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六一国际儿童节的由来与传统范文(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1-19 22:14:13 页码:13
六一国际儿童节的由来与传统范文(18篇)
2024-01-19 22:14:13    小编:纸韵

只有通过总结,我们才能意识到自己的成长,进一步明确未来的目标和规划。切忌敷衍了事,写总结时要认真思考并付出真实的努力。以下是一些培养创造力的途径,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六一国际儿童节的由来与传统篇一

因为各地的小年各不相同,最早的从今天开始就是小年了,预示着离春节就不远了。下面应届毕业生网为你整理了,这篇关于小年的文章,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小年是春节的前奏曲,热闹仅次于过年。北方地区的腊月二十三,人们称为“小年”,意味着一年的结束。而南方一般是腊月二十四过小年。关于小年的这个时间差别,可能与过去的“官三民四道士和尚五”有关,就是说凡是家有秀才以上的功名的都在腊月二十三日过小年,黎民百姓是二十四日,道士和尚是二十五日。小年吃什么呢?古话说“二十三,糖瓜粘,灶君老爷要上天”。

小年,即每年农历腊月廿三或廿四,是祭祀灶王爷的节日。小年是2月11日即(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农历是它是整个春节庆祝活动的开始和伏笔,其主要活动有两项:扫年和祭灶。除此之外,还有吃灶糖的习俗,有的地方还要吃火烧、吃糖糕、油饼,喝豆腐汤。早在宋朝,就有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的记载,但那个时候小年是不分两天的。所以腊月二十四的小年习俗历史是更悠久的。那么什么时候发生了变化呢?这就要到清朝了。清朝的皇帝从雍正年间开始,每年腊月二十三在坤宁宫祀神,为了节省开支,皇帝顺便把灶王爷也拜了。以后王族、贝勒随之效仿,于腊月二十三祭灶,自此开始有了官民在不同日子过小年的分野。

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据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禁、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

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还得有“接灶”、“接神”的仪式。等到家家户户烧轿马、洒酒三杯、送走灶神以后,便轮到祭拜祖宗。

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这大概是模仿人间夫妇的形象。灶王爷像上大都还印有这一年的日历,上书“东厨司命主”、“人间监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两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祭灶的风俗,由来甚久。灶君,在夏朝就已经成了民间尊崇的一位大神。记述春秋时孔丘言行的《论语》中,就有“与其媚舆奥,宁媚与灶”的话。

先秦时期,祭灶位列“五祀”之一(五祀为祀灶、门、行、户、中雷五神。中雷即土神。另一说为门、井、户、灶、中雷;或说是行、井、户、灶、中雷)。祭灶时要设立神主,用丰盛的酒食作为祭品。要陈列鼎俎,设置笾豆,迎尸等等。带有很明显的原始拜物教的痕迹。

灶君的传说。

廿三灶神,也称灶王、灶君、灶王爷、灶公灶母、东厨司命等,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司饮食之神。灶君本人,早期有炎帝、祝融之说。后来又衍生出许多说法。晋以后则列为督察人间善恶的司命之神。自人类脱离茹毛饮血,发明火食以后,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灶就逐渐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崇拜灶神也就成为诸多拜神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了。故《礼记·祭法》中“王为群姓立七祀”,即有一祀为“灶”,而庶士、庶人立一祀,“或立户,或立灶”。

中国古代就有祭祀灶神的。魏晋以后,灶神有了姓名。隋杜台卿《玉烛宝典》引《灶书》称,“灶神,姓苏,名吉利,妇名搏颊”。唐李贤注引《杂五行书》又称,“灶神名禅,字子郭,衣黄衣,披发,从灶中出”。灶神初为女神,或称是老妇,或称是美女,说法诸多。大约出于清代的《敬灶全书》则称,灶君姓张,名单,字子郭,当属男神。现在民间供奉的东厨司命定福灶君,是一对老夫妇并坐,或是一男两女并坐,即灶君和灶君夫人的画像。

中国道教兴盛之后,曾借《经说》之论,将灶神说成是一位女性老母。“管人住宅。十二时辰,善知人间之事。每月朔旦,记人造诸善恶及其功德,录其轻重,夜半奏上天曹,定其簿书”。后来就发展成了既有灶君爷爷,又有灶君奶奶之说。在不同的地区里,灶君夫妇又由不同的人选来充当,同时伴随着当地流行的民间传说故事。

灶王爷的民间传说:传说灶王爷是玉帝派到每家的监察官,到了腊月二十三便要升天,去向上天的玉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玉帝听后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所以在腊月二十三这一天,人们“送灶”之时,要供上用饴糖和面做成的糖较,竹篾扎成的纸马以及喂牲口的草料,为的就是让灶王爷天甜甜嘴,上天说好话,入宫降吉福!

六一国际儿童节的由来与传统篇二

除夕是春节的前夜,又叫年三十.有一种传说:是古时候有个凶恶的怪兽叫夕,每到岁末便出来害人,后来,人们知道夕最怕红色和声响,于是年三十晚上,家家户户贴红春联,燃放爆竹,来驱除夕兽.以求新的一年安宁.这种习俗从此流传下来,年三十晚上便称为除夕了.

关于年的由来,还有一个传说。相传在远古时候,我们的祖先曾遭受一种最凶猛的野兽的威胁。这种猛兽叫“年”,它捕百兽为食,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时,还会闯入村庄,猎食人和牲畜,百姓惶惶不可终日。人和“年”斗争了很多年,人们发现,年怕三种东西,红颜色、火光、响声。于是在冬天人们在自家门上挂上红颜色的桃木板,门口烧火堆,夜里通宵不睡,敲敲打打。这天夜里,“年”闯进村庄,见到家家有红色和火光,听见震天的响声,吓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来。夜过去了,人们互相祝贺道喜,大家张灯结彩,饮酒摆宴,庆祝胜利。

为了纪念这次胜利,以后每到冬天的这个时间,家家户户都贴红纸对联在门上,电灯笼,敲锣打鼓,燃放鞭炮烟花;夜里,通宵守夜;第二天,大清早互相祝贺道喜。这样一代一代流传下来,就成了“过年”。

除夕是什么意思。

除夕是指农历年最后一天的晚上,也就是春节的前一天晚上,因常在腊月三十或二十九,故又称大年三十。除夕这一天对全球华人来说都是极为重要的。这一天人们准备除旧迎新,吃团圆饭,当晚往往通宵不眠,称之为守岁。有关守岁习俗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

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除夕的禁忌。

1、忌倒污水、倒垃圾。

据说,随意乱倒污水、垃圾,乱丢杂物,随地便溺的话,不小心就会溅洒到神灵身上,如果神灵恼怒的话,就会降祸到人。

2、忌剩下浆糊。

腊月里贴窗花、对联剩下的浆糊不能留,一定要处理掉,以免来年的日子越过越糊涂。

3、进餐忌讳有人来串门。

正式进餐时,非常忌讳别人来打扰的,特别忌讳有人来串门,因为这叫“踩年饭”,会使全家人不得安宁。

4、不能动“鱼”

除夕之夜,全家人在一起吃“团年饭”,有一家人团聚过年的味道。吃团年饭时,桌上的“鱼”是不能动的,因为这鱼代表“富裕”和“年年有余”,象征来年的“财富与幸运”,它属于一种装饰,是碰不得的。

5、忌过早睡觉。

守岁,其实就是在除夕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守岁”的意思是要守住一年中的最后一天。

6、零点必须回家。

团圆的年夜饭在一片欢声笑语中吃完,一家人就会围坐在电视机旁收看春节联欢晚会,或者到亲戚家串门聊天,但必须在零点前回到家。一到零点,一家人要全部在家“守岁”,当钟表的指针走过12点后,人们就会燃放早已准备好的鞭炮,庆祝新年的到来。

7、不可说不敬之语。

许多地方也称除夕夜叫“吉祥夜”。在这个晚上,无论大人抑或是小孩,都要说吉祥话,不可说晦气话、脏话和不敬之语,否则一年都要倒霉。长辈给晚辈添饭加菜,如果吃饱了不想要,不能说“不要”,而是说“有了”;如果个别茶果吃完了,要说“吃兴了”或“太多了”,而不是直接说“没有了”……这些吉利话是人们的“除夕功课”。

8、忌打碎器物。

除夕还有忌打碎器物的习俗。民间认为如果这一天打破碗碟杯盘,则意味着新一年会有“破运”。有时不小心在这天打碎杯盘,长辈会抓紧用红纸包起来并口念“岁岁(碎碎)平安”等吉祥语来补救。民间认为,将红纸包起来的碎片放在神案上数天,即可化解可能的灾难。所以,人们在除夕这天为了博个好彩头,都会慎言谨行,以求得一个吉祥如意年。

文档为doc格式。

六一国际儿童节的由来与传统篇三

春节是指农历正月初一,又称农历新年、大年,你知道中国传统春节的由来吗?相信不少人都不是很清楚吧,下面本站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中国传统春节的由来,感兴趣的一起来看看吧!

相传在远古时候,我们的祖先曾遭受一种最凶猛的野兽的威胁。这种猛兽叫“年”,它捕百兽为食,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时,还会闯入村庄,猎食人和牲畜,百姓十分害怕。

人和“年”斗争了很多年后发现,“年”怕三种东西,红颜色、火光、响声。于是在冬天人们在自家门上挂上红颜色的桃木板,门口烧火堆,夜里通宵不睡,敲敲打打。这天夜里,“年”闯进村庄,见到家家有红色和火光,听见震天的响声,吓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来。夜过去了,人们互相祝贺道喜,大家张灯结彩,饮酒摆宴,庆祝胜利。

春节是指汉字文化圈传统上的农历新年,俗称“年节”,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新岁,但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

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祖神、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各民族特色。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属于汉字文化圈的一些国家和民族也有庆祝春节的习俗。人们在春节这一天都尽可能地回到家里和亲人团聚,表达对未来一年的热切期盼和对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

春节不仅仅是一个节日,同时也是中国人情感得以释放、心理诉求得以满足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一年一度的狂欢节和永远的精神支柱。春节与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春节是除旧布新的日子,春节虽定在农历正月初一,但春节的活动却并不止于正月初一这一天。从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小年节起,人们便开始“忙年”:扫房屋、洗头沐浴、准备年节器具等等,所有这些活动,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辞旧迎新”。

春节也是祭祝祈年的日子,古人谓谷子一熟为一“年”,五谷丰收为“大有年”。西周初年,即已出现了一年一度的庆祝丰收的活动。后来,祭天祈年成了年俗的主要内容之一;而且,诸如灶神、门神、财神、喜神、井神等诸路神明,在春节期间,都备享人间香火。人们借此酬谢诸神过去的关照,并祈愿在新的一年中能得到更多的福佑。

春节还是合家团圆、敦亲祀祖的日子。除夕,全家欢聚一堂,吃罢“团年饭”,长辈给孩子们分发“压岁钱”,一家人团坐“守岁”。元日子时交年时刻,鞭炮齐响,辞旧岁、迎新年的活动达于高潮。各家焚香致礼,敬天地、祭列祖,然后依次给尊长拜年,继而同族亲友互致祝贺。

春节更是民众娱乐狂欢的节日。元日以后,各种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竞相开展:耍狮子、舞龙灯、扭秧歌、踩高跷、杂耍诸戏等,为新春佳节增添了浓郁的喜庆气氛。

六一国际儿童节的由来与传统篇四

六一儿童节了,小朋友们一定会穿上漂亮的衣服,兴高彩烈地度过自己的节日。可是,你知道“六、一”儿童节是怎么来的呢?让我来告诉你吧!

1949年12月,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在莫斯科举行会议。会上,中国和世界各国劳动妇女代表,揭露了帝国主义和各国*迫害儿童的罪行。为了保障全世界各国儿童的生存权、保健权、教育权等基本权利,会议规定了每年的6月1日为国际儿童节。1949年12月2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发布通令,规定“六、一”国际儿童节为中国儿童的节日。

六一国际儿童节是全世界儿童的节日,也是全世界爱好和平,为争取儿童生存、健康和受教育的权利而斗争的日子。1925年,“国际儿童幸福促进会”举行第一次国际大会,发表了有关儿童福利问题的原则以后,一些国家先后有了儿童节的规定,如美国定为10月31日,英国定为7月1日。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各地经济萧条,成千上万的工人失业,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儿童的处境更糟,有的得了传染病,一批批地死去;有的则被迫当童工,受尽折磨,生活和生命得不到保障。为了给全世界儿童争取生存、保障和受教育的权利,加强各国儿童的友谊,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于1949年11月在莫斯科召开了执委会,正式决定6月1日为国际儿童节。

我国儿童节,早期为每年的4月4日,是1931年根据中华慈幼协会的建议设立的。新中国成立后,劳动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广大少年儿童也成了国家的小主人,为了培养广大儿童的国际主义思想,1949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发出通令,废除旧的“4·4”儿童节,将6月1日作为我国的儿童节。与“六一”国际儿童节统一起来。从此,每年的这一天,全国少年儿童都要举行各种活动,欢庆自己的节日。许多公共娱乐场所特地为孩子们免费开放,各机关、团体、企业在这天还向本单位职工的子女和幼儿园的小朋友馈赠礼物,这是孩子们最愉快的一天。

六、一儿童节了,小朋友们一定会穿上漂亮的衣服,兴高彩烈地度过自己的节日。可是,你知道“六.一”儿童节是怎么来的呢?让我来告诉你吧!

1949年12月,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在莫斯科举行会议。会上,中国和世界各国劳动妇女代表,揭露了帝国主义和各国*迫害儿童的罪行。为了保障全世界各国儿童的生存权、保健权、教育权等基本权利,会议规定了每年的6月1日为国际儿童节。1949年12月2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发布通令,规定“六、一”国际儿童节为中国儿童的节日。

六一国际儿童节是全世界儿童的节日,也是全世界爱好和平,为争取儿童生存、健康和受教育的权利而斗争的日子。1925年,“国际儿童幸福促进会”举行第一次国际大会,发表了有关儿童福利问题的原则以后,一些国家先后有了儿童节的规定,如美国定为10月31日,英国定为7月1日。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各地经济萧条,成千上万的工人失业,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儿童的处境更糟,有的得了传染病,一批批地死去;有的则被迫当童工,受尽折磨,生活和生命得不到保障。为了给全世界儿童争取生存、保障和受教育的权利,加强各国儿童的友谊,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于1949年11月在莫斯科召开了执委会,正式决定6月1日为国际儿童节。

我国儿童节,早期为每年的4月4日,是1931年根据中华慈幼协会的建议设立的。新中国成立后,劳动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广大少年儿童也成了国家的小主人,为了培养广大儿童的国际主义思想,1949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发出通令,废除旧的“4·4”儿童节,将6月1日作为我国的儿童节。与“六一”国际儿童节统一起来。从此,每年的这一天,全国少年儿童都要举行各种活动,欢庆自己的节日。许多公共娱乐场所特地为孩子们免费开放,各机关、团体、企业在这天还向本单位职工的子女和幼儿园的小朋友馈赠礼物,这是孩子们最愉快的一天。

儿童是国家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给所有儿童创造良好的家庭、社会和学习环境,让他们健康、快乐、幸福地成长,一直是世界各国努力的目标,一年一度的“六一国际儿童节”就是专门为儿童们设立的节日。

中国。

我们国家儿童节的习俗并没有很多的风情趣味,一般学校会为此组织相关的集体活动,并要求学生正式着装(普及校服前为白衬衣蓝线裤)。而庆祝的方式多以送玩具礼物给小朋友,或陪小孩出外吃大餐或游玩。

日本。

日日本儿童节本是世界上庆祝儿童节次数最多的国家,他们一年要庆祝三次儿童节,而且庆祝方式十分有意思,充满了浓浓的日本风情。

3月3日女孩节这个节日是专门为小女孩设立的,每到这一天,家中有女儿的父母会在家里设置一个陈列台,台上放上穿着日本和服的漂亮女娃娃玩偶,作为给自己女儿的节日礼物。

5月5日男孩节节日当天,有儿子的家庭,门前都悬挂“鲤鱼旗”,表示鲤鱼跳龙门的意思。鲤鱼旗,用布匹或绸缎裁成“空心鲤鱼”,分黑、红和青蓝三种颜色。黑,代表父亲;红,代表母亲;青蓝代表男孩自己。家里有几个男孩儿,门口就悬挂几面青蓝旗。青蓝旗子越多,表示这家的哥们儿就越多。在日本人心目中,鲤鱼象征力量和勇气。11月15日“七五三”儿童节在日本习俗里,三岁、五岁和七岁是小朋友特别幸运的三个年纪,所以每年的这一天,会专门为这三个年纪的孩子热闹地庆祝一番。这一天,小朋友会穿上的传统和服,还会背上一个画了松树、乌龟或鹤等图案的小纸袋,纸袋里装满了父母买的糖果和玩具。穿戴整齐后,父母会带小朋友上神社,祈求并感谢神明给小朋友带来健康和快乐。

韩国。

韩国的儿童节于1923年,从“男孩节”演变过来的。也是韩国的公众假日,每年的5月5日。这一天,孩子们可以尽情享受欢乐,父母要给孩子准备他们最想要的礼物。很多孩子也会在这天穿上韩服,体验传统的韩国文化。

哥伦比亚。

哥伦比亚将每年的7月4日定为儿童节。在这个节日里,全国的学校都要举行各种生动活泼的庆祝活动,儿童们还常常戴上各式各样的假面具,扮成小丑的样子在街头玩耍,十分开心。

巴西。

巴儿童西的儿童节在8月15日,这一天正好也是巴西的“全国防疫日”。所以,每到这个日子,各地的医生们都要为孩子们看病,还要给5岁以下的儿童注射预防小儿麻痹症的疫苗,表明政府十分关心儿童的健康。另外,巴西的“圣母显灵日”10月12日也往往作为儿童节,有一些庆祝活动。

瑞典。

瑞典也把儿童节分得比较细,每年的8月7日是“男孩节”,又称为“龙虾节”,意思是鼓励全国的小男孩学习龙虾的勇敢精神。这一天,孩子们要打扮成龙虾的样子,表演一些非常活泼可爱的节目。

12月13日则是瑞典的“女孩节”,又叫“露西娅女神节”。露西娅是瑞典传说中专门保护女孩的女神,每到这个节日,女孩子都要打扮成女神的模样,为其他孩子做好事。

俄罗斯。

俄罗斯俄罗斯儿童的儿童节和国际完全“合拍”,就在6月1日。每当儿童节来临的时候,俄罗斯各地的孩子们都会兴高采烈地欢度自己的节日,还会表演一些民族歌舞,学校里则举行庆祝活动。

其实说起儿童节的来历,与俄罗斯有重要关联。1949年11月,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在莫斯科举行理事会议。为了保障世界各国儿童的生存权、保健权和受教育权,改善儿童的生活,会议决定以每年的6月1日作为国际儿童节。

西班牙。

西班牙的儿童节在1月5日,其实这是一个宗教节日,从西班牙语译过来是“魔术国王之日”的意思。传说很久以前,从东方来了三个国王——黑脸国王、黄脸国王和白脸国王到西班牙,这三个国王给人们带来了幸福和欢乐。他们还是专门给小孩送礼物的“钦差大臣”。送礼物时间就定在每年的1月5日,于是这个节日就和儿童挂上了钩。

为庆祝这一节日,在1月5日傍晚、6日早晨,西班牙各地都有花车*。花车上“三个国王”不断撒出各式糖果来慰问儿童。当*队伍到达市政府或区政府的大门口时,凡能坐在国王腿上的儿童都能得到一件精美的礼品,得到礼品的孩子也必须向国王保证一定会好好学习。

由于西班牙的三大节日——12月25日的圣诞节、1月1日的元旦和1月5日的儿童节都聚集在岁末年初,而儿童节又是最后一个节日,也是疯狂假期的最后一天,因此无论是上班族还是商家都怀着尽情欢娱的心情享受这年初最后的节日。前几天小朋友们可以将自己想要的礼物写下来放到家长准备好的罐子里面,等到5日早晨一醒来,礼物已经放在床头了。其实,每个国家的这一天,孩子们的愿望家长都会尽力实现的。

英国。

1925年8月,54个国家的代表在瑞士日内瓦举行“儿童幸福国际大会”,通过《日内瓦保障儿童宣言》。《宣言》对儿童精神的享受、贫苦儿童的救济、儿童谋生机会的获得等问题发出热切的呼吁。大会以后,各国政府先后订定本国的“儿童节”,借以鼓舞儿童,使他们感到自己伟大、幸福和欢乐,也使社会人士重视和爱护儿童。英国政府定每年7月14日为英国儿童节。

德国。

在冷战期间,东西德国在儿童节上做法迥然不同。首先,日期就不一样:东德定在6月1日,西德定在9月20日;其名字也不同:东德称为“国际儿童节”(internationalerkindertag),西德称为“世界儿童节”(weltkindertag)。另外,节日的传统也有区别。

在民主德国,儿童节开始于1950年,之后每年的这一天,都是孩子们一年中最开心的日子。往往会收到家长的祝福和礼物,在学校里也会举行特别庆祝活动,例如郊游等。在联邦德国,儿童节并没有特别的意义,许多人甚至都不知道这个节日的存在。

随着1990年德国统一,西德地区的儿童节日期和名称成为全德国官方的统一标准。然而在东德的许多地区,人们仍然无法改变旧有的习惯和称呼。因此,在每年的6月1日,许多家长仍然会和孩子一起庆祝儿童节的到来。

新加坡。

新新加坡儿童节加坡节假日法规的第一条规定,10月1日儿童节当天不仅给小朋友放假,还要给所有大人放假。原因就在于如果只给小孩放假的话,大人都出去上班了,没人陪小朋友玩,可怜的小朋友在儿童节当天只能在家看电视。另外,新加坡是一个福利特别高的国家,但是它的人口很少,这条有关儿童节的法规也有利于促进那些喜爱度假的年轻夫妇,通过多生小孩获得更多的假期。

更有意思的是,新加坡的国家游乐场还专门为儿童节制订了一条特殊规定,儿童节当天小朋友要购买全票,大人则要购买半票。这样子,不仅让小朋友高高兴兴体验了一次做小大人的感觉,更让大人们重新找回了久违的童年时光。而且,因为这条特殊规定,还曾经闹出了一段令新加坡人捧腹大笑的趣闻。

伊斯兰国家。

大糖果多数伊斯兰国家将斋月后第14天定为“糖果节”,孩子们,这也是最快乐的儿童节。

在卡塔尔和其他海湾国家流行的“糖果节”可称得上是世上最幸福的儿童节了,不仅节日绵延3天,而且在这几天里孩子们可以尽情享受“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的日子。据说,糖果节还未开始,妇女们就已经开始未过节的孩子们准备新衣裳了,以至于糖果节一个月内裁缝店的生意都会异常红火,夜晚灯火通明,亮如白昼。当然,既然是糖果节,这个节日一定少不了各色各样的糖果,在节日开始的夜晚,家长们会为孩子们发放各种装有糖果和坚果的袋子。和其它重大节日一样,这天从晚上开始,女孩子们也都穿上各种颜色不同又鲜艳的刺绣衣服,头带镶有金边的围巾,此围巾称为“白赫乃格”或“目赫乃格”。

当然,说到随心所欲,是因为在糖果节期间,孩子们是有这样一种特权的,即无论贫穷贵贱,都可以去邻居家里讨要糖果,而即便不是同一阶层的邻居,按照习俗,也不可以拒绝孩子们的请求,每家都要准备一些糖果,送上零用钱,并且相互祝福。这三天里,孩子们真的是回到的童话王国。

非洲国家。

非洲西部的国家大都有专门的“儿童狂欢节”,一般持续一个月。非洲人能歌善舞,“儿童狂欢节”,尽管人们的生活条件不相同,所有孩子都会尽情欢乐,热闹非凡。

六一国际儿童节的由来与传统篇五

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

据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

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还得有“接灶”、“接神”的仪式。等到家家户户烧轿马,洒酒三杯,送走灶神以后,便轮到祭拜祖宗。

附:扫尘。

到了腊月,家家户户都准备过年了。扫尘为的是除旧迎新,拔除不祥。各家各户都要认真彻底地进行清扫,做到窗明几净。在北京,通常把腊月二十四日定为“扫房日”

扫尘主要是将家里进行彻底清洁,主妇通常先将房里的床铺家具遮罩起来,用头巾将头包好,然后用扫帚将墙壁上下扫干净。扫屋之后,擦洗桌椅,冲洗地面。扫房之后,各店铺、居民家焕然一新。新贴的春联,鲜艳夺目,显示着红红火火的鸿福盛景。活灵活现的门神,抬头见喜的横幅,精美的窗花,五彩的年画,花团锦簇的灯笼,和神龛上丰饶的祭品,无不显示着喜气洋洋、欣欣向荣的节日景象。

(2)除夕。

年三十,也就是“除夕”。这天,是人们吃、喝、玩、乐的日子。北方人包饺子,南方人做年糕。水饺形似“元宝”,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头。

除夕之夜,全家人在一起吃“团年饭”,有一家人团聚过年的味道。吃团年饭时,桌上的“鱼”是不能动的,因为这鱼代表“富裕”和“年年有余”,象征来年的“财富与幸运”,它属于一种装饰,是碰不得的。

关于年的由来,还有一个传说。相传在远古时候,我们的祖先曾遭受一种最凶猛的野兽的威胁。这种猛兽叫“年”,它捕百兽为食,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时,还会闯入村庄,猎食人和牲畜,百姓惶惶不可终日。人和“年”斗争了很多年,人们发现,年怕三种东西,红颜色、火光、响声。于是在冬天人们在自家门上挂上红颜色的桃木板,门口烧火堆,夜里通宵不睡,敲敲打打。这天夜里,“年”闯进村庄,见到家家有红色和火光,听见震天的响声,吓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来。夜过去了,人们互相祝贺道喜,大家张灯结彩,饮酒摆宴,庆祝胜利。

为了纪念这次胜利,以后每到冬天的这个时间,家家户户都贴红纸对联在门上,电灯笼,敲锣打鼓,燃放鞭炮烟花:夜里,通宵守夜;第二天,大清早互相祝贺道喜。这样一代一代流传下来,就成了“过年”。

除夕的高潮是年饭后长辈发“压岁钱”。接着就是张贴春联和门神,并关上大门。到初一的'早上才开门“接财神”。接下来就是全家人守岁到凌晨。

除夕夜的灯火,通宵不熄,俗称“光年”。

各地的除夕风俗大致相同,但有些地方的风俗很有特点,如苏州、北京、台湾等。苏州的除夕守岁时,都要等待从枫桥寒山寺传来的洪亮钟声。当钟声穿过沉沉夜色,传到千家万户时,就标志着新春的来临。

无论春夏秋冬,每日半夜正交子时,寒山寺中就会传出这口巨钟的洪响,民间称为“分夜钟”。这口钟,已成为苏州城乡方圆数十里人民生活的时间信息。寒山寺钟声还出现在诗中,流传最广的就是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现在,每年除夕,苏州寒山寺仍遵循万古不变的古***俗,击钟以分岁。姑苏城乡,到了守岁的最后一刻,会从广播中传出宏亮的寒山寺钟声,报导一年的开始。千家万户,听到钟声,爆竹齐鸣,使古老的寒山寺钟声成为了一种时代的象征。

北京的除夕这一天更是忙碌,祭祖、接神、接灶。祭神拜祖的仪式一开始,整个北京城便淹没在一片震耳欲聋的爆竹声中。人们还在自己家院子里,铺上芝麻秸,全家人都去踩,叫“踩岁”,取长命百岁的意义。除夕通宵灯火齐明,人们辞岁守岁。当新年的钟声敲响时,各家的饺子也下锅了,人们尽情的娱乐。

除夕在台湾不叫除夕,而叫“过年日”。午后,在厅堂神龛前上供牲体。到了晚上,合家焚香叩拜,然后对长者辞岁。接着是“围炉”,也就是丰盛的年夜饭,一家人围坐一桌,桌上摆满菜肴,桌下放置火盆。“围炉”为除夕带来高潮,远在他乡的游子,除非万不得已,再远再忙也要赶回家团圆。年夜饭后,便高燃蜡炬来守岁,儿媳妇为长辈们添富寿,不能早睡,坐得越久,长辈得富寿越长,这是表示孝心。

(3)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节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悬,地上彩灯万盏人们观灯、猜灯谜、吃元宵合家团聚、其乐融融。

“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在正月十五。司马迁在“太初历”中就把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

我国民间有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民间相传,元宵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楚昭王。某个正月十五日,楚昭王经过长江,见江面有漂浮物,为一种外白内红的甜美食物。楚昭王请教孔子,孔子说“此浮萍果也,得之主复兴之兆”。。元宵和春节的年糕,端午节的粽子一样,都是节日食品。吃元宵象征家庭象月圆一样团圆,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元宵在南方称“汤圆”、“圆子”、“浮圆子”、“水圆”,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等等,煮、煎、蒸、炸皆可。

元宵节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元宵节燃灯放火,自汉朝时已有此风俗,唐时,对元宵节倍加重视;在元宵节燃灯更成为一种习俗。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元宵节燃灯的习俗,经过历朝历代的传承,节日的灯式越来越多,灯的名目内容也越来越多,有镜灯、凤灯、琉璃灯等等。元宵节除燃灯之外,还放烟花助兴。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元宵节除了庆祝活动外,还有信仰性的活动。那就是“走百病”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过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4):二月二龙抬头。

民间传说,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因此,这天就叫“春龙节”。

我国北方广泛的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民谚。

每当春龙节到来,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在这天早晨家家户户打着灯笼到井边或河边挑水,回到家里便点灯、烧香、上供。旧时,人们把这种仪式叫做“引田龙”。这一天,家家户户还要吃面条、炸油糕、爆玉米花,比作为“挑龙头”、“吃龙胆”、“金豆开花,龙王升天,兴云布雨,五谷丰登”,以示吉庆。

春龙节的来源,在我国北方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神话故事。()说,武则天当上皇帝,惹恼了玉皇大帝,传谕四海龙王,三年内不得向人间降雨。不久,司管天河的龙王听着民间人家的哭声,看着饿死人的惨景,担心人间生路断绝,便违抗玉帝的旨意,为人间降了一次雨。玉帝得知,把龙王打下凡间,压在一座大山下受罪,山上立碑:

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

要想重登灵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

人们为了拯救龙王,到处找开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人们正在翻晒玉米种子时,想到这玉米就像金豆,炒一炒开了花,不就是金豆开花吗?就家家户户爆玉米花,并在院子里设案焚香,供上开了花的“金豆”。龙王抬头一看,知道百姓救它,便大声向玉帝喊到:“金豆开花了,快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间家家户户院里金豆花开放,只好传谕,诏龙王回到天庭,继续给人间兴云布雨。从此,民间形成了习惯,每到二月初二这一天,人们就爆玉米花吃。

其实,在农历二月以后,“雨水”节气来临,冬季的少雨现象结束,降雨量将逐渐增多起来,这本来就是华北季风气候的特点。

(5)清明。

“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在一年二十四节气当中,民间特别重视农历四月五日清明节。

清明祭祀坟墓的俗例,自汉相沿承袭。以后,普及民间,历二千年而不衰。这一天,家家户户的孝子贤孙都要到郊外去祭祀祖坟,为墓地锄草,替坟墓加土,好好清扫修整一番。近世,孝子贤孙对于清明扫墓,已未必一定遵守于清明节这一日。有的会在节日以前数天拜祭,也有的会在节日若干日子奉祀,只不过笼统地说是清明上坟拜祭罢了。

踏青是陪衬清明的副节目,扫墓之余,一家大小因利趁便,就在山野间游乐一番,顺手折支柳枝戴在头上,等到入暮回家。

六一国际儿童节的由来与传统篇六

端午亦称端五,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

纪念屈原说。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纪念伍子胥说。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纪念孝女曹娥说。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古越民族图腾祭说。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传说示明,他们有断发纹身的习俗,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其生产工具,大量的还是石器,也有铲、凿等小件的青铜器。作为生活用品的坛坛罐罐中,烧煮食物的印纹陶鼎是他们所特有的,是他们族群的标志之一。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

六一国际儿童节的由来与传统篇七

那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2年6月,德国法西斯枪杀了捷克利迪策村16岁以上的男性公民140余人和全部婴儿,并把妇女和90名儿童押往集中营。村里的房舍、建筑物均被烧毁,好端端的一个村庄就这样被德国法西斯给毁了。

为了悼念利迪策村和全世界所有在法西斯侵略战争中死难的儿童,反对帝国主义战争贩子虐杀和毒害儿童,保障儿童权利,1949年11月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在莫斯科召开执委会,正式决定每年6月1日为全世界少年儿童的节日,即国际儿童节。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1949年12月23日作出决定,规定6月1日为新中国的儿童节,同时宣布废除旧中国国民党政府1931起实行的4月4日为儿童节的规定。

目前,各国政府普遍关注儿童的未来,保护儿童的权益。联合国1990年透过的《儿童权利公约》,我国是参与制定国和签约国之一。在批准《儿童权利公约》的同一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这对维护少年儿童的权益起到了用心的作用。

为切实保障儿童健康成长,中国立法、司法、政府各有关部门以及社会团体都建立了相应的机构。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内分别设有负责妇女儿童保障的立法和监督机构。国务院下设的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负责协调和推动政府有关部门做好维护儿童权益的保障工作,为儿童办实事。

儿童是国家的未来,是民族的期望,给所有儿童创造良好的家庭、社会和学习环境,让他们健康、快乐、幸福地成长,一向是世界各国努力的目标,一年一度的“六一国际儿童节”就是专门为儿童们设立的节日。

中国。

我们国家儿童节的习俗并没有很多的风情趣味,,一般学校会为此组织相关的群众活动,并要求学生正式着装(普及校服前为白衬衣蓝线裤)。而庆祝的方式多以送玩具礼物给小朋友,或陪小孩出外吃大餐或游玩。

日本。

日日本儿童节本是世界上庆祝儿童节次数最多的国家,他们一年要庆祝三次儿童节,而且庆祝方式十分有意思,充满了浓浓的日本风情。

3月3日女孩节这个节日是专门为小女孩设立的,每到这一天,家中有女儿的父母会在家里设置一个陈列台,台上放上穿着日本和服的漂亮女娃娃玩偶,作为给自己女儿的节日礼物。

5月5日男孩节节日当天,有儿子的家庭,门前都悬挂“鲤鱼旗”,表示鲤鱼跳龙门的意思。鲤鱼旗,用布匹或绸缎裁成“空心鲤鱼”,分黑、红和青蓝三种颜色。黑,代表父亲;红,代表母亲;青蓝代表男孩自己。家里有几个男孩儿,门口就悬挂几面青蓝旗。青蓝旗子越多,表示这家的哥们儿就越多。在日本人心目中,鲤鱼象征力量和勇气。11月15日“七五三”儿童节在日本习俗里,三岁、五岁和七岁是小朋友个性幸运的三个年纪,所以每年的这一天,会专门为这三个年纪的孩子热闹地庆祝一番。这一天,小朋友会穿上最好的传统和服,还会背上一个画了松树、乌龟或鹤等图案的小纸袋,纸袋里装满了父母买的糖果和玩具。穿戴整齐后,父母会带小朋友上神社,祈求并感谢神明给小朋友带来健康和快乐。

韩国。

韩国的儿童节于1923年,从“男孩节”演变过来的。也是韩国的公众假日,每年的5月5日。这一天,孩子们能够尽情享受欢乐,父母要给孩子准备他们最想要的礼物。很多孩子也会在这天穿上韩服,体验传统的韩国文化。

哥伦比亚。

哥伦比亚将每年的7月4日定为儿童节。在这个节日里,全国的学校都要举行各种生动活泼的庆祝活动,儿童们还常常戴上各式各样的假面具,扮成小丑的样貌在街头玩耍,十分开心。

巴西。

巴儿童西的儿童节在8月15日,这一天正好也是巴西的“全国防疫日”。所以,每到这个日子,各地的医生们都要为孩子们看病,还要给5岁以下的儿童注射预防小儿麻痹症的疫苗,证明政府十分关心儿童的健康。另外,巴西的“圣母显灵日”10月12日也往往作为儿童节,有一些庆祝活动。

瑞典。

瑞典也把儿童节分得比较细,每年的8月7日是“男孩节”,又称为“龙虾节”,意思是鼓励全国的小男孩学习龙虾的勇敢精神。这一天,孩子们要打扮成龙虾的样貌,表演一些十分活泼可爱的节目。

12月13日则是瑞典的“女孩节”,又叫“露西娅女神节”。露西娅是瑞典传说中专门保护女孩的女神,每到这个节日,女孩子都要打扮成女神的模样,为其他孩子做好事。

俄罗斯。

俄罗斯俄罗斯儿童的儿童节和国际完全“合拍”,就在6月1日。每当儿童节来临的时候,俄罗斯各地的孩子们都会兴高采烈地欢度自己的节日,还会表演一些民族歌舞,学校里则举行庆祝活动。

其实说起儿童节的来历,与俄罗斯有重要关联。1949年11月,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在莫斯科举行理事会议。为了保障世界各国儿童的生存权、保健权和受教育权,改善儿童的生活,会议决定以每年的6月1日作为国际儿童节。

西班牙。

西班牙的儿童节在1西班牙儿童节(图).jpg月5日,其实这是一个宗教节日,从西班牙语译过来是“魔术国王之日”的意思。传说很久以前,从东方来了三个国王dd黑脸国王、黄脸国王和白脸国王到西班牙,这三个国王给人们带来了幸福和欢乐。他们还是专门给小孩送礼物的“钦差大臣”。送礼物时间就定在每年的1月5日,于是这个节日就和儿童挂上了钩。

为庆祝这一节日,在1月5日傍晚、6日早晨,西班牙各地都有花车游行。花车上“三个国王”不断撒出各式糖果来慰问儿童。当游行队伍到达市政府或区政府的大门口时,凡能坐在国王腿上的儿童都能得到一件精美的礼品,得到礼品的孩子也务必向国王保证必须会好好学习。

由于西班牙的三大节日dd12月25日的圣诞节、1月1日的元旦和1月5日的儿童节都聚集在岁末年初,而儿童节又是最后一个节日,也是疯狂假期的最后一天,因此无论是上班族还是商家都怀着尽情欢娱的情绪享受这年初最后的节日。前几天小朋友们能够将自己想要的礼物写下来放到家长准备好的罐子里面,等到5日早晨一醒来,礼物已经放在床头了。其实,每个国家的这一天,孩子们的愿望家长都会尽力实现的。

英国。

1925年8月,54个国家的代表在瑞士日内瓦举行“儿童幸福国际大会”,透过《日内瓦保障儿童宣言》。《宣言》对儿童精神的享受、贫苦儿童的救济、儿童谋生机会的获得等问题发出热切的呼吁。大会以后,各国政府先后订定本国的“儿童节”,借以鼓舞儿童,使他们感到自己伟大、幸福和欢乐,也使社会人士重视和爱护儿童。英国政府定每年7月14日为英国儿童节。

德国。

在冷战期间,东西德国在儿童节上做法迥然不同。首先,日期就不一样:东德定在6月1日,西德定在9月20日;其名字也不同:东德称为“国际儿童节”(internationalerkindertag),西德称为“世界儿童节”(weltkindertag)。另外,节日的传统也有区别。

在民主德国,儿童节开始于1950年,之后每年的这一天,都是孩子们一年中最开心的日子。往往会收到家长的祝福和礼物,在学校里也会举行个性庆祝活动,例如郊游等。在联邦德国,儿童节并没有个性的好处,许多人甚至都不明白这个节日的存在。

随着1990年德国统一,西德地区的儿童节日期和名称成为全德国官方的统一标准。然而在东德的许多地区,人们仍然无法改变旧有的习惯和称呼。因此,在每年的6月1日,许多家长仍然会和孩子一齐庆祝儿童节的到来。

新加坡。

新新加坡儿童节加坡节假日法规的第一条规定,10月1日儿童节当天不仅仅给小朋友放假,还要给所有大人放假。原因就在于如果只给小孩放假的话,大人都出去上班了,没人陪小朋友玩,可怜的小朋友在儿童节当天只能在家看电视。另外,新加坡是一个福利个性高的国家,但是它的人口很少,这条有关儿童节的法规也有利于促进那些喜爱度假的年轻夫妇,透过多生小孩获得更多的假期。

更有意思的是,新加坡最大的国家游乐场还专门为儿童节制订了一条特殊规定,儿童节当天小朋友要购买全票,大人则要购买半票。这样貌,不仅仅让小朋友高高兴兴体验了一次做小大人的感觉,更让大人们重新找回了久违的童年时光。而且,因为这条特殊规定,还以前闹出了一段令新加坡人捧腹大笑的趣闻。

伊斯兰国家。

大糖果多数伊斯兰国家将斋月后第14天定为“糖果节”,孩子们,这也是最快乐的儿童节。

在卡塔尔和其他海湾国家流行的“糖果节”可称得上是世上最幸福的儿童节了,不仅仅节日绵延3天,而且在这几天里孩子们能够尽情享受“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的日子。据说,糖果节还未开始,妇女们就已经开始未过节的孩子们准备新衣裳了,以至于糖果节一个月内裁缝店的生意都会异常红火,夜晚灯火通明,亮如白昼。当然,既然是糖果节,这个节日必须少不了各色各样的糖果,在节日开始的夜晚,家长们会为孩子们发放各种装有糖果和坚果的袋子。和其它重大节日一样,这天从晚上开始,女孩子们也都穿上各种颜色不同又鲜艳的刺绣衣服,头带镶有金边的围巾,此围巾称为“白赫乃格”或“目赫乃格”。

当然,说到随心所欲,是因为在糖果节期间,孩子们是有这样一种特权的,即无论贫穷贵贱,都能够去邻居家里讨要糖果,而即便不是同一阶层的邻居,按照习俗,也不能够拒绝孩子们的请求,每家都要准备一些糖果,送上零用钱,并且相互祝福。这三天里,孩子们真的是回到的童话王国。

非洲国家。

非洲西部的国家大都有专门的“儿童狂欢节”,一般持续一个月。非洲人能歌善舞,“儿童狂欢节”,尽管人们的生活条件不相同,所有孩子都会尽情欢乐,热闹非凡。

【儿童节搞笑信息大全】。

1、六一儿童节,送你一件新衣,保你情绪美丽,心理欢喜,模样神气,容颜笑眯眯,从此天天逍遥又乐陶陶。祝快乐无比幸福无比甜蜜无比。

2、六一儿童节,送你一根棒棒糖祝你生活甜蜜,送你一个变形金刚祝你事事如意,送你一个风筝祝你鹏程万里,送你一个开裆裤祝你永远有钱入库。

3、六一儿童节,愿永远持续纯真的童真,与快乐相抱,烦恼赶跑,幸福永绕,开心相拥,吉祥永罩,祝你儿童节快乐,象孩子般的笑口常开。

4、六一儿童节,送你六个一,祝你有一手遮天的潜力,一箭双雕的智慧,一如既往的快乐,一生一世的幸福,没有一分一毫忧伤,只有一辈子的幸福平安,节日快乐。

5、六一儿童节,真心真意的期望时光倒流,让你还能够回到你的童年回到你的梦想回到你的异想天开,继续你那天真烂漫的童年,祝你童心未泯,快乐继续!

6、六一儿童节,没咱大人什么事,发条信息增友谊。祝你皮肤像儿童的那样柔嫩,笑脸像儿童的那样明媚,心灵像儿童那样的无忧无虑快乐紧随!

8、六一儿童节,送你一架纸飞机,愿你飞向童年时代的愿望;送你一只风筝,有梦想,也有牵挂;送你更多的童年回忆,告诉你,生活最重要的是开心!

9、六一儿童节,回忆嘻嘻笑,一齐过家家,红晕满脸颊,丢沙包打面包,打打闹闹躲猫猫,快快乐乐满街跑,童真童趣真热闹。祝六一快乐久久幸福久久。

10、六一儿童节,送你一袋糖,愿你生活甜如蜜;六一儿童节,送你大西瓜,愿你生活乐哈哈;这些礼物还不算,最后送你乐无忧,永远童真又快乐!

11、六一儿童节,你期盼已久的节日,衷心祝愿你:所有的期盼都能出现,所有的梦想都能实现,所有的期望都能如愿,所有的努力都能兑现。

12、六一儿童节,我的'祝福要送到,愿你工作顺利,一帆风顺;感情甜蜜,幸福万年;生活美满,快快乐乐;烦恼抛掉,幸福一生;发条信息,祝你快乐。

13、六一儿童节,让我们一齐穿逗逗的童装,露纯纯的童颜,用甜甜的童心,找美美的童趣,念乐乐的童年。愿我的朋友幸福快乐胜过孩童!

14、六一儿童节,快乐在集结;枝头闹喜鹊,随风舞彩蝶;下雨不撑伞,走路不湿鞋;种下开心瓜,收获幸福茄;机会不空缺,好运不停歇!祝六一儿童节快乐!

15、六一儿童节,送你六份大礼:葫芦娃的勇敢奥特曼的无敌一休哥的聪明蓝精灵的伶俐米老鼠的潇洒花仙子的美丽,愿你的生活像童话一样精彩!

16、六一儿童节,一个回忆的日子,一个简单的日子,一个纯真的日子,一个快乐的日子,一个祝福的日子,准许你在这天重新做一回儿童,祝你儿童节愉快!

17、六一儿童节,我祝你和幸福融为一体,有人和你心有灵犀,一心一意对你,工作一日千里,一步登天,千钧一发,总有贵人帮你,幸福一生一世在你身边。

18、六一儿童节,是个开心日,开心送给你,祝你快乐存,忘掉烦恼事,幸福绕身边,露出童真笑,永远不会老,愿你持续童颜般的笑脸,永远健康。

阅读精选(2):

六一儿童节(又称儿童节,internationalchildren'sday)定于每年的6月1日,是保障世界各国儿童的生存权、保健权和受教育权,为了改善儿童的生活,为了反对虐杀儿童和毒害儿童的节日。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将6月1日定为儿童的节日,所以我们通常称六一儿童节为国际儿童节。1950年3月30日,旧的4月4日儿童节被废除。1951年6月1日,国际儿童节定名。6月1日不但是六一国际儿童节,还是“世界牛奶日”。

文档为doc格式。

六一国际儿童节的由来与传统篇八

国际儿童节的设立,和发生在二战期间一次著名的屠杀--利迪策惨案有关。1942年6月,德国法西斯枪杀了捷克利迪策村16岁以上的男性公民140余人和全部婴儿,并把妇女和90名儿童押往集中营。村里的房舍、建筑物均被烧毁,好端端的一个村庄就这样被德国法西斯给毁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各地经济萧条,成千上万的工人失业,过着饥寒交迫的。

生活。

儿童的处境更糟,有的得了传染病,一批批地死去;有的则被迫当童工,受尽折磨,生活和。

生命。

得不到保障。为了悼念利迪策惨案和全世界所有在。

战争。

中死难的儿童,反对虐杀和毒害儿童,以及保障儿童权利,1949年11月,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在莫斯科举行理事会议,中国和各国代表愤怒地揭露了帝国主义分子和各国反动派残杀、毒害儿童的罪行。为了保障世界各国儿童的生存权、保健权国际儿童节儿童作品画和受。

教育。

权,为了改善儿童的生活,会议决定以每年的6月1日为国际儿童节。当时的很多国家表示赞同,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

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将6月1日定为儿童的节日,尤其是在社会主义国家。在欧美国家,儿童节的日期各不相同,而且往往很少举行社会公众性的庆祝活动。因此有人误解为只有社会主义国家才将6月1日定为国际儿童节。

为了保障全世界儿童的权益,1949年11月,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在莫斯科召开执委会决定,将每年6月1日作为国际儿童节。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1949年12月23日规定,将中国的儿童节与国际儿童节统一起来。

六一国际儿童节的由来与传统篇九

“国庆”一词,本指国家喜庆之事,最早见于西晋。西晋的文学家陆机在《五等诸侯论》一文中就曾有“国庆独飨其利,主忧莫与其害”的记载、我国封建时代、国家喜庆的大事,莫大过于帝王的登基、诞辰(清朝称皇帝的生日为万岁节)等。因而我国古代把皇帝即位、诞辰称为“国庆”。今天称国家建立的纪念日为国庆节。

1949年9月的政协第一届一次会议上决定把10月1日定为国庆节。在1949年10月1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伟大的转变。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北京30万人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典礼,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毛泽东主席庄严地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并亲自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毛主席宣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唯一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随即举行阅兵式和群众游行。朱德总司令检阅了海陆空军,并宣布《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命令》,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迅速肃清国民党一切残余武装,解放一切尚未解放的国土。

六一国际儿童节的由来与传统篇十

中华传统节日多种多样,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中华传统节日,是从远古先民时期发展而来,从这些传承至今的世俗民风节日里,清晰地记录着中华民族的“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自起,国家法定节假日中,新加了清明、端午、中秋三个传统节日。

除夕。

年兽的传说。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腊烛还发着余光……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六一国际儿童节的由来与传统篇十一

1、中国传统文化剪纸艺术的历史有着它自身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通过镂空雕刻的技法在一些薄片材料上制作工艺品,这是早在纸张出现以前就开始流行起来的,虽不是纸张制作,但却如出一辙,这就为真正意义上的剪纸出现奠定了基础。据说我国最早的剪纸作品就可以为此证明。

3、北朝时期,人们用纸剪出各种美丽的图案花纹,据说目前发现最早且有据可查的剪纸便是在新疆吐鲁番火焰山附近发现的五幅北朝团花剪纸。那时候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燥且少雨,纸张不易霉烂,小编猜想,这或许也是在新疆发现北朝剪纸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5、到了宋代,造纸业成熟,使得剪纸艺术越发普及。宋代剪纸用于各种领域之中,并且在南宋时期,还出现了以此为职业的艺人。那时候皮影戏盛行,也有用厚纸制作皮影造型的。宋代剪纸最大的创造便是瓷器剪纸印花图案,它是在施釉之时,贴上剪纸,入窑烧制而成的。

六一国际儿童节的由来与传统篇十二

我国传统的清明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传统清明节气的由来,供大家参考。

谈到清明节,有点历史知识的人,都会联想到历史人物介子推。据历史记载,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艰苦,跟随他的介子推不惜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让他充饥。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即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大事封赏所有跟随他流亡在外的随从,惟独介子推拒绝接受封赏,他带了母亲隐居绵山,不肯出来,晋文公无计可施,只好放火烧山,他想,介子推孝顺母亲,一定会带着老母出来。谁知这场大火却把介子推母子烧死了。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每年的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户户只能吃生冷的食物,这就是寒食节的来源。

寒食节是在清明节的前一天,古人常把寒食节的活动延续到清明,久而久之,人们便将寒食与清明合而为一。现在,清明节取代了寒食节,拜介子推的习俗,也变成清明扫墓的习俗了。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一)清明节气是一年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清明节”客观地反映大自然天气、物候变化,也是时令顺序的标志。清明在冬至后的108天。108是代表完美、吉祥、久远、高深的大数。清明不仅缘于万物此时的生长清洁明净,也缘于这一时期的太阳也是清新的太阳,流转于这一时期天地之间的阳气,也是清新的阳气。同时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等农谚。

(二)“清明节”是中国人自古至今传统祭祀扫墓的节日。它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故人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更是一个远足踏青、亲近自然、催护新生的春季仪式。通过这一形式,传承中华民族的孝道。这自古流传的风俗,数千年不衰。清明节祭祖扫墓、追念先人功德的活动,与中国文化深层次的崇拜祖先、孝道文化之间有着深刻的关系,而这种文化正是中国社会几千年来得以和谐稳定发展的支柱,有助于在古人与今人、前人与后人之间建立和谐的代际关系,进而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这也是清明节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民间根基。

清明节是孝道传统的体现,祭奠先人为的是教育后人;清明节是一个平台,缅怀故人借以实现生者与逝者的沟通;清明节是团圆节,借助缅怀逝者,保存家族,共同记忆;清明节关注死更赞美生,精神安顿是这个传统节日的主要功能。

(三)清明节就是我国的感恩节:感恩大自然、感恩父母、感恩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学会感恩、懂得感恩、在人生的道路上,就会获得更多真诚的帮助和关爱。清明就是纯洁。警示人们做一个清清明明之人。

清明节气的含义:清明节也是中国人的感恩节。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为了纪念介子推,把这一天定为清明节,警示为官要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清明就是纯洁、感恩天地自然、感恩父母、感恩中华古圣先贤、感恩所有帮助过自己的人。现在国家法定放假三天,此三天里高速公路都免费通行,是为了方便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烈、感恩故人,这是孝道的一部分。

六一国际儿童节的由来与传统篇十三

大雪节气的雪多、雪大均预兆来年丰收,大雪是我国冬季的一个重要的节气,每当寒冷的大雪来到,各家各户都有自己的习俗,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传统大雪节气的由来,供大家参考。

大雪,顾名思义,雪量大。古人云:“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也”。到了这个时段,雪往往下得大、范围也广,故名大雪。

这时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最低温度都降到了0℃或以下。往往在强冷空气前沿冷暖空气交锋的地区,会降大雪,甚至暴雪。可见,大雪节气是表示这一时期,降大雪的起始时间和雪量程度,它和小雪、雨水、谷雨等节气一样,都是直接反映降水的节气。

我国古代将大雪分为三候:“一候鹃鸥不呜;二候虎始交;三候荔挺出。”这是说此时因天气寒冷,寒号鸟也不再呜叫了;由于此时是阴气最盛时期,正所谓盛极而衰,阳气已有所萌动,所以老虎开始有求偶行为;“荔挺”为兰草的一种,也感到阳气的萌动而抽出新芽。

人常说,“瑞雪兆丰年”。严冬积雪覆盖大地,可保持地面及作物周围的温度不会因寒流侵袭而降得很低,为冬作物创造了良好的越冬环境。积雪融化时又增加了土壤水分含量,可供作物春季生长的需要。另外,雪水中氮化物的含量是普通雨水的5倍,还有一定的肥田作用。所以有“今年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的农谚。

大雪节气人们要注意气象台对强冷空气和低温的预报,注意防寒保暖。越冬作物要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冻害。注意牲畜防冻保暖。

12月7日是“大雪”节气,此时,阴气已盛、阳气衰微,代表着开始进入最寒冷的严冬。除了要保暖防寒外,还要合理进补、多运动、早睡迟起才能助健康。

防寒保暖:护好颈肩胸。

大雪节气,冷风很容易通过颈部将寒气带给身体,从而引起嗓子疼、发炎等。尤其对颈椎不好的人来说,冬季穿高领衣服、出门戴围巾很重要。除了脖子,肩膀、前胸后背及脚都要注意保暖。人体的头、胸和脚这三个部位最容易受寒邪侵袭。女性朋友冬季穿上坎肩,可以防肩背受寒。脚部保暖是因为脚离心脏最远,血液供应慢且少。俗话说“寒从脚起”,脚部一旦受寒,会反射性地引起呼吸道黏膜毛细血管收缩,使抗病能力下降,导致上呼吸道感染。因此,数九严寒,脚部的保暖尤应加强。在温暖双脚的同时,也促进了人体内部的'气血流动。

睡觉要穿得薄。

有些人因天冷怕寒,冬天睡觉时总爱多穿些衣服。其实这样做不利于健康。养生保健专家解释说,因为人在睡眠时大脑、肌肉进入休息状态,心脏跳动次数减少,肌肉的反射运动和紧张减弱,中枢神经活动减慢,此时脱衣而眠,可很快消除疲劳,使身体的各器官都得到很好的休息。由于人体皮肤能分泌和散发出一些化学物质,若和衣而眠,会妨碍皮肤正常的“呼吸”和汗液的蒸发。因此,在冬天不宜穿厚衣服睡觉。

面对寒冷,最需要防护的是儿童、老人。孩子年纪比较小,冻着了自己也不知道。因此,家长不仅要让他们穿得暖,更重要的是穿得合适。孩子的衣着要宽松,易于穿脱,方便随时增减。避免长时间把孩子的手、脚、足踝部和耳朵等暴露在外。

寒冷的空气刺激皮肤引起收缩,致使表皮血流不畅,加上脂肪细胞很脆弱,如果穿不暖和,易导致疾病的发生。所以,爱美的女性还是应该以保证温度为主。

老年人对气候冷热变化的调节能力和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比年轻人差,加之喜静少动,体力衰退,所以要特别注意服装穿着。

患有慢性气管炎、肺气肿及胃部疾病的老年人,穿件棉背心比较合适;患有心血管疾病的老人衣服如太重,会影响血液循环和妨碍行动,应选择轻软面料;老年人的关节活动往往不够灵便,故应尽可能用对襟开扣的毛线衣、卫生衣,纽扣也宜少些,这样便于穿脱;同时,也要注意到肩关节和膝关节的保暖。

大雪节气代表着开始进入最寒冷的严冬。人体为了保存一定的热量,必须增加体内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的分解,以便产生更多的能量满足机体的需要。所以,冬天可以适当多吃富含糖、脂肪、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以补充因天寒而消耗的能量,益气补血,滋养身体。

同时,冬天多喝养生粥,有助于润养肺燥,增强机体免疫力,是食疗进补,维护健康的绝佳选择。

羊肉粥。

选瘦羊肉250克,洗净,切成肉丁,与1个萝卜同炖,去膻味。然后取出萝卜,放粳米150克熬粥。羊肉性温热,系高蛋白、低胆固醇食品,冬季常食羊肉粥可益气补虚、温中暖下。

一、东北地区家常“炖”菜。

东北人什么都讲究个实惠,对于一日不可或缺的饮食更是如此。乱炖这道菜就是东北菜中实惠的代表。乱炖的魅力就在于一个“乱”字,就是什么都能往里放,茄子、芸豆、土豆、辣椒、西红柿等等等等,只要是手头能找到的原料,尽管扔进锅里,炖他个天昏地暗,多一样少一样都没关系,炖好了一上桌,大家都会说嗬,乱炖来了!

功效:视材料而定,更全面补充营养。

地区美食推荐:延吉狗肉火锅。

都说“狗肉上不了台面”,可到了延吉,不吃狗肉可不行,这是一道主菜,带皮的狗肉非常劲道,而且大补。传说,朝鲜的金二世就非常推崇用狗肉进补,号召全体国民吃呢。只是狗肉大热,夏天的时候要少吃。而吃狗肉的最佳时候是在冬季,大雪漫山,天冷的吐口唾沫,掉地上都能变成冰碴,这时要能来个狗肉火锅,不仅能满足嘴的欲望,还能大补驱寒。

功效:狗肉性温,大热,归脾、肾、胃三经,具有壮阳、健脾益胃等功效。

二、江南地区品鸭添滋味——虫草炖鸭。

时节正好进补,而鸭子是不少食补菜式的主角。当中最有名、据说功效最好的要数“虫草炖鸭”。冬虫夏草本身药效极好,能增强免疫力,而鸭肉富含蛋白质,所以这道炖汤自古就是高档的食补菜式。现在野生冬虫草价格大涨,所以餐馆大多会用较便宜的养殖虫草代替。功效有无改变不得而知,但滋味就同样香鲜,大概是因为鸭肉本身的鲜美已足够让这道菜生色。

功效:本品有平补肺肾和止喘嗽之功,对于肺气虚或肺肾两虚之喘嗽、自汗,阳萎及病后虚弱,神疲少食的病人,有增加营养和辅助治疗的作用。

地区美食推荐广东靓汤——肉苁蓉淮山煲水蛇。

“秋风起、三蛇肥”,时下正是食蛇的'好时节。蛇肉不仅是美味的养生佳肴,亦是治病的药膳材料。如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就记载了水蛇有“治消渴、烦热、毒痢”的功效。中医讲的“消渴”就是现代医学所指的糖尿病。过去本栏曾介绍过民间有用水蛇配伍中药治疗糖尿病的验方汤水。仍有不少读者致电本栏,要求再推荐些。因为糖尿病有多种类型的,以补肾的肉苁蓉和健脾的淮山等煲水蛇,是民间上辅助治疗肾虚型糖尿病的汤水,能滋补肾,亦可作秋冬日中老年人的养生汤饮。

材料:肉苁蓉、淮山各20克,熟地、泽泻各15克,水蛇肉500克,猪瘦肉100克、生姜3片。

做法:烹制各药材稍浸泡,洗净水蛇肉切段,置沸水中稍滚,捞起洗净(即“飞水”)猪瘦肉洗净一起与生姜放进瓦煲内,加入清水2500毫升(10碗量),武火煲沸后,改为文火煲约2小时,调入适量食盐便可。为3-4人量。

功效:温补肾虚。

三、西北地区丰盛羊肉宴——羊肉粥。

很多人总是幻想在大漠孤烟里,头顶苍凉弯月,支起烤架,在篝火中尽情释放着热度,沸腾着激情,大口地吃着烤全羊,该是何等难得的一种快意。羊肉不但营养丰富,还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在冬季进食羊肉,可以有效地滋补身体。

山药羊肉粥有健脾补肾作用,适用于身体怕冷、食欲不振。肉蓉羊肉粥有益肾壮阳、补精养血、润肠强身的作用。元姜羊肉粥有补虚损、益气血、暖脾胃、祛寒的作用。

地区美食推荐:新疆羊肉汤。

材料:带骨羊肋条、香菜、盐、胡椒。

做法:带骨羊肋条肉剁成3厘米宽大段,香菜切段备用,用大锅放凉水架火上,立即把剁好的肉放进凉水锅里,旺火烧开改用小火炖,用勺子捞干净汤表面的脏沫子撇去。多捞几次。约1个小时后(可以更长时间),羊肉熟了。一次撒够盐和胡椒,1分钟后盛入大盆里。在盆里汤表面放上香菜段即可食用。

功效:对于治疗寒性疝气、腹痛怕冷、血虚乳少最为适宜。虚寒体质者进行调理时,建议加上当归2克、生姜30克、羊肉500克比较合适。

六一国际儿童节的由来与传统篇十四

中国传统节日多种多样,是我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下是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传统节日的由来传说,欢迎大家阅读。

“国庆”一词,本指国家喜庆之事,最早见于西晋。西晋的文学家陆机在《五等诸侯论》一文中就曾有“国庆独飨其利,主忧莫与其害”的记载、我国封建时代、国家喜庆的大事,莫大过于帝王的登基、诞辰(清朝称皇帝的生日为万岁节)等。因而我国古代把皇帝即位、诞辰称为“国庆”。今天称国家建立的纪念日为国庆。

1949年9月的政协一届一次会议上决定把10月1日定为国庆节。在1949年10月1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伟大的转变。1949年十月一日下午3时,北京30万人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典礼,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毛泽东。

主席庄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并亲自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毛主席宣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唯一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随即举行阅兵式和群众游行。朱德总司令检阅了海陆空军,并宣布《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命令》,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迅速肃清国民党一切残余武装,解放一切尚未解放的国土。同日,北京新华广播电台在天安门广场进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实况广播。这是中国人民广播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实况广播,全国各地人民广播电台同时广播。

世界各国确定国庆节的依据千奇百怪。据统计,全世界以国家建立的。

时间。

为国庆节的国家有35个。以占领首都那天为国庆节的有古巴、柬埔寨等。有些国家以国家独立日为国庆节。1820xx年1月1日,海地人民歼灭了。

拿破仑。

的6万远征军,在太子港宣布独立,从此就把每年的1月1日定为国庆节。墨西哥、加纳等国也是如此。还有些国家以武装起义纪念日作为国庆节。7月14日是法国国庆日。1789年的这一天,巴黎人民攻占了象征封建统治的巴士底狱,推翻了君主政权。另有一些国家以重大会议日为国庆节。美国以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通过《独立宣言》的日子为国庆日。加拿大以英国议会1867年7月1日通过《大不列颠北美法案》这一天为国庆节。还有以国家元首的生日为国庆节的,如尼泊尔、泰国、瑞典、荷兰、丹麦、比利时等国家。

10月1日是我们伟大祖国的生日。

1949年10月1日,是新中国成立的纪念日。这里应该说明一点,在许多人的印象中,1949年的10月l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了有数十万军民参加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其实,人们头脑中的这一印象并不准确。因为,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典礼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盛典,而不是开国大典。实际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也就是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早在当年10月1日之前一个星期就已经宣布过了。当时也不叫“开国大典”,而是称作“开国盛典”。时间是1949年9月21日。这一天,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主任毛泽东在政协第一届会议上所致的。

开幕词。

中就已经宣告了新中国的诞生。

那么10月1日的国庆又是怎么回事呢?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许广平发言说:“马叙伦委员请假不能来,他托我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应有国庆日,所以希望本会决定把10月1日定为国庆日。”毛泽东说“我们应作一提议,向政府建议,由政府决定。”1949年10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通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的决议》,规定每年10月1日为国庆日,并以这一天作为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日子。从此,每年的10月1日就成为全国各族人民隆重欢庆的节日了。

重阳节,一个旧有的传统节日,现在已经很少人庆祝了。有者甚至是不懂这个节日的存在,他们所知道的也不过是九月初一到初九是九皇爷大诞。

九月初九,是我们传统节日中其中一个已经鲜为人知的节日。每一年的这一天,人们都会离开家到处去旅行或爬山。

原来,这是有它的典故的。话说,在东汉时期,有一个能预言未来的道长。他懂法术,并且擅长驱魔。

有一天,他向他的门徒说,灾祸之神将在农历九月初九降临人间。他交待他的门徒到乡间去将灾祸之神征服。道长给了他的门徒捆扎好的草药及一壶菊花酒。他要他的门徒将这些药和酒带去给人们以化解灾祸。

他的门徒乘仙鹤而去,将道长的草药和菊花酒分派给众人。同时,把他们带到山上去。喝了菊花酒及草药,灾祸之神就不敢接近他们了。

当灾祸之神到来村庄时,发现村里的人都不见了。它发现人们都跑到山上去了,就赶紧奔到山的那边去。可是,它是怎么也接近不了。后来还被道长的门徒刺伤。

从此以后,每到农历九月初九,人们都会到山上去或出外游玩,以避开灾祸之神。谈到九月初九,最为人知道的还是从九月初一到初九庆祝的九皇爷诞。这在马来西亚各个地区都很多人庆祝。

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

这是人们一直都喻为最有人情味、最诗情画意的一个节日。有说,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节这一份思念当然会更深切,尤其是一轮明月高高挂的时刻。

中秋之所以是中秋,是因为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是在三秋制中。这一天天上的圆月分外明亮特别的大特别的圆,所以这一天也被视为撮合姻缘的大好日子。

说起中秋的来源,坊间一直流传着多个不同的传说和神话故事。其中就有嫦蛾奔月、朱元璋月饼起义、唐明皇游月宫等故事。

最为人熟悉当然是嫦娥奔月,嫦娥偷了丈夫后羿的不死仙丹,飞奔到月宫的故事也有多个版本。在较早的记载中,嫦娥偷吃了仙药,变成了癞蛤蟆,被叫着月精。

奔月后,嫦娥住的月宫其实是一个寂寞的地方,除了一棵桂树和一只兔子,就别无他物。可是又有另一个说法是,在月宫里还有一个叫吴刚的人。

唐明皇游月宫,话说贵为天子的唐明皇对嫦娥非常的迷恋。一天他上了月宫,在月宫里看到了一只玉兔和一群能歌善舞的仙女。

朱元璋。

成功。

推翻蒙古人,建立明朝,在民间的传说中是赖月饼作为通讯工具。朱元璋带头取义,把字条塞在每个月饼馅里,呼唤众人依时起义。

中秋节的起源,其中的一个说法是: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时刻,各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就是秋报的遗俗。

时至今天,中秋的原意也已经没有多少人知道,对于新的一代来说,中秋节最令人记取的是月饼和灯笼。当然,月圆当空的节日,是人们团圆的大好日子。

六一国际儿童节的由来与传统篇十五

腊月二十三祭灶爷上天,有的地方还把这一天称为“小年”并形成一些年俗。关于小年的由来及传统习俗该怎么写的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小年的由来及传统习俗,希望大家喜欢!

农历十二月二十三和二十四,是汉族民间传统的祭灶日,又称“小年”。传说灶王爷原为平民张生,娶妻之后终日花天酒地,败尽家业沦落到上街行乞。一天,他乞讨到了前妻郭丁香家,羞愧难当,一头钻到灶锅底下烧死了。

玉帝知道后,认为张生能回心转意,还没坏到底,既然死在了锅底,就把他封为灶王,每年腊月二十三、二十四上天汇报,大年三十再回到灶底。老百姓觉得灶王一定要敬重,因为他要上天汇报。于是,汉族民间就有了腊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灶“小年”,祈求来年平安和财运。

宋代的范成大在他的《祭灶诗》中说:“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热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团。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角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可以说,这首诗非常形象地说明了古代汉族人民有关祭灶的风俗习惯。当然,这只是汉族民间的传说而已,是不足为信的。

祭灶王。

小年这天,也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民间传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还得有"接灶"、"接神"的仪式。等到家家户户烧轿马,洒酒三杯,送走灶神以后,便轮到祭拜祖宗。

扫尘土。

过了二十三,离春节只剩下六、七天了,过年的准备工作显得更加热烈了。要彻底打扫室内,俗称扫尘,扫尘为的是除旧迎新,拔除不祥。各家各户都要认真彻底地进行清扫,做到窗明几净。粉刷墙壁,擦洗玻璃,糊花窗,贴年画等等。

剪窗花。

所有准备工作中,剪贴窗花是最盛行的民俗活动。内容有各种动、植物等掌故,如喜鹊登梅,燕穿桃柳,孔雀戏牡丹,狮子滚绣球,三羊(阳)开泰,二龙戏珠,鹿鹤桐椿(六合同春),五蝠(福)捧寿,犀牛望月,莲(连)年有鱼(馀),鸳鸯戏水,刘海戏金蝉,和合二仙等等。

贴春联。

家家户户都要写春联。民间讲究有神必贴,每门必贴,每物必贴,所以春联数量最多,内容最全。神灵前的对联特别讲究,多为敬仰和祈福之言。常见的有天地神联:"天恩深似海,地德重如山";土地神联:"土中生白玉,地内出黄金";财神联:"天上财源主,人间福禄神";井神联:"井能通四海,家可达三江"。面粮仓、畜圈等处的春联,则都是表示热烈的庆贺与希望。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米面如山厚,油盐似海深";"牛似南山虎、马如北海龙";"大羊年年盛,小羔月月增"等等。另外还有一些单联,如每个室内都贴"抬头见喜",门子对面贴"出门见喜",旺火上贴"旺气冲天",院内贴"满院生金",树上贴"根深叶茂",石磨上贴"白虎大吉"等等。大门上的对联,是一家的门面,特别重视,或抒情,或写景,内容丰富,妙语联珠。

洗浴。

大人、小孩都要洗浴、理发。汉族民间有“有钱没钱,剃头过年”的说法。汉族民间有“有钱没钱,剃头过年”的说法。吕梁地区讲究腊月二十七日洗脚。这天傍晚,婆姨汝子都用开水洗脚。不懂事的女孩子,大人们也要帮她把脚擦洗干净,不留一点污秽。汉族民间传有“腊月二十七,婆姨汝子都洗脚。一个不洗脚,流脓害水七个月”的俗语。

婚嫁。

过了二十三,汉族民间认为诸神上了天,百无禁忌。娶媳妇、聘闺女不用择日子,称为赶乱婚。直至年底,举行结婚典礼的特别多。民谣有“岁晏乡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灯前姊妹私相语,守岁今年是洞房”的说法。

祭灶节,民间讲究吃饺子,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山区多吃糕和荞面。晋东南地区,流行吃炒玉米的习俗,民谚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锅倒”的说法。人们喜欢将炒玉米用麦芽糖粘结起来,冰冻成大块,吃起来酥脆香甜。

民间传说,灶君爷上天专门告人间罪恶,一旦被告,大罪要减寿三百天,小罪要减寿一百天。在《太上感应篇》里,又有“司命随其轻重,夺其纪算”的记述。司命即指灶君,算为一百天,纪指十二年。在这里,重罪判罚又增加到减寿十二年了。所以在祭灶时,要打点一下灶君,求其高抬贵手。

在晋北地区流传着“腊月二十三、灶君爷爷您上天,嘴里吃了糖饧板,玉皇面前免开言,回到咱家过大年,有米有面有衣穿”的民歌,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六一国际儿童节的由来与传统篇十六

春节作为中国的“百节之首”,是中国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你知道传统文化春节的由来吗?今天本站小编特意准备了一些传统文化春节的由来资料,希望你能喜欢。

春节又叫阴历(农历)年,俗称"过年"。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节日喜庆气氛要持续一个月。正月初一前有祭灶、祭祖等仪式;节中有给儿童压岁钱、亲朋好友拜年等典礼;节后半月又是元宵节,其时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盛况空前,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结束了。

过年习俗一。

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

对联。

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过年习俗二。

过年习俗三。

年画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我国现今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间流传最广的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探究这个习俗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

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六一国际儿童节的由来与传统篇十七

过冬途中,经历了冬至,小雪等几次战役,这次又陷入大雪之战,大家要及时做好防范,尤其是面对寒冷,感冒两位大敌,大家要注意保暖,加强锻炼,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传统节气大雪由来,供大家参考。

大雪,顾名思义,雪量大。古人云:“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也”。到了这个时段,雪往往下得大、范围也广,故名大雪。

《月令七十二侯集解》“十一月节,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也。”(这里十一月是指农历),这是古人对大雪的解释。大雪节气常在十二月七日前后到来,此时中国黄河流域一带渐有积雪,北方则呈现万里雪飘的迷人景观。

这时中国大部分地区的最低温度都降到了0℃或以下。往往在强冷空气前沿冷暖空气交锋的地区,会降大雪,甚至暴雪。可见,大雪节气是表示这一时期,降大雪的起始时间和雪量程度,它和小雪、雨水、谷雨等节气一样,都是直接反映降水的节气。

健康起居。

大雪时节,万物潜藏,养生也要顺应自然规律,在“藏”字上下功夫。起居调养宜早眠早起,并要收敛神气,特别在南方要保持肺气清肃。早晚温差悬殊,老年人要谨慎起居,适当运动,增强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

大雪节令的特点是干燥,空气湿度很低。此外,衣服要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增加,宜保暖贴身,不使皮肤开泄汗出,保护阳气免受侵夺。夜晚的温度会更低,夜卧时要加多衣被,使四肢暖和,气血流畅,这样则可以避免许多疾病的发生,如感冒、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脑血栓形成等。

南方此时正是季节转换,昼夜温差变化较大,是中风易发作的时节,患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的中风高危人群,以及曾中风已愈的人群,要时刻警惕再次中风。

体育锻炼是不可缺少的,可根据自己的年龄、性别、体质、爱好,选择不同的项目,须注意的是不要在大风、大雾中锻炼,现代科学认为,在大风大雾时,空气中悬浮的有害物质较多,呼吸这样的空气,对健康有害。

食补。

从中医养生学的角度看,大雪已到了“进补”的大好时节。

1、养宜适度:所谓适度,就是要恰到好处。不可太过,不可不及。若过分谨慎,则会导致调养失度,不知所措。稍有劳作则怕耗气伤神,稍有寒暑之异便闭门不出,食之惟恐肥甘厚腻而节食少餐,如此状态,都因养之太过而受到约束,不但有损健康,更无法“尽终天年”。

2、养勿过偏:综合调养要适中。有人把“补”当作养,于是饮食强调营养,食必进补;起居强调安逸,静养惟一;此外,还以补益药物为辅助。虽说食补、药补、静养都在养生范畴之中,但用之太过反而会影响健康。在进行调养时应采取动静结合、劳逸结合、补泻结合、形神供养的方法。

药膳。

我国北方患感冒人较多,如能服点大雪顺安养生汤,对抵抗寒邪袭之体表、口鼻很有益处。具体方法如下:

1、在大雪前中后三天的酉时(17-19时,肾经主时):食用大雪养生汤。具体方法为:将冬虫夏草3克、狗肉250克、上肉桂3克,用水煎煮(可放调味品),将狗肉和汤一块服下。祛寒育肾。

2、从中医养生学的角度看,大雪已到了“进补”的大好时节。在大雪至冬至期间,可食用下列食品:

枸杞肉丝:枸杞20克、瘦猪肉100克,青笋20克、油、盐、砂糖、味精、绍酒、麻油、干淀粉、酱油适量。此方药食合用,阴血双补,明目健身的药膳方。对于体虚乏力、贫血、神衰、性功能低下、糖尿病患者均有强身益寿之效。

木耳冬瓜三鲜汤:冬瓜150克,水发木耳150克,海米15克,鸡蛋1个,食盐、水淀粉、味精、麻油适量。可生津除烦,清胃涤肠,滋补强身。

大雪是“进补”的好时节,素有“冬天进补,开春打虎”的说法。冬令进补能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促进新陈代谢,使畏寒的现象得到改善。冬令进补还能调节体内的物质代谢,使营养物质转化的能量最大限度地贮存于体内,有助于体内阳气的升发,俗话说“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此时宜温补助阳、补肾壮骨、养阴益精。

冬季食补应供给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易于消化的食物。大雪节气前后,柑桔类水果大量上市,像南丰蜜桔、官西柚子、脐橙雪橙都是的当家水果。适当吃一些可以防治鼻炎,消痰止咳。

大雪时北半球各地日短夜长,因而有农谚“大雪小雪、煮饭不息”等说法,用以形容白昼短到了农妇们几乎要连着做三顿饭的程度。可常喝喝姜枣汤抗寒;吃桔子、用薄荷油防治鼻炎,消痰止咳。

六一国际儿童节的由来与传统篇十八

其实春节,就是我们说的农历新年,是一年之岁首、传统意义上的年节。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春节的由来和传统风俗,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探究这个习俗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

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贴春联是应该是中国每一个中央都会有这一个习俗。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约、精巧的文字描画时期背景,表达美妙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方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乡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氛围。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端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进步,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来源及各类作品的特征都作了阐述。

春联的品种比较多,依其运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依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中央;“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汉唐是由立春节庆向现代的春节大年节的过渡时期。它表现为两个演进过程:其一为节庆日期由以立春为中心,逐渐过渡到以正月初一为中心,如《荆楚岁时记》所云:“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即岁之元、时之元、月之元,所以汉唐人称之为元旦;其二为单一型态的立春农事节庆逐渐过渡到复合型态的新年节庆。由此产生了一系列以除疫、延寿为目的的饮食习俗,其主要表现就是饮椒柏酒、屠苏酒、桃汤,吃五辛盘、胶牙饧等。

早在汉代,元旦便与饮椒柏酒的习俗结合在一起了。椒酒在先秦时曾是楚人享神的酒醴。到了汉代,“椒”又与寿神之一的北斗星神挂上了钩。据东汉崔《四民月令》说:“椒是玉衡星精,服之令人身轻能(耐)老,柏是仙药。”可见,当时人们已相信元旦饮用椒花柏叶浸泡的酒,能使人在新年里身体健康,百疾皆除,延年益寿。

魏晋南北朝时,人们在元旦除了饮椒柏酒外,还兴起了饮屠苏酒的习俗。《荆楚岁时记》中说:元旦“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进椒柏酒,饮桃汤;进屠苏酒,胶牙饧,下五辛盘;进敷淤散,服却鬼丸;各进一鸡子。”屠苏是一种药剂,南朝梁人沈约《俗说》云:“屠苏,草庵之名。昔有人居草庵之中,每岁除夜遣闾里药一剂,令井中浸之,至元旦取水置于酒尊,合家饮之,不病瘟疫。今人有得其方者,亦不知其人姓名,但名屠苏而已。”显然,最早的屠苏酒是预防时疫的一种中药配剂,在元旦取浸过屠苏药剂的井水饮用,含有新水崇拜的意味。后来,晋人葛洪曾用细辛、干姜等泡制屠苏酒,逐步演化为用一些中药来泡制酒,以起治病防病的作用。

吃五辛盘也是为了健身。魏晋时将大蒜、小蒜、韭莱、芸苔、胡荽称为五辛,在元旦时,人们将这五种辛香之物拼在一起吃,意在散发五脏之气。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在《食忌》中说:“正月之节,食五辛以辟疠气。”他在《养生诀》中亦云:“元旦取五辛食之,令人开五脏,去伏热。”按照现代科学观点,元旦之际,寒尽春来,正是易患感冒的时候。用五辛来疏通脏气,发散表汗,对于预防时疫流感,无疑具有一定的作用。吃五辛盘反映了汉唐人们把新年健康的追求寄托在元旦这一天。

五辛盘是后世春盘,春饼的雏形。唐代时,人们对五辛盘作了改进,增加了一些时令蔬菜,汇为一盘,号为春盘,取其生发迎春之义,在元旦至立春期间食之。如唐代《四时宝镜》中言:“立春日春饼生菜,号春盘。”《关中记》也说:“唐人于立春日作春饼,以春蒿、黄韭、蓼芽包之。”随着时间的推移,春盘、春饼,春卷的名称相继更新,其制作也越来越精美了。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