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古诗词赏析指南(专业2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2-03 07:57:08 页码:12
古诗词赏析指南(专业22篇)
2024-02-03 07:57:08    小编:笔舞

总结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问题的本质,从而更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在总结中,我们可以使用一些图表、数据和实例来支持我们的观点。接下来是一些关于人际关系处理的范文,供大家参考学习。

古诗词赏析指南篇一

近年来,诗词赏析题已成为许多省市中考语文出题的最爱。做这类试题,考生除了真正熟练掌握诗歌的内涵之外,还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现把赏析古诗词的一般方法归纳总结如下:

1、常见的意境:恬静优美、清幽明净、明丽清新、雄浑壮丽、壮阔苍凉、萧瑟凄凉、孤寂冷清、清冷幽静等。

2、常见的表现技巧:

(1)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对比、双关、设问、反问等。

(2)描写手法主要有:托物言志、小中见大、动静结合、虚实相生、联想想像、正侧面结合、比较衬托、乐景写哀、欲扬先抑、象征、渲染、白描、用典等。

(3)抒情方式:直抒胸臆(开宗明义、开门见山、画龙点睛)、间接抒情(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借事抒情)。

(4)语言风格: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语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华美绚丽、委婉含蓄、简练生动、雄浑豪放、沉郁顿挫……需要强调的是,用以上这些术语赏析诗词时,不能空洞,更不能一概而论,需“因诗而异”,根据各诗不同特点,结合相关诗句,有的放矢地进行赏析。

古诗词赏析指南篇二

恐是仙家好别离,故教迢递作佳期。

由来碧落银河畔,可要金风玉露时。

清漏渐移相望久,微云未接过来迟。

岂能无意酬乌鹊,惟与蜘蛛乞巧丝。

碧落银河之畔,正是“牛郎”与“织女”相会的良好场所,何必一定要待金风玉露之七夕才相会呢?大约正是由于仙家之好别离吧?疑而不解,正反映出诗人苦闷难释的孤寂心态,语意感伤,心境难堪。

本诗从猜测仙家的心思入手,指出有离别之苦,才有佳期之乐。然后转到描写佳期的喜庆气氛,以及期盼团圆的心情。最后想到民间风俗,问:“既奉出食品,让蜘蛛代为乞巧,那又如何答谢搭鹊桥的乌鹊呢?”

李商隐,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河南焦作市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作品收录为《李义山诗集》。

古诗词赏析指南篇三

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

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

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

赏析

这首诗以写景起端: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广阔三百里的镜湖,在含着花苞的荷花吐发的时候,西施泛舟出现了,成为采莲人,但是她的艳丽和美名引起了轰动,人看隘若耶,人人争餐秀色,使宽阔的若耶溪变得狭隘了,这一隘字传神,那种人潮汹涌、人舟填溪满岸的热闹场面,犹如呈现在读者眼前,将王维的艳色天下重的虚写,变成了轰动当地的如实描绘。

而西施的入吴,却成为亡吴的原因之一。这等于是提醒读者:到底是因为吴王夫差好色之过,还是由于西施成了亡吴的关键?如果西施是灭亡吴国的关键,那么越国在后来的灭亡又是因为什么?李白没有对后续的发展着墨,并不是他写不出,而是他有意不写。这样做,同样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

西施采莲,在若耶溪里,不但有传说,而且合情理;至于泛舟三百镜湖之中,则是作者的想象了。但这一想象却有更改事实之嫌,因为如果是借镜湖湖水的清澈来表现西施自鉴其美,或者是借三百里的水程来表现拜倒西施的人的众多,那么下句人看隘若耶就显得多余了,这可能是李白百密一疏的笔误。

古诗词赏析指南篇四

疏是枝条艳是花,春妆儿女竞奢华。

闲庭曲槛无余雪,流水空山有落霞。

幽梦冷随红袖笛,游仙香泛绛河槎。

前身定是瑶台种,无复相疑色相差。

1.“春妆”句——为红梅花设喻。春妆,亦即红妆之意。

2.“闲庭”二句——通过写景含蓄地说梅花不是白梅,而是红梅。余雪,喻白梅。唐代戎昱《早梅》诗:“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春雪未消。”落霞,喻红梅。宋代毛滂《木兰花·红梅》词:“酒晕晚霞春态度,认是东君偏管顾。”闲庭,幽静的庭院。

3.“幽梦”句——意谓随着女子所吹的凄清的笛声,梅花也做起幽梦来了。以“冷”、“笛”烘染梅花。参见前联句“何处梅花笛”注。以“红袖”的“红”点花的颜色。

4.“游仙”句——意谓梅花的香气使人如游仙境。乘槎游仙的传说,见《博物志》:银河与海相空,居海岛者,年年八月定期可见有木筏从水上来去。有人便带了粮食,登上木筏而去,结果碰到了牛郎织女。泛,飘浮,乘舟。绛河,传说中仙界之水。《拾遗记》:“绛河去日南十万里,波如绛色。”乘槎本当用“天河”、“银河”,而换用“绛河”,是为了点花红。槎,木筏。

5.瑶台——仙境。咏梅诗词多有此类比喻,如杜牧《梅》诗:“掩敛下瑶台”。瑶台种,就是说它是“阆苑仙葩”。

6.“无复”句——不要因为红梅花不够艳丽而怀疑它曾是瑶台所种。

古诗词赏析指南篇五

苏轼(宋)

不用山僧导我前,自寻云外出山泉。

千章古木临无地,百尺飞涛泻漏天。

昔日菖蒲方士宅,后来薝卜祖师禅。

而今只有花含笑,笑道秦皇欲学仙。

从广州市中心驱车十几公里,就到了南粤名山之一的白云山,这里家喻户晓,是广州的名片。人们常用“白云珠海”来特指广州,“白云”指的就是白云山。

入春后的广州温暖湿润,漫步白云山,只觉空气清新,满目林木花草。在桃花涧,炮仗花、桃花、樱桃花、玉兰花等鲜花盛开,将春天装点得分外繁华,最引人的是炮仗花覆盖的长廊花帘,令人流连忘返。

从古至今,白云山的美景吸引了众多文人志士来此一游,宋代文豪苏东坡也曾多次来此,并留下诗篇。当年,苏东坡被贬谪惠州途经广州,听闻白云山盛名,到山上古寺蒲涧寺游览,还欣赏了宋元清时期“羊城八景”之一的“蒲涧濂泉”。由此写下《广州蒲涧寺》一诗。

蒲涧位于白云山南麓,据介绍,因涧边生长有菖蒲,一寸九节,故称“蒲涧”。蒲涧东边有飞泉挂壁如帘,名“帘泉”,或称“濂泉”。

如今,古寺虽已不见踪迹,但诗里的景色仍可观览。“千章古木临无地,百尺飞涛泻漏天”,山间林木高大茂密,蒲涧犹在,泉水蜿蜒,只是水量已不复当年。走到微汗时,掬一捧溪水于脸上,溪水流到嘴边,甘洌清爽。

沿蒲涧溯溪而上,一座苏东坡石像映入眼帘,东坡手扶竹筒,一旁石刻“东坡引水”四字。相传当年,广州城瘟疫肆虐,苏轼分析发生瘟疫的主要原因是饮水不洁,便提议在白云山滴水岩下凿一石槽,承蓄百尺飞涛之水,再用五管并排的大竹筒,顺着地势将山上泉水引到广州城内。这个方法实施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广州不再发生瘟疫,这也被称为“土自来水”,于是有了东坡引水的典故。了解故事再看雕像,东坡先生眉头微蹙,凝神深思,好像仍在为民生思虑。

转眼间,一下午的时光悄然而过,乘缆车而下,俯瞰白云山景,那些与名山有关的典故盘旋脑中。此一游,自然风光景观与历史人文景观并享,心中愈发开阔,好不惬意。

古诗词赏析指南篇六

夜色下将门轻推,回忆零碎、自落泪,弦曲一惊,奏饮月共醉。

人生同一会,把酒对风月,雾中点点残缺,花恋蝶。

青石板街,书水墨如画江山,几字谁人懂,一行宛月碎?

明月清风,逸奏弦动,弄弦无愧,笑对人间是非。

琴音荡,我提弦弄月,忙忙弄弄一丝丝婉约,清风堆叠。

独步阶前,狂雨打蕉叶,又潇潇了几声雷,真心一世付了谁?

吹牧笛一曲共交欢,弹指间,暗生三千长发泛白。

芳香青草潇潇雨后,若你一笑回眸,确如青山流水。

夕阳西下,暗自独留余晖,细细倾述你的美。

而我独自徘徊,只凭唯一对你了解,饮月下共醉。

夜色茫茫,迷茫了几许孤芒,月下寥寥,惟饮匏樽一杯。

一人回眸天地笑,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等谁回?

任手狂览回忆,今夜如何安睡?难得去丝丝回味。

谱饮月弦曲,书我一世心迹,琴字何解?随曲乱谱,错与对。

心中落泪,来疑心琴写着谁,漫天的思绪,静静随风湮灭。

坐看雁南飞,赏小菜一碟,暗自感伤流年,随记忆都成灰。

一曲饮月,稀稀落落弹指间,让彼此摇头轻叹,赏花、恋蝶飞。

孤奏饮月,我含着泪,却只是无关风月,倾国倾城倾了谁?

古诗词赏析指南篇七

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对客船。朔风吹老梅花片,推开篷雪满天。

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一笑琅然。

入夜,洞庭湖上昏濛濛一片,客船孤零零地停泊在湖间。只有岸上一盏青灯荧荧作闪,同我乘坐的小船遥遥相伴。舱外一阵阵北风肆逞着淫威,想必在无情地摧残着梅花的花瓣。我禁不住推开船窗观看,这才发现已是大雪漫天。顿时我诗兴大作,迫不及待要同风雪争先。雪片与暴风搅作一团,我的诗句又同飞雪互相纠缠。我朗声大笑,心情无比畅然。

鏖战:激战。

缴缠:纠缠。

琅然:指笑声朗朗的样子。

小令前两句交代了孤舟碇泊的背景:时间是入夜,地点是洞庭湖,遥岸青荧的灯火,衬出了客船的冷寂。“洞庭烟”、“灯火青荧”,形象、色彩都有如绘画,足见作者驾驭语言及构筑意境的纯熟能力。孤舟无伴,船外又是昏茫茫一片,可想而知诗人只能蜷缩在船舱中,从而自然地度入“舟中”的题面。“朔风吹老梅花片”是意味深长的一笔。它补出了严冬的时令,还以其若实若虚的意象启人寻绎。在“夜泊洞庭边”的迷茫夜色中,是不可能望见“梅花片”的,可见全句是诗人的一种主观感觉。结合题目的“舟中”二字,则可发现此处的“朔风”,实是诗人在封闭的船舱中所获得的听觉印象。听觉印象而产生视觉效果,反映了朔风的劲烈。这种强烈的风声使作者生发了“吹老梅花片”的联想,于是才有“推开篷”细看究竟的相应举动,这样看来,“朔风”在这里还有陡至的意味。推篷是因为朔风的骤起,却得到了“雪满天”的全新发现,事出意外,惊喜顿生,难怪要“诗豪与风雪争先”了。这一句中的“豪”字,不止属于“诗”,也是对“风雪”的形容。一来它表现了风雪的劲猛,二来也说明了湖上风雪翻飞之景象,别具一种雄豪的阳刚之美。这首小令多能从无字之处读得隐微之意,再次证明了诗人遣字构像的佳妙。

以下写风、雪与诗情搅成一片,难分难辨,活脱脱是一幅江天风雪行吟图。风雪催诗,“一笑琅然”,豪情快意顿时将先前的孤寂悲冷一扫而光。全曲步步设景,层层推进,入情入理而又出新出变,是元散曲羁旅题材中一支开阔雄壮、别开生面的作品。

古诗词赏析指南篇八

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

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苏幕遮》【宋】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李白——《秋思》

燕支黄叶落,妾望自登台。海上碧云断,单于秋色来。 胡兵沙塞合,汉使玉关回。征客无归日,空悲蕙草摧。

秋天真的好冷,感到丝丝的凉风吹进骨头里,坐在无人的角落,

呆望天空,紧抱自己畏缩的身体,听着吹人心骨的秋风。真的累了,真的冷了,

闭上眼,脑海里出现我一直追寻渴望的海市蜃楼,那真的好美呀,

好浪漫呀,曾经为了追它,站在云端崖上,从未感到心惊,迷迷糊糊触摸海市蜃楼,

最后被一语推掉悬崖,身不再回痛,心魂留在云崖之上,

我不再是我,很多人告诉我,要我相信感觉,可我被迷幻所蒙蔽,真假现实我怎分,

每个现实都是你们告诉我的,定神闭眼们才发现一切皆空,

佛问:你忘记了吗?我回答说没有,或者说忘了吧,留存美好,忘记悲哀,一切自在来源于选择嘛,你说的。

佛笑得很开心,千百年来佛一直笑得很开心。说人生如梦,

是因为人生存在不可知的未来;说梦如人生,

是因为有梦才存在生活的欲望。注定的相识,如春季花开的声音,悦耳的清脆。

注定的离别,像晨曦的露水,平静的美丽。与其说爱是种缘,

不如说是留下幸福记忆的巧合。那巧合,使得傍晚的云端,紫霞闪过。

我开始试着将所有的怀疑与怨恨,这一切蒙蔽了美好本质的东西丢弃。

这么做很辛苦,无异于放弃整个爱情。

渐渐地我发现原来只有将这段感情慢慢放下,慢慢置身事外,我才能从中剥离出回忆

我想忘记。佛说:忘记并不等于从未存在,一切自在来源于选择,

而不是刻意。不如放手,放下的越多,越觉得拥有的更多。

经云:众生无我,苦乐随缘,宿因所构,缘尽还无,何喜之有?

得失随缘。一切悲喜都由心生。当你心中有爱恨,

你眼中必定是一个翻腾颠倒的世界,平静过后也并非一无所有,

其实何为有,何为无?只不过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罢了。

道理虽对,却很难做到,再破碎的心,再陈旧的伤口,不肯丢弃。

心中有太多的怨恨,太多的委屈,太多的话要说,可我语言能说,

可能这就是人生,放下。放下,慢慢的都可以解脱心灵的,袱太累

古诗词赏析指南篇九

伤心莫问前朝事,重上越王台。鹧鸪啼处,东风草绿,残照花开。

怅然孤啸,青山故国,乔木苍苔。当时明月,依依素影,何处飞来?

[作者简介]倪瓒(1301-1374),字元稹,自号云林子、风月主人等,无锡(今属江苏)人。元至正初,弃家浪游五湖。著有《清閟阁全集》。散曲现存小令十二首。

[写作背景]作者生活在元末明初,作为元代遗民,他始终不能忘记元兵南下、宋朝灭亡那段悲惨的历史。因此,他一生都没有在元政权下做官,隐逸山林,在他晚年时常追忆旧事,缅怀故国,抒写愁思。

此曲即是作者重登绍兴越王台时所作,包括江浙广大地区在内的越地,既有越王勾践报仇雪趾的历史传统,又是南宋政治经济的中心,人到这里尤其容易激发起亡国的惨痛和恢复河山的愿望,今天作者重游前朝重地,登上当年勾践点兵复仇的越王台,感情不能抑制。

[注解]

前朝:此指宋朝。

越王台:春秋时期越王勾践所建,为驻兵处。

素曩:皎洁银白的月光。

[译文]不要再问前朝那些伤心的往事了,我重新登上越王台。鹧鸪鸟哀婉地啼叫,东风吹指初绿的衰草,残阳中山花开放。

古诗词赏析指南篇十

我是清都山水郎,天教分付与疏狂。曾批给雨支风券,累上留云借月章。 诗万首,酒千觞。几曾著眼看侯王。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

这首词作于西都,即洛阳,很具特色。是北宋末年脍炙人口的一首佳作,曾风行汴洛。词中,作者以“斜插梅花,傲视侯王”的“山水郎”自居,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上片,写作者在洛阳时,“行歌不记流年,花间相过酒家眠”(《临江仙》),过着流连风月的疏狂生涯。

起句,开门见山:“我是清都山水郎”,直率地说出自己不乐世尘,而留恋于山水自然的生活,心怀坦荡。清都,传说中,天帝的居处。《列子・周穆王》:“王实明为清都紫微,钧天广乐,帝之所居。”山水郎,为天帝管理山水的侍从。

“天教分付与疏狂。”是天帝教我这样的。疏狂,不受礼法约束。

“曾批给雨支风券,累上留云借月章。”券(劝),天帝给予的凭证;章,写给帝王的奏章。这就是说,自己能支使风云雨露,这是天帝批准的,也是屡次上书帝王才得到的。诙谐风趣,富有鲜明的个性。《宋史・文苑传》说:“敦儒志行高洁,虽为布衣,而有朝野之望。靖康中,召至京师,将处以学官,敦儒辞曰:‘麋鹿之性,自乐闲旷,爵禄非所愿也。’固辞还山。”

下片,反映作者“几曾著眼看侯王”,即傲视权贵,不愿在朝为官的思想。这句是本词的点睛之笔,也是作者内心思想的写照。作者虽不愿在朝作官,但对国家的命运还是关心的。虽身隐居伊嵩,啸傲洛浦,留恋山水清音,而事实上仍“换酒春壶碧,脱帽醉清楼”(《水调歌头》),“射麋上苑,走马长楸”(《雨中花》),仍不能忘情于十丈红尘。

黄升在《绝妙词选》中说他:“以词章擅名,天资旷远。”这首词就是一首婉丽流畅的小令。

古诗词赏析指南篇十一

吴蜀成婚此水浔,明珠步障幄黄金。

谁将一女轻天下,欲换刘郎鼎峙心。

这首咏史诗是作者经过刘郎浦时,听说此地是三国时刘备到东吴迎亲的地方,有所感触而写的。

咏史诗难在是议论而又不死于议论之下。我们且看吕温是怎样解决这一难题的。

前二句:“吴蜀成婚此水浔,明珠步障幄黄金。”初看时,上句是叙事,下句是想象中的物象,似乎没有什么议论在内。据《三国志》记载,当时孙权对于刘备,既有戒心,又要结亲,是包藏政治用心的。这一点,周瑜说得很明白:“愚谓大计,宜徙(刘)备置吴,盛为筑宫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娱其耳目。”

可是作者写诗,并没有把史实简单概括一下完事,而是借令人可以触摸的艺术形象发表议论。请看“明珠步障幄黄金”这句,既写出孙刘结亲时那种豪华场面:孙夫人使用的步障,是缀满了明珠的;新婚夫妇居住的地方,连帷幄也用黄金来装饰。然而我们深入加以寻味,会发觉这种描写,不仅仅是为了铺叙结婚场面的豪华,还含有这种豪华所隐藏的政治用意。不难看出,诗人把“史”和“诗”很好地统一起来了。

再看下面:“谁将一女轻天下,欲换刘郎鼎峙心?”分明是对孙权的嘲笑。看来已显出议论的面目了。但是细看之下,它又和一般论史不同。一般论史可以是这样平直地写:“刘备以天下事为重,不因一女子而易其志。”说得准确,没有味道。这里却以唱叹出之。诗人发问道:谁会为了一个女子而看轻了天下呢?而孙权、周瑜居然想用来换取刘备鼎足三分的决心,结果又如何呢?写来有顿挫之势,饶有情致。这是从侧面取影,让人们自己去寻思和领悟它的正面意思。这样,它同史论就有灵活与板滞的区别,不是死在议论之下了。

古诗词赏析指南篇十二

十日静秋老,相望各一涯。

离怀消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

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注】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

9.分析江山阅鬓华中阅的妙处。(4分)

10.请简要分析诗作中作者所表达的丰富情感。(4分)

9.阅有看到、见证之意。这里用了拟人手法,生动逼真地写出了江山见证了我头发变白的过程,表明了作者对恢复明朝矢志不渝、坚持到底的决心。(手法2分,分析2分)

10.这首诗既有对远在他乡的友人的思念;(1分)又有对自己身世飘零的感慨;(1分)更隐含着深沉的爱国情怀。(2分)

9.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炼字题,炼字类题目一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该字的字典义+临时语境义,该字使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效果,该字所传递的作者的情感、态度。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0.试题分析:这是一首酬答诗。王处士,名炜,是作者的好友。此诗写出了他们虽天涯沦落,却肝胆相照的友情,写得沉着深挚。它在抒写离情别愫之中,又交织着对国家兴亡的深沉感慨,而这两种情感却是如此有机地熔铸在一起,整首诗苍凉沉郁,情深意切,表达了作者对清朝统治者的不满,对恢复明朝统治的矢志不渝。颇能打动读者的心弦。诗文的风格深沉蕴藉,语势有停顿转折。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古诗词赏析指南篇十三

还了酒家钱。便好安眠。

大槐宫里着貂蝉。行到江南知是梦,雪压渔船。

盘礴古梅边。也信前缘。

鹅黄雪白又醒然。一事最奇君吸取。明日新年。

这是一首即兴抒怀的小词,意味隽永。词中所写到的事,是“还了酒家钱”之后的一些活动,如酒后的安眠,美梦的欢欣与破灭,伴随着江南路上的行程以及在古梅边的“盘礴”。不难看出作者是嗜酒的。然而,他的嗜酒贪醉,与他所处的时代及个人的遭遇有关。他生活在多灾多难的南宋末期。他个人的遭遇也颇不幸。在金兵南下、宋室南渡之际,“室庐既焚荡,飘零住江潭”均见《呈巩睡翁礼》他的祖、父辈都随着宋室的南渡而辗转江南。他曾任过溧阳县丞,又曾隐于方泉,穷愁潦倒,坎坷不遇。他不愿意与当时的污浊社会同流合污,因而“独抱于洁清”《方泉赋》。他的这种行动,又往往受到时人的嘲弄,他对自己的不幸是悲愤的,但又不直接多发愤慨激烈之间,反而婉转其辞:“噫吾命濡滞于此丘(按指方泉)兮,又何敢怨怼而舛差。”《方泉赋》他往往是在醉中讨生活,求解脱,如他在《闲居日有幽事戏作》诗中所说:“自知痴得计,常用醉为醒。”知道了这些背景,对我们了解这首词的深意就容易了。

词人的嗜酒、醉眠,他的美梦及其破灭等等,都是处于当时社会现实下郁郁不得志的反应。词中“大槐宫里着貂蝉”,是用来批判当时富贵无常、得失不定的社会现实。作者曾任过小官,也算在“大槐宫”里呆过的人物,然而词人对“宫”内的沉浮、冷暖深有体察。作者将醉眠后的情景信手拈来,实际上却有更深层的弦外之音,即作者对现实的一种曲折而委婉的批判。

“雪压渔船”,自然是作者在梦醒之后所看到的真实景物,却也未尝不是当时社会现实的形象表现,写其严酷,寓有作者的指斥之意。至于“盘礴古梅边”等,则是作者性格另一侧面的表现。“盘礴”,即箕踞而坐。一般说来,傍梅而踞,对于文人而言,自然是一种绝好的境界。但这里却别有用意。“箕踞”这种坐法,是以屁股坐地,两腿斜前伸出,状如簸箕,是一种傲慢不敬的姿态。这是作者以自己的放浪形骸去嘲弄礼法以至愤世的一种行动表现,是对当时社会的一种反抗形式。

从词的语言风格来说,这首词写得谑而不虐,幽默诙谐。吃酒还钱,事极平常,但以之入词,就表现了一个不赊不赖的醉汉形象,饶有兴味,却令人耳目一新。词的下片,作者将他在“古梅边”那种放浪形骸的“盘礴”,说成“也是前缘”,是前世定下的缘分,显然是小题大做,故弄玄虚,把本来不相连系的事情硬是凑在一起,意在构成幽默。这种表达,尽管作者寓有嘲弄礼法的用意,但在文字表达效果上,首先征服读者的,却是它的幽默诙谐。“鹅黄雪白”,在这里,“雪白”指雪;“鹅黄”是指早春杨柳枝条上所泛出的那种淡黄色,作者有“岁岁鹅黄上柳条”《跋钟山赋》的诗句,这种初春的消息,与白雪相映,醒然在目,预示着作为新春佳节的新年很快就要到了。

最后一句的诙谐与奇特,更是超出常人想象之外:“一事最奇”,猛提一笔,突如其来,形成悬念;“君记取”,使读者自然形成了一种紧张的气氛,就在人们屏息而待的时候,词人却出人意料地说出了一件尽人皆知、无“奇”可言,更无加“最”之理的答案:“明日新年”,把严肃的悬念立刻化为轻烟,随之而来的是读者的释怀,甚至捧腹。这是一种虚张声势、大起大落的笔法,从而构成语言、语意上的起伏跌宕。但在这里,作者也并非为诙谐而诙谐,诙谐之中也流露了他的伤感。“鹅黄雪白又醒然”以至“明日新年”,诵读之下,在一阵捧腹之后,细味深参,便觉一种逝者如斯、流年暗换的伤感情绪隐然可见。词中的“又”字,将作者的这种伤感,传达了出来。原来作者的诙谐只是其表象,腹中却有郁结。

这首词的好处便是这样:在诙谐幽默之中,作者将要奚落的,奚落了;将自己的狂放不羁的性格和伤世之情,相当生动地表现了出来。严肃的内容,发之以诙谐幽默的形式,这就是它的特色所在。

古诗词赏析指南篇十四

是中考的必考题目,这个题对多数学生是个难点,其实,只要抓住一定的技巧,就不会望而生畏了,按着以下方法训练,一定会对古诗词产生浓厚的兴趣。

意象是寄托诗人情感、构成诗歌意境的客观物象,是诗人为了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把客观的物象经过选择、提炼、重新组合后而产生的一种含有特定意义的语言形象。诗人不仅要用意象进行思考和感受,也要用意象来进行表达。如果要理解诗中蕴含的情感、参透诗的意境,那就必须先把握意象。如:

《过故人庄》。

唐代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诗中的意象有:鸡、黍、田家、绿树、村庄、青山、郭外、场圃、酒、桑木、菊花,从这些意象中我们知道都是和美丽的山村风光和平静的田园生活有关的,所以就能确定这是一首山水田园诗。

《过故人庄》这首诗有绿、合、青、斜四个修饰词。在短短的一首古诗词中,诗人往往通过修饰词来传情达意。

从绿这个词,我们仿佛看到诗人伫立村口,满眼是郁郁葱葱的生长茂盛的大树的情景;合这个词,是村边绿树环绕相拥的情态的真实写照。一个青字,正是诗人放眼望去看到的城外的大山上满眼青翠的样子,斜字把青山连绵起伏的情态刻画了出来,这几个词构成一种旷远的境界。远景映衬近景,描写出故人村庄环境的旷远幽静,诗人来到这样环境的村庄,自然心情十分愉快,心旷神怡。

热爱自然向往自由厌恶官场憎恶黑暗。

渴望归隐闲适淡泊悠然自得恬静闲适。

在过故人庄这首诗中,热爱自然、向往自由、闲适淡泊、悠然自得、恬静闲适都可以用来表达诗人孟浩然的心境和情感。

同学们,试着这样子去分析诗歌,不用多久,你就会对诗歌产生浓厚的兴趣,不要一味的到网络上去搜方法技巧,而忽略了自己的思考,切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道理。

古诗词赏析指南篇十五

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在唐代咏中秋的诗篇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作者用富于想象的诗句,给我们描写了月亮上、广寒宫里的景色,“中庭地白树栖鸦”,月光照白了中庭的地面,树上栖息着乌鸦,一个冷冷清清的夜晚展现在我们面前。“冷露无声湿桂花”,月亮上的露珠已经悄悄地湿透了树上的桂花,说明了夜已经很深了,天气透着细细的寒意,展现了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的意境。“今夜月明人尽望”,诗人用了极为通俗的语言,讲述了今天的月亮很明亮,天下所有的人都在望着它。紧接着诗人马上用了转折语句“不知秋思落谁家”,不知道谁还在想念自己的亲人。同是望月,人各不同。诗人有感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凉,引入了入骨的相思,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可以想象诗人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这首诗的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渲染了月明人静、中秋望月、思念亲人的特定环境,非常动人。

古诗词赏析指南篇十六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惟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丹阙:朱红色的宫门。绿烟:指空中弥漫的烟雾。

但见:只看到。宁知:怎知。没:隐没。

白兔捣药:古代的神话传说认为月中有白兔捣药。嫦娥:传说中后羿的妻子,她偷吃了羿的仙药,奔入月中。

当歌对酒时:在唱歌饮酒的时候。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金樽:精美的酒具。

诗人李白是精神上的游子。在他一生中,始终陪伴在他左右的,不是妻子儿女,也不是诗人朋友,而是手中那壶美酒和天上那轮明月。

那壶美酒先是离别的酒,在金陵柳絮飘飞的酒肆里,在妖娆吴姬的劝酒声中频频举杯。然后是放荡不羁的酒,先在长安街市痛饮,斗酒百篇,尽情享受志得意满的喜悦;又在梁、宋豪饮,但愿长醉不复醒,忘怀人生苦恼和是非得失。最后是孤独的酒,先在田园隐士面前畅饮,共话沧桑,陶然忘机;又在江南山水里面独酌,对落花,步溪月,不知不觉到昏黑。

这轮明月曾站在峨眉山顶,挥手送他远离家乡,沿江东进;又在荆门等候,从云间海上照耀着诗人金陵、扬州、剡中的水路;然后,又唤来谢朓、西施,才子佳人,和李白一起欣赏采莲菱歌的民俗风情。这一轮明月,又在安陆盘桓,陪伴着诗人西入长安,有时问讯花间的诗人,有时探看捣衣的思妇;有时飘向太白峰、终南山,为诗人找到神仙、隐士;有时落在天山、蜀道,倾听边疆兵士的心声,诉说他乡游子的艰难。就是这一轮明月,呵护着放逐的诗人,经洛阳,过梁、宋,最后栖息在安徽一带的长江两岸。

终于,诗人忍不住发问了:这一轮明月,是什么时候开始存在的?诗人放下酒杯,昂着头。

只见你虽然高高在上,却不离左右,就像一面悬挂在城楼上的镜子,清澈得似乎能照出人影来。

你从海上升起,又在拂晓的睡梦中隐没,没有一个人知道它和白云依依惜别的情意。

你亘古如斯,孤独无依。

白兔和嫦娥,一点儿也不孤独吗?月光下,有多少同样孤独的人家呢?你无私地抚慰所有人,而他们却死了又生,生了又死,只有你是永恒的。好吧,那就希望你永远陪伴我,在我饮酒唱歌的时候,一定来助兴啊!

李白(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东),关于李白出生地,众说纷纭,大致有两种说法。其一,李白出生于中亚西域的碎叶城(在今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以东的托克马克市附近),李白约五岁时,其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其二,李白出生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县)的青莲乡。天宝初,入长安,贺知章一见,称为谪仙人,荐于唐玄宗,待诏翰林。后漫游江湖间,永王李璘聘为幕僚。璘起兵,事败,白坐流放夜郎(在今贵州省)。中途遇赦,至当涂依李阳冰,未几卒。是唐代著名诗人,有《李太白集》。李白所作词,宋人已有传说(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证以崔令钦《教坊记》及今所传敦煌卷子,唐开元年间已有词调。然今传篇章是否果出于太白,甚难断定。

古诗词赏析指南篇十七

杨万里。

月未到诚斋,先到万花川谷。不是诚斋无月,隔一林修竹。如今才是十三夜,月色已如玉。未是秋光奇绝,看十五十六。

词前小序点明全词的中心是“望月”,同时点明时间是“七月十三日夜”,地点是“万花川谷”。

“月未到诚斋,先到万花川谷。”“诚斋”,是杨万里书房的名字,“万花川谷”是离“诚斋”不远的一个花圃的名字。开篇两句,明白如话,说皎洁的月光尚未照进他的书房,却照到了“万花山谷”。作者用“未到”和“先到”巧设悬念,引人遐想。读完这两句,人们自然地要问:既然“诚斋”与“万花川谷”相去不远,何以月光照到了“万花川谷”,作者的书房里不见月光呢?紧接着两句“不是诚斋无月,隔一林修竹。”使悬念顿解,也说明了作者为什么要离开诚斋跑到万花川谷去赏月。原来,在他的书房前面有一片茂密的竹林,遮蔽了月光。本句中的“隔”字与“修”字看似平平常常,实则耐人琢磨,有出神入化之妙。

试想,竹子如果不是长得郁郁葱葱,修长挺拔,怎么会把月光“隔”断?寥寥十一字,既解开了“月未到诚斋”的疑窦,也说明了书房处于竹林深处,环境幽雅僻静。《宋史》记载,杨万里在任永州零陵县丞时,曾三次去拜访谪居永州的张浚不得见面,后来“……以书谈始相见,浚勉以正心诚意之学,万里服其教终身,乃名读书之室曰‘诚斋’。”这样,就可以想见杨万里名为“诚斋”的书房是费了一番心思,作了精心的设置和安排的。

上片通过对照描写,用“未到”和“先到”点明,此时诚斋仍处在朦胧暗影之中,而“万花川谷”已是月光朗照。下片四句,便描写“万花川谷”的月色。“如今才是十三夜,月色已如玉。”两句中只有“如玉”二字写景,这两字用巧妙的比喻,形象生动地描绘出碧空澄明、冰清玉洁的月夜景色。“才”字与“已”字相呼应,使人想到作者在“十三”的夜里欣赏到这样美妙的月景,有些喜出望外;也使人想到,尽管现在看到的月色象玉一般的晶莹光洁,令人陶醉,但“十三夜”毕竟不能算是欣赏月色的最佳时刻。

那么,何时的月色最美呢?任人皆知,阴历的十五、十六日月亮最圆,是观赏月光最好的日子。这样,词的结尾两句,也就很自然地推出一个新的境界:“未是秋光奇绝,看十五十六。”“未是”二字压倒前句描写的美妙如玉,剔透晶莹的境界,推出一个“秋光奇绝”的新天地,指出即将来临的十五十六才是赏月的最佳时刻。尾二句笔墨看似平淡,却表现出一个不同凡响的艺术境界,说明作者对未来、对美有着强烈的憧憬和追求。

杨万里在文学史上被称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之一,“杨诚斋体”在当时也颇有影响。本词语言平易自然,意境新鲜,生活气息浓郁,说明他的词风一如他的诗风。

古诗词赏析指南篇十八

曲埋万丈虹霓志。

不达时皆笑屈原非,

但知音尽说陶潜是。

郑振铎在《中国俗文学史》中说这首小令是强为旷达之作。它以《饮》为题,而在多方歌颂酒乡的背后实寓藏着对现实的全面否定。作者何尝忘却个人功名、国家兴亡,只因他既背负着学生的国恨家仇,不愿出仁新朝;同时他已身为亡国之民,又不能投身于抗元斗争之中,自觉已无资格关心兴亡大事。这都是时代使然,真个旷达,本可淡然置之。而曲里还需提到这些,还要借助酒去排除这些,下说明其未能忘情,实难遣此,只是强为旷达。

方何碍:却有什么妨碍,即无碍。方,却。

有甚思:还有什么思念?

糟醃:用酒糟醃渍。

醅淹:用浊酒淹没。

曲埋:用酒麯埋掉。曲,通麯。

虹霓志:气贯长虹[译文]长醉以后没有妨碍,不醒的时候有什么可以想的呢?用酒糟醃渍了功名二字,用浊酒淹没了千年来的兴亡史事,用酒麯埋掉万丈凌云壮志。不识时务的人都笑话屈原不应轻生自尽,但知己的人都说陶渊明归隐田园是正确的。

古诗词赏析指南篇十九

波声拍枕长淮晓,隙月窥人小。

无情汴水自东流,只载一船离恨向西州。

竹溪花浦曾同醉,酒味多于泪。

谁教风鉴尘埃?

酝造一场烦恼送人来!

此词为元丰七年(1084)十一月作者至高邮与秦观相会后,于淮上饮别之词。词中反映了苏、秦两人的深挚情谊。

起二句,写淮上饮别后的情景。秦观厚意拳拳,自高邮相送,溯运河而上,经宝应至山阳,止于淮上,途程二百余里。临流帐饮,惜别依依。词人归卧船中,只听到淮水波声,如拍枕畔,不知不觉又天亮了。着一“晓”字,已暗示一夜睡得不宁贴。“隙月”,指船篷罅隙中所见之月。据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总案》载,苏轼于冬至日抵山阳,十二月一日抵泗州。与秦观别时当十一月底,所见之月是天亮前从东方升起不久的残月,故“窥人小”三字便形容真切。“无情汴水自东流,只载一船离恨向西州”,二语为集中名句。汴水一支自开封向东南流,经应天府(北宋之南京,今河南商丘)、宿州,于泗州入淮。苏轼此行,先由淮上抵泗州,然后溯汴水西行入应天府。

流水无情,随着故人东去,而自己却载满一船离愁别恨,独向西行。“无情流水多情客”(《泛金船》),类似的意思,苏词中也有,而本词之佳,全“载一船离恨”一语。以水喻愁,前人多有,苏轼是词,则把愁恨物质化了,可以载船中,逆流而去。这个妙喻被后人竞相摹拟。李清照《武陵春》词:“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声名竟出苏词之上。

“西州”,龙榆生《东坡乐府笺》引傅注以为扬州,其实词中只是泛指西边的州郡,即东坡此行的目的地。

过片二句,追忆当年两人同游的情景。元丰二年,东坡自徐州徙知湖州,与秦观偕行,过无锡,游惠山,唱和甚乐。复会于松江,至吴兴,泊西观音院,遍游诸寺。词云“竹溪花浦曾同醉”,当指此时情事。“酒味”,指当日的欢聚:“泪”,谓别后的悲辛。元丰二年端午后,秦观别东坡,赴会稽。七月,东坡因乌台诗案下诏狱,秦观闻讯,急渡江至吴兴寻问消息。以后几年间,苏轼居黄州贬所,与秦观不复相见。“酒味多于泪”,当有感而发。末两句故作反语,足见真情。“风鉴”,指以风貌品评人物。吴处厚《青箱杂记》卷四:“风鉴一事,乃昔贤甄识人物拔擢贤才之所急。”东坡对秦观的赏拔,可谓不遗余力。熙宁七年(1074年),东坡得读秦观诗词,大为惊叹,遂结神交。三年后两人相见,过从甚欢。后屡次向王安石推荐秦观。

可见文人高士之友谊实非常人可比。

古诗词赏析指南篇二十

平岸小桥千嶂抱,柔蓝一水萦花草。茅屋数间窗窈窕。尘不到,时时自有春风扫。

午枕觉来闻语鸟,欹眠似听朝鸡早。忽忆故人今总老。贪梦好,茫然忘了邯郸道。

【赏析】

王安石晚年这首山水词所表现的是一种恬静的'美, 就中反映出他在退出政治舞台后的生活情趣和心情:

情与景之间,由茅屋午梦加以沟通,使上下片写景与 抒情之间不觉截然有分界。

起首二句写得极为娟秀,为人所称誉,乃融化他人句而来。吴聿《观林诗话》记王安石尝于江上人家壁间见一绝,深味其首句‘一江春水碧揉蓝’,为踌躇久之而去,已而作小词,有‘平岸小桥千嶂抱,柔蓝一水萦花草’之句。盖追用其词。此见词人善于融炼诗句,浑然天成。他用一水来概括一江春水,添萦花草三字烘托春光烂漫,丰富了原句的内容,提取原诗精华,调合得巧妙自然。柔蓝一水,形容水色清碧,柔下得轻盈贴切,形象生动,使词的画面呈现出一种美丽、清新、宁静的色彩美。

茅屋数间窗窈窕三句,以窈窕形容窗的幽深,反映出茅屋千嶂抱着的竹林里的深窈秀美。他同期写的《竹里》诗可与此参读:竹里编茅倚石根,竹茎疏处见前村。闲眠尽日无人到,自有春风为扫门。此即词中茅屋数间的一般情景。茅屋三句,包涵了《竹里》诗的全部情景,但情韵连续,融成一片,更见精严。午枕觉来闻语鸟一句,见出词人那种与花鸟共忧喜、与山水通性情的悠闲的情致与恬淡的心境。欹眠句,从睡醒闻鸟声,联想到当年从政早朝时骑马听朝鸡,恍如隔世。这并非久静思动,却是绚烂归于平淡后常有的心理反应。

其比较的结果,马上的鸡声还是比此时枕上的鸟声动听。此意由下文再补足。忽忆故人今总老,反衬自己之已老。而此时贪爱闲话的午梦,已丢却卢生邯郸道上所作的建功树名,出将入相的黄粱幻梦(见唐沈既济《枕中记》)。

王安石二次罢相隐居金陵以后,心境渐渐平淡下来。叶梦得《避暑录话》记载:王荆公不爱静坐,非卧即行。晚卜居钟山谢公墩,畜一驴,每食罢,必日一至钟山,纵步山间,倦则即定林而睡,往往至日昃及归。这种旷日的游历体察,引发词人创作了不少描写水光山色的景物词。这首词,艺术的锤炼上比早年更为成熟。历来的评论家,极推崇王安石晚年写景抒情的小诗,而往往忽略这类风格的词。其实,这首得比其同类的诗还要出色。此词的主要特色,是善于融诗入词。

古诗词赏析指南篇二十一

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长安城上一片明月,干家万户都传来阵阵的捣衣之声。秋风吹不尽的是,思妇们对玉门关外的绵绵的思念之情。何日才能扫平胡虑,夫君从此不再远征。

诗写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结束战争,丈夫免于离家去远征。虽未直写爱情,却字字渗透着真挚情意;虽没有高谈时局,却又不离时局。情调用意,都没有脱离边塞诗的风韵。

笼统而言,诗人的手法是先景语后情语,而情景始终交融。长安一片月是写景,同时又是紧扣题面,写出了秋月扬明辉的季节特点。而见月怀人是古典诗歌传统的表现方法,加之秋来是赶制征衣的季节,所以写月也有起兴的意义。此外,月明如昼,正好捣衣,而那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月光,也容易勾起思妇的相思之情。制衣的布帛须先置砧上,用杵捣平捣软,是谓捣衣。这明朗的月夜,长安城就沉浸在一片此起彼落的砧杵声中,而这种特殊的秋声,对于思妇又是一种难耐的挑拨。一片万户,写光写声,似对非对,措辞天然而得咏叹味。秋风,也是撩人愁绪的,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便是对思妇的第三重挑拨。月朗风清,风送砧声,声声都是怀念玉关征人的深情。用总是二字,情思益见深长。这里,秋月秋声与秋风织成浑成的境界,见境不见人,而人物却好像真的在,玉关情也很浓。此情之浓,不可遏止,于是有了末二句直表思妇的心声: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后世的某些人偏爱含蓄,认为删去末二句作绝句更好,其实未必是这样。不知歌谣妙,声势出口心(《大子夜歌》),慷慨天然,是民歌本色,原本不必故意使用那种吞吞吐吐的用语。而从内容上看,末二句使诗歌思想内容大大深化,更具社会意义,表现出古代劳动人民冀求能过和平生活的善良愿望。全诗手法如同电影,有画面,有画外音。月照长安万户、风送砧声、化入玉门关外荒寒的月景、插曲: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这是十分有意味的诗境,这种犹如女声合唱的插曲决不多余,它是画面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画外也在画中,它回肠荡气,激动人心。因此,这首诗从正面写到思情,而有不尽之情。

古诗词赏析指南篇二十二

“赏析的基础首先是理解诗文的意思。”张树铮教授说,虽然命题材料都是考纲规定的“浅易的古代诗”,但解答高考古诗试题的瓶颈还是读不懂诗,考生遇到古诗文读不懂不要慌,先看一下作者名字,回忆一下作者诗文的创作风格,熟悉其作品的主体风格及主流思想。例如,李白的诗炽烈奔放,怀才不遇;杜甫的诗沉郁凝重,忧国忧民;王维的诗含蓄生动,闲适空寂;杜牧的诗含蓄绰约,借古讽今等。

张树铮教授说,鉴赏诗歌要知人论世,所谓“知人”就是明确作者的生平、思想和风格。如果考生不熟悉试题中的作者,还有一个方法就是“论世”。试题会在注释中交代诗人所处时代背景,这些注释内容恰是解题所需的关键信息。考生们要了解历史,弄清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这样即使在读不懂诗文的情况下,也能找对整体方向,快速答题。

“任何一首古诗文的考察无非就是两个内容,思想情感和艺术手法。”张树铮教授说,做古诗词试题注意其中的“情感语”,即古诗标题或正文中直接表达作者情感的语言。许多诗歌中不仅交待诗歌所咏对象和事件,还常以“怨、愤、哀、喜、别”等词语点明全诗感情基调和写作目的。高考所选古诗大多具有篇末点题的特点,因此把握全诗主旨的捷径就是深入探究诗词中末几句含意。

张树铮教授说,考生们最好要熟悉古诗词的题材类型。山水诗、田园诗、边塞诗、送别诗、思乡诗、咏物诗、咏史诗等七类古诗抒发的情感是有规律可循的。山水诗抒发喜爱山川美景之情;田园诗抒发怡然自得的闲适情趣,表达远离污浊官场的洁身自好情怀;边塞诗表达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征人久戍边关的乡思或壮志未酬的怨愤;送别诗抒发黯然销魂的离愁别绪,表达对情人或亲人的依恋,寄托对友人诚挚的安慰和祝愿;思乡诗表达客居他乡游子和远戍边关征人的思乡怀人,熟悉这些对考生答题有很大的帮助。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