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先进事迹心得体会(汇总1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8 12:59:04 页码:12
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先进事迹心得体会(汇总12篇)
2023-12-08 12:59:04    小编:碧墨

心得体会是我们在成长和进步的过程中所获得的宝贵财富。好的心得体会对于我们的帮助很大,所以我们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学习心得体会范文,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先进事迹心得体会篇一

2017年5月,一部根据“焦裕禄”式好干部、“全国脱贫攻坚模范”——已故贵州晴隆县委书记姜仕坤真实事迹改编的电影《爸再爱我一次》日前在贵阳杀青,电影通过艺术化手法,再现了姜仕坤担任贵州晴隆县委书记期间的感人故事。此片由贵州省文联、贵州省电影家协会联合摄制、贵州温暖四方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出品,汇聚了由立平、牛犇、寇振海、范艳华、邓钢、吴丹尼等艺术家和演员,该片导演由青年音乐才俊熙道担任。影片大部分场景是在姜仕坤生前工作过的地方贵州晴隆拍摄的,拍摄期间恰逢姜仕坤逝世一周年祭日,剧组在拍摄现场为他举行了哀悼仪式。经过一个多月的紧张拍摄后,由立平感慨颇多,他说:“姜仕坤是贵州人的骄傲,是苗族人的骄傲;扮演姜书记的过程,也是向他学习过程,感受他人生的过程....。.他比我还年轻,46岁就英年早逝,我很痛心,想演好姜书记,光靠演技是不行的,更需要演员的真诚....”

姜仕坤因心脏病突发,去年4月12日牺牲在工作岗位上,他工作期间一直患有痛风、心肌梗塞等疾病,一直带病坚持工作。在他担任县委书记期间,积极倡导发展晴隆羊等地方产业,被人们亲切地称为“羊书记”。他常年深入田间村镇,平均每天235公里车程,为晴隆经济发展和精准扶贫付出了巨大努力。

由立平说:“说实话,第一次读姜仕坤的事迹后我便入戏了,这样好的县委书记可歌可泣。他事迹不是轰轰烈烈的,但在平凡的事迹中却渗透着一种力量,这种力量来自他的人格魅力,社会需要这种力量。该片属于传记电影,我演他要时格外用心,除了要掌握他的事业线和亲情线外,他的身体状况也是一条线,这个我不能忽视……”

为了真实再现姜仕坤,由立平在拍医院检查抽血化验的戏时,提出真抽,在一个镜头内完成;拍最后心脏病突发摔倒在地的镜头时,他采用了最笨的方法——真摔,在他倒地的一刹那,只听“嘭”的一声,他的身体和头重重砸在地上;由立平在剧组生活中也习惯穿着剧中的服装,许多衣服都是他自己带来的;在拍摄现场,总习惯拎着一个黑色手提包,里面有剧本、水杯、人物吃的药、笔记本和笔,甚至人物用的梳子他都带着,他说:“这些道具我随身带着心里才踏实……”

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先进事迹心得体会篇二

“我们这里像个井底,所以习惯往上看。”暖阳洒在院坝,毛相林的眼睛眯成了一条缝,“老辈人传下顺口溜:下庄像口井,井有万丈深;来回走一趟,眼花头又昏。”

过去,被困谷底的下庄人,唯一通往外界的“路”是陡峭的山体和108道“之字拐”,去趟县城,走小道要手脚并用,危险不说,一来一回得3天。

难道要一直困在大山里穷下去吗?1997年,毛相林动了修路的念头。召集村民商议时,却受到了很多质疑。毛相林没有气馁,和村民们磨嘴皮、算细账:“山凿一尺宽一尺,路修一丈长一丈”“我们修不完还有儿子,总有能修完的一天”……终于说服了村民。

艰苦并没有动摇毛相林的决心,但意外的出现却让他因内疚而产生了犹豫。两个月内,接连有两位村民在修路过程中不幸遇难。还要不要继续?就在这时,一位遇难村民的父亲毅然站出来表态:“继续修!我儿子死得光荣,咱只要下定决心一定能摆脱贫困!”

毛相林带着大家擦干眼泪,继续走向山上的工地。历时七载,下庄人用双手,硬是在绝壁上凿出了一条8公里长的路。

在当地党委和政府的支持下,当初2米宽的石子路,如今已变成了标准的山区公路。从下庄到巫山县城,车程只要一个半小时左右。

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先进事迹心得体会篇三

近期,我认真学习了全国脱贫攻坚模范个人张小娟同志的先进事迹,张小娟同志从中央民族大学毕业后,放弃大城市的工作机会,回到家乡舟曲,立志改变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主动请缨担任驻村干部,扎根基层,经常跋山涉水进村入户,鼓励引导群众大力发展药材种植、土鸡养殖,成为当地产业精准扶贫的典型。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倾情投入、奉献自我,用美好青春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谱写了新时代的青春之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务院扶贫办追授她“全国脱贫攻坚模范”称号。张小娟的先进事迹在陇源大地各大新闻媒体上被广泛宣传,引起各地基层干部和广大群众广泛关注,大家纷纷向这位牺牲在脱贫攻坚战场上格桑花致敬。张小娟的感人事迹使我深受教育和激励,由衷敬佩这样一位年仅34的年轻的扶贫干部不分寒暑春秋,不管刮风下雨,常年奔波于县城与村庄,心系群众、埋头苦干、履职尽责、忘我奉献,将青春和生命奉献给了民族地区,奉献给了扶贫事业,用生命践行了一个年轻共产党员对初心和使命的坚守。张小娟同志是在脱贫攻坚的基层干部中的先进代表,是新时代践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直接体现和党员榜样,是广大基层干部学习的榜样。

张小娟同志立志要改变家乡的贫困面貌,投身民族地区的脱贫攻坚主战场,把脱贫攻坚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不畏艰难险阻,迎难而上,勇往直前,不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始终坚持在脱贫攻坚一线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发挥党员模范先锋带头作用,是我们每一名脱贫攻坚工作者学习的榜样。在她的身上,让我感到了张小娟同志对家乡的热爱和对实现自己远大理想的人生追求。作为一名党员和奋战在脱贫攻坚战线的职工,决心在脱贫攻坚农村饮水安全工作这个战场上,努力奉献自己的智慧力量,以实际行动坚守初心、践行使命。

要有不怕困难,甘于吃苦的精神。作为一名农村饮水安全建设运行管理的工作者。面对繁重艰巨的脱贫攻坚农村饮水安全建设任务,面对涉及全区千家万户饮水安全工程的运行管理的繁琐工作,我们树立不怕困难,甘于吃苦的精神,在工作中中理清思路、强化责任,脚踏实地,认真负责指导各建设单位,精心组织实施管理好每一项工程,保证饮水安全年度建设任务按计划保量圆满完成,切实解决饮水安全工程存在的短板和弱项,打捞夯实脱贫攻坚水利设施的保障作用。要主动沉下心、扑下身,不怕困难,勤奋上进,扎实排查和解决农村饮水安全工作存在的问题,主动作为,对能够及时解决和整改的问题马上进行解决和整改,对当下一时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建议和办法,找措施想办法争取及早解决。在推进脱贫攻坚农村饮水安全工作问题整改过程中,积极解决供水管理单位和基层群众对农村饮水安全的诉求,做好饮水安全政策法规的宣传工作,服务基层和群众工作。想办法解决供水单位在工程运行管护中存在的问题,主动化解基层管理单位、工作人员在工程运行管理、收费工作中与用农户产生或发生矛盾纠纷及其他热点难点问题。

要有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建设。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我们要向张小娟同志看齐,学习她志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勇于担当和甘于奉献精神。要始终牢记初心和使命,把工作当做事业干,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辛勤工作,夙夜在公,任劳任怨,用自己的脚步丈量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每一条管网,打通供水管网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在遇到饮水安全工工作急难重任务时,作为党员干部,要主动站出来,顶上去,注重在供水管理单位和关系广大农村群众生活切身利益的饮水安全工作中发现问题、分析研究问题、主动解决问题,攻坚克难、担当作为,不辜负全区群众对饮水安全工作的殷切期望。

无论是作为乡镇干部,还是扶贫干部,张小娟始终站在服务群众的最前沿,她总是能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勤勤恳恳为群众服务,她成了群众最知心的朋友,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好评,树立了新时代基层青年的工作典范,在平凡的生活中把美丽化作了甘甜。

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先进事迹心得体会篇四

“生活中没有了文秀,伤痛会长久地陪伴着我们;生命中有了文秀,我们就有了继续前行的力量。文秀走了,我们来了,这就是我们对文秀最好的告慰。”站在讲台上,陈丽美哽咽着讲述黄文秀的感人故事;台下,人们默默抹去脸上的泪水。

陈丽美是黄文秀同志先进事迹报告团成员之一,自7月12日以来,包括她在内的报告团在广西南宁、河池、崇左、百色等地巡回宣讲黄文秀同志的先进事迹。报道团5名成员从不同角度讲述黄文秀感人事迹,回顾了她短暂而光辉的一生,还原一个真实的黄文秀。他们的宣讲感染着无数干部群众。

“在崇左那场讲完后,有一个医生主动留了我号码。之后的每一场报告会结束,都能收到她的信息,是关于报告会的照片。她说被我妹妹的事迹所感动,希望能做这些事表达这份心意,还说会来看我们。”黄文秀的姐姐黄爱娟说。她也是报告团的一名成员。

黄文秀突然离世,全家人沉浸在悲痛中。黄爱娟将对妹妹的思念埋藏在心里,站上宣讲台向社会讲述妹妹的事迹。“妹妹的同事、同学来到家里,讲一些从前我们都不知道的妹妹工作的情况,这对于父亲的病情也是一种精神治疗。他说他觉得很自豪,看到文秀的精神能够感染到这么多人,鼓舞到这么多人,对他来说也是最大的安慰。”

陈丽美与黄文秀同为北师大的选调生,两人认识了六七年,“是战友,也是姐妹”。“我在单位党支部讲过一次文秀,大多数人都不十分了解她。当我把她的故事说出来,我们支部的同志都哭了。”陈丽美说,“在百色的那场宣讲会对我触动最大,因为那里是文秀的老家,是她战斗过的地方。面对她的家人、同事做讲述,他们的反应让我很感动。”

陈丽美说,黄文秀的事迹对选调生群体影响很大,一次次宣讲中,越来越多的选调生走进黄文秀的精神世界。

黄文秀的事迹在青年一代产生强烈共鸣。在聆听了广西民族大学那场报告会后,在读博士生王佳赫在参加演讲大赛时,以黄文秀的事迹为题材,作了题为《我陪祖国向远方》的演讲,以第一的名次晋级决赛。

王佳赫说,有幸在第一时间聆听黄文秀事迹报告会,近距离感受到黄文秀的青春力量。相信这个力量一定会影响到越来越多的人,甚至会影响越来越多青年人的择业观。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不是一定要做一些惊天动地的事?那一刻我明白了,很多事并不是我们做不到,而是贵在抉择,贵在坚守。”与黄文秀同龄的宣讲人汤婧在报告会上说。

初心无悔,誓言无声。黄文秀将最美的芳华献给了扶贫事业。30岁的青春虽然短暂,却带给人们震撼和感动。“愿这份感动永远陪伴着我们,温暖前行。”汤婧说。

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先进事迹心得体会篇五

为巩固拓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9月9日下午,贺州市八步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组织干部职工、党员、帮扶干部、共青团员共37人,在贺州市文化中心影院观看电影《秀美人生》。学习“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时代楷模”“感动中国__年度人物”黄文秀同志的先进事迹,学习她不畏艰辛积极投身脱贫攻坚第一线的精神,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实现全面小康贡献自己的力量。

电影《秀美人生》真情讲述了黄文秀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倾情投入、奉献自我,用美好青春诠释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用生命谱写新时代青春之歌的动人故事。影片中:“很多人从农村走了出去就不想再回去了,但总是要有人回来的,我就是要回来的人。”“要想让老百姓愿意接近我,就得让老百姓觉得我和他们是一样。”“我身上栓这一根绳,上面有人牵着,我也牵着下面的人”黄文秀一句句朴实的话,真实的反映了黄文秀的对党的忠诚和她的不忘初心,让观看影片的干部职工一次次感动得流下眼泪。

观看活动结束后,大家纷纷表示要以黄文秀同志为榜样,学习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执着与坚守,学习她扎根基层、心系群众的为民情怀,学习她对党忠诚、勇于担当、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真正把榜样力量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脚踏实地做好本职工作,投身于脱贫攻坚,为决胜全面小康的伟大事业贡献自己力量。

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先进事迹心得体会篇六

黄文秀,放弃大城市工作机会毅然回到革命老区的爱国者,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倾情投入的奉献者,用美好青春诠释共产党初心使命的奋斗者。黄文秀的事迹感召着社会、精神鼓舞着人心。新时代下,我们要时刻向榜样看齐,向榜样学习,学习她一心为民的爱国精神、双脚走在泥土里的奉献精神、脱贫路上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奋斗精神。

学习黄文秀一心为民的爱国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爱国不一定是抛头颅、洒热血的波澜壮阔,也可以是黄文秀毕业回到百色为群众谋发展谋幸福的坚定,坚持做那个“要回来的人”。黄文秀驻村一年多来,团结村两委干部,建强党支部,通水铺路,发展特色产业,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就应该像黄文秀一样,不能光为自己而活,而要把实现个人梦融入到民族梦之中,把爱国的思想付诸行动。

学习黄文秀双脚走在泥土里的奉献精神。让扶过贫的人像战争年代打过仗的人那样自豪”,这曾是黄文秀扶贫日记中用以自勉的一句话。在扶贫的“战场”上,她以一颗赤诚的初心,用沾满泥土的脚印,践行了她的理想信念,为在扶贫一线的干部树立了光辉榜样。我们就应该像黄文秀那样,坚定理想信念,坚持脚踏泥泞,从小事做起,从基层做起,埋头苦干实干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学习黄文秀脱贫路上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奋斗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黄文秀积极响应组织号召,在脱贫一线任驻村第一书记,埋头苦干,带领88户418名贫困群众脱贫,全村贫困发生率下降20%以上,用奋斗的青春书写了无悔的奉献。我们就应该像黄文秀一样,用迎难而上的信心和舍我其谁的奋斗热情勇往直前,攻克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人居环境、脱贫攻坚等一场场硬仗,用只争朝夕、久久为功的精神走过新时代的长征路。

文档为doc格式。

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先进事迹心得体会篇七

不满足做“三门干部”,黄文秀是新时代担当作为的“武”者。

北京师范大学、法学硕士、选调生、市委宣传部……这些光环足以让黄文秀过得体面、活得潇洒,在色彩斑斓的城市里畅谈人生理想、畅度青春年华。然而,黄文秀不满足于当从家门到校门、从校门到机关门的“三门干部”,她把目光盯在了家乡发展上、把目光放在了基层工作实践中。这是何等的勇气哟!且不说家人、亲朋的劝阻,就是其本人也需要何等的思想斗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员干部要“敢于担当”。这不就是敢于担当的鲜活典范么?书上学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黄文秀是新时代担当作为的“武”者,其先进事迹的时代意义,就是那敢于走出自我、敢于担当奉献的博大情怀。

不满足做“文弱书生”,黄文秀是新时代拼搏进取的“武”者。

机关理论科长、田阳县那满镇党委副书记、乐业县新化镇百坭村担任党组织第一书记。几十年的读书生涯,没有让黄文秀变得“孱弱”“弱不禁风”,而是在不同岗位反复历练自己。在她钟爱的第一书记岗位上,走完了自己光辉的一生。这是何等的坚强哟!且不说所学知识基本“无用武之地”,就是一个岗位一个岗位反复轮换也需要多大的坚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员干部要“勤政务实”。这不就是勤政务实的鲜活典范么?千锤万击还坚韧,任尔东南西北风。黄文秀是新时代敢于拼搏的“武”者;学习她的先进事迹,就是那敢于面对困难、面对挑战的坚强执着。

不满足做“幕后指挥”,黄文秀是新时代为民服务的“武”者。

理论知识丰富、人脉资源充裕、机关女干部……这些先决条件完全可以让黄文秀坐在办公室,搞搞“幕后指挥”,来点“纸上谈兵”。然而,黄文秀不满足于坐在后台,直接走到基层一线、走进贫困群众,了解实情、发现问题、解决困难,俨然把自己当成“本土”的村干部,没有当代大学生的娇气、机关干部的习气。这是何等的品格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员干部要“为民服务”。这不就是为民服务的鲜活典范么?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黄文秀是新时代为民服务的“武”者;学习她的先进事迹,就要学习她那敢于走向前台、迎接挑战的高贵品质。

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先进事迹心得体会篇八

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2月25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伽师县水利局党组副书记、局长刘虎获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

刘虎,男,汉族,中共党员,1974年7月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伽师县水利局党组副书记、局长。

2016年11月任职以来,为实现贫困人口饮水安全保障目标,解决当地各族群众因水致病、因病致贫的问题,他带领团队找水源、探路线、定方案、划标段。在发现身患肺癌的情况下,仍坚持奋战在伽师县城乡饮水安全工程一线。2020年5月,工程全面通水并投入使用,47万各族群众喝上了“安全水”“幸福水”,彻底告别饮用苦咸水的历史。因耽误治疗及劳累过度,刘虎同志病情恶化,左眼失明、瘫痪在床。曾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脱贫攻坚创新奖”。

返回目录。

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先进事迹心得体会篇九

破土入世的“幼苗”应该到基层“蹲好苗”。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硕士毕业生到宁夏吴忠市利通区东塔寺乡党委书记,宗立冬于2013年毕业后成为宁夏第一批基层选调生,五年来,他学说兰银方言,奔波田间地头,撰写方案到半夜,从青涩懵懂的白面书生蜕变成为成熟稳重的群众贴心人。他褪去身上的“骄娇”二气,走烂泥路,主持项目,调解纠纷。他说,“身在基层,只有彻底抛去身上的书生气,扑进泥土里,坐在田埂上,融进百姓中,才能真正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青年人要想成长为能为百姓“遮风挡雨”的“树木”,就必须要经历“蹲苗期”,不仅要“蹲”,还要“蹲好”,只有基础打牢,才能步步为营、一往直前。

亟待发展的家乡需要长大了的“铿锵玫瑰”。黄文秀从北师大研究生毕业,很多人不解,为什么她要放弃大城市的工作机会,毅然回到家乡。黄文秀回答说,“百色是‘六位一体’的特殊地区,是全国扶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作为自己的家乡,面对如此情况,怎么还有理由不回来呢?”“一个世界著名的社会学家说过‘一个国家的落后在于精英的落后,而精英的落后在于嘲笑民众的落后’,我们党深刻明白这个道理,从而提出要教育扶持一批人脱贫,并且扶贫要扶志和扶智相结合,这样一个切实为群众谋发展、谋福利的党,怎么能不响应它的号召呢?”2019年3月,黄文秀在她驻村一周年时,发了一条朋友圈:“我心中的长征,驻村一周年愉快。”2019年6月,百色市驻乐业县百坭村第一书记、优秀选调生黄文秀不幸遇难。她在脱贫攻坚的第一线离去,而我们要握紧接力棒,在新长征中继续开创。

大漠孤烟并不缺少勇于挑战的“神仙夫妇”。2016年,赵博和郑晓丽从浙江大学地质学博士毕业。赵博放弃了高校任教机会和几份高薪工作,自愿来到新疆,半年后妻子郑晓丽也申请进疆工作。中途他们也想过回去,但是师姐在进行地质调查时因山洪爆发不幸遇难的事情,激起了他们不服输的劲。风险再大,总要有人做;难度再大,总要挑战下。他们生活工作的环境有多恶劣,他们的精神就有多坚强。赵博说,“学有所用,能为国家油气勘探出一份力,这样的青春岁月值得自豪”。知识在实践中才能发挥价值,能学以致用,尤其是用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是荣耀,是骄傲。纵使有再多的苦难和心酸、孤独和寂寞,一想到前方的光明,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

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先进事迹心得体会篇十

2019年6月16日,同为大学教师的儿子专程过来为李玉过父亲节。可是,儿子等到晚上十点多也没有等到父亲回家。“记得那天是周日,下午李老师有两个学术会议,第一个会开到晚上七点多,第二个会议从晚上八点开始,直到快十二点他才下班回家。”吉林农业大学2017级博士研究生杨阳回忆,“年过古稀的老人,为了菌物学研究,那样废寝忘食,不辞辛苦,大家看着又钦佩又心疼……”

“把蘑菇情结深植生命的修养,为蘑菇事业奉献终身的自觉,在菌类天地间驰骋的自由,让菇农致富奔小康的善良。”摆放在李玉案头的一件石刻作品上面,刻着这样一句充满诗意和激情的话。那是李玉的手迹。他说,这句话是写给自己,同时也是写给学生们的。

自留校任教,李玉深感菌物学在我国起步晚,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因此,他内心深处有一个执念:尽自己所能培养一批从事黏菌研究的学生,把黏菌研究传承下去。

在没有专业人员、没有专业教材、没有经验可循的情况下,李玉带领学生挑起了建设我国第一个菌物专业的重担,逐步创立了菌物学、菌类作物二级学科,建立了我国首个应用生物科学(菌物方向)本科专业。

40年来,李玉培养了上百位菌物学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他们中的大多数已经成长为菌物产业的领军人才或骨干力量。

“用显微镜观察鉴定黏菌标本,对人的精力、耐力和视力都是严峻的挑战,可是,老师直到今天还在坚持。他告诉我们,需要观察研究前人采集的标本、对照前人的鉴定结果、重复前人走过的路。只有这样,我们国家的黏菌学研究才可能有后劲。”2014级硕士研究生戴丹至今忘不了第一次鉴定出一个黏菌物种时的情景,她激动得不知将握着显微镜的手放在何处。

绕固是李玉的2019级硕士研究生。他在湖南读大学时,偶然在网上听到李玉的公开课“多彩的菌物世界”,便如获至宝,对绚丽多彩的菌物世界充满了好奇和向往。他反复听了多遍,写下一本厚厚的听课笔记。大学毕业后,绕固如愿考入吉林农业大学,成为李玉的学生。

2019年,李玉推动“菌物科学与工程”专业正式列入国家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成为我国首个菌物类本科专业,构建起全国第一个从专科、本科至硕士、博士完整的多层次菌物人才培养体系。

近几年来,国内有多名菌物学人才加入到李玉的研究团队,其中不乏来自“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学者,使李玉团队的学科人才结构更加合理,综合研究能力不断增强。在国外,也有很多同行专家支持李玉团队。世界著名菌物学家斯蒂芬森教授曾将自己收藏的260多本菌物学专业书籍和学术期刊赠予李玉。他说:“把这些专业书籍送给我最尊敬的中国同行李玉先生,它们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尽管肩负着繁重的科研任务,但李玉一直坚持为学生授课,即便是在他担任吉林农业大学校长的12年间也从未中断。在教学中,李玉习惯把“思政”和“育人”融入教学各环节,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李老师讲授的专业课生动形象,妙趣横生,他善于运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观察和思考。”李玉的开山弟子、吉林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图力古尔说。

李玉常说:“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关键在课堂,因此,上好每一堂课,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如今,年逾七旬的他依然坚持奋战在教学工作第一线,亲自组织研讨人才培养方案,规划部署本科生教育、硕士生和博士生的培养,还亲自给本科生、研究生上课。

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先进事迹心得体会篇十一

帮助农民在地里“捡钢镚”

“感谢李玉教授的农业技术指导。在家门口就业,不但解决了生计,还能照顾家人。”正在玉木耳大棚里忙碌的吉林省洮南市那金镇好田村村民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玉木耳是李玉团队培育的食用菌新品种,它的产量是黑木耳的2—2.5倍,卖相晶莹喜人,营养价值高,市场前景广阔。近几年,以李玉团队为技术支撑的吉林农大定点扶贫团队在好田村建设了总面积1600平方米的4个玉木耳大棚,投放菌包10万余袋,最先试种的玉木耳卖到了每斤100元。

不局限于吉林省,李玉还把食用菌生产技术辐射到全国各地。他带领团队在全国建立多个食用菌产业示范基地,就菌种培育、种植方式、技术人员培训、科技成果转化与当地政府开展紧密合作。2010年,李玉与浙江省庆元县签约,建立了“院士企业工作站”,他将政府奖励他个人的480万元无偿捐出,设立“李玉院士科技奖金”,用于奖励为庆元食用菌作出贡献的科技专家。

李玉带领团队面对面、手把手教菇农种植技术,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大力推广“五位一体”食用菌技术示范模式。他每次到一线生产基地,都有很多农民朋友围上来咨询种植问题,亲切地称他为“蘑菇院士”“木耳教授”。因为几毛钱的菌苗种到地里就可以变成几元钱的蘑菇,农民笑着说:“李院士是让我们大伙儿在蘑菇地里‘捡钢镚’啊!”

“小木耳,大产业。”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前往陕西省柞水县金米村了解脱贫攻坚工作情况,为柞水木耳点赞。而柞水木耳就是李玉团队在柞水县对口帮扶的精准扶贫项目。

2017年,吉林农业大学在柞水县建立了院士专家工作站,全面启动柞水木耳品牌推进战略,助力柞水县食用菌产业脱贫攻坚。在柞水的每个木耳大棚里,装有360度高清摄像头和传感器等数据系统,实时监控木耳成长情况,收集大棚内外温度、湿度、二氧化碳等关键要素信息,能够将数据及时传输到控制终端,同时通过智能分析,实现木耳大棚自动通风、自动遮阳和自动喷水。因此,即使在疫情期间,也没有因为技术问题影响生产。

柞水木耳年栽培规模维持在7500万袋左右,年产干木耳3750吨,实现产值近3亿元,已有3138户贫困户依靠木耳产业稳定脱贫。

李玉带领团队把论文真正写在了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中。目前,团队与全国40多个市(县)签订扶贫合作协议,建立31个食用菌技术推广基地,指导培训技术骨干10000多人,带动数万农户依靠食用菌脱贫致富。2012年以来,李玉依然率队在一线,一年有280多天在河北阜平、安徽金寨、贵州铜仁等深度贫困县助力脱贫攻坚。

“食用菌产业是实现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支撑国家食物安全的生力军。”2009年,当中国工程院要求每位新当选的院士题写留言时,李玉写下了这样一句话。

在他看来,菌类是天然的粮仓,是非常重要的生物类群,食用菌种植的特点在于虽技术含量高,但农民易于跟进,劳动能力差的老年人也能简单操作。菌类生长的过程中能消耗大量秸秆,可以实现农作废弃物的资源化,对循环农业经济的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与蘑菇打了40多年交道的李玉,一直致力于食用菌科学与工程产业化研究,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历程。“今天,我国是当之无愧的食用菌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这背后无疑是科技创新的力量。”李玉自豪地说。

据统计,1978年,中国的食用菌总产量5.7万吨。2018年,中国的食用菌总产量已达4000万吨,已经成为继粮、油、果、蔬后的第五大农业种植业。“40年,700倍!这是什么概念?哪一个作物的产量40年能增长700倍?哪一个国家能在短短40年内把一个产业做到增加700倍?”李玉感慨不已。

食用菌产业最大的优势是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不与地争肥、不与农争时和不与其他行业争资源。“从蛋白质含量看,干食用菌含有30%—40%蛋白。也就是说,利用很少的农业废弃物,就可以转化成1000万吨的食用菌,这就相当于增加了300—400万吨的蛋白质。而300—400万吨的蛋白质又相当于300—600万吨的瘦肉、600—800万吨的鸡蛋、3600—4800万吨的牛奶。”李玉说。

40多年来,我国食用菌的栽培方式从木段、代料,发展到工厂化、智能化阶段,种植品种也从群众熟悉的平菇、香菇、木耳等大宗品种,发展到桑黄、羊肚菌等珍稀品种。如今,蘑菇产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支撑着国家的食物安全。可是,李玉心里依然揣着一个梦想:让祖国发展成为食用菌产业强国,让老百姓吃上更健康、更放心的好蘑菇。

“新时代,中国的科技事业必将迎来大发展的春天。我将和全国科技工作者一起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抓住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机遇,努力把科技成果应用到农业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中。”李玉对食用菌产业强国梦满怀信心。

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先进事迹心得体会篇十二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对黄文秀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表示,黄文秀同志不幸遇难,令人痛惜,向她的家人表示亲切慰问。他强调,黄文秀同志研究生毕业后,放弃大城市的工作机会,毅然回到家乡,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倾情投入、奉献自我,用美好青春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谱写了新时代的青春之歌。广大党员干部和青年同志要以黄文秀同志为榜样,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担当、甘于奉献,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我们要学习黄文秀的为人民服务。为了接近老百姓,黄文秀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为贫困户干活,与群众谈心,与群众做朋友,赢得了群众的信任。更是为群众做实事,做好事,干成事,发展支柱产业,建立电商服务站,为贫困户增收,降低了贫困发生率,用实际行动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广大党员干部要学习黄文秀,走好新时代群众路线,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用实际行动践行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作出应有贡献。

我们要学习黄文秀的理想与信念。扶贫干部要有坚如磐石的信念。本来,黄文秀可以有很多选择,留京或出国都没问题,但她还是非常坚定地选择了服务基层。从繁华首都回到家乡,把初心镌刻在扶贫路上,书写了一个感党恩、守初心、献青春、为人民的优秀共产党员形象。“入党为什么,为党做什么”,黄文秀用生命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坚守自己的人生追求,践行自己的入党誓言。

虽然她已逝去,但她的精神应永远刻在领导干部的心中,她的扶贫精神、理想信念、使命与担当是全体党员干部学习的榜样,党员干部应力争成为“黄秀文”式扶贫干部。

我们要学习黄文秀的担当与使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党员干部的奋斗目标,更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担当,黄文秀从来不曾把自己的努力拔到太高的位置,她只是脚踏实地做着使命感促使自己去做的事。在入党申请书中,黄文秀写道:“只有把个人的追求融入党的理想之中,理想才会更远大。一个人要活得有意义,生存得有价值,就不能光为自己而活,要用自己的力量为国家、为民族、为社会作出贡献。”青春无悔,誓言无声,为了初心和使命,黄文秀付出了年轻的生命。

我们要学习黄文秀的扶贫精神。从“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的民生关切,到脱贫攻坚“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铮铮誓言,扶贫干部们不忘初心,把对每一寸土地、每一名百姓的爱,化作迎难而上、登高行远的力,铸成共产党人无私奉献、不负人民的魂。黄文秀在一次电视采访中所说:我们百色作为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如何将百色革命先烈们奋勇前进,不断拼搏的精神传承下去,作为青年一代我们责无旁贷。

黄文秀到村民家走访,主动帮村民掰玉米(资料照片)。新华社发(乐业县宣传部供图)。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