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吹泡泡科学活动教案小班(大全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19 09:31:13 页码:11
2023年吹泡泡科学活动教案小班(大全8篇)
2023-12-19 09:31:13    小编:梦幻泡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制定才合适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教案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吹泡泡科学活动教案小班篇一

1.观察筛豆子现象,感知容器孔径大小与豆子大小之间的关系。

2.知道不能将豆子撒在地上或放入口、鼻、耳中。

1.将两种及以上大小差异明显的豆子(如芸豆、黄豆、绿豆)混装在箱中。

2.各种有孔容器(如筐子、漏勺、蒸笼等),容器的孔径比小豆子大,比大豆子小。容器大小适宜幼儿操作。

3.铲子、勺子等舀豆子的工具。

幼儿利用有孔容器将混装的不同种类的豆子分类。

1.出示材料,创设问题情境“不同的豆子混在一起了,有什么办法能把它们分开”,从而引发幼儿的探索和操作。

2.活动前,帮助幼儿明确“箱是豆宝宝的家”,了解筛豆子要在箱中进行。活动中,对幼儿及时捡起豆子的行为予以肯定,并引导幼儿思考如何避免将豆子撒到外面。

3.活动初期,观察幼儿是否有使用工具的意识。若发现部分幼儿用手拣豆子,可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其关注的工具、材料。

4.在给幼儿充分的`时间探索和操作后,引导幼儿关注用有孔容器装豆子时出现的“漏豆子”现象。用问题启发幼儿思考豆子大小、容器孔径大小与豆子能否漏下之间的关系,如:“什么样的豆子从洞里跑掉了,什么样的豆子留在了筐子里”

5.当有孔容器中仍有小豆子却不再漏下时,观察幼儿能否用晃动、拍打容器等方式促使小豆子漏下去。

6.待全体幼儿都参与过活动后,让分得快的幼儿在集体面前介绍自己使用工具的经验。

吹泡泡科学活动教案小班篇二

1、继续感知物体的排序,进一步理解标记图。

2、探索按物体大小排序的规律,并在观察、操作中体验发现的快乐。

3、愿意大胆表述自己的发现。

多媒体课、幼儿操作材料、(附后)。

一、播放课件一,引起幼儿兴趣。

1、师:"这是谁?你们喜欢他们吗?"。

2、师:"今天喜羊羊和美羊羊邀请小朋友去做客,你们高兴吗?"。

二、探索按物体的大小排序的规律。

1、播放课件二。

(1)师:"到羊村要经过树林,小朋友仔细看下,这些树是怎么排的呢?"。

(2)幼儿观察、讨论,讲述自己的发现。

(3)师幼共同小结:树是从标记红旗下面开始,按一棵小一棵大一棵小一棵大的规律排列的。

2、播放课件三。

观察石头的排序,幼儿讨论、讲述石头的排序规律。

3、播放课件四。

(1)观察、讨论、讲述蘑菇的排序。

小结:树、石头、蘑菇是从标记红旗下面开始,按照一个大一个小,或者一个小一个大的规序的。

三、幼儿操作活动。

1、师:"哎呀,不好了,美羊羊被灰太郎和红太狼抓走了,看,这是灰太狼、红太狼留下的脚印,大脚印是灰太狼的,小脚印是红太郎的,我们要救美羊羊,就要找出脚印的排列规律,才能跟着脚印走。"。

2、幼儿操作,师巡回指导。

四、结束。

播放课件五。

1、师:"我们跟着脚印找到灰太狼的家了,请小朋友的爸爸妈妈帮着赶走灰太狼,就出美羊羊。"。

2、美羊羊救出来了,我们一起唱歌庆祝吧。

活动角投放颜色不同、大小不同的物品、圆点,供幼儿练习排序。

吹泡泡科学活动教案小班篇三

观察生与熟食物,发现生与熟的不同。

增进幼儿对食物的煮熟过程的了解,激发幼儿的好奇心。

1、 生的河虾、鸡蛋、速冻汤圆、饺子、发面团若干,熟的`河虾一盘。

2、 小电饭煲2~3只。

1、小朋友,过春节的时候,你们在家吃到过哪些好吃的菜?

2、你看过妈妈烧菜吗?说说生的菜和熟的菜有什么不同?(请幼儿举一种菜的例子给予说明)

1、出示一盘生河虾和熟河虾,让幼儿区分生和熟。

说说哪一盘是生河虾,哪一盘是熟河虾呢?

你是怎么看出(判断)生和熟的?生河虾和熟河虾有什么不一样?(熟的虾颜色是红的,有香味道又鲜)果真吗?老师来煮一煮试试。(教师把生河虾放在电饭煲里煮一煮,看一看外壳有什么变化)

闻一闻、尝一尝、说一说生河虾、熟河虾的不同。

2、让幼儿观察汤圆和饺子生熟的变化。

将电饭煲中的水烧开,分别放下汤圆和饺子,观察这时候的汤圆和饺子是怎样的?(沉在下面,是生的)烧着烧着汤圆和饺子怎么样了?(浮起来了,熟了)

闻一闻、尝一尝、比一比生汤圆、熟汤圆、生饺子和熟饺子的不同。

请一部分幼儿揉发面、做成小面包样,一部分幼儿打蛋浆。(教师事先把蛋打在盆子里,再让幼儿舀到小碗里,把蛋黄打散)活动中提醒幼儿注意安全。

教师把幼儿做好的生面包和生蛋浆放进电饭堡里蒸,留下一些生的面包和蛋浆

看一看、闻一闻、尝一尝、比一比生面包和熟面包、生蛋浆和蛋羹的不同。

为什么有些东西要烧熟了才能吃?

吹泡泡科学活动教案小班篇四

1、学习认识红、黄、绿的颜色,并且看颜色标记给物体进行分类。

2、乐意参加活动,并体验乐趣。

1、布置场景:长满苹果大树。

2、红绿黄篮子各一个,录音机,音乐磁带。

一、观察提问,情景导入。

师:“蕾蕾们,你们看这里有什么呢?恩这里许多是苹果,这些苹果长在三棵苹果树上。今天,李老师要请你们摘苹果,谁想先来摘呢?””

师:“你摘了一个什么颜色的苹果?”

幼:“红色”

师“还有什么水果也是红红的?再请个小朋友来摘,这次请你摘与这个颜色不一样的苹果。”“她摘了什么颜色的?”

幼:是绿色的。

师:“什么水果是绿绿的?再请一个小朋友摘一个与这两个颜色都不一样的苹果。”

师:你们想想看,什么水果是黄黄的?

二、出示篮子,演示找家。

师:“我们把摘好的苹果放到篮子里,你们说说看,这三个篮子是什么颜色的呢?”

幼:一个篮子红、一个篮子绿一个篮子是黄色的。

师:红篮子说她是苹果宝宝的家,绿篮子是绿苹果宝宝的家,黄篮子是黄苹果的家,那你们说,红苹果应该放在哪个篮子里?绿苹果呢?还有黄苹果呢?”

教师请个别小孩子来放,边放边说:“红苹果放到红篮子里,绿苹果放到绿篮子里。黄苹果放在黄色的篮子里。”

三、动手操作,苹果找家。

师:“现在,请孩子们来摘苹果,听清老师的要求,摘一个苹果,然后放到篮子里。(重点:每个人只能摘一个)。

活动延伸:

师“孩子们都把果园里的苹果摘下来了,你们的苹果都找到家了吗?

幼:找到了。

师:我们摘了这么多的苹果,你们想尝一尝苹果的味道吗?我们回教室去尝一尝吧。

吹泡泡科学活动教案小班篇五

1、培养幼儿参加韵律活动兴趣。

2、让幼儿体验边唱歌边做动作的快乐。

1、幼儿已会唱《两只老虎》的歌曲。

2、多媒体课件、老虎胸饰、录音机、磁带。

1、幼儿戴好胸饰听音乐进入活动室。

(2)师幼一起演唱。

2、引导幼儿逐句创编动作。

(1)想一想“两只老虎,两只老虎,”可以做什么动作?(鼓励幼儿与别人做的不一样)。

(2)我知道小老虎有很多本领,现在请你把跑的本领做给我看看。那“跑得快,跑得快,”我们怎么做?除了往前跑还可以怎么跑?(请个别幼儿示范不同的方法,然后集体做)。

(3)这两只老虎长得很奇怪的,你知道哪里很奇怪吗?(教师可提示:它们一只没有什么?还有一只没有什么?)那,没有眼睛怎么做?没有尾巴呢?我们一起来学学看。

(4)这两只老虎长得真的很奇怪,那歌曲里的“真奇怪,真奇怪,”我们可以用什么动作来做?我们一起来学学。

3、完整表演。

(1)引导幼儿完整表演。

集体表演:我们编了这么多动作,那我们一起连起来跳一遍好吗?

个别表演:谁还会用不同的动作来跳一遍?我们用他的动作也来跳一遍好不好?

(2)创设情境,用不同的动作完整表演两遍。

小老虎真能干会跳舞了,妈妈现在带你们去几个好玩的地方跳好不好?看!现在我们到了什么地方?(草地)请你们用最喜欢的动作来表演一下!

5、创编歌词及动作。

(1)两只奇怪的老虎,一只没有眼睛,一只没有尾巴,那如果还有两只奇怪的老虎,你猜它们会没有什么?(幼儿边说边做动作)。

教师与幼儿一起边演唱创编的歌词边做动作。

6、结束活动。

奇怪的老虎可真多,那我们一起到外面去找找还有没有更奇怪的老虎好吗?

师幼一起听音乐走出活动室。

吹泡泡科学活动教案小班篇六

1、初步学习用各种感官感知脐橙的形状、颜色、味道,及初步了解脐橙的生长过程。

2、学习用“圆形”、“黄色”等词汇表达感知,大胆描述脐橙的特征。

3、乐意参与活动,萌发爱家乡的情感。

经验准备:幼儿与家长有摘脐橙的经验。

物质准备:希沃课件、脐橙实物、水果刀、叉子、抹布、盘子等。

一、小熊的生日礼物。

1、出示毛绒玩具小熊,教师:“小熊今天要过生日了,小猫给它送来一份礼物,装在袋子里,你们摸摸、闻闻、猜猜小猫送地是什么礼物?”幼儿猜想。

2、教师:“请你们把袋子里的礼物请出来,看看和你猜的是不是一样的。它是什么样子的?”幼儿验证。

二、引导观察,感知脐橙颜色及外形特征。

2、教师引导幼儿用完整的话来表述。

3、教师小结。(有的脐橙是圆圆的,有的是椭圆形,成熟的橙子穿着橙色的衣服。未成熟的橙子穿着绿色的衣服或绿中帯黄的衣服)。

三、出示课件,初步了解脐橙的生长过程。

1、提问:脐橙是长在哪里的?谁有去摘过脐橙?想知道脐橙是怎么生长的吗?

2、教师小结。

四、幼儿品尝脐橙。

1、提问:脐橙是什么味道的?

2、教师小结。

五、活动延伸。

1、美工区:给脐橙涂色、画脐橙。

2、家园共育:(1)幼儿与家长一起上山体验摘脐橙。(2)品尝脐橙制品。

吹泡泡科学活动教案小班篇七

1.能尝试运用多种材料和方法制造“雾”,乐于探究制造雾的方法。

2.在制造雾的过程中了解雾的特征。

(一)出示有关“雾”的ppt,激发幼儿兴趣。

1.师:“小朋友们,前几天我们的空气中经常会出现一些雾,杨老师这里有一些照片,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2.说一说雾的特点。

师:“从图片上看,你觉得雾有哪些特点呢?那雾你能感觉到吗?摸起来什么感觉?”

(二)幼儿观察教师制造“人造雾”

1.师:“雾是一个调皮的娃娃,经常会悄悄地来,悄悄地溜走。不过,杨老师今天可以制作“人造雾”呢!”

2.教师制造“人造雾”,引导幼儿观察制造雾出现及其迅速消失的过程。

师:“小朋友们你们看,镜子上出现了什么变化?你们仔细看,过了一会儿镜子上又发生了什么变化?那这是怎么回事呢?等会儿,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实验。

(三)提供多种材料,引导幼儿尝试用各种材料制作“雾”。

1.介绍材料。

师:“小朋友们,你们看桌上都有哪些材料呀?(镜子、透明玻璃杯、保鲜袋)。

2.引导幼儿讨论如何使用材料制造雾。

师:“你们想一想,这些材料要怎么样做才能让他们产生雾呢?”

3.幼儿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四)集中讨论“人造雾”是怎么样产生的?

(1)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样制造人造雾的?你成功了吗?请你来上面示范一下,你是怎么做的。”

(2)小结:只要用热气靠近这些材料,这些材料上就会出现小水滴,雾就产生了。

(五)制作“雾蒙蒙的.风景画”。

1.出示一张风景画,引导幼儿思考“如何让风景变得雾蒙蒙”。

师:“现在杨老师手里有一张风景画,你能运用老师提供的这些材料表现出雾蒙蒙的感觉吗?请你们试一试。

2.幼儿分组操作,幼儿巡回指导。

3.互相欣赏各自雾蒙蒙的风景画。

(1)师:“我们来看一看,谁的风景画最有雾蒙蒙的感觉,为什么呀?

(2)小结:原来轻轻地透透的材料能让人感觉到雾蒙蒙的。

吹泡泡科学活动教案小班篇八

活动目的:

通过实验让幼儿初步了解云、雨的形成,培养幼儿观察和探索自然变化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多次组织幼儿观看不同的云和雨。

2、准备两瓶开水,一个较大的烧杯和一块玻璃片;为每组幼儿准备一个杯子和一块玻璃片。

活动过程:

1、猜谜引题:

云:身体轻又轻,空中来旅行。有时象棉絮,有时象鱼鳞。

雨:千条线,万条线,数不清,剪不断,落在水里就不见。

提问:你见过的云、雨是什么样子的?

2、幼儿实验:教师为每组幼儿的杯子里倒入开水,重点引导幼儿观察水蒸气上升现象及盖上玻璃片后,水蒸气产生的变化。

3、教师在大烧杯里演示边提问幼儿操作结果,帮助幼儿小结云、雨的形成。

4、讨论:雨给人们带来哪些益处和害处。

5、教师讲述故事《小水滴旅行记》。

6、延伸活动:让幼儿结合日常生活进一步观察云和雨。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