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文化自信的论文(汇总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19 06:50:07 页码:14
最新文化自信的论文(汇总8篇)
2023-12-19 06:50:07    小编:紫薇儿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文化自信的论文篇一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演说中指出:“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茂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根据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观点,一种文化就是一个特定的人类群体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长期形成的生活、生产、生存方式,在此过程中产生的行为规范、风俗习惯、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宗教信仰等等,以及相应的物质与精神产物。

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完全证实了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论断。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结论告诉我们:5800年前后,黄河中游(山西襄汾陶寺、陕西神木石峁)、长江中下游(浙江余姚良渚)、西辽河(辽宁牛梁河)出现文明起源迹象,5300年以来各地陆续进入文明阶段。3800年前后,中原地区形成了更为成熟的文明形态(河南偃师二里头),并向四方辐射文化影响力,成为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与引领者。

文明的曙光出现在黄河中游、长江中下游和西辽河流域,不是偶然的。由于人类早期生产力低下,只能使用简单的工具,对自然条件的适应性有限,必须选择比较适宜的自然环境,尽可能利用天然的生活、生产、生存条件。在五六千年前,这些地区的气候、水文、植被、土壤、地貌、地形等都是比较适合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例如气候温和,降水或水源充沛,便于用水又能规避洪水,土壤肥沃疏松,或容易开垦,物产比较丰富多样,能就近获得建筑材料,便于与外界的交通等。

地理环境为人类早期文明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但在一定的范围内,并没有规定或限制文明发展的类型和程度。在同样的条件下,人群中的天才人物和杰出分子往往能发挥特别大的作用,把对地理环境的利用推到极致。传说和史籍记载中的黄帝、炎帝、神农、伏羲、尧、舜、禹都对中华文明的形成和进步起过巨大的推动作用。

早期中华文明如满天星斗,但有的逐渐暗淡,有的戛然而止,有的迁徙无常,唯有黄河中下游地区渐趋成熟,日益壮大,形成中华文明的核心区和引领者,并逐步扩大到全国各地。主要原因在于黄土高原和黄土冲积的平原地势平缓,土壤疏松,表面植被容易清除,使用简单的工具就能开垦耕种,能形成大规模的连片农业区,生产出足够的粮食和物资供养一个政治实体的全部人口,进而构成统一国家的物质基础。公元前1世纪的西汉,已经将疆域扩展到当时的全部宜农地区。与今天中国的领土比较,未包括在西汉疆域的大致只有青藏高原、蒙古高原和东北地区。而西汉未将它们囊括在内的主要原因,并非由于缺乏军事实力,而是因为在当时条件下这些地区无法进行农业开发或者适合农业人口居住。

随着人口的扩散和迁徙,以黄河流域为基地的诸夏(华夏)民系的生存空间不断扩大,或者因与其他民系融合而实际增加了夏华民系的数量及居住地,最终發展成中华民族的主体、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汉族。以黄河流域为核心的华夏文明也逐渐覆盖全部农业地区,并最终为国内牧业地区所接受。正因为如此,北方牧业民族曾多次建立自己的政权并入主中原,甚至统治全国,但军事上的征服者最终成为文化上的被征服者,毫无例外地接受了华夏文明。

地理障碍使中华文明远离其他主要文明,因而在整体上没有受到外来文明的影响,保持了持续的稳定的发展。大航海带来了西方文明,帝国主义的大炮轰开了清朝的大门,中国遭遇了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但中华文明不仅没有中断,更没有灭绝,而是浴火重生,迎来了新的复兴。

五千多年的历史充分证明,中华文明发源于这片土地,植根于这片土地,最适合中国的地理环境和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生产和生存的人。中国由封闭到被迫开放,到积极自主开放;中国由专制封建社会转变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通过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由农业社会过渡到工业社会,由农村为主而快速城市化;在这过程中,中国文化不断更新,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样的文化当然值得我们自信。

文化自信的另一个理由,是中华民族善于向其他民族、其他文明学习,能够不断吸收其他民族、其他文明的长处。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由于世界各地不同的地理环境千差万别,利弊并存,由此孕育的文化不可能十全十美,也不可能在所有的方面都保持先进。总体上先进的文明、文化,都是不断自觉地吸取其他文明的精华、学习其他文化的长处的结果。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结果证实,自中华文明形成之初,就广泛吸收了外来文明的影响。如源自西亚、中亚等地区的小麦栽培技术、黄牛和绵羊等家畜的饲养技术,马的驯化、饲养和改良,以及青铜冶炼技术逐步融入中华文明之中,并被改造生发出崭新的面貌。如青铜,由主要用于制造工具演变为制造礼器,一方面使铸造技术更加完善,更为精湛,另一方面赋予青铜器更多的精神价值,使之成为艺术、文化、历史、制度、信仰的载体。

一些源于外界的产物、知识、技术、观念、科学、宗教,被学习、引进、吸收,已经成为中华文明、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以至我们长期忽视了它们的真正源头。如一直被视为传统文化时间系列指标的天干地支,根据西晋时郭璞的《尔雅》注,它们都有一个奇怪的别名:甲—阏逢,乙—旃蒙,丙—柔兆,丁—强圉,戊—著雍,己—屠维,庚—上章,辛—重光,壬—玄黓,癸—昭阳。寅—摄提格,卯—单阏,辰—执徐,巳—大荒落,午—敦牂,未—协洽,申—涒滩,酉—作噩,戌—掩茂,亥—大渊献,子—困敦,丑—赤奋若。这些词,除了个别能望文生义外,其他用汉字的意义根本是无法解释的。唯一的可能是它们本来就来自另一个语系,只是用汉字记录了它们的发音。早已有学者注意到,巴比伦的黄道十二宫形成的时间早于中国的地支,而地支中某些别名的读音与巴比伦的发音非常接近。

如果说这个问题还需要寻找新的证据深入探究的话,大量源于其他文明、其他文化而早已中国化并被视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已是不争的事实,国人已习以为常。外来的佛教因为成功地中国化而被中国民众当作本土信仰,禅宗更被文人视为一种中国文化。近代日本人用汉字翻译了大多数西方科学和人文的词汇术语,中国几乎照单全收为现代汉语词汇。

有学者注意到,夏朝的兴起与小麦的传入和推广同步,商人的崛起与战车的引进密切相关。十六七世纪以降,来自美洲新大陆的烟草、番薯(红薯)、玉米、马铃薯(土豆)、花生、辣椒传入中国,并且很快普及。17世纪初明朝的人口接近2亿,19世纪中叶清朝人口已超过4亿,总人口一半以上的增量人口大多是由这些新作物养活的。今天中国已是世界上唯一的能够生产全部工业产品的国家,但这些产品大部分并非原产于中国或是由中国人发明的。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商品出口国,但这些商品大多曾经是中国从外国进口的,改革开放以来才开始学会生产的。

“文明互鉴”就是不同文明之间可以并应该相互借鉴,其前提就是承认其他文明有值得借鉴、学习之处。正因为如此,在我们确立文化自信的同时,必须尊重、欣赏其他文明、其他文化的自信。这就是费孝通先生曾经倡导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在文化自信的同时,尊重他人的文化自信;在赞美自己的文化时,也赞美其他文化;这样才能“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不同文化、不同文明才能和谐相处,发展成人类命运共同体。

全面正确地理解文化自信,真正确立文化自信,中国才能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走向世界,复兴的中华文明必将在世界发挥更大的影响,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

文化自信的论文篇二

中国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他的源头可以一直追溯至鸿蒙未开,天地未分之时,就是在这片黄土地上,我们的祖先创造了足以令世界惊叹的文明。孤城绝塞,气势磅礴的万里长城,声势浩大,威严耸立兵马俑;有形象生动的甲骨文,有龙飞凤舞的狂草;有笔直端庄的正楷,有流畅连绵的行草;汉赋、唐诗、宋词、元曲,中国还有着一套庞大的礼仪,科举,官员制度,这种种的一切,让我们享有着数千年的辉煌历史。我们也因此逐渐产生了自负干。

然而,所有的骄傲,所有的自负,都伴随着炮火声被击碎,被摔破,那些所谓的五千年文明,在面对敌人的刀锋时,竟是如此不堪一击,那一件件精美的瓷器,一幅幅珍美的画卷,被肆意扔掷于地上,踩在脚底,好像我们的文明也被踩在了脚底,陷入沉睡。

我们不禁回想:“我们,做错了吗?”

于是开始广开言路,大招大揽,不断学习和借鉴外国文化,但是我们又回首发现,自己究竟成了什么样子?这边一块,那边一点,中国人的意志也逐渐开始模糊,文化的辉煌好像离我们又远了一点。那种屹立于世界之巅峰的自信,不见了。

丢失了。

他们为了追求而追求,身上那种身为礼仪之邦,天朝上国的自信,那种自付不会输给任何人的自信,好似被我们遗弃了。

如今的中国,文化乱象,急需寻找一支主心骨,作为文化融合的主体,这时候,我们理应高昂着头颅,露出不言而喻的微笑,然后洪亮的说道:“选中国文化!”

理应如此。

只有当我们内心重新拥有那种以一持万的'自信之时,中华民族,华夏文明才有可能回到五千年前那,原本属于我们的宝座上!

文化自信的论文篇三

弘扬中华文化,我们崇尚真实。自古以来,我们中国就是以诚实守信为准则的国家,在文化方面,更应如此。可是总有那么一些人,违背诺言。他们散布谣言说:有一批诺贝尔的得主在结束时的宣言,如果人类要生存下去,必须回过头去涉及孔子的智慧。但是经过核实后,并无此事。这使得我们的文化遭到了外国人的置疑!我要说;我们的民族精神是真实的,我们的民族文化更是不容置疑的!

弘扬中国文化,我们坚守自信。一百多年来,我们的某件事情或某个商品只要得到洋人的夸奖,就觉得脸上特别有光。而某些商品一旦贴上“洋”标签,价格便会比普通的贵上几倍!为什么呢?就是因为缺乏自信,缺少一种对文化的自信!朋友们啊,我们的东西哪点比外国差,难道我们的文化一定要得到外国人的认可才是文化吗?我们要自信,我们要对我们的文化自信!

弘扬中华文化,我们重在复兴。朋友们,当英国占领香港时,你们不会心痛吗?当韩国人说端午节的所有权是他们时,你们不会心生怒火吗?当日本人说茶道是从日本产生并发展时,你们不会为之愤恨吗?难道我们不该自觉的扛起复兴文化的责任吗?难道我们不该力争将中华文化弘扬吗?文化复兴,刻不容缓,我们,义不容辞!

中华文化自从产生以来持续不断,一脉相承的发展到现代。世界文化支脉很多,如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等两河流域文化及古美洲玛雅文化等早就夭折了;曾辉煌一世的古希腊,古罗马文明也经历了中断发展。然而在漫长的岁月中,中华文化虽屡经曲折磨难,甚至几经倾履消亡的厄运,却一次又一次地哀而复兴,蹶而复振,巍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这使得多少国家为之惊叹!

朋友们,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要忘记,我们是中国人,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是我们的责任!

文化自信的论文篇四

自信是一种独特的力量,让我们有信心向前迈进。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摘要我国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在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功能优势。要最大程度发挥和利用好这项功能,政治理论课教学应以强化主流文化、整合传统文化、正视西方文化为主要手段才能切实培养起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关键词政治理论课教学大学生文化自觉文化自信。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

高校政治理论课是当前我国对大学生群体宣传进步文化和主流意识形态的主阵地与主战场,它包括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五门必修基本课程。政治理论课不仅系统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与马克思主义教育,而且对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也起着重要作用,是培养全球化背景下当代我国大学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重要手段。然而在很多高校的实际教学中,政治理论课往往只突出和注重思想政治在教育方面的作用与功能,对于它文化素质教育方面的作用与功能往往被忽视。本文拟从政治理论课对培养大学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方面的功能入手,重点探析大学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文化素质如何通过政治理论课教学来培养。

1政治理论课教学对培养大学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功能。

当前我国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存在令人担忧的弱化趋势。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来自西方的文化学说、理论、观点、人物纷纷利用各种机会在中国粉墨登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或改变着中国普通百姓的文化观念,在接受新事物较快的大学生群体中这种影响或改变更甚。在2003年一次中国文化名人评选活动中,歌星王菲和已故影星张国荣与鲁迅、老舍、巴金、钱钟书等文学、文化大师共同入选,足见当前国人对文化价值的评判、对文化理想的追求、对文化自觉的认知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与此同时以美欧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在占有绝对优势的政治经济支撑下,利用互联网等各种渠道向中国扩大影响力。他们以功利的务实主义为基本特征的文化价值理想,很容易误导、诱导我国民众用极端挑剔、苛刻的眼光去审视、放大自己的不足与问题。长此以往,我国民众、特别是青年学子们对自己文化产生不自信、不认同,最终变得美丑不分、是非不明,不加取舍地一味追求西方文化中的价值观、自由观和民主观。在这一过程中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自然会被摧垮。

面对严峻形势,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对培养大学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让大学生自觉抵御西方文化攻势就显得尤为重要。而政治理论课本身也具备这一功能。首先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大学生的专业文化素质教育存在目标与任务的一致性。政治理论课主要是引导、帮助大学生在面对社会、人生等问题的时候知道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去解决问题。而文化素质教育在于让大学生通过学习文化知识、接受特定文化环境熏陶、进行社会文化活动与实践,来全面提高大学生各方面素质,保证其身心协调发展。因此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大学专业的文化素质教育尽管重点、性质不同,但都可以帮助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个体,这个个体自然具有一定的文化自觉性与文化自信力。其次政治理论课教学在内容上与大学生专业文化素质教育是相融交叉的。在当代大学生的文化素质中,最重要的已不是各种不同的专业素质,而是人文素质。所谓“做学问前先做人”即是这个道理。

2政治理论课教学培养大学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手段。

2.1强化主流文化。

在当前全社会掀起构建和谐社会的热潮中,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民族基石、以改革开放为时代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主流文化的内核。总体而言这一主流文化内核以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与爱国主义为主流形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是在当前社会现实中,多元文化的出现与兴起强烈冲击着主流文化的地位。部分大学生在多元文化的挑战、冲击和侵蚀下难以经受诱惑,不时出现怀疑和否定主流文化内核的思想行为,使大学生信仰危机在社会转型期表现得较为严重。如果任由这种局面存续下去,和谐社会、主流文化的根基必然会遭到危害。有鉴于此,要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必须旗帜鲜明地抵制反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和思想,强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表征的主流文化内核及其地位。

在强化主流文化过程中,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者完全不用遮遮掩掩、扭扭捏捏,可以充分利用高校理论宣传优势理直气壮地用主流文化激发大学生勇于参与和谐社会构建的热情、鼓励大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理想、培养大学生对主流文化的自觉性与自信力。对此,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者可以首先主动切入大学生普遍关注的社会难点、热点问题,通过阐发理论和论证实践来增强主流文化在解决相关问题方面的说服力。然后以形势政策教育切入大学生思想实际,通过解决大学生普遍存在的思想困惑、盲目、浮躁、彷徨等问题来增强主流文化凝聚力。再者,在大学生所钟爱的互联网上狠抓主流文化信息建设,加强多媒体、互联网应用和管理,挖掘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多媒体数字引导功能,全方位、多层次营造健康、积极的校园网络环境,让它成为宣传主流文化的新阵地。最后要在有机统一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过程中,对学生的个性差别予以重视,以主流文化的共性吸纳、包容个性,使主流文化成为所有大学生的精神家园。

2.2整合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基础,亦是我们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思想宝库。然而,在西方文化蜂拥而入的今天,中国传统文化在传播与普及中优越性渐失,发展动力严重不足。因此,政治理论课教学有责任挑选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部分在大学生中传播、普及。在大学生于政治理论课上领略和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他们的民族文化自信心和自尊心自然能得以增强。具体而言:

首先,政治理论课教学可以充分发掘和利用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丰富道德资源、思想资源与教育资源。当代大学生身处社会转型期,对传统文化精髓的了解表现得极为迫切。在此前提下,整合并向大学生介绍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道德元素势必正面影响他们的意识、思想与行为,非常有利于他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建设。比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传统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远大理想等等都是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可以利用的活生生的好素材。

其次,在利用优质传统文化资源的同时,要特别注重为传统文化赋予时代精神内涵和意义,即传承历史、面对现实、走向未来。当前,大学生孝敬父母、忠诚祖国、尊重师长等思想意识有逐渐淡化的趋向。对此,传统文化中的百善孝为先、忠君报国、尊师重道等思想内容有必要与时俱进、加以更新,填充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内涵。这也为政治理论课提出了有关孝顺、忠诚、诚信等新的教学内容。因为只有在思想穿透力较强的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才能让大学生重拾传统文化的要义与精义,并从中培养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最后,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引导和帮助大学生自觉地坚持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在数千年发展历程中,深受封建小农思想和宗法制度的影响,具有难以改变的狭隘性和保守性,对当代大学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建立有百害而无一利。在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在运用传统文化培养大学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时,不仅首先自己要正确区分糟粕与精华,更重要的是引导大学生择善而从之,提高他们在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中明辨是非的道德判断力。

2.3正视西方文化。

在当前全球化背景下,西方国家以其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上的国际优势,经常以人道主义为幌子推行西方式民主、自由价值观念,公然挑战和试图取代其他国家和民族符合本国家和民族国情的、历史形成的意识形态。在西方文化和价值观侵蚀和影响下,我国社会上日渐盛行实用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与我国经济发展与政治稳定相违背的思潮,有的时候这些思潮在年青学子当中尤为泛滥。在校大学生受此影响的几率和程度也越来越高,直接干扰和破坏了他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建设。有鉴于此,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对西方文化有正确的认知与对待,让他们在吸收西方优秀物质文化成果的同时,也能有效抵制与我国国情不相符合的那些文化侵害,提升大学生对西方文化的鉴别能力和对本国文化的创新发展能力,这是培养大学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关键手段。

为发挥和利用好这一手段,政治理论课教学要特别注意为大学生拓展视野,让大学生能够自主地判断如何理性对西方文化进行吸收和批判。让大学生建立一种开放的心态去吸收西方有价值的科学文化知识和资源,这是文化自信的表现;同时也让他们形成一种谨慎的意识去批判西方对我国有害的文化糟粕,这是文化自觉的表现。因此,政治理论课教学要使大学生在充分认识中国近现代史基础上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科学发展观之于当前中国历史发展阶段的重大意义,使大学生能够自觉、自信地站在本民族立场来扬弃西方文化。

3结语。

在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全面构建和谐社会和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今天,政治理论课教学如何培养大学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已经成为一项现实意义与历史意义深远的时代课题。毋庸置疑,政治理论课教学在这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功能优势,关键是要以强化主流文化、整合传统文化、正视西方文化为手段在教学中切实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远发展培养新鲜血液、注入新的动力。

参考文献。

[1]王治邦.换位互动式教学法[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4:2—4.

[2]费孝通.费孝通论文化与文化自觉[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7:104—106.

[3]叶启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文化自觉[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8:9—11.

[4]杨英法.文化图强正相宜[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7:85—87.

[5]潘维.聚焦当代中国价值观[m].北京:三联书店,2008:1—3.

雄鹰翱翔蓝天是因为它有不断进取的自信心,猛虎笑傲丛林也是因为他有敢争第一的自信心,古今中外的成功者,他们都具有不待扬鞭本自信的性格特点。

自信是一种精神,自信是一种境界,它像黑夜中的一盏明灯,照亮你前进的道路,又像在茫茫大海上远航船上的指南针,为你指点迷津,还像风雨之后的彩虹,让你看到七彩的希望。

贝多芬,一位伟大的作曲家,当他在音乐事业的巅峰之时,突如其来的耳疾让他进入无声的世界,生活在一个完全没有声音世界里的他还能作曲吗?面对人们的疑问,他自信这是命运的考验,英雄是不应该像厄运低头的,在强大自信力的推动下,他的最伟大的《第九交响曲》诞生了。

夏洛蒂·勃朗特,十九世纪的英国人。曾屡遭挫折和磨难,因为拥有不待扬鞭本自信的美好资质,她的小说《简·爱》风靡世界百余年。

面对挫折我不学那躲避“暴风雨”的企鹅和海鸭,我要学那勇敢地、自信的、自由自在的海燕,因为大海永远不会风平浪静。

在我两年的中学生活里,交织着汗水和泪水,激荡着希望和失望,纠结着自信和盲从。

七年级下学期的几次月考,我的数学成绩宛如那午后的太阳,光芒不在,偶尔闪过的念头中我也想过要放弃,因为许多人都是这样的,但是我不相信成功与我无缘。

一次次的努力,一次次的付出,不见那位成功“天使”的微笑,却只见失败这颗“扫把星”嘲笑,不,我不能被失败所嘲笑,我更不能被失败所征服,我要振作,我要用我的实力证明给失败看,我可以打败你—失败。

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年的努力,我的数学成绩得到明显提高,八年级下学期的第二次月考就是证明,我深信,只要自信,我一定会成功的。

臧克家说“不待扬鞭自奋蹄”我要说不带扬鞭本自信。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是史学家的自信。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这是伟人的自信。

“唯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这是革命者的自信。

自信能让可怕的黑暗变成美丽的晨曦。自信能让今日的弱小变成明日的强大。自信能让我们这群少年从挫折走向成功,从成功走向新的成功。

一、文化自信的基础和源泉。

文化自信是对本民族文化的信念、信心,体现的是民族精神状态和凝聚力。我们文化自信的基础和源泉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一)优秀深厚的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历史根基。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创造了灿若星河的人类文明,留下了丰厚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崇高的价值追求,蕴含着顽强的奋斗精神,包涵着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诸多智慧。这是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特有贡献,也是我们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依据所在。中华文化必定要走向世界,优秀深厚的传统文化是我们在对外交流中的重要精神资源,也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底气所在。

(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快速发展是文化自信的现实依据。

我们党拥有高度的文化自觉,深刻认识到文化建设在一个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加快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特别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以来,从战略高度和全局视野出发,制定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方针,出台了许多促进文化繁荣发展的政策措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得到了快速发展。文化事业全面推进,文化产业加速发展。这些表明我国文化软实力逐步增强,文化竞争力逐步提升,也是我们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

(三)当代中国发展的巨大成就是文化自信的最大本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当代中国发展的巨大成就,不仅极大增强了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也坚定了我们的道路、理论、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虽然与快速提升的硬实力相比,与历史上中华文化在世界上曾经达到的高度、产生的影响相比,当代中国文化建设还有所不足,但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为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提升,积累了强大的物质基础和精神能量,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最大本源。

二、坚定文化自信的现实意义。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总书记的话强调了文化自信对于国家民族发展的深远和现实意义。

(一)坚定文化自信,是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精神支撑。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总书记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得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必须坚定文化自信。中华文化创造了灿烂的辉煌,包含着几千年来中国人民生生不息、勤于奋斗的民族精神,体现着和谐宽厚、追求进步的高贵品质和人格。当前,我国社会格局深刻调整,利益格局更加多元,群众思想和利益诉求更加多样,在推进“四个全面”伟大实践中,碰到的矛盾和问题会比以往更加复杂,这就需要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用优秀的传统文化精髓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找到最大“公约数”,在不同社会阶层中形成最大限度的思想认同和价值认同,从而凝聚力量,提供精神动力。

(二)坚定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要求。

文化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民族的复兴首先是文化的复兴。在一个文化信念的荒漠上,立不起一个伟大的民族。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寻找到它的文化根基和价值支撑,它就是文化自信。正如总书记所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文化创造力。”我们必须坚定文化自信,坚守我们自己的优秀传统文化,守住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和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只有这样,才能克服前进路上的严峻考验和艰难险阻,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三)坚定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理论、制度自信的重要基础。

文化是影响道路、理论和制度最深层次的东西,它广泛渗透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之中。文化自信是支撑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础,没有文化自信,谈不上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此外,文化自信也更深厚,一旦树立起来,其影响将是深厚且长远的。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我们能够快速进步,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在这一进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当前,我们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制度的自信,就必须坚定文化自信。

(四)坚定文化自信,是文化交流中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保证。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我们对外文化交流越来越多。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开放交流中,相互吸收和借鉴,同时又展现自己的文化特色与精髓。另外,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思想价值观念也会借助这个平台进行宣扬与传播。在这样的背景中,文化交流,也是文化的交锋与激烈碰撞。总书记多次强调,要讲好中国故事,重视运用中国文化向世界各国阐释中国的主张和智慧。为此,我们必须有坚定的文化自信,以坚持坚守的从容,借助文化的翅膀,向全世界展现中国的形象,展示中国人的精气神,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三、培育和坚定文化自信的途径与方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基因、血脉和传统。加快培育和铸就真正的文化自信,关键是不忘本来、吸收外来、着眼将来。

(一)坚守自身文化认同,阐释传统文化内涵。

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我国有着五千多年辉煌灿烂的文明史,有自己从未中断的文化传统,留下了无数的文化宝藏。坚定文化自信,首先是坚守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我们要珍视中华优秀文化,摒弃民族虚无主义,对传统文化致以礼敬,并以之为自豪,并对中华文化生命力和文化发展前景有坚定执着的信念。坚定文化自信,还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深度挖掘传统文化内涵和有时代价值的内容,充分展示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轨迹、鲜明特色,准确把握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价值理念,让人民群众树立文化自信,自觉成为弘扬和传播中华文化的主体。

(二)推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培育和坚定文化自信,要善于做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工作,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命力,符合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做好创造性转化,就是对中华传统文化中符合改革开放的社会特征,具有时代价值的内容和形式加以改造,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时代内涵和新媒体环境下的现代表达形式。做好创新性发展,就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完善和拓展,为其增添新的内容,确保文化传承的时代性、发展性和前瞻性。总之,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从中找到那些能够体现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和主张,进一步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

(三)摒弃弱势自卑心理,树立正确文化心态。

当今,全球经济文化深度融合,坚定文化自信,必须立足世界性的视野,树立正确文化心态,应大力消除文化自卑心理、文化弱势心理和文化防御心理。首先必须抛弃文化自卑心理。自卑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强盛的民族是靠否定自身而崛起的,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崛起是靠虚无主义托起的。其次还必须摒弃文化弱势心理。有的人不能正确领会中国文化的价值,认为我们的文化不如别人,固守着文化弱势和文化防御的心态,同样是文化不自信的表现。这些思想和文化心理极其有害,因此,我们既不能封闭保守,墨守成规,奉行文化保守主义;也不能妄自菲薄,崇洋媚外,一味照搬西方模式和文化。

(四)实施走出去战略,推进文化合作交流。

封闭的文化不仅是无声的,也是无力的。培育与坚定文化自信,不能自我封闭,必须实施走出去战略,推进文化的交流合作。一方面,中国文化在走出去的同时,也将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另一方面,中华文化只有通过与其他文化的碰撞、交流和交融,才能显示出我们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要敢于和善于把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传播到世界,特别是要把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主流展示出来,把中国人民蓬勃向上的风貌展示出来,全面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只有走出去,在世界文化的舞台上与其他文化相互交流互鉴、创新发展,才能真正实现文化自信。

(五)推进文化改革,增强文化创新创造能力。

没有创新,文化就没有生命力。培育和坚定文化自信,既要认同我们深厚悠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大力推进文化改革,增强文化创新创造能力。要在文化发展过程中始终保持敏锐的创新思维。坚持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方针,大力营造有利于文化创新的优越环境。着力推进文化发展目标、文化价值体系、文化内容的构成、文化传播的方式等方面的创新,在移动互联时代,尤其要注重文化传播平台和传播方式的创新。只要在文化创新的实践中取得真正有历史意义和当代价值的成果,就能增强文化自信。

自信是对自身价值的一种认识;自信是对美好未来绝不动摇的执着追求;自信是男孩搏击人生风雨的翅膀;自信是女孩美丽容颜之外极具魅力的精神升华。

珍妮是个总爱低着头的小女孩,她一直觉得自己长得不够漂亮。有一天,她到饰物店去买了只绿色的蝴蝶结,店主不断赞美她戴上蝴蝶结挺漂亮,珍妮虽不信,但是挺高兴,不由昂起了头,急于让大家看看,出门与人撞了一下都没在意。

珍妮走进教室,迎面碰上了她的老师,"珍妮,你昂起头来真美!"老师爱抚地拍拍她的肩。

那一天,她得到了许多人的赞美。她想一定是蝴蝶结的功劳,可往镜前一照,头上根本就没有蝴蝶结,一定是出饰物店时与人一碰,弄丢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自信就是一种美丽,无论你贫穷还是富有,美丽还是相貌平平,只要你抬起头,自信就会使你变得可爱——人人都喜欢的可爱。

俄国戏剧家斯坦尼夫斯基,有一次在排演一出话剧的时候,女主角突然因故不能演出了,斯坦尼夫斯基实在找不到人,只好叫他的大姐担任这个角色。他的大姐以前只是一个服装道具管理员,现在突然出演主角,便产生了自卑胆怯的心理,演得极差,引起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烦躁和不满。

一次,他突然停下排练,说:“这场戏是全剧的关键;如果女主角仍然演得这样差劲儿,整个戏就不能再往下排了!”这时全场寂然,他的大姐久久没有说话。突然,她抬起头来说:“排练!”一扫以前的自卑、羞怯和拘谨,演得非常自信,非常真实。斯坦尼斯拉斯夫基高兴地说:“我们又拥有了一位新的表演艺术家。”

自信是一种果敢的行为,它会让你在自卑的阴影中走出。

拥有自信不一定会成功,但没有自信注定会失败,自信会使每一个人在生活中都拥有属于自己的美丽!

文化自信的论文篇五

在实施均衡教育的大背景下,残疾儿童的教育问题日益突出,要切实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让残疾儿童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发展,使其在今后能独立、平等地参与社会,发挥作用,贡献力量,让残疾孩子通过“随班就读”的方式和普通孩子平等的接受教育是当下一个新的课题。但残疾儿童由于生理欠缺、生活自理能力不足、学习成绩差等原因,时常被周围的人歧视,甚至被同龄人欺负,致使他们在心理上蒙上了一层阴影。久而久之,这些残疾儿童失去了自信,生活中没有了阳光和快乐,使他们变得敏感、多疑、自卑、孤独,甚至失去了生活的乐趣,对他们来说上学简直是“活受罪”。“教育本身就应该是幸福的”[1]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学生之间的差异,因材施教,让随班就读的轻度智力残疾儿童在课堂教学中最大限度的找到自信,获得快乐,融入集体,得到发展。

一、沟通中让学生摆脱自卑。

沟通是课堂教学的第一步,只有做好了随班就读残疾学生的沟通工作,才能让他们从自卑的阴影中走出来,只有远离自卑,才能对这些随班就读的残疾学生实现有效教学。学校应该把他们安置在“限制最少”的环境中,以满足他们的学习需要。“在回归主流教育中,学习困难学生部分教学时间里被安置在正常班级中,这种做法的目的是为他们融入社会做准备”[2]。孩子们在学校里接触最多的就是自己的班主任及任课教师,任课教师在教学中要细心观察孩子们的状态,与他们友好的沟通,善意的关注,让他们感觉到老师是真心关心他们的,孩子们才会敞开心扉,不容易产生叛逆之心。这些随班就读的轻度智力残疾儿童,他们本身自卑心理就较为强烈,所以更应该注重与他们的沟通,在沟通过程中,注意保护他们的隐私,以诚相待,耐心、仔细的倾听,让孩子觉得老师是可以信任和依赖的,从而逐渐摆脱自卑,获得认同感,找到归属感,建立自信。也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的做好随班就读学生的管理工作,才能让学生在教育教学中彻底离开自卑,感受到在校学习的阳光和快乐。“要让正常同学接纳接受回归主流教育的儿童,必须采取一些特殊的措施。合作学习和同伴辅导,即教师引导学习困难儿童与同学一起学习,会带来友好的交往,被同伴接纳”[3],而融入集体,是他们相信自己,确立价值观的基础。

二、关爱下让学生建立自信。

只有充满爱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在学校里,教师和同学共同的关爱,能给予残疾学生更多的勇气和信心,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

首先,任课教师和班主任不要轻视轻度智残孩子,内心要对教育这样的孩子有信心,在教学和生活中对他们多一份关心和爱护,多表扬、鼓励,少批评指责。英国哲学家罗素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让人拥有活泼、勇敢、敏感与智慧的品行”,而对于随班就读的缺陷学生来说,他们更需要接受爱的教育,从中得到面对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如果自己的老师在班级里重视、关怀自己,期待自己有进步,那么他们的自信心理品质会得到加强。任课老师和班主任需要做的就是寻找合适的机会,在充分保护学生隐私和自尊的前提下,耐心细致的与轻度致残儿童谈心、交流,熟悉他们的需求,了解他们的心理,用自己的眼神、平时的行动等把“老师相信你”、“你能行”这样的鼓励、信任传达给他们,帮助孩子们树立自信。实践的艺术告诉我们,教师做什么远比他们说什么要重要。“孩子和老师身上的潜力你怎么去评价都不过分。只有自信,才能使教师和学生的潜能充分开发,才华得到充分展示从而获得‘高峰体验’。”[4]当教师俯下身子和残疾学生平等对话时,学生才会感受到爱心,感受到关怀,才能消除内心的自卑和孤独感,敞开心扉,自由地表达。

其次,任课教师和班主任要在班级里开展班会或品德教育,让普通孩子不要歧视轻度致残孩子,主动与他们成为朋友。残疾学生受到同学们的嘲笑和讽刺是常有的事,这让他们本身就脆弱的内心更加受到伤害,渐渐地产生了自卑心理,甚至是自闭症状。导致轻度致残孩子不愿意主动与别人交往,课堂上也不愿意听课,没有兴趣学习,逐渐产生厌学、逃学行为。这时,教师要像父母一样积极和每一位学生认真的沟通,教育学生帮助和关爱残疾儿童,鼓励学生主动和残疾儿童进行交流,和他们一起游戏、一起学习、一起参与讨论等,不让这些残疾学生游离于集体之外。“同伴接纳是心理适应的一个强有力的预测因子,尤其是被拒绝儿童,会成为不幸福、被疏远、成绩很差的低自尊儿童。”[5]给予这些残疾学生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在不断的帮助和关爱中,培养刻苦努力、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自信快乐地成长。

三、成功中使学生自信飞扬。

让随班就读的轻度致残孩子有自信,关键是教师要给孩子成功的体验,不断的创造机会,例如制定教学内容时,不同的孩子要确立不同的目标难度,對这些残疾孩子要降低目标难度,作业量也要适当减少,评价方式更要多样化,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二是面对残疾学生取得的成功,甚至是一举一动或喜怒哀乐,都要及时予以关注和沟通,要从体贴鼓励的角度出发,来看待他们做的每一件小事、每一个进步、每一个优点。例如任课教师和班主任可以在班级里、课堂中利用鼓励的语言、小红花、小星星、“加油”等给孩子们加油鼓劲,学生的作业、作品有出彩的地方也可以标注出来予以表扬,走在上学放学路上,课间操,课间巡视等间隙,看到孩子们的点滴进步,笑一笑,摸摸头,竖大拇指等都可以给孩子一点自信。这些小小的举动虽然不起眼,但对于孩子们来说就是莫大的鼓励,是对他们进步的肯定,会指引着他们朝成功的方向向前迈进[7]。

著名教育家朱永新说过“人的生命本身应该是完整的,是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的统一体。”那么我们有义务有责任使每一个儿童都拥有一个完整的学习历程[8]。

随班就读生和普通的学生一样,不仅是学生,同样是一个个鲜活的、有思想的生命个体,只要我们为他们创造一个机会,搭建一个舞台,他们同样会奏响欢乐的乐章。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更多地去关爱这些有轻度智力残疾的儿童,用教师的爱去温暖、影响、鼓励孩子们,让轻度致残儿童树立自信,远离自卑,让他们懂得“天生我材必有用”,用自信驶向成功的彼岸。

参考文献:

[1]朱永新著,《新教育实验》,第15页.

[2][美]劳拉.e.伯克著陈会昌等译,《伯克毕生发展心理学》,第342页.

[3][美]劳拉.e.伯克著陈会昌等译,《伯克毕生发展心理学》,第343页.

[4]朱永新著,《新教育实验》,第17页.

[5]》[美]劳拉.e.伯克著陈会昌等译,《伯克毕生发展心理学,第364页.

[6]何履花.《浅议新时代、新视野下的小学班级管理的走向》.《甘肃教育》2018第15期16页.

[7]蒋婕,廖启云.我国残疾儿童教育现状探微[j].中国校外教育.2014(21).

[8]李拉.论残疾儿童教育的几个特点[j].绥化学院学报.2014(01).

文化自信的论文篇六

内容提要:中国和世界上其它国家各有自己的文化精华,如德国的交响乐、意大利的雕塑、法国的绘画,英国的文学等等,中国的文化精华可总结为一种雅文化,雅文化体现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中,更体现在现代国人的日常生活和喜好中。二十一世纪是中国的世纪,中国人应充分建立起自己的文化自信。

关键词:文化中国文化精华雅文化文化自信。

文化其实就是一些列价值判断,比如什么应该,什么不应该,那些是善?那些是恶,又比如北方人喜欢吃饺子,南方喜欢吃汤圆,喜欢山水画,常京剧昆曲,崇尚天人合一,重孝道等等,说白了,对于普通人来说,文化就是咱中国人的喜好,比如口味上南甜北咸,东酸西辣,这就是文化。

中国和世界上其它国家各有自己的文化精华,如德国的交响乐、意大利的雕塑、法国的绘画,英国的文学等等,其中贝多芬、罗丹、莎士比亚等人连中国小学生都广为熟悉。大家共同的喜好构成了一个国家的文化,也成为咱们区别于外国人的特征。谈到中国的文化精华时,国人一是觉得很多,二是觉得说哪一样都觉得不甚合适。中国人有一个文化,就是谦虚。一场日常对话的开场白往往是,“我没文化”。谁没个喜好呢,既然有喜好,怎么能说没文化呢?所以,我觉得,只要是自己喜欢的,又对别人无碍,就应该大胆说出来,这是咱老百姓自己的文化自信。

中国文化精华可以总结为一种雅文化,如以昆曲为代表的“雅曲”,以和田玉为代表的“雅玩”,以古琴为代表的“雅弹”等等。松下抚琴,高山流水遇知音;山间草亭,拍便栏杆,烹茶煮酒论英雄,追求的是心与自然的和谐;有诗曰: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品人生、看历史,惊涛骇浪平淡看,是洒脱,也是一种一贯的态度。拥有五千年灿烂文明史的中国,古人早已在探求人与人,人与物,人与自然的关系,他们思考的结果大概就是我们这个国家的文化核心,他们的表现或结舍为庐,隐居世外桃源,或行侠仗义,把栏杆拍遍;或兼济天下,出卿入相,文采斐然。他们因此给我们的是一个文质彬彬的安静文化,所凭借的表达形式如书、画、音乐、玉、茶、香以及建筑、园林等等,这些艺术表现形式就是上面所提到的“人与人,人与物,人与自然关系”的答案,也就是说,艺术是文化的一个出口,文化通过艺术表现出来。而艺术又是一个人灵魂的出口。无论身居高位的宰辅,还是日出而作的农夫,都会自省,而这种自省的表达,便成为艺术。

我们的艺术是安静的,也偏重内心的省察和远大志向的抒发,或者寄情自然的散淡,因此对于观点的表达都是一种内向形的。比如饮茶,大部分都是于静室之中,三两好友,饮茶对谈,往往高于意境而疏于分享;又比如作画,往往大画家都不是职业画家,所做画品都要求意境高致,不落俗尘,画成后多为赠送佳友,或自己收藏把玩,大多曲高和寡。在社会结构扁平化的今天,这就造成了艺术是文化的出口,而艺术却没有为自己找到出口,因为受众窄,无论是古琴,还是茶道、书法、绘画、园林、建筑,能者寥寥。

西方是商业文化,价值的实现必须经过商品交换,财富的创造的这一过程中,影响了西方艺术创作,他们通过绘画、音乐来表现社会普遍的思潮,以期发挥巨大的影响力,特别是电影,从一开始就是为了抓住大众的眼睛而生,他们花费巨资拍摄的影片,却通过每张电影票几块钱的价格售出,几乎让所有人都可以享受电影艺术的成果。有人说西方也有高雅艺术。比如小提琴,交响乐,梵高的绘画,或者是那些雄伟教堂里的高大壁画,那些有着几千年的雕塑等等。我以为那也是商业文化所创造出来的艺术。

商业的价值在于让所有的人都有机会参与财富的创造与分配,这也是我们感觉西方财富分配相对平衡,大部分人都可以过上体面生活的原因。正是有了这样的物质基础,这些所谓的高雅艺术有着相对较高的普及率。爱因斯坦的小提琴拉的很好,他能从中感受到宇宙那美妙的节奏,但是我们也要知道,小提琴拉得好的人可能大有人在,我们觉得是雅的艺术,在西方可能是一种普遍的现象,是一种优雅的通俗艺术。

这大概是我们总是对自己文化没有自信的原因,这种不自信,曾经自上而下的传播过,导致的结果就是,至今中国人深信“外来的和尚好念经!”总以为外国的就是好的。总觉得大英博物馆比故宫博物院好,总以为金色大厅就比北京那个鸟蛋大剧院好其实,这是一场田忌赛马,老拿人家擅长的跟自己的不擅长的比,没有认清自己的优势在哪里。

老祖先留下来的饮茶、书写、绘画、佩玉等雅文化,在社会生产力大爆发的今天,仍被我们所追求。现代人崇尚的安静、舒适、和平恬淡的生活方式的没有改变,作为龙的传人,我们应将我们的雅文化发扬光大。现在我们的生产方式发生了变化,这就是财富的大爆发以及相对多的财富被分配到了普通大众手中,让他们有能力消费高雅文化——茶道、园林、玉器、昆曲、书画、古琴,这些有着几千年历史的高雅艺术形式将会随着财富创造和分配方式的转变,变得高雅而普遍,就像传说中的西方每个家庭都有一架钢琴一样,未来的中国家庭,应够都知道几个中国书画家的名字,如范宽、韩滉、赵孟頫、王蒙、黄公望、沈周、文徵明、祝枝山,郑板桥、黄慎、吴冠中等等;知道几个中国当代玉雕大师的名字,如顾永骏、刘忠荣、宋世义、江春源、高毅进、薛春梅、易少勇、杨曦、蒋喜等等。

财富的创造分配方式的改变,会让中国艺术找到自己的出口,艺术在普通民众中所形成的凝聚力将爆发出非常巨大的能量,就像美国大片一样,我们只有建立起非常强烈的文化自信,中国才能迎来真正的盛世!

参考文献:

[1]董俊峰,沈乐敏,《中国文化》,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6月。

文化自信的论文篇七

摘要:在全球化背景下,在东西文化冲突与融合的过程中,大学生能否树立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已经成为关乎"中国梦"能否实现的一件大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加强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帮助大学生文化树立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提高大学生抗拒西方文化冲击的能力。

关键词:大学生;文化自觉;文化自信。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指出:“我们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这为大学生文化发展指明了方向,更对当前大学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培养提出现实要求。当代大学生是中国未来的建设者,是祖国的栋梁之才,需要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有坚定社会主义道路决心,拥有共产主义理想并付诸实践。然而,当代大学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现实情况不容乐观,大学生中出现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倾向一旦为西方分裂势力、反华势力所利用,后果不堪设想。我们只有正确把握中国文化内涵,深挖当前大学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缺失的原因,发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独特优势,并用当代大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方式传递给大学生,使大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越性、先进性,才能实现大学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对于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学术界未给出具体定义,学界采用的是费孝通先生的阐释,即:“‘文化自觉’就是要对本民族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趋向。”“文化自信”就是在文化自觉基础上形成的肯定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热爱中华民族、热爱祖国的情感。因此也可以把大学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概括为大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对其特色和发展方向的掌握,了解其内涵,产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崇敬和自豪感,进而热爱自己的国家,愿为国家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有着本质上的联系,“文化自觉”是基础,“文化自信”是发展,基础决定发展,发展巩固基础,二者相辅相成,辩证统一。有了文化自觉,对自身及自身所处的文化氛围有了正确认识,就形成了文化自信,更加坚信自己的国家会富强,文化更先进。同样,文化自信必然让人们更珍惜这种文化,发现这种文化的独到与优秀之处,产生更坚定的文化自觉,从而更加珍惜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并增强民族凝聚力。

(一)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明,举世瞩目,可是,近代以来中国却遭到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华民族陷入水深火热之中。同时,西方工业革命以及资本主义迅猛发展,更加剧了旧中国的衰落。时至今日,虽然我国已经崛起,百姓的物质文化生活发生显著变化,但是距离西方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中国当代文化的发展进程也落后西方发达国家。对西方文化缺乏辨别能力的大学生看不到问题的本质,认为中国所以落后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落后,中华民族不如西方民族、中华文化不如西方文化、社会主义不如西方资本主义,甚至产生对社会主义的不自信或否定。一些迷信西方文化的“香蕉人”,盲目追随西方发展模式,崇洋媚外,成为西方文化的代理人。

(二)思想意识淡漠。

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空间的距离已无法阻碍外界不良信息进入,使西方资本主义普世思想流入高校,这给涉世尚浅、辨别力弱的大学生造成世界同一的假象,模糊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本质区别,放松对西方资本主义的警惕。受此影响甚至是操控,出现盲目崇拜西方文化的倾向,由此,西方文化中的资本主义价值观、生活方式也在大学生中广泛流传开来,言必称欧美,行必效西方。一些思想不坚定的大学生,认不清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本质,阶级意识淡漠,甚至走上歧途。

(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严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市场经济的弊端逐渐显现,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开始侵蚀大学生思想,特别是西方腐朽堕落文化对大学生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大学生开始一切向“钱”看,以高考专业选择为例,考生不是以兴趣、专长和为社会贡献为导向,而是以能赚多少钱为标准选择专业。入校后大学生学习松懈、散漫,出现花钱雇人上课、代写作业、期末考试作弊等不良倾向。过于看重自己的利益,表现得很自私,与寝室同学相处不融洽,打架斗殴事件也屡见不鲜;大学生入党,竞选学生干部动机不纯,未做事先问回报,还要和老师、学校讨价还价,功利主义倾向越来越严重。互相攀比吃穿,用高档手机、电脑、化妆品,甚至进出高档娱乐场所,在qq空间、朋友圈发图大晒,而对于学习却抱着六十分万岁的心理。面对师长的劝诫却大谈人生短暂、行乐需及时的谬论,对自己扭曲的人生态度毫无悔改之意。

大学生是当代青年的优秀者,但是大学生存在上述种种不良倾向,归根结蒂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熟悉、不了解,传统文化底蕴不深厚,无法形成文化自觉,进而导致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自信,无法形成坚定的文化信仰,精神上缺少强有力的正能量。没有强大的文化助推就不会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更谈不上爱国主义、那么如何帮助大学生挺起民族脊梁呢?就是要采取种种措施培养大学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让大学生树立坚不可摧的民族精神,热爱中华民族,热爱伟大的中国。

(一)加强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学习。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有5000年文明史,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绵延至今的中华文明曾经数度领先世界,儒家思想、老子哲学、孙子兵法等都是世界文化的瑰宝;中国的天文学、医学、数学、地理学、航海学等都曾领先于世界。这些都足以让我们骄傲。我们要深刻领会中华民族文化精髓,领会这种文化的无穷魅力。当代大学生处在网络发达的时代,各种媒体充斥着大学生的生活,快餐文化、自媒体成为大学生生活的一部分,这些都催生出他们浮躁的心理。大学生处于青春易动的年龄,对需要多读书、多学习的中国传统文化,可他们被被网络文化深深吸引,没有时间、没有耐性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因而,“在培养大学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方面,高校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高校要课程设置上要向中国传统文化倾斜,加大大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课时,加上相应的考试和考核制度,能够为大学生打下坚实的传统文化基础。在校园文化建设上,要增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元素,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到大学生生活中,使大学生身处中国传统文化的氛围中,接受熏陶,习惯于这种文化。

(二)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思想政治课的重要内容,只有不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大学生才能对国家的建立和发展有了解,懂得国家创建的艰辛,珍惜国家发展给人民物质文化生活带来的变化。当代大学生年龄上为90后,其父辈也多为70后,没有经历过建立国家的艰辛,所以当代大学生在家庭教育中受到的爱国主义教育很少,爱国主义教育基础不扎实。进入大学后,又忙于专业知识的学习,没有时间接受爱国主义思想的熏陶。因此高校要结合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广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只有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才能激发大学生爱国热情,树立为建设国家而学好专业知识、为强大国家而贡献力量的理想。

(三)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我们党的重要指导思想,是经过我国革命和建设实践检验的真理。可以说,能够学习并掌握一部分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对大学生生活、学习、发展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建立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特别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学习,是十分有利于大学生认清资本主义本质的,使大学生明白,社会主义是比资本主义有不可比拟的优势的。对一个国家和一种社会制度的认可,是建立在理性分析基础上的,而这种理性只有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科学发展观才能给予。

(四)高校教师必须树立全面发展意识。

大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大学生专业技能,让大学生能够顺利就业。在就业压力日益严峻的事态下,从事专业知识学习就成为大学生唯一目标,人文素养培养被忽略。而事实上,“就业竞争实际上是综合素质的竞争”,用人单位需要有扎实的专业技能的人才,更需要具有高尚职业道德的专业人才。教师的培养观点很容影响大学生,使他们认为只有专业技能才是王道,忽视包括合作、组织、协调能力在内的人文素养的培养,参加工作后发现专业技能只是基本的工作要求,更多的对综合素质的要求,而这正是大学生缺失的。所以,高校教师必须树立全面发展意识,使大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注释:

兰亚佳.职业紧张研究现状与展望[j].川北医学院学报,2014,(01):2-6.(责任编辑赛汉)。

文化自信的论文篇八

摘要:

摘要我国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在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功能优势。要最大程度发挥和利用好这项功能,政治理论课教学应以强化主流文化、整合传统文化、正视西方文化为主要手段才能切实培养起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关键词政治理论课教学大学生文化自觉文化自信。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

高校政治理论课是当前我国对大学生群体宣传进步文化和主流意识形态的主阵地与主战场,它包括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五门必修基本课程。政治理论课不仅系统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与马克思主义教育,而且对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也起着重要作用,是培养全球化背景下当代我国大学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重要手段。然而在很多高校的实际教学中,政治理论课往往只突出和注重思想政治在教育方面的作用与功能,对于它文化素质教育方面的作用与功能往往被忽视。本文拟从政治理论课对培养大学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方面的功能入手,重点探析大学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文化素质如何通过政治理论课教学来培养。

1政治理论课教学对培养大学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功能。

当前我国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存在令人担忧的弱化趋势。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来自西方的文化学说、理论、观点、人物纷纷利用各种机会在中国粉墨登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或改变着中国普通百姓的文化观念,在接受新事物较快的大学生群体中这种影响或改变更甚。在2003年一次中国文化名人评选活动中,歌星王菲和已故影星张国荣与鲁迅、老舍、巴金、钱钟书等文学、文化大师共同入选,足见当前国人对文化价值的评判、对文化理想的追求、对文化自觉的认知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与此同时以美欧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在占有绝对优势的政治经济支撑下,利用互联网等各种渠道向中国扩大影响力。他们以功利的务实主义为基本特征的文化价值理想,很容易误导、诱导我国民众用极端挑剔、苛刻的眼光去审视、放大自己的不足与问题。长此以往,我国民众、特别是青年学子们对自己文化产生不自信、不认同,最终变得美丑不分、是非不明,不加取舍地一味追求西方文化中的价值观、自由观和民主观。在这一过程中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自然会被摧垮。

面对严峻形势,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对培养大学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让大学生自觉抵御西方文化攻势就显得尤为重要。而政治理论课本身也具备这一功能。首先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大学生的专业文化素质教育存在目标与任务的一致性。政治理论课主要是引导、帮助大学生在面对社会、人生等问题的时候知道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去解决问题。而文化素质教育在于让大学生通过学习文化知识、接受特定文化环境熏陶、进行社会文化活动与实践,来全面提高大学生各方面素质,保证其身心协调发展。因此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大学专业的文化素质教育尽管重点、性质不同,但都可以帮助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个体,这个个体自然具有一定的文化自觉性与文化自信力。其次政治理论课教学在内容上与大学生专业文化素质教育是相融交叉的。在当代大学生的文化素质中,最重要的已不是各种不同的专业素质,而是人文素质。所谓“做学问前先做人”即是这个道理。

2政治理论课教学培养大学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手段。

2.1强化主流文化。

在当前全社会掀起构建和谐社会的热潮中,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民族基石、以改革开放为时代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主流文化的内核。总体而言这一主流文化内核以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与爱国主义为主流形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是在当前社会现实中,多元文化的出现与兴起强烈冲击着主流文化的地位。部分大学生在多元文化的挑战、冲击和侵蚀下难以经受诱惑,不时出现怀疑和否定主流文化内核的思想行为,使大学生信仰危机在社会转型期表现得较为严重。如果任由这种局面存续下去,和谐社会、主流文化的根基必然会遭到危害。有鉴于此,要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必须旗帜鲜明地抵制反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和思想,强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表征的主流文化内核及其地位。

在强化主流文化过程中,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者完全不用遮遮掩掩、扭扭捏捏,可以充分利用高校理论宣传优势理直气壮地用主流文化激发大学生勇于参与和谐社会构建的热情、鼓励大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理想、培养大学生对主流文化的自觉性与自信力。对此,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者可以首先主动切入大学生普遍关注的社会难点、热点问题,通过阐发理论和论证实践来增强主流文化在解决相关问题方面的说服力。然后以形势政策教育切入大学生思想实际,通过解决大学生普遍存在的思想困惑、盲目、浮躁、彷徨等问题来增强主流文化凝聚力。再者,在大学生所钟爱的互联网上狠抓主流文化信息建设,加强多媒体、互联网应用和管理,挖掘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多媒体数字引导功能,全方位、多层次营造健康、积极的校园网络环境,让它成为宣传主流文化的新阵地。最后要在有机统一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过程中,对学生的个性差别予以重视,以主流文化的共性吸纳、包容个性,使主流文化成为所有大学生的精神家园。

2.2整合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基础,亦是我们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思想宝库。然而,在西方文化蜂拥而入的今天,中国传统文化在传播与普及中优越性渐失,发展动力严重不足。因此,政治理论课教学有责任挑选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部分在大学生中传播、普及。在大学生于政治理论课上领略和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他们的民族文化自信心和自尊心自然能得以增强。具体而言:

首先,政治理论课教学可以充分发掘和利用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丰富道德资源、思想资源与教育资源。当代大学生身处社会转型期,对传统文化精髓的了解表现得极为迫切。在此前提下,整合并向大学生介绍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道德元素势必正面影响他们的意识、思想与行为,非常有利于他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建设。比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传统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远大理想等等都是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可以利用的活生生的好素材。

其次,在利用优质传统文化资源的同时,要特别注重为传统文化赋予时代精神内涵和意义,即传承历史、面对现实、走向未来。当前,大学生孝敬父母、忠诚祖国、尊重师长等思想意识有逐渐淡化的趋向。对此,传统文化中的百善孝为先、忠君报国、尊师重道等思想内容有必要与时俱进、加以更新,填充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内涵。这也为政治理论课提出了有关孝顺、忠诚、诚信等新的教学内容。因为只有在思想穿透力较强的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才能让大学生重拾传统文化的要义与精义,并从中培养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最后,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引导和帮助大学生自觉地坚持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在数千年发展历程中,深受封建小农思想和宗法制度的影响,具有难以改变的狭隘性和保守性,对当代大学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建立有百害而无一利。在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在运用传统文化培养大学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时,不仅首先自己要正确区分糟粕与精华,更重要的是引导大学生择善而从之,提高他们在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中明辨是非的道德判断力。

2.3正视西方文化。

在当前全球化背景下,西方国家以其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上的国际优势,经常以人道主义为幌子推行西方式民主、自由价值观念,公然挑战和试图取代其他国家和民族符合本国家和民族国情的、历史形成的意识形态。在西方文化和价值观侵蚀和影响下,我国社会上日渐盛行实用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与我国经济发展与政治稳定相违背的思潮,有的时候这些思潮在年青学子当中尤为泛滥。在校大学生受此影响的几率和程度也越来越高,直接干扰和破坏了他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建设。有鉴于此,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对西方文化有正确的认知与对待,让他们在吸收西方优秀物质文化成果的同时,也能有效抵制与我国国情不相符合的那些文化侵害,提升大学生对西方文化的鉴别能力和对本国文化的创新发展能力,这是培养大学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关键手段。

为发挥和利用好这一手段,政治理论课教学要特别注意为大学生拓展视野,让大学生能够自主地判断如何理性对西方文化进行吸收和批判。让大学生建立一种开放的心态去吸收西方有价值的科学文化知识和资源,这是文化自信的表现;同时也让他们形成一种谨慎的意识去批判西方对我国有害的文化糟粕,这是文化自觉的表现。因此,政治理论课教学要使大学生在充分认识中国近现代史基础上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科学发展观之于当前中国历史发展阶段的重大意义,使大学生能够自觉、自信地站在本民族立场来扬弃西方文化。

3结语。

在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全面构建和谐社会和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今天,政治理论课教学如何培养大学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已经成为一项现实意义与历史意义深远的时代课题。毋庸置疑,政治理论课教学在这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功能优势,关键是要以强化主流文化、整合传统文化、正视西方文化为手段在教学中切实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远发展培养新鲜血液、注入新的动力。

参考文献。

[1]王治邦.换位互动式教学法[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4:2—4.

[2]费孝通.费孝通论文化与文化自觉[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7:104—106.

[3]叶启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文化自觉[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8:9—11.

[4]杨英法.文化图强正相宜[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7:85—87.

[5]潘维.聚焦当代中国价值观[m].北京:三联书店,2008:1—3.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