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冬至节日习俗解析大全(2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2-29 04:52:06 页码:14
冬至节日习俗解析大全(21篇)
2024-02-29 04:52:06    小编:文锋

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它可以通过类比使抽象概念更具体,让文章更生动有趣。要注重总结的逻辑性,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清晰地理解和把握论述的条理。在读完以下的总结范文后,我们可以思考一下哪些地方可以借鉴和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冬至节日习俗解析篇一

暑假的最后一个星期,我和爸爸去内蒙古呼和浩特旅游。一路上,导游陈阿姨给我们介绍了很多蒙古游牧民族的生活常识。

蒙古人的服饰,男人穿的袍子,腰上系一根带子,怀里面经常揣着银碗和筷子,还带着蒙古刀,到了别人家里,直接就动手可以吃了。在重大节日上,女人会佩带银的首饰。蒙古人的衣服一般是左边开襟的,只有死人是右边开襟。蒙古包其实是很有学问,门的边上有一根绳子,如果刮大风,就放松绳子,整个蒙古包会变矮,就不容易被风刮起来,如果下大雨,就收紧绳子,整个蒙古包会变高,门也变高,雨水就不容易进来。顶上还有一个圆形天窗,不仅可以采光通风,而且一看木条的影子就可以知道时间,连钟都不用,以前的牧民也没有闹钟啊。而且,安装、拆卸也很方便,个把小时就可以搞好,用一个勒勒车就可以拉着走了。蒙古人很爱马,他们认为马是忠实的朋友,有“四不杀”,主人的`坐骑不杀、救过主的马不杀、好的种马不杀、下过驹的母马不杀。

到了地方,下车一看,现在的蒙古包都是固定住了,不过顶和天窗还是一样的。蒙古人确实很爱马,看他们训马的时候也是很凶的。

这次内蒙古之行,让我学到了很多游牧民族的习俗和知识。

冬至节日习俗解析篇二

斟酒敬客,是蒙古族待客的`传统方式。他们认为美酒是食品之精华,五谷之结晶,拿出最珍贵的食品敬献,是表达草原牧人对客人的敬重和欢迎。

通常主人是将美酒斟在银碗、金杯或牛角杯中,托在长长的哈达之上,唱起动人的蒙古族传统的敬酒歌,客人若是推让不喝酒,就会被认为是瞧不起主人,不愿以诚相待。

宾客应随即接住酒,接酒后用无名指蘸酒向天、地、火炉方向点一下,以示敬奉天、地、火神。不会喝酒也不要勉强,可沾唇示意,表示接受了主人纯洁的情谊。

接着穿戴民族盛装的家庭主妇端来清香扑鼻的奶酒款待客人,这也是蒙古族的传统礼节。主人会用诗一般的语言劝酒:“远方的客人请你喝一杯草原佳酿,这是我们民族传统食品的精华,也是我们草原人民的厚意深情”。

一般敬酒礼仪如下:

敬酒者身着蒙族服装(头饰、蒙古袍、腰带、马靴),站到主人和主宾的对面,双手捧起哈达,左手端起斟满酒的银碗;献歌;歌声将结束时,走近主宾,低头、弯腰、双手举过头顶、示意敬酒;主宾接过银碗,退回原位;主宾不能饮酒的,要再唱劝酒歌或微笑表示谢意,以右手无名指沾酒,敬天(朝天)敬地(朝地)敬祖宗(沾一下自己的前额),施礼示敬或稍饮一点儿;主宾饮酒毕,敬酒者用敬酒时的动作接过银碗,表示谢意;向主宾敬酒完毕,按顺时针方向为下一位客人敬酒或按主人示意进行。

对尊贵的客人用“德吉拉”礼节:主人手持一瓶酒,酒瓶上糊酥油,先由上座客人用右手指蘸瓶口上的酥油抹在自己额头,客人再依次抹完;然后主人斟酒敬客。客人要一边饮酒,一边说吉祥话,或唱酒歌。

待客时主人经常要唱祝酒歌祝酒,一支歌客人要喝一杯酒,使之不能拒绝。蒙族认为让客人酒喝的足足的,才觉得自己心意尽到了,所以主人家从老到少轮流向客人敬酒,客人不喝下去,主人就要一直唱下去,直到客人喝下为止。

蒙族过小年时祭火,在灶前摆酒等供品;点一堆柴草,把黄油、白酒、牛羊肉等投入火堆表示祭祀;过年时要专摆酒肉祭祖。

蒙族农历八月举行马奶节,开幕时主持人首先向蒙医敬献马奶酒和礼品。赛马之后,众人向骑手们欢呼,敬献马奶酒。

蒙族婚礼时,至少举行三次宴会,婚礼主要在女家举行。喜日的前一天,新郎与伴郎、主婚人、亲友、歌手等一帮人到女家。女家邀请自己家的亲友来参加“求名宴”;晚间女家又设新娘离家前的“告别宴”,新郎、新娘、嫂子和姑娘们坐一席;到次日早晨,婚礼结束,宾客准备告辞,娘家在门口备酒席一桌,给每位客人敬“上马酒”三杯,客人干杯后方可启程。

蒙族人在结交知己朋友时,双方要共饮“结盟杯”酒,用装饰有彩绸的精美牛角嵌银杯,交臂把盏,一饮而尽,永结友好。

蒙族无论狩猎回来,还是放牧休息,牧民们燃起篝火,烧烤猎肉,和着悠扬的马头琴,举杯饮酒,豪歌劲舞。著名的蒙族《盅碗舞》多是在宴席之上酒酣兴浓之际由舞者(女子)即兴表演。舞者双手各捏一对酒盅,头顶一碗或数碗,舞蹈时头不摇,颈不晃,双手击打酒盅,甩腕挥臂,旋转舞蹈,刚柔相济,舒展流畅。

“金杯金杯斟满酒,双手举过头,炒米奶茶手抓肉,今天喝个够,朋友朋友,请您尝尝,这酒纯正,这酒绵厚。

现在生活在甘肃、青海、宁夏、新疆、额济纳、阿拉善等地的蒙古族,被人们称之为“卫拉特”蒙古族,也就是一些人所说的西蒙古。这些蒙古族既是整个蒙古民族的有机组成部分,也保持了他们文化上的独特性。卫拉特,这是古代蒙古一个部落的名称,有“森林中的百姓”的意思。

敬神。

蒙古民族的礼宴上有敬神的习俗。据《蒙古风俗鉴》描述,厨师把羊割成九个相等的肉块,“第一块祭天,第二块祭地、第三块供佛、第四块祭鬼,第五块给人,第六块祭山,第七块祭坟墓,第八块祭土地和水神,第九块献给皇帝”。

祭天则把肉抛向蒙古包上方;祭地则抛入炉火之中;祭佛置于佛龛前;祭鬼置于包外;祭山则挂之于供奉的神树枝上,祭坟墓即祭本民族祖先。置于包外,祭水神扔于河泊,最后祭成吉思汗,置于神龛前。

这种习俗可以追溯到古老的萨满教,其崇拜多种神祗,尔后蒙古人信仰的喇嘛教又吸收了其古老的民间信仰,把众多的神祗入了喇嘛教的轨迹。

冬至节日习俗解析篇三

卫拉特蒙古受到宗教文化影响下形成的习俗最突出的表现之一就是人们的居住习俗。据文化人类学家研究指出,居住习俗最早追溯于原始时代,它与独特的民族文化有着莫大的关联。而卫拉特蒙古的居住民俗就深受其宗教文化的影响,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居住习俗。居住习俗最主要的三方面表现是:衣、食、住。下面做具体阐释。卫拉特蒙古一般是搭蒙古包为居住地,卫拉特蒙古人一般讲究室内的陈设摆放,如佛龛摆放的朝向是他们最为重视的。在新疆土尔扈特蒙古包内,日常用具的摆放位置都是十分讲究的,柜子的朝向正对着蒙古包的门,在柜子上摆放着佛龛,卫拉特蒙古人如此重视佛龛的摆放位置是因为佛龛中的佛是他们最尊敬的神。另外,有些卫拉特蒙古人家中,佛龛朝向蒙古包的西北方向蒙古人如此重视佛龛的位置,就是因为受到他们崇拜原始宗教萨满教“翁衮”的信仰的影响,后来藏传佛教传人到蒙古族,人们便开始信佛,供奉的对象也转向了佛像。另外,还有些卫拉特蒙古人家的佛龛是朝向正北方向的,这也是受到当地藏族的宗教观念的影响而形成的,一开始佛龛的朝向是西北方向,因为他们视西北方向为神灵,后来他们的宗教观念发生了改变,用正北替代额西北,于是佛龛的朝向就成了现在的正北面。由此可见,卫拉特蒙古人的生活上的习俗是深受人们信仰的宗教观念的影响的并且是随着宗教观念的变化而有所改变的。

据有关文献记载关于卓罗斯的两支——准噶尔和吐尔伯特的神话,其中不可避免地带有后期佛教的色彩,但是仍然可以从中看出卫拉特蒙古人崇拜萨满教的信仰。这些宗教思想观念一直影响着卫拉特蒙古人,并且充斥了他们的'生活习俗。现在卫拉特蒙古人居住的蒙古包中央通常会放置一个炉灶,这家人经常会以炉灶为中心,围绕着它全家人进行祭祀活动。卫拉特蒙古人崇拜火,而且火中会藏着神灵即火神。火神在他们心中是至髙无上的,并且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它能够帮助人们去净化不洁之物,于是就出现了以上的祭祀活动,他们希望火神能够保佑他们家人一切安康。

二、人生礼仪。

又k礼仪是翻译佛教术语而来的,它的简称是通过礼仪。卫拉特蒙古人的人生礼仪深受巫术的宗教信仰的影响。人生礼仪的习俗包括生育礼仪、婚姻礼仪等。从文化人类学家的研究结果看来,每个民族的人生礼仪信仰都与这个民族的信仰息息相关。在藏传佛教进人卫拉特蒙古族以后,人们的人生活习俗处处带有藏传佛教的影子,包括牧民迁移牧地、婚姻丧葬、生病、天灾、出门远行等。但是卫拉特蒙古原始崇拜萨满教的信仰一直保留了下来,体现在卫拉特蒙古人的洗婴仪式即诞生礼中。新疆卫拉特蒙古人在给刚刚出生的婴儿洗澡的时候,会举行仪式,货在洗澡水中放置羊骨,或者放盐。这是因为在卫拉特蒙古人看来,盐是人们日常所必需的,是有益于人民的一种东西,用盐给婴儿洗澡就是希望孩子长大以后能够像盐一样造福于人民。在洗澡的时候,卫拉特蒙古人还会在婴儿的脚底下铺上两块石头,这是深受新疆卫拉特蒙古人所信仰的白色习俗和崇拜岩石佛教观念的影响下形成的,人们希望婴儿长大后能有像岩石一样坚强的意志力,能够为国建功立业。

在萨满教信仰和藏传佛教二者的结合下,卫拉特蒙古人的婚姻习俗和婚姻观念打上了宗教信仰的烙印,体现在卫拉特蒙古人举行婚礼的过程中。在婚礼的仪式上,都会先驱邪,然后拜日、月、天这是出于卫拉特蒙古人对日、月、天的崇拜观念。另外卫拉特蒙古人还有着浓厚的崇拜大自然的信仰,大自然中的山山水水、日日月月都是神灵,体现在他们的婚礼上从头到尾都会唱赞祝词,向天地、山水祈祷让他们能够白头到老等,可见卫拉特蒙古人的婚礼习俗深受他们宗教信仰的影响。

三、节曰庆典。

中国各民族的节日庆典来源多种多样,其中最主要的来源是人们的宗教信仰,这点在少数民族的人民身上表现得最为突出。卫拉特蒙古人的节日庆祝方式体现了浓郁的额宗教色彩,下面以白节为例。

白节来源于卫拉特蒙古人对白色的信仰。在他们看来,白色是纯洁、美好、坦白、善良等美好品德的象征。因而卫拉特蒙古人特别注重对白节的庆祝,因为他们希望能够在庆祝这样的节日中祈祷自己和家人万事如意。在白节到来之时,卫拉特蒙古人在除夕一直到初三都会举行各种各样的仪式,他们张灯结彩、祭祀长辈、载歌载舞、骑马拜年、互赠水饺、摆放吉祥物等。如在初一的早上,他们会去向长辈拜年,他们会互相赠献哈达,互相说祝福语。另外他们还会将食物放人火中,以祭火神,体现了卫拉特蒙古人崇拜火神的观念。人们在白节的活动多种多样,几乎都与他们的宗教信仰相关,包括藏传佛教信仰、拜火信仰、英雄崇拜信仰,英雄崇拜观念和自然崇拜观念等。他们希望通过这个节日能够在接下来的一年里无病无灾、平平安安。同时卫拉特蒙古人的其他节曰也体现了他们的宗教信仰。

四、结语。

总而言之,卫拉特蒙古族在其他民族的宗教观念的影响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宗教文化。卫拉特蒙古人的生活习俗的各个方面都打上了宗教信仰的烙印,寄予了卫拉特蒙古人的各种美好愿望。

冬至节日习俗解析篇四

我们濮阳的春节差不多在腊月初八就开始了,那天,人们采用米、枣、豆等八种不同的农作物煮成粥,取名腊八粥。吃腊八粥的时候,还习惯把腊八粥里面的米饭抹在枣树上,寓意是来年的枣儿结的像米饭一样疙疙瘩瘩。美味的腊八粥刚一出锅,就让我的口水飞流直下三千尺了。在那一天,人们还会泡腊八蒜,把掰好的蒜瓣儿放进醋坛子里,再把醋坛子给封起来,到春节那天再取出来就着饺子吃,醋有了辣味儿,蒜瓣儿也成了翡翠的颜色,可谓是色香味俱全,无论是看着还是吃起来都会让人觉得心旷神怡。

到了腊月二十三,就是人们说的小年。在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吃芝麻糖,俗称祭灶糖。家乡还有句顺口溜:“二十三,祭灶官”也就寓意着吃了祭灶糖长大能当官儿。“二十四年下气,家家户户扫房子”,说明春节马上到了。

到了大年三十,大人们更是忙活的不可开交。贴春联、包饺子、放鞭炮都要做。到了中午,伴着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大家会做一大桌子的菜开始吃团圆饭了,年三十的晚上必须吃的是饺子,所以,在这一天,无论男女老少都会狼吞虎咽的吃饺子。到了除夕之夜,才是真正好玩儿的时候呢!一家人聚在家里,边吃零食边看春节联欢晚会,到了午夜十二点钟,楼下又响起了鞭炮的声音。再过几个小时就该起床了,这叫起五更,起床后还是吃饺子,这次的饺子吃一半剩一半儿呢!这寓意着来年的'“年年有余”!吃完之后,仍然不可以睡觉,因为在这一天,除了很小很小的孩子们,人们都会守岁。

大年初一可就和大年三十截然不同了!这一天,大街上热热闹闹!大人们要去亲戚、邻居家互相拜年!从初一到初七这几天吃完饭、放放炮、上上网、看看书,真是美哉!悠哉啊!人们都会沉浸在春节的快乐之中。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灯谜最早是由谜语发展而来的,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它是一种富有讥谏、规戒、诙谐、笑谑的文艺游戏。谜语悬之于灯,供人猜射,开始于南宋。《武林旧事·灯品》记载:"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元宵佳节,帝城不夜,春宵赏灯之会,百姓杂陈,诗谜书于灯,映于烛,列于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称为"灯谜"。如今每逢元宵节,各个地方都打出灯谜,希望今年能喜气洋洋的,平平安安的。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唐宋时灯市上开始出现各式杂耍技艺。明清两代的灯市上除有灯谜与百戏歌舞之外,又增设了戏曲表演的内容。

历代人们除游灯市外,又有迎紫姑祭厕神、过桥摸钉走百病等习俗,有击太平鼓、秧歌、高跷、舞龙、舞狮等游戏。

传统社会的元宵节是城乡重视的民俗大节,在城市元宵喧闹尤为热烈,它体现了中国民众特有的狂欢精神。传统元宵所承载的节俗功能已被日常生活消解,人们逐渐失去了共同的精神兴趣,复杂的节俗已经简化为“吃元宵”的食俗。

冬至节日习俗解析篇五

情人节也称瓦伦丁节。可以追溯到一千多年以前,公元3世纪,好战的罗马克拉底斯大帝,为了扩军备战,不许青年人谈情说爱,禁止已到婚配年龄的青年男女结婚成家。这一暴政当然受到人民的反对。牧师瓦伦丁不仅劝阻大帝收回成命,同时,勇敢地向这一禁令挑战,毅然为青年男女主持婚礼仪式,这就极大地触怒了统治者,瓦伦丁遂被捕入狱,后死在狱中。

瓦伦丁是为了青年人的爱情而死的。人们为了纪念他,就把他逝世的二月十四日定为情人节。每到这一天,世界各地的青年男女都要选一件精美的.礼物送给自己的心上人。青年女子则把月桂树叶贴在枕头上,期盼着能与自己的白马王子在梦中相会。其他不同年龄阶段的男女,也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对自己配偶或恋人的情感。目前,情人节已在我国城市年轻人中间开始盛行起来。

冬至节日习俗解析篇六

周礼规定,士人婚礼有六项内容: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称为六礼。六礼数千年来一直相袭沿用,清代婚礼亦贯彻其立意,分为议婚、定婚、结婚三个阶段。议婚就是选择对象,相当于纳彩、问名;定婚就是确立男女双方的婚约,分为小定和大定,小定相当于纳吉,大定相当于纳征;结婚就是举行婚礼,相当于亲迎。

1.议婚:周礼中议婚重视的是女子的名字,用女子之名占卜婚姻是否吉祥,故有问名之礼。清代重视的是生辰八字,在家世嫡庶相貌等基本条件相互认可的前提下,双方过门帖、庚帖,门帖书祖宗三代的籍贯、职位、功名等,庚帖书自家儿女的生辰八字。八字经核算互不冲犯,议婚即告成功。

2.定婚:议婚成功后进入定婚阶段,首先是小定,由婆家出一名全福太太,即丈夫子女公婆俱全的中老年妇女,将小定礼送往女家。小定礼汉人重视戒指,旗人重视如意。放定之日,姑娘盘腿端坐在炕上,由全福太太将戒指或如意亲手交给姑娘,这门婚事就算是正式定下来了。即使到了民国时期,《六法全书》仍然规定,只要经过小定,婚约即告成立。

之后就是大定了,时间通常在拟定的迎娶之日的一百天以内,主要内容是男方将聘礼送往女家,并商定迎娶日期,告知亲朋好友等事。大定礼中必不可少的是一只鹅,代雁也。

3.结婚:迎娶之日前一天或者当天,女方要将姑娘的嫁妆送往男家。嫁妆以抬论,民间富贵人家,总要送上一份“全堂”嫁妆,即六十四抬;至少也要“半堂”,即三十二抬。嫁妆种类从田亩产业到痰盂夜壶以至于破鞋烂袄子种类俱全。至于亲迎,旗人重古礼,“以婚为期”,迎娶新娘必定在晚上,而且一定要赶在子时之前将新娘迎进家中。

如果过了子时,新郎新娘行过合卺后就必须退出,等到第二天晚上才可以同房。因为古人认为子时之后阳气渐生,不利于阴阳平衡。若如此,新娘就必须在炕上呆上一整天,因为习惯要求新娘在同房之前不得下地。

所以旗人姑娘在上轿之前,基本不吃东西不喝水,顶多吃几个鸡蛋充饥,就是为了一旦误了吉期不致引起个人问题的`难堪。迎娶是坐轿,旗人通常是红呢大轿一顶迎新娘,新郎和四名或八名送亲老爷则骑马前往。花轿可以用八抬,不受官员平时用轿子只能四抬的限制。婆家的全福太太要先乘车前往女家,和女方的送亲太太一起为新娘上头。新娘上轿前要穿婆家送来的破旧棉袄,越破越好,如果婆家没有就会去找至亲世交借。

当然棉袄穿在里面,外面还是会罩上鲜艳的新褂子。脚上穿蓝布鞋,盖清人以蓝黑为正色也。迎娶时以贴囍字牛角灯前引,乐队仪仗设而不作,和乡间的吹吹打打决然不同。

新娘进门之后,并没有拜见来宾的习俗,更不会点烟敬酒地应酬,宾客祝贺的对象,是新郎的父亲而不是他本人。至于拜天地、坐帐、喝合卺酒、吃子孙勃勃等,都在喜房中由送亲太太和迎亲太太操持,新娘拜见公婆则在第二天,古板点的人家甚至坚持古礼“娶妇三日,始见舅姑”。

冬至节日习俗解析篇七

日式民居地面大多是由榻榻米构成的,所以日本人在进入玄关的时候会脱鞋然后换上脱鞋再进屋。所以你在进入日本人家里或日本的旅馆的时候也不要忘记脱鞋。

2.日本的自来水可以直接饮用。

日本的自来水非常干净,可以直接饮用。只要是自来水喷水口喷出的水都可以喝。在大一点的酒店、餐厅都专门备有矿泉水给客人饮用。

3.出门一定别忘记带伞。

日本是海洋性气候,经常下雨,带上一把伞有备无患。而且最好带长柄伞,这样方便不用时把伞放到商店或住宅前的筐里。

4.不要随地乱扔垃圾。

日本人很爱干净,出门时会随身携带一个塑料袋,他们会把垃圾装到袋子里自己带走。所以,在日本切记勿乱扔垃圾,也不要随地吐痰。

5.不要闯红灯。

日本人很遵守交通规则,他们会严格按照红绿灯的指示在走。

6.上扶梯时要靠左站。

日本人的确很严谨,连上扶梯都很有秩序,排好队站在靠左的方向。

7.说话习惯。

吃饭时,日本人会说:“我开动啦。”吃完后会说:“谢谢款待。”回家后会说:“我回来啦。”走的时候说:“我走了。”这是日本人每天必备的寒暄语。

8.电车上不许喧哗,更不许抢座。

在遵守规则这一点上估计没有人比日本人做得更好了。坐电车时大家都很安静不吵闹,也不争强座位。

9.自带手机没办法用。

去日本不必带手机。因制式不同,自带手机在那儿根本没法用。另外,日本的电压为110伏特,(主要是两脚扁插头)所以,自带的相机、录像机等电池充电器如不是110-240伏特兼容的,也无法使用。

10.出行最好乘坐地铁。

在日本,地铁是最为划算的交通方式。而且日本地铁线路多而密集,出行选择余地也很大。

11.兑换货币不方便。

在日本,兑换货币须在指定场所兑换,而且还须出示自己的护照。日本银行兑换业务只在上午9:00到下午3:00间进行。而且星期六、日及主要假日,银行还全天休息。所以一般只能在饭店里换钱,但要比银行兑换稍贵一些。

12.为打电话方便最好买个ip卡。

日本打电话需要分颜色。红色及粉红色电话:适用于打日本国内电话,只接受十日元硬币(十元三分种)绿色及金黄色电话:可以打国际长途,接受电话卡或十元或一百日元硬币。

13.出门必备物品。

去日本春天的话最好带上口罩,冬天下雪的时候还要备上墨镜、帽子,不要穿高跟鞋。日本温泉多,享用时最好自带相关用品。日本酒店房间内很少有牙刷、牙膏,拖鞋,住酒店时最好也自备。

冬至节日习俗解析篇八

蒙古是一个畜牧业为主的国家。1985年后放宽对私有牲畜头数的限制。1988年拥有各种牲畜2259万头,主要牲畜有羊、牛、马、骆驼等。工业有畜产品加工和煤、铜、钼、莹石、钨、金等采矿业。熬包神是蒙古部落的保护神。行人路过敖包时要下马献上钱财,供上酒肉,或剪下马鬃、马尾系其上面。传统上蒙古人把锅灶、火盆和篝火堆等当作火神加以崇拜,逢年过节、迁居或婚礼时,都要举行祭祀活动。蒙古牧民的住房是蒙方包,蒙古包是蒙古人长期游牧生活的产物,在草原的特定环境中有着许多其他住所不能代替的优点。马奶酒又弥酸马奶,是蒙古人最爱喝最尊崇的一种饮料,每逢夏天,蒙方牧民都喜欢自制马奶酒。蒙古人大部有抽烟的习惯,对烟具也很讲究。羊肉是蒙古人的主要副食品之一。奶茶是蒙古人日常生活和款待客人的必需品。

蒙古人喜欢借颜色来寄托自己的愿望和感情,将不同的颜色赋予了不同的意义,红色象征亲热、幸福和胜利。许多蒙古人窗欢穿红色的蒙方袍,姑娘们爱用红色缎带系头发。黑色被视为是不幸和灾祸,故蒙古人不穿黑衣服。蒙古人热情好咨,有一套独特的待客礼仪,具体表现在迎客、问候、待答。送客等方面。客人告辞时,主人往往举家相送,并一再说“再见”、“欢迎再见”、“祝您一路平安”之类的送行话。

在游牧或日常生活中,蒙古人相遇时,首先,总要极有礼貌地相互问候家畜安好,其次再互问家人平安,最后才相互寒喧。这是因为以牧业为主的蒙古人,把家蓄置于生活中特殊重要的地位。蒙古人具有好客的美好传统,即使对陌不相识的来客,也往往以礼相待。所以,人们说:“在蒙古,即使没带干粮,也可旅行数月”。蒙古各地每年7月总要举行那达慕盛会。

蒙古人最忌讳的是将自家牲畜的乳汁卖掉,认为这是一种标志贫穷的耻辱。客人来访时,忌讳将鞭子或棍杖随身带进主人的毡帐,否则便被认为是对主人的`侮辱。客人切忌将帽子朝着门口放,当主人用盛在银碗里的酸马奶来招待客人时、客人必须一饮而尽,忌讳一口一口地细细品尝。如果遇到贵宾临门,他们则以全羊款待。他们有这样的风俗,在以全羊招待贵宾时,应由主人先切肉或先吃,否则贵宾是不吃的。他们的食量一般都很大,往往所吃的大块炖牛羊肉,重约1公斤左右,他们不喝汤,不用筷子,以左手拿肉,右手用刀切着吃。餐桌上须放盐。他们忌吃鱼虾、海味、肥猪肉,也不爱吃糖醋、过辣的或带汤汁、油炸之类的菜肴以及蔬菜等。

冬至节日习俗解析篇九

中秋月圆夜在公共场所挂着许多灯笼,人们都聚集在一起,猜灯笼身上写的谜语,因为是大多数年轻男女喜爱的活动,同时在这些活动上也传出爱情佳话,因此中秋猜灯谜也被衍生了一种男女相恋的形式。

中秋节的习俗――猜灯谜。

冬至节日习俗解析篇十

1.日本人有不少语言忌讳,如“苦”和“死”。数字“4”和“死”发音相同所以也忌讳,“42”是“死”的动词形式也忌讳。“13”也是日本人所忌讳的数字。

2.一对男女上街,女子在右边走;挽手行走,则是女子挽着男子。三人上街,中间的位置最受尊敬。

3.对于一些残疾人,日本人都特殊的称呼。如称盲人为眼睛不自由者,称聋子为耳朵不自由者等。

4.日本人在送礼时,多送些对主人毫无用途的礼品,因为收礼的人可转送给别人,那个人还可以再转送给第三者。送礼坚决不能送带有狐狸图案的礼品,因为狐狸是狡猾的象征。到日本人家作客,携带的菊花只能有十五片花瓣,因为只有皇室帽徽上才有十六片瓣的菊花,但最好还是别送菊花,因为菊花是日本皇室专用。接送礼物要双手,不当面打开礼物,当接受礼物后,再一次见到送礼的人一定会提及礼物的事并表示感谢。送的礼物忌送梳子,因为梳子的发音与死相近。

5.日本人抽烟多喜欢自己抽,千万不要给日本人递烟。

6.日本人穿衣都是右向掩衣襟,而人死下葬时,要左向掩衣襟。因为在与现实阳世完全相反的阴间,死者的装束也要与人间相反。因此日本人是不会买左向掩衣襟的服装,哪怕是国际名牌。结婚时,如果日本新娘身着传统和服,忌着羽织(外褂),因为江户时代禁止女性着羽织,此后只允许深川的艺妓穿着,因此现在的新娘在婚礼上是绝不穿羽织的。犯禁忌引发不吉利或降低身份。

7.用餐时,不能把筷子插在盛满饭的碗上。因在死者灵前的供桌上往往筷子摆成这种形式。

8.日本人不喜欢紫色,紫色是悲伤的色调。忌讳绿色,绿色是不详之色。日本人不喜欢荷花,不喜欢带头菊花图案的礼物。最喜欢的图案是松竹梅等。

9.日本人招待客人忌讳将饭盛过满过多,也不可一勺就盛好一碗;不能把饭盛得过满或带尖。作为客人就餐时,忌讳只食用一碗就说够了,第二碗饭即使是象征性的,也应要求添饭,只吃一碗认为是象征无缘。

入乡随俗,这是许多有日本留学经历的人总结出来的生活经验。去任何国家都要提前了解这个国家的生活习惯和风俗,这样一来才能更好地融入当地的生活。如果以上技能你全部get了,那么相信你在日本生活就完全没问题了。

冬至节日习俗解析篇十一

日本宪法并未规定法定语言。

所以日语并非官方语言。

但是实际上日语是广泛使用的语言,是实际上的官方语言。

称呼:称呼日本人时,可称之为“先生”、“小姐”或“夫人”,也可以在其姓氏或名之后加上一个“君”字,将其尊称为“某某君”。

只有在很正式的情况下,称呼日本人才使用全名。

打招呼:日本人的打招呼,基本上是以鞠躬来表示的,其来自于唐朝文化。

站着的时候,双脚合拢、直立,弯腰低头。

从一般性行礼到上身至90度的鞠躬。

根据礼节轻重程度的不同,低头的角度是各种各样的。

在铺着“たたみ”(榻榻米)的房间里,必须要坐着行礼。

和服是日本传统民族服装的称呼。

它在日本也称“着物”。

和服是仿照中国隋唐服式和吴服改制的,所以在日本被称为“吴服”和“唐衣”,和服是西方人对吴服的称谓,日本人已经接受了这个称谓,但是很多卖和服的商店,还是写着“吴服”。

公元八至九世纪,日本一度盛行过“唐风”服装。

以后虽有改变形成日本独特的风格,但仍含有中国古代服装的某些特色。

妇女和服的款式和花色的差别是区别年龄和结婚与否的标志。

在日本,“先生”的称呼,只用来称呼教师、医生、年长者、上级或有特殊贡献的人,如果对一般人称“先生”,会让他们感到难堪。

和日本人谈论茶道,是非常受欢迎的。

茶道,是日本人用来修心养性、进行交际而特有的沏茶、品茗的高尚技艺,是一种讲究礼仪、陶冶情操的民间习俗。

他们喝茶不直接把茶叶放进茶杯,而是放到小巧玲珑的茶壶里。

倒的时候,用一个小过滤网防止茶叶进入杯里。

而且总以半杯为敬,一般不再续茶。

这常使喝惯大杯茶的中国人总觉得难以解渴。

不管家里还是餐馆里,坐位都有等级,一般听从主人的安排就行。

日本商人比较重视建立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

他们在商务谈判中十分注意维护对方的面子,同时希望对方也这样做。

赠送礼品时,非常注重阶层或等级,因此不要给他们赠送太昂贵的礼品,以免他们为此而误认为你的身份比他们高。

日本不太流行付小费,如果拿不准,就不给。

付小费把钱放在信封里或用纸巾包裹着,日本人认为收现钞是一件很难堪的事。

日本人不喜欢紫色,认为这是悲伤的色调,最忌绿色,认为是不祥之兆;忌荷花图案,认为是妖花;忌“9”、“4”等数字。

赠送礼品的时候,不要赠数字为“9”的礼物,因为日语里“9”的读音和“苦”一样。

“4”的发音和“死”相同,所以在安排食宿时,要避开4层楼4号房间4号餐桌等。

日本商人还忌讳“2月”、“8月”,因为这是营业淡季。

另外,讨厌金银眼的猫,认为看到这种猫的人要倒霉。

日本人对中国的绍兴酒、茅台酒非常感兴趣。

不吃松花蛋。

用筷子很讲究,筷子都放在筷托上。

还有“忌八筷”的习俗,就是不能舔筷、迷筷、移筷、扭筷、剔筷、插筷、跨筷、掏筷。

同时,还忌用同一双筷子让大家依次夹取食物,也不能把筷子垂直插在米饭里。

把书法作品或是精美的印章送给日本人,是受欢迎的。

我们中国人喜欢把印章的边缘特意刻成破碎型,以示古老苍劲。

如果这样送给日本朋友,对方就会不高兴了,他们认为这种不完整是不吉利的.。

日本风俗习惯之生活禁忌。

在人前接吻:日本人认为在人前接吻是难为情的事。

拥抱:接触他人的身体,在日本被认为是失礼的行为。

男女之间除恋爱关系的双方外,一般不握手。

在人前嚼口香糖:允许抽烟,但嚼口香糖不行。

别人没吃,自己独自吃东西,也被视为失礼。

穿着鞋子进屋:进入日本住宅,必须脱鞋。

窥视别人家的厨房:在日本,访问别人家庭时,窥视厨房是不礼貌的行为。

民事纠纷轻易诉诸法院:日本人在个人生活中比契约关系更重视信赖关系。

因此,遇事大多数通过当事人之间的协商解决或通过中间人解决。

唯有当事人之间的关系明显恶化时才上法院。

律师的人数仅是美国的1/30。

日本人不邀请工作上的客人进家门:。

日本人不习惯在自己家里接待业务上的客人或全家出来交际。

除个体经营外,妻子都不参与丈夫的工作。

在有必要和业务方面的客户联谊时,就到专门提供酒宴的地方举行。

干部有时也在家里招待部下、与自己地位相同的人或上司,一般只限于建造新房的时候。

冬至节日习俗解析篇十二

大年初一的清晨,我整装待发,去干什么呢?去讨饭。

你一定哼惊讶,现代的社会,还需要出去讨饭?这是有原因的:爷爷奶奶常在我耳边念叨:我们小时候,大年初一有个风俗就是小孩子去要饭,提个淘米的篮子就出门了,小伙伴三两成群的就出发了,基本就在本村或者邻村转悠,不会走太远,大人们也很乐意的给饭。晚上父母就会把我们要回来的饭煮煮吃了,俗称百家饭,吃了百家饭,新的一年就事事顺利了。听得多了,我就和哥哥、妹妹商量,今年大年初一,我们也去讨饭处,去体验一下。

这不,我准备了一个不会漏米的小篮子,整了一下衣服,出发了。我哼着轻快的小曲,踏着轻盈的步伐来到了妹妹家,准备召集她们一起去,这样人多也热闹。不然我一个人走着走着无聊了也没有人聊天那。

等哥哥及两个妹妹都到齐了我们便去真正的目的地老宅基。那里空气很清新,不光光是因为树木多,更是因为这儿的人很多都是行走或骑自行车的。所以这儿环境很好。走了不知多少时间,吸了不知道多少新鲜空气,终于抵达了目的地。

我们开始工作了。先从第一家开始。只见大门半敞开着,门上还有一副对联呢。我蹑手蹑脚地走进门,好像里面有小宝宝在睡觉,生怕吵醒她(他)。在门里有一位阿姨正在看电视,她看到我们的样子,便说:今天是大年初一,你们是来讨饭的,对吧,我这就给你去拿,等一下。谢谢阿姨,祝阿姨工作顺利,身体健康。我说。不用谢,这有什么好谢的呀。没想到出事顺利,我们兴奋极了,讨饭原来这么简单呀!

接着继续下一家,下一家,下一家当然,我们也体会到了要饭的不易,有几家没有米给我们,我们只好扫兴离去,有些人家还态度很差,我们还没开口,就说:我们没米,快走、快走!但大部分人还是很客气的,半天下来,我们收获还不错。回家,奶奶帮我们煮了百家饭,吃着,我觉得,这饭,特别有滋味。

经过这次活动,我收获不少,不仅能讨到象征吉利的饭,还能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让新年更有趣生动。其他小朋友也可以玩哟。

冬至节日习俗解析篇十三

哈达是蒙古族日常行礼中不可缺少的物品。献哈达是蒙古族牧民迎送客人和日常交往中使用的礼节。献哈达时,蒙古国民族服饰主人张开双手捧着哈达,吟唱吉祥如意的祝词或赞词,渲染敬重的气氛,同时将哈达的折叠口向着接受哈达的宾客。宾客要站起身面向献哈达者,集中精力听祝词和接受敬酒。接受哈达时,宾客应微向前躬身,献哈达者将哈达挂于宾客颈上。宾客应双手合掌于胸前,向献哈达者表示谢意。

劝酒。

蒙古民族的劝酒往往通过情真意切的歌唱表达出来,唱歌与劝酒是同时进行的,往往一人主唱之后,大家举杯合唱,然后大家一起干杯,如此数遍,酒意酣畅。歌唱有礼仪性的,也有即兴尽兴的,有一人或数人的,也有合唱的,其歌唱往往痛快淋漓,通宵达旦。

敬神。

马酒。

“远方的朋友/一路辛苦/请你喝一杯下马酒。

/洗去一路风尘”。草原人民热情好客,到草原的人都要接受蒙古族最隆重的接待礼仪——下马酒。

其饮法是:

1、客人左手端乘酒银碗。

2、用右手无名指蘸酒弹向天空,称为“敬天”。

3、用右手无名指蘸酒弹向地面,称为“敬地”。

4、用右手无名指蘸酒弹向额头,称为“敬祖先”。

5、双手端碗,一饮而尽(一饮而尽视为对蒙古族主人的尊敬)。

羊宴。

招待客人的最高礼节为整羊宴,其次为羊背子宴,奉整羊上桌时,羊头要向客人,首席客人在羊头上用刀刃划一个十字后,把刀递给司酒者(专管斟酒摆弄整羊的人)。司酒者先把羊头卸下,连同羊尾上割下的一块肉放在小盘里,供在主人家的神位前,再从羊背左右侧各切一条四指宽的肉,相互交换位置,将刀柄朝客人方向放在向内。首席客人拿起刀,先从羊背的前部切一块肉放入火中(以示祭祀灶神),大家方开始食用。招待喇嘛或妇女的整羊宴有不上羊头的习惯。对于一般客人,则用肩胛骨、四根长肋骨等招待。若是姑娘,就要用羊胸叉骨招待。

接待礼仪。

客人来临,主人首先问候来人的身体健康、亲眷平安和工作情况。客人进门落座后,女主人先端上一碗香喷喷的热奶茶,然后摆上各种奶制品。向客人敬酒和奶茶是隆重的礼节。为贵宾准备盛奶茶的碗必定是银质的,还要与奶茶一起献上哈达。主人向贵宾递酒杯的动作也是有规矩的。右手举杯,左手托住肘,恭敬地把酒杯交到客人手中。在喝奶茶或喝酒前,还会有人致祝词,祝愿完毕,其他人则答:“愿祝此长存”的话语。除奶食外,还有糖果等食物。

款待嘉宾的最上等的菜肴是又肥又大的绵羊的“背子肉”,即羊胸椎下面至尾部的那块肉。

风俗习惯。

待客。

蒙古人喜欢养狗。狗有护畜作用,还能传递信息。狗一叫,孩子们首先跑出来,之后,向大人汇报观察到的情况。如果来的是长辈,全家人都出来迎接。迎客人时,服装要整齐。

主人中有长辈和老人时,客人要在营子外下马,牵着马进营子。客人是长辈或老人,主人要接马缰拴在马桩上。晚辈要向刚见面的长辈问候请安。请安礼仪,男人是将双手置于跻部鞠躬或打千,妇女行单跪礼请安。

按蒙古人传统,不论是不是亲戚故旧,认识不认识,来家就是客,一律茶、食招待。除非客人忙得等不及烧茶,也要品尝点奶食品才上路。

献茶敬酒照例以长辈、老人为先。有时为了表示对客人的尊重而先客后主,客人接过来要放在长者面前。献茶要站起身双手奉上,不能坐着献茶。晚辈如果是男性,敬酒时作单跪姿势。

客人吃过茶,先向长辈一一敬酒,长辈们接过第一盅酒,照例说几句吉祥的话,用太阳指蘸酒弹酹。这时向老人献上礼物,分给小孩糖果。

客人递过礼物,家长向客人敬酒。如果家长年高辈长,一般由少辈人代替。晚辈忌讳在长辈面前喝酒吸烟,但必须接过酒杯并酹酒之后,将杯放在桌子上。如果客人好喝酒,长辈便借故回避,给机会让同辈人饮酒娱乐。多么好喝酒的老人,也不同青年人一道饮酒。即使大规模喜庆,也必须按年龄、辈分、地位、性别分开排坐。避席的长辈待年轻人饮到差不多时返回,与客人共同斟满一杯酒放在桌子上,大家开始用饭。如果以整羊待客,则先由长者动刀。和客人一起吃饭的,必须是家庭主事人。

客人辞行,全家送别,有时老太太会用牛奶酹祝。

蒙古包的西北隅和灶口处是不能贸然去坐的。要沿房门西侧坐在门里或被主人让到正北延东一排坐下。不论天气多冷,不得在火盆、锅撑子上烤脚、磕烟袋、吐痰和进出跨越。鞭子、棍子之类禁忌带入室内。

有些地方,蒙古人生孩子,总要在屋檐下挂个标志,如果挂的是弓箭,说明生的是男孩;挂的是红布,说明生的是女孩,即寓男用弓箭、女用针线之意。凡遇这些标志,客人须注意,不要贸然闯进妇女坐月子的屋里。

礼献整牛整羊。

整羊整牛,也称全羊、全牛,是蒙古人款待贵宾的传统礼仪。

自古以来,蒙古人就有吃整羊、喝马奶酒和给远征人携带绵羔羊熟肉条的习惯。元世祖忽必烈登基,建造白色大蒙古包,用整羊招待来客和祭礼神祗。

最隆重的席面,有整牛、珠玛、整羊三种,主要取其完整、齐全之意。

礼献整牛,除了祭祀牺牲,一般只取牛的某一部位,比如说,为65岁以上年人祝寿,仅象征性地献上牛乌查(蒙古族叫乌古查,即牛羊软肋脊肉)。珠玛,又分为立式珠玛,也就是最讲究的整羊,其特点是褪毛、带皮、烤制。整羊席不象珠玛那样精制,其特点是去皮、煮制。礼献整羊也象献整牛一样,根据不同需要和对象,采取不同方式。有时献上完整的羊肉,有时献羊的某一部分。春节时招待亲朋好友和贵宾时,把熟羊头放在大方木盘中间,周围摆满各种奶食品和点心端上,是隆重礼仪。

整牛、整羊、珠玛的加工方法,各地不尽一致,但必须保证食品的完整,避免损坏皮肉。

整羊的摆法;羊头必须向着主宾。在宴会上用整羊招待客人时,一般要唱赞歌敬酒三巡,当宾客们开始唱和时,再斟一杯酒,诵献整羊的祝辞。专门向执刀割肉、招待客人的人敬酒一杯之后,主人请席间长者先动刀。那位执刀招待,蒙古语称“浑都格其”。长者接过蒙古刀,在羊头的前额划个“十”字,从羊的脑后、嘴角两边、两个耳朵、两个眼眶、脖颈、硬腭上割下几块肉,再把羊头转向主宾。主宾端起羊头回赠主人。主人端过一个空盘,接过羊头和长者割下的部位肉,摆在佛龛前敬佛。接着用专用的蒙古刀,从羊乌查的右侧、左侧切出长条薄片,左右交换放置。割羊乌查前半部时,刀刃向外。如此切割三次之后,分节卸下其它骨头(过席的羊乌查只能切一刀),由阳面转圈后,退回去放入肉汤里热,然后上桌进餐。退下整羊后,上肉汤。

礼献整羊时,通常安排专人献祝辞。诵祝前,要向祝辞人敬酒一杯。祝辞人用无名指蘸酒弹酹,然后举杯祝辞。诵祝辞的姿势:老年人坐着,中年人单腿跪着,年轻人站着。祝辞内容因人、因事、因地区不同而各异。比如有一则祝辞唱道:“博格多成吉思可汗,迎娶花容光焕发月貌的孛尔贴只斤夫人。宰一只花脸的羯绵羊,装在水晶盘里招待贵宾。

是成吉思汗定下的礼制,是蒙古人待客的传统,是忠厚和贞洁的标志,是至诚心意的象征。”

大家斟一杯酒互相唱和。诵祝辞人说一声“结!”(请用刀)。并举杯继续祝福唱道:

“按着老规矩敬献,请各位都来品尝。

遵循旧风俗奉献,请各位都来举觞。”

再斟一杯,众人回敬唱和。之后,祝辞人接着说:“结!”

冬至节日习俗解析篇十四

首先,当遇到亲戚、朋友和老人时,应该说:“新年好,祝你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第二,当你去别人家的'时候,如果你在宴会上不小心打碎了盘子或勺子,你应该学会灵活地说,“爷爷、奶奶、叔叔和阿姨一年到头都很安全。”

第三,去亲戚家时,不应该翻别人的东西找食物。

第四,当长辈给红包时,他们应该说“谢谢”,不能亲自打开。

第五、吃饭时,长辈夹菜,你可以夹菜。

第六、当长辈和父母谈话时,不能随便打断或打断。

第七,当客人回家时,为客人倒茶,当客人离开时,说“再见”。

第八,打问候电话时,你应该说你是谁,并打招呼。

第九,燃放鞭炮时注意安全。

第十,与父母合作,在新年第一天早上贴对联。

以上十点必须做到。祝您新年快乐!

冬至节日习俗解析篇十五

每一年的七月十五都是一个重要的节日,从季节来看是秋季,是丰收的季节。七月十五是中元节。这个节日在以前是个重要的日子。但到了现在,这个节日有了不同的意义。

中元节是丰收的节日,大家会为了庆贺丰收而祭天。庆祝,这是个欢乐至极的日子,忙碌了大半年的`农民伯伯们都很高兴,不管是庄稼,还是别的什么东西都迎来了收获。收获以后有了充足的粮食,便是一件让人十分欢乐的事情。

中元节这个节日在后来又有了不同的含义,又被叫作七月半,或称鬼节。小的时候在这一天大人们才会出门去祭祀,还记得我被要求这一天不能够出门要留在家里面。当时我还很生气,后来被爸爸吓唬了,说外面有不好的东西会吃小孩子。

我就不敢,在这一天出门了。这一天在古时候是要佩戴一种叫做却鬼丸的东西,传说是用雄黄做的。佩戴也有讲究,男左女右,这样才会有效果。

当然在这一天还会放河灯,传说是为找不到路的鬼魂指引道路。后来还有好多人在河灯上许愿。中元节是一个特别的节日,既代表了丰收,又是一个祈愿的日子。

冬至节日习俗解析篇十六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人们忙碌的一年也将随着春节的临近而结束。

腊月初八,是传统的腊八节,从这天起春节的气息就已经在人们身边弥漫起来了。在腊八节这天,人们纷纷都拿出家里这一年剩下的一些谷物熬粥喝;还会腌制一些腊八蒜,留着过年吃饺子用。

过年对于我们这些小孩子来说是一件让人兴奋的事情,我们穿新衣、放鞭炮、拿压岁钱、看花灯。而大人们就不能像我们一样了,他们要忙活着准备过年所需的各种各样的年货,还要扫除家里的尘土。

腊月二十三,我们的小年到了。这一天家里的人都会祭拜灶王爷,还要吃芝麻糖。

过了小年离春节那句不在遥远了,所以一过二十三家家户户就开始忙活这扫除屋子里这一年的尘土、擦洗各种物品来迎接新的一年!

俗话说的好:“腊月二十八,家家户户都贴花。”这腊月二十八就是人们开始贴对联、窗花、福字的日子了。

最热闹的莫过于除夕了,家家户户围坐在一起包饺子,看一年一次的春节联欢晚会,一起守岁等待新年钟声敲响的那一刻。当新年钟声响起的'时候,外面美丽的烟花爆竹也随之绽放,到处都是鞭炮的响声。

大年初一的早晨,人们早早的起来吃饺子,吃完了饺子好去走亲访友的拜年,希望在新的一年里给他们带来好的福气。而更让小孩子们高兴除了穿新衣,那就是可以拿到压岁钱和放鞭炮了。

还记得,有一次过年,我们一家人兴高采烈的来到了爷爷家,我向各位“财主”们理直气壮的所要压岁钱,钱财收进了荷包,我便和哥哥姐姐们到爷爷家那宽敞的小院子里去放鞭炮了,可是意外在我们的玩耍终究悄然发生了,哥哥在雪堆上插了一个鞭炮,点燃的鞭炮在“飞天”的时候没有按照预定的轨道前进,撞上了墙壁,可鞭炮仍不死心的转弯向我这边飞来,我慌忙逃窜,躲到了姐姐的身后,可还是躲闪不及鞭炮蹦到了我的脸,跟我来了个“亲密”接触。不过还好没有蹦到重要的地方,不然这个年过的可真是倒霉啊!我至今想起那天的场景还唏嘘不已呢。

正月十五的元宵节是春节的另一个亮点,早晨吃过元宵,人们纷纷走出家门走到街头观看各种表演,晚上还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美丽而新颖的花灯。

元宵节是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也叫元夕、元夜,又称上元节,因为这是新年第一个月圆夜。因历代这一节日有观灯习俗,故又称灯节。一些地方的元宵节还有“走百病”的习俗,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这个传承已有两千多年的传统节日,不仅盛行于海峡两岸,就是在海外华人的聚居区也年年欢庆不衰。

每年的正月十五晚上我都会和家人来到就近的公园观看花灯,花灯亮起,把整个公园装扮的犹如古代的“紫禁城”。

这年过到正月十五就算是告一段落了,过完这一天人们就又回复了往日的生活,大人们纷纷走上各自的工作岗位,孩子们也回归了他们的校园生活,都开始了新一年的努力!

冬至节日习俗解析篇十七

明天就是大年初一,我的心里高兴地不得了,就情不自禁的向妈妈问起有关春节的习俗,于是,妈妈认真的讲起春节的习俗。

据说,每年的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民间传说,灶王爷上天专门告人间善恶,一旦那家被告有恶行,大罪要减寿三百天,小罪要减寿一百天。此说法流传的比较广泛。

送灶时,为了让灶王爷“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人们就用各种办法对付他。有的用胶牙糖敬它,好把灶王爷的牙齿粘住,使它不能乱说话;有的用酒糟涂抹灶门,这叫“醉司令”,醉得灶神不能乱说话。灶神受到人们的特殊招待,“吃了人家的嘴软”,当然就不好讲坏话了,这实际上是民间一种伦理道德的自律。

天之后,也就是在除夕夜,还要把“灶神”再接回来。因为,年三十的晚上,灶王爷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还有“接灶”“接神”的仪式。按一般地方的风俗,接送灶王爷都由男主人主持,女眷不参加,古时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

送走“灶神”以后,便轮到祭拜祖宗,民间称“挂影”。天津市民俗专家林希介绍说,小年这天要把祖宗的画像或照片挂在墙上,备好酒水、贡品,接受族人的祭拜,一直到大年三十。

听了妈妈的详细讲解,我十分意外,原来,过春节,还有这么多仪式呢!

冬至节日习俗解析篇十八

蒙古人喜欢借颜色来寄托自己的愿望和感情,将不同的颜色赋予了不同的意义,红色象征亲热、幸福和胜利。许多蒙古人窗欢穿红色的蒙方袍,姑娘们爱用红色缎带系头发。黑色被视为是不幸和灾祸,故蒙古人不穿黑衣服。蒙古人热情好咨,有一套独特的待客礼仪,具体表现在迎客、问候、待答。送客等方面。客人告辞时,主人往往举家相送,并一再说“再见”、“欢迎再见”、“祝您一路平安”之类的送行话。

在游牧或日常生活中,蒙古人相遇时,首先,总要极有礼貌地相互问候家畜安好,其次再互问家人平安,最后才相互寒喧。这是因为以牧业为主的.蒙古人,把家蓄置于生活中特殊重要的地位。蒙古人具有好客的美好传统,即使对陌不相识的来客,也往往以礼相待。所以,人们说:“在蒙古,即使没带干粮,也可旅行数月”。蒙古各地每年7月总要举行那达慕盛会。蒙古人最忌讳的是将自家牲畜的乳汁卖掉,认为这是一种标志贫穷的耻辱。

客人来访时,忌讳将鞭子或棍杖随身带进主人的毡帐,否则便被认为是对主人的侮辱。客人切忌将帽子朝着门口放,当主人用盛在银碗里的酸马奶来招待客人时、客人必须一饮而尽,忌讳一口一口地细细品尝。如果遇到贵宾临门,他们则以全羊款待。他们有这样的风俗,在以全羊招待贵宾时,应由主人先切肉或先吃,否则贵宾是不吃的。他们的食量一般都很大,往往所吃的大块炖牛羊肉,重约1公斤左右,他们不喝汤,不用筷子,以左手拿肉,右手用刀切着吃。餐桌上须放盐。他们忌吃鱼虾、海味、肥猪肉,也不爱吃糖醋、过辣的或带汤汁、油炸之类的菜肴以及蔬菜等。

冬至节日习俗解析篇十九

蒙族历史悠久,是一个热情好客、讲究礼仪、胸怀坦荡的民族,至今保持着一套特有的民族礼仪。

到牧民家做客或在旅游点上,主人或服务小姐首先会给宾客敬上一碗奶茶。

宾客要微欠起身用双手或右手去接,千万不要用左手去接,否则会被认为是不懂礼节。

主人或服务小姐斟茶时,宾客若不想要茶,请用碗边轻轻把勺或壶嘴一碰,主人便即刻会明白宾客的用意。

客来敬茶是一种高尚的蒙古族传统礼仪。在蒙古历史上不论是富贵之家还是贫穷之家,不论是上层社会还是平民百姓,也不论在交际上或在家里,在旅途,或在其他一切场合,莫不以茶为应酬品。家中有客来,茶是必不可少的款待物。

因此,牧民们招待客人,照例是先向贵宾献上一碗奶茶,接着主人又端上来炒米和一大碗一大碗的奶油、奶豆腐和奶皮子等奶制品。

冬至节日习俗解析篇二十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当中最重要的一个节日,春节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在中国,春节已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传统节日了。春节,是热闹的象征,是团圆的象征。我的家乡在建西,这儿的春节习俗我最熟悉不过了。我们这的春节差不多在农历腊月二十四就开始了,这一天,也就是小年。在这天里,几乎家家户户都在祭灶:在灶台上方的墙壁上贴上一张红色的灶君画像。还得把这一天买来的“灶糖”、“灶饼”和各种糕点放进盘子里装好,摆在画像前。最后还要点上几柱香,来接灶神爷来家里吃东西。在民间,还有一个幽默的说法:如果灶神爷来了你加,并且吃了你家里人供上的物品,他就会一直住在你家的锅灶里。其实,这种说法也只不过是为了喻意着年年都能过上丰衣足食的好日子。

祭灶过后,就开始打扫卫生,叫做“扫尘”。因为“尘”与“陈”为谐音,在新春来临之前扫尘有“除旧布新”的涵义。这样做是为了把一切穷运和晦气统统都扫出门。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套和窗帘。到处都洋溢着欢欢喜喜扫尘,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扫尘”过后,大人们就开始准备年货,为了让家人们吃上一顿好的年夜饭,他们也不辞辛苦。

终于到了大年三十,大家都开始贴春联,为节日增加喜庆的气氛。除此之外,人们还要贴上倒着的“福”字。“福”字指“福运”、“福气”,把“福”字倒着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现在的“福”字贴,更是花样繁多,有的还有在“福”字的周围加上寿星、寿桃、龙凤呈祥、五谷丰登和鲤鱼跃龙门等等图案。

做好了年菜,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吃年夜饭,分外的热闹。一家人难得能团聚在一起吃一顿丰盛的大餐,因此,所有的人都是开开心心,其乐融融的。

吃过了年夜饭,大家各自回到自己的小家庭,洗澡过后,穿上新衣,迎接新年的到来。现在,大多数人家都会在这一天晚上观看中央一套直播的“春节联欢晚会”。直到新年的钟声敲响后,大家才会放鞭炮,放烟火。这样的鞭炮声和烟花会一直到深夜。

新年过后的第一天,也就是正月初一。晚辈都要到长辈家里去拜年,祝长辈们长寿安康。另外,长辈还要分别给晚辈们压岁钱。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有“平平安安过了一岁”的意思。这一天里,同辈人如果见了面,也要说声新年好。以示对对方的新年祝福。家乡的春节过得多么热闹啊!这样一个喜庆的节日,这样一个古老的传统。一直延续至今,可见它对人们是多么重要。我爱家乡的春节。

冬至节日习俗解析篇二十一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每当读到这首诗,我不由地想起那一次的清明节。

风呼呼地吹,雨哗啦啦的下,路上那一条条泥泞的小路上覆盖着大小不一的脚印,就像一个个顽皮可爱的小孩在欢快地跳起摇摆舞来。我们手捧鲜花,坐在一辆飞驰的车上,耳边不时响起了阵阵连绵不断的鞭炮声,真是太“壮观”了!我连趴带躺地扑在窗户上,观赏着“西洋景”呢!正当我看得津津有味时,一阵紧急刹车,把握这一天的好心情都烟消云散了。终于,随着鞭炮声,把我们“带领”到了一片“荒野地区”。只见,许许多多少男少女,手捧着鲜花与纸钱,看来也是来这上香的。对了!还有我呢!我也捧着厚厚的、金灿灿的一叠纸钱,心里洋溢得不得了,心想能自己亲手烧纸钱,别提多兴奋了。我随着大人们的带领,也来到了祖先的坟墓上。奶奶将预先准备好的蜡烛,小心翼翼地放在墓前,用打火机将蜡烛点燃。再将盆放在地上,让蜡烛将纸钱点燃,最后接二连三地投入盆中。我也学着奶奶的样子烧了起来。一切都非常顺利。但在这一天,是祖先们哀悼的日子,我不希望我的笑声让祖先“责怪我”。

我们上完坟,只见旁边有个小亭,于是我们有整理好“包袱”,到亭院享受去了。在那迎风吹来的亭院里,奶奶好像早有准备,她神神秘秘的从包里掏出一只风筝,我见了可高兴了,欢快的放起风筝来了。跑累了,我就去休息;肚子饿了,去买点吃的……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我们该回家了。我又顺便摘了一朵花,插在了妹妹头上,可好看了!

在回家的路上,窗外,雨还是哗啦啦下个不停,像一曲悠悠的小令……。

果然,第二天,雨过天晴,种在地上里的花果蔬菜都发了芽,还真应了“清明前后,种瓜种豆”那句谚语。我越来越喜欢清明节了!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