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石壕吏教案一等奖(汇总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7 09:19:11 页码:9
最新石壕吏教案一等奖(汇总16篇)
2023-12-07 09:19:11    小编:琉璃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这里我给大家分享一些最新的教案范文,方便大家学习。

石壕吏教案一等奖篇一

1、在诗歌赏读中,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2、理解课文侧面烘托的写作手法。

体会老妇人的凄苦之情。把握诗人的矛盾心情。

诵读、讨论与鉴赏相结合。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师:上一节课,大家刚学习了《春望》,今天我们共同来背诵这首诗,好吗?

(检查背诵)。

师:我们知道《春望》这首诗抒发是作者在安史之乱发生后对“国破”的担忧和伤感,安史之乱共8年,其中第四、五是战争最为激烈,人民生活最为艰难时刻,这时杜甫恰好目睹了这一切,于是他怀着一颗忧民之心创造了大量的现实主义组诗,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其中的一首。

师:请大家大声读出标题。

生齐读。

师:大家想一想吏是什么意思。

生回答。

师:那石壕又是什么意思。

生回答。

师:同学怎样知道石壕是地名的?

生课文注释1有介绍。

师:同学阅读非常仔细,认后我们在阅读中要充分利用注释,其实注释1还有别的作用啊!

师:那这个标题的意思应该怎么说?

生齐答。

生齐声朗读!

师:发现答案了吗?

生有吏夜捉人。

师:板书吏夜捉。

师:吏为何要捉人啊!

生要“急应河阳役”。

师:不错,河阳发生战役了,可是有战役未必一定要捉人,更不必夜里捉人啊?

生因为当时战事紧张,回找抽丁补充兵力。

师:你怎样知道这个背景!

生课文注释1有介绍!

师:那就请聪明的你,读给同学听一听吧!

师:的确如此,我们要善于利用注释,因为读诗要“知人论世”,我们读诗一定要在“知世”的基础把握主题!

师:那第一段中,吏找到人吗?

师:那官吏会善罢甘休吗?

师:哦,原来“吏呼一何怒”,那老妇人有何反应?

师:第三段是老妇人哭诉痛苦的内容,我先范读一回,然后同学自由朗读。

师:我们读后初步感受了老妇人的“苦”,那同学们可以从文中找一个字词或一个句子,来仔细体味其中苦的滋味。

生自由讨论,或同桌,或邻近座位讨论。

师:巡视,与学生亲切交流,点拔,启发、展示。讨论成果。

师:大家讨论十分积极,哪位同学先来谈一谈,好吗?

可能会出现:1、“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非常凄苦,老妇人刚刚连丧二子,十分悲惨。

2、“三男邺城戍”也写出老妇人的苦,因为她的三个儿子都上了战场,走上了前线,老妇人肯定为他们生命担忧,而且这个家庭生活也没有了着落。

3、“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这一句话,老妇人不仅命运悲惨,生存也十分艰难。

4、“老妪力衰……炊”这句,读起来也让人心酸,老妇人虽然力气衰弱,但自己还请求上前线,赶快去给士兵煮早饭,真是十分可怜。

5、“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值得人可怜,老妇人家里再也没有别的人了,只有一个吃奶的孙子,战争让这个家庭已经支离破碎了。

6、“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也让人心酸,也让人同情,活者的人只能苟且偷生,死的人就算了啊!

师:学生发言积极,把握非常准确,那让我们带着这份深深的同情来朗读这一段吧!

生齐读(语调十分沉郁)。

师:同学们读得十分到位,而且有些同学已经能够背诵了,其他同学想不想也会背诵啊!

1、你们家人都到哪里去了?

2、你们家还有别的人吗?

3、那你打算怎么交差呢?

师:那现在大家可以同桌之间一人扮演官吏问,一人扮演老妇回答啊!然后再交换角色!

生开始互助问答,扮演角色背诵。

师生背诵。

师:是啊!如此不幸,最终还是难逃此劫啊!可见石壕吏是……(故作停顿)。

师:同学们回答很准确,你们感受体会十分到位,作者虽然没有正面批判官吏,但读者却深刻领会到这一点,作者是采用一种什么样的写法才取得这样的艺术效果。

侧面烘托。

作者通过对老妇人苦难的深刻刻画来侧面烘托出官吏的冷酷无情,体现作者对官吏的批判。

忧国忧民是杜甫诗歌永恒的主题,在《春望》中体现是他的“向来忧国泪,寂莫洒衣巾”,在《石壕吏》中表现是他的“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那请我们带着杜甫这份“爱民之心,知民之苦”来试着背诵这首诗吧!

师生齐背。

2.请同学们以“石壕吏”的角度来叙述这个故事。板书设计:

石壕吏。

杜甫。

吏夜捉呼怒。

老妇啼苦。

“我”忧国忧民。

可取之处:放开手去,相信学生。相信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能力,放开手让学生去挖掘文外之意。《石壕吏》开头“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古人评之“起有猛虎攫人之势”,而我所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去分析汉字这个“无底洞”,挖掘字里行间的文外之意。学生几乎“暮”、“村”、“吏”、“夜”、“捉人”、“逾墙”、“走”一字都未放过,敏锐地发现了其背后潜在的台词。难能可贵得是,对于老妇毛遂自荐般“诚意”的应征,学生也能体悟出潜在的台词:我们都到这个地步了,你们还来抓丁,还有天理吗!

不足之处:实际教学过程中环节指向不明。在读人——名家对话环节,让学生找出作者情感流露的语句,本意是让学生找课文的最后四句“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等前途,独与老翁别”,从中分析作者的情感倾向。但由于自身的疏忽,遗忘了妇致辞中同样能看出作者情感流露的语句,这样一来,学生分析致辞的部分居多,作者的情感从状老妇的凄苦亦可见之。这样一来,前后的两个环节虽各有侧重,不免还是陷入了分析妇之苦的循环。

石壕吏教案一等奖篇二

一、有感情地朗诵、背诵这首诗。

二、体味诗歌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学习“藏问于答、明暗结合”的表现手法。

一、品评鉴赏,理解诗歌的思想意义。

二、用吟诵沟通情感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将老人、少年、结婚才一天的青年统统抓去当兵,心情沉痛激愤,创作出了著名的组诗《三吏》《三别》。这组诗篇镜子般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今天,我们随着诗人的描写走进那恐怖的战乱时代,走进石壕村那个在战争中家破人亡的不幸家庭,去感受战争带给百姓的深重灾难。(2分钟)

2、听朗读,说故事。(8分钟)

播放录音朗读。听完朗读请学生给故事另取一个题目并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3、字词过关。检查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3分钟)

读音:第一组:吏(i i)逾(y u)邺(y p)城戍(sh u)老妪(y u)泣(qi)幽咽(y e)

文言词义:

第二组:暮投()石壕村老翁逾()墙走()吏呼一何()怒听妇前致词()

第三组: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

生()死者长已()

第四组:惟有乳下孙()老妪()力虽衰急应()河阳役犹得()

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4、品读课文,理解诗歌表达的情感。(10分钟)

(1)学生自由品读诗歌,想象诗歌中描写的场景,用声音传达诗歌的情感,用表情

表现诗歌的情感,做到眼到、声到、心到。

(老师提醒:注意诗歌的感情基调:沉郁顿挫;注意朗读速度和重点词语)

(2)让学生试着每人说一句话,把自己读课文后的感受告诉大家,用这样的句式:从“……”

“……”这句诗里,我感受到了……)

(3)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师指导:全体读题目、作者;女声齐读第一节;男声齐读第

二节;全体读“听妇前致词”;一生读第三节剩余的内容;全体读最后一节。

5、理解学习本诗的艺术特点一一藏问于答、明暗结合。(10分钟)

教师过渡:本诗语言精炼。明代末年一位有独到見解的學者和詩論家陆时雍称赞这篇诗

节,在惊人的广度与深度上反映了生活中的矛盾与冲突,蕴含了诗人矛盾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学生思考:为什么这首诗能够以非常少的语句表达非常丰富的内容呢?

提示学生:思考并回答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一题中的第一小题。

让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对诗歌中差吏的神态、动作、语言进行合理的补白,同时也对老妇人说话时的神态、动作进行合理补白。

老师归结:本诗在艺术表现手法上运用了“藏问于答、明暗结合”,如“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概括了双方的矛盾,但并没复写吏的蛮横凶暴,而是从老妇的致词中暗示出来。

老师提示:我们国家现在还征兵吗?征兵的目的是什么?(保家卫国)唐朝当时发生安史之乱时为了平定叛乱也得征兵,只不过需要的兵力太多了,以至于征完了所有能够入伍的青壮年男子还不够,所以只好采取捉人的方式把那些老年男子,未成年男孩逼上战场。诗人看到安史之乱给百姓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内心是痛苦的,但他毕竟身受封建正统思想影响,认为唐朝统治者平息那场战争是正义的。他既同情百姓又觉得唐朝政府“捉”人没错,可以说作者的心情是极其矛盾的,而造成这一切的罪魁祸首是战争。

6、全诗小结:(2分钟)

主要人物:老妪、石壕吏

通过什么描写展开情节:对话描写

全诗内容的核心:一家人的悲惨遭遇

在普通的七口之家中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妪夜往。父子、兄弟、祖孙、婆媳,无一不受到残酷战争的迫害。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在诗中得到了清晰的展现。

7、再读诗歌。在《二泉映月》音乐背景中深情朗读,再次感受石壕村里这个七口之家在安史之乱中的不幸遭遇。(3分钟)

8老师致课堂结束语:人民的痛苦,国家的危亡,诗人的情感煎熬,这一切都是战争“惹

是将来,让我们珍惜和平,让石壕吏的故事不再重演!视频播放和和平鸽动画音

乐。

9、作业:

怎样的情景?

(2)背诵默写全诗

石壕吏教案一等奖篇三

1、借助课下注释,整体感知诗作。

2、理解诗作的思想内容,再现诗作的意境画面,品味诗作的思想感情。

3、学习诗作巧妙的构思和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

4、理解诗人的现实主义精神和感怀伤世、忧国忧民的情怀。

【学习重难点】。

1、理解诗作的思想内容,再现诗作的意境画面,品味诗作的思想感情。

2、学习诗作巧妙的构思和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

【学海导航】。

一、走近杜甫(简介作者及本诗的写作背景)。

二、整体感知。

1、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用白话文通译全诗。

2、小组诵读,力争读出诗歌的感情。

3、课文题目是《石壕吏》,全诗围绕哪两个字展开的?

本诗叙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你按照情节的四个阶段(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理清故事情节。

4、精读作品,分组表演,理解诗作的思想内容,再现诗作的意境画面,品味诗作的思想感情。

(1)表演要求: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加入合理的想象进行再创作。

(2)归纳诗歌的思想内容并分析诗歌流露了诗人什么的情感。

三、研读探究。

(一)观官吏之举。

1、在表现官吏时,你认为哪几个词最富表现力?为什么?

2、从中你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

(二)听老妇之诉。

1、文中哪一个字最能表现老妇的心情?

2、请找出具体的词句,抓住关键字,说说老妇之苦。

3、从老妇的苦诉中,你能读出当时怎样的社会境况和老妇怎样的思想情怀?

(三)体作者之述。

1、作者是怎样叙事的?

2、作者所拟诗题是《石壕吏》,为什么却详写老妇人?

(四)察作者之情。

1、在这苦难的现场,杜甫都做了些什么?从文中哪些诗句可以看出?

2、杜甫为什么不站出来?是怯弱还是什么原因呢?

四、链接现实。

战争只会给人民带来数不尽的疾苦,道不完的灾难,我们要反对战争,保卫和平,让白鸽飞遍全球,让世界铸剑为犁,让全世界的人民生活在和平安定的幸福之中。

石壕吏教案一等奖篇四

2、杜甫的诗大多都真实地表现了现实生活,后人把他的诗叫做“诗史”。特别是他亲身经历“安史之乱”时期所作的《三吏》、《三别》更是真实的反映了战争给人发带来的苦难生活。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其中之一《石壕吏》。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握好节奏。

2、齐读课文,自我寻找语感。

3、结合书下注释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1、从内容看这是一篇叙事诗,记叙的时间、地点、事件分别是什么?主要人物有哪些?

2、明明是朝庭征兵,为什么不说“征兵”、“招兵”而说“捉人”?这里含有什么意味。

3、同对“征兵”这件事,对“小吏”和“老妇”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5、故事的结尾一段暗示了什么?你对独与老翁别作何感想呢?

根据课文的分析请同学把故事编成短剧进行表演。最后对课文进行简短的小结。

石壕吏。

吏——乎——怒。

妇——啼——苦。

致词——吏夜归——独与老翁别。

石壕吏教案一等奖篇五

一、导入:

有两幅对联大家一起看一下:(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满眼河山,大地早非唐李有;一腔军国,草堂犹是杜陵春。)同学们能够猜出这是写的唐朝哪位诗人吗?(杜甫)盛唐时期,我国有两位著名诗人,他们一个被后世称为“诗仙”,一个被称为“诗圣”,就是李白和杜甫,并称“李杜”。杜甫的诗大多真实表现了现实生活,他亲身经历“安史之乱”,所作的《三吏》《三别》更真实反映了唐朝末期战争给人带来的苦难生活,今天我们学习其中流传最广的《石壕吏》。

二、整体感知,听读课文

(导)作为一首叙事长诗,故事性很强,不过读起来却也是朗朗上口,配上曲子也别有韵味,请让我先给同学们示范诵读一遍,注意停顿、节奏、及语调变化,大家可默默跟读,准备朗诵。

1、播放录音《二泉映月》教师范读。

2、学生范读,同学们听的很认真,有没有愿意试一下。

3、学生评价,并配乐齐读。(朗读基本功很扎实,很到位。)

三、疏解课文,复述情节

1、小组讨论,结合注释,先疏解字词,提出疑难一起解决,理清故事情节。

2、质疑并复述课文。(走:跑 前:走上前 且:尚且 更:再 从:跟从)

3、补充并做评价

(明确)因为古诗言虽尽而意无穷,所以在抓住主要情节的同时可以适当发挥想象,不要抱者翻译的心态去学,重在欣赏,领会意韵。

四、分析人物

1、如果用文中一句话概括全文,应该是哪句? (有吏夜捉人)

2、为什么是“捉人”还是“夜晚”?(不是征兵,是强抓,半夜表明官吏凶狠无情)

3、最终抓到人没有?(抓到了,“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暗示作用)

4、文中主要人物是谁? 板书:吏 妇(官吏愤怒的大声呼叫,)

5、这两个人物出场各自态度反应如何?板书:呼 啼(妇人悲伤的哭哭啼啼)

6、抓人的情节以什么形式描述出来的?妇人致辞。

7、思考妇人交代的几层意思?三层:战争惨烈;家境困难;自请服役。

(明确:表明战争惨烈的句子,家境困苦的句子,)

7、自请服役时老妇人心理真实想法是什么?(自请服役也暗示掩护老翁和儿媳的心理。)

8、有人读完文章说显然老妇人致辞的三层意思是一口气表达出来的,你怎么认为?(不是,是官吏再三逼迫的)

9、请出几位同学表演一个改编了的短剧,同学们看一下这样的改编有没有道理?

(演的最突出的谁?官吏,但在原文似乎他没说一句话,不过这样增添故事情节确实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情节更加完整了。采访一下演官吏的同学,你是读了那句话受启发才演的惟妙惟肖的?)

明确:这是本文在艺术构思上的特色,全文虽只有120个字,但情节并不简单,题目以石壕吏为题,但诗人在正文中给他暗写,老妇人用明写,成为一篇抒情独白,但用心品味发现这些语句是官吏逼问出来的,凶残的特点暴露无疑。这叫“藏问于答”文言文经常用到。再次感谢几位同学的表演,使我们加深了对课文的了解。

10、让我们齐读一遍老妇致辞这一段,感受一下气氛。

五、主旨总结

(导)综观全文,你认为是从谁的角度叙述的?杜甫,但作者的内心却没能展露,他一直保持沉默,他心里到底有没有想法?(板书:憎恶官吏的凶残,同情民众的苦难。)他将自己的感情融会在平实的叙述之中,这是本文另一的语言上的特点。诗人怀着深厚的同情之心为人民唱歌当哭,记下了战乱年代一幕惊心动魄的场景。

六、尝试背诵

七、作业:1、背诵并默写。2、续写老妇人走后,这家人的生活,或她在军中生活的日子。200字左右,想象合理。

石壕吏教案一等奖篇六

2、通过朗读把握《石壕吏》的思想内容与的作者情感。

3、整体感知课文,了解杜甫诗歌“诗史”的特点。

4、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素养。

重点分析老妇人的话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关于战争的图片及关于石壕吏的资料。

一课时。

多媒体展示战争图片,问:战争会带来什么?

(通过这个问题导入今天的古诗——《石壕吏》)。

1、自由朗读。(让学生尝试圈点疑难字词)。

注意重点字词:

逾墙走:越过墙逃跑一何:多么。

戍:防守附书至:捎信回来。

新:最近绝:没有。

幽咽:隐约、轻声地哭。犹得:还可以。

2、给文章定朗读基调: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朗读语气该是怎样?

明确:(悲愤沉郁)。

3、投入感情再次朗读课文。

1、思考:全文围绕那两个字展开的?

明确:捉人。

2、为什么捉人?捉何人?老妇人又是怎样的一个人(文章中是怎样描述的)?

明确:打仗抓人;抓壮年男子;“老妪力虽衰”(看图)。

3、为何连这样一个年老力衰的老夫人都不放过?(多媒体展示写作背景)。

明确:通过了解背景后重点介绍杜甫是将途中所见所闻,写成了《三吏》、《三别》。《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要求学生复习文学常识:《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再者结合当时时代背景介绍杜甫的诗为什么称是“诗史”。

4、主要内容分析。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头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1)第一段交待了什么内容?

明确: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开端。

(2)研讨:a、为何吏要夜捉人?

表明县吏捉人手段的狠毒,在人们都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了个突然袭击。

b、用一个成语来形容当时的时代气氛。

兵荒马乱鸡犬不宁。

总结;一段为后面老妇的致词埋下伏笔,也交代了致词的由来,是事情发展的开端。

(3)吏呼一何怒与妇啼一何苦对比分析。

这两句十分形象地写出了吏和妇的尖锐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可强烈的对照;两个“一何”更加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的蛮横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诉说酝酿出了悲痛的气氛。妇啼一何苦是吏呼一何怒逼出来的。听妇前致词一句承上启下,那听是诗人在听,那致词时老妇苦啼着回答县吏的怒呼。

(1)、把吏和妇人的对话用现代文的方式陈述(意图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让同学进行即兴表演,揣摩人物形象。(意图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总结:这二、三两段是本文的重点,就是老妇致词的内容,事件在这里也达到了高潮。

(3)最后一段的写作意图(提问:如果去掉后会有怎么的效果?)。

夜久表明老妇哭诉时间长,可以看出县吏的凶狠。如闻二字一方面老妇这家的凄苦绝望,另一方面也显示出诗人以关切心情倾耳细听,通夜未能入睡。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两句,收尽全篇,于叙事中含有无限深情。老妇被带走后这家到底会怎样?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是事件的结局。

(4)、总结性研讨:

a、吏和老妇的形象。

明确:吏(蛮横凶狠)妇(凄苦悲伤)。

b、文章结构。

明确:开端(1)致词的由来。

发展、高潮(2—3)致词的内容。

结局(4)致词的结果。

通过这首“诗史”诗,我们可以想象下老妇被带走后在军中的生活,再试着想想孤苦伶仃的老翁又会是什么样子?他们还能再见面么?因此,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是多么的不易,望大家珍惜。

1、背诵。

2、续写。

石壕吏教案一等奖篇七

1、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初步了解杜甫的诗歌创作风格。

2、理解诗的思想内容,准确流畅地背诵。

能力目标。

1、加强朗读教学,提高朗读水平,同时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2、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望岳》,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学习他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慨。

2、通过学习《春望》《石壕吏》,深切感受诗人热爱国家、关心民众、眷念亲人的美好情操。

1、理解每首诗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2、把握诗歌中的景与情、事与情,领悟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感悟诗歌的意境。

1、诵读教学法:诗歌教学必须让朗读贯穿始终,反复朗读、吟诵,感知诗歌的韵律美,把握诗歌内容。

2、合作探究法与点拨法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真正成为诗歌学习的主体。老师尽量少讲,可稍作点拨引导。学生讨论,生生互动;老师点拨,师生互动,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唤醒情感。

1、听读课文,圈点勾画重点字词、生字词,感受课文的感情基调。

2、学生自由诵读。

3、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

三、细读课文,品味探讨。

1、观官吏之举。

通过诗文改动让学生品味语言,体会感情。

2、听老妇之诉。

文中有一个字最能表现老妇的心情,找出具体的语句谈谈。

想象当时具体的情景。

3、察作者之情。

四、展读课文,深入探究。

1、领会杜甫矛盾的心理。

2、试背诗文。

观官吏之举——毒。

听老妇之诉——苦。

察作者之情——忧。

石壕吏教案一等奖篇八

知识与能力:

1.通过诵读,把握诗歌内容。

2.了解杜甫及写作石壕吏的背景。

过程与方法:

1.品味文中老妇人的语言,关注当时的社会现状。

2.了解诗人的现实主义精神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作者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感受作者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对黑暗朝廷的批判,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意识。

教学重点。

品味文中老妇人的语言,把握诗歌内容,关注当时的社会现状。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感受作者对民生疾苦的同情。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唐朝是诗歌的繁盛时期,出现了两位伟大诗人。一位是诗仙李白,另一位是诗圣杜甫。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了杜甫前期的两首诗,感受了杜甫博大的胸怀与凌云的壮志,今天我们学习他的现实主义诗中的代表作《石壕吏》。

1.学生介绍:杜甫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或杜陵野客,著有《杜工部集》,他写了不少反映当时现实的诗篇,被称作诗史。

1.小组长按照组内成员水平分解翻译理解任务。

2.组内成员分别对照自己任务查阅资料或工具书,理解诗意。

3.成员在组内交流汇报,组长对成员完成情况作出评价、指导。

4.选取两个小组汇报自己的讨论结果,进行评比,优胜组得星一颗。

小黑板出示:

1、这是一首叙事诗,作者用诗的形式记录了自己归家途中亲眼所见的一件事。

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间、地点?主要人物是谁?

2、发生了什么事(用原文回答)?

有吏夜捉人。

3、眼前所见的悲惨情形,诗人用一句话概括就是?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五.探究提升(方法: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下列问题,再进行全班交流,回答问题最积极的小组得星一颗)。

1、一何怎么理解?苦该如何解释?(朗读这句话话,读出人物内心感受)。

“凄苦”,悲痛欲绝。

2、妇人无限凄苦的啼哭什么?她苦在哪?(请给这部分内容分层并进行概括)。

老年丧子之苦,贫困潦倒之苦,被迫服役之苦。

4、面对境遇如此悲惨的老妇人,官吏的表现呢?怒该怎么理解?

5、怒气冲冲的一呼(呵),差役的什么形象特点就呼之欲出了?

“蛮横、冷酷、凶狠、粗暴”

6、差役的冷酷还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

(1)“夜”“捉”人:第一,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们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第二,表明县吏“捉人”的手段狠毒,在人们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

(2)致词”内容明显地表现出多次转折,老妇人的答话不是一口气说出来的,而是官吏一步步逼问出来的。

(3)独与老翁别。尽管身世悲惨,命运不幸,但是老妇人还是被带走了。

试根据人物形象想象吏与老妇对话。

石壕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妪: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石壕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妪: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石壕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妪: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石壕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妪: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7、一个老妇人能有多大本领呢,差役为什么还要抓走她?这反映了什么?

8、文中哪里有所体现了战争的残酷?

“三男邺城戍,二男新战死”。战争伤亡惨重,兵荒马乱,家国破碎,民不聊生。(介绍背景:758年,为平息安史之乱,唐将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二十万围邺郡,胜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敌人夹击下,唐军全线崩渍。郭子仪等退守河阳,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杜甫这时刚好从洛阳回华州,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根据自己目睹的事实,写了组诗:“三吏”“三别”)。

——这篇叙事诗,通过对石壕村一家人被强迫征兵以致家破人亡的悲惨遭遇的描述,反映了唐代的安史之乱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三吏”“三别”的主旨都深刻写出了民间疾苦及在乱世之中身世飘荡的孤独,表达了作者对倍受战祸摧残的老百姓的困苦和对老百姓的同情。

你还知道哪些反映民生疾苦的诗人和诗作?

例子: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或者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兵车行》。

县吏(呼)——蛮横。

年迈丧子之苦同情百姓。

老妇(啼)——凄苦贫困潦倒之苦不满官吏。

被迫服役之苦。

七结语:

白班或小黑板显示。

第一幅: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第二幅: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

石壕吏教案一等奖篇九

1.朗读《龟虽寿》和《石壕吏》这两首诗。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对祖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目标1 目标2

目标2

二课时。

一、预习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老骥(ji) 伏枥(1i)逾墙走(yu)邺城戍(shu)

老妪(yu)幽咽(ye)翁媪(ao)

教学过程

一、课前三分钟 (课外阅读读后感)3'

二、创设情景导入 新课。

请一学生背诵上一单元学的一首古诗,以次导入 新课。

三、正课

(-)龟虽寿

1、听录音朗读这首诗。(目标1)

2.教师简介作家作品

本首诗选自《乐府诗集》,是《步出复门行》中最后一章。作者曹操,字孟德,沛国游县(今安徽省亳县)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步出夏门行》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龟虽寿》表现了作者的雄心壮志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3、教师评点:(完成目标2)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意思是神灵的龟虽然是长寿的动物,但也有死亡的时候,腾蛇虽能兴云驾雾,最终也会死亡后化为灰尘。这两句借神龟腾蛇起兴,说明作者明知人的寿命终有期限,而任何英雄也难免要死,但他丝毫不因此而颓丧。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意思是千里马老了,伏在马槽里,但它仍旧有驰聘千里的雄心。有雄心壮志的人虽到晚年,更应该老当益壮,不放弃自己的理想。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治之福,可得永年。

意思是人的寿命的长短,不完全决定于天。只要保持身心健康,就能保持长寿。对事在人为抱有信心和乐观精神。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是配乐时加上去的。

这首诗指出生命是有限而宝贵的,所以人们应当不断地发扬积极进取的朝气建立功业。在结语中,作者还指出事在人为,命运可以改变。这种积极奋发、老当益壮的精神是很可贵的。

4、学生齐读。

(二)石壕吏

1.听录音,学生自由朗读。(目标1)

2.作家作品简介

《石壕吏》选自《杜工部集》。758年,为平息安(禄山)史(思明)之乱,唐将郭子仪、李光粥等九位节度使,率兵二十万围攻安庆绪(安禄山的儿子)所占的邺郡(现河南省安阳县)。胜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后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敌人两面夹击之下,后军全线崩渍。郭子仪等退守河阳(现河南省孟县西),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杜甫这时刚好从洛阳回华州,途经新安、石壕、渲关等地,根据自己目睹的事实,写了一组诗《三史三别》,《石壕吏》就是其中的一篇。这首诗,叙述差变乘夜捉人,连衰年老妇也被抓服役的故事,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表示深切的同情。

杜甫(712-770),字子美。因曾居长安城南的少陵以西,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官致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诗人。在文学史上,他把现实主义传统推向了一个新的更高更成熟的阶段,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有《杜工部集》。

3、教师评点(目标2)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开头四句是全篇的第一部分,写故事发生。四句各写一人,各自身份、举动和彼此关系,交代分明。有吏夜捉人,预示将有一场灾难降临。

交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写故事的展开。在差役怒呼、老妇苦蹄声中,一个饱受战祸的家庭的种种不幸,一步步展示出来。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第一层:从老妇自叙家事可知一家三男全部被征,说明兵役之苛酷;三男已死二男,可见战争之惨烈。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活着的人苟且偷生,死去的人就永远地去了。可见战争使百姓民不聊生。老妇希望以自家处境来搏得县吏的同情,高抬贵手。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完裙。

差史并不领会老妇人的哭诉,仍然通老妇家出差役。老妇人只得回答,家里没有男人了(隐去老翁),只有吃奶的孙子和喂奶的母亲,寡媳衣不蔽体,贫困可知,也见得战争破坏之严重。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差吏仍是追问不放。老妇自请赴役,仍从掩护老翁出发。力虽衰而请赴役,并请即刻动身,故作恳切,凄苦之情溢于言表。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骚乱终于停息,在死寂一般的深夜,仍听到抽泣之声,也许是寡媳.在哭泣,也许是更多的人在哭泣。诗人第二天天明上路时,只跟老翁告别。一夜之间,经此巨变,凄苦、悲愤,尽在不言中。

石壕村这一户人家,三男被征,两男战死,衰年老妇又被抓走服役,留下老翁、寡娘、幼孙三人,在兵荒马乱中将何以度日?等待老妪的又将是怎样的命运呢?诗人的心,是与受苦受难的劳动大众息息相通的。诗人抨击石壕吏的凶暴气焰和冷酷无情,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表示深切的同情。

四、学生齐读,若有不明白自由提问。

五、小结

这两首诗,《龟虽寿》为乐府诗,《石壕吏》为歌行体古诗。《龟虽寿》抒发了作者积极奋发、老当益壮的豪情。《石壕吏》抨击石壕吏的凶暴气焰和冷酷无情,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表示深切的同情。

六、布置作业 。 1`

a、 背诵古诗。

b、 完成课后练习一、三。

c、 把《石壕吏》改写成一则故事。

七、说课精要:古诗较难理解,因此以教师讲解为主。

八、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预习

背诵前两首诗,朗读后三首诗。

教学过程

一、课前三分钟 (课外阅读读后感)3'

二、抽查背诵。

三、正课

(三)相见欢

1.听录音后,学生自由朗读这首词。

2.教师简介作家作品。

《相见欢》选自《南唐二主词》,作者李煜 (937-978),五代时南唐国主,世称李后主。975亡国降宋,后被毒死。

相见欢,词牌名,又作乌夜啼。这首词是李煌降宋以后写的,借以表达他的亡国哀思。

3.教师点评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上片写景,用寂寞清秋的夜色烘托一个皇帝变为囚徒孤寂愁苦的心态。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另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下片用一个具体的比喻,把离愁比喻成乱麻,剪不断,理还乱。这离愁,不是一般的暂离故乡,而是亡国之愁。作者由一个皇帝变成一个囚徒,屈辱的现实生活,迫使他体验到一般人所尝不到的生活滋味。这个比喻深刻地反映出作者切身感受的无可解脱的愁苦。

这首词写出一个亡国的皇帝成为囚徒后切身感受。黄昇《后来诸贤绝妙词选》卷一题往:此词最凄惋,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

4、学生齐读这首词。

(四)《观书有感》

1.学生集体朗读这首诗,注意朗读节奏、感情。

2、教师简介作家作品

这首诗选自《朱文公文集》,作者朱熹(1130-1200),字元晦,南宋著名理学家。

3.教师点评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开句用一个比喻,把半亩方塘比喻成一面刚打开的镜子。突出水的清亮。第二句写天光和云影一齐映人水塘,不停地晃动,暗示活水不停地流动。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作者问水塘为什么如此清澈,因为有源头的活水不断地流来。诗表面上写水塘清因有活水来,实际上是比喻作文章如何来的新的材料、新的主题、新的构思、新的手法、新的语言,要靠平时不断的积累。从生活中积累,从诗书中积累。只有不断的积累沉淀,才能写出好文章。设喻巧妙。

(五) 清平乐

1.集体朗读这首诗,注意朗读节奏、感情。

2.教师简介作家作品

《清平乐》选自《稼轩长短句》,作者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伟大的爱国词人。

3.教师点评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写农家房屋矮小及房屋旁溪边的自然景色。如水墨画,几笔勾出农舍及周围环境宁静清幽。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既然有环境描绘,必有人物点缀。作者从带醉意吴吉入笔,写出一对白发翁姐说着柔媚的吴语互相打趣。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农家儿忙着各自的农活;最可爱的是顽皮、淘气的小儿子,也在溪头剥莲蓬。一个卧字写出小儿顽皮、淘气的动作。

这首词描绘了一幅农家耕乐团。刻画了农家信然自乐的生活景象。也表现作者对人民生活的关切。语言清新、活泼、流畅。

4、学生自由朗读,若有不明之处提出来,集体解决。

四、小结

《相见欢》是词,写出一个亡国的皇帝成为囚徒后切身感受的无可解脱的愁苦。《现书有感》用水塘清因有活水来比喻作文章要善于从生活中从书本中吸收营养。《清平乐》描绘农家治然自乐的生活景象,也表现作者对人民生活的关切。

六、布置作业 。 1`

a、背诵这三首词。

b、默写诗词五首。

c、根据自己喜欢的一首诗或词,写一段赏析的文字。

七、说课精要:古诗较难理解,因此以教师讲解为主。

石壕吏教案一等奖篇十

1.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初步了解杜甫的诗歌创作风格。

2.理解诗的思想内容,准确流畅地背诵。

1.加强朗读教学,提高朗读水平,同时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2.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1.通过学习《望岳》,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学习他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慨。

2.通过学习《春望》《石壕吏》,深切感受诗人热爱国家、关心民众、眷念亲人的美好情操。

1.理解每首诗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2.把握诗歌中的景与情、事与情,领悟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感悟诗歌的意境。

1.诵读教学法:诗歌教学必须让朗读贯穿始终,反复朗读、吟诵,感知诗歌的韵律美,把握诗歌内容。

2.合作探究法与点拨法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真正成为诗歌学习的主体。老师尽量少讲,可稍作点拨引导。学生讨论,生生互动;老师点拨,师生互动,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唤醒情感。

1.听读课文,圈点勾画重点字词、生字词,感受课文的感情基调。

2.学生自由诵读。

3.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

三、细读课文,品味探讨。

1.观官吏之举。

通过诗文改动让学生品味语言,体会感情。

2.听老妇之诉。

文中有一个字最能表现老妇的心情,找出具体的语句谈谈。

想象当时具体的情景。

3.察作者之情。

四、展读课文,深入探究。

1.领会杜甫矛盾的心理。

2.试背诗文。

观官吏之举——毒。

听老妇之诉——苦。

石壕吏教案一等奖篇十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石壕吏》的写作背景。

2、通过朗读、把握《石壕吏》的思想内容与的作者情感。

3、诵读至堂上背诵。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难点:把握《石壕吏》的思想内容与的作者情感。

教学准备:

设计思路:

《石壕吏》是杜甫的一首叙事诗,反映的是安史之乱时期老百姓的痛苦生活,表达了作者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对朝庭无能黑暗的批判,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我把引导学生体味《石壕吏》的思想内容与的作者情感作为重点,通过“朗读疏通整体感知---揣摩模拟人物心理---短剧表演点评”一层层由浅入深体味诗歌的内容、主题、人物到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多次多元的对话达到对文本的深透理解,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意识。

教学过程:

导入:之前我们已经学习了杜甫的两首古诗,分别是《望岳》和《春望》。因为他的诗歌反映了唐朝由兴盛走向衰亡时期的社会面貌,反映了社会动荡、政治黑暗,百姓的疾苦,因为被后人誉为“诗史”。那么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他的叙事诗代表作《石壕吏》,一起去品味它,去感受中国古代老百姓在战争中的命运。

一、

二、检查预习:

明确:1)检查字音:(投影:读准字音,我能行)。

明确:需要强调的生字词:逾、邺城戍、老妪、幽咽(齐读)。

2)关于作者及本文的写作背景介绍。(学生交流预习资料。)。

3)。

三、一读:齐读课文,借助课下注解及我们掌握的文言文翻译技巧,把课文翻译成现代文。一边读,一边在书上做标记。

(投影:准确翻译我能行):1)三男邺城戍。

2)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3)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4)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5)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整体感知:这篇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

四、听朗读带,边听边在书上做注模仿她的语气和停顿。(悲愤沉郁)。

(二读课文,准确停顿注意情感。)。

五、研读课文,明确主题。

1、课文题目是《石壕吏》,全文围绕那两个字展开的?捉人。

2、捉人情景的概括描写的`句子?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表现出“吏呼”咆哮如雷,“妇啼”悲伤凄苦,又体现了诗人强烈憎恶差吏、深刻同情老妇的感情)。

3、差吏是在一直静听老妇的苦啼申诉而没有怒呼咆哮吗?

分析老妇的三次痛苦申诉,想象并虚拟差吏的怒呼。

第一次申诉:“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着且偷生,死者长已矣。”表明老妇的三个儿子都上了战场,两个儿子已经战死,她家已为那场战争作出巨大牺牲,论理论情都不应再到她家捉人了。老妇沉痛地申诉这些,意在唤起差吏的恻隐之心,高抬贵手。但是差吏不为所动,继续怒呼,逼着要人,逼出老妇进一步的苦啼申诉。

(唤起差吏的恻隐之心吗?会怎样怒呼?)。

第二次申诉:“室中更无人,惟有辘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得到官吏的可怜、同情吗?会怎样怒呼?)。

本诗在艺术表现手法上运用了“藏问于答”,如“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概括了双方的矛盾,但并没明写吏的蛮横凶暴,而是从老妇的致词中暗示出来。(本诗在艺术表现上,不仅运用了藏问于答的手法,而且文章精炼。陆时雍称赞这篇诗“其事何长!其言何简!”就是指这一点说的。仅用二十四句,就写出了典型性很强的环境、人物和情节,在惊人的广度与深度上反映了生活中的矛盾与冲突,从而体现了同情人民的思想倾向,这的确是难能可贵的。)。

五、为什么详写老妇的痛苦申诉?

六、小结。

师:托尔斯泰“战争请孩子和女人走开”这里年老体衰的老妇人都抓去服役了,这足见战争的残酷,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什么呢?生:告诉人们要反对战争,爱好和平。

师:对。(动情地)战争会给人民带来数不尽的疾苦,道不完的灾难。我们要珍惜和平,保卫和平,让白鸽飞遍全球,让全世界的人民生活在和平安定的幸福之中。

七、带着对诗歌的理解试背诗歌,这节课上到这里。下课。

附:板书设计。

石壕吏教案一等奖篇十二

《石壕吏》是初一语文课本中的一首古诗,作者是唐朝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杜甫。

“石壕吏》,老妇之应役也。丁男俱尽,役及老妇,哀哉!”这是浦起龙((读杜心解)卷一之二)读诗后的感受。《石壕吏》以陕州(今河南陕县)东的石壕村一普通百姓家被征兵逼得家破人亡的遭遇,以小见大,真实生动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诗歌的语言主要采取老妇独白的形式,但是在独白的背后却隐藏着丰富的潜台词——酷吏的“怒”、“呼”。

“你家男子哪去了?”这是老妇“出门看”时,差役气势汹汹的第一句问语。差役借“夜”的掩护,满以为可以抓到“男”丁,却不知其暴行早已闹得石壕村鸡犬不宁,连腿脚不灵便的“老翁”也“逾墙走”了。显然,“出门看”的老妇不是他们想“捉”的人,因而他们怒气冲冲,语言咄咄逼人。

“家中还有何人?”这是老妇叙说三个儿子的情况以后差役的又一逼问。老妇所叙的“三男”守邺城,两人已死一人性命难保的情况,并没有打动凶狠的差役,他们是不会善罢甘休的。在逼问下,老妇不得不进一步介绍在家的家庭成员孙儿和儿媳。同时指出“儿媳”之所以在家,是因为有吃奶的孩子,而且连一件好衣服都没有。当然,这里老妇没有暴露老伴的情况。

“不管怎样,你家必须抽人服役!”凶恶的差役没有因为老妇的悲哀的陈述而放弃从老妇家“捉”人的打算,竟耍起了无赖,不再和老妇讲道理。老妇这时很清楚,吃奶的孙子他们不会“捉”,可“捉”之人就只有儿媳了。但如果抓走了孩子娘,嗷嗷待哺的孙子——承继香火的惟一希望怎么办呢?在这种毫无人性的恶差面前,老妇不得不迅速作出决定,自告奋勇“应役”。

以上是《石壕吏》一诗中主要的潜台词。学诗时挖掘诗歌的潜台词,可以领悟到诗歌丰富的内涵,从而加深对诗的主题的理解,还可以调动自己思维的积极性,激发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该文发表于《中学生读写》2001年第10期)。

石壕吏教案一等奖篇十三

一、辨音识字。

1、第一段:石壕吏()逾()走(古今异义):行:

2、第二段:呼:怒:啼:苦:

3、第三段:邺()戍()戌()戊()妪()。

4、第四段:咽()泣:登:前途:

二、翻译: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三、深入诗的意境,把握本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1、写了一个什么故事?用诗中的词简括老妇人一家各个人的糟遇。

2、这首诗的重点是讲的什么?

四、把握诗歌的结构。

开端:(1)致词的由来:

发展、高潮:(2―3)致词的内容:

结局:(4)致词的结果:

五、作业。

1、把《石壕吏》改写成一篇记叙文,要求通过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进行合理想象,有一定的环境描写,用多种方法刻画人物。

2、背诵并默写《石壕吏》。

石壕吏教案一等奖篇十四

2.揭露官吏的横暴。

3.同情人民的苦难。

体会老妇的话对表达文章中心的作用。

一课时。

一、介绍背景导入,简介作者:

1.介绍背景。

2.简介作者。

二、出示教学目标:

三、整体感知:

1.质疑,画出难懂的句子。

2.谈谈你的初步感悟。

四、看图理解课文:

1.根据图画找出对应句。

2.有人认为老妇的话不是一口气说出来的,而是吏一步一步逼问出来的。试据此想象吏与妇对话的情景。

五、说一说:

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六、复述课文--“走进石壕村”

七、合作探究:

石壕村这户人家,留下的老翁、儿媳、幼孙三人以及。

老妪的命运将会怎样呢?

八、感受今天美好生活。

欣赏音乐《家和万事兴》。

石壕吏教案一等奖篇十五

1.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初步了解杜甫的诗歌创作风格。

2.理解诗的思想内容,准确流畅地背诵。

1.加强朗读教学,提高朗读水平,同时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2.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望岳》,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学习他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慨。

2.通过学习《春望》《石壕吏》,深切感受诗人热爱国家、关心民众、眷念亲人的美好情操。

1.理解每首诗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2.把握诗歌中的景与情、事与情,领悟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感悟诗歌的意境。

1.诵读教学法:诗歌教学必须让朗读贯穿始终,反复朗读、吟诵,感知诗歌的韵律美,把握诗歌内容。

2.合作探究法与点拨法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真正成为诗歌学习的主体。老师尽量少讲,可稍作点拨引导。学生讨论,生生互动;老师点拨,师生互动,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1.听读课文,圈点勾画重点字词、生字词,感受课文的感情基调。

2.学生自由诵读。

3.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

1.观官吏之举。

通过诗文改动让学生品味语言,体会感情。

2.听老妇之诉。

文中有一个字最能表现老妇的心情,找出具体的语句谈谈。

想象当时具体的情景。

3.察作者之情。

1.领会杜甫矛盾的心理。

2.试背诗文。

板书设计:。

观官吏之举——毒。

听老妇之诉——苦。

察作者之情——忧。

石壕吏教案一等奖篇十六

1、领会诗歌的丰富内涵和精美语言,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和诗歌的修辞方式。

2、充分理解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感受作者人格的伟大

3、改写并表演诗歌,体味诗歌语言凝练、内涵丰富的特点。

学生反复诵读,品味感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难点:体会老妇的话对表达文章中心的作用。

一、导入(背景)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王朝从此走向衰落,759年唐军在邺城大败,数十万人死伤殆尽,唐军退守河阳,到处抓人以补充兵源。诗人被迫离开洛阳,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上看到的尽是妻离子散、离家别土的悲剧,著名的“三吏”“三别”就是根据这段经历写成的。

二、准确朗读诗歌

1、略微补充些文学常识(古体诗、“三吏”“三别”)

2、听范读,注意节奏起伏

3、注音:吏逾邺戍咽妪泣

4、自由朗读课文一遍

三、疏通诗意、把握内容

1、速读诗歌,解释重要词语,理解诗意

2、提出疑难,共同讨论解决

3、分别用一个对偶句概括诗歌内容和主旨(讨论)

四、品味语言,体会感情

朗读诗歌,寻找诗中意味深长的词句并分析意境(练习)

五、体验反思

1、有人认为老妇的话不是一口气说出来的,而是吏一步一步逼问出来的。试据此想象吏与妇对话的情景。

2、如果你当时在场,你最想对差吏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六、小结、布置作业

1、阅读杜甫“三吏”“三别”的另外五篇文章,用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把《石壕吏》改写成剧本

[提示]石壕吏和老妇人是诗中的主要人物,要立于善于运用想像来刻画他们各自的动作、语言和神态。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