.5华里,海拔800——1739米,相对高差达1000米以上,景区总面积120平方公里。

这里自然生态保持良好,植被完美,其植被覆盖率为90%,森林覆盖率80%,其中原始植被约占60%,旅游资源丰富,有“天然氧吧”之美誉。

太行大峡谷具有雄、险、奇、秀、幽、旷之特点,地质地貌类型齐全,生态植被优良,环境清新优美,保持着大自然的原始状态。峰、峦、台、壁、峡、涧、溪、谷,地质出露齐全,景观呈现出竖向的多层性,构成三崖两崭一缓麓的竖向空间系列,一层断崖一层绿带,层次分明,朴实浑厚如版画,是一座天然地质博物馆。

这里具有四个典型地层,即:前震旦系杂岩构成活化地台褶皱基底;震旦系石英砂岩形成多级剥蚀台阶,呈陡崖三角面或谷坡,为活化地台盖层最下层;寒武系砂页岩和泥灰岩,形成山腰剥蚀面,呈丘陵缓坡外貌,为地台盖中层;奥陶纪灰岩呈陡峻峰丛,为地台盖层上层。这四个典型地层构成了一个下部“褶皱基底”,上部为地台盖层的典型“活化地台”,构成表现为断层崖高起,形成典型的北雄风光。这种典型的地形地貌珍贵且不可再生,其典型性、珍惜性和不可替代性,值得进一步研究。

我们景区内现在开放的有王相岩、桃花谷、太行平湖、仙峡峪四大景点。太行大峡谷导游词我们这次的行程安排是这样的:

鲁班壑。

大家注意,在我们的左边山头上,可以看到一个巨大的壑口,这便是闻名远近的鲁班壑,也是古代山前通往石板岩乡和山西平顺县的惟一通道。鲁班壑宽110米,高200余米,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在太行隧道未修通以前,石板岩乡的老百姓要想到县城,只能肩挑手提爬过这1000多米高的壑口,非常艰难。

建国初,石板岩乡供销社的同志们,就是靠一条扁担,把山里人需要的食盐、煤油等生活用品挑到山里来,再把山里的特产一担担的挑出去,这里就是当时闻名全国供销系统的“扁担精神”的发祥地。

关于鲁班堑有这样一个传说:著名工匠师傅鲁班到林滤山伐木,看到山高难越,行走艰难,想劈开大山,便抡起手中神斧,结果只在山顶上砍了一个堑口。在望口东侧的山堑上,有一只全手指印的明显痕迹,据说是鲁班搬巨石留下的手印。

王相岩景区。

游客们,现在我们要去的景点是王相岩。

之所以叫王相岩,是因为一个国王和一个宰相的故事。王,是商朝的第22个国王武丁。相,是指奴隶宰相傅说。

武丁继位前,父亲小乙让他到距离殷都百余里的西部林虑山(今河南林州石板岩)一带,和平民一起生活,增长才干。武丁在此学会了一套生产劳动的本领,还和奴隶傅说交了朋友。傅说自幼聪明,虽出身奴隶,但勤于苦学,非常关心天下大事。武丁被送到林虑山后,很快就和傅说交上了朋友。傅说感到武丁虽是商王的儿子,却没有贵族的傲姿,不仅能和平民和睦相处,而且还肯同自己这样的奴隶交朋友,所以很赞赏武丁。武丁在和傅说相处期间,学到不少知识。后来,武丁做了商王,用三年不语的计谋,把傅说请进殷都王宫,拜为宰相。博说竭尽文韬武略之才华,三年工夫,就辅佐武丁把朝政治理的秩序井然,使商王朝达到鼎盛时期,史称“殷道复兴”。后人为了纪念这一奴隶出身的宰相,把其住过的地方,称“王相岩”。

现在我们到达的地方就是王相岩景区的入口。大家可以拍照留影。

王相岩景区的地形很独特。它东临溪水,西依悬崖,左右两侧峭壁环绕,形成了一个闭合性极强的围谷,与岩崭屏开的朱雀峰相迎,暗合中国古代风水学"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理想模式,吸引了历代名人雅土来此修身隐居。(边说边指出周围的山势、方位)。

商代国国王武丁和奴隶出身的宰相傅说都曾在此居住生活;东汉名士夏馥因"党锢之祸",曾在这里隐居避难;明代河北道人赵得秀曾在这里修身养性,居山不舍;清代兵部督捕右侍郎许三礼曾在这里修筑别墅安度晚年。现代旅游专家学者以王相岩之雄,王相九峰之秀,登山道路之险,山间景观之奇,称之为“太行之魂”。

这里山势陡峭,大家一会儿上山的时候一定要小心。好,我们上山吧。

王相岩植被繁茂,奇珍满山,蛾耳栎、辽东栎、麻栎、黄花木遍布沟谷,无边无际的丛林中生长着连翘、何首乌、元胡、柴胡、灵芝等各种中草药。生长在峡谷悬崖峭壁的何首乌,每年长玉米粒那么大,拳头大的一块要长二百多年,生长在王相岩潮湿山地枯树根上的灵芝,有的生长了千余年。

沿途介绍各个小景点:荡魂桥,栈道、森林浴廊、仰天池等等……。

山西景点导游词篇四

尧庙位于临汾市秦蜀路南端,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临汾史称平阳,《尚书》载"尧都平阳"。司马迁《史记》云:"学者多称五帝尚矣,然《尚书》独载尧以来"。足见华夏文明自尧始。

称五帝尚矣,然《尚书》独载尧以来"。足见华夏文明自尧始。

尧庙原建于汾河西岸,晋元康中徙汾东,唐显庆三年(685年)迁至今址,距今已1300余年;历代均为祭祀之所,并进行过多次修葺与扩建,清康熙临汾和光绪帝以及慈禧太后曾御驾临此。

尧庙现占地5.33公顷,主要有山门、五凤楼、尧井亭、广运殿、寝宫等古建筑群,以及距今已1600余年的汉代奇树柏抱槐、柏抱楸、鸣鹿柏、夜笑柏等景观。

清代以前每年的4月28日在此举行祭尧仪式并逢庙会,康熙帝巡幸尧庙时,定为皇会,届时全国各省、各族及海外炎黄子孙纷纷前来谒祭,庙会之盛为华北之冠。历代帝王将相,达官司显贵,墨客骚人,对尧庙吟咏甚多,赞叹备至。

尧庙始建于西晋,距今有1700多年历史。旧址在汾河以西,西晋元康年间迁至汾河东岸,唐高宗李治显庆三年(658年),庙址由府城西南迁至城南现址。

尧庙是一座集纳丰富历史文化和五千年文明史的国祖庙,俗称三圣庙,是中国专门纪念尧、舜、禹三位先祖的庙宇。尧在4000多年前就定都平阳,划定九州,形成中国早的格局,平阳成为华夏文明早的发祥地之一,素有华夏都之称。其中广运殿是供奉尧王的主殿,殿高27米,四周的长廊内有42根石柱,柱上雕龙刻云,工艺不俗。由于老的广运寺已毁于火灾,现在看到的寺院是近年来重新修建的。

庙内还有10多座石碑,上面记载了尧王的丰功伟绩。

进了尧庙,首先看到的是秀丽的五凤楼。它始建于唐代乾封年间,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楼高十九点三米,三层十二檐,楼底有砖建窑廊三孔,有直通三层角柱十三根,甚为雄伟。楼顶直立陶人三十余个,陶狮为中,风吹可上下走动,十分美观。据说,尧王常同他的四个大臣(既两位宰相。

两位阁老)登楼远眺,而当时人们又把他和他的四位大臣喻为“五凤”,并有“一凤升天,四凤齐鸣”之说。“五凤楼”之名便由此而来。五凤楼的后面有尧井亭。该亭始建于东晋太宁年间,距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亭为六角高檐楼阁形式,小巧玲珑,非常别致。亭中水井据说是尧王亲手所掘。井的直径八寸,井壁为两层,外层有卯榫砖九块一圈,叠圈砌成。相传尧井通海,至今井下泉水汩汩,清冽可饮。

广运殿亦称尧宫,是召见众臣共商国是的地方,也是庙内的主体建筑。始建于唐显庆三年,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殿高二十三米,通进深二十六点三米,通面宽四十三米。

殿内有十二米通顶立柱四十二根。柱下石基座雕刻精细,狮子、麒麟栩栩如生,各式花卉竟斗可妍,实为国内罕见。大殿龛内,有高达二米八的唐塑尧王像,两边站着两位宰相和两位阁老。尧王,据说姓伊,是尧庙南八里伊村人。伊村现尚存刻有“帝尧茅茨土阶”的石碑。相传尧王以前就住在土阶上的茅草屋子里。《韩非子.五蠹》中写道:尧王住的茅草屋,吃的野菜根,不加调味,用土缸盛饮水,粗布仅掩身体,冬天披鹿皮,衣履不到破烂不堪不换。可见尧王的生活十分艰苦。

广运殿后是寝宫,始建于唐代麟德年间,距今约一千三百多年。宫龛内塑有尧王和其夫人的像。据说尧王的夫人是鹿仙女,生于姑射山中。山上现有鹿仙女洞、鹿仙女照镜石(约一亩多大)、梳妆台等。庙内苍劲的古柏,植于晋代,高十数米,直径两米多,十分罕见。其中的柏抱槐、柏抱楸,每至夏日,柏树中间盛开着槐花、秋花、奇趣盎然,堪助游兴。

山西景点导游词篇五

现在我们到了运城市西解州城外的关帝庙。关帝庙是奉祀三国时期武将关羽的寺庙,其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是我国乃至海外关帝庙中规模最大的宫殿式庙宇,也是国内现存最好、最完整的关庙建筑群之一。关帝庙南倚中条山,北濒盐池水,绿树成荫,景色秀丽,具湖光山色之胜,已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我们读《三国演义》,看《三国》戏和电视剧,都知晓关羽的盛名,可谓家喻户晓。关羽(公元160卜—220_年),终年59岁,字云长。传说关羽本来不姓关,因杀了欺侮良家民女的县尹被迫捕,逃至撞关,过关隘被关吏查询时。他随口指关为姓,从此以关姓闯至河北涿县。以后,与刘备、张飞结为手足兄弟。建安五年(公元220_年)刘备兵败投袁绍,关羽被曹操俘虏,曹操赏识他英勇善战,拜他为偏将军。关羽斩颜良、文丑,封汉寿亭侯。随后,关羽再次投奔刘备,著名的赤壁大战,刘备和孙权联合击败曹操,关羽受命镇守要塞荆州。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20_年),关羽率军攻樊城,水淹七军,活捉曹操大将于禁,斩名将庞德,威震华夏。不料孙权乘机派兵从背后偷袭,关羽败走麦城被杀。关羽战功显赫,名声跃居历代名将之上,后被迫封为“壮缪侯”。民间百姓追慕关羽忠孝义勇,逐渐奉若神明。历代统治者利用关羽对君主忠贞不二的品格,大肆宣染和教化,逐渐封王、封帝。明清时代,关羽有“武王”、“武圣人”之尊,与“文王”、“文圣人”孔子并肩而立。

我们面前这座气势宏伟的建筑就是关帝庙,首先由我介绍一下庙宇的历史和布局。据文献记载,解州关帝庙创建于隋初(公元589年),宋代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20_年)扩建。明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毁于地震,再建后又于康熙四十一年(公元1720_年)毁于大火,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又予重修,历经数十年修缮,始恢复旧貌。现在的庙院南北长700余米,东西宽200余米,总面积14万平方米,各种房屋200余间,规模巨大,建筑精美,气势恢弘,为中国武庙之最,颇具王宫气派。整个庙宇的布局分南北两大部分,南为结义园,北为正庙。正庙又分前后两院,前为庙堂,后为寝宫,形成了我国传统的“前朝后寝”的格局。

各位女士、先生,我们现在站在关帝庙东侧的大门,从这里直入的是北部的正庙部分,进人之前让我们参观一下南侧的结义园。当年刘备、关羽、张飞三兄弟在桃园结义,现在结义园的景致是依照当时的场景进行设计建造,由木牌坊、君子亭、三义阁、假山、莲池等建筑组成。每逢春暖花开之际,四周桃花含苞欲放,阵阵花香袭人,颇富桃园结义诣趣。

现在我们出结义园,进入主庙。大家脚下的这条路是主庙的中轴线,在这条主线上自南而北依次排列着端门、雉门、午门、御书楼、祟宁殿,两侧配以木坊、石坊、钟鼓楼、祟圣祠、胡公祠、追风伯祠、碑亭、钟亭和东西长廊等。正庙坐北朝南,建筑布局沿袭着中国古代建筑中轴式对称的传统风格。院落内建筑排列有序,左右对称,高耸的建筑,参天的古坊,颇具皇宫格局。

端门,又称山门,是进入主庙的第一道门,门楣正中,镌刻着“关帝庙”三个大字。门前空地上,立有三根交叉的铁柱,名为“档众”。古代凡来朝谒关帝的官员,文官在此落轿,武官在此下马。端门对面建琉璃影壁一座,上嵌蟠龙、人物、鞍马等图案,富丽华贵,庄重大方。

我们由端门而人,面前是专供帝王进出的雉门。文官和武官则要由文经门和武纬门出入。东西两侧分列崇圣祠、胡公词。这样可以见到一字排开为三门两祠。大家是由东边的钟楼下进入庙内的,西边的鼓楼与钟楼遥相对应,酷似两尊守护主庙的武士。

跨进雉门,大家可以回头留意建在高大台基上的门庭,台阶向内收缩,两侧各砌八字形琉璃影壁一道,大家可以猜猜这在古代有什么用场?“先生,你猜对了,这是一座可搭可拆的活动戏台。”每逢庙会演戏时,便将大门关闭,架上木板,变后部为前台。大家可以遐想当年演“关公戏”的盛况,如今门庭隔扇上,仍镌刻“全部春秋”及“演古”、“证今”等字样。

过了雉门看见一座宏敞的厅式建筑,便是午门,虽然称“门”,实为过道。四周环有雕刻精美的石栏板,两端镶嵌五彩琉璃的松鹤和小鹿。步人午门,石栏的匠额,楹联引人注目。这幅长联是民国时解县县长郭象蒙所书,上联是“国贼数操,谁曰不然,顾权无以异也。张挞伐,建纲常,天地低昂鬼神泣”;下联是“圣乡说鲁,复乎尚矣,惟解亦相侔焉。仰威灵,明把事,山川磅礴庙堂巍”。联中骂操、贬权、颂羽一气呵成,又盛赞关庙之盛况,可以说是联中神品。门厅内东西两侧和中壁有彩绘关羽生平的画像,为河东民间艺人所绘,表露出百姓对关羽的敬仰之情。

沿着冬青簇拥的大道,穿过雕造华美的“山海钟灵”木坊,便是御书楼。我们置身楼下仰望,可见建筑造型精巧别致,八角藻井叠架而上,直至顶层,这是座二层三檐歇山顶建筑,又称“八卦楼”。清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为纪念康熙皇帝御书“义炳乾坤”牌匾而改称御书楼。楼下挂有一长方草书“绝纶逸群”横匾,是清朝解州知府言如泅所书。

我们面前的这座高耸的建筑,是正庙的主体建筑——祟宁殿。大家听我叙述一下祟宁殿的建造过程。北宋崇宁三年(公元1120_年),徽宗利用关羽忠贞君主的特点,对其进行大肆渲染和教化,并追封关羽为“祟宁真君”,建造此殿。清康熙五十七年(公元1720_年)又予重修。大殿为重搪歇山顶的建筑结构,面阔7间,进深6间,是专为关帝处理政事而设置。我们站在殿台上,立刻会感受到基址高耸,月台宽敞,颇具帝王宫殿气派。在石栏环廊下,醒目地立有历根石质大柱,柱上游龙昂首奋爪飞舞在缭绕的样云之中,雕刻技法和造型均属上乘之作。大殿的门楣上方及前檐下,悬挂着十余方题匾,“万世人极”是清代咸丰皇帝的御书,“神勇”由乾隆皇帝钦定。殿内木雕神龛之中,供奉着头戴冕旒冠,身着龙袍、腰系玉带的关羽帝王装塑像,神情刚毅,端庄肃穆。大殿顶部的正脊上八仙峙立,两只雄健的蹈龙鸱吻矗立于歇山之上,使人感受到殿宇的宏丽壮观,具有“甲于天下”的美称。大殿月台两侧有石雕华表和铁旗杆,关羽使用的青龙偃月刀属明代所铸,据说重达300斤(150公斤)。

女士们、先生们,游览完正庙,我们将参观寝宫,习称后院。这里原有关夫人殿和其子关平、关兴殿,惜现已塌毁,如今翠柏、劲竹满园,已辟作花园。花径之前,正面为“气肃千秋”木坊,两翼是刀楼和印楼。穿过花园便是矗立在参天古柏之中的春秋楼。

请看,我们面前是庙内最高的建筑物——春秋楼,整个建筑面阔7间,进深6间,两层三檐,九脊歇山顶,高约30余米。它上下两层均有回廊,四周勾栏相连。值得一提的是二层上用木柱吊挂而悬空的四周回廊,奇巧别致的结构给人以空中楼阁之感,这种建筑手法是我国建筑史上难得的一例珍品佳作。下面我给大家讲述一下春秋楼的历史和命名。春秋楼建于明万历四十八年(公元1620_年),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重建,因楼内塑关羽读《春秋》像,且二层暖阁板壁上嵌有木版镌刻的全部《春秋》,故名“春秋楼”。《春秋》亦名《麟经》,因此春秋楼又称“麟经阁”。现在,让我们进楼内参观,楼内分二层设供奉关羽的神龛,底层塑关羽帝王装金身坐像,威武端庄。楼内东西两侧各有楼梯36级,四周安装木制隔扇108个,疏密相间,图案古朴,工艺精巧。沿木梯拾级而上,可见二楼正中的木制暖阁内,塑有关羽夜读《春秋》的微服像。大家看,烛光闪闪映照着关羽的赤褐色脸庞,他侧身而坐,左手扶案,右手捋髯,目注《春秋》,若有所思,传说中关羽面部七痣清晰可见。塑像两旁的对联道出了关羽的大将风度,上联“青灯观青史,着眼在春秋二字”;下联“赤面表赤心,满腔存汉鼎三分”。参观了楼内的陈设,漫步林荫道旁,让我们回首再望春秋楼的风貌,整座楼拔地而起,雄伟壮观,气势磅礴。楼顶五彩琉璃,与阳光映照生辉夺目。正如楼上的楹联一样,充分显示了春秋楼的雄伟气魄。让我们一起朗读对联结束我们的关帝庙旅游,“北斗在当头帘箔开时应挂斗,南山来对面春秋阅罢且看山”。

各位女士、先生,关帝庙内景致参观结束了,让我再给大家介绍一下颇具民俗气息的解州古庙会。大约隋唐时期,乡人仰慕关羽的功德,集资兴建关帝庙,并在此举行祭祀活动。随着时间的流逝,朗中官员和百姓前来朝拜关帝,各地商贩也赶来做生意,客栈、酒店应运而生,形成解州古庙会。到清乾隆年间,庙会规模不断扩大。如今,庙会每年举行两次,每逢农历四月初八和九月初九,关帝庙前商贩云集,艺人献技,熙熙攘攘,热闹非凡,盛况空前。关帝庙会成为具有影响的祭祀大会,正引来众多寻访关帝祖的海内外游客。

千百年来,关公形象已成为代表着中华民族美德的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上自皇帝,下到农家,关公由“万世人杰”上升到“神中之神”,所有的人都希望从关公那里得到自己的寄托。最后,希望各位女士、先生得到美好的寄托,谢谢大家的合作。

山西景点导游词篇六

梵净山位于贵州省东部江口﹑印江﹑松桃三县的交界处,大自然造就了梵净山的神奇风光,用一句诗来形容就是:“怪石奇树风云全,异兽珍禽佛光雪”,所以它也是中国26个加入联合国“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世界性自然保护区之一,素有“生态王国”的美誉。

整个梵净山山体庞大,东西宽约21公里,南北长约37公里,总面积567平方公里,整个景区山势雄伟,溪流纵横。

各位团友,映入我们眼帘的是龙宗禅寺,也是该景区的入口,请大家带好随身物品随我一起去进入这块圣地。

我们都是幸运的人儿,从2012年4月份开始,梵净山的索道已经正式开通,有7897级石阶的旅游胜地梵净山不再高不可攀,今天我们可以通过索道缆车俯视梵净山,放眼望去,我们可以将梵净山秀美的风光尽收眼底,同时我们还可以俯视森林中的各种奇花奇树和珍禽异兽,因为在这里有许多国家珍稀的动植物,如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黔金丝猴,他被誉为“世界独生子”,还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珙桐﹑梵净山冷杉和各种鸟类。

其实我们出来旅游就是为了体验大自然,享受大自然给我们带来的刺激感和成就感,所以走万步云梯到达梵净山山顶是个不错的选择,当我们徒步登山山顶,会有一中“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其步道全长有26公里,它的修建都取材于山石﹑鹅卵石,还有一些用是用水泥填补的,这些水泥可都是当地的居民一袋一袋背上来的,他们所做的这一切为我们的安全起了保障作用,大家看旁边秀美的农庄田间,我们真不愧是集徒步和观光为一体的享受。

杜鹃长廊是梵净山春季的主打,值得人们到此一游,至于红云金顶可算德上梵净山的一绝,人们拉着锁链一步一步爬上爬上梵净山的次峰——红云金顶,对于很多人来说,这既需要很大的勇气又是一次挑战。

它从梵净山通地而出,直插云霄凸出地面100米,堪称“擎天一柱”,顶上分别建有弥勒佛殿和释迦牟尼殿,传说是这两位佛祖结伴云游至此,见此绝顶,都想占为己有,后经玉皇大帝调解无效,一气之下掏出金刀将金顶劈为两半,于是两位佛祖一人一边,互不争吵,共享人间烟火,也因此有了一个巧夺天工的作品——剪刀峡和一经典古桥——天上桥,要是我们爬上这金顶拜一拜,肯定会快乐似神仙,您们要加油哦。

梵净山原名为“三谷山” ,明代以后改为梵净山,有“梵天净土”和“佛教境界”之意,在九皇洞的石墙上,我们可以看到“洞天佛地”四个大字,可想而知,梵净山的佛文化是无处不在。

时间过的真快,我们的梵净山之旅就到此结束了,梵净山的春天山花烂漫,杜鹃十里飘香,夏天清凉一片,处处飞瀑,秋天秋高气爽,冬天则银装素裹﹑冰雕玉砌,每一个季节都值得大家再次光临,无论是梵净山还是贵州,我们的大门都为您们敞开。

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平遥就要到了,右前方那高耸的砖墙就是我国现存较为完整的四座古城池之一平遏城。

1997年12月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通过决议,将我国云南省丽江古城、山西省平迢古城和江苏省苏州古典园林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现在大家可以观赏一下古城的远景和比较完整的外观。

平遥古城,历史悠久。

据载:西周时期周宣工为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曾派兵北伐萨犹,并修建了京陵城。

京陵城就建在今平远县城东北约7公里的京陵衬,京陵二字作为地名一直沿用至今。

这可以说是平遥建城的开端,也是现在乎迢城的前身。

从那时起,至今已有2800年左右历史了。

现在这座平送城始建于何时,历史上没有明确记载。

大约在北魏太武帝朽跋燕时,为避名讳,将原来的平陶县改为乎迢县.并把县治从别处迁到这里。

建城时间应该是这以后的事。

在湿长的历史岁月中.这里曾有过她的繁华,也曾多次道受战火的破坏。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城墙,是明代洪武三年,即1370年把原来的土城墙加高加厚加砖扩建而成的,明清以来虽曾数次维修,但风格未变。

平遥城内古建筑保存很多,像文庙大成殿、清虚观、市楼、城隆庙、武庙戏台等。

就是街道民居.也基本保存明清时代风貌。

漫步街头,还会看到各种古色古香的院门、院埔、秸雕细刻的古建筑装饰,甚至还能看到门前的接马石桩、下马石等,一派古城风貌。

平遏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名人辈出。

是敢于不顾“满门抄斩”的恐吓、秉笔直书的若名晋代史学家孙盛、以“映雪读书”流传千古的孙康等古代名人,当代已故中科院历史研究所所长侯外庐、已故语言研究所副所长侯秸一、已歇中国文学研究会会长王瑶、著名画家李苟、著名歌唱家郎兰英等都出生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

平适古城不愧为历史文化名城。

(过急济桥)

我们现在正行驶在惠济桥上,惠济桥是一座九拱石桥,修建于清代康熙年间,同治年间重建。

清代名宿博山先生曾亲笔为它写道碑记。

这座桥规模不等大.历史也不算很长,但造型优美.桥面平坦,没有像一般石桥那样高高隆起,便于车马行走。

而且更有一个奇处,就是这座桥下还有一座桥。

下面的桥不见文字记载,人们原来也不知道。

1977年8月,一场暴雨造成特大洪灾,滚滚洪水带走了不少淤积多年的河沙。

水退后,人们惊奇地发现:原来惠济桥叠架在旧桥的桥面上,形成桥上桥的奇观。

利用旧桥做新桥的牢固基础,既节省财力、人力,又省时间,多聪明的构思叼!这在造桥史上也是一个奇迹。

平迢古城到了.请大家随我上城墙参观。

(过急济桥)

我们现在正行驶在惠济桥上,惠济桥是一座九拱石桥,修建于清代康熙年间,同治年间重建。

清代名宿博山先生曾亲笔为它写道碑记。

这座桥规模不等大.历史也不算很长,但造型优美.桥面平坦,没有像一般石桥那样高高隆起,便于车马行走。

而且更有一个奇处,就是这座桥下还有一座桥。

下面的桥不见文字记载,人们原来也不知道。

1977年8月,一场暴雨造成特大洪灾,滚滚洪水带走了不少淤积多年的河沙。

水退后,人们惊奇地发现:原来惠济桥叠架在旧桥的桥面上,形成桥上桥的奇观。

利用旧桥做新桥的牢固基础,既节省财力、人力,又省时间,多聪明的构思叼!这在造桥史上也是一个奇迹。

平迢古城到了.请大家随我上城墙参观。

(带游客进“下东门”)

这里就是乎迢方城的“下东门”。

大家看这高达12米的城墙多雄伟、多壮观。

在城外,本来还有护城河.城门处架有吊桥.在古代战乱的日子里.这的确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防线。

我们进来朗这个地方是下东门瓮城,它是为保卫城门而设立的。

城门是城墙上的薄弱环节,有了瓮城.就大大增强了城池的防卫手段。

这里地方根小,四周为高墙围护,即便敌人攻入瓮城也只能进来少数人,而且立即陷入包围之中,成为瓮中之鳖。

有的瓮城门并不是开在城门对面,而是拐个弯开在旁边.更可防止冲入的敌兵一较作气冲到城门下.通过拐弯来消解敌兵锐气。

这些设计思想都是古人在长期实战经验中总结出来的。

大家看.瓮城里还有一个建造讲究而小巧的院落.这是干什么的呢?原来这是一座小关帝庙。

关帝是武圣人.把关庙修进瓮城里,却是平迢人的独特创造。

请大家随我进城,上城墙参观。

现在我们已经在城上了,这里本来还有城楼.在战争中毁掉了。

这座建在城墙上的台,传说就是尹吉甫的点将台。

尹吉甫是周宣王的大将,在历史上游藩有名,《律经冲的《较高》、《冠r2等几首诗就是他作的、前面提到的那有名的对北方游牧民族0l犹的北伐,就是由他指挥的。

为了巩固北伐的成果,他还在这里修建了京陵城。

尹吉甫遗迹这里还有多处。

在京陵村附近还有一处村茁叫尹村,传说是尹吉甫当年驻兵酌地方。

在上东门外有尹吉甫募,募前一通明代石碑上大书“周卿士zj吉甫神道”八字。

上东门里还有一座纪念尹吉甫的小庙。

请大家随我观赏一下古城的建构。

(带游客向南浸步.边走边说,约走2—3个墩台即可停下)

我们看城墙上两边各有一道短堵,叫女儿墙,为什么叫女儿墙呢?宋代官府编写的《营造法式》上有个书面解释:“言其卑小。

比之于城,若女子与丈夫也。

”意思是说城墙高大厚实,保伟丈夫;女墙单薄短小,像弱女子。

民间有的地方却流传着这样的故事:早先城上并没有女儿墙,有一次一个老人被拉来做工,和他相依为命的小孙女也天天随他来到城上.坐在旁边观看。

一天,一位累极了的`民工昏昏沉沉中竞走到城墙边上,小女孩伯他掉下城去,用力向里推他,不料用力过大,民工虽得救了,小女孩却摔死了。

为了纪念她,工匠们在城上修起了矮墙,并把它叫做女儿墙。

这实在是个感人的故事,但确实说明了女儿墙的保护性功能。

我们看:两边的女儿场并不一样,向外的女儿墙上还修筑了垛口,垛口还留着供臆望和射击使用的小孔.这当然是为了实战的需要。

大家都注意到了,城墙每闲一段,就有一个向外突出的部分,这叫做墩台.墩台是干什么的呢7它是保卫城墙的。

我们知道.古代攻守城他的主要武器是弓箭和弯机,上面既可射下去,下面也可射上来,因此守城的士兵轻易不敢探出身去。

这样,城墙脚下反丽成丁防御的死角。

有了墩台.就可以弥补这个不足、从三面组成一个强大的立体射击网,城防力量大大加强。

在每个塌台上,还修有一座敌楼,上面有孔,也是为观察和射击用的。

干遥古城除了具备这些共性持点外,还有自己独特的地方。

城墙本是战争的产物,平逗人却偏偏喜欢给抹上一层浓浓的文化色彩.把象征文化星官的魁星楼修在丁城墙东南角上(指形状独特的魁星楼)。

据统计,古城上共有3000个垛口、72废敌楼,那是象征着文圣人孔夫子的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

乎遥俯视似龟形,历来有龟城之称.据说是取神龟寿水长存之意。

全城六座城门,南门似头,城门和瓮城外门都向南.任龟首自由伸缩,北门似尾,瓮城外门拆而东向,好儡龟尾东甩:东西各二门似龟脚.三座瓮城外门拐向南开,好像神龟正续缓伸腿屈肢向前爬行,只有咱们刚才进来的下东门瓮城外门不向南拐而向东开,传说是伯神龟爬向别处,所以用一根无形的绳索把左后脚牢车地拴在城东lo公里的麓台塔上,把这条腿都拉宜了。

在南门外左右各有一口井,人们说那就是神龟的一对明亮的眼睛。

在市中心,也就是龟心的位置,还修有一座市楼,就是我们看到的那座高踞众屋之上的楼,在市楼楼顶两坡上,还用黄、蓝两色琉璃瓦拼出双喜字相寿字,它充分体现了古城独特的文化氛围,表达了乎迢人民良好的愿望,这可以说是龟城城建构思的画龙点暗之作了。

乎迢城内文物众多,西南方向那一片覆盖琉璃的建筑,就是城因庙、财神庙建筑群,近处观看,可以见到它馆角高桃、群昂飞动、油漆彩绘的壮丽景色。

在它附近很显眼的那座现代大楼是平适中学教学楼。

文庙大成殿就在校园内,从这里看不清蔑。

为保护原来的风貌,古城中一般是不准建楼的,干迢人却为学校破例修了一座教学楼,足见对教育的重视。

平迢中学也不负众望,一直以优异的成绩保持着这所省级重点中学在省内的领先地位。

山西景点导游词篇七

山西省,简称“晋”,位于华北太行山以西,故名。山西古为并州地,春秋时为晋国,战国属赵,魏等国地。元属中书省山西道,清为山西省。全省面积15.6万平方公里,人口3干多万,有汉、回、蒙、满民族,省会太原。

山西地处黄河流域的中于地带,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和灿烂文化的主要发祥地。早在远古时代,中华民族祖先就在此劳作、生息和繁衍。相传,华夏民族的开山始祖黄帝、炎帝曾于此活动;中国史前的三位伟人尧、舜、禹也都先后在山西建都立业。山西名胜古迹甚多,现有国家级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上千处,石窟、佛寺及艺术雕刻遍布全省,辽金以前的地上木构建筑占全国的72%以上,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9处,居全国首位。全国仅有的四座唐代木构建筑。其中有3座在山西,总之,山西有“中国古代文化艺术宝库”之称。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大同云冈石窟、应县木塔、五台山风景名胜区、恒山风景名胜区、晋祠风景名胜区、平遥古城、晋商大院文化旅游区、关帝庙、永乐宫、普救寺等旅游资源的产品已蜚声海内外。特别是平遥古城、云风石窟,已先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

山西不仅文物古迹多,自然风光也十分壮美。山西境内有国家级和省级风景名胜区11个,其中国家级的有五台山、恒山、壶口、北武当山、五老峰等5个;国家级与省级的自然保护区11个;国家级和省级森林公园27个。黄河流经山西965公里,在壶口、龙门、孟门等河段形成了独特的景观,成为中外游客向往的去处。近年来陵川王蟒岭、锡崖沟、壶关太行大峡谷、宁武芦芽山、黎城黄崖洞、介休绵山、盂县藏山、阳城蟒河、沁水历山等得到初步开发;同时,各地兴办旅游的积极性高涨,旅游资源的开发全面开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目前,山西省对外开放的主要旅游区有大同、五台山、太原、临汾、运城、晋东南,全省仅年接待5万人以上的旅游景区、景点就达100多处。改革开放20_年来,山西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已有很大的改善,省内道路畅通,通讯便利,环境卫生发生了深刻变化,接待服务条件可以满足需求。

在新的世纪,山西经精心策划包装,推出了三大旅游区,即,以大同云冈石窟、佛教胜地五台山为主的晋北佛教文化旅游区;以平遥古城和乔家、渠家、王家、曹家等四大院为主的晋中晋商民俗文化旅游区;以黄河壶口瀑布、运城解州关帝庙为主的晋南黄河根祖文化旅游区。

(景点概况)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曾经汇聚了明初上百方人的移民洪流。说到槐树,也就是国槐,在我国北方随处可见,但在山东、河南、河北等地,一提起槐树,许多人想到的是“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为什么呢?因为大槐树目赌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时间最长、范围最广的移民壮举,600多年来一直被千百万移民后裔作为“老家”的标志。

为了满足移民后奇寻根祭祖的愿望,早在1920_年,洪洞县民间就自发捐款据捐物,在古大槐树处修建了遗址公园。经过近百年的发展,现在的古大槐树处,已经成为集移民古迹、祭祖活动、民俗游览为一体的寻根祭祖圣地。

(“根”字影壁)这个八字影壁上面,雕刻的是民间的吉祥图案,中国有句老话叫“树高千丈,叶落归根”,一个人不论走到哪里、身居何地,都对“老家“有着深深的思念,对家的“根祖”有着情感的眷恋。影壁上这个大大的“根”字,就饱含了槐乡人民浓浓的桑梓之情,凝聚了大槐树移民后裔的悠悠思乡之意。

为什么这样说呢?请看这个隶体“根”字,不仅笔力雄健,而且隐含象形。“木”偏旁就像一个人昂首甩手走路的样子,象征现在的移民后裔纷至沓来,急切回到老家”的情景;“根”字的最后一笔,又像一个人正在迈步行走的脚,象征明代移民外迁时久久不愿落下的沉重步伐。

两旁的“饮水”、“思原”4个篆体字中,“原”字没有三点水,是因为在篆体字的结构中,原来的“原”和源头的“源”没有区别,同时又寓有回到故乡、追本溯“原”、不忘祖先之意。

(移民雕塑)这3组移民情景雕塑,形象地展示了大槐树移民的历史。元未的镇压农民起义、明初的“靖难之役”,造成了中原人口的锐减。战争过后,致使中原地区水、旱、蝗、疫等灾害连年发生,造成中原大地“赤地千里少人烟”。全国人口由宋朝顶峰时期的近1亿下降为元未的5000多万,其中的逃户、流民还占了一半。

明初的洪洞大槐树移民,是中国历史上官方有组织、有计划的最大的一次移民。山西作为重点省份,50多个县都有移民,主要迁往河北、河南、山东、安徽、北京,涉及今天的18个省、500多个县市。为了实施移民屯田的基本国策,明朝在山西派了3位国公、10位侯爷、1位伯爵、10位都督和1位指挥,也就是有20多位开国元勋、带兵将帅先后负责了大移民。

为什么山西会成为移民重点省呢?因为山西地势复杂,易守难攻。元未农民起义军虽然多次进攻山西,但是屡屡败北,客观上使得山西避免了长期战乱。加之山西风调雨顺,连年丰收,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口达到403.4万,比河南、河北加起来的378万还要多。山西又紧靠中原地区,所以就成了主要的移民迁出地。第二组雕塑体现的就是大槐树下老人在与他的子女依依惜别、旁边那位正在办理迁民手续的故事。

(过厅)过厅正中檐下,这首七律诗的上半部分“生生死死说前因,同是杨侯国里人。莫道源渊无考证,私家记述最为真”大意是说:移民们世世代代都在讲移民的故事,说他原先都出自杨侯国,这种说法不是没有依据,在收集到的大量民间家谱、碑记和地方志中,都有翔实的记录。

诗中的“杨侯国”就指洪洞县。西周时的洪洞即杨侯国,周康王封他的堂弟就是唐叔虞之子姬杼(zhu)为“杨侯”。遗址就在洪洞县城东南9公里的范村。范村附近出土过包括国家一级文物“杨侯鼎”在内的东周青铜器。

春秋时,晋国灭杨侯国改置“杨县”。秦汉以前,古人多以地为姓,杨县即后来的洪洞县,这里便成了杨姓最早的发源地。公元620_年即隋义宁元年,李渊、李世民父子起兵太原,南下霍邑(今霍州市),改杨县为“洪洞”,以壮军威,为的是取代隋朝杨广的统治。

在“古槐逢春”、“荫庇九州”这两间屋子里,我们从槐树照片、移民后裔的来信中,以感受到他们对老家的那份眷恋之情。大槐树寻根祭祖园的建设,离不开每一位槐乡后裔的支持,这一片寻根祭祖碑林就是最好的证明。

(迁民壁画)相传首次移民,尽管朝廷给了每个人15亩地、1头牛、3年不用缴税收的优惠政策,但人们还是不愿离家迁往外地。于是,各地政府就用欺骗手法来强行移民。这一幅壁画就是根据记载和民间传说绘制的移民的悲惨情景。您看,画面上的老百姓都在哭喊,许多移民手折槐枝作为离别老家的念想。

后来的十几次移民,官府就不能再欺骗老百姓了,于是就采取了强制手段。请看,画上的大槐树旁边,是官府强迫人们登记、发放川资、办理凭照即户口迁移证的“办公桌”。各地官府还以男丁为主,实行“四口之家迁一,六口之家迁二,八口之家迁三”的强制政策,强迫人们迁往他乡。

(古大槐树处)眼前这座“古大槐树处”碑亭,建在第一代大槐树的遗址上。碑亭后边的茶室、牌坊,是槐乡父老于1920_年修建的。茶室是免费接待远方寻根的游子喝茶休息的地方。牌坊背额镌刻的“荫庇群生”4字,记载了辛亥革命时,大槐树让拱洞人民避免了一场兵祸灾难的故事。

许多移民后裔的家谱上,都记载有洪洞大槐树上的老鹳窝。民间还流传这样一首民遥:“问我祖先在何处?出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这是因为当年移民外迁时,渐行渐远,房屋不见了,村庄不见了,最后看见的就是大槐树和老鹳窝,从那时起,大槐树、老鹳窝就成为移民记忆中最后的老家标志,成为了老家的代名词。

第一代古槐已不复存在,后人便以碑代树,世代水传大愧树下的历史故事。但是值得庆幸的是,在古槐遗根的东侧又同根滋生出了第2代、第3代槐树……它们和唐代的石经幢、树上的老鹳窝,都是移民记忆中的见证,移民后裔心中的丰碑。

其实,大槐树的后代早已远播全国、枝繁叶茂。直到今天,冀、鲁、豫各省的许多村庄人家都有一种习惯,就是把槐树看成吉祥树,种植在庭院里、大门口和大路两旁。槐树长大后,凡是老槐树都被视为“神树”而供奉。据说,这种习惯就来自当年移民“竞折槐枝”、迁到新居全家栽种的做法。600多年后,洪洞大槐树移民的子孙后代,已经遍布海内外,正如_同志来到这里说的:“全球凡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大槐树后裔。”

(祭祖湖源)正是源于选种共同的“老家”认同和”老家”民风的波迁四方,才有了千百万移民后裔自发地回到洪洞“老家”寻根祭祖。每年的清明节、中元节、寒衣节,洪洞槐树都要举办大型祭祖活动,前来寻根祭祖的人络绎不绝。供奉有1230个移民先祖姓氏牌位的祭祖堂,便成了移民后裔虔诚进祭的“圣殿”。

祭祖堂正北的献殿,在古代是祭祀场所,里面的祭坛和祭祀表演,既可以体验祭祀文化,也能够提供祭祖服务。祭祖堂东边的望乡阁和西边的溯源阁,分别是品一品家乡水、叙一叙老乡情、选购一些“老家”物品的地方。

各位也可到民俗游览区体验一下移民先祖的生活情景,或者到移民实证馆,看一看迁民圣旨、府县官印、移徙执照、洪武通宝和永乐通宝。尤其那些买卖契约、分家文书、家谱、神抵、牌位、碑碣等,仿佛仍在显示着迁民们对“老家”的深深思念。

山西景点导游词篇八

(景点概况)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曾经汇聚了明初上百方人的移民洪流。说到槐树,也就是国槐,在我国北方随处可见,但在山东、河南、河北等地,一提起槐树,许多人想到的是“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为什么呢?因为大槐树目赌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时间最长、范围最广的移民壮举,600多年来一直被千百万移民后裔作为“老家”的标志。

为了满足移民后奇寻根祭祖的愿望,早在1920_年,洪洞县民间就自发捐款据捐物,在古大槐树处修建了遗址公园。经过近百年的发展,现在的古大槐树处,已经成为集移民古迹、祭祖活动、民俗游览为一体的寻根祭祖圣地。

(“根”字影壁)这个八字影壁上面,雕刻的是民间的吉祥图案,中国有句老话叫“树高千丈,叶落归根”,一个人不论走到哪里、身居何地,都对“老家“有着深深的思念,对家的“根祖”有着情感的眷恋。影壁上这个大大的“根”字,就饱含了槐乡人民浓浓的桑梓之情,凝聚了大槐树移民后裔的悠悠思乡之意。

为什么这样说呢?请看这个隶体“根”字,不仅笔力雄健,而且隐含象形。“木”偏旁就像一个人昂首甩手走路的样子,象征现在的移民后裔纷至沓来,急切回到老家”的情景;“根”字的最后一笔,又像一个人正在迈步行走的脚,象征明代移民外迁时久久不愿落下的沉重步伐。

两旁的“饮水”、“思原”4个篆体字中,“原”字没有三点水,是因为在篆体字的结构中,原来的“原”和源头的“源”没有区别,同时又寓有回到故乡、追本溯“原”、不忘祖先之意。

(移民雕塑)这3组移民情景雕塑,形象地展示了大槐树移民的历史。元未的镇压农民起义、明初的“靖难之役”,造成了中原人口的锐减。战争过后,致使中原地区水、旱、蝗、疫等灾害连年发生,造成中原大地“赤地千里少人烟”。全国人口由宋朝顶峰时期的近1亿下降为元未的5000多万,其中的逃户、流民还占了一半。

明初的洪洞大槐树移民,是中国历史上官方有组织、有计划的最大的一次移民。山西作为重点省份,50多个县都有移民,主要迁往河北、河南、山东、安徽、北京,涉及今天的18个省、500多个县市。为了实施移民屯田的基本国策,明朝在山西派了3位国公、10位侯爷、1位伯爵、10位都督和1位指挥,也就是有20多位开国元勋、带兵将帅先后负责了大移民。

为什么山西会成为移民重点省呢?因为山西地势复杂,易守难攻。元未农民起义军虽然多次进攻山西,但是屡屡败北,客观上使得山西避免了长期战乱。加之山西风调雨顺,连年丰收,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口达到403.4万,比河南、河北加起来的378万还要多。山西又紧靠中原地区,所以就成了主要的移民迁出地。第二组雕塑体现的就是大槐树下老人在与他的子女依依惜别、旁边那位官员正在办理迁民手续的故事。

(过厅)过厅正中檐下,这首七律诗的上半部分“生生死死说前因,同是杨侯国里人。莫道源渊无考证,私家记述最为真”大意是说:移民们世世代代都在讲移民的故事,说他原先都出自杨侯国,这种说法不是没有依据,在收集到的大量民间家谱、碑记和地方志中,都有翔实的记录。

诗中的“杨侯国”就指洪洞县。西周时的洪洞即杨侯国,周康王封他的堂弟就是唐叔虞之子姬杼(zhu)为“杨侯”。遗址就在洪洞县城东南9公里的范村。范村附近出土过包括国家一级文物“杨侯鼎”在内的东周青铜器。

春秋时,晋国灭杨侯国改置“杨县”。秦汉以前,古人多以地为姓,杨县即后来的洪洞县,这里便成了杨姓最早的发源地。公元620_年即隋义宁元年,李渊、李世民父子起兵太原,南下霍邑(今霍州市),改杨县为“洪洞”,以壮军威,为的是取代隋朝杨广的统治。

在“古槐逢春”、“荫庇九州”这两间屋子里,我们从槐树照片、移民后裔的来信中,以感受到他们对老家的那份眷恋之情。大槐树寻根祭祖园的建设,离不开每一位槐乡后裔的支持,这一片寻根祭祖碑林就是最好的证明。

(迁民壁画)相传首次移民,尽管朝廷给了每个人15亩地、1头牛、3年不用缴税收的优惠政策,但人们还是不愿离家迁往外地。于是,各地政府就用欺骗手法来强行移民。这一幅壁画就是根据记载和民间传说绘制的移民的悲惨情景。您看,画面上的老百姓都在哭喊,许多移民手折槐枝作为离别老家的念想。

后来的十几次移民,官府就不能再欺骗老百姓了,于是就采取了强制手段。请看,画上的大槐树旁边,是官府强迫人们登记、发放川资、办理凭照即户口迁移证的“办公桌”。各地官府还以男丁为主,实行“四口之家迁一,六口之家迁二,八口之家迁三”的强制政策,强迫人们迁往他乡。

(古大槐树处)眼前这座“古大槐树处”碑亭,建在第一代大槐树的遗址上。碑亭后边的茶室、牌坊,是槐乡父老于1920_年修建的。茶室是免费接待远方寻根的游子喝茶休息的地方。牌坊背额镌刻的“荫庇群生”4字,记载了辛亥革命时,大槐树让拱洞人民避免了一场兵祸灾难的故事。

许多移民后裔的家谱上,都记载有洪洞大槐树上的老鹳窝。民间还流传这样一首民遥:“问我祖先在何处?出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这是因为当年移民外迁时,渐行渐远,房屋不见了,村庄不见了,最后看见的就是大槐树和老鹳窝,从那时起,大槐树、老鹳窝就成为移民记忆中最后的老家标志,成为了老家的代名词。

第一代古槐已不复存在,后人便以碑代树,世代水传大愧树下的历史故事。但是值得庆幸的是,在古槐遗根的东侧又同根滋生出了第2代、第3代槐树……它们和唐代的石经幢、树上的老鹳窝,都是移民记忆中的见证,移民后裔心中的丰碑。

其实,大槐树的后代早已远播全国、枝繁叶茂。直到今天,冀、鲁、豫各省的许多村庄人家都有一种习惯,就是把槐树看成吉祥树,种植在庭院里、大门口和大路两旁。槐树长大后,凡是老槐树都被视为“神树”而供奉。据说,这种习惯就来自当年移民“竞折槐枝”、迁到新居全家栽种的做法。600多年后,洪洞大槐树移民的子孙后代,已经遍布海内外,正如_同志来到这里说的:“全球凡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大槐树后裔。”

(祭祖湖源)正是源于选种共同的“老家”认同和”老家”民风的波迁四方,才有了千百万移民后裔自发地回到洪洞“老家”寻根祭祖。每年的清明节、中元节、寒衣节,洪洞槐树都要举办大型祭祖活动,前来寻根祭祖的人络绎不绝。供奉有1230个移民先祖姓氏牌位的祭祖堂,便成了移民后裔虔诚进祭的“圣殿”。

祭祖堂正北的献殿,在古代是祭祀场所,里面的祭坛和祭祀表演,既可以体验祭祀文化,也能够提供祭祖服务。祭祖堂东边的望乡阁和西边的溯源阁,分别是品一品家乡水、叙一叙老乡情、选购一些“老家”物品的地方。

各位也可到民俗游览区体验一下移民先祖的生活情景,或者到移民实证馆,看一看迁民圣旨、府县官印、移徙执照、洪武通宝和永乐通宝。尤其那些买卖契约、分家文书、家谱、神抵、牌位、碑碣等,仿佛仍在显示着迁民们对“老家”的深深思念。

山西景点导游词篇九

游客朋友: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临汾旅游。我是xx旅行社的导游员**,在这为期三天的尧都之旅中将由我和我们旅行社的资深司机xxx师傅共同为大家服务,希望我们的服务能够给您的旅途提供方便,让您游的舒心,玩的放心。

为了方便大家几天的游览活动,我先将临汾的基本情况给大家做个简单介绍,方便大家随后几天的游览活动。临汾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地处黄河中游东岸与太岳山之间,总面积2。1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400多万。黄河第二大支流汾河纵穿全市。这里拥有点燃人类第一支火把的光荣,传说黄帝时代的仓颉在这里发明了汉字,中国历史上第一帝第一都均诞生在这里。帝尧之都平阳就是现在的临汾市(尧都区),春秋时期,晋国之都新田就是现在的侯马市晋文公称霸中原的基业就在这里奠定。1953年挖沙时一铲挖出个丁村,3枚人齿化石的出现填补了中国旧石器时代中期的那部分缺环,中国历史好象在那时一下子也就完整了。

悠久的历史,壮丽的山川造就了临汾市许多著名的旅游景观。今天我们将要游览的就是号称天下第一黄色大瀑布的吉县壶口瀑布。

壶口,作为大禹治水“引山表木”的第一标记早已名垂史册。她包含着我们先祖自强不息的精神,蕴藏着中华民族的丰富智慧,铭刻着古老的黄河文化印记。可以说,壶口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俗话说“不到长城非好汉,不见黄河心不死”,从临汾出发,经过4个多小时的车程,我们的游览车已经驶入壶口景区,大家请拿好自的随身物品依次下车,注意安全。

进入景区,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我左手方向的十里龙槽,龙槽是大自然的杰作,是滚滚的黄河水千万年来冲刷切割的结果。由于壶口瀑布终年累月的向下冲击因而在河床上留下一道深壕,而且每年都在加长,至今已有10里之远,恰似一条匍匐在地的长龙,故名十里龙槽。

下面我们接着往前走,前面就是大家盼望已久的黄河母亲的心脏——壶口瀑布了。我想大家都曾从90版的50元人民币上一睹过了壶口瀑布的风采了,那当各位身临其境时感觉又是如何呢?刚才在车上有为先生问我为什么叫做“壶口”瀑布,下面就请大家一边欣赏瀑布一边听我的介绍。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从高山流向大海,从远古流到今天,是高高的巴颜喀拉山孕育了她。她向东流经四川、甘肃、宁夏,在内蒙古托克托县河口镇时由于受到了吕梁山脉的阻挡,转南进入著名的晋陕大峡谷之中,上游数百米的水面当留到下游的龙王辿时,由于受到河床走势的影响,滔滔河水骤然收敛成约50余米,倾泻在落差30多米的石槽中,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瀑布,看起来就像从茶壶中往外到水,故形象的称她为“壶口瀑布”。

山西景点导游词篇十

灵石县位于山西省晋中、临汾盆地之间,扼太岳、吕梁两大山系交汇处,距省会太原市150公里,北临介休,南接霍州,素有“秦晋要道,川陕通衢”之称。全县总面积1206平方公里,总人口22.8万,辖8镇10乡316个行政村,境内气候温和,四季分明,资源丰富,宝藏众多,地广物阜,是开发较早的千年古邑之一。灵石地处黄河流域华夏文化的发祥地,远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聚居繁衍,劳动生息。相传大禹治水在此“打开灵石口,空出晋阳湖”,造福三晋众生,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名胜古迹遍地,历史源远流长,民风淳朴勤劳,历来是平安富庶之地。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的近二十年来,灵石人抢抓机遇,艰苦奋斗,拼搏实干,使县域经济进入快速健康发展阶段,全县实现国民生产总值15.6亿元,工业产值2.82亿元,乡镇企业产值6.37亿元,县财政总收入1.22亿元,初步形成了一个以能源、原材料工业为主体,煤炭、冶金、化工、建材、商贸等综合发展、优势突出的经济格局。实力雄厚的煤炭工业。灵石县素称“煤海之乡”,是全国重点主焦煤产区之一,储量丰富,煤种齐全,品质优良。年产原煤、洗精煤、焦炭达1400万吨,是华北最大的煤焦生产县。前景非凡的冶金、建材工业。作为重要的工业基地,灵石的优质石膏产量位居华北第一,铝用炭块占全国销量的1/4,生铁、铸管、水泥等产品初具规模优势,称雄市场。

充满生机的化工工业。灵石拥有一批规模较大、设备技术先进,产品竞争力强的骨干企业,硫磺块产量占全国五分之一,电石、石炭氮、双氢氨、二硫化碳、焦压硫酸钠、甲醇、煤沥青、炭黑等名优产品在海内外久负盛誉。灵石山川皆优,森林覆盖率高,天然侧柏林面积为华北之最,物产富饶。“绿色食品”众多,荆条蜂蜜、蜂王浆、柏籽羊、核桃仁、德和源香醋等土特产品驰名中外。灵石是一块资源丰富,山河壮丽的宝地,又是一块充满魅力,极待开发的热土。为迎接二十一世纪,灵石县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大开放的软硬环境全面优化,基础设施完全适应大规模开发建设的需要。热忱欢迎海内外各界人士惠顾灵石,投资开发,观光揽胜,经商贸易、携手创业,共展宏图,同享灿烂似锦的明天。

山西景点导游词篇十一

大家好!首先,我代表___旅行社欢迎您参加本次旅游活动。希望通过我的讲解陪伴您这次美好时光。

人云:“不到晋祠,枉到太原。”又有人说:“初到太原的人,不去参观晋祠,犹如外国友人到北京未去游览紫禁城那样遗憾。”所以到了太原一定要去晋祠看看。晋祠位于山西太原市西南悬瓮山麓,是集中国古代祭祀建筑、园林、雕塑、壁画、碑刻艺术为一体的唯一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世界建筑、园林、雕刻艺术中心。

位于太原市区西南25公里处的悬瓮山麓,为古代晋王祠,始建于北魏,是后人为纪念周武王次子姬虞而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姬虞封于唐,称唐叔虞。虞子夑继父位,因临晋水,改国号为晋。因此,后人习称晋祠。北魏以后,北齐、隋、唐、宋、元、明、清各代都曾对晋词重修扩建。

晋祠是具几十座古建筑的中国古典园林游览胜地。环境幽雅舒适,风景优美秀丽,素以雄伟的建筑群、高超的塑像艺术闻名于世。游晋祠,可按中、北、南三部分进行。中,即中轴线,从大门入,自水镜台起,经会仙桥、金人台、对越坊、献殿、钟鼓楼、鱼沼飞梁到圣母殿。这是晋祠的主体,建筑结构严谨,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北部从文昌宫起,有东岳祠、关帝庙、三清祠、唐叔祠、朝阳洞、待风轩、三台阁、读书台和吕祖阁。这一组建筑物大部随地势自然错综排列,以崇搂高阁取胜。南部从胜瀛楼起,有白鹤亭、三圣祠、真趣亭、难老泉亭、水母楼和公输子祠。这一组楼台计峙,泉流潺绕,颇具江南园林风韵。此外最南部还有十方奉圣禅寺,相传原为唐代开国大将尉迟恭的别墅。祠北浮屠院内有舍利生生塔一座,初建于隋开皇年间,宋代重修,清代乾隆年间重建,为七级八角形,高30余米,每层四面有门,饰以琉璃勾栏。登塔远眺,晋祠全景历历在目。

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而建。叔虞励精图治,利用晋水,兴修农田水利,大力发展农业,使唐国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富足,造成日后八百年的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呈现出一派兴旺景象。叔虞死后,后人为纪念他,在其封地之内选择了这片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的地方修建了祠堂供奉他,取名“唐叔虞祠”。叔虞的儿子燮父继位后,因境内有晋水流淌,故将国号由“唐”改为“晋”,这也是山西简称“晋”的由来,祠堂也改名为“晋王祠”,简称“晋祠”。

在漫长的岁月中,晋祠曾经过多次修建和扩建,面貌不断改观。南北朝时,文宣帝高洋,推翻东魏,建立了北齐,将晋阳定为别都,于天保年间(公元550——559年)扩建晋祠,“大起楼观,穿筑池塘”。隋开皇年间(公元581—6_年),在祠区西南方增建舍利生生塔。唐感观二十年(公元646年),太宗李世民到晋祠,撰写碑文《晋祠之铭并序》,并又一次进行扩建。宋太宗赵光义于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983年),在晋祠大兴土木,修缮竣工时还刻碑记事。宋仁宗赵祯于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2年),追封唐叔虞为汾东王,并为唐叔虞之母邑姜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圣母殿。

自从北宋天圣年间修建了圣母殿和鱼沼飞梁后,祠区建筑布局更大为改观。此后,铸造铁人,增建献殿、钟楼、鼓楼及水镜台等,这样,以圣母殿为主体的中轴线建筑物就次第告成。原来居于正位的唐叔虞祠,坐落在旁边,退处于次要的位置了。

晋祠最着名的建筑为圣母殿,创建于宋代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2年)。圣母传为姬虞之母邑姜。圣母殿原名“女郎祠”,殿堂宽大疏朗,存有宋代精美彩塑侍女像43尊(含后补塑2尊),这些彩塑中,邑姜居中而座,神态庄严,雍容华贵,凤冠霞披,是一尊宫廷统治者形象。塑像形象逼真,造型生动,情态各异,是研究宋代雕塑艺术和服饰的珍贵资料。

鱼沼飞梁,建于宋代,呈十字桥形,如大鹏展翅,位于圣母殿前,形状典雅大方,造型独特,是国内现存古桥梁中仅有的一例。

金人台四尊铁人姿态英武,因铁为五金之属,人称之为“金人台”。西南隅的那尊铁人,铸于北宋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不但保存完整,而且神态威武,英姿勃勃,气概不凡,销明甲亮,闪闪泛光,颇为独特。据说,一年夏天气候特别炎热,身披铁甲的西南隅的铁人忍受不了这难熬的痛苦。独自走到汾河边,只见汾河滔滔而流,怎么过河呢,铁人犯了愁。正在着急,忽见从上游不远沿岸边驶下一条小船。铁人赶忙上前招呼,要求船家把他渡到对岸。船家沉吟一阵,方才慢腾腾地说:“渡你一人,人太少,可再稍候一时,再等等有无旁人。”铁人一焦急,赶忙说道:“你能渡过我一个,就算你有能耐啦”船家看了看铁人说:“你能有多重,一只船不止装一人,除非你是铁铸的。”话一落音,一语道破了铁人的本相。瞬间,铁人立在汾河边,纹丝不动,怎么这人不说话了?船家抬眼一看,面前立着一位铁人。多眼熟啊,嗬,可不是嘛,是晋词的铁人。船家不敢怠慢,赶忙找了一些乡亲,把铁人抬回金人台。圣母勒令手下将领,把铁人的脚趾上连砍三刀,表示对铁人不服从戒律的惩罚。今日的铁人,脚上还留着连砍三刀的印痕。

唐碑亭,即“贞观宝翰”亭。亭内陈列唐太宗李世民手书碑刻“晋祠之铭并序”。全碑1200多宇,书法行草,骨骼雄健,笔力奇逸含蓄,有王羲之的书法神韵,是书法艺术的珍品。圣母殿右侧,是千年古树“卧龙周柏”。难老泉,俗称“南海眼”,出自断岩层,终年涌水,生生不息,北齐时有人据《诗经鲁颂》中“永锡难老”之句起名“难老泉”。周柏、难老泉、侍女像誉称“晋祠三绝”。

在晋祠难老泉亭上方,有一座水母楼,俗称梳妆楼,别号水晶宫。楼内水母像铜质金装,端坐瓮上,束发未竟,神态自若。据传,水母姓柳,生性贤良,家住晋祠附近的金胜村,嫁到晋祠为媳。不幸的是,她同嫁后横遭婆线虐待,每日到远方去挑水。挑回的水,婆母只要前桶,不要后桶,名为嫌脏,实则存心刁难。一天,柳女挑水归来,在途中一骑马人要借水饮马,柳女欣然应允。等柳女返回重挑时,那人送给柳女一条金丝马鞭,并告她马鞭放在瓮中,只要轻轻向上一提,水即满瓮。柳女回去一试,果然灵验。这个秘密不久就被柳女的小姑子发现,一次她趁获女回娘家不在,从瓮中提起马鞭,顿时,水从瓮中奔涌而出。大水,很快就要淹没附近村庄……,柳女正在娘家梳头,闻讯赶来,毅然坐在瓮上,水势一下变小,人们得救了,水母再也没有离开水瓮。

晋祠南部,名奉圣寺,相传这里曾是唐朝大将尉迟敬德的别墅。奉圣寺此,有舍利塔,塔高38米,七级八角形。在奉圣寺附近,有巨槐一株,干老枝嫩,苍郁古朴,独具一格。据传,原来这株槐树历史久远,早已干枯,也不知过了多少年,到清代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农历三月廿一日,奉圣寺内集会,人来人往熙攘非凡。恰好,有一个老道士在枯槐下叫卖,出售膏药。口里喊着:“膏药灵应、能汉百病,有福来买,无福不信。”叫卖半晌,没人买他的药。这位老道继续叫卖:“如此仙药,来购无人,凡人无福,枯槐宜生。”说罢,他将膏药贴于枯槐身上.拂袖扬长而去。说来真巧,不到一个月,这株枯槐,死而复生。生枝展芽,甚为茂盛。人们见状,都惊呼这株枯槐叫复生槐。实际上,俗话说得好:“千年柏、万年松,老槐一睡几百春。”这株枯槐复生,大约是因为多年长睡而碰巧苏醒的缘故。

晋祠是一处自然山水与历史文物相交织的风景名胜区。古为唐地,西周初年成王之弟叔虞封于唐,其子燮因境内有晋水而改唐为晋,后人祀叔虞于晋水之源,因称晋祠。自《山海经》始,历代均有文献记载,而魏、齐、隋、唐以下各代至今尚有大量的实物保留于祠内外。

唐太宗李世民曾以“六合为家”的英雄气魄,用“经仁纬义”的华丽文笔,对悬瓮山的雄伟,晋水的秀丽做了拟人化的评赞:

“其施惠也;则和风溽露是生,油云膏雨斯起;。

其至仁也;则霓裳鹤盖息焉,飞禽走兽依焉;。

其刚节也;则治乱不改其形,寒暑莫移其操;。

其大量也:则育万物而不倦,资四方而靡穷。

……莹氛雾而终清,有英俊之贞操;。

住方圆以成象,体圣贤之屈伸;。

日注不穷,类芳猷之无绝。

年倾不溢,同上德之诫盈。”

对于晋祠的建筑及夜景,也作了诗意的描写:“金阙九层,鄙蓬莱之已陋;玉楼千仞,耻昆阆之非奇。落月低于桂筵,流星起于株树。”

李白诗曰:“时时出向城西曲,晋祠流水如碧玉;浮舟弄水萧鼓鸣,微波龙鳞莎草绿。”

郭沫若诗曰:“圣母原来是邑姜,分封桐叶溯源长。隋槐周柏矜高古,宋殿唐碑竞炜煌。悬瓮山泉流玉磬,飞梁芊沼布葱珩。倾城四十宫娥像,笑语嘤嘤立满堂。”

林徽因说:“晋祠的布置又像庙观的院落,又像华丽的宫苑;全部兼有开敞堂皇的局面和曲折深邃的雅趣。大殿楼阁在古树婆娑池流映带之间,实像个放大的私家园亭。”

《晋祠志》载:“三晋之胜,以晋阳为最;而晋阳之胜,全在晋祠。”

晋祠的美是多方面的,出于偏爱,这里多仅从建筑学和美学的角度,对晋祠古代建筑做出粗略的分析。

祠祀的形成。

早在原始社会时期人类与自然同处于一种既隔绝对立又浑然一体的矛盾状态,又因其文明的低下而无法窥探自然界的奥秘。便常以自己的思维去比附周围的世界,于是只能简单地把物看成是有灵的,与自己相关的生命体。对于原始人类来说自然不仅有生命,而且是巨大而神秘的,对人具有不可抗拒的威力和魅力,“精神在物质重量下感到压抑,而压抑之感正是崇拜的起点。”于是自然崇拜便产生了。当人们把动植物中个别的崇拜对象当做本族的祖先或与本族祖先有血缘关系或本族生活有根本的关联成了其保护神的时候,又以想象重构这一崇拜对象,并当作本族的名称标志时,就出现了图腾崇拜。随着农耕方式和思维能力的发展,自然崇拜逐渐被归纳为天地崇拜。人们用美妙的传说创造了日月星辰、山川河海诸神并赋于他们超人的能力和形象。又承定居的生活方式,出现了祖先信仰。“祖先崇拜是从人们重视父系传宗接代开始的,陶祖和石祖的出现标志着图腾崇拜的衰落和祖先崇拜的兴起。敬神尊祖也就进而成为古代国人安身立命的根本观念。

晋祠是奉祀晋国首任诸侯唐叔虞的祠宇,曾名唐叔虞祠、晋王祠。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说:“《山海经》曰:‘悬瓮之山,晋水出焉。’今在县之西南。昔智伯遏晋水以灌晋阳。其川上溯,后人踵其遗迹,蓄以为沼,沼西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水侧有凉堂,结飞梁于水上,左右杂树交荫,希见曦景。至有淫朋密友,羁游宦子,莫不寻梁集契,用相娱慰,于晋川之中最为胜处。

隋末,太原留守李渊与其子李世民起兵太原,建立了大唐王朝。唐太宗李世民于贞观廿年(公元646年)故地重游,亲撰《晋祠之铭并序》大碑一通。

宋仁宗赵祯于天圣年间(1023——1031年),追封唐叔虞为汾东王,并为叔虞之母邑姜,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圣母殿。重建了鱼沼飞梁,祠区布局,大为改观。元佑、绍圣年间,由善男信女募集资金,铸靠造铁人,筑莲花台以壮威仪。金大定八年,更在飞梁大东,增建献殿,专为圣母子贡献祭品。明万历年间,在献殿前增建对越坊和钟鼓楼。接着又在会仙桥的东面,重修了华丽的水镜台供演戏之用。

又由于晋祠是晋水的源头,人们又把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视为生命之源的水及水母、水神也是和叔虞、圣母一起来祭祀,并在晋水源头建水母楼、难老泉亭。于是晋祠又成了人们举行地雩祭的重要场所。

民间的鬼神信仰主要来源于万物有灵论。秦汉时好神仙、尚方术之风兴盛,人们对前代神祗作了一番整理,建立了祭礼制度,并设置了大量的神祗,将多神崇拜的方式固定下来,吸引了许多民间信仰扩充了祭祀的范围,增加了祭祀的对象,丰富了祭祀的仪式。几乎无神不有祠,无神不致祭。于是乎晋祠以祖先、山川崇拜为主,儒、释、道及民间诸神为辅的完善的祭祀场所逐渐形成。晋祠也就成了从玉皇大帝、太上老君、释迦牟尼到土地神、关帝老爷至文曲星君、英雄侠女等群“仙”会聚的地方,它们无不互弃己见,各居晋祠一隅,共享人间香火。

功能与形式。

祠庙建筑是以精神为原动力而创造出来的。精神功能指人们的心理功能,它包括审美、认知、崇拜三个方面。祭祀是祠庙建筑最初的主要功能。《祭示篇》云:“凡祭祀之义有二,一日报功,二日修先。报功以勉力,修先以崇恩,力勉恩崇功立化通圣王之务也。”对自然神的祭祀出于报功的心理,对祖先的祭祀就是修先报恩了。而民间百姓则主要出于禳灾祈愿的现实需要和对自然力的恐惧依赖的矛盾心理。古代人谢神和祈祷仪式是极形象而富于浪漫想象力的。《乐雅·释天》:“春祭曰祠;夏祭曰;秋祭曰尝;冬祭曰蒸。祭天曰燔柴;祭地曰瘗埋;祭山曰技悬;祭川浮沉;祭星曰布;祭风曰磔。”就根据所祀对象的不同采用了各不相同的象征手法。《礼记·祭法》郑玄注说:“庙之言貌也,宗庙者先祖之尊貌也。”最早的“先祖之尊貌”可能就是标志生殖崇拜的灵石,宗庙之主“石”。《说文》云:“石,宗庙主也。周礼有郊宗石室;一日大石,约在汉代又演为木主,也就是后代的祖宗牌位。应祭祀功能的需求,祠祀的建筑也就产生了。并随居住、宫殿等营造技术的发展,祠祀建筑也由野外的坟、坛、石进入了有顶的庙宇,又因祭祀仪式的分工专门化和古代人事死如事生的观念又演变为寝殿、献殿或香亭的组合群体。

禳灾祈愿的心理——祠祀方式——坟、坛、祜、庙宇。

晋祠一组祠祀建筑可谓把祭祀功能发挥到了极至,过会仙桥西行,为古莲花台,台为方形,四隅各铸一铁人护祠、镇水,以壮威仪。穿对越坊便是献殿、鱼沼飞梁、圣母殿组成的核心群体。

献殿、殿身三间,歇山顶、四周无墙,当心间前后辟门,其余各间,在坚厚的槛墙上安叉子,形如一座凉亭,灵巧而豪放。敬神时,燃一炷香,那五谷之气,便会使人置身于云雾漫漫,青烟缭绕的神秘氯围之中,从而使人的心灵不由自主地产生某种微妙的变化,上达于天,天人妙合。

水镜台规模壮观,台上东部为重檐歇山顶,演戏时用为后幕,台上西部为卷棚歇山顶,面向圣母殿,三面开敞,演戏时为前台,台下埋大瓮八口,为扩音之用。在民间无论那种酬神还愿的祭祀活动,总少不于表演各类舞乐,以娱神兼娱人,历代皆然。由于古代人民生活困苦,终年辛劳,仅得一饱,闲暇有限,为了调剂生活,每每借祭祀的机会鼓舞欢庆。这种民间的迎神赛社的祭祀仪式,具有公开性、礼仪性和娱乐性的特征〈淮南子·精神训〉载:“今天穷鄙之社也,叩盆拊瓴,相和而歌,自为乐矣。”〈东京梦华录〉栽北宋汴京城外神保观神诞时的盛况:“廿四日州西灌口二郎生日,最为繁盛。庙在万胜门外一里许,敕赐神保观。廿三日……于殿前露台上设乐棚,教坊,钧容直作乐,更互杂剧舞旋……廿四日诸司及诸行百姓献送甚多,其社火呈于露台之上。”宋元时期戏曲勃兴,为适应迎神赛社时的演出需要,在露台、乐亭的基础上分前场后幕,单面开敞的戏台。场地也由四周围观,进而形成有固定方向的戏场,并在各祠庙中普遍出现了。

娱神娱人的心理一迎神赛社的仪式一露台、戏台、戏场。

庙会也是随庆典祀献,迎神赛社而产生的具有综合功能的大型公共性活动。也促使祠庙中要有大容量的场院。有的还形成了商业、集会、宗教、社交等综合功能的庙前广场或庙前街。

人们在祭祀时怀着既依赖又恐惧的矛盾心理,在迎神赛社中如神兼娱人,在朝山进香时又兼郊游、踏青的意味。这就使祠庙建筑在布局上、形制上呈现出特有的宗教与世俗共存的双重性。因祀神活动中的主体是人数众多的乡民,就必然反映出其公共性,又因其祠礼目的与人们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又必詹呈现出世俗性。表现在建筑形式上是栖神献礼的寝殿、祭坛、献亭为核心;娱神、娱人的乐楼,戏台相映衬;大容量的活动空间场院为过渡,突出开章的牌坊、照壁、门楼以及长长的香道为序幕的有机完整的空间序列。

环境与选址。

晋祠的选址和环境是非常讲究的。自古而今,大自然不单单是人类生活物质的源泉,也是人类心智交流的对象,是人们精神的象征。“智者乐山、仁者乐水”,此话赋予自然比拟人化的道德属性,并使自然之美带上了约定俗成的文化内涵。这种传统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在晋祠表现得尤为突出。自然本身就是人类最初祠祀的主要对象之一,除一般的地形、朝向、日照、防风、防洪、排水、交通等条件外,用山之峻峭,以壮其势;用水之波涛,以秀其姿,并进而增强其神秘气氛。故山神近山,水神近水,利用优势的自然条件,依山傍水,背风向阳,居高而筑,也就成了古代建筑的鲜明特色。

依山作势:高山犹如通天之路,能出风云,导雨水,润大地,长万物,育人类。所以人类与山有着自然的缘分。一方面是人对赖以生存的山林环境的热爱,另一方面是人对高山深谷、洪水猛兽的畏惧,故人们视之为神灵。《礼记·祭法》云:“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日神。”春秋时期诸子百家的言论中,也出现了吟颂山水,景仰山水,借山比君子之德,借水喻仁人之美的山水观念。

晋祠被选择了晋阳城西南的悬瓮山麓,背负悬山,面临汾水,依山就势,利用山坡之高下,分层设置,在山间高地上充分地向外借景,依地势的显露,山势的起伏,构成壮丽巍峨的景观。山坡上的建筑处于视觉注意力集中的焦点,其整体趋势与山体内在的向上的趋势相呼应,获得了优美的天际廓线。

凭水添姿:在人类的生活中恐怕再没有比水与人的关系更加密切的了。在古代,人们创造了许多美丽的传说,并根据自己的喜好、想象来塑造其形象,利用人们对水的崇拜来增强其信仰,结合水的形态,运用波光倒影和水质水声、烘托意境,取得理想的效果。也许是由于水的纯洁、永恒、神圣的原始观念,无论东方或西方在宗教和纪念性建筑前,常设一方池水或一湾流水,来作为神俗之间的勾通。

晋祠是以泉渠水系构景的佳例。水母楼建于晋水源头“难老泉”之上,并附会“柳氏坐瓮”的美丽传说。泉水从其座下涌出,楼前一八角攒尖泉亭,再下用人字堰南北三七分流,水中不系事。中部水镜台、会仙桥、金人台、对越坊、献殿、鱼沼飞梁、圣母殿排列于主轴线上,后以欢喜岭上望川亭作为终止符。南部台骀庙、公输子祠、三圣祠、同乐亭,北部苗裔堂、朝阳洞、唐叔虞祠、关帝庙、东岳庙、文昌宫环周布置。这些建筑群或依山、或临水、自成小院,亭桥殿阁、水榭楼台穿插其间,渠水在建筑之间蜿蜒曲折,叮咚作响,与建筑交织在一起,沿渠组成一组组美丽的风景,给庄严肃穆的祠庙平添了几分灵气与动感。

因高借远:由于古人崇拜天而形成的传统观念的影响,高给人以接近天的神秘想象力,同时高也是表达雄伟形象的方法之一。在山川自然之中,祠宇因地制宜,“度高平远近之差,开自然峰峦之势。”依地形及景观的轮廊特征,巧为辅高设,将建筑对自然的适应与景观中优美的轮廊相统一,“因其高而愈高之,竖阁磊峰与峻坡之上;因其卑而愈卑之,穿塘凿井于下湿之区。”由于建筑手段在表达纪念性、象征性上,不像其它艺术手段那样可以具体描绘,所以往往用崇高、伟大等概念来表达,祠宇选择于高坡之上,以增强其崇高,便是这样的道理,从工程方面来讲,挖填的土方量也近于平衡,是最为经济的,而祠庙中又具备了深远丰富的层次,以至能近观咫尺于目下,远视千里于眼前。

空间与布局。

一般的祠庙数量众多,多为小龛和单独小筑,利用环境根据不同的条件因地制宜、灵活布局,遍布于乡村之间。大型的祠庙空间布局常用主次分明,中轴对称;纵深发展,线形布置;曲径通幽,欲扬先抑;繁而不乱,气势恢宏;向心布局,横向排列等形式,而晋祠的布局则兼而有之,集众所长与一身,分行了一个更为丰富合理的空间。

组织序列,引人入胜:出古城南行,时逢夏秋之季,但见麦浪翻滚,稻菽千顷,时有微风拂面,一派江南景色,“未入莲花园,先闻水面香”。路边荷塘之中有一古刹,是创建于北齐的崇福寺(俗称北大寺),为晋祠外八景之一的“大寺荷风”。再向西折,鸣溪夹路,流水潺潺,放眼望去,远入山峦延绵无际。过观音堂,穿仙翁阁,山麓间一片密林,树梢上露出塔尖,隐约可见许多殿宇,附近是村庄庐舍,前行便是晋祠山门。这样由远及近,从半掩到迎面的转换,层层殿现,层层烘托,借天然的地势及河水景色,反复强调了其神圣,刻意创造了一种使人崇敬的隶穆之感,增强了对人的吸引力。北宋欧阳修诗曰:“古城南出十里间,鸣渠夹路河潺潺。行人望祠下马谒,退即祠下窥水源。地灵草木得余润,郁郁古柏含苍烟”。

宽阔、开敞的场院:进入祠门,有一戏台,台东部为乐楼,西部为三面开敞的戏台,面向圣母大殿,四周开阔,可容万人聚集。其实早原始人砌筑祭坛、竖起具有象征意义的图腾柱时,建筑空间就从一定的自然空间中划分了出来,有了人的属性。

由竖向之物形成的空间,不象线、面那样有围合区或平面界线,然而,它却给人以巨大的内聚力强烈的吸引力,有了一定的区域。就像人们通常喜欢聚集在旗杆、路灯、大树下一样,它的确蕴涵着实用功能目的(原始部落的巫术礼仪,就在这里举行)。因祭祀活动具有广泛的群众性,这种开阔的场所,虽经开敞到围合的演变,却一直在祠庙建筑中继承下来,形成了大容量的场院。这样由线和面围合成的空间,具有稳定性、聚合性,从而为人们观看戏曲、举行庆典提供了理想的场所。在祠庙中有这样一个露天却围合的良好空间,从功能上讲,起到了一个融合、过渡区域的作用。殿宇、戏楼的“外”构成了院落的“内”场院的“内”,彼此从属又互为依托,创造出一种微妙的内外互含的关系。

通透、过渡的献殿:晋祠圣母殿的献殿,建于金大定八年(公元1068年),面阔进深各三间,单檐歇山顶,四架椽屋通檐用二柱,殿中前后设门,余筑坚厚槛墙,上安叉子,状如凉亭,格外通透宽敞。在圣母殿与献殿的鱼沼泉上架十字形飞梁,既有四通功用,也增加了灵透感与层次感。圣母殿前廊木雕盘龙倒影于池沼碧水之中,活灵活现。献殿是举行献礼、陈设祭品的所在,为开敞或半开敞的空间,有较好的通透性,又增加了空间层次,在举行祭典时,透过渺渺的烟雾,更有一种超凡脱俗、虚幻飘渺之感。

幽暗、封闭的寝殿:寝殿是祠庙中敬神祭祖的神圣场所,设于主轴线的后部,由于古人事死如生的观念,便仿照前朝后寝的形式来建造。圣母殿采用重檐歇山顶,平面广七间,深六间,殿身五间,周匝副阶,前廊深两间,异常宽敞,殿内无柱,内置神龛,中塑圣母,四周侍从42尊,仅前部设直棂窗复加柱廊。殿内的光照环境充分考虑了自然条件,殿内幽暗,前廊光线透过柱廊,斗拱愈显柔和,殿顶瓦垄密密排列,明暗相间,阴阳交错,殿前鱼沼波光粼粼,形成了富于韵律的光影效果。通过自然光,透、折、控、滤等手法,利用人们的心理效应,创造了忽明忽暗、朦胧仿佛、高深莫测的感觉,使人敬意倍增。

这样,通过层层递进,主次、大小、远近、虚实、动静、明暗的对比突出了主体空间,给人以变化丰富的感受,增强了其意境的表现力。晋祠建造者在组织空间序列时,综合运用了各种手法,着意处理各个空间的连接和过渡,从内部、外部组成一个连绵不断的有机整体,天空、山峦、流水、林木、瓦屋、殿宇交叠显示,时隐时现,晋祠那庄重、隶穆、神圣的气氛也愈加强烈。

山西景点导游词篇十二

西安城墙,是古都西安的符号性景观。现存的城墙建于明朝初年,是中国现存最完备的古城墙。城墙总周长约14公里,是在唐代皇城的基本上建成的,包罗护城河、角楼等一系列办法。

今朝西安城墙共有八处可以登城,别离是:东门(长乐门)、南门(永宁门)、西门(安宁门)、北门(安远门)、含光门、文昌门、僻静门、尚德门,旅客可以就近登城。个中南门是西安城的迎宾门,也是旅客选择最多登城的一个门。

除了步行,在城墙上骑自行车是一种很不错的游览方法,在骑行中,你会有一种年华穿越的感受。今朝在东、南、西、北等四门都有租借自行车处事,骑行竣事后在上述任一门都可以返还自行车(景区划定会有变革,提议租借时再咨询确定)。同时这四个门还提供参观车环抱处事,你可以乘坐参观电动车,在城墙上绕城一圈,全程约50分钟。

在西安城墙游览,尚有机遇抚玩到一些特有的表演勾当,如仿古开城典礼展演、城墙习惯展演,表演所在都在南门,详细表演时刻可参照官网或电话咨询。

导览。

敌台明代扩建后的西安城墙,每隔120米修敌台一座,突出在城墙之外,顶与城墙面平,是专为射杀爬城的仇人配置的。敌台之间间隔的一半,刚亏得弓箭的有用射程之内,便于从侧面射杀攻城的仇人。城墙上共有敌台98座,上面都建有驻兵的敌楼。正楼(城楼)、箭楼、闸楼冷武器期间兵器落伍,城门又是独一的进出通道,因而这里是守城者苦心策划的防止重点。西安城东、西、南、北四座城门,别离有正楼、箭楼、闸楼三重城楼。闸楼在最外,其浸染是起落吊桥;箭楼在中,正面和两侧设有方形窗口,供射箭用;正楼在最内里,是城的正门。角楼西安城墙四角都有突出城外的角台。除西南角是圆形(也许是为了保持唐皇城转角原状)外,其余的角台都是方形的。角台上修有比敌台更为高峻的“角楼”,表白了这里在战争中的重要职位。

山西景点导游词篇十三

大寨位于山西省昔阳县,解放前,这里穷山恶水,七沟八梁一面坡,自然环境恶劣,群众生活十分艰苦。

解放后,当地人民当家做了主人,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以陈永贵、郭凤莲等为带头人的大寨人决心改变落后的面貌,敢于战天斗地,艰苦奋斗,治山治水,在七沟八梁一面坡上建设了层层梯田,并通过艰巨劳动引水浇地,改变了靠天吃饭的状况。1964年毛主席发出了“农业学大寨”的号召,从而成为全国农业的一面旗帜。全国掀起了“农业学大寨”的高潮,大寨精神得到发扬,大寨经验得到推广。

现在大寨已经成为一个优美的公园山村。层层梯田庄稼葱绿,田田池水波光旖旎,人造森林郁郁葱葱,处处果园硕果累累。大寨村窑洞整齐,街道干净、清洁,人民热情好客。大寨的交通、通讯等基础条件已经大有改善,是一个成熟的农业旅游区。

大寨相继建成了陈永贵墓、大寨陈列馆、郭沫若诗碑、梅花鹿场、六个纪念观景亭,开放了陈永贵故居、周恩来住址等,为大寨增色不少。

改革开放以来,大寨人把大寨精神发扬光大,利用优势,发扬长处,创造条件,开始建立基础工业,建成水泥厂、衬衫厂、羊毛衫厂、地方特产制品厂等,还通过生产原煤等,打开了致富门路,大寨人正用双手建设富裕美丽的新农村。

现在大寨已经成为一个优美的公园山村。层层梯田庄稼葱绿,田田池水波光旖旎,人造森林郁郁葱葱,处处果园硕果累累。大寨村窑洞整齐,街道干净、清洁,人民热情好客。大寨的交通、通讯等基础条件已经大有改善,是一个成熟的农业旅游区。

山西景点导游词篇十四

随着时代的变迁,经济的飞速发展,太原已经变成了一座繁华、热闹、富有现代气息的'大都市!美丽的街道上,宽阔的马路,高耸林立的幢幢楼房。到处都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新十大建筑扮靓我们的省城太原,山西大剧院、山西体育中心、太原煤炭中心、山西大医院、山西科技馆、太原美术馆、山西博物馆……放眼望去,一个个被赋予了使命和生命的建筑拔地而起。太原国际机场新航站、太原铁路客运南站,这些昔日的蓝图构想一步步变为了现实!

中博会召开之际,备受瞩目的太原,十大建筑整装待命,这些代表着龙城现代新形象的建筑群向来自五湖四海的嘉宾盛情绽放,展示着古城太原迷人的魅力!每当夜幕降临,华灯高照,十大建筑笼罩在灯的海洋中,无比壮观、无限美好!

夜晚走在繁华的大街上,路灯亮了起来,河水亮了起来,小桥亮了起来,人的心情也亮了起来。迎泽桥、漪汾桥、火炬桥、祥云桥、胜利桥、南内环桥……映着汾河的美丽妖娆。这些桥在霓虹灯的照耀下,变得更加美丽,更加动人。

假如,你站到高处去看我们这座美丽的城市,你就会发现在桥下行驶的汽车像奔流不息的银河一样在流淌,每一辆车灯串起来就像一条金色的巨龙在路中摇摆。你看那火炬桥,看上去就像一把在熊熊燃烧的火炬一样!汾河两岸风景如画,百花盛开,游人置身其中,如在花中走,如在画中游!

啊!美丽的太原城,是我可爱的家乡,一座座大桥,一条条街道,把太原装饰的那么秀美!请大家都来太原游玩,我相信所有人都会喜欢太原城这美丽而繁华的都市!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