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终身成长读后感(实用1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16 08:31:09 页码:9
最新终身成长读后感(实用13篇)
2023-12-16 08:31:09    小编:LZ文人

读后感是种特殊的文体,通过对影视对节目的观看得出总结后写出来。那么该如何才能够写好一篇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终身成长读后感篇一

这是樊登老师把自己以往看过讲过的,跟育儿有关的书中的观点融合贯通的一本书,书中有一种育儿法则,很值得我们学习:

第一在孩子做对事情成功的时候,给予二级反馈表扬并说出为什么,这是孩子的价值感增加。

第二在孩子做错事情失败的时候,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这时孩子的归属感增加。

第三无论孩子成功还是失败,做对还是做错,家长都要在事后给孩子培养成长型思维或者说终身成长的心态,这是孩子自我成长的永动机。

家长的不打扰给孩子充足的自由选择权在孩子那里,家长只是辅助孩子自主的选择,加上投入的尝试,更能让孩子发展出心灵的体验,更容易获得幸福,从而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路并坚持下去。

此外家长自己也需要成长性思维不纠结于孩子一时的失误,这样才能更好的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通过和孩子一起积极的想办法解决问题,也能更好的给孩子亲身示范什么是成长型思维,成长型思维重视过程,而不是结果表扬孩子的努力而不是天赋,这样孩子才能更加珍视自己的努力,也更加容易拥有坚毅的品质。

一个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三行代码,获得价值感,获得归属感,拥有成长性思维。

父母育儿过程中最重要的三行代码,孩子做对事二次反馈,孩子做错事无条件的爱培养自己和孩子的成长性思维。

终身成长读后感篇二

读这本书是改变思维方式的开始。正如这本书的作者所言, 改变不是外科手术,旧的信念会和新的信念共存、你要花很长时间才能学会享受付出努力的过程,要花很长时间才能开始学习用虚心学习的思维考虑问题。我们获得的成功并不是能力和天赋决定的,而是受到我们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展现的思维模式的影响。

我发现我自己可能就是经常被固定型思维模式控制的那类人。毫无疑问,固定型思维模式会阻碍人的进步,不利于实现长远的人生目标,所以有必要对此加以反思,然后逐步转换到成长型思维模式。

让我想想我的固定型人格在什么时候出现呢:

在我想要偷懒的时候,它会怂恿我说:你一直都是这样过来的啊,再多玩会儿也无妨。

在我遭受挫折的时候,它会安慰我说:可能你就是在这方面做不好吧,干脆别做了。

就这样,我的年岁虚长了这么多,却始终没有离理想中的自己更近。

终身成长的本质是把自己从舒适中拉出来。要改变心态,更要付出努力。把自己作为一个白纸一张的婴儿来看待吧。不要轻易给自己下定语、贴标签,我们虽然已经是成年人,但还是有很多的可能,并不会被过去和现在的我所局限。当然,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毕竟改变习惯并非一日之功,要改变心态也许需要用一辈子的时间,永远永远不能松懈。

相比之下,相信天赋论真的很省事,它让人觉得缺乏天赋的话努力也没有用,天才天生就是成功的。天赋论给平庸找到一个无懈可击的借口,相信它的人可以正大光明的躺平。

但是,那不是真相!知乎上有一句很流行的话:以大多数人的努力程度,还远远不到拼天赋的地步。还有人说:我不是什么天才,我只是比任何人都努力得多。

贴一下书中教的如何转换到成长型思维模式的方法:

第一步:接受。拥抱你的固定型思维模式;

第二步:观察。观察是什么激发了你的固定型思维模式;

第三步:命名。给固定型思维模式人格起个名字,描述他的影响;

第四步:教育。在他出现并阻止你时,告诉自己为什么要迈出这一步,并要求他和你一起踏上旅程,慢慢教他用不同的方法想问题。

转变思维模式也许不容易,有些想法、观念、认知已在我们的大脑中运行了很多年。改变是痛苦的,我们得和自己的局限、脆弱、恐惧,以及未知作斗争。但正如作者所说,改变也许艰难,却从未有人说过不值得。也许当你看过《终身成长》这本书以后,当你对自己面临的囧状就有了一种合理的解释,你至少多了一个理论武器,你脑袋里的小人会告诉你:所有的评价只是在描述现状,你不需要现在去证明什么,每一次经历都是一次提高自己的机会。

成长是每个人一辈子的事,它无关年纪。无论何时,停滞成长,才是最可怕的衰老。终身学习方可终身成长。

终身成长读后感篇三

矛盾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固定型思维模式和成长型思维模式也一样,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形影不离,那我们如何使我们摆脱固定型思维模式走向成长型模式呢?人无完人,一个人不可能只有成长型思维模式,也不可能完全是固定型思维模式,就算是古代的圣人也无法达到,我们只能慢慢去学习,慢慢积累经验,遇到事情时多一份思考,多一份理解与宽容,那我们就不会离成长型思维模式越来越远。我们也不能完全依靠成长型思维模式解决我们所有的问题,但是我们可以知道,我会因为这种思维模式而拥有不同以往的生活——更加丰富的`生活。因为这种思维模式,我会成为一个更积极、更有勇气、更加开明的人!

终身成长读后感篇四

其实也不是读啦,也就是听。不是有一个樊登读书的那个软件吗,我妈让我去听一下,我就下载了软件,听了一下。

很不错,这个樊登老师解说的非常好。

这本书改变了我的认知观。

它区别了成长性思维的人和固定性思维的'人。

成长性思维的人认为能力不是一成不变的,努力是可以提高的,怀着一颗看待成长的人来看待自己的发展。挫折并不可怕,能给人经验教训,让人变得更好。

固定性思维认为人的成功就是天赋,他们用一成不变的思维看待别人,觉得一个人成功仅仅因为天赋。他们往往夸大自己或者低估自己,不像成长性思维那样准确评估自己。

在认识这两个思维的不同的时候,作者也举了大量的例子,毫无意外的是,很多领导者都有成长性思维,而很多企业的失败就在于具有固定性思维。

读了这本书,我发现我也有固定性思维。

有时候会悲观的认为人的能力早就已经注定。或者过度注重结果,还有生气,把错归咎于其他人的身上。

改变这种思维,就是转变观念。让自己具有成长性思维,不畏惧挫折,大胆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

樊登读书真的特别好,大家可以去看看。

终身成长读后感篇五

虽然书看了一半,但是恰好和自己的想法,和最近的现实来了共振,于是就有了此篇。书中,为方便区分,直接将思维分为固定思维和成长思维。

nba总决赛,刚好落幕,大家思维中的冠军队勇士被不可扭转的击败了。然而,勇士之所以败北,向来是陷入固定思维了。其实,细心点就会发现,勇士被击败不是无迹可寻,因为其对手是猛龙队——这个常规赛就有过2次战胜勇士记录的球队。

别看不起nba的鱼腩球队,甚至是外籍球队。这同样是一种思维的固定。因为nba是职业球队,每个球员都有一颗总冠军的心,或许勇士的球员都有一种总冠军非我莫属的想当然了。人们总是忽视那些已然存在的,愿意相信自己想见的。常规赛0:2的战绩,居然还不足以让勇士打起精神,总决赛第一场(109:118)就翻车了。

好在知耻而后勇,第二场就扳下一城(109:104)。也许是胜利来的太快,人们还是倾向于冠军相的,何况对手只是一个外籍球队的首次总决赛。然而回到勇士主场的第三场,还能以109:123这样的比分输球,这时就该值得认清现实了。实力的差距。主场第四场勇士以105:92输掉比赛,总比分1:3落后。

只能说,这个勇士的败北是难以避免的了。若能从固定思维跳出,来年会有一番作为。而作为猛龙来说,就始终是典型的成长性思维。不会因为对手是总冠军,就固定思维,认为不如对手,第一场的胜利就是最好的下马威。初生牛犊不怕虎。

同样是篮球场上,我想起了投篮与盖帽。固定思维的人,会认为被盖帽,则是技不如人,丢脸的事。而成长思维的人,则是这样看待的:被盖帽,则是投篮途中的必经之路。没什么丢脸的,只是代表着还有改进的空间,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就是这种秉性,保持投篮,哪怕不进;保持投篮,哪怕被盖帽,也要保持投篮,就是这种责任感,自我发展,自我激励,不断前行。

这就是成长型思维了!

终身成长读后感篇六

叙事者五月共读书《终身成长》,怀着敬畏的心情读了美国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的《终身成长》一书,发现自己是深陷固定思维之中了。

卡罗尔·德韦克把人的思维分为固定型思维模式和成长型思维模式,它们体现了人在应对成功和失败、成绩与挑战时的两种基本心态。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认为人的能力是先天的,失败是因为自身能力有限,有这样的认知时,自身便会刻意回避困难,只挑选相对较为简单容易的事情做,同时害怕被评价,缺乏自信。而成长型思维模式者则认为能力主要是通过后天培养的,他们不畏失败,认为失败只是自我成长获取经验的一种方式,故而,这类人不但不畏挑战,反而会热情拥抱挑战,虚心接受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在评价中学习、进步,他们更注重如何激发自己的能力以做到更好。

对照两种思维模式反思自己,发现自己是较典型的固定型思维模式,害怕失败,回避失败,一旦失败,便会怀疑自己,否定自己,同时也活在别人的评价里。怕别人说自己失败,怕别人看见自己的失败,自己更是不敢面对失败。《终身成长》这本书让我深深的意识到,自己必须要改变。既然已经清楚自己的情绪来源,就要学会“自救”,那就是学会培养成长型思维。

每天勤勤恳恳的人那么多,可真正做出成绩的人却寥寥可数。其中的决定性因素不在于我们付出了多少努力,而是在思维层面上,是否具有成长型思维模式。于我而言,在遇到事情时,不是先入为主地认定自己这能力肯定做不好,“不给自己贴标签,不对自己失去信心。即使沮丧,也准备好了去承担风险,直面挑战,继续为此奋斗。”相信原本存在的固定型思维会渐渐让位于成长型思维,思及此,内心激动澎湃,相信信念指导行为,行为衍生结果。《终身成长》,终生受益!

终身成长读后感篇七

工作后我的第一位领导曾对我说过,工作中努力很重要,更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思维模式、理清工作思路,不仅是工作中,生活中亦是。在看了《终身成长》后,我对这句话有了更深的理解:所谓终身成长,指的是有终身成长性思维的重要性。

文中提到人们大脑中的思维模式有固定型和成长型,固定型思维下人们容易关注结果,在事情发生时会认为一切都无法改变;成长性思维下人们更注重过程的努力,认为事物在不断变化的。

很多人说“性格决定命运,态度决定一切”,其实,追溯性格和态度的源头是思维模式在主导。文中提到的一个实例:一位应聘者准备报考研究院,她对自己充满信心,只报考了心仪的那一家,然而申请却被拒绝了,这位竞争者开始怀疑是这次竞争太激烈了,还是自己真的资质平庸?她已经对自己进行了裁决——你配不上这所研究院。后来,经过几番内心斗争,她给研究院打电话说:“我不是质疑您的决定,只是想问如果下次再申请,我该怎样改进,您能否给我一些反馈和建议。”研究院负责人对她的主动性颇为赏识,几天后答复同意接受她的申请,原来当时招生办拒绝也只是审阅疲劳后的一念之差。勇于尝试,不怕被拒绝,这就是成长性思维的很好反映。

《终身成长》的最后探讨通往成长性思维模式的历程,共分为四步,一是接受存在的固定性思维,二是观察分析触发固定性思维的原因,三是给情绪命名并时刻提醒自己,四是持续学习提高成长性思维。我对其中的第三步很感兴趣,当触发到固定性思维时,你可以叫它王二麻子又出现了,马大哈来找你了,看你怎么赶走它。我也把自己的这种情绪叫做“小黄牛”,每次它出现时总是很倔强,你推它一下它才动一下,有时可能也推不动。前段时间在跟进项目的过程中,需要走采购和报销流程,自己内心常常对此有些抗拒,所以拖拖沓沓了一个月,被客户各种催促,后来实在不想看见“小黄牛”把它拉走时,才发现其实各部门都挺配合,流程也没想象中那么繁杂。

每一次改变都是从接受现在的自己开始,希望能不断认识自己,做出一些调整,不断成长,进而内化为对自己有益的部分。

终身成长读后感篇八

怀着敬畏的心情读了美国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的《终身成长》一书,发现自己是深陷固定思维之中了。

卡罗尔·德韦克把人的思维分为固定型思维模式和成长型思维模式,它们体现了人在应对成功和失败、成绩与挑战时的两种基本心态。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认为人的能力是先天的,失败是因为自身能力有限,有这样的认知时,自身便会刻意回避困难,只挑选相对较为简单容易的事情做,同时害怕被评价,缺乏自信。而成长型思维模式者则认为能力主要是通过后天培养的,他们不畏失败,认为失败只是自我成长获取经验的一种方式,故而,这类人不但不畏挑战,反而会热情拥抱挑战,虚心接受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在评价中学习、进步,他们更注重如何激发自己的能力以做到更好。

对照两种思维模式反思自己,发现自己是较典型的固定型思维模式,害怕失败,回避失败,一旦失败,便会怀疑自己,否定自己,同时也活在别人的评价里。怕别人说自己失败,怕别人看见自己的失败,自己更是不敢面对失败。《终身成长》这本书让我深深的意识到,自己必须要改变。既然已经清楚自己的情绪来源,就要学会“自救”,那就是学会培养成长型思维。

每天勤勤恳恳的人那么多,可真正做出成绩的人却寥寥可数。其中的决定性因素不在于我们付出了多少努力,而是在思维层面上,是否具有成长型思维模式。于我而言,在遇到事情时,不是先入为主地认定自己这能力肯定做不好,“不给自己贴标签,不对自己失去信心。即使沮丧,也准备好了去承担风险,直面挑战,继续为此奋斗。”相信原本存在的固定型思维会渐渐让位于成长型思维,思及此,内心激动澎湃,相信信念指导行为,行为衍生结果。《终身成长》,终生受益!

终身成长读后感篇九

孩子永远都是父母的牵挂,有了孩子,父母身上的责任更大但是他们的幸福也就更多,可能本来好玩的父母开始每天拿着奶瓶,脸上还有被孩子划的涂鸦,每天下班的第一件事就是回家陪陪孩子,他们就是想要陪伴孩子的时间更多一些,不想错过他们成长的瞬间。

著名演员马伊琍曾经在一段采访中说过,没有孩子以前,她每天的时间都在工作,应酬、见导演的时间总是充满了每一天,但是她有了孩子以后不再参加吃饭应酬,每天晚上八点以前一定要回到家里去陪孩子,因为她害怕错过孩子珍贵的瞬间,怕孩子有秘密不和她分享,怕和孩子的距离越来越远。这不正是如今的父母吗?还有著名演员张柏芝,即使孩子有校车接送,即使她支付着昂贵的校车费用,但是她依然坚持每天送孩子上学,她说:“送孩子上学的时光是最幸福的,他们有很多的事情可以和她分享,有很多有趣的事情是平时她所不能了解到的”这可以拉近她与孩子们之间的距离。作为父母,最不想看到的事情就是与孩子的距离越来越远,明明是至亲的亲人,但是却有很远的距离,互相不了解。每一个父母都想陪孩子终身成长,但我们好像也忽略了我们其实都是孩子。

所谓爱,我们也不是天生就懂得的,也是通过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感同身受,爱是不断的学习来的,在教育当中,很多的父母深刻的感受到了这句话的意义。所谓父母之爱必将为其深远,就是父母爱自己的孩子一定会为他们深谋远虑,不会只考虑到他们的当下,所以如今很多育儿知识都被当下的父母重视。他们会学习各种各样的理念去教育自己的孩子。

在这本书当中,也总结了许多育儿知识值得现在的父母去学习。根据一些总结,例如我们爱孩子没有错,但是不能过分的溺爱。就像我在女儿十岁生日上对她的寄语一样:“我们宠你,但是不会一味的溺爱你,娇惯你,因为那样只会害了你。人生的路还很长很长,希望你能记住做事容易,做人难,人一生一世得先学会做人。人生总会经历很多坎坷,你一定要学会坚强,一步一个脚印走好人生的每一步。”因为作为父母的我们终将会离他们远去,他们也终将会自己去面对社会,面对苦难,我们希望的是他们可以像小草一样,坚忍不拔,像柏树的清脆常绿,不想让他们就如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吹雨打,便会枯萎凋落。郭德纲曾经说:“在自己家里你不教育孩子,那么社会也终将会替你教育”警醒了大多的父母。其次就是培养孩子感知爱与感恩爱的能力,任何的爱都不是义务,父母爱孩子胜过生命,但这并不是他们的义务,这是他们对于孩子无私的爱,孩子也应该可以感受到这样的爱并且懂得感恩爱,因为在这个世界上,只有父母对孩子的爱才是最无私不求回报的,孩子也应该懂得感恩,主动去爱。之后就是教导他们主动交流,现代化的社会是开放性的社会,必须懂得交流才能在以后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其中一个内容让我印象深刻,就是父母在社会生活当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会有难以排解的压力,但是这些压力最好不要带给孩子,因为他们还有一颗单纯的内心,不懂得社会的复杂,这些情绪可能会感染他们,父母都希望孩子可以有一个无忧无虑单纯快乐的童年,但是忽略了家长的负面情绪会更大程度的影响他们。他们是无辜的,不应该承受家长的压力与负担。

在最近热播的电视剧“小舍得”当中,我们就看到当今父母他们的社会压力转移到了子女身上,希望他们以后过上好日子,有优越的生活,还有可以和其他家长攀比的资本而不断的给孩子施加压力,让孩子从小就感受到了生活的不易,完全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随着他们的成长,他们的压力会越来越大,做父母的应该想的是如何为孩子们减轻压力,家长为之计深远,我们可以理解,但要适量,不应操之过急。

孩子就像是一颗种子,需要家长的浇灌,精心的呵护才能健康成长成一颗参天的大树,一旦水浇多了,就可能会出现烧苗的现象,这个大家都懂。孩子还是家长的小太阳,不断的给予家长温暖。孩子的世界是最单纯的世界,我们总可以从孩子那里得到治愈,他们就是这个世界上最可爱的天使,我们的任务就是帮助天使在世界上完成他们的使命。

终身成长读后感篇十

20xx年第一周,我读了心理学畅销书《终身成长》。该书作者是卡罗尔·德韦克博士。她是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领域内公认的杰出学者之一。

她经常为《纽约客》、《时代周刊》、《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和《波士顿环球报》撰写文章。在该书中,德韦克博士讲述了两种思维模式,固定型与成长型。

她说,我们获得成功并不是能力和天赋决定的,而是受到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展现的思维模式的影响。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认为人的能力是先天的,失败是因为自身能力有限。

他们害怕冒险,害怕被评价,遇到挑战就会退缩。担心自己出丑,只做能力范围内的事,思想固步自封。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对任何事情都充满好奇,他们不怕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任何困难和挫折,愿意接受挑战,而且会越战越勇。

他们把学习当成一种乐趣,而不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有多厉害。

书中有一段话描述了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大脑的发展变化:

很多人认为,一个人生来要么聪明,要么平庸,要么愚蠢,而且一生都不会改变。但是新的研究成果显示,大脑更像肌肉——它会发生改变,而且你越使用它,它就变得越强壮。而且科学家已经证实,当你学习的时候,大脑会成长,会变得更强壮。

现实生活中,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比比皆是,随处可见。我刚学习写作的时候,身边朋友经常对我说,“在单位,无论你文章写得有多好,没人关系,没人赏识,也是混不上管理层。

作为老员工,你只要做好本职工作,得过且过,就可以了。何必把自己搞得那么累,要知足常乐。”开始,我还会反驳几句。后来,次数多了,我发现,之所以有分歧,其实是我们之间的思维模式不同。我总是希望自己,多了解外面的世界,多学习一些知识,多掌握一些技能,希望通过学习,能让自己变得学识渊博,更具有竞争力。

尽管写作不能使我职位得到晋升,但是我发现,写作可以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组织的能力。

因为写作,我需要多看书。这样,使得我无暇顾及,生活中的鸡毛蒜皮,减少了家庭矛盾。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我发现自己比以前平心静气,思维敏捷,观察事物,也细致了许多。前几天,我收拾儿子掉在地上的几页故事书,忽然看到,上面有几句富含哲理的话语。

如果是以前,我可能看过之后,随手一放就算了。但是,这次,我却毫不犹豫地把纸收起来,并把那几句话认真地抄在了笔记本。心想,没准儿,读后感下次写文章,这些文字,或许会派上用场。自从学习写作,我开始了持续不断的输入和输出。每当我写不出文章时,我就知道自己输入不够。这时候,我会更加疯狂地读书,读一些以前没有接触过的书,从中汲取知识。

人一辈子是不断学习的过程,如果我们过早放弃学习,那么,大脑反应会越来越迟钝,改变人生的机会,更不可能出现。

或许,有人会说,这个和思维模式有什么关系?

当然有关系。德韦克博士认为,固定性思维模式,只是提供仅有专业技能或动力。或许,它能让我们取得暂时的成功,但,无法帮助我们尽可能维持成功。

而这成功,也包括大脑的成长。成长型的思维模式鼓励我们,要持续不断的奋勇前进,要不畏挫折,不惧困难,要付出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要比别人刻苦,才有可能保持成功。

因为越努力,大脑成长机会越多,思考越快速。越是爱学习的人,越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大脑越聪明发达,思维越清晰活跃,人越年轻有活力。

不知谁说过,人的身体和灵魂,总要有一个在路上。学无止境,学海无涯。就让我们,从此刻开始,活到老,学到老。

终身成长读后感篇十一

人和人的区别,在于出生环境,在于贫富差距,而更多的,在于思维方式的区别。

01、两种思维模式的区别。

《终身成长》这本书大概可以为我们解释社会人的两种区别: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

固定型思维的人相信一切都是与生俱来,一切都是命运的安排,他们相信这个世界存在天才,也觉得自己的能力无法改变。成长性思维的人相信一切都可以通过自身努力所获得,一切都在发展变化中,他们相信自己是人生的主宰,只要自己朝着目标正确的努力一定可以成功。

02、两种思维方式的教育表现。

我们在表扬孩子时,经常夸:“宝贝,你好聪明啊”、“宝贝,你就是个天才。”而这种夸奖,更多的是在赞扬孩子所达到的结果,对孩子的促进作用仅限于刺激孩子下次要得到表扬,一定达到要达到这个目标。而具有成长型思维的父母,一般会这么说:“宝贝,你这次的努力没有白费。”、“宝贝,你作文水平提升了很多。”从孩子的努力过程、思考方式上去表扬孩子,则更能激励孩子不断努力,克服困难,取得成绩。

03、如何培养成长型思维。

《终身成长》这本书给出了四个步骤:接受—观察—命名—教育。把我们固定性思维展现的时候,逐渐教化成成长性思维。我们可以接受自己的固定型思维,但是我们可以观察它一般什么时候来临,给它取个名字,制定具体步骤,慢慢养成成长性思维。在我看来,成长型思维最重要的一点是在于毅力二字,遇到困难时我们有毅力坚持,有毅力克服困难;立的flag有毅力执行结束。

我们不怕遇到困难,而怕遇到困难就退缩的懦夫;我们不怕失败,而怕一失败就一蹶不振。拥有成长性思维,拥有毅力,才能勇往无前。

终身成长读后感篇十二

说实话,我是在被逼迫的情况下才看这本书的。如果不是为了躲避罚款,我或许不会看这些絮絮叨叨的鸡汤文学。说来也可笑,我的这个出发点正好印证了作者卡罗尔·德韦克在本书中的.观点。一个有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他总是认为自己的能力是固定的、一成不变的,他会觉得好读书、读好书这件事情对自己来说超出了自己的能力范围,当他遇到某种诸如读书、学习之类的挑战的时候,他就会无可避免地在通过固定型思维模式把自己保护在舒适区,用一句“我看不进去书或者我学不进去”之类的话去逃避困难,避免去主动积极的接受挑战。

然而书中提到的具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则不然,我给这类人起了一个相当文雅的名字——“天生我材必有用”型。他们认为人的能力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养成的,他们面对困难的态度则是积极主动的、乐观坦然的去消灭它,直到达到自己心里预期的目标。提到拥有这类思维模式的人,除了书中列举的一些人之外,历史长河中凡是取得过巨大成就的人简直是不胜枚举。

如果非要举个例子,首先涌现在我脑海里的就是楚汉争霸中的项羽和刘邦了。刘邦地痞无赖一个、出身卑微低贱,当项羽都已成为“西楚霸王”的时候,刘邦还不知道在哪里领兵厮混,没有人注意到他。然而就是这么一个人,在如此糟糕的环境下,他却隐忍着改变着环境。他知人善任、能进能退、能屈能伸,最终正是靠着这样的气魄和胆识才成就了大汉王朝长达四百多年之久的辉煌盛世。反观项羽,当他面对刘邦带领的异军突起的汉家军、当他听到乌江边浩浩汤汤的嘹亮铁蹄声、当他想到江东父老的那种期盼眼神时,他发出了一声无力回天的哀嚎,最终自刎乌江边。试想,如果项羽放下所谓的面子,如果他能在遇到挫折时奋勇向前,或许历史也就有可能会被改写吧。

纵观身边的好多人我们不难发现,大多数人都是固定型思维模式和成长型思维模式的混合物。每个人的身上都有劣根性,要想彻底的跳出这种思维的框架需要时间和勇气,但这正是需要我们去改变和提高的地方。一个人只有不断学习,让大脑运作起来,养成成长型思维的习惯,才能不断的有冲动和热情去接受挑战,在挑战中不断的去成长、去学习。

就我们现在这个年纪而言,20几岁正是不断学习、不断积累的关键时候。这个时候的我们可能更需要把回报看的轻一些,把付出看的重一些、把自己的劳累看的轻一些,把培养自己的乐趣看的重一些、把所谓的别人看你的眼光看的轻一些,把与人之间的有效合作看的重一些、把此刻的安乐享受看的轻一些,把此刻的拼搏和奋斗看的重一些、把金钱看的轻一些,把目标看的重一些,如果你真的这样做了,我不敢说你一定就是成功人士,但我笃定你一定是一位受人尊敬的人。

终身成长读后感篇十三

不太会说理,所以讲个故事吧:在中国的某个临海小城市里,生活着一个小男孩,他和自己的父母以及双胞胎姐姐生活在一起。

虽然这对姐弟长的很相似,但是某些方面却极其的不同,小男孩从小就展现出过于常人的智力,三岁开始会做算术,五岁开始学习英语,任何问题即使不会只要别人稍作点拨立刻就通,虽然达不到神童的那种境界,但是周围的人们都一致认为这个小男孩将来考上全国的一流高校,功成名就没有什么大的问题。而反观小男孩的姐姐,从小对数字就不敏感,学起东西来也很慢,很多时候父母和老师给她讲解知识,周围旁听的人都听懂了甚至都有些不耐烦了,她却还是一脸蒙蔽,从小到大,这个女孩除了语文稍微出彩一点之外似乎完全没有任何过人之处,父母也就希望她可以考个普通的大学之后平平安安结婚生子就好。

一切似乎在小学毕业之前都没有什么改变。小学毕业之后,弟弟和姐姐一起进入了当地最好的初中,入学的第一次月考,弟弟不出所料地考了班上的第一,然而姐姐却只是倒数第二。

这次月考之后的一个晚上,爸爸问小男孩和姐姐要不要找老师给你们补课,小男孩不屑地说:“没必要,这些东西这么简单,看看就会啦!”,然而姐姐却看着爸爸略显惊诧的眼睛点了点头。

从此,姐姐就走上了漫漫地补课之路,初中课程虽然不多,但依然有9门(中考五门+小中考四门,为了看齐我省奇葩的高考形式而设置的奇葩中考模式),同时初中老师还喜欢布置很多家庭作业,补课的老师也喜欢布置很多作业。于是,家里就出现了一幅奇特的场景:弟弟写作业时,姐姐在写作业;弟弟写完看电视时,姐姐在写作业,弟弟玩累了看课外书时,姐姐在写作业,弟弟上床睡觉了,姐姐还在写作业。你能想象吗,一个初中女生,每天十二点之后才睡,每天除了睡觉和偶尔和父母弟弟一起出去玩,其余的时间全部在看书和写作业。反观弟弟呢,每天把作业写完稍微做一点辅导资料就开始玩儿,甚至有时候还会出去鬼混,还偷偷谈了个女朋友,完全一副吊儿郎当游戏人生的姿态。

你以为下面我会说弟弟成绩一落千丈而姐姐终于完成逆袭考上了第一吗?不,当然不可能!

即使如此,弟弟的成绩每次也都是稳稳的第一,然而姐姐却并没有多大的改观,只是从倒数变成了中等而已,依旧平凡,依旧默默无闻。

到了中考,弟弟顺利的以全校前五的成绩考了当地最好的高中,而姐姐离这所高中的最低分数线还差了几分,最终经过父母的一些活动,姐姐还是勉强和弟弟在一所学校上起了学。

进了高中,姐弟二人还是维持着各自的习惯。弟弟写完作业就玩儿,在学校也吊儿郎当,还谈起了恋爱;姐姐依旧每天拼命学习,除了书和习题,仿佛她眼里没有任何东西。有时候弟弟会不屑地问姐姐:“姐,你这样不累嘛,出去吃个饭放松一下呗。”或者是“哇,姐你这么简单的都不会,算了让老弟我来教你吧。”每次面对弟弟的这些话,姐姐只是一笑置之。

然而,慢慢的,学校的课程开始紧张起来,弟弟也越来越发现自己做题开始不那么得心应手了,他安慰自己:“没事儿,以我的智商,这些只是意外。”可渐渐的,弟弟发现自己不会的东西越来越多,以前一看就懂的知识现在也变得非常难以理解。“不,这些只是意外,以我的智商怎么可能不会做这些题,肯定不是我的问题,对没错,肯定是老师的问题。”于是,弟弟开始将自己成绩的下降归结到老师的身上,他变得变本加厉,逃课,打架,晚上溜出去上网,一天天的堕落下去。他的成绩呢,也跟着他的堕落一落千丈,从刚进校的学校前20掉到了学校的倒数。而在这个时候,他的姐姐,已经慢慢地再向学校前一百靠近,要知道刚进校的时候,他的姐姐可几乎是最后一名啊。

终于,到了高三下学期的时候,在某件事情的影响下,弟弟觉得自己不能这样下去了,开始拼命学习,从最基本的知识学起,可是短短的一学期,真的太晚了。

最终高考的时候,弟弟勉勉强强过了一本线,上了一所二本院校,而姐姐呢,却考上了上海交大的金融系。

这个故事对我的震撼非常的巨大,因为这个小男孩,就是我,而这个姐姐也就是我的姐姐。我亲身经历了自己从一个教科书式的别人家的孩子跌落到了谷底甚至成为别人口中的反面教材的过程。也亲眼见证了我的姐姐从一个默默无闻平凡内向的小女生成长为学霸甚至学神的过程。如果世界上真的有所谓天赋,并且能为天赋打分的话,我一定是接近满分,而我的姐姐,虽说不是零分,可也会是很低。然而,最终的结局却是天壤之别,怎么能不让我怀疑人生。

类比《终身成长》的话,我大概就是里面的那种固定型思维模式,而我姐姐应该就是最典型的成长型思维模式吧。

在动漫《我的英雄学院》里,当生活在那个几乎人人都有个性(个性,即超能力)的世界里却什么个性都没有的男主绿谷出久哭着问“正义的象征”欧尔麦特:“无个性也能成为英雄吗?”的时候,欧尔麦特有过两次回答,第一次是刚遇见出久的时候,看着毫无个性,毫无天赋的出九,他说:“无个性也能成为英雄这种话,我真的说不出口啊。”,第二次是和出久相处后发现出久如此执着如此拼命的之后,他说:“你问过我无个性能不能成为英雄,对不起,我之前错了,你一定,一定能成为英雄!”

就算没有天赋,也能成为英雄啊!

同样,就算你再有天赋,就算你再聪明,没有目标,不去拼搏,不去奋斗,也照样会和曾经的我一样最终堕入尘埃,碌碌无为啊。人生的意义,不就在于给自己设立一个个目标,一道道难题,然后看着自己如何去攻克他们,看着自己如何成长吗。不然我们生而为人,与行尸走肉又有何异。

这个世界上,真的有太多的人以天赋为借口行庸碌懒惰之事了。你觉得自己尽力了?不,你只是懒惰久了,稍微努力一下就以为自己在拼命了。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